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万善同归集序¶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57b 页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57b 页


No. 2017

* 万善同归集序

朝奉郎守司农少卿致仕轻
车都尉长兴县开国男食邑
三百户赐绯鱼袋沈振撰

稽夫享四溟之广,非聚流而弗充;跻十地之
尊,非聚善而弗具。然则深不可测者,在乎积
纳而久;圣不可知者,在乎积修而勤。矧妙觉
垂言,玄通立教,苟一豪而向善,可三界以超
尘;必也寤寐真诠,揄扬觉路,庶渐磨而成熟,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57c 页 T48-0957.png
亘钻仰而克勤。抑则非圣非凡,在迷在悟,欲
深跻于圣域,当遽革于凡心;匪一事以薰陶,
必多门而练习。或教言曲妙,标佛陇之徽猷;
或禅理深融,蔼曹溪之淑誉。不可执空而离
有,不可背实而从无。要释权宜,爰归实相;权
实既了,虚空可存。故达者转物以明心,可言
妙用;迷者按文而滞教,岂谓通方。或克荷于
经龙,或坚持于律虎,或瞻礼睟容之谨愿,或
绕行净室之勤渠,或口诵尊名,或心观乐土,
或供以蒲塞,无重富以忽贫;或施及擅波,无
增好而减恶,事如均等,利亦优隆。凡依律依
禅,当资乎介福;造经造像,必藉乎多为。莫谓
有已之贤,即心而佛。从凡超圣,未有不修之
释迦;从妄入真,未有不證之达磨。在人崇道,
非佛异途。常贵精勤,无从怠易;重分阴之瞬
息,研大道之根原。一篑如亏,曷致巍峨之镇?
三乘或废,难登慈忍之门。则无自我之矜,则
无舍彼之善。必求全德,方可质疑。心非非心,
法非非法,要在心传心而印可,法授法以师
资。匪胶善于一隅,宜励精于万行。菩提之子
可种,安养之方可修;明则而升兜率天,昧则
而沈阿鼻狱。言如自泥,即罔水而行舟;性若
稍通,非渡河之用筏。前圣后圣皆是因心,彼
时此时曾何异法?噫!法在非在,心空弗空。无
修而无所不修,真修亦泯;无住而无所不住,
真住皆亡。悯尔群生,含兹一性,本无淑慝,为
外物之所迁,苟不修明曷中,扃之能杜,如资
妙善,可谓真归。故前哲之缕言,俾后昆之缘
学,乃搜罗教目,示谕迷情者也。

智觉禅师,性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58a 页 T48-0958.png
晤机圆,才丰学际。曩生积习,与诸法以同符;
今世流通,与诸佛而合契。念他已则如自己;
观他心则如自心。尝撰《万善同归集》上中下
三卷,所以劝一切有缘者也。或朱紫名流、缁
黄法系、善男善女、高行高才,但至恭而至勤,
则无贵而无贱。寔利生之良药,示求佛之要
津,莫非括诸经、诸论之法言,作未觉、未知之
先范。周旋劝导,谨密修持;永为梵花之权衡,
宗门之准度云尔。

今法慧院智如藏主,夙资
仁性,躬践圣猷。见贤而同己之贤,见善而同
己之善。总明师之论撰,兴异世之楷抚,福利
兹深,方便不少。而又自倾囊楮,遽出贱赀,肇
为倡率之隆,仍募高明之助;胜缘既集,能事
必行。因镂版以成编,贵修身而有监,将垂不
朽。缪托非才,如振性昧,洞微言、睽枢要;猥承
嘉请,难克固辞。聊述纪纲,敢逃诮让。时圣宋
熙宁五年闺七月七日序


万善同归集卷上

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延寿述

夫众善所归,皆宗实相。如空包纳,似地发
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众德。然不动真际,
万行常兴;不坏缘生,法界恒现;寂不阂用,俗
不违真;有无齐观,一际平等。是以万法惟
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滞真修。
若欲万行齐兴,毕竟须依理事;理事无阂,其
道在中。遂得自他兼利,而圆同体之悲;终始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58b 页 T48-0958.png
该罗,以成无尽之行。

若论理事,幽旨难明;细
而推之,非一非异。是以性实之理、相虚之事,
力用交彻,舒卷同时。体全遍而不差,迹能所
而似别。事因理立,不隐理而成事;理因事彰,
不坏事而显理。相资则各立,相摄则俱空;隐
显则互兴,无阂则齐现。相非相夺,则非有非
空;相即相成,则非常非断。若离事而推理,堕
声闻之愚;若离理而行事,同凡夫之执。当知:
离理无事,全水是波;离事无理,全波是水。理
即非事,动湿不同;事即非理,能所各异。非理
非事,真俗俱亡;而理而事,二谛恒立。双照即
假,宛尔幻存;双遮即空,泯然梦寂。非空非假,
中道常明;不动因缘,宁亏理体。故菩萨以无
所得而为方便,涉有而不乖空;依实际而起
化门,履真而不阂俗。常然智炬,不昧心光,
云布慈门,波腾行海,遂得同尘无阂,自在随
缘,一切施为,无非佛事。

《般若经》云:「一心具
足万行」;《华严经》云:「解脱长者告善财言:『我若
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乃至所
见十方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
诸佛法、净诸佛刹、积习妙行、调伏众生、发
大誓愿,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应
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于
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智
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
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

古德
释云:「心该万法,谓非但一念观佛,由于自心;
菩萨万行,佛果体用,亦不离心,亦去妄执之
失。谓有计云:『万法皆心,任之是佛;驱驰万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58c 页 T48-0958.png
行,岂不虚劳?』今明:『心虽即佛,久翳尘劳,故
以万行增修,令其莹彻。但说万行由心,不说
不修为是;又万法即心,修何阂心?』」

问曰:「祖师云:『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
《涅槃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如何劝修,故
违祖教?」

答:「祖意据宗,教文破著。若禅宗顿教,
泯相离缘,空有俱亡,体用双寂;若华严圆旨,
具德同时,理行齐敷,悲智交济。是以文殊以
理印行,差别之义不亏;普贤以行严理,根本
之门靡废。本末一际,凡圣同源;不坏俗而标
真,不离真而立俗。具智眼而不没生死;运悲
心而不滞涅槃。以三界之有,为菩提之用;处
烦恼之海,通涅槃之津。夫万善是菩萨入圣
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若有目而
无足,岂到清凉之池?得实而忘权,奚升自在
之域!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辅翼;真空、妙有,恒
共成持。《法华》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大品》
一切无二,众行咸归种智。故《华严经》云:『第七
远行地,当修十种方便慧殊胜道:所谓虽善
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慈悲不舍众生;虽得
诸佛平等法,而乐常供养佛;虽入观空智门,
而勤集福德;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虽毕
竟寂灭诸烦恼焰,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
瞋痴烦恼焰;虽知诸法如幻、如梦、如影、如响、
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自性无二,而
随心作业,无量差别;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虚
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虽知诸佛法
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其身;虽知诸佛
音声,性空寂灭,不可言说,而能随一切众生,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59a 页 T48-0959.png
出种种差别清净音声;虽随诸佛了知三世
惟是一念,而随众生意解分别,以种种相、种
种时、种种劫数,而修诸行。』《维摩经》云:『菩萨虽
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
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
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德问云:「万行统惟无念,今见善见恶,愿离愿
成,疲役身心,岂当为道?」

