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421b 页


宗镜录卷第二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诸佛境寂。众生界空。有何因缘而兴教迹。

答。一实谛中。虽无起尽。方便门内。有大因缘。
故法华经偈云。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以
万法常无性。无不性空时。法尔能随缘。随缘
不失性。且夫起教所由。因缘无量。古德略标。
有其十种。一由法尔故。二愿力故。三机感故。
四为本故。五显德故。六现位故。七开发故。八
见闻故。九成行故。十得果故。今诸大菩萨所
集唯识论等。大意有其二种。一为达万法之
正宗。破二空之邪执。二为断烦恼所知之障。
證解脱菩提之门。斯则自證法原本觉真地。
卷二 第 421c 页 T48-0421.png
不在文字句义敷扬。今为后学慕道之人。方
便纂集。又自有二意。用表本怀。一为好略之
人撮其枢要。精通的旨免览繁文。二为执总
之人不明别理。微细开演。性相圆通。截二种
生死之根。蹑一味菩提之道。仰群经之大旨。
直了自心。遵诸圣之微言。顿开觉藏。去彼依
通之见。破其邪执之情。深信正宗。令知月不
在指。回光返照。使见性不徇文。唯證相应。斯
为本意。不可横生知解。没溺见河。于无得观
中。怀趣向之意。就真空理上。兴取舍之心。率
自胸襟。疑悟后学。须亲见性。方晓斯宗。

问。既虑执指徇文。又何烦集教。

答。为背己合尘。齐文作解者。恐封教滞情。故
有此说。若随诠了旨。即教明心者。则有何取
舍。所以藏法师云。自有众生。寻教得真。会理
教无碍。常观理而不碍持教。恒诵习而不碍
观空。则理教俱融。合成一观。方为究竟传通
耳。斯乃教观一如。诠旨同原矣。

问。诸大经论。自成片段。科节伦序。句义分明。
何假撮录广文。成其要略。

答。但以教海弘深。穷之罔知其际。义天高广。
仰之不得其边。今则以管窥天。将螺酌海。如
掬沧溟之涓滴。似撮太华之一尘。本为义广
难周。情存厌怠。亦为不依一乘教之正理。唯
徇不了义之因缘。罕穷横竖之门。莫知起尽
之处。所以删繁简异。采妙探玄。虽文不足而
大义全。缘不备而正理显。搜尽一乘之旨。抉
开万法之原。为般若之玄枢。作菩提之要路。
则资粮易办。速至大乘。證入无疑免迂小径。
卷二 第 422a 页 T48-0422.png
所以马鸣菩萨造起信论云。或有自无智力。
因他广论而得解义。亦有自无智力。怖于广
说。乐闻略论摄广大义而正修行。我今为彼
最后人故。略摄如来最胜甚深无边之义而
造此论。瑜伽论云。有二缘。故说此论。一为如
来无上法教久住世故。二为平等利益安乐
诸有情故。又为如来甘露圣教已隐没者。忆
念采集重开显故。未隐没者。问答决择倍兴
盛故。又为摄益乐略言论勤修行者。采集众
经广要法义。略分别故。今斯录者。虽无广大
制造之功。微有一期述成之事。亦知钞录前
后。文势不全。所冀直取要诠。且明宗旨。如从
石辩玉。似披沙拣金。于群药中。但取阿陀之
妙。向众宝内。唯探如意之珠。举一蔽诸。以本
摄末。则一言无不略尽。殊说更无异途。亦望
后贤。未垂嗤诮。所希断疑生信。但以见道为
怀。非徇虚名以邀世誉。愿尽未来之际。遍穷
法界之中。历劫逾生。常弘斯道。凡有心者。皆
入此宗。去执除疑。见闻获益。承三宝力加被
护持。誓报佛恩。广济含识。虚空可尽兹愿匪
移。法界可穷。斯文不坠。

