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十六
卷八十六 第 886a 页

宗镜录卷第八十六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确定一心。心外无法。圣教所印。理事圆通。
只如法华方便品。明十界十如。相性因缘果
报本末。初后不滥。行相非虚。今唯说一心。如
何合教。

答。一心者。即诸法实相也。亦诸法
实性也。然诸法即实相。实相即诸法。从心所
现。性相全同。依本垂迹。理事非异。如群波动
而水体常露。以水夺波。波无不尽。虽众法似
起。而心性恒现。以心收法。法无不空。大品经
云。不见一法出法性外。又云。一切法趣色。是
趣不过。如台教。释法华经十法界十如因果
之法。一切唯心造者。则心具一切法。一切法
者。只是十如。十如者。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
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
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如是相者。夫相以据
外。览而可别。释论云。易知故。名为相。如水火
相异。则易可知。如人面色具诸休否。览外相
即知其内。昔孙刘相显。曹公相隐。相者举声
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若言有相。闇者不
知。若言无相。占者洞解。当随善相者。信人面
外具一切相也。心亦如是。具一切相。众生相
隐。弥勒相显。如来善知。故远近皆记。不善观
者。不信心具一切相。当随如实观者。信心具
一切相也。如是性者。性以据内。不改名性。又
性名性分。种类之义。分分而不同。各各不可
改。如火以热为性。水以湿为性等。不改约理。
卷八十六 第 886b 页 T48-0886.png
种类约事。又性是实性。实性即是理性。极实
无过。即一心佛性之异名耳。又无行经云。称
不动性。即不改义。今明内性不可改。如竹中
火性。虽不可见。不得言无。燧人乾草。遍烧一
切。心亦如是。具一切五阴性。虽不可见。不得
言无。以智眼观。具一切性。如是体者。体是主
质义。此十法界阴入。俱用色心为体质也。如
是力者。堪任义。如王力士。千万技能。病故谓
无。病差有用。心亦如是。具有如来十力。烦恼
病故。不能运动。如实观之。具一切力。如是作
者。运为建立义。若离心者。更无所作。故知心
具一切作也。如是因者。招果为因。亦名为业。
十法界业。起自于心。但使有心。诸业具足。若
无于心。即无诸业。以一切善恶凡圣等业。唯
心造故。如是缘者。缘名缘由。助业皆是缘义。
无明爱等能润于业。即心为缘。离心缘不起
故。如是果者。克获为果。若自心造善。克获乐
果。若自心造恶。克获苦果。如是报者。酬因为
报。一念心正。妙报相酬。一念心邪。劣果潜
现。风和响顺。形直影端故。则邪正在心。得丧
由我。相为本。报为末。本末悉入缘生。缘生故
空。则空等也。相但有字。报亦但有字。悉假施
设。则假等也。又相即无相。无相而相。非相非
无相。报亦然。一一皆入如实之际。则中等也。
若三涂以表苦为相。定恶聚为性。摧折色心
为体。登刀入镬为力。起十不善为作。有漏恶
业为因。爱取等为缘。恶习果为果。三恶趣为
报。本末皆痴为等。乃至菩萨佛类者。缘因为
相。了因为性。正因为体。四弘为力。六度万行
卷八十六 第 886c 页 T48-0886.png
为作。智慧庄严为因。福德庄严为缘。三菩提
为果。大涅槃为报。本末皆智为先导为等。故
知十界十如。善恶因缘。凡圣果报。皆是一心。
终无别法。斯乃发究竟菩提心者之慈父。度
虚妄生死野者之导师。转凡入圣之津梁。会
俗归真之蹊径矣。譬如天乐。随众生念。出种
种声。亦如摩尼。随意所求雨种种宝。此心无
尽。孕法何穷。色法尚然。真灵岂劣。

