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事理不二第七¶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0a 页
永嘉禅宗集注卷下
明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重编(并)

* ○事理不二第七

【夫观非境不立。境非观不融。境观双冥。乃臻妙觉。
故于将修三观之前。立事理不二之门。为全境发
智之体。盖谛境虽三。不外事理。事理虽岐。不二为
宗。故题事理不二以张其本。而此妙境。乃以中道
融通为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为宗。既以此为境。
亦以此为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斯之谓欤。苟不
以此置于三观之前。则无造修之路。故知古人编
集。实暗大途也。】

「夫妙悟通衢。则山河非壅。迷名滞相。则丝毫成隔。」

【妙悟通衢。祗是了达一切诸法。无非中道实相。譬
如庖丁解牛。始解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以喻迷名
滞相。虽目前丝毫之物。亦成隔碍。三年之后。未尝
见全牛者。所谓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
于大軱乎。以喻妙悟通衢。山河非壅。】

「然万法本源。由来实相。尘沙惑趣。原是真宗。故物像
无边。般若无际者。以其法性本真。了达成智故也。」

【此正释妙悟通衢。山河非壅之所以也。以万法本
源。由来实相。尘沙惑趣。原是真宗等。然文出法华。
义阐天台。功归般若。凡修圆行。略须明此三义。一
理。二惑。三智。盖诸佛果地。般若之智。所以无际者。
以所照之境。物像无边。物像所以无边者。以惑趣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0b 页 X63-0300.png
若尘沙之多也。惑趣所以多者。正以万法本源由
来实相也。故法华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
相。诸法者。众生性具十法界。假名。实法。正报。依报。
三千之性相也。此十种法界。有性善性恶。修善修
恶。本具九界。名为性恶。本具佛界。名为性善。修成
九界。名为修恶。修成佛界。名为修善。而此性具之
法。于日用中。能变造一切诸法。故华严云。心如工
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如心
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虽
然能造。须知皆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故九法
界。能随染缘。造九法界。迷中一切依正诸法。云万
法者。即指所造诸法也。尘沙惑趣者。即指所起染
缘三惑也。惑染为因。万法为果。由全修恶。即是性
恶。性恶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故万
物本源。由来实相。尘沙惑趣。原是真宗。是以诸佛
菩萨。能从性善以起修。善以般若无际之智。照物
像无边之境。从物像无边之境。起般若无际之智。
境智双融。始本一合。以成圆明大觉。远讨其功。别
无他法。祇以法性本真。了达成智故也。极重在了
达二字。学者思之。】

「譬夫行由通径。则万里可期。如其触物冲渠。则终朝
域内。以其不知物有无形之畔。渠有穷虚之域故也。」

【行由通径二句。喻上妙悟触物。冲衢二句。喻上迷
滞。以其不知二句。寄责合法。以迷者不知物即实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0c 页 X63-0300.png
相。乃无形之畔。惑即真如。为穷虚之域故也。】

「是以学游中道。则实相可期。」

【中道。则非有非无。而照空照假。实相。则无相而相。
相而无相。故能学游中道。则心心契实。而实相可
期。】

「如其执有滞无。则终归边见。以其不知。有有非有之
相。无有非无之实故也。」

【世间万法之有。凡夫虽见为有。而此有。自有非有
之相在焉。涅槃之无。二乘虽见为无。而此无。自有
非无之实存焉。如是则有无是非。而当体中道。即
此中道。又未尝不有不无。而双照宛然。彼未达者
既执有以滞无。岂不归于边见哉。】

「今之色像纷纭。穷之则非相。音声吼唤究之则无言。」

【穷。亦究也。如小乘。有析色明空。瑜伽。有慧刀剖析。
大乘。有体如幻化。以至了达音声根本。悉假缘生。
求之于因缘。皆不可得。苟色像不空。何以穷之则
非相。音声不实。何以究之则无言。以有例无。一切
皆然。故知执有滞无。皆由情计。究之法体。实非有
无。】

「迷之。则谓有形声。悟之。则知其阒寂。」

【石壁云。迷则听不出声。见不超色。悟则一色一香。
无非中道。】

「如是。则真谛不乖于事理。即事理之体元真。妙智不
异于了知。即了知之性元智。」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1a 页 X63-0301.png

【中道真谛。能不变以随缘。为生为佛。为色为心。为
依为正。为事为理。是则事理皆性。宁乖于事有理
无。故即事理之体元真。然而智固性矣。即了知亦
性也。既俱即性。岂有妙智独乖于了知乎。大师对
六祖云。分别亦非意。真有味乎。其言之也。】

「然而妙旨绝言。假文言以诠旨。真宗非相。假名相以
标宗。」

上巳略明妙境妙智。为事理不二之标宗。此正欲
明理绝言诠。智忘待对。故先明有言。以极乎忘言。
有待。以臻乎绝待。若无文言。不足以诠妙旨。若无
待对。不足以彰绝待。皆可因言而得旨。得旨而忘
言。斯臻其奥也。】

「譬夫象非雪山。假雪山而类象者。此但取其能类耳。
岂以雪山而为象耶。」

【此借法喻难齐之事。以比[(ㄇ@(企-止))/弟]兔不同之旨。意言雪
山类象者。既不可于山而求其尾牙。例妙旨于假
名。亦不得执名而责其实义也。】

「今之法非常而执有。假非有以破常。性非断而执无
假非无而破断。」

【法本不常。而凡夫执之为有也。法本非断。而外道
执之为无也。圣人应病以设药。假非有以破常。假
非无而破断。病去药忘。若夫执药以成病。则圣人
又有非有非无之教生也。】

「类如净非水灰。假水灰而洗净者。此但取其能洗耳。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1b 页 X63-0301.png
岂以水灰而为净耶。」

【石壁云。水灰喻能破。净喻所显。意云所显假能破。
能破非所显。】

「故知中道不偏。假二边而辨正。断常非是。寄无有以
明非。若有若无言既非。非有非无亦何是信知妙达
元源者。非常情之所测也。」

【此正明中道。虽假二边以显也。然离有无。中则假
二边以辨正。离断常。中则寄无有以明非。理既显
矣。中亦不存。故曰若有若无言既非。非有非无亦
何是。信知妙达元源。非常情所测者。谓吴虽假有
无。不滞有无。虽显中道。不住中道也。】

「何者。妄非愚出。真不智生。达妄名真。迷真曰妄。岂有
妄随愚变。真逐智回。真妄不差。愚智自异耳。」

【妄。即凡夫外道。所执有无断常之二边也。真。即假
有破无。假无破有。所显之中道也。然彼妄自为妄。
不因愚而后出妄。真自本真。亦不因智而后生真。
惟其达妄本空。而名为真。迷妄实有。而名曰妄。岂
果有妄随愚而后变为妄乎。真逐智而后变为真
乎。要知真妄本自无殊。特因愚智之不同。而自异
耳。】

「夫欲妙识元宗。必先审其愚智。善须明其真妄。若欲
明其真妄。复当究其名体。名体若分。真妄自辨。真妄
既辨。愚智迢然。」

【上文。言妄不随愚变。真不逐乎智回。然愚与智。又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1c 页 X63-0301.png
不可以不分。真与妄。又不可以不辨。苟愚智不分。
则愚何以灭。而智何以生乎。苟真妄不辨。则妄何
以断。而真何以复乎。是则审愚智。明真妄。乃修门
之要务。然而复须究其名。而得其体。名体立。而真
妄辨。则愚智分矣。】

「是以愚无了智之能。智有达愚之实。故知非智无以
明其真妄。非智莫能辨其名体。」

【此欲辨其名体。以为性空之旨。但名体因真妄而
立。真妄由智慧以辨。智慧复待愚痴而彰。然但不
知何谓之愚。何谓之智。故先释云。所以称为愚者
以无了智之能也。所以称为智者。以有达愚之实
故也。然又何须立其智慧。盖非智无以明其真妄。
非智莫能辨其名体故也。】

「何者。或有名而无体。或因体而施名。名体混绪。实难
穷究矣。」

【徵起。何须用智以明真妄以辨名体。盖世间自有
有名而无体者。自有因体而施名者。苟无明鉴之
智以辨之。则名与体。混其头绪。而名下之体难穷
究矣。】

「是以体非名而不辨。名非体而不施。言体必假其名。
语名必藉其体。」

【今日先言因体施名。谓有名有体之法。盖体乃名
下之实体。故体非名不彰。名乃体上之假名。故名
非体不施。是以言实体。必假其假名。语假名。必藉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2a 页 X63-0302.png
其实体。名体相因。其来久矣。】

