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957b 页
卷二 第 969a 页


万善同归集卷中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夫性起菩提,真如万行。终日作而无作,虽无
行而遍行。若云有作,即同魔事;或执无行,还
归断灭。故知自心之外,无法建立,十身具足,
四土圆收。虽总包含,不坏内外;皆称法界,岂
隔有无。空中具方便之慧,不著于有;有中运
殊胜之行,不堕于无。是以即理之事,行成无
阂;即事之理,行顺真如。相用无亏,体性斯
在。夫化他妙行,不出十度、四摄之门;利己真
修,无先七觉、八正之道。摄四念归于一实,总
四勤不出一心;严净五根,成就五力。若论施,
则内外咸舍;言戒,则大小兼持;修进,则身心
卷二 第 969b 页 T48-0969.png
并行;具忍,则生法俱备;般若,则境智无二;禅
定,则动寂皆平;方便,则普照尘劳;发愿,则遍
含法界;具力,则精通十力;了智,则种智圆成;
爱语,则俯顺机宜;同事,则能随行业;运慈,则
冤亲普救;说法,则利钝齐收;七觉,则沈掉靡
生;八正,则邪倒不起。乃至备修三坚之妙行,
具足七圣之法财;秉持三聚之律门,圆满七
净之真要。悟天行,契自然之本理;修梵行,断
尘习之根源;现病行,憩声闻之化城;示儿行,
引凡夫于天界。历五位菩提之道,入三德涅
槃之城。练三业而成三轮,离三受而圆三念;
因从三观薰发,果具五眼圆明。方能游戏神
通,出入百千三昧;净佛国土,履践无阂道场。
然后普应诸方,现十身之妙相;遍照法界,然
四智之明灯。感应道交,任他根量,不动本际,
迹应方圆,凡有见闻,皆能获益云云。自彼于
我何为?斯皆积善之所熏,成此无缘之大化。
《还源观》云:「用则波腾海沸,全真体以运行;体
则镜净水澄,举随缘而会寂。」肇师云:「统万行,
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
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言。此
皆不思议之本也。至若借座灯王,请饭香土,
室包乾象,手接大千,皆不思议之迹也。然幽
关虽启,圣应不同;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
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

问:「身为道本,缚是脱因;何得然指、烧身,背道
修道?高僧传内、小乘律中,贬斥分明,奚为圣
典?」

答:「亡身没命,为法酬恩,冥契大乘,深谐正
教。大乘《梵网经》云:『若佛子应行好心,先学大
卷二 第 969c 页 T48-0969.png
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有
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
切苦行: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
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饿虎、狼、狮子、一
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然后一
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若不如是,犯
轻垢罪。』大乘《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若我灭
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
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
上热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
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
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
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
异。」』所以小乘执相,制而不开;大教圆通,本无
定法。《菩萨善戒经》云:『声闻戒急,菩萨戒缓;声
闻戒塞,菩萨戒开。』又经云:『声闻持戒,是菩萨
破戒。』此之谓也。若依了义经,诸佛悦可;执随
宜说,众圣悲嗟。秖可叹大褒圆,自他兼利;岂
容执权滞小,本迹双迷。」

问:「五热炙身,投岩赴火;九十六种,千圣同诃。
幸有正科,何投邪辙?」

答:「《智论》云:『佛法有二种
道:一、毕竟空道。二、分别好恶道。』若毕竟空道
者,凡夫如即漏尽解脱如;如来语即提婆达
多语,无二无别,一道一源。是以地狱起妙觉
之心,佛果现泥犁之界;若舍邪趣正,邪正俱
非;离恶著善,善恶咸失。若分别好恶道者,愚
智不等,真俗条然;玉石须分,金鍮可辨。且约
修行门内,升降位中,自有内、外宗徒,邪、正因
果,善须甄别,不可雷同。且教申毁赞之文,的
卷二 第 970a 页 T48-0970.png
有抑扬之旨。执即成滞,了无不通;四悉对治,
纵夺料简。若云总是,尼乾成正真之道,诸佛
错诃;若说俱非,药王堕颠倒之愆,诸佛错赞。
是以兴邪,则成无益之行;废正,则断方便之
门。须晓开遮,宁无去取。且内教、外人遗身,各
有二意。内教二者:一、明自他性空,无法我二
执;不见所供之境,亦无能烧之心。二、惟供三
宝,深报四恩,以助无上菩提,不希人天果报。
外道二者:一、身见不亡,转增我慢;迷无作
之智眼,起有得之能心。二、惟贪现在名闻,秖
规后世福利;或愿作刹利之主,或求生广果
之天。所以台教释《药王焚身品》云:『境智不二,
能所斯亡。以不二观,观不二境,成不二行,会
不二空。作是观时,若为法界见闻者益,故曰
乘乘。所以投岩,无招外行之论;赴火,不为内
众之讥。良由内有理观,外晓期心。故胜热息
善财之疑,尼乾生严炽之解;笃论其道,行方
有剋;心正行正,智邪事邪;行不可废,智不可
亡;后学之徒,无失法利。』《文殊问经》云:『菩萨
舍身,非是无记,惟得福德。是烦恼身灭,故得
清净身。譬如垢衣,以灰汁浣濯,垢灭衣在。』若
得圆旨,明断皎然。请鉴斯文,以为龟镜。」

问:「住相布施,果结无常;增有为之心,背无为
之道。争如理观,福等虚空。故经云:『佛言非
我,而能顺理。』何坚执事缘尘,而不观心达道
乎?」

答:「若约观心,寓目皆是;既云达道,举足宁
非?菩萨万行齐兴,四摄广被,不可执空害有,
守一疑诸。《华严经》云:『受一非馀,魔所摄持。』是
以舍边趣中,还成邪见。不可据宗据令,认妙
卷二 第 970b 页 T48-0970.png
认玄;识想施为,阴界造作。应须随机遮照,
任智卷舒;于空有二门,不出不在;真俗二谛,
非即非离;动止何乖,圆融无阂。大凡诸佛菩
萨,修进之门,有正有助、有实有权;理事齐
修,乘戒兼急;悲智双运,内外相资。若定立一
宗,是魔王之种;或亡泯一切,成己见之愚。故
《大集经》云:『有二行:缘空直入,名为慧行。带事
兼修,是行行。』《菩提论》有二道:一、方便道,知诸
善法。二、智慧道,不得诸法。又经云:『二如:因中
如如而无染;果中如如而无垢。又二心:自性
清净心,本有之义;离垢清净心,究竟之义。』《起
信论》立二相:一、同相,平等性义。二、异相,幻差
别义。台教有二善:达能、所空,名止善;方便劝
修,名行善。」

问:「祖佛法要,惟立一乘。或云:『十方薄伽梵,一
路涅槃门。』或云:『一切无阂人,一道出生死。』如
何广陈差别,立二法门,惑乱正宗,起诸邪见?」

答:「诸佛法门,虽成一种;约用分二,其体常同。
如一心法,立真如生、灭二门,则是二谛一乘
之道。今古恒然,无有增减。是以总别互显,本
末相资。非总无以出别,非别无以成总;非本
无以垂末,非末无以显本。故知只翼难冲,孤
轮匪运;惟真不立,单妄不成。约体则差而无
差;就用则不别而别。一二无阂,方入不二之
门;空有不乖,始蹈真空之境。」

问:「事则分位差别;理惟一味湛然。性相不同,
云何无阂?」

答:「能依之事,从理而成;所依之
理,随事而现。如千波不阂一湿,犹众器匪隔
一金。体用相收,卷舒一际。若约圆旨,不惟理
卷二 第 970c 页 T48-0970.png
事相即,要理理相即亦得;事事相即亦得;理
事不即亦得。故称随缘自在无阂法门。又且
诸佛化门,檀施一法,为十度之首,乃万行之
先,入道之初因,摄生之要轨。《大论》云:『檀为
宝藏,常随逐人;檀为破苦,能与人乐;檀为善
御,开示天道;檀为善府,摄诸善人;檀为安隐,
临命终时,心不怖畏;檀为慈相,能济一切;檀
为集乐,能破苦贼;檀为大将,能伏悭敌;檀为
净道,贤圣所由;檀为积善,福德之门;檀能全
获福乐之果;檀为涅槃之初缘;入善人众中
之要法;称誉赞叹之渊府;处众无难之功德;
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种种欢
乐之林薮;富贵安隐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
济。』《六行集》云:『若凡夫施时,起慢心成罪行;起
敬心成福行。若二乘施时,惟观尘动转。小菩
萨施时,念色体空。大菩萨施时,知心妄见。
若佛谓證惟心,离念常净。是知一布施门,六
行成别;岂可雷同,一时该下。亦有内施、外施、
理檀、事檀,体用更资,本末互显。据理沈断;执
事堕常。理事融通,方超二患。且诸佛圣旨,
校量施中,理檀为先,内施偏重。』故《法华经》
云:『佛言:「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养佛塔,胜以国
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国土,山林、河池、诸珍宝
物而供养者。」』《智论》云:『若人舍身,胜过阎浮
提满中珍宝。』则知利口轻言易述,全身重宝
难倾;保命情深,好生意切。直得三轮体寂,犹
为通教所收;况乃取舍情生,岂得成其净施?
且圆教施门,遍含法界,乃何事而不备?何
卷二 第 971a 页 T48-0971.png
理而不圆?菩萨照理而不却事,鉴事而不捐
理;弘之在人,曷滞于法。若离理有事,事成定
性之愚;若离事有理,理成断灭之执。若著事
而迷理,则报在轮回;若体理而得事,则果成
究竟。故《法华经》云:『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
施与,求佛智慧。』若舍身是邪,何成佛慧?故知
毫善,趣果弘深;以此度门,标因匪弃。如释迦
佛舍身命时,度度皆證法门,或得柔顺忍,或
入无生法忍等。大凡菩萨所作,皆了无我、无
性;涉事见理,遇境知空。不同凡夫,造其罪
福,不解因果、善恶无性;是为迷事取性,常系
三有。」