问。凡圣
既同一心。云何圣人成一切种智。凡夫触事
不知乎。

答。只为凡夫背觉合尘。为尘所隔。
迷真徇妄。被妄所遮。所以教中。诮之为生盲。
不开智眼。诃之作聋俗。岂达真闻。自心与他
心。二俱不了。焉能博通万类。成一切种智乎。
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佛言。善男子。若
诸佛子。欲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若欲善能知自心者。乃至应先发起大慈悲
心。普为众生。归依三宝。受菩萨戒等。是以
自心难知。莫能善察。不入宗镜。焉能照明。若
了自心。即是顿发菩提心者。是以心之绵密。
世莫能知。古人有心隐篇云。二仪之大。可以
章程测也。三纲之动。可以圭表度也。雷霆
之声。可以钟鼓传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
也。故有象可睹。不能匿其量。有光可见。不能
隐其迹。有声可闻。不能藏其响。有色可察。不
能灭其性。以夫天地阴阳之难明。犹可以术
数揆而耳目知。至于人心。则异于是矣。心居
于内。情伏于衷。非可以算数测也。凡人之心。
险于山川。难知于天。天有春秋冬夏旦暮之
期。人者厚貌深情。不可而知故。有心刚而
卷八十六 第 887a 页 T48-0887.png
色柔。容毅而质弱。意强而行慢。性悁而事缓。
假饰于外以蔽其情。喜不必爱。怒不必憎。笑
未必乐。泣未必哀。其藏情隐行。未易测也。他
心尚不可测。外境则焉能知。故起信论云。众
生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迷平等性
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
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
故。是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但了一心。诸尘
自会。起心背法。即乖法体。既与法违。则不通
达。若能顺法界性。合真如心。则般若无知。无
所不知矣。

问。若了一心。何用广知诸法。

答。一心是总。诸法是别。别虽从总。事起千
差。若不子细通明。遮照双运。则理孤事寡。不
入圆通。维摩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
一义而不动。台教云。于诸法门文义教海。须
了非字非非字。双照字非字。不可说。非不可
说。不可见。非不可见。何所简择。何所不简
择。何所摄。何所不摄。何所弃。何所不弃。是
则俱是。非则悉非。能于墨色通达一切非。于
一切非通达一切是。通达一切非。非非是。一
切法邪。一切法正。若于墨色不如是解。则不
知字与非字。如虫食木。莫辩所归。似鸟言空。
何知旨趣。

问。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以何为
中道。

答。且约古师四句分别。如中论玄枢
云。

问。汝以不生不灭为中道。有此中道不。若
有此中道。则不名中道。若无此中道。无亦不
名中。二俱不可得。何名中道。

答。有四义。一
有此中道。何者本将中道破偏。何得无中道。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
卷八十六 第 887b 页 T48-0887.png
则不成。空即中道也。二无此中道。何者。为破
偏病。是故说中。偏病既亡。中药须遣。若有中
道。中还是病。三亦有中道。亦无中道。何者。至
理虚存。故名亦有。无形无相。故名亦无。如涅
槃经云。内外合故。名为中道。四非有中道。非
无中道。何者。既云中道。何得是有。既云中道。
何得是无。此是一往为言耳。若更再论。则非
四句。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问。若尔。云何
取定。

答。若也有执。则无所不碍。若也无执。则
无所不通。如智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名被
缚。若不见般若。是亦名被缚。若人见般若。是
则名解脱。若不见般若。是则名解脱。中道即
实相。是有也。中道即性空。是无也。亦名为假
名。亦有亦无也。亦名为中道。非有非无也。
故知无执则四句皆是。涅槃经云。有缘服毒
生。无缘服毒死。有服甘露伤命而早夭。或有
服甘露寿命得长存。此之谓矣。