问。了义大乘。广略周备。解一义具圆通之见。
闻一偈有成佛之功。何假述成。仍烦解释。

答。上上根人。一闻千悟。性相双辩。理事俱圆。
若中下之徒。须假开演。庄严之道。赞饰之门。
格量其功。不可为喻。所以法华经偈云。譬如
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
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
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般若
卷二 第 422b 页 T48-0422.png
颂云。般若无坏相。过一切言语。适无所依止。
谁能赞其德。般若虽叵赞。我今能得赞。虽未
脱死地。则为已得出。又古圣云。若菩萨造论
者。名庄严经。如莲华未开。见虽生喜。不如已
剖香气芬馥。如金未用。见虽生喜。不如用之
为庄严具。故知弘教一念之善。能报十方诸
佛之恩。论希有。则如华擅优昙之名。说光扬。
则似金作庄严之具。是以菩萨释大乘密旨。
闻于未闻。能断深疑。成于圆信。法利何尽。功
德无边。如大般若经云。复次憍尸迦。置赡部
洲诸有情类。若四大洲诸有情类。若小千界
诸有情类。若中千界诸有情类。若大千界诸
有情类。若复十方各如殑伽沙等世界诸有
情类。皆于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同作是
言。我今欣乐。速證无上正等菩提。济拔有情
生死众苦。令得殊胜毕竟安乐。有善男子善
女人等。为成彼事。书深般若波罗蜜多。众宝
庄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普施与彼。受持读
诵。令善通利。如理思惟。于意云何。是善男子
善女人等。由此因缘。得福多不。天帝释言。甚
多世尊。甚多善逝。尔时佛告天帝释言。若善
男子善女人等。书深般若波罗蜜多。众宝庄
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于彼众中。随施与一。
受持读诵。令善通利。如理思惟。以无量门巧
妙文义。广为解释。分别义趣。令其解了。教授
教诫。令勤修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获福
聚。甚多于前。无量无边。不可称数。大涅槃经
云。佛言。善男子。除一阐提。其馀众生。闻是
经已。悉皆能作菩提因缘。法声光明入毛孔
卷二 第 422c 页 T48-0422.png
者。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
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
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故知得闻宗镜
所录一心实相常住法门。皆是曩结深因。曾
亲佛会。甚为大事。非属小缘。若未闻熏。曷由
值遇。又大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诸善男
子善女人。常当系心修此二字。佛是常住。迦
叶。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此二字。当知是人。
随我所行。至我至处。是以信此法人。即凡即
圣。修持契会。住佛所住之中。进止威仪。行佛
所行之迹。释摩诃衍论云。第一显离疑信入
功德门者。谓有众生。闻此摩诃衍之甚深极
妙广大法门已。即其心中。亦不疑畏。亦不怯
弱。亦不轻贱。亦不诽谤。发决定心。发坚固心。
发尊重心。发爱信心。当知是人。真实佛子。不
断法种。不断僧种。不断佛种。常恒相续。转转
增长。尽于未来。亦为诸佛亲所授记。亦为一
切无量菩萨之所护念。故如论云。若人闻是
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是人。定绍佛种。必为诸
佛之所授记。第二比类对治示胜门者。谓若
有人。能善摄化三千大千世界中遍满众生。
皆悉无馀。令行十善。或有众生于一食顷。于
此甚深法观察思量。若校量此二人功德。彼
第一人。所得功德甚极微少。譬如芥子碎作
百分之量。此第二人。所得功德甚极广大。譬
如碎十方世界微尘数量。故如论云。假使有
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
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
可为喻。第三举受持功赞扬门者。谓若有人。
卷二 第 423a 页 T48-0423.png
受持此论。观察义理。若一日。若一夜。中间。所
得功德无量无边。不可言说。不可思量。若假
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菩
萨。以十方世界微尘数舌。各各皆悉于十方
世界微尘数之量。不可说劫。赞扬其人所有
功德。亦不能尽。所以者何。法身真如之功德。
等虚空界。无边际故。何况凡夫二乘之人。能
称叹之。一日一夜不多。中间受持人。尚所得
功德不可思议。何况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
乃至百日中。受持读诵。思惟观察。不可思议。
不可说中不可说。故如论云。复次若人受持
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
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诸佛。各于无量无
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
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
有边际。故知信此心宗。成摩诃衍。同三世诸
佛之所證。义理何穷。等十方菩萨之所乘。功
德无尽。偶斯玄化。庆幸逾深。顺佛旨而报佛
恩。无先弘法。阐佛日而开佛眼。只在明心。此
宗镜中。若得一句入神。历劫为种。况正言深
奥。总一群经。此一乃无量中一。若染此法。即
是圆顿之种。可谓甘露入顶。醍醐灌心。耀不
二之慧灯。破情根之闇惑。注一味之智水。洗
意地之妄尘。能令厚障深遮。若暴风之卷危
叶。繁疑积滞。犹赫日之烁轻冰。犹如于诸王
中。为金轮之王。于诸照中。为晨旭之照。于诸
宝中。为摩尼之宝。于诸华中。为青莲之华。于
诸谛中为真空之门。于诸法中。为涅槃之宅。
故金刚三昧经偈云。一味之法印。一乘之所
卷二 第 423b 页 T48-0423.png
成。能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师。为明为导。如
胜天王般若经云。一切法中。心为上首。大智
度论云。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祖师
云。一切明中。心明为上。法华经偈云。第一之
导师。得是无上法。又若未入宗镜。非唯不得
见道。实乃理绝修行。即本立而道生。归根方
究竟。如观本质。知画像而非真。若了藏性。见
尘境而为妄。故经偈云。非不證真如。而能了
诸行。犹如幻事等。似有而非真。是以若得本。
即得末。故华严经中海会菩萨。用法界微尘
以为三昧。又出现品云。此法门。名为如来秘
密之处。乃至名演说如来根本实性。不思议
究竟法。故先德云。剖微尘之经卷。则念念
果成。尽众生之愿门。则尘尘行满。未悟宗镜。
焉信斯文。若暂信之。功力悉等。不易所习。尽
具法门。即塞即通。即邪即正。所以昔人云。遇
斯教者。应须自庆。其犹溺巨海而遇芳舟。坠
长空而乘灵鹤矣。

