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杨衒之¶
杨衒之¶ 第 203b 页

先觉宗乘卷四
径山语风老人 圆信 较定
无地地主人 郭凝之 汇编

* 杨衒之

北魏杨衒之。为期城太守。早慕佛乘。达磨至魏。住禹
门千圣寺。衒之问曰。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智
慧昏蒙。尚迷真理。愿师慈悲开示宗旨。达磨说偈曰。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
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衒之悲喜交并。曰惟
愿久住世间。化导群有。

* 宋云

宋云。北魏使者。胡太后使同比丘慧生。如西域求佛
经。行四千里。至赤岭。始出魏境。又西行再期。至乾罗
国。得佛书百七十部而还。过[葸-十+夕]岭。见达磨只履翩翩
独逝。云问。师何往。曰西天去。云归具说其事。时达磨
先巳死。门徒发其墓。但有只履而巳。
杨衒之¶ 第 203c 页 X87-0203.png

* 向居士

向居士。幽栖林野。木食涧饮。北齐天保初。闻二祖盛
化。乃致书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
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趋涅槃。
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求响。故
知迷悟一涂。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
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
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
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二祖回示曰。备观来意
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
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悯此
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
须更觅便无馀。居士捧披祖偈。乃申礼觐。密承印记。

* 崔赵公

崔赵公。逸其名。问国一钦禅师曰。弟子今欲出家。得
否。国一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公于
是有省。

* 杨光庭

唐天宝三年。玄宗遣中使杨光庭。入司空山。采常春
藤。因造本净禅师丈室。礼问曰。弟子慕道斯久。愿和
尚慈悲。略垂开示。净曰。天下禅宗硕学。咸会京师。天
使归朝。足可咨决。贫道隈山傍水。无所用心。光庭泣
拜。净曰。休礼贫道。天使为求佛邪。问道邪。曰弟子智
识昏昧。未审佛之与道。其义云何。净曰。若欲求佛。即
杨衒之¶ 第 204a 页 X87-0204.png
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曰云何即心是佛。净曰。
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曰云何无
心是道。净曰。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
道。光庭作礼信受。

* 杜鸿渐

杜鸿渐。字子巽。濮州濮阳人。家世奉佛。为灵武定策
功臣。后以宰相镇抚益州。遣使诣白崖山。请无住禅
师入城问法。曰弟子闻和尚说无忆无念无妄三句
法门。未审是一是三。无住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无
妄名慧。一心不生。即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后
句妄字。莫是从心之忘乎。曰从女者是。公曰。有据否
曰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
精进无有涯。公又问。师还以三句示人否。无住曰。初
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悟无念体。寂
灭现前。无念亦不立也。于时庭树鸦鸣。无住问。相公
闻否。曰闻。鸦去又问。今闻否。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
无住曰。闻与不闻。非关闻性。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
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
灭。悟此闻性。即免声尘之所流转。乃至色香味触。亦
复如之。公喜跃称善。又问。何名第一义。第一义者。从
何次第得入。无住曰。第一义无有次第。亦无出入。世
谛一切有。第一义即无。诸法无性性。说名第一义。佛
言。有法名俗谛。无性第一义。公曰。如师开示。实不可
思议。公又曰。弟子性识微浅。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论
杨衒之¶ 第 204b 页 X87-0204.png
章疏两卷。可得称佛法否。无住曰。一切法。从本以来。
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
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说相。著名字相。著
心缘相。既著种种相。云何是佛法。公又问。云何不生。
云何不灭。如何得解脱。无住曰。见境心不起。名不生。
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
不生名无念。无念即无灭。无念即无缚。无念即无脱。
举要而言。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离识心见性外。
更有法门證无上菩提者。无有是处。公曰。何名识心
见性。无住曰。一切学道人。随念流浪。盖为不识真心。
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来不去。不
定不乱。不取不舍。无为无相。活泼泼。平常自在。此心
体毕竟不可得。无可知觉。触目皆如。无非见性也。公
繇是益栖心禅悦。自蜀还。食千僧。大历四年。辞宰相。
临终沐浴。命朝服加僧伽梨。剃须发。别众而逝。遗命
依浮屠法焚躯。为塔以葬。不为封树。

