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242-A¶
1242-A¶ 第 281b 页

* No. 1242-A
永嘉禅宗集注序

噫。甚矣哉。含生昏动之为病也。日则扰扰以劳其神。
夜则蠢蠢以蔽其灵。譬铅椠以割泥。泥无所成。而椠
就日损。醇醪以解酲。酲无所解。而明就日蒙。既以生
生而渐就其死。亦以死死而转劳其生。三界轮回。何
时巳矣。六道升沉。无日暂停。言之实增太息。思之诚
可流涕者矣。将受形于宇宙。禀质于阴阳。随气运之
开阖。逐岁时之迎将。故日往暮来。天地之一大昏动
也。春生冬藏。阴阳之一大昏动也。出作入息。人身之
一大昏动也。昼醒夜眠。此心之一大昏动也。乍忆乍
忘。刹那之一大昏动也。慨人生以暮夜之小死。博重
泉之大睡。以晨兴之小生。致将来之劳生。噫。昏动之
劳于生。不亦甚乎哉。然而果天地阴阳之使我其然
耶。抑吾性觉妙明之使天地阴阳其然耶。苟先本而
后末。则吾将宗之楞严矣。经曰。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则先性灵
而后天地矣。苟先末而后本。则吾又将宗诸中庸。中
1242-A¶ 第 281c 页 X63-0281.png
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宋儒又曰。天生万物。
唯人最灵。则先天地而后性灵矣。苟将谋其合而同
之。会而归之。则必又有乎所指。中庸则曰。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楞严则曰。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
空悉皆销殒。生育销殒。旨虽不同。先本后末。其归一
揆。第世人昧之弗觉。迷而忘反。不为之苦。而反为之
乐。不为之病。而反为之药。且曰。道在其中。其如烦恼
生死何。道不终否。过亿万斯年。而有大觉圣人者。出
生天竺国。号释迦文。脩行旷劫。道成一生。其为法身
也。含裹十虚。其为智慧也。亘通三际。复明静以为其
体。起醒寂以为其用。揭慧照于昏衢。长夜不能翳其
明。回寂定于尘网。万物不能扰其清。天地之所不能
覆载。阴阳之所不能迁移。住哲所谓能天能地。能阴
能阳。能为万物宰。不逐四时凋。不徒空谭其理。实能
克复其本。亦唯佛而巳矣。或繇是以放光动地。由是
而绝迹潜神。由是而灵鹫雷音。繇是而摩竭掩室。以
说以默。即体即用。莫非弘扬定慧之宗。阐明止观之
法。盖药缘病生。神因药返。既以惺寂而治其昏动。又
以定慧而复其明静。虽千佛而不能异其因。群圣而
不能殊其致者矣。自灵山授记。霜树潜辉。道逐缘兴。
灯传迦叶。十三传而至龙树。二十三传而至师子。龙
树者。法中香象。人中大龙。既以智度阐般若之宗。复
用中论传智度之旨。论度淮河。慧文颖悟。遥宗龙树。
创为心宗。以是而传于南岳。岳七年方等。九旬常坐。
1242-A¶ 第 282a 页 X63-0282.png
一时圆證。以是而传于天台。天台灵山夙闻。大苏妙
悟。以无碍智。纵辩宣扬。已宗法华而为之教。更阐止
观以为之行。解行两善。目足兼美。赞者曰。智者具八
相以成道。人称为东土小释迦。止观立十法以为乘。
义合乎西天大佛顶。洵实德也。岂虚语哉。天台传章
安。章安传法华。法华传天宫。天宫则真觉大师之所
承嗣者也。师从止观悟入。净名旁通。南印曹溪。师资
道合。则此集者。乃大师还瓯江时之所撰所述。以明
授受之际。心宗的旨。是以一言三复。谆谆止观。其所
发明。亦可谓之详矣。于戏。夫性以不二为宗。心以无
差为旨。此禅教之所公共者也。果离教而有禅耶。离
禅而有教耶。净名曰。无离文字以说解脱。仁王曰。总
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合是二说。余将进之以山河
及大地。一法之所印矣。然而道犹水也。传犹流也。始
则合而未离。吾将质之释迦。同耶异耶。中则离而未
合。吾将质之诸禅教。得道诸祖。同耶异耶。末则离而
复合。异而归同。吾又将质诸真觉大师之为是集矣。
余谓微此集。则禅教始终而不合。微此旨。则如来心
宗卒不明。然则异之者迹也。同之者本也。迷之。则执
迹以忘本。悟之。则得本而略迹。本迹兼泯。禅教两融。
余又将质诸永明大师之宗镜矣。兹因注次。序而原
之。读者请去迹以求本。则止观之道得矣。马僧摩正
眼居士。永嘉之继起者也。意谓微余天台云。仍莫能
尽大师止观之旨。故不远致书。索余注出。其用意亦
1242-A¶ 第 282b 页 X63-0282.png
可谓之勤矣。并志其所由来。庶了知是注之颠末云。

皇明天启二年岁次壬戌孟秋哉生明。天台山幽
溪沙门传天台教观远孙传灯。著于楞严坛之东
方不瞬堂。No. 1242
永嘉禅宗集注卷上
明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重编并注
「。」

【题目五字。应从正安。先人后法。称为永嘉禅宗集。
如天台止观之类。旧集者。先法后人。盖倒置也。永
嘉。则大师所生之地。乃以处而彰人。禅宗。则大师
所说之法。乃以度无极而为旨。梵语禅那。此翻静
虑。亦云思惟修。名当六度之一。体为万行之都。盖
禅那属定。般若属慧。此约法相差别而言之也。即
定而未尝不慧。即慧而未尝不定。此约体性无差
而言之也。如下文明奢摩他。当定而兼言寂照。有
曰。寂寂惺惺是。无记寂寂非。非定即慧乎。例毗婆
舍那。当慧。优毕叉。当止观等。莫不寂照双融。止观
互用。正以定体融通。止即是观。是以一部言诠。及
以修法。莫不双宗定慧。及以静明。为见性之所宗。
1242-A¶ 第 282c 页 X63-0282.png
成佛之所主。释迦如来四十九年究竟指归。归乎
此也。南岳天台。祖祖相传。传乎此也。真觉大师天
宫悟入。悟入乎此也。南往曹溪以求印可。印可乎
此也。洎归东瓯。利益道俗之所演说。演说乎此也。
从兹悟入。是为圆顿上乘。异此修行。是为小乘外
道。末世行人。可不崇诸。】

「唐永嘉沙门元觉撰。」

【唐者国号。高祖神尧皇帝名渊。字淑德。姓李氏。陇
西成纪人。西凉武昭王皓之后。祖虎。仕西魏有功。
封陇西公。父昭。于周世封唐公。渊。袭封唐公爵。隋
末起兵。受恭帝禅。以土德王天下。建都长安。国号
大唐。师生于太宗朝。殁于睿宗朝。为天宫之弟子。
与左溪朗公东阳策公同师。永嘉郡名。汉称东瓯。
晋改永嘉。宋元皆称温州。以其地多温和故名。至
今东有温岭。西有温溪。皆永嘉属境。沙门梵语。具
云娑迦懑那。今略云沙门。出家之士。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嗔痴。所谓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师字
元觉。谥真觉大师。姓戴氏。帆游人。出家遍探三藏。
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四威仪中。常冥禅观。因左
溪朗公激励。遂与东阳元策禅师。同诣曹溪见六
祖。其问答机缘。具杨文公亿所述行状。观其逞辩
机警。虽曰印可于曹溪。实悟入于天宫。故其所述
法门。一依三观。池深花大。益可知矣。师有妹。名元
机。亦出家悟道。传载传灯录。
1242-A¶ 第 283a 页 X63-0283.png

○释此集文。大分为二。初总标十章。二别明十义。
先释总标十章为二。先正其集者安次讹谬。次重
为编辑次第解释。安次讹谬者。此书必是大师生
前散稿。或撰述未竟之文。而魏静士人。惜其散花
满前。乃为贯之集之。既无隋宫剪裁之巧手。复乏
窦氏回文之奇思。多以优昙。杂彼牵牛。遂使儒童
受记之因。翻糅天热报直之笔。观者惜之。今以两
书之式。正其编次不稳。一乾竺真丹诸师造论。必
以皈命三宝偈而为其首。如智论观心论。是其例
也。今反以皈命三宝偈居于第十。一不可也。一此
集所宗。皆本止观。止观五略。以发大心为首。次则
继之以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今以发宏
誓愿创大心居于其末。二不可也。一以止观十章
勘之。则此集慕道志仪。事师仪则。皆止观第六。二
十五方便中。具五缘中之事。戒憍奢。当呵五欲。弃
五盖中之事。净三业。当行五事之一事。今皆列于
首。而不明修禅大意。三不可也。又以止观十乘往
勘。则第一宜观理境。以融其心。然后发心以廓其
怀。方可加功以修止观。今则置事理不二于第八。
四不可也。三乘渐次。则在止观十大章中。明偏圆
辨权实之事。今置之于第七。五不可也。况将劝友
人书不急之文。冗于集中。以贻直友之玷。俾其美
玉终累纤瑕。六不可也。然此书自唐至今。历千馀
年。业巳刻入大藏。而为古今诸贤所尚。肆余樗朽。
1242-A¶ 第 283b 页 X63-0283.png
区区何人。敢吹毛以求疵。示瑕夺璧。取怒于按剑
而起者之所讳。第因注次。笔为之留。实流通之一
壅。今则退劝友人书而别置。裂发愿文为二。一为
皈命三宝。二为发宏誓愿。其馀进退。各有攸存。不
盈不虚。无欠无馀。类中天之满月。大海之摩尼。何
必入春池而竞执瓦砾。入古井以挽蟾蜍。即以此
质诸真觉大师。亦必于常寂光中而为之首肯也。】

「大章分为十门。皈敬三宝第一。发宏誓愿第二。亲近
师友第三。衣食诫警第四。净修三业第五。三乘渐次
第六。事理不二第七。简示偏圆第八。正修止观第九。
观心十门第十。」

