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尊祖章第四¶
尊祖章第四¶ 第 403a 页

百丈丛林清规證义记卷第四
唐洪州百丈山沙门 怀海 集编
清杭州真寂寺苾刍 仪润 證义
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挍阅

* 尊祖章第四

「述曰。人各祀其祖。重其形生之始也。形生。始于
爱。然形有时而化。爱有时而尽。惟性之灵然不
昧者。不恃生而存。不偕亡而亡。故佛教人必明
性。而后之学者。复胶于名言。不得其指归。自教
流东国之后。得其传者盖寡。及吾祖达磨至。示
以直指之道。而人始廓然。见夫自性之妙。由是
以来。相传不绝。后之传祖道。嗣祖位者。如火之
薪。水之器。继继承承。以至于今。可谓盛矣。然则
祖功宗德。其可忘耶。忌日追享之礼。其可废耶。
至于百丈大智禅师。作清规以范吾徒。而丛林
为之一振。其功实可与初祖并传不朽。故海会
端公谓。丛林祖堂。宜祀达磨于中。百丈陪于左。
而本寺之开山祖配焉。今并载智者诸师忌辰
礼仪者。以演教扶律。原原本本之恩。亦不可忘也。」

** 初祖达磨忌

「十月初五日。初祖忌。客堂预日挂牌。(牌云)明日恭逢逢
尊祖章第四¶ 第 403b 页 X63-0403.png
磨老祖示寂良辰。是晚。明早。课毕。闻钟声。齐诣祖堂
礼祖。午前上供。(预日。祖堂香灯师。赴库取香烛茶供供祖像前。次取供器。庄严祖堂。晚课
毕。知客令钟头。鸣钟三下。众集祖堂。住持上香。三拜。不收坐具。上茶。退身三拜。再进前问讯。增茶。复位。三拜。收
具。维那云。展具。众礼祖三拜。回堂。次日早课举。礼祖献茶同上。闻午梆。知客鸣大钟三下。众集祖堂。住持上香
维那举)奈麻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唱。众和次众齐称)。

奈摩禅定宗主菩提达磨尊者(三称。接诵)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切佛语心品。不生句生句。常
句无常句。(名)相句无(名)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
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
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缘句非
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
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
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
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无所有句。愿
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标)相句非(标)相句。有品
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
法乐句。刹土句非刹。土句。阿㝹句非阿㝹句。水句非
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神通)数句
(神通)数句。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
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
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
句。非自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
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𦦨句非尔𦦨句。外道句非
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
尊祖章第四¶ 第 403c 页 X63-0403.png
𦦨句非𦦨句。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揵闼婆句非
捷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
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密句。非波罗密句。戒句非
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
非果句。灭起句非灭起句。治句非治句。(占)相句非(占)
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
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
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宝句
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
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
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
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
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
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
句。比邱句非比邱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大慧
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一遍。接诵变食咒十四遍。甘露咒。普供咒。各三遍。此念诵时。住持三拜。不收坐具。进炉前。献茶。献食。从东序递
供至住持。一举巳。住持递西序。至祖位侧。捧献几上。献毕。退归位三拜。再添香。再归位三拜。时众僧念诵毕。住
持再拈香。说法。说毕。维那至中展具三拜。长跪。合掌白云)。

恭维初祖。迹现西天。一苇航来。开化东土。大哉正传。
绍觉皇之宗裔。廓然无圣。破义学之膏肓。百川到海。
迥绝异流。杲日丽天。罄无侧影。指人心而成佛。契妙
道以忘言。既大振其宗风。有殊功于时教。现浊世优
昙花。实为鼻祖。取神州大乘器。尽作儿孙。兹逢葬履
尊祖章第四¶ 第 404a 页 X63-0404.png
之辰。爰效釆蘩之荐。所愿。信衣表佛祖之重。力任千
钧一花开劫外之春。芳联万世。谨运丹忱。虔申微供。
伏惟尚飨(白竟。一拜。起具。归位。举赞。众齐唱云)

拈花悟旨。祖道初兴。绵延四七演真乘。六代远传灯。
奕叶相承。正法永昌明。 奈摩禅定宗主菩提达磨
尊者(三称。众三拜。起具。问讯。各回本处。○若住持有事。班首代献。下同此)。」

【證义曰。初祖。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
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辩所施宝珠。发明心要。
既而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巳得通量。夫达磨者。通
大法之义也。宜名达磨。因改名菩提达磨。此翻觉
法。师乃白尊者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
愿重开示。尊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
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
根。慎勿远行。衰于日下。梁普通八年。丁未岁九月
二十一日。至南海广州。剌史萧昂。表闻武帝。遣使
诏迎。十月一日至金陵。与帝语不契。是月十九日
渡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当魏孝明太
和十年也。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
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此时震旦。义学相
高。多滞名相。间有学者。来扣宗旨。祖斥相指心。无
有能领略者。末遇神光。断臂安心。付其衣钵。并授
楞伽经。以为印心。至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
日。端居而逝。是岁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起
尊祖章第四¶ 第 404b 页 X63-0404.png
塔于定林寺。其后魏使宋云。葱岭回。见祖杖履一
只。西行而去云唐。谥圆觉大师。塔曰空观今上供
仍诵楞伽经百八句者。是禅宗心要故。梵语楞伽。
此翻不可往。其所诠义。谓禅宗自觉圣智境界。离
心意识妄想。非邪智可到故。梵语阿跋多罗。此翻
无上。谓究竟觉际。更无有上。故称宝也。一切佛语
心者。佛佛道同。一即一切故。盖一经所明。详显此
心之义。即达磨直指之心。亦即世尊拈花。所云涅
槃妙心。是以付嘱二祖云。楞伽四卷。可以印心。今
此百八句。乃世尊总答大慧所问。每句中。皆上半
句拈其问相。下半句随扫之。依心真如门。扫一切
相。故皆曰非。曰无。曰离。总标此心之外。无法可说。
故令深信修学。上供念诵。亦此意也。径山妙喜曰。
禅之宗裔。始于释尊。在灵山拈花唯迦叶。微笑。世
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嘱于汝。由此代
相授受。而至达磨。磨至此。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
性成佛。是为禅宗也。又曰。夫禅与教律。本一礼也。
譬如百千异流。同归于海。而无异味。若教律家。只
依著文字语言。不达元旨。未也。若是禅宗。虽坐破
蒲团。未得證悟。亦未也。据此。可见禅教律。异派同
源。不宜互相诋呰。】

