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06a 页

注心赋卷第二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逆顺同归。行住不离。雨宝而摩尼绝意。演教而天鼓
无私。」

【摩尼天鼓。皆无功用。无私成事。并况真心寂用无
滞也。如还源观云。定光显现无念观者。谓一乘教
中。白净宝网。万字轮王之宝珠。此珠体性明彻。十
方齐照。无私成事。念者皆从。虽现奇功。心无念虑。
若人入此大妙止观门中。无思念虑。任运成事。如
彼宝珠。远近齐照。分明显现。廓彻虚空。如华严经
云。时天鼓中出声告言。诸天子。菩萨摩诃萨。非此
卷二 第 106b 页 X63-0106.png
命终而生彼间。伹以神通。随诸众生心之所宜。令
其得见。诸天子。如我今者非眼所见。而能出声。如
普贤行愿序云。圆音非扣而长演。果海离念而心
传。万行忘照而齐修。渐顿无碍而双入。】

「重重而理事相须。恒体恒用。一一而有空齐现。常寂
常知。」

【理因心成。事从理显。体冥于理。用兴于事。即体之
用体不失。即用之体用不亡。故云恒体恒用。又有
从心作。空从心现。空故常寂。有故常知。即寂而知。
知不失寂。即知而寂。寂不失知。故云常寂常知。所
以云。有为法从心生。无为法从心现。】

「迎之弗前。随之不后。匿纤芥而非无。展十方而曷有。
旋转陀罗之内。常当大士之心。」

【法华经云。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
大欢喜。转复精进。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名为旋陀
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此法华经。是为一大事
因缘。出现于世。直于众生心中。开佛知见。佛知见
者。即是一切众生真心。若持此经。即大心菩萨。故
云常当大士之心。】

「嚬呻三昧之中。不堕二乘之手。」

【师子嚬呻三昧者。此明如来以即用之体。无非法
界。即体之用。缘起万差。其理事皆无障碍。名师子
嚬呻。如华严经云。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
大悲为首。入师子嚬呻三昧。时逝多林菩萨大众
卷二 第 106c 页 X63-0106.png
悉见一切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佛刹。乃至或入佛
所住三昧无差别大神变。即顿證逝多林中。而诸
声闻等。不知不见。如聋如盲。】

「一理当锋。万境皆融。囊括智源之底。冠擎法海之宗。」

【谛了一心。无事不达。无理不通。该古括今。收无不
尽。如宝藏论中。本际虚玄品云。经云。佛性平等。广
大难量。凡圣不二。一切圆满。咸备草木。周遍蝼蚁。
乃至微尘毛发。莫不含一而有。故云能了知一。万
事毕也。是以一切众生。皆乘一而生。故为一乘。若
迷故则异。觉故则一。故云前念是凡。后念即圣。又
云一念知一切法也。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
知以一知法。功成万像。故经云。一切若有心即迷。
一切若无心即遍十方。故真一万差。万差真一。譬
如海涌千波。千波即海。一切皆无有异也。夫言一
者。对彼异情。情既非异。一亦非一。非一不一。假号
真一。夫言一者。非名字所统也。是以一非见一。若
有所见。则有二也。不得名为真一也。】

「如睹镜中。现千重之影像。犹窥牗隙。见无际之虚。」

【此并况一心具斯大用。如见波谙海。见土知山。】

「万汇虽分。还归一总。」

【此一心法。舒遍法界。卷入一尘。则心赋指归。至万
法源底。一切智慧之本。无边行愿之宗。不达斯文。
无路成佛。出必由户。斯之谓欤。诸大乘诠。證明非
一。皆云。镜一心之玄极。囊万法之根由。如华严经
卷二 第 107a 页 X63-0107.png
云。菩萨知一切法皆是自心。又云。解了世间皆如
变化。明达众生唯是一法。又颂云。有数无数一切
劫。菩萨了知即一念。于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习
不退转。又颂云。诸佛随宜所作业。无量无边等法
界。智者能以一方便。一切了知无不尽。】

「渤澥之润同滥觞。十方之空齐芥孔。」

【湿性与空性。俱无大小。尽况平等真心。无有胜劣。】

「其犹今古之日。照无异明。仍侔过现之风。鼓无二动。」

【日光无私。动性不二。皆表真心之德也。】

「履实际地。冲涅槃天。掘众生之乾土。涌善逝之智泉。」

【法华经云。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
之。犹见乾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巳。转见湿土。遂渐
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众生如乾土。声闻如湿
土。菩萨如泥。诸佛如水。】

「声闻之焦芽蕊绽。」

【净名经云。二乘如焦芽败种。不能发无上道心。后
于法华会中。深入一乘。得受真记。重发圆信之芽。
结菩提之果。】

「华王之极果功圆。」

【众生之心。是诸佛果源。故华严疏云。十方诸佛。證
众生之体。用众生之用。又经云。十方诸佛。于一小
众生心念中。念念成正觉。转法轮。而众生不觉不
知。】

「如得返魂之香。枯荄再发。似服还丹之药。寒燄重燃。」
卷二 第 107b 页 X63-0107.png

【如返魂之香。力善起死尸。犹还丹之药。功能换凡
骨。况一心之功力。处凡身而成圣体。即生死而入
涅槃。亦如枯树生华。寒灰发𦦨矣。如声闻于法华
会上。见如来性。得受佛记。则如焦谷生芽。盲聋视
听。死尸再起。寒𦦨重燃。】

「了达无疑。何劳科判。驾牛车而立至祇林。乘慈舟而
坐升彼岸。」

【但信自心。他疑顿断。故信心铭云。狐疑净尽。正信
调直。又若信心。即不信一切法。如古德云。谓自心
智信。还信自心。的非心外别有能信之者。又信若
不信自心。不名正信。心即体也。此则体信不二。故
起信论云。自信巳心。知心妄动。修远离法。是知所
说一切理智等事。并不离心。是故我等悉皆有分。】

「千年闇室而破在一灯。无始樊笼而唯凭妙观。」

【千年闇室。一灯能破。无始结业。实观能消。实观者
即是正观。正观者即是观心。故云。若自观者。名为
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临法国土。无小境而不降。静佛边疆。岂一尘而作乱。」

【华严经云。三界唯心。三世唯心。则岂有一境一尘
而相违背。又如华严经颂云。觉悟法王真实法。于
中无著亦无缚。如是自在心无碍。未曾见有一法
起。】

「超情绝解。对此无言。旨冥真极。道契玄源。」

【夫直了一心。非真非妄。不即不离。何者。真妄无性。
卷二 第 107c 页 X63-0107.png
常契一源。岂有二心。而互相即。以性源无染。妄不
可得。如勾刀不能斫石。若雾不能染空。为不了一
心之人。所以说即。如台教问云。无明即法性。无复
无明。与谁相即。答。为不识冰人。指水是冰。指水是
冰。但有名字。宁复有二物相即耶。是知时节有异。
融结随缘。湿性常在。未曾变动。乃至即凡即圣。亦
复如是。凡圣但名。一体无异。故先德释华严经云。
一世界尽法界亦如是者。知一眼如。一切眼如皆
然。举譬如一人身有手足。一切人皆有手足。是知
不了此一心。皆成二见。若凡夫执著此心。造轮回
业。二乘厌弃此心。求灰断果。又凡夫无眼。将菩提
智照。成烦恼火烧。如大富盲儿。坐宝藏中。举动挂
碍。为宝所伤。二乘将如来四德秘藏。为无常五阴。
谓是贼虎龙蛇。怕怖驰走。缚脱虽殊。取舍俱失。若
谛了通达之者。不起不灭。无得无生。了此妄心念
念无体。从何起执。念念自离。不须断灭。尚不得一。
何况二乎。故知诸法顺如證圆成。而情无理有。群
情违旨执遍计。而情有理无。顺常在违。一道而何
曾失体。情不乖理。千途而未暂分岐。洞之而情理
绝名。了之而顺违无地。是以法法尽合无言之道。
念念皆归无得之宗。天真自然。非干造作。】

「二谛推而莫知。理中第一。三际求而罔得。法内称尊。」

【此一心法。非俗不离俗。非真不离真。又虽非真非
俗。而能真能俗。即不可以俗谛求。真谛取。故云二
卷二 第 108a 页 X63-0108.png
谛推而莫知。又此一心。非过去法。不住前际。非未
来法。不住后际。非现在法。不住中际。故云三际求
而罔得。若不信心。万行虚设。故大智度论云。若不
知诸法无差别相。至于三归五戒亦不成就。为不
了诸行根本故。不知诸法体性故。不明诸境真实
故。是以先德云。菩萨初悟一切法自性平等。云何
平等。入于诸法真实性故。谓真实性中。无差别相。
无种种相。无无量相。万法一如。何有不等。此真实
性依何立故。复次明證无依法。所谓不依于色。不
依于空。若万法依空。空无所依。今万法依真。真无
所依。即无依印法门故。舍离世间。世间即有种种
差别。斯则性常不立。何况于相。亦不依空立色。亦
不依色立空。亦无异无不异。无即无不即斯见即
绝。强名内證。所以华严颂云。设于念念中。供养无
量佛。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又颂云。虽尽未来
际。遍游诸佛刹。不求此妙法。终不成菩提。又颂云。
设于无数劫。财宝施于佛。不知佛实相。此亦不名
施。故知六度万行。若不直了一心。无一行门而得
成就。】

