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中峰普应本国师¶
中峰普应本国师¶ 第 622b 页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 中峰普应本国师

中峰普应国师者。讳明本。其先临济玄。玄七传杨岐
会。会八传无准范。范传雪岩钦。钦传高峰妙。妙之嗣
四人。师居其首。师自临济其世十八。临济自少林其
世十一。是师为少林二十九世之正胤也。师出钱塘
孙姓。母李氏梦。无门开道者。持灯至其家而生。师生
中峰普应本国师¶ 第 622c 页 X79-0622.png
之时。内室五色光明者三昼夜。襁褓即具大人相。坐
则跏趺。嬉戏则为佛事。既冠。阅传灯录。至明知生是
不生之理。为甚却被生死之所流转。大疑。乃求依狮
子院高峰妙禅师。妙公喜度之。三载观流泉有省。求
妙公印證。被打趁出。自此日作夜侍。常至晨钟鸣不
去。妙公不顾。久而洞彻玄旨。妙公大悦。书自相赞与
师曰。我相不思议。佛祖莫能视。独许不肖儿。得见半
边鼻。洎十载。妙公告寂时。以大觉寺属师。师推首座
祖雍主之。遂一笠吴楚。西至皖山匡庐。乃东还。结幻
住庵于吴雁荡。遂成丛席。霆发瞿公请主大觉。不就。
举定叟泰应之。泰尝受职于一山万矣。乃欲改嗣于
师。师大不然。以书却之曰。昨者坐语。未及它论。而首
以住院承嗣扣之者。惟恐足下苟循世谛故也。本与
足下。纳交十六年。彼此心怀。洞然明白。岂意足下不
谅愚情。反欲相及。何临事反覆若此耶。古人于法嗣
嫡传。所以深明宗系者。大法源委。不可诬也。世漓俗
薄。奉金请拂。以院易嗣者有之。本尝痛心于此。夫大
觉虽先师开山。然十方丛林尽有尊宿。舍彼不取。而
必欲本尸。何识量之不广也。本非畏住持。实畏嗣法
于开山也。故退避力辞。而举足下为之主政。以足下
自师一山禅师。岂可苟循世俗而易其所师哉。繇此
言之。本犹不欲以先师座下人。迭尸大觉。而况牵枝
引蔓。欲为本之嗣乎。闻命骇然。专浼逆流。塔主预此
拜闻。望以玉峡之音。直与拈出。或欲循俗易嗣。则本
中峰普应本国师¶ 第 623a 页 X79-0623.png
断然不敢与足下一日相聚也。至扣至扣。师还天目
庐高峰塔。至大戊申。仁宗在青宫。聘之不就。赐金纹
衣。加号法慧禅师。师隐去仪真。己酉。即船以居。乃吟
曰。懒将前后论三三。端的船居胜住庵。为不定方真
丈室。是无住相活伽蓝。烟村水国开晨供。月浦花汀
放晚参。有客扣舷。来问道。头陀不用口。喃喃庚戌。又
还天目。辛亥。复船居。吴江陈子聪为师建幻住庵。师
又去之。北隐汴梁。吟曰。廛市安居尽自繇。百般成现
绝驰求。绿菘紫芥拦街卖。白米青柴倚户收。十二时