** 百丈祖师忌

「正月十九日。百丈祖忌。(容堂挂牌。献茶。乃至上供等事皆与达磨祖忌同。先举云)
奈麻南岳二世。百丈怀海禅祖(三称。接诵)
尊祖章第四¶ 第 404c 页 X63-0404.png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尔时正念天子。白法慧菩
萨言。佛子。一切世界。诸菩萨众。依如来教。染衣出家。
云何而得梵行清净。从菩萨位。逮于无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梵行时。应以十法。
而为所缘。作意观察。所谓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
法。僧。戒。应如是观。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若身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为非善。则为非法。则为
浑浊。则为臭恶。则为不净。则为可厌。则为违逆。则为
杂染。则为死尸。则为虫聚。若身业是梵行者。梵行则
是行。住。坐。卧。左右顾视。屈。申。俯。仰。若语是梵行者。梵
行则是音声风息。唇舌喉吻。吐。纳。抑。纵。高。低。清浊。若
语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起居问讯。略说。广说。喻说。
直说。赞说。毁说。安立说。随俗说。显了说。若意是梵行
者。梵行则应是觉是观。是分别。是种种分别。是忆念。
是种种忆念。是思惟。是种种思惟。是幻术。是眠梦。若
意业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是思。想寒。热。饥。渴。苦。乐。
忧。喜。若佛是梵行者。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
耶。行是佛耶。识是佛耶。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
是佛耶。业。行是佛耶。果报是佛耶。若法是梵行者。为
寂灭是法耶。涅槃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
不可说是法耶。无分别是法耶。无所行是法耶。不合
集是法耶。不随顺是法耶。无所得是法耶。若僧是梵
行者。为预流向是僧耶。预流果是僧耶。一来向是僧
耶。一来果是僧耶。不还向是僧耶。不还果是僧耶。阿
尊祖章第四¶ 第 405a 页 X63-0405.png
罗汉向是僧耶。阿罗汉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
是僧耶。若戒是梵行者。为坛场是戒耶。问清净是戒
耶。教威仪是戒耶。三说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
阇黎是戒耶。剃发是戒耶。著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
戒耶。正命是戒耶。如是观巳。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
著。于法无所住。过去巳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
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
名为梵行。梵行从何处来。谁之所有。体为是谁。由谁
而作。为是有。为是无。为是色。为非色。为是受。为非受。
为是想。为非想。为是行。为非行。为是识。为非识。如是
观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著
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
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
名为清净梵行(一遍。接变食甘露等。与达祖忌同。唯换白词云)

恭闻。一言为天下法。中矩中规万世知师道尊。有纲
有纪。以丛林礼乐之盛。卜法筵龙象之兴。禅教并驰。
富拟石渠天禄。经律相济。严如金科玉条。允宜陪禅
祖以享祀。故遵讳日而营斋。伏愿。不坏俗谛。感来净
妙之身。长续慧灯。照烛昏蒙之夜(白竟。一拜。起具。归位。举赞。众齐唱云)
天下师表。宏绍正宗。虽修妙行住真空。禅律自圆通。
百丈宗风。万古作磨砻。 奈麻南岳二世。百丈怀海
禅祖(三称。馀仪同达祖忌)。」

【證义曰。祖堂。中供达磨。左供百丈。右供开山。虽为
僧坊定例。然只可禅宗如此。若律宗。中供昙无德。
尊祖章第四¶ 第 405b 页 X63-0405.png
左供道宣。右开山。忏摩宗。中志公。左悟达右开山。
天台宗。中龙树。左智者。右开山。贤首宗。中杜顺。左
贤首。右开山慈恩宗。中玄奘。左窥基。右开山。法性
宗。中僧肇。左道安。右开山。密部宗。中金刚智。左大
广智。右开山。翻译宗。中迦叶摩腾。左竺法兰。右开
山。净土宗。中慧远。左优昙。右开山。如是方显各家
宗主。十家门庭不滥。其各祖忌辰。详高僧传等书。
抟者自见。呜呼。迩来祖堂。久失宗尚。所供不识是
何祖。忌辰不知是何日。枝派不知是何宗。忘本至
此。佛法何能。兴哉。其百丈行实。巳详前元义兹不
重出。今上供念诵梵行品者。盖九章清规。行虽不
同。总以持戒防非为其体相。以无所得理观为其
自性。理观若明梵行自净。心纯是法。与法相应。是
乃不为尘境之所障碍。事理双修。真俗不二则此
梵行一品。实有助于禅观。亦有助于清规。非独上
供以为念诵亦当时参其语句也。】

** 智者大师忌

「十一月二十四日。天台宗主。智者顗祖忌。(仪同达祖忌。先举云)
奈麻天台宗主。智者大师(三称。接诵)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偈曰。自我得佛来。所经诸
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常说法教化。无数亿
众生。令入于佛道。尔来无量劫。为度众生故。方便现
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我常住于此。以诸神
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众见我灭度。广供养
尊祖章第四¶ 第 405c 页 X63-0405.png
舍利。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众生既信伏。质直意
柔软。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僧。俱出灵
鹫山。我时语众生。常在此不灭。以方便力故。现有灭
不灭。馀国有众生恭敬信乐者。我复于彼中。为说无
上法。汝等不闻此。但谓我灭度。我见诸众生。没在于
苦恼。故不为现身。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恋慕。乃出为
说法。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馀诸
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
充满。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宝树多华果。众生所
游乐。诸天击天鼓。常作众伎乐。雨曼陀罗华。散佛及
大众。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
充满。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不闻三
宝名。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
说法。或时为此众。说佛寿无量。久乃见佛者。为说佛
难值。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
所得。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当断令永尽。佛语实
不虚。如医善方便。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死。无能说
虚妄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为凡夫颠倒。实在而
言灭。以常见我故。而生憍恣心。放逸者五欲。堕于恶
道中。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随所应可度。为说种
种法。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就
佛身(一遍。接变食甘露等。与达祖忌同。唯换白词云)

