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永福灵江浩首座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14c 页

五灯全书卷第一百二十
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
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


未详法嗣

** 永福灵江浩首座

依古林于饶州永福。居第一座。结
夏秉拂。僧问。进一步时如何。座曰。撞墙撞壁。曰退一
步时如何。座曰。堕坑落堑。曰不进不退时如何。座曰。
立地死汉。

** 老素首座

生平一关深隐。罕有识之者。天历间。有僧
得其山居述怀三偈手迹。诣紫箨。求竺元和尚著语。
竺元曰。诸方皆以其不出世不说法为恨。今读此三
偈。如金钟大镛一击。众响俱废。谓之不说法可乎。偈
曰。传灯读罢鬓先华。功业犹争几落叉。午睡起来尘
满案。半檐斜日落庭花。尖头屋子不教低。上有长林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15a 页 X82-0715.png
下有池。夜久惊猋掠黄叶。却如蓬底雨来时。浮世光
阴自不多。题诗聊复答年华。今朝我在长松下。背立
西风数乱鸦。

** 雁山罗汉寺證首座

目瞽。见道明白。晨朝躬自汛扫。
或问。者片田地。扫得乾净也未。座竖起苕帚示之。又
问。真净界中。本无一尘。扫个甚么。座亦竖起苕帚示
之。尝题九牛山偈曰。四五成群知几年。春来秋去饱
风烟。清溪有水何曾饮。绿野不耕长自眠。个个脚跟
皆点地。头头鼻孔尽撩天。寻常只在千峰顶。大地人
来作么牵。

** 净慈元庵会藏主

临安人。参晦机于净慈。居蒙堂。因
修涅槃堂。有偈曰。涅槃一路尽掀翻。触处工夫见不
难。洗面蓦然摸著鼻。绣针眼里好藏山。晦机称赏之。

** 杭州天目一山魁庵主

苏州人也。天资敏捷。通内外
典。与平石砥友善。栖迟岩谷。不与世接。仅有山麓洪
氏子弟。往来送供。一夕洪氏妇梦。主乘肩舆至其舍。
觉而产一子。翌日登山候之。果化去矣。因名应魁。字
士元。幼读书。补邑庠。娶妻生子。年三十。一旦忽自猛
省。遂弃家。既茅于东峰绝顶。昼夜精勤行道。一日空
室和尚。因避寇。自径山过其庐。见其举止閒雅。应对
从容。叩其所以。乃知其为一山后身也。因谓之曰。公
前身与平石翁。为莫逆交。翁今年垂九十。尚耳目聪
明。何不通个信息。亦见一梦两觉。而梦觉一如乎。主
欣然挥毫。作偈寄之曰。语寄天童老平石。一念非今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15b 页 X82-0715.png
亦非昔。欲听寒山夜半钟。吴江依旧连天碧。

** 温州寿昌绝照辉禅师

尝坐夏于净慈东圊寮。壁间
有水墨大士像。师朝夕礼拜。恳祷甚切。一日忽见净
瓶水。从壁涌出。通身庆快。从此智鉴日明。尝有偈曰。
工夫未到方圆地。几度凭阑独自愁。今日是三明日
四。雪霜容易上人头。有志者闻之。莫不兴起。盖其至
诚感人如此。

** 温州灵云省庵思禅师

性方介。台之宁海人。兄弟四
人师居长。同时发心出家。祖父遗业。悉散与宗亲。偏
叩诸方。后出世灵云。次迁灵岩 结夏上堂。以大圆
觉。牛角马角。为我伽蓝。瓜篮菜篮 上堂。举赵州狗
子无佛性话颂曰。狗子佛性无。狗子佛性有。猴愁搂
搜头。狗走抖擞口 晚年退居灵云之前山。至正甲
申。空室。偕数衲往谒。时师年踰九十矣。庞眉皓发。颀
然清耸。拽履而出。且行且问曰。何处来。空室曰江心。
师曰。深几百丈。室曰。谩老和尚不得。师曰。且坐吃茶。
徐观其壁间题。有詈僧诗。格调颇肖寒山。其辞曰。五
瘟不打头自髡。黄布遮身便是僧。佛法世法都不会。
噇猪噇狗十分能。空室须臾拜辞。不敢再犯其锋。

** 文献黄潜居士

字晋卿。婺之义乌人。天历初。诏天下
僧儒善书者。会集杭州净慈。泥金书大藏尊经。士亦
预焉。每食必与众僧共处。若别为冶具。则不乐。甚至
诟骂不食而去 尝题悬崖墨兰曰。袅袅春风一样
吹。托身高处拟何为。从他自作颠倒想。要见悬崖撒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15c 页 X82-0715.png
手时 又题东坡像赞曰。五祖禅师世外人。娑婆久
巳断生因。谁将描邈虚空手。去觅他年身外身 题
山谷像曰。笑杀当年老晦堂。相逢刚道桂花香。披图
面目浑依旧。鼻孔何曾有短长 士以文章名世。蔚
为一代儒宗。以其造诣入微。不觉冥符圣意。况与吾
辈杂处。不肯自异。亦可尚矣。

