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九 第 582b 页
宗镜录卷第二十九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既法轮遍一切处。无有间断。常恒说者。云
何更逐会结集。说处不同。如华严九会之文。
法华三周之说。
答。广略不等。皆为对机。以
一显多。令入无尽。如华严指归云。谓于一刹
那中。则遍无尽之处。顿说如此无边法海。
问
云。准此所说。说华严会总无了时。何容有此
一部经教。
答。为下劣众生。于无尽说中。略取
此等结集流通。故有此部。令其见闻。方便引
入无际限中。如观牖隙。见无际虚空。当知此
中道理亦尔。视此一部。见无边法海。故知若
提纲撮要。一尘尚含法界。一字即演无边。岂
况九会三周之说乎。如是解者。则一时一切
时。一说一切说。
又问。若此多劫常恒说者。
何故如来有涅槃耶。
答。说此经佛本不涅槃。
法界品中开栴檀塔。见三世佛无涅槃者。又
以摄化仪之中。涅槃亦是说法摄生。与成道
卷二十九 第 582c 页 T48-0582.png
说法无差别故。复次。舍那佛常在华藏。恒时
说法。元无涅槃。常住故。乃知出世涅槃。皆是
众生自见。诸佛本不出世。亦不涅槃故。入宗
镜中。自然二见俱绝。
问。法唯心说者。云何
教立五时。听分四众。
答。诸佛无有色声功
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凡有见闻。皆是
众生自心影像。则说唯心说。听唯心听。离心
之外。何处有法。如思益经云。梵天言。何故说
不听法者。乃为听经。文殊言。眼耳鼻舌身
意不漏。是听法也。所以者何。于内六入。不
漏色声香味触法。乃为听经。乃至梵天问。得
忍菩萨。汝等岂不听是经耶。答。如我等听。
以不听为听。古德云。如来演出八辩洪音。闻
者托起自心所现。如依状貌。变起毫端。本质
已无。影像如在。群贤结集。自随见闻。依所闻
见。结集自语。良以。离自心原。无有外境。离境
亦无内心可得。诸传法者。非授与他。但为胜
缘。令自得法。自解未起。无以悟他。自解不从
他来。他解宁非自起。是故结集及传授者。皆
得影像。不得本质。无有自心得他境故。是知
结集。乃是自心所变之经。至传授者。传授自
心所变之法。得影非质。思而可知。若能常善
分别自心所现。能知一切外性非性。此人知
见。可与佛同。所说之法。与佛无异。悟入自觉
圣智乐故。宝性论偈云。天妙法鼓声。依自业
而有。诸佛说法者。众生自业闻。如妙声远离。
功用处身心。令一切众生。离怖得寂静。佛声
亦如是。离功用身心。令一切众生。得證寂灭
道。又偈云。譬如虚空中。雨八功德水。到咸等
说法。元无涅槃。常住故。乃知出世涅槃。皆是
众生自见。诸佛本不出世。亦不涅槃故。入宗
镜中。自然二见俱绝。
问。法唯心说者。云何
教立五时。听分四众。
答。诸佛无有色声功
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凡有见闻。皆是
众生自心影像。则说唯心说。听唯心听。离心
之外。何处有法。如思益经云。梵天言。何故说
不听法者。乃为听经。文殊言。眼耳鼻舌身
意不漏。是听法也。所以者何。于内六入。不
漏色声香味触法。乃为听经。乃至梵天问。得
忍菩萨。汝等岂不听是经耶。答。如我等听。
以不听为听。古德云。如来演出八辩洪音。闻
者托起自心所现。如依状貌。变起毫端。本质
已无。影像如在。群贤结集。自随见闻。依所闻
见。结集自语。良以。离自心原。无有外境。离境
亦无内心可得。诸传法者。非授与他。但为胜
缘。令自得法。自解未起。无以悟他。自解不从
他来。他解宁非自起。是故结集及传授者。皆
得影像。不得本质。无有自心得他境故。是知
结集。乃是自心所变之经。至传授者。传授自
心所变之法。得影非质。思而可知。若能常善
分别自心所现。能知一切外性非性。此人知
见。可与佛同。所说之法。与佛无异。悟入自觉
圣智乐故。宝性论偈云。天妙法鼓声。依自业
而有。诸佛说法者。众生自业闻。如妙声远离。
功用处身心。令一切众生。离怖得寂静。佛声
亦如是。离功用身心。令一切众生。得證寂灭
道。又偈云。譬如虚空中。雨八功德水。到咸等
卷二十九 第 583a 页 T48-0583.png
住处。生种种异味。如来慈悲云。雨八圣道
水。到众生心处。生种种解味。释曰。如天鼓声。
应诸天所知之量。犹龙王雨。随世间能感之
缘。證自法而不同。成异味而有别。法亦如是。
随见差殊。于一乘而开出诸乘。从一法而分
成多法。华严探玄记云。缘起唯心门者。此上
一切差别教法。无不皆是唯心所显。是故俱
以唯识为体。然有二义。一本影相对。二说听
全收。初中通辩诸教。总有四句。一唯本无影。
如小乘教。以无唯识义故。达摩多罗等诸论
师。多立此义。二亦本亦影。如大乘始教。众
生心外佛有微妙色声等法。由闻者善根增
上缘力。击佛利他种子为因。于佛智上。文义
相生。为本性相教。由佛此教增上缘力。击闻
法者有流善根种子。闻者识上文义相生。为
影像相教。三十唯识论颂云。展转增上力。二
识成决定。护法论师等。悉立此义。三唯影无
本。如大乘终教。离众生心。佛果无有色身音
声。事相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大悲大愿。
为增上缘。彼所化根熟众生。心中显佛色声
说法。是故圣教。唯是众生心中影像。故经偈
云。一切诸如来。无有说佛法。随其所应化。而
为演说法。又偈云。如来法身不思议。无色无
相无伦匹。示现色像为众生。十方受化靡不
见。如是非一。龙军。坚慧。诸论师等。并立此义。
四非本非影。如顿教中。非直心外无佛色等。
众生心内所显之佛。亦当相空。以唯是识。无
别影故。色等性离。无所有故。一切无言。无言
亦无故。是故圣教。即是无教之教。如经颂云。
水。到众生心处。生种种解味。释曰。如天鼓声。
应诸天所知之量。犹龙王雨。随世间能感之
缘。證自法而不同。成异味而有别。法亦如是。
随见差殊。于一乘而开出诸乘。从一法而分
成多法。华严探玄记云。缘起唯心门者。此上
一切差别教法。无不皆是唯心所显。是故俱
以唯识为体。然有二义。一本影相对。二说听
全收。初中通辩诸教。总有四句。一唯本无影。
如小乘教。以无唯识义故。达摩多罗等诸论
师。多立此义。二亦本亦影。如大乘始教。众
生心外佛有微妙色声等法。由闻者善根增
上缘力。击佛利他种子为因。于佛智上。文义
相生。为本性相教。由佛此教增上缘力。击闻
法者有流善根种子。闻者识上文义相生。为
影像相教。三十唯识论颂云。展转增上力。二
识成决定。护法论师等。悉立此义。三唯影无
本。如大乘终教。离众生心。佛果无有色身音
声。事相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大悲大愿。
为增上缘。彼所化根熟众生。心中显佛色声
说法。是故圣教。唯是众生心中影像。故经偈
云。一切诸如来。无有说佛法。随其所应化。而
为演说法。又偈云。如来法身不思议。无色无
相无伦匹。示现色像为众生。十方受化靡不
见。如是非一。龙军。坚慧。诸论师等。并立此义。
四非本非影。如顿教中。非直心外无佛色等。
众生心内所显之佛。亦当相空。以唯是识。无
别影故。色等性离。无所有故。一切无言。无言
亦无故。是故圣教。即是无教之教。如经颂云。
卷二十九 第 583b 页 T48-0583.png
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槃。又密严经。明佛
常在法界。无出世等。龙树等宗。多立此义。此
有四说。总为一教。圆融无碍。皆不相妨。以各
圣教从浅至深。摄众生故。思之可见。第二说
听全收者。亦四句。一离佛心外无所化众生。
况所说教。是故唯是佛心所显。此义云何。谓
诸众生无别自体。揽如来藏以成众生。然此
如来藏。即是智證为自体。是故众生举体。总
在佛智心中。经颂云。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
转。又云。如来菩提身中。悉见一切众生发菩
提心成等正觉。乃至见一切众生皆已寂灭。
亦复如是。皆悉一性。以无性故。又颂云。三世
一切劫。佛刹及诸法。诸根心心法。一切虚妄
法。于一佛身中。此法皆悉显。是故离佛心智。
无一法可得。二总在众生心中。以离众生。无
别佛德故。此义云何。谓佛證于众生心中真
如成佛。亦以始觉同本觉故。是故总在众生
心中。从体起用。应化身时。即是众生心中
真如用大。更无别佛。三随一圣教全唯二心。
以前二说不相离故。谓众生心内佛。为佛心
中众生说法。佛心中众生。听众生心中佛说
法。如是全收。说听无碍。是谓甚深唯识道理。
四或彼圣教俱非二心。以两俱形夺不并显
故。双融二位无不泯故。谓佛心中众生无听
者故。众生心中佛无说者故。两俱双辩二相
尽故。经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