问:「经云:『以三恒河沙身命布施,不如受持四
句偈。』故知般若功深,施门力劣。何得违宗越
理,枉力劳神?可谓期悟遭迷,求升反坠矣!」

答:
「得理则万行方成;知宗乃千途不滞。不可去
彼取此,执是排非;须履无阂之门,善入遍行
之道。是以过去诸佛、本师释迦,从无量劫来,
舍无数身命,或为求法,则出髓而剜身;或为
行慈,则施鹰而饲虎。《般若论》云:『如来无量劫
来舍身命财,为摄持正法。正法无有边际,即
无穷之因,得无穷之果;果即三身也。』乃至西
天此土,菩萨高僧,自古及今,遗身不少,皆遵
释迦之正典,尽效药王之遗风。《高僧传》蔼法
师入南山,自剜身肉布于石上,引肠挂树,捧
心而卒。书偈以石云:『愿舍此身已,早令身
自在。法身自在已,在在诸趣中;随有利益处,
护法救众生。又复业应尽,有为法皆然;三界
皆无常,时来不自在。他杀及自死,终归如
卷二 第 971b 页 T48-0971.png
是处;智者所不乐,业尽于今日。』又僧崖菩萨
烧身云:『代一切众生苦,先烧其手。』众人问
曰:『菩萨自烧,众生罪熟,各自受苦,何由可
代?』答曰:『犹如烧手,一念善根,即能灭恶,岂非
代耶?』又告众曰:『我灭度后,好供养病人。并难
可测其本,多是诸佛圣人,乘权应化;自非大
心平等,何能恭敬?此是实行也。』天台宗满禅
师,一生讲诵《莲经》,感神人现身,正定经咒文
字;后焚身供养《法华经》。又智者门人净辩禅
师,于忏堂前焚身,供养普贤菩萨。双林傅大
士,欲焚身救众生苦;门人等前后四十八人,
代师焚身,请师住世,教化有情。传记广明,不
能备引。若云:『诸圣境界,示现施为。』则圣有诳
夫之愆,凡无即圣之分;教网虚设,方便则
空。本为接后逗前,令凡实證;设是示现权施,
亦令后人仿效。不可将邪倒之法,赚人施行,
大圣真慈,终不虚诳。是以八万法门,无非解
脱;一念微善,皆趣真如。自有初心、后心,生忍、
法忍,未必将高斥下,以下凌高。善须知时,自
量根力;不可评他美恶,强立是非;言是祸胎,
自招来业。且如得忍菩萨,虽證生、法二空,为
利他故,破悭贪垢,尚乃烧臂焚身,如药王菩
萨、僧崖之类。若未具忍者,虽知以智慧火焚
烦恼薪,了达二空不生身见;其或现行障重,
未得相应;起勇猛心、运真实行,酬恩供佛、代
苦行慈,欲成助道之门,不起希求之想;若不
欺诳,事不唐捐。脱或智眼未明,犹生我执,但
求因果,志不坚牢,拟效先踪,不在此限。夫
众生根机不同,所尚各异。故经云:『佛言:「若
卷二 第 971c 页 T48-0971.png
众生以虚妄而得度者,我亦妄语。」』是知事出
千巧,理归一源。皆是大慈,善权方便。或因舍
身命而顿入法忍;或一心禅定而豁悟无生;
或了本清净,而證实相门;或作不净观,而登
远离道;或住七宝房舍,而阶圣果;或处冢间
树下,而趣涅槃。是以尘沙度门,入皆解脱;无
边教网,了即归真。大圣垂言,终不虚设,譬如
涉远,以到为期;不取途中,强论难易。故知医
不专散,天不长晴;应须丸散调停,阴阳兼济;
遂得众疾同愈,万物齐荣。皆是权施,实无定
法;随其乐欲,逗其便宜。惟取證道为心,不
拣入门粗细。若于圆教四门生著,犹为藏教
初门所治。故菩萨所行檀度之门,如囚因
厕孔而得出,似病服不净而获痊。非观,无以
拔三毒之病根;非行,无以超三界之有狱。《书》
云:『获鸟者,罗之一目;不可以一目为罗。治国
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为国。』是以众行俱
备,万善齐修;一行归源,千门自正。经明:十
二因缘是一法,以四等观者,得四种菩提。
若惟取上上根人,则中下绝分。故弘半教,有
成满之功;至宝所,因化城之力。岂可舍此取
彼、执实谤权,顿弃机缘,灭佛方便。故云:从实
分权,权是实权;开权显实,实是权实。如迷权
实二门,则智不自在。《大论》云:『众生种种因缘,
得度不同。有禅定得度者;有持戒说法得度
者;有光明触身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门,入处
各别,至处不异。』所言般若功深者,然般若孕
圣弘贤,含灵蕴妙。标之则为宗、为首、为导、为
依;融之则触境该空,无非般若。故经云:『色无
卷二 第 972a 页 T48-0972.png
边故,般若无边。』《肇论》云:『三毒、四倒,皆悉清净,
何独尊净于般若?』今何取舍,而欲逃空避影
乎?且诸佛密意,诠旨难裁;空拳诳小儿,诱度
于一切;无有决定法,故号大菩提。不知般若
有破著之功,教中偏赞;却乃随语生见,是以
依方故迷。故般若能导万行;若无万行,般若
何施?偏啖酱而饮咸,失味致患;专抱空而执
断,丧智成愆。《智论》云:『帝释意念:「若般若是究
竟法者,行人但行般若,何用馀法?」佛答:「菩萨
六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用无所得法和合
故,此即是般若波罗蜜;若但行般若,不行馀
法,则功德不具足,不美不妙。譬如愚人,不识
饭食种具,闻酱是众味主,便纯饮酱,失味致
患。行者亦如是,欲除著心故,但行般若,反坠
邪见,不能增进善法。若与五波罗蜜和合,则
功德具足,义味调适。」』《楞伽山顶经》云:『菩萨速
疾道有二:一、方便道者,能为因缘。二、般若道
者,能至寂灭。』是以般若无方便,溺无为之坑;
方便无般若,陷幻化之网。二轮不滞,一道无
亏;权实双行,正宗方显。住无所住,佛事所
以兼修;得无所得,智心所以恒寂。」

问:「教秖令观身无我,了本无生;既达性空,
何存身见,而欲妄想,仍须舍乎?」

答:「理中非有,
事上非无。从缘幻生,虽无作者,善恶无性,业
果宛然。从无始际,丧无数身,但续俱生,无利
而死。今舍父母遗体,岂是己身?若一念圆修,
戒定慧等,微妙善心,方真己体。今所舍者,乃
是缘生。然于事中,且为利益而死;况正当无
明烦恼,三障二死所缠,何乃说空,谁当信受?
卷二 第 972b 页 T48-0972.png
是以佛法,贵在行持,不取一期口辩。如虫食
木,偶得成文;似鸟言空,全无其旨。烦恼不减,
我慢翻增,是恶取邪空,非善达正法。须亲见
谛,言行相应。但纵妄语粗心,岂察潜行蜜用?
古德云:『行取千尺万尺,说取一寸半寸。』又经
云:『言虽说空,行在有中。』《宝积经》云:『佛言:「若不
修行得菩提者,音声言说,亦应證得无上菩
提。作如是言:『我当作佛、我当作佛。』以此语故,
无边众生,应成正觉。」』故知行在言前,道非心
外。又经云:『佛言:「学我法者,惟證乃知。」』是以
剧恶不如微善;多虚不如少实。但能行者,不
弃于小心;纵空说者,徒标于大意。若未契真
如之用,顺法性而行,惟得上慢之心,自招诬
罔之咎。是以《仁王》列五忍之位;智者备六即
之文。行位分明,岂可叨滥?何不入平等观,起
随喜心;积众善之根,成大慈之种?经云:『然一
指节、爇一炷香,尚灭积劫之愆瑕;或散一华、
暂称一佛,毕至究竟之果位。』《首楞严经》云:
『菩萨同事,尚作奸偷、屠贩、淫女、寡妇,靡所不
为。』《无生义》云:『离相无住行人,不住涅槃,能普
现色身,在有为中,能贵、能贱、能凡、能圣;行仁
义之道,悲济十方,尽未来际。』又云:『凡地修圣
行,果地习凡因;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證
也。』明知真是俗真,俗是真俗;执即尘劳,通
为佛事。入法性三昧,无一法可嫌;證无边定
门,无一法可弃。胜负既失,取舍全乖;不可障
他菩提,灭自善本。又纵了非身,深穷实相,不
滞心境,决定无疑。虽知一切有为,犹如空中
鸟迹,尚须地地,观练对治,习气非无。况坚执
卷二 第 972c 页 T48-0972.png
四倒之愚,深陷八邪之网;持此秽质,广作贪
淫;被幻网所笼,为情色所醉;汨没生死,沈沦
苦轮者欤!所以大觉深嗟,广垂毁摈;诸圣舍
身之际,无不先诃。如以毒药而换醍醐,似将
瓦器而易珍宝。故《宝积经》观身有四十种
过患:或云贪欲之狱,恒为烦恼之所系缠;臭
秽之坑,常被诸虫之所唼食。似行厕而五种
不净;若漏囊而九孔常穿。瞋恚毒蛇起害心,
而伤残慧命;愚痴罗刹执我见,而吞啖智身。
犹恶贼而举世皆嫌;类死狗而诸贤并弃。不
坚如芭蕉、水沫;无常似焰影、电光。虽灌啖而
反作冤雠;每将养而罔知恩报。广诮非一,难
可具言。若不审此深愆,遂乃广兴恶业;迷斯
为是,而不进修,则智行两亏,理事俱失。须先
厌患,苦切对治;知非而欲火潜消,了本而真
源自现。故《法华经》云:『犹如三界,火宅所烧,何
由能解,佛之智慧?』」