恭闻。如来一代时教。重赖后哲宣剔。众生六识痴迷。
仰藉宗师觉悟。是以至人应化。迹降荆州华容。圣德
尊祖章第四¶ 第 406a 页 X63-0406.png
预彰。梦现香烟五彩。神奇屡示。品格非常。诵法华而
入定。见灵山以俨然。机感金陵。就瓦棺而演法。体翘
台顶。住金地以转轮。从兹教法流传。永劫不替。迨至
色身示寂。五品暂居。兹逢追远之辰。特设时新之供。
伏惟照鉴。佑启后人。(白竟一拜。起具。归位。举赞众齐唱云)灵山嘱累。金
口亲承。如来所遣任非轻。三观自昭明。祖祖相承。台
教续千灯。 奈麻天台宗主。智者大师(三称。众三拜。各回本处)。」

【證义曰。宗主讳智顗。字德安。姓陈。颖川原籍。父梁
散骑益阳公陈起。母徐氏。一生事迹。具见续高僧
传第二十一卷。及别传所载。年六十七岁。寂于隋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按大师读法
华。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句。豁
然大悟。顿證法华三昧。遂宗法华。判如来一代时
教。引信解品。以判五时化仪要之。如来故白毫一
光。光中顿现十法界。六度万行。所谓示佛知见。早
巳和盘托出了也。因众中不悟。舍利弗三请说法。
佛以开权显实。开口就说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
现于世。无非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至此如
来寿量品。彻底穷源。为诸人道破了也。然佛示现
涅槃。而智者亦是示现灭度。今于追远之辰。上供
诵此者。正显非唯佛祖而不涅槃。即吾凡夫。何曾
有真生死耶。所受生死轮回苦者。乃妄想因缘耳。
若离妄想。三身四智。本是现成。涅槃生死。等于空
花。即此念诵。而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
尊祖章第四¶ 第 406b 页 X63-0406.png

** 贤首法师忌

「十一月十四日。贤首宗主。国一藏祖忌(仪同达祖忌。先举云)

柰麻贤首宗主。国一法师(三称。接诵)

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佛子。菩萨摩诃萨应
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般涅槃。佛子。菩萨摩诃萨。欲
知如来大涅槃者。当须了知根本自性。如真如涅槃
如来涅槃亦如是如实际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如
法界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如虚空涅槃。如来涅槃
亦如是。如法性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如离欲际涅
槃。如来涅槃亦如是。如无相际涅槃。如来涅槃亦如
是。如我性际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如一切法性际
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如真如际涅槃。如来涅槃亦
如是。何以故。涅槃无生无出故。若法无生无出。则无
有灭。佛子。如来不为菩萨。说诸如来究竟涅槃。亦不
为彼示现其事。何以故。为欲令见一切如来。常住其
前。于一念中。见过去未来一切诸佛。色相圆清。皆如
现在。亦不起二不二想。何以故。菩萨摩诃萨。永离一
切诸想著故。佛子。诸佛如来。为令众生生欣乐故。出
现于世。欲令众生生恋慕故。示现涅槃。而实如来无
有出世。亦无涅槃。何以故。如来常住清净法界。随众
生心。示现涅槃。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间。于一切净
水器中。影无不现。普遍众处。而无来往。或一器破。便
不现影。佛子。于汝意云何。彼影不现。为日咎不。答言。
不也。伹由器坏。非日有咎。佛子。如来智日。亦复如是。
尊祖章第四¶ 第 406c 页 X63-0406.png
普现法界。无前无后。一切众生净心器中。佛无不现。
心器常净。常见佛身。若心浊器破。则不得见。佛子。若
有众生。应以涅槃而得度者。如来则为示现涅槃。而
实如来。无生无殁。无有灭度。佛子。譬如火大。于一切
世间。能为火事。或时一处。其火息灭。于意云何。岂一
切世间。火皆灭耶。答言。不也。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亦
复如是。于一切世界。施作佛事。或于一世界。能事巳
毕。示入涅槃岂一切世界。诸佛如来。悉皆灭度。佛子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如来应正等觉。大般涅槃。复
次佛子。譬如幻师。善明幻术。以幻术力。于三千大千
世界。一切国土。城邑聚落。示现幻身。以幻力持。经劫
而住。然于馀处。幻事巳讫。隐身不现。佛子。于汝意云
何。彼大幻师。岂于一处。隐身不现。便一切处。皆隐灭
耶。答言。不也。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善知无
量智慧方便。种种幻术。于一切法界。普现其身。持令
常住。尽未来际。或于一处。随众生心。所作事讫。示现
涅槃。岂以一处示入涅槃。便谓一切悉皆灭度。佛子。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如来应正等觉大般涅槃。复
次佛子。如来应正等觉。示涅槃时。入不动三昧。入此
三昧巳。于一一身。各放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大光明。
一一光明。各出阿僧祇莲华。一一莲华。各有不可说
妙宝华药。一一华药。有师子座。一一座上。皆有如来。
结跏趺坐。其佛身数。正与一切众生数等。皆具上妙
功德庄严。从本愿力之所生起。若有众生。善根熟者。
尊祖章第四¶ 第 407a 页 X63-0407.png
见佛身巳。则皆受化。然彼佛身。尽未来际。究竟安住。
随宜化度一切众生。未曾失时。佛子。如来身者。无有
方处。非实非虚。伹以诸佛本誓愿力。众生堪度。则便
出现。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如来应正等觉。大般涅
槃。佛子。如来住于无量无碍究竟法界。虚空界。真如
法性。无生无灭。及以实际。为诸众生。随时示现。本愿
持故。无有休息。不舍一切众生。一切刹。一切法。