「今之体外施名者。此但名其无体耳。岂有体当其名
耶。」

【此明有名无体。乃体外施名。但能名其无体。岂有
无体之体。以当此名哉。下文假喻彰之。】

「譬夫兔无角以施名。此则名其无角耳。岂有角当其
名耶。」

【譬如人言。兔无有角。此名但名无角。无角则无有
体。岂有无角之角。以为其体而当其名哉。】

「无体而施名者。则名无实名也。名无实名。则所名无
也。所名既无。能名不有也。」

【上明无名施名。名下无实体也。此明无体施名。名
中无实名也。】

「何者。设名本以名其体。无体何以当其名。言体本以
当其名。无名何以当其体。体无当而非体。名无名而
非名。此则何独体而元虚。亦乃名而本寂也。」

【今欲发明事理不二。以为三观之体。而此实体。必
藉名彰者。反显无假名。则无以名其实体。则有名
有体。乃今观之要义也。宜舍虚名以寻实名。弃虚
体以得实体。故反覆辨明。名体虚实。故曰设名本
以明其体等。正欲弃虚而就实。故曰无体元虚。无
名本寂也。】

「然而无体当名。由来若此。名之体当。何所云为。」

【上两句。结上有名无体。下两句。生后因体施名。】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2b 页 X63-0302.png

「夫体不自名。假他名而名我体。名非自设。假他体而
施我名。」

【体。主也。质也。名。宾也。假也。假名实体。不相为伦。故
体不自名。要假彼假名以名我之实体。假名非自
设。须假此实体而成我之假名。】

「若体之未形。则名何所名。若名之未设。则体何所明。
然而明体虽假其名。不为不名而无体耳。」

【体之未形。名何所名。似无名矣。名之未设。体何所
明。似无体矣。然而体虽未形。非如兔无角之无体。
名虽未设。亦非如兔无角之未名。故曰。明体虽假
其名。不为不名而无体耳。正显世间之法。有实体
而亦有假名也。】

「设名。要因其体。无体。则名之本无。如是。则体不名生。
名生于体耳。」

【此正明假名。与夫实体。先之与后。使学者寻名显
体。以悟缘起本无。则性空理显。以为入道之先资
也。体不名生。名生于体。所谓第一义谛。有名有实
义也。】

「今之体在名前。名从体后。辨者如此。则设名以名其
体。故知体是名源耳。」

【体为本。而名为末。故体是名之源也。】

「则名之所由。缘起于体。体之元绪。何所因依。」

【世间之法。惟名与体。推名既得其由。推体复何元
绪。下文正明体之绪也。法元如丝。法因如绪。得名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2c 页 X63-0302.png
之绪。复何所依苟得其绪。可以尽一茧之丝矣。】

「夫体不我形。假缘会而成体。缘非我会。因会体而成
缘。」

【夫万法虽多。不出十界。十界虽众。不外性相。性之
未形。谓之体。性之既著。谓之相。第性不自相。假缘
会以成相。会不自会。假性相以为会。故十地论云。
单真不立。独妄难成。要因不生灭。与生灭和合。而
为缘起之法。是则不惟九界虚妄之法假缘起而
成。即佛法界真实之法。亦假缘起而就。故四教皆
明十二因缘。法华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
也。然此缘起。关乎三世。过去。则巳造巳成。巳造。即
无明缘行二支是也。巳成。即今世依正二报。识缘
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五支是也。现
在之果。即前五支。现在之因。即爱取有三支是也。
未来。即生缘老死二支是也。今且约现前一念。寻
常分别识心。为所观境以明缘起。即下文恰恰用
心时。所用之心。乃以意根为因。法尘为缘。中间生
起一念识心。名为缘起之法。中论所谓因缘所生
法是也。如是识心。元依性起。性之不变。未随缘时。
乃体不我形。至不变而随缘时。乃假缘而成体。然
而缘非自会。要因性体而成妄缘。】

「若体之未形。则缘何所会。若缘之未会。则体何所形。」

【体之未形。则性未随缘也。随缘。则缘有所会。既未
随缘。则虽有染净之缘。何所会哉。缘之未会。则缘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3a 页 X63-0303.png
未偶性也。偶性。则体有所形。既未偶性。虽有不变
之性。何所形哉。明随缘以为所观。故先明未会以
为其本。】

「体形则缘会而形。缘会则体形而会。」

【体形者。如一念识心。十法界中必落一界。谓之体
形也。缘会而形者。以根尘相对。而后心生也。但因
缘不自会。要因性体形兆。乃能会也。】

「体形而会。则明形无别会。形无别会。则会本无也。」

【法性。体自形兆。而后缘会生。法者则所生之法无
别。与他相会而成其形。乃即性以为其形也。岂非
形无别会。而会本无耶。】

「缘会而形。则明会无别形。会无别形。则形本无也。」

【然而单形不立。要缘会而后成形。缘会而形者。则
惟缘而无别形。既无别形。则知形亦本无也。此皆
二法相破。各显其无。以绝人之情。非谓果无其法
也。私谓随缘不变之法。固不无。而性由缘显。则性
无自性。缘藉性成。则缘无自性。既并无自性。则缘
起无生。性亦自寂也。故云本无以此。】

「是以万法从缘。无自体耳。」

【石壁曰。法性无体。全指无明。无明无体。全指法性
法性之与无明。遍造诸法。名之为染。无明之与法
性。遍应众缘。号之为净。清水浊水虽异。清湿浊湿
无殊。万法。言其体也。从缘。言其用也。法既从于众
缘而生。则知法无自体矣。】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3b 页 X63-0303.png

「体而无自。故名性空。性之既空。虽缘会而非有。缘之
既会。虽性空而不无。」

【初二句结成性空。次四句正名性之自空。则不当
有无。何者。盖性空则不当有也。缘会则不当无也。
非有非无。中道之理显矣。】

「是以缘会之有。有而非有。性空之无。无不当无。何者。
会即性空。故言非有。空即缘会。故曰非无。」

【缘会之有者。正当是有。为其假众缘而为体。故依
有而实非有也。性空之无者。正当是无。为其因妄
情而言无。故虽无而实不无也。故徵释云。方其会
时。而其性本空。故言非有。方其空时。能随缘而有。
故曰非无。】

「今言不有不无者。非是离有。别有一无也。亦非离无。
别有一有也。」

【今言不有不无者。正言事理不二称中道。故谓之
不有不无。双遮二边。非离缘会之有外。别有一无。
亦非性空之无外。别有一有。谓之不有不无。即此
根尘识心等法。当体双遮。名为中道也。】

「如是。则明法非有无。故以非有非无名耳。」

【此中正结显名之与体。称为中道。名有召体之功。
体有应名之实。以为下文奢摩他等。三法之圆修
也。】

「不是非有非无。既非有无。又非非有。非非无也。」

【上文显是。此中遣非。谓言中道。非有非无者。不是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3c 页 X63-0303.png
寻常于非有无上。又加双非。非去非有。非去非无。
何也。盖馀经论。为不明法体者。情执未尽。要当于
双非。遣之又遣。故曰非非有相。非非无相。今明缘
会之法。有即无。而无即有。敌体相破。情无不尽。理
无不显。岂须遣之又遣哉。】

「如是。则何独言语道断。亦乃心行处灭也。」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乃所宗极圆顿之法。乃即因
缘所生之法。当体即空。以其性本空寂故也。当体
即有。以其缘会而生故也。当体即中。以其即缘会
之有而无。即性空之无而有。如是中道。岂言语可
以议。思惟可以度乎。然有境也观也性也修也事
也理也。今正言境与性理。若下文言奢摩他等。恰
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方是明其观也。修也。事也。
故知裂此一章。居于第十。使血脉理路断绝不连。
可不惜哉。具眼者。自能辨之。】

* ○简示偏圆第八

「戒中三。应须具。」

【戒以防非止恶为义。三聚之戒。皆能防止一切恶
非故也。】

「一摄律仪戒。谓断一切恶。」

【摄律仪戒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
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
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
摄律仪戒。】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4a 页 X63-0304.png

「二摄善法戒。谓修一切善。」

【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
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
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

「三饶益有情戒。谓誓度一切众生。」

【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
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一切众生乐故。悲名
怜悯。能拔一切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喜庆一切众
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忆众生同得无
憎无爱故。以四等法。摄诸众生也。】

「定中三。应须别。」

【石壁云。定以正简寻伺昏沉为义。】

「一安住定。谓妙性天然。本自非动。」

【此安住定。在诸经中立名不同。华严称为法界。法
华称为佛慧。楞严称为常住真心。圆觉称为圆满
觉性。涅槃称为三德。起信称为本觉。智论称为三
谛等。荆溪云。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即当人妙心。
含生本性修禅定者。先能悟此。方可全性以起修。
全修而在性也。】

