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57b 页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3a 页

万善同归集卷下

杭州慧日永明寺
智觉禅师延寿述

夫一念顿圆,三德悉备;未有一法,能越心源。
设修万行,皆从真法界之所成;或治习气,而
用佛知见之所断。所谓无成之成,何妨妙
行;不断之断,岂阂圆修!极恶违境,尚为助发
知识;美德嘉善,宁非进趣道乎?

问:「何不直明本际,则本立而道生。若广述行
门,恐生迂滞。」

答:「理为道本,行为道迹。因本垂
迹;无本,迹何所施?因迹显本;无迹,本奚独立?
故云: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是知先明其宗,
方能进道;若一向逐末,实有所妨。经云:『非不
了真如,而能成其行;犹如幻事等,似有而非
真。』且圆根顿受之人,则遮照而无滞。即遮而
照,故双非即是双行;即照而遮,故双行即是
双遣。不坏本而常末,万行纷然;不坏末而常
本,一心恒寂。」

问:「《法句经》云:『若能心不起,精进无有涯。』何故
立事兴心,而乖无作道乎?」

答:「即心无心,事不
妨理;作而无作,性不阂缘。故贤首国师云:
『缘起体寂,起恒不起;达体随缘,不起恒起。』
《大集经》云:『佛言:「精进有二种:一、始发精进。二、
终成精进。菩萨以始发精进,习成一切善法;
以终成精进,分别一切法,不得自性。」』《金光明
经》中,虽得佛果,精进不休,故于众中,起礼身
骨;况馀凡下,端拱成耶?故十八不共法中,精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3b 页 T48-0983.png
进无减,《大论》云:『菩萨知一切精进,皆是虚妄,
而常成就不退,是名真实精进。』」

问:「一切法空,悉宗无相。何陈众善,起有相之
心耶?」

答:「以诸法毕竟无所有故,则有万善施
为;若诸法有决定性者,则一切不立。故《般若
经》云:『若诸法不空,即无道、无果。』《法句经》云:『菩
萨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金刚三昧经》云:『若
说法有一,是相如毛轮;如焰水迷倒,为诸虚
妄故。若见于法无,是法同虚空;如盲无目
倒,说法如龟毛。』又经云:『宁可谤有如须弥,不
可谤无如芥子。』论云:『诸法实相中,决定相不
可得,故名无所得;非无有福德、智慧,增益善
根。』又云:『邪见人破诸法令空,观空人知诸
法真空,不破不坏。譬如田舍人,初不识盐,见
贵人盐著种种肉菜中而食。问言:「何以故
尔?」语言:「此盐能令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
盐能令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盐,满口食
之,咸苦伤口。而问言:「汝何以言盐能作美?」贵
人语言:「痴人!比当筹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
纯食盐?」无智人闻空解脱门,不行诸功德但
欲得空,是为邪见,断诸善根。』

「庐山远大师释
《涅槃经》『问云:「若无所得,云何作善?」佛答:「明诸
众生,现有佛性,当必因果;如子在胎,定生不
久,理须修善。」又问:「我今不知所趣入处,云何
作善?」佛答:「有如来藏可以趣入,宜修善业。」』《弘
明集》云:『或有恶取于空,以生断见。』说之于
口若同,用之于心则异。正法以空去其贪,邪
说以空资其爱。大士体空而进德,小人说空
而退善。良由反用正言,以生邪执矣!不观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3c 页 T48-0983.png
空以遣累,但取空而废善。又善恶诸法,等空
无相;而善法助道,恶法生障。故知万法真性,
同一如矣;无妨因缘法中,有万殊矣。故经云:
『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三世因果,佛不诳欺;十
力劝诫,闻当不疑。而谓善恶都空,无损益乎?
夫法眼明了,无法不悉;舌相广长,言无不实。
其析有也,则一毫为万;其等空也,则万像皆
一。防断常之生尤,兼空有而除疾。非圣者必
凶,顺道者终吉;勿谓不信,有如皎日。故《中论》
云:『诸佛说空法,为治于有故;若复著于空,诸
佛所不化。』《金刚三昧经》云:『若离无取有,破有
取空,此伪妄空,而非真无。令虽离有而不存
空,如是乃得诸法真无。』故《肇论》云:『若以有为
有,则以无为无,有既不有,则无无也。夫不存
无以观法者,可谓见法实性矣。』何得以空害
有,以有害空;乖一味之源,成二见之垢乎?并
是依语失义,遗智存情。虽言破有,未达有源;
强复执空,罔穷空旨。今略辨之,以消邪滞:夫
有是不有之有,非实有;空是不空之空,非断
空。若决定为有,非是幻有,而生隔阂;若虚豁
为空,即同太虚,而无妙用。所以从缘而有,无
性之空。无性之空,空不阂有;从缘之有,有不
妨空。有因空立,成圆智而万行沸腾;空从
有生,起妙慧而一真虚寂。岂同执但空而生
断见,福海倾消;据实有而起常心,慢山高峙。
是以诸佛说空,为空无明而成福业,破遍计
而了圆成;愚人说空,即生妄解而谤佛意,
增空见而灭善因。又断灭空,则无善无恶,无
因无果;第一义空,有业有报,不见作者。」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4a 页 T48-0984.png

问:「何不深入无生,自然合道。有为多过,岂益
初心?」

答:「因世慈而入真慈,从生忍而具法忍;
学分初后,位岂滥陈?又生即无生,岂越性空
之地?无为即为,宁逃实相之源?但取舍情亡,
即真俗理见。故经云:『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
为。』肇法师云:『有为虽伪,舍之则大业不成;无
为虽实,住之则慧心不朗。』《华严经》云:『解如来
身,非如虚空,一切功德,无量妙法,所圆满故。』
《大集经》云:『舍离大慈而观无生,是为魔业;厌
离有为功德,是为魔业。』」

问:「无漏性德本自具足,何假外修而亏内善?」

答:「自有修、性二德,内、外二缘。若性德本具,如
水中火,不成事用,须假修德,如遇因缘,方
能显现;是以因修显性,以性成修。若本无性,
修亦不成;修性无二,和合方备。又内有本觉,
常熏圣种;外仗善缘,助开觉智。有内𨷂外,
菩提不圆。《华严经》云:『法如是故,内因本有;佛
神力故,外缘所加。』是以若修万善,则顺法性;
以净夺染,性德方起。凡夫虽具,以造恶违性,
本性不显,不成妙用。」

