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40c 页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86b 页
缁门警训卷第九
*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皇帝敬问光宅寺智顗禅师。朕于佛教敬信
情重。往者周武之时毁坏佛法。发心立愿必
许护持。及受命于天。仍即兴复仰凭神力。法
轮重转。十方众生俱获利益。比以有陈虐乱
残暴。东南百姓劳役不胜其苦。故命将出师。
为民除害。吴越之地今敕廊清。道俗又安。深
称朕意。朕尊崇正法救济苍生。欲令福田永
存津梁无极。师既已离世网。修已化人必希
奖进。僧行固守禁戒。使见者钦服闻即生善。
方副大道之心。是为出家之业。若身从道服
心染俗尘。非直含生之类无所归依。抑恐妙
法之门更来谤讟。宜相劝励以同朕心。春日
渐暄道体如宜也。开皇十年正月十六日。内
史令安平公臣李德林宣内史侍郎武安子臣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86c 页 T48-1086.png
李元操奉内史舍人裴矩行。* 晋王受菩萨戒疏(即隋焬帝)
使持节上柱国太尉公杨州总管诸军事杨州
刺史晋王弟子杨广。稽首奉请十方三世诸
佛。本师释迦如来。当降此土补处弥勒。一切
尊轻无量法宝。初心以上金刚以降诸尊。大
权摩诃萨埵。辟支缘觉独脱明悟。二十七贤
圣他心道眼。乃至三有最顶。十八梵王。六欲
天子帝释天主。四天大王。天仙龙神飞腾隐
显。任持世界作大利益。守塔卫法防身护命。
护净戒无量善神。咸愿一念之顷。承佛神力
俱会道场。證明弟子誓愿。摄受弟子功德。窃
以识暗萌兴。即如来性。无明俯坠本有未彰。
理数斯归物极则反。欲显当果必积于因。是
调御世雄备历生死。草木为筹不可胜计。恒
沙集起固难思议。深染尘劳方能厌离。法王
启运本化菩萨。譬如日出先照高山。随逗根
宜权为方便。如彼众流咸宗大海。弟子基
承积善生在皇家。庭训早趋贻教夙渐。福理
攸钟妙机须悟。耻崎岖于小径。希优游于大
乘。笑止息于化城。誓舟航于彼岸。但开士万
行戒善为先。菩萨十受专持最上。谕造宫室
必因基趾。徒架虚空终不成立。弗揆庸懜。抑
又闻之。孔老释门咸资镕铸。不有轨仪孰将
安仰。诚复释迦能仁本为和尚。文殊师利冥
作阇黎。而必籍人师显传圣授。自近之远感
而遂通。萨陀波崙罄髓于无竭。善财童子忘
身于法界。经有明文。敢为臆说。深信佛语。聿
遵明导。天台智顗禅师佛法龙象。童真出家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87a 页 T48-1087.png
戒珠圆净。年将耳顺定水渊澄。因静发慧安无碍辩。先物后己谦挹盛风。名称普闻众所
知识。弟子所以虔诚遥注。命楫远延。每畏缘
差。值诸留难。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云雾
只销烦恼。谨以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
三日。总管金城设千僧蔬饭。敬屈禅师授菩
萨戒。戒名为孝。亦名制止。方便智度归亲奉
极。以此胜福奉资至尊皇后。作大庄严同如
来慈。普诸佛爱。等视四生犹如一子。弟子即
日种罗睺业。生生世世还生佛家。如日月灯
明之八王子。如大通智胜十六沙弥。眷属因
缘法成等侣。俱出有流到无为地。平均六度