「二引起定。谓澄心寂怕。发莹增明。」

【石壁云。理定本妙。迷而不知。今反迷方。还修上定。
澄心息妄。发莹智明。增道损生。功由引起。佛性论
云。道前名自性。住佛性道中。引出佛性。余谓准此
以明三观。则前安住。乃是三谛。含生虽具。为惑所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4b 页 X63-0304.png
覆。荆溪云。见思阻乎空寂。尘沙障乎化导。无明翳
乎法性。今修引起。则以空观破一切法。假观立一
切法。中观统一切法。三惑之昏妄既除。则三德之
静明得显。澄心寂怕。则复乎静也。发莹增明。则复
乎明也。引起之禅定修。安住之禅定得。能办大事。
莫此为功。】

「三办事定。谓定水凝清。万像斯鉴。」

【石壁云。修因趣果。所办事圆。道后名果佛性。余谓
办事者。至于果地能办。化度众生。禅道骇动。智辨
宣扬。无记化化。化复作化之大事也。楞严云。明相
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是涅槃清净妙德。此
之谓也。】

「慧中三。应须别。」

【石壁云。慧以灵鉴不昧为义。】

「一人空慧。谓了阴非我。即阴中无我。如龟毛兔角。」

【能了五阴假名。无有主宰。此无之无。如龟无毛。兔
无角之无也。】

「二法空慧。谓了阴等诸法。缘假非实。如镜像水月。」

【能了五阴诸法。缘假不实。此之不实。如镜中像水
中月之不实也。前龟毛兔角之无。乃无体之无。今
镜像水月之无。乃无实之无。二无之言虽同。二体
之义永异。】

「三空空慧。谓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

【前之人法二境。了达一切皆空。境虽空。而不无能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4c 页 X63-0304.png
空之智。今则能空亦空。名俱空。是故名为空空慧。】

「见中三。应须识。」

【石壁云。见者。增计长非自是为义。】

「一空见。谓见空而见非空。」

【见空者。谓能了达人法皆空也。所见者虽空。而能
见者不空。故成空见也。】

「二不空见。谓见不空。而见非不空。」

【不空见者。谓能了达所空不空也。所见者虽不空。
而能见非不空。故成不空见也。】

「三性空见。谓见自性。而见非性。」

【性空见者。谓能了见自性也。所见虽性。而能见者
非性。故成见非性也。第一于真谛而起见。第二于
俗谛而起见。第三于中道而起见。中论云。若法为
待成。是法还成待。以其未能忘能所。绝对待故。虽
见三谛。而反执成见也。】

「偏中三。应须简。」

【此中所简三德。乃修禅极吃紧工夫。悟此。则所修
一切皆圆。迷此。则所修一切皆偏。若依大部止观
所简。先约小乘。后约大乘以简三德。纵横所该甚
广。所论甚博。旧注于此。亦约小乘大乘以简偏。然
皆不当修门。罔知大旨。其大旨者。正在能观所观。
能所契合。远尘离垢以明三德也。盖所观三谛名
为法身。能观三观名为般若。能所契合。名为解脱。
即纵横不纵横。皆约此以明也。】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5a 页 X63-0305.png

「一有法身。无般若解脱。」

【欲明三德有无者。须约纵横二说以明之也。初约
境论三者。所观中谛属法身德。真谛属般若德。俗
谛属解脱德。约观论三者。中观属法身德。空观属
般若德。假观属解脱德。约能所契合论三者。性净
涅槃属法身德。圆净涅槃属般若德。方便净涅槃
属解脱德。今言有法身无般若解脱约竖论者。知
有本具三谛法身。不能全性以起三种般若之修。
何有能所契合三种解脱无累之證。故有法身无
般若解脱也。约横论者。于境知有但中之谛。不即
二边。于观但修中观。不能即空即假故。有中道法
身而无般若解脱。又乌能三谛三观。境智契合以
得果上三解脱圆證哉。私谓此中横竖。横约即一
之三。竖约次第之三。又横约三法。竖约境观能所。】

「二有般若。无解脱法身。」

【约竖论者。有空观般若照真谛。而不能照中道法
身。乌能境观契合以證性净解脱哉。约横论者。有
三观之修。而不能彻照三谛之境。又乌能契合法
身而得解脱哉。】

「三有解脱。无法身般若。」

【约竖论者。有世间等禅定解脱。而不能照中道法
身以修般若。又乌能境观契合以成出世间解脱
哉。约横论者。偏教三乘有果上解脱。而不知圆顿
境智。故无真般若与法身也。】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5b 页 X63-0305.png

「有一无二。故不圆。不圆。故非性。」

【或纵或横。有一无二。皆不能契三德妙性也。】

「又偏中三。应须简。」

【前则有一缺二。今则有二缺一。皆不成圆。故须简
之。】

「一有法身般若。无解脱。」

【约竖论者。能从法身之性起般若之修。故有二也。
有二。应离垢脱尘。其如昧而不明。故无解脱也。约
横论者。能以空中。照真照中。然但复修。不能具修。
故阙俗谛假观解脱也。】

「二有般若解脱。无法身。」

【约竖论者。能以般若空智照见阴空。度见思苦厄。
而不能彻照中道。故无法身也。约横论者。能以空
假二观。观真观俗。但能复修。而不能具修圆观三
谛。故无法身也。】

「三有解脱法身。无般若。」

【约竖论者。或由宿秉。曾观法身妙境。自然于尘无
累。离染著心。然而此世无般若之真修。故有二无
一也。约横论者。能以假中二智。照俗中二谛复修。
而无三观三谛圆照之具修。故阙一也。】

「有二无一故不圆。不圆故非性。」

【问曰。圆觉二十五轮。单复具足。皆属圆修。今以复
修。判归于偏何耶。答曰。圆觉为摄机故皆属圆。此
中为显圆。故判属偏。又圆觉悟圆。则脩复脩单皆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5c 页 X63-0305.png
属于圆。此中虑未悟者执之为圆。故判属偏。】

「圆中三。应须具。」

【石壁云。云何三。云何德。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一
一皆具常乐我净。是为德。】

「一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
法身。」

【法身不痴者。天台明理即佛之法身也。此是圆智。
圆觉诸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盖含生本有清净
法身。当体如此照明。则不痴。不痴故即般若也。既
称般若。般若岂有染著。故般若无著。即解脱也。以
其解脱。故能寂五住烦恼。灭二种生死。以其全体
寂灭。故即法身也。论举一即三。以法身必具般若
解脱。只须立二句。不必更至于三。复云解脱寂灭
即法身者。为显三德极圆。如循环之无端。故作如
此说耳。又若作二句。则二德有释。法身无释矣。为
显法身是寂灭义。故须第三句也。】

「二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
般若。」

【义释同前。但三法中。每以一法为头。各各互具耳。】

「三解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
解脱。」

【如文同前。】

「举一即具三。言三体即一。」

【三德举一即三。言三即一者。所谓直法身非法身。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6a 页 X63-0306.png
以法身必具般若解脱。直般若非般若。以般若必
具法身解脱。直解脱非解脱。以解脱必具法身般
若。如摩尼珠。即体圆。即莹彻。即具宝。虽是一珠。而
有三义。虽有三义。而是一珠。然有性中之三德。则
法身般若解脱是也。法身属一性。般若解脱属二
脩。虽是法身一性。于全性而起般若解脱二脩。故
直法身非法身。于法身必具般若解脱。虽是般若
解脱二脩。而全脩在法身一性。故直般若非般若。
于般若必具法身解脱。直解脱非解脱。于解脱必
具法身般若。此就性中论三也。有脩中之三德。则
空观假观中观是也。虽是三脩。乃全性中三德以
起脩中三观。全脩中三观而在性中三德。惟其全
是三德。故三观虽在于修。亦可论乎修性。盖全法
身以为中观。故直法身中观。非法身中观。谓法身
中观。必具般若空观。解脱假观。全般若以为空观。
故直般若空观。非般若空观。谓般若空观。必具法
身中观。解脱假观。全解脱以为假观。故直解脱假
观。非解脱假观。谓解脱假观。必具法身中观。般若
空观。此就修中论三也。有果上之三德。则三种解
脱是也。虽是果德。乃全性中三德。修中三观以成
果上三德。盖全性中法身以修中观。而證果上性
净解脱。全性中般若以修。修中空观。而證果上圆
净解脱。全性中解脱以修。修中假观。而證果上方
便净解脱也。又此三德。于性中伹名法身。于修中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6b 页 X63-0306.png
但名般若。于果上但名解脱。以其名分主宾。故圆
修之人能悟此者。单修亦可。复修亦可。具足修亦
可。圆觉备明二十五轮。有单修复修。具足修。非惟
显摄机之遍。亦以彰圆修之妙也。】