问:「忘缘顿入,教有明文。今何所非,而逐因缘
法乎?」

答:「顿教一门,亦是上根所受;忘缘净意,
真为如实修行。今所该者,为著法之人而生
偏见,一向毁事不了圆宗。但析妄情,岂除教
道?秖如见佛一法,自有五等教人:一、小乘
人:见佛身即是父母生身,从心外来,有相好
分剂。意识所熏,有所分别;不知唯识义故,见
从外来。二、大乘初教:见佛但是现化,非有相
好,然其实体,空无所有。故云:『若以三十二相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4b 页 T48-0984.png
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三、大乘终教:
见佛相好光明,一一悉同真性。身即非身,非
身即身,理事无阂。四、顿教:见佛无有始末之
异,何有现应之差!亦无相好可立,一切分别
非真理故。此离念之真名为见佛。五、一乘圆
教:见佛即此离念之真,非但不生彼相之理,
而乃不阂万像繁兴,具足依正,该摄理事,人
法等圆,明一事遍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不同
时影现,犹如帝网。又缘起一门,若是顿教,不
说缘起,即是事相,令真理不现;要由相尽,乃
是实性。若说缘起,如以翳眼,而见空华。若是
圆教法界,起必一多互摄,有力无力,方得成
立;一多无阂,摄入同时,名入大缘起。

「如上五
门,皆是入路。尚不诃小,恐废权门;何乃斥圆,
而妨实德?台教云:『如大乘师不弘小教,则失
佛方便。』秖如古德,设有边辟之言,皆是为
物遣执。今时但效其言,罔知其旨;又全未入
于顿门,但妄生讥谤,所失太过,故今悯之。
故圆教《华严经.离世间品》云:『佛子,菩萨摩诃
萨又作是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心为
本;心若清净,则能圆满一切善根,于佛菩提
必得自在,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意
即成。若欲除断一切取缘,住一向道,我亦能
得,而我不断,为欲究竟佛菩提故,亦不即證
无上菩提。何以故?为满本愿,尽一切世界行菩
萨行,化众生故。」是为如金刚大乘誓愿心。』是
以骤缘违性,积杂染而为凡;离缘求證,沈偏
空而成小;缘性无阂即大菩提。不断尘劳
门,能成无为种;不溺实际海,能随有作波。真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4c 页 T48-0984.png
俗镕融,有无不滞。可谓:履非道而达正道,即
世法而具佛法矣!」

问:「万善威仪,声闻劣行,迂滞化垒,跧伏草庵。
岂称大心,何成圆顿?」

答:「三乘初学,不愚于法,
所以《法华经》云:『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
信此法,无有是处。』又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渐渐修学,悉当成佛。』皆是中途取證,起住著
心,是以诸佛所诃,劝令起行。且二乘之人,皆
登圣位,超九地之烦恼,断三界之业身;同
坐解脱之床,已具神通之慧,岂比博地具缚
凡夫,惟向依通,全无修證。故真觉大师云:『二
乘何咎,而欲不修?』教中或毁或赞,抑扬当时
耳。凡夫不了,预畏被诃;宁知见爱尚存,去小
乘而甚远。虽复言其修道,惑使之所不除,非
惟身口未端,亦乃心由邪曲;见生自意,解背
真诠。圣教之所不依,明师未曾承受;根缘非
为宿习,见解未预生知。而能世智辩聪,谈论
以之终日;时复牵于经语,曲会私心,纵邪说
以诳愚人,拨因果而排罪福。顺情则熙怡生
喜,逆意则𢛨𢥃怀瞋。三受之状固然,称位乃
俦菩萨;初篇之非未免,过人之衅又萦。大乘
之所不修,而复讥于小学;恣一时之强口,谤
说之患铿然,三途苦轮,报之长劫。《书》云:『古
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又云:『止沸莫若去
薪,息过莫若无语。』又如经说:『凡夫有漏散心,
一称南无佛,乃至小低头,以此因缘尚成佛
道。』何况二乘无漏圣心,永断后有身,亲證
人空慧,所习诸行,而不登正位乎?」

问:「有功之功,皆归败坏;无功之功,至功常存。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5a 页 T48-0985.png
何乃弃不迁之旨,而述有作之行乎?」

答:「《肇论》
云:『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
经云:『三灾弥纶,而行业湛然。』今信之矣。故知
一毫之善,虽是有为,若助菩提,直至成佛而
不堕坏。任大劫火竞起,终不烧虚空;纵生死
浪无边,实不沈真善。」

问:「诸法无体,从缘幻生;众缘无依,还从法起。
缘法无性,必竟俱虚;无主无人,无生无灭。
如何广论无常之事相,复说虚妄之果报乎?」

答:「以真心不守自性,随缘成诸有;虽似有即
空,乃体虚成事。犹如树影虽虚,而有阴覆之
义;还同昏梦不实,亦生忧喜之情。虽无作者
之能为,不失因缘之果报。故《净名经》云:『无我、
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又教所明空,
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不是断灭之无,何起
龟毛兔角之心,作蛇足盐香之见?」

问:「初心入道,言行相扶,万善资熏,不无其理。
果地究竟,大事已终,境智虚闲,何须众行乎?」

答:「果德佛位,毕竟无为;若无边行门,八相成
道,皆是佛后,普贤行收,任运常然,尽未来际。
《维摩经》云:『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
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华严经》云:『了知
法界无有边际,一切诸法一相无相,是则说
名究竟法界,不舍菩萨道。虽知法界无有边
际,而知一切种种异相,起大悲心度诸众生,
尽未来际无有疲厌,是则说名普贤菩萨。』」

问:「五度如盲,般若如导。今何偏赞众行,广明
散善乎?」

答:「今所论众善者,秖为成就般若
故。教中或诃有为,但是破其贪执。如若取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5b 页 T48-0985.png
舍不生,一切无阂;若未明般若,以万行为助
缘。《法华经》云:『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
具善根,以助无上心。』《华严经》云:『譬如一切
法,众缘故生起;见佛亦复然,必假众善业。』
若已明般若,用众行为严饰。《法华经》云:『其车
高广,众宝装校,乃至又多仆从,而侍卫之。』故
云『万善同归集』。离般若外,更无一法。如众川
投沧海,皆同一味;杂鸟近妙高,更无异色。或
不谓般若,但习有为,秖成生死之因,岂得涅
槃之果?若布施无般若,惟得一世荣,后受馀
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
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證寂灭忍;
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
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万
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故知般
若是险恶径中之导师、迷闇室中之明炬、生
死海中之智楫、烦恼病中之良医、碎邪山
之大风、破魔军之猛将、照幽途之赫日、惊昏
识之迅雷、抉愚盲之金鎞、沃渴爱之甘露、
截痴网之慧刃、给贫乏之宝珠。若般若不明,
万行虚设。祖师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不可
刹那忘照,率尔相违。』乃至成佛究竟位中,定
慧力庄严,以此度含识。故佛云:『我于二夜
中间,常说般若。』」

