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七
卷四十七 第 691a 页


宗镜录卷第四十七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言正唯识义。约有几种识。

答。经论通辩。
有八种识。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
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正文
出护法菩萨唯识论十卷。此论释天亲菩萨
唯识三十颂文。慈恩大师。制疏释论。此颂文。
初为居士所掌。后有乐观者。输金一两。慈恩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云。世亲菩萨。乐博综于
三乘。乃遍游于诸部。知小教而非极。遂回
趣于大乘。因闻诵华严十地品。阿毗达磨摄
大乘品。遂悔谢前非。谤法先见。持刀截舌。用
表深衷。其兄无著菩萨。止其自割。说以利害。
汝虽以舌谤法。岂截舌而罪除。应赞释大乘。
以悔先犯。菩萨敬从兄诺。因归妙理。遂制十
地论.摄大乘论。故此二论。菩萨创归大乘之
作。既而久蕴玄宗。情恢奥旨。更为宏论。用畅
深极。采撮幽机。提控精邃。著唯识三十颂。以
畅大乘之妙趣也。万像含于一字。千训备于
卷四十七 第 691b 页 T48-0691.png
一言。道超群典。誉光众圣。略诵既毕。广释方
陈。机感未符。杳从冥往。复有护法等菩萨。赏
玩颂文。各为义释。虽分峰昆岫。竦干琼枝。而
独擅光辉。颖标芬馥者。其唯护法一人乎。菩
萨果成先劫。位克今贤。抚物潜资随机利见。
春秋二十有九。知息化之有期。厌无常以禅
习。誓不离于菩提树。以终三载。禅礼之暇。
注裁斯释。文迈旨远。智赡名高。执破毕于一
言。纷解穷于半颂。文殊水火。则会符胶漆。
义等江湖。乃疏成清浊。平郊弭弭。耸层峰而
接汉。堆阜峨峨。夷穹窿以坦荡。俯钻邃而无
底。仰寻高而靡际。疏文浅义。派演不穷。浩句
宏宗。陶甄有极。功逾千圣。道合百王。时有玄
鉴居士。识凤鹓之𣫍羽。委麟龙之潜迹。每
罄所资。恒为供养。深诚固志。物竭积年。菩萨
诱接多端。答遗兹释。而诫之曰。我灭之后。凡
有来观。即取金一两。脱逢神颖。当可传通。终
期既渐。奄绝玄遵。菩萨名振此州。论释声超
彼土。有灵之类。谁不怀欢。朝闻夕殒。岂吝金
璧。若市趍贤。如丘叠货。五天鹤望。未辄流
行。大师睿发天资。识假循谒。无神迹而不瞻
礼。何圣教而不披讽。闻斯妙理。殷俯谛求。居
士记先圣之遗言。必今贤之是嘱。乃奉兹草
本。并五蕴论释。大师赏玩。犹睹圣容。每置掌
中。不殊真说。自西霏玉牒。东驰素象。虽复广
演微筌。赏之。以为秘决。及乎神栖别馆。景阻
炎辉。清耳目以徵思。荡心灵而绎妙。乃曰。
今者方怡我心耳。宣尼云。我有美玉蕴椟
藏之。谁为善价。我今沽诸。基。夙运单舛。九
卷四十七 第 691c 页 T48-0691.png
岁丁艰。自尔志托烟霞。加每庶几缁服。浮俗
尘赏。幼绝情分。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别奉明
诏。得为门侍。自参预三千。即欣规七十。必
谐善愿。福果函丈。不以散才之质。遂得随伍
译僚。即事操觚。餐受此论。初功之际。十释别
翻。昉。尚。光。基。四人。同受润饰。执笔。检文。纂义。
既为令范。务各有司。数朝之后。基求退迹。大
师固问。基慇勤请曰。自夕梦金容。晨趍白马。
英髦间出。灵智肩随。闻五分以心祈。揽八藏
而遐望。虽得法门之糟粕。然失玄源之淳粹。
今东土荣赉。并目击玄宗。幸复擢秀万方。颖
超千古。不立功于参糅。可谓失时者也。况
群圣制作。各驰誉于五天。虽文具传于贝叶。
而义不备于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况时
渐人浇。命促慧舛。讨支离而颇究。揽殊指而
难悟。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楷定真谬。权衡
盛。则久而遂许。故得此论行焉。大师。理遣三
贤。独授庸拙。此论也。括众经之秘。包群圣之
旨。何滞不融。无幽不烛。仰之不极。俯之不
测。远之无智。近之有识。其有隐括五明。搜扬
八藏。幽关每拥。玄路未通。嘱犹毫毳丘盈。投
之以炎烁。霜冰涧积。沃之以畏景。信巨夜
之银辉。昏旦之金镜矣。虽复本出五天。然
彼无兹糅释。直尔十师之别作。鸠集犹难。况
更摭此幽文。诚为未有。斯乃此论之因起也。