中生计足。数千年外道缘周。苟于心外存诸见。敢保
驴年会合头。明年又结幻住庵于六安山。吟曰。胸中
何爱复何憎。自愧人前百不能。旋拾断云修破衲。高
攀危磴阁枯藤。千峰环绕半间屋。万境空閒一个僧。
除此现成公案外。且无佛法继传灯。丞相脱驩公望
风访师。师又弃庵。去之东海州。吟曰。道人孤寂任栖
迟。迹寄湖村白水西。四壁烟昏茅屋窄。一天霜重板
桥低惊涛拍岸明生灭。止水涵空示悟迷。万象平沉
心自照。波光常与月轮齐。驩公戒邑吏强师至私第。
乃与中书平章并诸山。必致师于灵隐。师固辞曰。夫
住持者。须具三种力。庶不败事。一道力。二缘力。三智
力。道体也。缘智用也。有其体而缺其用。尚可为之。但
化权不周。事仪不备耳。使道体既亏。便神异无算。虽
缘与。智亦奚为哉。或体用并缺。[曰/月]然居之。曰因曰果。
宁无慊于中乎。贫道无其实。故不敢尸其名。竟称病
中峰普应本国师¶ 第 623b 页 X79-0623.png
还天目。延祐丙辰。上谕宣政院。简釆名山宿德。以闻。
承旨者期入天目。师闻遁去。南徐丹阳蒋均为建幻
住庵。戊午。又还天目。明年九月。朝旨褒号佛慈圆照
广慧禅师。改狮子院。为正宗禅寺。驸马沈王王璋。又
赍御香紫衣。即所居而修敬慕焉。宣政又以径山请
师。师不就。乃结幻住庵于中隹山。中隹去西峰三十
里。岩磴险绝。缁素跋涉甚难。求师归院。至治癸亥。西
峰冻涸。大木摧折。师自叙曰。余初心出家。志在草衣。
垢面习头陀行。以[曰/月]服田衣。抱愧没齿。平昔懒退。非
矫世绝俗。盖以文字则失于学问。参究则缺于悟明。
寻常为好事者之所称道。亦报缘之偶然耳。秋示微
疾。有省候者。师皆曰。幻住庵漏且朽矣。不可久住也。
有僧告归吴门。师曰。何不过了。中秋去十三日。手书
属弟子曰。幻者朝死夕化。骨便送归三塔。依清规仪
式。不许循世礼也。次日白虹贯山。巅师跏趺。书偈而
化。停龛三日。颜益和悦。道俗奔集踰万。奉全身塔于
寺西望江石。阅世六十一。坐夏三十七。明宗己巳赐
谥。曰智觉禅师。塔曰法云。元统甲戌。追尊为普应国
师。乃以广录三十卷。颁入大藏。更命重臣。铭国师道
行于碑南诏五比丘。绘师顶相还国。四众迎相。入中
庆城相。放五色异光。繇是倾信禅宗。奉师为南诏第
一祖。时皆曰。本公圆辩不閟。针砭多方。哀讲士之趋
岐。伤禅流之混继。乃推大觉以嗣开先。接玄鉴而化
南诏。𠃔有大愚安龙潭信之高风。至于大功不宰。至
中峰普应本国师¶ 第 623c 页 X79-0623.png
让无名。杖履萧然。云行鹤举视声名。而若浼甘。肥遁
以如饴。楷芙蓉讷圆通不足过之。以其瀚海馀波。烟
屯雨骤。提凤阁之儒臣。醒天潢之贵戚。而永明寿明
教嵩。庶可并驾云。

