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东土祖师¶
东土祖师¶ 第 436a 页

指月录卷之四


* 东土祖师

**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者

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
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于般若多罗尊者得
法。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巳得通量。达磨者通大之义
东土祖师¶ 第 436b 页 X83-0436.png
也。宜名达磨。因改今名。(祖问尊者。当往何国作佛事。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
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远行衰于日下。祖又曰。彼有大士堪为法器
否。千载之下有留难否。者曰。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后六十馀年。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
之。汝至南方勿住。彼惟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纵到彼。亦不可久留。听吾偈曰。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
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又问曰。此后更有何事。者曰。从是巳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难。听
吾谶。偈曰。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又问。此后如何。者曰。却后
二百二十年。林下见一人。当得道果。听吾谶曰。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粟。供养十
方罗汉僧。复演诸偈。皆预谶佛教隆替事。具宝林传。及圣胄集)祖恭禀教义。服勤四
十年。迨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
先。二名佛大胜多。本与祖同学。佛陀跋陀小乘禅观。
佛大先既遇般若波罗尊者。舍小趣大。与祖并化。时
号为二甘露门矣。而佛大胜多。更分徒而为六宗。第
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
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巳解。别展化源。祖喟然
叹曰。彼之一师巳陷牛迹。况复支离而分六宗。我若
不除。永缠邪见。言巳微现神力。至有相宗所问曰。一
切诸法何名实相。彼众中有一尊长萨婆罗。答曰。于
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祖曰。一切诸相而不互
者。若名实相。当何定耶。彼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
定诸相。何名为实。祖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
定。当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
义亦然。祖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
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祖
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巳变巳往。其义亦然。彼曰。不
东土祖师¶ 第 436c 页 X83-0436.png
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祖曰。实相不
变。变即非实。于有无中。何名实相。萨婆罗心知圣师
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虚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
故。当我此身得似此否。祖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
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
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彼众闻巳。心意朗然。钦
礼信受。祖瞥然匿迹。至无相宗所而问曰。汝言无相。
当何證之。彼众中有波罗提者。答曰。我明无相。心不
现故。祖曰。汝心不现。当何明之。彼曰。我明无相。心不
取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祖曰。于诸有无。心不取舍。
又无当者。诸明无故。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
无相而欲知之。祖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
何名三昧。彼曰。我说不證。證无所證。非三昧故。我说
三昧。祖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
波罗提闻祖辨析。即悟本心。礼谢于祖。忏悔往谬。祖
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證之。此国有魔。非久降之。言巳
忽然不现。至定慧宗所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彼
众中有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祖曰。既
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
一。二亦不二。祖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
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
矣。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婆
兰陀闻之。疑心冰释。至第四戒行宗所问曰。何者名
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彼众中有一贤者。
东土祖师¶ 第 437a 页 X83-0437.png
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祖曰。
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
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彼曰。我有内外。彼巳
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
清净。即戒即行。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
何谈内外。贤者闻之即自惭服。至无得宗所问曰。汝
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彼众中有宝
静者。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
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彼曰
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祖曰。得既
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静闻之顿除
疑网。至寂静宗所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
寂。彼众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
染。名之为静。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
用寂静。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
静。祖曰。空空巳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彼
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于是六众咸誓归依。化被
南天。声驰五印。经六十载。度无量众。后值异见王欲
毁佛法。王故祖之侄也。祖悯之欲开其蒙。而六众亦
各念。佛法有难。师将何所匡济。祖遥知众意。弹指应
之。六众悉闻云。此我师信响也。皆至祖所。祖曰。一翳
蔽空。孰为剪之。前无相宗宗胜欲行。祖曰。汝虽辩慧。
道力未全。且与王无缘。胜辞祖。竟至王所。广陈法要。
王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宗胜曰。如王治化。当合其
东土祖师¶ 第 437b 页 X83-0437.png
道。王所有道。其道何在。王曰。我所有道。将除邪法。汝
所有法。将伏何人。祖不起于座。悬知宗胜义堕。召波
罗提曰。宗胜不禀吾语。与王论屈。汝急往救。波罗提
曰。愿假神力。言讫云起足下。遂乘以见王。王正问宗
胜。忽见愕然。忘其所问。而顾波罗提曰。乘空来者是
正是邪。提曰。我非邪正。而来正邪。王心若正。我无邪
正。王虽惊异。而骄慢方炽。即摈宗胜令出。波罗提曰。
王既有道。何摈沙门。我虽无解。愿王致问。王怒而问
曰。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
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
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
否。提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
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提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
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
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
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
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王闻偈巳。心即开悟。
悔谢前非。咨询法要。(妙喜云。即今敢问诸人。那个是佛性。那个是精魂)王复
问波罗提。师承为谁。提曰。大王之叔菩提达磨也。王
闻遽敕近臣。迎祖至王宫。祖为王忏悔往非。王闻泣
谢。随诏宗胜归国。近臣曰。宗胜被谪时。巳捐躯投崖
矣。祖曰。胜尚在。召之当至。初胜受摈。耻不能正王。遂
投身危崖。俄有神人。以手捧承。置于岩上。胜曰。我忝
沙门。当与正法为主。不能抑绝王非。是以捐身。自责。
东土祖师¶ 第 437c 页 X83-0437.png
神何佑助。愿示所以。于是神人乃说偈曰。师寿于百
岁。八十而造非。为近至尊故。熏修而入道。虽具少智
慧。而多有彼我。所见诸贤等。未尝生珍敬。二十年功
德。其心未恬静。聪明轻慢故。而获至于此。得王不敬
者。常感果如是。自今不疏怠。不久成奇智。诸圣悉存
心。如来亦复尔。胜闻偈欣然。遂宴坐岩间。至是王遣
使山中召胜。祖谓王曰。知胜来乎。王曰未知。祖曰。再
命乃来耳。使者至山。而胜辞。果再命乃至 祖念东
震旦国。佛记后五百岁。般若智灯运光于彼。遂嘱弟
子不若蜜多罗。住天竺传法。而躬至震旦。乃辞祖塔。
别学侣。且谓王曰。勤修白业。吾去一九即回。祖泛重
溟。凡三周寒暑。达于南海。实梁普通七年庚子岁。九
月二十一日也。广州剌史萧昂。具礼迎供。表闻武帝。
帝遣使斋诏迎请。以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曰。朕即
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
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
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
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
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
曰不识。帝不悟。