问:「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何不直指其事,
而广涉因缘,兴诸问答乎?」

答:「《楞伽经》云:『佛告
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
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著言说,随宜方便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5c 页 T48-0985.png
广演诸法。」』故知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
离理无说,离说无理。以真性普遍故,不可说
不异可说;以缘修无性故,可说不异不可说。
若说四实性,及诸法自相,皆不可说;若依四
悉檀,及诸法共相,皆是可说。是以诸佛,常依
二谛说法,但得圆旨,说即无过。若一向无言,
何由悟解?令寻言求理,而知理圆;但为言偏,
故云言说不及,不说无言。又性虽离言,不可
说,要以言说,方会不可说也。若夫履践道源,
绍隆佛种,先明般若,以辨真心。般若乃万行
之师,千圣之母;真心是群生之本,众法之
源。若般若未通,真心由昧,应须归命一体三
宝,忏悔三世愆瑕。以尸罗而检过防渄;用
禅定而除昏摄乱;亲近善友,赞诵大乘,万善
熏治,多闻修习,助显真性,直至菩提。障尽而
妙定自明,慧发而真心豁净;既能自利,复悯
未闻。广作福因,具行诸度;绍佛家业,建大法
幢。注一味之法雨,荡诸惑尘;然无作之智灯,
照开迷暗。是以功德万行,初后并兴,于佛教
中,法尔如是。故《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不作
逼恼众生物,但说利益世间事。』《法华经》云:『若
人受持读诵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
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
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
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复
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
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
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乃至是人,若坐、
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6a 页 T48-0986.png
应供养如佛之塔。』

「大凡善法,略有四种:一、自
性善,无贪瞋痴等三善根。二、相应善,善心起
时,心王、心所一时俱起。三、发起善,发身语业,
表内心所思。四、第一义善,体性清净。又略有
二种:一、理善,即第一义。二、事善,即六度万行。
今时多据理善,若是理善,阐提亦具,何不成
佛?是以须行事善,庄严显理;积大福德,方成
妙身。如矿含金,似山藏玉;若石蕴火,犹地生
泉。未遇因缘,不成济用;虽然本具,有亦同无。
众生三因,亦复如是。凡曰有心,正因悉具;未
得缘、了,法身不成。了因智慧庄严,正解观察;
缘因福德庄严,妙行资发。三因具足,十号昭
然;自利利他,理穷于此。故《法华经》云:『我以相
严身,光明照世间;一切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又薄德少福人,不堪受此法。夫善根易失,恶
业难除。《涅槃经》明:『譬如画石,其文常在;画
水速灭,势不久住。瞋如画石;诸善根本,如彼
画水,是故此心难得调伏。』故知善事易忘,人
身难得,不可因循,刹那异世。《提谓经》云:『如有
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
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吹缕难入针孔。人身
难得甚过于是。』又《菩萨处胎经》云:『盲龟浮木
孔,时时犹可值;人一失命根,亿劫复难是。海
水深广大,三百三十六,一针没海底,求之
尚可得。』又云:『吾从无数劫,往来生死道;舍身
复受身,不离胞胎法。计我所经历,记一不记
馀;纯作白狗身,积骨亿须弥。以利针地种,无
不值我体;何况杂色狗,其数不可量。吾故摄
其心,不贪著放逸。』是以暂得人身,于十二时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6b 页 T48-0986.png
中,不可顷剋忘善,刹那长恶,此便难逢,岂容
空过。

「又无常迅速,念念迁移;石火风灯,逝波
残照,露华电影,不足为喻。《法句经》云:『佛告梵
志,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一者、有常必无常。二
者、富贵必贫贱。三者、合会必别离。四者、强健
必当死。』又经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
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如上所明,万德众善,
菩提资粮。惟除二法,能成障阂:一者、不信。二
者、瞋恚。不信,障未行善、欲行善;瞋恚,灭已
行善、现行善。以不信故,如同败种,永断善根,
堕坏正宗,增长邪见;以瞋恚故,焚烧功德,遮
障菩提,开恶趣门,闭人天路。又不瞋从慈而
起,大信因智而成。智刃才挥,疑根顿断;慈云
既润,瞋火潜消。是以因智,度苦海之津;因信,
入菩提之户;因慈,住大觉之室;因忍,披如来
之衣。《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
诸善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
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
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为功德不坏
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
示现一切佛。』《大庄严法门经》云:『瞋恨者能灭
百劫所作善业。』《华严经》云:『菩萨起一瞋心,能
生百万障门。』又经云:『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又
意地起瞋,大道冤贼。」

问:「凡修万善,皆助菩提;云何有稽滞不成,复
云何速得圆满?」

答:「因放逸懈怠故无成,因勇
猛精进故速办。《譬喻经》云:『有一比丘饱食入
室,闭房静眠,爱身快乐。却后七日,其命将
终;佛悯伤之,告比丘言:「汝维卫佛时,曾得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6c 页 T48-0986.png
出家,不念经戒,饱食却眠;命终魂神生蜈蚣
虫中,积五万岁寿尽,复为螺蚌之虫,树中蠹
虫,各五万岁。此四品虫,生在冥中,贪身爱命,
乐处幽隐为家,不喜光明;一眠之时,百岁乃
觉,缠绵罪网,不求出要。今世罪毕,得为沙
门,如何睡眠不知厌足?」比丘闻已,惭怖自责,
五盖即除,成阿罗汉。』《大宝积经》云:『佛言:「譬如
䌽帛系在头上,火来烧䌽帛,无暇救火,何以
故?究实理急。」』此上一一亲明教行,岂敢造
次,辄有浪陈。愿遵恳苦之言,不违究竟之
说。」