* 邺侯李泌

邺侯李泌。微时在衡岳寺中读书。闻懒残禅师中宵
梵唱。响彻山林。一夕公潜往道名瞻拜。残大诟曰。是
将贼我。公拜益恭。残拨牛粪火中出一芋。以半授公
啖之。公捧食再拜谢。残曰。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

* 张濆行者

南阳张濆行者。问于忠国师曰。承和尚说无情说法。
某甲未体其事。乞和尚垂示。国师曰。汝若问无情说
杨衒之¶ 第 204c 页 X87-0204.png
法。解他无情。方得闻我说法。汝但闻取无情说法去。

* 鱼军容

鱼军容。问于忠国师曰。师住白崖山。十二时中如何
修道。国师唤童子来摩顶曰。惺惺直言惺惺。历历直
言历历。巳后莫受人谩。军容无语(密云悟代云。不问那知)

* 李渤

李渤。字浚之。为江州刺史日。尝问归宗常禅师曰。须
弥纳芥子即不问。如何是芥子纳须弥。归宗曰。人传
使君读万卷书。是否。公曰然。归宗曰。摩顶至踵。如椰
子大。万卷书向何处著。公有省。异日又问。一大藏教。
明得个甚么边事。归宗举拳示之曰。还会么。曰不会。
归宗曰。这个措大拳头也不识。曰请师指示。归宗曰。
遇人即途中授与。不遇即世谛流布。

* 崔群

相国崔群。字敦诗。贝州武城人。被谗出为湖南观察
使。至任。即访东寺如会禅师。问曰。师以何得。东寺曰。
见性得。东寺方病眼。公曰。既云见性。其奈眼何。东寺
曰。见性非眼。病眼何害。公稽首谢之。(法眼别云。是相公眼)公见
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鸟雀还有佛性也无。东寺
曰有。公曰。为甚么向佛头上放粪。东寺曰。是伊为甚
么不向鹞子头上放。

* 于頔

于頔。字允元。代人。宪宗朝。拜司空同平章事。初为襄
州剌史。与居士庞道玄。相得甚驩。一日诣居士问疾。
杨衒之¶ 第 205a 页 X87-0205.png
居士谓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公尝问紫
玉道通禅师。如何是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
紫玉曰。于頔这客作汉。问恁么事作么。公失色。紫玉
乃指曰。祇这便是漂堕罗刹鬼国也。公又问。如何是
佛。紫玉唤相公。公应诺。紫玉曰。更莫别求。(天奇云。一呼一诺。宾
主分明。因甚么却堕罗刹鬼国。皆因逐语随言。抛真弃觉。被这黑风扇鼓。万劫漂沈。焉得不为客作贱人。竖起
拂子云。若向这里会得。顿出无明业海。免宿门前草庵)药山闻之曰。噫可惜于
家汉。生埋向紫玉山中。公闻乃谒见药山。药山曰。闻
相公在紫玉山中。大作佛事。是否。公曰不敢。承闻有
语相救。今日特来。药山曰。有疑但问。公曰。如何是佛。
药山召于頔。公应诺。药山曰。是甚么。公于此有省(招庆
共罗山举次。招庆云。一等是道。甚是奇特。云泥有隔。罗山云。大师也不得草草。当时赖遇于相公。可中草窠里。
若拨着个焦尾大虫何处有药山也。招庆云。作么生。罗山云。还知于相是锻了金么)。