问。凡申弘教。开示化人。
应须自行功圆。历位亲證。方酬本愿。开方便
门。则所利非虚。不违正教。今之所录。有何證
明。

答。此但唯集祖佛菩萨言教。故称曰录。
设有问答解释。皆依古德大意。傍赞劝修。述
成至教。岂敢辄称开示。妄有指陈。且夫祖佛
正宗。则真唯识性。才有信处。皆可为人。若论
修證之门。诸方皆云。功未齐于诸圣。且教中
所许。初心菩萨皆可比知。亦许约教而会。先
以闻解信入。后以无思契同。若入信门。便登
祖位。今集此宗镜。證验无边。应念皆通。寓目
咸是。今且现约世间之事。于众生界中。第一
卷二 第 423c 页 T48-0423.png
比知。第二现知。第三约教而知。第一比知者。
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梦。梦中所见好
恶境界。忧喜宛然。觉来床上安眠。何曾是实。
并是梦中意识思想所为。则可比知。觉时所
见之事。皆如梦中无实。夫过去未来现在三
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赖耶识亲相分。唯本识
所变。若现在之境。是明了意识分别。若过去
未来之境。是独散暗意识思惟。梦觉之境虽
殊。俱不出于意识。则唯心之旨。比况昭然。第
二现知者。即是对事分明。不待立。况且如现
见青白物时。物本自虚。不言我青我白。皆是
眼识见分自性任运分别。与同时明了意识。
计度分别为青为白。以意辩为色。以言说为
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且如六尘钝故。体不
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万法咸尔。皆无自
性。悉是意言。故云万法本闲而人自闹。是以
若有心起时。万境皆有。若空心起处。万境皆
空。则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不自有。因心故
有。既非空非有。则唯识唯心。若无于心。万法
安寄。又如过去之境。何曾是有。随念起处。忽
然现前。若想不生。境终不现。此皆是众生日
用。可以现知。不待功成。岂假修得。凡有心者。
并可證知。故先德云。如大根人。知唯识者。恒
观自心。意言为境。此初观时。虽未成圣。分知
意言。则是菩萨。第三约教而知者。经云。三界
唯心。万法唯识。此是所證本理。能诠正宗。广
在下文。诚證非一。如成实论云。佛说内外中
间之言。遂即入定。时有五百罗汉。各释此言。
佛出定后。同问世尊。谁当佛意。佛言。并非我
卷二 第 424a 页 T48-0424.png
意。又白佛言。既不当佛意。将无得罪。佛言。
虽非我意。各顺正理。堪为圣教。有福无罪。且
如说小乘自證法门。尚顺正理。何况纯引一
乘。唯谈佛旨乎。六行法云。诸大智人。欲学道
者。莫问大小。皆依理教。若见权教。虽是佛说。
知非实语。即不依从。若见凡人说有理者。虽
非佛语。亦即依行。以有智人学佛法者。善解
如来。教有权实。依佛实教。宣说道理。则过凡
愚谬执权者。是以智人若有所说。人虽是凡。
法则同佛。如瓶传水。写置馀瓶。瓶虽有异。所
写水一。是故凡夫结虽未尽。不妨有解。能说
实义。但使解理心数。思量。此初观理。则异馀
凡。谓思人空。则是二乘。若观法空。则是菩萨。
故摄论云。初修观则是凡夫菩萨。以此文證。
初学观者。虽未断结。即是菩萨。以能解理同
大圣故。说则合理。一一可依。宝箧经云。犹如
迦陵频伽鸟王卵中鸟子。其嘴未现。便出迦陵
频伽妙声。佛法卵中诸菩萨等。未坏我见。未
出三界。然能演出佛法妙音。谓空无相无作
行音。迦陵频伽。至孔雀群。终不鸣呼。还至迦
陵频伽鸟中。乃须鸣呼。菩萨若至一切声闻
缘觉众中。终不演说不可思议诸佛之法。至
菩萨众。尔乃演说。以此文證。凡夫地中。过虽
未尽。不妨深解。说有理者。皆可信受。但诸凡
夫说有理者。皆是宿习。非今始学。若非宿习。
今学至老。唯谓他语。自仍迷理。以迷理故。虽
得多言。未解权实。说则乖理。若解理者。不拣
尊幼。但求道不求事。依法不依人。如阿湿婆
恃。因舍利弗见之求法。即偈答言。我年既幼
卷二 第 424b 页 T48-0424.png
稚。学日又初浅。岂能宣至真。广说如来义。舍
利弗言。可略说其要。便说偈言。诸法因缘生。
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舍利
弗一闻即获初果。转教目连。再说得道。以此
證知。智人求法。唯重他德。不耻下就。不同凡
愚我慢自高。虽知他胜。耻不肯学。凡夫无始
不能入道。多皆由此不能求法。故诸愚人。迷
实教者。未能自悟。唯应访德。以迷理者。虽有
世智。若无胜友。常迷道故。如胜天王般若经
云。如生盲人不能见色。如是烦恼盲诸众生。
不能见法。如人有眼。无外光明。不能见色。行
人如是。虽有智慧。无善知识。不能见法。以此
證知。人虽有智。未能自悟。要须良友。故付法
藏经云。善知识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缘。佛自
劝人。逐善知识。不合守愚。一生虚过。是故
诸佛有遗旨。但令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菩萨尚变身作畜生。为人说法。显此奇异。令
闻者信受。皆令悟道。入平等法。岂令心生高
下耶。故华严演义。难云。此旨微密。极位方知。
何以凡情。辄窥大教。释云。依凭教理。圣教许
故。涅槃经云。具缚凡夫。能知如来秘密之藏。
毗卢遮那品颂云。如因日光照。还见于日轮。
以佛智慧光。见佛所行道。即因佛教能了教
也。今宗镜中。始终引佛智慧之教光。显佛所
行之道迹。若深信者。则是以众生之心光。见
众生之行迹。若难云。凡夫不合知者。斯乃邪
见不信人耳。故大集经云。若有人言。我异佛
异。当知是人。即魔弟子。又云。了了见者。知一
切法无二相也。又云。观诸法等。名之为佛。所
卷二 第 424c 页 T48-0424.png
以学人问忠国师云。如来说般若。即非般若。
是名般若。既尽是非。云何是般若。答。能见非
名者是般若。问。佛亦如是说。答。古今不异。
得则千佛等心。万圣同辙。