【皈命三宝第一者。西乾震旦。古今耆宿。凡欲造论
作疏。悉先皈敬三宝。以求显被冥加。庶无纰缪。故
居第一也。第二发宏誓愿者。夫行非愿莫要。愿非
行不导。况菩萨万行。在自他而兼利。苟无誓愿。不
能要制其心。故居第二也。第三亲近师友者。夫道
非说不明。说非师莫授。兼之师模。匠成法器。善知
识者。为得道全□缘。故居第三也。衣食诫警第四
者。夫衣以蔽形。食以充腹。有待之躯。所不能废。然
须远离四邪五邪。明知八秽八净。然后樊笼可越。
涅槃可冀。故居第四也。第五净修三业者。身口意
三业。虽乃清升之基址。亦为沉坠之阶梯。苟非清
净以修持。何能轨邪而入正。故居第五也。第六三
乘渐次。第七事理不二。第八简示偏圆。第九正修
1242-A¶ 第 283c 页 X63-0283.png
止观者。夫事非理不成。理非教不立。以由教有顿
渐。是故理别偏圆。然而顿非渐不显。渐非顿不融。
始明三乘渐次之阶。终悟一乘圆顿之理。然后妙
解可成。妙行可立。第观依谛显。谛因德彰。迷三德
者。三惑以之纷纭。悟三谛者。三观由之法尔。其体
本自非纵非横。厥修由来不并不别。苟得一而失
二。则圆伊之体乖。或为彼而执此。则恶叉之惑聚。
又乌足以称圆修哉。故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相继
以明教理行也。第十观心十门者。此则重蒐理路。
再阐修门。俾三德圆融之性。究竟以全彰。三观明
妙之修。终穷而毕显。至于语其相应。皆果地微妙
之證。及于妙契元源。乃大士寰中之秘。以此而结
束一书之大旨。断断乎宜居乎后也。】

* ○皈敬三宝第一

「 稽首圆满遍知觉
 寂静平等本真源
 相好严特非有无
 慧明普照微尘刹」


【梵语佛陀耶。此云觉者。此中皈命。具明三身。初圆
满遍知觉者。报身也。梵语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
乃属般若修成智身。遍法界中无所不觉。无所不
知。此身居实报庄严自受用土。约三谛言之。属真
谛。三观言之。属空观。今欲伸明奢摩他空观之旨。
故先皈命以求加护也。次寂静平等本真源者。法
身也。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本来清净。故
云寂静。生佛无殊。色心不二。故云平等。为迷悟之
1242-A¶ 第 284a 页 X63-0284.png
根本。生佛之真依。故云本真源。乃属法身本有。论
知觉遍满。与报身不异。第让报智以为能成。此之
法身乃是所證。故天台大师明众生理即佛。云此
是圆智圆觉。诸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以是而知。
岂有别体。全修在性。斯之谓欤。此身居常寂光土。
三谛言之。属中道第一义谛。三观言之。属中观。今
欲伸明优毕叉中观之旨。故先皈命以求冥加也。
相好严特非有无者。应身也。梵语释迦牟尼。此云
能仁寂默。所谓千百亿应身释迦牟尼佛是也。有
二种。一胜应。二劣应。胜应如华严千丈之身。劣应
如鹿苑丈六之身。此之二应。皆以相好庄严。千丈
则奇特。丈六则同常。然有隐劣而现胜者。华严是
也。隐胜而现劣者。鹿苑是也。有即劣而即胜者。灵
山会机。龙女所见是也。即胜而即劣。华严声闻所
见是也。今文所赞。既非有无。又慧明普照。正约中
道法身。与报智合而为其本。悉类药师。巍巍堂堂。
净名须弥山王。显于大海。故曰。相好严特非有无。
乃属解脱。当有此身。下应三土。应实报。属他受用
身。亦称胜应。应方便有馀土。属胜应。应同居土。属
劣应。此亦一往。再往言之。三土之应皆有胜劣。伹
是一身随机。感见不同尔。三谛言之。属俗谛。三观
言之。属假观。今欲伸明毗婆舍那假观之旨。故先
皈命以求冥加也。】

「 稽首湛然真妙觉
 甚深十二修多罗
1242-A¶ 第 284b 页 X63-0284.png
 非文非字非言诠
 一音随类皆明了」


【梵语达摩耶。此翻为法。法有二种。一所诠即湛然
真妙觉。二能诠即甚深十二修多罗。此之二种。皆
有可轨之义。故俱称法。所诠有可轨之义。即诸法
之性。为法身德。能诠有可轨之义。即语言文字。能
诠诸法之性。为文身句身。诸佛因地。莫不轨之以
成正觉。故曰。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
亦常。非文非字非言诠。此赞能诠。离文字。即是所
诠。法性。即文字而离文字。净名谓无离文字而说
解脱。故一音随类皆明了者。此赞佛说法音声微
妙。称适人心。一音殊解。各各不同。净名所谓佛以
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是也。以三德言之。
乃属法身德。上之佛宝属般若德。虽是一德。一必
具三。当体清净照明。无诸惑染。故如是三德是为
所照。三谛之境上佛宝是为能照。三观之智。全性
起修。全修在性。此之谓欤。今欲伸明一心三观妙
智。故先皈命一境三谛之宝。以求冥加也。】

「 稽首清净诸贤圣
 十方和合应真僧
 执持禁戒无有违
 振锡𢹂瓶利含识」


【梵语僧伽耶。此翻和合众。一理和。谓见谛已上。身
虽各异。所證理同。二事和。谓四人己上。同一说戒
羯磨。然有菩萨僧。声闻僧。自等觉己还。菩萨僧也。
四果巳还。声闻僧也。此别相僧宝也。若一体三宝。
则佛名曰觉。即上所皈之佛宝。法名不觉。即上所
1242-A¶ 第 284c 页 X63-0284.png
皈之法宝。僧名和合。即今所皈之僧宝。此之三宝。
约举一即三言之。则前佛宝中。报身为佛宝。佛名
为觉。故法身为法宝。法名不觉。故应身为僧宝。僧
名和合。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故此佛宝中一
体三宝也。第二法宝中。俗谛为法宝。性为妙假。本
来具足。故真谛为佛宝。真能泯俗。无有污染。故中
谛为僧宝。中能融通二边。使和合故。此法宝中一
体三宝也。第三僧宝中。华严以统理大众为僧宝。
是则统理。理和为佛宝。统事。事和为法宝。统事即
理。统理即事为僧宝。此僧宝中。一体三宝也。今欲
伸明一体之三德。一境之三谛。一观之三观。故先
皈命以求冥加。庶几所说契理契机也。】

* ○发宏誓愿第二

「 卵生胎生及湿化
 有色无色想非想
 非有非无想杂类
 六道轮回不暂停
 我今稽首归三宝
 普为众生发道心
 群生沉沦苦海中
 愿因诸佛法僧力
 慈悲方便拔诸苦
 不舍宏誓济含灵
 化力自在度无穷
 恒沙众生成正觉」


【此十二句偈。正发四宏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
度。烦恼无数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
誓愿成是也。此四誓愿。依四谛境。不外慈能与乐。
悲能拔苦。今文虽云四生六道。轮回三界。不得暂
停。为之皈命三宝。仗慈悲方便之力。以拔苦谛之
1242-A¶ 第 285a 页 X63-0285.png
果。然果由因克。是故欲拔苦果。先须为除苦因。即
收得众生誓度。烦恼誓断两愿。不舍宏誓济含灵。
化力自在度无穷。恒沙众生成正觉三句。即佛道
无上誓愿成一愿。然欲与乐果。亦须教其先修乐
因。即收得法门誓学。佛道誓成两愿。又四谛随四
教。进否不同。下文既依无作道谛。以明三种止观。
是则此愿。乃依圆教无作四谛境而发也。既知此
巳。下去所发。悉以四谛四宏而往判之。或全或阙。
莫不中规中矩。又上之四宏。则己他兼尽。下去所
发。则先为已而后为人。亦莫非四宏中之事也。】

「说此偈巳。我复稽首。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僧
前。」

【前已皈敬。今复皈依。表己慇勤。有所凭仗。盖三界
苦海。惟有三宝可作舟航。自度度人。法皆具足。故
下所发愿。先自为。后为人。自为中。先誓勤求无上
菩提。志无退转。】

「承三宝力。志心发愿。修无上菩提。契从今生。至成正
觉。中间决定。勤求不退。」

【勤求不退。如释迦先世为慈心童女。发心欲往大
海采如意珠。以济贫苦。其母爱念不与之去。临行
母抱女足。女固强去。因伤母一发。母然后放之去。
至大海地狱相现。有热铁轮从空而下。以烧其头。
女发愿云。世间众生。一切众苦。皆集我顶。我皆代
之受苦。发是愿巳。铁轮自灭。故有偈云。假使热铁
1242-A¶ 第 285b 页 X63-0285.png
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求道之
志。当如是也。】

「未得道前。身无横病。寿不中夭。正命尽时。不见恶相。
无诸恐怖。不生颠倒。身无痛苦。心不散乱。正慧明了。
不经中阴。不入地狱。畜生饿鬼。水陆空行。天魔外道。
幽冥神鬼。一切杂形。皆悉不受。」

【未得道前。其位甚宽。今且以未断见思烦恼。未出
分段生死之前。不免有三界生死。六道轮回。于六
道中。惟人道中可以修菩提大道。故发愿生生不
经中阴。世世不入三途。与水陆空行。天魔外道。幽
冥鬼神。一切杂形。皆悉不受。裴学士所谓鬼神沉
幽愁之苦。鸟兽怀獝狨之悲。修罗方瞋。诸天正乐。
可以整心虑趣菩提。惟人道为能尔。然虽立志如
此。其如受生有隔阴之昏。是以必先愿无横病。不
中夭。正命尽。不恶相。无恐怖颠倒。无病苦散乱。正
慧明了。庶阴境不现前。则无瞥尔随他去事也。】

「长得人身。聪明正直。不生恶国。不值恶王。不生边地。
不受贫苦。奴婢女形。黄门二根。黄发黑齿。顽愚暗钝。
丑陋残缺。盲聋瘖哑。凡是可恶。毕竟不生。」

【六道之中。人身最是难得。修行菩提。又须三业本
无恶而惟善。常灭恶而生善。长得人身。聪明正直。
此本无恶而惟善也。不生恶国。则不为恶之所牵
也。不值恶王。则不为恶之所使也。不生边地。无邪
见之党也。不受贫苦。无造恶之因也。奴婢女形。乃
1242-A¶ 第 285c 页 X63-0285.png
至盲聋瘖哑。凡是可恶。毕竟不生。无恶业之报。断
出家之障也。】

「出处中国。正信家生。常得男身。六根完具。端正香洁。
无诸垢秽。」

【前明本无恶。此言惟有善。经云。人身难得。中国难
生。信心难发。六根难具。既端正而香洁。复无垢而
清净。然后可为出家之具。受道之器矣。】

「志意和雅。身心安静。不贪瞋痴。三毒永断。不造众恶。
恒思诸善。」

【此去皆言常灭恶而生善。志意和雅下五句。明常
灭恶。恒思诸善一句。明常生善。】

「不作王臣。不为使命。不愿荣饰。安贫度世。」

【王臣虽贵。无出家之志。故不愿作。昔一士夫问祖
师云。下官也好出家否。对曰。出家乃大丈夫之事。
非将相之所能为。故知出家非易事也。使命能招
便佞之过。亦不愿作。荣饰虽美。生贪恋之心。故不
愿求。前言不受贫苦。今言安贫度世者。夫贫者士
之常。君子固穷。正为入道之助。故能安贫而入道。
小人穷斯滥矣。反为衣食之累。而无远图之志。古
人云。克不克在乎己。可不可亦不在乎物。正此谓
也。】