「此因中三德。非果上三德。」

【正显前所明三德。乃就众生因性。并修性以辨也。
往人不谙。乃约小乘大乘果證以辨者。有违此旨
矣。】

「欲知果上三德。」

【石壁云。有曰。禅宗何论于果。故智者叹云。呜呼。聋
騃。若为论道。伪说滋漫。难可纪矣。】

「法身有断德。迩因断惑而显德。故名断德。」

【天台云。法身不显。过在无明。故曰。法身流转五道。
法身既显。功由断德。故曰。出缠名大法身。余谓前
二。法身寂灭。此之谓也。】

「自受用身有智德。具四智真实功德故。」

【石壁云。准唯识转于八识。以成四智。转第八识。成
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
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此之四智。能严法
身。不就他论。故云真实功德。余谓自受用身者。报
身也。此之报身。惟佛自己受用。初住己上。等觉巳
还。所不能见。】

「他化二身。有大恩德。」

【如文下释。】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6c 页 X63-0306.png

「他受用身。于十地菩萨。有恩德故。」

【石壁云。问。自他受用二身云何。答。自受用身。上冥
如理。他受用身。下应机缘。亦是如理如量二智。根
本后得二智。然地上圣人。见他受用。即舍那十重。
为十地所现。故余谓别明初地。破无明。见他受用
身。圆明初住。破无明。见他受用身。今言十地。依华
严故。】

「三种化身。于菩萨。二乘。异生。有恩故。」

【石壁云。大化千丈。小化千尺。并丈六。更有随类化
不定。余谓佛有三身。曰法。报。应。今云自受用身。即
报也。他受用。即报即应。他菩萨所受用故。亦可称
胜应。故又今但云化。不云应者。合应为化故。若具
论者。须分应化。如释迦丈六。名为劣应。于法华会。
又召十方分身。故知不开。未为详说。】

「三谛四智。除成所作智。为缘俗谛故。」

【石壁云。谓成所作智。多附利他种种变化。是以除
之。若准唯识说而实异。大圆镜智成法身。平等性
智成报身。成所作智成化身。妙观察智遍于三身。
存斯两文。学者详也。】

「然法无浅深。而照之有明昧。心非垢净。而解之有迷
悟。」

【石壁云。结示次位。因果历然。约法约心。水波无别。
论照论解。清浊须分。故无滥于圣阶。亦不屈于凡
下。如斯奥旨。味而研之。】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7a 页 X63-0307.png

「创入初心。迷复何非浅。终契圆理。达始何非深。」

【初心迷浅者。不了三德以成偏。终契远深者。能了
三德以成圆也。】

「迷之失理而自差。悟之失差而即理。迷悟则同其致。
故渐次名焉。」

【悟则同其致者。譬如以清明眼。观晴明空。惟一晴
虚。迥无所有也。迷之而自差者。其人无故不动目
晴。瞪以发劳。则见虚空种种非相也。合法可知。】

* ○正修止观第九

「奢摩他颂。」

【梵语奢摩他。此云止。竖而明之。义当于空。横而言
之。义开三止。广如止观中说。今且竖明。有遮义空
义。】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此承上章。明事理不二。空有双忘之理。与夫简示
偏圆。三德相即。圆融微妙。乃即有而无。即无而有。
即边而中。即偏而圆。至今全性起修。时观根尘。缘
起一念之心。全修在性。可谓妙契寰中矣。恰恰用
心时者。即佛种从缘起。属会缘之有也。虽缘会而
性本空。故恰恰而无心用。是则常无心。何妨恰恰
遮止之用。常遮止之用。何妨恰恰以无其心。又恰
恰用心时者。照也。有也。恰恰无心用者。遮也。无也。
无心恰恰用者。即遮而照。即无而有也。常用恰恰
无者。即照而遮。即有而无也。此是圆融止观。故即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7b 页 X63-0307.png
遮即空时。以明即照即有也。】

「夫念非忘尘而不息。尘非息念而不忘。」

【上且泛明有无一念。遮照同时。今正明奢摩他义。
盖止义如止观中说有三种。一止息止。二停止止。
三不止止。言忘尘而息者。即止息止也。言念非忘
尘而不息者。以人之妄念因缘尘。分别而有。尘不
忘而念不息也。然而尘之所以得忘者。乃因念息
而忘也。盖此二法。相待而立。存则俱存。忘则俱忘。
有一则有二。寄存则偶存也。】

「尘忘。则息念而忘。念息。则忘尘而息。」

【承上章。盖言尘忘。岂非息念而忘乎。念息。岂非忘
尘而息乎。】

「忘尘而息。息无能息。息念而忘。忘无所忘。」

【此明妙止。忘能所。绝根尘之所由也。谓虽忘尘而
息。其实息无能息。息念而忘。其实忘无所忘。以其
能所性空故也。】

「忘无所忘。尘遗非对。息无能息。念灭非知。」

【忘既无所忘。则遗却前尘而无所对。息既无能息。
则灭去其念而非能知。】

「知灭对遗。一向冥寂。」

【知灭。则忘能知之根也。对遗。则忘所对之尘也。能
所圆融。根尘泯净。则一向冥然寂灭矣。】

「阒尔无寄。妙性天然。」

【妄想。寄寓根尘。灵知阒寂。独脱此之妙性。乃自然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7c 页 X63-0307.png
而然。实不因修而后得。不修而非无也。】

「如火得空。火则自灭。空喻妙性之非相。火比妄念之
不生。」

【石壁云。灵知广大。取譬于空。能所妄情。犹如于火。
火投空灭。妄至真倾。一相法门。功德若此。】

「其辞曰。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
昭。契本真空的的。」

【妙性寂寂。因忘缘而得。灵知历历。由寂寂而生。契
寂寂而自历历。悟历历而自寂寂。历历不寂寂。则
非灵知矣。寂寂不历历。则非妙性矣。当寂寂而历
历。历历而寂寂。则无记昏昧者。昭昭也。契本真空
者。的的也。】

「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

【惺寂二法。本是一体。随用不同。不分而分也。何妨
辨乎主宾。如其妄缘既寂之时。则以寂为主。惺为
宾。此为主中之宾。要宾来归主。用来归体。则寂寂
之主有力。不堕于寂寂无记之非。此则是也。不然
又成非矣。如其灵知历历之时。以惺为主。寂为用。
此亦主中之宾。要宾来归主。用来归体。则惺惺之
主有力。不堕于惺惺乱想之非。此则是也。不然又
成非矣。】

「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

【寂。即上之寂也。知。即上之惺也。以知知寂者。即以
惺惺而照寂寂也。虽然若以能惺之知。而照所寂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8a 页 X63-0308.png
之境。则能所宛然。待对角立。如此之知。非无缘知
矣。】

「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

【如意喻寂。手喻于知。以知知寂者。如手执如意也。
言其未能忘能知之知故也。】

「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

【以自知知者。己胜于以知知寂。然虽是一体。而犹
未忘能所。故非无缘之知。】

「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

【手喻能知。拳喻所知。虽离如意。而归于本拳。拳虽
是手。犹有作意而捏之也。且又终存能所两相。喻
以自知知其所知。终不能忘于缘也。】

「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为无知。自性了然故。
不同于木石。」

【上文简非。此中显是。谓亦不以能知而知。其寂亦
不以自知而知。其知脱去两重。忘能忘所。如此双
忘。非谓一总无知。同于木石者为是焉。故曰不可
为无知。中间自性了了。然而常知。故不同于无情
也。】

「手不执如意。亦不自作拳。不可为无手。以手安然故。
不同于兔角。」

【手不执如意。以喻脱去初重。亦不自作拳。以喻脱
去次重。不可为无手。以喻中有不必脱者。安然如
故。故不同于兔角有虚名而无实体也。】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8b 页 X63-0308.png

「复次修心渐次者。夫以知知物。物在知亦在。」

【此文所示。与前所辨似同实异。同者。亦约两重能
所而辨也。异者。前初重约寂以辨所知。今初重约
物以辨所知。善须分别。弗使雷同。况云物在知亦
在。则能所两者俱在。岂同前有知而不能忘知乎。】

「若以知。知知。知知。则离物。物离。犹知在。」

【此脱去初重。犹存乎次。亦非真离。以其知犹在故。】

「起知。知于知。后知若生时。前知早巳灭。」

【此出第三重之过也。后知若生时。即再起能知知
于所知。则后知生时。前知己灭矣。】

「二知既不并。但得前知灭。灭处为知境。能所俱非真。」

【前念灭而后念生。故云不并。以灭处为所知境。既
有生灭。复有能所。非妄而何。】

「前则灭。灭引知。后则知。知续灭。生灭相续。自是轮回
之道。」

【石壁云。前念灭而引后知。后念生而续前灭。生灭
不断。即是轮回。圆觉云。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
取舍。皆是轮回。余谓起过虽与不同。结过轮回是
一。】