问:「身虽虚假,众患所缠;然因此幻形,能成道
果。经云:『不入烦恼大海,不得无价宝珠。』若欲
舍之,恐成后悔。」

答:「夫生不灭,有相皆空。若
于三宝中,志诚归向,起一舍心,犹胜世间虚
生浪死;则能以无常体得金刚体,以不坚身
易坚固身,取舍二途,须凭智照。」

问:「安心入道,须顺真空;起行度生,全归世谛。
但了法性,以辩正宗;何乃斥实凭虚,丧本骤
末?有为扰动,造作纷纭,汨乱真源,昏浊心水。」

答:「第一义中,真亦不立,平等法界,无佛众生;
俗谛门中,不舍一法,凡兴有作,佛事门收。是
以诸佛,常依二谛说法;若不得世谛,不得第
卷二 第 973a 页 T48-0973.png
一义谛。《唯识论》云:『拨无二谛是恶取空,诸佛
说不可治者。』《金刚经》云:『发阿耨菩提心者,于
法不说断灭相。』贤首国师云:『真空不坏缘起
业果,是故尊卑宛然。』《金刚三昧论》云:『真俗
无二,而不守一。由无二故,则是一心;不守一
故,举体为二。』《华严经》云:『譬如虚空,于十方中,
若去来今,求不可得;然非无虚空。菩萨如是,
观一切法,皆不可得,然非无一切法;如实无
异,不失所作;普示修行,菩萨诸行;不舍大愿,
调伏众生;转正法轮,不坏因果。』又云:『菩萨摩
诃萨,了达自身及以众生,本来寂灭,不惊不
怖,而勤修福智,无有厌足。虽知一切法,无有
造作,而亦不舍诸法自相;虽于诸境界,永离
贪欲,而常乐瞻奉诸佛色身;虽知不由他悟
入于法,而种种方便求一切智;虽知诸佛国
土皆如虚空,而常乐庄严一切佛刹;虽恒观
察无人无我,而教化众生无有疲厌;虽于法
界而本来不动,以神通智力现众变化;虽
已成就一切智智,而修菩萨行无有休息;虽
知诸法不可言说,而转净法轮令众生喜;虽
能示现诸佛神力,而不厌舍菩萨之身;虽现
入于大涅槃,而一切处示现受生。能作如是
权实双行法,是佛业。』是以若拨果排因,即空
见外道;据体绝用,是趣寂声闻。又若立正
宗,何法非宗?既论法性,何物非性?从迷破执,
则权立是非;从悟辩同,实无取舍。今所论者,
不同凡夫所执事相,又非三藏菩萨偏假离
真,及通教声闻但空灭相。若离空之有,乃妄
色之因;若离有之空,归灰断之果。今则性即
卷二 第 973b 页 T48-0973.png
相之性,故不阂繁兴;相即性之相,故无亏湛
寂。境是不思议境,空是第一义空。舒卷同时,
即空而常有;存泯下坏,即有而常空。故台
教云:『如镜有像,瓦砾不现,中具诸相;但空即
无。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清凉国师云:『凡
圣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理事双修,依本智
而求佛智。』古德释云:『禅宗失意之徒,执理迷
事,云:「性本具足,何假修求?但要亡情,即真
佛自现。学法之辈,执事迷理,何须孜孜修
习理法?」合之双美,离之两伤;理事双修,以彰
圆妙。休心绝念,名理行;兴功涉有,名事行。依
本智者,本觉智,此是因智;此虚明不昧名
智,成前理行。亡情显理,求佛智者,即无障
阂解脱智,此是果智;约圆明决断为智,成前
事行,以起行成果故。此则体性同故,所以依
之;相用异故,所以求之。但求相用,不求体性。
前亡情理行,即是除染缘起,以显体性;兴功
事行,即是发净缘起,以成相用。』无相宗云:『如
上所说,相用可然;但依本智情亡,则相用自
显,以本具故。何须特尔起于事行?』圆宗云:
『性诠本具;亡情之时,但除染分相用,自显真
体。若无事行,彼起净分相用,无因得生。如金
中虽有众器,除矿但能显金,若不施功造作,
无因得生其器。岂金出矿已,不造不作,自然
得成于器?若亡情则不假事行,佛令具修,岂
不虚劳学者?是以八地,已能离念,佛劝方令
起于事行,知由离念不了。所以文云:「法性
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为
世尊,但以甚深无阂智。」七劝皆是事行故。是
卷二 第 973c 页 T48-0973.png
知果佛,须性相具足;因行,必须事理双修。依
本智如得金;修理行如去矿;修事行如造作;
求佛智如成器也。』《慈悯三藏录》云:『若言世尊,
说诸有为,定如空华,无有一物,名虚妄者;虚
妄无形,非解脱因,如何世尊敕诸弟子,勤修
六度万行妙因,当證菩提涅槃之果?岂有智
者,赞乾闼婆城,坚实高妙?复劝诸人,以兔角
为梯,而可登陟乎?由此理故,虽是凡夫,发菩
提心、行菩萨行,虽然有漏修习,是实是正,有
体虚妄;非如龟毛,空无一物,说为虚妄。皆是
依他,缘生幻有;不同无而妄计。若如是解者,
常行于相,相不能阂,速得解脱。迷情局执,于
教不通,虽求离相,恒被相拘,无有解脱。』又云:
『若三世佛行,执为妄想;凭何修学,而得解脱?
不依佛行,别有所宗,皆外道行。』古德云:『若一
向拱手,自取安隐,不行仁义,道即阙庄严,多
劫亦不成。』但实际不受一尘,佛事不舍一法。
《还源观》云:『真该妄末,行无不修;妄彻真源,相
无不寂。』又云:『真如之性,法尔随缘;万法俱兴,
法尔归性。』祖师传法偈云:『心地随时说,菩提
亦秖宁,事理俱无阂,当生即不生。』故知真
不守性,顺寂而万有恒兴;缘不失体,任动而
一空常寂。」

问:「《思益经》云:『入正位者,不从一地至十地。』《楞
伽经》云:『寂灭真如,有何次第?』古德云:『宁可永
劫沈沦,终不求诸圣解脱。』又云:『任汝千圣
现,我有天真佛。』何乃捏目生华,强分行位?」

答:
「若心冥性佛,理括真源,岂假他缘,尚犹忘己。
若随智区分,于无次第中而立次第,虽似升
卷二 第 974a 页 T48-0974.png
降,本位不动。夫圣人大宝曰位,若无行位,则
是天魔外道。若约圆融门,则顺法界性,本自
清净;若约行布门,则随世谛相,前后浅深。今
圆融不碍行布,顿成诸行,一地即一切地故;
若行布不碍圆融,遍成诸行,增进诸位功德
故。点空论位,常居中道。不有而有,阶降历然;
有而不有,泯然虚静。故《般若经》云:『须菩提问
佛:「若诸法毕竟无所有,云何说有一地乃至
十地?」佛言:「以诸法毕竟无所有故,则有菩萨
初地至十地;若诸法有决定性者,则无一
地乃至十地。」』是以三十七品,菩萨履践之门;
五十二位,古佛修行之路。从初念处一念圆
修,迄至十八不共,练磨三业,究竟清净。」

问:「真源自性本自圆成,何藉修行广兴动作?
经云:『见苦断集,證灭修道,名为戏论。』若起妄
修行,何当契本?」

答:「《起信论》云:『以有妄想心故,
能知名义,为说真觉。亦因真如内熏,令此无
明而有净用。』复因诸佛言教力,内外相资,令
此妄心,自信己身有真如性,能起种种方便
修诸对治。此能修行,则是信有真如,由未
證真,不名无漏;妄念若净,真性自显。又虽
修无性,不阂真修;从妄显真,因识成智。犹
如影像,能表镜明;若无尘劳,佛道不立。古德
云:『真妄二法,同是一心。妄揽真成,无别妄
故;真随妄现,无别真故。又真外有妄,理不遍
故;妄外有真,事无依故。』又若执本净,是自性
痴;若假外修,是他性痴;若内外相资,是共性
痴;若本末俱遣,是无因痴。《长者论》云:『若一概
皆平,则无心修道;应须策修,以至无修,方知
卷二 第 974b 页 T48-0974.png
万法无修。』《宝积经》云:『若无正修者,猫兔等亦
合成佛,以无正修故。』台教云:『行能成智,行满
智圆;智能显理,理穷智寂。』相须之道,兴废不
无。因权显实,实立权亡;约妄明真,真成妄泯。
权妄既寂,真实亦空;非妄非权,何真何实。牛
头融大师云:『若言修生,则造作非真,若言本
有,则万行虚设。』」

