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报本章第三¶
报本章第三¶ 第 392c 页

百丈丛林清规證义记卷第三
唐洪州百丈山沙门 怀海 集编
清古杭真寂寺苾刍 仪润 證义
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阅

* 报本章第三

「述曰。霅溪仁岳大师尝云。儒家者流。有终身之
忧者。考妣远日之谓也。释氏子。岂不然乎。彼所
以思生我劬劳之亲。此所以怀度我慈悲之父。
其德罔极。其孝攸同。观夫夙世。出家之徒。具沙
门之。形奉释迦之姓。至佛涅槃日。不能斋庄致
礼者。众矣。予窃伤之。观师此言。其所以警吾徒
者甚至是即清规中。报本一章之意也。涅槃如
报本章第三¶ 第 393a 页 X63-0393.png
是。降诞亦然。涅槃。尽追远之诚。降诞。庆昙华之
现故同入报本。其意深矣。至如药师。弥勒。文殊
普贤。观音。势至。地藏。准提。诞辰仪轨。亦附列者。
以诸佛菩萨。悲愿宏深。举世所共钦故。」

** 释迦佛诞

「四月初八日。佛诞。客堂预日挂牌。(牌云)明日恭逢本师
释迦文佛。降诞之辰。是晚。合院大众师。闻钟声。搭衣。
持具。齐诣大殿礼佛。(是晚二板。鸣钟三下。众集住持拈香。维那唱香赞毕。呼)
具。(举赞佛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
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偈毕。唱)奈麻本师释迦
牟尼佛。(十二拜或数十拜)文殊。弥勒。十方诸佛。十方菩萨(各三
拜)三皈依(毕。三拜。回堂。正日早课。祝  圣。乃至上方丈说法。仪。与  圣节同。早课毕客堂挂牌
牌云)午前。启请上堂。午饭后。合院大众师。闻钟声。齐诣
大殿前。称扬圣号。浴佛。伏愿。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粥后
二板。上堂。仪轨见住持章。是日午梆。大殿上供如常仪。止静后。鸣大钟三下。大众齐诣殿前。库司严设花亭。中
供佛降生为悉达太子小像。于香汤盆内。安二小杓。佛前一切供器。俱移量他处。以便浴佛。即馀圣像。是日俱
沐浴。众集。维那举香赞住持拈香拜巳。维那至中。拈香展具。三拜巳。归位喝云)释迦如来。(二称)
九龙吐水。灌沐金躯。(维那一唱。大众齐和巳。维那举咒。大众齐音同持)

唵。㫊
暮伽。废噜者娜。摩诃亩陀啰摩抳。钵头么。入缚攞。跛
啰袜亸野𤙖。(众持七遍巳。住持浴亭中太子降生像。大众散位。各浴一佛。或二三人共沐一
像。凡浴佛人。各自带钵帚净布取水浴时。口诵咒曰)。

唵。底沙底沙。僧伽。娑诃。(念到浴完。乃止。大众各归本位。维那长跪。合掌。高声白安
位文云)

恭闻。法身现相。祥光霭净饭之宫。化佛应真瑞
气拥迦维之国。金躯生处。便能一手指天。宝体浴时
报本章第三¶ 第 393b 页 X63-0393.png
遂感九龙吐水。四方遍顾。七步成莲。称上下之独尊。
受人天之交赞。不恋王宫富贵。直趣雪岭修行。十九
学道出家。三十降魔成佛。演经至五千馀卷。住世于
八十多年。开三乘方便之门。导七趣菩提之路。忆昔
周昭王甲寅。二十四载。我佛降临。当今 大清朝之
几十几年。真风远被。众等荷生成之德。今辰竭庆贺
之诚。冰洁道场。云臻梵侣。金盆高捧。喜观悉达太子
之金容。圣水频倾。仰见摩耶夫人之圣德。欲觐我佛
之光辉。须仗雷音之唱和。(维那白竟。举偈。众和)天上天下无如
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
佛者。毗蓝园内降生时。龙与诸天咸灌沐。如来所有
吉祥事。我今灌沐亦如是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
严功德聚。五浊众生令离垢。同證如来净法身。香花
灯涂妙庄严。供养如来法报化。唯愿慈悲受供养。穷
未来际作佛事。(众唱。和毕。将佛圣像。各归本位。安妥。维那唱献宝座。大众齐和)众宝
庄严微妙座。诸珍间错作花台。准教加持将奉献。唯
愿。慈悲哀纳受。

唵。㫊暮伽。钵头摩。逊娜𨽻。驮罗驮
罗抳。漫拿𨽻吽。(三遍。念毕。将一切供物器皿。仍归佛座前巳。维那举供养偈。众同作梵。唱
诵云)。

愿此香花灯遍满十方界。供养佛法僧。受用作佛


唵。誐誐曩三婆缚。伐日啰斛。(三遍毕。众唱赞)

九龙吐水。
沐浴金身。天上天下独为尊。七步宝莲生。威德光明。
法界永沾恩。 奈麻吉祥会菩萨摩诃萨(三称回向偈云)
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證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三归依竟。各回本处是日念诵浴佛经忏如无。用他忏代挂念诵牌
报本章第三¶ 第 393c 页 X63-0393.png
及设坛。如常。联句附后)。

功圆万德。位證一乘。是天中天。上无二上。

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成佛顶佛。尊唯独尊(佛前)

本以迹彰。首群灵而成正觉。 机因时应。从五浊而
示降生(山门)

○脱珍服。著敝衣。扇真风于末世。 舍化
城。登宝所。揭慧日于中天(大殿檐下)