「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巳。」

【前己简非。今文显是。而言知者。但一灵明独知。无
能所。绝待对也。】

「则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

【如是伹知之。知者。前不接灭而有。后不引起而知。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8c 页 X63-0308.png
前灭后知。不断不续。中间妙体。灵然自孤。】

「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既已灭。豁然如托空。」

【石壁云。傥顾。还成能所。不顾。如倚太虚。】

「寂尔少时间。惟觉无所得。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异乎
木石。」

【豁然如空。复何所得。亦非一总无觉。亦非一总有
觉。但即觉而无觉。乃无觉之觉也。故异乎木石。】

「此是初心处。冥然绝虑。乍同死人。能所顿忘。纤缘尽
净。」

【人以虑为人。绝虑则同死人。此乃尘劳暂息。乍尔
如斯。非如永死者。果永死矣。则入涅槃。岂不快哉。
私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一
念回光。便同本得。惟圆修顿悟。一超直入。则能所
顿忘。纤尘尽净矣。】

「阒尔虚寂。似觉无知。无知之性。异乎木石。」

【第无虑知。非无真知。故无知之性。异乎木石。】

「此是初心处。领会难为。」

【结前旨趣。初学难知。】

「奢摩他之馀。

入初心时。三不应有。一恶。谓思惟世间五欲等因缘。
二善。谓思惟世间杂善等事。三无记。谓善恶不思。阒
尔昏住。」

【此三种念。一往言之。初则恶人有。次则善人有。三
则中人有。再往言之。三人俱有。惟多少不同。俱为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9a 页 X63-0309.png
道障。故宜无之。】

「复次初修心人。入门之后。须识五念。一故起。二串习。
三接续。四别生。五即静。」

【此且总标。下自释出。】

「故起念者。谓起心思惟世间五欲。及杂善等事。串习
念者。谓无心故忆。忽尔思惟。善恶等事。接续念者。谓
串习忽起。知心驰散。又不制止。更复续前。思惟不住。
别生念者。谓觉知前念是散乱。即生惭愧改悔之心。
即静念者。谓初坐时。更不思惟世间善恶。及无记等
事。即此作功。故言即静。」

【前之三念同于前二。但无无记。与之为异耳。】

「串习一念。初心者多。接续故起二念。懈怠者有。别生
一念惭愧者多。即静一念。精进者有。」

【后之二念。诚如定判。前之三念。一往可尔。再往言
之。自有初心三念顿除者。自有久修浮沉任运者。
总以二言断之。懈怠者有。精进者无。若圆解成就。
达念本空。则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其若不然。如水
上𢵡葫芦。展转相依。亦奈之何。】

「串习。接续。故起。别生。四念为病。即静一念为药。虽复
药病有殊。总束俱名为念。」

【别生一念。虽判为病。犹是药中之病。然约一念相
应言之。虽不可有。约息前四言之。则不可无。即静
为药。亦未离念者。药虽治病。何如无病。不药为愈
哉。又俱名念者。此为坐禅时。静境正好。于此境上。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9b 页 X63-0309.png
寂而照之。使离于念。况乃尚未离念。岂非犹属于
念。】

「得此五念停息之时。名为一念相应。一念者。灵知之
自性也。」

【石壁云。五念都息。一念现前。一念者。谓无念也。无
念之一念。即灵知之本源。经云。息心达本源。故号
为沙门。】

「然五念是一念枝条。一念是五念根本。」

【石壁云。五念非离一念而有。一念不藉五念而生。
束为本末之相须。应同水波之无有。】

「复次若一念相应之时。须识六种料简。一识病。二识
药。三识对治。四识过生。五识是非。六识正助。」

【此先标列。下文自释。】

「第一病者有二种。一缘虑。二无记。缘虑者。善恶二念
也。虽无差殊。俱非解脱。是故总束。名为缘虑。无记者。
虽不缘善恶等事。然俱非真心。但是昏住。此二种名
为病。」

【前文明病。则三不应有。今又束三为二。惟昏与动。
以为惺寂。药病之主对故也。】

「第二药者亦有二种。一寂寂。二惺惺。寂寂。谓不念外
境善恶等事。惺惺。谓不生昏住无记等相。此二种名
为药。」

【病相虽多。不外虚实。药品虽众。岂出补泻。天地生
之。医王则之。不差毫末。】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09c 页 X63-0309.png

「第三对治者。以寂寂治缘虑。以惺惺治昏住。用此二
药。对破二病。故名对治。」

【良医因病立药。亦复因之设方。病有虚实之因。药
有补泻之力。昏住失于实。以惺惺泻之。缘虑失于
劳。以寂寂补之。天台云。止乃伏结之初门。观为断
惑之正要。止乃爱养心识之善资。观为策发神解
之妙术。大哉医王。可谓神圣工巧矣。】

「第四过生者。谓寂寂久。生昏住。惺惺久。生缘虑。因药
发病。故曰过生。」

【圆修之人。须知破过。有能破不如所破者。服寂惺
之药。能治昏妄之病是也。有能破如所破者。寂寂
久生昏住。惺惺久生缘虑是也。始则岂非能破。今
则翻成所破矣。】

「第五识是非者。寂寂不惺惺。此乃昏住。惺惺不寂寂。
此乃缘虑。不惺惺不寂寂。此乃非但缘虑。亦乃入昏
而住。亦寂寂亦惺惺。非唯历历。兼复寂寂。此乃还源
之妙性也。此四句者。前三句非。后一句是。故云识是
非。」

【前三句或是执药以成病。或是药病不主对。故生
过患。惟第四句因病服药。药效则病痊。既元神充
实。亦体用不孤。故称为还源之妙性也。】

「第六正助者。以惺惺为正。以寂寂为助。此之二事。体
不相离。」

【论此二法。谓体则俱体。用则俱用。约相须而言也。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0a 页 X63-0310.png
若约动静论体用者。岂不以寂为体而惺为用乎。
譬如空之与日。十方世界同一明照。当尔之时。空
不异日。日不异空。非体用之必俱乎。然而虚空则
静。日光则动。岂不以空为体。而日为用乎。第以一
念灵知。而为之主。则不得不以惺为正寂为用也。
至于下简偏圆中。论三德则又以法身为体。般若
为用。】

「犹如病者。因杖而行。以行为正。以杖为助。夫病者欲
行。必先取杖。然后方行。」

【先喻可知。】

「修心之人。亦复如是。必先息缘虑。令心寂寂。次当惺
惺。不致昏沉。令心历历。历历寂寂。二名一体。更不异
时。」

【心体本寂。因缘虑而生劳。性理本明。缘昏仼而生
睡。今欲复之劳扰。非寂寂以无功。昏睡。非惺惺而
不力。二者相须。缺一不可。第用有先后。治有开除。
今论初入定门。必捐尘劳为始。故须以息缘虑为
先也。】

「譬夫病者欲行。阙杖不可。正行之时。假杖故能行。作
功之人。亦复如是。历历寂寂。不得异时。虽有二名。其
体不别。」

【石壁云。惺惺如行。寂寂如杖。此二相须。奢摩在手。】

「又曰。乱想是病。无记亦病。寂寂是药。惺惺亦药。寂寂
破乱想。惺惺治无记。寂寂生无记。惺惺生乱想。寂寂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0b 页 X63-0310.png
虽能治乱想。而复还生无记。惺惺虽能治无记。而复
还生乱想。故曰。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
是。乱想惺惺非。寂寂为助。惺惺为正。思之。」

【类通识病。识药。对治。过生。是非。正助。六门。令学者
一一谙练方药。临机应变以用之。则无不奏效矣。】

「复次料简之后。须明识一念之中五阴。」

【石壁云。此文来意由前云。一念灵知自性。虑浅学
之流。不达一念无念。无念之念。即灵知自性。反认
缘尘有知者为灵知。如此则谬之甚矣。故此文以
五阴破之。】

「谓历历分别。明识相应。即是识阴。领纳在心。即是受
阴。心缘此理。即是想阴。行用此理。即是行阴。污秽真
理。即是色阴。」

【五阴之义有二种。一生死五阴。二法性五阴。生死
五阴。九界有之。法性五阴。惟佛證之。生死五阴。又
有二种。分段五阴。六凡有之。变易五阴。三圣有之。
分段五阴。又有二种。一期五阴。感报有之。一念五
阴。缘虑有之。今文所辨。即缘虑五阴也。缘虑为因。
一期为果。苟未脱此。焉契灵知。不契灵知。焉超生
死。故须识之破之。】

「此五阴者。举体即是一念。此一念者。举体全是五阴。」

【总在一念。别分色心。】

「历历见此一念之中。无有主宰。即有空慧。」

【人以主宰为义。见此无宰。故契人空。】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0c 页 X63-0310.png