赞曰。人人抱荆山之璧。个个得赤水之珠。何难兄释
迦。而弟弥勒。及读本祖自叙之语。愧汗横流。俯仰无
地矣。嗟乎非真祖师心语不吐。非正嫡裔背汗不流。
心语不吐者昧后也。背汗不流者欺先也。昧后欺先。
互相啖啖。则本祖隐现。堪忍世界。何日而休哉。

* 仰山佛智熙禅师

禅师姓唐氏。豫章人也。称元熙者。西山明觉院得度
之名也。晦机者。其师物初观和尚所赠之字也。号佛
智者御制也。临江通判从文丞相靖难死国。唐元龄
者。熙之胞兄也。庐山一山万禅师者。熙之益友也。大
中大夫广智全悟释教宗主。笑隐大䜣禅师者。乃熙
嗣法弟子也。熙为人事亲以孝。事师以诚。昆仲之间
以义。道友之间以直。训诲门弟。则严且慈。熙尝与一
山万行脚。万不耐丛林。好讥诸方。熙每抑之。且曰。明
眼衲子出言为丛林。轻重岂可易乎。物初观公时居
玉几。公为浙人。每操乡音。昼夜批削学者。学者畏其
口不敢近。熙强万上谒观公。观与熙语大惊。默计曰。
浇漓末世有此人也。又指万问熙曰。此老为谁。熙对
曰。乃元熙同行某甲也。观素闻万名。故深爱熙。得友
之正。乃留夏。朝夕警诲。熙辄深入玄奥。久之出住百
中峰普应本国师¶ 第 624a 页 X79-0624.png
丈。万嗣东叟住庐山开先寺。两山法席大振。衲子络
绎西江。诉禅人尝掌开先内记。请益参究。达旦不卧。
万每示之。诉不领。万曰。百丈熙堂头当能了子大事。
亟行勿迟。但勿可言从开先来。诉谒百丈。熙问曰。何
来。对曰。庐山。曰。曾见万聱头否。诉不语。熙指曰。果遭
渠卖弄矣。䜣悚然莫知所以。熙居百丈十二载。迁净
慈七载。迁双径。居双径。未久退隐南山之阳。江右丛
林闻熙退閒。争启请之不巳。熙领仰山。仰山久废之
馀。熙至。衲子不厌枯淡。从之者数百辈。其堂庑朽败
不堪。主事僧历请充修造。熙历止不许。一夜雷雨暴
作。方丈后壁忽崩塌。熙移绳床。就侍者房而卧。明晨
命以草苫之。有富人入山见熙。坐草壁边说法。而禅
者悠悠自若。富人乃大异。发意坚请新之。仰山遂成
精舍。延祐六年秋。仲手字别所知。复作偈别众而逝。
时侍僧有失常度。语话声高。熙复张目正色曰。敢以
吾死而堕吾规耶。摈逐之。巳而瞑目长往。世寿八十
二。僧夏六十三。熙四为住持。以策发为急务。然机不
易施。施必中节。尝以百丈野狐话。问诉书记。诉拟对
熙喝之。诉即悟旨。又举太原孚闻角悟道因缘。示常
道者曰。卢生入沧海。太史游名山。从此杨州城外路。
令严不许早开关。常亦悟旨。(常号梅屋。著佛祖通载行世。)又以西
湖山水问伦上人。伦曰。通身无影像。步步绝行踪。熙
厉声曰。未在。更道。伦亦悟旨(伦号仲方。后住保宁)。熙晚年久不
上堂。四众坚请之。熙乃曰。云门道。个普字尽大地。人
中峰普应本国师¶ 第 624b 页 X79-0624.png
不柰何。殊不知云门四棱著地。当时若与震威一喝。
待此老恶发。徐徐打个问讯道。莫怪触忤。好非但救
取此老。亦能振起云门纲宗。虽然口是祸门。有数禅
者。座下省发而去。