雪窦颂云。圣谛廓然。何当辨的。对朕者谁。还云不
识。因兹暗渡江。岂免生荆棘。阖国人追不再来。千
古万古空相忆。休相忆。清风匝地有何极。顾视左
右云。这里还有祖师么。唤来与老僧洗脚○别记
东土祖师¶ 第 438a 页 X83-0438.png
云。帝后举问志公。公曰。陛下还识此人不。帝曰不
识。公曰。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帝悔欲遣使追
请。公曰。莫道遣一使请。阖国人去。他未釆著在。圜
悟勤云。武帝道不识且道与达磨道底。是同是别。
似则也似。是即未是。人多错会道。前来达磨是答
他禅。后来武帝是对他志公问。乃相识之识。且得
没交涉。当时志公恁么问。且道作么生祇对。何不
一棒打杀。免见涂糊 志公化在天监十三年。相
去巳久。此必缪传。今录此者。以勤公拈语也。

祖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
日。届洛阳。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
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有僧神光。久居伊洛。博览
群籍。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
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
造玄境。遂诣祖参承。祖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光自
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剌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
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值大雪。光夜侍立。迟明积
雪过膝。立愈恭。祖顾而悯之。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
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祖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
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闻
祖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
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
可在。祖遂因与易名曰慧可。乃曰。诸佛法印即得闻
东土祖师¶ 第 438b 页 X83-0438.png
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
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
曰。我与汝安心竟。

芭蕉清云。金刚与泥人揩背。圜悟勤云。正当与么
时。法身在甚么处。

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言所
得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
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
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
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
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乃
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
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
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
内传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
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冯何得法。
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
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
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
少。潜符密證千万有馀。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
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
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祖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
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吾
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尝自出而试之置石。石裂。缘
东土祖师¶ 第 438c 页 X83-0438.png
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
踰海越漠。为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
授。吾意巳终。(别记云。祖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秪教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
可以入道。慧可种种说心性。曾未契理。祖秪遮其非。不为说无念心体。可忽曰。我巳息诸缘。祖曰。莫成断灭去
否。可曰。不成断灭。祖曰。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言巳。乃与徒众。往禹门
千圣寺。止三日。有期城太守杨衒之。早慕佛乘。问祖
曰。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如何。祖曰。明佛心宗。行
解相应。名之曰祖。又问。此外如何。祖曰。须明他心。知
其今古。不厌有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
能是解。故称为祖。又曰。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
智慧昏蒙。尚迷真理。适听师言。罔知攸措。愿师慈悲
开示宗旨。祖知恳到。即说偈曰。亦不睹恶而生嫌。亦
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
名之曰祖。衒之闻偈。悲喜交并。曰愿师久住世间。化
导群有。祖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万差。多逢愚
难。衒之曰。未审何人。弟子为师除得否。祖曰。吾以传
佛秘密。利益迷涂。害彼自安。必无此理。衒之曰。师若
不言。何表通变观照之力。祖不获巳。乃为谶曰。江槎
分玉浪。管炬开金锁。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衒之
莫测。礼辞而去。时魏氏奉释。禅隽如林。光统律师流
支三藏者。僧中鸾凤。而议多与祖相违。祖玄风所被。
有识咸归。彼徒生嫉。数加毒药。莫能中伤。至第六度。
以化缘既毕。遂端居而逝。葬熊耳山。起塔定林寺。其
东土祖师¶ 第 439a 页 X83-0439.png
年魏使宋云。[葸-十+夕]岭回。见祖手携只履翩翩而逝。云问
师何往。祖曰。西天去。云归具说其事。及门人启圹。棺
空惟只履存焉。诏取遗履少林寺供养。至唐开元十
五年丁卯。为信道者窃在五台。今不知所在。

传灯载。师示寂之日。为魏庄永安元年戊申十月
五日。通论据史辨其讹。故今削去 禾山方曰。死
心先师。每举只履西归话。以问衲子。而实难明。诸
方或谓之隐显。或谓不可有两个。或谓惟此一事
实。若也恁么。未识祖师意旨。诸人要见么。浊中清。
清中浊。勿谓麒麟生只角。西行东向路不差。大用
头头如啐啄。莫莫。玄要灵机休卜度。