「少欲知足。不长蓄积。依食供身。不行偷盗。不杀众生。
不啖鱼肉。敬爱含识。如我无异。」

【经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
1242-A¶ 第 286a 页 X63-0286.png
处天堂。犹不称意。学道之士。衣足蔽形。食足充腹
而巳。盖长蓄积。则多求无厌。多求无厌。则必行偷
盗。至于杀众生。啖鱼肉。夭伤物命。鲜弗从不知足
中来。然而学道之士。不独不杀不啖。兼须视物我
而无异。以慈悲而摄受。既己爱之。又当敬之。爱之
则为我之悲田。敬之则为我之敬田。悲田普则人
畜同养。敬田普则生佛等观。斯宏旷济之怀。以入
至道之渐。】

「性行柔软。不求人过。不称己善。不与物诤。怨亲平等。
不起分别。不生憎爱。」

【性行柔软。则常柔和善顺而不卒暴。此为杜过之
源。故法华云。住忍辱地。忍辱得地。则辱不能入。虽
即入之。而我己有其地。不致于卒暴。所谓造次必
于是也。求人过者。非唯不见己过。而必掩人之善
也。不见己过。则己之过日增。掩人之善。则己之善
日损矣。称己之善者。不唯自伐己善。而必覆己之
恶也。自伐己善。则已之善日损。掩已之过。则己之
过日增矣。此为杜恶之源。生善之渐。故大师致意
言之。必期不与物诤。怨亲平等。不起分别。不生憎
爱。而恶斯断。而善斯生也。】

「他物不悕。自财不吝。不乐侵暴。恒怀质直。心不卒暴。
常乐谦下。」

【不悕他物。断贪之本也。自财不吝。破悭之根也。不
乐侵暴。绝欲之由也。恒怀质直。杜邪之渐也。心不
1242-A¶ 第 286b 页 X63-0286.png
卒暴。远怒之因也。常乐谦下。来善之都也。果能如
是。则何恶而不断。何善而不生乎。】

「口无恶说。身无恶行。心不谄曲。三业清净。」

【此总结。成断恶生善之处。不出身口意三业。三业
净。则为十善功德丛林。三业染。则为十恶罪业渊
薮。顺之逆之由乎人。】

「在处安隐。无诸障难。窃盗劫贼。王法牢狱。枷杖钩锁。
刀鎗箭槊。猛兽毒虫。堕峰溺水。火烧风飘。雷惊霹雳。
树折岩颓。堂崩栋朽。挝打怖畏。趁逐围绕。执捉系缚。
加诬毁谤。横枉钩牵。凡诸难事。一切不受。」

【三灾八难。皆恶业之所招。既无恶业。则何难之有。
虽此生之不造。虑宿对之未消。愿三宝力。冥加显
被。使一切不受。庶不为行道之障也。】

「恶鬼飞灾。天行毒厉。邪魔魍魉。若河若海。崇山穷岳。
居上树神。凡是灵祇。闻我名者。见我形者。发菩提心。
悉相覆护。不相侵恼。昼夜安隐。无诸惊惧。」

【上愿一切不受。直远之而巳。今愿闻名睹形。发心
拥护。又将诱之以善。诲之以道。若自若他。俱登彼
岸。斯满菩萨之僧那也。】

「四大康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心无乱想。不有昏滞。
不生断见。不著空有。远离诸相。信奉能仁。不执巳见。
悟解明了。生生修习。正慧坚固。不被魔摄。大命终时。
安然快乐。舍身受身。无有怨对。一切众生。同为善友。」

【此愿远离邪魔。常归正道。于人道中。未出家时。生
1242-A¶ 第 286c 页 X63-0286.png
生如是。处处皆然。】

「所生之处。值佛闻法。童真出家。为僧和合。身身之服。
不离袈裟。食食之器。不乖钵盂。道心坚固。不生憍慢
此大师之正愿也。苟不修菩提大道则巳。若欲修
之。非出家不可。盖出家为沙门。乃超尘之创步。入
道之初门。预三宝之正流。登六度之法舰。第所生
之处。不得值佛闻法。则不知有出家之胜。苟非童
真出家。又不得为清净之僧。既出家巳。须为和合
无诤之僧。持律清净之士。故愿身不离衣。食不离
钵。则一生戒律无亏。定慧重楼有址。兼之道心坚
固。不生憍慢。坚如金刚。屈如桥梁。刚柔相济。则无
所入而不自得矣。

「敬重三宝。常修梵行。亲近明师。随善知识。深信正法。
勤行六度。读诵大乘。」

【此及下文。皆言出家后所修之行。第一须敬重三
宝。良祐福田。所依凭故。第二须常修梵行。进趣清
净。不为尘染故。第三须亲近明师。随善知识开化
导达。见佛闻法故。第四须深信正法。直道而行。无
邪僻故。第五须勤行六度。于六生死海。度六无极
故。第六须读诵大乘。通达圆理。能运出三界故。】

「行道礼拜。妙味香花。音声赞呗。灯烛台观。山海林泉。
空中平地。世间所有。微尘巳上。悉持供养。合集功德。
回助菩提。」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以礼敬诸佛为首。次以广修
1242-A¶ 第 287a 页 X63-0287.png
供养。则行道礼拜种种供养。莫非其事。至以回助
菩提。则第十普皆回向之事。举其首尾。中间诸愿。
应亦该之。】

「思惟了义。志乐閒静。清素寂默。不爱喧扰。不乐群居。
常好独处。一切无求。专心定慧。」

【此为正修誓愿。思惟了义。则以开解为本。志乐閒
静五句。即具五缘中閒居静处也。一切无求。专心
定慧。即正修止观法门也。】

「六通具足。化度众生。随心所愿。自在无碍。万行成就。
精妙无穷。正直圆明。志成佛道。」

【上种种愿。皆法门誓学。六通具足。化度众生。即众
生誓度。令正直圆明。志成佛道。即佛道誓成。烦恼
誓断。亦在其中。故知誓愿虽多。举不外乎四宏。盖
若愿不依四。其愿则狂。总不发愿。又堕于愚。与其
愚也宁狂。改其狂也归正。则菩萨之志成。六度之
行修。佛果菩提。可希觊矣。】

「愿以此善根。普及十方界。上穷有顶。下及风轮。天上
人间。六道诸身。一切含识。我所有功德。悉与众生共。
尽于微尘劫。不惟一众生。随我有善根。普皆充熏饰。」

【此以发愿功德。复发愿之回己向他。与众生共。正
显大师之愿普。菩萨之誓成。】

「地狱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
饿鬼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
畜生中苦恼。南无佛法僧。称佛法僧名。愿皆蒙解脱。
1242-A¶ 第 287b 页 X63-0287.png
天人阿修罗。恒沙诸含识。八苦相煎迫。南无佛法僧。
因我此善根。普免诸缠缚。南无三世佛。南无修多罗。
菩萨声闻僧。微尘诸圣众。不舍本慈悲。摄受群生类。」

【大师之愿。本在度生。愿虽立。而行未填。行虽填。而
惑未尽。惑未尽。而道未成。道未成。而舟未固。以未
完不固之舟。济多人于恶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
此天台之深诫。固大师之深鉴。但众生受苦。尔时
方盛。而度生之心急。自力未暇。须仰他力。惟三宝
为世舟航。为病良药。故亟称名以求速救。】

「尽空诸含识。归依佛法僧。离苦出三涂。疾得超三界。
各发菩提心。昼夜行般若。生生勤精进。常如救头然。
先得菩提时。誓愿相度脱。」

【自愿归依三宝。以求度脱众生。又不若愿彼各各
自归三宝。其度脱者易。盖一体三宝。含生本具。因
无始无明。迷而不自觉知。自不觉知。则迷佛宝。不
觉本有。则迷法宝。始本离而不合。则迷僧宝。迷头
逐影。舍父逃逝。轮回六道。无有巳时。故无父无家。
无依无归。今愿尽空含识。各各归依三宝。祇欲其
悟本有一体三宝。为归为依。为救为护。故曰归依
佛。不堕地狱。归依法。不堕饿鬼。归依僧。不堕傍生。
实自他之力而等持。始本二觉而一合。方为真归
依三宝者也。】

「我行道礼拜。我诵经念佛。我修戒定慧。南无佛法僧。
普愿诸众生。悉皆成佛道。我等诸含识。坚固求菩提。
1242-A¶ 第 287c 页 X63-0287.png
顶礼佛法僧。愿早成正觉。」

【此中发愿。寓三种回向。我行道礼拜等者。因也。悉
皆成佛道者。果也。即回因向果。又我行道礼拜等。
自也。普愿诸众生悉皆成佛道。他也。即回自向他。
又我行道礼拜等。即事也。悉皆成佛道。即理也。即
回事向理。因非果不竟。自非他不普。事非理不融。
三者圆满。菩萨行成。是故发愿。毕竟获之。又如是
之愿。愿中有行。行愿相依。不丰不孤。居正修之先。
为发行之始矣。】」

* ○亲近师友第三

「先观三界。生厌离故。」

【凡欲出三界之家。须生厌离之心。欲生厌离之心。
须观无安之境。如火宅喻。头为殿兮腹为堂。背为
舍兮皆无常。高而且危兮苦无央。柱根摧朽命不
长。意识纲维为栋梁。诸苦所坏亦堪伤。过去行业
基陛将。衰老颓毁何可当。四大和合如壁墙。𡉏坼
崩坏时分张。泥涂陀落皮肤痬。覆苫乱坠毛发黄。
椽梠差脱支节僵。周障屈曲识惆怅。杂秽充遍非
洁香。鸱枭雕鹫慢使长。乌鹊鸠鸽憍使强。蚖蛇蝮
蝎瞋扬扬。蜈蚣蚰蜒恚堂堂。守宫百足痴不良。鼬
狸鼷鼠无明场。诸恶虫辈何攘。攘交横驰走亦茫
茫。屎尿臭处四倒邦。不净流溢喻多方。蜣螂诸虫
集其上。不净计净明其赃。亦有野干及狐狼。咀嚼
践踏死尸傍。贪心引物向于己。不以道理同其乡
1242-A¶ 第 288a 页 X63-0288.png
群狗竞来相搏撮。饥羸求食心慞惶。积聚五尘不
知止。有力之贪胡强梁。𨷖诤攎掣啀喍吠。人之疑
惑亦非良。处处魑魅魍魉鬼。利使如此生著长。夜
叉恶鬼啖人肉。毒虫之属亦复噇。拨无善因并恶
果。一齐刬却胡桃踉。诸恶禽兽孳乳生。各自藏护
深堤防。夜叉竞来争取食。恶心转炽声洋洋。邪见
拨无善与恶。因果并破同其行。鸠槃荼鬼蹲土埵。
离地一二尺游行。纵逸嬉戏捉狗足。扑之取乐令
声丧。外道生天有如此。弥戾车见或低昂。复有诸
鬼身长大。裸形黑瘦住其央。发大恶声呼求食。众
生身见亦不祥。竖穷横遍喻大长。复有诸鬼针细
吭。腹大如山馁其肠。无想涅槃危如此。断常二执
互相妨。头发髼乱殊凶险。饥饿所逼业报偿。诸见
回转初不定。彼此相破攻疆场。夜叉饿鬼诸恶兽。
饥急四向窥牖窗。邪慧观察执四句。恐畏诸难何
可量。火宅火起四面炽。栋梁椽柱爆声彰。摧折堕
落可哀伤。墙壁崩倒岂久常。生老病死苦如是。诸
子不觉喜扬扬。长者悲之设津梁。诱以三车出门
外。等赐大车真法王。三乘渐次非究竟。事理不二
法斯良。厌苦欣乐修三观。乘是宝乘游四方。】