问。诸佛方便教门。皆依众生根起。根性不等。
法乃尘沙。三十七品助道之门。五十二位修
行之路。云何唯立一心以为宗镜。

答。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般若母。法
宝藏。万行原。以一切法界。十方诸佛。诸大菩
萨。缘觉声闻。一切众生皆同此心。诸佛已觉。
众生不知。今为未知者。方便直指。以本具故
不虚。以应得故非谬。故华严经颂云。譬如世
间人。闻有宝藏处。以其可得故。心生大欢喜。
宝藏处者。即众生心。才入信门。自然显现。方
悟从来具足。岂假功成。始知本性无差。非因
行得。可谓最灵之物。至道之原。绝妙之门。精
实之义。为凡圣根本。作迷悟元由。如万物得
地而发生。万行證理而成就。诸门竞入。众德
攸归。作千圣趣道之基。为诸佛出世之眼。是
以若了自心。顿成佛慧。可谓会百川为一湿。
抟众尘为一丸。融镮钏为一金。变酥酪为一
味。如华严经颂云。不能了自心。焉能知佛慧。
阿差末经云。但正自心。不尚馀学。禅要经云。
内照开解。即大乘门。见自心性。谓之曰照。众
圣所游。谓之曰门。入楞伽经偈云。心具于法
藏。离无我见垢。世尊说诸行。内心所知法。月
灯三昧经偈云。若有受持是一法。能顺菩萨
正修行。因此一法功德故。速得成于无上道。
胜鬘经云。世尊。我见摄受正法。有斯大力。如
卷二 第 425a 页 T48-0425.png
来以此为眼。为法根本。为引导法。为通达法。
释曰。所言正法者。即第一义心也。心外妄计。
理外别求皆堕边邪。迷于正见。所以得为如
来正眼。摄尽十方之际。照穷法界之边。总归
一心。是名摄受正法。起信论云。复次真如自
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
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常恒究竟。从无始
来。本性具足一切功德。谓大智慧光明义。遍
照法界义。如实了知义。本性清净心义。常乐
我净义。寂静不变自在义。如是等过恒沙数。
非同非异。不思议佛法。无有断绝。依此义故。
名如来藏。亦名法身。