恬和四等。众生无尽度脱不穷。结僧那于始
心。终大悲以赴难。博远如法界究竟若虚空。
具足成就皆满愿海。杨广和南(王嚫戒师衣物五十八事亲书
龙鱼飞白诸篆四十馀字)。
* 婺州左溪山朗禅师召永嘉大师山居书
自到灵溪泰然心意。高低峰顶振锡常游。石
室岩龛拂乎宴坐。青松碧沼明月自生。风扫
白云纵目千里。名花香果蜂鸟衔将。猿啸长
吟远近皆听。锄头当枕细草为毡。世上峥嵘
竞争人我。心地未达方乃如斯。倘有寸阴愿
垂相访。
* 永嘉答书
自别以来经今数载。遥心眷想时复成劳。忽
奉来书适然无虑。不委信后道体如何。法味
资神故应清乐也。粗得延时钦咏德音。非言
可述。承怀节操独处幽栖。泯迹人间潜形山
谷。亲朋绝往鸟兽时游。竟夜绵绵终朝寂寂。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87b 页 T48-1087.png
视听都息心累阒然。独宿孤峰端居树下。息繁餐道诚合如之。然而正道寂寥。虽有修而
难会。邪徒喧扰。乃无习而易亲。若非解契玄
宗行符真趣者。则未可幽居抱拙。自谓一生
欤。应当博问先知。伏膺诚恳执掌屈膝。整意
端容晓夜忘疲。始终虔仰折挫身口。蠲矜怠
慢不顾形骸。专精至道者。可谓澄神方寸欤。
夫欲采妙探玄。实非容易。决择之次如履轻
冰。必须侧耳目而奉玄音。肃情尘而赏幽致。
忘言宴旨濯累餐微。夕惕朝询不滥丝发。如
是则乃可潜形山谷。寂累绝群哉。其或心径
未通。瞩物成壅。而欲避喧求静者。尽世未有
其方。况乎郁郁长林峨峨耸峭。鸟兽呜咽松
竹森稍。水石峥嵘风枝萧索。藤萝萦绊云雾
氤氲。节物衰荣晨昏眩晃。斯之种类岂非喧
杂耶。故知见惑尚纡。触途成滞耳。是以先须
识道后乃居山。若未识道而先居山者。但见
其山必忘其道。若未居山而先识道者。但见
其道必忘其山。忘山则道性怡神。忘道则山
形眩目。是以见道忘山者。人间亦寂也。见山
忘道者。山中乃喧也。必能了阴无我。无我谁
住人间。若知阴入如空。空聚何殊山谷。如其
三毒未袪六尘尚扰身心自相矛盾。何关人山
之喧寂耶。且夫道性冲虚万物本非其累。真
慈平等声色何非道乎。特因见倒惑生。遂成
轮转耳。若能了境非有触目无非道场。知了
本无所以不缘而照。圆融法界解惑何殊。以
含灵而辨悲。即想念而明智。智生则法应圆
照。离境何以观悲。悲智理合通收。乖生何以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87c 页 T48-1087.png
能度。度尽生而悲大。照穷境以智圆。智圆则喧寂同观。悲大则怨亲普救。如是则何假长
居山谷。随处任缘哉。况乎法法虚融心心寂
灭。本自非有谁强言无。何喧扰之可喧。何寂
静之可寂。若知物我冥一。彼此无非道场。复
何徇喧杂于人间。散寂寞于山谷。是以释动
求静者。憎枷爱杻也。离怨求亲者。厌槛欣笼
也。若能慕寂于喧。市廛无非宴坐。徵违纳
顺怨债由来善友矣。如是则劫夺毁辱何曾
非我本师。叫唤喧烦无非寂灭。故知妙道无
形。万像不乖其致。真如寂灭。众响靡异其源。
迷之则见倒惑生。悟之则违顺无地。阒寂非
有。缘会而能生。峨嶷非无。缘散而能灭。灭既
非灭以何灭灭。生既非生以何生生。生灭既
虚实相常住矣。是以定水滔滔。何念尘而不
洗。智灯了了。何惑雾而不祛。乖之则六趣循
环。会之则三途迥出。如是则何不乘慧舟而
游法海。而欲驾折轴于山谷者哉。故知物类
纭纭其性自一。灵源寂寂不照而知。实相天
真灵智非造。人迷谓之失。人悟谓之得。得失
在于人。何关动静者乎。譬夫未解乘舟而欲
怨其水曲者哉。若能妙识玄宗虚心冥契。动
静常矩语默恒规。寂尔有归恬然无间。如是
