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首山念禅师传¶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37b 页

八十八祖传赞卷之四
匡庐憨山释 德清 述
秀水寓公 高承埏 补
嘉兴上士 钱应金 较

** 首山念禅师传

汝州首山省念禅师。莱州狄氏子。出家于本郡南禅
寺授具。遍游丛席。常密诵法华经。众目为念法华。晚
于风穴会下。充知客。一日侍立次。穴乃垂涕告之曰。
不幸临济之道。至吾将坠于地矣。师曰。观此一众。岂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37c 页 X86-0637.png
无人耶。穴曰。聪明者多。见性者少。师曰。如某者如何。
穴曰。吾虽望子之久。犹恐耽著此经。不能放下。师曰。
此亦可在。愿闻其要。穴遂上堂。举世尊青莲花目。顾
视大众。乃曰正当。恁么时。说个甚么。若道不说而说。
又是埋没。先圣且道。说个甚么。师乃拂袖下去。穴掷
下拄杖。归方丈。侍者随后请益曰。念法华因甚不祇
对和尚。穴曰。念法华会也。次日师与真园头同问讯。
穴问真曰。作么生是世尊不说说。真曰。鹁鸪树头鸣。
穴曰。汝作许多痴福作么。又问师曰。汝作么生。师曰。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穴谓真曰。何不看念法华
下语。师受风穴印可。泯迹韬光。人莫知之。后开法于
首山。大振临济之道。是为南岳下八世。赞曰。

「 七轴莲经持之巳久
 一言放下即知本有
 不说之说举著便见
 拂袖而行何等快便」


** 永明寿禅师传

杭州慧日永明延寿智觉禅师。馀杭王氏子。总角归
心佛乘。既冠不茹荤。日惟一食。持法华经。六旬能诵。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吴越文穆王。知师慕道。乃从
其志。遂礼龙册寺翠岩为师。执劳忘身从事。衣不缯
纩。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寻往天台山。九旬
习定。有鸟巢于衣襵中。既谒韶国师。一见深器之。密
授玄旨。仍谓曰。汝与元帅有缘。他日大兴佛事。初住
雪窦。僧问。雪窦一径。如何履践。师曰。步步寒花结。言
言彻底冰。师有偈曰。孤猿叫落中宵月。野客吟残半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38a 页 X86-0638.png
夜灯。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钱忠懿王。
请开山灵隐。明年迁永明。众盈二千。居十五载。度弟
子一千七百人。入天台山。度戒约万人。放诸生类。不
可称计。日作一百八件方便。行道馀力。持法华经。计
万三千部。著宗镜录百卷。诗偈赋凡千万言。海外高
丽王。遣书。叙弟子礼。彼国僧三十六人。皆承印记。青
原下十世。赞曰。

「 乘大愿轮出为法瑞
 总持门开众行毕备
 悬一心镜朗照万物
 佛日中天无幽不烛」


** 慈明圆禅师传

潭州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全州李氏子。少为书生。年
二十二。依湘山隐静寺出家。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
闻汾阳道望。遂往而谒焉。阳顾而默器之。经二年。未
许入室。每见必诟骂。或毁诋诸方。及有所训。皆流俗
鄙事。一夕诉曰。自至法席。巳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
俗尘劳。念岁月飘忽。已事未明。失出家之利。语未卒。
阳熟视骂曰。是恶知识。敢裨贩我。怒举杖逐之。师拟
伸救。阳掩师口。乃大悟曰。是知临济道出常情。服役
七载。辞去。依唐明嵩禅师。嵩谓师曰。杨大年内翰。知
见高。入道稳实。子不可不见。师乃往见大年。机语相
投。恨见之晚。年于朝中。见驸马都尉李遵勖曰。近得
一道人。真西河狮子。李曰。我以拘文。不能就见柰何。
年默然归。语师曰。李公佛法中人。闻道风远至。有愿
见之心。政以法拘。于是师黎明谒李公。一见欣然相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38b 页 X86-0638.png
契。至是师与杨李二老。为法门称最密。及李公终。师
为之临圹。仁宗闻而嘉之。有旨官舟赐归。师出世说
法。后住石霜。师嗣汾阳昭。为南岳下十世。赞曰。

「 西河逆机见者不识
 亲遭掩口鼻孔打失
 其机迅发脱不可羁
 明眼称之真狮子儿」


** 天衣怀禅师传

越州天衣义怀禅师。永嘉乐清陈氏子。世以渔为业。
母梦星殒于屋。乃孕。及产。尤多吉祥。儿时坐船尾。父
得鱼。付师贯之。师即私投江中。父怒笞之。师恬然如
故。有出世智。长游京师。依景德寺为童行。后试经得
度。初谒金銮善叶县省。皆蒙印可。后至姑苏。礼明觉
于翠峰。觉问。汝名甚么。曰义怀。觉曰。何不名怀义。曰
当时致得。觉曰。谁汝立名。曰受戒来。十年矣。觉曰。汝
行脚费却多少草鞋。曰和尚莫瞒人好。觉曰。我也没
量罪过。你也没量罪过。你作么生。师无语。觉打曰。脱
空谩语汉出去。一日入室次。觉曰。恁么也不得。不恁
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师拟议。觉又打。如是
者数四。寻为水头。因汲水。担折忽堕。大悟。作投机偈
曰。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下夺
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觉闻。抚几称善。后七坐道场。
化行海内。嗣法甚众。是为青原下十世。赞曰。

「 本性慈悲来酬夙帐
 见了鱼儿随手便放
 一出尘网遂登觉地
 担折桶脱虚空粉碎」


** 佛印元禅师传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38c 页 X86-0638.png

佛印禅师。讳了元。字觉老。浮梁人。姓林氏。世业儒。师
生二岁。琅琅诵论语诸家诗。五岁诵诗三千首。既长
从师。受五经。通大义。因读楞严经。有省。尽弃所习。白
父母求出家。礼宝积寺沙门日用。试法华得度。授具
后游庐山。谒开先暹道者。暹自负为海上横行。俯视
后进。师与问答捷给。乃称赏。遂为其嗣。谒圆通讷。讷
曰。骨格巳似雪窦。后来之俊也。留掌书记。江州承天
虚席。讷荐元当选。时年二十八矣。自承天。迁淮之斗
方。庐之开先归宗。润之金焦。江西之大仰云居。凡四
十年间。德化缁素。缙绅之贤者。多与之游。东坡谪黄
州。师居归宗。酬酢妙句。与云霞争丽矣。时李伯时为
师写照。师曰。必为我作笑状。自为赞曰。李公天上石
麒麟。传得云居道者真。不为拈花明大事。等閒开口
笑何人。泥牛漫向风前嗅。枯木无端雪里春。对现堂
堂俱不识。太平时代自由身。元符元年正月四日。听
客语有会心者。一笑而化。如所画状。赞曰。

「 文字习气生来漏逗
 横口说禅不落窠臼
 预画笑容不知何为
 轩渠而化只这便是」


** 黄龙南禅师传

隆兴府黄龙慧南禅师。信州张氏子。出家参方。依泐
潭禅师。分座说法。名振诸方。后谒慈明。闻慈明贬剥
诸方件件。数为邪解。师为之气索。遂造其室。明命掌
书记。屡闻示不契。一日明问。赵州道。台山婆子。为我
勘破了也。且道那里是他勘破婆子处。师汗下。不能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39a 页 X86-0639.png
加答。次日又诣。明诟骂不巳。师曰。骂岂慈悲法施耶。
明曰。你作骂会那。师于言下大悟。作颂曰。杰出丛林
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
与路为雠。呈慈明。明颔之。后开法于同安。机辩自在。
室中尝问僧曰。人人有个生缘。上座生缘在甚么处。
正当问答时。却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
请。宗匠所得。复垂脚曰。我脚何似驴脚。如此三十馀
年。衲子少有契其机者。谓之黄龙三关语。大振临济
之道。是为南岳下十一世。赞曰。

「 西河狮子父子门风
 倒握太阿谁敢当锋
 师一撄之圣凡情尽
 室中三关全提正令」


** 杨岐会禅师传

袁州杨岐方会禅师。郡之宜春冷氏子。少警敏。及冠
不事笔砚。系名征商课。最坐不职。乃宵遁。至瑞州九
峰。恍若旧游。眷不忍去。遂落发。每阅经。心融神会。参
叩慈明。自南源徙道吾石霜。师皆佐总院事。依之虽
久。然未有省发。每咨参。明曰。库司事繁。且去。他日又
问。明曰。监寺异时儿孙遍天下在。何用忙为。一日明
适出。雨忽作。师侦之小径。既见。遂搊住曰。这老汉。今
日须与我说。不说打你去。明曰。监寺知是般事便休。
语未卒。师大悟。即拜于泥涂。问曰。狭路相逢时如何。
明曰。你且亸避。我要那里去。师归。来日具威仪。诣方
丈礼谢。明曰未在。自是明每山行。师辄瞰其出。虽晚
必击鼓集众。明遽还怒曰。少丛林。暮而升座。何从得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39b 页 X86-0639.png
此规绳。师曰。汾阳晚参也。何谓非规绳乎。时时激扬
宗旨。及明移兴化。师辞归九峰。后道俗迎居杨岐。大
振慈明之道。是为南岳下十一世。赞曰。