(一遍。接变食甘露等。与达祖忌同。唯换白词云)

恭闻法师。迹后天台。号称贤首。为华严之宗主。成一
家之教观。燃一指于岐州。佛乘誓悟。讲大乘于唐代。
左道回心。从此十门顿启。五教常存。作千秋之指南。
为万世之师法。兹逢圆寂之辰。聊奉瓣香之供。伏愿。
慧灯永照。祖印重光。佑启后人。长衍宗系。(白竟。一拜。归位。唱赞)
大哉贤首。垂范万世髫年燃指立宏誓。志求法源底。
悬辩离微。著述传勿替。 奈麻贤首宗主。国一法师
(三称。众三拜。各回本处)。」

【證义曰。宗主。讳法藏。字贤首。赐谥号。国一。为东土
华严宗。第三祖也。俗姓康氏。康居国人。当唐。贞观
十七年。十一月初二日降诞。与天台智者。先后相
去。将二百年。专宏华严。经中有品名贤首。又十首
菩萨中。有一菩萨。亦名贤首。故以贤首二字立字。
亦即以此立宗名也。所立教观。与天台大同小异。
上供用出现品涅槃章。取其本教。所宗而又恰与
忌事相合也。天台用法华寿量品亦此意。迩来诸
尊祖章第四¶ 第 407b 页 X63-0407.png
忌。念诵多用心经。往生咒。或用弥陀经。若在凡俗
灵前。宜矣。如诸家祖师高僧。早巳出于三界。岂亦
如凡夫之赖超度耶。故今诸祖。各随其宗。而为念
诵。如达磨 祖前。诵楞伽百八句。取禅宗印心。无
如此百八句者。百丈祖师。前诵华严梵行品取与
清规相合。再如道宣律祖。诵梵网偈。莲社远祖诵
大势至章。庶各家门庭。不致混滥。儿孙既各明其
所宗。而诸祖之灵。亦复增其爱乐。义取关会。不致
儱侗。循名考实。𠃔合机宜。虽新订于后人。实无悖
于前哲。诸家宗主。既念诵有别。于后嗣历祖亦然。
则源源相继。而各有攸归矣。】

** 道宣律祖忌

「十月初三日。南山宗主。道宣律祖忌(仪同达祖忌。先举云)

奈麻南山宗主。道宣律祖(三称。接诵)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偈曰。明人忍慧强。能持如
是法。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一者十方佛。悯念常
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生生处。为诸菩
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
慧满。此是诸佛子。智者善思量。计我著相者。不能信
是法。灭寿取證者。亦非下种处。欲长菩提苗。光明照
世间。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不生亦不灭。不常复
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
庄严。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于学于无学。勿生分
别想。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一切戏论恶。悉从是
尊祖章第四¶ 第 407c 页 X63-0407.png
处灭。诸佛萨婆若。悉从是处出。是故诸佛子。宜发大
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过去诸菩萨。巳于是
中学。未来者当学。现在者今学。此是佛行处。圣主所
称叹。我巳随顺说。福德无量聚。回以施众生。共向一
切智。愿闻是法者。疾得成佛道。(一遍。接变食甘露等。与达祖忌同。换白云)
恭闻。毗尼住世。圣道镃基。波离结集于西乾。大师应
身于东土。宗承智首。教启终南。支那共仰戒光。震旦
咸称律主。感天人之侍卫。授佛牙以表扬。依佛制而
造戒坛。后世永赖。随天语以集传记。末法咸资。今逢
归天之忌。特荐精洁之羞。伏愿。律风永振。祖印重光。
戒香芬馥于九州。法雨沾濡于七众。(白竟。一拜。起具。归位。举赞。众唱)
波离再现。律学中兴。南山教主震雷音。三聚二持新。
戒海澄清。正法永昌明 奈麻南山宗主。道宣澄照
律师(三称。众三拜。各回本处)。」

【證义曰。宗主。讳道宣。字实相为震旦初兴律祖。唐
高宗时。诏敕天下寺院。图形塑像奉祀。懿宗敕谥
澄照圣师。具载宋高僧传。第十四卷。今上供。念诵
梵网经末偈者。分三段。初十六句。乃赞奖持戒利
益之义。次二十四句。乃观察实相戒体之义。后十
六句。乃劝护净戒。及回向自利利人之义。愿上供
者。因此念诵。而铭于心也。亦可诵第三十五六。不
发愿誓两戒。见下住持章告香条。须熟诵时省。而
自勉之。】

** 慧远祖师忌
尊祖章第四¶ 第 408a 页 X63-0408.png

「八月初六日。净土宗主慧远老祖忌(仪同达祖忌。先举云)

奈麻莲宗初祖慧远祖师(三称。接诵)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
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
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
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斯为第一。(接诵往生咒三遍。念佛百声。次诵变食咒十四遍。甘露。普供。各三遍。维那合掌。白云)

恭闻。净业宗主。实为远公。现迹雁门。开法匡庐。统一
百二十三人。一意西归。维七月二十八日。合辞共誓。
东林社启。天下咸仰其高风。西教流芳。万世共沾其
惠泽。兹当莲开吉日。众等敬荐心香。伏愿。不忘本誓。
随弥陀以提携。普运慈航。度众生于安养。(白竟。一拜。归位。唱赞)
第一大愿。观想弥陀。四十八愿度娑婆。九品涌金波。
宝网交罗。度众生出爱河 奈麻净业宗主。远公祖
(三称。众三拜。各回本处)。」
尊祖章第四¶ 第 408b 页 X63-0408.png