「次亲善友。求出路故。次朝晡问讯。存礼数故。次审乖
适如何。明侍养故。次问何所作为。明亲承事故。次瞻
仰无怠。生殷重故。次数决心要。为正修故。次随解呈
简。为识邪正故。次验气力。知生熟故。次见病生疑。堪
1242-A¶ 第 288b 页 X63-0288.png
进妙药故。委的审思。求谛当故。日夜精勤。恐缘差故。
专心一行。为成业故。忘身为法。为知恩故。」

【此章不出两意。一观三界生厌离。一亲善友求出
路。于亲善友中。有显是。有简非。于显是中。故有十
三者。初亲善友一句为总。馀十二句为别。以无非
亲善友。求出路事故也。朝晡问讯存礼数者。且言
袭以人间。如子事父之常数。故日存礼数故。次审
乖适如何明侍养故者。正言弟子侍师之实事。即
晨昏定省。如古人问师之仪云。少病少恼不。四大
调和不。种种方法。沙弥律仪。皆有成范。至于调和
饮食。添退衣衾。又皆弟子所当尽心者也。次问何
所作为。明亲承事故者。弟子事师必有所作。奉命
而行。斯无乖戾。如释迦之事提婆。采薪及果蓏。随
时恭敬与。是其式也。次瞻仰无怠生殷重故者。前
三皆瞻仰之事。若生懈怠则心不殷重。心不殷重
则道心不切。何能决心要以为正修。故须守之不
怠。次数决心要为正修故者。上明事师。皆为决心
要。为正修而设故。明事师毕。乃继之。此所谓心存
妙法。故身心无懈倦是也。失正修者。行决心要者
解。解犹有目。行犹有足。目足相假。能到凉池故。数
决心要为正修而设也。今人则曰行而巳矣。解奚
以为。何异无目而行。曰。吾善知通塞。未之许也。又
曰。悟解足矣。行奚以为。何异有目无足。曰。吾巳登
宝渚。未之可也。故华严有说行之诫。大论有目足
1242-A¶ 第 288c 页 X63-0288.png
之譬。寄语圆修。无坠单只。次随解呈简。为识邪正
故者。夫心由师决。解凭己进。一音异解。得悟随机。
苟不将己解决择于师家。何以知吾契合于佛旨。
故须将解呈师。以请料拣。正则存之。邪则去之。圆
宜修。而偏宜已。庶不负出家事师之志也。次验圆
修。知生熟故者。既识邪正偏圆。又能依解造行。行
之气力复须验之于师。所言气力者。有气而后有
力。如种子入地。得其气而能生力也。然而未有枝
叶先必生根。故法门有五根之喻。有根而后能生
力。抽茎破地。生枝布叶。开花结实。其间生耶熟耶。
问诸老圃。乃能知之。学道亦然。寂有力。而为得地
之气。照有力。而有出土之功。苟寂为昏夺。照被动
移。善种腐烂之不暇。又何能生五根。得五力。开七
觉花。结八正果乎。故须请师验其气力之生熟。庶
不致于焦败也。次见病生疑。堪进妙药故者。先巳
请师验其生熟。生则有病。或因病而生疑。则应治
以法药。疑则破之以生信。寂而致昏以照起之。照
而生动以寂养之。盖止为伏结之初门。观为断惑
之正要。止乃爱养心识之善资。观为策发神解之
妙术。正以心病虽多。不出昏动。法药虽众。不出止
观。下文云。寂寂多。则易生昏睡。惺惺多。则易生妄
想。寂寂惺惺是。则不生昏睡。惺惺寂寂是。则不生
乱想。正此谓也。次委的审思求谛当故者。上巳呈
解验力。请施法药。次当自已委的审思。必求所修
1242-A¶ 第 289a 页 X63-0289.png
道业。一归于谛当。非则照而成是。是则寂以成种
种成。然后生五根。成五力。破五障。入于三解脱门
也。日夜精勤。恐缘差故者。上虽破非成是。又不可
杂而弗精。住而弗前。入于尘劳。异路差缘。使中道
而行。半途而废。专心一行。为成业故者。凡道贵一
而忌诸。心贵精而忌杂。若诸若杂。则止观之业不
成。昏动之病日长。尘劳之门何由可辟。三界之家
何由可出耶。忘身为法。为知恩故者。夫尘劳之徒。
身重而法轻。以无出尘之志故。学道之士。道重而
身轻。以有为法之心故。知恩者。必忘身而为法。不
知恩者。必忘法而重身。盖师所说法。乃佛祖之心
宗。含生之妙性。清净法身。由之以生。般若慧命因
之以长。恩过生身父母。德重天命至亲。故恩宜知
而法宜重也。第师有多种。解行證全者上也。有解
行而无果證者中也。有解而无行證者下也。苟有
行而无慧解。此下之又下者也。弟子之求师也。苟
不获上中之师。则与其行也宁解。盖行在师而不
预己。解在己而正在师。如弊帛裹黄金。不以帛弊
弃金而不取。事师亦然。不以师之凉德而不取解
也。正以浇漓之世。以解求师可必也。解行全而求
师难可必也。故雪山大士。为半偈舍全身以事罗
刹。帝释天主。为佛法折慢幢而礼野干。古人为法
尊师。忘身报恩如此。后世有志于大道者。宜以此
为龟鉴焉。】
1242-A¶ 第 289b 页 X63-0289.png

「如其信力轻微。意无专志。粗行浅解。泛漾随机。触事
则因事生心。缘无则依无息念。既非动静之等观。则
顺有无之得失。然道不浪阶。随功涉位耳。」

【前文显是。此则简非。如其信力轻微。意无专志。非
但事师无礼。亦乃学道不专。是故其生解也浅。其
进行也粗。历缘对境。则泛漾逐流。摄念观心。则随
机起妄。机者微也。动之初也。言其生心动念。都无
制伏之方。故云泛漾随机。触事则因事生心。缘无
则依无息念者。正因粗行浅解泛漾随机。故触著
众事。则因事而生心。此法生。故种种心生也。缘于
空无。则依无而息念。此法灭。故种种心灭也。正以
心无主政。逐境随流。生心非无住而生。息念非知
幻而息。无住而生。则先能达境本空。然后依空而
生心行度。知幻而息。则先能知法如幻。然后以幻
而息灭诸念。所谓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
亦非渐次。乃动静而等观。有无而兼至。尚何是非
得失。能潜踪于其间哉。末句结云。然道不浪阶。随
功涉位者。此又诫其勿生上慢。无为退屈。以理即
事故。而阶差宛尔。事即理故。而生佛泯然。泯然故。
众生即佛也。宛尔故。非證莫阶也。故能了天台六
即而修也。则圆融即行布。行布即圆融之道。可挈
而行之。无不中规中矩矣。】

* ○衣食诫警第四

「衣食由来。长养栽种。垦土掘地。盐煮蚕蛾。成熟施为。
1242-A¶ 第 289c 页 X63-0289.png
损伤物命。令他受死。资给自身。伹畏饥寒。不观死苦。
杀他活己。痛哉可伤。兼用农功。积力深厚。何独含灵
致命。亦乃信施难消。虽复出家。何德之有。」

【此中先言衣食为功过之由。若以之资助色身而
入道。则为功。以之恣纵四大而造业。则为过。盖衣
多长养而成。故盐煮蚕蛾。食多栽种而就。故垦土
掘地。垦土掘地。则误伤物命。盐煮蚕蛾。则故杀众
生。故成熟施为。损伤物命。令他受死。资给自身。此
言其过处。下则正寓诫警。故曰但畏饥寒。不观死
苦。杀他活己。痛哉可伤。石壁云。自虑饥寒。饱求衣
食。而无惭愧。悲损含灵。教诫经云。若无惭者。与诸
禽兽而无有异。又不惟此也。兼用农功。积力深厚。
是则此衣此食。皆出于农夫血汗。檀越脂膏。苟无
道力。何以克当。故曰何独含灵致命。亦乃信施难
消。若其如此。则虽复出家。何德之有。言及于此。岂
不痛心。故毗尼母论云。受人信施。不如法用。放逸
其心。废修道业。入三途中。受重苦报。】

「噫。夫欲出超三界。未有绝尘之行。徒为男子之身。而
无丈夫之志。但以终朝扰扰。竟夜昏昏。道德未修。衣
食斯费。上乖宏道。下阙利生。中负四恩。诚以为耻。故
智人思之。宁有法死。不无法生。徒自痴迷。贵身贱法
耳。」

【上巳寄事诫警。今则激励其志。故先叹噫。以为发
端。然后正以其辞。而激励之。盖凡言出家者。出三
1242-A¶ 第 290a 页 X63-0290.png
界家也。夫三界为果。尘劳为因。此所从来旧矣。今
欲出此三界。非绝尘而不可。况出家乃丈夫之事。
贵能割恩爱断尘劳也。若但以尘劳扰扰而不息
其妄。竟夜昏昏而不节其睡。道德未成。衣食斯费。
乌足为男子之身。具丈夫之志哉。况出家之士。其
所急者三。上宏佛道。下利众生。中报四恩。苟于是
而不务。而惟务财色名食睡。返而思之。诚以为耻。
能如是思。乃为智人。则宁有法死。不无法生。如佛
世有二沙弥。同诣觐佛。道路远涉。既饥且渴。遇有
虫水。忘赍漉囊。一沙弥曰。宁守渴而死。不破戒以
饮有虫之水。一沙弥曰。宁破佛戒。苟全性命而得
见佛。渴者死于道路。生者前往见佛。佛呵之曰。人
以戒为佛。不以见为佛。汝破戒而见我。非真见我
也。彼守戒而见我。真见我矣。盖佛以五分和合而
为法身。彼守戒沙弥。巳见戒身。况为五分重楼之
基址。既巳坚固其戒基。则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
知见身。皆当得之。然后可称全见佛身也。末句结
云。徒自迷痴。贵身贱法者。盖言悟而生慧者。必贵
法贱身。迷而坠痴者。乃贵身贱法耳。】

* ○净修三业第五

「贪瞋。邪见。意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口业。杀。盗。淫。身
业。夫欲志求大道者。必先净修三业。」