问。为中即是
道。为离中别有道。为道即是中。为离道别有
中。

答。如彼中品人。此则是中而非道。如彼三
乘人道。此即是道而非中。如彼菩萨道。此即
亦中亦是道。如彼外道道。此即非中又非
道。今言中道者。即菩萨道。离中无别道。离道
无别中。即以道为中。即以中为道。此之中义。
即是一心。道。即是心。心即是道。以真心遍一
切处故。所以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前辩所
见不同。故论得失。若入宗镜。则泯同平等。三
乘五性。若内若外。无非一心中道矣。又中道
者。以一真心不住有无一边。故称中道。若
言其有。相不可寻。若言其无。性不可易。所以
卷八十六 第 887c 页 T48-0887.png
菩萨以行契理。观一切法。双遮双照。双亡双
流。台教明双亡正入。常冥中道。无心亡照。任
运寂知。双亡即亡空亡假。故名为寂。正入
只是入中。故名为照。而亡而照。故曰双流。遮
流约智用。亡照约智体。无心释智体。智体
成就。不须作意念念忘照。而常任运。而寂而
知。寂即是亡。知即是照。又能所双寂。故曰双
亡。门理历然。称为正入。正入则理无不契。双
亡则相无不寂。斯即不住空有。遮照分明。不
滞二边。方成正入。肇论云。有心者。众庶是
也。无心者。太虚是也。众庶处于妄想。太虚绝
于灵照。不可以处妄想。绝灵照。而语圣心乎。
故须遮照无滞。体用自在。方成理行之门。华
严经云。菩萨住是不思议。于中思议。不可
尽。住是不可思议地。思与非思俱寂灭。若唯
遮思议境者。则凡圣绝分。故非但遮常心。亦
应融常心。是则于中思议不可尽。遮融无二。
则思与非思。体俱寂灭。方曰真不思议也。是
则遮照无滞。理事不亏。即遮而照故。双非即
是双行。即照而遮故。双行即是双遣。不坏本
而常末。万行纷然。不坏末而常本。一心恒寂。
所以色尘体寂。香界性空。执作有无之边邪。
达成唯心之中理。法法皆圆愿海。尘尘尽具
行门。应念而六度咸成。目击而真心普遍。如
无尽意菩萨经云。普贤。如来国土。彼诸菩萨
当见佛时。寻能分别诸深妙义。具足成就。六
波罗蜜。何以故。若不取色相。即是具足檀
波罗蜜。若除色相。即是具足尸波罗蜜。若
观色尽。即是具足羼提波罗蜜。若见色寂
卷八十六 第 888a 页 T48-0888.png
灭。即是具足毗梨波罗蜜。若不行色相。即是
具足禅波罗蜜。若不戏论色相。即是具足般
若波罗蜜。是诸菩萨。即观佛时。寻具如是六
波罗蜜得无生忍。

问。此唯识门。未了之人。
以何方便而为开导。

答。初觉之人。先以比
知。后当信验。摄论云。一切时处。皆唯有识。其
有未得真智觉者。于唯识中云何比知。由
圣教。及正理。如教云。如是三界。皆唯有心。理
显者。如于定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
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事。但见自心。又云。
外种内为缘。外法种子。皆是众生感受用业
熏种子。依阿赖耶力所变现。是故外种离内。
无别有种。如有颂言。天地风虚空。陂池方大
海。皆真内所作。外义俱非有。又颂云。圣教及
正理。各别有功能。为生于信慧。无一不成
故。是以识生此识。说名相分。知此相唯内心
变。外义不成故。如有颂言。于一端严淫女
身。出家耽欲及饿狗。嗅尸昌艳美饮食。三
种分别各不同。以前尘无决定相。唯心自分
妍丑。若外法是实。云何各随自见不同。是以
比知。唯心自现。非他境界。古德云。菩萨从初
正信创发心时。即观本识自性缘起因果之
体。得成正信。故摄论云。得彼本识。说菩萨初
起。应先观诸法如实因缘。此之谓也。如实者。
无非一心。馀皆虚妄。若有猛提直入之者。顿
悟圆信之人。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不动尘
劳之位。遍坐一切道场。靡移所习之门。游戏
十方国土。是以法华经偈云。得如是乘。令诸
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与诸菩萨。及声闻
卷八十六 第 888b 页 T48-0888.png
众。乘此宝乘。直至道场。以是因缘。十方谛求。
更无馀乘。除佛方便。若能依实。修行。果满不
离一念。如还原观云。卷舒无碍。隐显同时。一
际绝其始终。出入亡于表里。初心正觉。摄
多生于刹那。十信道圆。一念该于佛地。即无
生显而幻有立。两相泯而双事存。摄法界而
摄一尘。举一身而十身现。