* 韩愈

韩愈。字退之。贬潮州。后访灵山大颠宝通禅师。问曰。
师春秋多少。大颠提起数珠曰。会么。公曰不会。大颠
曰。昼夜一百八。公不晓。遂回。次日再来。至门前见首
座。举前话问。意旨如何。首座扣齿三下。及见大颠理
前问。大颠亦扣齿三下。公曰。原来佛法无两般。大颠
曰。是何道理。公曰。适来问首座。亦如是。大颠乃召首
座。是汝如此对否。首座曰是。大颠便打趁出院。(语风信拈
云。大颠和尚。贼过后张弓。活埋他俗人。虽然如是。秪救得一半。颂云。夜深贼被狗子咬。墙洞慌忙补得好。补不
好。长安几个知天晓)公一日又问曰。弟子军州事繁。佛法省要
处。乞师一语。大颠良久。公罔措。时三平为侍者。乃敲
杨衒之¶ 第 205b 页 X87-0205.png
禅床三下。大颠曰。作么。三平曰。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公乃曰。和尚门风高峻。弟子于侍者边。得个入处。

* 燕王

燕王至观音院。访赵州从谂禅师。师乃端坐不起。燕
王问曰。人王尊耶。法王尊耶。师曰。若在人王。人王中
尊。若在法王。法王中尊。燕王唯然。

* 王镕

王镕。帅真定。自称赵王。尝入东院。访赵州谂禅师。赵
州不起。以手拍膝曰。会么。镕曰不会。赵州曰。自小持
斋身巳老。见人无力下禅床。镕尤加礼重。翌日令客
将传语。赵州下禅床受之。侍者曰。和尚见大王来。不
下禅床。今日军将来。为甚么却下禅床。赵州曰。非汝
所知。第一等人来。禅床上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末
等人来。三门外接。因侍者报。大王来也。赵州曰。万福
大王。侍者曰。未到在。赵州曰。又道来也。镕问曰。和尚
尊年。有几个齿在。赵州曰。祇有一个。镕曰。争吃得物。
赵州曰。虽然一个。下下咬著。时镕奏到命服。赵州坚
让不受。左右曰。大王为禅师佛法故。坚请师著此衣。
赵州曰。老僧为佛法故。所以不著此衣。后寄拂子与
镕曰。若问何处得来。便说老僧平生用不尽者。镕赞
师像曰。碧溪之月。清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

* 马大夫

马大夫。问赵州曰。和尚还修行也无。赵州曰。老僧若
修行即祸事。大夫曰。和尚即不修行。教甚么人修行。
杨衒之¶ 第 205c 页 X87-0205.png
赵州曰。大夫是修行底人。曰某甲何名修行。赵州曰。
若不修行。争得扑在人王位中。喂得来赤冻红地。无
有解出期。大夫乃下泪拜谢。

* 周员外

赵州问周员外。你还梦见临济也无。员外竖起拳。赵
州曰。那边见。员外曰。这边见。赵州曰。什么处见临济。
员外无对。赵州又问。员外什么处来。曰非来非去。赵
州曰。不是老鸦飞来飞去。

* 刘相公

刘相公。入东院。见赵州扫地。问曰。大善知识。为甚么
却扫尘。赵州曰。从外来。

* 竺尚书

竺尚书。问于长沙岑曰。蚯蚓斩为两段。两头俱动。未
审佛性在阿那头。长沙曰。莫妄想。曰争奈动何。长沙
曰。会即风火未散。尚书无对。(又皓月供奉问师。蚯蚓断为两段。两头俱动。未
审佛性在阿那头。师曰。动与不动。是何境界。曰言不干典。非智者之所谈。祇如和尚言。动与不动是何境界。出
自何经。师曰。灼然言不干典。非智者之所谈。大德岂不见首楞严云。当知十方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
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复示偈曰。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迷者迷心为众色。
悟时刹境是真心。法界二尘为实相。分明达此是知音)又谒长沙。长沙召尚书。
尚。书应诺。长沙曰。不是尚书本命。曰不可离却即今
祇对。别有第二主人。长沙曰。唤尚书作至尊得么。曰
恁么总不祇对时。莫是弟子主人否。曰非但祇对与
不祇对时。无始劫来。是个生死根本。有偈曰。学道之
人不识真。祇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
杨衒之¶ 第 206a 页 X87-0206.png
唤作本来人(妙喜曰。即今祗对者。既不是本来人。却唤甚么作本来人。良久曰。我恁么道。且
作死马医)。