闻无得。又经颂云。众生所生不是生。亦无
流转生死中。又经颂云。如来不说法。亦不
度众生等。是故此四于一圣教圆融无碍。方
常在法界。无出世等。龙树等宗。多立此义。此
有四说。总为一教。圆融无碍。皆不相妨。以各
圣教从浅至深。摄众生故。思之可见。第二说
听全收者。亦四句。一离佛心外无所化众生。
况所说教。是故唯是佛心所显。此义云何。谓
诸众生无别自体。揽如来藏以成众生。然此
如来藏。即是智證为自体。是故众生举体。总
在佛智心中。经颂云。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
转。又云。如来菩提身中。悉见一切众生发菩
提心成等正觉。乃至见一切众生皆已寂灭。
亦复如是。皆悉一性。以无性故。又颂云。三世
一切劫。佛刹及诸法。诸根心心法。一切虚妄
法。于一佛身中。此法皆悉显。是故离佛心智。
无一法可得。二总在众生心中。以离众生。无
别佛德故。此义云何。谓佛證于众生心中真
如成佛。亦以始觉同本觉故。是故总在众生
心中。从体起用。应化身时。即是众生心中
真如用大。更无别佛。三随一圣教全唯二心。
以前二说不相离故。谓众生心内佛。为佛心
中众生说法。佛心中众生。听众生心中佛说
法。如是全收。说听无碍。是谓甚深唯识道理。
四或彼圣教俱非二心。以两俱形夺不并显
故。双融二位无不泯故。谓佛心中众生无听
者故。众生心中佛无说者故。两俱双辩二相
尽故。经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
闻无得。又经颂云。众生所生不是生。亦无
流转生死中。又经颂云。如来不说法。亦不
度众生等。是故此四于一圣教圆融无碍。方
卷二十九 第 583c 页 T48-0583.png
为究竟。华严演义问云。生佛约体虽同。相用
自别。岂得全同。释云。从体起用。用不异体。体
既众生之体。用岂离于众生。故依体起用。即
是众生心中真如用大。更无别佛。若尔。起信
论中已有此义。何以独明华严为别教耶。释
云。起信虽明始觉本觉不二体相用三大攸
同。而是自心各各修證。不言生佛二互全收。
是则用起信之文。成华严之义。又说听全收。
生佛相在者。略举二喻。一者。如一明镜。师弟
同对说听。以师取之。即是师镜。弟子取之。是
弟子镜。镜喻一心。师弟喻生佛。是谓弟子
镜中和尚。为和尚镜中弟子说法。和尚镜中
弟子。听弟子镜中和尚说法。诸有知识。请详
斯喻。此喻犹恐未晓。又如水乳和同一处。而
互为能和所和。且顺说听。以能和为说。所
和为听。且将水喻于佛。乳喻众生。应言乳
中之水。和水中之乳。水中之乳。受乳中之水。
虽同一味。能所宛然。虽能所宛然。而互相在。
相遍相摄。思以准之。又众生心中佛者。此明
众生称性普周。而佛不坏相在众生心内。言
为佛心中众生说法者。此明佛心称性普周。
而众生不坏相在佛心内也。更无别理。但说
听之异耳。是知一切众生语言。皆法轮正体。
若离众生言说。即佛无所说。先德云。若离方
言。佛则无说。圣人无心。以万物心为心。圣人
无身。亦以万物身为身。即知圣人无言。亦以
万物言为言矣。华严论云。一切凡圣境界庄
严果报。以为教体。此乃见境发心。不待说故。
见恶厌之。见善乐之。总能起善故。又一切
自别。岂得全同。释云。从体起用。用不异体。体
既众生之体。用岂离于众生。故依体起用。即
是众生心中真如用大。更无别佛。若尔。起信
论中已有此义。何以独明华严为别教耶。释
云。起信虽明始觉本觉不二体相用三大攸
同。而是自心各各修證。不言生佛二互全收。
是则用起信之文。成华严之义。又说听全收。
生佛相在者。略举二喻。一者。如一明镜。师弟
同对说听。以师取之。即是师镜。弟子取之。是
弟子镜。镜喻一心。师弟喻生佛。是谓弟子
镜中和尚。为和尚镜中弟子说法。和尚镜中
弟子。听弟子镜中和尚说法。诸有知识。请详
斯喻。此喻犹恐未晓。又如水乳和同一处。而
互为能和所和。且顺说听。以能和为说。所
和为听。且将水喻于佛。乳喻众生。应言乳
中之水。和水中之乳。水中之乳。受乳中之水。
虽同一味。能所宛然。虽能所宛然。而互相在。
相遍相摄。思以准之。又众生心中佛者。此明
众生称性普周。而佛不坏相在众生心内。言
为佛心中众生说法者。此明佛心称性普周。
而众生不坏相在佛心内也。更无别理。但说
听之异耳。是知一切众生语言。皆法轮正体。
若离众生言说。即佛无所说。先德云。若离方
言。佛则无说。圣人无心。以万物心为心。圣人
无身。亦以万物身为身。即知圣人无言。亦以
万物言为言矣。华严论云。一切凡圣境界庄
严果报。以为教体。此乃见境发心。不待说故。
见恶厌之。见善乐之。总能起善故。又一切
卷二十九 第 584a 页 T48-0584.png
法无非佛事故。又以一切法自性清净以为
教体。以观察力心契自相应故。不待说故。又
以行住坐卧四威仪以为教体。见敬发心。不
待语故。肇论云。为莫之大。故乃反于小成。施
莫之广。故乃归于无名。何谓小成。通百千恒
沙之法门。在毛头之心地。何谓无名。形教遍
于三千。无名相之可得。故须宗说双通。方成
师匠。所以经偈云。宗通自修行。说通示未悟。
真觉大师云。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
空。宗通是定。说通是慧。则宗说兼畅定慧双
明。二义相成。阙一不可。如法华经云。定慧力
庄严。以此度众生。又昔人颂云。说通宗不通。
如日被云朦。宗通说亦通。如日处虚空。故知。
若先了宗。说则无过。故法华序品偈云。又见
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
道。又凡有诠表形于言教者。皆是明心。不诠
馀法。或言广大自在。此约德相以明心。或言
寂灭无为。此约离过以明心。乃至或说事。是
心之事。或说理。是心之理。故云千经万论。皆
是言心。岂止宗镜耶。如法华经云。为一大
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凡言大者。莫越于心。于
五大之中虚空最大。尚为心之所含。故首楞
严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又云。寂
照含虚空。此大非对数量称大。又非形待称
大。故云一大事。又此一非一。如法句经颂云。
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一亦不为一。为欲
破诸数。是知诸佛出世。祖师西来。皆明斯旨。
非为别事矣。起信钞云。一心该于万有。万有
不出一心者。此但意在出体。不在收于万法。
教体。以观察力心契自相应故。不待说故。又
以行住坐卧四威仪以为教体。见敬发心。不
待语故。肇论云。为莫之大。故乃反于小成。施
莫之广。故乃归于无名。何谓小成。通百千恒
沙之法门。在毛头之心地。何谓无名。形教遍
于三千。无名相之可得。故须宗说双通。方成
师匠。所以经偈云。宗通自修行。说通示未悟。
真觉大师云。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
空。宗通是定。说通是慧。则宗说兼畅定慧双
明。二义相成。阙一不可。如法华经云。定慧力
庄严。以此度众生。又昔人颂云。说通宗不通。
如日被云朦。宗通说亦通。如日处虚空。故知。
若先了宗。说则无过。故法华序品偈云。又见
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
道。又凡有诠表形于言教者。皆是明心。不诠
馀法。或言广大自在。此约德相以明心。或言
寂灭无为。此约离过以明心。乃至或说事。是
心之事。或说理。是心之理。故云千经万论。皆
是言心。岂止宗镜耶。如法华经云。为一大
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凡言大者。莫越于心。于
五大之中虚空最大。尚为心之所含。故首楞
严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又云。寂
照含虚空。此大非对数量称大。又非形待称
大。故云一大事。又此一非一。如法句经颂云。
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一亦不为一。为欲
破诸数。是知诸佛出世。祖师西来。皆明斯旨。
非为别事矣。起信钞云。一心该于万有。万有
不出一心者。此但意在出体。不在收于万法。
卷二十九 第 584b 页 T48-0584.png
恐存物外之见。故总该之。然诸教中。皆说万
法一心。而浅深有异。今约五教。略而辩之。一
愚人法声闻教。假说一心。谓世出世间染净
等法。皆由心造业之所感故。若推徵。则一心
之义不成。以立前境。故云假说。二大乘权
教。明异熟赖耶以为一心。三界万法唯识变
故。三终教。说如来藏以为一心。识境诸法皆
如梦故。四顿教。泯绝染净以说一心。为破诸