问。上说真如离一切相。
云何今说具足一切功德相。

答。虽实具有一
切功德。然无差别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
真。离分别相。无二性故。以依业识等生灭相。
而立彼一切差别之相。此云何立。以一切法。
本来唯心。实无分别。以不觉故。分别心起。见
有境界。名为无明。心性本净。无明不起。即于
真如。立大智慧光明义。若心生见境。则有不
见之相。心性无见。则无不见。即于真如。立遍
照法界义。若心有动。则非真了知。非本性清
净。非常乐我净。非寂静。是变异。不自在。由是
具起过于恒沙虚妄杂染。以心性无动故。即
立真实了知义。乃至过于恒沙清净功德相
义。若心有起。见有馀境可分别求。则于内法
有所不足。以无边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见有
馀法而可更求。是故满足过于恒沙非一非
异不可思议诸佛之法。无有断绝。故说真如
名如来藏。亦复名为如来法身。然此一心。非
卷二 第 425b 页 T48-0425.png
同凡夫。妄认缘虑能推之心。决定执在色身
之内。今遍十方世界。皆是妙明真心。如入法
界品云。华藏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大地
虚空。草木丛林。尘毛等处。无不咸称真法界。
具无边德。故先德云。元亨利贞。乾之德也。始
于一气。常乐我净。佛之德也。本乎一心。专一
气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心也者。冲虚粹妙。炳焕灵明。无去无来。冥通三际。非中非
外。朗彻十方。不灭不生。岂四山之可害。离性
离相。奚五色之能盲。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
沧海。踞涅槃岸。桂轮孤朗于碧天。大矣哉。万
法资始也。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
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
圆觉。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故德用无边。皆同
一性。性起为相。境智历然。相得性融。身心廊
尔。方之海印。越彼太虚。恢恢焉。晃晃焉。迥
出思议之表也。又先德云。如来藏者。即一心
之异名。何谓一心。谓真妄染净一切诸法无
二之性。故名为一。此无二处。诸法中实。不同
虚空。性自神解。故名为心。是以若于外别求。
从他妄学者。犹如钻冰觅火。压沙出油。以冰
砂非油火之正因。欲求济用。徒劳功力。又若
但修渐行。空住权乘。则似画无胶。如坏未锻。
以坏画非坚牢之器。欲求究竟。无有是处。若
能谛了自心。不妄外求者。如从木出火。从麻
出油。不坏正因。速得成办。又如画得胶。如坏
经火。堪成器用。事不唐捐。凡有施为。悉皆究
竟。若未信入。取舍万端。随境生迷。为法所害。
不观空以遣累。但取空而废善。不达有以兴
卷二 第 425c 页 T48-0425.png
慈。但著有而起罪。皆为不了空有一心。致兹
得失。若入宗镜。才发心时。非唯行成。理即顿
具。便同古佛。一际无差。如大涅槃经云。拘尸
那城。有旃陀罗。名曰欢喜。佛记是人。由一发
心。当于此界千佛数中。速成无上正真之道。
法华玄义云。心法者。前所明法。岂得异心。但
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然心佛
及众生。是三无别者。但自观己心则为易。涅
槃经云。一切众生。具足三定。上定者。谓佛性
也。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能兼下。即摄得众
生法也。华严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
佛之境界。法界即中也。虚空即空也。心佛即
假也。三种即佛境界也。是为观心。仍具佛法。
又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