答:「此离念而求无
念,尚未得真无念,况念无念而无阂乎?又无
念但是行之一,岂知一念顿圆,如上所引。佛
旨焕然,何得空腹高心,以少为足,拟欲蛙嫌
海量,萤掩日光乎?」

问:「泯绝无寄、境智俱空,是祖佛指归、圣贤
要路。若论有作,心境宛然,凭何教文,广陈万
善?」

答:「诸佛如来一代时教,自古及今,分宗甚
众。撮其大约,不出三宗:一、相宗。二、空宗。三、
性宗。若相宗多说是;空宗多说非;性宗惟论
直指,即同曹溪见性成佛也。如今不论见性,
罔识正宗,多执是非,纷然诤竞,皆不了祖佛
密意,但徇言诠。如教中或说是者,即依性说
相;或言非者,是破相显性;惟性宗一门,显了
直指,不说是非。如今多重非心、非佛、非理、非
事,泯绝之言,以为玄妙,不知但是遮诠治病
之文。执此方便,认为标的,却不信表诠直指
之教,顿遗实地,昧却真心。如楚国愚人,认鸡
作凤;犹春池小儿,执石为珠。但任浅近之
情,不探深密之旨,迷空方便,岂识真归?」

问:「诸佛如来三乘教典,惟有一味解脱法门,
云何广说世间生灭缘起?拟心即失,不顺真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59b 页 T48-0959.png
如;动念即乖,违于法体。」

答:「若论一相、一味,
此乃三乘权教,约理而言,即以一切因缘,而
为过患。今所集者,惟显圆宗:一一缘起,皆是
法界实德,不成不破、非断非常。乃至神变施
为,皆法如是故,非假神力暂得如斯。才有一
法缘生,无非性起功德。《华严经》云:『此华藏世
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乃至树林、尘毛等处,
一一无不皆是称真如法界、具无边德。』」

问:「经云:『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又云:『取相
凡夫,随宜为说。』若得理本,万行俱圆,何须事
迹,而兴造作乎?」

答:「此是破贪著执取之文,非
干因缘事相之法。《净名经》云:『但除其病,而不
除法。』《金刚三昧经》云:『有二入:一、理入。二、行入。』
以理导行,以行圆理。又菩提者,以行入无行。
以行者,缘一切善法;无行者,不得一切善法。
岂可滞理亏行,执行违理。」

「祖师马鸣《大乘起
信论》云:『信成就发心有三:一、直心:正念真如
法故。二、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大悲心:
欲拔一切众生苦故。论问:「上说法界一相、佛
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法
之行?」论答:「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
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
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
有无量烦恼、垢染;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
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修一切
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
归顺真如法故。略说方便有四种:一者行根
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
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59c 页 T48-0959.png
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
法性无住故。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
止一切恶法,令不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
故。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修供养、礼
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
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
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
随顺法性离痴障故。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
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
馀,皆令究竟无馀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
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
此,究竟寂灭故。」』

「牛头融大师问:『诸法毕竟空,
有菩萨行六度万行否?』答:『此是三乘二见心。
若观心本空,即是实慧,即是见真法身;法身
不住此空,谓有运用觉知,即是方便慧。方便
慧亦不可得,即是实慧;恒不相离,前念后
念,皆由二慧发。故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
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先德问云:『即心
是佛,何假修行?』答:『秖为是故,所以修行。如
铁无金,虽经锻鍊,不成金用。贤首国师云:
「今佛之三身、十波罗蜜,乃至菩萨利他等
行,并依自法,融转而行。即众生心中,有真如
体大,今日修行,引出法身;由心中有真如相
大,今日修行引出报身;由心中有真如用大,
今日修行,引出化身。由心中有真如法性,自
无悭贪,今日修行,顺法性无悭,引出檀波罗
蜜等。」当知三祇修道,不曾心外得一法、行
一行。何以故?但是自心,引出自净行性,而起
修之。故知摩尼沈泥,不能雨宝;古镜积垢,焉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0a 页 T48-0960.png
能鉴人?虽心性圆明、本来具足,若不众善显
发,万行磨治,方便引出,成其妙用,则永翳客
尘,长沦识海,成妄生死,障净菩提。是以祖教
分明,理事相即,不可偏据而溺见河。』」

问:「善虽胜恶,念即乖真;约道而言,俱非解脱。
何须广劝,滞正修行?既涉因缘,实妨于道!」

答:「世出世间,以上善为本:初即因善而趣入,
后即假善以助成。实为越生死海之舟航;趣
涅槃城之道路。作人天之基陛;为祖佛之垣
墙,在尘、出尘不可暂废。十善何过?弘在于
人。若贪著,则果生有漏之天;不执,则位入无
为之道。运小心,堕二乘之位;发大意,升菩萨
之阶;乃至究竟圆修,终成佛果。以知非关上
善能为滞阂之因,全在行人自成得失之咎。
《华严经》云:『十不善业道,是地狱、畜生、饿鬼
受生之因;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
生之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
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了
解故,成声闻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
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
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又此上品
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
悯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
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
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又此上上十
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證十力、四无
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
善,应令一切具足清净。』乃至『菩萨如是积集
善根、成就善根、增长善根、思惟善根、系念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0b 页 T48-0960.png
善根、分别善根、爱乐善根、修集善根、安住善
根;菩萨摩诃萨如是积集诸善根已,以此善
根所得依果,修菩萨行,于念念中,见无量佛,
如其所应,承事供养。』又云:『虽无所作,而恒住
善根。』又云:『虽知诸法无有所依,而说依善法
而得出离。』《大智度论》云:『佛言:「我过去亦曾作
恶人小虫,因积善故乃得成佛。」』又如十八不
共中,有欲无减者:佛知善法恩故,常欲集诸
善法,故欲无减;修集诸善法,心无厌足,故欲
无减。如一长老比丘目暗,自缝僧伽梨,衽脱,
语诸人言:『谁乐欲为福德者,为我衽针。』尔时
佛现其前语言:『我是乐欲福德、无厌足人,持
汝针来。』是比丘斐亹,见佛光明,又识佛音声,
白佛言:『佛无量功德海,皆尽其边底,云何无
厌足?』佛告比丘:『功德果报甚深,无有如我知
恩分者;我虽复尽其边底,我本以欲心无厌
足故得佛,是故今犹不息;虽更无功德可得,
我欲心亦不休。』诸天世人惊悟:佛于功德尚
无厌足,何况馀人!佛为比丘说法,是时肉眼
即明,慧眼成就。又云:『佛言:「若不成就众生净
佛国土,不能得无上道。」何以故?因缘不具
足,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者,
所谓一切善法,从初发意行檀波罗蜜,乃
至十八不共法,于是行法中,无忆想分别
故。』」