数假名故。五圆教。总该万有以为一心。事理
本末无别异故。如上所说。前浅后深。浅不
至深。深必该浅。所以宗镜虽备引五教一心
證明。唯指归圆教一心。总摄前故。又如钞云。
一心为如来所说法之根本者。盖缘如来依
此一心而成就故。是则信解行證。皆依此心。
从微至著。未尝离此。若离于心得成佛者。无
有是处。离此有说者。皆外道教也。所以起
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
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疏
释云。辩法功能。以其此心体相无碍。染净同
依。随流返流。唯转此心。是故惹随染成于不
觉。则摄世间法。若不变之本觉。及返流之始
觉。则摄出世间法。此犹约生灭门中辩。若约
真如门者。则镕融含摄。染净不殊。如上所指。
尽理无过。然一切染净之法。法无自立。唯心
所转。是知因心成法。法岂非心。所依既全是
心。能依何得有异。以能依从所依起故。如波
从水起。器自金成。本末皆同。体用无际。法苑
义林云。遍详诸教。所说一切唯识。不过五种。
一境唯识。阿毗达磨经颂云。鬼傍生人天。
法一心。而浅深有异。今约五教。略而辩之。一
愚人法声闻教。假说一心。谓世出世间染净
等法。皆由心造业之所感故。若推徵。则一心
之义不成。以立前境。故云假说。二大乘权
教。明异熟赖耶以为一心。三界万法唯识变
故。三终教。说如来藏以为一心。识境诸法皆
如梦故。四顿教。泯绝染净以说一心。为破诸
数假名故。五圆教。总该万有以为一心。事理
本末无别异故。如上所说。前浅后深。浅不
至深。深必该浅。所以宗镜虽备引五教一心
證明。唯指归圆教一心。总摄前故。又如钞云。
一心为如来所说法之根本者。盖缘如来依
此一心而成就故。是则信解行證。皆依此心。
从微至著。未尝离此。若离于心得成佛者。无
有是处。离此有说者。皆外道教也。所以起
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
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疏
释云。辩法功能。以其此心体相无碍。染净同
依。随流返流。唯转此心。是故惹随染成于不
觉。则摄世间法。若不变之本觉。及返流之始
觉。则摄出世间法。此犹约生灭门中辩。若约
真如门者。则镕融含摄。染净不殊。如上所指。
尽理无过。然一切染净之法。法无自立。唯心
所转。是知因心成法。法岂非心。所依既全是
心。能依何得有异。以能依从所依起故。如波
从水起。器自金成。本末皆同。体用无际。法苑
义林云。遍详诸教。所说一切唯识。不过五种。
一境唯识。阿毗达磨经颂云。鬼傍生人天。
卷二十九 第 584c 页 T48-0584.png
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如是
等文。但说唯识所观境者。皆境唯识。二教唯
识。由自心执著等颂。皆教唯识。三理唯识。三
十颂云。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
无。故一切唯识。如是成立唯识道理。皆理唯
识。四行唯识。菩萨于定位等颂。四种寻思如
实等。皆行唯识。五果唯识。佛地经言。大圆镜
智。诸处境识皆于中现。又如来功德庄严经颂
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
镜智相应。如是诸说。唯识得果。皆果唯识。此
中所说境教理行果等。五种唯识。总摄一切唯
识皆尽。然诸教中就义随机。于境唯识种种
异说。或依所执以辩唯识。楞伽经颂云。由自
心执著。心似外境现。以彼境非有。是故说唯
心。但依执心虚妄现故。或依有漏以明唯识。
华严经云。三界唯心。就于世间说唯识故。或
依所执及随有为。以辩唯识。三十颂云。由假
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依识自体
起。或依有情以辩唯识。无垢称经云。心清净
故。有情清净。心杂染故。有情杂染。或依一切
无有诸法。以辩唯识。解深密经云。诸识所缘。
唯识所现。或随指事以辩唯识。阿毗达磨论。
引契经颂云。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随指
一事辩唯识故。如是等说无量教门。类摄诸
教理义尽者。唯第五教。总说一切为唯识故。
乃至辩名离合会释者。离者别也。合者同也。
诸经论各各别说诸观等名。今合解云。但是
唯识之差别义。非体异也。一名有三十二类。
华严等经中遮境唯识。名为唯心。辩中边论。
等文。但说唯识所观境者。皆境唯识。二教唯
识。由自心执著等颂。皆教唯识。三理唯识。三
十颂云。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
无。故一切唯识。如是成立唯识道理。皆理唯
识。四行唯识。菩萨于定位等颂。四种寻思如
实等。皆行唯识。五果唯识。佛地经言。大圆镜
智。诸处境识皆于中现。又如来功德庄严经颂
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
镜智相应。如是诸说。唯识得果。皆果唯识。此
中所说境教理行果等。五种唯识。总摄一切唯
识皆尽。然诸教中就义随机。于境唯识种种
异说。或依所执以辩唯识。楞伽经颂云。由自
心执著。心似外境现。以彼境非有。是故说唯
心。但依执心虚妄现故。或依有漏以明唯识。
华严经云。三界唯心。就于世间说唯识故。或
依所执及随有为。以辩唯识。三十颂云。由假
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依识自体
起。或依有情以辩唯识。无垢称经云。心清净
故。有情清净。心杂染故。有情杂染。或依一切
无有诸法。以辩唯识。解深密经云。诸识所缘。
唯识所现。或随指事以辩唯识。阿毗达磨论。
引契经颂云。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随指
一事辩唯识故。如是等说无量教门。类摄诸
教理义尽者。唯第五教。总说一切为唯识故。
乃至辩名离合会释者。离者别也。合者同也。
诸经论各各别说诸观等名。今合解云。但是
唯识之差别义。非体异也。一名有三十二类。
华严等经中遮境唯识。名为唯心。辩中边论。
卷二十九 第 585a 页 T48-0585.png
遮边执路。名为中道。般若经中明简择性。名
为般若。法华经中明究竟运载。名曰一乘。此
之四名。通能所观。若约真俗境观者。正智唯
真。加行后得。并通真俗。若言證者。后得唯俗。
胜鬘经中。遮馀虚妄。名一实谛。显法根本。亦
名一依。由空而證。又是空性。亦名为空。彰
异出缠。显摄佛德。佛从中出。名如来藏。明体
不染贞实法性。名自性清净心。功德自体。亦
名法身。能出四乘。能入二乘。亦名一乘。与法
华一乘别。无垢称经。遮理有差别。名不二法
门。大慧经中。表无起尽。亦名不生不灭。涅槃
经中。彰法身因。多名佛性。离缚解脱。亦名涅
槃。楞伽经中。表离言说。名不思议。瑜伽等中。
显不可施设。名非安立。摄大乘等。显此遍常
等。名圆成实。对法论等。明非妄倒。名曰真
如。此之十五类名。唯所观理。唯真智境。恐
文繁广。略举尔所。非更无也。谓诸法界。法性。
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
法位。真际。虚空界。无我。胜义不思议界等。乃
至瑜伽论中。施设非施设浅深异故。名为安
立非安立谛。即胜鬘经有作四圣谛。无作四
圣谛。涅槃经中。亦名胜义世俗二谛。乃至解
深密等。显一切法有无事理种类差别。名为
三性。显三俱无遍计所执。亦名三无性。又瑜
伽等中。明离系之方便。亦名三解脱门。表印
深理。名三无生忍。大智度论。显示差别。名四
悉檀。诸论以后观细。亦名四如实智。仁王经
中位别印可。亦名五忍。如是一切。虽异名说。
皆是此中唯识境智差别名也。又或说因果
为般若。法华经中明究竟运载。名曰一乘。此
之四名。通能所观。若约真俗境观者。正智唯
真。加行后得。并通真俗。若言證者。后得唯俗。
胜鬘经中。遮馀虚妄。名一实谛。显法根本。亦
名一依。由空而證。又是空性。亦名为空。彰
异出缠。显摄佛德。佛从中出。名如来藏。明体
不染贞实法性。名自性清净心。功德自体。亦
名法身。能出四乘。能入二乘。亦名一乘。与法
华一乘别。无垢称经。遮理有差别。名不二法
门。大慧经中。表无起尽。亦名不生不灭。涅槃
经中。彰法身因。多名佛性。离缚解脱。亦名涅
槃。楞伽经中。表离言说。名不思议。瑜伽等中。
显不可施设。名非安立。摄大乘等。显此遍常
等。名圆成实。对法论等。明非妄倒。名曰真
如。此之十五类名。唯所观理。唯真智境。恐
文繁广。略举尔所。非更无也。谓诸法界。法性。
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