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
一念中。悉皆备足。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
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所谓地狱界。
假实国土。乃至佛界。假实国土。行人当自选
择。何道可从。又如虚空者。观心自生心。不须
藉缘。有心。心无生力。心无生力。缘亦无生。心
缘名无。合云何有。合尚叵得。离则不生。尚
无一生。况有百界千法耶。以心空故。从心
所生。一切皆空。此空亦空。若空。非空。点空。
设假。假亦非假。无假无空。毕竟清净。岂止三
观。万行。乃至十方虚空。尚从心变。岂况空中
所生物像。如首楞严经颂云。空生大觉中。如
海一沤发。所以华严疏云。空有二法。俱称真
之理。则有与空皆性空也。钞释云。空有称真
之理者。此空是外空。若以理空对外空。外空
卷二 第 426a 页 T48-0426.png
离法。是断灭空。理空即名为真空。若以外空
亦心现。亦由对色。灭色方显。则此断空。从缘
无性。即性空也。故十八空中明大者。谓十方
空。即十方虚空。亦是性空矣。所以千圣付嘱。
难遇机缘。若对上根。豁然可验。如寒山子诗
云。自古多少圣。语路苦叮咛。人根性不等。高
下有利钝。真佛不肯信。置功抂受困。不如
心净明。便是心王印。先德云。欲知法要。心是
十二部经之根本。入道要门。此心门者。三世
之佛祖。唯此一事实。馀二即非真。唯有一乘
法。无二亦无三。一乘法者。一心是。但守一心。
即心真如门。一切诸法。无有缺少。一切法行。
不出自心。唯心自知。更无别心。心无形色。无
根无住。无生无灭。亦无觉观可行。若有可观
行者。即是受想行识。非是本心。皆是有为功
用。诸祖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
如华严经中。文殊童子。化五百童子。发菩提
心。唯一人。善财童子。达本心原。游一百一十
城。问菩提万行。所学三昧门。皆如幻化而无
实体。故知从心所生。皆同幻化。但直了真心。
自然真实。如唯识枢要云。依境教理行果。五
唯识中。此论有义。但明境唯识。舍离心外取
境。一切境不离心故。有义。但说教唯识。成论
本教。释彼说故。有义。但取理唯识。成立本教
所说之理。分别唯识性相故。有义。但取行唯
识。明五位修唯识行故。有义。但取果唯识。求
大果故。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故。乃至今
释彼说。唯取教理。说。依教理。成彼性相。性相
即摄一切尽故。一切皆取。于理为胜。是知唯
卷二 第 426b 页 T48-0426.png
识之理。成佛正宗。但以理该罗。无法不是。故
云万法唯识。述宗镜之正意。穷祖佛之本怀。
唯以一法逗一机。更无别旨。故法华经云。十
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大涅槃经云。师子吼
者。是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又云。众生
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悉皆当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

问。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者。
此该万法。应别立真如为宗。

答。真如是识
性。识既该万法。即是有为无为诸法平等之
性。故经云。未曾有一法。而出于法性。司马彪
云。性者。人之本也。蔡邕云。性者。心之本也。
故古师云。唯识论。是十支中高建法幢支。何
法而不收。何宗而不立。唯以简为义。识以了
为义。离识之外。无别唯体。即识。有遮心外之
用。故名为唯。唯之名独。性相俱收。真如是识
性。依他相分色等是识相。心所。以识为主。皆
不离识故。总名唯识。

又问。三界是有漏法。由
属三界爱结所系。故名三界。其无为无漏法。
不为三界爱结所系。即不名三界法。经何故
但言三界唯心。即不摄无为无漏等法。此岂
非唯识。而但言三界耶。