「 荷担大法纲维丛林
 狭路相逢一语见心
 异时儿孙遍满天下
 源远流长根深枝大」


** 白云端禅师传

舒州白云守端禅师。衡州葛氏子。幼事翰墨。长依茶
陵郁禅师披剃。往参杨岐。岐一日忽问。受业师为谁。
师曰。茶陵郁和尚。岐曰。吾闻伊过桥遭攧有省。作偈
甚奇。能记否。师诵曰。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朵朵。岐笑而趋起。师愕然。
通夕不寐。黎明咨询之。适岁暮。岐曰。汝见昨日打殴
傩者么。曰见。岐曰。汝一筹不及渠。师复骇曰。意旨如
何。岐曰。渠爱人笑。汝怕人笑。师大悟。巾侍久之。辞游
庐阜。圆通讷禅师。举住承天。声名藉甚。又逊居圆通。
次徙法华龙门兴化海会。所至众如云集。随处上堂
示众。机语超绝。是为南岳下十二世。赞曰。

「 久把明珠秘为奇货
 及遇作家一笑便堕
 看破笑处自亦绝倒
 信手拈来无非是宝」


** 五祖演禅师传

蕲州五祖法演禅师。绵州邓氏子。年三十五。始弃家
祝发受具。往成都。习唯识百法论。因闻菩萨入见道
时。智与理冥。境与神会。不分能證所證。西天外道。尝
难比丘曰。既不分能證所證。却以何为證。无能对者。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39c 页 X86-0639.png
后玄奘三藏。至彼救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乃通其
难。师曰。冷暖则可知矣。作么生是自知的事。遂致疑。
本讲师莫疏其问。但曰。汝欲明此。当往南方。扣传佛
心宗者。师即负笈参方。每见尊宿。无不以此咨决。疑
终不破。后谒浮山远禅师请益。远云。我有个譬喻说
似你。你一似个三家村里卖柴汉子。把个匾担。向十
字街头。立地问人。今日中书堂商量甚么事。师默计。
若如此。大事故未在远。一日语师曰。吾老矣。恐虚度
子光阴。可往依白云。此老必能了子大事。师辞。至白
云。遂举僧问南泉摩尼珠话请益。云叱之。师领悟。献
投机偈曰。山前一片閒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
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云印可。后分座说法。
晚居东山。为南岳下十三世。赞曰。

「 出门不利即撞担板
 逢人便问祇好遮眼
 幸遇作家一椎打破
 掉转头来方知话堕」


** 无准范禅师传

径山无准禅师讳师范。蜀之梓潼人。姓雍氏。出家授
具。参学来杭州。见松源岳于灵隐。谒破庵先禅师于
平江。一言之下。顿悟玄旨。出世明州清凉。移焦山。迁
雪窦。召住育王。迁径山。召入对修政殿。赐金襕僧衣。
又宣诏慈明殿。升高座说法。帝垂帘而听。赐号佛鉴
禅师。赞曰。

「 一语投机十方通透
 舌根雷奔衲僧云凑
 两入内廷提挈万乘
 不假他力全凭正令」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0a 页 X86-0640.png

** 四明法智知礼法师传

法智法师。讳知礼。字约言。四明金氏子。母李氏。乏嗣。
父母祷于佛。梦神僧携童子遗之曰。此佛子罗睺罗
也。因有娠。暨生。神宇清粹。不与众伦。七岁丧母。号哭
不绝。白父求出家。遂舍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师。十五
授具。专探律部。时宝云法师。专弘天台教观。师时年
二十。往从之。始三日。首座谓之曰。法界次第。汝当奉
行。师曰。何谓法界。座曰。大总相法门。圆融无碍者。是
也。师曰。既圆融无碍。何有次第。座无对。居一月。自讲
心经。听者服其速悟。五年其父梦。师跪于宝云之前。
云以瓶水。注其口。自是圆顿之旨。一受即了。尝代宝
云讲。云归寂。师复梦。贯宝云之首。擐于左臂而行。师
自解曰。将作初表受习流通。次表操持种智之首。化
行于世也。后受请出世。主乾符。后徙报恩院。大兴建。
以为长讲天台教法。十方住持之地。师精勤忏法。苦
志操修。博学多闻。长于著述。善申诘难。天台一家教
观。至宋久湮。先是宝云讲二十年。尤多异计。至师广
设问难。发明一心三观之旨。故台宗以师为中兴焉。
著作甚多。具载别录。赞曰。

「 台之一家远宗龙树
 教观分明触者多悟
 五百年来其维不张
 实生吾师大振其纲」


** 雪岩钦禅师传(补)

袁州仰山雪岩祖钦禅师。婺州人。五岁出家。十六为
僧。十八至双林铁橛远公会下。初看无字。忽返观。念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0b 页 X86-0640.png
头起处。当下冰冷。澄湛不摇。过一日如弹指顷。都不
闻钟鼓声。年十九挂搭灵隐。见处州来书记云。钦禅
工夫。是死水不济事。动静二相。打作两橛。参禅须是
起疑情。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师便改看乾屎橛。却因
昏散。不得顷刻洁净。移单过净慈。参天目礼。结甲坐
禅。封被不卧。一日问修上座。即今昏散。打屏不去。修
曰。你自不猛烈。须是尽浑身。并作一个话头。更讨甚
昏散。师依此做工夫。顿觉身心两忘。三昼夜目不交
睫。第三日午后。在三门下经行。修问。在此做甚么。曰
办道。修曰。你唤甚么作道。不能对。转加迷闷。遂归堂
坐禅。才上蒲团。面前豁然一开。如地陷一般。是时呈
似人不得。便下单寻修。修见便云。且喜且喜。握手出
门前柳堤上。行见万象森罗。向来厌弃之物。与无明
烦恼。元都是妙明真性中流出。半月馀动相不生。然
于中夜睡著。又却打作两橛。凡古人公案。有义路者。
则理会得。如银山铁壁者。却又不会。后见无准范公
于径山。因铸钟令作疏语。师成偈曰。通身只是一张
口。百鍊炉中辊出来。断送夕阳归去后。又催明月上
楼台。即俾居侍司。十年。然犹不得彻悟。因过浙东。天
童育王两山住。一日在佛殿前行。忽然抬头。见一枝
古柏触目省发。碍膺之物。扑然而散。自谓如暗室中
出在白日之下。走一转相似。方始得见径山老人立
地处。正好三十拄杖。由是声振丛林。出世潭州龙兴。
迁湘西道林。处州南明佛日。台州仙居护圣。湖州光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0c 页 X86-0640.png
孝。迨居袁州之仰山。道遂大显。学者称仰峤再世云。
上堂曰。个事本成现。觅则不可见。白圭本无瑕。琢磨
乃成玷。执之以实法。空中生闪电。视之似等閒。脚下
添红线。若是学道人。好好看方便。作么生。莫看仙人
手中扇。普说曰。时不待人。转眼便是来生。何不趁身
强力健。打教彻去。讨教明白去。何幸又得在此名山
大泽。神龙世界。祖师法窟安单。僧堂明净。粥饭精洁。
汤火稳便。若不向这里打教彻。讨教明白去。是你自
暴自弃。自甘陆沉。为下劣愚痴之汉。你若果是。茫无
所知。何不博问先知。凡遇五参。见曲录床上老汉。横
说竖说。何不历在耳根。反覆寻思。毕竟是个甚么道
理。是为南岳下二十世。赞曰。

「 知见若存关棙犹隔
 触破琉璃殿前古柏
 借仰山座通杨岐脉
 全提正令千妖丧魄」


** 无用宽禅师传(补)

舒州太湖山无用宽禅师。得法金牛真。门庭严峻。先
后主金牛离相寺。太平乳山。太湖梁山。净戒正觉诸
大刹。俱有语录。行于世。一源宁求印可。方入户。师厉
声叱出。宁作礼门外合爪而立。久之乃许入。师问曰。
何处人。曰通州。师曰。淮海近日盈虚若何。曰沃日滔
天。不存涓滴。师曰。不著漕道。曰请和尚道。师便喝。宁
退就禅室。彻夜不寐。一日闻师举云门一念不起语。
声未绝而有省。急趋入堂。师便打。令造偈拈赵州。宁
立成曰。赵州狗子无佛性。万象森罗齐乞命。无底篮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1a 页 X86-0641.png
儿盛死蛇。多添少减无馀剩。师嗒然一笑。复举證道
偈。问曰。掣电飞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无路。速
道速道。宁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
是。师振威一喝。宁曰。喝作么。师曰。东瓜山前吞扁担。
捉住清风剥了皮。宁不觉通身汗下曰。今日方知和
尚用处。师曰。闭著口。宁侍左右三年。师以断崖义所
赞已像。亲署一花。授之曰。逢龙即住。遇池便居。宁后
建禹门兴化庵于龙池。实应其谶。宋学士濂云。无用
其铁中之铮铮者与。是为南岳下二十世。赞曰。