** 明州育王虚庵实首座

寄卧云庵主偈曰。黄金园里
马交驰。径寸多成按剑疑。月晒梅花千树雪。卧云一
枕梦回时。

** 明州天童幻庵住首座

礼应庵祖塔偈曰。眈眈睡虎
管窥斑。便把中峰作靠山。不得破沙盆一个。儿孙乞
活也应难。

** 明州天童默中唯西堂

咏蚕偈曰。桑空柘尽始心休。
绵密工夫一茧收。炉炭镬汤𢬵得入。为人只在一丝
头。

** 宜兴佛陇可上座

听雨偈曰。檐头滴沥甚分明。迷己
众生唤作声。我亦年来多逐物。春宵一枕梦难成。

** 瑞州九峰寿首座

临终偈曰。七十二年。者边那边。吃
十方饭。参达磨禅。今朝一掷翻身去。笑破傍观[㭰]半
边。

** 天台山上云峰无尽祖灯禅师

四明王氏子。初见日
溪咏于天宁。复参方山。洎诸大老。寻卓锡上云峰。影
不出山者五十载。洪武己酉。二月八日。示微疾。夜将
半。顾左右曰。天向明乎。曰未也。或曰。和尚正当此际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16a 页 X82-0716.png
何如。师破颜笑曰。昔德山坐疾。僧问。还有不病者么。
德曰有。僧曰。如何是不病者。德曰。阿㖿阿㖿。恁么唤
作病得么。众无语。师曰。色身无常。早求證悟。时至吾
去矣。侍者执纸乞偈。师曰。终不无偈。便未可死耶。侍
者请益坚。乃书曰。生灭与去来。本是如来藏。拶倒五
须弥。廓然无背向。投笔端坐而逝。

** 杭州仙林寺雪庭禅师

仁和桂氏子。毁齿丧父。患痘
风。双目短视。数求出家。谒休休于仙林。一见契合。因
阅楞严。至于一毫端现宝王刹。有疑。后诣江阴乾明
寺。睹万佛阁金碧峥嵘于眉宇间。忽有省。弘治改元
除夕。闻钟声。数年行履。不觉瓦解。述偈曰。圆响心非
闻。大千同一照。抹过上头关。更不存元妙。乙卯。休休
应净慈请。师复依侍。乃蒙印可。师自号幻寄。尝曰。夫
幻即寄之踪。寄乃幻之迹。幻起寄亡。全寄是幻。幻逐
寄生。全幻是寄。翳目生华。山河大地。华翳不生。真空
实际。幻之寄之。诚哉儿戏。

** 金陵永宁古渊清禅师

闻鸡鸣有省。占偈曰。喔喔金
鸡报晓时。不因渠响讵能知。三千世界浑如雪。井底
泥蛇舞柘枝。

** 淮南祐上座者

久历丛席。侪辈重之。客鼎州天王寺。
以道自牧。人不得而亲疏。居无何。语众曰。吾去矣。或
谓其戏也。迫之求颂。即索毫楮。大书曰。来不入门。去
不出户。打破虚空。更无回互。拍手呵呵归去来。白云
散尽青山露。乃趺坐奄化。主事僧亟呼撼之。师复张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16b 页 X82-0716.png
目。举手谢曰。不致上累。善为保重。是时郡守苏公。亦
往致敬。抚其遗体曰。可谓了事衲僧也。

** 嘉兴圣寿宜翁可观禅师

出家于南屏。从车溪得省。
建炎初。主圣寿。迁当湖德藏。退隐竹庵。每自怡曰。松
风山月。我无尽衣钵也。乾道辛卯。丞相魏𣏌。请主吴
之北禅。入院适重九。指座曰。胸中一寸灰巳冷。头上
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

** 吉州武功山白云明星禅师

闽之长汀张氏子。投龙
归通。落发受具。专修止观。忽叹曰。大丈夫。道业未就。
如生死何。遂遍叩名宿。机缘或契。师不自少肯。见盘
龙阳。顿释凝滞。阳以衣拂付之。隐潇峰二十馀年。太
守汪公勉师出世。师复移茅深入。学侣向至。渐成精
蓝。一日辞众曰。吾去矣。众问何往。师示偈曰。明月落
波心。白云横岭。上欲识本来机铁。牛吞大象。语毕。端
坐而逝。全身塔于本山。世寿八十有四。

** 佛妙禅师

昆明人也。出家于天华寺。洪武癸亥赴京。
赐衣钵锡杖。游两浙。宣德己酉十二月。沐浴更衣。书
偈曰。去年七十九。今年满八十。万里为参寻。世缘今
巳毕。掷笔端坐而化。

** 径山杰峰英禅师

为径山首座。归鄞。楚石琦有偈。送
曰。凌霄峰头第一座。摩诃衍法皆明破。百非四句俱
巳离。白雪阳春谁敢和 上堂。衲僧行履岂寻常。出
匣吹毛不隐藏。夺食驱耕全正令。东西无复鬼分赃。

** 径山敬庵庄禅师

台州人。自幼厌荤秽。薄世尘。父母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16c 页 X82-0716.png
舍出家。遍参知识。了彻宗源。往依全室于天界。全处
以二座。未几推主径山。道化隆盛。永乐十二年。奉诏
入京。同修大典。寓天界。少师姚公等。交章荐师住持。
坚辞不受。归径山示寂。塔于水岭小池上。