法位。真际。虚空界。无我。胜义不思议界等。乃
至瑜伽论中。施设非施设浅深异故。名为安
立非安立谛。即胜鬘经有作四圣谛。无作四
圣谛。涅槃经中。亦名胜义世俗二谛。乃至解
深密等。显一切法有无事理种类差别。名为
三性。显三俱无遍计所执。亦名三无性。又瑜
伽等中。明离系之方便。亦名三解脱门。表印
深理。名三无生忍。大智度论。显示差别。名四
悉檀。诸论以后观细。亦名四如实智。仁王经
中位别印可。亦名五忍。如是一切。虽异名说。
皆是此中唯识境智差别名也。又或说因果
卷二十九 第 585b 页 T48-0585.png
体。俱一识作用。成多。一类菩萨义。或因果俱
说二。决择分中有心地说。谓本识及转识。
或唯因说三。辩中边论颂云。识生变似义。
有情我及了。或因果俱说三。三十唯识论云。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多异熟性。故偏说
之。阿陀那名。理通果。或唯果说。四佛地经等。
说四智品。或因果俱说(此处阙第五义。诸本皆无)六随顺小
乘经中说六识。或因果俱说七。诸教说七心
界。或因果俱说八。谓八识。或因果合说九。楞
伽经第九颂云。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此
依无相论同性经中。彼取真如为第九识。真
一俗八二合说故。今取净位第八本识。以为第
九。染净本识各别论故。所依本故。第九复名
阿末罗识故。第八染净别说。以为九也。如是
所说。诸识差别。一往而论。依成唯识论云。八
识自性。不可言定异。因果性故。无定性故。如
水波故。亦非定一。行相所依缘。相应异故。起
灭异故。熏习异故。楞伽经颂云。心意识八种。
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如是
一切识类差别。名为唯识。此幻性识。若加行
观。唯共非自。若后得观。自相观。一一依他。各
各證故。如上所引。是知诸佛所證。菩萨所修。
若教若理。若因若果。若行若位。乃至世间出
世间。一切万法。无有纤毫一法不是心者。宗
镜大旨。见闻信向之者。如宝印所印。明镜所
照。可永绝纤疑矣。但一切毛道异生。或居
不定聚者。习性易染。犹如白丝。如孟子云。
人性犹湍水。决东则东。决西则西。犹如尺
蠖。食黄而身黄。食苍而身苍。且八识藏中。十
说二。决择分中有心地说。谓本识及转识。
或唯因说三。辩中边论颂云。识生变似义。
有情我及了。或因果俱说三。三十唯识论云。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多异熟性。故偏说
之。阿陀那名。理通果。或唯果说。四佛地经等。
说四智品。或因果俱说(此处阙第五义。诸本皆无)六随顺小
乘经中说六识。或因果俱说七。诸教说七心
界。或因果俱说八。谓八识。或因果合说九。楞
伽经第九颂云。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此
依无相论同性经中。彼取真如为第九识。真
一俗八二合说故。今取净位第八本识。以为第
九。染净本识各别论故。所依本故。第九复名
阿末罗识故。第八染净别说。以为九也。如是
所说。诸识差别。一往而论。依成唯识论云。八
识自性。不可言定异。因果性故。无定性故。如
水波故。亦非定一。行相所依缘。相应异故。起
灭异故。熏习异故。楞伽经颂云。心意识八种。
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如是
一切识类差别。名为唯识。此幻性识。若加行
观。唯共非自。若后得观。自相观。一一依他。各
各證故。如上所引。是知诸佛所證。菩萨所修。
若教若理。若因若果。若行若位。乃至世间出
世间。一切万法。无有纤毫一法不是心者。宗
镜大旨。见闻信向之者。如宝印所印。明镜所
照。可永绝纤疑矣。但一切毛道异生。或居
不定聚者。习性易染。犹如白丝。如孟子云。
人性犹湍水。决东则东。决西则西。犹如尺
蠖。食黄而身黄。食苍而身苍。且八识藏中。十
卷二十九 第 585c 页 T48-0585.png
法界种子具有。随所闻法。即发起现行。若闻
宗镜之文。即熏起佛乘种子。然须染神入心。
穷源见性。不俟耳入口出。但记浮言。如荀卿
子云。君子之学。入乎神。著乎心。布乎四支。
动静皆可为法。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何足美七尺之躯者也。
问。十方诸佛无尽教海。广大无边。云何于
十帙之中。而言搜尽。
答。若历事广分。言过
无穷之教海。若撮其妙旨。理尽百卷之要文。
一言已达其原。况乎十帙。以无量经教。皆是
一心。所以法华经云。种种言词。演说一法。如
傅大士行路难云。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
非作非缘非色名。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
圣己之灵。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
形。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正觉
觉此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又云。能知此
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而此一心皆悉
具。八万四千诸律仪。思益经云。譬如大火。一
切诸焰皆是烧相。如是诸善男子。所说法。皆
入法性。故知一切凡圣所有言说。皆入宗镜
之中。终无异法。所以经偈云。粗言及细语。皆
归第一义。乃至前后横竖之说。广略之文。一
一皆为引入第一义中。若实入其中。则佛法
皆平现。不用记一字。念尽一切经。不用解
一法。会尽无边义。不用说一句。常转正法轮。
不用举一步。遍参法界友。何者。若记得。是想
边际。若解得。落意根中。若说得。是辩才门。若
参得。堕外学地。并不于自己事。宗镜中不收。
如手撮虚空。徒劳心力。所以迎之不见其首。
宗镜之文。即熏起佛乘种子。然须染神入心。
穷源见性。不俟耳入口出。但记浮言。如荀卿
子云。君子之学。入乎神。著乎心。布乎四支。
动静皆可为法。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何足美七尺之躯者也。
问。十方诸佛无尽教海。广大无边。云何于
十帙之中。而言搜尽。
答。若历事广分。言过
无穷之教海。若撮其妙旨。理尽百卷之要文。
一言已达其原。况乎十帙。以无量经教。皆是
一心。所以法华经云。种种言词。演说一法。如
傅大士行路难云。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
非作非缘非色名。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
圣己之灵。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
形。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正觉
觉此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又云。能知此
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而此一心皆悉
具。八万四千诸律仪。思益经云。譬如大火。一
切诸焰皆是烧相。如是诸善男子。所说法。皆
入法性。故知一切凡圣所有言说。皆入宗镜
之中。终无异法。所以经偈云。粗言及细语。皆
归第一义。乃至前后横竖之说。广略之文。一
一皆为引入第一义中。若实入其中。则佛法
皆平现。不用记一字。念尽一切经。不用解
一法。会尽无边义。不用说一句。常转正法轮。
不用举一步。遍参法界友。何者。若记得。是想
边际。若解得。落意根中。若说得。是辩才门。若
参得。堕外学地。并不于自己事。宗镜中不收。
如手撮虚空。徒劳心力。所以迎之不见其首。
卷二十九 第 586a 页 T48-0586.png
随之不见其后。存之一一皆空。亡之处处咸
有。故志公和尚云。佛祖言。外边事。取著元来
还不是。作意搜求实勿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先德云。第一不得于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
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宗门中不论此事。