答。三界所治。迷乱之
法。尚名唯识。无为无漏法。性是能治。体非迷
乱。不说自成。故但言三界唯心也。又诸部总
句。有为无为。染净诸法。皆心为本。萨婆多等
云。无为由心故显。有为由心故起。由心起染
净法。势用缘强故。说心为本。

问。立心为宗。
具几功德之门。能起见闻之信。

答。真心自
体。非言所诠。湛如无际之虚空。莹若圆明之
净镜。毁赞不及。义理难通。以功德过患二门。
卷二 第 426c 页 T48-0426.png
绝对待故。今依先德。约相分别心。略有五义。
一远离所取差别之相。二解脱能取分别之
执。三遍三际无所不等。四等虚空界无所不
遍。五不堕有无一异等边。超心行处。过言语
道。又此无住之心。双泯二谛。故无出俗入真
之异。既无出入。不在空有。故经言。心处无在。
无在之处。唯是一心。一心之体。本来寂灭。不
可以有无处所穷其幽迹。不可以识智诠量
谈其妙体。唯有入者。只在心知。如捣万种而
为香丸。爇一尘而具足众气。似入大海水中
浴。掬微滴而已用百川。执砾而尽成真金。揽
草而无非妙药。空器悉盈甘露之味。满室唯
闻薝卜之香。众义同归。若太虚包含于万像。
千途竞入。犹多影靡碍于澄潭。若论一心性
起功德。无尽无边。岂以有量之心。赞无为之
德。任尽神力。未述一毫。以信入之人。悉皆现
證。即凡即圣。感应非虚。坚信不移。法空之虚
声自息。明诚可验。灵润之野焰俄停。岂假神
通。心魔顿绝。匪凭他术。识火自消。除不肖人。
焉明斯旨。如昔人云。依智不依识者。谓识现
行。随尘分别。眼色耳声。耽迷不觉。大圣示教。
境是自心。下愚冰执。尘为识外。今人口诵其
空。心未亡有。腾空不起。入火逾难。俱是心相
封迷故尔。后得通达。随心转用。岂不同鸟之
游空。自常如是。布之火浣。不足怪也。但群生
识性不同。致令大圣随情别说。然据至道。但
是自心。故经云。三界上下。法义唯心。此就世
界依报以明心。又云。如如与真际。涅槃及法
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此据出世法体
卷二 第 427a 页 T48-0427.png
以明心。终穷至实。毕到斯原。随流感果。还宗
了义。