** 待诏沈士荣居士

建安人。洪武中。为翰林院待诏。尝
著续原教论辩解一十四篇。其论略曰。人之为类不
同。故圣人之教不一。此教之迹。所以异也。然为善不
同。同归于治。穷其至妙。不出一心。此教之理。所以同
也。此心也。此理也。天下未尝有异也。迹之虽异。若推
而极之。必当致其同也。又曰。若得本忘末。不为迹之
所惑。研穷心性之原。直趋至善之地。则殊途同归。无
有彼此之间矣。又曰。是心也。变而不动。死而不灭。斯
理之明。昭如皎日。且安得而自蔽欤。若人识此心。悟
此理。在儒为真儒。在僧为圣僧矣。心昏理迷。莫知所
往。本之既失。诤论复何益哉。又曰。儒者志在排佛。故
作人死断灭之说。以破生死轮回之论。不知反违周
孔圣人之意。甚则拨无因果。废灭天理。以造物归于
无知。善恶皆无果报。至仁夭暴寿。敬慎蒙祸。淫佚获
福。小人徼倖。君子无辜。不明前因。曲为之说。理则不
通。障正知见。惑亦甚焉。又曰。自汉以来。经书迭至。究
其指归。诚所谓穷心性之原。入至善之地者也。又非
但文字而巳。至如日月云霞。飞潜动植。色声香味。而
咸臻妙理。此教之体也。得失违顺。生死苦乐。事物迁
流。而常住真性。此教之相也。文音语默。食作动息。威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17a 页 X82-0717.png
仪典章。而随机普应。此教之用也。具是三者。其道大
行矣。孰能排而毁之。拒而绝之乎。智者体吾佛之理。
观孔圣之道。性理之学。益加详焉。而劝善戒恶之文。
尤为紧切。大有功于名教。岂可自生违背。蔽吾心之
良知也哉 其观心解略曰。心该万法。法彻心源。至
理难知。观心斯得。故世尊初成正觉。叹云。奇哉。我今
普见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
而不能證得。盖人由迷此心体。不知反求。外为六尘
所惑。内生沉掉二病。是以局促无知。偏僻异见。唯佛
如来返观此心。顿悟本性。成等正觉。故于世间无量
百千法门。出世间无量百千法门。莫不洞明无碍。廓
彻无违。故号三界大师十方慈父。今儒者尚自不识
本心。岂能以心观物哉。又曰。盖不识自心。则其本巳
失。安能观物明理哉。又曰。虞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
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此心学之源也。人心妄想
也。由执著颠倒故危。道心天理也。非思议之所能及
故微。精者不昧。一者不杂。由无思故不昧。无为故不
杂。乃能尽其至诚。固守此中道也。中者即中庸之中。
在心而不在物。在内而不在外。子思所谓。喜怒哀乐
未发者。是也。后儒但以情识未动。即是中义。与吾佛
一念无生之理。相近。止欠悟耳。儒者释中云。不偏不
倚。无过不及。乃巳发中节之和也。便违子思之意矣。
盖喜怒哀乐未发之时。无有形相可见。岂有偏倚过
与不及之事乎。又曰。彼既不知观心之妙。徒欲以遍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17b 页 X82-0717.png
计之妄心。观物以穷理。譬如尘镜未磨。水漩未止。拟
求鉴物。未之有也。自不知此理。在内惟务外求。故学
解益多。去道愈远矣。又曰。一日观心證理。则天下万
物万事之理。皆贯通焉。夫子亦曰。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则亦求其在内者矣 其内教外教辩略
曰。教有内外不同。故造理有浅深之异。求之于内。心
性是也。求之于外。学解是也。故心通则万法俱融。著
相则目前自昧。呜呼外求之失。斯为甚矣。今儒学之
弊。浮华者固以辞章为事。纯实者亦不过以文义为
宗。其视心学。则皆罔然也。宋之大儒。深知其病。又知
吾心上工夫为有本。是当敦本抑末。以斥其言语文
字之非可也。何自为矛盾欤。又曰。昔者圣人。皆以内
学为本。而推其用于外。后世文儒务外。遂不知有心
学之源。乃以学解为事。惟宋河南之学。始言性理。而
有实践之迹。然但知心之用。而不究心之体。遂不知
养未发之中。又昧太极之理。在两仪未判之先。或以
物理为性理。故本末体用。于是乎不明。而尧舜周孔
之道微矣。又曰。悟则谓之内。解则谓之外。此内教外
教。所以不同也。儒者专用力于外。凡知解所不能及
者。不复穷究。故不知允执厥中之道。天理流行之处。
皆在思虑不起。物欲净尽之时。履践虽专。终不入圣
人之域矣 其作用是性解略曰。大觉无思。乃遍知
于法界。识情有著。徒妄起于尘劳。佛与众生。本同一
体。但因迷悟。见有殊途。佛性只在眼耳鼻舌之间。妙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17c 页 X82-0717.png
用不离见闻觉知之际。直是一尘不受。一法不舍。名
为直至道场。顿见本来面目。又曰。经云。如我按指。海
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若无心体会。则森罗万
象。一鉴照然。此按指发光。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也。
若说是性。即是认著影子。使毫釐系念。瞥尔情生。业
相宛然。仍前迷倒。此举心尘起。所谓六根才动被云
遮也。到此著力不得。又曰。三代而上。未有佛可名。惟
圣帝继天立极。推本于天。言人得此明觉之理于天。
故曰天命之谓性。性者。言人皆以此明觉为体也。率
依此觉性而常不昧。谓之道。修者。即养其喜怒哀乐
未发之中也。中者。私欲未起之时。纯乎天理者也。私
欲未起。则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寂者诚也。至诚无息。
故曰道不可须臾离也。继之以戒谨恐惧。不睹不闻
之际。不使隐微之或动。皆是养此未发之中。常觉不
昧故发为中节之和。则仁义礼智。不待思而中矣。斯
所以为教。后章言。诚者寂也。明者觉也。寂而觉。曰天
之道。觉而寂。曰人之道。皆修道之义也。又曰。圣人得
此理。乃立世间治教之法。吾佛得此理。乃立世间出
世间解脱之法。儒门但明天人之道。吾佛则明四圣
六凡之道。若尽天人之道。则可以趋佛道矣。其于性
理不明。则天人之理。有所不明。又安能究佛氏之理
乎。士识远材全。深达法相。议论纵横无碍。剖发幽瞖。
直明心宗。而辞旨犹善巧精妙。其曰续原教。亦可谓
克缵镡津之绪者哉。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18a 页 X82-0718.png