问:「慈悲万善,深如佛业;祖教或毁或赞,所以
生疑。上虽广明,犹怀馀惑;未审佛旨,究竟所
归。更希指南,永袪积滞。」

答:「祖立言诠,佛垂教
迹,但破遍计所执,不坏缘起法门。遍计性者,
情有理无。如绳上生蛇、杌中见鬼,无而横计,
脱体全空。依他性者,即是因缘。若随净缘,即
得成圣;若随染缘,即乃为凡。是以从缘无性
故号圆成。《法华经》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
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论云:『若见因缘
法,则名为见佛。』故知无有一尘,不合理事;未
有一法,非是佛乘。皆是不了万法之初源,一
尘之自性,遂生情执;滞相迷名,妄分自他,强
生离合,致令理事,水火竞生,各据二边,不成
一味。自翳眼见,明珠有类;以执心观,万善生
瑕。淫怒痴性,邪见非道,尚为解脱之门;尊
崇三宝,利他众善,岂成障阂之事?是以达
之则瓦砾为金,取之则妙药成毒。故经云:『虚
妄是实语,除邪执故;实语成虚妄,生语见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7a 页 T48-0987.png
故。』但除去取之情,尽履玄通之道。见网既裂,
惟一真心;尘翳若消,无非佛国。故《大般若经》
云:『佛言:「我以诸法无所执故,即名般若波罗
蜜多。我等住此无所执故,便能获得真金色
身,常光一寻。」』若欲无过,但理事融通,行愿相
从,悲智兼济。故《华严论》云:『偏修理则滞寂;偏
修智则无悲;偏修悲则染习便增;但发愿则
有为情起。故菩萨以法融通,不去不取。』圭
峰禅师云:『师资传授,须识药病。』承上方便,皆
须先开示本性,方令依性修禅;性不易悟,多
由执相。故欲显性,先须破执;破执方便,须凡
圣俱泯,功业齐袪,使心无所著,方可修禅。
后学浅识,便执此言,为究竟道。又以修习之
门人多放逸故,后广说欣厌、毁责、贪瞋;赞叹
勤苦、调身、调息,入道次第,后人闻此,又迷本
觉之用,便一向执相、滞教、违宗。又学浅之人,
或秖知离垢清净,离障解脱,故毁禅门即心
是佛;或秖知自性清净,性净解脱,故轻于
教相、持律、坐禅、调伏等行。不知必须顿悟自
性清净,性净解脱;渐修令得圆满清净,究竟
解脱。若身、若心无所拥滞。又云:『空宗但述
遮诠,非凡非圣,一切不可得等;性宗有遮有
表。』今时人皆谓,遮言为深,表言为浅,故惟重
非心非佛。良由以遮非之辞为妙,不欲亲證
自法体,故如此也。如上所引,祖教了然。但以
所非者,破其执:离性之相而生常见,离相之
性成其断灭。或有所赞者:乃是了即性之相,
用不离体;即相之性,体不离用。故知相是性
之相,性是相之体。若欲赞性,即是赞相;若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7b 页 T48-0987.png
欲毁相,秖是毁性。云何妄起取舍之心,而生
二见?若入一际法门,则毁赞都息。」

问:「如上问意,秖据今时,多取理通,少从事
习,皆称玄学,离物超尘。佛果尚鄙而不修;片
善岂宗而当作。未审上古,事总如然?请更决
疑,免坠邪网。」

答:「前贤往圣,志大心淳;究理而
晷刻不忘,潜行而神灵罔测。晓夕如临深履
薄,剋證似然足救头。重实而不重虚,贵行而
不贵说;涉有而不住有,行空而不證空。从小
善而积殊功,仗微因而成大果。今时则劫浊
时讹,志微根钝;我慢垢重,懈怠障深。一行无
成,百非恒习;乘戒俱丧,理事双亡。堕无知坑
坐黑暗狱;不达即事即理之旨,空念破执破
病之言。智者深嗟,愚人仿效;既成途辙,顿夺
尤难。是以广引祖佛之深心,备彰经论之大
意,希悛旧执,庶改前非。同蹑先圣之遗踪,共
禀觉王之慈敕;无亏本志,免负四恩。齐登解
脱之门,咸阐离生之道;成诸佛业,满大菩提。
塞邪径而辟正途,坚信根而拔疑刺;备波罗
蜜之智楫,驾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
入普贤之愿海;渡法界之飘溺,置涅槃之大
城。往返尘劳,周旋五趣;不休不息,无始无终;
未来穷而不穷,虚空尽而无尽。仰惟佛眼證
此微诚,普为群灵敬述兹集。」

问:「上上根人顿悟自心,还假万行,助道熏修
不?」

答:「圭峰禅师有四句料简:一、渐修顿悟:如
伐树,片片渐斫,一时顿倒。二、顿修渐悟:如人
学射,顿者箭箭直注意在的;渐者久久方中。
三、渐修渐悟:如登九层之台,足履渐高,所见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7c 页 T48-0987.png
渐远。四、顿悟顿修:如染一綟丝,万条顿色。上
四句多约證悟。惟顿悟渐修,此约解悟;如日
顿出,霜露渐消。《华严经》说:『初发心时便成正
觉。』然后登地,次第修證;若未悟而修,非真
修也。惟此顿悟渐修,既合佛乘,不违圆旨。
如顿悟顿修,亦是多生渐修,今生顿熟。此
在当人,时中自验。若所言如所行,所行如所
言;量穷法界之边,心合虚空之理;八风不动,
三受寂然;种现双消,根随俱尽。若约自利,则
何假万行熏修,无病不应服药。若约利他,亦
不可废;若不自作,争劝他人?故经云:『若自持
戒,劝他持戒;若自坐禅,劝他坐禅。』《智论》云:
『如百岁翁翁舞,为教授儿孙故。』先以欲钩牵,
后令入佛智。如或现行未断,烦恼习气又浓;
寓目生情,触尘成滞,虽了无生之义,其力未
充,不可执云:『我已悟了,烦恼性空,若起心修
却为颠倒。』然则烦恼性虽空,能令受业;业
果无性,亦作苦因;苦痛虽虚,秖么难忍。如
遭重病,病亦全空,何求医人,遍服药饵?故知
言行相违,虚实可验,但量根力,不可自谩,察
念防非,切宜子细。」

问:「老子亦演行门,仲尼大兴善诱。云何偏赞
佛教,而称独美乎?」

答:「老子则绝圣弃智,抱
一守雌,以清虚憺泊为主,务善嫉恶为教;报
应在一生之内,保持惟一身之命。此并寰中
之近唱,非象外之遐谈;义乖兼济之道,而
无惠利也。仲尼则行忠立孝,阐德垂仁,惟敷
世善,未能忘言神解,故非大觉也。是以仲尼
答季路曰:『生与人事,汝尚未知。死与鬼神,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8a 页 T48-0988.png
余焉能事?』此上二教,并未逾俗柱,犹局尘
笼,岂能洞法界之玄宗,运无边之妙行乎?」

问:「佛行无上,众哲所尊;儒道二教,既尽钦风。
云何后代之中,而有毁谤不信者何?」

答:「儒道
先宗,皆是菩萨,示劣扬化,同赞佛乘。老子
云:『吾师号佛,觉一切民也。』《西升经》云:『吾师化
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师,名释迦
文。』列子云:『商太宰嚭问孔子曰:「夫子圣人欤?」
孔子对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
圣人欤?」对曰:「三王善用智勇,非圣人也。」又
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义,亦非丘
所知。」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任因
时,亦非丘所知。」太宰嚭大骇曰:「然则孰为圣
人?」夫子动容有言曰:「丘闻西方圣者焉,不治
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
无能名焉。」』《吴书》云:『吴主孙权问尚书令阚泽
曰:「孔丘、老子得与佛比对以不?」阚泽曰:「若将
孔老二家,比校远方佛法,远则远矣。所以言
者,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诸佛设
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实非比对
明矣。」吴主大悦,用阚泽为太子太傅。』《起世界
经》云:『佛言:「我遣二圣,往震旦行化:一者、老
子,是迦叶菩萨。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萨。」』明知
自古及今,但有利益于人间者,皆是密化菩
萨;惟大士之所明,非常情之所测。遂使寡闻
浅识,起谤如烟;并是不了本宗,妄生愚执。事
老君者,则飞符走印,鍊石烧金;施醮祭之鯹
膻,习神仙之诳诞。入孔门者,志乖淳朴,意
尚浮华;骋鹦鹉之狂才,擅蜘蛛之小巧。此皆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8b 页 T48-0988.png
违背先德,自失本宗。斯人不谤,焉显其深?
下士不笑,宁成其道?是以佛法如海,无所不
包;至理犹空,何门不入?众哲冥会,千圣交归;
真俗齐行,愚智一照。开俗谛也,则劝臣以忠、
劝子以孝、劝国以绍、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
之乐,惩非显地狱之苦;不惟一字以为褒,岂
止五刑而作戒。敷真谛也,则是非双泯,能所
俱空;收万像为一真,会三乘归圆极。非二谛
之所齐,岂百家之所及。」