** ▲二祖慧可大师

武牢人。姬氏子。父寂以无子。祷祈
既久。一夕有异光照室。母遂怀妊。故生而名之曰光。
少则超然。博极载籍。尤善谈老庄。后览佛乘。遂尽弃
去。依宝静禅师出家。遍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三。返香
山。终日宴坐。又八年。于寂默中。忽见一神人谓曰。将
欲受果。汝其南矣。翌日觉头痛如剌。欲治之。忽闻空
中曰。此换骨也。往见静述其事。静视之。见顶骨峣然
如五峰秀出。以有神异。更名神光。静语祖曰。汝相吉
祥。而神令汝南。彼少林有达磨大士。必汝师矣。祖遂
造少室。逮得法。至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踰四
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祖曰。弟子身缠风恙。请
和尚忏罪。祖曰。将罪来与汝忏。士良久曰。觅罪了不
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见和
东土祖师¶ 第 439b 页 X83-0439.png
尚。巳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
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
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祖深器之。
即为剃发。曰是吾宝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
于光福寺受具。自兹疾渐愈。执侍经二载。祖遂嘱累。
付以衣法。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
种。花亦不曾生。又曰。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
当有国难。般若多罗悬记。所谓心中虽吉外头凶者。
是也。吾亦有宿累。今往酬之。汝谛思圣记。勿罹世难。
善去善行。俟时传付 祖乃往邺都。化导。四众。皈依。
三十四载。遂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酒肆。或过屠
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或问之曰。师是道人。何故如
是。祖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后至筦城县匡救寺
说法。有辨和法师。正于其寺讲涅槃经。其徒多去之
而从祖。和愤嫉。兴谤于邑宰翟仲侃。侃加祖以非法。
祖怡然委顺。识真者谓之偿债。时年一百七矣。隋文
帝开皇十三年癸丑三月十六也。葬磁州滏阳县东
北七十里。唐德宗谥大祖禅师。

辨和或云道恒。恒闻祖语。诋为邪说。遣徒破祖。其
徒至辄欣服不去。恒有遇之涂者。恒曰。我用尔许
功开尔眼。今反尔耶。其徒曰。我眼本正。因师故邪。
恒遂深怒。密谋兴谤。致祖非法 皓月供奉。问长
沙岑和尚。古德云。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偿
宿债。只如师子尊者二祖大师。为甚却偿债去。沙
东土祖师¶ 第 439c 页 X83-0439.png
曰。大德不识本来空。月曰。如何是本来空。沙曰。业
障是。曰如何是业障。沙曰。本来空是。月无语。沙以
偈示之曰。假有元非有。假灭亦非无。涅槃偿债义。
一性更非殊。

** ▲三祖僧璨大师

不知何许人。以白衣谒二祖得度。
传法后。隐于舒之皖公山。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当后
周毁法。祖深自韬晦。居无常处。积十馀载。人无能知
者。至隋开皇十二年。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祖
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
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统要云。信于是有省。又问
如何是古佛心。祖曰。汝今是甚么心。曰我今无心。祖曰。汝既无心。诸佛岂有耶。信于是顿息其疑)服
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谨。祖屡试以玄微。知
其缘熟。乃付衣法。偈曰。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
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祖又曰。昔可大师付吾法
后。往邺都行化三十馀年。今吾得汝。何滞此乎。即适
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
供。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化。
隋炀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