「 好个阿师十分标格
 门庭高峻言无枝叶
 活剥了皮露出清风
 且闭著口一线不通」


** 高峰妙禅师传

天目高峰禅师。讳原妙。吴江人。姓徐氏。母周氏。梦僧
乘舟投宿。而孕。生而喜趺坐。见僧入门。则爱恋欲从
之游。十五恳请父母出家。投嘉禾密印寺法住为师。
薙发受具。二十入净慈。立三年死限学禅。父兄寻访。
巍然不顾。后参雪岩钦禅师。方问讯。即打出闭却门。
再往始得亲近。一日岩忽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
声未绝。即打。如是者不知其几。后睹五祖演和尚真
赞云。返复元来是这汉。忽然打破拖死尸之疑。及见
岩。岩仍前问。师便喝。岩拈棒。师把住曰。今日打某甲
不得。翌日岩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曰。狗舐热油
铛。自是机锋不让。一日岩问。正睡无梦时。主人公在
甚么处。师无语。自是奋志入龙须。决要发明。越五年。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1b 页 X86-0641.png
因同宿推枕子。落地作声。廓然大悟。乃谓如远客还
乡。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后入天目狮子岩。
最险绝处。立死关。发长不剪。截瓮为铛。并日一食。晏
如也。时岩住大仰。三唤不起。乃付麈拂印记。后出世。
其道大振。遂有他方异域越重海踰万山而来者。赞
曰。

「 雪岩之险壁立万仞
 惟师登之得其捷径
 死关之险又踰于岩
 故望之者犹如登天」


** 铁山琼禅师传(补)

南岳铁山琼禅师。十八出家。二十二薙发受具。先到
石霜。记得祥庵主云。时时观见鼻头白。从此下工。便
得清净。及见雪岩坐禅箴。始知工夫未当。乃往见雪
岩于仰山。一依所示用工。一日忽觉。从头至足。如擘
破髑髅相似。如万丈井底被提出。在空中相似。举似
岩。岩曰。未在。更去做工夫。求得法语。末句云。绍隆佛
祖向上事。脑后依然欠一槌。岩顺世。师以离岩太早。
再谒蒙山。山问。参禅到甚么处。是毕工处。师罔然。山
教做定力工夫。洗荡尘习。每遇入室下语。只道欠在。
一日以定力挨拶。直造幽微。出定举似山。山问。那个
是你本来面目。正欲下语。山便闭门。自此工夫日有
妙处。但入室下语。犹道欠在。一日定中。忽触著欠字。
身心豁然。如积雪卒然开霁。忍俊不禁。跳下单来。擒
住山曰。我欠个甚么。山打三掌。师礼三拜。山曰。铁山
这一著子几年。今日方了。后住南岳。道风大播。高丽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1c 页 X86-0641.png
国王。请为国师。声振海外。后复还石霜。嗣雪岩焉。千
岩长公。跋师开示语曰。铁山和尚。一条硬脊骨。拗不
折。亲承仰山慧朗老人之记。为高丽一国之师。登其
门。升其堂。无虑亿万计。是为南岳下二十一世。赞曰。

「 髑髅触破再下一槌
 本无欠少错过几回
 薰天炙地海外网开
 法无藏处万里归来」


** 中峰本禅师传

天目中峰禅师。讳明本。号幻住。杭之钱塘人。俗姓孙。
母李氏。梦无门开道者。打灯笼。至其家。翌日遂生。师
神仪挺异。具大人相。才离襁褓。便跏趺坐。能言便歌
赞梵呗。凡嬉戏。必为佛事。年十五。决志出家。遇僧招
师。往参天目高峰和尚。峰孤峻严冷。不假人辞色。一
见欢然。欲为祝发。师以父命未许。至年二十四。从高
峰薙染。于狮子院授具。明年观流泉有省。诣峰求證。
峰打趁出。既而民间讹传。官选童男女。师因问曰。忽
有人来问和尚。讨童男女时如何。峰曰。我但度竹篦
子与他。师于言下洞然。陆沉众中。人无知者。于是高
峰书真赞。付之师曰。我相不思议。佛祖莫能视。独许
不肖儿。得见半边鼻。且俾参徒诣师请益。众由此知
归。及高峰将迁化。以大觉属师。师辞。推第一座主之。
师自后往游皖山庐阜少林金陵。随处结幻住庵。学
人丛聚。于仪真船居。朝廷闻师道风。赐佛慈圆照广
慧禅师之号。一时王公驸马。莫不致礼。翰林承旨赵
公孟頫。以师礼之。时问法要。有别传觉心。师说法无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2a 页 X86-0642.png
碍。有广录三十卷。行于世。赞曰。

「 天目窟中真狮子儿
 爪牙才露百兽奔驰
 孤风凛凛法海洋洋
 是故我师称法中王」


** 断崖义禅师传(补)

断崖了义禅师。湖州德清人。姓汤氏。生不茹荤。六岁
始能言。伹从其母。诵法华经。馀懵无所知。年十七。闻
禅者诵高峰上堂语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师
忽曰。此大善知识。必能为人拔钉去楔。愿见之。母张
氏。俶装与行。见高峰于狮子岩之死关峰。令参万法
归一一归何处话。因名之曰从一。他日闻峰举牛过
窗棂话。师疑甚。一日过钵盂塘。见松上雪坠。有省。即
呈颂曰。不问南北与东西。大地山河一片雪。声未绝。
峰痛棒之。不觉坠身崖下。同学明通。驰救之。巳出半
山无所苦。曰我见钦公去也。通曰。莫负老汉棒。力挽
之。乃自誓。七日不證则决去。遂壁立达旦。未及所期。
忽大悟。驰至死关。呼曰。老和尚。今日瞒我不得也。呈
颂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阳一照便无踪。自此不疑
诸佛祖。更无南北与西东。峰因上堂云。我布漫天大
网。打凤罗龙。今日有蟭螟虫撞入。三十年后。向孤峰
绝顶。扬声大叫。且道叫个甚么。举拂子云。大地山河
一片雪。师便夺峰拂子。为众举扬。峰叹其俊快。改名
曰了义。从此剃落。所至归重。师性严峻。或触其锋。则
发言如奔雷。居不择地。而律范凛如冰雪。师子正宗
等寺。屡请住持。俱不应。泰定三年。师寿七十。始徇众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2b 页 X86-0642.png
请。居一载。示众曰。不可起一念精进心。不可起一念
懈怠心。不可起一念求悟心。不可起一念得失心。才
有念生。即被一切邪魔入心腑。使尔颠狂。胡说乱道。
永作魔家眷属。佛也难救。元统二年正月六日。诣法
云塔西。指空地曰。此处更好立个无缝塔。其晚谓禅
者曰。老僧明日天台去。禅者曰。某甲随师去。曰你走
马也趁我不及。翌午跏趺而化。世寿七十二。僧腊四
十九。藏全身于狮子岩后之云深庵。诏赐号佛慧圆
明正觉普度大师。是为南岳下二十二世。赞曰。

「 千崖坐断粉碎洪濛
 眼空四海鼻舌俱通
 松上雪消崖边云堕
 大地山河唤作甚么」


** 绝学诚禅师传(补)

洪州般若寺绝学世诚禅师。大德间。铁牛持定。住灵
云。唱雪岩之道。师为其上足。尝示众云。兄弟家。三年
五年做工夫。无个入处。将从前话头抛却。不知行到
中途而废。可惜前来许多心机。有志之士。看众中柴
乾水便。僧堂温煖。发愿三年不出门。决定有个受用。
有等才做工夫。心地清净。但见境物现前。便成四句。
将谓是大了当人。口快舌便。误了一生。三寸气消。将
何保任。佛子若欲出离。参须真参。悟须实悟。后仰山
古梅正友。请益求住。师曰。你去见无用中峰断崖三
人了。却来与我同住。后梅到雪岩。阅法昌语录。至驱
耕夺食。忽有彻处。便颂公案数则。寄呈师。师曰。此人
得我第三番竹篦上气力。但欠脱壳在。越三年。梅因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2c 页 X86-0642.png
过堂。打动钵。始大悟。是为南岳下二十二世。赞曰。

「 据曲录床提长柄拂
 用铁牛机碎千圣骨
 亦名瞎秃亦名古佛
 千岩道破是第二月」


** 千岩长禅师传

千岩禅师。讳元长。字无明。千岩别号也。越之萧山黄
氏子。父九鼎。母何氏。晚而生师。七岁从外传。诸书经
目辄成诵。师之诸父昙芳为僧。欲乞为嗣。从之。十九
薙染。受具干律师。知为法器。一日从饭僧于丞相府。
时中峰在座。遥见师。即呼问曰。汝日用何如。师曰。唯
念佛耳。峰曰。佛今何在。师方拟议。峰厉声叱之。师遂
胡跪作礼。求示法要。峰以狗子无佛性话授之。师从
此参究。危坐胁不至席者三年。因闻鹊声有省。亟见
峰。具陈所悟。峰复斥之。师愤然来归。一夜将寂。忽鼠
翻食猫器。堕地有声。恍然大悟。觉身跃起数丈。如蝉
蜕污浊之中。浮游玄间。上天下地。一时清朗。披衣待
旦。复往质于峰。峰问曰。赵州何故云无。师曰。鼠食猫
饭。峰曰未也。师曰。饭器破矣。峰曰。破后云何。师曰。筑
碎方甓。峰乃微笑。嘱曰。汝宜善自护持。栖遁岩穴。时
节若至。其理自彰。师既受嘱。乃隐天龙。耽悦禅味。后
声光日显。笑隐䜣公力荐之。诸山争相劝请。后至乌
龙山。有终焉之志。寻建刹开化。学者辐凑。大振天目
之道。有语录。行于世。赞曰。