「觉树根株。教门头首。」

【此一心法。诸佛成道之本。菩萨悟入之初。如大集
经云。佛告贤护。我念往昔有佛世尊。号须波日。时
有一人行值旷野。饥渴困苦。遂即睡眠。梦中具得
诸种上妙美食。食之既饱。无复饥虚。从是寤巳。还
卷二 第 108b 页 X63-0108.png
复饥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诸法。皆空无实。
犹梦所见。本自非真。如是观时。悟无生忍。得不退
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人以宝倚琉璃
上。影现其中。亦如比丘观骨。起种种光。此无持来
者。无有是骨。是意作耳。又大方等大集经云。复次
贤护。譬如比丘修不净观。见新死尸形色始变。或
青或黄或黑或赤。乃至观骨离散。而彼骨散。无所
从来。亦无所去。唯心所作。还见自心。又如镜中像。
不外来。不中生。以镜净故。自见其形。行人色清净。
所见者清净。欲见佛。即见佛。见即问。问即报。闻经
大欢喜。自念佛从何所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
见。心作佛。心自见。心见佛。心是佛。心是我。心不自
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是
法无可示者。皆念所为。设有其念。亦了无所有空
耳。是名佛印。】

「安详作象王之行。决定成师之吼。」

【象王行威仪安详。表普贤之行。师子吼者。师子吼
有四义。一百兽脑裂。喻菩萨说法百法俱破。二香
象降伏。喻菩萨说法天魔降伏。三飞鸟堕落。喻外
道邪见堕落。四水族潜藏。喻烦恼潜藏。又涅槃经
云。师子吼者决定说。一切众生有佛性。又云。但有
心者。皆得成佛。又云。有所得。野干鸣。无所得。师子
吼。以心外无法。即无所得。】

「欲荐默传之法。合在言前。将陈秘密之。门宁思机后。」
卷二 第 108c 页 X63-0108.png

【达磨西来。默传心印。唯默知之一字。若机缘不逗。
终不显扬。直候亲承。尔乃印可。此是自證法门。如
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言说。又悟落第二头。机前
无教。教后无实矣。】

「圆宗𦦨火。手触应难。」

【论云。般若波罗蜜。犹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触即
烧手。若说有。说无。说亦有亦无。说非有非无四句。
乃至复四句。具足四句。及绝言等。皆谤般若。如触
火四边。皆烧著手。故云离四句绝百非。若得四悉
檀意。了之如清凉池。四门可入。皆总得道。】

「驱四句于虚无之外。殄百非于寂寞之间。」

【堕落四句。皆成边见。若见一法。尽处百非。若能顿
了心宗。见网自然迥出。随处得道。举念皆宗。故云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华严经云。远离二边。契于中
道。古释云。二边有四。一染净。二约惑缚脱。通惑业。
三有无。通事理。四一异。约心境。何以有此。谓成菩
提。既离细念。妄惑尽巳。显现法身。智慧纯净。若为
是见。未免是边。故经云。若有见正觉。解脱离诸漏。
不著一切世。此非證道眼。今了于惑体性本空。后
无所净。故离二边。又染净交彻。故无住著。是曰离
边。缚脱者。谓昔常被惑业系缚。流转无穷。今得菩
提。释然解脱。若谓此见。即是住边。菩萨智了本自
无缚。于何有解。无缚无解则无著。故得离耳。有无
通事理者。若昔谓或有。今了或空。二谓以空。今知
卷二 第 109a 页 X63-0109.png
妙有。又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
今日始知。若如是知。并未离边。又烦恼业苦。本有
今无。菩提佛身。本无今有等。皆三世有法。菩提之
性。不属三世故。三世有无。皆是边摄。真智契理。绝
于三世。故离有无之二边等。一异有二。一者心境
不了则二。契合则一。亦成于边。二者生佛有异。今
了一性。亦名为边。今正觉了此中有无无二。无二
亦复无。大智善见者。如理安住。故离此边。而言昔
者。谓断常来去生灭依正。虽是二法。皆摄为边。又
二与不二。亦名为边。今一契菩提。一切都寂。故云
远离。】

「如那罗箭之功。势穿铁鼓。」

【那罗延箭。能穿铁鼓。】

「似金刚锤之力。拟碎邪山。」

【金刚之锤。能碎金山。】

「成七辩才。」

【有七辩才者。一捷疾辩。卒答不思。二利辩。音声清
巧。三无尽辩。问答无穷。四无断辩。流注相续。五随
应辩。对机授药。六第一义辩。善说实相。七世间最
上辩。超出群类。巳上七辩。皆从心慧而发。】

「具四无畏。」

【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
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华严经颂云。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即是了心
卷二 第 109b 页 X63-0109.png
成佛。心外无法对待。故一切处无畏。】

「人中日用之韬钤。世上时机之经纬。」

【众生日用而不知。如鱼在水不见水。鸟处空不见
空。人在道不识道。】

「若森罗之吐孕。总摄地轮。」

【一切万物。从大地而生。一切万法。从心地而出。】

「犹万物之发生。皆含一气。」

【易钩命诀云。天地未分之前。谓之一气。于中则有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为五运也。运即是运数。
谓时改易。初取易义也。元气始散。谓之太初。气形
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巳具。谓
之转变。五气故称五运。皆是天道巳分也。】

「玄邈甚深。力自堪任。」

【一切众生。皆自有真心之力。如起信论云。从本巳
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
义故等也。】

「月渚烟林而常谈妙旨。云台宝网而尽演圆音。」

【华严经云。大光明网云台中。而说颂言。佛无等等
如尽空。十方无量胜功德。人间最胜世中上。释师
子法加于彼。又云。一切供养具云中。自然出音而
说颂曰。神通力用不可量。愿随众生心乐说。又云
佛光明中。于一切菩萨众会之前。而说颂言。神通
自在无边量。一念皆令得解脱。长者论。问曰。大众
何不以言自问。因何默念致疑。何不自以言赞劝
卷二 第 109c 页 X63-0109.png
请。云何供具云出音请佛。答曰。明佛得法界心。与
一切众生同心故。以心不异故。知彼心疑。供具说
颂者。明一切法。总法界体也。法界不思议。一切法
不思议故。明圣众心境无二故。凡夫迷法界。自见
心境有二。故颠倒生也。】

「餐香积之厨。真堪入律。」

【净名经云。香积世界。彼国菩萨闻香入律。即获一
切功德藏三昧。若从香入法界者。自身即是香众
世界。自心即是香积如来。无量功德。一心圆满。悟
入此者。何假外求。香界既然。十八界亦尔。尽是栖
神之地。皆为得道之场。】

「听风柯之响。密可传心。」

【阿弥陀经云。水鸟树林。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是知
境是即心之境。心是即境之心。能所似分。一体无
异。若能见境识心。便是密传之旨。终无一法与人。】

「莫尚他宗。须遵此令。出世之大事功终。入禅之本参
学竟。」

【释迦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开众生心中佛之知见。
达磨西来。唯以心传心。今但悟一心。自觉觉他。巳
谐本愿。如高僧释昙遂。每言三界虚妄。但是一心。
追求外境。未悟难息。又高僧解脱和尚。依华严作
佛光观。于清宵月夜。光中忽见化佛说偈云。诸佛
秘密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若人开明此法门。
一切诸佛皆随喜。解脱和尚乃礼拜问云。此法门
卷二 第 110a 页 X63-0110.png
如何开示于人。化佛遂隐身不现。空中偈答云。方
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欲知真实法。一切无所见。】

「直言不谬。指南之车辙非虚。」

【若以心示人。皆归正法。不落邪见。如指南之车。皆
归正道。】

「的示无疑。鸡犀之枕纹常正。」

【有骇鸡犀枕。四面观之。其形常正。正法观心之人。
一切皆正。如云邪人观正法。正法亦随邪。正人观
邪法。邪法亦随正。有学人问新丰价和尚。如何是
佛法大意。答云。大似骇鸡犀。】