问:「一切凡夫常在于定,何须数息入观而无
绳自缚乎?」

答:「若法性三昧,何人不具?若论究
竟定门,唯佛方备。等觉菩萨,尚乃不知;散
心凡夫,岂容测度。故文殊云:『譬如人学射,从
粗至细,后乃所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三昧,
谛缘一境,后入无心三昧,始一切时中,常与
定俱。』所以不净假观、数息妙门,是入甘露之
津,出生死之径。故龙树祖师云:『观佛十力中,
二力最大:因业力故入生死;因定力故出生
死。』《正法念经》云:『救四天下人命,不如一食顷
端心正意。』是以在缠真如,昏散皆具;出缠
真如,定慧方明。总别条然,前后无滥。何专理
是,宁斥事非?」

问:「菩萨大业,以摄化为基;何乃独宿孤峰、入
深兰若,既违本愿,何成利人?」

答:「菩萨本为度
他,是以先修定慧。空闲静处,禅观易成;少欲
头陀,能入圣道。《法华经》云:『又见菩萨,勇猛精
进,入于深山,思惟佛道。』」

问:「多闻、广读、习学、记持,徇义穷文,何当见
性?」

答:「若随语生见,齐文作解,执诠忘旨,逐教
迷心,指月不分,即难见性。若因言悟道,藉教
明宗,谛入圆诠,深探佛意;即多闻而成宝藏,
卷二 第 974c 页 T48-0974.png
积学以为智海。从凡入圣,皆因玄学之力;居
危获安,尽资妙智之功。言为入道之阶梯,教
是辩正之绳墨。《华严经》云:『欲度众生令住涅
槃,不离无障阂解脱智;无障阂解脱智,不离
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
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
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
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习。
日夜惟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
顺法、到法、住法、行法。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
有珍财,皆无吝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
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法华经》云:『若有利
根,智慧明了,多闻强识,乃可为说。』《论》云:『有慧
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
见。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
灯而无目。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无闻无
智慧,是名人身牛。』故圆教二品,方许兼读诵;
位居不退,始闻法无厌。闻有助观之力;学成
种智之功。不可作牛羊之眼,罔辨方隅;处愚
戆之心,不分菽麦乎!」

问:「灵知不昧,妙性常圆。何假参寻,遍求知识?」

答:「一切众生,悟里生迷,真中起妄,秖为不觉,
须假发扬。《法华经》云:『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
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
普闻。』又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令得见
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华严经》云:『譬
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智不
能了。』又云:『不要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惟
愿乐闻一句未闻佛法。』又云:『虽知诸法不由
卷二 第 975a 页 T48-0975.png
他悟,而常尊敬诸善知识。』《起信论》云:『又诸
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
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
人,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
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
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法句经》云:『如
裹香之纸、系鱼之索。佛语诸比丘:「夫物本净,
皆由因缘,以兴罪福。近贤明,则道义隆;友愚
暗,则殃祸集。譬如纸、索,近香则香;系鱼则
臭,渐染玩习,各不自觉。」颂曰:「鄙夫染人,如
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成恶。贤夫染人,如附
香熏;进智习善,行成芳洁。」』《首楞严经》云:『佛告
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
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
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
煮砂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成。」』是知初
心,须亲道友,以辨邪正,方契真修。或涉权门,
日劫相倍;若得圆旨,不枉功程,直至道场,永
无疑悔。及生自悟之时,惟證无师自然之智,
决定不从人得。」

问:「说法为人,虽成大业;未齐极地,恐损自行。
登地菩萨,尚被佛诃;未證凡夫,如何开演?」

答:
「台教初品,即是凡夫;若信入圆门,亦可说法。
以凡夫心同佛所知,用所生眼齐如来见。《般
若经》中校量,正忆念自修行般若之福,不如
广为人天巧说譬喻,令前人易解般若,其福
最胜。经云:『其人戒足虽羸劣,善能说法利多
人;若有供养是人者,则为供养十方佛。』《未曾
卷二 第 975b 页 T48-0975.png
有经》云:『说法有二大因缘:一者开化天人,福
无量故。二者为报施食恩故,岂得不说。』又财
施如灯,但明小室;法施若日,远照天下。《大方
广总持经》云:『佛言:「善男子!佛灭度后,若有法
师,善随乐欲,为人说法,能令菩萨、学大乘者,
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
滴泪者,当知皆是佛之神力。」』但见解不谬,冥
契佛心,虽为他人,亦乃化功归己;既能助道
又报佛恩,傥不涉名闻,实一毫不弃。至于传
持法宝、讲唱大乘、制论释经、著文解义,拔不
信之疑箭,照愚暗之智光;建法垣墙,续佛寿
命。或取经西土,求法遐方;或翻译大乘,润文
至教;或广行经咒,遍施受持。开法施之门,续
传灯之焰。能将甘露,沃枯竭之心;善使金錍,
扶痴盲之眼。经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
座遍三千;若不传法度众生,决定无能报恩
者。』」

问:「何不一法顿悟,万行自圆。而迂回渐径,勤
劳小善乎?禅宗一念不生,一尘不现;若争驰
焰水、竞执空华,以幻修幻,终无得理。」

答:「诸佛
了幻,方能度幻众生;菩萨明空,是以从空建
立。《涅槃经》云:『佛言:「一切诸法皆如幻相,如来
在中以方便力,无所染著。何以故?诸佛法尔。」』
《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是以顿如
种子已包;渐似芽茎旋发。又如见九层之台,
则可顿见;要须蹑阶而后得升。顿了心性,即
心是佛,无性不具;而须积功,遍修万行。又如
磨镜,一时遍磨,明净有渐。万行顿修,悟则渐
胜,此名圆渐,非是渐圆。亦是无位中位;无
卷二 第 975c 页 T48-0975.png
行中行。是以彻果该因,从微至著,皆须慈
善根力,乃能自利利他。故九层之台成于始
篑,千里之程托于初步;滔滔之水起于滥觞,
森森之树生于毫末。道不遗于小行;暗弗拒
于初明。故一句染神,历劫不朽;一善入心,
万世匪忘。《涅槃经》云:『佛说:「修一善心,破百种
恶;如少金刚,能坏须弥;亦如少火,能烧一切;
如少毒药,能害众生。少善亦尔,能破大恶。」』《日
摩尼宝经》云:『佛告迦叶菩萨:「我观众生,虽
后数千巨亿万劫,在欲爱中,为罪所覆;若闻
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大智度论》云:『如来
成道时,有十种微笑,而观世间。有小因大果,
小缘大报:如求佛道,赞一偈、一称南无佛、烧
一捻香,必得作佛。何况闻知诸法实相,不生
不灭,不不生不不灭,而行因缘,业亦不失,以
是故笑。』」

古德问云:「达磨不与梁帝说功德因
缘,而云无耶?菩萨舍国城、建塔庙,岂虚设
乎?」

答:「大师此说,不坏福德因果,武帝不达。有
为功德,而有限剂;空无相福,不可思量。破他
贪著;如不贪著,尽是无为。菩萨亦作轮王,如
是福报,因果历然,可是无耶?若达理者处之,
与法界同量,无有竭尽;若不达理,即是有
为轮回之报,不应贪著。忠国师云:『诸佛菩萨,
皆具福、智二严,岂是拨无因果?但勿以理滞
事,以事妨理;终日行,而不乖于无行也。』」