「见如幻化。即法空慧。」

【法以阴实为义。见此幻化。故契法空。】

「是故须识此五念。及六种料简。愿弗嫌之。」

【石壁云。他不见者。谓为烦芿。若不委示。学者焉知。】

「如取真金。明识瓦砾。及以为宝。但尽除之。纵不识金。
金体自现。何忧不得。」

【始则金沙混杂。中则拣沙存金。末则惟金无砂。但
能去砂令尽。纵不识金。而金体自现。以喻合法。思
之可知。】

「毗婆舍那颂。」

【梵语毗婆舍那。此云观。竖而明之。义当于假。横而
言之。义开三观。谓空假中。今且竖明。有照义假义。
又观有三名。观穿观。观达观。不观观。广如止观。释
名体相中说。】

「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

【境有事理。智亦同之。了世间事境。达正因缘生。世
俗智也。了因缘本空。无人无成。真空智也。了空即
假。知病识药。出假智也。了达二边。惟即中道。中观
智也。今明境智。且言因缘即空。以为出世间空智。
所以下文但云缘生性空。及以色即是空。以为修
心创步之方。举一例二。何俟尽说。夫万像森罗。博
地共有也。了与不了。智愚之分也。愚则逐境以飘
流。起缘尘之分别。生生故生。生以为生死之因。智
则观缘生而制止。达物性之空虚。有有而不有。以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1a 页 X63-0311.png
为涅槃之道。如是则境智相藉。以了以生也。】

「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

【未了境时。而智终不生。未生智时。而境终不了。故
知智生。乃了境而后生也。境了。乃因智而后了也。】

「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

【境若非空而不可了。则智生何以能了。今既智生
而了。则境本自空。而了无所了也。智若非空而不
可生。则境了何以能生。今既境了而生。则智本自
空。而生无能生也。】

「生无能生。虽智而非有。了无所了。虽境而非无。」

【若有能生。智则属有。若有所了。境则属无。既无能
生。智则非有也。既无所了。境则非无也。非有非无。
则境空智寂。即空即有。则境净智明。】

「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

【上文所论境智互明有无者。不是离无而别有于
有。离有而别有于无也。祇无即不无。祇有即非有。
无则非无。无即是有也。有则非有。有即是无也。始
既双非。末则双照。如是妙悟。万累萧然。】

「如火得薪。弥加炽然。薪喻发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
妙智。」

【石壁云。实智照境。如火烧薪。大品云。色大般若亦
大。】

「其辞曰。达性空而非缚。虽缘假而非著。」

【楞伽云。不达境惟心。起种种分别。若起分别。则为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1b 页 X63-0311.png
境之所缚。达境惟心巳。分别则不生。分别不生。则
不为境之所缚。能达惟空。则反乎是。故虽缘假境。
而亦心无所著也。】

「有无之境双照。中观之心历落。」

【达性空。即照空也。缘妙假。则照有。此双照也。达空
由缘假而达也。缘假由了空而缘。此双遮也。双遮
双照。圆中著矣。】

「若智了于境。即是境空智。」

【此言智非境不生。所谓智生则了境而生也。盖智
能了空者。亦由境本自空。而后智能了空故也。】

「如眼了花空。是了花空眼。」

【楞严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
圆觉云。知是空花。即无流转。二经义明。可以即喻
而即法矣。】

「若智了于智。即是智空智。」

【智虽了境空。存智智未了。犹如然火木。薪尽木犹
存。既然诸薪巳。木亦复自然。故自了空巳。更以智
了智。如是了智智。是为智空智。】

「如眼了眼空。是了眼空眼。」

【合法可知。】

「智虽了境空。及以了智空。非无了境智。境空智犹存。」

【牒结前第一重。所观虽空。能观犹在。】

「了境智空智。无境智不了。」

【了境智空智者。结前境智俱空也。无境智不了者。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1c 页 X63-0311.png
总言若能如此。则无有境无有智。而无不了也。】

「如眼了花空。及以了眼空。非无了花眼。花空眼犹有。
了花眼空眼。无花眼不了。」

【初二句。喻前境智俱空。第三四句。重出能观之智
不了之非。第五六句。显境智俱空之是。了花。则境
空也。眼空眼。则智空也。无花眼不了者。喻无有境
无有智。亦无不了也。】

「复次。一切诸法。悉假因缘。因缘所生。皆无自性。」

【自性者。诸法自生之性也。人不了之。执法自生于
自。果能自生。则不假因缘。以正理而推。世间无有
一法不从因缘生者。比如眼识内从根。外从色尘。
二者和合。识生其中。离二则本无眼识。岂非眼之
为识。无自性乎。生无自性。故其性也空。故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欲推性空。须此二句。若
欲观假观中。又有后二句。所谓亦名为假名。亦是
中道义。此是天台传宗要旨。近有人云。若据教意。
大凡一偈。皆有四句以成其意耳。智者离为三观。
似乎支蔓。余谓若三智一心中得。亦出智论。岂龙
树亦支蔓乎。又璎珞圆觉楞严涅槃等经。皆明三
观。若如所破。则释迦金口诚言。亦支蔓矣。夫为宗
师者。教眼亦须具一只始得。其或不然。难免徐六
担板去也。】

「一法既尔。万法皆然。」

【一切诸法。无有不从因缘而有自性者。】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2a 页 X63-0312.png

「境智相从。于何不寂。」

【智因照境而空。境由智了而寂。二法相从。能所俱
泯。】

「何以故。因缘之法。性无差别故。」

【因缘之法。虽有差别。因缘之性。本无差别。譬如波
有千差。水性不二。不二之性。即实性也。】

「今之三界轮回。六道升降。净秽苦乐。凡圣差殊。」

【正明因缘之法而有差别也。】

「皆由三业四仪六根所对。随情造业。果报不同。善则
受乐。恶则受苦。」

【此明因缘差别之所由来也。】

「故经云。善恶为因。苦乐为果。」

【引證可知。】

「当知法无定相。随缘搆集。缘非我有。故曰性空。空故
非异。万法皆如。」

【祇如四大。无情抟之以为山岳。有情抟之以为色
身。戒善抟之以为人天。恶逆抟之以为鬼畜。岂非
法无定相。随缘搆造乎哉。情念本空。罪福无主。一
切性空。何莫非如。】

「故经云。色即是空。四阴亦尔。」

【色是幻色。空是真空。迷时全真空为幻色。悟时全
幻色證真空。】

「如是则何独凡类缘生。亦乃三乘圣果皆从缘有。」

【石壁云。十界缘起。凡圣两分。六趣染缘。四圣净缘。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2b 页 X63-0312.png
染净虽异。缘起则同。犹如清水浊水。波湿无殊。】

「是故经云。佛种从缘起。」

【法华云。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则声闻以四
谛为缘起。缘觉以十二因缘为缘起。菩萨以六度
为缘起。佛界以佛乘大白牛车为缘起。复须了知
华严。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不变随缘。随缘不
变之旨。方契诸法实相之宗。】

「是以万机丛凑。达之者则无非道场。」

【日用触缘。对境莫非因缘生法。而缘生无性。当体
全空。全空即寂灭道场。真阿练若处。是故能达此
者。何适而非菩提哉。】

「色像无边。悟之者则无非般若。」

【夫境藉智融。而智随境遍故。色像遍法界。而般若
亦遍法界。前云道场者。指本有法身之理也。今云
般若。指修成菩提之智也。境智圆融。斯理有在。因
筌得鱼。无负空言。前简遍圆中巳明。】

「故经云。色无边故。当知般若亦无边。」

【自非达境成智。安令二俱无边。】

「何以故。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
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
生。生无能生。」

【重牒前文。以明无非道场般若之旨。】

「生无能生。则内智寂寂。了无所了则外境如如。」

【内智本来寂寂。而不寂者。过在不达境空。外境本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2c 页 X63-0312.png
自如如。而不如者。过在无能达智。若了生无能生。
了无所了。尚何智而不寂。何境而不如哉。】

「如寂无差。境智冥一。」

【境如。即智如。智寂。即境寂。元是一体。今悟生而无
生。了而无了。境智冥一。如寂无差。则法身般若冥
合而不分矣。】

「万累都泯。妙旨存焉。」

【天台云。直解脱非解脱。解脱必具法身般若。皆由
境智圆融。能所不二。故能超尘越累。慧翅高飞。】

「故经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如是则妙旨非知。不知
而知矣。」

【般若虽以知而为其用。苟存其知。非真般若矣。惟
其无知。而无所不知。如是之知。则不知而知矣。】

「优毕叉颂。」

【梵语优毕叉。此云止观等。亦名中道妙观。在止观
中。此属圆顿中摄。乃即前二观。即竖而横。即横而
竖。亦双遮双照。非遮非照。】

「夫定乱分歧。动静之源莫二。愚慧乖路。明闇之本非
殊。」

【动静明闇。病也。定乱愚慧之所由生者。是皆支流。
考其源本。莫不从明静之性生也。观其支流莫不
异。观其源本莫不同。愚迷则从流出流。因静而生
昏。因明而生乱。智悟。则从流溯源。破乱以为静。破
昏以为明。是以欲明止观不二之旨。标昏动明境。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3a 页 X63-0313.png
之源。】