【人生日用所有之业惟三。曰身口意。犹如大地。因
倒因起。若修三品十善。以之为出世因。则因起也。
1242-A¶ 第 290b 页 X63-0290.png
以之为三品十恶。则因倒也。故出尘之士。三业不
可以不修。不可以不净。不可以不阶乎至净也。】

「然后于四威仪中。渐次入道。乃至六根所对。随缘了
达。境智双寂。冥乎妙旨。」

【前言净修三业为助行。此言四仪入道为正修。正
修之德不出境智。智为能观。境为所观。此之境智。
又不外乎日用之间。六根所对。故止观明阴入处
界。楞严备二十五门。莫非其事。然正修之方。妙在
随缘了达。境智双寂。此下文所明事理不二。三观
一心之旨。如是圆修。方契妙旨。】

「云何清净身业。深自思惟。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检摄
三愆。谓杀盗淫。」

【净身业中。有别明总明。别总二文。皆有止善行善。
于别明中。先杀次盗三淫。下文先言杀中止善。】

「慈悲抚育。不伤物命。水陆空行。一切含识。命无大小。
等心爱护。蠢动蜎飞。无令毁损。」

【于身杀业。欲行止行二善。要先以慈悲抚育为本。
次以不伤物命为行。水陆空行。此明物命所依之
处广也。一切含识。此言能依之物命众也。命无大
小。等心爱护。此举护生之念等也。凡是蠢动蜎飞。
一切无令毁损。乃止善之大者也。】

「危难之流。殷勤拔济。方便救度。皆令解脱。」

【此明行善。谓不但不杀。兼能放生。危难之流。则所
济之境亦广。凡是物命。不间人畜。但在危难。莫不
1242-A¶ 第 290c 页 X63-0290.png
殷勤而拔济之。方便而救度之。皆令解脱。则有二
意。一因解脱。即赎其身命。却放逍遥。二果解脱。即
为称唱佛名。归命说法。植了因种。命终生天。获花
报之乐。将来授记。得成佛之因。道人运心。志虽普
广。力有不及。量力而行。全之者上。如其不然。宁可
亏于前业。不可缺于后事。盖生谁无死。徒赎命则
才免于一生。死有所因。获闻名。则终超于永死故
也。】

「于他财物。不与不取。乃至鬼神有主物。一针一草。终
无故犯。」

【此盗业中。止善也。于他财物。不与不取。则所制之
戒广。乃至一针一草。终无故犯。则所限之物严。十
诵律有六种盗心。谓苦切取。谓乞怜状。轻慢取。有
现威状。以他名字取。谓我是善知识。抵突取。谓慢
骂使伏已。受寄取。谓昏昧他寄附。出息取。谓以钱
责人之息者。五分律有四种。谓谄心。曲心。瞋心。恐
怖心。四分律有十种。谓黑暗心。谓不知因果。邪心
谓不识正理。曲戾心。谓谄附。恐怖心。谓恐失之。常
有盗他物心。既言常有。则不问多寡。必欲盗耳。决
定取。若以力强取。不问可否。寄物取。恐怖取。谓以
言恐之。如谈他地狱摇撼之事而取财。见便取。谓
伺其可取之便而盗之。倚托取。谓假借权势。摩得
伽论有三。强夺取。软语取。施与还取。皆犯盗戒。】

「贫穷乞丐。随已所有。敬心施与。令彼安隐。不求恩报。」
1242-A¶ 第 291a 页 X63-0291.png

【此盗业中。行善也。谓不但不盗。兼能布施。然世出
世间。其所行施同。所用心异。贫穷乞丐。随已所有
者与之。令彼安隐。则因彼悲田。成我大悲拔苦。大
慈与乐之心也。敬心施与者。则能视彼悲田以等
乎敬田也。又不求恩报。则心无所住。不著三有。此
其所以为出世间之施也。】

「作是思惟。过去诸佛。经无量劫。行檀布施。象马七珍。
头目髓脑。乃至身命。舍而无吝。我今亦尔。随有施与。
欢喜供养。心无吝惜。」

【石壁云。思齐上圣。久而弥坚。瑜伽云。愚夫修少时。
懈怠疑巳久。圣经无量劫。勤苦为须臾。】

「于诸女色。心无染著。」

【于淫业中。先明止善。于诸女色。先指欲境也。心无
染著。诫弗生贪也。】

「凡夫颠倒。为欲所醉。耽荒迷乱。不知其过。如捉花茎。
不悟毒蛇。」

【此言愚人迷欲。因之起过。颠倒者。计不净以为净。
如以首而为其尾也。为欲所醉者。以色而为酒。饮
之不觉其醉。盖世间愚人。欲上又加之欲。耽荒迷
乱。不知其过。如醉又加之酒。颠倒瞑眩。不觉其非。
如捉花茎。不悟毒蛇者。喻上耽色不顾恶道。涅槃
云。如妙花茎。毒蛇缠之。譬如有人性爱花色。不见
花茎毒蛇过患。】

「智人观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热铁。不以为喻。
1242-A¶ 第 291b 页 X63-0291.png
柱铜铁床。焦背烂肠。血肉糜溃。痛彻心髓。作如是观。
惟苦无乐。」

【前明愚人之相。今明智者之观。即以女人之口。为
毒蛇之口而螫人。即以女人之手。为熊豹之手而
伤命。即以女人之身。为猛火热铁抱之而烧人。又
以女人之身。冷煖细滑之触。以为铜柱铁床。焦烂
糜溃于其身。何以故。居因。则能败国亡家。殒身丧
命。致尪瘵虚劳等病。至果。则为地狱铜柱铁床焦
灼身体等报。能作如是观者。则惟苦而无乐也。】

「革囊盛粪。脓血之聚。外假香涂。内惟臭秽。不净流溢。
虫蛆住处。鲍肆厕孔。亦所不及。」

【前但假观。此去实观。革囊盛粪。指肠胃中之所有
也。脓血之聚。指革囊中之所有也。外假香涂。藉以
掩羞也。内惟臭秽。秽恶充实也。不净流溢。弥藏弥
露也。虫蛆住处。与物同居也。鲍肆厕孔。亦所不及。
极言人身之秽。虽鲍鱼之肆。圊厕之孔。亦比之不
及。昔一初果人。隔生中忘。淫欲炽盛。其妇不堪。家
常供养一圣僧。妇以所苦诉之。僧教曰。彼欲汝时。
第告之曰。须陀洹人当如是耶。妇依言道之。其人
遂识宿命。厌欲心生。永绝女色。妇见久绝。复欲得
之。其夫以一画瓶。满中盛粪。封固其口。命妇宝持。
而语之曰。汝能持此而弗失。即与如故。妇欣然执
之未久。失手迸流臭秽。夫问妇曰。此瓶汝昔爱否。
对曰实爱。今能爱否。对曰昔所不知。故宝爱之。今
1242-A¶ 第 291c 页 X63-0291.png
巳见之。不复爱也。夫曰。吾昔未悟。故与汝情爱弥
笃。今巳悟巳。不复爱也。】

「智者观之。但见发毛爪齿。薄皮厚皮。血肉汗泪。涕唾
脓脂。筋脉脑膜。黄痰白痰。肝胆骨髓。肺脾肾胃。心膏
榜胱。大肠小肠。生脏熟脏。屎尿臭处。如是等物。一一
非人。」

【人之所以贪欲者。执有人我故也。今以此身摩顶
至踵。观之中间所有。不过三十六物。质碍归地。润
湿归水。暖气归火。动摇归风。始则聚之以为身。终
则散之以归本。中间求之。一一非我。今者妄身。何
者为是。如是观之。毕竟无身。既无有身。则假名为
人。与幻化等。男女皆幻。能所俱空。淫与淫者。毕竟
何有。胡乃于虚空而搆恶业。致三途苦耶。】

「识风鼓击。妄生言语。诈为亲友。其实怨妒。败德障道。
为过至重。应当远离。如避怨贼。」

【此释上文。或者之疑。疑者曰。此身空虚。若其无人。
何以能言语相亲善耶。故释之曰。能言语者。不过
最初托一念识心。妄有缘气于中积聚。此识与父
母已三之报风居于脐轮之下。如炉鞲橐钥。鼓此
识风。以击喉舌龈腭而为语言。非徒喉舌龈腭而
能语言也。若能语言。则诸死者尚有舌存。胡不言
耶。相亲善者。不过四大诈为亲善。其实与我作诸
怨妒。譬若有人。与怨家结为亲友。自虽不即行杀。
惟教作诸不善。使之败德障道。以为罪魁为死因。
1242-A¶ 第 292a 页 X63-0292.png
四大亦然。相与百年。诈为亲友。淫杀盗妄。靡不由
之。为过至重。是故智者。应当远离。如避怨贼。】

「是故智者观之。如毒蛇想。宁近毒蛇。不亲女色。何以
故。毒蛇杀人。一死一生。女色系缚。百千万劫。种种楚
毒。苦痛无穷。谛察深思。难可附近。」

【前因女色。而通明人身不净。苦空无常。无我妄执
成过。今则会人身之过。而的归女色。应当以智慧
观之。犹如毒蛇。不可亲近。】

「是故智者。切检三愆。改往修来。背恶从善。不杀不盗。
放生布施。不行淫秽。常修梵行。」

【前巳三业别明止行二善。今则总明三业。要在时
时切检三愆。恶则改之。善则行之。此亦总言止行
二善也。别明中。不杀不盗不淫。止善也。放生布施
梵行。行善也。然有即止善而为行善。如涅槃云。不
饮酒肉。施与酒肉。不服花香。施与花香。如是施者。
无分文之费。而得名为大施檀越。此佛为世间人
能布施。而不能持戒。故赞戒而具大施。使人知施
之胜。而莫大于戒。非谓持戒。而不必行施也。】

「日夜精勤。行道礼拜。归凭三宝。志求解脱。于身命财。
修三坚法。」

【上明止行二善。犹是人天戒善。不坚牢法。不足以
为出世之因。必须日夜精勤。志求解脱。于身命财。
修三坚法。此则应依止观四种三昧。备修十大愿
王。方合其法。三坚之法。出本事经。一不坚财。贸易
1242-A¶ 第 292b 页 X63-0292.png
坚财。谓一切世间财物。体非坚固。聚散无常。不可
久保。若能持用布施清净梵行之人。远求无上安
乐涅槃。或求当来人天乐果。即为坚固之财。永久
不坏矣。是为不坚之财。贸易坚财也。二不坚身。贸
易坚身。谓父母所生之身。乃四大假合而成。危脆
不实。体非坚固。生灭无常。不可久存。若能持守五
戒。清净无染。修习菩提无上之道。以證金刚不坏
之身。是为以不坚身。贸易坚身也。四大者。地大。水
大。火大。风大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
不饮酒也。三不坚命贸易坚命。谓人所受之命。虽
寿夭不齐。皆同梦幻。体非坚固。倏忽无常。不可久
保。若能了知四谛。习习正法。起越生死。以续常住
不朽慧命。是为以不坚命。贸易坚命也。】