则乃可逍遥山谷。放旷郊廛。游逸形仪寂泊
心腑。恬淡息于内。萧散扬于外。其身兮若
拘。其心兮若泰。现形容于寰宇。潜幽灵于法
界。如是则应机有感。适然无准矣。因信略此
馀更何由。若非志朋安敢轻触。宴寂之暇时
暂思量。予必诳言无当。看竟回充纸烬耳。不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88a 页 T48-1088.png
宣。同友玄觉和南。* 天台圆法师忏悔文
「 我念自从无始劫。
失圆明性作尘劳。
出生入死受轮回。
异状殊形遭苦楚。
夙资少善生人道。
获遇遗风得出家。
披缁削发类沙门。
毁戒破斋多过患。
坏生害物无慈念。
啖肉餐臐养秽躯。
众人财食恣侵瞒。
三宝资缘多互用。
邪命恶求无厌足。
耽淫嗜酒愈荒迷。
慢佛轻僧谤大乘。
背义孤亲毁师长。
文过饰非扬己德。
幸灾乐祸掩它能。
虚诳欺诬竞利名。
斗搆是非争人我。
恶念邪思无暂息。
轻浮掉散未尝停。
追攀人事愈精专。
持诵佛经唯困苦。
外现威仪增谄诈。
内怀我慢更疏狂。
懒堕熏修恣睡眠。
悭嫉贪婪无愧耻。
野田秽本将何用。
大海浮尸不久停。
既无一善可资身。
必堕三涂婴众苦。
仰愿本师无量寿。
观音势至圣贤僧。
同轸威光俯照临。
共赐冥加咸救拔。
无始今身诸罪障。
六根三业众愆尤。
一念圆观罪性空。
等同法界咸清净。」
* 发愿文
「 愿我尽生无别念。
阿弥陀佛独相随。
心心常系玉毫光。
念念不移金色相。
我如再食众生肉。
饮酒行淫作重非。
现身生陷大阿鼻。
万劫洋铜吞热铁。
愿我临终无疾苦。
预知时至不昏迷。
善根慧念转增明。
业债冤魔咸寂灭。
异香天乐盈空至。
宝殿金台应念来。
亲睹如来无量光。
一切圣贤同接引。
弹指已登安乐国。
即闻妙法悟无生。
游历无边佛土中。
供养亲承蒙授记。
分身遍至河沙界。
历微尘劫度众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88b 页 T48-1088.png
誓入娑婆五浊中。普化群迷成正觉。
众生业尽虚空尽。
我愿终当不动移。
乃至今身及未来。
念念圆修无间断。
仍将三业修行善。
回施虚空法界中。
四恩三有众冤亲。
同脱若轮生净土。」
* 荆溪大师诵经普回向文
一句染神咸资彼岸。思惟修习永用舟航。随
喜见闻恒为主伴。若取若舍经耳成缘。或顺
或违终因斯脱。愿解脱之日依报正报。常宣
妙经。一刹一尘无非利物。唯愿诸佛冥熏加
被。一切菩萨密借威灵。在在未说皆为劝请。
凡有说处亲承供养。一句一偈增进菩提。一
色一香永无退转。
* 芭蕉泉禅师示众
云水之人不暂休。问君著甚苦来由。异乡彼
此皆为客。无事相干且缩头。行与住坐与卧。
两片唇皮只管播。是是非非谁个无。也须检
点自家过。出家儿著便宜。袈裟不是等闲披。
桑田不耕亲不养。不修道业更何为。阎老子
不[打-丁+么]攞。据尔所作因。还尔所作果。涅槃堂里
叫阿爷。要行不得行。要坐不得坐。正与么时。
是尔是我。
* 龙门佛眼禅师十可行十颂并序
华严以十法界总摄多门。示无尽之理。禅门
有十玄谈。以明唱道。洞山有十不归。以表超
證。山僧述十可行。以示后生。庶资助道。譬
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又如染香之人亦有
香气。有少益者。书之于后。
** 宴坐
「 清虚之理竟无身。
一念归根万法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88c 页 T48-1088.png
物我顿忘全体露。个中殊不记功程。」