* 李军容

李军容。具公裳入沩山。参灵祐禅师。值师泥壁次。李
直至师背后。端笏而立。沩山回首见。便侧泥盘作接
泥势。李便转笏作进泥势。沩山便抛下泥盘。同归方
丈(又别记。白侍郎至庐山。谒归宗常禅师。值归宗泥壁次。归宗问云。君子儒小人儒。白云。君子儒。归宗打泥
柘一下。白遂过泥。归宗接得便用。良久云。莫便是快俊底白侍郎么。白云不敢。归祭云。祇有过泥分)。

* 刘侍御

刘侍御。问仰山禅师。了心之旨。可得闻乎。仰山曰。若
要了心。无心可了。无了之心。是名真了。

* 朱行军

朱行军。于洛京南禅设斋。入僧堂顾视曰。直下是。遂
行香。口不住道。至际上座面前。上座便问。直下是。个
甚么。行军便喝。上座曰。行军幸是会佛法底人。又恶
发作甚么。行军曰。唤作恶发即不得。上座便喝。行军
曰。钩在不疑之地。上座又喝。行军便休。斋退。入客司。
请适来下喝僧来。上座至。便共行军言论。并不顾诸
人。僧录曰。行军适来争容得这僧无礼。行军曰。若是
你诸人喝。下官有剑。僧录曰。某等固是不会。须是他
晖长老始得。行军曰。若是南禅长老。也未梦见在。

* 温造

温造。字简舆。并州祈人。官礼部尚书。尝问于圭峰密
禅师曰。悟理息妄之人不结业。一期寿终之后。灵性
杨衒之¶ 第 206b 页 X87-0206.png
何依。圭峰曰。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
佛无殊。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为我相。故
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
回。然身中觉性。未尝生死。如梦被驱役。而身本安閒。
如水作冰。而湿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
无生。何有依托。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
所去。但多生妄执。习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难
以卒除。须常觉察。但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
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临命终时。
自然业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
寄托。爱恶之念既泯。即不受分段之身。圆觉大智。朗
然独存。名为佛矣。圭峰先有八句偈。显示此意。偈曰。
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随情
念。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圭峰向公
诵之。公奉命解释。