○无佛无魔。刹刹宣
扬正法。 非垢非净。尘尘灌沐金躯(经忏堂外)。」

【證义曰。迩来僧坊。但供太子降生之像。未闻浴佛
之举。殊为缺典。浴(佛经)(明清)(才知)字函。准经所说。先
作方坛。中以净泥。和香水作。日卓一张。敷浴床座
上安浴盆。盆内安小浴床。床上供悉达太子像。人
各以二指。取少许水浴佛。口诵偈咒。浴佛之水。各
自洗头。名吉祥水。浴竟用棉拭洁。仍供座上云云。
此之佛事。包括如来一代时教。今备录源委。以示
初学。按天竺。分东南西北中五大国。佛生中天竺
迦维国。帝皇家。姓刹帝利。氏瞿昙。梵语瞿昙。此翻
甘蔗。其始祖王仙。为猎人射死。血入地生甘蔗二
本。日炙开。一生男。号甘蔗王。一生女。善贤妃。生子
作转轮王。以日炙。又名日种。传七百世。至净饭王。
佛以累劫。功行满足。从兜率天。降神皇宫。于摩耶
夫人腹。时。周昭王二十四生。或谓二十六年甲寅
岁。四月八日生。名萨婆悉达。七日。母升忉利。赖姨
母摩诃波阇波提乳养。至一十九岁。踰城。往跋伽
仙林中。取剑断发。脱身宝衣。从猎师贸袈裟为比
报本章第三¶ 第 394a 页 X63-0394.png
丘。参学仙人数处。复北渡恒河。至伽阇山静坐。六
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以续精气复自念。若以羸
身而取道者。彼外道。则言自饥。是涅槃因。乃浴于
尼连河。受牧女乳糜。至菩提树下。释提桓因。以吉
祥草敷坐。跏趺于上。自誓。若不成道。不起于座。魔
王波旬。欲伽迫害。百计不能少挠。作是言曰。汝今
宜可速起还宫若不尔者。当持汝足。掷大海外。尔
时菩萨。如师子王。心无惊畏。告言波旬。汝曾供养
一辟支佛。受八戒斋。由斯福故。得为天王。然我巳
于阿僧祇劫。具足成就难行苦。行。大地未有如针
锋许。非吾昔日修苦。行处。假使魔众。如恒河沙。不
能倾动我之一毛。云何汝今。欲以吾身掷大海外。
魔复言曰。我于往昔。施辟支佛。得为天王。斯事可
明。今汝所说。以何为證。于是菩萨伸手指地曰。此
知我。尔时地神。从金刚际。踊身而出。合掌白言。诚
如尊教。有此地来。我为其神。此地无有如针锋许。
非是菩萨本行之处。魔闻斯言。颠倒而堕作礼悔
罪而去。破魔军巳。二月八日。明星出时。豁然大悟。
得无上道。成最正觉。世传以腊八日。谓周正建子
故。时年三十岁矣。于摩竭提国。阿兰若菩提场中。
为大。乘菩萨演说华严。小乘不见不闻。犹如聋瞽。
以梵释劝请。乃诣鹿苑。为憍陈如等五人。说四谛
法。及人天因果。历十二年。时四十二岁。至方等会
上。以大乘教。转大法轮。说六度法。淘汰弟子。说维
报本章第三¶ 第 394b 页 X63-0394.png
摩楞伽等经。历八年。佛五十岁。多说般若。淘汰执
情。又二十二年。时佛七十二岁。说法华经。乃至八
年。以诸弟子。皆可任重。授记作佛。方畅本怀。为穆
王五十三年壬申岁。时佛七十九岁。将示涅槃。先
往仞利天。为母说法。佛姨母大爱道等。五百比邱
尼。舍利佛。目犍连等。七万阿罗汉。不忍见佛涅槃。
同时入灭。至次年二月十五日。佛在拘尸那城外。
涅槃时至。十界悉集。各献妙供。佛俱不受。最后纯
陀献供。佛受之。为诸比邱。说常乐。我净。及敕依戒
为师。依四念处住。复言。无上正法。悉巳付嘱摩诃
迦叶。当为汝等。作大依止。犹如如来。又以阿难在
娑罗林外。为魔所娆。乃敕文殊云。阿难吾弟。给事
我来。二十馀年。得八不思议。闻法受持。如水注器。
欲令受持是涅槃经。文殊奉敕。以咒降魔。摄阿难
归。佛言。有梵志须跋陀罗。年百二十。未舍憍慢。汝
可告之。如来中夜。当般涅槃。即与同回。闻佛说法。
得阿罗汉。佛告大众。自我得道。度憍陈如。最后度
须跋陀罗。吾事究竟。二月十五日夜中。说遗教经。
复伸告诚。汝等比邱。于我灭后。当尊重波罗提木
叉。是汝大师。如我住世无异云云。即在双树下。右
胁而卧。寂然无声。入次第定。顺逆出入。共二十七
反。三回告大众。以大般。若真空实相为本源。便般。
涅槃。弟子阿那律。升忉利天。告摩耶夫人。自天而
下。世尊起棺。说法慰母。复语阿难。当知我为后世
报本章第三¶ 第 394c 页 X63-0394.png
不孝众生故。从金棺出。问讯于母。至七日。迦叶。出
定。知佛涅槃。与五百弟子。自耆阇崛山步行至。悲
哽作礼。佛现双足出棺。时巳二七日。人天等各持
香木。至茶毗所。化火自焚。七日乃尽。众收舍利。满
八金坛。阿阇世等八国王。共争夺舍利。后听谏止。
八国各请一金坛。回国供养。至一百年后。阿育王
复收诸舍利。敕诸神力。一夜造成八万四千塔。每
一塔。藏一舍利。复敕罗汉耶舍尊者。放八万四千
光。随光分送舍利塔。人天八部。悉皆分遍。我震旦
国。考古相传。有十九塔。今最灵著者。宁波阿育王
寺。一塔也。】

** 佛成道(他本凡佛菩萨前上供。皆唱香赞巳。即白供文。白竟。然后上供。与此相倒)

「(十二月初八日。佛成道。客堂预日挂牌。晚二板礼佛。正日祝  圣。乃至上堂说法。与佛诞日同。是日开午[掷-奠+(看-目)]
佛前上供。众集。烧香传炉。住持上香。维那举赞。住持三拜。不收具。长跪。献茶。献菜等。皆侍者递送。知客置几。上
举。三拜而立。至念普供养咒。仍跪。维那出班。上香。展具三拜。长跪合掌。作白。凡佛菩萨前上供。皆同此。唯改白
文)。

恭闻。如来无量劫来成佛。岂假进修。为悯众生。日用
不知。示以先觉。觉自觉。他而成觉道。世出世间。而称
世尊。阐一代之化仪。遵先佛之遗轨。坐菩提树。魔宫
隐而无光。现优昙花。法轮炽然常转。故始喻初日先
照。而末示拈花正传。顾末裔之何知。诵遗言而有愓。
于今月八日。恭遇如来成道之辰。现前大众。少伸供
养。所愿。色空明暗。咸宣微妙法音。蠢动含灵。共證智
慧德相。(白巳。一拜。起具。复位。举赞云)腊月八日。觉帝扬灵。菩提场
报本章第三¶ 第 395a 页 X63-0395.png
内道初成。夜半睹明星。普救迷情。幽暗悉光明。(禅悦藏三
称毕是日若设坛念诵。仪轨如常。联句附后)。