生法
师问:「云何弹指、合掌,无非佛因耶?」

答:「一切法
皆无定性,而所适随缘。若以贪为缘,即适人
天之报;若回向菩萨为缘,即成佛果之报。
真如尚不守自性,而况此微善乎?又云:万
卷二 第 976a 页 T48-0976.png
善理同无漏者,夫万善本有,皆资理发;理既
无异,善岂容二。本如来藏性,为万善之因,亦
名正因,亲生万善。台教云:『如轻小善不成佛,
是灭世间佛种。』又云:『善机有二:一、感人天华
报。二、感佛道果报。若以佛眼圆照,众生万善,
究竟得佛,一大事出世之正意。』荆溪尊者云:
『一毫之善,本趣菩提;如操刀执炬,得其要柄。
若以相心,如把刃抱火。』《法华经》中,明散心念
佛、小音赞叹、指甲画像、聚沙成塔,渐积功
德,皆成佛道。《大悲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众
生,于诸佛所,一发信心,种少善根,终不败亡。
假使久远,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彼一善根,必
得涅槃。如一滴水,投大海中,虽经久远,终不
亏损。」』是以大圣,顺机曲应,大小不忘,接后逗
前,半满岂废。或赞小而引归深极;或诃半而
恐滞初门。黄叶宁金;空拳岂实?皆是抑扬之
意,权施诱度之恩。而不得教旨者,但执方便
之言,互相是非,确定取舍。或执小滞大,违失
本宗;或据大妨小,而亏权慧。又虽然宗大,
大旨焉明?徒云斥小,小行空失。运意,则承虚
托假;出语,则越分过头。断正法轮、谤大般
若,深愆极过,莫越于斯;历劫何穷,长沦无
间。《净名经》云:『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
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岂可执权谤实,害
有宾无。但大小双弘,空有俱运,一心三观
即无过矣。是以顺法体,则纤毫不立;随智
用,则大业恒兴。体不离用,故寂而常照;用不
离体,故照而常寂。是以常体常用,恒照恒寂。
若会旨归宗,则体用俱离,何照何寂?曷乃据
卷二 第 976b 页 T48-0976.png
体而碍用;执性而坏缘!理事不融,真俗成隔。
则同体之悲绝运,无缘之慈靡成。善恶既不
同观,冤亲何能普救?过之甚矣,失莫大焉!又
先德云:『夫善知识者,虽明见佛性,与佛同等;
若论其功,未齐诸圣。须从今日,步步资熏。』又
古德云:『蕈子比丘还债,虽不得理,犹有行
门;今时多有学人,二事俱失。』故知见性未
谛,但是随语依通;及检时中,正助皆丧。是以
先圣,终不浪阶;抚臆扪心,岂可容易。是以六
即拣滥;十地辨功。若以即故,何凡何圣?若
论六故,凡圣天隔。又若论其理,初地即具
足一切地;若言其行,后地则倍倍超前。秖如
才登八地,一念利生,下地多劫不及。」

问:「善恶同源,是非一旨。云何弃恶崇善,而违
法性乎?」

答:「若以性善性恶,凡圣不移。诸佛不
断性恶,能现地狱之身;阐提不断性善,常具
佛果之体。若以修善修恶,就事即殊,因果不
同,愚智有别。修一念善,远阶觉地;起一念恶,
长没苦轮。若以性从缘,虽同而异;若泯缘从
性,虽异而同。故《禅门秘要经》云:『佛言:「善恶业
缘,本无有异;虽复不异,不共俱止。」』《华严经》
云:『如相与无相,生死及涅槃,分别各不同,智
无智如是。』故知教旨如镜,何所疑焉?」

问:「若分修性,则善恶二途。乖平等之慈,失遍
行之德。」

答:「自行须离,约法即空;化他等观,
在人何别?是以初心自利,则损益两陈;究竟
利他,则善恶同化。如夜行险道,以恶人执烛,
岂可以人恶故,而不随其照?菩萨得般若之
光,终不舍恶。《华严经》云:『舍恶性人,远懈怠
卷二 第 976c 页 T48-0976.png
者;轻慢乱意,讥嫌恶慧,是为魔业。』台教云:『恶
是善资;无恶亦无善。』《法华经》云:『恶鬼入其身,
骂詈毁辱我;我等念佛故,皆当忍是事。』恶不
来加,不得用念,用念由于恶加。又『威音王佛
所,著法之众,闻不轻言,骂詈捶打;由恶业故
还值不轻,不轻教化,皆得不退。』又『提婆达多
是善知识。』书云:『善者是恶人之师;恶者是善
人之资。』故知恶能资善,非能通正;岂有一法,
而可舍乎?」

问:「无缘不强化,机熟自相应。若愚恶不信之
人,如何诱度?」

答:「舍愚从智,平等理乖;弃恶归
善,同体悲废。众生本妙,不可度量;忽遇因缘,
机发不定。设未得度,亦作度缘;以此而推,应
须等化。」

问:「若修众善之门,须兴乐欲之念。憎爱二苦,
能障寂灭菩提;取舍两情,岂成无阂解脱?」

答: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有二种爱:一者善爱;
二者不善爱。不善爱者,惟愚求之;善法爱者,
诸菩萨求。』《华严经》云:『广大智所说,欲为诸法
本;应起胜希望,志求无上觉。』又云:『断善法
欲,是菩萨魔事。』是以入道之初,欲为道本;至
其极位,法爱须忘。阶降宛然,初后不滥。」

问:「人法本空,身心自离;既无能作,谁行众善
乎?」

答:「《涅槃经》云:『虽本自空,亦由菩萨修空见
空。』又『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众生五阴空无所
有,谁有受教修习道者?」佛言:「善男子!一切众
生皆有念心、慧心、发心、勤精进心、信心、定心,
如是等法,虽念念灭,犹故相似相续不断,故
名修道。乃至如灯虽念念灭,而有光明除破
卷二 第 977a 页 T48-0977.png
暗冥。念等诸法亦复如是。如众生食虽念念
灭,亦能令饥者而得饱满;譬如上药虽念念
灭,亦能愈病;日月光明虽念念灭,亦能增长
草木树林。善男子!汝言念念灭,云何增长者?
心不断故名为增长。」』」

问:「所行众善,福德竟何所归?若云自度,还同
二乘之心;若云度他,即立众生之相。」

答:「菩萨
所作福德,皆为成熟众生;空有圆融,自他无
滞。观世若幻,岂违实相之门?度生同空,宁亏
方便之道。《般若经》云:『菩萨成就二法,魔不能
坏:一者观诸法空;二者不舍一切众生。』《论》
云:『以日月因缘,故万法润生。但有月而无
日,则万物湿坏;但有日而无月,则万物燋烂;
日月和合,故万物成就。菩萨亦如是,有二道:
一者悲;二者空。佛说二事兼用,虽观一切空,
而不舍众生;虽怜悯众生,不舍一切空。观一
切法空,空亦空故,不著空;是故不妨怜悯众
生。虽怜悯众生,亦不著众生,亦不取众生
相。但怜悯众生,引导入空故。』」

问:「经云:『佛不得佛道,亦不度众生。』若见众生
苦,即是受苦者,云何修习福德,而度众生乎?」

答:「约真即无,随俗即有。论云:『佛答须菩提:「若
一切众生,自知诸法自性空者,菩萨不发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亦不于六道中拔出
众生。何以故?众生自知诸法性空,则无所度。
譬如无病则不须药;无暗则不须灯。今众生
实不知自相空法,故随心取相生著;以著故
染;染故随于五欲;随五欲故,为贪所覆;贪因
缘故,乃至作生死业,无复穷已。」』是知因凡立
卷二 第 977b 页 T48-0977.png
圣,凡圣皆空;从恶得善,善恶无性。以无性故,
万善常兴;以皆空故,一真恒寂。」

问:「众生之界,如二头三手。若实见度者,何异
捞水月而捉镜像,削鸟迹而植焦芽!未审究
竟以何为众生,而兴济度?」

答:「夫众生者,即是
自身日夜所起,无量妄念之心。《大集经》云:
『汝日夜念念,常起无量百千众生。』《净度三昧
经》云:『一念受一身。善念生天上、人中身;恶念
受三恶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一日
一夜种生死根,后当受八亿五千万杂类之
身;乃至百年之中,种后世身,体骨皮毛,遍大
千刹土,地间无空处。若一念不生,恬然反本。』
故云:『度妄众生,了念即空,无有起处。』复云:『不
见众生可度。』亦云:『度尽一切众生,方成正觉。』
即斯旨也。《华严经》云:『身为正法藏,心为无阂
灯;照了诸法空,名曰度众生。』既自行已立,还
说示人,普令观心,还依是学;是为真实之慈,
究竟之度矣。夫从凡入圣,万善之门,先发
菩提心,最为第一。乃众行之首,履道之初,终
始该罗,不可暂废。《梵网经》云:『若佛子,常起大
悲心。乃至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
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
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若菩萨
不发教化众生心者,犯轻垢罪。』《华严经》云:『欲
见十方一切佛,欲施无尽功德藏,欲灭众生
诸苦恼,宜应速发菩提心。』又云:『菩提心者,犹
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
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
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犹如净水,
卷二 第 977c 页 T48-0977.png
能洗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
于世间无所阂故。菩提心者,犹如盛火,能烧
一切诸见薪故。』」

问:「菩提理本,性自周圆。何假发心,故兴妄念?」

答:「《般若经》云:『若菩萨知心性即是菩提,而能
发起大菩提心,是名菩萨。』又上首菩萨云:『吾
于无所求中,而故求之,又无所发。』菩萨云:『知
一切法皆无所发,而发菩提心。然于所證真
如,如外无智,能发妙智,智外无如。双照双
遮,不存不泯。不二而二,理智自分;二而不
二,能所俱寂。』次即归命三宝无上福田,起坚
固心,具不坏信;离五怖畏,成三菩提,最初之
因缘,摄一切善法。《大报恩经》云:『如阿阇世王,
虽有逆罪,应入阿鼻狱,以诚心向佛故,灭阿
鼻罪,是谓三宝救护力也。又如在山林旷野,
恐怖之处,若念佛功德,恐怖即灭。是故归凭
三宝,救护不虚。』古德云:『山有玉,则草木润;泉
有龙,则水不竭;住处有三宝,则善根增长。』谓
三宝救护力也。《法句经》云:『帝释命终,入驴母
腹中。因归命三宝,驴缰解走,破坏坏器;其
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却复天身。佛为说
偈,帝释闻之,达罪福之变、解兴衰之本、遵寂
灭之行,得须陀洹道。』《木槵子经》云:『时有难国,
王名波金璃,白佛言:「我国边小,频岁贼寇;五
谷勇贵,疾病灾行;人民困苦,我恒不安。法
藏深广,不得修行;惟愿垂矜,赐我法要。」佛
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者,当穿木槵子一百
八个,常以自随,志心无散,称南无佛陀、南无
达摩、南无僧伽。乃至能满百万遍者,当断
卷二 第 978a 页 T48-0978.png
百八结业,获无上果。」王闻欢喜:「我当奉行。」佛
告王言:「有莎斗比丘,诵三宝名,经历十岁,得
成斯陀含果;渐次修行,今在普香世界,作辟
支佛。」王闻是已,倍复修行。』」