「 问佛何在寻之不见
 鼠翻猫器忽然出现
 跃身如空应声若响
 不是这番几沈妄想」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3a 页 X86-0643.png

** 无一全禅师传(补)

无一全禅师。元延祐间。遁迹石溪。石溪与大洞相望。
洞左实相寺。同时有一源宁居之。人谓广德二甘露
门。宋学士濂每称焉。一源者。无用宽法嗣。即龙池禹
门开山禅师也。师嗣法未详。昔应庵华为大慧杲法
门犹子。世称其居处。谓二甘露门。以此类推。师当为
临济宗。又尝见千岩长公。有辞石溪请偈曰。出世宗
师万万千。只馀迦叶守枯禅。老僧若也随流去。孤负
山居三十年。又送全上人偈曰。全然不识自观音。访
我伏龙山更深。四月初头三月尽。黄莺啼过绿杨阴。
意者是其人耶。赞曰。

「 无一一源是二是一
 钵𨨄悉称声名洋溢
 名可得著语不得闻
 我思高致溪月石云」


** 本空照禅师传(补)

本空禅师。氏里嗣法未详。师显圆融广大法门。尝于
石溪。建松云阁。绘三教圣贤像。悉藏其书于中。或谓
辨魔拣异。宗门眼目。秤觔定两。向上钳锤。岂可雷同。
事须甄别。师曰会么。瓶盘钗钏一金。毒药醍醐一味。
千岩长公称师。为巨灵劈大华之手。芥子纳须弥之
机。又有答师二偈曰。懊悔当初入此门。至今无物献
家尊。伯劳破镜浑相似。翻笑飞蝗多子孙。雷声未歇
电光随。雪片飞空几个知。凛凛吹毛全杀活。太平寰
宇斩顽痴。亦可知其人矣。赞曰。

「 松云万朵溪山盘盘
 松风一曲溪月团团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3b 页 X86-0643.png
 冰崖笋出炎天雪寒
 我之知师有友千岩」


** 大满大禅师传(补)

大满大禅师。未详何许人。大满为五祖。赐谥不闻有
二。按裕州妙觉寺。在七峰山前。一名上古寺。寺后为
妙觉院。元颐庵和尚居之。初礼本院温山主为师。其
后任庆寿居大刹。至元十年。赐号佛日满大禅师。十
九年正月圆寂。一云。赐号佛日大满大禅师。未知即
其人否也。千岩长公有送满禅人偈。又有示庆云满
长老偈。抑或以满为名者欤。赞曰。

「 彼何人斯藏头露尾
 是耶非耶为彼为此
 先有五祖后有颐庵
 本来面目劈破老憨」


** 季潭泐禅师传(补)

径山宗泐禅师。字季潭。别号全室。台州临海人。俗姓
周氏。生始能坐辄跏趺。八岁从天竺笑隐䜣公学佛。
十四薙度。二十受具。从隐开山于龙翔。寓意词章。尤
精古隶。隐问。国师三唤。侍者三应。于意云何。师曰。何
得刲肉作疮。隐曰。将谓汝奇特。今故无所得也。师一
喝。隐拟拈棒。师拂袖出。后乃得隐心印巳。而上径山。
掌元叟端公记室。出世泾县水西寺。大明洪武元年
四月。迁中竺。入寺上堂曰。金刚王剑横挥。千妖屏迹。
烁迦罗眼洞照。万物潜形。到此卷舒在已。杀活临时。
直得千岁岩伸腰𨁝跳。钱塘水东决逆流。诸人还知
有也无。遂竖拂子云。庭前石笋抽条也。曾见高枝宿
凤凰。四年正月。住径山。次五十五代。太祖高皇帝召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3c 页 X86-0643.png
西白金公。问鬼神事。诏举高行沙门。师居其首。五年
建普度大会于钟山太平兴国寺。命师说法。超度迷
溺。上临筵叹美。命住持天界寺。屡驾临幸召对内庭。
赐膳无虚日。每和其诗。称为泐翁。至百四十五首。又
命制赞佛乐章。既成。御署曲名。曰善世。曰昭信。曰延
慈。曰法喜。曰禅悦。曰遍应。曰妙济。曰善应。凡八章。敕
太尝谐协歌舞之节。用之著为定制。十年冬。诏师与
太璞𤣱公。注心经金刚楞伽三经。行世。十二年。上以
佛书有遗佚。命领徒三十馀人。往西域求之。十五年。
得庄严宝王文殊等经还朝。开僧录司。授右街善世。
掌天下僧教。命蓄发授以儒职。师姑奉命。至发长。上
召而官之。师恳辞求免。愿终释门。上乃嘉叹从之。赐
师免官说。后以长官奏事获谴。往凤阳槎枒峰。建寺。
三年讫工。天界寺火。以兴复为已任。奏重建于聚宝
门外。二十三年。诏再住天界。二十四年。复领右街善
世。居无何。奉旨逸老。归槎峰。上曰。寂寞观明月。逍遥
对白云。汝其往哉。乃渡江至江浦石佛寺。示微疾。九
月初十日。晨起谓众曰。人之生灭。如海一沤。沤生沤
灭。复归于水。何处非寂灭地也。言讫。唤侍者曰。这个
聻。侍者茫然。师曰苦。遂寂。世寿七十四。夏六十。茶毗。
牙齿数珠不坏。得舍利三十颗。建塔天界。附笑隐塔
右。宋学士濂赞师像曰。具大福德。足以荷担佛法。證
大智慧。足以摄伏魔军。悟四喝三玄于弹指。合千经
万论于一门。真实录也。有全室外集十卷。行世。是为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4a 页 X86-0644.png
南岳下二十一世。赞曰。

「 龙飞九五法运更新
 如云之从作国上珍
 终不受官天语益亲
 末后倾出谁赓其音」


** 金碧峰禅师传

寂照圆明禅师。讳宝金。号璧峰。乾州永寿人。姓石氏。
父母俱崇善。时有沙门。以观音像。授其母张氏。嘱曰。
谨事之。当生智慧之男。未几果生师。白光烨烨照室。
幼多疾。父母疑之曰。此儿宜师释氏耶。年六岁。遂舍
依云寂温法师。为弟子。及长受具。遍诣讲肆。穷性相
之旨。久之曰。是可以了生死耶。遂弃去。时如海真禅
师。开法于蜀。师往诣。示以道要。师大起疑情。久之有
悟。呈真。真大斥之曰。必使心思路绝。大法可明。师益
加精进。三年胁不至席。一日闻伐木声。汗下如雨。急
往求證于真。真犹诘十数遍。一一无滞。乃印可之。后
至五台秘魔崖。知为前身住处。遂栖止。久之声光日
露。四方闻而至者。将集千人。师不拒也。至正间。顺帝
遣使。诏至京。甚敬之。命住海印寺。力以疾辞。赐寂照
圆明之号。大明太祖。即位燕都。手诏师。师应天时。见
上于内殿。问佛法大意。上设普济会于钟山。选高行
僧十人。莅其事。师偕楚石琦与焉。宠赉甚渥。未几示
微疾而化。茶毗获五色舍利。齿舌数珠皆不坏。赞曰。

「 世道交兴真人应运
 云龙风虎莫之能禁
 真金出矿古镜生光
 精明既发照用无方」


** 松隐然禅师传(补)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4b 页 X86-0644.png

松隐德然禅师。字唯庵。松江华亭人。姓张氏。少从无
用贵公祝发。历抵诸方。未有所契。参千岩长公于金
华圣寿。禅师闻其提唱。豁然有所悟入。举目之顷。日
月星辰。风霆雨露。飞潜动蛰。皆演如来大乘妙法。于
是遂传其道。尝谒石室珙于霞雾山。室曰。子去我而
求憩息之所。其必松江乎。书松隐二字授之以行。师
如其言。至华亭郭汇之阳止焉。结茅曰松隐庵。千岩
题顶相。示师曰。德兮无德。然兮不然。僧来便棒。佛来
便拳。慈悲没些子。毒害有万千。道非道禅非禅。我住
松庵汝松隐要悟更参三十年。岩没。遂主其席。声光
耸起。剌血写经。天花𣯶𣯶满庭云。洪武四年。师念西
天目狮子正宗寺。为高峰中峰道场。元季兵燬。僧徒
亡逸。乃寻故址居之。开山说法。尽复前规。信向者益
众。宋学士濂尝曰。唯庵真有道之士也。又跋其船居
诗曰。唯庵之诗。托物为喻。无非发明宗门心要。有益
学者。其推重如此。是为南岳下二十四世。赞曰。

「 面冷如霜口甜如蜜
 一味虚头全无真实
 佛法不会世法不通
 卖了明月买得清风」


八十八祖传赞卷之四(终)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4c 页 X86-0644.png
* No. 1608-J
敬书先公重编诸祖道影传赞后