祖说法三十馀年。绝口不谈其姓族乡邑。常语四
祖云。有人借问。勿道于我处得法。

祖著信心铭曰。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
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
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
无馀。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
东土祖师¶ 第 440a 页 X83-0440.png
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惟滞两边。宁知
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
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
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
求真。惟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
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
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
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
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
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
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
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
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
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
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寐。诸梦
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
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
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
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
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
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
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延促。一念万年。无在
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
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
东土祖师¶ 第 440b 页 X83-0440.png
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
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圆悟勤云。人多错会道。至道本无难。亦无不难。只
是唯嫌拣择。若恁么会。一万年也未梦见在 中
峰本禅师。作信心铭辟义解。每两句下。申以示语。
次述义解。乃作辟义。复系以偈。聊录二三。要之大
旨悉如是矣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初示语云。神
光烜赫。万灵罔测。踞群象之深渊。启重玄之大宅。
临济用金刚王。发雷轰霆震之令。望影尤难。德山
遣木上座。奋风驰电走之威。追踪莫及。陶形铸象。
不居其有功。负海擎山。似觉其无力。黄面汉四十
九年。有手只好拿空。白拈贼千七百个。有口惟堪
挂壁。最现成。难委悉。拟向当阳指似伊。早是门前
起荆棘。次述义解云。祖师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义解者谓。此两句乃一篇之要纲。一铭之本旨。然
信之一言。全该悟證。非信行之信也。如法华之诸
子。于会权入实之际。作信解品。以述其怀。吾祖目
之曰至道。唯佛證之曰菩提。众生昧之曰无明。教
中彰之为本觉。皆一心之异名也。至若遍该名相。
涉入色空。异辙殊涂。千条万目。岂乖优劣。靡隔悟
迷。莫不由斯而著。如赵州之柏树子。杨岐之金刚
圈。密庵之破沙盆。东山之铁酸馅。异端并起。邪法
难扶。则知至道之话行矣。该通事理。融贯古今。说
个无难。早成剩语。然圣凡染净。极目全真。拣择情
东土祖师¶ 第 440c 页 X83-0440.png
生。迥乖至体。是谓唯嫌拣择也。下文虽殊。悉禀其
意。辟曰。依稀相似。彷佛不同。且至道二字。任你意
解。谓无难之旨。须相应始得。自非心开神悟。妙契
冥符。迥绝见知。超出言象者望无难之旨。不啻天
渊。于根境相对。差别互陈。不能当处解脱。拟将个
无难不简择底道理。存乎胸臆。又岂止于认贼为
子矣。故于此不能忘言。偈曰。至道不应嫌拣择。莫
言拣择堕凡情。快须擉瞎娘生眼。白日挑灯读此
铭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示语云。荐福莫。赵州无。
雪峰放出南山鳖鼻。云门打杀东海鲤鱼。兴化赴
村斋。向古庙里躲卒风暴雨。丹霞烧木佛。却教院
主堕眉须。疑杀人间几丈夫。述义解云。祖师道良
由取舍所以不如。义解者谓。此心既如太虚之圆。
无相不具。一切皆如。你于染净法中。瞥生取舍。则
不如也。辟曰。若是真正本色参学上士。见此等说
话底人。便与劈面唾。不为性燥。盖像龙不能致雨
故也偈曰。取既非如舍不如。是牛谁敢唤为驴。大
千沙界金刚体。也是重栽颔下须 一种平怀泯
然自尽。示语云。不动道场。无生法忍。皓月照窗扉
清风拂屏枕。有佛处不得住。铁裹灯心。无佛处急
走过。花铺蜀锦。三千里外摘杨花。十方虚空尽销
陨。易商量。难定准。海底泥牛吃铁鞭。百草头边风
凛凛。述义解云。祖师道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义解
者谓。取舍之情既尽。圣凡知见无依。自然一切处
东土祖师¶ 第 441a 页 X83-0441.png
平常。一切处泯灭。辟曰。白日青天莫寐语好。即今
眼见色耳闻声。唤甚么作平怀不平怀。偈曰。泯然
尽处事无涯。百草头边正眼开。生死涅槃俱捏碎。
不知何处著平怀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示语云。
太华山非险。沧溟海不深。卢仝月蚀诗。有何难读
伯牙流水曲。煞有知音。惟有东山暗号子。收来无
缝罅。放去卒难寻。搅扰几多伶俐客。摩裈擦裤到
于今。述义解云。祖师道无咎无法不生不心。义解
者谓。此二句返上二句而言。谓无咎则万法自消。
不生则一心自寂。法消心寂。至道之体冲然。不待
得而得矣。辟曰。昔僧问赵州。学人乍入丛林。乞师
指示。州云。吃粥了也未。僧云。吃粥了也。州云。洗钵
盂去。此僧悟去。且道此僧当时悟无咎耶。悟无法
耶。悟不生耶。悟不心耶。试定当看。偈曰。法法只因
无咎咎。心心多谓不生生。寒猿夜哭巫山月。客路
原来不可行 中峰老人费尔许唇舌。要之不出
圆悟大师数语也。今之人读此铭。顺文解义。未有
出于所述义解者。然则自昔宗师深斥此。何哉。莫
是拟心即差。不作义解则得么。咦。去去西天路。迢
迢十万馀。莫错领解。赚到腊月三十日。手忙脚乱
懊悔则迟也。

** ▲四祖道信大师者

姓司马氏。世居河内。后徙于蕲
州广济县。生而超异。幼慕空宗。诸解脱门宛如宿习。
既嗣祖风。摄心无寐。胁不至席者六十年。于隋大业
东土祖师¶ 第 441b 页 X83-0441.png
十三载。领徒众抵吉州。值群盗围城。七旬不解。万众
惶怖。祖悯之教念摩诃般若。时贼众望雉堞间。若有
神兵。乃相谓曰。城内必有异人。稍稍引去。唐武德甲
申岁。师却返蕲春。住破头山。学侣云臻。一日往黄梅
县。路逢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童。祖问曰。子何姓。
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
曰。汝无姓耶。答曰。性空故无。祖默识其法器。即俾侍
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
为弟子。以至付法传衣。偈曰。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
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贞观癸卯岁。太宗向
师道味。欲瞻风彩。诏赴京。祖上表逊谢。前后三返。第
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取首来。使至山谕旨。祖乃引
颈就刃。神色俨然。使回以状闻。帝弥钦重 高宗永
徽辛亥岁。闰九月四日。忽垂诫门人曰。一切诸法。悉
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寿
七十有二。塔于本山。明年四月八日。塔户自开。仪相
如生。尔后门人遂不敢复闭焉。