正觉山前。睹明星而悟道。

大千界内。揭慧日以流辉。」

【證义曰。释尊初成道。叹云。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
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證得。噫。可见此
道。人人能成也。人之不能成者。溺于五尘情欲妄
想耳。故耳虽日闻道。犹聋者之于钟鼓也。目虽日
见道。犹盲者之于日月也。夫道之大也。天地不足
以为量。故无范围天地之量者。不足以入道。道之
贵也。轩冕不足以为荣。故无尘视轩冕之度者。不
足以入道。道之远也。沙劫不足以为期。故无一念
万年之识者。不足以入道。故曰。说道易。成道难。道
非难也。人自难之耳。古云。使道而可献。莫不献之
君。道而可进莫不进。之亲。道而可与。莫不与之子
孙。确哉言乎。所谓自性自度也。故吾释子。于斯日
也。当深思皆有智慧德相之言。不应自轻而退屈
矣。】

** 佛涅槃

「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客堂预日挂牌。(牌云)明日恭逢
本师释迦文佛涅槃之辰。是晚大众师。闻钟声。齐搭
衣持具。诣大殿礼佛。(晚二板礼佛。与佛诞同。正日祝  圣等。与朔望同。唯绕佛毕
礼释迦佛十二拜为异。早课后大殿铺忏坛。客堂挂牌。牌云) 是日闻鼓声。大众
师。依派班次。诣大殿。礼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忏。并
报本章第三¶ 第 395b 页 X63-0395.png
诵遗教经。(客堂与维那派班。每班十人。挨次上殿。早粥后上堂。仪轨见下住持章。午梆上供。仪
与成道日同。唯换文云)恭以能仁应世。寂默證真。廓千界以居
尊。抚四生而为子。形随物现。元同非相之身。教逐机
兴。讵异无言之道。爰自法轮载转。化迹弥隆。半字初
谈。譬击蒙而靡倦。百金后寄。犹赎命以唯勤。普令烦
恼之俦。安住如来之藏。四心告满。三德云归。所谓不
令一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故入
于涅槃。不可得而思议。我等鹤林既远。痛失于前缘。
像法犹存。忝遵于遗训。今值中春之日。缅怀北首之
仪。涧藻溪蘋。聊表荐羞之礼。升香叹德。少申哀慕之
诚。唯愿洪慈。俯垂昭鉴。(白巳。一拜。复位。举赞)大慈悲父。无上医
王。为怜病子设权方。示现巳云亡。法性真常。寿命实
难量(禅悦藏三称。馀照朔望例。开晚梆回向。经忏毕。即回堂。不上方丈)

○囿于化者
终于尽顺世无常 寓诸幻而返诸真。是名寂灭(贴经
忏堂)。

○大定恒常。永住恒河沙劫。 圆机普应。示现千
百亿身(佛前)

(原本述曰。性者。人之大本也。振天地。而莫知其始。穷万世。而莫知其终。佛与众生。均有是性。悟之而登妙
觉。迷之而流浪生死。从劫至劫。六道异趣。业报展转无有穷巳。所赖圣训洋洋。堪作依怙。吾徒忝形服。预
法系。遵其行之为律。宣其言之为教。传其心之为禅而循吾所谓大本者。以同夫佛之全体妙用。始可称
佛子。而续慧命也。其于讳日追悼。岂世礼哉)。」

【證义曰。按大般涅槃经。佛涅槃日。献供如云。挥泪
如雨。噫。何其哀也。又读清明藏。驰实字函中。释迦
如来涅槃礼赞文。摹写如来涅槃相貌。如在目前。
备恋慕之意。近时人罕知之。绝而不举。大忘本矣。
报本章第三¶ 第 395c 页 X63-0395.png
惟思齐大师。倡涅槃会于宁波阿育王。集众礼忏。
朝舍利。岁为常例。或问曰。吾闻诸佛法身。遍一切
处。本无出世。及以涅槃。何用忌日。至于禅宗门下。
单提正令。佛祖尚无。涅槃何有。今乃于无生灭中。
妄见生灭上供礼忏。岂非著境迷心。不达理性耶。
师答曰。子知法身常住。而不知应迹云亡。知法体
遍周。而不知应迹有所。不有应迹。安显法身。不有
舍利。谁知应迹。既言法身常住。岂有间于应身。既
曰法体遍周。宁独隔于舍利。子欲拨事求理。弃有
谈空。事相尚迷。况理性耶。昔大迦叶。将入鸡足山。
必遍礼诸塔。后方入定。夫迦叶。禅宗之初祖也。岂
其不达理性而然耶。当知如来涅槃。不可思议非
常非断。非有非无。不应以偏见。而生分别。盖子所
执法身常住。不达如来善权方便。利益众生之事。
良由不深明理教而致然耳。呜呼。自师倡为此会。
后人踵而行。迄今不替。俾人人知我佛之恩。而尽
报本之诚。师之功德。其可量哉。然礼舍利。不必拘
定要在此会。欲求忏罪报恩。不拘何时。皆可也。云
栖崇行录云。唐。子邻。范氏子。母王氏。不信三宝。邻
逃东都。依广寿寺。庆修律师出家。忽思亲。归宁。父
失明。母巳故三载矣。因诣岳庙。敷坐具。诵法华誓
见岳帝。求母生处。其夜。岳帝召。谓曰。汝母禁狱。现
受诸苦。邻悲泣。请免。帝曰。可往鄮山礼育王塔。庶
可救也。邻即诣塔。哀泣礼拜。至于四万。俄闻有呼
报本章第三¶ 第 396a 页 X63-0396.png
邻声。望空中。见母谢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
条然不见。莲池赞曰。目连感佛教以供僧。子邻感
神教以礼塔。至孝通神明。讵不信夫。此为救亲礼
塔而获益者。至于巳躬罪垢。以礼塔而复还清净
者。不可胜数。又舍利色相随人随时。变化不测。历
历见闻。不能尽述。以见佛之威神悲愿。二俱不可
思议也。惟当确信不疑。至敬尽礼。决有妙应。】

** 药师佛诞

「九月三十日。药师佛诞。早课。烧香传炉。住持拈香。维
那举香赞。至绕佛毕。礼药师佛号十二拜。客堂于早
粥时挂牌。(牌云)今日恭逢 药师如来降诞之辰。开午
梆。闻鼓声。大众师搭衣持具。齐诣药师殿上供。(巳下凡佛
圣前上供皆同此。唯改念诵及圣号) 时至。集众如常。举香赞巳。先称
奈麻药师琉璃光如来(三称。即鸣鱼诵)

奈麻薄伽伐帝。鞞杀社窭噜。薜琉璃。钵喇婆。喝啰阇
也。怛他揭多也。阿啰喝帝。三藐三勃陀也。怛侄他。


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三没揭帝莎诃(诵四十九遍须记数。极少
二十一遍诵竟。即诵变食咒二十一遍。甘露咒。普供养咒。各三遍巳。维那宣白词○按施食经。佛说变食真言
供佛圣。俱诵二十一遍。供天仙。十四遍施鬼神食。诵七遍)