** 入室
「 问道趋师印自心。
入门端的访知音。
此生不踏曹溪路。
到老将何越古今。」
** 普请
「 拈柴择菜师先匠。
进业修身见古人。
若到诸方须审实。
龙门此法是通津。」
** 粥饭
「 三下板鸣生死断。
十声佛唱古今通。
开单展钵亲明取。
不可粗心昧苦空。」
** 扫地
「 田地生尘便扫除。
房廊潇洒共安居。
装香扫地无馀事。
默耀韬光示智珠。」
** 洗衣
「 临流洗浣莫疏慵。
入众衣裳垢不中。
上下邻肩薰炙久。
身心动念肯消镕。」
** 经行
「 石上林间鸟道平。
斋馀无事略经行。
归来试问同心侣。
今日如何作么生。」
** 诵经
「 夜静更深自诵经。
意中无恼睡魔惺。
虽然暗室无人见。
自有龙天侧耳听。」
** 礼拜
「 礼佛为除憍慢垢。
由来身业获清凉。
玄沙有语堪归敬。
是汝非他事理长。」
** 道话
「 相逢话道莫虚头。
大语高声笑上流。
言下若能穷本末。
肯将无义结朋俦。」
** 示禅人心要
近世多以问答为禅家家风。
不明古人事。一向逐末不反。可怪可怪。昔人
因迷而问故。问处求證入。得一言半句。将为
事究明令彻去。不似如今人胡乱问趁口答。
取笑达者。
** 诫问话
近代问话多招讥谤。盖缘不知伸
问致疑。咨请之意后生相承。多用祝赞顺时
语。并非宗乘中建立。如古人问。若为得出三
界去。又问声色如何透得。又问此间宗乘和
尚如何言论。并是出众当场决择。近时兄弟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89a 页 T48-1089.png
进十转五转没巴鼻语。或奉在座官员。或庄严修设檀信。俱不是衲僧家气味。又抽身出
众便道数句。或时云。某甲则不恁么道。又云。
和尚何不道云云。夫问话者。激扬玄极也。不
在多进语三两转而已。贵得生人信。不至流
荡取笑俗子也。
* 大隋神照真禅师上堂
师云。老僧不为名利来此。须要得个人。不可
青山白云中趁尔是非。将来之世舍一报身
后。草也无吃。多少金毛师子问著便作驴鸣
马喊。诸人者似老僧行脚时。到于诸方多是
一千。少是七百五百众。或在其中经冬过夏。
未省时中空过。向沩山会里做饭七年。于洞
山会中做柴头三年。重处即便先去。只是了
得自己时中。干他人什么事。如诸佛菩萨尽
是勤苦。不计劫数。舍金轮王宝位。及头目
髓脑所爱之物。国城妻子不可算数。所以始
得名为佛。似诸阇黎还曾舍得个什么。作得
个什么勤苦。便道我会出世间法。世间法尚
不会。些些子境界现前。便自张眉努目。消容
不得说什么解脱法。长连床上坐不摇十指。
吃他信施了。合眼合口。便道我修行修道感
果。如是合消得。只是谩自己。如百丈和尚置
于堂宇。只要办事底人。诸阇梨还办得个什
么事。其中有不动身手。日消得万两黄金。若
是消得者。岂可如此见解。不可从母腹中来
如是邪。但会得世间法。是则名为出世间法。
世间法尚乃不会。岂况佛法。只如一大藏教。
尽是金口所宣如来秘密。汝口里念将来总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89b 页 T48-1089.png
成魔语。岂得了为什么不了。若了时达磨不从西来也。只如达磨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
也无。又争得道无。譬如人有一宝坠在淤泥
中。勤苦累劫寻求不得。或有一人善知宝所。
直从泥中指出此宝。以示失宝之人。失宝之
人一见便识是我本物。了无得失。达磨西来
亦复如是。不可只是老僧是善知识邪。遍地
众生总是善知识。只是见觉未明。不可道伊