问。此八种识。行相如何。

答。经论成立。自
有明文。此八种识。具三能变。一异熟能变。即
第八识。二思量能变。即第七识。三了别能
变。即前六识。唯识论云。识所变相。虽无量
卷四十七 第 692a 页 T48-0692.png
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一谓异熟。即第八
识。多异熟性故。二谓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
量故。三谓了境。即前六识。了境粗相故。论
颂曰。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
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想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
罗汉位舍。初能变识。大乘教名阿赖耶。此
识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
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古释云。一能藏者。
即能含藏义。犹如库藏。能含藏宝贝。得藏名。
此能含藏杂染种。故名为藏。亦即持义。二
所藏者。即是所依义。犹如库藏。是宝等所依
故。此识是杂染法所依处故。三执藏者。坚守
不舍义。犹如金银等藏。为人坚守执为自内
我。故名为藏。此识为染末那。坚执为我。故名
为藏。起信钞释云。第八能藏所藏义者。且
所藏义。谓此识体藏也。是根身种子器世间
所藏处也。以根身等。是此识相分故。如藏中
物像。如身在室内。欲觅赖耶识。只在色心中。
欲觅摩尼珠。只在青黄内。次能藏义。谓根
身等法。皆藏。在识身之中。如像在珠内。欲觅
一切法。总在赖耶中。欲觅一切像。总在摩尼
内。与前义互为能所。瑜伽论云。以八种义。證
本识有。一依止执受相。二最初生起相。三有
明了性相。四有种子性相。五业用差别相。六。
身受差别相。七处无心定相。八命终时分相。
又古德依论解释證有第八识者。论云。此第
八识。非是世间现量所见之境。唯凭圣言量。
及以真正道理。而知有之。引七本经證之。
卷四十七 第 692b 页 T48-0692.png
阿毗达磨经有二颂。初颂云。无始时来界。一
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證得。无始
时来界者。言界者。是因义。为第八识。从无始
至今。能持一切漏无漏色心等诸法种子。又
能与漏无漏种子力。令生现行。即第八与一
切种子。为依持生起二因。一切法等依者。
依是缘义。为第八识。能变为身器。作有情依。
与一切漏无漏现行法而为所依。以能执受
五色根身。与前七识现为俱有依故。即第八
识能与一切现行色心等法。为增上缘依也。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證得者。此第八识。不唯
独与有漏流转法为依持用。兼能与一切无
漏顺还灭法。为依持用。第二颂云。由摄藏诸
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演者。
即第八识自證分。能持种故。名种子识。解深
密经颂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
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
陀那者。此云执持。为此识能执持诸法种子。
及能执受色根。及根依处。亦能执取结生相
续故。说此识。名阿陀那。一切种子如瀑流者。
谓第八识中一切种子。若遇缘鼓击。便生转
识现行。或种子有生住异灭。不停。如似瀑流。
楞伽经颂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
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
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又小乘
增一阿含经云。有根本识。是诸识所依。此根
本识。即是第八识。以第八识。能发起前六转
识故。二上座部。说有有分识。便是第八识。
此有分识体。常不间断。遍三界有。有谓三
卷四十七 第 692c 页 T48-0692.png
有。分者因义。即三有之因。皆由此识。三化
地部中说有穷生死蕴。缘此第八遍三界九
地。恒常有故。但有生死处。即常遍为依。直
至大乘金刚心末。烦恼尽时方舍故。名穷生
死蕴。若诸转识。即无此功能。以第六识体多
间断故。入五位无心时。六识皆间断不行。此
时应不名有情。以无识任持故。即应烂坏。四。
一切有部。说此识名阿赖耶。有爱乐欣喜四
种阿赖耶。爱是总句。总缘三世为境。馀三
是别句。别缘三世。乐是现在。欣是过去。喜
是未来。即此第八识。是诸有情常执为自内
我。是真爱著处。故名阿赖耶。真正理有十。
一者。持种心。唯识论云。谓契经说。杂染清净
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若无此识。彼
持种心不应有故。谓诸转识在灭定等。有间
断故。根境作意善等。类别易起故。如电光等。
不坚住故。非可熏。皆不能持种。非染净种所