「绝待英灵。一念齐成。转变天地。撼动神明。孰见不喜。
谁闻弗惊。普现心光。标人间之万号。」

【万法无体。因心得名。乃至观于他心。微细可鉴。皆
是以心知心。似分能所。四祖云。一切神通作用。皆
是自心。所以经云。诸佛于不二法中。现大神变。华
严记云。释他心通者。摄境从心不坏境者。即示心
境有无。护法云。若得本质。恐坏唯心。既不坏境。得
之何妨。坏有何失。以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
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谓物实有故。若唯心坏
境。则得在于境空。失在于心有。故以境由心变。故
说唯心所变不无。何必须坏。若以缘生无性。则心
境两亡。故云借心以遣境而心亡。非独存心矣。二
云能所两亡不独存故者。上不坏境。且遣惧质之
病。今遣空有之理。故心境并许存亡。心境相籍故
卷二 第 110b 页 X63-0110.png
空。相依缘生故有。有即存也。空即亡也。空有交彻
存亡两全。第一义唯心非一非异者。正出具分唯
心之理。虽有唯心之义。尚通生灭唯心。虽两亡不
羁。而未言心境相摄。今分明具唯识故。故云第一
义唯心。同第一义故非异。不坏能所故非一。非一
故有能所。缘他义成矣。非异故能所平等。唯心义
成矣。云正缘他时即是自故者。结成得于本质。无
心外过。以即自故。不失唯识。是以即佛心之众生
心下。第二正示法性他心之相。此有两对语。前对
明所缘。后对明能缘。今初言即佛心之众生心者。
此明所缘众生心即是佛心。此明不异。次云非即
众生心之佛心者。此句明众生心与佛心非即。非
即于有所缘。非异故不坏唯心义。言为所缘者。结
成所缘。简非能缘也。次下辩能缘云。以即众生心
之佛心者。此句明能缘佛心即是众生心。明非异
次云非即佛心之众生心者。此明佛心与众生心
有非一义。非一故为能缘。非异故不坏唯识之义。
言为能缘者。结成能缘。简非所缘也。更以喻况。如
水和乳。乳为所和。喻众生心是所缘。水为能和。喻
佛心为能缘。以此二和合。如似一味。鹅王啑之乳
尽水存。则知非一。然此水名即乳之水。此乳名即
水之乳。二虽相似。而有不一之义。故应喻之。以即
水之乳。非即乳之水。为所和。以即乳之水。非即水
之乳。为能和。义可知矣。】
卷二 第 110c 页 X63-0110.png

「遍该识性。犹帝释之千名。」

【天帝释有千种名。一名帝释。二名乔尸迦等。如云
菩提。涅槃。真如。解脱。玄珠。灵性等。皆是心之别称。】

「妙觉非遥。当人不远。」

【心證菩提。即心而巳。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了了识
心。惺惺见佛。如大集经云。复次贤护。如人盛壮。容
貌端严。欲观巳形美恶好丑。即便取器盛彼清油。
或时净水。或取水精。或执明镜。用是四物观巳面
像。善恶妍丑显现分明。贤护。于意云何。彼所见像。
于此油水水精明镜四处现时。是为先有耶。贤护
答言。不也。曰。是岂本无耶。答言。不也。曰。是为在内
耶。答言。不也。曰。是岂在外耶。答言。不也。世尊。唯彼
油水水精镜。诸物清朗。无浊无滓。其形在前。彼像
随现。而彼现像。不从四物出。亦非馀处来。非自然
有。非人造作。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
无灭。无有住所。时彼贤护如是答巳。佛言。贤护如
是如是。如汝所说。诸物清净。彼色明朗。影像自现。
不用多功。菩萨亦尔。一心善思。见诸如来。见巳即
住。住巳问义。解释欢喜。即复思惟。今此佛者从何
所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观彼如来。竟无来处。及
以去处。我身亦尔。本无出趣。岂有转还。彼复应作
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自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
还自见心。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
心是如来。我心是我身。我心见佛。心不知心。心不
卷二 第 111a 页 X63-0111.png
见心。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诸
法不真。思想缘起。所思既寂。能想亦空。贤护当知。
诸菩萨等。因此三昧。證大菩提。】

「随法性而云散晴空。任智用而华开媚苑。」

【长者论云。随法性则万法俱寂。随智用则万法俱
生。不离一真。化仪仪百变。】

「攀觉树而不荣。陷铁围而非损。冒境而朝宗悟旨。诸
佛果源。拶目而得意真真。群生理本。」

【真俗之法。邪正之门。皆是一心以为根本。如安心
法门云。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
则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校自心现量者。悉皆是
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问云。何自
心现。答。见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计作有。见一
切法无。无自不无。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
自见巳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
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
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癫蹶。悉
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界入界。即是痴人。凡
有所施为。终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又非独群生理本。亦是山河大地之本。人我众生
之本。如宗密禅师原人论。明穷人之本原。如儒宗
命由于天。关于时运。道教生于元气。小乘教我为
其本。权教但说空为本。儒道二教原人之本。人畜
等类皆是虚无天道生成养育。谓道法自然。生于
卷二 第 111b 页 X63-0111.png
元气。元气生天地。天地生万物。故愚智皆禀于天。
由于时命。故死后却归天地。复其虚无。若佛权教
说。如中观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
切法。无不是空者。若约此原身。心境皆空。身原是
空。空即是本者。若心境皆无。知无者谁。又若都无
实法。依何现诸虚妄。且现见世间虚妄之物。未有
不依实法而能起者。如无湿性不变之水。何有假
相虚妄之波。若无净明不变之镜。何有青黄长短
之影。故知空教。但破执情。如法鼓经云。一切空经。
是有馀说。有馀者馀义未了也。大品经云。空是大
乘之初门。未是究竟之说。今依性教佛了义经说。
直显真源。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巳来。常
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能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
藏。从无始际。妄想翳之。不自觉知。但认凡质。故耽
著结业。受生死苦。大觉悯之。说一切皆空。又开示
灵觉真心清净。全同诸佛。故华严经云。佛子。无一
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證
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便
举一尘含大千经卷之喻。尘况众生。经况佛智。次
后又云。尔时如来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
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迷惑不
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自于身中得见
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评曰。我等多劫。未遇真
宗。不解反自原身。但执虚妄之相。甘认凡下。或畜
卷二 第 111c 页 X63-0111.png
或人。今约至教原之。方觉本来是佛。故须行依佛
行。心契佛心。反本还源。断除凡习。损之又损。以至
无为。自然应用恒沙。名之曰佛。当知迷悟同一真
心。大哉妙门。原人至此。今会通本末者。且真心之
性。虽为身本。生起盖有因由。但缘前宗未了。所以
破之。今将本末会通。乃至儒道亦是。何者。总不出
一心故。谓初唯是一心真灵之性。不生不灭。众生
迷睡。不自觉知。由隐覆故。名如来藏。依如来藏。故
有生灭心相。所谓不生灭真心。与生灭妄想和合
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此识有觉不觉二义。依
不觉故。最初动念。名为业相。又不觉此念本无故。
转成能见之识。及所见境界相现。又不觉此境从
自心妄现。执为定有。名为法执。执此等故。遂见自
他之殊。便成我执。执我相故。违顺情生。憎爱业起。
随善恶业。运于中阴。入母胎中。禀气受质。此会儒
道说以气为本。气则顿具四大。渐成诸根。心则顿
具四蕴。渐成诸识。十月满足。生来名人。即我等身
心是也。然所禀之气。展转推本。即混一之元气也。
所起之心。展转穷源。即真一之灵心也。究实言之。
心外的无别法。元气亦从心之所变。属前转识所
见之境。是阿赖耶相分所摄。从初一念业相。分为
心境之二。心既从细至粗。展转妄计。乃至造业。成
六粗之相。受苦无穷。境亦从微至著。展转变起。乃
至天地。成住坏空。周而复始。又业既成熟。即从父
卷二 第 112a 页 X63-0112.png
母禀受二气。与业识和合。成就人身。据此则心识
所变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却与心识和合成人。一
分不与心合。即是天地山河国邑。三才中唯人灵
者。由与心神合也。佛说内四大与外四大不同。正
是此也。但能反照心源。灵性显现。无法不达。名法
报身。自然应现无穷。名化身佛。是知若了一心。三
身顿现。故般若吟云。悟则三身佛。迷疑万卷经。即
知三教皆一真心。为原人之本。】

「祖佛不道。父母非亲。」

【第八祖佛陀难提。问佛驮密多曰。父母非我亲。谁
为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为最道者。偈答云。汝言
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
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

「知三有异我而明佛性。」

【大涅槃经云。迦叶菩萨问二十五有有我不。答曰。
有我。即佛性此是真我。具八大自在义。即是常乐
我净四德涅槃。非外道凡夫所执之我。如华严记
云。佛性之体。体非因果。因中取之。名为因性。果中
取之。名为果性。非是佛性分成因果。如瓶取空。是
瓶中空。世界取空。是世界中空。空无有异。故言众
生智慧。是佛性因。菩提涅槃。是佛性果。非是佛性
分成因果。故结示云。然则佛性非因非果。若以无
障碍法界为宗。则法性即佛性。知一切法即心自
性。若以心性为佛性者。无法非心性。则不隔内外。
卷二 第 112b 页 X63-0112.png
而体非内外。内外属相。性不同相。何有内外。然迷
一性而变成外。外既唯心。何有非佛。所变无实。故
说墙壁言无佛性。以性该相。无非性矣。如烟因火。
烟即是火。而烟郁火。依性起相。相翳于性。如即水
成波。波即是水。境因心变。境不异心。心若有性。境
宁非有。况心与境。皆即真性。真性不二。心境岂乖。
若以性从相。不妨内外境。而例于心今有觉知。修
行作佛。即是邪见外道之法。故须常照。不即不离。
不一不异。无所惑矣。故云则非内非外。随物迷悟。
强说升沈。又华严策林问。众生与佛。迷悟不同。众
生则六道循环。佛则万德圆满。如何有即众生即
佛二互相收。混乱因缘。全乖法界。答。夫真元莫二。
妙旨常均。特由迷悟不同。遂有众生与佛。迷真起
妄。假号众生。体妄即真。故称为佛。妄则全迷真理。
虽真无迷。悟即迷本是真。非是新有。迷因横起。若
执东为西。悟解理生。如东本不易。就相假称生佛。
约体故得相收。不见此源。迷由未醒。了斯玄妙。成
佛须臾。经云。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一切悉了
知。此是如来境。如来才成正觉。普见众生巳成正
觉。众生向佛心中。自受其苦。冀希玄之士。无舍妄
以求真。】