* 笑隐䜣禅师

禅师大诉者。字笑隐。世籍江州。为唐尚书陈操之裔。
后徙居南昌。故为南昌陈氏也。母萧氏。孕感异徵。日
者谶曰。生子当为法中龙文中虎。及娩。地为震动。父
殁。母盛年修净业。䜣为童时。见佛相好。则恋慕如慈
亲。年九岁。得依水陆院伯父云阇黎为大僧。遍阅大
藏经文。欲扣明已躬。愿尽形寿以法为檀。时一山万
禅师开化匡庐之开先寺。诉竟走依之。不发。然诉常
于此切万指。往百丈。遂彻證于熙禅师拂下。熙曰。昔
黄龙得旨。泐潭领徒。游方及见慈明。气索汗下。你道
过在甚处。诉对曰。千年桃核里。觅甚旧时仁。熙以为
类己。大然之。熙迁杭之净慈。命䜣分座。诉以书记自
任。盖䜣博学广知。加之辩才转变无方。尝题曹操读
碑图。其略曰。碑阴八字非隐语。德祖有智如滑稽。岂
是阿瞒不解此。感愧上马归路迷。一时名辈称之。又
访中峰本禅师于天目山。坐语。夜半风雨大作。崖石
欲裂。左右皆辟易。诉不少动。中峰曰。诉公慧定之力。
俱足他日必大可观。至大四年。出住湖之乌回。次住
杭城报国。又住中竺报国。中竺俱经火之馀。诉至任
缘鼓舞。大厦俱成。僧徒相从者垂千辈。首以竹篦子
中峰普应本国师¶ 第 624c 页 X79-0624.png
付之觉原昙。而妙喜门风又一振矣。天历元年。朝旨
改金陵潜邸。为大龙翔集庆寺。以诉为开山第一代。
明年诏入奎章阁。设高座。阐扬大法。出貂裘金衲赐
之。䜣终不以示人。然自奉俭薄。衾衣常十数载不易
也。频躬烧香。浴以给众。身外之役。不以劳人。至于名
教节义。则感励奋激。不知有已。明宗嘉其风范。亲书
广智庵额赐。诉退居处。至顺二年。疏谢。归林下。不报。
又辞。文宗敕台臣慰䜣。安居龙翔终老。兼命较订百
丈清规。为缁门定式。盖百丈建立以来。年代数百。法
久成毙。诸方丛席各杜绳规。俾律仪大典易式无闻。
䜣以百丈旧文。订列条章若干门。互换主宾。令法久
住。书成。进上。敕诸丛林。遵而一之。于是天下缁流。礼
乐铿锵。进止有节。大智之风。俨然在矣。嗣后朝赐益
隆。梵侣益众。其禅席之盛。自秀法云以来。未之有也。
会中龙象。则有愚庵智及季潭宗泐清远怀渭辈。激
扬旨要。尝问僧。青州布衫重七斤。古人道了也毕竟
一归何处。僧曰。东廊头西廊下。曰。甚么处见赵州。僧
拟对。䜣曰。棒上不成龙。又问。竖拂拈椎。古佛榜样。擎
杈舞剑。列祖条章。衲僧下一句。作么生道。僧珍重便
行。䜣曰。不消一劄。又问。释迦弥勒文殊普贤从你脚
下过去也。僧顾左右。䜣喝之。又问。无位真人落在甚
处。僧便作礼。䜣曰。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至正四年五
月朔日。退居广智庵。复与御史脱欢公话。别凡熟知。
悉致辞。柬命弟子。以两朝所赐资帛。营万佛阁。俾群
中峰普应本国师¶ 第 625a 页 X79-0625.png
生得所瞻仰。从容书偈。顺寂焉。阅世六十一。坐夏四
十六。学士虞集为蒲室叙。叙状䜣生平甚详。盖䜣之
母。精修净业。感地生白连。䜣移居报国。时其母西往。
䜣常愧慕陈尊宿编蒲。以故志所居处。皆曰蒲室。四
会语录。外文集若干卷。名蒲室集云。

赞曰。语云。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若仰山父子之
为人。庶其全矣。熙公至殁。犹教诫弟子。整其家法。䜣
公于殁前一日。召宗泐辈。孜孜以妙喜门庭为属。较
二公之心。而往返阎浮百千次。尚未足其愿也。呜呼
大哉。