问:「夫如来法身,湛然清净,一切众生秖为
客尘所蔽,不得现前。如今但息攀缘,定水
澄净,何须众善,向外纷驰,反背真修,但成
劳虑?」

答:「无心寂现,此是了因;福德庄严,须从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0c 页 T48-0960.png
缘起。二因双备,佛体方成。诸大乘经无不具
载。《净名经》云:『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
智慧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
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
蜜生,乃至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如来身。』又云:『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
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
尽有为。』此乃自背圆诠,不遵佛语。拟捉涅
槃之缚,欲沈解脱之坑;栽莲华于高原,植
甘种于空界,欲求菩提华果,何出得成?所
以云:『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耳。乃至譬如
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
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问:「入法,以无得为门;履道,以无为先导。若兴
众善,起有得心,一违正宗,二亏实行。」

答:「以无
得故无所不得;以无为故无所不为。无为岂
出为中?无得非居得外。得与无得,既非全
别;为与无为,亦非分同。非别非同,谁言一
二;而同而别,不阂千差。若迷同、别两门,即落
断、常二执。所以《华严.离世间品》云:『知一切法,
无相是相,相是无相;无分别是分别,分别是
无分别;非有是有,有是非有;无作是作,作是
无作;非说是说,说是非说,不可思议。知心与
菩提等,知菩提与心等,心及菩提与众生等;
亦不生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不可思议。于
念念中入灭尽定,尽一切漏而不證实际,亦
不尽有漏善根;虽一切法无漏,而知漏尽,亦
知漏灭;虽知佛法即世间法,世间法即佛法,
而不于佛法中分别世间法,不于世间法中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1a 页 T48-0961.png
分别佛法;一切诸法,悉入法界,无所入故;
知一切法皆无二、无变易,不可思议。』」

问:「一切众生不得解脱者,皆为认其假名,逐
妄轮回,《楞严经》中唯令以湛旋其虚妄灭生,
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
后圆成果地修證。云何一向徇斯假名,论其
散善,转增虚妄,岂益初心?」

答:「名字性空,皆唯
实相,但从缘起,不落有无。《法句经》云:『佛告宝
明菩萨:「汝且观是诸佛名字,若是有,说食
与人,应得充饥;若名字无者,定光如来不授
我记,及于汝名如无授者,我不应得佛。当知
字句其已久如,以我如故,备显诸法,名字性
空,不在有无。」』《华严经》云:『譬如诸法不分别自
性,不分别音声,而自性不舍,名字不灭;菩萨
亦复如是,不舍于行,随世所作,而于此二无
执著。』是以不动实际,建立行门;不坏假名,圆
通自性。」

问:「何以不任运腾腾,无心合道?岂须万行,动
作关心?」

答:「古德显佛果有三:一、亡言绝行,独
明法身无作果。二、从行渐修,位满三祇果。三、
从初理智自在圆融果。此是上上根人,圆修
圆證,虽一念顿具,不妨万行施为;虽万行施
为,不离一念。若亡情冥合,各是一门;迟速任
机,法无前后。」

问:「触目菩提,举足皆道,何须别立事相道场,
役念劳形,岂谐妙旨?」

答:「道场有二:一、理道
场;二、事道场。理道场者,周遍刹尘;事道
场者,净地严饰。然因事显理,藉理成事。事虚
揽理,无不理之事;理实应缘,无阂事之理。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1b 页 T48-0961.png
故即事明理,须假庄严;从俗入真,唯凭建立,
为归敬之本,作策发之门,睹相严心,自他兼
利。

《止观》云:『圆教初心,理观虽谛,法忍未成,
须于净地严建道场,昼夜六时,修行五悔,忏六根罪,入观行即乘戒兼急,理事无瑕,
诸佛威加,真明顿发,直至初住,一生可阶。』上
都仪云:『夫归命三宝者,要指方立相,住心取
境,不明无相离念也。佛悬知凡夫系心,尚乃
不得,况离相耶?如无术通人,居空造舍也。
依宝像等三观,必得不疑。』佛言:『我灭度后,能
观像者,与我无异。』《大智论》云:『菩萨唯以三
事无厌:一、供养佛无厌。二、闻法无厌。三、供给
僧无厌。』天台智者问云:『世间有空行人,执其
痴空,不与修多罗合,闻此观心,而作难言:
「若观心是法身等,应触处平等,何故经像生
敬,纸木生慢?敬慢异故,则非平等;非平等
故,法身义不成。」答:「我以凡夫位中,观如是相
耳,为欲开显此实相,恭敬经像,令慧不缚;
使无量人,崇善去恶,令方便不缚,岂与汝同
耶?」』乃至广兴法会,建立坛仪,手决加持,严
其胜事,遂得道场现證、诸佛威加,皆是大圣
垂慈,示其要轨。或睹香华之相,戒德重清;或
见普贤之身,罪源毕净,因兹法事圆备,佛道
遐隆,现斯感通,归凭有据。是以须遵往圣,事
印典章,不可凭虚出于胸臆,毁德坏善,翻堕
邪轮,拨有凝空,枉投邪羂。」

问:「《金刚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何立相标形,而
称罪事?」

答:「息缘泯事,此是破相宗;直论显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1c 页 T48-0961.png
理,即是大乘始教。未得有无齐行,体用交彻。
若约圆门无阂,性相融通,举一微尘,该罗法
界。《华严经》云:『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
妙相;一一诸相莫不然,是故见者无厌足。』《法
华经》云:『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
相,乃至真实灭。』《大涅槃经》云:『非色者,即是声
闻、缘觉解脱;色者,即是诸佛如来解脱。』岂同
凡夫横执顽阂之境以为实色,二乘偏證灰
断之质而作真形?是以六根所对,皆见如来;
万像齐观,圆明法界,岂待消形灭影,方成玄
趣乎?」

问:「即心是佛,何须外求?若认他尘,自法即
隐。」

答:「诸佛法门,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自
相、共相,十玄门之该摄、六相义之融通。随缘
似分,约性常合。从心现境,境即是心;摄所归
能,他即是自。古德云:『若执心境为二,遮言不
二,以心外无别尘故;若执为一,遮言不一,以
非无缘故。』《净名经》云:『诸佛威神之所建立。』智
者大师云:『夫一向无生观人,但信心益,不信
外佛威加益。』经云:『非内非外,而内而外。而内
故,诸佛解脱于心行中求;而外故,诸佛护念。
云何不信外益耶?』夫因缘之道,进修之门,
皆众缘所成,无一独立。若自力充备,即不
假缘;若自力未堪,须凭他势。譬如世间之人
在官难中,若自无力得脱,须假有力之人救
拔。又如牵拽重物,自力不任,须假众它之
力,方能移动。但可内量实德,终不以自妨人。
又若执言内力,即是自性;若言外力,即成
他性;若云机感相投,即是共性;若云非因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2a 页 T48-0962.png
非缘,即无因性,皆滞阂执,未入圆成。若了真
心,即无所住。」