集起故。二异熟心。唯识论云。如契经说。有
异熟心。善恶业感。若无此识。彼异熟心不应
有故者。即第八识。谓前世中。以善不善业为
因。招感得今生第八异熟心是果。论云。定应
许有真异熟识。酬牵引业。遍而无断。变为身
器。作有情依。身器离心。理非有故。三界趣生
体。唯识论云。契经说。有情流转五趣四生。若
无此识。彼趣生体不应有故。须信有第八识
为三界九地五趣四生之体。若无此识。即一
切有情不应得有。四有执受。唯识论云。又契
经说。有色根身。是有执受。若无此识。彼能执
受不应有故。其有色界中有情。有五色根。及
卷四十七 第 693a 页 T48-0693.png
内五尘。是第八亲相分。唯第八识能执受。若
是馀识。即无此能。五寿煖识。三證有第八识。
唯识论云。又契经说。寿煖识三更互依持。得
相续住。若无此识。能持寿煖令久住。识不应
有故。六生死时有心。證有第八识。唯识论云。
又契经说。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心住散位作
无心定。若无此识。生死时心不应有故。又将
死时。由善恶业。上下身分冷触渐起。若无此
识。彼事不成。第七引缘起依。證有第八识。唯
识论云。又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
二法。展转相依。譬如束芦。俱时而转。若无此
识。彼识自体不应有故。小乘云。我将六识。为
名色依。何要第八。论破云。眼等转识。摄在名
中。此识若无。说谁为识。论主云。眼等六识。
已摄在名中。为识蕴故。须得第八为名外识
支。与名色为依。又如此界人生时。中有初念
心执取。结生时。由未有前六识。为名中识蕴。
名色唯具三蕴。此三蕴名色。一念间。依何而
住。故知信有第八识。是名外识支。与名色为
依。八引识食。證有第八识。唯识论云。又契经
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无此识。彼识食体
不应有故。所以佛告外道言。所为一切有情。
皆依食住。此是正觉正说。馀不能知。汝外道
自饿己身。终无有益。食是资益义。任持义。九。
引灭定有心。證有第八识。唯识论云。又契经
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而寿不灭。
亦不离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若无此识。住
灭定者。识不离身。不应有故。论主云。入灭
定圣人。身语心行无不皆灭。即出入息。是身
卷四十七 第 693b 页 T48-0693.png
加行。受想。是心加行。寻伺。是语加行。此三加
行与第六识相应。在灭定中皆悉灭故。而寿
不灭者。即第八识种上。有连持一报色心不
断功能。名寿。言亦不离识者。煖触是第八识
相分。即此二法。皆不离第八识。既在灭定中。
六识身语心加行皆悉不行。而有寿煖在者。
明知即是第八识与寿煖为依。十引染净心。
證有第八。唯识论云。又契经说。心杂染故。有
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无此识。彼染
净心不应有故。谓染净法以心为本。因心而
生。依心而住。受彼熏。持彼种故。以心为本者。
即一切染净有为无为法。皆以第八识为根
本。依心而住者。即前七现行。皆依第八识
而住。言受彼熏者。即第八识受彼前七识熏。
言持彼种者。即第八能持前七三性染净种
子。所以密严经云。是身如起尸。亦如热时
焰。随行因缘转。非妄亦非实。为受之所牵。性
空无有我。意等识所识。与心而共生。五识复
更依。意识而因起。如是一切时。大地而俱转。
赖耶为于爱。所熏而增长。既自增长已。复
增于馀识。展转不断绝。犹如于井轮。以有
诸识故。众趣而生起。于是诸趣中。识复得
增长。识与世间法。更互以为因。譬如河水流。
前后而不断。亦如芽与种。相续而转生。各各
相差别。分别而显现。识行亦如是。既三和合
已。而复更和合。差别相而生。如是而流转。常
无有断绝。内外一切法。皆因此而起。愚不了
唯心。汝等勤观察。华严经云。善男子。诸业
虚妄积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识分别。眼等
卷四十七 第 693c 页 T48-0693.png
五识了境不同。愚痴凡夫。不能知觉。怖老病
死求入涅槃。生死涅槃。二俱不识。于一切境。
妄起分别。又由未来诸根。五尘境界断灭。凡
愚之人。以为涅槃。诸佛菩萨自證悟时。转阿
赖耶得本觉智。善男子。一切凡愚迷佛方便。
执有三乘。不了三界。由心所起。不知三世一
切佛法。自心现量。见外五尘。执为实有。犹如
牛羊。不能知觉。生死轮中。无由出离。善男子。
佛说诸法无生无灭。亦无三世。何以故。如自
心现。五尘境界。本无有故。有无诸法。本不生
故。圣者自悟。境界如是。善男子。愚痴凡夫。妄
起分别。无中执有。有中执无。取阿赖耶种种
行相。堕于生灭二种见中。不了自心。而起分
别。善男子。当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萨法。由
知自心即佛法故。则能净一切刹。入一切劫。
是以藏识顿变根身器世间故。为甚深之义。
现量比量。俱不能量。又过量无量故。如经偈
云。法界非有量。亦复非无量。牟尼悉超越。有
量及无量。故知识性。浅智难明。究竟穷通。唯
佛能了。是以宗镜广引斯文。为微密难知故。