问。既以圣教正
理比知。已生胜解。欲入圣位。缘何境界亲證
修行。

答。但了人法二空。即入此观。人法何
以成空。以唯有意言分别。故摄论云。从愿乐
位。乃至究竟位。若欲入唯识观。修加行。缘何
境界。缘意言分别为境。离此无别外境。何以
故。此意言分别。似文字言说。及义显现。唯有
意言分别。无别有名言。菩萨能通达名无所
有。则离外尘邪执。又此义依名言。唯意言分
别。前以遣名。此下依名遣义。义者。即六识
所缘境。离名无别此境。名言既唯意分别故。
义亦无别体。菩萨通达义无所有。亦离外尘
邪执。又此名义自性差别。唯假说为量。前已
遣名义。名义既无自性及差别。云何可立。若
离假说。无别名义自性。及名义差别。由證见
此二法不可得故。名为通达。智整禅师六行。
法云。大乘顿悟菩萨。能观唯识无外空者。谓
观相空。唯是空解。心作空解。无外相空。是故
大根知唯识者。则灭空解。离诸缘观。故智论
云。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普观诸法皆空。空
亦复空。灭诸观。得无碍般若波罗蜜。以此文
證。无外相空。大根观智则證空。空谓法空。空
有皆是妄见。悉是当时意分别作。如人心起。
卷八十六 第 888c 页 T48-0888.png
则唯见人。微尘心起。则唯见微尘。空心起时。
则唯见空。是故空有皆是心作。故诸凡圣见
境不同。皆是当时意言有异。是以世谛各唯
有识。觉无外边。则名真谛。以其二谛不相离
故。即以无外名为真谛。是故若能观见唯识。
即知无外。则亦达真。此达真时。则无外解。
便遣世俗妄取之心。故摄论云。知尘无所有。
通达真。知唯有识。通达俗。若不通达俗。无以
能得见真。以离俗无真故。若不通达真。无以
遣俗。以俗无别体故。所以通达真俗。由能解
唯识理故。以此文證。观唯识者。即达二谛。能
遣妄心。虽复就实唯识无境。称情则有凡圣
大小。谓若见尘。意谓是人。如此意言。则是凡
夫。若观此身。意谓是尘。如此意言。则是二乘。
若观细尘。意谓体空。如此意言。是小菩萨。若
观空有知皆意言。即是大乘大菩萨人。故诸
众生。虽皆唯识。意言不同。凡圣各异。故大根
人知唯识者。恒观自心意言为境。此初观时。
虽未成圣。分知意言。则是菩萨。故摄论云。初
修观者。则是凡夫菩萨。此等能观深法空者。
即亦曾径小乘观来。非是不解众生无我。一
往即能顿见法空。故摄论云。若得法无我。必
先得人无我。故知学大。要先从小。虽复从小。
渐顿仍别。谓观生空执为极者。后观相空进
学。名渐。若有久习。知小非极。即解空空。名为
顿悟。虽知心外无境。然入观时亦从尘起。以
其色尘。唯佛不见。以佛常證唯识无境。妄想
尽故。不见外尘故。彼论云。如来常不出观。故
寂静。若大菩萨入真观时。则知唯识。亦不见
卷八十六 第 889a 页 T48-0889.png
尘故。彼论云。菩萨若入无分别观。一切尘不
显现。以此文證。故知大圣入真观时。皆不见
色。自馀凡圣莫问大小。未入空观。则皆见尘。
大根出观。虽妄见尘。若入观时。则知唯识。以
其自知。妄作尘解。无尘可破。便證唯心。若能
观中了知唯心。后虽出观妄见自他。寻复思
时知自妄见。不同凡小定执有外。乃至观空
犹见能所。故彼论云。菩萨以无分别后智。观
此因果相。然无颠倒。不执有外尘内根。唯
识是实有法。故知大根一證唯心。后虽出观。
不执有外。若观自心妄见境时。则知众生各
唯有识。故大菩萨。乃至佛来。常知众生唯心
妄见。谓知众生或作名解。名则是凡意言分