佑釲闻之灵峰素华法师矣。释之于十方三世。无不
彻也。此界此时。则始于释迦。继于迦叶阿难等也。其
在震旦。则远公造法性论。罗什叹其能知佛理。北齐
慧文大师。读龙树中论。悟圆顿心宗。二并可称闻而
知之。菩提达磨大师。受记东化。可称见而知之。远公
之后。凡修净业。得往生者。皆见知闻知之流类也。有
人仅立莲宗七祖。伹约行化最专者耳。然四明尊者
慈云忏主等。何尝不以净土行化。而智者大师十疑
论。飞锡法师宝王论。天如禅师净土或问。楚石大师
怀净土诗。妙叶法师念佛直指。尤于净土法门有功。
至云栖大师。极力主张净土。赞戒。赞教。赞禅。痛斥口
头三昧。真救世菩萨也。憨山大师。拓复曹溪祖庭。晚
年掩关念佛。昼夜课六万声。故坐逝后。二十馀年。开
龛视之。全身不散。遂与六祖。同留肉身。人天瞻仰。得
非莲宗列祖乎。达磨传至六祖。乃有南岳青原二甘
露门。门似二。道无二也。又数传而为五宗。人有五。宗
非五也。譬如阿耨达池。一水流为四河。归于大海。河
有四。水无四也。今不知池水与海之一。独从四河之
阔狭曲直远近。起见互相是非。其可乎哉。近代禅宗。
自楚石琦大师后。不愧古人风格者。必首推紫柏大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5a 页 X86-0645.png
师。寿昌无明禅师焉。继北齐者。有南岳思大师。曰大
乘止观法门四卷。真圆顿心要也。次有天台顗大师。
出三种止观。法华玄义文句。及维摩仁王金光明普
门品十六观等疏。于是教观大备。历五传至荆溪。其
道中兴。又八传至四明。道乃重振。此后裂为三家。渐
式微矣。近则百松觉公。称为鸣阳孤凤。仅出三千有
门颂略解。及楞严百问耳。幽溪无尽灯公继起。一时
称盛。然唯生无生论。足称完璧。而圆通疏。殊未满人
意。但能趺坐。书空作妙法莲华经字。脱然西逝。则诚
莲华国里人矣。唐玄奘法师。遍游天竺。学唯识宗于
戒贤法师。尽其所知。旁搜其所未知。广大精微。真弥
勒天亲之子。释迦文佛之远孙也。慈恩基师继之。所
撰法华赞玄。则灵山法道。恐未全知。无怪乎唯识一
书。本是破二执之神剑。反流为名相之学矣。贤首法
藏国师。得武后为其门徒。声名藉甚。疏晋译华严经。
经既未备。疏亦草略。故不复传。所传起信论疏。甚失
马鸣大师宗旨。方山李长者。有新华严经。颇得大纲。
清凉观国师。复出疏钞。纲目并举。可谓登杂华之堂
矣。后世缁素。往往独喜方山。大抵是心粗气浮故耳。
不知清凉虽遥嗣贤首。实青出于蓝也。圭峰则是荷
泽知见宗徒。支离矛盾。安能光显清凉之道哉。或曰。
佛祖之道。必须师资授受。方有的据。否则法嗣未详。
终难取信。灵峰曰。譬诸儒家公伯寮。非亲炙宣尼。告
子滕更之徒。非亲炙孟子者乎。学焉未成。则终身不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5b 页 X86-0645.png
入圣域矣。今之虽有师承。颠覆如来教戒者。何以异
此。朱子陆子生于宋。薛文清公王文成公生于明。后
千百年遥传道统。今之虽乏师承。能自契合佛祖心
印者。亦奚不然。故执迹以言道。则道隐。譬诸射者。期
各中的焉耳。十方三世。唯此一的常住不变。何俟于
传巧之与力。存乎其人。父不能得之子。子不能得之
父。有何所传。或见而知之。或闻而知之。及其知之一
也。正知其不可传者也。谓有可传。则非佛祖圣贤之
道也。佑釲因是。重有感矣。南宋绍兴间。济宗大慧杲
住育王。洞宗宏智觉住天童。相得欢甚。大慧一日过
天童。宏智出寺迓之。会于亭中。两师交让无巳。乃不
次而坐。张状元安国叹曰。三代礼乐。今归释氏矣。因
以揖让名其亭。宏智尝曰。脱我先去。公当主后事。及
大慧得宏智遗书。遂升座说法。有知音知后更谁知
句。夜至天童。凡后事悉主之。因举宏智弟子法为。继
天童席。识者方知。二尊宿各传一宗。而以道相与。初
无彼此之别也。以视今之诸方门庭。不同互相攻击
者。为何如哉。昔笑岩和尚嗣临济。而不专临济之称。
止称传曹溪正脉第三十二世。意深远矣。今愿当世
大善知识。见是书者。直令宗教融通。勿反于宗门中。
生分别想也。

康熙甲辰冬十月朔秀水高佑釲念祖父敬述于金
台之报国寺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5c 页 X86-0645.png
* No. 1608-K
三大师传赞序

历代诸祖道影。八十八尊。紫柏可公。命曲阿弟子贺
中翰知忍属丁高士南羽。描摹大内稿本。憨山清公。
传而赞之。绘乃形似。传赞乃神似。形似殆不如神似
之胜。然二公苦心。不欲于纸上见诸祖。又不妨于纸
上见诸祖。将作末劫津梁。故令形神俱现耳。前者吾
友钱而介手书。雪峤信公制叙。刊布流通。其中缺传
赞者十一人。承埏今为参考。以补之。惟是万历中。一
时有三大和尚。云栖兴净土。以统宗教。紫柏易方册。
以广大藏。憨山浚曹溪。以通法脉。厥功德邈焉莫俦。
是足继诸祖后者。国朝三百年来。名宿如林。犹群山
之磊砢。独此三大师。则如海上三峰。巍然鼎峙。乃憨
山赴吊云栖紫柏时。早为二老像赞。又尝自为像赞。
是三大师道影。巳有绘之者。特传未具耳。忆先大夫
玄期公。在万历癸卯。为先王父宇培公十周。讽经云
栖。津梁净土。时初登贤书即起名。(钱应金注先生。法名广瀇。字明水)
受二戒。呈偈曰。偶从閒里话秋阑。碧树当窗白日寒。
一笑不论千古事。斋头借得小蒲团。莲池大师称善。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6a 页 X86-0646.png
辄出衲衣衣之。是冬计偕仝陆水部。谒紫柏于请室。
语次有契。紫柏手录所贻憨山逐客说为赠。憨山则
壬辰癸巳间。往来即墨之牢山。曾王父瀛台公。时为
胶州守。颇竭檀护。及其东游。先大夫曾偕至云栖。后
奉使衡州。复寓书曹溪请益。是先大夫与三公。俱有
法乳之契。承埏少闻梗槩。故摭拾遗事。各为传赞。以
附诸祖之后。至寿昌经。车溪冲。龙池传。少室道。云门
澄。黄檗有。天童悟。磬山修。博山[舟*(羲-ㄎ+乃)]诸老。虽先大夫多
与盘桓。今未暇及。以俟续国朝传灯录者。为紫柏补
此慧命一大负耳。若雪峤。尝答问语风中。近复晤言
东塔。此又如三峰外。别为一峰。缥缈高骞。孤峦特秀。
且云栖早为印可紫柏。葬其山中。而憨山又特为著
语。是足继三大师后者。今杖履无恙。姑俟后缘可也。

赐同进士出身工部尚书郎前迁安宝坻泾县令蒙
温旨叙功纪录旌异[橘-矛+隹]李寓公高承埏泽外父纂。时
崇祯阏逢涒滩之岁良月谷旦。
* No. 1608-L

余于三大师。宿有因缘。云栖曾侍巾瓶。海印亲承记
莂。而紫柏入灭之岁。梦中委受付嘱。今读高大夫寓
公传三大师。扬眉瞬目。如在尺幅间。不觉肃然起拜。
若三老之外。特标雪峤信公。岂所谓楚石之后。狮弦
绝响者。于此另竖眼目耶。念祖世继金汤。当自悉此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6b 页 X86-0646.png
中微指。余未敢妄议也。