但知自心即休。不更用思前虑后。又偈云。千
般比不得。万种况不成。智者不能知。上贤亦
不识。
问。既谈无言之道。绝相之真。云何
遍引言诠。广明行相。
答。非言何以知乎无
言。非相何能显乎无相。华严经偈云。了法不
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
净名经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不言不说。故
云当如法说。又云。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法华
经偈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
故。为五比丘说。又偈云。又见菩萨。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赞诸法王。斯皆以无言显言。言显
无言也。又华严经颂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
虚空。所现众色像。令入此法中。又偈云。色
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
通力。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斯
皆以相显无相也。则无言不碍言。无相不碍
相。故知无言即言。曾无别体。相即无相。岂有
异形。故经偈云。无中无有二。无二亦复无。三
界一切空。是则诸佛见。且诸佛见中。宁立有
无同异见耶。故先德云。是以佛證离言。流八
音于听表。演大藏于龙宫。故知至趣非远。功
行得之则甚深。言象非近。虚怀体之而目击。
言绝之理而非绝。繁兴玄籍而非兴。故即言
亡言也。所以无言之言。横分教海。非有之有。
有。故志公和尚云。佛祖言。外边事。取著元来
还不是。作意搜求实勿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先德云。第一不得于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
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我宗门中不论此事。
但知自心即休。不更用思前虑后。又偈云。千
般比不得。万种况不成。智者不能知。上贤亦
不识。
问。既谈无言之道。绝相之真。云何
遍引言诠。广明行相。
答。非言何以知乎无
言。非相何能显乎无相。华严经偈云。了法不
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
净名经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不言不说。故
云当如法说。又云。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法华
经偈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
故。为五比丘说。又偈云。又见菩萨。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赞诸法王。斯皆以无言显言。言显
无言也。又华严经颂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
虚空。所现众色像。令入此法中。又偈云。色
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
通力。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斯
皆以相显无相也。则无言不碍言。无相不碍
相。故知无言即言。曾无别体。相即无相。岂有
异形。故经偈云。无中无有二。无二亦复无。三
界一切空。是则诸佛见。且诸佛见中。宁立有
无同异见耶。故先德云。是以佛證离言。流八
音于听表。演大藏于龙宫。故知至趣非远。功
行得之则甚深。言象非近。虚怀体之而目击。
言绝之理而非绝。繁兴玄籍而非兴。故即言
亡言也。所以无言之言。横分教海。非有之有。
卷二十九 第 586b 页 T48-0586.png
高立义天。如唯识疏序钞释云。疏云。无言
之言风警。非有之有。波腾。此四句疏文。前二
句显佛本质教。后二句显闻者影像教。何者。
谓佛说之教。离心无体。名为无言。从心现故。
名之为言。此为能击发。如似风警。即佛于利
他后得智上。有三乘十二分教。蔟然显现。即
与众生为增上缘。欲令闻者识上有文义相
生。故云无言之言。风警也。非有之有。波腾者。
即闻者识上文义相生。因质起教故。有似波
腾。离心无体。名为非有。从心现故。名之为
有。又云。悟之者。得理亡言。迷之者。执文遗
旨。證之者。言理一心。是知若入宗镜。无旨外
之文可执。无文外之旨可尊。理事双消。悟迷
俱绝。
问。从禅定而发慧。因静虑以證真。何
不令息念澄神。冥宗照体。故云禅能洗根情
之欲垢。摧结使之高山。灭觉观之猛风。遮烦
恼之毒箭。曷乃广论总别。说。佛说心。惑乱初
机。有违正典。
答。夫禅有四种。一作异计。忻
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二信正因果。亦以
忻厌而修者。是凡夫禅。三了生空理。證偏真
之道而修者。是小乘禅。四达人法二空而修
者。是大乘禅。若背教而唯成闇證。只为己眼
不明。守默而但坐痴禅。所以慧心弗朗。徒兴
邪行。空滥真修。入道之初。教观须具。执观门
而弃教旨。终成上慢之愚。徇他说而背自心。
实招数宝之诮。所以华严明成就无生之慧。
先赖多闻。佛藏说速入涅槃之门。皆因听法。
如佛藏经颂云。百千哑羊僧。无慧修静虑。设
经百千劫。无一得涅槃。聪敏智慧人。能听法
之言风警。非有之有。波腾。此四句疏文。前二
句显佛本质教。后二句显闻者影像教。何者。
谓佛说之教。离心无体。名为无言。从心现故。
名之为言。此为能击发。如似风警。即佛于利
他后得智上。有三乘十二分教。蔟然显现。即
与众生为增上缘。欲令闻者识上有文义相
生。故云无言之言。风警也。非有之有。波腾者。
即闻者识上文义相生。因质起教故。有似波
腾。离心无体。名为非有。从心现故。名之为
有。又云。悟之者。得理亡言。迷之者。执文遗
旨。證之者。言理一心。是知若入宗镜。无旨外
之文可执。无文外之旨可尊。理事双消。悟迷
俱绝。
问。从禅定而发慧。因静虑以證真。何
不令息念澄神。冥宗照体。故云禅能洗根情
之欲垢。摧结使之高山。灭觉观之猛风。遮烦
恼之毒箭。曷乃广论总别。说。佛说心。惑乱初
机。有违正典。
答。夫禅有四种。一作异计。忻
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二信正因果。亦以
忻厌而修者。是凡夫禅。三了生空理。證偏真
之道而修者。是小乘禅。四达人法二空而修
者。是大乘禅。若背教而唯成闇證。只为己眼
不明。守默而但坐痴禅。所以慧心弗朗。徒兴
邪行。空滥真修。入道之初。教观须具。执观门
而弃教旨。终成上慢之愚。徇他说而背自心。
实招数宝之诮。所以华严明成就无生之慧。
先赖多闻。佛藏说速入涅槃之门。皆因听法。
如佛藏经颂云。百千哑羊僧。无慧修静虑。设
经百千劫。无一得涅槃。聪敏智慧人。能听法
卷二十九 第 586c 页 T48-0586.png
说法。敛念须臾顷。必速至涅槃。此颂是自
利入道也。又经颂云。假使顶戴尘沙劫。身
为床座遍三千。若不传法利众生。决定无能
真报者。斯颂乃利他报恩也。华严明菩萨證
无生慧光。皆因善巧多闻。又闻有助观起信
之功。能圆自行。说有断疑成佛之力。可以化
他。故华严经颂云。譬如闇中宝。无灯不可见。
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是以说圆顿教。印
众生心。开大施之门。成无边之益。若不以此
示人。虽有利他而不尽善。所益既鲜。用力
尤多。若直指自心。全提家宝。如倾囊倒藏。大
施无遮。彻果该因。究竟常乐。所以辅行记云。
若以权法化人。法门虽开。不名倾藏。今于一
心开利物门。倾秘密藏。示真实珠。心既不穷。
藏亦无量。藏既无量。珠则无边。含一切法。故
名为藏。理体无缺。譬之以珠。是则开示众生
本有觉藏。非馀外来。维摩经云。法施会者。
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
会。什法师云。若一起慈心。则十方同缘。施中
之最。莫先于此。故曰无前后也。肇法师云。夫
以方会人。不可一息期。以财济物。不可一时
周。是以会通无隅者。弥纶而不漏。法泽冥被
者。不易时而同覆。故能即无疆为一会。而道
无不润。虚心怀德。而物自宾。曷为存濡沫之