问:「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一念不生,天真
顿朗。何得唱他佛号,广诵馀经?高下轮回,
前后生灭;既妨禅定,但徇音声。水动珠昏,宁
当冥合?」

答:「夫声为众义之府,言皆解脱之门,
一切趣声,声为法界。经云:『一一诸法中,皆含
一切法。』故知一言音中,包罗无外,十界具足,
三谛理圆。何得非此重彼,离相求真,不穷动
净之源,遂致语默之失。故经云:『一念初起,无
有初相,是真护念。』未必息念消声,方冥实相。
是以庄严门内,万行无亏;真如海中,一毫
不舍。且如课念尊号,教有明文。唱一声而
罪灭尘沙;具十念而形栖净土。拯危拔难,殄
障消冤,非但一期暂拔苦津,托此因缘终投
觉海。故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
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经云:『受持佛名者,
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宝积经》云:『高声念
佛,魔军退散。』《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
能解,但令念声相续,自得往生佛国。』《智论》
云:『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得日行千里,足
一千年满中七宝,以用施佛,不如有人于后
恶世称一佛声,其福过彼。』《大品经》云:『若人散
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增一阿含经》
云:『四事供养,一阎浮提一切众生,功德无量;
若有众生,善心相续,称佛名号,如一𤛓牛
乳顷,所得功德过上,不可思议,无能量者。』《华
严经》云:『住自在心念佛门,知随自心所有欲
乐,一切诸佛现其像。』故飞锡和尚高声念佛,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2b 页 T48-0962.png
《三昧宝王论》云:『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
名者,必成于三昧。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
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既
契之后,心佛双亡。双亡定也,双照慧也。定慧
既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
则万境、万缘,无非三昧也。』谁复患之,于起心
动念,高声称佛哉?故《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
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
怖。三、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
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
现前。十、生于净土。』

《群疑论》云:『问:「名字性空,不
能诠说诸法。教人专称佛号,何异说食充饥
乎?」答:「若言名字无用,不能诠诸法体,亦应唤
火水来,故知筌蹄不空,鱼兔斯得。故使梵王
启请转正法轮,大圣应机弘宣妙旨;人天凡
圣咸禀正言,五道四生并遵遗训。听闻读诵,
利益弘深;称念佛名,往生净土。亦不得唯言
名字虚假,不有诠说者乎。」』

「论云:『问:「何因一念
佛之力,能断一切诸障?」答:「如一香栴檀,改四
十由旬伊兰林悉香;又譬如有人用师子筋
以为琴弦,其声一奏,一切馀弦悉皆断坏。若
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一切
诸障,皆悉断灭。」』《大集经》云:『或一日夜,或七日
夜,不作馀业,志心念佛。小念见小;大念见
大。』又《般若经》云:『文殊问佛:「云何速得阿耨菩
提?」佛答:「有一行三昧。欲入一行三昧者,应须
于空闲处,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念一佛,
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
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2c 页 T48-0962.png
昼夜常说,智慧辨才终不断绝。」』是知佛力
难思,玄通罕测,如石吸铁,似水投河,慈善根
力,见如是事,志心归者,灵感昭然。」

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有好境,取即成魔。
何得著相兴心,而希冥感耶?」

答:「修行力至,圣
境方明;善缘所生,法尔如是。故将證十地,相
皆现前。是以志切冥加,道高魔盛:或禅思
入微,而变异相;或礼诵恳志,暂睹嘉祥。但了
惟心,见无所见。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
事;若舍之,则拨善功能,无门修进。《摩诃论》云:
『若真若伪,惟自妄心现量境界,无有其实,
无所著故。又若真若伪,皆一真如,皆一法身,
无有别异,不断除故。』《智论》云:『不舍者,诸法中
皆有助道力故;不受者,诸法实相毕竟空,
无所得故。』台教云:『疑者言:「大乘平等,何相可
论?」今言不尔,秖由平等,镜净故诸业像现。
令止观研心,心渐明净,照诸善恶,如镜被
磨,万像自现。』是知不有而有,无性缘生;有
而不有,缘生无性。常冥实际,中道泠然,欣
戚不生,分别情断,虚怀寂虑,何得失之所惑
乎?又若讽诵遗典,受持大乘,功德幽深,果报
玄邈。如经佛亲比校,譬如一人辨若文殊,
教化四天下人,皆至一生补处,格量功德,不
如香华供养方等经典,得下等宝。又阿难疑
审,七佛现身證明,实有此事。又如说修行,得
上等宝;受持读诵,得中等宝;香花供养,得下
等宝。《法华经》云:『供养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
众生,乃至皆得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
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不如第五十人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3a 页 T48-0963.png
《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千万亿分,不及
其一。』又经云:『若人读诵经处,其地皆为金刚,
但肉眼众生,不能见耳。』南山《感通传》云:『七佛
金塔中有银印,若诵大乘者,以银印印其口,
令无遗忘。』《普贤观经》云:『若七众犯戒,欲一弹
指顷,除灭百千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者,
乃至欲得文殊、药王诸大菩萨,持香花住立空
中侍奉者,应当修习此《法华经》。读诵大乘,念
大乘事,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大般若经》云:『无
诸恶兽,岩穴寂静,而为居止。所谓闻法,昼夜
六时,勤加赞讽。声离高下,心不缘外,专心
忆持。』《贤愚经》云:『行者欲成佛道,当乐经法,
读诵演说。正使白衣说法,诸天鬼神悉来听
受,况出家人。出家之人乃至行路诵经说偈,
常有诸天随而听之,是故应勤诵经说法。』已
上皆是金口诚谛之言,非是妄心孟浪之说。
是以志心诵者,證验非虚,常为十方如来,释
迦文佛,密垂护念,赞言善哉;授手摩头,共宿
衣覆;摄受付嘱,随喜威加。乃至神王护持,天
仙给侍,金刚拥从,释梵散华。成就福因,等法
界虚空之际量;校量功德,胜恒沙七宝之施
缘。乃至凡质通灵,肉身不坏;舌变红莲之色,
口腾紫檀之香。闻一句而毕趣菩提;诵半偈
而功齐大觉。书写经卷,报受欲天;供养持人,
福过诸佛。可谓法威德力不思议门,万瑞千
灵因兹而感,三贤十圣从此而生。亘古该
今,从凡至圣,三业供养、十种受持,尽禀真诠,
传持不绝。今何起谤,而断转法轮乎?」

问:「经中秖赞如说修行,深解义趣,勤求无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3b 页 T48-0963.png
念,默契玄根。云何劝修,广兴唱诵?」