别。情谓似外名字显现。理是心作。是自心
相。或作名下所说法解。法义则是意言分别。
情谓有外法义显现。理实法义。亦是心相。
故彼论云。十二部经。是名为教。十二部经所
诠。是名为理。心相似此理教显现。以此文
證。所缘境界悉是心作。名为心相。但此心
相。亦名心影。亦名相识及境界识。种诸凡小。
谓与心异。理无别体。实唯一识。故彼论云。唯
识不出二法。一者相识。二者见识。似尘显现
名相。谓所缘境。似识显现名见。谓能缘识。定
心亦尔。显现似尘。谓异定心。一分似识。一分
似尘。此二实唯是识。以此文證。境界相识即
心无别。唯情妄见。以其唯是妄念作故。即
此是相识。亦名相结。故彼论云。结有二种。一
者相结。二者粗重结。相结难解。粗重结难灭。
心分别诸尘。名相结。由此分别起欲瞋等惑。
卷八十六 第 889b 页 T48-0889.png
名粗重结。若得无分别智。即解相结。相结不
起粗重结即堕灭。以此文證。境是相结。凡
小迷执。故名难解。是故诸法名之与义。皆是
心作。凡小不知。理实无始所缘名义。常是凡
夫意言分别。故彼论云。凡夫从本。来意言分
别有二种。一似名。二似义。名义摄一切法皆
尽。此名义。但是意言分别所作。离此无别馀
法。以此文證。故知凡夫妄见境界。或名或义。
皆是当时意言分别。如食蒗荡妄见针火。据
彼妄情意谓是实。不知妄见谓有外火。据实
唯是意作火解。火则唯是意言分别。谓有火
名。名是意言。谓有火事。事是意言。众生妄见
自身他身地水火风等。皆亦似彼。虽复就实
义唯识无外。据凡妄情谓有能所。故彼论云。
唯识义不失。亦不无能取所取义。虽复据情
谓有内外。理唯一心。无别尘体。故彼论云。识
所变异。虽有内外事相不同。实唯一识。无有
尘等别体。故知自他内外事相。唯是一心转
变妄解。故诸大圣知生妄见。自恒不见凡所
见境。如人不食蒗荡之者。唯见他人妄见针
火。自仍不见空中火事。佛知唯识。其事似此。
故不同凡妄见境界。以生妄见。本无外尘。是
以如来恒不见色。唯凡与圣有见不见。但
真异妄。莫不唯识。凡唯识。直是妄心故。唯
识论偈云。唯识无境界。无尘虚妄见。若佛唯
识。但有真心。故摄论云。唯有真如及真智独
存。说名法身。又唯识论云。诸佛如来行处。唯
有真识。更无馀识。以此文證。佛无识故。故不
同凡妄见外境。以实唯识本无外故。业不同
卷八十六 第 889c 页 T48-0889.png
者。一质异见。如人见水。鬼见为火。鱼谓住
处。天以为地。又如舍利妄见秽土。螺髻菩萨
即此见净。若使实有水火染净。同处相妨。不
得和合。以各妄见齐无外故。多心共处。得作
别解。若诸众生同业之者。妄见则同。更无别
解。此同业者递互为因。妄想见闻。唯心缘
合。故唯识论云。一切众生虚妄分别。思惟
忆念。彼说我闻。依彼前人说者意识。于此听
人闻者意识。起如是心。彼说我闻。而实无有
彼前境界。是偈言递共增上因。彼此心缘合。
以此文證。业相由者。递互为因。各妄见闻。
以其六道皆心缘合。三界则是唯心转作。故
十地经云。三界虚妄。但一心作。论自释言。一
心作者。唯心转故。故知三界同见别见。皆是
自心转变。解异。同见闻者。虽心缘合。心无形
相。恒非内外。若谓心外有他心者。则是妄解。
实无外识。故唯识论云。而实无有外识可取。
乃至二乘知他心者。谓有外识。亦仍是妄。故
彼论云。虚妄分别。此心知彼心。彼心知此心。
以此文證。实无外识。直是凡小妄作外解。故
彼论云。他心智者。不如实知。何以故。以自内
心虚妄分别。以为他心。不能了知。