「知身虚幻。无有自性。色即是空。谁是我者。一切诸法。
但有假名。无有定实。是我身者。四大五阴。一一非我。
和合亦无。内外推求。如水聚沫。浮泡阳𦦨。芭蕉幻化。
镜像水月。毕竟无人。无明不了。妄执为我。于非实中。
横生贪著。杀生偷盗。淫秽荒迷。竟夜终朝。矻矻造业。
虽非真实。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作是观时。不以恶求。
而养身命。」

【此大师诫劝行人。不可以恶求而养身命。何以故。
世人只为不达一切法空。以身命而为实有。是故
恶求多求以养身命。不知身非实有。命不我延。何
得以人间虚幻之身。造地狱真实之罪。以阎浮须
1242-A¶ 第 292c 页 X63-0292.png
臾之命。贻恶道长久之因。以五欲苟合之乐。婴摧
折色心之苦。文有法喻。合有结责。细寻可知。】

「应自观身。如毒蛇想。为治病故。受于四事。身著衣服。
如裹痈疮。口餐滋味。如病服药。节身俭口。不生奢泰。
闻说少欲。深乐修行。」

【此及下文。乃劝行人为治病故。应受四事。盖人身
者。法身慧命之一大疮疣也。身疮畏寒丑。非衣服
之药而不治。口疮畏饥馑。非饮食之药而不治。故
曰身著衣服。如裹痈疮。既因病而设药。弗执药以
成病。宜节身而俭口。少欲而知足。不生奢泰。深乐
修行。】

「故经云。少欲头陀。善知止足。是人能入贤圣之道。」

【引證中意。言欲修少欲知足之行。须尚头陀抖擞
之教。事具十二头陀经。既依阿兰若树下冢间露
地常坐不卧。则能于住处卧具而修止足也。既依
常乞食一坐食次第乞。则能于饮食而修止足也。
既但三衣粪扫衣不畜馀长。则能于衣服而修止
足也。既依腐烂药而治病。则能于医药而修止足
也。此为比丘入道之行门。三乘圣贤之标帜也。】

「何以故。恶道众生。经无量劫。阙衣乏食。叫唤号毒。饥
寒切楚。皮骨相连。我今暂阙。未足为苦。」

【古德云。出家之人。三常不足。谓衣。食。睡眠。此三不
足。真实为道。于是满足。多生放逸。长而说净。不生
放逸。亦有道之士也。既头陀而苦行。必三常之不
1242-A¶ 第 293a 页 X63-0293.png
足。人于不足之时。当念恶道之苦虽不足而常知
足也。】

「是故智者。贵法贱身。勤求至道。不顾形命。是名净修
身业。」

【愚人必贵身而贱法。则身先而道后。惟形命是顾
智者必贵法而贱身。则身后而道先。惟大道是求
愚智不相及者如此。道不道。亦因是以判矣。】

「云何净修口业。深自思惟。口之四过。生死根本。增长
众恶。倾覆万行。递相是非。是故智者。欲拔其源。断除
虚妄。修四实语。正直。柔软。和合。如实。此之四语。智者
所行。」

【凡净修口业。当自思惟。口之出言。有过有功。过则
口四恶业。即绮语。恶口。两舌。妄语。此之四语能递
相是非。增长过恶。倾覆万行。成生死根本。是为过
也。愚人以四恶培其根。是故生死之本日以增。智
者以四实拔其源。是故涅槃之性日以长。】

「何以故。正直语者。能除绮语。柔软语者。能除恶口。和
合语者。能除两舌。如实语者。能除妄语。」

【行人既知口业功过。是非不同。复应须知功能除
过。如药能治病。必与病相反。口业亦然。正直与绮
语反。无委曲故。柔软与恶口反。无粗暴故。和合与
两舌反。无斗搆故。实语与妄语反。无虚伪故。而此
四语。又必相须而进。何以故。盖正直无三。则失之
于刚。柔软无三。则失之于媚。和合无三。则失之于
1242-A¶ 第 293b 页 X63-0293.png
苟。如实无三。则失之于野。正当以一为主。以三为
宾。主宾合行。既善且美。】

「正直语者有二。一称法说。命诸闻者。信解明了。」

【称法。即依本有之事法也。法相差别。分明决择。能
令闻者信解明了。】

「二称理说。令诸闻者。除疑遣惑。」

【理者。文也。性也。依文而析。称性而谈。能令人断权
疑。生实信。】

「柔软语亦二。一者安慰语。令诸闻者。欢喜亲近。」

【人之所以远巳而不喜近者。以其有逆语而拒之
也。今既安慰。故能使人欢喜亲近。】

「二者宫商清雅。令诸闻者。爱乐受习。」

【宫商举五音之二。若人语言既中五音。又能辞辩
清雅。孰有闻者。不爱乐受习。然四语中。有勉然可
学者。有勉学而不能成者。惟宫商清雅为难能也。
以其人有南北。音有清浊。口有辩讷。气有通塞。求
其人于千一。吾不能于旦暮遇。噫。善说法者。于音
声之道亦难矣哉。】

「和合语者亦二。一事和合。见斗诤人。谏劝令舍。不自
称誉。卑逊敬物。」

【见人斗诤劝谏令舍。固谓之和合语矣。又不邀功
伐善而自称誉。兼之卑逊敬物。此和之至和者也。】

「二理和合。见退菩提心人。殷勤劝进。善能分别菩提
烦恼。平等一相。」
1242-A¶ 第 293c 页 X63-0293.png

【退菩提心者。以其与烦恼性互相乖角。若水火之
同器。由是或菩提之水而不能灭烦恼之火。反为
烦恼火之所煎沸。烦恼胜而菩提所以退也。盖他
未闻圆顿。烦恼即菩提之教也。今则善能分别菩
提烦恼。平等一相。相与和合为一体。则不诤而和
合矣。】

「如实语者亦二。一事实者。有则言有。无则言无。是则
言是。非则言非。」

【有无不逾其言。固道人之实语。是非不绝其口。岂
出家之直言。当是于物理之论。不越其是非耳。】

「二理实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涅槃。常住不变。」

【理实语者。乃称性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与佛
不异。则生即无生。如来涅槃。常住不变。与生无殊。
则灭元不灭。】

「是以智者。行四实语。观彼众生。旷劫巳来。为彼四过。
之所颠倒。沉沦生死。难可出离。」

【智者欲迁善以清修。须观恶而知过。众生由四颠
倒以沉沦。我当循四正道以出离。】

「我今欲拔其源。观彼口业。唇舌牙齿。咽喉脐响。识风
鼓击。音出其中。」

【欲遏其流。当拔其源。拔源乃当溯流以寻源。得源
则可拔。其流可遏矣。流者。四恶语也。语由寄声。而
音声又由唇舌牙齿等。自外而溯至于脐。脐出息
风。故上击成声。发为言语。然而息又由识之所主。
1242-A¶ 第 294a 页 X63-0294.png
故曰识风鼓击。是则欲息其声。当息其息。欲息其
息。当息其心。非曰总不言也。而心君持正。以司其
令也。】

「由心因缘。虚实两别。实则利益。虚则损减。实是起善
之根。虚是生恶之本。善恶根本。由口言诠。诠善之言。
名为四正。诠恶之语。名为四邪。邪则就苦。正则归乐。
善是助道之缘。恶是败德之本。」

【上令溯流寻源。既得其心。苟欲拔之。先知功过。改
之从之。舍四邪而归四正。不徒为生善致乐。亦可
以为助道證真。】

「是故智者。要心扶正。实语自立。诵经念佛。观语实相。
言无所存。语默平等。是名修口业。」

【前明口业止善。今又兼明口业行善。止行兼进。故
能灭恶而生善也。然又须观语实相。非有非无。语
默平等。不多不少。不以夥言而致失。弗事哑法以
招讥。方名口业清净也。】

「云何净修意业。深自思惟。善恶之源。皆从心起。邪念
因缘。能生万恶。正观因缘。能生万善。」

【三业因缘。意为根本。意苟有念。身口随之。善调三
业者。又当先慎意业以为其本。】

「故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当知心是万法之
根本也。」

【引證中。且心作诸法。未言万法惟心。】

「云何邪念。无明不了。妄执为我。我见坚固。贪瞋邪见。
1242-A¶ 第 294b 页 X63-0294.png
横计所有。生诸染著。」

【种种邪念。莫不始于无明。不了五阴无我。万法本
空。由是我见坚执。人相角立。贪瞋邪见。横计染著。
起信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是
也。】

「故经云。因有我故。便有我所。故起于断常六十二见。」

【我者。外道所计之神我也。我所者。谓五阴是神我
所依之处所也。有时或计色即是我。离色是我。我
大色小。色住我中。色大我小。我住色中。一阴计四
馀四亦然。成二十。历过去现在未来。成六十。加根
本断常。有六十二。】

「见思相续。九十八使。三界生死。轮回不息。」

【上六十二见。惟得通定外道所发。今见惑八十八
使。加思惑十使。则悠悠凡夫。与诸外道。皆共有之。】

「当知邪念。众恶之本。是故智者。制而不随。」

【众生无始。莫不具于邪念。愚人随而不制。所以成
惑。智者制而不随。所以成智。】

「云何正观。彼我无差。色心不二。」

【正观之法。先了三界惟心。万法惟识。惟心则人已
一体。而谁彼谁此。惟识则依正不二。而何色何心。
谁彼谁此。则彼我之分别忘。何色何心。则色心之
能所绝。怨亲平等。混和于法界之源。境智圆融。寂
灭于真如之海。内惑不作。外境都捐。尚何惑业轮
回之有哉。】
1242-A¶ 第 294c 页 X63-0294.png

「菩提烦恼。本性无殊。生死涅槃。平等一照。」

【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本出净名经。天台立圆
顿宗旨。本依乎此。即大师从天宫悟入。亦得乎此。
上言彼我无差。色心不二。苟微此。则旨无所归矣。
是故能于此二。达本性无殊。平等一照。则心心绝
待。念念圆融。三观正修。思过半矣。】

「故经云。离我我所。观于平等。我及涅槃。此二皆空。」

【微离我我所。则不能观于平等。微观于平等。则不
能离我我所。言平等者。我及涅槃。二皆空耳。】

「当知诸法。但有名字。故经云。乃至涅槃。亦但有名字。
又云。文字性离。名字亦空。」

【诸法但有名字。则名无实名。名无实名。则体无实
体。如是则烦恼非烦恼。菩提非菩提。生死涅槃亦
复如是。故涅槃云。谁有烦恼。而言毗婆舍那能破
烦恼。然则谁有菩提。而言烦恼能障菩提。菩提烦
恼。二性既空。则诸法涅槃。伹有名字。又文字性离。
则名字亦空。名实俱空。故诸法平等。】