答:「若约上
上圆根,大机淳熟,无诸遮障,顿了顿修,若妄
念不生,何须助道?大凡微细想念,佛地方无。
《安般守意经序》云:『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
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意有一身,心不自知,
犹彼种夫也。』是知情尘障厚,卒净良难,若
非万善助开,自力恐成稽滞。又若论福业,遍
行门中,万行庄严,不舍一法,皆能助道,显
大菩提,具足十种受持,亦无所阂。故《法华经》
云:『尔时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从地涌
出者,皆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
言:「世尊!我等于佛灭度后,世尊分身所在国
土,灭度之处,当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我等亦
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
供养之。」』以知登地菩萨,非独为他解说,尚自
发愿诵持,何况初心,而不禀受?但先求信解
悟入,后即如说而行;口演心思,助开正慧。
若未穷宗旨,且徇文言,虽不亲明,亦熏善本。
般若威力,初后冥资;于正法中,发一微心,皆
是初因,终不孤弃。」

问:「欲真持经,应念实相。既忘能所,诵者何人?
若云心口所为,求之了不可得;究竟推检,理
出何门?」

答:「虽观能念、所诵皆空,空非断空,不
阂能诵、所持为有;有非实有,不空不有,中理
皎然。执无,则堕其邪空;没有,则成其偏假。是
以一心三观,三观一心。即一,而三相不同;即
三,而一体无异。非合非散,不纵不横;存泯莫
羁,是非焉局?常冥三谛,总合一乘。万行度
门,咸归实相。又所难:念诵有妨禅定者,且禅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3c 页 T48-0963.png
定一法,乃四辨六通之本,是革凡蹈圣之
因;摄念少时,故称上善。然须明沈、掉消息。《知
时经》云:『如坐禅昏昧,须起行道念佛,或志诚
洗忏,以除重障,策发身心,不可确执一门以
为究竟。』故慈悯三藏云:『圣教所说正禅定者,
制心一处,念念相续;离于昏掉,平等持心。若
睡眠覆障,即须策动,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
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回向
往生西方净土。若能如是修习禅定者,是佛
禅定与圣教合,是众生眼目,诸佛印可。一
切佛法,等无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皆
云念佛,是菩提因。何得妄生邪见?』故台教行
四种三昧,小乘具五观对治,亦有常行、半行
种种三昧,终不一向而局坐禅。《金刚三昧经》
云:『不动不禅,离生禅想。』《法句经》云:『若学诸
三昧,是动非是禅;心随境界生,云何名为定?』
《起信论》云:『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沈没,或起
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乃至于一切时、一
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
怠,惟除坐时,专念于止。若馀一切,悉当观察,
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
俱行。』是以若能通达,定散俱得入道;若生滞
阂,行坐皆即成非。南岳《法华忏》云:『修习诸禅
定,得诸佛三昧,六根性清净。菩萨学《法华》,具
足二种行:一者有相行;二者无相行。无相安
乐行,甚深妙禅定,观察六情根。有相安乐行,
此依劝发品,散心诵《法华》,不入禅三昧;坐立
行一心,念《法华》文字;行若成就者,即见普贤
身。』是以智者修《法华忏》,诵至《药王焚身品》云: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4a 页 T48-0964.png
『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顿悟灵山如
同即席。乃至密持神咒,灵贶照然,护正防邪,
降魔去外;制重昏之巨障,灭积劫之深痾;
现不测之神通,示难思之感应;扶其广业,殄
彼馀殃;仰凭法力难思,遂致安然入道。是以
或因念佛而證三昧,或从坐禅而发慧门,或
专诵经而见法身,或但行道而入圣境。但以
得道为意,终不取定一门;惟凭专志之诚,非
信虚诞之说。」

问:「行道礼拜,未具真修,祖立客舂之愆,佛有
磨牛之诮。故《智论》云:『须菩提于石室悟了
法空,得先礼佛。』《四十二章经》云:『心道若行,
何用行道。』豁然诠旨,何故非违?」

答:「若行道、礼
拜时,不生殷重,既无观慧,又不专精。虽身在
道场,而心缘异境,著有为之相,迷其性空,起
能作之心,生诸我慢,不了自他平等,能所虚
玄。傥涉兹伦,深当前责。南泉大师云:『微妙净
法身,具相三十二,秖是不许,分剂心量。』若
无如是心,一切行处,乃至弹指、合掌,皆是正
因,万善皆同无漏,始得自在。百丈和尚云:『行
道、礼拜、慈、悲、喜、舍,是沙门本事,宛然依佛敕,
秖是不许执著。』《法华忏》云:『有二种修:一、事
中修。若礼念行道,悉皆一心,无分散意。二、理
中修。所作之心,心性不二,观见一切,悉皆是
心,不得心相。』《普贤观经》云:『若有昼夜六时,礼
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于一
弹指顷,除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
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从诸佛生;十方诸
佛及诸菩萨,为其和尚,是名具足菩萨戒者,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4b 页 T48-0964.png
不须羯磨,自然成就,应受一切人天供养。』
且行道一法,西天偏重;绕百千匝,方施一
拜。经云:『一日一夜行道,志心报四恩,如是等
人,得入道疾。』《绕塔功德经》云:『勇猛勤精进,坚
固不可坏;所作速成就,斯由右绕塔。得妙紫
金色,相好庄严身;现作天人师,斯由右绕塔。』
《华严忏》云:『行道步步过于无边世界,一一道
场皆见我身。』南山《行道仪》云:『夫行道,障尽为
期,无定日限。』若论障尽,佛地乃亡。心灼灼如
火然;形翘翘如履刃。《仪》云:『若从来不行道,业
相无因而现。经云:「众生如大富盲儿,虽有种
种宝物,而不得见。」今行道用功,垢除心净,如
翳眼开明,如水澄镜净,众像皆现,亦如日照
火珠,于火便出。』」

问:「诸法实相,无善恶相,云何有现耶?」

答:「虽无
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诸法无相
能示有相。行者行道,不念有相,不念无相。但
念念功成,其相自现。犹如盆水,处于密室;虽
无心分别,众像自现。」

问:「相现之时,真伪何辨?云何分别,而取舍
耶?」

答:「若取,如取虚空;若舍,如舍虚空。」

问:「有人久修不證者,何耶?」

答:「经云:『众生心如
镜,镜垢像不现。』」

问:「论云:『行道念佛与坐念,功德如何?』」

答:「譬
如逆水张帆,犹云得往;更若张帆顺水,速疾
可知。坐念一口,尚乃八十亿劫罪消;行念功
德,岂知其量?故偈云:『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
声,事业常如此,西方佛自成。』若礼拜,则屈伏
无明,深投觉地,致敬之极,如树倒山崩。《业报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4c 页 T48-0964.png
差别经》云:『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
尘一转轮王位。获十种功德:一者、得妙色身。
二、出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诸佛护念。五、具
大威仪。六、众人亲附。七、诸天爱敬。八、具大福
报。九、命终往生。十、速證涅槃。』三藏勒那云:『发
智清净礼者,良由达佛境界,慧心明利,了知
法界本无有阂,由我无始顺于凡俗,非有有
想,非阂阂想。今达自心虚通无阂,故行礼佛
随心现量。礼于一佛,即礼一切佛;礼一切佛,
即是礼一佛。以佛法身,体用融通故。礼一拜
遍通法界;如是香华种种供养,例同于此。六
道四生,同作佛想。』文殊云:『心不生灭故,敬礼
无所观。内行平等,外顺修敬;内外冥合,名
平等礼。』《法华忏》云:『当礼拜时,虽不得能礼、所
礼,然影现法界,一一佛前,皆见自身礼拜。』略
引祖教,理事分明,不可灭佛意而毁金文,据
偏见而伤圆旨。」