问。唯识正义。为破我法二执。显二空理。證
一真心。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答。
但是假说。唯依识变。如唯识颂云。由假说我
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世间圣教。说有我
法。但由假立。非实有性。我谓主宰。法谓轨持。
乃至云何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
生。实我实法。不可得故。如何实我不可得耶。
诸所执我。略有三种。一者。执我体常周遍。量
卷四十七 第 694a 页 T48-0694.png
同虚空。随处造业受苦乐故。二者。执我其体
虽常。而量不定。随身大小有卷舒故。三者。执
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潜转身中作事业故。
初且非理。所以者何。执我常遍量同虚空。应
不随身受苦乐等。又常遍故。应无动转如何
随身能造诸业。乃至中亦非理。所以者何。执
我体常住。不应随身而有舒卷。既有舒卷。如
橐籥风。应非常住。乃至后亦非理。所以者
何。我量至小。如何速巡身。如旋火轮。以转
动故。则所执我非一非常。诸有往来。非常一
故。又所执我。复有三种。一者。即蕴。二者。离
蕴。三者。与蕴非即非离。初即蕴我。理且不然。
我应如蕴非常一故。又内诸色。定非实我。如
外诸色。有质碍故。心心所法。亦非实我。不恒
相续。待众缘故。馀行馀色。亦非实我。如虚空
等。非觉性故。中离蕴我。理亦不然。应如虚空。
无作受故。后具非我。理亦不然。许依蕴立。非
即离蕴。应如瓶等。非实我故。又既不可说。有
为无为。亦应不可说是我非我故。彼所执实
我不成。乃至如是所说。一切我执。自心外蕴。
或有或无。自心内蕴一切皆有。是故我执。皆
缘无常五取蕴相。妄执为我。然诸蕴相。从缘
生故。是如幻有。妄所执我。横计度故。决定非
有。故契经说。苾刍当知。世间沙门婆罗门。
等所有我见。一切皆缘五取蕴起。

问。若离
心外。无实我及实法者。则假法亦无。以假法
依真而建立故。

答。夫假法者。但是虚假。似
有而转。必不依真。如。唯识论云。有作是难。若
无离识实我法者。假亦应无。谓假必依真事
卷四十七 第 694b 页 T48-0694.png
似事共法而立。乃至答云。又假必依真事立
者。亦不应理。真谓自相。假智及诠。俱非境故。
谓假智诠。不得自相。唯于诸法共相而转。亦
非离此有别方便。施设自相。为假所依。然假
智诠。必依声起。声不及处。此便不转。能诠所
诠。俱非自相。故知假说不依真事。由此但依
似事而转。似谓增益。非实有相。声依增益似
相而转。故不可说假必依真。