小慧。舍江海之大益。置一时之法养。而设
前后之俗施乎。夫财养养身。法养养神。养
神之道。存乎冥益。何则。群生流转。以无穷。为
尘路。冥冥。相承莫能自返。故大士建德。不自
为身。一念之善。皆为群生。以为群生。故行愿
利入道也。又经颂云。假使顶戴尘沙劫。身
为床座遍三千。若不传法利众生。决定无能
真报者。斯颂乃利他报恩也。华严明菩萨證
无生慧光。皆因善巧多闻。又闻有助观起信
之功。能圆自行。说有断疑成佛之力。可以化
他。故华严经颂云。譬如闇中宝。无灯不可见。
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是以说圆顿教。印
众生心。开大施之门。成无边之益。若不以此
示人。虽有利他而不尽善。所益既鲜。用力
尤多。若直指自心。全提家宝。如倾囊倒藏。大
施无遮。彻果该因。究竟常乐。所以辅行记云。
若以权法化人。法门虽开。不名倾藏。今于一
心开利物门。倾秘密藏。示真实珠。心既不穷。
藏亦无量。藏既无量。珠则无边。含一切法。故
名为藏。理体无缺。譬之以珠。是则开示众生
本有觉藏。非馀外来。维摩经云。法施会者。
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
会。什法师云。若一起慈心。则十方同缘。施中
之最。莫先于此。故曰无前后也。肇法师云。夫
以方会人。不可一息期。以财济物。不可一时
周。是以会通无隅者。弥纶而不漏。法泽冥被
者。不易时而同覆。故能即无疆为一会。而道
无不润。虚心怀德。而物自宾。曷为存濡沫之
小慧。舍江海之大益。置一时之法养。而设
前后之俗施乎。夫财养养身。法养养神。养
神之道。存乎冥益。何则。群生流转。以无穷。为
尘路。冥冥。相承莫能自返。故大士建德。不自
为身。一念之善。皆为群生。以为群生。故行愿
卷二十九 第 587a 页 T48-0587.png
俱果。行果。则已功立。愿果。则群生益。已功立。
则有济物之能。群生益。则有返流之分。然则
菩萨始建德于内。群生以蒙益于外矣。何必
待哺养启导。然后为益乎。菩提者。弘济之道
也。是以为菩提而起慈者。一念一时。所益无
际矣。则是承宗镜之光。遍法界之照。宁有
遗馀乎。如首楞严疏钞云。心灵万变者。坐禅
在定时。魔境千差俱不识。昔有禅师在山坐。
见一孝子。擎一死尸来。向禅师前著。便哭云。
何故。杀我阿母。禅师知是魔。思云。此是魔
境。我将斧斫却可不得解脱。便于柱上取斧。
遂斫一斧。孝子走去。后觉股上湿。便看。乃见
血。不期自斫。斯乃正坐禅时。心中起见。遂
感外魔。来入。行人心。不知皆由自心。或自歌
舞等。元是自心影像。故知若了唯心。诸境自
灭。何处心外别有境魔耶。又昔有禅师坐。时
见一猪来在前。禅师将是魔。则缓擎把猪鼻
拽。唱叫。把火来。乃见和尚自把鼻唱叫。明知
由心变。但修正定。何有魔事。如经云。汝心不
明。认贼为子。五十重魔境。皆由妄心为贼子。
盗汝法界中法财智宝。处三界往来。贫穷孤
露之苦。
间。世间染法。有贪瞋痴为所治。出
世净法。有戒定慧为能治。则真俗互显。能所
对治。行相分明。理事具足。云何但说一心之
旨。能袪万法乎。
答。古德云。至道本乎其心。
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则万法
出生。皆依无住一心为体。离心之外。无别有
法。如群波依水。离水无波。万像依空。离空
无像。大庄严论偈云。远离于法界。无别有贪
则有济物之能。群生益。则有返流之分。然则
菩萨始建德于内。群生以蒙益于外矣。何必
待哺养启导。然后为益乎。菩提者。弘济之道
也。是以为菩提而起慈者。一念一时。所益无
际矣。则是承宗镜之光。遍法界之照。宁有
遗馀乎。如首楞严疏钞云。心灵万变者。坐禅
在定时。魔境千差俱不识。昔有禅师在山坐。
见一孝子。擎一死尸来。向禅师前著。便哭云。
何故。杀我阿母。禅师知是魔。思云。此是魔
境。我将斧斫却可不得解脱。便于柱上取斧。
遂斫一斧。孝子走去。后觉股上湿。便看。乃见
血。不期自斫。斯乃正坐禅时。心中起见。遂
感外魔。来入。行人心。不知皆由自心。或自歌
舞等。元是自心影像。故知若了唯心。诸境自
灭。何处心外别有境魔耶。又昔有禅师坐。时
见一猪来在前。禅师将是魔。则缓擎把猪鼻
拽。唱叫。把火来。乃见和尚自把鼻唱叫。明知
由心变。但修正定。何有魔事。如经云。汝心不
明。认贼为子。五十重魔境。皆由妄心为贼子。
盗汝法界中法财智宝。处三界往来。贫穷孤
露之苦。
间。世间染法。有贪瞋痴为所治。出
世净法。有戒定慧为能治。则真俗互显。能所
对治。行相分明。理事具足。云何但说一心之
旨。能袪万法乎。
答。古德云。至道本乎其心。
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则万法
出生。皆依无住一心为体。离心之外。无别有
法。如群波依水。离水无波。万像依空。离空
无像。大庄严论偈云。远离于法界。无别有贪
卷二十九 第 587b 页 T48-0587.png
法。是故诸佛说。贪出贪馀尔。如佛先说。我不
说有异贪之法。能出于贪。瞋痴亦尔。由离法
界。别法无体故。是故贪等法性。得贪等名。此
说贪等法性。能出贪等。此义是经旨𧻠。又颂
云。于贪起正思。于贪得解脱。故说贪出贪。
瞋痴出亦尔。释曰。离贪之外。无别有法。以贪
法界故。则一切法趣贪。是趣不过。何者。若于贪
趣正思。了贪无自性。则于贪得解脱。若于贪
起邪想。迷贪生执著。则于贪被系缚。系缚
解脱。遂成真俗二门。于真俗二门。则收尽染
净诸法。贪一法既尔。馀瞋痴等八万四千烦
恼尘劳门亦然。一一遍含法界故。斯乃是诸
经旨趣之门。亦可全證宗镜大意矣。若迷方
便。贪诸义门。则疑焰水以漂人。望乾城而投
足。凭虚自失。得实何忧。此一心之旨。万德攸
归。若善若恶。皆能回转。若逆若顺。悉使善成。
所以十玄门中。有唯心回转善成门。古释云。
所言唯心回转者。前诸义门等。并是如来藏
性。清净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恶。随心所转。
故云回转善成。心外无别境。故言唯心也。若
顺转。即名涅槃。经云。心造诸如来。若逆转。即
是生死。经云。三界虚妄。皆一心作。生死涅
槃。皆不出心。是故不得定说。性是净。及与不
净也。故涅槃经云。佛性非净亦非不净。净
与不净皆唯心故。离心更无别法也。楞伽经
偈云。唯心无境界。无尘虚妄见。故知逆顺
唯由人转。苦乐自逐缘分。一念无住真心。尘
劫未曾改变。但随智分别。所见不同。涅槃疏
云。若言心性本净。为惑所覆。犹属教道。且顺
说有异贪之法。能出于贪。瞋痴亦尔。由离法
界。别法无体故。是故贪等法性。得贪等名。此
说贪等法性。能出贪等。此义是经旨𧻠。又颂
云。于贪起正思。于贪得解脱。故说贪出贪。
瞋痴出亦尔。释曰。离贪之外。无别有法。以贪
法界故。则一切法趣贪。是趣不过。何者。若于贪
趣正思。了贪无自性。则于贪得解脱。若于贪
起邪想。迷贪生执著。则于贪被系缚。系缚
解脱。遂成真俗二门。于真俗二门。则收尽染
净诸法。贪一法既尔。馀瞋痴等八万四千烦
恼尘劳门亦然。一一遍含法界故。斯乃是诸
经旨趣之门。亦可全證宗镜大意矣。若迷方
便。贪诸义门。则疑焰水以漂人。望乾城而投
足。凭虚自失。得实何忧。此一心之旨。万德攸
归。若善若恶。皆能回转。若逆若顺。悉使善成。
所以十玄门中。有唯心回转善成门。古释云。
所言唯心回转者。前诸义门等。并是如来藏
性。清净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恶。随心所转。
故云回转善成。心外无别境。故言唯心也。若
顺转。即名涅槃。经云。心造诸如来。若逆转。即
是生死。经云。三界虚妄。皆一心作。生死涅
槃。皆不出心。是故不得定说。性是净。及与不
净也。故涅槃经云。佛性非净亦非不净。净
与不净皆唯心故。离心更无别法也。楞伽经
偈云。唯心无境界。无尘虚妄见。故知逆顺
唯由人转。苦乐自逐缘分。一念无住真心。尘
劫未曾改变。但随智分别。所见不同。涅槃疏
云。若言心性本净。为惑所覆。犹属教道。且顺
卷二十九 第 587c 页 T48-0587.png
权说。若云本心清净。众生闻者。起于邪见。
谓心即是。不肯修道。为令众生断除贪等。方
见佛性故。云终不定说等。若依实理。心性本
来未净。犹如无始唯冰无水。虽全是冰。则不
得云冰不是水。众生心性。亦复如是。虽本是
无明。则不得云非是三德秘藏。是故圆人。唯
观无始三道即三德。故不同权人。却覆方见。
金刚三昧经云。梵行长者言。诸法一味。云
何三乘其智有异。佛言。长者。譬如江河淮海。
大小异故。深浅殊故。名文别故。水在江中。
名为江水。在淮中。名为淮水。在河中。名为河
水。俱在海中。唯名海水。法亦如是。俱在真如。
唯名佛道。是以纵横幻境。在一性而融真。寂
灭灵空。寄森罗而显相。如华严经颂云。譬如
一心力。能生种种心。如是一佛身。普现一切
佛。华手经偈云。若欲以一念。遍知一切心。是