问:「道无不在,真性匪移;有佛无佛,性相常住。
此即一体三宝,常现世间。何用金檀刻像,竹
帛书经,剃发出尘,以为三宝?」

答:「上根玄解,何
假相施?中下钝机,须凭事发;不睹正相,但染
邪宗。秖如此土,像教未来,惟兴外道,罔知
真伪,莫辨灵踪。伏自汉明梦现金身,吴帝瑞
彰舍利,尔后国王长者,方知归敬之门,哲士
明人,顿晓栖神之地。是知迹能显本,相可
通真;因筌得鱼,理事无废。是以木母变色,金
像舒光;道藉人弘,物由情感。能生净种,敬假
像而开心;不结信缘,遇真仪而不见。是以迷
之则本末咸丧;了之则真假俱通。若验斯文
奚生取舍?或广兴供养,发大志诚;意业功深,
修因力大。是以贫女献潘淀,而位登支佛;童
子进土[麨],而福受轮王。」

问:「因缘义空,自他无性;涅槃生死,一体无殊。
如何行慈,广垂摄化?」

答:「虽人法本空,彼我虚
寂,而众生迷,如梦所得,都不觉知;菩萨兴悲
而示真实。《大般若经》云:『佛告善现:「应知有情
虽自性空,远离众相,而有杂染、清净可得。」』《起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8c 页 T48-0988.png
信论》云:『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
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
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是以观缘
起,而不住涅槃;了性空,而不住生死。』」

问:「西天九十六种外道,各立修行之门,勤苦
兢兢,非无善业。云何报尽,还入轮回,不得解
脱?」

答:「未达无生正理,惟修生灭有因。起贪著
之心,怀希望之意;以苦舍苦,从迷积迷;匍匐
升沈,轮回莫已。蒸砂之喻,足可明之。」

问:「非惟外道修善,不得解脱;依内教修,亦有
不得道者,何耶?」

答:「皆为有我故,不得断结。凡
作之时,皆云我能作;随境所得,住著因果。若
了二无我理,證解一心,不动尘劳,当处解
脱。」

问:「正作之时,云何了无我?」

答:「所作之时,从缘
而起,以有施为,而无主宰。所出音声,犹如风
铎;随机转动,惟似木人。但依业力所为,而无
我性可得。四大聚散,生灭随缘;乃至六趣受
身,亦复如是。实无有人,而能来往。《华严经》云:
『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彼无我非我,业性
亦如是。』论云:『因缘故生天,因缘故堕地狱。』若
言是我,非因缘者,作恶何不生天,乃堕地狱
耶?我岂爱彼地狱受苦耶?我既作恶而不受
乐者,故知善恶感报,惟是因缘,非是我也。而
众生于无我、无作之中,妄认我、作,强为其主,
不知是识所为,决定无有作者。外道皆称执
作,悉有神我;若无神我,谁为所作?《智论》破云:
『心是识相,故自能使身,不待神也。如火性能
烧物不假人。』《唯识论》云:『诸所执实有我体,为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9a 页 T48-0989.png
有思虑,为无思虑?有思虑应是无常,非一切
时有思虑故;无思虑如虚空,不能作业,亦不
受果。故所执我,理俱不成。由此故知,定无实
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
由妄熏习,似我相现;愚者于中,妄执为我。』又
无我者,即是无性;性即是体,体是主质义。凡
有一法,皆从众缘所成,实无本体;以无体故
空。是以众生,于性空中,执为实有;内则为我
所羁,外则为尘所局,所以修行不出心、境;及
至得果,不离所因。升降虽殊,常系诸有;互为
高下,终始轮回。众患所生,我为其本。」

问:「既万法无体,本来自空,云何复有诸法建
立?」

答:「秖为空无体性,而从缘生。若有自体,
即不假缘生;既不从缘生,即万法有其定体。
若立定相,即成常过:善恶不可改移,因果遂
成错乱。为恶应生天,为善应沈渊,以无因故;
作善应无福,作恶应无罪,以无果故。是以万
法无体、无定,但从缘现;以缘生故无性,诸法
皆空;以无性故,缘生诸法建立故。《华严经》
菩萨于无自性中,建立一切佛事。是以因空
立有,有无自名;从有辨空,空无自体。」

问:「现见诸法发生,云何无性?」

答:「即生无生,所
以无性。若云有生,为复自生?为他生?为共
生?为无因生?若云自生,譬如自身,若非父母,
云何得生?故云此身即父母之遗体,以过去
业为内因,托父母体为外缘,内外因缘和合
而有,即非自生。或云他生者,若无宿业自因,
终不托胎,皆从自业而有;譬如外具水土,若
无种子,决定不生。若共生者,因假缘成,何有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9b 页 T48-0989.png
自体之用?缘从因起,而无外助之能;因缘各
无,和合岂有?如一砂无油,和众砂而非有;一
盲不见,聚群盲而岂观?若无因生者,即石女
生儿、龟毛作拂,有因尚无,无因岂有?又从有
因而立无因,有因既无,无因亦绝。但了自他
两句无生,则四句皆破。既无自他,将谁作和
合,及以无因有?四句自然宴寂。是知无生之
生,幻相宛尔;生之无生,真性湛然。故《金刚
三昧经》云:『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
灭义,是义生非灭。』」

问:「既一切诸法,无性无生;云何众生执著境
缘,而受实报?」

答:「秖为不了无性,迷为实有,
所以受其实报。如达其性空,即不生贪著,既
不耽著,任运施为,不住其因,终不受果。故经
云:『心生,种种法生。』又云:『一切惟心造。』若心不
起,外境常虚;了境性空,其心自寂;妄心既
寂,幻相何生?心境俱冥,自然合道。《华严经》
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妄
心分别有。』又云:『世间一切法,但以心为主;随
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

问:「既受实报,云何言一切空?」

答:「分明云众生
自妄认为实,其性常空。虽受苦乐,厌爱情生;
人法俱空,一无所得。犹如梦见好恶,欣戚盈
怀;及至觉来,豁然无事。觉来非有,梦里非无;
既习颠倒之因,不无虚妄之果。」

问:「妄心幻境,为复本无?从今日无?」

答:「心境本
无。」

问:「既是本无,众生云何不得解脱?」

答:「本来无
缚,云何称解?秖为不达本无,妄生今有。从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89c 页 T48-0989.png
无始际,熏习之力,不觉不知,随业而转;虽在
业拘,性常清净。」