无也。若言有时诸人肯礼蠢蠢之徒作佛么。
譬如明珠堕在泥中。未遇其人岂有出期。有
此众生比如无情。还同顽物。既在三衣之下。
直须亲近知识。早是几生修来始得。如此不
可却入轮回六趣去也。若是得自在底人论
个什么。镬汤炉炭刀山剑树。四生六道于中
如吃美食。若未得如是便。实受此报。一失人
身。再求欲似如今者。万中无一。莫未得谓得。
未證谓證。未闻谓闻。自谩自诳。失却光阴虚
延日月。展转只是无明檐重。乍可为俗随所
任运。遣过时日。却乃无业。如今作沙门每日
有业。有什么业。踏底是国王地。著底是檀信
衣。吃底是檀信食。骨肉是父母之体。若也不
了将何酬答。所以言有业只如老僧不可是
了底人。舍此一报身随业而行。谁言定得。除
佛与佛乃能知之。时有僧问不假言句。如何
得知。师云。假言句尚乃不知。僧无语。礼拜。
* 上堂
夫沙门释子见有如无。始得向一切时中。与
凡圣等与解脱等。方有少许出处。若不如此。
大难大难。珍重。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89c 页 T48-1089.png

* 云峰悦和尚室中举古
举古者道。剃发著袈裟。宜应行圣道。自馀闲
杂事。俱为生死因。师云。汝等诸人横担拄杖。
拨草瞻风。绕天下行脚。且道。还曾踏著田地
也无。僧无对。师云。虚生浪死汉。
* 金陵保宁勇禅师示众
「 身上之衣不容易披。
钵中之食莫等闲吃。
等闲吃。
往往难销水一滴。
容易披。
究竟出家何所为。
直心实行能纲纪。
一颗圆光无表里。
莫学寻常轻薄流。
平生涉猎誇唇嘴。
恣贪瞋没惭愧。
善恶昭然难亸避。
三途六道正茫茫。
也好回头自瞥地。」
* 古德渴热行
「 金乌震怒兮烁烁如飞。
火云发炎兮腾腾若炊。
江湖竞熬煮。
草木半黄萎。
真金销烁兮大石欲裂。
猛虎喘息兮蛟龙唾垂。
门有蓬荜兮屋无片瓦。
寝无帐席兮哭有多儿。
耘苗匪倦戽水忘疲。
颜容抹漆黑。
背脊坼龟皮。
咨尔释氏。
宜以审之。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屋有画堂虚室。
浴有清流曲池。
帐垂翡翠簟展琉璃。
闲寻泉石兮恣行恣坐。
静对风月兮自歌自怡。
回头一顾人间事。
饮水须知可度时。
无更恨风伯。
休颠嗔雨师。」
* 觉范洪禅师送僧乞食序
曹溪六祖初以居士服至黄梅。夜舂以石坠
腰。牛头众乏粮。融乞于丹阳。自负米斛八斗。
行八十里。朝去暮归。率以为常。隆化惠满所
至破柴制履。百丈涅槃开田说义。坠腰石尚
留东山。破柴斧犹存邺镇。江陵之西有负米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90a 页 T48-1090.png
庄。车轮之下有大义石。衲子每以为游观。不可诬也。世远道丧而妄庸寒乞之徒。入我法
中其识尚不足以匡。欲其可荷大法也。方叠
花制袜以副丝绚。其可夜舂乎。纤罗剪袍以
宜小袖。其可破柴乎。升九仞之峻。仆夫汗血
不肯出舆。其可负米乎。方大书其门云。当寺
今止挂搭。其肯开田说义乎。余尝痛心抚膺
而叹者也。屡因弘法致祸卒为废人。方幸生
还逃遁山谷。而衲子犹以其尝亲事云庵。故
来相从。余畜之无义。拒之不可。即闭关坚卧。
有扣其门而言者曰。云庵法施如智觉。爱众
如雪峰。出其门者今皆不然。道未尊而欲人
之贵己。名不耀而畏人挨己。下视禅者如百
世之冤。謟事权贵如累劫之亲。师皆笑蹈此
污而去。庶几云庵爪牙矣。于是蹶然而起曰。
然则无食奈何。曰当从净檀行乞。亦如来大
师之遗则也。老人肯出则庶使丛林知云庵
典刑尚存。余嘉其言。因序古德事以慰其意。