问:「文殊云:『心同虚空故,敬礼无所观;甚深修
多罗,不闻不受持。』如何执相称礼佛?徇文云
诵经?违大士之诚言,失诸佛之深旨。」

答:「此虽
约理而述,且无事而不显;从事而施,又无理
而不圆。理事相成,方显斯旨。夫言『心同虚空
故,敬礼无所观』者,此是破其能所之见。何者?
心同虚空,不见能礼;无有所观,则无所礼。如
是礼时,非对一佛、二佛,心等太虚,身遍法界。
『不闻不受持』者,不闻,则无法义可观;不受持,
则非文字可记。如是持经,有何间断?亦是
说者无示,听者无得。然虽约理,非为事外
之理;既不离事,即是理中之事。此乃正礼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5a 页 T48-0965.png
时无礼;当持时不持。不可依语而不依义,而
兴断灭偏枯之见乎!」

问:「六念法门,十种观相,虽称助道;徇想缘尘,
瞥起乖真,何如净念?」

答:「无念一法,众行之宗;
微细俱亡,唯佛能净。故经云:『三贤十圣住果
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况居凡地又在初心,
若无助道之门,正道无由独显。且六念之法,
能消魔幻,增进功德,扶策善根;十观之门,善
离贪著,潜清浊念,密契真源。皆入道之要津,
尽修禅之妙轨。似杖有扶危之力;如船获到
岸之功。力备功终,船杖俱舍。」

问:「《首楞严经》云:『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法
句经》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何苦坚执
事相,局念拘身?奚不放旷纵横,虚坏履道?」

答:「此破执情,非袪戒德。若见自持、他犯,起讥
毁心,戒为防非,因防增过,如斯之类,实为迷
倒。《净名经》云:『非净行、非垢行,是菩萨行。』故不
著持犯二边,是真持戒。《大般若经》云:『持戒比
丘,不升天堂;破戒比丘,不堕地狱。何以故?法
界中无持犯故。』此亦破著,了诸法空,事理双
持,身心俱净。又若论纵横自在,唯佛一人持
净戒,其馀皆名破戒者。带习尚被境牵,现行
岂逃缘缚?三业难护,放逸根深。犹醉象无钩,
痴猿得树;奔波乍拥,生鸟被笼。若无定水、戒
香、慧炬,无由照寂。是以菩萨,禀戒为师,明遵
佛敕。虽行小罪,由坏大惧;谨洁无犯,轻重等
持;息世讥嫌,恐生疑谤。夫戒为万善之基,出
必由户,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华严
经》云:『戒能开发菩提心,学是勤修功德地,于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5b 页 T48-0965.png
戒及学常顺行,一切如来所称美。』《萨遮尼乾
子经》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
况当得功德法身?』《月灯三昧经》云:『虽有色族
及多闻,若无戒智犹禽兽;虽处卑下少闻见,
能持净戒名胜士。』《智论》云:『若人弃舍此戒,虽
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与禽兽无异。若有虽处
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
处,及得道果。又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怖畏
中,戒为守护;死闇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
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舡。』又如今
末代宗门中,学大乘人,多轻戒律;称是执持
小行,失于戒急。所以《大涅槃经》佛临涅槃时,
扶律谈常,则乘戒俱急,故号此经,为赎常住
命之重宝。何以故?若无此教,但取口解脱,全
不修行,则乘戒俱失。故经云:『尸罗不清净,三
昧不现前。』从定发慧,因事显理;若阙三昧,慧
何由成?是知因戒得定,因定得慧,故云赎常
住命之重宝。何得灭佛寿命,坏正律仪?为和
合海内之死尸,作长者园中之毒树。众圣所
责,诸天所诃;善神不亲,恶鬼削迹。居国王之
地,生作贼身;处阎罗之乡,死为狱卒。诸有智
者,宜暂思焉。」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答:「若烦恼道,理遣合宜;苦业二道,须行事忏。
投身归命,雨泪翘诚;感佛威加,善根顿发。
似池华,得日敷荣;若尘镜,遇磨光耀。三障除
而十二缘灭,众罪消而五阴舍空。《最胜王
经》云:『求一切智、净智、不思议智、不动智、三藐
三菩提、正遍知者,亦应忏悔,灭除业障。何以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5c 页 T48-0965.png
故?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故。』又经云:『前心起罪,
如云覆空;后心灭罪,如炬破暗。』须知炬灭暗
生,要须常然忏炬。《弥勒所问本愿经》云:『弥勒
大士,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
道。昼夜六时,正衣束体,下膝著地,向于十方,
说此偈言:「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归命礼
诸佛,令得无上慧。」』《大集经》云:『百年垢衣,可于
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劫中所集诸不善业,
以佛法力故,善顺思惟,可于一日一时尽能
消灭。』又经云:『然诸福中,忏悔为最。除大障
故,获大善故。』论云:『菩萨忏悔,衔悲满目。』况不
蒙大圣,立斯赦法,抱罪守死,长劫受殃。《婆沙
论》云:『若人于一时,对十方佛前,代为一切众
生,修行五悔,其功德若有形量者,三千大千
世界著不尽。』《高僧传》昙策于道场中行忏,见
七佛告曰:『汝罪已灭,于贤劫中号普明佛。』思
大禅师行方等忏,梦梵僧四十九人,命重受
戒,倍加精苦,了见三生。智者大师,于大苏山
修法华忏,證旋陀罗尼辨。沙门道超于道场
中修忏,独言笑曰:『无价宝珠,我今得矣。』东都
英法师讲《华严经》,入善导道场,便游三昧;悲
泣叹曰:『自恨多年虚费光阴,劳身心耳。』高
僧慧成,学穷三藏,被思大禅师诃曰:『君一生
学问,与吾炙手,犹未得暖,虚丧工夫。』示入观
音道场,證解众生语言三昧。经云:『昼夜六时
行上法者,如持七宝满阎浮提,供养于佛,比
前功德出过其上。』经云:『不能生难遭之想。』今
生末世,但见遗形;理宜端肃,涕零写泪,欷歔
咎躬。如入庙堂,不见严父。故思大禅师行《方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6a 页 T48-0966.png
等》,而了见三生;高僧昙策入道场,而亲蒙十
号;智者證旋陀罗尼辨;道超获无价宝珠,
此皆投身忏门,归命佛语,致兹玄感,顿蹑圣
阶。是以忏悔,剂至等觉,谓有一分无明,犹
如微烟,故须洗涤。又法身菩萨,尚勤忏悔,岂
况业系之身,而无重垢?所以十八不共法中,
三业清净,唯佛一人。南岳大师云:『修六根忏,
名有相安乐行;直观法空,名无相安乐行。妙
證之时,二行俱舍。』」