恭闻。东方世界。药师如来。功德智慧。无量庄严。放净
光明。过于日月。一切刹土。净如琉璃。与西方界。等无
有异。十二大愿。利乐有情。凡有所求。皆随其心。受持
佛名。与佛无异。具大丈夫相。及八十随形。一切恶趣
无量灾难。以佛威神。皆得解脱。弟子(众等)愿得无上
报本章第三¶ 第 396b 页 X63-0396.png
菩提。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亦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所
发十二大愿。利乐一切有情。即此娑婆世界。身心刹
土。皆如琉璃面见我佛及阿弥陀。所愿。法界有情。东
西相泯。二见永忘。于中道义。共證真常。(维那白毕。举药师赞云)
药师海会。琉璃相光。八大菩萨降吉祥。七佛广宣扬。
日月威光。功德实难量。

奈麻药师琉璃光如来(三称。又三拜各回本处)。」

【證义曰。直解云。药师者。药以疗病为功。师以训道
为义。即法界大师。无上医王也。为众生。有种种病
苦。故诸佛。有种种法药。如十恶是病。十善是药。四
倒是病。四念处是药。多贪是病。不净观是药。多瞋
是病。慈悲观是药。多痴是病。因缘观是药。多散是
病。数息观是药。多障是病。念佛观是药。六蔽是病。
六度是药。乃至八万四千尘劳是病。八万四千法
门是药云云。琉璃光者。梵语吠琉璃。此云帝青宝
此宝明净。可喻佛身。而言光者由净故光也称如
来者。十号之一也。约应身。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也
约报身。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也。约法身。无所
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也。本经云。若有净信男
子女人。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闻巳诵持。乃
至供养形像等。须知以念佛因行为能感。果佛护
念为能应。由感故应。感应道交。故得所求愿满。乃
至成佛也。诵咒感应义与持名相类。】

** 弥陀佛诞
报本章第三¶ 第 396c 页 X63-0396.png

「十一月十七日。弥陀佛诞(挂牌上供等仪。与药师佛同。但换弥陀经。及白词云)
恭闻。五梅花绽。乃周正建子之时。两筴蓂飘。正觉皇
诞辰之会。窃念某甲。(住持名字)等。爱缠浊国。业系幻躯。得
值真乘。观花轮而矢志。专修净念。望宝地以驰神。欲
酬母忆之悲心。不胜孺慕之诚悃爰设道场。敬修微
供。持万德之洪名。宣一乘之秘典。所愿。绀󳪯垂照。金
臂流光。宝树林中。遥听梵音谈实相。金绳界内。俨瞻
妙相记往生。伏望洪慈。俯垂鉴纳(白巳。一拜。复位。举乐邦教主赞竟。三
称圣号。三拜而退)。」

【證义曰。阿弥陀佛。娑婆众生之大怙恃也。执持名
号。净土诸典。巳详言之。而圣诞佛事。未见通行。殊
为缺典。释迦如来。称扬净土。指我还家。而阿弥陀
佛。则我家中之慈亲也。我等怜[怡-台+屏]异域。久劳倚门
之望。今遇慈亲诞降之辰。漠不在意。可乎。故此之
佛事。当与释迦如来并重。又迩来念佛者。平时名
为专修。至于祷寿命。改药师经。解罪愆。改梁皇忏
济厄难。改消灾咒。求智慧改观音名。向所念弥陀。
置之高阁。不思念弥陀。能感报受命无量。况现身
百年寿命乎。念弥陀。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
目前罪垢厄难乎。弥陀经云。我以智慧光。广照无
央界。况时人所称智慧乎。故阿弥陀佛。如雪山药
王树。总治万病。非独求生净土。如众生愿也。按山
庵杂录云。元朝至正十五年冬。张士诚侵湖州。江
浙守禦。获贼兵四十馀人。夜宿西湖鸟窠寺。黎明
报本章第三¶ 第 397a 页 X63-0397.png
适前住饶州。天宁寺僧谋大猷。徐步廊庑间。囚者
见谋师。持诵不辍。皆求曰。长老救我。师曰我救你
不得。你若极诚。念奈麻救苦救难。阿弥陀佛。却救
得你。中有三人。极诚信受。高声称念。日夜不辍口。
既而。官司取发众囚。易枷锁。至此三人。因缺刑具。
但系以绳。既到。审囚官独鞠勘此三人。一人供正
治麦畦被虏。二人供原是明州锯匠。来此佣作被
虏。三人遂获纵免。乃到鸟窠寺。拜谢谋师而去。由
此观之。即当大辟。念佛可免。况馀乎。并附录于此
以为念佛不专者劝。】

** 弥勒佛

「正月元旦日弥勒佛诞。(挂牌。上供。仪与药师佛同)。先称。

奈麻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三称次诵)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法界品(弥勒章。善财童子。赞弥勒偈云)

佛子住于此。普现众生前。犹如日月轮遍除生死暗。
佛子住于此。普顺众生心变现无量身。充满十方刹。
佛子住于此。遍游诸世界。一切如来所。无量无数劫。
佛子住于此。思量诸佛法。无量无数劫。其心无厌倦。
佛子住于此。念念入三昧。一一三昧门。阐明诸佛境。
佛子住于此。悉知一切刹。无量无数劫。众生佛名号。
佛子住于此。一念摄诸劫。但随众生心。而无分别想。
佛子住于此。修习诸三昧。一一心念中。了知三世法。
佛子住于此。结跏身不动。普现一切刹。一切诸趣中。
佛子住于此。饮诸佛法海。深入智慧海。具足功德海。
报本章第三¶ 第 397b 页 X63-0397.png
佛子住于此。悉知诸刹数。世数众生数。佛名数亦然。
佛子住于此。一念悉能了。一切三世中。国土之成坏。
佛子住于此。普知佛行愿。菩萨所修行。众生根性欲。
佛子住于此。见一微尘中。无量刹道场。众生及诸劫。
佛子住于此。一切尘亦然。种种咸具足。处处皆无碍。
佛子住于此。普观一切法。众生刹及世。无起无所有。
观察众生等。法等如来等。刹等诸愿等。三世悉平等。
佛子住于此。教化诸群生。供养诸如来。思惟诸法性。
无量千万劫。所修愿智行。广大不可量。称扬莫能尽。
彼诸大勇猛。所行无障碍。安住于此中。我合掌敬礼。
诸佛之长子。圣德慈氏尊。我今恭敬礼。愿垂顾念我。
(一遍接诵)奈麻当来弥勒佛。(一百八遍。次诵变食咒。甘露水咒。普供养咒。皆与药师同。
维那白云)恭闻。弥勒大士位登补处。现处兜率天宫。佛继
释迦。当生阎浮世界。受能仁之遣付。为众生之导师。
无三灾之逼陵。妙严国土。有五福之康泰。泽润群生。
龙华树下。悉闻三会之圆音。宝莲座前。得预一生之
授记。今值春元。恭逢 圣诞。谨设微供。敬礼称扬。伏
愿。现在慈风。光满人寰。当来降迹。大转法轮。(白毕举赞)