心无形色。如幻不坚固。贤劫定意经云。见
于證明。三界如幻。一切本元。无所违失。是曰
一心。又云。以是名号。为无所有。有所睹见。
见一切本。是曰一心。如经偈云。广博诸世界。
无量无有边。知种种是一。知一是种种。何者。
一是万法之一。以心为自性故。所以古颂云。
万法由心生。心清万法清。五通无障碍。心王
如眼睛。月灯三昧经云。尔时世尊。知月光童
子心所默念。而作偈问。告月光童子言。若菩
萨与一法相应。皆悉能获最胜功德。速成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谓一法。童子。若菩萨
于一切法体性。如实了知。乃至偈言。诸法但
说一。所谓法无相。是智者所说。如实而了知。
谓心即是。不肯修道。为令众生断除贪等。方
见佛性故。云终不定说等。若依实理。心性本
来未净。犹如无始唯冰无水。虽全是冰。则不
得云冰不是水。众生心性。亦复如是。虽本是
无明。则不得云非是三德秘藏。是故圆人。唯
观无始三道即三德。故不同权人。却覆方见。
金刚三昧经云。梵行长者言。诸法一味。云
何三乘其智有异。佛言。长者。譬如江河淮海。
大小异故。深浅殊故。名文别故。水在江中。
名为江水。在淮中。名为淮水。在河中。名为河
水。俱在海中。唯名海水。法亦如是。俱在真如。
唯名佛道。是以纵横幻境。在一性而融真。寂
灭灵空。寄森罗而显相。如华严经颂云。譬如
一心力。能生种种心。如是一佛身。普现一切
佛。华手经偈云。若欲以一念。遍知一切心。是
心无形色。如幻不坚固。贤劫定意经云。见
于證明。三界如幻。一切本元。无所违失。是曰
一心。又云。以是名号。为无所有。有所睹见。
见一切本。是曰一心。如经偈云。广博诸世界。
无量无有边。知种种是一。知一是种种。何者。
一是万法之一。以心为自性故。所以古颂云。
万法由心生。心清万法清。五通无障碍。心王
如眼睛。月灯三昧经云。尔时世尊。知月光童
子心所默念。而作偈问。告月光童子言。若菩
萨与一法相应。皆悉能获最胜功德。速成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谓一法。童子。若菩萨
于一切法体性。如实了知。乃至偈言。诸法但
说一。所谓法无相。是智者所说。如实而了知。
卷二十九 第 588a 页 T48-0588.png
若说如是法。菩萨了知者。彼得无碍辩。说亿
脩多罗。导师所加护。显示于实际。不分别假
名。曾无有所说。以一知一切。以一切知一。虽
有种种说。而不起于慢。其心能了知。一切法
无名。随顺学诸名。而演说真实。释曰。若如
实了知一切法体性。即自心体性。观一切法。
悉皆无名无相。以假名相。说演其真实。令归
无相之真原。无名之实际。则入脩多罗教海。
辩说无穷。又如经云。童子。其心无性。又无
形色。不可睹见。童子。如是心体性。即是佛功
德体性。如是佛功德体性。即是一切诸法体
性。以是义故。童子。若菩萨说一切法体性一
义。如实知者。名为菩萨。寂灭于心。善解三界
出离善根。如实了知。如实知见。能如实说。无
有异说。乃至善解离文字法。善解分别字智。
善解离语言法等。又楞伽经偈云。不生现于
生。不退常现退。同时如水月。万亿国土现。
一身及无量。燃火及霔雨。心心体不异。故
说但是心。心中但是心。心无心而生。种种
色形相。所见唯是心。又偈云。心中无断常。
身资生住处。唯心愚无智。无物而见有。又
偈云。佛子见世间。唯心无诸法。种类非身作。
得力自在成。何以故。若得心王。一切自在。要
成即成。非他所碍。如持地菩萨云。我常于
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
马。我皆平填。乃至遇毗舍如来摩顶。谓我
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何以故。由心
不平。其地即不平。如舍利弗。心有高下。见丘
陵坑坎。是知提纲撮要。莫越观心。见道不隔
脩多罗。导师所加护。显示于实际。不分别假
名。曾无有所说。以一知一切。以一切知一。虽
有种种说。而不起于慢。其心能了知。一切法
无名。随顺学诸名。而演说真实。释曰。若如
实了知一切法体性。即自心体性。观一切法。
悉皆无名无相。以假名相。说演其真实。令归
无相之真原。无名之实际。则入脩多罗教海。
辩说无穷。又如经云。童子。其心无性。又无
形色。不可睹见。童子。如是心体性。即是佛功
德体性。如是佛功德体性。即是一切诸法体
性。以是义故。童子。若菩萨说一切法体性一
义。如实知者。名为菩萨。寂灭于心。善解三界
出离善根。如实了知。如实知见。能如实说。无
有异说。乃至善解离文字法。善解分别字智。
善解离语言法等。又楞伽经偈云。不生现于
生。不退常现退。同时如水月。万亿国土现。
一身及无量。燃火及霔雨。心心体不异。故
说但是心。心中但是心。心无心而生。种种
色形相。所见唯是心。又偈云。心中无断常。
身资生住处。唯心愚无智。无物而见有。又
偈云。佛子见世间。唯心无诸法。种类非身作。
得力自在成。何以故。若得心王。一切自在。要
成即成。非他所碍。如持地菩萨云。我常于
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
马。我皆平填。乃至遇毗舍如来摩顶。谓我
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何以故。由心
不平。其地即不平。如舍利弗。心有高下。见丘
陵坑坎。是知提纲撮要。莫越观心。见道不隔
卷二十九 第 588b 页 T48-0588.png
刹那。取證犹如反掌。陈文帝法华忏文云。理
无二极。趣必同归。但因业因心。禀万类之识。
随见随著。异群生之相。梁武帝金刚忏云。
得之于心。然后为法。是以无言童子。妙得不
言之妙。不说菩萨。深见无说之深。所云理无
二极。趣必同归者。则一法标宗。异途泯迹。不
言之妙。无说之深者。若不亲證自心。曷乃洞
其深妙。则言思道断。冥合斯宗矣。唐德宗皇
帝云。夫万有之法。本缘于心。心生法生。心灭
法灭。故以心观心。心外无法。心性常住。道其
远乎。如先德云。夫修道之体。自识常身。本
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
净之心。此是本师。故知自真心自然而有。不
从外来。于三界中所有至亲。莫过于心。
问。生佛同体。何故苦乐有殊。
答。诸佛悟达。
法性。皆自然。了心原。妄想不生。不失正念。
我所心灭。故不受生死。即究竟常寂灭。以寂
灭故。万乐自归。一切众生。迷于真性。不达本
心。种种妄想。不得正念。故即憎爱。以憎爱故。
心器破坏。即受生死。故诸苦自现。欲知法要。
守心第一。若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
是处。故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切万法。不
出自心。八万法门。三乘位体。一切贤圣。论
其宗教。莫非自心是本。文句疏云。若寻教迹。
迹广。徒自疲劳。若寻理本。本高。高不可极。日
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但观己心之高广。扣
无穷之圣应。机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观心
释。当知种种声教。若微若著。若权若实。皆为
佛道而作筌罤。大经偈云。粗言及软语。皆
无二极。趣必同归。但因业因心。禀万类之识。
随见随著。异群生之相。梁武帝金刚忏云。
得之于心。然后为法。是以无言童子。妙得不
言之妙。不说菩萨。深见无说之深。所云理无
二极。趣必同归者。则一法标宗。异途泯迹。不
言之妙。无说之深者。若不亲證自心。曷乃洞
其深妙。则言思道断。冥合斯宗矣。唐德宗皇
帝云。夫万有之法。本缘于心。心生法生。心灭
法灭。故以心观心。心外无法。心性常住。道其
远乎。如先德云。夫修道之体。自识常身。本
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
净之心。此是本师。故知自真心自然而有。不
从外来。于三界中所有至亲。莫过于心。
问。生佛同体。何故苦乐有殊。
答。诸佛悟达。
法性。皆自然。了心原。妄想不生。不失正念。
我所心灭。故不受生死。即究竟常寂灭。以寂
灭故。万乐自归。一切众生。迷于真性。不达本
心。种种妄想。不得正念。故即憎爱。以憎爱故。
心器破坏。即受生死。故诸苦自现。欲知法要。
守心第一。若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
是处。故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切万法。不
出自心。八万法门。三乘位体。一切贤圣。论
其宗教。莫非自心是本。文句疏云。若寻教迹。