** ▲五祖弘忍大师者

蕲州黄梅人也。先为破头山中
栽松道者。尝请于四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巳
老。脱有闻。其能广化耶。傥若再来。吾尚可迟汝。乃去
行水边。见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
兄。可往求之。曰诺。我即敢行。女首肯之。即回策而去。
女周氏季子也。归辄孕。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
佣纺里中。夕止于众馆之下。巳而生一子。以为不祥。
东土祖师¶ 第 441c 页 X83-0441.png
因抛浊港中。明日见之。溯流而上。气体鲜明。大惊遂
举之。成童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逢一智者。叹
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后遇信大师得法。嗣化
于破头山 咸亨中。有居士姓卢。名慧能。自新州来
参谒。祖问曰。汝自何来。卢曰岭南。祖曰。欲须何事。卢
曰。唯求作佛。祖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卢曰。人
即有南北。佛性岂然。祖令随众作务。卢曰。弟子自心
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曰。这獦獠。根性太利。著槽厂去。卢礼足而退。便入
碓坊。服劳于杵臼。昼夜不息。经八月。祖知付授时至。
告众曰。正法难解。不可徒记吾言。持为已任。汝等各
自随意述一偈。若语意冥符。则衣法皆付。时会下七
百馀僧。上座神秀者。学通内外。众所宗仰。咸推称曰。
若非尊秀。畴敢当之。神秀窃聆众誉。不复思惟。乃于
廊壁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
拭。莫使惹尘埃。祖因经行。忽见此偈。知是神秀所述。
乃赞叹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其壁本欲令处
士卢珍。绘楞伽变相。及见题偈在壁。遂止不画。各令
念诵。卢在碓坊。忽聆诵偈。乃问同学。是何章句。同学
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则秀上座所
述。和尚深加叹赏。必将付法传衣也。卢曰。其偈云何。
同学为诵。卢良久曰。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同学诃曰。
庸流何知。勿发狂言。卢曰。子不信耶。愿以一偈和之。
同学不答。相视而笑。卢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
东土祖师¶ 第 442a 页 X83-0442.png
卢自秉烛。请别驾张日用。于秀偈之侧。写一偈曰。菩
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祖
后见此偈曰。此是谁作。亦未见性。众闻祖语。遂不之
顾。逮夜祖潜诣碓坊。问曰。米白也未。卢曰白也未有
筛。祖以杖三击其碓。卢即以三鼓入室。祖告曰。诸佛
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
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
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
八世。至达磨。居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于今。以
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
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
亦无生。卢跪受讫问。法则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达
磨初至。人未之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巳熟。衣
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且当远隐。俟时行化。所
谓受衣之人。命如悬丝也。卢曰。当隐何所。祖曰。逢怀
即止。遇会且藏。卢礼足巳。捧衣而出。是夜南迈。大众
莫知。五祖自后不复上堂。大众疑怪致问。祖曰。吾道
行矣。何更询之。复问衣法谁得耶。祖曰。能者得。于是
众议。卢行者名能。即共奔逐。祖既付衣法。复经四载。
至上元二年。忽告众曰。吾今事毕。时可行矣。即入室
安坐而逝。寿七十有四。塔于黄梅东山。

代宗谥曰大满。塔曰法雨。及宋遣师将平江南。祖
肉身出血如泪珠。识者知李氏必亡也。

** ▲六祖慧能大师

姓卢氏。父行[啖-口+王]。母李氏。感异梦。觉
东土祖师¶ 第 442b 页 X83-0442.png
而异香满室。因有娠。六年乃生。毫光腾空。黎明有僧
来。语祖之父曰。此子可名慧能。父曰何谓也。僧曰。惠
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语毕不知所之。祖
不饮母乳。遇夜神人灌以甘露。三岁父丧。母嫠居。家
贫甚。幼则樵采鬻薪以养母。一日负薪过市中。闻客
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问客
曰。此何法也。曰此金刚经。黄梅东山五祖忍和尚。恒
教人诵此经。祖闻语勃然思出家求法。乃乞于一客。
为其母备岁储。遂辞母。直抵韶州。遇高行士刘志略。
结为交友。尼无尽藏者。即志略之姑也。尝读涅槃经。
师暂听之。即为解说其义。尼遂执卷问字。祖曰。字即
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祖曰。诸佛
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告乡里耆艾。请居宝林寺。
寺废巳久。四众营缉。朝夕奔凑。俄成宝坊。祖曰。我求
大法。止此何为。遂弃之抵黄梅。参礼五祖。语在五祖
章。当呈偈后。三鼓入五祖室。五祖复徵其初悟应无
所住而生其心语。祖言下大彻。遂启五祖曰。一切万
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
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
性能生万法。五祖知悟本性。谓祖曰。不识本心。学法
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遂传
衣法。(黄龙新禅师颂曰。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涂糊。分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钵盂。妙
喜曰。且道钵盂是物不是物。若道是物。死心老亦非丈夫。若道非物。争奈钵盂何 金刚经悟缘。陆氏坛经初
叙祖闻经有悟。不言至应无所住而有开入。惟云闻经有省。至三更入室时。五祖以袈裟围祖。不令人见。为说
东土祖师¶ 第 442c 页 X83-0442.png
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大彻。此从藏本坛经。三更入室。五祖徵金刚经。传灯不载其语)五祖送
祖至九江驿边。令祖上船。祖随即把橹。五祖曰。合是
吾渡汝。祖曰。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
同。能蒙师传法。今巳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云。如
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 祖礼辞南行者两月。
至大庾岭。僧惠明。本将军。同数百人。来欲夺衣钵。明
先趁及。祖掷衣钵于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明举
衣钵不能动。乃曰。我为法来。不为衣来。祖曰。汝既为
法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祖曰。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
意旨否。祖曰。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
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已面目。今蒙指示。
如人饮水冷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祖曰。汝若
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向
甚处去。祖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还至岭下
谓众曰。向涉崔嵬。杳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遂散。

后明居袁州蒙山。避祖讳。更名道明。

祖后至曹溪。物色之者稍稍闻。遂避难于四会之猎
人队中。经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令守网。
有获悉放。每饭时。常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
吃肉边菜 仪凤元年正月八日。忽念说法时至。遂
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寓止廊庑
间。暮夜风飏刹幡。闻二僧对论。一曰幡动。一曰风动。
东土祖师¶ 第 443a 页 X83-0443.png
往复不巳。祖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
竦然。