问:「如何得究竟清净?」

答:「此有二义:一者、了其
本无,得自性清净。二者、净其妄染,得离垢清
净。本性既净,妄念不生;二障双消,三轮廓彻。
契本冥源,种现俱寂。」

问:「佛道遐昌,凡圣同禀。何乃兴替不定,而有
堕坏者乎?」

答:「夫万物有迁,三宝常住,寂然不
动,感通而化。非初诞于王宫,不长逝于双树。
若众生福薄,则佛事冰消;若国土缘深,则
梵刹云耸。在人自生得丧,非法而有盛衰。故
《法华经》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
安隐,天人常充满。』」

问:「既赞众善,报应非虚。云何有勤苦求者,全
无剋證?」

答:「修善之人,自有冥显二益。《法华玄
义》四句料简:一、冥机冥应:若过去善修三
业,现在未运身口,藉往善力,此名为冥机;
虽不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非
觉非知,是名冥益。应身应,是显应;法身应,是
冥应。二、冥机显益:过去植善而冥机已成,便
得值佛闻法,现前获利,是为显益。如佛初出
世,最初得度之人,现在何曾修行,诸佛照其
宿机,自往度之。三、显机显益:现在身口精勤
不懈,而能感降,道场礼忏,能感灵瑞。四、显机
冥益:如人虽一世勤苦,现善浓积,而不显感,
冥有其利。若解四意,一切低头举手,福不虚
弃;终日无感,终日无悔矣。」

问:「或有一生修善,现萦恶报;终日造恶,目睹
吉昌者何?」

答:「业通三世,生熟不定;又通三报,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90a 页 T48-0990.png
厚薄相倾。西天第十九祖师,鸠摩罗多云:『前
生修功德,而致强半功,有少破坏故。回心修
恶,行罪业、少功德,亦死先受福。正受快活时,
心似得安乐,忽降诸衰恼,其家渐残破;承彼
先恶业,相续致于此。非是今修福,而招斯恶
报。』又曰:『前世作恶业,其罪强半功;忽遇一智
者,而教修福德。福德虽修已,其善未过彼;功
德少于罪,亦死生贫穷。心不敬信佛,亦不重
三宝;如是过半已,其家渐富有,资生多财帛;
承彼先善业,相续致于此。非是今作恶,而招
斯善报。』论云:『今我疾苦,皆由过去;今生修福,
报在当来。』若见喜杀长寿,好施贫穷;能信斯
言,不生邪见。若不解此,忧悔失理,谓徒功丧
计,善恶无徵。但修善之时,一心不退,既不间
断,福果长新;秖虑中途自生遮障,识达贤士
晓斯旨焉。」

问:「恶能掩善,则祸起而福倾;善能排恶,则障
消而道现。何乃或有从生积善,反受馀殃?及
萧梁武帝,归凭三宝;一朝困毙,全无灵祐者
何?举世咸疑,请消馀滞。」

答:「前明业通三世,事
已昭然,今重决疑,有其三义:一者、是诸佛菩
萨示现施为,随顺世间,同其苦乐,千变万化,
诱引劳生。或居安而忽危,示物极即反;或处
荣而顿弊,现盛必有衰。令耽荣者,悟世无常;
使恃禄者,知生有限。潜消贪垢,巧洗情尘。示
正示邪,或逆或顺,斯乃密化之秘术,非凡小
之所知。二者、善恶无定,果报从缘;业力难
思,势不可遏。故《涅槃经》云:『业有三报:一、现报:
现作善恶,现受苦乐。二、生报:今生作业,来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90b 页 T48-0990.png
生受果。三、后报:或今生作业,过百千生方受
其报。』又经云:『有业现苦有苦报;有业现苦有
乐报;有业现乐有乐报;有业现乐有苦报。』或
馀福未尽,恶不即加;或宿殃尚在,善缘便发。
又若善多恶少,则先受乐,而后受苦,则福尽
祸生。或善少恶多,则先受苦,而后受乐,则灾
消庆集。此皆并是后报,善恶业熟,今生善力
难排,断结證圣,尚还宿债。如师子比丘、一行
禅师等,岂况业系凡夫,宁逃此患?三、者或
善根深厚,修进坚牢,决志无疑,誓过金石,
则现受轻报,能断深愆。故经云:『今生作恶少
为善多,则回地狱重,而现世轻。或作善少为
恶多,则回现世轻,而地狱重。乃至纯善修行
之人,现世暂时头痛,则灭百千万劫地狱之
苦。』是以菩萨发愿云:『愿得今身偿,不入恶道
受苦。』作恶之人虽现安乐,果在阿鼻,积劫烧
然,受苦无间。又复修行,力至将出轮回,临终
之时,虽受微苦,无始恶业,一时还尽。如唐三藏
法师,九世支那为僧,福德智慧,常称第一;大
弘圣教,广演佛乘,利济无边,殊功罕测。及至
迁化之时,卧疾房中。瞻病僧明藏禅师,见有
二人,各长一丈,共捧一白莲花,至法师前云:
『师从无始已来,所有损恼有情,诸有恶业,因
今小疾,并得消殄,应生欣庆。』法师顾视合掌,
遂右胁而卧。第子问云:『和尚决定得生弥勒
内院不?』报云:『得生。』言讫,气息渐微,奄然神逝。
若明如上三义,方为知因识果之人;或昧斯
文,终生疑谤。」

问:「夫修善应纯,云何造恶?既能造恶,何用善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90c 页 T48-0990.png
乎?若善恶齐行,恐虚功力。」

答:「若出家菩萨,无
诸障阂,应纯修善,直至菩提;如在家菩萨,事
业所拘,未得纯净,傍兴善道,以为对治。夫业
难顿移,恶非全断;渐积功德,以趣菩提。若更
积恶不修,恶无有尽;须行善业,以夺恶因。《譬
喻经》云:『昔有国王,出射猎还,过寺绕塔,为
沙门作礼。群臣共笑之,王乃觉知,问群臣曰:
「有金在釜,釜中汤沸,以手取金,可得不?」答
曰:「不可得。」王言:「以冷水投中,可取得不?」臣
白王言:「可得也。」王言:「我行王事,射猎所作如
汤沸;烧香然灯绕塔,如持冷水投沸汤中。」』夫
作王有善恶之行,何故但有恶无善乎?」

问:「在家菩萨,亦许纯修善不?」

答:「若志苦心坚,
一向归命,如鹿在网,若火烧头,惟求出离之
门,不顾人间之事。自古及今,亦多此等。《譬喻
经》云:『昔有国王,大好道德;常行绕塔,百匝未
竟,边国王来征伐,欲夺其国。傍臣大恐怖,即
白王言:「置斯旋塔,以攘重寇。」王言:「听使兵
来,我终不止。」心意如故,绕塔未竟,兵散罢
去。』夫人有一心定意,无所不消也。是以河岳
不灵,惟人所感;但能志到,无往不从。至于冰
池跃鳞、寒林抽笋,故非神力,志所为也。」