** 杭州云栖莲池袾宏大师

郡之仁和沈氏子。年十七
补邑庠。每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一日失手碎茶
瓯。有省。作七笔勾见志。投西山性天祝发。北游参遍
融。复谒笑岩于柳巷。求开示。岩曰。阿你三千里外来
开示我。我有甚么开示你。师恍然辞归。过东昌道中。
闻樵楼鼓声。忽大悟。述偈曰。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
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閒事。魔佛空争是与非
 后住云栖。侍郎王公宗沐问。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
部华严经。师曰猫儿突出时如何。王无语。师自代曰。
走却法师留下讲案。遂颂曰。老鼠唧唧。华严历历。奇
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猫儿突出画堂前。床头说法
无消息。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时因饥荒。疫疠盛行。饿莩载道。当道发储赈济。命
医救疗。举师董其事。铨部虞公淳熙。问慧日点五百
病僧因缘。师曰。慧日自甘穷子。舍己从人。西院屈陷
平民。将生就死。可惜五百僧。只解点著便行。曾无一
个高卧不起。致令慧日显异惑众。祸及儿孙。郡主深
切民瘼。我山僧急趋时难。仓卒中。失带了竹杖子。不
免奋空拳。向居士痈肿上。劈地一下。敢保沈疴溃散。
毒血淋漓。万脉流通。百骸舒畅。虽然如是。云何一人。
能令众生。不见道。阳回片叶。春满千林。者事且止。只
如终日把竹杖子。东指西挥。不如一直在木头上。朝
持暮守。守来守去。忽然枯木重花。便是死人再活。说
甚么竹木管取。尽大地草木丛林。悉皆成佛去也。何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18b 页 X82-0718.png
以故。青青物外虚空体。即是如来坚实心 问参禅
念佛可融通否。师曰。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著 问
世尊默然良久。外道谓开我迷云。空生宴坐不言。帝
释曰善说般若。意旨如何。师曰。良久处欲望开迷。阴
霾万里。宴坐边拟闻般若。说竟多时。虽然如是。鞭头
得旨。空里飞花者。毕竟见个甚么 示采蕨者曰。心
诀教我如何谭。蹉过山前好时节。蕨蕨。竖起拳头向
君说 新春日示众。今日贺新春。岁时重换却。昨日
作么生。十二月廿八 尝自赞曰。十画九不像。恼杀
丹青匠。庶几此近之。权留作供养。若道者便是。依然
成两样。不两样。三十棒 临终时。预于半月前别众
曰。吾将他往矣。人皆莫测。至期示微疾。面西端坐而
逝。

** 紫柏达观真可大师

句曲沈氏子。性慷慨激烈。弱不
好弄。不喜见妇人。年十七剃发游方。闻诵张拙偈断
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大疑之。一日斋次。
忽大悟。乃曰。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
如何若何。北游京师。参遍融。万历癸卯秋。忽妖书发。
师罹难。先是神宗手书般若经。偶汗下渍纸。疑当易
函。遣近侍质于师。师以偈进曰。御汗一滴。万世津梁。
无穷法藏。从此放光。上大悦。由是注意焉。适见章奏。
意甚怜之。在法不能免。因逮及旨下。著审而巳。栲讯
时。师神色自若。持议甚正。以衰老残躯。备当笞楚。抵
死不屈。十二月五日入狱。法司定罪。欲死师。师说偈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18c 页 X82-0718.png
曰。一笑由来别有因。那知大块不容尘。从兹收拾娘
生足。铁橛花开不待春。又曰。世法若此。久住何为。及
索浴罢。嘱侍者曰。吾去矣。幸谢江南诸护法。复说偈
曰。事来方见英雄骨。达老吴生岂宿缘。我自西归君
自北。多生晤语更泠然。语毕。端坐而逝。时明神宗万
历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寿六十有一。腊四十有一。
塔全身于径山文殊台左。所著有紫柏集。行世。

** 瑞州黄檗无念深有禅师

黄州麻城熊氏子。偶游荡
山。有宿衲。谓师曰。十方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若还不
了道。披毛戴角还。师悚然。又闻僧举。僧问大休。如何
是西来意。休曰黄瓜茄子。师大疑。遂往五台伏牛。遍
叩知识。一夕闻哭笑二声相触。有省。又一日失手。匮
盖打头。浑身汗流。抚掌笑曰。遍大地是个无念。何疑
之有。往龙湖。同李卓吾居士。到驷马山。会有讲主至。
士问主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主依文讲
罢。士顾谓师曰。你试说看。师拟开口。士将师膝上一
推曰。者个聻。师忽大悟。有偈曰。四十馀年不住功。穷
来穷去转无踪。而今穷到无依倚。始悔从前错用功
 住后僧问。道果有耶。果无耶。师曰。说有说无。二俱
成谤。曰如何即得。师曰。无求即得。曰如何是道之体。
师曰。满口道不著。曰四大离散时如何。师竖起拳曰。
者个不属四大 问古人迸却咽喉唇吻。道将一句。
者一句如何道。师曰。我不迸却咽喉唇吻。你且道一
句看。僧无对。师曰。你被音声塞却口 问见性成佛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19a 页 X82-0719.png
是否。师曰是。曰性是无形底。如何得见。师曰。性是有
形底。只你不见。曰请和尚指出我看。师曰。我说汝不
见 问如何出离生死。师召僧。僧应诺。师曰。从者里
出。曰和尚说底话。某甲不晓得。师曰。等你晓得。堪作
甚么 复友人书曰。山中兀坐不闻动息。学道要趁
初心猛利。就要讨个分晓。日用对境逢缘。才得出脱。
不然日久月深。渐忘精进。依旧流于世情耳。近时学
道人。只图口舌利便。见识聪明。忘却本命元辰。直待
病苦临身。手脚忙乱时。一些也用不著。又不恨自己
念头不切。立志差错。反说先圣佛祖。也只如此。便是
毁谤如来正法轮。自梦未醒。且莫错会。古圣一言半
句。如吹毛剑。铁钉饭。木札羹。涂毒鼓。无你侧耳处。无
你下口处。无你著意处。无你近傍处。狭路相逢。眨眼
蹉过。到者里。情枯想绝。思尽神穷。寒暑两忘。寝食俱
废。于无可捉摸处。蓦地猛省。驰求心一时顿息。庆快
平生。更不随逐声色。知见全消。是非泯迹。到此田地。
但是聪明解会。能所神通。脱手让与他人。终日如痴
似讷虚腹閒心。世人莫能识。鬼神觑不见。阎老子何
处著眼。才是真自在也。