雪峰云。大小祖师。龙头蛇尾。好与二十棒。孚上座
侍次咬齿。峰云。我与么道。也好与二十棒。妙喜云。
要识孚上座么。犀因玩月纹生角。要识雪峰么。象
被雷惊花入牙 雪窦举巴陵示众云。祖师道。不
是风动。不是幡动。既不是幡风。向甚么处著。有人
与祖师作主。出来与巴陵相见。雪窦道。风动幡动。
既是风幡。向甚么处著。有人与巴陵作主。亦出来
与雪窦相见。复颂云。不是幡兮不是风。衲僧于此
作流通。渡河用筏寻常事。南山烧炭北山红。又。不
是风幡何处著。新开作者曾拈却。如今懞懂痴禅
和。漫道玄玄为独脚 育王普崇颂云。非风非幡
无处著。是风是幡无著处。撩天俊鹘悉迷踪。踞地
金毛还失措。阿呵呵。悟不悟。令人却忆谢三郎。一
[𮈔]独钓寒江雨 天台韶云。古圣方便。犹如河沙。
祖师道。非风幡动。仁者心动。斯乃无上心印法门
我辈是祖师门下客。合作么生会祖师意。莫道风
幡不动汝心妄动。莫道不拨风幡。就风幡通取。莫
道风幡动处是什么。有云附物明心。不须认物。有
云色即是空。有云非风幡动。应须妙会。如是解会。
与祖师意旨。有何交涉。既不许如是会。诸上座合
如何知悉。若于这里彻底悟去。何法门而不明。百
千诸佛方便。一时洞了。更有甚么疑情。所以古人
东土祖师¶ 第 443b 页 X83-0443.png
道。一了千明。一迷万惑。上座岂是今日会得一则。
明日又不会也 智證传楞伽经偈曰。由自心执
著。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惟心。传曰。曹
溪六祖隐晦时。号卢居士。尝客广州精舍。夜经行。
闻两僧论风幡。一曰风动一曰幡动。六祖前曰。肯
使俗流辄与高论否。正以风幡非动仁者心动耳。
法空禅师。深居五台山。每夜必闻有声。召曰空禅。
法空患之。久而自悟曰。皆我自心之境。安有外声
哉。以法遣之。自后遂绝。夫言彼所见非有者。以风
幡相待。无有定属。以无定属。缘生则名无生。六祖
所示见境既尔。则空禅所悟闻尘亦然。首楞严曰。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
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
中事者。渠不信夫。幻寄曰。予少读宋人诗。麦浪岂
缘风滚滚。荷珠不为露涓涓。跃然喜。谓是风幡公
案好注脚。及读雪峰雪窦诸大老拈提语。爽然自
失。洪公此传。未可过诸老门限也。

印宗延至上席。徵诘奥义。见祖言简理当。不由文字。
乃曰。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祖曰然。印宗
作礼。请衣钵出示大众。令瞻礼。宗复问曰。黄梅付嘱
如何指授。祖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祖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
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祖曰。
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
东土祖师¶ 第 443c 页 X83-0443.png
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
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
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
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
欢喜合掌。

真净和尚。举印宗问祖不二之法。祖云云曰。诸禅
德。彼时小巧禅道。早是中半丁也。如今丛林。多是
惟论禅定解脱无念无为。且道。六祖底是。如今底
是。分即是。不分即是。若分去。有违有顺。有是有非。
若不分。又不辨邪正。埋没我宗乘。譬如世间道路。
有直有迂。有险有善。其行路者。可行即行。可止即
止。大众还识泐潭老僧么。良久云。将此深心奉尘
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正月十五日。印宗会诸名德。为祖剃发。二月八日。就
法性寺智光律师。授满分戒。其戒坛即宋求那跋陀
三藏之所置也。三藏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在此坛
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侧。手植二菩提树。谓
众曰。却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开士。于此树下演无上
乘。度无量众。祖受戒巳。于此树下。开东山法门。宛如
宿契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
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
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
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
东土祖师¶ 第 444a 页 X83-0444.png
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
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
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
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
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
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
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
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
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
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
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
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
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
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
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
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
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
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
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
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
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
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虽终日说
东土祖师¶ 第 444b 页 X83-0444.png
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
吾弟子。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
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
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
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
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
名般若智。何名波罗蜜。此是西竺语。唐言到彼岸。解
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
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善
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惟妄惟非。念念若行。是名
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
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
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
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
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
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
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
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
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
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
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
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
见性。当知此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
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
东土祖师¶ 第 444c 页 X83-0444.png
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龙下雨于阎浮
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
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
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
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
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
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善知识。小
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
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
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
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
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
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
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
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
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善知识。
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
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
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中人有愚有智。愚为小
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
忽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
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
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
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
东土祖师¶ 第 445a 页 X83-0445.png
得本心。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
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
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
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
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
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
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要
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
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
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
识自本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
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
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
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
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若百不思。常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
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
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
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
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巳来默传分付。不得匿
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
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
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伹
东土祖师¶ 第 445b 页 X83-0445.png
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说
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惟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
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
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
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菩
提本无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世
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已过。与道即相当。色
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
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
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
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
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僧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
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
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
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此
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韦剌史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
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祖曰。使君善听。慧能
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说。去
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
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
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
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使
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
东土祖师¶ 第 445c 页 X83-0445.png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
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
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
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
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
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
但行十善。何须更念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
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
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
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
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祖曰。大众。世
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
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
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
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
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
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
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
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
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
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
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
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祖曰。若欲修
东土祖师¶ 第 446a 页 X83-0446.png
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
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韦
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祖曰。吾与大众作
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
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
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
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
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
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
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祖复曰。
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
待。

