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222-A¶
1222-A¶ 第 14c 页

* No. 1222-A
刻修禅要诀序

昔者世高法护译出禅经。僧光昙猷等并依教修心。
后什公入关。僧睿请出禅法要以来。往往有其人矣。
达磨西来。僧稠东起以后。斯风大振。至唐中叶。金智
无畏等三藏传秘密禅。别为流派。今斯所传。义兼显
密。法辨华梵。实为要诀。先得数本校以藏箧。朱盈居
士有信之人也。谋余刻以弘通。余曰。弥天有谓曰。禅
思守玄。鍊微入寂。在取何道。犹[古*见]于掌。堕癈斯要而
希见證。不亦难乎。然则入佛道要门。盖莫过焉。今子
举之。谁不随喜乎。于是乎序。

天明四年甲辰之冬 播磨沙门 智晖 撰No. 1222
修禅要诀
北天竺婆罗门禅师佛陀波利(唐云觉爱)。随问略说。西
京禅林寺沙门明恂问并随口录。同寺梵僧慧智
法师传译。

于时大唐仪凤二年丁丑岁也。
1222-A¶ 第 15a 页 X63-0015.png

问。此方古今学禅者。多不能免禅诸障难。以之观之。
将恐此地禅匠得法不尽。徘徊斯久。无处申疑。今忽
仰逢昙华示喻。得承即欲还国。重会无期。幸希慈降
具说禅要。庶令学者的有归凭。

答。禅法渐授。不合顿
说。何得具陈。

问。仰承既欲西还。渐授即当无寄。佛法既有开制。幸
赐勿阻机缘。

答。据此实亦可矜。但可有问随说耳。

问。有人言。经说禅定牢固者。如来灭后第三五百年
也。时今远矣。不合修禅。若据此言。合修禅不。

答。经亦
广云修禅。若据佛本不灭。何论之久近也。西方现今
坐得四禅八定者。其数极多。不可胜计。若言不合。其
事如何。三慧之中禅是修慧。今时岂可但学闻思不
许修也。此言偏据极。非通说。虽引佛经。其间非无邪
正。且于圣教偏举一文以蔽多义者。此当魔说耳。深
可察之。深可察之。

问。比见学禅者多有失心。令既巳无所复用。因癈万
行。虚度一生。下情以此。但欲馀修。且不脩禅得不。


曰。不也。禅是六度之第五。亦是三学中定学。安得不
脩。亦既有人因食噎死。岂即不食耶。其失心者。只是
不善方法耳。若解方便。千万无失。幸勿疑怖。决定须
修。北天竺有一僧。每习多闻而不学定。彼时读诵经。
忽有天来掩其口而语曰。汝闻思足矣。何不习禅以
之验之。纵修馀行而不学定者。于佛法中未为全得。

问。性多散乱者。学定何由可得。

答。猕猴尚能坐禅。况
1222-A¶ 第 15b 页 X63-0015.png
乃人而不得也。学定难者。只为前生未曾习耳。今复
不学。于未来何可得。岂令弥历长久而不得耶。更期
何时。经曰。闻思尚如门外。禅行始似入门。修禅下至
一念。福尚无量。岂一生殊可不学也。未能全学者。幸
可兼修。讲说之人。虽复广议禅法。且如说食而未入
口。至于禅行。始如饱餐美食也。昔有国王闻禅之益。
虽理国务兼复习禅。况出家之人落发屏缘息心无
事而不少学。岂是人哉。

问。学禅但唯坐耶。

答。是何言也。有待之身。要须四威
仪中易脱而互修。宁得唯坐。唯坐多招魔事。

问。且四威仪中坐法云何。

答。结跏端坐。结跏法。以左
脚压右右压左俱得。若结跏未便。半跏亦得。半跏法
唯是右压左。其两手各仰舒。掌亦右压左。并不得左
压右也。乃须闭目合口。舌跓上腭。或可跓齿。其闭目
合口等并不宜令急。乃至万事皆贵舒纵。不用拘急。
闭目未惯者。时任稍开。坐久少似疲倦。辄改威仪。勿
令生苦。他皆准此。

问。此方相传为右手等多动。坐者要令左压右。今乃
与彼硕反。未审何故耶。

答。西方诸佛。从佛以来相承
坐法皆如是也。并是印法。此方擅改。吾所未详。

问。坐禅时倚物。身或俯仰等。任性坐得不。

答。必须正
身端坐。身若倚曲即生病痛。

问。谨闻坐矣。行法云何。

答。行即经行也。宜依平坦之
地。自二十步以来。四十五步以上。于中经行。经行时
1222-A¶ 第 15c 页 X63-0015.png
覆左手。以大指屈著掌中。以馀四指把大指作拳然。
覆右手。把左手腕。即端坐少时。摄心令住。谓住鼻端
等也。乃行。行勿太急太缓。行只接心。行至界畔即逐
日回身。还向来处。住立少时。如前复行。行时即开目。
住即辄闭。如是久行稍倦。即休经行。唯在昼。夜不行
也。