法身示现。楼阁重开。龙华三会运慈悲。广度出尘埃。
稽首莲台。补处在当来 奈麻当来弥勒尊佛(三拜。各回)。」

【證义曰。今此上供偈。出华严第七十九卷经之中。
梵语弥勒。此翻慈氏。不食肉经云。过去世。有世界。
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恒以慈心。教化一切。彼佛说
经。名慈三昧光大悲海云。时彼国中。有仙人。名一
报本章第三¶ 第 397c 页 X63-0397.png
切智光明。闻此经功德。愿于未来成佛。亦号弥勒。
于是舍家。深山修道。后遇荒年。不得乞食。时彼林
中。有母子二兔。见仙人七日不食。恐佛法慧命断
绝。愿自舍身命。奉仙人食。自投火中。时有树神。白
仙人言。兔王母子。为供养故。投身火中。今肉巳熟。
汝可食之。时彼仙人。闻树神语。悲不能言。以所诵
经。书置树叶。又说偈言。宁当然身破眼目。不忍行
杀食众生。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宁
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如佛所说食肉
者。此人行慈不满足。当受多病短命身。迷没生死
不成佛。时彼仙人。说此偈巳。因发誓言。愿我世世
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作此语
巳。自投火坑。与兔并命。光照国中。国人见光寻至。
既见仙人及二兔。死在火中。见所说偈。并得佛经。
持还上王。王闻传告共宣。令闻此者。一切皆发无
上正真道心。佛告式乾。汝今当知。尔时白兔王者。
今现我身释迦牟尼佛是。时兔儿者。今罗睺罗是。
时仙人者。今弥勒是。我涅槃后。五十六亿万岁当
成佛道云云。又华严部。另有修慈分一卷。亦弥勒
请法。从是以来。号曰弥勒。弥勒。即慈氏也。广如经
藏。不能具引。是则释迦为现在主。弥勒为当来主。
皆众生之怙恃也。纵生乐邦。面见弥陀。向入娑婆。
仍事弥勒。岂可忽也。或曰。弥勒何时成佛。答曰。大
约而言。今此世界有成。住。坏。空。各二十劫。此乃是
报本章第三¶ 第 398a 页 X63-0398.png
住劫二十小劫中。之第九小劫。自万四千岁始。每
过百年减一岁。减至二万岁时。迦叶佛出。迦叶佛
灭后。又百年减一岁。减至人寿百岁。身长一丈时。
释迦佛出世。释迦灭后。减至人寿三十岁时。佛法
灭尽。惟阿弥陀经。多留世间一百岁。至人寿十岁。
身长一尺馀。刀兵劫起。互相诛戮。世人将尽。刀兵
劫后。天人下降。人寿渐增。至一百岁。人喜修善。时
有十六位大罗汉。与诸眷属复来人中。宏扬佛法。
如是。乃至此洲人寿六万岁时。佛法尚盛至七万
岁时。释迦佛法。永灭不现。从此有七万独觉。一时
出现。时此世界。变秽为净。无诸荆棘。溪谷堆阜。平
王润泽。金沙覆地。处处皆有清池茂林。名花瑞草。
及众宝聚。更相耀映。甚可爱乐。人皆慈心。年成丰
熟。具如弥勒成佛经说。至人寿八万四千增极。又
复递减至八万岁。弥勒降生。乃至成佛为声闻众。
三会说法。令出生死。得證涅槃。第一会。度九十六
俱胝声闻众。第二会。度九十四俱胝声闻众。三会
度九十二俱胝声闻众。然此三会所度者。皆是释
迦佛正法像法末法中。一切真实持戒。脩行。布施
作福等人。按藏中。说弥勒之经有六种。外有弥勒
忏。龙华忏。兜率龟镜等流通。又前齐。建武四年丁
丑。五月八日。弥勒降迹在婺州义乌县。姓傅。名翕。
年十六。纳刘氏女名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在梁
武帝时。多显神通并禅机。有双林傅大士语录行
报本章第三¶ 第 398b 页 X63-0398.png
世。别号善慧。后知其弥勒应化也。又五季时。宁波
奉化县。有一布袋和尚。不知何许人。自称契此。常
以杖荷一袋而行。时号长汀子。往往以禅机示人。
而人少领悟者。贞明三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奉化
岳林寺。今天下僧坊山门。皆供此像。为弥勒佛也。】

** 准提圣诞

「三月初六日。准提佛母圣诞。(集众等仪与药师同)先称。

奈麻七俱胝佛母大准提菩萨摩诃萨(三称。即诵)

唵囕啮𡄦吽(二十一遍)

唵。么尼钵讷铭吽。(一百八遍)

稽首
皈依苏悉帝。头面顶礼七俱胝。我今称赞大准提。惟
愿慈悲垂加护。(一遍)

奈麻飒哆喃。三藐三菩驮。俱胝
喃。怛侄他。

唵。折𨽻主𨽻准提娑婆诃。唵部林。(诵一百八遍巳。
诵变食咒。甘露水咒。普供养咒。与药师同)。

维那白云。

恭闻准提佛母。为二十五部之总领。所说神咒是诸
佛菩萨之种智。不拣染净。持念无妨。不拘具缺。虔诚
必应。三根均益。万类咸宜。今于本月初六恭逢佛母。
降诞之辰。云集僧众。敬献微供。伏愿。十度普摄。定慧
现前。五蕴皆空苦厄尽度。总持妙湛。神咒加持。与诸
众生。同归秘藏。(维那白毕。举准提赞云)大哉佛母。洪号准提。演
说三密陀罗尼。妙应在诚祈。功德希奇。谛信永无疑
南无七俱胝佛母大准提菩萨(三称。三拜。各回本处)。」