问。一心为宗。可称纲要者。教中何故。
广谈诸道。各立经宗。

答。种种诸法虽多。但
是一心所作。于一圣道。立无量名。如一火因
然。得草火木火种种之号。犹一水就用。得或
羹或酒多多之名。此一心门。亦复如是。对小
机而称小法。逗大量而号大乘。大小虽分。真
性无隔。若决定执佛说有多法。即谤法轮。成
两舌之过。故经云。心不离道。道不离心。如大
涅槃经云。尔时世尊。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
善男子。汝今欲知菩萨大乘微妙经典所有
秘密。故作是问。善男子。如是诸经。悉入道谛。
善男子。如我先说。若有信道。如是信道。是信
根本。是能佐助菩提之道。是故我说。无有错
谬。善男子。如来善知无量方便。欲化众生。故
作如是种种说法。善男子。譬如良医。识诸众
生种种病原。随其所患。而为合药。并药所禁。
唯水一种。不在禁例。或服姜水。或甘草水。或
细辛水。或黑石蜜水。或阿摩勒水。或尼婆罗
水。或钵昼罗水。或服冷水。或服热水。或蒲萄
水。或安石榴水。善男子。如是良医。善知众生
所患种种。药虽多禁。水不在例。如来亦尔。善
知方便。于一法相。随诸众生。分别广说种种
名相。彼诸众生。随所说受。受已修习。除断烦
恼。如彼病人。随良医教。所患得除。复次善男
子。如有一人。善解众语。在大众中。是诸大众。
热渴所逼。咸发声言。我欲饮水。我欲饮水。是
人即时以清冷水。随其种类。说言是水。或言
波尼。或言郁持。或言娑利蓝。或言婆利。或
卷二 第 427b 页 T48-0427.png
言波耶。或言甘露。或言牛乳。以如是等无量
水名。为大众说。善男子。如来亦尔。以一圣道。
为诸声闻种种演说。从信根等。至八圣道。复
次善男子。譬如金师。以一种金。随意造作种
种璎珞。所谓钳锁镮钏。钗铛天冠臂印。虽有
如是差别不同。然不离金。善男子。如来亦尔。
以一佛道。随诸众生。种种分别。而为说之。或
说一种。所谓诸佛一道无二。复说二种。所谓
定慧。复说三种。谓见慧智。复说四种。所谓
见道修道无学道佛道。乃至复说二十道。所
谓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念佛三昧。三正念
处。善男子。是道一体。如来昔日为众生故。种
种分别。复次善男子。譬如一火。因所然故。得
种种名。所谓木火草火。糠火[麸-夫+戈]火。牛马粪火。
善男子。佛道亦尔。一而无二。为众生故。种种
分别。复次善男子。譬如一识。分别说六。若至
于眼。则名眼识。乃至意识。亦复如是。善男
子。道亦如是。一而无二。如来为化诸众生故。
种种分别。复次善男子。譬如一色。眼所见者。
则名为色。耳所闻者。则名为声。鼻所嗅者。则
名为香。舌所尝者。则名为味。身所觉者。则名
为触。善男子。道亦如是。一而无二。如来为
欲化众生故。种种分别。善男子。以是义故。以
八圣道分。名道圣谛。善男子。是四圣谛。诸佛
世尊次第说之。以是因缘。无量众生得度生
死。又云。若言十善十恶。可作不可作。善道恶
道。白法黑法。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即是实性。陀罗尼经。云无有一切
诸法。是名一字法门。又经云。佛言。三世诸佛
卷二 第 427c 页 T48-0427.png
所说之法。吾今四十九年不加一字。故知此
一心门。能成至道。若上根直入者。终不立馀
门。为中下未入者。则权分诸道。是以祖佛同
指。贤圣冥归。虽名异而体同。乃缘分而性合。
般若唯言无二。法华但说一乘。净名无非道
场。涅槃咸归秘藏。天台专勤三观。江西举体
全真。马祖即佛是心。荷泽直指知见。又教有
二种说。一显了说。二秘密说。显了说者。如楞
伽密严等经。起信唯识等论。秘密说者。各据
经宗。立其异号。如维摩经以不思议为宗。金
刚经以无住为宗。华严经以法界为宗。涅槃
经以佛性为宗。任立千途。皆是一心之别义。
何者。以真心妙体。不在有无。智不能知。言不
可及。非情识思量之境界。故号不思议。体虚
相寂。绝待灵通。现法界而无生。超三世而绝
迹。故号之无住。竖彻三际。横亘十方。无有界
量。边表不可得。故称法界。为万物之根。由作
群生之元始。在凡不减。处圣非增。灵觉昭然。
常如其体。故曰佛性。乃至或名灵台妙性。宝
藏神珠。悉是一心。随缘别称。经云。三阿僧祇
百千名号。皆是如来之异名。只为不知诸佛
方便。迷名著相。随解成差。但了斯宗豁然空
寂。有何名相。可得披陈。如龙王一味之雨。随
人天善恶之业。所雨不同。各见差别。华严经
云。譬如娑竭罗龙王。欲现龙王。大自在力。饶
益众生。咸令欢喜。从四天下。乃至他化自在
天处。及于地上。于一切处。所雨不同。所谓于
大海中雨清冷水。名为无断绝。于他化自在
天雨箫笛等种。种乐音。名为美妙。于化乐天
卷二 第 428a 页 T48-0428.png
雨大摩尼宝。名为放大光明。于兜率天雨大
庄严具。名为垂髻。于夜摩天雨大妙华。名为
种种庄严具。于三十三天雨众妙香。名为悦
意。于四天王天雨天宝衣。名为覆盖。于龙王
宫雨赤真珠。名为踊出光明。于阿脩罗宫雨
诸兵仗。名为降伏怨敌。于北郁单越雨种种
华。名曰开敷。馀三天下。悉亦如是。然各随其
处。所雨不同。虽彼龙王。其心平等。无有彼此。
但以众生善根异故。雨有差别。是以龙王一
味之雨。随诸天感处不同。犹如诸佛一心法
门。逐众生见时有别。
宗镜录卷第二

      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