旧史氏虞山蒙叟钱谦益书

* 附三大师传赞卷之全
秀水寓公 高承埏 述
虞山蒙叟 钱谦益 订
嘉兴上士 钱应金 较

** 莲池宏禅师传

师讳袾宏。字佛慧。别号莲池。浙江仁和人也。姓沈氏。
年十七补诸生。早栖心净土。尝书生死事大四字于
几案。及阅六祖坛经。喟然曰。茫茫生死。安可无本据
耶。父母没。决志离俗。嘉靖乙丑除夕。命继室汤点茶。
至案盏裂。师顾曰。姻缘无不散之理。丙寅元旦。与汤
诀。有一笔勾词。时年三十有二。从性天理公祝发。无
尽行公授具足戒。寻礼五台。感文殊放光。过伏牛山。
随众炼魔。至北京龙华寺。参遍融贞公。融曰。无贪利。
无求名。无攀缘。贵要之门。惟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
佛。遂受六度万行之嘱。参笑岩宝公于柳巷。岩曰。汝
何处人。师曰。浙江人。岩曰。却为何事。师曰。特到这里。
来求和尚开示。岩曰。阿你在三千里外远远来。开示
我教。我将甚么来开示你。师恍然即礼辞。归过东昌
府。闻谯楼鼓声。忽大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
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6c 页 X86-0646.png
分卫至南京瓦棺寺。病革。即有欲以就茶毗者。师微
曰。一息尚存。乃止。病间至湖州之南浔。住豆腐桥。废
祠中苦行三年。无一知者。五与越中禅期。终不识邻
单姓字。隆庆辛未。乞食杭州之梵村。见山水幽寂。遂
有终焉之志。山故宋伏虎志逢禅师刹也。𡉏于巨浸。
环山多虎。岁伤人不下数十。师结茅三楹居焉。讽经
施食。虎患顿息。岁旱。众强师出祷。师循田念佛。甘雨
随注。众异之。相与助建禅林。安居学者。即今云栖道
场也。万历丙子。再礼五台。己卯庚辰间。复参笑岩宝
公于京西观音庵。无何以疾南还梵村。有朱桥。屡为
潮汐冲塌。行者病涉。师倡复。无论贵贱。请人施八分
而止。或疑其少。师曰。心力多则功自不朽。不日集千
金。鸠工筑基。每下一桩。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数日。
桥竟成。戊子岁。大饥疫。日毙千人。余知府良枢。请师
就灵芝寺禳之。疫遂止。壬辰岁。杭之净慈寺。请讲圆
觉经。听者日数万指。因赎门外万工池。并城中上方
寺长寿庵二池。为放生所。既又助浚西湖三潭所著
戒杀文。海内多奉行之。慈圣皇太后。见师放生文。遣
内侍颁。赐蟒龙袈裟设供。问法要。师敬以偈答。而什
袭紫衣。不敢服。慈圣绘像。宫中礼焉。师道价日增。四
众翕聚。而清规益肃。凛若冰霜。达观可公赞师。有末
法戒坛成酒社东南撑柱仰高风之句。憨山清公。则
称其一味慈悲十分清净。幻有传公。与师同参笑岩。
其刻语录也。致书云栖。推师为当世金刚正眼。乞作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7a 页 X86-0647.png
唱导语。一时贤士大夫问道者。指不胜屈。王侍郎宗
沐问。夜来床头。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师云。猫
儿突出时如何。王无语。师代云。走却法师。留下讲案。
因颂曰。老鼠唧唧。华严历历。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
惑。猫儿突出画堂前。床头说法无消息。无消息。大方
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朱居士鹭问。参禅念
佛。可用融通否。师曰。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著。左太
尝宗郢问。念佛得悟否。师曰。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
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虞光禄淳熙问。慧日入西
院公案。师答曰。慧日自甘穷子。舍已从人。西院屈陷
平民。将生就死。可惜五百僧。只解点著便行。曾无一
二高卧不起。令慧日显异惑众。祸及儿孙。周侍郎汝
登问。鸟窠吹布毛机缘。师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当下布毛满地。何待拈吹。先大夫(钱应金注先生。尔时讳斗光。后更名
道素)性豪迈。一见师。辄折节请益。师有开示语。先大夫
呈偈。师称善。嘱曰。学道人。当息却口头三昧。而求实
悟。又曰。楞严经最有次第。宜先看。先大夫尝语承埏
曰。新建而前吾师潜溪楚石。而后吾师莲池。两浙灵
秀。尽萃于斯。一代儒释。孰能过之。师从念佛。得力立
说。主东林净土南山戒律。乃著弥陀疏钞戒疏发隐
二书。又编禅关策进。盖显禅净双修。不出一心。师之
化权微矣。尝垂语曰。本朝第一流宗师。无过于楚石
和尚。有西斋净土诗一卷。彼自号禅人。而浅视净土
者。非也。乙卯夏六月晦日。师预设供别众。七月己酉。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7b 页 X86-0647.png
示微疾。日当午。命扶西向坐。哆啝念佛。端然而逝。世
寿八十一。僧腊五十。塔全身于五云山之麓。释经辑
古手著。凡三十馀种。总名云栖法汇。行世。从上诸祖
单提正令。未必尽修万行。若夫即万行以彰一心。即
尘劳而见佛性。昔惟永明。今惟云栖而巳。师素诫众。
贵真修。勿显异。故诸灵异不具载。上首弟子。鹅湖广
心。瓶匋广印。拂水广润。暨广寂。广承。广伸。广德。大贤。
大真。大抡。大献以下。若而人参学。如寿昌慧经。云门
圆澄。双径圆信。博山大[舟*(羲-ㄎ+乃)]。净名大莲。三峰法藏等。并
饮水知源者也。赞曰

「 维大雄氏分禅教律
 云栖总持一门超出
 单提六字旋乾转坤
 慈云肤寸大地瀰沦」


** 达观可禅师传秀水寓公高承埏述

师讳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学人。称为紫柏尊者。吴
江沈氏子。生五岁不语。有异僧过门。摩其顶。遂能言。
志气雄放。不可羁勒。嘉靖己未。年十七。仗剑欲游塞
上。至苏州天雨。宿虎丘僧舍。闻僧夜诵八十八佛名。
遂解腰缠。请明晨设斋剃度。自是即胁不至席矣。年
二十。从讲师受具戒。掩关于嘉善之景德寺。三年。遂
行脚参知识。究明大事。闻僧诵张拙秀才偈云。断除
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大疑之。一日斋次忽
悟。乃曰。使吾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
若何。自是凌铄诸方。隆庆壬申。师同陆文定树声。参
云谷会公。扣击华严宗旨。谷发挥四法界圆融之妙。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7c 页 X86-0647.png
师叹为未曾有。过匡山。穷相宗奥义。游五台空岩中。
老宿孤坐。师问。一念未生时如何。宿竖一指。又问。既
生后如何。宿展两手。师言下有契。万历癸酉。至京师
参暹法师于张家湾。参理法师于千佛寺。参笑岩宝
公于西方庵。末后乃至法通寺。参遍融贞公。融问。来
此作么。曰习讲。问习讲作么。曰贯通经旨。代佛扬化。
融曰。你当清净说法。师曰。即今不惹一尘。融命褫师
直裰。施旁僧曰。脱了一层。还一层。师心折之。遂留挂
搭。观其动履。冥启多矣。未几南还。适聊城。傅御史光
宅。为吴县令。其子利根。甚黠慧。搦二花问曰。是一是
二。师曰。是一根。遽开手曰。此花是二。师何言一。师曰。
我言其本。汝言其末。根遂作礼。旋至嘉兴。见楞严寺
久废。乃属陆庄简光祖。冯祭酒梦祯。包副使柽芳。为
外护。而委弟子密藏开公。鹤林蕖公。兴复之。陆副使
光祚。助建禅堂。先成。师乃引锥剌臂血盈碗。书警语
曰。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
修。又念两都大藏印造艰难。且卷帙繁重。更难于持
行流通。遐方僻壤。有终不得闻佛法者。改刻梵筴。为
方册印行。轻便普使见闻。作金刚种子。遂创刻于五
台山。移于寂照庵。至今径山贮板。楞严发经。俾大藏
传播薄海内外。皆师愿力也。丙戌。访憨山清公于东
海牢山海印寺。心相印契。遂许生平。再入京师。复潭
柘寺戒坛。时遍融贞公。巳入灭。师为文哭之。有嗣德
不嗣法语。乃繇三晋。历关中。跨栈道。西游峨嵋。礼普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8a 页 X86-0648.png
贤大士。顺流下瞿塘。过荆襄。登太和。憩匡庐。重兴归
宗古寺。过安庆。游皖公山。建佛光寺。北至房山石经
洞。复晋静琬法师塔院。感琬公所藏佛舍利放光。慈
圣皇太后迎舍利。入大内。供三日。重藏石窟。神宗显
皇帝手书金刚经。汗下渍纸。疑当更易。遣内侍质师。
师进偈曰。御汗一滴。万世津梁。无穷法藏。从此放光。
神宗大悦。慈圣皇太后闻师至。命近侍致斋供。赐紫
伽黎。师逊谢。避暑上方山。适憨山清公入都。晤师于
兜率院。师复偕至云居。礼石经。遂同住西郊园中。对
谈四十昼夜。目不交睫。时万历壬辰。秋七月也。师既
与憨山约。往浚曹溪。以通法脉。癸巳岁。先至匡山待
之。越二年。乙未。闻憨山以弘法罹难。叹曰。法门无人
矣。即往探曹溪。礼法供戒。灵通侍者。饮酒吊故。檀越
陈亚仙。有诗偈法语。将行赴京师救憨山。适知其谪
戍雷阳。遂待于江浒。仲冬相见于下关旅泊庵。执憨
山手曰。公不生还。吾不有生日。憨山再三慰解之。濒
别。师嘱曰。吾他日即先公死。后事属公。岁庚子。南康
知府吴宝秀。浙江乐清人也。有善政。以矿税被逮。其
夫人哀愤。投缳死。师在匡山闻之曰。阉人横行至此。
世道不可为矣。乃决策入京。师谓人曰。憨山不归。我
为法一大负。矿税不止。我救世一大负。传灯录未续。
我慧命一大负。舍此一具骨。释此三负。不复走王舍
城矣。越二年。壬寅。师于赭山。会延庆寺。忽自题其像
曰。这个阿师。心直口快。走遍天下。圜中自在。癸卯九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8b 页 X86-0648.png
月。为预祝莲池宏公明年七十偈。冬十月。妖书事起。
震动中外。忌者乘之。劾师下司寇狱。及鞫讯。师但以
三大负对。绝无他辞。时曹御史学程。在请室。倾心问
道。有圜中语录。先大夫(钱应金注先生。尔时讳斗光。后更名道素)计偕至。
特进谒请室。见其深慈定力。殷勤接引。谓有神光断
臂之风。适有欲死师者。师曰。世法如此。久住何为。腊
月戊戌。索浴罢。端坐说偈。微笑而逝。世寿六十一。僧
腊四十五。越十三年。丙辰冬。憨山清公至径山。为师
举龛荼毗。肉身俨然。舍利无算。塔于径山之文殊台。
有紫柏集。行世。师气雄体丰。面严冷心。乃最慈戒律。
精严见地。直截稳密。足可远追临济。近接楚石。从毗
舍浮佛半偈悟彻。亲切示人。居恒义重君亲。入佛殿
见万岁牌。必致敬。阅大统历。加额后览。偶读长沙志。
见忠臣李芾殉城事。泪直迸洒。视侍者自若。师诃曰。
当推堕汝于崖下。其天性若此。所至护持正法。摧伏
魔外。入室弟子甚多。而宰官居士尤众。先后兴复十
五古刹。所刻大藏外。访求古尊宿语录。及经论注疏。
梓行者凡若干种。赞曰