【證义曰。宗主列传。出高僧传第六卷。兹不赘。上供
诵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者。以此篇开示。最直截也。
幽溪释曰。念佛三昧者。念佛人以心缘佛。以佛系
心。心心相续。无有间断。尔时内心不起。外境无侵。
旋元自归。返流全一。正不受诸受而得乎正受。故
称念佛三昧也。初立喻。一专为忆者。喻佛时念众
生。如何度出三界苦也。一人专忘者。喻众生唯贪
五尘。甘受六道苦也。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
见者。喻佛常逢见众生。而众生常不逢见佛。此喻
众生不念佛之失也。二人相忆者。喻佛时念众生。
众生亦时念佛。方谓二忆念深。能如是念则生生
常见佛。土土觐如来。故曰。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
于形影。不相乖异也。次合法。举亲喻而贴合之。如
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者。贴合一专为忆。若子逃
逝。虽忆何为者。贴合一人专忘。此贴合不念佛之
失。次贴合念佛之得。子若忆母者。教以忆母之方。
当如母忆时谓念佛人。用真切工夫。不得一刻念
世五欲。是谓系念。方得名为如母忆时。母子历生。
不相违远也。又忆佛。是恒审思量也。念佛。是心注
一境也。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者。现前。如远公三见
圣相之类。当来。如临终佛迎。乃至花开见佛之类。
去佛不远者。谓念佛人。不唯见佛。亦去佛不远。不
久定当成佛也。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者。谓举念即
缘佛境。事理圆融。能所绝待。所谓我本因地。以念
尊祖章第四¶ 第 408c 页 X63-0408.png
佛心。入无生忍。苟非如此。焉令即契无生。不假方
便。信不诬也。如染香人者。喻众生本非佛。因念佛
而顿有佛香也。名香光庄严者。盖佛因念显。念因
佛熏。谓以诸佛法身之香气。而庄严乎众生之色
身也。我本因地三句。结自行因果相符。今于此界
三句。乃果后利人。既以此自度。即以此教人。亦以
此力而摄生焉。我无选择。都摄六根者。念属意根。
正论修处。亦傍摄诸根根根念佛也。意根若净。诸
根皆摄。故无选择也。日用之间。唯弥陀是念。唯净
土是求。无有间断。即净念相继也。如是法门。实超
胜馀门。故曰入三摩地。斯为第一。】

** 开山祖忌

「凡遇本寺开山老祖忌。及历代祖忌。知客预先一日。
通白住持巳。即挂牌。(牌云)明日恭逢某祖忌曰。大众师
是晚明早课毕。闻钟声。齐诣像前顶礼。午梆上供。


侍者于影堂。悬某祖像。随报供献。凡果菜。须一二品
随时者。所谓荐其时食也。设香烛茶供。晚课毕鸣钟
三下。众集像前。住持拈香献茶。拜巳。维那呼展具。礼
祖三拜。收具云。顶礼尚尚。礼毕回堂。或有礼诵佛事。
维那与知客预请诸师。悬牌巳。通知殿主。铺设经坛。

○次日早课毕。礼仪同前。唯开山祖。及嗣法师。午前
上堂。馀但上供而巳。午梆上供。众集。住持问讯。拈香。
维那举香赞巳。随举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众接
弥陀经。候住持三拜将毕。首座。西堂。先至住持两边
尊祖章第四¶ 第 409a 页 X63-0409.png
侧站。次两序执每边站六人。原班上下。近前半步。站
齐首座。西堂。住持。三人八字式跪下。知客二人。侍立
像傍。次第料理。接传供献。先茶。次箸。自东班序首。一
一挨次。传至首座首座端捧送住持。住持举兽巳。递
于西堂。一一挨次。传至西班序首。交于知客安摆。其
菜。汤。点。饭。悉照方丈斋款。摆齐。两边起立归位。候住
持八拜毕。弥陀经方完。诵咒。及念佛百声竟。住持拈
香。说法巳。维那白祭文。举赞(文赞随名家所撰。兹不备)待住持奠
茶。拜巳赞毕。维那呼展具。大众礼祖三拜。拜毕。呼顶
礼和尚。礼毕。呼起具。各回本处。此唯开山。中兴。嗣法。
受业。(即剃度师)之礼。其馀诸祖。不设坛讽经。不一一跪献
供。但上供奠茶而巳。然此影堂。须有功本寺。及以法
住持者。方许入位。受大众礼拜。非同等閒。其忌辰单。
客堂。库房。维那祖侍各贴一纸。庶不有误。」

【證义曰。此报创建之德与继守之功。饮水知源。礼
合享祀。不宜忘忽。】

** 嗣法师忌

「凡遇嗣法本师忌辰。(献供等事。巳载前说。伹此佛事。须住持自出巳财。送库司办祭
设供。并讽经。命书记具回向疏一道。倘不及另具。即依此疏式写。先具乡贯生死日期)敬惟本
师。性生慈善。相绝我人。继规范于丛林。行同百丈。著
谋猷于禅席。德越万峰。传临济几十几代之心灯。标
直指而披云睹月。享降迹几十几年之世寿。谢尘劳
而返朴归真。今值忌辰。门人某甲。殊愧青蓝之喻。徒
承衣钵之恩。由是延众。讽某经一日。申恳款于慈尊。
尊祖章第四¶ 第 409b 页 X63-0409.png
启人天之法席。以此功德。敬申酬报。伏愿鹫岭峰前。
高超妙觉之位。寂光土内。常乐非相之身。年月日。门
人某甲等具疏(馀如念诵常式)。」