** 夔州白马寺仪峰方彖禅师

达州罗氏子。参金佛山
云庵。令看如何是鬼神觑不破之机。三年有省。出峡。
遍谒知识。结茅双溪。一日午炊。闻甑中作声。忽大悟。
作颂曰。三元三要没来由。用尽机思无处求。蓦地一
声何所作。白云青峰齐点头。尝游浙中。庵居杭之清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19b 页 X82-0719.png
平。真寂印尝依之。一日师举青峰丙丁童子来求火
话诘之曰。青峰恁么道。法眼亦恁么道。为甚么有悟
不悟。印曰。初以识心凑泊。所以不悟。后乃直下承当。
故能大悟。师遽举拳挥案一下。厉声曰。恁么则汝今
大悟耶。印拟议。师便痛骂趁出。印直得汗流浃背。由
兹愤志力参。万历壬辰。师归白马。僧问。如何是西来
意。师曰。两头烧火一头烟。师手中常执一鼗鼓。一面
书矗字。一面书奔字。凡应机。多举而摇之。示寂。塔于
龙神山。

** 广信府鹅湖养庵心禅师

郡之上饶朱氏子。偶过戚
属。会道者。谈四生之义。师于言下。洞了物我平等大
意。往洛之太平落发。南还焦山度腊。闻江中推船声。
有省。述偈曰。夜静江空阔。推船㘞㘞声。不知何所往。
担子半边轻。谒华山。闻山拈一段生涯六不收话。有
疑。猛提七日。身心脱然 寻归里。住灵山。尝画大圆
相于壁间曰。内写莫教涂黑。外写勿使伤曰。有人向
圈里圈外。下得注脚者。许汝学道无疑。不然。总是懡
㦬 后迁鹅湖。十年不立座元。无异来参。以赵州无
字话相契。请居厥职。赠以偈曰。鹅湖十载虚元位。一
旦缘何立少年。两道眉毛八个繓。须知佛祖不容前
 又尝置无门锁室中。以验方来。偈曰。上古留传锁。
凭君智钥开。若无开锁法。相见不须来 万历丁卯
二月晦日。上堂说法。置斋作别。复示偈曰。八十馀年
幻梦中。铁牛耕破太虚空。临行一句相分付。半夜金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19c 页 X82-0719.png
乌带日红。端坐而逝。

** 韶州曹溪憨山德清大师

全椒蔡氏子。幼习儒业。年
十二。礼报恩林为师。十九芟染受具。与妙峰为友。偶
阅肇论。至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犹
在耶。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忽有省。曰今日始
知鼻孔向下。妙峰曰。何所得耶。师曰。夜来两个泥牛。
斗入水中去。至今绝消息。峰笑曰。且喜有住山本钱。
寻往燕都。参笑岩宝祖。宝问。何处来。师曰南方。宝曰。
记得来时路么。师曰。一过便休。宝曰。子却来处分明。
师便礼拜。后为黄冠所诬。坐以私创寺院。遣戌雷州。
至韶阳。礼祖偈曰。曹溪滴水自灵源。流入沧溟浪拍
天。多少鱼龙争变化。源头一脉尚泠然。越十有一年。
免戌留曹溪。又九年。始还僧服。乃归匡庐。结庵五乳
峰。作逸老计 师尝过德山礼祖塔。偈曰。堂前閒托
钵。狮子漫调儿。觌面难回处。低头不语时。未明末后
句。翻使至今疑。为问三年事。因何得早知 山居偈
曰。生平踪迹任东西。投老那能择木栖。纵使脊梁刚
似铁。奈何胫骨软如泥。閒从绝壑看云起。坐对孤峰
听鸟啼。不必更拈言外句。现前声色是全提 复还
曹溪。未几忽告众曰。缘与时违。化将焉托。一期事毕。
吾将归矣。索浴更衣。端坐而化。时明熹宗天启癸亥
十月十三日也。寿七十有八。腊五十有九。供全身于
南华祖堂。所著梦游集四十卷。行世。

** 杭州真寂闻谷广印禅师

嘉善周氏子。母梦元武神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20a 页 X82-0720.png
仗剑。率诸甲士。拥护其门而生。七岁常瞑目端坐。父
母送率杭州开元寺。剃度后。师归省亲。母诫之曰。三
朝新妇。一世禅和。子其勉之。师每述其两句。终身受
用不尽。一日见壁间法界图。问其师曰。十界从心生。
心从何处生。其师不能答。时仪峰和尚。结茅清平。往
叩之。峰曰。汝要会。须妙悟始得。师曰。如何得悟去。峰
乃教看云门露字。师一闻便信。直下挨拶。至忘寝食。
寻上双径。结茅白云峰下。看亮座主参马祖因缘。疑
不能释。一日见黄瑞香花。忽大悟曰。却是虚空讲得
经。碌砖瓦砾正堪听。向来扭捏娘生鼻。错认葫芦作
净瓶。于是往云栖。尽得莲池大师之益 次参龙池
传和尚。适传负暄阶下。师问曰。和尚在那里。传曰。恰
好不在。师即展礼。人事毕。传出所著德山托钵颂示
师。且曰。汝别颂看。师即颂曰。末后之句有也无。德山
父子太誵讹。同条生不同条死。活得三年恨转多。传
喜甚。谓师曰。何不承当此事。共相唱和。师不自肯。传
曰。更欲如何。师曰。视圆悟大慧。为多愧耳。传怃然曰。
当今学者未会先会。那能得不自肯如子者乎。老僧
当避一头地矣。濒行。传送至门外。抚师背曰。老侄。我
还疑你在。师曰。甚处疑某甲。传曰。如何是密启其意。
师曰。今日不打宜兴转。传呵呵大笑。师顶笠便行。北
游五台。还真寂。四众恳请开堂。师坚持不肯。遂南游。
隐建州废寺。及自闽归。司理黄端伯复以为请。师曰。
某孀居久矣。岂更适人耶 师生平滴水滴冻。不肯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20b 页 X82-0720.png
一念外驰。虽洞透祖关。而挽回流俗。终不以悟。自居。
教律三宗鼎立。师皆能洞晢其微。时或为众演说。闻
者靡不心服 崇祯丙子腊月。辞众告寂。塔全身于
孔青之阳。