问:「志公云:『苦哉哀哉怨枉!弃却真佛造像;香
华供养求福,不免六贼枷杖!』此意如何以契
今说?」

答:「此是古人破凡夫不识自佛,一向外
求,住相迷真,分别他境;不为助道,但求福门。
似箭射空,如人入暗;果招生灭,宁越心尘?若
达惟心,所见一切,皆是心之相分,终不执为
外来。然不坏因缘,理事无阂。故神锴和尚云:
『缘众生空,不舍于大慈;观如来寂,不失于敬
养。谈实相,不坏于假名;论差别,不破于平等。』
《华严经》八地菩萨,亲證无生法忍,入无功
用道;了一切法,如虚空性,乃至涅槃,心犹不
现前,方始见无量佛,炽然供养。又云:『若彼常
于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则能超出四魔
境,速成无上佛菩提。』《贤愚经》云:『舍卫国有长
者,生一男儿。当尔之时,天雨七宝,因字宝
天;后值佛出家得道。佛言:「毗婆尸佛出现于
世,有一贫人,虽怀喜心,无供养具;以一把白
石拟珠,用散众僧,今此宝天比丘是。乃至受
无量福,衣食自然;今遭我世,得道果證。」』又真
觉大师云:『深信正法,勤行六度;读诵大乘,行
道礼拜。妙味香华,音声赞呗;灯烛台观,山海
泉林;空中平地,世间所有,微尘已上,悉持供
养。合集功德,回助菩提。』以知秖破凡夫心外
所执:或是贪利供养、瞋心持戒、憍慢作福、
胜他布施,无殷重心、非广大意。若如是行,
卷二 第 978b 页 T48-0978.png
难招净业。不可错会圣意,断自凡情,起断灭
心,灭菩提种。《首楞严经》云:『若彼定中,诸善男
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
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
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
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
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證。若作圣
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
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
木;经是树叶,或是叠华;肉身真常,不自恭
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
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
受,当从沦坠。』但所作之时,一切无著;欢喜庆
幸,竭力尽诚,回向无上菩提,普施法界含识。
则一毫之善,皆是圆因,终不堕落,人天因果。

「又福业弘深,凡圣俱济。福是安乐之本,智为
解脱之门,以此二轮不可暂失。乃成佛之正
辙,实拔苦之深因。恭惟无上宝王、十方慈父,
作大福聚、具功德身,尚乃亲对大众,起礼骨
塔;躬为弟子,不弃穿针。岂况下劣凡形,薄福
鲜德,阐提不信,我慢贡高,耻作低心,顿遗
小善。《像法决疑经》云:『佛言:「若复有人,见他修
福及施贫穷,讥毁之,言:『此邪命人,求觅名利;
出家之人,何用布施?但修禅定、智慧之业,何
用纷动无益之事?』作是念者,是魔眷属。其人
命终堕大地狱,经历受苦;从地狱出堕饿鬼
中,于五百身堕在狗中;从狗出已,五百世中
常生贫贱,受种种苦。何以故?由于前世,见他
施时,不随喜故。」』论云:『福德是菩萨摩诃萨根
卷二 第 978c 页 T48-0978.png
本,能满愿。一切圣入所共赞叹;无智人所毁
呰。智人所行处;无智人所远离。是福德因缘
故,作人王、转轮圣王、天王、阿罗汉、辟支佛、诸
佛世尊,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一切种智,
自在无阂,皆从福德中生。』又云:『须菩提问:
「以毕竟空中,无有福与非福。何故但以福德
而得佛?」答:「以世谛中,有福故得。」』须菩提为
众生著无所有故问;佛以不著有故答。所谓:
精进修福,尚不可得;何况不修福德。如受乞
食道人,至一聚落,从一家至一家,乞食不得。
见一饿狗饥卧,以杖打之。言:『汝畜生无智,我
种种因缘,家家求食尚不得,何况汝卧而望
得耶!』

「至于宝炬、苏灯,续命供佛,遂乃恒增
智焰、常曜身光;因正果圆,行成业就。故贼
人偶挑残焰,天眼长明;贫女因献微灯,佛
阶遥记。《华严经》云:『又放光明名照曜,映蔽
一切诸天光;所有暗障靡不除,普为众生作
饶益。此光觉悟一切众,令执灯明供养佛;以
灯供养诸佛故,得成世中无上灯。然诸油灯
及苏灯,亦然种种诸明炬;众香妙药上宝
烛,以是供养获此光。』《普广经》云:『然灯供养,照
诸幽冥;苦痛众生,蒙此光明,得互相见。缘
此福德,拔彼众生,悉得休息。』《施灯功德经》云:
『佛告舍利弗:「若人于塔庙施灯明已,临命终
时,得见四种光明:一者、临终见于日轮圆满
涌出。二者、见净月轮圆满涌出。三者、见诸天
众一处而坐。四者、见于如来正遍知,坐菩提
树,垂得菩提;自见己身尊重如来,合十指掌
恭敬而住。」』

「或散华供养,严饰道场,尽作菩提
卷二 第 979a 页 T48-0979.png
之缘因,成佛之正行。《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
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大思
惟经》云:『若不散华献佛,虽得往生,而依报不
具。』《贤愚经》云:『舍卫国内,有豪富长者,生一男
儿,面首端正;天雨众华,积满舍内,即字华天。
乃至出家,得阿罗汉。阿难白佛:「华天何福而
得如是?」佛言:「过去有佛,名毗婆尸;有一贫人,
见僧欢喜;即于野泽采众草华,用散大众。尔
时贫人,今华天比丘是。散华之德,九十一劫,
身体端正;意有所须,如念而至。」』经云:『若以一
华散虚空中,供养十方佛,乃至毕苦,其福无
尽。』论云:『亿耳阿罗汉,昔以一华施于佛塔,九
十一劫,人天中受乐;馀福力得阿罗汉。』

「或烧
香、涂香,庄严佛事,焚一捻而位期妙果;涂故
塔而身出栴檀。昔佛在世,时有长者名栴檀
香,昔曾以香泥涂故塔;从是已来九十一劫,
身诸毛孔出栴檀香,从其口出优钵华香。

「或
悬幡塔庙,宝盖圣仪;标心而虽为他缘,获福
而惟成自果。故佛在世时,有婆多迦,过去曾
作一长幡,悬毗婆尸佛塔上;从是已来九
十一劫,天上人中,常有大幡覆荫其上,受福
快乐,后出家得道。又经云:『若人悬幡,风吹一
转,受一轮王位;乃至烂坏为尘,一尘一小
王位。』《百缘经》云:『有一宝盖长者,过去曾持一
摩尼宝珠,盖毗婆尸佛舍利塔头;从是已
来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常有自然宝盖,覆其
顶上;乃至遇佛出家,皆成佛果。』

「或称扬佛德,
赞叹大乘,胜报无边,殊因最大。赞一偈,有超
劫成佛之功;颂一言,获舌相妙音之报。《观佛
卷二 第 979b 页 T48-0979.png
三昧经》云:『昔过去久远无量世时,有佛出世,
号宝威德上王。时有比丘与九弟子,往诣佛
塔,礼拜佛像。见一宝像,严显可观;礼已谛观,
说偈赞叹。后时命终,悉生东方宝威德上王
佛国,大莲华中忽然化生;从此已来,恒得值
佛,得念佛三昧;佛为授记,于十方面各得成
佛。』《法华经》云:『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
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
一言;则为已供养,十方三世佛。是人甚希
有,过于优昙华。』《华严经》云:『又放光明名妙
音,此光开悟诸菩萨;能令三界所有声,闻者
皆是如来音。以大音声称赞佛,及施铃铎诸
音乐;普使世间闻佛音,是故得成此光明。』