【證义曰。此报传法之恩也。父母生我色身。先师生
我慧命。色身虚假不实。慧命利益无穷。是父母之
恩固难报。先师之恩。更难报也。区区芹藻之荐。安
得不留意耶。即如巴陵三转语。为云门作忌。先辈
用心之厚如此。乃今末法之中。不唯忌祭。漫不关
心。竟有图于名位。负心忘本而另嗣他人者。尤可
慨矣。禅宗秘要云。五祖演禅师座下。有一学人。名
开圣觉。初参长芦夫铁脚。久无所得。闻演师法道
径造席下。一日室中问云。释迦弥勒。犹是他奴。且
道是阿谁。觉云。胡张三。黑李四。演师然其语。时圆
悟和尚为座元。师举此语似之。悟云。好则好。恐未
实。不可放过。更于言下搜看。次日入室。垂问如前。
觉云昨日向和尚道了。演师云。道甚么。觉云。胡张
三。黑李四。演师云。不是不是。觉云。和尚为甚。昨日
道是。演师云。昨日是。今日不是。觉于言下大悟。觉
后出世。住开圣。见长芦法席大盛。乃嗣夫铁脚。不
原所得悟人。拈香时。忽觉胸前如捣。遂于痛处发
痈成窍。以乳香作饼塞之。久而不愈竟卒。噫此辜
负重恩。而别嗣之苦报也。后之学者。幸勿蹈此覆
辙。又云悽崇行录云。宋怀志。金华人。幼业讲。因一
禅者激发。弃讲参方。晚至洞山。得法于真净文禅
尊祖章第四¶ 第 409c 页 X63-0409.png
师久之辞去。真净嘱曰。子禅虽逸格。惜缘不胜耳。
志拜受命。至袁州州人请住持杨岐。掣肘而去游
湘上潭牧请住上封北禅。皆不受。庵于衡岳二十
馀年。有偈曰。万机休罢付痴憨。踪迹时容野鹿参
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晚投龙安。龙
安。处之最乐堂。遂终老焉。莲池赞曰。显达人之所
欲。遵遗命而力拒诸请。可不谓难乎。今人嗜名利。
弃礼义。不请而往者纷如矣。尚何忆乎师命。】

** 剃度授经二师忌

「遇剃度授经二师忌。(如前仪。亦须住持自出巳财。送库司办祭。并讽经咒。唯回向疏
有异)切念某甲。百劫于生。虚生浪死。幸蒙剃染。(受经则改云慈
教)得入佛门。(授经则改云法门)缅维莫重之恩。实有难酬之
叹。溯自曩日。一灵归寂。没忧海之深波。惟兹忌辰。五
内悽惶。痛昊天之罔极。由是延众。讽经一日。少申忱
悃。伏愿。佛日垂光。烁破有生之罪障。慈风普扇。吹残
无始之愆尤。弹指生极乐国中。随念坐莲华台上。菩
提不退。般若常明。年月日。不孝徒某甲具疏。」

【證义曰。剃度与授经。即五种阿阇黎之前两种也。
此虽不得法。而曾从剃染。或授经等。举此示不忘
本也。然古之为弟子者。师没而信愈坚。今之弟子
者。师存而守巳易况忆忌辰耶。良由最初出家。实
非欲依止真师。决择生死。盖一时偶合而巳。是以
其心。见利则易。逢恶友惑之则易。瞋其师之训以
正也则易。甚而弃正入邪。罢僧仍俗者有之矣。佛
尊祖章第四¶ 第 410a 页 X63-0410.png
法何其衰哉。按律中佛制。弟子离师。不得太早。若
师实愚。或不守戒方许离之。云栖崇行录云。唐。清
江。幼悟幻泡。礼昙一律师为亲教师。讽诵经法。触
目而通。识者曰。此缁门千里驹也。尝与师稍忤。舍
而游方。遍历法筵自责曰。天下行半。如我本师者。
鲜矣。乃回师所。当僧集时。负荆唱言。清江。再投和
尚。唯愿摄受。时一师诟骂。清江雨泪忏谢曰。前念
无知。后心有悟。望和尚大。慈施与欢喜。求哀再四。
律师悯之。遂为师资如初。一师没。谒忠国师。得传
心要焉。莲池赞曰。舍圣贤而知非。当诟骂而不退。
可谓明且诚矣。终传心印。不有由乎。彼浅信之流。
小嫌则长往不返。微呵则衔恨不忘。空遇明师。竟
有何益。如逢帝主。不获一官。惜哉。】

** (附)父母忌

「(父母之忌。仪稍不同。惟是我亲。非关众也。住持预日命侍者。送祭仪于库房。代办祭筵。若举念诵。侍者即白维
那客堂。客堂即挂牌。牌云)明日堂头和尚。为父讳日追荐。(或母忌。诞曰随
改)
讽某经一日。请经师几位。开列于左。 (某某)(某
某)
(晚课上殿时。住持命侍者。于方丈左傍设供位。具香花灯茶。供于牌前巳。晚课回堂。住持独自往山
门外。随向俗家方位。运心默召云。我释男某甲。明日逢严父。或慈母。讳日之忌。是以今于寺中设位供奉。唯愿
我父我母。以不思议。天性相关。应时知觉。即知我男。在此启请。随请而来。恳祷之至。应三请请时。应观想父母
形容音声。俨若随请而来。想父母来巳。即默云。我父我母相偕进寺来。想巳。随即进寺。到设位前四揖。拈香。献
茶。想父母俨然坐巳。欢喜快乐。再四揖而退。是夜。住持自用蒲团。坐在设位下边。默念地藏菩萨圣号万声。次
日早课毕。住持一人。仍向设位拈香。献茶。午梆上供。即烦诵经几位诸师。到设位前上供。仪与前同。而不一一
跪献奉。亦不行礼。设拜。待说法竟。举赞回向已。维那云。顶礼和尚。各回本处。至晚念诵毕。回向如常。向佛白荐
尊祖章第四¶ 第 410b 页 X63-0410.png
疏一通云)伏以。释天调御觉海导师。琅函三藏灵文。金地
六和上士。敢倾私慕之诚。仰渎圆明之鉴。(续入俗居乡贯云云)
祠下居住。奉佛诵经荐父。(或荐母)比丘(某甲)。专为追荐
先考(某某)府君一位之灵。(若母。改先妣某氏某孺人。或父母双荐。二人名并用)
是日至心拈香。归命两土化主。弥陀释迦。极乐国中。
诸佛圣贤。金莲座下。恭通情旨。伏为先考(某某)。享寿
几十几岁。原命(某某)。相(某)(某)(某)时受生。大限殁
于(某)年月日时去世。(或荐母或双荐。随改)切念严君(为母改云慈亲双荐
改云父母)德重。若泰山之弥高。养育恩深。似沧海之难量。
不幸早经见背。未报捐埃。日月交驰。光阴易迈。兹今
本月(某)日。俄临几周忌辰。仰凭大觉之功。上酬劬劳
之德。由是延僧几员。念诵(某)经几部。用资云程。早离
幽趣。伏愿。巳在人天者。转增五福。任意逍遥。未离诸
趣者。超升九品。随心自在。右疏恭请三宝證明。诵经
荐亲回向文疏。年月日。比丘(某甲)具疏(事毕。住持命一侍者。代谢
诵经诸师)。」