问。多人同处经行得不。

答。稍须相离。令近不得。

问。行审其如是。往哲宁悉不言。幸乞指事委陈。庶今
自我作古。

答。乌苌国有佛经行处。及弥勒菩萨经行
处。并彫石以为界畔。今犹宛然。见者皆遥礼。无敢践
其所。菩萨行处。人或入中。然欲度其脩短。或延或促。
竟无有能定其步数。诸国屡亦有斯迹耳。经行之事。
盖是寻常。今古显然。无宜致惑。吁哉小事。此地犹迷。

问。绕塔行道与经行何别。

答。经行者直往直来。岂同
旋绕耶。又塔是多人往来处。不可于中经行。

问。此方有逆日行道称为右旋者。未知是不。

答。西方
旋塔并逐日转。曾无逆行。(此条相乘而起。非此正宗)

问。谨闻行矣。住法云何。

答。住即端身摄心正立也。两
手一如行时。如是久立稍觉劳倦。或双足如离地之
状。觉如是等。即宜且休。住馀坐等。

问。谨闻住矣。卧法云何。

答右胁著地。枕右手掌。舒左
手置左䏶上。舒两足重累。系相而卧。有病患者即任
所安而卧。

问。诸威仪中所有轨则。并是印法耶。

答。如上习禅。行
1222-A¶ 第 16a 页 X63-0016.png
住坐卧。屈申进止。手足左右等。一一皆是印法。

问。如上威仪修禅之法。依何乘耶。

答。依摩诃衍。

问。用四威仪修禅之法。小乘外道岂可无乎。

答。此之
禅法。小乘始无。外道宁有耶。邪宗本期受苦。翘足倒
悬。正法为遣劳疲。威仪易脱。小乘进或可分有。外道
全无。

问。外道及与三乘皆有禅定。息心遣境。未审何殊。

答。
外道执我以习禅。小乘计法而修定。大乘止观。人法
双除。此其别也。

问。将欲学禅。以何方便为先。

答。先起大慈悲心。永舍
报怨之念。方得习禅。贪瞋设起。速还除忏。如杖击水。
暂开还合也。恶念相续。不可学禅。

问。创初学禅。即观无相得不。

答。须以方便渐次而入。
吾未见顿现无相者。

问。渐次云何。

答。如是间学者。令心先住长安一城之
中。但勿令出外。如是渐住一寺一房。乃至鼻端。心若
不住。还摄令住。

问。鼻端云何。

答。想于鼻端如一滴垂露。住心观此。

问。此想成巳。复何所观。

答。次想脐中如沙里细泉。此
想若成。或见光明及腹中诸事。次观顶上状如瓮口。
直下贯身彻于下地中也。既此想巳。次观顶上想巳
观顶上去顶四指。令心住此。从是以后。身渐自在。次
乃得入无相等观。从浅至深。状若登梯之渐也。

问。亦有从想鼻端超越。即得无相观不。

答。譬似有人
1222-A¶ 第 16b 页 X63-0016.png
于沙土中本求铜铁。因或得金。此亦然也。从缘鼻端
或入顶想。或入火光定。或得无相等。如是超次。中间
不定。

问。经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或云心依境界是动非
禅。若缘鼻端等。岂非有住耶。

答。鼻等想成。辄便舍之。
更观馀相。才得寻舍。何成住耶。

问。缘鼻端等。积想乃成。久积想心。其必难舍。宁辄舍
鼻。次得缘脐。

答。本作要期。得而不。住及想成巳。自有
厌心。厌心既生。舍之甚易。

问。如圣教说。初入道者先教五停心等。今何不尔。

答。
五停心及鼻端等。各是一途。吾所禀承。但依此也。

问。有圣教云。若不先学多闻。不许脩定。其少闻者得
修禅不。

答。如吾和上阇梨相承一途。直尔学禅。无问
多闻少闻也。先多闻者最为第一。或多闻者倒益浮
散。固有顺定多闻及不顺者也。

问。闻思修慧次第相生。多闻闻慧既无。禅定脩慧宁
起。

答。设使有人一字不识。但解禅法。亦是多闻。非要
广寻文句等也。周利般陀诵箕忘帚成大罗汉。此岂
多闻耶。且成斯證。未必一切皆然。

问。其有持戒及破戒者。并得学禅不。

答。无问持戒破
戒。并得学禅。先净持戒。尤是第一。

问。圣教云。尸罗清净三昧现前。破戒之人何得修定。

答。声闻持戒乃是菩萨破戒。小乘犯重即便永弃。何
得修禅。尸罗不净定不现前者。据此说也。若大乘中。
1222-A¶ 第 16c 页 X63-0016.png
但能息心即真忏悔。真忏悔故障灭戒生。故得禅定。
示有先入方等忏悔。得灭罪相。更修戒品。方始习禅
者也。