* 史山人

史山人者。逸其名。为十问问圭峰禅师。一问。如何是
道。何以修之。为复必须修成。为复不假功用。答。无碍
是道。觉妄是修。道虽本圆。妄起为累。妄念都尽。即是
修成。二问。道若因修而成。即是造作。便同世间法。虚
伪不实。成而复坏。何名出世。答。造作是结业。名虚伪
世间。无作是修行。即真实出世。三问。其所修者。为顿
为渐。渐则忘前失后。何以集合而成。顿则万行多方。
岂得一时圆满。答。真理即悟而顿圆。妄情息之而渐
杨衒之¶ 第 206c 页 X87-0206.png
尽。顿圆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体巳全。渐修如长养
成人。多年而志气方立。四问。凡修心地之法。为当悟
心即了。为当别有行门。若别有行门。何名南宗顿旨。
若悟即同诸佛。何不发神通光明。答。识冰池而全水。
藉阳气而镕消。悟凡夫而即真。资法力而修习。冰消
则水流润。方呈溉涤之功。妄尽则心灵通。始发通光
之应。修心之外。无别行门。五问。若但修心而得佛者。
何故诸经复说。必须庄严佛土教化众生。方名成道。
答。镜明而影像千差。心净而神通万应。影像类庄严
佛国。神通则教化众生。庄严而即非庄严。影像而亦
色非色。六问。诸经皆说度脱众生。且众生即非众生。
何故更劳度脱。答。众生若是实。度之则为劳。既自云
即非众生。何不例度而无度。七问。诸经说佛常住。或
即说佛灭度。常即不灭。灭即非常。岂不相违。答。离一
切相。即名诸佛。何有出世入灭之实乎。见出没者。在
乎机缘。机缘应。则菩提树下而出现。机缘尽。则娑罗
林间而涅槃。其犹净水无心。无像不现。像非我有。盖
外质之去来。相非佛身。岂如来之出没。八问。云何佛
化所生。吾如彼生。佛既无生。生是何义。若言心生法
生。心灭法灭。何以得无生法忍耶。答。既云如化。化即
是空。空即无生。何诘生义。生灭灭巳。寂灭为真。忍可
此法无生。名曰无生法忍。九问。诸佛成道说法。祇为
度脱众生。众生既有六道。佛何但住在人中现化。又
佛灭后。付法于迦叶。以心传心。乃至此方六祖。每代
杨衒之¶ 第 207a 页 X87-0207.png
祇传一人。既云于一切众生皆得一子之地。何以传
授不普。答。日月丽天。六合俱照。而盲者不见。盆下不
知。非日月不普。是障隔之咎也。度与不度。义类如斯。
非局人天拣于鬼畜。但人道能结集传授不绝故。祇
知佛现人中也。灭度后委付迦叶。展转相承一人者。
此亦槩论当代为宗教主。如土无二王。非得度者唯
尔数也。十问。和尚因何发心。慕何法而出家。今如何
修行。得何法味。所行得至何处地位。今住心耶。修心
耶。若住心。妨修心。若修心。则动念不安。云何名为学
道。若安心一定。则何异定性之徒。伏愿次第为说。答。
觉四大如坏幻。达六尘如空华。悟自心为佛心。见本
性为法性。是发心也。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
即为法味。住著于法。斯为动念故。如人入闇。则无所
见。今无所住。不染不著故。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
种法。岂为定性之徒。既无所住著。何论处所。

* 宋齐丘

慧觉禅师。问相国宋齐丘曰。还会道么。宋曰。若是道。
也著不得。慧觉曰。是有著不得。是无著不得。宋曰。总
不恁么。慧觉曰。著不得底聻。宋无对。

* 王审知

王审知。字信通。光州人。梁封闽王。王尝延雪峰存。玄
沙备二禅师入府。求示心法。乃曰。大王志心听取。幻
化空身。是大王法身。知见觉了。是大王自性。观心无
心。从妄想起。我心自空。即悟实相。巳知本性。则一时
杨衒之¶ 第 207b 页 X87-0207.png
放下。不得别生丝毫许也。王礼二师曰。吉生庆幸。得
逢指示。王问玄沙曰。此一真心。本无生灭。今此一身。
从何而有。玄沙曰。此本源真性。遍周法界。为妄想故。
而一点识性。从父母妄缘而生。受千般苦。身有轮回。
大王既知觉了。不落恶趣。但请大王。频省妄想。归真
合道。王作礼喜受。

* 王延钧

王延钧。审知次子。素奉佛法。度僧一万人。由是闽中
多僧。尝请罗山和尚。开堂说法。升座敛衣左右顾视。
便下座。王近前执罗山手曰。灵山一会。何异今日。罗
山曰。将谓你是个俗汉。又请梦笔和尚斋。问曰。和尚
还将得笔来也无。梦笔曰。不是稽山绣管。惭非月里
兔毫。大王既垂顾问。山僧敢不通呈。又问。如何是法
王。曰不是梦笔家风。

* 陈尚书

云门到江州。有陈尚书者。请斋。才见便问。儒书中即
不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作么生是衲僧行脚
事。云门曰。曾问几人来。尚书曰。即今问上座。云门曰。
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尚书曰。黄卷赤轴。云门曰。
这个是文字语言。作么生是教意。尚书曰。口欲谈而
辞丧。心欲缘而虑忘。云门曰。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
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作么生是教意。尚书无
语。云门曰。见说尚书看法华经。是否。尚书曰是。云门
曰。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且道。
杨衒之¶ 第 207c 页 X87-0207.png
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尚书无语。云门曰。尚书且莫
草草。三经五论师僧抛却。特入丛林。十年二十年。尚
不奈何。尚书又争得会。尚书礼拜曰。某甲罪过。