【證义曰。此报父母养育之恩。及听许出家之恩也。
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佛说四恩。而父母恩为第
一。梁皇忏法云。次复应须思念父母养育之恩。怀
抱乳哺。爱重情深。宁自危身。安立其子云云。佛言。
天下之恩。莫过父母。夫舍家人。未能得道。唯勤学
业。为善莫废积德不止。必能感报劬劳之恩。又言。
其中若有父母。少便孤背。难可再遇。空想悠然。既
未得神通天眼。不知父母舍报神识。更生何道。唯
尊祖章第四¶ 第 410c 页 X63-0410.png
当竞设福力。追而报恩。为善不止。功成必致。经言。
为亡人作福。如饷远人。若生人天。增益功德。若处
三途。或在八难。永离众苦。若具真信。受正法教。即
得超悟七世父母。历劫亲缘。忧畏悉除。同得解脱。
是为智者。至慈至孝。最上报恩。据此。则作法追荐。
遵佛训也云栖崇行录云。梁。法云。阳羡人。七岁出
家。为庄严寺宝亮弟子。隽朗英秀。于妙音寺。开讲
法华维摩二经。学者辐辏。性诚孝。劳于色养。居母
忧。毁瘠过礼。累日不食旻法师谓曰。圣人制礼。贤
者俯就。不肖者豉及。且毁不灭性。尚出儒宗。况佛
有至言。欲报生恩。近则时奉颜仪。远则启发菩提。
以导神识。宜速思远理。使有成津。何可恣情。同于
细近。云乃割哀。微进饘粥。莲池赞曰。曾子之母死。
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即云公之居丧。虽曾子。何
加焉。语曰。释氏弃其亲。岂理也哉。又曰。后周。道丕。
长安贵胄里人。唐宗室也。七岁出家。十九值驾幸
洛京。长安焚荡。乃负母入华山。安止岩穴。时谷涌
贵。丕自辟谷。惟乞食供母。母问食未。恐伤母意。必
曰巳斋。母曰。汝父霍山战没。骨暴霜露。能收取归
葬乎。遂往霍山。拾聚白骨。昼夜诵经。咒之曰。昔人
精诚所感。滴血认骨。愿群骨之中。有动转者。即吾
父遗骸也。一心注想。目不轻舍。数日间。有髑髅从
骨聚跃出。摇曳良久。丕躄踊抱持。赍归见母。是夜
母梦夫归。明晨骨至。人以为孝感所致。后应制论
尊祖章第四¶ 第 411a 页 X63-0411.png
道。多居元席。朝野归重。莲池赞曰。绝粒而饷母饥。
诵经而获父骨。可谓大孝。兼乎存殁。而至行超于
古今者矣。呜呼异哉。其次如僧道纪。母必亲供。陈
尊宿。织蒲供母等。释氏之孝其亲。反过于世人。传
记所载。盖历有明徵。今犹有病释氏无亲者。三种
不才僧之罪也。安享十方之供。而不念其亲者。一
也。高坐閒暇而俾其亲劳力如工仆者。一也。割爱
出家。而别礼他人为父母者。三也。生既如此。死不
荐悼。无庸言矣。忘本至斯。尚何望其振兴佛法乎。】

** 礼塔

「凡新正(除夕。冬至。随改)礼塔。期定。客堂预日挂牌。(牌云)明日早
粥后。(或小食后)闻钟声。大众师各搭衣持具。齐诣诸祖塔
前礼塔。

○即命照客。通知塔主。洒扫诸塔前后。及路
径。

○时至。知客鸣大钟三下。禅堂开小静。内外大众
塔衣持具。在殿前候齐。依次序徐至开山祖塔前。班
次站定。塔主燃香烛巳。住持拈香。三拜。绕塔三匝。再
拈香。大众合班。展四摺具。鸣引磬。住持同礼塔三拜。
收具。问讯。分班。次至某祖塔。某祖塔。俱如前礼。唯普
同塔。住持不去。监院拈香。礼毕而回。若路遥。或天雨。
在影堂集众。礼祖九拜。候天晴择日。住持与两序执
事补礼。以便巡查荫木无损。塔地无伤。」