「会万物为巳而成圣人。」

【肇法师云。会万物为自巳者。其唯圣人乎。又云。圣
远乎哉。体之即神。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夫云圣人
卷二 第 112c 页 X63-0112.png
者。圣即正也。了心悟道。即是正人。迷心背道。即是
邪人。邪正由心。净秽在我。】

「一两真金。胜氎花千斤之价值。」

【高僧释道世云。勤勇忏悔者。虽知依理。须知心妄
动。若真悟心远离前境者。如经云。譬如氎花千斤。
不如真金一两。喻能观心胜。即灭罪强。又华严策。
问。二障尘沙尚非所喻。阿僧祇劫未得断名。十地
圣人分分渐损。如何一断一切断耶。既越常规。难
以取信。答。惑本无从。迷真忽起。迷而不返。澜漫无
涯。若纤云布空。其来无所。须臾弥满。六合黯然。长
风忽来。倏尔云尽。千里无点。万像历然。方便风生。
照惑无性。本空显现。众德本圆。八万尘劳皆波罗
蜜。恒沙惑障并是真源。眼翳未除。空华乱起。伹净
法眼。何惑不除。滞执坚牢。居然多劫。】

「半株檀树。改伊兰四十之由旬。」

【经云。一株檀树。能改四十由旬之伊兰林。况一真
心法。能破一切染法。如台教立无生一法。为破一
切法遍。】

「上上真机。滔滔法海。堕无明而不可隳。纵神力而焉
能改。」

【此一心法。是普眼门。唯对上机。方能信入。沦五趣
而不坠。登一相而非升。以是不变易之法故。】

「设戴角披毛之者。本性非殊。任形消骨散之人。至灵
常在。」
卷二 第 113a 页 X63-0113.png

【如般若吟云。百骸虽溃散。一物镇长灵。又首楞严
经云。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等觉不迁。随物周旋。」

【经云。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不坏假名而谈实相。
若等觉之心即不动。以染净之觉随缘而作诸法。
亦不坏诸法而谈实相。以诸法无体不可坏。若坏
即失诸法本空故。】

「为出世真慈之父。作归宗所敬之天。」

【如宗镜录中。立真心为宗。祖佛同證。即不立众生
缘虑妄心。此心无体。诸经所破。然此妄心无体即
真。故不用破。以众生执实。故须破之。宗镜录云。心
有二种。一随染缘所起妄心。而无自体。但是前尘。
逐境有无。随尘生灭。唯破此心。虽法可破。而无所
破。以无性故。百论破情品云。譬如愚人见熟时𦦨。
妄生水想。逐之疲劳。智者告言。此非水也。为断彼
想。不为破水。如是诸法自性空。众生取相故著。为
破是颠倒故。言破。实无所破。二常住真心。无有变
异。即立此心以为宗镜。识论云。心有二种。一相应
心。谓无常妄识虚妄分别。与烦恼结便相应。二不
相应心。所谓常住第一义谛。古今一相。自性清净
心。今言破者是相应心。不相应心立为宗本。】

「一雨无私。群木而自分甘苦。太虚绝量。众器而各现
方圆。」

【法华经明三草二木。一雨而受润不同。楞严经明
卷二 第 113b 页 X63-0113.png
方现方空。圆现圆空。若除器方圆。则空无所在。】

「既在正观。须当神听。」

【上士神听。中士心听。下士耳听。神听入玄。能契心
性。】

「扣寂寂之玄门。蹑如如之道径。若玻瓈随物而现色。
于自体而匪亡。」

【如玻璨珠。虽现外色青黄赤白。不失珠体。】

「犹金刚对日而分形。逐前尘而不定。」

【如金刚珠。于日中而色不定。此皆表心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虽不守自性。亦不失自性。不守性是随
缘。不失性是不变。】

「菩提窟宅。解脱丛林。澹泊而慧眼何见。杳霭而大智
难寻。五岳峥嵘而不峻。四溟浩渺而非深。」

【一心高广。横竖难量。山未为高。海未为深。又遍界
盈空。无法可现。山非是山。海非是海。以唯心故。如
华严经颂云。了知非一二。非染亦非净。亦复无杂
乱。皆从自想起。】

「轮王坐妙宝床时。方能入定。」

【轮王坐妙宝床时。入四禅而心离五欲。】

「菩萨戴法性冠处。始得明心。」

【菩萨著法性冠处。见一切法悉现在心。】

「滞念才通。幽襟顿适。成现而可以坐参。周遍而徒烦
游历。」

【此一心成现法门。不用一点身心之力。坦然明白。
卷二 第 113c 页 X63-0113.png
先德云。沙门采宝。不动神情。其宝自现。又云。虚明
自照。不劳心力。又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
不可见。如瑜伽仪轨释云。夫欲顿入三业。修习毗
卢遮那法身观。瑜伽仪轨释。如来法身观者。先观
发起普贤菩萨微妙行愿。复应以三密加持身心。
则能入文殊师利大智慧海。然修行最初。于空闲
处。摄念安心。闭日端身。结跏趺坐。运心普缘无边
刹海。谛观三世一切如来。遍于一一佛菩萨前。殷
勤恭敬礼拜旋绕。又以种种供具云海。奉献如是
等一切圣众。广大供养巳。复应观自心。心本不生。
自性成就。光明遍照。犹如虚空。复应深起悲念。哀
悯众生不悟自心。轮回诸趣。我当普化拔济。令其
开悟。尽无有馀。复应观察自心。诸众生心。及诸佛
心。本无有异。平等一相。成大菩提心。莹彻清净。廓
然周遍。圆明皎洁。成大月轮。量等虚空。无有边际。】

「达无不是。统法界以为家。」

【心为法界之家。亦为涅槃之宅。如法集经云。能知
一切唯是一心。名为心自在。于其掌中出诸珍宝。
亦以虚空而为库藏。名为物自在。一切身口意业
以智为本。名智自在。又云。观世音白佛言。菩萨若
受持一法。一切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者是一
法。所谓大悲。释曰。此是同体大悲。此悲性遍一切
众生界。故能一雨普润。兰艾齐荣。一念咸收。邪正
俱济。宝云经云。一切诸法。心为上首。若知于心。则
卷二 第 114a 页 X63-0114.png
能得知一切诸法。大灌顶经云。禅思比丘无他想
念。唯守一法。然后见真。释曰。一法为宗。诸尘无寄。
他缘自绝。妙性显然。志当归一。而何智不明。寻流
得源。而何疑不释。撮要之旨。斯莫大焉。又如世尊
最后垂示。应尽还原品三告之文。经云。尔时世尊
如是逆顺入诸禅巳。普告大众。我以甚深般若。遍
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
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
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
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
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
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
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
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
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又复告大众。我以
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
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
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与虚空等
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
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
明。作是语巳。复入超禅。从初禅出。乃至入灭尽定。
从灭尽定出。乃至入初禅。如是逆顺入超禅巳。复
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
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
卷二 第 114b 页 X63-0114.png
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
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如上真实
慈父广大悲心不可思议三告之文。或有遇斯教
者。可以析骨为笔。剥皮为纸。剌血为墨。而书写之。
不可顷刻暂忘。刹那失照。】

「用而靡虚。将大地为标的。」

【如与大地为的。所射无不中者。如观心人。所见无
不是心。终无一尘有隔。如入楞伽经偈云。无地及
诸谛。无国土及化。佛辟支声闻。唯是心分别。人体
及五阴。诸缘及微尘。胜人自在作。唯是心分别。心
遍一切处。一切处皆心。以心不善观。心性无诸相。】

「至道无隔。唯理堪亲。」

【若洞达一心。能通万汇。如牖隙之内。观无际之空。
似径尺镜中。见千里之影。】

「抉目而金鎞快利。」

【大涅槃经云。初一说。名一指示。中间重说。名二指
示。经末复说。名三指示。下合中末。未见佛性。并如
于盲。华严疏释。以三谛为指。指为旨趣。义甚分明。
一时横观。皆观三谛。竖亘十地。亦證三谛。第一指
者即示俗谛。言凡是有心。定当作佛。皆有佛性。二
者示真谛为第二指。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三示
中道为三指。经云佛性即是无上菩提道种子故。
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故知三谛。喻于三指。】