迹广。徒自疲劳。若寻理本。本高。高不可极。日
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但观己心之高广。扣
无穷之圣应。机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观心
释。当知种种声教。若微若著。若权若实。皆为
佛道而作筌罤。大经偈云。粗言及软语。皆
卷二十九 第 588c 页 T48-0588.png
归第一义。此之谓也。法华方便品偈云。我
本立誓愿。普令一切众。亦同得此道。如我
等无异。又偈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此正不指世间为正。不指萤光析智为正。不
指灯炬体法智为正。不指星月道种智为正。
乃指日光一切种智为正。此流通。非为杨叶
木牛木马而作流通。非流通半字。非流通
共字。非流通别字。纯是流通圆满脩多罗
满字法也。如宗镜一光。更无馀照。不唯位高
行满。亦乃因深果圆。巧拙顿殊。迟速莫等。
如大智度论云。譬如治病。苦药针灸痛而得
差。如有妙药。名苏陀扇陀。病人眼见。众疾皆
愈。除病虽同。优劣法异。声闻菩萨教化度人。
亦复如是。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禅观。苦
而得道。声闻教也。观诸法相。无缚无解。心得
清净。菩萨教也。是以了心实相。悟在刹那。积
行而成。因赊果远。但有一毫之善。悉随喜回
向实相之心。乃至四威仪中。触途成观。念念
契旨。步步入玄。不令一尘而失真智。如箭射
地。无不中者。故论云。复次。正回向。菩萨。应作
是念。如十方三世诸佛所知。用无上智慧。知
诸善根相。一切智人中。佛第一胜。佛所知诸
善根。必是实相。如佛所知。我亦用如是善
根相回向。譬如射地。无不著时。若射馀物。或
著或不著。如诸佛所知随喜。如射地无不著。
若用馀道随喜。如射馀物。或著或不著。如是
回向。是为不谤诸佛。故知信解实相心。入宗
镜内。举念皆是。无往不真。方顺佛所知。不谤
三宝。若得实相智慧所荫。一切万行悉皆成
本立誓愿。普令一切众。亦同得此道。如我
等无异。又偈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此正不指世间为正。不指萤光析智为正。不
指灯炬体法智为正。不指星月道种智为正。
乃指日光一切种智为正。此流通。非为杨叶
木牛木马而作流通。非流通半字。非流通
共字。非流通别字。纯是流通圆满脩多罗
满字法也。如宗镜一光。更无馀照。不唯位高
行满。亦乃因深果圆。巧拙顿殊。迟速莫等。
如大智度论云。譬如治病。苦药针灸痛而得
差。如有妙药。名苏陀扇陀。病人眼见。众疾皆
愈。除病虽同。优劣法异。声闻菩萨教化度人。
亦复如是。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禅观。苦
而得道。声闻教也。观诸法相。无缚无解。心得
清净。菩萨教也。是以了心实相。悟在刹那。积
行而成。因赊果远。但有一毫之善。悉随喜回
向实相之心。乃至四威仪中。触途成观。念念
契旨。步步入玄。不令一尘而失真智。如箭射
地。无不中者。故论云。复次。正回向。菩萨。应作
是念。如十方三世诸佛所知。用无上智慧。知
诸善根相。一切智人中。佛第一胜。佛所知诸
善根。必是实相。如佛所知。我亦用如是善
根相回向。譬如射地。无不著时。若射馀物。或
著或不著。如诸佛所知随喜。如射地无不著。
若用馀道随喜。如射馀物。或著或不著。如是
回向。是为不谤诸佛。故知信解实相心。入宗
镜内。举念皆是。无往不真。方顺佛所知。不谤
三宝。若得实相智慧所荫。一切万行悉皆成
卷二十九 第 589a 页 T48-0589.png
就。如大鹏影覆其子。令子增长。如今学人。但
自直下内了自心。莫疑外境。心若得了。外境
皆虚。一法才通。万像尽归心地。一轮有阻。
千车悉滞脩途。明明而只在自知。念念而无
非真实。外粗叵鉴。不虑他疑。内密难穷。唯
应亲證。如庞居士偈云。中人乐寂静。下士
好威仪。菩萨心无碍。同凡凡不知。佛是无
相体。何须有相持。但令心了事。遮莫外人
疑。如人渴饮水。冷暖自心知。又如外书中
云。有威名于世者。若呼其名。则可以止儿啼。
魏略云。张辽为孙权所围。辽复入。权众破
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止。其父母以辽名
恐之便止。又燉煌实录云。宋质直。破虏有威
名。儿啼。恐之即止。且孩儿未识其人。闻名
即能止啼者。全證唯心矣。乃至如念观音名
号。火不能烧等。此托观音为增上缘。并是自
心所感。致兹灵验。灾祥成败。荣辱升沈。无不
由心者矣。所以融大师颂云。亦不从天生。亦
不从地出。但是空心性。照世间如日。若如日
照世间。何光明而不透。则触目寓情。无非我
心矣。皆成法宝。尽作家珍。自利利他。用而无
尽。傅大士三谏歌云。舍世荣。舍世荣华。道
理长怒力。殷勤学三谏。谏我身心还本乡。
谏意意根莫令起。谏口口根莫说彰。谏手手
根莫鞭杖。三谏三王王自香。虚空自得到仙
堂。仙堂不近亦不远。徘徊只是众中央。若
欲行住仙堂里。不用匍匐在他乡。若欲求念
弥陀佛。东西南北是西方。西方弥陀触处是。
面前背后七重行。或黄或赤或红白。或大或
自直下内了自心。莫疑外境。心若得了。外境
皆虚。一法才通。万像尽归心地。一轮有阻。
千车悉滞脩途。明明而只在自知。念念而无
非真实。外粗叵鉴。不虑他疑。内密难穷。唯
应亲證。如庞居士偈云。中人乐寂静。下士
好威仪。菩萨心无碍。同凡凡不知。佛是无
相体。何须有相持。但令心了事。遮莫外人
疑。如人渴饮水。冷暖自心知。又如外书中
云。有威名于世者。若呼其名。则可以止儿啼。
魏略云。张辽为孙权所围。辽复入。权众破
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止。其父母以辽名
恐之便止。又燉煌实录云。宋质直。破虏有威
名。儿啼。恐之即止。且孩儿未识其人。闻名
即能止啼者。全證唯心矣。乃至如念观音名
号。火不能烧等。此托观音为增上缘。并是自
心所感。致兹灵验。灾祥成败。荣辱升沈。无不
由心者矣。所以融大师颂云。亦不从天生。亦
不从地出。但是空心性。照世间如日。若如日
照世间。何光明而不透。则触目寓情。无非我
心矣。皆成法宝。尽作家珍。自利利他。用而无
尽。傅大士三谏歌云。舍世荣。舍世荣华。道
理长怒力。殷勤学三谏。谏我身心还本乡。
谏意意根莫令起。谏口口根莫说彰。谏手手
根莫鞭杖。三谏三王王自香。虚空自得到仙
堂。仙堂不近亦不远。徘徊只是众中央。若
欲行住仙堂里。不用匍匐在他乡。若欲求念
弥陀佛。东西南北是西方。西方弥陀触处是。
面前背后七重行。或黄或赤或红白。或大或
卷二十九 第 589b 页 T48-0589.png
小或短长。天盖正是弥陀屋。木孔木穿弥陀
房。天上空。中弥陀路。草木正是弥陀乡。日
夜前后嘈嘈闹。正是弥陀口放光。若欲礼拜
弥陀佛。不用思想强干忙。若不诳人是礼拜。
若不求人是道场。努力自使三功作。殷勤肆
力种衣粮。山河是家无尽藏。草木是人常满
仓。泥水是人常满库。藤萝是人无底囊。多
作功夫自成就。自行手脚熟严[廿/装]。若欲往
生安乐国。只是个物是西方。又歌云。诸佛
村乡在世界。四海三田遍满生。佛共众生同
一体。众生是佛之假名。若欲见佛看三郡。田
宅园林处处停。或飞虚空中扰扰。或掷山水
口轰轰。或结群朋往来去。或复孤单而独行。
或使白日东西走。或使暗夜巡五更。或乌或
赤而复白。或紫或黑而黄青。或大或小而新
养。或老或少旧时生。或身腰上有灯火。或
羽翼上有琴筝。或游虚空乱上下。或在草木
乱纵横。或无言行自出宅。或入土坑暂寄生。
或攒木孔为乡贯。或遍草木作窠城。或转罗
网为村巷。或卧土石作阶厅。诸佛菩萨家如
是。只个名为舍卫城。
宗镜录卷第二十九
房。天上空。中弥陀路。草木正是弥陀乡。日
夜前后嘈嘈闹。正是弥陀口放光。若欲礼拜
弥陀佛。不用思想强干忙。若不诳人是礼拜。
若不求人是道场。努力自使三功作。殷勤肆
力种衣粮。山河是家无尽藏。草木是人常满
仓。泥水是人常满库。藤萝是人无底囊。多
作功夫自成就。自行手脚熟严[廿/装]。若欲往
生安乐国。只是个物是西方。又歌云。诸佛
村乡在世界。四海三田遍满生。佛共众生同
一体。众生是佛之假名。若欲见佛看三郡。田
宅园林处处停。或飞虚空中扰扰。或掷山水
口轰轰。或结群朋往来去。或复孤单而独行。
或使白日东西走。或使暗夜巡五更。或乌或
赤而复白。或紫或黑而黄青。或大或小而新
养。或老或少旧时生。或身腰上有灯火。或
羽翼上有琴筝。或游虚空乱上下。或在草木
乱纵横。或无言行自出宅。或入土坑暂寄生。
或攒木孔为乡贯。或遍草木作窠城。或转罗
网为村巷。或卧土石作阶厅。诸佛菩萨家如
是。只个名为舍卫城。
宗镜录卷第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