* 雪窦无印證禅师

禅师名大證。号无印。鄱阳史氏子也。年十四。投昌国
寺智节出家。以所习试。优等得度。为大僧。乃焚膏继
晷。研穷秘典。节喜资證。游方首谒荆溪琬禅师于庐
山之圆通寺。琬貌寒寻常。鼻涕沾衣。證易之欲发去。
复心计曰。逢人草草。安辨玄黄也。因私入室。求说祖
师心诀。琬换手槌胸。大叫曰。逼杀人。證疑惧而退。有
宿衲思庵睿者。以年迈寓国通。閒房晦养。自怡林下。
虽知名不得而亲之。證几欲就请。莫得其便。一日睿
如厕归。證从后随入。睿曰。是谁。證曰。欲求法耳。睿大
怒趁出。便掩户。證大惊疑。复乘间乞见睿。睿曰。佛法
自有方丈。汝到此讨甚热碗。證曰。大證初参。不蒙方
丈和尚指示。但见其槌胸大叫而巳。睿曰。头上安头。
證恍然涕泣。礼谢曰。吾师婆心一至此乎。睿曰。据子
中峰普应本国师¶ 第 625b 页 X79-0625.png
机智。不宜滞此。比来天童有云外岫禅师。提唱洞宗。
昨见新录。巧譬傍引。奔逸绝尘。其绵密可观。子宜往
事之。盖岫嗣直翁举。举嗣东谷光。光嗣华藏祚。祚嗣
净慈晖。晖乃弘智觉之子也。證机投云外岫公。乃灯
传弘智七世焉。岫公一日上堂罢。厉声叫曰。天童今
日大死去也。你作么生救。證对曰。请和尚吃饭。又曰。
天童今日大死去也。你不要相救。又对曰。作么作么。
又曰。天童今日大死去也。阿谁与我同行。證又对曰。
和尚先行。大證随后。岫公呵呵大笑而殁。證乃备述
岫公风度于中峰本和尚。峰喜而赞曰。太白峰为屏。
二十里松为座。云影外藏身。几多人蹉过。不蹉过元
是隰州古佛再来。切忌机前说破。于是诸方共称岫
公。为弘智真传也。丞相脱欢公。请證出世衢之南禅。
而次地迁锡。六会说法。然所居之室。如传舍。惟入草
求人。不厌饥渴。尝曰。我当时错登圆通门。入思庵室。
被渠哄。到江浙。七上八落。至今没个合煞。若有代山
僧。鼻孔出气者。山僧两手分付。虽然相逢没量汉。莫
作假鸡声。晚居雪窦。示众曰。千说万说。不若觌面。一
见昨日二十九。今朝七月一报你参玄人。光阴如箭
疾。娘生两只眼。个个黑如漆。急急急回头。看取天真
佛。良久云。是何面孔。下座。巡堂吃茶。又曰。妙不妙衲
僧鼻孔无多窍。玄不玄刹竿头上无青天。至士宁容
袖手。良马岂待挥鞭。全超棒喝不落蹄筌。百鸟不来
春又去。岩房赢得日高眠。證老年退居定水之圆明
中峰普应本国师¶ 第 625c 页 X79-0625.png
庵。其示寂时。春秋六十有五。阇维有不坏者二。曰牙
齿。曰数珠。舍利明莹。门人景云建窣堵于本庵。

赞曰。洞室宗旨绵密。弘智数传之下。弗克大鬯者。何
也。盖学者卤莽。艰于入彀耳。至无印师资力挥鲁戈。
顿返羲轮。猗欤杰也。若以临末舍利明莹。而识其生
平。则负圆通老衲。不胜言矣。