「至
于讽咏唱呗,妙梵歌扬。昔婆提飏呗,清响彻
于净居;释尊入定,琴歌震于石室。园林楼观,
入法界之法门;音声语言,成佛宗之佛事。《毗
尼母经》云:『佛告诸比丘,听汝等呗。』呗者即言
说之辞。《十诵律》云:『为诸天闻呗心喜。』或音乐
舞妓,螺钹箫韶,发欢喜心,种种供养。《法华经》
云:『若使人作乐,系鼓吹角呗,箫笛琴箜篌,琵
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
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或劝请诸佛,初转法轮,不般涅槃,悲济含
识。《智论》问云:『菩萨法尔,六时劝请十方佛者,
若于目前,面请诸佛则可;今十方无量佛亦
不目见,云何可请?』答:『如慈心念众生,令得快
乐,众生虽无所得,念者大得其福。请佛说法
亦复如是。又虽众生,不面请佛,佛常见其心,
亦闻彼请。或随喜赞善,助他胜缘,如观买香,
卷二 第 979c 页 T48-0979.png
傍染香气,虽不亲作,得同善根。』论云:『有人作
功德,见者心随喜,赞言:「善哉!在无常世界中,
为痴冥所蔽,能弘大心,建此福德。」菩萨但以
随喜心,过于二乘人上,何况自行。又菩萨昼
夜六时,常行三事:一、礼十方佛,忏三世罪。二、
随喜十方三世诸佛,所行功德。三、劝请诸佛
初转法轮,及久住世间。行此三事,功德无量,
转近得佛。』若作诸善,悉皆回向,成就菩提,免
坠生灭。如微声入角,遂致远闻;似滴水投河,
即同广润。以少善而至极果;运微意而成大
心。

「或发大愿者,万行之因。能长慈悲,不断佛
种;大事成办,所作剋终;成道利生,皆因弘
誓。是以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
必虚。行愿相从,自他兼利。《华严经》云:『不发大
愿,魔所摄持;乐处寂灭,断除烦恼,魔所摄持;
永断生死,魔所摄持;舍菩萨行,魔所摄持;不
化众生,魔所摄持。』《智论》云:『作福无愿,无所树
立;愿为导师,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所
作,金无定也。菩萨亦尔,修净土愿,然后得
之。以是故知,因愿获果。』又云:『若能一发心
言:「愿我当作佛,灭一切众生苦。」虽未断烦恼,
未行难事,以心口重故,胜一切众生。』《大庄严
论》云:『佛国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须愿
力。如牛虽力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佛
国土,由愿引成。』以愿力故,福德增长,不失不
坏,常见佛故。

「或造新修故,立像图真,兴建伽
蓝,庄严福地。《法华经》云:『若人为佛故,建立
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
成,鍮鉐赤白铜,白镴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
卷二 第 980a 页 T48-0980.png
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
佛道。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作佛形像经》云:『优填王来至佛
所,白佛言:「世尊!若佛灭后,其有众生作佛形
像,当得何福?」佛告王言:「若当有人,作佛形像,
功德无量,不可称计。天上人中,受诸快乐,身
体常作紫磨金色。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
长者、贤善家子,乃至若作帝王,王中特尊;或
作转轮圣王,王四天下,七宝自然,千子具足;
乃至若生天上,作六欲天主;若生梵天,作天
梵王。后皆得生无量寿国,作大菩萨,毕当
成佛,入泥洹道。」』若当有人,作佛形像,获福如
是。《华首经》云:『佛告舍利弗:「菩萨有四法,终
不退转无上菩提。何等为四:一者、若见塔庙
毁坏,当加修治,若泥乃至一塼。二者、若于
四衢道中,多人观处,起塔造像,为作念佛善
福之缘。三者、若见比丘僧,二部诤讼,勤求方
便,令其和合。四者、若见佛法欲坏,能读、诵、说
乃至一偈,令使不绝;为护法故,敬养法师,专
心护法,不惜身命。菩萨若成就是四法者,世
世当作转轮圣王,得大力身如那罗延,舍四
天下而行出家,能得随意修四梵行,命终生
天作大梵王,乃至究竟成无上道。」』是故猕猴
戏造石塔,尚乃生天;樵人误唱佛声,犹云得
度。何况志诚,宁无胜报?

「或兴崇宝塔,铸泻洪
钟,乃至大如拇指,天界福生。或复暂击一
声,幽途苦息。《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如帝释
天宫住处,有大飞阁名常胜殿,种种宝庄各
八万四千。若有清信男子女人,造作如是常
卷二 第 980b 页 T48-0980.png
胜宝殿,百千拘胝施与四方众僧;若复有人,
如来般涅槃后,取舍利如芥子大、造塔如阿
摩罗子大、戴刹如针大、露盘如枣叶大、造佛
形像如麦子大,此功德胜前所说,百分不及
一,千万亿分,乃至阿僧祇数分,所不及一。何
以故?如来无量功德故。」』《涅槃经》云:『善守佛僧
物,涂扫佛僧地;造塔如拇指,常生欢喜心,
亦生不动国。』此即净土常严,不为三灾所动
也。

「或书写大藏,启发真诠;或刻石销金,剥皮
刺血。令见闻随喜,十种传通;誓报四恩,明遵
慈敕。是以佛智,赞而不及;天福,报而无穷。齐
善逝之功,作如来之使。《法华经》云:『若人得闻
《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
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

「或兴崇三宝,广
扇慈风;或墙堑释门,威力外护。遂令正法
久住,佛道长隆。外感则雨顺风调,家宁国
泰;内报则道生垢灭,果满因圆。能遵付嘱
之恩,不失菩提之记。或释其拘系,放人出
家;或广度僧尼,绍隆佛种。开出离之道,施引
接之门。格量胜因,群经具赞。《出家功德经》
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本缘
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
道。』《僧祇律》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
六百六千六十岁三涂苦。』乃至醉中剃发;戏
里披衣,一向时间,当期道果。何况割慈舍
爱,具足正因,成菩萨僧,福何边际?

「或忘身为
法,禁绝邪师;建正法幢,断魔羂索。朗慧日于
无明暗室;荫慈云于烦恼稠林。使信邪者,趣
三脱之门;俾执见者,裂八倒之网。或成他大
卷二 第 980c 页 T48-0980.png
业,助发菩提;作增上之缘,为不请之友。《涅槃
经》云:『助人发菩提心者,许破五戒。』故知损己
为他,是大士之行。

「或饭僧设供,资备修行。开
大施之门,建无遮之会。是以减一匙之饭,七
返生天;施一团之[麨],现登王位。或造经房、禅
室,或施华果、园林,供给所须,助成道业。昔支
辨安禅道侣,致天乐自然;日给诵经沙弥,获
总持第一。《大报恩经》云:『若以饭食、璎珞施人,
除去瞋心,以是因缘获得二相:一者金色,二
者常光。』

「乃至扫塔涂地,给侍众僧;起恭敬心,
成慇重业;发一念之微善,成无边之净缘。《菩
萨本行经》云:『昔佛在世时,有阿罗汉婆多竭
梨。观因地,曾扫洒定光佛古塔,诛伐草木;
严净已讫,踊跃欢喜,绕之八匝,作礼而去。命
终之后,生光音天;尽其天寿,乃至百返作转
轮圣王,颜容端正,见者欢喜;欲行之时,道路
自净。九十劫中天上人间,富贵尊荣,快乐无
极。今最后身,值释迦佛,舍豪出家,得阿罗汉。』
若有人能于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毫发许,所
生之处,受报弘大,无有穷尽。《正法念经》云:『若
有众生,净心供养众僧,扫如来塔,命终生意
乐天,身无骨肉,亦无污垢,香气能熏一百由
旬,其身净洁犹如明镜。』《付法传》云:『有一比丘
毬多,观其无福,不能得道,令教化供僧,便
證罗汉果。又有罗汉名祇夜多,具三明六
通,观见前生曾作狗身,未曾暂得一饱,常忍
饥渴,遂每躬自执爨,供给众僧。』《大报恩经》云:
『思惟诸法,甚深之义,乐修善法,供养父母、和
尚、师长,有德之人,若行道路,佛塔僧房,除去
卷二 第 981a 页 T48-0981.png
砖石、荆棘不净,以是因缘,得三十二相中一
一毛右旋相。』乃至看病、浴僧、义井、圊厕,扶危
拯急,济用备时,皆大菩萨之心,成不思议之
行。利他既重,得果偏深。或永受坚固不坏之
形;或常得清净相好之体;或往生佛国甘
露之界;或顿获轻安自在之身。皆三十二相
之殊因,八十种好之妙果。《大方便佛报恩经》
云:『三业清净,瞻病施药,破除憍慢,饮食知
足,以是因缘,得三十二相中平立相。』《福田经》
云:『佛告天帝:「我昔于波罗柰国,安设圊厕。缘
此功德,世世清净。累劫行道,秽染不污;金色
晃昱,尘垢不著;食自消化,无便利之患。」』《百缘
经》云:『孙陀利比丘,过去作长者,因备办香水,
澡浴众僧,复以珍宝,投之水中。今所生之时,
舍内自然有一涌泉,香水冷美,有诸珍宝充
满其中,端正殊妙,后出家得道。』《贤愚经》云:『昔
有五百贾客,入海采宝,请一五戒优婆塞,用
作导师。海神取水一掬,而问之曰:「掬中水多?
海水多耶?」贤者答曰:「掬中水多,海水虽多,劫
欲尽时,必有枯竭;若复有人,能以一掬水,供
养三宝,或奉父母,或丐贫穷,给与禽兽,此之
功德,历劫不尽。」以此言之,知海水少,掬水多。
海神欢喜,即以珍宝,用赠贤者。』以知一切万
物,惟应济急利时;如若不用,虽多无益。经云:
『若种树园林,造井厕桥梁,是人所为福,昼夜
常增长。』《高僧传》云:『道安法师,感圣僧语曰:「汝
行解过人,秖缘少福;能浴众僧,所愿必果。」』