** 海虞破山洞闻法乘禅师

别号雪柏。吴江李氏子。少
从华山剃度。单身行脚。参紫柏可尊者。可问。一句中
具三元即不问。一元中具三要如何。师屈指曰。也是
死蛇当头。可大悦。以禅虎称之。一时名重丛林 师
住天目中云庵。雪峤信参次。师坐火箱。口喃喃地。信
即跳入火箱同坐曰。口喃喃地作甚么。师笑曰。汝从
何处来。到此天目。信曰。从无阴阳地上来。师默然。信
即跳下火箱 林皋豫参。师适在山门相遇。师曰。那
里来。豫展两手。师曰。这里天王殿倒却。还知么。豫曰。
既是天王殿。为甚么倒却。师曰贼 师一日谓严天
池曰。穹窿山昨夜点头矣。不知居士道个甚么。勿谓
三世诸佛口挂东壁也。如居士洒洒落落。不妨我多
多和和 师住破山。举汉月藏为首座。每言。近日禅
病。往往抟量公案。注解因缘。磨楞合缝。称斤度两。不
惟自隔千生。更复陷人无算 天启三年七月。临示
寂。呼侍者。至即为坐脱。供全身三七日。俨然如生。世
寿七十二。塔于破山寺。南牧云门。刊师语录十卷。行
世。雪峤信为之序。

** 翠岩古雪通哲禅师

开炉上堂。翠岩启大炉鞴。柴炭
浑无半块。一双赤手空拳。煅尽凡情圣解。且道煅尽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20c 页 X82-0720.png
后如何。火里蝍蟟吞却螃蟹 上堂。南泉斩猫。归宗
斩蛇。金牛唤饭。赵州吃茶。尽谓是宗门向上全提底
时节。仔细检点将来。俱未作家。何故。净白地上。不可
撒沙 上堂。今朝腊月十五。屋角。梅花正吐。长连床
上衲僧承当。切忌莽卤。不莽卤。焦尾大虫原是虎。喝
一喝 上堂。三十年前。登山涉水。历尽艰辛。觅个住
处不可得。三十年后。南北东西。无非住处。四方延请
不肯住。大众未得住处时。辛苦驰求。既得住处后。为
甚不肯住。还知此意么。满头白发离岩谷。半夜穿云
入市廛 上堂。翠岩有句话头。不假著意参求。若人
直下荐得。成佛也是县疣。且道是甚么话头。拽拄杖
下座 问赵州道。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是如何。师曰。
一翳在眼。空花乱坠 问如何是本来面目。师曰。阶
前石磉盘。僧礼拜。师曰。看看磉盘动也 问如何是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师曰。八角磨盘空里走 问万
法归一。一归何处。师曰。红炉飞片雪 问不离当念
时如何。师曰。猢狲系露柱 问如何是万象之中独
露身。师曰。火里铁牛行 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曰。
炎天不著裤。曰如何是法身。师曰。皮裹骨 问如何
诸佛出身处。师曰。搕𢶍堆头 问如何是五家宗旨。
师曰。姑苏城外寒山寺。黄鹤楼前鹦鹉洲 问如何
是正眼。师曰。金州漆 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
曰。茅屋画麟门。曰见后如何。师曰。县崖生石耳 问
疑情顿发时如何。师曰。万里一条铁。曰本来成现事。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21a 页 X82-0721.png
何故最难明。师曰。演若迷头心自狂 问昔日闻风。
今朝觌面。觌面一句。请师分付。师曰。棒打石人头。

** 黄介子居士

讳毓祺。毗陵澄江闻人也。慧业夙禀。博
综内外典籍。久游天童磬山之门。有所契入。曾作语
录序。有石磬音嘹亮。聋人耳更闻。斯言不我欺也。昔
汉武以兵法教去病病。曰。不在学古。顾方略何如。明
皇示韩干御府图。干曰。不愿观也。去病胸中有活法。
韩干胸中有活马。磬山胸中有活元。要猛虎口边拾
得。毒蛇头上安挑。为天下人。抽钉拔楔。岂口耳所能
传授耶。我于是录。聊窥一班云云。后天童将顺世。以
衲衣赠之。至甲申鼎革。士罹难南都狱中。一日书偈
扇头。寄同参古南门曰。剑树刀山掉臂过。长伸两脚
自为摩。三千善逝原非佛。百万波旬岂是魔。潦倒不
妨天亦醉。掀翻一任水生波。夜来梦作修罗手。其奈
双九忽跳何。遂掷笔而终。