问。以何法修。令心速定。

答。速求定者反是懈怠。慎勿
求速。伹能离念。息诸攀缘。非求非不求。得定若不得。
但勿计念者。是大精进也。乌苌国有一僧。久坐不能
得定。遂癈业。忽有天化为人来其前。磨一铁锤。僧问
何用。答曰欲以作针。僧曰何由可成。天曰不休即成。
僧遂体悟。还复习禅。因得道果。后复住灭定。住灭定
故。迄今犹在。但以离念为勤。得定何虑不速乎。

问。定中有何相耶。

答。定相极多。且举三五。或头似丈
夫之状。或觉身上多诸垢秽腻。此等是有障之相。即
宜改易威仪。或且休止。或觉身上如虫蚁行。或复如
云及白叠等从背上起并。勿怪亦勿手髑。或如滴油
从头面下。或见所坐处明。此等并是定前相也。或久
坐立。身有劳倦。傍闻弹指声或触门等声者。即直出
定。或𥨊息等。此是诸天善神。善知人劳倦。来相警耳。
或觉身有轻举而亦乐者。是神足前相。或轻举而苦
者。是风大增也。或身上有处热者。是火光定相。或见
一室明者。是初禅之前相。或闻奇妙香气世间无比
者。此是定成之相。如是等类不可具述。伹觉如是违
顺等相。皆勿取著以生忧喜。但缘本境安静其心。

问。坐禅者既不用违强身心。若觉如上虫蚁行等。抑
情不触。岂不违强耶。

答。未得定时不用违强。渐既在
1222-A¶ 第 17a 页 X63-0017.png
定。违强无失。

问。将从定出。时节等云何。

答。初学定者。先作要期。或
若干时。或鸣钟。或一时一更等。当须出定。如是期巳。
然后入禅。必须然也。其有入定或经劫数或一二七
日等者。并随其心有此脩短耳。欲出定时。先从心动。
心动巳。即气脉渐通。然后徐徐动身而起。故经云。世
尊从禅安详而起。

问。若有魔事。云何遣除。

答。但解四威仪中易脱而修。
即无魔事。慎勿勉强以自生苦。道从乐生。不同外道
受诸苦法。解此消息。魔事自除。犹不除者。即宜舍置
或读诵经论。乃至入诸市肆游目放心。魔事必遣。但
有禅病。宜依经教以禅法治。非但针药等所能疗耳。

问。坐禅有预防魔事法不。

答。凡欲学禅。先起悲愿。我
今修定。必取菩提。广利群物。唯愿三宝诸天神等。宜
卫其身。使无灾障。每斯誓巳。然后习禅。然于禅堂内
四壁边上。多画圣僧形像。并作结跏坐禅定状。其圣
僧像稍宜大作。仍以花香供养。近下复画诸凡僧像。
稍宜小作。大小如人。亦作禅状。然后于中学禅。可得
预防魔事。

问。佛堂中坐禅得不。

答。坐禅宜于静室树下冢间及
露坐等。不须在于佛堂中也。

问。多人同处坐禅得不。

答曰。得然。各面他背坐。不得
相向。若有多人。夜中燃一灯烛。人少不须用。

问。坐禅须被受持袈裟不。

答。裸得无在。
1222-A¶ 第 17b 页 X63-0017.png

问。学禅者。一切时常摄念耶。

答。除大小便。馀时常须
摄心。

问。定心名止。止中即有观不。

答。但只勿学。临时自当
知。

问。坐禅人兼得持经讲说等不。

答。力所堪者皆得兼
修。然诸业中禅业最胜。是以西方上房上供先给禅
师。经律等师与其中下。

问。有禅业者。命终之际能排恶趣不。

答。如极边险。不
持弓矢逢贼必危。身亦如是。既处无常。不预修禅。临
终必乱心舍命。多生恶趣。定心自在。临终无颠倒。无
颠倒故随心受生善所。即此生中尚期果證。何况临
终不排恶趣乎。亦有一生学禅而不能得。临欲舍命
而始得者。其人死之后。颜色不变。身体柔软。是其相
也。禅师屡云。闻思学者适犹习于良方。至于修慧始
如服于妙药。虽有多闻施戒等行。犹不安禅者。尚未
得名修道人也。又云禅定者。乃陶冶粗鄙。澡练神明。
味道之辈特宜存习。但恂暂逢玄匠。略问如前。迫以
短时。不遑周详备。更详金牒。参而用焉。

修禅要诀一卷


承保三年六月二十二日于光明书写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