当有赏音者耳。
* 为僧不预于十科。事佛徒消于百载(高僧传)
** (译经)
「 变梵为华。
通凡入圣。
法轮所转。
诸佛所师。」
** (义解)
「 寻文见义。
得意忘言。
三慧克全。
二依常转。」
** (习禅)
「 修至无念。
善恶都亡。
亡其所亡。
常住安乐。」
** (明律)
「 严而少恩。
正而急护。
婴守三业。
同彼金汤。」
** (护法)
「 家有良吏。
守藏何虞。
法有明师。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90b 页 T48-1090.png
外御其侮。」** (感通)
「 逆于常理。
感而遂通。
化于世间。
观之难测。」
** (遗身)
「 难舍易捐。
施中第一。
以秽浊体。
回金刚身。」
** (读诵)
「 十种法师。
此为高大。
洙枸橼花。
果时穰赤。」
** (兴福)
「 为己为它。
福生罪灭。
有为之善。
其利博哉。」
** (杂科)
「 统摄诸科。
同归高尚。
唱导之匠。
光辉佛乘。」
* 或庵体禅师上堂
「 衲僧行李岂寻常。
出匣吹毛不隐藏。
夺食驱耕全正令。
东西无复鬼分赃。」
* 示众
「 暗撒骊珠成瓦砾。
闲倾鸩毒是醍醐。
冤将恩报灭胡种。
举眼无亲真丈夫。」
「 著脚孤危草不生。
勿栖泊处等闲行。
临风阔却噇空口。
断送浑家入火坑。」
「 绝学无为暗号通。
先天后地活虚空。
纵横漏泄祖师意。
争得浑家不点胸。」
「 扯破娘生帖肉衫。
袒肩赤膞不羞惭。
胡来汉见非难易。
大事教谁更荷担。」
「 生狞别是一般村。
品藻先贤簿后昆。
掉放孤峰争合杀。
棒头有眼盖乾坤。」
「 清平世界罢干戈。
无奈儿曹籍甚何。
急水滩头抛直钓。
锦鳞不遇枉多罗。」
「 男儿脚底透长安。
得坐披衣肯自谩。
三尺冷光辉夜月。
一条秋水迸人寒。」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90c 页 T48-1090.png

「 瞎驴种草不消凭。
旧阁重关唾手赢。
湖海晏清还独步。
功归寸刃血长鲸。」
「 判身舍命讨冤雠。
热血相喷肯便休。
反倒大家无寸土。
空双手去占云头。」
「 全提大用鸟投网。
绝照忘机龟负图。
入此门来都不是。
如何升降老臊胡。」
「 己躬日用露全真。
选甚行云与谷神。
合掌低头叉手处。
粗言细语在当人。」
「 离相离名无实法。
非心非佛若为猜。
了知极则难分付。
不觉和声送出来。」
「 支郎入作葛藤多。
捏定咽喉不奈何。
转得身来添气急。
可怜鹞子过新罗。」
* 小参
「 赤骨力穷担片板。
颠痴勃癞竖双眉。
蓦生做处难名状。
佛祖当头听指挥。」
* 结座
「 一拳也是打爷来。
未有输赢莫放开。
割舍拍盲穷性命。
觜喎鼻塌见全材。」
* 真净文禅师颂
「 剃发因惊雪满刀。
方知岁月不相饶。
逃生脱死勤成佛。
莫待明朝与后朝。」
* 灵芝照律师颂
「 听教参禅逐外寻。
未尝回首一沈吟。
眼光欲落前程暗。
始觉平生错用心。」
* 古德垂诫
「 地狱之中未是苦。
袈裟之下苦无闻。
死生大事还知否。
莫向青山卧白云。」
* 勉看经
「 檀那经卷早宜看。
施利虽亏我不安。
奉劝僧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91a 页 T48-1091.png
铁窗莫待电光寒。」* 勉应缘
「 出家事业总荒唐。
赢得身心蚁子忙。
簿上转经多积欠。
眼前业障自身当。
门徒施利鱼腮水。
买得油盐雪见汤。
年去年来何了日。
不知将底见阎王。」