* 断崖义禅师

断崖了义禅师者。湖州德清汤氏子也。六岁始言。言
即入理。常随其母。诵法华经。因牵母衣而问曰。佛放
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土。靡不周遍。母曾见
么。母答曰。佛放瑞光。如优昙花。时一遇耳。又问曰。因
甚又道。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母良久。抚其顶而
叹曰。儿有慧根乎。更宜广见高明休自屈。年十七。闻
举高峰妙公警策语。乃勃起曰。此大善知识也。我往
从之。其母甚喜。竟造狮子岩。谒妙公。公爱其挺特。俾
提一归何处话。且授名曰从一。妙公每呼从一。一每
应诺。公曰。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尾巴过。
不得一罔措。自是一归何处。与牛过窗棂话。结成一
片。如碍铁围。或间求示。非拳则棒一。又疑拳棒与本
参。岂相干耶。偶过钵盂塘。见松梢雪坠有省。即举似
公曰。不问南北与西东。大地山河一片雪。声未巳。又
被痛棒打。退不觉陨身崖下。同学扪萝救之。一乃誓
限七日。昼则桩立。夜则攀树。临崖露立达旦。未及期。
大彻扣关。大呼曰。今日瞒我不得也。公曰。作么。曰。大
中峰普应本国师¶ 第 626a 页 X79-0626.png
地山河一片雪。太阳一照便无踪。自此不疑诸佛祖。
更无南北与西东。妙公乃上堂曰。我布漫天大网。打
凤罗龙不曾。遇得一虾一蟹。今日有个蟭螟。虫撞入
三十年。后向孤峰顶。扬声大叫。且道。叫个甚么。举拂
子云。大地山河一片雪。一便夺拂子云。尽大地有一
人发真归源。我悉知之。公便下座。于是举扬料拣。词
不少逊。而从一行者之名大显。辞归。德清结茆武康。
居以事母。名缁乐访之。又五载还天日。妙公曰。大有
人道。你拖泥带水在。对曰。两眼对两眼。妙公。乃为薙
落。更从一。名了义。自号断崖。遂单瓢只杖。渡淮杨。历
齐鲁。访燕赵。登五台。随所至处。辨论风生。海内丛席
为之大震。中峰本公。状其生平曰。撞漫天网。解狮子
铃。情亡义断。石裂崖崩。夺庞老金珠。高挥大抹。将阿
爷门户。竖柱横撑。这边那边。了无羁绊。问禅问道。不
近人情。大地山河一片雪。话头流落至今行。名刹争
起之。不顾。逮本雍二禅师相继化去。义始住天目正
宗寺。年巳七十。道风益峻。众未尝登百辈半受诸方
付嘱者。就正请益。不敢生。忽尝示众曰。若要超凡入
圣。永脱尘劳。直须去皮换骨。绝后再苏如寒灰。发焰
枯木重荣。岂可作容易想。我在老和尚处。多年每被
大棒打。彻骨髓不曾。有一念远离心。直至今日。才触
著痛处。不觉泪流。岂是你欢喜踊跃。咬著些子苦味。
便乃掉头不顾。殊不知苦味。能除百病。大凡功夫若
到。省力时。如顺水流舟。只要梢公牢牢把柁。才有丝
中峰普应本国师¶ 第 626b 页 X79-0626.png
毫异念。生管取丧身失命。若到纯一处。不可起一念
精进心。不可起一念懈怠心。不可起一念求悟心。不
可起一念得失心。才有念生。即被一切邪魔入你心
腑。使你颠狂。胡说乱道。永作魔家眷属。佛也难救你。
戒之戒之。元统元年除夕。告众曰。有一件事。天来大
还。委悉么良久云。明日。是元朝越六日。指法云塔西
空地曰。更好立个无缝塔。归与禅者谈笑自若。乃曰。
老僧明日天台去也。侍者曰。某甲相随得么。曰。骑马
趁不及。次日跏趺而逝。世寿七十二。坐夏四十九。奉
遗命。塔于所指之处。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度大师。
义初会葬中峰时。笑谓众曰。过后十二年。更为老僧。
一会及入灭时。正符其谶。

赞曰。棒头觅落处。何如捞月水中。喝下越端倪。却似
分胶膝里。师初扣关。见高峰孤硬。有上山推毂之难。
自后立地知此道。平常有顺水放舟之快。想其为人
烈丈夫也。故其问道出家之迹。颇与卢行者相若说
法。写自心曲。以真实诲人。至今传其语。为禅关策要。
宜矣。

南宋元明僧宝传卷九
中峰普应本国师¶ 第 626c 页 X79-062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