「霪顶而甘露光新。」
卷二 第 114c 页 X63-0114.png

【顿悟一心之时。如醍醐入心。甘露霔顶。】

「寂默无言。因居士而荐旨。」

【文殊问维摩居士。如何是真入不二法门。居士默
然。斯乃显一心不二之妙旨。】

「虚空绝相。化阇王而悟真。」

【文殊菩萨化阿阇世王。王以袈裟亲自挂文殊身
上。而不见文殊身。及挂大众。亦不见身。返挂自身。
亦不见身及衣。但见虚空相。因兹悟道。】

「慧日晶明。信心调直。被大乘衣而坐正觉床。饮菩提
浆而餐禅悦食。」

【大涅槃经云。汝等虽染衣出家。未披如来大乘法
衣。法华经云。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夫出家人。识
心达本。故号沙门。举足下足。乃至著僧伽梨。念念
皆与摩诃衍相应。饮正法味。餐涅槃食。所以阿难
为不了心宗。忏悔云。我身虽出家。心不入道。如黄
檗和尚云。达磨西来。唯传一心法。直下指一切众
生心。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伹令识取自心。见自本
性。莫别求法。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是汝心。
若不言语。又不作用。心体犹如虚空相似。实无相
貌。亦无方所。亦不一向是无。祗是有而不见。又云。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
心。更无有异。不如言下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
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又仰山和尚云。顿悟
自心无相。犹若虚空。寄根发明。即本心具恒沙妙
卷二 第 115a 页 X63-0115.png
用。无别所持。无别安立。即本地。即本土。】

「善财知见。举目而皆入法门。华藏山河。立相而无非
具德。」

【善财童子。登山入阁。皆證法门。以真心遍一切处
故。随处发明。咸得见道。所以还源观云。华藏海内。
其中莫问若山若河。皆具如来时智德。】

「群蒙尽正。一槩齐平。迹分尘界而不浊。性合真空而
靡清。体凝一味而匪缩。用周万物而非盈。」

【此一心法。湛然不动。虽随事开合。任物卷舒。其体
未曾增减。设对机说法。广略开遮。不可执方便之
言。迷于宗旨。如华严经颂云。言词所说法。小智妄
分别。是故生障碍。不了于自心。不能了自心。云何
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

「似天中意树之林。常随天转。」

【天中有如意树。常随诸天意转。】

「若人间心想之处。还逐人成。」

【一切境界。因想而生。故经云。一切国土。唯想持之。
华严经颂云。一切诸国土。想网之所现。幻网方便
故。一念悉能入。又论云。离人无有法。离法无有人。】

「贫济骊珠。幽冥玉烛。如来宝眼而自绝纤毫。」

【佛眼无外。岂立纤毫。】

「金沙大河而更无回曲。」

【金沙大河。直入大海。以表正见直入心海。】

「若海中之咸味。物物圆通。犹色里之胶青。门门具足。」
卷二 第 115b 页 X63-0115.png

【如傅大士心王铭云。无形无相。有大神力。能灭千
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观之无形。呼之
有声。为大法将。持戒传经。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
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
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色里胶青者。书云。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结于水。而寒于水。又一切
法中。皆有安乐性。则是色总持门。如大般若经云。
一切法趣色。色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如是
具历诸法皆然。般若意似当诸法之性。不异色性。
故皆趣色。色不可得。当法性空。既无所趣。安有能
趣。若智者意。一切法趣色。假观。色尚不可得。空观。
云何当有趣非趣。即中道观。今但要初句。以取色
性。为诸法依。以性普收。故皆趣色。则一色中具一
切法。是事事无碍之义。故随一法皆收法界故。】

「孤高独步。莹彻摅情。意根净而宝坊净。」

【净名经云。心净即佛土净。又云。心净故众生净。心
垢故众生垢。如一切垢净世界。及台教四土。祗是
一自性清净心。此心若净。一切佛土皆悉净也。如
镜明则照远。铃响则声高。是以华严经颂云。佛刹
无分别。无憎无有爱。但随众生心。如是见有殊。又
摄论云。一切净土。是诸佛及菩萨唯识智为体。即
金刚般若论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若佛地
论。以佛自在无漏心为体。非离佛净心外。别有实
等净心色也。又云。色等即是佛净心所感。离佛自
卷二 第 115c 页 X63-0115.png
心之外。别无能感。如是假实之色。皆不离佛净心。
即此净心。能显假实之色。故经云。青色青光。黄色
黄光等是也。】

「心地平而世界平。」

【首楞严经云。毗舍如来摩持地菩萨顶言。当平心
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若拂雾以披天。神襟顿爽。似拨云而见日。法眼恒清。」

【悟心之时。顿消积滞。如弥勒成道偈云。久欲度众
生。欲拔无由脱。今日證菩提。豁然无所有。】

「一道逍遥。群心仰慕。保證而犹玉玺之真文。」

【一切万法。皆为心之所印。如王宝印。无前后际。故
法句经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
而见有种种矣。】

「包藏而若琼林之宝库。」

【第八识包含。犹如库藏。含藏十法界种子。无法不
足。】

「久行方了。具遍吉之明宗。」

【遍吉是普贤菩萨。首楞严经颂云。心闻洞十方。生
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初学易亲。成慈氏之入路。」

【首楞严经云。弥勒菩萨云。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
昧。乃至尽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
现。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

「正念才发。狐疑自惺。匪五目之可鉴。岂二耳之能听。」
卷二 第 116a 页 X63-0116.png

【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言。我以五眼
尚不见。云何无目凡夫而称见乎。二耳者。一凡耳。
二天耳。道书云。上士神听。中士心听。下士耳听。】

「非有而非空。故称卓绝。不出而不在。实谓通灵。」

【首楞严经云。汝之心灵。一切明了。是知性自神解。
寂照泠然。如灵辩和尚云。夫一心不思议。妙义无
定相。应时而用。不可定执。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
为法而有差别。用有差别。随处得名。究竟不离自
心。此心能坏一切。能成一切。故云一切法皆是佛
法。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狱。皆心所为。
好恶皆由心。要生亦得。要不生亦得。即是无碍义。
祗今一切施为。行住坐卧。即是心相。心相无相。故
名实相。体无变动。亦名如来。如者不变不异也。无
中现有。有中现无。亦名神变。亦曰神通。总是一心
之用。随处差别即多义。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
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又东方入正定。西方从
定出。若了心外无法。一切唯心。即无一法当情。无
有好恶是非。即不怖生死。一分处皆是。故云当成
无所畏。无所畏即佛。佛具四无畏也。】

「尘思俱逃。烦机顿洗。」

【未悟道时。多兴妄虑。才了心日。想念不生。故经云。
识停闲静。想灭无为。又首楞严经云。想相为尘。识
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
无上知觉。又大乘理观。不念诸佛。即是念觉。故昔
卷二 第 116b 页 X63-0116.png
人云。真如无念。非念法能阶。实相无生。岂生心能
至。无念念者。则念真如。无生生者。生乎实相。故起
信云。若知虽念无有能念所念。是名随顺。若离于
念。名为得入。净名云。常求无念实相智慧。故般若
云。若念一切法。不念般若波罗蜜。不念一切法。则
念般若波罗蜜。】

「迥超万行之先。深彻法源之底。月光大士。变清水于
自心。」

【首楞严经云。月光童子初习水定。弟子窥窗观室。
唯见清水。取一瓦砾投于水内。出定之后顿觉心
痛故知定果色。皆是定中意识所变。】

「空藏高人。现太虚于本体。」

【首楞严经云。虚空藏菩萨云。我得无边身。尔时手
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
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
虚空际。】

「甄明畅志。悟入怡神。若旱天而遍霶甘泽。犹萎草而
顿遇阳春。」

【涅槃经云。纯陀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霶甘露雨。
洒我心田。又如大地。得遇春雨。草木㵒发。故云。万
物得地而生。万行得理而成。所以般若经云。一心
具足万行。】

「翠羽红鳞。普现色身之三昧。霞峰雾沚。同转根本之
法轮。」
卷二 第 116c 页 X63-0116.png

【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又山河大地。一一
皆宗。】

「智朗昏衢。梦惊长夜。」

【识论云。一切众生。以第七识为长夜。如梦时不知
是梦。觉时方悟。如迷时不了自心是佛。悟时方知。
故经云。佛者觉也。如睡梦觉。如莲华开。】

「贫室之金藏全开。」

【大涅槃经云。如贫女人。舍内多真金之藏。家人大
小无有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乃至即于其家。
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见巳。心生欢喜。生奇特想。众
生佛性亦复如是。若遇善友开发。明见佛性。心开
意解。生大欢喜。】

「𦦨宅之牛车尽驾。」

【法华经明等赐一大车而出火宅。若了一切处唯
是一心实相之旨。即是出宅义。】

「纷然起作。冥冥而弗改真如。豁尔虚凝。历历而常随
物化。」

【肇论云。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
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此四不迁。即万物
皆不迁矣。则离动而无静。离静而无动。以一心动
静。岂有离也。】

「大象无形。洪音绝声。三光匿曜。河岳齐平。」

【肇论云。大象隐于无形。大音匿于希声。此一心光
横吞万象。更无纤毫于中发现。故傅大士颂曰。须
卷二 第 117a 页 X63-0117.png
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海坦然平。敲冰来煮茶。
故知万法尽入不二法门。一际平等。更不俟夷岳
盈壑。续凫截鹤。然后方平。】