「 巍巍紫柏法门荆聂
 抉面屠肠斩头沥血
 创方册藏显直指禅
 闪电不绝孤云自还」


** 憨山清禅师传秀水寓公高承埏述

师讳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全椒蔡氏子。七岁见叔
母生子。又见叔死。即抱生死去来之疑。年十二。礼南
京大报恩寺西林宁公为师。赵文肃贞吉。见之曰。此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8c 页 X86-0648.png
子当为人天师也。嘉兴云谷会公。得法于法舟济禅
师。与冬溪泽公齐名。嘉靖甲子。往来栖霞报恩。每示
学人曰。古人终日吃饭。不嚼粒米。终日行路。不踏寸
地。如是用心。方有少分相应。师执侍甚勤。谷开示出
世参禅悟明心地之妙。师即请西林披剃。尽焚所习
外学。偕雪浪恩公。并事无极湛公。受具戒。听讲华严
玄谈。有省因。以澄印为字。岁乙丑。云谷集五十三人。
结坐禅期。于大天界寺。力拔师入众。同参谷指示。向
上一路。教以念佛审实话头。从此参究。一念不移。隆
庆已巳。住静金山二载。辛未。始辞谷北游。谷曰。古人
行脚。单为求明。已躬下事。尔当思将何以见父母师
友。慎勿虚费草鞋钱也。壬申。至京师投宿河漕遗教
寺。往西山从摩诃庵忠法师。听妙宗钞。又听法华唯
识。诣安法师。为说因明三支比量。参遍融贞公求指
示。融无语。惟张目直视。参笑岩宝公。岩问。何方来。曰
南方来。岩曰。记得来时路否。曰一过便休。岩曰。子却
来处分明。师便作礼。万历癸酉。游盘山。至千像峰石
室。见不语僧。遂与度夏。明年偕妙峰登公。请大藏。归
山阴王府。入少林礼初祖。结冬。邸中阅物不迁论。至
梵志出家。顿了旋岚偃岳之旨。于是生死去来之疑
冰释。作偈曰。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知。鼻孔向
下。伏牛山法光禅师。赠以偈。且曰。要公不捉死𧉮耳。
乙亥。至北五台。礼文殊大士。大方广公。厚礼之。寻结
茅五台峰下之龙门。匡山黄龙潭释彻空至。同居半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9a 页 X86-0649.png
载。参凤林寺二虎胤公。虎甚器重。丙子。莲池宏公。复
游五台。与师语契。为留旬日。丁丑。见南岳发愿文。剌
血书华严经。辛巳仲冬。慈圣皇太后。为神庙。建祈储
道场于五台山大塔院寺。期百有二十日。师与妙峰
主其事。壬午八月。光庙诞生。师与妙庵祯公。结隐太
行山障石岩。至京西中峰寺。重刻中峰广录。结冬水
斋于石室。癸未春。即遁居东海之牢山。豁悟楞严观
境。因恢复那罗延窟道场。始易号憨山。慈圣再徵。不
得。甲申。乃得其所在。辄赐内帑。师仿古矫诏赈饥事。
以赈山东饥民。丙戌。慈圣颁藏经于东海布金造寺。
赐额海印。达观可公访之。盘桓二旬。丁亥。殿宇工竣。
始开堂。为众说戒。己丑。请藏至南京报恩寺。感宝塔
放光。为二亲营生圹。壬辰七月。访达观可公于京师。
对谈四十昼夜。偕过石经山。礼释迦文佛舍利。礼石
经于雷音寺。礼琬公塔院。癸巳。山东又饥。师以山中
所储斋供。尽分赡边山四社之民。甲午冬。说戒于京
师大慈寿寺。岁乙未。方士流言。侵攘。逮赴诏狱。按验
无实。坐以私创寺院戍雷州卫。达观可公。欲白其枉。
师止之。为作逐客说赠师。而别道出江西。邹忠介元
标。迎至铁佛庵。与师一言投机。顿翻前案。丙申春。入
曹溪礼六祖。乃抵戍所寓城西古寺坡公亭。雷州饥
疠。师掩骼埋胔。以万计乃建盂兰会。说幽冥戒。天大
雨。疠随止。未几建化城庵于电白县西苦藤岭。施茶
济众。戊戌。修曹溪通志。成搆禅室于壁垒间。仿大慧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9b 页 X86-0649.png
冠巾说法。岁庚子。始住锡曹溪。为灵通侍者授戒。归
侵田。斥僦舍。屠门酒肆。蔚为宝坊。缁白坌集。摄折互
用。大鉴之道。勃焉中兴。乙巳。渡琼海。访苏东坡桄榔
庵白龙泉。求觉范禅师遗迹不可得。为之慨然。修五
羊青门长春庵。作曹溪廨院。为六祖办供。冬十一月。
熹庙诞生。恩诏开伍。癸丑。度岭至湖东。修衡州昙华
精舍。游德山礼祖。甲寅夏。慈圣皇太后宾天。诏至。师
返僧服。乙卯。礼南岳。直登祝融峰。旋游九疑山。过冬
于愚溪。丙辰。为花药寺僧续法系。过梅雪堂。吊逊庵。
至武昌。礼大佛。游九峰。礼无念有公塔。至浔阳。游东
林。有怀古诗。登匡庐。吊彻空。避暑金竹坪。游归宗寺。
登金轮峰。礼舍利塔。至黄梅。礼四祖五祖塔。游浮江。
截江登九华。礼地藏。遂东游浙江。会葬达观可公于
径山。吊莲池宏公于云栖。各为塔上之铭。先大夫(钱应
金。注高先生。讳道素)自云栖归。谓承埏曰。小子识之。憨公师友
死生之谊。便非流辈所及。岂俟弘法利生。始见宗门
龙象耶。王邑宰在公。语师曰。昨览楞严经八遍觉。与
昔时眼界不同。师曰。不要热忙。只管看来看去和经。
都不见了。始得赴净慈寺宗镜堂。说大戒。名宿云集。
游灵隐三竺西山。赞扬放生三池。过嘉兴栖真寺。埽
云谷会公塔。为传以表之。赴斋楞严东塔金明三刹。
瞻礼者数千人。至吴门。游诸名胜。诸大老问道于观
音山。复迎至虞山拂水。为三山缁白。说戒于京口大
彻堂。丁巳。返庐山建法云寺。于五乳峰下。效远公六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49c 页 X86-0649.png
时刻漏。专修净业。天启壬戌。复住曹溪。癸亥十月十
一日。示微疾。沐浴焚香。集众告别。顾曰。今日截断葛
藤。端坐而逝。世寿七十八。僧腊六十。自梦游集外。有
经论注解二十馀种。行世。师气宇轩举。士大夫有志
节者。多与之游。张文端位曰。人知憨师为大善知识
耳。不知有社稷功也。达观可公曰。曹溪肉祖。所现迩
来。曹源涸矣。藉憨师以谪戍。为波澜。而曹源复活。为
题康僧会尊者像寄之。有康祖来吴憨公谪粤语。其
推重如此。今上皇帝。御赞师像云。这老和尚。何等行
状。撑持法门。巳作栋梁。受天子之钳锤。为佛祖之标
榜。后署御名。供大内九莲菩萨院中。先是乙丑岁。龛
归庐山五乳峰法云寺塔而藏焉。崇祯癸未。粤人复
奉其龛。归曹溪。历年二十。端坐如生。遂金漆涂体升
座。与六祖肉身相望。就天峙冈旧塔院地供养。名曰
憨山院。去南华寺半里许。师每谓。万历间。五大师际
会一时。虽体用不同。理事各别。其所以扶树宗教。未
尝不同途合辙。爰作三铭二传。以备僧史。三铭者。莲
池宏公。达观可公。暨寿昌无明经公。二传则妙峰雪
浪也。其上首弟子。知微善。若惺炯。修六逸。智海岸。悟
心融。颛愚衡。夜台某。雪岭峻等数十人。不具载。师尝
示雪岭峻曰。学道人。第一要骨气刚。次要识量大。次
要生死心切。呜呼师生平。亦尽此三言矣。赞曰