「群迷。从暗而背明。舍静以求动。众悟。背动而从静。舍
暗以求明。」

【群迷非无其明。祇背明而从暗。非无其静。祇求动
而舍静。所以为愚迷也。众悟非无动。能背动而从
静。非无其暗。能舍暗以求明。所以为智悟也。】

「明生。则转愚成慧。静立。则息乱成定。」

【明生何以能转愚而成慧。静立何以能息乱以成
定。以其动静之源莫二。明闇之本非殊。是故可以
缚而可以脱。盖为物所转。故为昏为动。若能转物
则为静为明矣。】

「定立。由乎背动。慧生。因乎舍暗。」

【定立既由背动。则动不可以不背也。慧生既因舍
暗。则暗不可以不舍也。】

「暗动连系于樊笼。」

【暗之与动。何须背舍。以其能连系于生死之樊笼
故也。】

「静明相趋于物表。」

【静之与明。何须还复。以其能趋于烦恼之物表故
也。】

「物不能愚。功由于慧。烦不能动。功由于定。」

【静明何以复。定慧何以成。以其得大体而能起大
用。大用现前。则物不能愚。而烦不能乱。远讨其因。
则功由止观。】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3b 页 X63-0313.png

「定慧更资于静明。愚乱相缠于暗动。」

【得定慧相资。则本体静明。静者而愈静。明者而愈
明矣。若愚乱相缠。则本心暗动。暗者而愈暗。动者
而愈动矣。】

「动而能静者。即乱而定也。暗而能明者。即愚而慧也。
如是。则暗动之本无差。静明由兹合道。愚乱之源非
异。定慧于是同宗。」

【即乱而静者。如虚空本无动静。风生则动。风息则
静。然风亦依空而生。所以拂衣则有。垂裳则无。拂
之垂之。由乎人。岂非即静而动。即动而静乎。即暗
而明者。亦如虚空。本无明暗。日出则明。日入则暗。
然日亦依空而住。所以揭之则有。覆之则无。揭之
覆之。亦由乎人。岂非即明而暗。即暗而明乎。法性
亦然。合之可知。故曰暗动之本无差。愚乱之源非
异。如此。则静明由兹合道。定慧于是同宗矣。】

「宗同。则无缘之慈。定慧。则寂而常照。」

【宗同。则定慧合一。当中道无缘之慈。双忘乎定慧
也。定慧。则寂而常照者。当生缘法缘之慈。双忘乎
空假也。】

「寂而常照。则双与。无缘之慈。则双夺。双夺。故优毕叉。
双与故毗婆舍那。」

【双与。即中道之双照也。双夺。即中道之双遮也。故
三种止观。一一各有主对。】

「以奢摩他故。虽寂而常照。」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3c 页 X63-0313.png

【奢摩。当静义。然法性之体立不孤然。故虽寂而常
照也。】

「以毗婆舍那故。虽照而常寂。」

【毗婆舍那。当观照义。然法性之体亦不孤立。故虽
照而常寂也。】

「以优毕叉故。非照而非寂。」

【优毕叉。当止观等。既非寂而非照。亦即照而即寂。
今文为显中道故。且言其双遮。】

「照而常寂。故说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说真而即俗。
非寂非照。故杜口于毗耶。」

【此正结归真俗中三谛。以明所宗空假中三观。故
奢摩他虽当于止。亦名为空观。毗婆舍那虽当于
观。亦名为假观。优毕叉虽于止观等。亦名为中观。
盖法性至元。义极于三。至于烦恼菩提。般若涅槃。
亦惟极于此三。噫。明明大道。昭昭耳目。闻而不信。
见而不行。肆无目而浪行。甘躄足而望路。则吾末
如之何也巳矣。】

* ○观心十门第十

「复次观心十门。初则言其法尔。次则出其观体。三则
语其相应。四则警其上慢。五则诫其疏怠。六则重出
观体。七则明其是非。八则简其诠旨。九则触途成观。
十则妙契元源。」

【十门生起者。凡百修行。入道须悟谛理真实。然后
观门得体。可以全性起修。能如是修。必得相应。苟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4a 页 X63-0314.png
不相应。则精进者有上慢之失。懈怠者堕疏懈之
非。前出观体。言略意周。重出观体。义圆法备。广略
相从。然后造修有路。求宝知方。复虑修心。前多歧
径。或执非以为是。或以是而为非。是非之中。最宜
明识。一切义门。皆凭诠旨。诠旨有会。方契佛心。则
一一行门无非圆通。若如是者。则左右逢缘。触迷
成观。不执观以迷旨。不封言而惑理矣。】

** 第一言其法尔者

【法尔者。自然也。谓法法皆尔。性是天真。盖真如之
理。法尔不变以随缘。一切诸法。法尔随缘而不变。】

「夫心性虚通。动静之源不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
殊。」

【心性。即真如异其辞尔。虚通。言其体德。此心真如。
于三际时。十方处。虚空了无一物。融通毫无窒碍。
如大火聚。四边不可凑泊。烁破一切思虑缘影。故
曰心性虚通。真如绝虑。然而现见众生有缘虑之
心。举则动。息则静。与心性真如二之殊之者。皆迷
而不自觉悟故也。云何谓之迷。又云何谓之悟。须
知迷无别迷。祇于诸佛悟处而成迷。悟无别悟。亦
祇于众生迷处而成悟。故一切动静。远寻其源。与
心性虚通之源莫二。一切缘计。远寻其根。与真如
绝虑之心非殊。楞严云。佛告文殊。十方如来与诸
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
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静明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4b 页 X63-0314.png
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是则心性虚通。真如绝虑。
其犹晴明之空。众生缘虑昏动。其犹捏目以见空
花。方其捏目以成花时。果有花乎哉。果无花乎哉。
果有起灭动静乎哉。果无起灭动静哉。然而花即
空也。空即花也。其犹动静。即心性之虚通也。缘计
即真如之绝虑也。故曰。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
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苟明此义。则其旨皎然
矣。】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

【此以现事證成上义。苟动静之源与心性虚通有
二。缘计之念与真如绝虑有殊。何以故。若惑见纷
驰。用观法穷之究之。而此惑见。当处销融。唯是一
寂真空。以是验之。断非虚也。】

「灵源不状。鉴之则以千差。」

【灵源者。即上所言心性真如之体也。虚通者。以其
绝虑故也。故云不状。方其动静缘计未状之时。如
镜台鉴物不差。莫逃其状。非以心性虚通真如绝
虑而然乎。上句證念起元同。下句證离念廓照。】

「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
理量双消。佛眼之功圆著。」

【此以果德大用现前。以明全是众生因心本具。如
果上法眼能鉴乎俗。全由因心灵源不状。鉴之以
千差。慧眼能照乎真。全由因心惑见纷驰。穷之惟
一寂。佛眼之功圆著者。全由因心一寂如理智。千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4c 页 X63-0314.png
差如量智。双消中得来。所谓因超果海。果彻因源
者以此。】

「是以三谛一境。法身之理恒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
常照。境智冥合。解脱之应随机。非纵非横。圆伊之道
元会。故知三德妙性。宛尔无乖。」

【上文所说。固是得意元谈。又不若取质舍文。结归
实际。此正事理不二。简示偏圆。正修止观中。深切
旨归。三谛一境之法身。三智一心之般若。境智冥
合之解脱也。盖圆伊之道。非纵非横者。正以所观
之境属法身。当此三谛圆中之一谛也。譬彼圆𠁼
最上一点。第此谛。举一即三故。直法身非法身。以
法身必具般若解脱。以此中谛。即真即俗故也。能
观之观。属般若。当此三观真空之一观也。譬彼圆
𠁼左边一点。第此一观。举一即三故。直般若非般
若。般若必具法身解脱。以此空观即假即中故也。
能所冥合。属解脱。当此三脱。属方便净解脱。譬彼
圆𠁼右边一点。第此一脱。举一即三故。直解脱非
解脱。解脱必具法身般若。以此解脱。即法身般若
故也。若亲切指示。即当人现前一念。性具诸法。依
正差殊。即解脱也。居于一念无有差别。即般若也。
即一念而诸法。即诸法而一念。即法身也。此为所
观。即是法身。能观此三。即是般若也。能所冥合。绝
思绝议。即是解脱也。】