* 韦监军

韦监军。来谒玄沙。乃曰。曹山和尚甚奇怪。玄沙曰。抚
州取曹山几里。韦指傍僧曰。上座曾到曹山否。曰曾
到。韦曰。抚州取曹山几里。曰百二十里。韦曰。恁么则
上座不到曹山。韦却起礼拜。玄沙曰。监军却须礼此
僧。此僧却具惭愧。(云居锡云。甚么处是此僧具惭愧。若捡得出。许上座有行脚眼)
沙一日与韦监军吃果子。韦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玄沙拈起果子曰。吃。韦吃果子了再问。玄沙曰。祇这
是日用而不知。

* 陈尚书

陈尚书问洞山价。五十二位菩萨中。为甚么不见妙
觉。洞山曰。尚书亲见妙觉。

* 节度使成汭

荆南节度使成汭。入山设供。问云居膺禅师曰。世尊
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如何是世尊密语。云居召尚书。
尚书应诺。云居曰。会么。尚书曰。不会。云居曰。汝若不
会。世尊有密语。汝若会。迦叶不覆藏。

* 刘禹端

刘禹端。问云居膺禅师曰。雨从何来。云居曰。从端公
问处来。公欢喜赞叹。云居却问公。雨从何来。公无语
(有老宿代云。适来道甚么。归宗柔别云。谢和尚再三)
杨衒之¶ 第 208a 页 X87-0208.png

* 张霸迁

信士张霸迁。问疏山匡仁禅师曰。和尚有何言句。疏
山示偈曰。吾有一宝琴。寄之在旷野。不是不解弹。未
遇知音者。

* 刘翁

青林师虔禅师。在洞山栽松次。有刘翁求偈。师作偈
曰。长长三尺馀。郁郁覆青草。不知何代人。得见此松
老。刘得偈呈洞山。洞山谓曰。此是第三代洞山主人。

* 钟司徒

颖桥安铁胡。一日在风穴团炉内坐。有钟司徒来见。
便问。三界焚烧。如何出得。安将火匙拨开火。钟拟议。
安曰。司徒司徒。钟忽有省。

* 陶谷

给事中陶谷。入东京普净院。致礼常觉禅师。问曰。经
云离一切相。则名诸佛。今目前诸相纷然。如何离得。
觉曰。给事见个甚么。陶欣然仰重。

* 李相公

李相公。至南岳。问福岩审承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
意。师指庭前柏树。公如是三问。师如是三答。公欣然。
乃有颂曰。出没云闲满太虚。元来真相一尘无。重重
请问西来意。唯指庭前柏一株。

* 李王

清凉文益禅师。一日与李王论道罢。同观牡丹花。王
命作偈。清凉即赋曰。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
杨衒之¶ 第 208b 页 X87-0208.png
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
待零落。然后始知空。王顿悟其意。

* 宋令公

宋令公。为洪州太守。一日大宁寺僧陈乞。请第二座
开堂。公曰。何不请第一座。众无语(法眼代云。不劳如此)

* 冯延巳

冯延巳。为江南相。与数僧游钟山。至一人泉。问一人
泉许多人争得足。一僧对曰。不教欠少。延巳不肯。乃
别曰谁人欠少(法眼别云。谁是不足者)

* 李崇矩

开宝中。枢密使李崇矩。巡护南方。因入院。睹地藏菩
萨像。问僧。地藏何以展手。僧曰。手中珠被贼偷却也。
李却问圆明禅师。既是地藏。为甚么遭贼。明曰。今日
捉下也。李礼谢之。