「何以故。法不自名。假名诠法。法既非法。名亦非名。名
不当法。法不当名。名法无当。一切空寂。」

【肇法师云。名无召体之功。体无应名之实。无名无
实。名实安在。盖世出世间之法。皆是众生妄计假
立名字。遂执之以为真实。由是缘名责相。逐影忘
形。不知法既非法。名亦非名。两皆无当。本来空寂。】

「故经云。法无名字。言语断故。」
1242-A¶ 第 295a 页 X63-0295.png

【假名不能诠实法。以其假实不同故也。】

「是以妙相绝名。真名非字。何以故。无为寂灭。至极微
妙。绝相离名。心言路绝。当知正观。溯源之要也。」

【妙相伹绝名。非无真体。真名但非字。非无真名。良
以无为寂灭。至极妙微。故绝相离名。名所不能名
心言路绝。思所不能到。如是正观。方能溯源。】

「是故智者。正观因缘。万惑斯遣。境智双忘。心源净矣。
是名净修意业。」

【因缘者。所观之事境也。即上所明彼我色心。菩提
烦恼是也。正观者。能观之理。观能融事以归理。即
上所明。无差不二。名实双忘之智慧也。能如是观
万惑不遣而自遣。境智不忘而自忘。惑遣观忘。心
源了然清净矣。】

* ○三乘渐次第六

「夫妙道冲微。理绝名相之表。至真虚寂。量越群数之
外。」

【本欲明说。先言无说以标本。盖无说为所说之理。
有说为能诠之教。能了无说则不妨有说。是则终
日无言而炽然演说。终日说法而寂尔无声。所谓
说时默。默时说。大施门中无壅塞。】

「而能无缘之慈。随有机而感应。不二之旨。逐根性而
区分。顺物忘怀。施而不作。终日说示。不异无言。设教
多途。无乖一揆。」

【石壁云。不疾而速。感而遂通。故能朗然元照。鉴于
1242-A¶ 第 295b 页 X63-0295.png
未形。如来乘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殊教。乖而不
可异者。其惟圣人乎。又曰。顺物照俗。忘怀照真。终
日施为。同归无作。】

「是以大圣慈悲。随机利物。统其幽致。群籍非殊。」

【慈悲利物。乃从体以起用。自无差而为差者也。幽
致非殊。乃即用而即体。即差别而为无差者也。】

「中下之流。观谛缘而自小。高上之士。御六度而成大。」

【三乘渐次渡河。天台判在通教。若约时说。乃在生
熟二酥。约化仪说。乃属于渐。约不定。则如来不思
议力。一音演说。得解随机。约秘密。则如来或为此
人说四谛。或为彼人说因缘说六度等。彼此互不
相知。今文正明不定。故曰中下自小。高上成大。岂
非上中下乘在机。而不在佛乎。】

「由是品类愚迷。无能自晓。或因说而悟解。故号声闻。」

【此明下智得名之所自也。谓闻四谛声而悟道。故
号声闻。】

「原其所修。四谛而为本行。」

【此明下智修行之所本也。谓能知苦断集慕灭修
道故。】

「观无常而生恐。念空寂以求安。患六道之轮回。恶三
界之生死。」

【此明下智趣向之本志也。生死固无常。菩萨处之
而不畏。涅槃固安隐。菩萨慕之而未暇。以其有慈
悲大志故也。故于六道三界。处之怡然。声闻反是
1242-A¶ 第 295c 页 X63-0295.png
故于是。生恐恶患。寻乐求安。】

「见苦常怀厌离。断集恒畏其生。證灭独契无为。修道
惟论自度。」

【此明下智观四谛所以成声闻之故。盖四谛法门。
四教通用。惟观其根性进解何如。圆教亦观四谛。
彼何以独称无作。以其能解生死即涅槃。烦恼即
菩提等。惟此声闻则不然。如空中本自无剌。彼故
见苦而常怀厌离以拔之。见集而恒畏其生以断
之。虚空亦本自无得。彼故慕灭而独契之。修道而
独度之。此其所以为下智也。然此但言藏教尔。通
教则非然。以其能解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故也。】

「大誓之心未普。摄化之道无施。六和之敬空然。三界
之慈靡运。因乖万行。果阙圆常。六度未修。非小何类。
如是则声闻之道也。」

【大誓未普。从容与而言之也。若峻辞夺之。正当言
其不普。誓既不普。摄化何施。所谓如獐独跳。不顾
后群者也。六和敬者。石壁云。一同戒和敬。二同见
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
慈和敬。余曰。声闻非无六和之敬。第归之于空。然
而巳六和既空。慈悲不运。若菩萨欲圆万德之果。
须顺万行之因。声闻因行有乖。果德岂能不阙。六
度旷然不修。自非小乘何类。所以判入声闻乘也。】

「或有不因他说。自悟非常。偶缘散而体真。故名缘觉。」

【梵语辟支迦罗。此称独觉。亦称缘觉。不因他说。自
1242-A¶ 第 296a 页 X63-0296.png
悟无常。单言独觉也。偶缘散而体真。兼言缘觉也。】

「原其所习。十二因缘。而为本行。」

【十二因缘有三种。三世。一期。一念下且言其三世。】

「观无明而即空。达诸行而无作。二因既非其业。五果
之报何酬。爱取有以无疵。老死亦何所累。」

【无明与行。过去二支因也。通教缘觉。能了烦恼即
空。结业无作。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五支果也。因
既即空。果亦何得。故曰二因非业。五果何酬。爱。取。
有。三支现在因也。由有现在三支之因。故感未来
二支老死之果。爱取既巳无疵。老死故无所累。此
缘觉观因缘灭相。入道之法也。】

「故能翛然独脱。净处幽居。观物变而悟非常。睹秋零
而入真道。四仪庠序。摄心虑以恬愉。性好单栖。憩闲
林而自适。」

【此明独觉。谓独宿孤峰。乐独善寂。观物变易。自悟
无生。如国王见落花而悟道。比丘听钏声而證真。】

「不欣说法。现神力以化他。无佛之世出兴。作佛灯之
后𦦨。」

【初心菩萨。能说法而未能现通。缘觉独觉。能现通
而不能说法。惟佛与佛。乃兼有之。然而又有现通
不现通诸缘觉独觉。说法不说法诸缘觉独觉。亦
不得一准。】

「身惟善寂。意玩清虚。独宿孤峰。观物散灭。利他不普。
自益未圆。于下有胜。于上不足。两非其类。位取中乘。
1242-A¶ 第 296b 页 X63-0296.png
如此。辟支佛道也。」

【辟支取唯如鹿。亦能匡徒领众。第利他不普耳。自
益未圆。且约通教言之。辟支先侵正使。少侵习气
菩萨至果时。正习俱尽。以此二事。以定三人。今则
于下有胜。于上不足。在季孟之间。故号辟支迦罗。】

「如其根性本明。元功宿著。学非博涉。解自先知。」

【此明菩萨乘。皆由宿秉。积功累德。不止一生。诚非
学聚问辨而来。】

「心无所缘。而能利物。慈悲至大。爱见之所不拘。」

【石壁云。有悲无智。爱见是生。有智无悲。堕二乘地。
今以忘机之智。导无缘之悲。所以为通教菩萨也。
金刚三昧经云。若化众生。不生于化。不生无化。其
化大焉。】

「终日度生。不见生之可度。」

【金刚般若云。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此之谓也。】

「一异齐旨。解惑同源。人法俱空。故名菩萨。」

【石壁云。一谓照真。异谓照俗。真俗虽异。妙旨不殊。
解惑例然。自利。则大智为首。巳證二空。利他。则大
悲为先。长游六趣。悲智俱运。故号菩提萨埵焉。】

「原其所修。六度而为正因。」

【藏通菩萨。皆修六度。应以事理二种别之。今正言
修理六度也。】

「行施。则尽命倾财。」
1242-A¶ 第 296c 页 X63-0296.png

【身命财。三者俱施。如此行檀。修三坚法。】

「持戒。则吉罗无犯。」

【七聚净戒。虽最小者。为突吉罗。而亦无犯。况其大
者乎。又应云。性重讥嫌。二皆无犯。】

「忍辱。则深明非我。割截何伤。安耐毁誉。八风不动。」

【经云。我于往昔。节节支解。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
寿者相。应生瞋恨。石壁云。良由四相即空。顺违无
地。称法成想。故曰深明。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
乐。】

「精进。则勤求至道。如救头然。自行化他。刹那之顷无
间。」

【精则不杂。进则不退。不杂不退。以求大道。如救头
然之急。如丧考妣之哀。二利兼行。虽刹那亦无少
间。如是可谓真精进也。】

「禅那。则身心寂怕。安般希微。住寂定以自资。运四仪
而利物。」

【入定之法。宜调身调息调心。入则调粗而至细。出
则调细以出粗。住则三事以均调。所谓入出住百
千三昧是也。梵语安那般那。此云遣来遣去。即调
息之方也。谓菩萨住则修寂。定以自资。出则运四
仪而利物。莫非自他兼利之事也。】

「智慧。则了知缘起。自性无生。万法皆如。真源至寂。」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岂非自性无生
乎。以此充扩一切。则万法皆如。而真源至寂矣。】
1242-A¶ 第 297a 页 X63-0297.png

「虽知烦恼无可舍。菩提无可取。而能不證无为。度生
长劫。」

【前明菩萨能达假而即空。今则能从空而出假。于
无可舍中。吾故舍之。无可求中。吾故求之。不證无
为。度生长劫。】

「广修万行。等观群方。下及谛缘。上该不共。」

【般若有共不共。共则三人同修。即下及谛缘等观。
通理不共。则独菩萨法。非但六度有别。亦乃道观
双流。】

「大誓之心普被。四摄之道通收。总三界以为家。括四
生而为子。悲智双运。福慧两严。超越二乘。独居其上。
如是则大乘之道也。」

【此赞菩萨其心普。其行通。其家大。其子多。而悲智
双运。福慧两严。故能超越居上。以成大乘之道也。】

「是以一真之理。逐根性以阶差。取益随机。三乘之唱
备矣。」

【理本无差。教随机异。谛缘度法。唱为三乘。】

「然而至理虚元。穷微绝妙。尚非其一。何是于三。」

【此下示一而为三。三本是一。先明一本非一。令其
于三忘三。忘三。则会归于一。归一。则一与俱忘。方
契虚元绝妙之旨。】

「不三之三而言三。不一之一而言一。」

【欲使忘三。先须了其不三。欲使忘一。先须了其不
一。是则不三之三则可忘。不一之一则可泯也。】
1242-A¶ 第 297b 页 X63-0297.png

「一三非三尚不三。三一之一亦何一。」

【即一之三。则三即一。故三非三。三非三故。尚不三
即三之一。则一即三故。一非一。一非一故。一何一。】

「一不一。自非三。三不三。自非一。」

【一尚不一。则三本非三。故自非三。三尚不三。则一
本非一。故自非一。】

「非一一非。三不留。非三三非。一不立。不立之一。本无
三。不留之三。本无一。」

【夫三因一立。一既非一。而三岂留。一因三会。三即
非三。而一岂立。不立之一一既空。又何有于三。故
本无三。不留之三三既无。又何有于一。故本无一。】

「一三本无。无亦无。无无。无本。故绝妙。」

【一三虽无。若存于无。无则非妙。故即此无。而亦无
之。苟无其无。则无有一三之根本。方能臻于至理
虚元。穷微绝妙之体。言绝妙者。绝一三有无形对
之粗迹也。】

「如是。则一何所分。三何所合。合分自于人耳。何理异
于言哉。」

【能如此知。则一自住一。元不分三。三自住三。三不
合一。今言始从一理。而分为三乘。未合三乘。而归
于一理者。乃从三乘之机。而自分自合耳。三乘所
證之理。岂为人分之果异。合之果同哉。】