问:「结业即解脱真源,罪垢不住三际。何不了
无生而直灭,随有作而劳功乎?」

答:「夫罪性无
体,业道从缘。不染而染,习垢非无;染而不
染,本来常净。业性如是,去取尤难。一切众生,
业通三世。真慧不发,被二障之所缠;妙定不
成,为五盖之所覆。唯圆乘佛旨,须于净处严
建道场,苦到恳诚,普代有情,勤行忏法。内则
唯凭自力;外则全仰佛加,遂得障尽智明,云
开月朗。是以非内非外,能悔所忏俱空;而内
而外,性罪遮愆宛尔。故菩萨皆遵至教,说悔
先罪,而不说入过去。且登地入位,尚洗垢以
除瑕;毛道散心,却谈虚而拱手!」

问:「《净名经》云:『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岂是虚诳?
何坚不信,谤正法轮,执有所作罪根,实乃重
增其病。」

答:「佛语诚谛,理事分明;能拔深疑,善
开重惑。若深信者,一闻千悟,称说而行。既荡
前非,不形后过;步步观照,念念无差。此乃宿
习轻微,善根深厚;乘戒俱急,理行相从。斯即
深达教门,坚持佛语,何须事忏,过自不生。如
若垢重障深,智荒德薄;但空念一切罪性,不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6b 页 T48-0966.png
在内外中间,观其三业现行,全没根尘法内。
如说美食,终不充饥;似念药方,焉能治病?若
令但求其语,而得罪消,则一切业系之人,故
应易脱,何乃积劫生死,如旋火轮?以知业海
渺茫,非般若之舟罕渡;障山孤峻,匪金刚之
慧难倾。然后身心一如,理事双运,方萎苦种,
永断业绳。所以祖师云:『将虚空之心,合虚空
之理,亦无虚空之量,始得报不相酬。』又教云:
『净意如空,此有二义:一者离虚妄取,如彼净
空无有云翳。二者触境无滞,如彼净空不生
障阂。』既廓心境,罪垢何生?若能如是,名为依
教,尚不见无罪,岂况有愆耶?又罪性本净,是
体性净;契理无缘,是方便净。因方便净,显体
性净;因体性净,成方便净。方便净者,力行熏
治;体性净者,一念圆照。本末相应,内外更资。
故须理事相扶,成其二净;正助兼忏,證此一
心。设但念空言,实难违教;不信之谤,非此谁
耶?南山《四分钞》:『问:「有人言:『罪不罪不可得,名
戒者』何耶?」』《钞》答:『非谓邪见粗心言无罪也。若
深入诸法相,行空三昧,慧眼观故,言罪不可
得。若肉眼所见,与牛羊无异。诵大乘语者,何
足据焉。』是以理观苦谛,事行须扶。如风送船,
疾有所至;犹膏助火,转益光明。岂同但保空
言,全无剋證;诳他陷己,果没阿鼻;舍生受身,
神投业网。」

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
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欣厌
情生,何成平等?」

答:「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如
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6c 页 T48-0966.png
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
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
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故知:识心方生
唯心净土,著境秖堕所缘境中。既明因果无
差,乃知心外无法。又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
即仰教生信,其乃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
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
菩萨道。《起信论》云:『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
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
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
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
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
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
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
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
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往
生论》云:『游戏地狱门者,生彼国土,得无生忍
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以此因
缘,求生净土。』《十疑论》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
达生体不可得,即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
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
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不达
此理,横相是非,此是谤法邪见人也。』《群疑论》
问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观众生如第五大,
何得取著有相,舍此生彼?』答:『诸佛说法,不离
二谛。以真统俗,无俗不真;以俗会真,万法宛
尔。经云:「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成就一切
法者,世谛诸法也;而离诸法者,第一义谛无
相也。又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常修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7a 页 T48-0967.png
净土行,教化诸群生。」汝但见说圆成实性,无
相之教,破遍计所执、毕竟空无之文;不信说
依他起性、因缘之教,即是不信因果之人,说
于诸法断灭相者。』《摩诃衍》云:『菩萨不离诸佛
者,而作是言:「我于因地遇恶知识,诽谤般若
堕于恶道,经无量劫虽未得出,复于一时依
善知识,教行念佛三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
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不愿离佛。」』故《华严》
云:『宁于无量劫,具受一切苦;终不远如来,不
睹自在力。』」

问:「一生习恶,积累因深;如何临终,十念顿遣?」

答:「《那先经》云:『国王问那先沙门言:「人在世间,
作恶至百岁;临终时念佛,死后得生佛国。我
不信是语。」那先言:「如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因
船故不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不入泥犁
中。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念佛,便入泥
犁中。」』又《智论》问云:『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
胜终身行力?』答:『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
如火如毒,虽少能作大事。是垂死时心,决
定勇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为大心;及
诸根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故
知善恶无定,因缘体空;迹有升沈,事分优
劣。真金一两,胜百两之叠华;爝火微光,热万
仞之𧂐草。」