幻寄曰。祖师教人除人我。去邪心。与秀师时时勤
拂拭。是同是别。若道是别。别在甚处。若道是同。秀
师何以不契黄梅。若道此是第二头语。祖师又云。
依偈修行。直成佛道。不为第二头语也。于此彻證。
始有参学分。不然。特是念言语汉。祖师虽日在前。
末如之何。又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祖
语也。无念无忆无著。祖训也。而对薛简。则斥以智
慧照破烦恼。对卧轮。则云不断百思想。法道何不
侔也。是以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
有言。不得无言。须弥山。乾矢橛。青州布衫。庐陵米
价。皆使参学者。入坛经之妙筏。必契此而后。可云
能读坛经也。今人读此者。率谓明白简易。无疑于
东土祖师¶ 第 446b 页 X83-0446.png
心。而于诸方风驰电转之机。则又茫若是。未梦见
坛经者也。果能契于坛经。彼风驰电转者。直家常
茶饭耳。何复疑哉。

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
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
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
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
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相。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
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
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
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
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
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又云。善知识。云何立无
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
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
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
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
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
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
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
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
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
一义而不动 又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
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
东土祖师¶ 第 446c 页 X83-0446.png
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
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
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
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
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
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
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无相颂曰。迷人修福不
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
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
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
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
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
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此颂为拨无因果者录。

南岳怀让禅师礼祖。祖曰何处来。曰嵩山。祖曰。什么
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可修證否。曰
修證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
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
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一作病)在汝心。不须速说。

传灯。祖问。什么物恁么来。让无语。遂经八载。忽然
有省。乃白祖。某甲有个会处。祖曰。作么生。让云云。
与此同。

青原行思禅师参祖。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
东土祖师¶ 第 447a 页 X83-0447.png
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祖曰。落何阶级。曰
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器之。令首众 永嘉
玄觉禅师。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阅维摩经。发
明心地。后遇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诣
曹溪。初到振锡绕祖三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门者。
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来。生大我慢。曰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时大众无
不愕然。觉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
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
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少留一
宿。时谓一宿觉 僧法海参。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
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
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
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灯下等字作持)意中清净。悟此
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
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
修离诸物 僧智通。看楞伽经约千馀遍。不会三身
四智。礼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
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
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东土祖师¶ 第 447b 页 X83-0447.png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通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谭
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
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
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
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转识为智者。教
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
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通礼谢以偈赞曰。三身元我
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
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无污染名 僧志道。
览涅槃经。至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巳寂灭为
乐。而生疑。礼祖求发明。祖曰。汝作么生疑。对曰。一切
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
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巳寂灭为乐者。未
审是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
分散。全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
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
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
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即永
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
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祖曰。汝是释子。何习外
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解。即色身外别
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
者。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
东土祖师¶ 第 447c 页 X83-0447.png
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
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
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悯此故。乃示涅槃真乐。
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
寂灭现前。当现前之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
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
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
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
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
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唯有过量人。通达无
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象。一一音
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
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
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
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
少分。道闻巳踊跃。作礼而退 僧志彻。初名行昌。姓
张。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忘彼我。而徒侣竞
起爱憎。北宗既自立秀师为六祖。忌祖传衣天下所
闻。嘱行昌剌祖。祖心通预知其事。置金十两于座间。
昌怀刃入室。祖舒颈就之。昌挥刃者三。都无所损。祖
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昌惊仆。
久而方苏。求哀悔过。愿出家。祖以金授曰。汝且去。恐
众或害汝。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昌禀旨宵遁。遂
出家。精进。一日念祖前命。过祖礼觐。祖曰。吾久念汝。
东土祖师¶ 第 448a 页 X83-0448.png
汝何来晚。曰蒙和尚赦罪。今虽出家苦行。难报深恩。
其唯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
乞和尚慈悲略为宣说。祖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
者即善恶一切诸法分别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
文。祖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
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
和尚却言是常。此则相违。令学人转加迷惑。祖曰。涅
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
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
昧。愿和尚委曲开示。祖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甚
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
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
(有心字非)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
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也。佛比为
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
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
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
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行
昌忽如醉醒。乃说偈曰。因守无常心。佛演有常性。不
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见前。非
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祖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
 僧志常参祖。祖问。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礼
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望赐开示。
祖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到彼三月未蒙开示。
东土祖师¶ 第 448b 页 X83-0448.png
以为法切故。中夜哀恳。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
见。通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
貌。通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
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
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
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
尚示诲。令无凝滞。祖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
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曰。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
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
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巳
灵光常显现。常闻偈巳。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
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
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禅者
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巳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
祖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
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曰。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
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
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
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曰。不见有有无之心。
即是常定。何出何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
久问曰。师嗣谁耶。策曰。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
何为禅定。策曰。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
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
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东土祖师¶ 第 448c 页 X83-0448.png
隍闻是说。径来谒祖。祖问曰。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
祖曰。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
动静无心。凡圣情亡。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
也。(灯录及正法眼藏。皆无汝但以下三十五字。止云祖悯其远来。便垂开决)隍于是大悟。
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
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也 有一童子名神会。年十
三。自玉泉来参礼。祖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
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
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曰。和尚坐禅。还见
不见。祖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对曰。亦痛
亦不痛。祖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
不见。祖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家过愆。不见他人是非
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
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
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
人。神会礼拜悔谢。一日祖告众曰。我有一物。无头无
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
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
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
宗徒 唐中宗神龙元年。诏遣使薜简迎祖。祖以疾
辞。简问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
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
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
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
东土祖师¶ 第 449a 页 X83-0449.png
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證。
岂况坐耶。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
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
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
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
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
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祖曰。烦
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
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
是大乘见解。祖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
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
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
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
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
外道。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
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
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
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
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诏加褒
美 僧问。黄梅意旨甚么人得。祖曰。会佛法人得。曰
和尚还得否。祖曰。我不会佛法。