* 勉住持
「 深嗟末说实悲伤。
佛法无人为主张。
未解读文先坐讲。
不曾行脚便升堂。
将钱讨院如狂狗。
空腹高心似哑羊。
奉劝后贤休继此。
免教地狱苦时长。」
* 洞山和尚自诫
「 不求名利不求荣。
只么随缘度此生。
三寸气消谁是主。
百年身后谩虚名。
衣裳破处重重补。
粮食无时旋旋营。
一个幻躯能几日。
为他闲事长无明。」
* 雪峰存禅师入闽
「 光阴倏忽暂须臾。
浮世那能得久居。
出岭年登三十二。
入闽早已四旬馀。
他非不用频频举。
己过当须渐渐除。
为报满朝朱紫道。
阎王不怕佩金鱼。」
* 宏智禅师示众
「 蒿里新坟尽少年。
修行莫待鬓毛斑。
死生事大宜须觉。
地狱时长岂等闲。
道业未成何所赖。
人身一失几时还。
前程黑暗路头险。
十二时中自著奸。」
* 省病僧
「 访旧论怀实可伤。
经年独卧涅槃堂。
门无过客窗无纸。
炉有寒灰席有霜。
病后始知身自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91b 页 T48-1091.png
健时多为别人忙。老僧自有安闲法。
八苦交煎总不妨。」
* 大慧和尚示徒
「 出家立志切须勤。
也要时时近好人。
蹭蹬莫随愚伴侣。
蹉跎又恐落风尘。
无良小辈频频脱。
得义高流数数亲。
若也依吾如是诫。
佛家梁栋亦堪陈。」
* 庞居士颂
「 但自无心于万物。
何妨万物常围绕。
铁牛不怕师子吼。
恰似木人见花鸟。
木人本体自无情。
花鸟逢人亦不惊。
心境如如只遮是。
何虑菩提道不成。」
* 自保铭姑苏无作撰
夫求名者不以德而求之。谓之恶名。求利者
不以道而求之。谓之恶利。恶名为智人之所
嫌。恶利有来业之所畏。上德不德老氏诫言。
四邪五邪释门切忌。宁以实而失。不以得而
伪。小人趋恶名之名。君子存大利之利。福劣
财强财必为殃。德薄任大任速成害。古人者
只要心达不要身达。他贤莫掩我贤莫伐。若
如是则知其命合其道。终一身而自保。
* 上竺佛光照法师示小师正吾(尝住吴之北禅号东屏)
为人难为人师不易。难者何。曰天资。曰学问。
曰识见。曰气象。无天资无学问。无识见无气
象。若是而能为人者。未之有也。有天资而后
有学问。有学问而后有识见。有识见而后有
气象。若是能为人未也是何也。天资不高学
问不博。识见不明气象不雅。犹之不能也。不
高则庸不博则窒。不明则回不雅则野。高而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91c 页 T48-1091.png
智博而达。明而正雅而文。四者备能为人矣。而欲为人师者。未之可也。曷为不易。曰宗旨。
曰教义。曰法相。不得乎宗旨。不通乎法相。不
辨乎教义。犹之不可也。能提宗旨矣。能析教
义矣。能解法相矣。不有师承不明境观。而能
与人为师者。未之有也。师承正境观明。而不
超悟洞彻佛意者。犹之不能也。亦既超悟洞
彻矣。不能忘境观绝知见离法爱。为大导师
者。未之有也。三者具矣。而不知进退得失者。
犹之不可。故曰。为人难为人师不易。
* 圭峰禅师示学徒委曲
一从别后相忆是常。未审朝暮用心在何境
界。得背尘合觉否。外境内心觉了不相关否。
定慧轻安适悦否。修行若忘失菩提心知之
总是魔业否。数数觉察勤勤观照。习气若起
当处即休。辄莫随之。亦莫灭之。何以故。阳焰
之水不应趁故。不应灭故。不应趁故。免落凡
夫纵情。不应灭故。免堕二乘调伏。圆宗顿教
毕竟如斯。但与本性相应。觉智自然无间。长
时之事难可具书。略标大分。自须努力不多
述也。
* 登厕规式
登厕之法律制委明。盖欲洁严身器亲近。
圣贤洗净洗手各有轨度。倘未尽谙则反污