问。此第八识。
有几能变。令诸识生长显现。

答。有二能变。
一因能变。二果能变。唯识论云。能变有二
种。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
气。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生长。
异熟习气。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生长。二。
果能变。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现种
种相。等流习气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
名等流果。果似因故。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
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
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
熟。有间断故。即前异熟及异熟生。名异熟果。
果异因故。此中且说。我爱执藏持杂染种能
变果识。名为异熟。

问。第八识广容周遍。为
万法根原。经论同推。故称第一。微细体性。如
何指陈。

答。此体不可说。微妙最难知。周遍
法界而无住心。任持一切而不现相。如空中
飞鸟。虽往来骞翥而迹不可寻。似眼里童人。
任照瞩森罗而眼终不见。若月含一色。遍分
万像之形。等日耀千光。普照四天之下。类摩
尼无思而雨宝。广济群生。犹磁石无觉而转
移。周回六趣。密严经偈云。藏识持于世。犹
卷四十七 第 694c 页 T48-0694.png
如线穿珠。亦如车有轮。随于业风转。陶师运
轮杖。器成随所用。藏识与诸界。共力无不
成。内外诸世间。弥纶悉周遍。譬如众星象。
布列在虚空。风力之所持。运行常不息。如空
中鸟迹。求之不可见。然鸟不离空。颉颃而
进退。藏识亦如是。不离自他身。如海起波
涛。如空含万像。藏识亦如是。蕴藏诸习气。
譬如水中月。及以诸莲华。与水不相离。不
为水所著。藏识亦复然。习气莫能染。如目
有童子。眼终不自见。藏识住于身。摄藏诸种
子。遍持寿煖识。如云覆世间。业用曾不停。众
生莫能见。又云。诸仁者。一切众色。皆阿赖耶
与色习相应。变似其相。非别有体。同于愚夫
妄所分别。诸仁者。一切众生。若坐若卧。若行
若立。惛醉睡眠。乃至狂走。莫不皆是赖耶
识。乃至如磁石力令铁转移。虽无有心。似有
心者。阿赖耶识。亦复如是。为生死法之所摄
持。往来诸趣。非我似我。如水中有物。虽无思
觉。而随于水。流动不住。阿赖耶识。亦复如是。
虽无分别。依身运行。乃至若有于此能正观
察。知诸世间。皆是自心。是分别见。即皆转灭。
又颂云。能持世间因。所谓阿赖耶。第八丈
夫识。运动于一切。如轮转众瓶。如油遍在
麻。盐中有咸味。亦如无常性。普遍于诸色。

问。此识周遍。凡圣境。通为当离此。别有真
性。为复即是。

答。非一非异。得此识名。不合
而合。成其藏义。此阿赖耶识。即是真心不守
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
境界。故名藏识。如明镜不与影像合。而含
卷四十七 第 695a 页 T48-0695.png
影像。此约有和合义边说。若不和合义者。
即体常不变。故号真如。因合不合。分其二义。
本一真心。湛然不动。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
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
是恶慧。以未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而
生二执。