径山杲颂云。蕉芭蕉芭。有叶无了。忽然一阵狂风
起。恰似东京大相国寺里三十六院东廊下北角
头王和尚破袈裟。毕竟如何。归堂吃茶。
东土祖师¶ 第 449b 页 X83-0449.png

蜀僧方辨来谒。曰善塑。祖正色曰。试塑看。方辨不领
旨。乃塑祖真。可高七尺。曲尽其妙。祖观之曰。汝善塑
性。不善佛性。酬以衣物。辨礼谢而去 有僧举卧轮
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
提日日长。祖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
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
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延和壬子七月。(是年初号太极。五月改延
和。八月改先天)命门人。于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仍令促工。
先天二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
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
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
神情不动。祖曰。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
哀乐不生。馀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
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
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
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
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
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祖说偈。
偈曰。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
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
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
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
佛种。善能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
如用。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
东土祖师¶ 第 449c 页 X83-0449.png
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
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
生死。众闻偈已。普皆作礼。法海再拜问曰。和尚入灭。
衣法当付何人。祖曰。吾忝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
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信根纯熟。决定不疑。堪任大
事。据达磨旧记。衣亦不合传矣。复曰。诸善知识。汝等
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
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
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
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閒恬静。
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
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
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
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
之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
吾行者定證妙果。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
萌。顿悟花情巳。菩提果自成。说偈巳。复曰。其法无二。
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
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七
月八日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
哀留甚坚。祖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
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祖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法云秀云。非但来时无口。去时亦无鼻孔)又问
东土祖师¶ 第 450a 页 X83-0450.png
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祖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
问。后莫有难否。祖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
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
为官。又曰。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一在家。一
出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又问
佛祖传授次第。祖为详述摩诃迦叶而下。至祖次第
 八月三日复示众曰。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
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
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
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
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
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
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说偈巳。端坐至三更。谓
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
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暨门
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
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
并衣钵归曹溪。次年七月入塔。门人忆念取首之记
以铁漆固颈入塔。时白光自塔起上亘天。三日始散。
祖春秋七十有六。盖年二十四而传衣。三十九祝发。
说法利生三十七载。

开元十年八月。有张满者。受新罗僧贿。伪服衰绖
为孝子。夜入塔盗祖首。欲持归供养。守塔者闻塔
中有声起。视满惊逸。而祖颈微有伤处。刺史柳无
东土祖师¶ 第 450b 页 X83-0450.png
忝。县令杨侃。共督捕得满。祖弟子令韬谓。彼意在
供养。且佛教慈悲。冤亲平等。柳守嘉叹。释满不治
 外纪云。祖至曹溪宝林。睹堂宇湫隘。不足容众。
欲广之。遂谒里人陈亚仙曰。老僧欲乞檀那一坐
具地。亚仙曰。和尚坐具几许阔。祖以坐具示之。亚
仙唯然。祖展坐具。弥布曹溪四境。四天王各现其
方。亚仙曰。和尚法力广大。他日兴造。愿存祖墓。馀
愿尽舍为宝坊。然此地乃生龙白象来脉。只可平
天。不可平地。寺后兴建。一依其言。先是西国智药
三藏。经其地。谓林峦泉水。宛如西天宝林。宜建一
梵刹。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化。得
道者如林。宜号宝林。韶州牧侯敬中。表闻建寺。时
梁天监三年。祖之来适符其记。殿前有潭一所。龙
常出没其间。一日现形甚巨。波浪汹涌。云雾阴翳。
徒众皆惧。祖曰。尔能现大身。不能现小身。若为神
龙。当能变化。以小现大。以大现小也。其龙忽没。俄
顷复现小身。跃出潭面。祖展钵曰。你且不敢入老
僧钵盂里。祖以钵承之。龙伏钵中不能动。持之上
堂。为说法要。龙遂蜕骨而去。其骨长七寸许。首尾
角足皆具。留传本寺 林间录。曹溪大师将入涅
槃。门人行瑫超俗法海等问。和尚法何所付。曹溪
曰。付嘱者二十年外。于此地弘扬。又问谁人。答曰。
若欲知者。大庾岭上以网取之。圭峰立荷泽为正
传的付。乃文释之曰。岭者高也。荷泽姓高。故密示
东土祖师¶ 第 450c 页 X83-0450.png
之耳。欲抑让公为旁出。则曰。让则曹溪门下旁出
之汎徒。此类数可千馀。呜呼。逐鹿者不见山。攫金
者不见人。殆非虚言。方密公所见。惟荷泽故。诸师
不问是非。例皆毁之。如大庾岭上以网取之之语。
是大师末后全提妙旨。而辄以意求。让公僧中之
王。而谓之汎徒。详味密公之意。可以发千载之一
笑。又云。老安国师有言曰。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
生其心。无所住者。不依色。不住声。不住迷。不住悟。
不住体。不住用。而生其心者。即一切法而显一心。
若住善生心。即善现。住恶生心。即恶现。本心即隐
没。若无所住。十方世界惟是一心。信知曹溪大师
云。风幡不动是心动。修山主有偈曰。风动心摇树。
云生性起尘。若明今日事。昧却本来人。幻寄曰。洪
师诃密公意求网取。而以义路释风幡。正是徐六
喻担板耳。不见修山主道。若明今日事。昧却本来
人耶。咦。

指月录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