问曰。若言
凡小作他心解。云何得与他心相应。

释言。由
先方便想作他解。似他解故。得与相应。凡小
不知自作他解。便谓我今知他人心。虽作他
解得与相应。谓有能所。犹非实知。故彼论云。
世间他心智者。于彼二法不如实知。以彼能
取可取境界。虚妄分别故。以此等文證。无外
识。故作外解。皆非实知。若观心识本无形
卷八十六 第 890a 页 T48-0890.png
相。非彼非此。无来无去。不依外解。息分别时。
则是实知一切生心。故智论云。若一切众生
心心数法。性实有不虚诳者。佛不能知一切
众生心心数法。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性实
虚诳。无来无去故。佛能知一切众生心心数
法。譬如比丘贪求者。不得供养。无所贪求则
无所乏短。心外如是。若分别取相。则不得实
法。不得实法故。不能通达知一切众生心心
数法。若不取相。无所分别。则得实法。故能通
达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无所挂碍。以此文
證。心无去来。佛知无外。称实能知。不同凡小
他心智者。向外缘心。犹杂妄识。故唯论识偈
云。他心知于境。不如实觉知。以非离识境。唯
佛如实知。以此文證佛知唯识。自作他解。无
外可取。以知自心。作诸心解。永断向外分别
之心。入楞伽经云。如实知一切诸法。唯是自
心。是故不生分别之心。以此文證。佛知他心
即是自心。离外分别。但缘自心。意言为境。为
诸众生心识无边。各各异解。差别难量。佛离
外念。一心遍知。如水不动。万像现中。此佛一
心知诸心时。一作多解。多即是一。如彼一水
照诸万像。虽即一水。而与水外万像相应。佛
心亦尔。遍照他心。虽是一心作诸心解。而
与一切他心相应。由久修学唯识观成。故离
外念。方能遍知。故华严经颂云。摩醯首罗智
自在。大海龙王降雨时。悉能分别数其滴。于
一念中皆明了。无量亿劫勤修学。得是无上
菩提智。云何当于一念中。不知一切众生心。
故知诸佛念念遍知。此即是佛意言分别。虽
卷八十六 第 890b 页 T48-0890.png
知世谛各唯识时。别知诸心。是佛分别。据恒
自觉。唯自意言。离外念边。无复分别。故诸大
智观唯识者。缘自意言知世谛时。即亦达真。
离外分别。是故大乘从凡至佛。皆观自心意
言为境。则知心外无别他心。凡圣等心。虽非
内外。仍有因缘为他变者。如维摩经云。即时
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
身如舍利弗。此变舍利弗。令心异见。非有别
身改形换质。众生心中修胜行者。则有无中
妄见佛业。由有胜业感佛神力。令心变异。似
见化身。故摄论云。于他修行地中。由佛本
愿自在力故。彼识似众生变异显现。故名变
化身。以此文證。如来化身如释迦等。皆是凡
小自心变作。以妄见佛成道化生。后还妄见
如来灭度。此妄见者由佛变。故彼论云。菩提
涅槃为二。但变异他心。令他为二。体实不
有。以此文證。佛变他心令妄见佛。心外无
佛。据诸凡小不知妄见。谓有外佛来度众生。
故经偈云。佛不得佛道。亦不度众生。众生强
分别。作佛度众生。故摄论云。由观行人识为
增上缘。故馀人识变异如观行人。愿力显现。
故知定无外尘。唯有本识。以此文證。见圣化
者。皆由佛力为增上缘。故彼论云。浅行菩萨
欲作众生利益事。于现在先发愿竟。即入真
观。出观后。随所欲乐方得成就。若深行菩萨。
欲作利益众生事。现在不须发愿。及入观出
观。但由本愿力。随所欲作一切皆成。若声闻
等。得九定自在。因此定自在。得六通自在。于
一物中。随愿乐力。各能变异。为无量种。若
卷八十六 第 890c 页 T48-0890.png
诸尘实有自性。此事则不得成。以此文證。本
无外境。圣力令他无中见化。以皆妄见。无外
境故。若多圣人同处变物。各随意成。亦不相
碍。故彼论云。于一物中。若多观行人。别愿同
能变异一境。此变异得成。何故得成。随彼意
成。故实无外境。唯有识故。是故各随彼意得
成。以此文證。于一处中多圣变化。随意各别。
令诸众生见境各异。和而不同。参而不乱。此
义甚深。大根方知。故至佛来。皆观唯识。故彼
论云。从愿乐位乃至究竟位。通名唯识观。以
此文證。大乘入道同观唯识。渐明至佛。言观
唯识愿乐位者。谓从师友闻说唯识。即能解
者。心生愿乐。由有愿乐。学思量时。即是大乘
愿乐位人。故彼论云。诸菩萨。但由德闻一切
法唯有识。依此教。随闻起信乐心。于一切法
唯识理中。意言分别生。由此愿乐意言分别。
故。说菩萨已入唯识观。作如此知。名入唯识
愿乐位。以此文證。学观唯识。即是大根菩萨
入道。上来总明大小入道。浅深虽别。皆唯修
慧。以其慧观是正道体。若不修观。馀行皆非。
此明慧观是入道体。如上所说。若了一切境
界。唯是意言分别。则意无所思。口无所说。攀
缘既息。名相即空。妙明真心。从此披露。故得
尘劳路绝。生死河枯。念念冥真。心心合道。所
以金刚三昧经云。佛言。善不善法。从心化生。
一切境界。意言分别。制之一处。众缘断灭。何
以故。一本不起。三用无施。住于如理。六道门
杜。
宗镜录卷第八十六
卷八十六 第 891a 页 T48-0891.png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