** 设斛普荐

「清明节。(中元节或)正日。(或先一日)晚。设放普荐祀祖斛食。所有
设位开列于左。(一)本寺堂上。开山老祖。上某下某禅
尊祖章第四¶ 第 411b 页 X63-0411.png
师。次及中兴某某禅师。并诸历代住持。诸祖之位。(此是
正中一行。两边附列祖名。下皆同此)(二)本寺两序。先贤后哲。有功权执。
及诸能执诸位觉灵之位。(三)本寺列执。并及先亡后
化。诸比邱众。次及诸沙弥辈觉灵之位。(四)本寺同居
各剃度师。及坛上十师。并引礼众。巳故觉灵之位。(五)
本寺一派。先远至今。在外法眷。及剃度派。并诸眷属
觉灵之位。(六)现前同居。缁素大众。各人巳故二亲(男公
处士。女氏孺人)之位。(七)本寺舍基。诸舍田地。及诸捐助。一切
檀那。(男公处士。女氏孺人)之位。(八)本寺开山。从古至今。在冥途
者。受戒归依。居家弟子。并诸护法(男公处士。女氏孺人)之位。(九)
本寺地主。异姓先灵。前后左右。远近高邻(男公处士。女氏孺人)
之位。(十)本寺近事。先远至今。佣工净人。执劳运力。诸
方处士之位。(以上十位中。从六至九。应男女另立位。使灵各便。亦顺世出世间之大礼。不得
合写合供。以乱礼体。盖阴阳一致也。次附疏一通)伏以。大士兴缘。广设冥阳
之会。阿难启教。宏开甘露之门。天人鬼畜。咸从个里
超升。缁素宗亲。尽向此中解脱。爰有大清国。某省某
府某县某寺。秉释迦如来遗教奉行主修祀祖法事
沙门某甲。今据本寺年例。每逢清明佳节。(馀时随改)设斛
普荐。祀祖后裔。住持某甲。监院比邱某甲。暨在寺众
僧人等。是日至心拈香。归命瑜伽会主。释迦文佛。显
密会上。诸佛圣贤。金莲座下。恭通情旨。切念众等。叨
父生母育之钜恩。赖师傅施护之洪德。既年例而资
济。亦时届而悽怆。愿承甘露之缘。长润冥泉之渴。均
资法喜。齐上莲舟。由是谨于本月几日。届当某节之
尊祖章第四¶ 第 411c 页 X63-0411.png
辰。先于今夜设坛。如法普荐。伏愿。化佛来迎。诸慈垂
照。放光接河沙饿鬼。统归平等法筵。施食周六道四
生。受用无边佛事。释氏宗派固不饥虚。儒门善信。顿
沾利乐。同登净土。咸感莲胎。回此功德。阴超阳泰。恭
请三宝(云云)

○时至。香烛供果等。皆齐备巳。法师在
施食坛前。举赞起香。举佛号。随表白同至孤魂台前。
法师拈香。三问讯。诵往生咒三遍巳。念 奈麻面然
大士菩萨。(三称巳。合掌对大士立。白文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仰白面然大士统领法界
六道。九种十类孤魂。自他先亡家亲眷属等众。(法师一问
讯云)唯愿同承三宝力。各悟一真心。虚灵不昧。饱餐法
味于斯时。业识无羁。迥脱尘劳于永劫。如斯利益。唯
神导引。(白巳。众同唱赞云)孤魂佛子。莫住泉乡。少随法水悟
真常。直下自承当。返照回光。何处不天堂。(赞毕)念佛
诸设位前。各各上香问讯巳。仍归坛前。并照常例(施食
辩讹。见下住持章。施食条證义)。」

【證义曰。普荐之义。以父母师长等。不能尽出三界。
故有资于荐拔。于清明中元顺俗而行。所以开死
者之神识。而尽生人之孝义也。至若供虽不丰。务
存精洁。所谓事死如事生也。孔子曰。菲饮食而致
孝乎鬼神。观夫致孝之言。则自奉虽俭。祭祀必丰
可知矣。近时频见僧俗。以人所不堪食者供之。无
孝敬之意。招亵慢之愆。恒用慨然。】

** 扫塔
尊祖章第四¶ 第 412a 页 X63-0412.png

「清明节。客堂预日挂牌。(牌云)明日清明扫塔。大众师闻
钟声。搭衣持具。齐诣塔前上供 (即命塔主。酒扫诸塔前后。及诸路径)
知客上方丈。请问住持时分。定时巳。即通知维那。库
房。正清明日。早课毕。鸣钟三下。祖堂礼祖。或住持说
小参。或命班首秉拂。候方丈传牌施行。早粥后。祖堂。
影堂檀那祠堂。皆先上供。小食后扫塔。及土地堂。并
孤魂坛上供。(塔主取供。见下两序章。执事条中说)时至。知客鸣大钟。乃
至住持拈香礼仪。俱见礼塔条说。三拜毕。住持执帚
扫塔顶。次至塔基巳。放帚。转身下阶。至供桌再拈香。
维那举香云盖三称。接念奈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
佛三称。次诵心经等上供。祖侍跪献。供毕。住持说法。
(唯开山塔。及嗣法师塔。说法。馀皆随宜)说毕。结赞巳。众向上展具。鸣引
磬三拜巳。起具。问讯分班。次至某塔。仪式同前。至最
后塔毕。大众往普同塔。住持回寺。监院拈香拜扫。众
诵弥陀经全卷。往生咒三遍等。上供末。结唱莲池海
会赞毕。众三拜。往土地堂。及孤魂台上供而回。(或列祖塔
多。或远。另日住持。与两序执事。再扫上供。大众不去)如本支。或戒子。或剃度。由
别处来扫塔。客堂接待。问其尊卑。若在住持之长。行
尊宿礼。(见下住持章。尊宿条说)若同辈巳下。通白住持。及库房
维那。请定时巳。供仪备齐。扫搭上供等仪。与前同。仍
请大众念诵。住持陪扫。或唯扫一塔。二塔。随其本人
所宜。或彼辞众。不须念诵。或辞住持。不敢烦劳。俱听
其便。尊宿礼仪。行止随宜。知客俱当预先问明。」

【證义曰。礼塔。扫塔。皆时敬祖先。看塔石之坚坏。阅
尊祖章第四¶ 第 412b 页 X63-0412.png
荫木之损益。上妥祖灵。下安常住。甚有关系。不可
忽也。近时多废此举。匪唯忘本。更虑祖荫有亏。即
常住有事。儒释有别。祭扫礼同。多见常住不幸。人
口不安。皆由不勤祭扫。祖灵不妥之所致也。】

百丈丛林清规證义记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