「向九居六合之中。随作色空明闇之体。」

【六合者。四维上下。九居者。一欲界天。二初禅天。三
二禅天。四三禅天。五四禅天。六空处天。七识处天。
八无所有处天。九非想非非想天。广则二十五有
四十二居处。并是有情受生居住之处。此皆因情
想结成生死之身。业系二十五有之处。悉从心出。
所以楞伽经云。三界上下法。我说皆是心。又云。心
遍一切处。一切处遍心。法华经云。三方及四维。上
下亦复尔。如首楞严经云。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乃
至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
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故知万法但心为体。循
业发现。所见不同。随自想念而生差别。故云如来
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以离自真心。更无一法。
所有境界。皆是心光。】

「于七大四微之内。分为色香味触之名。」

【七大者。一地大。二水大。三火大。四风大。五空大。六
见大。七识大。如首楞严经云。汝元不知如来藏中。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乃至推
七大。皆无自性他性共性无因性。所以佛告阿难。
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闇及与色空。四种必
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若汝识性生于
卷二 第 117b 页 X63-0117.png
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闇。明闇一瞩。即
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若生于空。非相非见。
非见无辩。自不能知明闇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
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
汝识。欲何分别。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
识明月。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
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
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
自出。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
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
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
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
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异同。为非空有。汝元不
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周遍
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
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又本是一真心。分成六和合。如眼见之
为色。耳闻之为声。鼻嗅之为香。舌尝之为味。身受
之为触。意知之为法。又祖师云。处胎曰身。出世为
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香。在舌曰谈论。
在手曰执捉。在脚曰运奔。变现俱该法界。收摄不
出微尘。识者唤作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魄。故云一
色一香。无非中道。】

「德禦神州。威灵法宇。通智海之宏津。立吾宗之正主。」
卷二 第 117c 页 X63-0117.png

【心为万法之宗。宗者尊也主也。如楞伽经中。佛语
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不退转法轮经云。善知一切
众生无相。悉同法界。非见非不见。何以故。法界即
是一切众生心界。是名信行。南岳思大和尚云。若
学者先须通心。心若得通。一切法一时尽通。】

「违情难信。如藕丝悬须弥之山。」

【涅槃经云。佛言。若有人能以藕丝悬须弥山。可思
议不。不也。世尊。佛言。菩萨能以一念称量生死。有
不可思议理。而但仰信而巳。不能一念即如来藏。
故非圆意。】

「入悟能谈。似一手接四天之雨。」

【如佛藏经云。无名相中。假名相说。皆是如来不思
议力。譬如有人。嚼须弥山。飞行虚空。石筏渡海。负
四天下及须弥山。蚊脚为梯。登至梵宫。劫尽烧时。
一唾劫火即灭。一吹世界即成。以藕丝悬须弥山。
手接四天下雨。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相无为无
生无灭。令人信解。甚为难有。甚为希有。又经云。奇
哉世尊。于无异法中。而说诸法异。故云说法是大
神变。无中说有。有中说无。岂非神变耶。】

「居混沌之始。出恍惚之间。」

【混沌之始者。以不知无始无明。最初一念。不觉而
起。第八藏识。一半不执受。为无情世间山河大地
等。一半有执受。为有情世间众生五阴身等。皆从
一心所造。不达此理者。此间周礼。或称混沌。西天
卷二 第 118a 页 X63-0118.png
外道。或说冥初。老十云。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恍恍
惚惚。其中有物。】

「法雷震四生之幽蛰。慧日烛三界之重关。」

【此一心宗。当悟之时。如迅雷震于长空。似千日照
于旷野。能令堕业系之人。出三界之牢狱。溺生死
之者。脱六趣之樊笼。】

「不世之珍。抱玄门而寂寂。非常之道。任法性以闲闲。」

【不世之珍者。以此心宝。非世之珍。非常之道者。此
一心大道。非常情之所解。】

「发觉根苗。胤灵筋骨。」

【因心悟道。发心之初。即坐道场。便登祖位。】

「若谷神之安静。似幻云之出没。」

【肇论云。法身无像。应物以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
万机烦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动
若行云。止犹谷神。岂有心于彼此。情系于动静者
乎。注云。法身无形。能现众像。圣智无知。能照万机。
无心应物。虽慜而不挠其神。有难皆通。虽通而不
干其虑。无心而动。动若行云。心无定方。犹谷神之
不死。绝彼此动静之心也。老聃曰。谷神不死。是谓
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注云。谷者养也。人
能养神则不死。神即五藏之神也。若五藏尽伤。则
五神去矣。是谓玄牝者。注云。玄者天也。牝者地也。
主出入于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主出入于口与
地通。故口为牝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者。根
卷二 第 118b 页 X63-0118.png
者元也。言鼻口之门。是乃通天地之元气。】

「事因理显。犹金乌照万里之程。」

【华严疏云。理随事变。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
千差涉入而无碍。】

「用就体施。如玉兔摄千江之月。」

【證道歌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一
法遍含一切法。我性常与如来合。】

「非相非名。孤寂幽清。一言无不略尽。殊说更非异盈。」

【一言者。约略说。约理说。殊说者。约广说。约事说。故
不动一心而演诸义。不坏诸义而显一心。即卷常
舒。如来于一言语中。演说无边契经海。即舒常卷。
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如草木四微。
从地而生。还归地灭。犹波浪鼓动。依水而起。还复
水源。如法从心生。还归心灭。故经云。当处生。当处
灭。又华严经颂云。佛智通达净无碍。一念普知三
世法。皆从心识因缘起。生灭无常无自性。所以清
凉疏云。华严经者。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
是一心也。】

「吞苦雾而浸邪峰。须澄性海。」

【性海泓澄。湛然明净。当悟心之时。能尽苦源。顿消
邪见。故般若心经云。行深般若之时。照见五蕴皆
空。度一切苦厄。】

「降四魔而夷六贼。应固心城。」

【四魔者。一天魔。二阴魔。三死魔。四烦恼魔。首楞严
卷二 第 118c 页 X63-0118.png
经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心城者。华严经入法界
品中。宝眼主城神为善财言。应守护心城。谓毕竟
断除悭嫉谄诳。应清凉心城。谓思唯一切诸法实
性。应增长心城。谓成办一切助道之法。应严饰心
城。谓造立诸禅解脱宫殿。应照耀心城。谓普入一
切诸佛道场。听受般若波罗蜜法。应增益心城。谓
普摄一切佛方便道。应坚固心城。谓恒勤修习普
贤行愿。应防护心城。谓常专禦捍恶友魔军。应廓
彻心城。谓开引一切诸佛智光明。应善补心城。谓
听受一切佛所说法。应扶助心城。谓深信一切佛
功德海。释曰。夫城者。能防外寇。护国安人。坚密牢
强即无众患。况心城须护。密守关津。无令外缘六
尘魔贼所侵。内结烦恼奸臣所乱。防非禁恶。常施
莹净之功。立德运慈。广备庄严之事。遂得四门无
滞。一道常通。力敌大千。威临法界。可以抚提弱丧。
摄化无遗。伏外降魔。永固真基者矣。】

「广演玄风。长施法利。」

【沙门唯以弘教说法。能报佛恩。首楞严经颂云。将
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又證道歌云。默
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拥塞。】

「诸圣不改其仪。」

【此一心法。是古今千圣不易之道。】

「万邪莫回其致。」

【邪不干正。天魔不能坏。外道不能乱。故云。天魔外
卷二 第 119a 页 X63-0119.png
道皆法印。魔界即佛界。外道经书皆是佛说。既同
轮并驾。焉能坏乎。】

「十军三惑。消影响于幻场。」

【十军者。佛偈云。欲是汝初军。忧愁为第二。饥渴第
三军。渴爱为第四。第五睡眠军怖。畏为第六。疑为
第七军。含毒为第八。第九利养军。著虚狂名闻。第
十军自高。轻慢出家人。诸天世间人。无能破之者。
我以智慧力。摧伏汝军众。汝虽不欲放。到汝不到
处。是知战魔军者。即是自心魔。终无心外境。能与
心为缘。但是自心生。还以心为相。三惑者。一见思
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若直了心者。不唯十军三
惑。乃至八万四千尘劳门。悉皆殒灭。故偈云到汝
不到处。消影响于幻场者。如宝积经云。尔时世尊
告幻师言。一切众生及诸资具皆是幻化。谓由于
业之所幻故。诸比丘众亦是幻化。谓由于法之所
幻故。我身亦幻。智所幻故。三千大千一切世界亦
皆是幻。一切众生共所幻故。凡所有法无非是幻。
因缘和合之所幻故。但了一心。诸幻自息。故宝藏
论云。一切皆幻。其幻不实。知幻是幻。守真抱一。】

「智刃慧刀。利锋芒于实地。」

【以智慧剑。杀烦恼贼。】

「一言合理。天下同归。」

【一言契理。天下知音。故云。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
而永固。】
卷二 第 119b 页 X63-0119.png