* 欧阳修

欧阳修。谥文忠。闻浮山远禅师奇逸。造其室。未有以
异之。与客棋。浮山坐其旁。文忠遽收局。请因棋说法。
浮山即令挝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著棋相似。
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
路始得。有一般底。祇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
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绰斡。所以道。肥边易得。
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粗而时时头撞。休誇
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
一著。落在甚么处。良久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
杨衒之¶ 第 208c 页 X87-0208.png
文忠嘉叹。从容谓同僚曰。修初疑禅语为虚诞。今日
见此老机缘。所得所造。非悟明于心地。安能有此妙
旨哉。后官洛中。一日游嵩山。却去仆吏。放意而往。至
一山寺。入门修竹满轩。霜清鸟啼。风物鲜明。文忠休
于殿陛。旁有老僧。阅经自若。与语不甚顾答。文忠异
之曰。道人住山久如。对曰。甚久也。又问。诵何经。对曰。
法华经。文忠曰。古之高僧。临生死之际。类皆谈笑脱
去。何道致之耶。对曰。定慧力耳。又问。今乃寂寥无有。
何哉。老僧笑曰。古之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乱。今
之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定。文忠大惊。不自知膝
之屈也。谢希深。尝作文记其事。

* 吕许公

丞相吕许公。谒法华志言大士。问佛法大意。法华曰。
本来无一物。一味却成真。

* 王质

集仙王质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法华曰。青山影里
泼蓝起。宝塔高吟撼晓风。又曰。请法华烧香。法华曰。
未从斋戒觅。不向佛边求。

* 徐岳

国子助教徐岳。问祖师西来意。法华曰。街头东畔底。
徐曰。某甲未会。法华曰。三般人会不得。

*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相仁宗。封荆国公。时吴山端禅师。在
京师。公请讲禅。就大相国寺设斋。公入院焚香毕。问
杨衒之¶ 第 209a 页 X87-0209.png
诸方云。佛未出世时看甚么经。众无语。端曰。相公。周
孔未出世时。读甚么书。公曰。伶俐衲僧。端又偈曰。南
无观世音。说出种种法。众生业海深。所以难救拔。古
今沉没者。声声怨菩萨。时公在朝。更新庶务。故作偈
云云。公平时见端偈语。称赏之曰。有本者如是(洪觉范曰。
王文公方大拜。贺客塞门。公默坐甚久。忽题于壁间曰。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又元宵赐宴于相
国寺。观俳优。坐客欢甚。公作偈曰。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是同。所以无欣怨。子尝谓同学曰。此老人
通身是眼。满渠一点也不得)。

* 武昌刘居士

云居舜老夫。初参洞山。一日如武昌行乞。首谒刘居
士。居士曰。老汉有一问。若相契。即请开疏。若不相契。
即请还山。遂问。古镜未磨时如何。舜曰。黑似漆。磨后
如何。舜曰。照天照地。居士长揖曰。且请上人还山。舜
懡㦬而归。洞山问其故。舜述前语。洞山曰。汝问我。舜
理前问。洞山曰。此去汉阳不远。进后语。洞山曰。黄鹤
楼前鹦鹉洲。舜于言下大悟。

* 李端愿

李端愿居士。世以佛学名。慧林宗本禅师问曰。十方
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既曰无为。作么生学。李无对。

* 叶清臣蒋侍郎

内翰叶清臣。牧金陵。迎惟正禅师语道。一日叶曰。明
日府有燕饮。师固奉律。能为我少留一日款请话否。
正诺之。翌日遣使邀。正留一偈而返曰。昨日曾将今
日期。出门倚杖又思惟。为僧祗合居岩谷。国士筵中
杨衒之¶ 第 209b 页 X87-0209.png
甚不宜。坐客皆仰其标致。杭守蒋侍郎。亦与正为方
外交。每往谒。至郡庭下犊。谭笑终日而去。蒋有诗曰。
禅客寻常入旧都。黄牛角上挂瓶盂。有时带雪穿云
去。便好和云画作图。