** 僧摩居士马一腾

永嘉人。自幼警敏。好读异书。过目
不忘。补邑弟子员。文有时誉。保举授州剌史。不应。其
为学。不事章句。直窥理奥。早巳归心内典。深智弘慈。
雅欲度尽一世。首著明明德论。顿觉自性虚通。年二
十八。闻屠门宰割声。遂不食。受戒于天台无尽灯。后
从华严悟入。具无师智。得大辨才。再参博山来。默承
印可。欲留薙染。顾谓各从所愿。重取云门临济语句
及赵州睦州公案。反覆徵诘。瞥然透豁。嗣是胸臆中。
便有丹霞良遂榜样。且谓一入博山。胜古人三登九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21b 页 X82-0721.png
上也。厥后一以提唱佛祖正令为宗。至于福田利益。
如放生掩骼施药济贫诸事。皆以无缘慈行之。则遍
游吴越金陵豫草楚粤诸名区都会间。杖履所至。缁
白趋风。一以平等遇之。三根普接。宿愿初心。无不丧
其所怀。来而得所未曾有者。及门林增志太史延之
入燕。都人士。以及海内诸名隽向往者。不异在吴越
时。觌面酬机。俾人人踊跃抃舞。尝之市。见避难诸困
民饥寒状。乃拉同人。合金衣食之。辄微行手给。欢声
沸地。亡何示疾。一榻独坐。捉麈挥毫。不殊平昔。差少
饮食耳。易箦前。及门张二无。入室求示。士举圆觉经
居一切时不起妄想。不独世谛是妄想。即于出世妙
法。若起丝毫见。便是命根不断。又曰。古德室中三问
如版鸣。为甚犬吠等语。皆是勘验学人。欲打断命根
辣手。若于此处拟议。早巳白云万里。二无领略微旨。
越一日。栉沐更衣。书遗嘱曰。我夙愿在胜果山中。榇
过武林。便当以此山为斯丘。复语增志曰。奄忽之期。
不出隔宿。汝但勿离左右。志曰。预知时至。亦如是乎。
士曰。此时非专指一期生死。乃一切圣凡同时圆寂
也。说个预知。犹是捏目生花。魏元起问曰。弟子于祖
师关棙。未能转身。士指卧榻曰。此高多少。起曰。七尺
八尺。士曰。莫错会。任澹公问曰。生平于此事。非不深
信。只未免儱侗。士曰。若生死岸头。亦复儱侗得去。正
是不恶。陆文垓问曰。向参父母未生前。至今未有消
息。士曰。汝未到无消息地。垓曰。师向谓青色青光作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21c 页 X82-0721.png
么生。士曰。我于今又不与么。说净土黑如漆。黄以实
后到。拜于床下。士合十。实问曰。师有嘱付么。士曰。若
世法事。则从来不起一念。若出世法事。则西天东土
诸佛祖。从无实法与人。若曰有可嘱付。便好三十棒。
复书偈曰。此事不容商量。开口打断脊梁。不容商量
处。可道一句么。骆驼形状古于象。南人惊叫自怆惶。
掷笔而逝。所著有半树庵录。南询草。宗门三关。弥陀
十咏。心识源流图说。王舍城遗草等书。士生于万历
庚辰夏。卒于崇祯丁丑秋。世寿五十有八。塔于胜果
山麓。

** 太史蒋超虎臣居士

江南金坛人。谒铁舟海于金山。
问山河大地俱有坏时。且道金山坏不坏。海伸一足
曰。向这里下得一转语。便见端的。士曰。下语也不难。
祇恐与师隔一层了也。海曰。恁么道又争得。士曰。和
尚又如何。海曰。切莫当面错过。士诺诺。又问。苏长公
与佛印禅师。玉带机缘。请师代一转语。海曰。山衲若
代语。玉带又要还了也。士曰。毕竟下甚么语。方得相
应。海曰。莫谓山衲无语好。士曰。将谓别有。海曰。今日
方始瞥地那。士一日举似同年孝孙则。孝曰。何不道
是语何有。是坐何处 士寓孝则居士园久之。孝问
曰。迩来不见兄有禅。士曰。禅可见么。孝曰。试道看。士
曰。想不必道。次日孝谓士曰。大悲阁记。是兄的。是古
人的。士曰。是我的。孝曰。兄忘却了也。士点首。后入都
寄书曰。此行良苦。幸蚤为我赋招魂也。孝复曰。安得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22a 页 X82-0722.png
便心动。北风有何恶。士请告归。道经高邮。乃别孝曰。
予将浪荡。了此一生。孝曰。何处去。士曰。过得庐山又
峨岭矣。后果终于峨眉伏虎寺。临寂留诗一律曰。翛
然猿鹤自相亲。老衲无端堕业尘。直向镬汤求避热。
又从大海去翻身。功名傀儡场中物。妻子骷髅队里
人。只有君亲无报答。生生一念祝能仁。题毕。趺坐掷
笔而逝。

** 江西泐潭元白可尊宿

楚之武攸邓氏子。受业云居
颛。久依金粟悟。出住泐潭。上堂。死蛇把作活蛇弄。曹
家女千古风流。雪峰撺下拄杖。真个吓人。宝峰撺下
拄杖。可有要吃吓的衲僧么。平地商量。千峰互峻。一
任当堂。打破古镜 上堂。有时言句硬如铁。有时言
句软如绵。遇姜则辣。遇盐则咸。且道遇著达磨祖师。
如个什么。西天梵语。东土华言 土堂。道不属修。属
修非道。心不属知。属知非心。不是心。不是物。唤作道
得么。墙外底。墙外底。此去靖安三十里。足下何人不
得知 上堂。入道无难。惟嫌拣择。大的大。小的小。拈
过一边。只如三月桃花。九月菊花。安顿何处。一春一
秋。一放一收。豁开法眼。不见来由 上堂东峰发晓。
日轮出也。地炉发红。冻冰释也。衲僧发急。也个什么。
元正初六。光阴甚速。谁不曾闻。鼓声涂毒 颂拈花
微笑曰。说一遭记一遍。耳闻深处多坑堑。翻身吐出
铁囫囵。声色头边开八面。刃上锋机上箭。赚杀骑狮
跨象人。刹竿倒却何曾见 颂一喝耳聋曰。打失一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22b 页 X82-0722.png
星火。一喝三日聋。大家只是看。山君咬大虫。