「体标奇而显妙。用含虚而洞微。可谓镇敌国之宝珠。
千金罕易。挺惊人之法将。万古传辉。」

【敌国之宝珠者。此心或为无价之宝。或在轮王顶
上。或处贫子衣中。龙女亲献而成佛刹那。善友求
之而利济无尽。惊人之法将者。说心地法门之时。
天魔胆落。外道魂惊。如舍利弗智慧第一。为释迦
右面弟子。称为法将。】

「动而无为。寂而常照。立佛道之垣墙。树修行之大要。」

【大约修行。不出定慧一心。真如妙性寂然名止。寂
而常照名观。非能所观而分二法。】

「画出山河国土。意笔纵横。分开赤白青黄。心灯照耀。」

【华严经颂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阴悉从
生。无法而不造。心光照耀者。大般若经云。若幽冥
世界。及于一一世界中间。日月等光所不照处。为
作光明。应学般若。般若者即心智之光。华严论云
光明觉品者。为令信心。自以自心光明。觉照一切
世间。无尽世界。总佛境界。自亦同等。以心随光一
一照之。】

「性自神解。不同虚空。或垂本以显迹。或居边而即中。
犹师子就人之机理标径直。」

【痴狗逐块。师子就人。此喻上机闻法。直了心宗。不
随问答。逐语生解。】

「如王索一锤之器。言下全通。」

【王索宝器。须是一锤便成。第二第三锤成。皆不中
卷二 第 119c 页 X63-0119.png
进。此喻一言之下。便契无生。不须再问。落于阴界。】

「慧海关防。灵园苗裔。遍滋广摄而不拣高低。竖彻横
该而混同粗细。」

【一心广备。不择上中下机。以是一际平等法门。故
竖彻三际。横亘十方。览而不遗。收无不尽。粗处粗
现。细处细现。粗细随缘。法体恒寂。唯心之旨。常无
变易。】

「作一种之光辉。为万途之津济。」

【大庄严经论。说求唯识人颂云。能取及所取。此二
唯心光。贪光及信光。二光无二体。释曰。求唯识人。
应知能取所取。此之二种。唯是心光。如是贪等烦
恼光。及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无染净二法。何
以故。不离心光别有贪等信等染净法故。二光亦
无相。偈曰。种种心光起。如是种种相。光体非体故。
不得彼法实。释曰。种种心光。即是种种事相。或异
时起。或同时起。异时起者。谓贪光瞋光等。同时起
者。谓信光进光等。光体非体等者。如是染位心数
净位心数。唯有光相。而无光体。是故或世尊不说
彼为真实之法。】

「闇鬼没于明灯。」

【如人闇中疑鬼。以烛照之。豁然疑解。况心外见法。
了心即无境。】

「毛轮消于厚翳。」

【如人目有翳。空中见毛轮。况不识心人。妄见心外
卷二 第 120a 页 X63-0120.png
之境。如密严经颂云。幻事毛轮等。在在诸物相。此。
皆心变异。无体亦无名。】

「确乎不拔。高超变易之门。」

【万法不迁。一心常住。但当见性。自断狐疑。余曾亲
推。似见斯旨。如宗镜中引不迁论云。旋岚偃岳而
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
天而不周。疏云。前风非后风。故偃岳而常静。前水
非后水。故竞注而不流。前气非后气。故飘鼓而不
动。前日非后日。故历天而不周。钞云。然自体念念
不同。则初一念起时。非第二念时。乃至最后吹著
山时。非初起时。则无前念风体。定从彼来。吹其山
也。且山从初动时。以至倒卧地时。其山自体念念
不同。则初一念动时。非第二念动时。乃至最后著
地时。非初动时。则无初动山体。定从彼来。至著地
时。斯皆风不至山。岳不著地。虽旋岚偃岳。未曾动
也。以此四物。世为迁动。然虽则倒岳历天。皆不相
知。各不相到。念念自住。各各不迁。且如世间称大。
莫遇四大。四大中动。莫越风轮。以性推之。本实不
动。如义海云。鉴动寂者为尘。随风飘飏是动。寂然
不起是静。而今静时由动不灭。即全以动成静也。
今动时由静不灭。即全以静成动也。由全体相成。
是故动时正静。静时正动。亦如风本不动。能动诸
物。若先有动。则失自体。不复更动。今观此风周遍
法界。湛然不动。寂尔无形。推此动由。皆从缘起。且
卷二 第 120b 页 X63-0120.png
如密室之中。若云有风。风何不动。若云无风。遇缘
即起。或遍法界拂。则满法界生。故知风大不动。动
属诸缘。若于外十方虚空中。设不因人拂。或自起
时。亦是龙蜃鬼神所作。以鬼神属阴。至晚则风多
故。乃至劫初劫末成坏之风。并因众生业感。世间
无有一法不从缘生。缘会则生。缘散则灭。若执自
然生者。祇合常生。何得紧缦不定。动静无恒。故知
悉从缘起。又推诸缘和合成事。各各不有。和合亦
无。缘缘之中。俱无自性。但是心动。反推自心。心亦
不动。以心无形故。起处不可得。即知皆从真性起。
真性即不起。方见心性。遍四大性。体合真空。性无
动静。以因相彰动。因动对静。动相既无。静尘亦灭。
故首楞严经云。性风真空。性空真风。即斯旨矣。】

「湛尔唯坚。永出轮回之际。」

【此心前际不生。中际不住。后际不灭。故法华经云。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世间相者。即众生五阴
心。离五阴无世间。何者。无情世间。即众生心变。既
从心变。一一随心。常住真如之法位。】

「妙极众象。理统诸方。如积海而含万水。犹聚日而放
千光。」

【此一点灵台自性光明。遍照法界。无法不收。故首
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现处即心。更无别
体。如圆觉疏序云。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
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
卷二 第 120c 页 X63-0120.png
也。众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
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涅槃。不浊不
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
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
超越玄秘。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铄群昏而
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心也。背之则凡。顺之则
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亲而求之。则止
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引而为智。然后为
正智。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其实皆一法也。终日
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證圆觉而未极圆
觉者菩萨也。住持圆觉而具足圆觉者如来也。离
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
觉无真法。其实皆一道也。三世诸佛之所證。盖證
此也。如来为大事出现。盖为此事也。三藏十二部
一切脩多罗盖诠此也。释曰。心之一法。名为普法。
欲照此心。应须普眼虚鉴。寂照灵知。非偏小而可
穷。以圆满而能觉。故曰圆觉。此约能證也。真如妙
性。寂灭无为。具足周遍。无有缺减。故曰圆觉。此约
所證也。能所冥合。唯是一心。此一心能为一切万
法之性。又能现三乘六道之相。摄相归性。曾无异
辙。则世间出世间升降虽殊。凡有种种施为莫不
皆为此也。离此。则上无三宝一乘。下无四生九有。】

「文圃义围。言将发而词丧。清神静思。意欲缘而虑亡。」

【言将发而词丧者。首楞严经云。用世语言。入佛知
卷二 第 121a 页 X63-0121.png
见。如将手掌捉摩虚空。徒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
执捉。意欲缘而虑亡者。般若经云。如𧉑𧉿虫。处处
能泊。而不能泊火𦦨之上。如意根遍缘一切境。而
不能缘般若。以心智路绝故。】

「处众不群。居尊匪独。」

【志公和尚歌云。处众不见諠哗。独自亦无寂寞。】

「阐大道之基坰。布教海之漩澓。了辩乳之真机。」

【大涅槃经云。如盲问乳。不知乳之正色。如无巳眼。
随他问答。不达自心。若上上机人。一闻千悟。获大
总持。】

「达观象之明目。」

【大涅槃经。明众盲摸象。各说异端。不见象之真体。
亦况错会般若之人。依通见解。说相似般若。九十
六种外道。及三乘学者。禅宗不得旨人。并是不见
象之真体。唯直下见心性之人。如昼见色。分明无
惑。具巳眼者。可相应矣。】

「蹑萨云路兮非近非远。诣清凉池兮不迟不速。」

【萨云路者。即众生心。了之即是。非论近远。清凉池
者。即一心圆明。无尘垢热恼。故云清凉。智论云。有
目无足。不到清凉池。有足无目。亦不到清凉池。目
足更资。方能得到。顿悟自心为目。如说修行为足。
故须理事齐运。定慧双修。方入一心之智海也。】