「譬夫三兽渡河。河一宁从兽合。复何独河非兽合。亦
乃兽不河分。」
1242-A¶ 第 297c 页 X63-0297.png

【涅槃经。明三兽渡河。谓象马兔也。兔浮水面。马才
没身。象直到底。以喻通教三人。破惑證真。浅深有
异。然而兽不同。而河自合一。河之一。宁从兽而方
一哉。以喻理原自一。非从人合而后一也。即兽自
异。而河元不分。以喻人虽三。而理不为之三也。】

「河尚不成三河。岂得以河而合兽。兽尚不成一兽。岂
得以兽而三河。」

【河祇是一。岂得以一河而合三兽。喻理本不异。岂
得以理而合三乘。兽本是三。岂得以三兽而成三
河。喻机本为三。岂得以三乘而为三理。】

「河非兽而何三。兽非河而何一。」

【石壁云。理不是机。自一。机不是理。恒三。】

「一河独包三兽。而河未曾三。三兽共履一河。而兽未
尝一。」

【喻一理以应三机。而理不为机以成三。三机共观
一理。而机不为理以为一。】

「兽之非一。明其足有长短。河之不三。知其水无深浅。
水无深浅。譬法之无差。足有短长。类智之有明昧。」

【以法合喻。可知。】

「如是。则法本无三。而人自三耳。」

【结文亦可知。】

「今之三乘之初。四谛最标其首。法之既以无差。四谛
亦何非大。而言声闻同观之位。居其小者哉。」

【四谛通三乘。亦通四教。十二因缘。则广说四谛。六
1242-A¶ 第 298a 页 X63-0298.png
度。则举道灭以该苦集。义通四教。略如前注。】

「是知谛似于河。人之若兽。声闻最劣。与兔为俦。虽复
奔波。宁穷浪底。未能知其深极。位自居卑。何必观谛
之流。一槩同其成小。」

【石壁云。下智不深。观之自小。上根所造。宁同小哉。】

「如其智照高明。量齐香象。则可以穷源尽际。焕然成
大矣。」

【智照高明。则能观之智大。量齐香象。则所阶之位
优。穷源极际。则所證之理深。】

「故知下智观者。得声闻果。中智观者。得缘觉果。上智
观者。得菩萨果。明宗皎然。岂容图度者矣。」

【涅槃云。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乃至上上智观。得
佛菩提。今论三乘。故不言上上也。】

「是以声闻见苦而断集。缘觉悟集散而观离。菩萨了
达真源。知集本无和合。三人同见四谛。證果之所差
殊。」

【只一四谛。三乘所观不同。以乘三种智慧。声闻以
苦谛为先。知苦而断集。缘觉观集谛为先。悟集散
而观空。菩萨以灭谛为首。了达真源。集无和合。四
谛同。而證果异也。】

「良由观有浅深。对照明其高下耳。」

【以浅深之观。对照四谛以明高下。】

「是以下乘行下。中上之所未修。上乘行上。而修中下。
中行中下。不修于上。上中下之在人。非谛令其大小
1242-A¶ 第 298b 页 X63-0298.png
耳。」

【明三乘之修。有正有兼。上正修上。兼修中下。中正
修中。兼修乎下。下根惟能修下。而不能修中上也。】

「然三乘虽殊。同归出苦之要。」

【共破见思之缚。皆出分段生死。不以观有明昧。而
脱苦亦有优劣也。】

「声闻虽小。见爱之惑巳袪。故于三界无忧。分段之形
灭矣。」

【此去略明声闻功德。兼判顿渐地位。以寓劝修之
意。今此先明声闻巳得断惑出苦。】

「三明照耀开朗。八万之劫现前。六通纵任无为。山壁
游之直渡。时复空中行住。或坐卧之安然。泛沼则轻
若鸿毛。涉地则犹如履水。九定之功满足。十八之变
随心。」

【此明功德圆满也。三明照耀等。言三明六通悉皆
具足也。九定等。言此神通由禅定之所发也。九定
十八变备如法数。】

「然三藏之佛。望六根清净位。有齐有劣。同除四住。此
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佛尚为劣。二乘可知。」

【文出法华元义。彼判四教。皆有果头之佛。若论断
伏修證。阶位天渊。所谓边方未静。借职则高。论爵
定勋。其位实下。故约三藏果佛。与圆教七信位人。
定其优劣。故曰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
藏则劣。以三藏人。不知有根本无明。况能伏断。故
1242-A¶ 第 298c 页 X63-0298.png
此六根清净人为劣也。昔五代钱忠懿王。读至此
不知其义。问天台韶国师。师曰。此是天台教义。当
问螺溪羲寂法师。师为之释疑竟。备言天台教藏。
此方兵燹毁灭。惟海东诸国完备。王为遣使。赍币
往聘高丽日本。遗文复还。后世获睹教观全文。】

「望上断伏虽殊。于下迷悟有隔。如是则二乘何咎。而
欲不修者乎。」

【此寓劝修。故以望上虽殊于圆。于下犹胜于迷。以
为发端。故曰。如是则二乘之法何咎。而欲不修。】

「如来为对大根。引归宝所。令修种智。同契圆伊。或毁
或誉。抑扬当时耳。」

【此释或者之疑。疑者曰。若声闻之行当修。何故如
来于大乘经。种种呵斥以为焦败。不成法器。故释
之曰。如来说法。见大机而为小障。令大不发故。或
抑小以扬大。抑偏以誉圆。而作此说。然而闻之获
益。事匪徒然。】

「凡夫不了。预畏被呵。宁知见爱尚存。去二乘而甚远。」

【如来说法。各有时用。见大机。则呵小以扬大。见小
机。则赞小而毁妄。凡夫不了此意。未修预畏被呵。
岂知二乘之法。乃泻爱见之黄龙汤。可以为圆修
助道。其若不服。守病而死。谁之过欤。】

「虽复言其修道惑使诸所不袪。非惟身口未端。亦乃
心由谄曲。」

【凡夫之人。徒言修道。惑使不驱。则身口何由而端。
1242-A¶ 第 299a 页 X63-0299.png
心路何由而直。】

「见生自意。解背真诠。圣教之所不依。明师未曾承受。」

【圣教不依。所以解背真诠。明师未承。所以见生自
意。】

「根缘非唯宿习。见解未预生知。而能世智辨聪。谈论
以之终日。时复牵于经语。曲会私情。纵邪说以诳愚
人。拨因果而排罪福。」

【世有一等善无宿植。解不生知。假辨聪而谈论风
生。援经论而傍通曲会。不过诳惑愚聋。拨无因果。】

「顺情则嬉怡生爱。违意则𢛨𢥃怀瞋。三受之状固然。
称位乃俦菩萨(𢛨𢥃中心不快貌)。」

【上既以解验其邪正。今复以行而测其圣凡。顺之
则喜。逆之则瞋。居然凡夫三受。胡以菩萨自称。】

「初篇之非未免。过人之衅又萦。大乘之所不修。而复
讥于小学。恣一时之强口。谤说之患铿然。三途苦轮
报之长劫。哀哉。吁哉。言及怆然悲酸矣。」

【初篇。四重也。过人之衅又萦。言此人之衅隙绕身
而多也。大既不修。又讥于小。恣强口而谤说。婴长
劫之苦轮。诚可哀哉。兴言实怆。】

「然而达性之人。对境弥加其照。忘心之士。相善不涉
其怀。况乎三业之邪非。宁有历心于尘滴。」

【达性而修。对境无非心性。弥照性以成修。忘心而
见。逢缘何莫真如。愈达如而忘善。邪非何有。尘滴
何沾。】
1242-A¶ 第 299b 页 X63-0299.png

「是以鉴元之侣。净三受于心源。涤秽之流。扫七支于
身口。」

【三受不净。则元无以鉴。七支不扫。则奚以涤。所贵
乎道者。惟是以为快也。】

「无情罔侵尘业。有识无恼蜎螟。幽涧未足比其清。飞
雪无以方其素。」

【能净三受。能扫七支。无情自不犯偷盗。有情自不
犯淫杀。楞严云。心尚不缘色香味触。身三口四。生
必无因。清素之怀。不可云喻。】

「养德若羽群扬翅。望星月以穷高。弃恶若鳞众惊钩。
投江瀛而尽底。」

【石壁云。养德似鸟冲虚。弥高智路。弃恶如鱼避钩。
谨慎行门。】

「元曦惭其照远。上界恧以缘消。」

【石壁云。智照高远。量越元曦。三有缘消。功逾上界。
解行如此。无以加焉。】

「境智合以圆虚。定慧均而等妙。桑田改而心无易。海
岳迁而志不移。」

【道如在己。世间相常。山海任其变更。心志岂随物
转。】

「而能处愦非喧。凝神挺照。心源明净。慧解无方。」

【石壁云。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岂不以
其即万物之自虚。故物不能累其神明也。】

「观法性而达真如。鉴金文而依了义。如是则一念之
1242-A¶ 第 299c 页 X63-0299.png
中。何法门而不具。」

【圆修之人。内自观性。外合了义。一念性具。何法不
该。故能达修善修恶。即性善性恶。心性融通。无法
不具。可谓圆顿了义之人也。】

「如其妙慧未彰。心无准的。解非契理行阙超尘。乖法
性而顺常情。背圆诠而执权说。」

【凡事圆修。先须开悟妙慧。如善射者。筈筈相拄。无
不中的。心心相照。无不越尘。盖照性而智自明。智
明而尘自越。其或不然。以无法身与般若。胡能致
解脱之神效哉。】

「如是。则次第随机。对根源而设教矣。」

【结成佛说。三乘渐教之所以。如其圆解圆行。则不
须此。若解非契理。行阙超尘。乖性顺情。背圆执偏。
如来不得不随机对根说三乘之教矣。】

「是以叙其纲纪。委悉馀所未明。深浅宗途。略言其趣。
三乘之学。影响知其分位耳。」

【三乘法门。关系实繁。若欲委知。须寻元文。大部今
且略言纲纪。令初学知其分位耳。】

永嘉禅宗集注卷上
1242-A¶ 第 300a 页 X63-030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