【證义曰。准提一咒。为二十五部之总领者。密部分
五故。一。佛部。中方毗卢遮那佛为主。咒多佛说。二。
金。刚部。东方阿閦佛为主。咒多金刚菩萨说。三。宝
报本章第三¶ 第 398c 页 X63-0398.png
部。南方宝生佛为主。咒多诸天说。四。莲花部。西方
阿弥陀佛为主。咒多诸菩萨说。五。羯磨部。北方成
就佛为主。咒多化人鬼神说。此五部中。部部各具
五。成二十五也。唵囕。名净法界。若想若诵。能令三
业清净。一切罪障。悉皆消除。随所住处。悉得清净。
衣服不净便成净衣。身不澡浴。便当澡浴。若得外
缘具者。先沐浴。次著净衣。更诵想此。入囕字鲜白
色。放光如月。照自身心。则内外俱净更妙。啮𡄦。名
护身。诵之能除一切病苦。灾障恶梦。邪魅鬼神。诸
不祥事。
唵么尼钵讷铭吽。
即唵嘛呢叭𡄣吽。名六
字咒。是观音微妙本心。当与准提。次第诵持。利益
更大。又准提佛母。见众生居此浊世。难成斋戒。故
说此咒。不拘荤酒。不拣净秽。但志心持诵。能使短
命众生。增寿无量。一切病苦。皆得消灭。凡有所求。
一切随心。若依法诵满一百万遍。报满便得往生
净土。历事诸佛。普闻妙法。得證菩提。未加唵部林
者。如其持诵。恐不成就。即用此咒。同上真言。一处
持诵。决定成就。一百八遍诵竟。即回向。惟上供时。
加变食。甘露。普供各三遍 回向偈云。

我今持诵大准提。即发菩提广大愿。愿我定慧速圆
明。愿我功德皆成就愿我胜福遍庄严。愿共众生成
佛道。(此约出世回向也。若求世法。当改云)奉佛持准提咒。弟子某甲。为
求某事。令我早得成就云云(凡奉持准提咒者。每日六时。极少早晚二时。如
一生长持。随意散诵。不必记数。但用准提镜一面。除早晚二时。对镜持诵外。即以囊盛镜。佩带在身。任意持诵。
报本章第三¶ 第 399a 页 X63-0399.png
久久必获感应。除藏中诸准提经外。有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准提净业集要等书流通)。】

** 文殊圣诞

「四月初四日。文殊大士圣诞。集众等仪。与药师圣诞
同。先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三称。次诵)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观文殊章。尔时尊者舍
利弗。在行道中。观诸比丘。告海觉言。海觉。汝可观察
文殊师利菩萨清净之身。相好庄严。一切天人。莫能
思议。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圆光映彻。令无量众生。发
欢喜心。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光网庄严。除灭众生无
量苦恼。汝可观察文殊师利。众会具足。皆是菩萨往
昔善根之所摄受。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左右)
八步。平坦庄严。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住之处。周回
十方。常有道场。随逐而转。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
之路。具足无量福德庄严。左右两边。有大伏藏。种种
珍宝。自然而出。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曾供养佛。善根
所流。一切树间。出庄严藏。汝可观察文殊师利。诸世
间主。雨供具云。顶礼恭敬。以为供养。汝可观察。文殊
师利。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将说法时。悉放眉间白毫
相光。来照其身。从顶上入。(一遍念完。即诵曼殊室利菩萨。八字陀罗尼咒。一百
八遍)

唵。痾末啰𤙖却浙啰。(咒毕。诵变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养咒。如常。维那白云)

恭闻大士。本为七佛之师。故称大智。迹居五顶之胜。
号曰清凉。寂光真境。到处为家净妙色身。因缘而现。
缅维曼殊大愿之所持。如幻三昧之所运。无方无体
非色非空。是以焚香稽首。咸资般若之光。歌呗赞扬。
报本章第三¶ 第 399b 页 X63-0399.png
悉植菩提之种。兹维清和初四日。值大圣降诞之辰。
云集僧众。围绕供养。伏愿。昏昏业识。望影全消。汩汩
烦心。观光豁尔。

(维那白毕。举文殊赞云)

迹居五顶。身跨青狮。慈云普覆法雨施。妙演毗耶离。
七佛之师。普化到今时。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三称。众三拜各回本处)。」

【證义曰。梵语文殊师利。或云曼殊室利。梵音楚夏
也。此翻妙德。亦云妙吉祥。以万德圆明。皆彻性源。
故称妙德。持名诵咒。见闻获益。故称妙吉祥也。首
诵观文殊章。出华严经第六十一卷。次诵咒。出文
殊师利根本咒经。佛告金刚手菩萨。此八字大威
德陀罗尼者。乃往过去。无量恒河沙诸佛所说。为
拥护一切十善国王。令得如意。寿命长远。福德无
比。兵甲休息。国土安宁。能大利益一切众生。断三
恶道遂诸愿求。若人暂闻忆念此咒。即灭四重五
逆等罪。何况常念。是人福德。十地补处。所不能夺
况馀天等。若持咒人。事缘匆迫。但能禁制身口意
业。十恶永绝。即持此咒。亦得成就。除不正心。不发
菩提心云云。五顶。即五台。名清凉山者。大华严经
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巳来。
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
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又
宝藏陀罗尼经云。佛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
报本章第三¶ 第 399c 页 X63-0399.png
于南赡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
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及有无量天龙八部。围绕供养等。此山在代州五
台县。具如志说。又文殊为七佛师者。心地观经等
俱如是说。又处胎经云。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
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是也。华严经弥勒菩萨
告善财言。文殊师利。所有大愿。非馀无量百千亿
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善男子。文殊师利童子。其
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
善男子。文殊师利。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
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云云。以上皆约本
说。若约迹说者。文殊般泥洹经云。佛告跋陀罗。此
文殊师利。以大慈悲。生此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
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如莲花。从母右胁而
生。身紫金色。堕地能言。如天童子。有七宝盖。随覆
其上。现十种瑞。相。乃至云此菩萨。住首楞严三昧
力故。于十方界或现初生。或现灭度。饶益众生。故
有偈云。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愿。变身为异道。或
冠或露礼。或处小儿丛。游戏于聚落。或作贫穷人。
衰容为老病。及现饥寒者。巡方而求乞。令人发一
施。与满一切愿。令发信心巳。为说波罗密。统领万
菩萨。居住五顶山。放亿种光明。见者罪消灭。又云。
佛灭度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师利菩萨。当至雪山。
为五百仙人。宣扬法化。令成熟巳。师与诸仙。飞腾
报本章第三¶ 第 400a 页 X63-0400.png
虚空。至本生地。尼拘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
昧。现诸瑞相。同五百仙人。各现神变。皆入涅槃其
馀种种神用。说种种法要。种种利行。种种感应。广
载经律论中。不能具述。】

** 普贤圣诞

「二月廿一日。普贤大士圣诞。集众等仪。与药师圣诞
同。先称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三称次诵)