「出一语兮海竭山崩。提妙旨兮天翻地覆。举圆宗兮
敷至理。法界横关。括众义兮掩群诠。禅门齧镞。」
卷二 第 121b 页 X63-0121.png

【宗门中有齧镞句。不通问答。】

「念念而灵山出世。步步而兜率下生。」

【华严论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大集经云。贪瞋痴出。
即是佛出。又如来藏经云。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
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结加
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
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及
经颂云。我今解了如来性。如来今在我身中。我与
如来无差别。如来即是我真如。又成佛之义。随门
不同。古释有四。一约性。即一真法界。二约相。即无
尽事法。三性相交彻。显此二门不即不离。四以性
融相。德用重重。初约体门者。问。体是佛不。答。是约
无碍。应成四句。一是佛。法性身无所不至故。经云
性空即是佛故。二非佛。绝能所觉为其性。平等真
法界。非佛非众生故。三亦佛亦非佛。以法性无自
性故。四双非。性与无性双泯绝故。经云。无中无有
二。无二亦复无。三世一切空。是则诸佛见。二就相
门有二。一情。二非情。真心随缘变能所故。然此二
门。各皆染净。谓无明熏真如。成染缘起。真如熏无
明。成净缘起。染成万类。净至成佛。以修净缘断彼
染缘。方得成佛。依此二义。则生佛不同。于净缘中。
复有因有果有纯有杂。若约纯门。随一菩萨尽未
来际唯修一行。一一皆然。若约杂门。万行齐修尽
未来际。若约因门。尽未来际常是菩萨。若约果门。
卷二 第 121c 页 X63-0121.png
尽未来际常是如来。经云。为众生故。念念新新成
等正觉。若双辩门。尽未来际修因得果。若约双非。
尽未来际非因非果。便同真性。今正约以性融相。
一成一切成。成与不成。情与无情。无二性故。法界
无限故。佛体普周故。色空无二故。法无定性故。十
身圆融故。缘起相由故。生界无尽故。因果周遍故。
远离断常故。万法虚融故。故说一成一切成也。非
谓无情亦有觉性。同情成佛。若许成佛。此成则能
修因。无情变情。情变无情。便同邪见。又此众生乃
是像上之摸者。以见自成。即见他成。如云自心念
念常有佛成正觉。此有三意。一云同一无性故得
现成者。谓既无二性佛證一性得成佛故。生随一
性皆成佛矣。二云妄性本虚生元是佛者。生自有
妄。见生非佛。佛了妄虚。生何非佛。三真性叵得非
今始成者。若有可得。今得成佛。證性叵得。佛非始
成佛本是佛。佛之本佛。何异生佛。是故一成一切
皆成。亦可说言。若一不成一切不成。同一性故。今
是成佛门故。故一切皆成佛也。】

「娑婆现华藏之海。」

【还源观云。是以大智圆明。睹纤尘而观性海。真源
朗现。一尘之处现全身。万法显必同时。一际理无
前后。华严记云。华藏净缘熟。娑婆为华藏。娑婆染
缘熟。华藏现娑婆。此皆转名不转体。但随心现。如
法华经三变净土。祇变心耳。又云。华藏世界海者。
卷二 第 122a 页 X63-0122.png
以无尽大愿风轮。持大悲水。生无边行华。以法性
虚空。能容万境。重叠无碍。于其水上生一大莲华。
周法空界。名种种蕊香幢。明根本智。起差别智。行
差别行。名蕊。如经颂云。譬如心王宝。随心现众色。
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又云。譬如众缋像。画师
之所作。如是一切刹。心画师所成。又云。无量诸刹
种。随众生心起。又云。一一心念中。出生无量刹。】

「园林为王舍之城。见闻觉知。运普贤无尽之行。周旋
俯仰。具文殊本智之名。」

【先德云。文殊即是众生现行分别心。普贤即是众
生尘劳业惑行。又普贤身同虚空性。一切众生以
为生死。是以能对现色身。以同是虚空性故。又云。
六根三业。并是文殊实相。体周万象森罗。无非般
若。何有一处非文殊普贤耶。】

「从实分权。」

【从一乘实。分出三乘权。从三乘权。会归一乘实。即
是从心而开三。从心而合一。又即一而三相不同。
即三而一体无别。】

「因别显总。掷大千于方外。吸海水于毛孔。」

【因别显总者。以用彰体。因境识心。非总无以出别。
非别无以显总。如净名经云。掷娑婆于界外。移妙
喜于此方者。是明即近即远。即秽即净。不出一心
矣。又云海水入毛孔者。台教云。识得海水真性。即
是毛孔真性。故云海水入毛孔。又云芥纳须弥者。
卷二 第 122b 页 X63-0122.png
一切众生无明心。即是佛心。是名须弥入芥。设有
无边不可思议神变之事。皆同此释。华严记云。佛
智平等如虚空。则众生之界。皆是如来智中之物。
二者智能包纳。犹是智类。今毛孔顿现。则细巨顿
收。良以色性融无碍故。以性融相。为本真心之力
也。】

「妙位初成之际。天雨四华。无明欲破之时。地摇六动。」

【天雨四华者。台教云。表菩萨四位。一十住位。二十
行位。三十回向位。四十地位。华是柔软义。亦表于
行。亦表于善根。菩萨以行入位。故天雨华。然皆是
心华。般若经云。此非天华。亦非意树华。乃是无生
华。地摇六动者。是破无明。动六根之坚执。执从心
生。亦是动于心地。】

「理事无碍。」

【理能成事。事能显理。有理事无碍。有事事无碍。华
严记云。周遍含容观中。有事事无碍者。菩萨虽复
看事。即是观理。然说此事为不即理者。以事虚无
体。而不坏相。所以观众生。见诸佛。观生死。见涅槃。
以全理之事。恒常显现。是以事既全理。故不即理。
若也即理。是不全矣。如金铸十法界像。一一像全
体是金。不可更言即金也。】

「本末同歧。」

【因本示末。末还归本。如心无自性。因境而生。境无
自性。因心而现。能所互成。一体无异。如百门义海
卷二 第 122c 页 X63-0122.png
云。若以尘唯心现。则外尘都绝。若以心全现尘。则
内心都泯。泯者泯其体外之见。存者存其全理之
事。即泯常存。即存常泯。】

「横吞五乘之粹。」

【五乘者。一人乘。二天乘。三声闻乘。四缘觉乘。五菩
萨乘。持五戒。得人乘。持十善。得天乘。修四谛法。得
声闻乘。修十二因缘法。得缘觉乘。修六度行。得菩
萨乘。乃至三乘四乘一乘。皆从一心而出。所以楞
伽经颂云。诸天及人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
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
尽。无乘及乘者。故知三乘五性。皆自心生。若无于
心。既无能乘之人。亦无所乘之法。故云无乘及乘
者也。】

「圆舒八藏之奇。」

【八藏者。一渐教。二顿教。三不定教。四秘密教。五藏
教。六通教。七别教。八圆教。如经云。十二分教。于真
如法界流出。以心为体。演出无穷。何者。若心空。演
出声闻藏。若心假。演出菩萨藏。若心中。演出佛藏。】

「从心而出心。犹兰生兰叶。因意而发意。似檀孕檀枝。」

【境从心变。变是自心。从心现心。更无异物。如宝积
经偈云。如钻木出火。要假众缘力。若缘不和合。火
终不得生。是不悦意声。毕竟无所有。知声性空故。
瞋亦不复生。瞋不在于声。亦不身中住。因缘和合
起。离缘缘不生。如因乳等缘。和合生酥酪。瞋自性
卷二 第 123a 页 X63-0123.png
无起。因于粗恶事。愚者不能了。热恼自烧燃。应当
如是知。究竟无所有。瞋性本寂静。伹有于假名。瞋
恚即实际。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瞋三昧。
又偈云。是大夜叉身。从于自心起。是中无有实。妄
生于恐怖。亦无有怖心。而生于怖畏。观法非实故。
无相无所得。空无寂静处。现此夜叉身。如是知虚
妄。是夜叉三昧。且夜叉一身。于外相分甚为粗恶。
令人怖畏。瞋之门。是根本烦恼。最能烦乱。此内外
二法。尚成三昧。举一例诸。可为一心龟镜。则若境
若心。皆成正受。如华严经偈云。禅定持心常一缘。
智慧了境同三昧。】

「不空之空。非有之有。」

【心空。则无性而空。空而不空。心有。则无性而有。有
而不有。不有之有。有显一如。不空之空。空成万德。
可谓摧万有于性空。荡一无于毕竟矣。则张心无
心外之境。张境无境外之心。若互夺两亡。心境俱
泯。若相资并立。心境宛然。又二而不二。心境冥一。
不二而二。心境历然。又心外无境故难入。境外无
心故甚深。】

「如外无智而可知。智外无如而可守。」

【华严经云。智外无如为智所入。如外无智能證于
如。智即是如。如即是智。法界寂然曰如。寂而常照
曰智。岂离寂外别有智耶。若智外有如。智则收法
不尽。若如外有智。真如则不遍智中。举一全收。不
卷二 第 123b 页 X63-0123.png
容相并。如经云。无有少法与法同住。则显法性无
容并真。二既不存。一亦奚立。如斯断證。唯实教宗。
又如是所證。智是能證。能所冥合。心境一如。】

「帝网而重重交映。非一非多。」

【此是十玄门中。第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如天帝殿。
珠纲覆上。一明珠内。万象俱现。诸珠尽然。又互相
现影。影复现影。重重无尽。故千光万色。虽重重交
映。而历历驱分。亦如两镜互照。重重涉入。传辉相
写。递出无穷。此况一心真如无尽之性。流出万法。
影现法界。无尽无穷。】

「芥瓶而历历分明。不前不后。」

【华严疏云。炳然齐现。犹彼芥瓶。即十玄门中。第三
微细相容安立门。一能含多。即曰相容。一多不杂。
故云安立。炳者明也。一者是所合微细。如琉璃瓶
盛多芥子。炳然齐现。不相妨碍。非前非后。此况一
心能含万法。性相历然。】
注心赋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