「 西林抽条柳巷脱木
 终返曹溪如云赴谷
 机缘桴应文句钟鸣
 全身说法不假三生」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50a 页 X86-0650.png

** 雪峤信禅师传(附)
前进士槜李遗老 高承埏 纂

师讳圆信。字雪峤。一字雪庭。浙江鄞人也。朱姓。早失
父母。稍长。闻弥蛇经言水鸟树林皆念佛法僧。忽心
动。万历已亥。舍俗出家。截发上天台。自号不空。卧古
祠。乞食者二年。无有入处。一日逢静主妙祯。因参他
心通僧勘少林僧三天竺来公案。忽前后际断。说偈
曰。石贴背脊骨。翻身胁肋骨。子细思量来。动也动不
得。复喝曰。张三杀人。李四偿命。自此遂能作偈。欲返
天台。寻人印證。正出云门普济寺。举头见古云门三
字。乃大悟。作偈曰。一上天台云更深。脚根踏断草鞋
绳。比丘五百无踪影。见得他时打断筋。向人索纸笔
书之。自此遂能书画。高涂大抹。一洗前人印板法蔬。
笋气而出。以奇秀旋。结茅武康之双髻峰。至龙池。参
幻有传禅师。一见把住曰。佛不见身知是佛。且置如
何是若实有。知别无佛。龙池曰。有了你。没了我。师拓
开龙池。曰雪峤。不得老僧道。师作礼进具戒。至云栖。
参莲池宏禅师。具陈行脚。云栖曰。曾为浪子偏怜客。
一段苦心具见。然所得拈。向一边百尺竿头。更须进
步。师呈偈。云栖逐句著语。且曰。见处高美。更少作诗
偈。以头陀行。住双髻峰。续祖慧命。师一日问。百年后
衣钵付何人。云栖曰。我无衣钵。无能付。亦无受者。师
曰。如此断灭去也。云栖曰。影也没。有断灭。个甚么。师
曰。请师授记。云栖曰。诸佛授记多时也。师曰。不要这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50b 页 X86-0650.png
个葛藤。云栖大笑。师拜别。乞云栖垂语。令可以除。可
以进。云栖曰。除去有所得心。进到不可到处。更加精
进。振双髻之风。次年复参龙池。龙池竖一指。师曰。唤
作什么。龙池休去。又阅岁。师著草鞋。直入方丈。龙池
曰。你草鞋犹未脱也。师曰。何处见我草鞋来。龙池微
笑。师呈偈曰。数载龙池三度登。重重问话舌生冰。草
鞋分付虎狼去。双髻峰头一个僧。龙池颔之。甲寅春
二月。遂受记莂。乙卯春。云栖示寂。师为埽塔。作偈。有
衣钵山中问道流句。是年始自双髻。迁双径。结千指
庵于东坡池上。憨山清禅师。会葬紫柏日过之。机语
契合。题师真赞。有打破金刚圈咬碎铁栗棘之句。复
为作六妙铭。珍重而别。师又于山顶。筑语风居。榜其
门。曰孤云。卧此中。万山拜其下。予尝偕居士沈泓汪
沨吴统持。访友天目山中。过师双径。见语风窗外千
峰矗云真绝境也。师扪虱次。闻谷印公曰。慈悲些。师
曰。直要个个见血颛愚。衡公切菜次。师曰。作么生曰。
刀刀到底。师曰。用许多力气作么。曰你作么生。师曰。
一刀到底。鸳湖用公。玩新月次。师曰。者半个在那里
去了。湖良久曰会么。师曰。也只得半个。木陈忞参密
云悟公于金粟。机缘未契。至双径谒师。师问。曾到金
粟否。曰曾到。师曰。曾问话否。曰不曾。师曰。你怕打那。
曰某甲一向不曾。置得问头。请师处借转问头。师乃
开示。忞即转金粟去。师谓箬庵。问曰。我平日只教人
诵金刚经。曰多少人。错会大师意。师曰。直饶不错会。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50c 页 X86-0650.png
大远在。曰大师莫瞒人好。师瞠目视之。师清真孤上。
傲然自得。每振吼曼啸。不束缚沙门威仪。人称雪狮
子。晚遂号青狮翁。世衰法微。深自保护。影不出山者
三十年。崇祯庚辰。寿昌弟子。黄礼部端伯。博山弟子。
余巡抚大成。请开堂径山兴圣万寿寺。是年师正七
十矣。自此说法数大刹。浃月即归。其久者则庐山开
先而巳。师瞥见古云门得悟发愿。欲弘云门宗。所至
拈匡真偃禅师香。癸未春。上天童。为密云悟公封塔。
说偈曰。坐空千界月。诸佛汝同侪。凿破青山面。将身
就活埋。事竟。谓费隐容。木陈忞。石奇云等曰。佛法传
持。子孙绵远。如帝珠网。各自领会去。旋至龙池。埽塔。
有偈曰。铜棺山下养龙池。步入凉风觅我师。当户娑
罗空腹树。迎阶芳草昔人眉。追思滴血曾留偈。会写
传灯嗣法诗。今日塔前成九顿。源流千载继孙儿。是
秋。住我邑东塔寺。瓣香之祝。始嗣龙池。盖尝有五月
盘桓也。示众曰。禅和子行脚住山。须求个本命元辰
著落。岂是散心杂话。念柏树子过日的。直饶你念得
熟。如瓶泻水。卓然无依。你作么生。出身参禅。惟贵妙
悟。古人不远千里。见人三登投子。九上洞山。逃他一
片苦心。不过自然草鞋绳断。顶门眼开尽大地。方知
是我更无别物。祖师云。举足掉臂。无非西来大意。不
是妄语。丙戌。住绍兴云门寺。明年秋。师频唱鹅毛雪
儿满空飞。众讶之。中秋示微疾。即封钟板曰。吾将去
矣。郭居士问。嘱累何人。师曰。此道涂污甚。今日栈绝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51a 页 X86-0651.png
之。书偈曰。小儿曹小儿曹。生死路上须逍遥。皎月冰
霜晓吃杯。茶坐脱去了。八月二十六日酉刻。索茶一
杯。师随唱雪花飞句。端然坐逝。寿七十七。腊四十九。
塔全身于云门之前岗。所著有语录。怀净土诗。行世。
是为南岳下三十三世。入室弟子。彻崖歇。形山淖。惟
一润。曹源金。石涛铠。山鸣璐。先后主丛林法席。赞曰

「 云栖滴雨云门洒雪
 波兴龙池超然独绝
 书𦘕逸品禅亦如斯
 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 No. 1608-附-a
三大师传赞跋语

癸未冬月。先大夫归自宝坻。将之泾县。因念先世禅。
喜作云栖紫柏憨山三大师传赞。以续八十八祖。缮
录于甲申下元序。及雪峤老人复有函盖之契。未几
而雪公化去。先大夫更为著语。以续三大师。又未几
而先大夫离忧感疾。遂弃诸孤。余小子既不忍遗忘
手泽。且言念趋庭之暇。曾执侍双径巾瓶。是我家祖
孙父子。总在诸善知识光影中。重重现出也。因流涕
稽首。而敬述之。

顺治辛丑仲春日秀水高佑釲念祖敬识于稽古堂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51b 页 X86-0651.png
* No. 1608-附-b
又跋

曹溪憨山大师。剃度于嘉靖甲子。甫十九耳听无极
和尚讲华严玄谈。至海印森罗常住悟法界圆融之
旨。慕清凉之为人。因自命其字。曰澄印。万历癸酉。游
五台。求清凉传。按迹游之。至北台。见憨山奇秀。默取
为号。诗以志之。有遮莫从人去聊将此息机之句。岁
戊寅。书华严经。则剌血蘸黄金作供养。血沥尽弗顾。
以此感种种瑞梦。或梦入金刚窟。亲承清凉开示。或
夜登兜率天。入楼阁觐弥勒。聆转识成智大义。或梦
觐文殊。召入浴堂。从不净得大清净。岁辛巳。慈圣太
后。命建祈储道场于五台。适大塔院寺。修舍利塔成。
即以金书华严。安置塔藏。明春升座讲玄谈。听者万
众。偶见清凉疏。菩萨住处。东海那罗延窟。此云坚牢。
即今之牢山。癸未夏。访至其地。于山南观音庵废墟。
诛茅结庐。以隐。迨太后以[示*集]祝之劳。布金造寺。赐额
海印。而师之初机。巳在隐现间。晚年结晚庐山五乳
峰下。每念华严一宗。清凉乃此方撰述之祖。世多惧
疏钞之繁广。而但宗合论。奚可哉。因取疏文。挈提大
旨。名曰华严纲要。至天启壬戌而书成。遂重入曹溪。
越明年示寂矣。师夙参请云谷笑岩二老。高超义学。
直趋最上。故能酌曹溪滴水。化为法雨。溉被枯禅。乃
首山念禅师传¶ 第 651c 页 X86-0651.png
宗教互融。恒露其初机。而纵横涌出。其始终證入。似
独契华严宗旨。亦犹清凉为六祖法孙。而卒称华严
四祖云尔。佑釲读先大夫三大师传。窃谓云栖似永
明。紫柏似觉范。而憨公则清凉。干子圭峰益友也。外
舅谭公埽庵。首肯斯言。请再质之诸方具眼。

康熙丁未冬秀水高佑釲念祖敬识于金陵报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