「一心深广难思。何出要而非路。」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5a 页 X63-0315.png

【一心深广者。则竖穷横亘。无心不三智也。无境不
三德也。无尘不三解脱也。如是微妙。不可思议。逢
缘对境。无非出生死之要。举足生心。何莫入菩提
之路。】

「是以即心为道者。可谓寻流而得源矣。」

【众生从真起妄。如从源以出流。行人返妄归真。如
从流以溯源。是故修行善入流者。正在即流得源。
不远而复。其若舍流而别寻源。则愈求愈远。流者
一念识心是也。源者。一念空假中是也。故曰即心
为道者。可谓寻流而得源矣。】

** 第二出其观体者

祇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

【观者。三观也。体者。三观出生安立之处也。祇知一
念者。不须缘理断九。离此一念别求清净真如也。
一念即空。何般若而不具。一念即不空。何解脱而
不有。一念即非空非不空。何法身而不圆。此大师
所传。天台一宗。即阴观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
槃。性具之旨。旧注欲改祇字作应字。岂知宗旨者
哉。】

** 第三语其相应者

【空破见思。与般若相应。假破尘沙。与解脱相应。中
破无明。与法身相应。】

「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

【人逢逆顺之境。喜怒萦之于怀。以其心不空也。若
得心空。不因赞誉而喜。不为讥毁而忧。以其心空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5b 页 X63-0315.png
而无所受故也。】

「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

【喜怒不形于色。古之高士。及修忍之人。皆能行之。
惟刀割不苦。恐不能以强力忍。若忍辱仙人。为歌
利王割截身体。节节支解而无烦恼。金刚经云。尔
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此则
身与空相应。乃能若是也。】

「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

【依报者。谓人身正报所依一切受用物也。若素位
君子。于富贵患难无适而不自得。则巳能忘得失
略喜愠。矧修禅之人。依报与空相应者。得失能扰
其心哉。】

「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

【爱见俱忘。空之力也。慈悲普救。不空之力也。始则
旋假以入空。次则旋空而入假。故能不住无为而
利益诸趣。】

「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

【与空相应。内则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与不空
相应。外则山花若也逢春力。根在深岩也著开。】

「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

【石壁云。贪求巳灭。理顺于空。给济恒施。事符于假。
肇法师云。般若之门观空。沤和之门涉有。】

「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
见。」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5c 页 X63-0315.png

【法华云。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居于初。菩萨无明
初破。初见实相。能与中道相应故也。】

「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
三昧起。」

【石壁云。一尘诸尘。惟约依报。祇于一尘。即入即出。
即双入出。即不入出。于依报中。一一自在。于正报
中。亦复如是。三昧者。此云正受。良以不受诸受。名
为正受。】

「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香台宝阁。严土
化生。」

【香台宝阁者。自受用身所居实报庄严土也。即以
之而严土自用。即以之而严土化生。】

** 第四警其上慢者

若不尔者。则未相应也。」

【天台约六即以辨圆位。即。故不生退屈。则前二门
中事也。六故不生上慢。则相应门中事也。故知相
应一门。巳当明位矣。】

** 第五诫其疏怠者

然渡海应须上船。非船何以能渡。
修心必须入观。非观无以明心。心尚未明。相应何日。
思之勿自恃也。」

【喻中虽云。非船何以能度。意在劝人登舟。法上虽
云非观无以明心。意在策人入观。盖此诫怠。为知
观人说。不为未知者说也。】

** 第六重出观体者

祇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无。不
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无。」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6a 页 X63-0316.png

【祇知。照也。不知。寂也。即照而遮。故即空不空而双
非也。即寂而照。故双照也。非去非有。乃是照空。非
去非无。乃是照有。前出观体者。且正显中。重出观
体者。中亦不立。存然亡然。不可得而名焉。斯臻元
妙。】

** 第七明其是非者

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
不非无。」

【此章来意。为明重出观体之所以。盖言心不是有。
故即空。心不是无。故即不空。心不非有。故非非有。
心不非无。故非非无。】

「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无。即堕非。」

【释前所以。何故心不是有。心不是无。以是有是无。
即堕是故也。何故心不非有。心不非无。以非有非
无。即堕非故也。】

「如是。祇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

【石壁云。结指是非俱非。对前相待之非。未是绝待
之是。】

「今以双非。破两是。」

【非。不也。即前心不是有。心不是无之两不者。以破
是有是无。】

「是破非是。犹是非。」

【是。即是有是无之是。既以不而不去者。岂非非是。
犹是非乎。】

「又以双非。破两非。」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6b 页 X63-0316.png

【双非。双不也。即前心不非有心不非无之两不者。
以破非有非无。】

「非破非非。即是是。」

【非。即前非有非无之非。既以双不而非去非去。则
是存。岂非。非破非非。即是是。石壁云。权立为是。虑
犯无穷。向下结成。还成能计。】

「如是。祇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
不是。」

【石壁云。如是下。结上两重。未是下。释上一重。破所
立能。此亦破之。故云。不非非。不是是。下释上二重。
病去药存。此亦破之。故云。不不是。】

「是非之惑。绵微难见。」

【石壁云。问。此惑为复障理障事。答。能障于理。非障
于事。乃由无明不了。横计是非。阴宰若亡。是非都
泯。】

「神清虑静。细而研之。」

【石壁云。是非幽微。其义最细。察之无象。寻之无踪。
若非智眼朗然。云何能袪此见。】

** 第八简其诠旨者

【诠。即能诠。旨。即所诠。欲其始则因诠而会旨。终则
得兔以忘[(ㄇ@(企-止))/弟]。故须简之。】

「然而至理无言。假文言以明其旨。」

【大品云。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

「旨宗非观。藉修观以会其宗。」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6c 页 X63-0316.png

【石壁云。理智非行。藉行熏成。圆觉云。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今谓旨即正因。宗即了因。观即缘因。
余谓非也。应以旨作正因。宗观皆作了因。盖此宗。
非五重中之宗。乃宗趣之宗。义属于解。解之与观
俱属了因。若明缘因。取助道法门。】

「若旨之未明。则言之未的。若宗之未会。则观之未深。」

【理得之于内。言得之于外。未有形直而影不端。理
明而言不当者也。宗会之于心。观深之于行。未有
声和而响不顺。宗会而观不深者也。】

「深观。乃会其宗。的言。必明其旨。」

【始因宗而观深。藉旨而言的。终因观而宗愈会。藉
言而旨愈明。】

「旨宗。既其明会。言观。何得复存耶。」

【石壁云。理明则言废。智会则观亡。且旨即理。宗即
智。言即教。观即行。应知理显因言。是以忘言。智明
因观。是以忘观。得兔忘[(ㄇ@(企-止))/弟]。诚如此也。】

** 第九触途成观者

【未谙上之入门。则凡有修入。如著弊絮。荆棘中行。
触处挂碍。既解此巳。则历缘对境。触途成观。如风
行空中。一切无障碍也。】

「夫再演言辞。重标观体。欲明宗旨无异。言观。有逐方
移。」

【石壁云。言移。则设教千端。何乖其旨。观移。则造修
万种。安易其宗。良由理智同源。机缘异辙。是以言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7a 页 X63-0317.png
兼权实。观带浅深。为明宗旨。元微欲显。且随言观。】

「移言。则言理无差。改观。则观旨不异。」

【石壁云。言移则教别。理显无殊。观改则行迁。智明
不异。】

「不异之旨即理。无差之理即宗。」

【石壁云。不异之理是宗。此宗全理。故云即理。无差
之理。此理全智。故云则宗。理智如如。言观泯矣。】

「宗旨一而二名。言观明其弄引耳。」

【石壁云。宗旨体一。而立二名。如镜与光。亦彰二号。
因言达理。藉观契宗。理智既其齐明。言观即为方
便。】

** 第十妙契元源者

「夫悟心之士。宁执观而迷旨。达教之人。岂滞言而惑
理。」

【悟心之士。全性以起修。则旨即是观。全修而在性。
则观即是旨。故不执观而迷旨。达教之人。因筌而
得鱼。决不执筌以为鱼。体显名忘。决不循名而忘
体。故不滞言而惑理。】

「理明则言语道断。何言之能议。旨会则心行处灭。何
观之能思。」

【石壁云。言不能议。理本非名。心不能思。智元绝虑。
天台云。口欲言而辞丧。心欲思而虑忘。余曰。大师
所说妙观之宗。正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而为其
主。故于第十妙契元源。究竟指归也如此。】
○事理不二第七¶ 第 317b 页 X63-0317.png

「心言不能思议者。可谓妙契寰中矣。」

【石壁云。事法既虚。相无不尽。理性真实。体无不现。
故曰妙契寰中矣。】

永嘉禅宗集注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