观普贤菩萨行经章。有一菩萨。结跏趺坐。名曰普贤。
身白玉色。五十种光。光五十种色。以为项光。身诸毛
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无量化佛。诸化菩萨。以为眷
属。安祥徐步。雨大宝花。至行者前。其象开口。于象牙
上。诸池玉女。鼓乐弦歌。其声微妙。赞叹大乘。一实之
道。行者见巳。欢喜敬礼复更读诵。甚深经典。遍礼十
方。无量诸佛。礼多宝佛塔。及释迦牟尼。并礼普贤。诸
大菩萨。发是誓愿。若我宿福。应见普贤。愿尊者遍吉。
示我色身。(一遍。接诵)奈麻大行普贤菩萨(一百八遍。次诵变食。甘露。普供
咒。与药师同。维那作白云)。

恭维大士。乃华藏之辅圣。作法界之津梁。刹尘国土。
皆大行之所经。百千法门。悉大愿之所持。与华严而
作长子。理事圆融。为极乐而作导师。智力广大。今则
仲春二十一日。值大士降诞良辰。云集僧众。陈设供
养。伏愿。普门遍入大乘力。普利一切众生界。灭除障
垢无有馀。一切妙行皆成就(维那白毕。举普贤赞云)

普贤行愿。福聚无边。如是智慧号普贤。一切悉皆圆。
报本章第三¶ 第 400b 页 X63-0400.png
万德庄严。利益遍人天。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三称。众三拜各回本处)。」

【證义曰。约华藏而论。中毗卢。左普贤。右文殊。盖华
严会上。以普贤喻长子。文殊喻幼男也。约智行而
言。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行以智为先导。故文
殊居左。普贤居右。今之奉供圣像。并依智行为定
位。则先文殊。而后普贤也。是故域中四大名山。第
一五台。文殊居之。第二峨眉。普贤居之。第三普陀。
观音居之。第四九华。地藏居之。按悲华经。往昔劫
中。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观音为第一太子。名曰
不眴。势至为第二太子。名曰尼摩。文殊为第三太
子。名曰王众。乃至第八太子。名曰泯图。即今普贤
菩萨是也。是则本迹相同。因果相类。所有德相。神
用。说法。利行礼诵感应。皆遍三藏。非此笔墨所能
具录。即唐时天台。寒山拾得二僧。屡著灵异。各有
诗集传世。咸以为文殊普贤化身。古今相传。亦奇
迹也。】

** 观音圣诞

「二月十九日。观音圣诞。(挂牌上供等仪。与药师同)先称。

奈摩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次诵)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
菩萨普门品偈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
因缘。名为观世音。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
音行。善应诸方所。宏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
亿佛。发大清净愿。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
报本章第三¶ 第 400c 页 X63-0400.png
空过。能灭诸有苦。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
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
音力。波浪不能没。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
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
音力。不能损一毛。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
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
音力。刀寻段段坏。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
音力。释然得解脱。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
音力。还著于本人。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
音力。时悉不敢害。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
音力。疾走无边方。蚖蛇及蝮蠍。气毒烟火然。念彼观
音力。寻声自回去。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
音力。应时得消散。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
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
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
死苦。以渐悉令灭。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
慈观。常愿常瞻仰。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
风火。普明照世间。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
法雨。灭除烦恼𦦨。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
音力。众怨悉退散。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
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
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
无量。是故应顶礼(一遍。接诵观音圣号一百八遍。馀仪如常。但改白云)

伏以。中和届节。水月彰自在之容。夹钟应律。昙华现
报本章第三¶ 第 401a 页 X63-0401.png
圆通之瑞。显悲愿于三十二应。娑婆赤子尽称名。舒
慈光于十万亿程。极乐导师常辅化。切念某甲等。泛
尘劳海。羁烦恼乡。六根横流。徒有奔尘之失。三慧长
翳。未见旋性之功。倘非大悲之慈亲。孰救怜[怡-台+屏]之穷
子。兹逢圣诞。敬荐馨香。祈鉴微诚。哀怜摄受(白巳。一拜归位
举赞云)手持杨枝。顶戴如来。跏趺端坐宝莲台。救苦甚
悲哀。一念能回。无量慈门开(举圣号三称毕。三拜是日或礼忏。或持名)。」

【證义曰。观音救苦度生。持名感应。法华楞严。既皆
详说。别典纪载。亦难悉数。兹姑就僧中感应之最
显者。略录数条。见灵迹之昭昭。类如是矣。山庵杂
录云。昔径山古鼎和尚。生禀侏儒。唇褰缩。齿露龈。
声嘶燥。肤腠皴腊相工相之曰。以尔之四贱相。萃
乎侏儒之躯。平生不言可知矣。师誓祷观音。日持
圣号无算。夜礼圣像计千。如是二十年。贱相化为
福相。唇舒缓而齿隐。声圆润而肤光。后遇向之相
工。贺曰。师今相好。当踞法座。大振宗风。其年出世
隆教。乃至居径山十二年。寿七十九。此诵拜观音。
易贱夭而为贵寿也。又温州寿昌寺。绝照辉。坐夏
浮慈。寮房挂圣像。每夜虔礼。一日忽见净瓶水。从
壁涌出。通身欢悦。从此造诣益深。智鉴益明。此诵
礼感智慧也。又天童寺照寮元。素多病。洪武丙辰。
病日笃。勉藏主。劝持观音圣号。照日诵万声。明年
十月十七午时。自念病势。去死不远。莫如改念阿
弥陀佛。方兴此念。忽见一妇人。持净瓶。而现其前。
报本章第三¶ 第 401b 页 X63-0401.png
照惊讶失措。既而定心谛观。乃是菩萨示相。照涕
泣。露罪求哀。须臾不见。越五日。病苦尽脱。此礼诵
除病也。高僧传云。义熙初。山阴嘉祥寺。慧虔。自知
将尽。乃属想安养。诚祈观音。预睹圣相。疾虽绵笃。
神色如平日。侍者咸闻异香。顷之人寂。道俗见闻
者。莫不叹美。此礼诵感生净土也。要而言之。观音
大士。于众生缘念甚深。信久行笃。真诚恳至。若拜
若诵。皆获感通。菩萨之愿力。固有不可思议者矣。】

** 势至圣诞

「七月十三日。势至圣诞。集众等仪。与药师同。先念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摩诃萨(三称。次诵)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势至观章。次观大势至菩萨。此
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
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
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毫孔光。即见十
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
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
萨名大势至。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花。一一宝花。有
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
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
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馀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
异。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
百亿宝花。一一宝花。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
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
报本章第三¶ 第 401c 页 X63-0401.png
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
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
坐莲花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作此观者。名为观见
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
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
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一遍。接朗诵)南无大劳至菩
萨。(一百八遍)。诵竟。念变食。甘露。普供咒(各三遍巳。维那白云)