问:「若广修万善,皆奉慈门;但禀真诠,有妨世
谛。则处国废其治国,在家阙于成家,虽称利
人,未得全美。」

答:「佛法众善,普润无边;力济存
亡,道含真俗。于国有善则国霸,于家有善则
家肥,所利弘多,为益不少。所以《书》云:『积善之
家必有馀庆;积恶之家必有馀殃。』又云:『行
善降之百祥;为恶降之百殃。』宋典文帝,以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91a 页 T48-0991.png
元嘉中问何侍中曰:『范泰、谢灵运云:「六经本
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其
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太平也。』侍中
对曰:『夫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
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传
此风训,已遍宇内;编户千万,则仁人百万。夫
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
息于家,万刑息于国。陛下所谓坐致太平也。』
是以包罗法界,遍满虚空;一善所行,无往不
利。则是立身辅化,匡国保家之要轨矣。若以
此立身,无身不立;以此匡国,无国不匡。近福
人天,远阶佛果。」

问:「所修万善,以何为根本乎?」

答:「一切理事,以
心为本。约理者,经云:『观一切法,即心自性;成
就慧身,不由他悟。』此以真如观、真实心为本。
约事者,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
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此以心识观,缘虑心为
本。真实心为体,缘虑心为用;用即心生灭门,
体即心真如门。约体用分二,惟是一心。即体
之用,用不离体;即用之体,体不离用。开合虽
殊,真性不动。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
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
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道自在;心空
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如谷应声,语
高而响大;似镜鉴像,形曲而影邪。以万行由
心,一切在我。内虚,外终不实;内细,外终不粗。
善因终值善缘,恶行难逃恶境。踏云霞而饮
甘露,非他所授;卧烟焰而啖脓血,皆自所为。
非天之所生,非地之所出,秖在最初一念,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91b 页 T48-0991.png
致此升沈。欲外安和,但内宁静;心虚境寂,念
起法生;水浊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
于斯。可谓众妙之门,群灵之府,升降之本,
祸福之源。但正自心,何疑别境?经云:『为善福
随,履恶祸追;响之应声,善恶如音;非天龙鬼
神所授,非先祢后裔所为。』造之者惟心,成之
者身口矣。佛说偈曰:『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
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砾于辙。心为
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
追,如影随形。』《华严经》云:『智首菩萨问文殊师
利云:「何得无过失身口意业?乃至为上,为无
上;为等,为无等等?」文殊师利答言:「佛子,若诸
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密严经》
云:『如地无分别,庶物依以生;藏识亦如是,众
境之依处。如人以己手,还自摩挃身;亦如象
以鼻,取水自沾沐;复似诸婴儿,以口含其指。
如是自心内,现境还自缘;是心之境界,普遍
于三有。久修观行者,而能善通达;内外诸世
间,一切惟心现。』以此之言,岂止万善之本,乃
至有情、无情,凡圣境界,虚空万像,悉为其本。
亦云:『无住为本。』本立道生,斯之谓矣。」

问:「万行之源,以心为本。助道门内,何法为先?」

答:「以其真实正直为先,慈悲摄化为道。以正
直故,果无迂曲,行顺真如;以慈悲故,不堕小
乘,功齐大觉。以此二门,自他兼利。」

问:「前明先知正宗,遍行助道。今万行门中,以
消疑滞,未审以何为宗旨?」

答:「佛法本无定
旨,但随入处,明见心性,权名为宗。」

问:「以何方便,而得悟入?」

答:「有方便门,应须自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91c 页 T48-0991.png
入。」

问:「岂无指示?」

答:「见性无方,云何所指?实非见、
闻、觉知境界。」

问:「既无所指,明见之时,见何物?」

答:「见无物。」

问:「无物如何见?」

答:「无物即无见。无见是真见;
有见即随尘。」

问:「若然如是,教中佛云何亦说见?」

答:「佛随世
法,即是不见见,非同凡夫执为实见。究竟而
论,见性非属有无,湛然常寂。」

问:「毕竟如何?」

答:「须亲省察。」

问:「前云:心外无法。云何称有见即随尘?」

答:「一
切色境,皆是第八识亲相分现量所得,实无
外法。眼见色时,未生分别;刹那转入,明了意
识,分别形像,作外量解,遂执成尘境。」

问:「此境何识所现?」

答:「尘以识所现,内识变起,
似尘而现。如镜中见自面像,非他影现。《唯识
论》云:『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
识生时,变自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
分别,似外境现。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
为实我、实法。如幻梦者,幻梦力故,心似种种
外境相现,内识所变,似我似法,虽有而非实。』
经云:『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
是故说惟心。』此由约事而论,说为识变;若
深达真如,一切诸法,本来不动,即心自性亦
非待变。」

问:「此尘与识,从何而立?」

答:「谓由名言熏习种
子,而得建立;实无其体,而似有义,相貌显
现,如幻物等。因名立法,因法建名;名中无法,
法中无名。无体互成,有相俱寂。」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92a 页 T48-0992.png

问:「此识既不立,何识为宗?」

答:「诸识亦无毕竟
所归。约极权论,惟一真性。此乱识,为遣境故
立;境消识谢,能所俱亡,惟一真识,即是实性。
《三无性论》云:『先以乱识,遣于外境;次阿摩罗
识,遣于乱识,究竟惟一净识。』」

问:「理事无阂,万事圆修,何教所宗?何谛所摄?」

答:「法性融通,随缘自在。随举一法,万行圆收;
即华严所宗,圆教所摄。若六度万行,成佛度
生,虽净缘起,皆世谛所收。若发明本宗,深穷
果海,则理智俱亡,言心路绝。」

问:「此集所陈,有何名目?」

答:「若问假名,数乃恒
沙。今略而言之,总名万善同归;别开十义:一
名理事无阂。二名权实双行。三名二谛并陈。
四名性相融即。五名体用自在。六名空有相
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异一际。九名修性
不二。十名因果无差。」

问:「名因义立,义假名诠。既立假名,其义何述?」

答:「第一、理事无阂者,理则无为,事则有为。终
日为,而未尝有为;终日不为,而未尝无为。为
与无为,非一非异,同法性源,等虚空界。若云
是一,《仁王经》说:『诸菩萨有为功德、无为功德,
皆悉成就。』若但是一,不应说有二种功德。若
云是异,《般若经》云:『不得离有为说无为,不得
离无为说有为。』是以理事相即,非断非常,起
灭同时,无阂双现。