问。第八识变义如何。

答。变谓识
体转似二分。释云。论明诸识体。即自證分。转
似相见二分而生。此说识体。是依他性。转似
相见二外。非无。亦依他起。依此二分。执实二
取。圣说为无。非无依他中无此二分。论说唯
二依他性故。此缘真智。缘于真如。无相分故。
馀皆有相。不尔。如何名他心智。后得智等。不
外取故。许有相见二体性故。说相见种。或
同或异。若同种者。即一识体。转似二分相用
而生。如一蜗牛。变生二角。此说影像相见。离
体。更无别性。是识用故。若言相见各别种
者。见是自体。义用分之故。离识更无别种。即
一识体。转似见分别用而生。识为所依。转相
分种似相而起。以作用别。性各不同故。相别
种生。于理为胜。故言识体转似二分。此依他
起非有似有。实非二分。似计所执二分见相。
故立似名。相别有种。何名识变。不离识故。
内识变时。相方生故。此显能变相见二分。用
体别有。何故。又说识似二分生。论说相见俱
依自證起故。若无自證。二定不生。如无头时。
角定非有。及无镜时。面影不起。皆于识上现
相貌故。故说二分依识体生。又非唯相见二
分。依识体生。乃至凡圣之身。净秽之土。皆从
识现。如弥勒菩萨云。日月灯明如来。教我
卷四十七 第 695b 页 T48-0695.png
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
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
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
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
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
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佛问圆通。我以
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
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是以十
方法界净秽国土。皆是我心中变出。总是我
屋宅。真妄随心。巧拙由智。对大菩萨。阐彼净
方。逗劣众生。现斯秽土。十方如来。皆是我心
中流出者。古释云。如海上沤。各各不同时。由
差别心观。即有彼此。但水体是一。即知一佛
出现时。即一切佛土现。离自他相故。但众
生有处。十方如来为种种身而助化之。非但
如来含于一义。一切众生亦是我流出。

问。
转变。变现。其义同别。

答。古释云。有唯转变。
非变现者。转变之言。通于种现。现能熏种。种
能生种。种生现行。皆名转变。变现之言。唯现
心等。能起见相。名之为变。不通于种相分色
等。

问。第八本识与所生果。为复是一是异。

答。非一非异。论云。本识中亲生自果。功
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
因果。理应尔故。释云。本识是体。种子是用。
种子是因。所生是果。此之二法。理应如是不
一不异。本识望种。于出体中。摄相归性。故皆
无记。种从现行。望于本识。相用别论。故通三
性。若即是一。不可说为有因果法。有体有法。
若一向异。应谷麦等能生豆等。以许因果一
卷四十七 第 695c 页 T48-0695.png
向异故。不尔。法灭应方有用。以许体用一向
异故。用体相似。气势必同。因果相似。功能
状貌可相随顺。非一向异。

问。阿赖耶识。与
几心所相应。

答。识论云。常与触。作意。受。想。
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于一
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是遍行心所摄
故。一触者。论云。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
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释云。以此
五种。体是遍行心所摄故。决定相应。虽复不
增。亦不可减。定俱生灭。名遍行故。触。谓三和
者。即根境识。体异名三。不相乖返更相交涉。
名为随顺。根。可为依。境。可为取。识三所生。可
依于根而取于境。此三之上。皆有顺生一切
心所功能作用。名为变异。分别之用。是触功
能。谓触之上。有似前三顺生心所变异功能。
说名分别。分别。即是领似异名。如子似父。名
分别父。

问。何故三和。唯根独胜。

答。一由主故。
有殊胜能。名之为主。二由近故。能近生心。及
心所故。三由遍故。不唯心所。亦能生心故。
四由续故。常相续有。境识不尔故。境体虽
能生心。心所。以非主故。又非近故。偏阙二
义。不名为胜。心虽是主。近生心所。不能生心。
不自在故。非遍也。偏阙一义。故非胜。境识
皆不续。识。有境生故。俱阙续义。非得胜名。
唯根独胜。