恭闻。势至大士。本昔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
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是以为西方弼圣。尝示念
佛三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如染香人。身
有香气。此之法喻。诚为谆切。今值圣诞。敬修供养。伏
愿大士。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常蒙加被。亦如大士。净
念相继得三摩地。尽此报身。生极乐国(白毕。举赞云)

势至大士。宝瓶巍峨。摄受念佛誓宏多。刹海尽包罗。
弼侍弥陀。度苦出娑婆。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称。三拜各回本处)。」

【證义曰。西方三圣。弥陀居中。观音居左。势至居右。
今此上供。用观经文。而观大士。以圆通义。而显本
因也。熙愿云。大势至菩萨。于河沙劫前。以念佛入
三摩地。常在此世界中。摄取念佛众生。往生净土。
楞严经中。佛问圆通。菩萨自叙一章甚明。是当世
所称莲宗远公诸祖。尚系支那传法之祖。而大势
至菩萨。则沙劫传念佛法门之祖也。章内所言念
佛之法。巳极尽无馀。而母子相忆等语。尤为肫恳
报本章第三¶ 第 402a 页 X63-0402.png
曲至。余初。一见生感。不能自巳。再三讽诵。感极涕
零。愈叹佛菩萨之恩难报。自此以后。每当念佛。先
朗诵此章一遍。奉为常课。一回持诵。一回省发。受
益不小。我既奉此法门。而得加被。愿诸善人。亦如
是行持。每于念佛时。先诵此章。念佛更为得力。果
是行持。每于念佛时。先诵此章。念佛更为得力。果
能如法修行。必蒙接引往生矣。熙愿即于此章。略
加疏释。见远公忌中。为念佛起首。并十念门。睡时
入观文。观经第十三观。又附劝言四则。一。劝发心
念佛。二。劝实心念佛。三。劝求生净土。四。劝正助双
脩。如此合订。名曰念佛切要。刻印流通。诚为切要
宜广布焉。】

** 地藏圣诞

「七月三十日。地藏圣诞(早课。烧香传炉。住持拈香。维那举香赞。至绕佛举。拜地藏
圣号十二拜。早粥。客堂挂牌等仪。与药师诞同)。先称。

柰麻大慈地藏王菩萨(三称。次诵)

地藏菩萨本愿经。见闻利益品偈曰。吾观地藏威神
力。恒河沙劫说难尽。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
量事。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志心皈依
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少失父母恩爱者。未知魂
神在何趣。兄弟姊妹及诸亲。生长以来皆不识。或塑
或画大士身。悲恋瞻礼不暂舍。三七日中念其名。菩
萨当现无边体。示其眷属所生界。纵堕恶趣寻出离。
若能不退是初心。即获摩顶受圣记。欲修无上菩提
报本章第三¶ 第 402b 页 X63-0402.png
者。乃至出离三界苦。是人即发大悲心。先当瞻礼大
士像。一切诸愿速成就。永无业障能遮止。有人发心
念经典。欲度群迷超彼岸。虽立是愿不思议。旋读旋
忘多废失。斯人有业障惑故。于大乘经不能记。供养
地藏以香花。衣服饮食诸玩具。以净水安大士前。一
日一夜求服之。发殷重心慎五辛。酒肉邪淫及妄语
三七日内勿杀害。至心思念大士名。即于梦中见无
边。觉来便得利根耳。应是经教历耳闻。千万生中永
不忘。以是大士不思议。能使斯人获此慧。贫穷众生
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属离。睡梦之中悉不安。求者乖
违无称遂。志心瞻礼地藏像。一切恶事皆消灭。至于
梦中尽得安。衣食丰饶神鬼护。欲入山林及渡海。毒
恶禽兽及恶人。恶神恶鬼并恶风。一切诸难诸苦恼。
但当瞻礼及供养。地藏菩萨大士像。如是山林大海
中。应是诸恶皆消灭。观音志心听吾说。地藏无尽不
思议。百千万劫说不周。广宣大士如是力。地藏名字
人若闻。乃至见像瞻礼者。香花衣服饮食奉。供养百
千受妙乐。若能以此回法界。毕竟成佛超生死。是故
观音汝当知。普告恒沙诸国土。(一遍。次诵)

唵。三陀啰伽陀
娑婆诃(一百八遍。馀如常仪。维那白云)

伏以。金风载发。肇开金容之祥。玉露将濡。适显玉毫
之瑞。率土传诞降佳辰。秋月初尽。普天仰和煦圣德。
杲曰正中。切念众等。身居末世。罪结多生。求脱苦轮。
必藉仁风之披拂。欲登乐地。全依慈照以逍遥。兹值。
报本章第三¶ 第 402c 页 X63-0402.png
昙花示现之期。敬举芹藻荐馨之典。众等。伏愿。金锡
重光。明珠流焰。痴狂顿歇。开无始之铁城。热恼骤除。
出眼前之火宅。人天普利。幽明咸资(白巳。一拜。归位。举赞)

地藏大士。誓愿宏深。明珠照破铁围城。金锡振幽冥。
礼像称名。沙界布阳春。 柰麻大慈地藏菩萨。」

【證义曰。地藏度生之事。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十
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广说。今举东土示迹者。
神僧传云。佛灭度一千五百年。地藏降迹新罗国
主家。姓金。号乔觉。永徽四年。年二十四岁祝发。携
白犬善听。航海而来。至江南。池州府东。青阳县。九
华山。端坐九子山头。七十五载。至开元十六年。七
月三十夜成道。计年九十九岁。时有阁老闵公。素
怀善念。每斋百僧。必虚一位。请洞僧(即地藏也)足数。僧
乃乞一袈裟地。公许。衣遍覆九峰。遂尽喜舍。其子
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后亦离俗网。反礼其子为
师。故今侍像。左道明。右闵公。职此故也。菩萨入定
二十年。至至德二年。七月三十日。显圣起塔。至今
成大道场。现果录云。吴门。王建。一日无疾忽终。青
衣引至冥府。阎君鞠勘。系是误摄。乃山东王建也。
由是出冥殿。见地狱黑焰蔽空。叫如雷吼。三老僧。
趺坐树抄。以净水洒之。狱人痛声停𥨊。近前询之。
即观音。普贤。地藏也。据此可见地藏经中所说。持
地藏名。礼地藏像。获福消罪。真有不可思议者。】
百丈丛林清规證义记卷第三
报本章第三¶ 第 403a 页 X63-040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