「或平治坑堑,开通道路;或造立船筏,兴置桥
梁;或于要道,建造亭台;或在路傍,栽植华果,
卷二 第 981b 页 T48-0981.png
济往来之疲乏,备人畜之所行。六度门中,深
发弘扬之志;八福田内,普运慈济之心。一念
善因,能招二报:一者华报,受人天之快乐。二
者果报,證祖佛之真源。或施食给浆,病缘汤
药,住处衣服,一切所须。安乐有情,是诸佛之
家业;抚绥沈溺,乃大士之常仪。遂使施一诃
梨,受九十劫之福乐;分一口食,得千倍之资
持。经云:『施食得五种利益:一者施命;二者施
色;三者施力;四者施安;五者施辩。』《智度论》
云:『鬼神得人一口之食,而千万倍出。』《华严
经》云:『又放光明名安隐,此光能照疾病者;令
除一切诸苦痛,悉得正定三昧乐。施以良药
救众患,妙宝延命香涂体;苏油乳蜜充饮食,
以是得成此光明。』

「或施无畏,善和诤讼;哀悯
孤露,救拔艰危。福受梵天,行齐大觉;因强果
胜,德厚报深。《华严经》云:『又放光明名无畏,此
光照触恐怖者;非人所持诸毒害,一切皆令
疾除灭。能于众生施无畏,遇有恼害皆劝止;
拯济危难孤穷者,以是得成此光明。』

「又慈悲
喜舍,种种利益,度贫代苦,轸念垂哀。及施畜
生一抟之食,皆是佛业,无缘慈因。《法句经》云:
『行慈有十一种利。佛说偈言:「履行仁慈,博爱
济众,有十一誉。福常随身,卧安觉安,不见恶
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不丧,在所得
利,死升梵天,是为十一。」』故经云:『一切声闻、缘
觉、菩萨、诸佛,所有善根,慈为根本。』《毗沙论》云:
『若修慈者,火不能烧、刀不能伤、毒不能害、水
不能漂、他不能杀。所以然者,慈心定是不害
法故。有大威势诸天拥护,害不能害。』《像法决
卷二 第 981c 页 T48-0981.png
疑经》云:『佛言:「若人于阿僧祇劫,以身供养十
方诸佛,并诸菩萨及声闻众,不如有人施与
畜生一口之食,其福胜彼,百千万倍无量无
边。」』《丈夫论》云:『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为
己施一切,得报如芥子。救一厄难人,胜馀
一切施;众星虽有光,不如一月明。』《华严经》
云:『菩萨乃至施与畜生之食,一抟一粒,咸作
是愿:「当令此等,舍畜生道;利益安乐,究竟解
脱,永度苦海、永灭苦受、永除苦蕴、永断苦觉;
苦聚、苦行、苦因、苦本,及诸苦处,愿彼众生皆
得舍离。」菩萨如是,专心系念一切众生;以彼
善根而为上首,为其回向一切种智。』《大涅槃
经》云:『佛过去惟修一慈,经此劫世七反成坏,
不来生此。世界坏时,生光音天;世界成时生
梵天中,作大梵王;三十六反为大帝释;无量
百千世,作转轮圣王,乃至成佛。』

「又师子现指,
醉象礼足,慈母遇子,盲则得明,城变金璃,
石举空界,释女疮合,调达病痊,皆是本师积
劫熏修,慈善根力,能令苦者见如是事。今既
承绍,合履玄踪;乃至放生赎命,止杀兴哀。
断烧煮之殃,释笼罩之絷;续寿量之海,成慧
命之因。遂得水陆全形,息陷网、吞钩之苦;飞
沈任性,脱焚林、竭泽之忧。免使穴罢新胎,巢
无旧卵,脂消鼎镬,肉碎刀砧。《梵网经》云:『若佛
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
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
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食者即杀我父
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
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乃至若不尔者,犯
卷二 第 982a 页 T48-0982.png
轻垢罪。』故知有情、无情不可伤害。《华严经》云:
『佛子,菩萨摩诃萨作大国王,于法自在,普行
教命,令除杀业;阎浮提内,城邑聚落,一切屠
杀皆令禁断。无足、二足、多足,种种生类,普施
无畏,无欺夺心。广修一切诸行,仁慈莅物,不
行侵恼。发妙宝心,安隐众生;于诸佛所,立深
志乐。常自安住,三种净戒;亦令众生,皆如是
住。菩萨摩诃萨,令诸众生,住于五戒,永断杀
业;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发
菩萨心,具足智慧,永保寿命,无有终尽。」乃至
见众生,心怀残忍,损诸人畜,所有男形,令身缺
减,受诸楚毒;见是事已,起大慈悲,而哀救
之。令阎浮提,一切人民,皆舍此业。』《涅槃经》云:
『一切惜身命,无不畏刀杖;恕己以为喻,勿杀
勿行杖。』昔有禅僧邓隐峰,未出家时,曾射一
猿子,堕地而终。须臾,猿母亦堕而死;因剖腹
开,见肝肠寸寸而断。遂舍其射业,因此出家。
是知人形兽质,受报千差;爱结情根,其类一
等。所以失林穷虎,乃委命于庐中;铩翮惊禽,
遂投身于案侧。至如杨生养雀,宁有意于玉
环?孔氏放龟,本无情于金印。命既无于大小,
罪岂隔于贤愚?三业施为,切宜竞慎。误伤误
杀,尚答馀殃;故作故为,宁逃业迹?或受一日
戒,或持八关斋;或不啖有情,或永断荤血,不
值三灾之地,能升六欲之天;既为长寿之缘,
又积大慈之种。经云:『昔有迦罗越,兴设大檀,
请佛及僧。时有一人卖酪,主人驻食,劝令持
斋听经,至冥乃归。妇语之言:「我朝来不食,相
待至今。」遂破夫斋。半斋之福,犹生天上,七世
卷二 第 982b 页 T48-0982.png
人间,常得自然衣食。一日持斋,得六十万岁
自然之粮;又有五福:一者、少病。二者、身意安
隐。三者、少淫。四者、少睡卧。五者、命终之后,神
得生天,常识宿命。』

「或怀惭抱愧,常生庆幸之
心;识分知恩,恒起报酬之想。《杂阿含经》云:『尔
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
为二?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
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
卑之绪,颠倒混乱,如畜生趣。即说偈言:『世
间若无有,惭、愧二法者,违越清净道,向生老
病死;世间若成就,惭、愧二法者,增长清净道,
永关生死门。』」』

「或代诛赎罪,没命救人;或释放
狴牢,赦宥刑罚;或归复迁客,招召逋民;或停
置关防,放诸商税;或给济贫病,抚恤孤茕。常
以仁恕居怀,恒将惠爱为念。若觉、若梦,不忘
慈心;乃至蠕动蜎飞,普皆覆护。《华严经》云: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有狱囚,五处被缚,受诸
苦毒,防卫驱逼,将之死地,欲断其命;乃至自
舍身命,受诸苦毒。菩萨尔时语主者言:「我愿
舍身,以代彼命;如此等苦,可以与我。如彼人
随意皆作,设过彼苦阿僧祇倍,我亦当受,令
其解脱。我若见彼,将被杀害,不舍身命,救赎
其苦,则不名为住菩萨心。何以故?我为救护
一切众生,发一切智菩提心故。」』《正法念经》云:
『造一所寺,不如救一人命。』堕蓝本经,校量众
福,总不如慈心,悯伤一切蠢动、含识之类,其
福最胜。

「或尽忠立孝,济国治家,行谦让之风,
履温恭之道,敬养父母,成第一之福田;承事
尊贤,开生天之净路。《贤愚经》云:『佛语阿难:
卷二 第 982c 页 T48-0982.png
「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
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
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活父母危急之
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王,乃至成佛,
三界特尊,皆由斯福。」』

「或称扬彼德,开举善之
门;或赞叹其名,发荐贤之路。成人之美,助发
勇心;喜他之荣,同兴好事。削嫉妒之虿刺;息
忿恨之毒风。起四无量之心,摄物同己;成四
安乐之行,利益有情。是以诸大菩萨,皆思往
世。波腾苦海,作诸不利益事;捐功丧力,惟长
业芽。今省前非,顿行佛道;擐精进甲,发金刚
心;众善普行,广兴法利。入世间三昧,现功巧
神通;和光同尘,潜行密用。灭无明火,摧憍慢
幢;曲顺机宜,和颜诱诲。爱语摄受,慈眼顾瞻;
开谕愚盲,安慰惊恐。悬照世之日,耀破暗之
灯;揭有狱之重关,沃火宅之炽焰。满求者之
愿,若如意之珠;拔病者之根,犹善见之药。乾
欲海而成悲海,碎苦轮而成智轮;变贫穷济
作福德之津,转生死野合菩提之道。诸佛法
内,靡所不为;众生界中,无所不济。如地所载、
如桥所升、如风所持、如水所润、如火所熟、如
春所生、如空所容、如云所覆。遂令闻名脱苦,
蹈影获安;触光而身垢轻清,忆念而心猿调
伏。皆是从微至著,渐积善根;行满功圆,成其
大事。何乃毁善业道,开恶趣门;成就魔缘,断
灭佛种?」
万善同归集卷中
卷二 第 983a 页 T48-098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