问。触自性。是实是假。

答。此触数。
定是实有。四食性故。二作意者。论云。作意。
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别心为业。释云。
作意警心。有二功力。一者令心未起而起。二
者令心起已趣境。故言警。觉应起心种。引令
卷四十七 第 696a 页 T48-0696.png
趣境。三受者。论云。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
为性。起爱为业。四想者。论云。想。谓于境取
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
剂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释云。此中安立。
取像异名。谓此是青非青等。作分剂而取其
相。名为安立。由此取像。便起名言。此是青
等。性类众多。故名种种。五思者。论云。思。谓
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谓能取
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此五段是
遍行所摄。故与藏识决定相应。此触等五。与
异熟识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
相应。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逆顺境
相。微细一类。唯与舍受相应。又此相应受。唯
是异熟。随先引业转。不待现缘。任善恶业势
力转故。唯是舍受。苦乐二受。是异熟生。非
真异熟。待现缘故。非此相应。又由此识常无
转变。有情恒执为自内我。若与苦乐二受相
应。便有转变。宁执为我。故此但与舍受相
应。释曰。此触等五与异熟识行相虽异。而时
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者。由四等故。说名
相应。谓事等。处等。时等。所依等。今约见
分为行相。影像相分为所缘。自体。名事。等者。
相似义。体各唯一。境相相似。故所缘事。皆
名为等。以触等五相。托本识相生。所缘既相
似。故名为等。唯识为宗。不约本质名为所缘。
亦非影像名为行相。时谓刹那定同一世。依
谓根俱无有间。唯与舍受相应者。此有五义。
一极不明了。是舍受相。若苦乐受。必明了故。
受。总有五。一忧。二喜。三苦。四乐。五舍。此中忧
卷四十七 第 696b 页 T48-0696.png
喜入苦乐中。依三受门分别。不言忧喜。二不
能分别顺违境相。取中容境。是舍受相。若是
馀受。取违顺境故。三由微细。若是馀受。行相
必粗。四由一类。若是馀受。必是易脱。此行
相定。故成一类。五相续而转。若是馀受。必
有间断。此恒相续。故唯舍受。若能分别违顺
境相。非真异熟。异熟者。取境定故。若粗动
者。如馀心。非异熟主。显行相难知。异馀识也。
由此五义。必其有故。便能受熏持种相续。又
解。此识极不明了。曾无慧念。慧念行相。极明
了故。不能分别违顺境相。显唯舍受。非苦乐
俱。及简不与善染等。并相续而转。显无有
欲。今有希望。方有欲起。此相续故。无有欲
也。由此五义。第二义正显唯舍受所由。所馀
四义。因简别境等故。唯与舍受俱。

问。此识
既与舍受相应。如何亦是恶业异熟。

答。论
云。舍受不违善恶品故。如无记法。善恶俱招。
释云。无记既寂静。何为恶业果。舍虽寂静。不
违二故。得为恶果。不同禅定寂静。此无所
能为。故通恶业感。馀七转识设起苦乐。此识
皆俱。以舍不违苦乐品故。若或苦乐不俱。于
人天中。应不受苦果。以相违故。三恶趣中。应
不受乐果。亦相违故。此中苦乐。皆是别招。故
舍不违。

问。本识云何不与别境等五心所
相应。

答。论云。互相违故。为欲。希望所乐事
转。此识任业无所希望。胜解。印持决定事转。
此识懵昧无所印持。念。唯明记曾习事转。此
识昧劣不能明记。定。能令心专注一境。此识
任运刹那别缘。慧。唯简择得等事转。此识微
卷四十七 第 696c 页 T48-0696.png
昧不能简择故。此不与别境相应。此识唯是
异熟性故。善染污等亦不相应。恶作等四。无
记性者。有间断故。定非异熟。释云。定能令
心专注一境。此识任运刹那别缘者。定虽影
像相分刹那新起。至加行时所观本质。前后
相续恒专注境。此识任运。不作加行专注本
质。恒缘现在影像。所缘。但新新起。且定行
相。一一刹那。深取专注。趣向所缘。此识浮
疏。行相不尔。故非定位。言任运者。是随业转。
恶作等。定非异熟者。非真异熟。不遮异熟。
生。亦有恶作等。非一切时常相续故。非此相
应。故知第八真识。常如舍相。以任运之缘。合
恒常之道。不为垢法之所染。宁为净法之所
治。非生死之所羁。岂涅槃之能寂。是以称
为识主。故号心王。迩后因一念无明。起七识
波浪。遂生心所。失本心王。皆因强觉觉明。分
能立所。起明了之解。心境历然。运分别之情。
自他宛尔。因兹有情心内。逐憎爱而结怨亲。
无情境中。随想念而标形碍。遂使外则桑田
变海。海变桑田。内则亲作怨由。怨为亲种。互
为高下。反覆相酬。从兹业果恒新。苦缘不断。
是以首楞严经云。佛告富楼那。明妄非他。觉
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
出声。见不超色。乃至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
是因缘。业果相续。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
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
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
终而复始。是故若欲还原反本。旋妄冥真。但
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分别心灭。轮回业亡。根
卷四十七 第 697a 页 T48-0697.png
尽枝枯。因空果丧。无始之情尘识垢。应念全
消。本来之佛眼常身。随真顿现。
宗镜录卷第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