「第二、权实双行者,实则真
际,权则化门。从真际而起化,实外无权;因事
迹而得本,权外无实。常冥一旨,无阂双行;遮
照同时,理量齐现。

「第三、二谛并陈者,诸佛常
依二谛说法,何以故?俗是真诠,了俗无性,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92b 页 T48-0992.png
即是真谛。故云:『若不得俗谛,不得第一义。』
所以真不待立而常现;俗不待遣而自空。二
谛双存,如同波水。水穷波末,波水同时;波彻
水源,动湿一际。

「第四、性相融即者,《无量义经》
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所言法者,即是真心。
从一真心,具不变、随缘二义。不变是性,随缘
是相;性是相之体,相是性之用。以不了根
源,则妄生诤论。如今毁相者,是不识心之
用;毁性者,是不识心之体。若能融通,取舍俱
息。

「第五、体用自在者,体即法性之理,用乃智
应之事。举体全用,用即非一;举用全体,体
即非异。即体之用不阂用,即用之体不失体;
所以一味双分,自在无阂。

「第六、空有相成者,
且夫一切万法,本无定相;互成互坏,相摄相
资。空因有立,缘生故性空;有假空成,无性故
缘起。因义显别,随见成差。迷之则万状不同,
悟之则三乘不异。何者?且如有之一法,小乘
见是实色;初教观为幻有;终教则色空无阂,
以空不守自性,随缘成诸有故;顿教见一切
色法,无非真性;圆教见是无尽法界。若如是
融通,即成真空妙有;有能显万德,空能成一
切。

「第七、正助兼修者,正即是主,助即是伴。因
伴成主,无助即正终不圆;从主得伴,无正则
助无由立。是以主伴相成,正助兼备,亦是止
观双运,隐显互兴,内外更资,乘戒兼急。

「第八、
同异一际者,同则据理不变,异则约事随缘。
所以不变故,乃能随缘;随缘故,所以不变。
秖为不异,而成异事;不同而立同门。若异则
坏于异,以失体故;若同则不成同,以无用故。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92c 页 T48-0992.png
所以同,无同而异;异,无异而同。各执即落断
常,双融即成佛法。故经云:『奇哉!世尊,于无异
法中,而说诸法异。』

「第九、修性不二者,本有曰
性,非从观成;今显曰修,因智而现。由修显本
有之性;因性发今日之修。全性成修,全修成
性;修性无二,因缘似分。

「第十、因果无差者,因
从果起,果满则乃成因;果逐因生,因圆则能
立果。事分前后,理即同时;相助相酬,业用无
失。」

问:「此集所申,当何等机?得何等利?」

答:「自他兼
利,顿渐俱收。自利者,助道之圆门,修行之玄
镜;利他者,滞真之皎日,二见之良医。顿行
者,不违性起之门,能成法界之行;渐进者,免
废方便之教,终归究竟之乘。若信之者,则禀
佛言;若毁之者,则谤佛意。信毁交报,因果历
然。略述教海之一尘,普施法界之含识;愿弘
正道,用报佛恩。颂曰:

「 「菩提无发而发,
 佛道无求故求,
 妙用无行而行,
 真智无作而作,
 兴悲悟其同体,
 行慈深入无缘。
 无所舍而行檀;
 无所持而具戒;
 修进了无所起;
 习忍达无所伤;
 般若悟境无生;
 禅定知心无住;
 鉴无身而具相,
 證无说而谈诠。
 建立水月道场,
 庄严性空世界;
 罗列幻化供具,
 供养影响如来。
 忏悔罪性本空,
 劝请法身常住;
 回向了无所得,
 随喜福等真如。
 赞叹彼我虚玄,
 发愿能所平等;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93a 页 T48-0993.png
 礼拜影现法会,
 行道足蹑虚空。
 焚香妙达无生,
 诵经深通实相;
 散华显诸无著,
 弹指以表去尘。
 施为谷响度门,
 修习空华万行;
 深入缘生性海,
 常游如幻法门。
 誓断无染尘劳,
 愿生惟心净土;
 履践实际理地,
 出入无得观门。
 降伏镜像魔军,
 大作梦中佛事;
 广度如化含识,
 同證寂灭菩提。」」

万善同归集卷下


精严讲寺

副都纲 祖福 住持 宗昱 宗韶
 东序 祖祐祖寿祖印文玉 道纲

真如本山 惠璘 宗盛 道洪 广福
 本房 道俊 文亮 本常 圆悟

[目*豪]股庵 道馥 助刊庄严先师沾益庵
 诸刹 子敬 文珵 大洪善士姚福良

同发道意,舍财助刊功德,并愿世出世间,勤修
万善,庄严净土,剋證菩提者。

万善同归此一心,瓶盘钗钏总黄金;自他兼
利醍醐海,顿渐俱收珠玉林。板化信檀多感
果,印行京国广知音;言言直指西方路,宗镜
高悬照古今。

宣德己酉春释 子德仪识

《万善同归集》一书有益于进修,诚非小补。
志于道者,舍此而他求,如绘无形之太虚,
补无迹之疾风,徒弊精神,未见其有成也。
谛思其义,法而行之,不惟不负于禅师著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93b 页 T48-0993.png
书,指迷之功;抑亦不负于区区重行镂板
之用心也,愿勿以徒遮眼而已。

 成化戊戌秋嘉禾真如讲寺比丘如[承/巳]识

  流虹兴圣禅寺比丘德海书

  四明王鸿刊 徐均祥助笔

*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最为痛切,故附录于后)

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
劫来业识种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
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
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若逢真正导师,
切须勤心亲近;假使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
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
人身;才出头来,一闻千悟。须信道,真善知识
是人中最大因缘,能化众生得见佛性。深嗟
末世诳说一禅,只学虚头,全无实解。步步行
有,口口谈空。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
因果。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
妨般若,生遭王法,死堕阿鼻。受得地狱业
消,又入畜生饿鬼,百千万劫无有出期。除非
一念回光,立即翻邪为正。若不自忏、自悔、自
修,诸佛出来也无救尔处。若割心肝如木石
相似,便可食肉;若饮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饮
酒;若见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淫;若
见己财如粪土相似,便可偷盗。饶尔炼得至
此田地,亦未可顺汝意在,直待證无量圣身,
始可行世间逆顺事。古圣施设,岂有他心?只
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赚向善俗子,多退
道心,所以广行遮护。千经所说,万论所陈,若
附永明寿禅师垂诫(按旧本不载此诫,今从佛祖纲目考订,以其针劄宗门人,¶ 第 993c 页 T48-0993.png
不去淫,断一切清净种;若不去酒,断一切智
慧种;若不去盗,断一切福德种;若不去肉,断
一切慈悲种。三世诸佛,同口敷宣;天下禅宗,
一音演畅。如何后学,略不听从,自毁正因,
反行魔说?只为宿薰业种,生遇邪师,善力易
消,恶根难拔。岂不见,古圣道:「见一魔事,如万
箭攒心;闻一魔声,如千锥劄耳。」速须远离,不
可见闻。各自究心,慎莫容易,久立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