问:「心外无法,佛不去来;何有见佛及来迎之
事?」

答:「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
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般舟三
昧经》云:『如人梦见七宝,亲属欢喜;觉已追念,
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7b 页 T48-0967.png
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亡;而
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阂,即无去来,
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
来,心亦不去,感应道交,唯心自见。如造罪众
生,感地狱相。《唯识论》云:『一切如地狱,同见狱
卒等,能为逼害事,故四义皆成。』四义者,如地
狱中亦有时定、处定、身不定、作用不定,皆是
唯识。罪人恶业心现,并无心外实铜狗、铁蛇
等事;世间一切事法,亦复如是。然遮那佛土,
匪局东西,若正解了然,习累俱殄,理量双备,
亲證无生;既历圣阶,位居不退,即不厌生死
苦,六道化群生。如信心初具,忍力未圆,欲拯
沈沦,实难俱济。无船救溺,翅弱高飞;卧沈
痾而欲离良医,处襁褓而拟抛慈母;久遭沈
坠,必死无疑。但得陷己之虞,未有利他之
分。故《智论》云:『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或堕坑
落井,水火等难,乏乳而死。须常近父母,养育
长大,方能绍继家业。』初心菩萨,多愿生净土,
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继佛家业,十方济
运,有斯益故,多愿往生。又按诸经云:『生安养
者,缘强地胜,福备寿长,莲华化生,佛亲迎
接,便登菩萨之位,顿生如来之家,永处跋致
之门,尽受菩提之记。身具光明妙相,迹践宝
树香台;献供十方,宁神三昧;触耳常闻大乘
之法,差肩皆邻补处之人;念念虚玄,心心
静虑;烦恼焰灭,爱欲泉枯。尚无恶趣之名,岂
有轮回之事。』《安国钞》云:『所言极乐者,有二十
四种乐:一、栏楯遮防乐。二、宝网罗空乐。三、树
阴通衢乐。四、七宝浴池乐。五、八水澄漪乐。六、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7c 页 T48-0967.png
下见金沙乐。七、阶际光明乐。八、楼台陵空乐。
九、四莲华香乐。十、黄金为地乐。十一、八音常
奏乐。十二、昼夜雨华乐。十三、清晨策励乐。十
四、严持妙华乐。十五、供养他方乐。十六、经行
本国乐。十七、众鸟和鸣乐。十八、六时闻法乐。
十九、存念三宝乐。二十、无三恶道乐。二十一、
有佛变化乐。二十二、树摇罗网乐。二十三、千
国同声乐。二十四、声闻发心乐。』《群疑论》云:『西
方净土,有三十种益:一、受用清净佛土益。二、
得大法乐益。三、亲近佛寿益。四、游历十方供
佛益。五、于诸佛所闻授记益。六、福慧资粮疾
得圆满益。七、速證无上正等菩提益。八、诸大
人等同集一会益。九、常无退转益。十、无量行
愿念念增进益。十一、鹦鹉舍利宣扬法音益。
十二、清风动树如众乐益。十三、摩尼水漩宣
说苦空益。十四、诸乐音声奏众妙音益。十
五、四十八愿永绝三涂益。十六、真金身色益。
十七、形无丑陋益。十八、具足五通益。十九、
常住定聚益。二十、无诸不善益。二十一、寿命
长远益。二十二、衣食自然益。二十三、唯受众
乐益。二十四、三十二相益。二十五、无实女人
益。二十六、无有小乘益。二十七、离于八难益。
二十八、得三法忍益。二十九、身有常光益。三
十、得那罗延身益。』如上略述法利无边,圣境
非虚,真谈匪谬。何乃爱河浪底,沈溺无忧;火
宅焰中,焚烧不惧?密织痴网,浅智之刃莫能
挥;深种疑根,汎信之力焉能拔?遂即甘心伏
意,幸祸乐灾。却非清净之邦;顾恋恐畏之世。
燋蛾烂茧,自处馀殃;笼鸟鼎鱼,翻称快乐。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8a 页 T48-0968.png
故知:佛力不如业力;邪因难趣正因。且未脱
业身,终萦三障;既不爱莲台化质,应须胎藏
禀形。若受肉身,全身是苦;既沈三界,宁免
轮回?今于八苦之中,略标生死二苦:一、生苦
者:揽精血为体,处生熟藏中,四十二变而成
幻质;上压秽食,下薰臭坑;饮冷若冰河,吞热
如炉炭;宛转迷闷,不可具言。及至生时,众苦
无量。触手堕地,如活剥牛皮;逼窄艰难,似生
脱龟壳;衔冤抱恨,拟害母身;才触热风,苦缘
顿忘。婴孩痴骇,水火横亡;脱得成人,有营
身种。业田既熟,爱水频滋;无明发生,苦芽增
长。胶粘七识,笼罩九居;如旋火轮,循环莫已。
二、死苦者:风刀解身,火大烧体;声虚内颤,魄
悸魂惊。极苦并生,恶业顿现;千愁郁悒,万怖
慞惶。乃至命谢气终,寂然孤逝;幽途黯黯,冥
路茫茫。与昔冤酬,皎然相对;号天扣地,求脱
无门。随业浅深,而历诸趣:或倒生地狱,或阴
受鬼形。忍饥渴而长劫号咷,受罪苦而遍身
燋烂。未脱二十五有,善恶之业靡亡;追身受
报,未曾遗失。生死海阔,业道难穷。声闻尚昧
出胎;菩萨犹昏隔阴。况具缚生死底下凡夫,
宁不被生苦所羁、死魔所系?故《目连所问经》
云:『佛告目连:「譬如万川长注,有浮草木,前不
顾后,后不顾前,都会大海。世间亦尔,虽有豪
贵富乐目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秖由不信
佛经,后世为人,更深困剧,不能得生千佛
国土。是故我说,无量寿佛国土,易往易取,而
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种邪道。我说
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大集月藏经》云:『我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8b 页 T48-0968.png
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得者。』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
可通入路。当知自行难圆,他力易就。如劣士
附轮王之势,飞游四天;凡质假仙药之功,升
腾三岛。实为易行之道,疾得相应。慈旨叮咛,
须铭肌骨。」

问:「庞居士云:『事上说佛国,此去十万里;大海
渺无边,动即黑风起。往者虽千万,达者无
一二;忽遇本来人,不在因缘里。』如何通会而
證往生?」

答:「若提宗考本,尚不说有佛有土,岂
言达之不达乎?所以天真自具,不涉因缘;匪
动丝毫,常冥真体。若约事论,故非一等。九品
往生,上下俱达。或游化国,见佛应身;或生报
土,睹佛真体。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经劫而
方證小乘;或利根、钝根;或定意、散意;或悟迟
速,根机不同;或华开早晚,时限有异。今古具
载,凡圣俱生;行相昭然,明證目验。故释迦世
尊亲记文殊,当生阿弥陀佛土,位登初地。《大
经》云:『弥勒菩萨问佛:「未知此界有几许不退
菩萨,得生彼国?」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
亿不退菩萨,皆得往生。」』智者大师,一生修西
方业;所行福智二严,悉皆回向。临终令门人
唱起《十六观》名,乃合掌赞云:『四十八愿,庄严
净土;香台宝树,易到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
悔者,尚乃往生;况戒、定、慧薰修行道力,终不
唐捐;佛梵音声终不诳人。』《称赞净土经》云:『十
方恒河沙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大千,證得
往生。』岂虚搆哉?」

问:「《维摩经》云:『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8c 页 T48-0968.png
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
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
心众生,谦下无阂;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
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
共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
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如何劣行、微
善,而得往生?」

答:「理须具足,此属大根。八法无
瑕,成就上品;如其中下,但具一法,决志无移,
亦得下品。」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
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

答:「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
一、定心:如修定习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
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
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当行道
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
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
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證无生,广度含识;绍
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或
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
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
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
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预因实,果
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故也。如要
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
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夫善恶二轮、苦乐
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
所摄。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
施,即饿鬼业;愚痴闇蔽,即畜生业;我慢贡
万善同归集序¶ 第 969a 页 T48-0969.png
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
即天业;證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
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
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
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
缘。是以离自心源,更无别体。《维摩经》云:『欲得
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又经云:
『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华严经》云:『譬
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清
净刹。』《大集经》云:『欲净汝界,但净汝心。』故知一
切归心,万法由我;欲得净果,但行净因。如水
性趣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
万善同归集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