其手。礼诵烧香合掌执捉。动辄得咎。可不慎
欤。今将古规稍加增削。然其细行固难备举。
大抵种种动用之际。皆有方便护人意根处。
自当触类而长之。书不云乎。不矜细行终累
大德。况出家者流。幸冀高明劝诸后进。
○经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92a 页 T48-1092.png
云。若登厕不洗净者。不得入大僧数。不得坐禅床。不得登宝殿。
○须知净桶内净外触。不
可将净桶入水槽中㴷水。须将杓盛水入桶
中。免污一槽之水。
○不可安净桶在水槽上。
淋其桶底触水下槽中。
○不得将触处筅帚近
水槽边。恐不知者误将洗盆。
○槽中之水须
频换新者。盖水留三宿只生细虫。夏月则不
至三宿。切莫停积死水。若无净头之处。仰宣
力者。结缘措置。免伤物命。
○初入厕时先须
弹指三下。以警在秽之鬼。亦不可痰吐入厕
中。以伤在秽之鬼。此二项阴德具载藏经。兹
不繁引。
○初蹲身时先须倾少水在槽中。一
则解旧粪臭气。则新粪易下不积槽中。
○既
在厕中。不可语言作声。
○文殊经云。大小便
时身口状如木石。不得有声。
○厕中不可画
壁书字。每见尊宿老成。路逢字纸在地。即收
置净处。或抛在水中。盖尊重字画。不忍狼籍。
况书臭厕中。岂不折福。
○若洗净时右手执
净桶。旋旋倾之。以左手盛水。将第四指著实
洗之七度。切不可就桶中掬水。污于桶内。
○
常去左手第四指爪甲。莫令藏垢。释氏要览
云。佛令比丘指甲止长一麦粒许。过则剪之。
今有出家人爱护指爪养长寸馀。以为美观。
尚纵秽躯应无净行。
○常见惜福人用厕筹
毕。就净桶洗之。反污桶内。或将手入桶掬
水。洗筹亦不可。
○洗净须用冷水。则益人用。
热汤则生肠风等疾。
○若洗手时先用灰擦七
度去秽。手背亦然。次用泥擦七度净之。手背
亦然。次用皂团或皂角。或木屑。或二桑叶皆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92b 页 T48-1092.png
可。○溪堂杂录云。元祐中有蜀僧智超法师。
常诵华严经。已三十年。偶见一童子风貌清
爽举手高揖。超曰。何来。曰五台来。超曰。何
远至此。曰有少事欲相导故。超曰。愿闻。曰吾
师诵经固可嘉矣。但失在登厕洗净时。触水
淋其手背。而未尝用灰泥洗之。所用灰泥律
制七度。今但二三。缘此触尚存。礼佛诵经悉
皆得罪。言讫不见。超惭而改过。识者或曰。此
必文殊化现有警于超也。故知洗手必须依
法。因果经云。触手请经当获厕中虫报。
○后
架手巾须多备三两条。频频洗换。莫令垢染
以污净手。人众处五日一洗。人少处十日一
洗。
○凡拭手时。须将手巾搏而拭之。庶得易
乾。
○入厕洗净等。经中各有神咒。必须受持。
经云。若不持诵此诸神咒者。纵用七恒河水
洗。至金刚际。亦不得身器清净。受持此咒者。
当一一默诵七遍。则获一切清净福德。诸恶
鬼神悉皆拱手。
入厕 唵狼鲁陀耶莎诃 洗净 唵贺曩密
栗帝莎诃 洗手 唵主迦罗野莎诃
去秽 唵室利曳婆醯莎诃 净身 唵㕹
折罗恼迦吒莎诃
* 大智律师入厕垂训
「 摺叠衣裳整齐鞋履。
省约用筹点滴使水。
屏息语言安详进止。
当念此身满中盛屎。
臭不可闻秽不可视。
行厕革囊诚为可鄙。
云何于身耽欲无耻。
云何于食乐著肥美。
结习成因果报必是。
一入泥犁穷劫不已。
苦乐在心升沈由己。
道岂远哉。未之思尔。」
隋高祖文皇帝敕文¶ 第 1092c 页 T48-1092.png
缁门警训卷九(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