* 陈瓘

陈瓘。字退夫。初赴省闱。问于宗道者曰。瓘此行欲作
状元。得否。宗熟视曰。无时即得。退夫竟以第三名上
第。而时彦者作魁。

* 宋太尉陈良弼

陈良弼。官太尉。请净因圆悟法真慈受。并十大法师。
禅讲千僧。赴府斋会。时徽宗皇帝。私幸观之。太史鲁
国公亦与焉。有善华严者。乃贤首宗之义虎也。对众
问诸禅曰。吾佛设教。自小乘至于圆顿。扫除空有。独
證真常。然后万德庄严。方名为佛。尝闻禅宗一喝。能
转凡成圣。则与诸经论似相违背。今一喝若能入吾
宗五教。是为正说。若不能入。是为邪说。诸禅视净因。
净因曰。如法师所问。不足诸大禅师之酬。净因小长
老。可以使法师无惑也。净因召善。善应诺。净因曰。法
师所谓愚法小乘教者。乃有义也。大乘始教者。乃空
义也。大乘终教者。乃不有不空义也。大乘顿教者。乃
即有即空义也。一乘圆教者。乃不有而有。不空而空
义也。如我一喝。非唯能入五教。至于工巧技艺诸子
百家。悉皆能入。净因乃震声一喝曰。闻么。善曰闻。净
因曰。汝既闻。则此一喝是有。能入小乘教。须臾又问
杨衒之¶ 第 209c 页 X87-0209.png
善曰。闻么。曰不闻。净因曰。汝既不闻。适来一喝是无。
能入始教。遂顾善曰。我初一喝。汝既道有。喝久声销。
汝复道无。道无则元初实有。道有则而今实无。不有
不无。能入终教。我有喝之时。有非是有。因无故有。无
喝之时。无非是无。因有故无。即有即无。能入顿教。须
知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无不及。情解俱忘。道有
之时纤尘不立。道无之时横遍虚空。即此一喝。入百
千万亿喝。百千万亿喝。入此一喝。是故能入圆教。善
乃起再拜。净因复谓曰。非唯一喝为然。乃至一语一
默。一动一静。从古至今。十方虚空。万象森罗。六道四
生。三世诸佛。一切圣贤。八万四千法门。百千三昧。无
量妙义。契理契机。与天地万物一体。谓之法身。三界
唯心。万法唯识。四时八节。阴阳一致。谓之法性。是故
华严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有相无相。一声一色。全
在一尘中含四义。事理无边。周遍无馀。参而不杂。混
而不一。于此一喝中。皆悉具足。犹是建化门庭随机
方便。谓之小歇场。未至宝所。殊不知。吾祖师门下。以
心传心。以法印法。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有千圣不传
底向上一路在。善又问曰。如何是向上一路。净因曰
汝且向下会取。善曰。如何是宝所。净因曰。非汝境界。
善曰。望禅师慈悲。净因曰。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
善胶口而退。闻者靡不叹仰。皇帝顾谓近臣曰。禅宗
玄妙深极如此。净因才辩亦罕有也。近臣奏曰。此宗
师之绪馀。
杨衒之¶ 第 210a 页 X87-0210.png

* 李朝请

李朝请。与甥芗林居士向子諲。谒道场琳禅师。遂问。
家贼恼人时如何。琳曰。谁是家贼。李竖起拳。琳曰。贼
身巳露。李曰。莫荼糊人好。琳曰。赃證见在。李无语。

* 钱象祖

钱象祖。字公相。钱塘人。相宁宗。守金陵日。尝问道于
保宁无用禅师。又问道于护国此庵元禅师。此庵曰。
欲究此事。须得心法两忘乃可。法执未忘。契理亦非
悟也。公曰。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如何。此庵曰。本自无
疮。勿伤之也。公涣然有得。公尝于乡州。建接待十所。
皆以净土极乐名之。创上庵高僧寮。为谈道处。自左
相辞归。益修净业。偶得微疾。僧有问起居者。公曰。不
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生人。惟当往生净土耳。言讫。
趺坐而化。

先觉宗乘卷四双髻释顿让订阅
杨衒之¶ 第 210b 页 X87-02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