五灯全书卷第一百二十


五灯全书卷第一百二十补遗


未详法嗣

** 顺天大千佛寺遍融真圆禅师

西蜀营山线氏子。家
世业儒。书史过目不忘。族人曰。振吾宗者。必此子。至
年将立。感生死无常。遂舍家入云华山。礼可公为师。
薙染。抵京师听讲华严。至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
意如虚空处。倏然顿悟。身超虚空。不觉屋庐为碍。私
谓曰。法界玄宗。毗卢性海。无外吾之方寸矣。且道离
文字。孰衍孰听。画饼不能充饥。斯言信矣。翌日曳杖
东。下至洪。州居马祖。庵时同气相求者毕至。历七载。
乃入匡庐。躬鬻薪易米供众。不避风雨寒暑者。二十
馀年。居狮子岩时。常横一棒坐岩口。僧来辄热棒棒
之。惜无有契其机者。前后四入京师。初住龙华。次住
柏林。又移世刹海。最后慈圣太后。建千佛丛林。请师
居之。尝在杲日寺。讲华严。有狂僧。触太宰系狱。因并
逮师。至于匣。师称大经名。而铁索檀匣。轰然为尽裂。
人皆感其异。相率皈依。而圜扉中。皆浩浩佛声矣。刑
部狱中。苦逼万端。师处之晏然。同刑者惊其异操。师
曰。无他术也。心存中正。虽处患难。而不知有患难也。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22c 页 X82-0722.png
张大岳上章明师无罪。得免。慈圣皇后。命复居世刹
海。陆五台问。如何是文殊智。师曰。不随心外境。曰如
何是普贤行。师曰。调理一切心。曰如何是毗卢法界。
师曰。事事无碍。陆叹曰。今而后。万殊一体。我知之矣
 赵大州问。孔子方佛奚若。师曰。仲尼治世圣人也
佛则治出世之圣人也。惩恶劝善。理诚无异。剖裂玄
微。佛氏方罄。州为首肯。明神宗万历甲申九月。师命
迭龛无缓。适一孤雁集方丈。师曰。尔来耶。至九日尚
坐绳床闻晚课诵愿生西方句。遂泊然而化。寿七十
九。腊五十。全身󰢍德胜门外普同塔。

** 太原台山妙峰福登禅师

山西平阳徐氏子。从蒲州
万固朗出家。有愿行普贤行。始于赞叹寺立禅三载。
遇异僧指示曰。普贤行乃潜行密用。调一切心。非劳
筋苦骨之谓也。师遂南游金陵。参云谷。谷拈念佛是
谁话令参。同憨山清北游。参遍融圆啸岩宝大千润
诸公。万历初再参大千于少林。一日请益千曰。九年
面壁。坐耶非坐耶。千曰。坐不坐两头语。须知旋岚偃
岳。就中原自不迁。师不解。问憨曰。物不迁耶。憨曰。诸
法元无去来。迁个甚么。师有省。隐居台山。获文殊摩
顶授记。豁然大悟。道望隆重。至有猛虎引路。菩萨送
灯。建桥梁。修梵刹。功行多不及录。神宗梦师像。徵赴
京。赐紫衣师号。示寂。塔于台山。敕封真正佛子(大千碑后
不立师名。缺疑。因附于此。来者再详)。

** 南康云居颛愚观衡禅师

行脚时。尝过云间。因访陈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23a 页 X82-0723.png
眉公。三度通剌。适公有事。未及接见。师乃留偈而去。
偈曰。砚池三泖秀。笔架九峰高。堂上读书子。清风吹
布袍。公见偈。急呼舟追之。至苏州。而师却杜门不见
 有圆通颂百首。一曰。展脚长眠白月下。光明不让
水晶宫。睡浓不做圆通梦。佛祖都为过耳风。一曰。广
大普门深复深。九重窅寞更沉沉。玉阶青锁行人断。
镇日帘垂鸟不音。一曰。谁家公子惯风流。浅履轻衫
锦市游。醉倒春台迷出处。不知身在岳阳楼。一曰。眼
底笙簧听不尽。耳边朱子任参差。飞刀雨矢盈空下。
正是圆通自在时。

** 达澄受昭禅师

通州人。不言姓氏。尝参天童悟。充西
堂。未几忽弃去。人莫测其意。或严寒履冰。或深夜陟
巘。或俗其顶。或民其衣。独语咄咄不休。或谈鬼幻事。
闻者疑骇。遇众环拜。视如路人。辄叱之曰。我不识汝。
或反拜之 林野奇留师。住天童别室。礼款甚恭。少
顷所有床坐。一时击碎。掷阶下。众愕不知所谓。更为
陈设。师即掩户不语。粥饭从牗入。徒众每隔户称名
礼拜。师皆不内。忽一日逸去。不知所之。四众悲恋。牧
云门为师立道行塔。

** 青林如鉴老宿候

官林氏子。十八矢志慕道。出岭礼
云栖宏。又参显圣澄。看无字有省。以偈呈曰。赵州狗
子无佛性。脱下裤子来遮面。面子未曾遮得全。半身
露出令人厌。澄抚而印之。师不自当。后以省亲归闽。
及祝发。复出岭侍澄。久之归鼓山。居东庵。及博山无
永福灵江浩首座 第 723b 页 X82-0723.png
异和尚开法兹山。宿倾心事之。遂称得旨。自是深埋
头角。潜修密炼。至年八十七。示寂于石林旧隐。阅七
□□□火光金色。香气馥郁。平日所持木念珠不壤。

** □□□禅师

湖广人。族姓宁。十九投颛愚衡祝发。后
参天童悟。依侍久之。悟一日见师抬石。遽喝曰。翻转
石头来。师于言下有省。悟深然之。次日去辞。结茅深
隐。后住静江都。参徒日集。师终不自肯。口喃喃。梵呗
不歇。凡有请益。皆叱之曰。参方去 康熙壬子五月
朔示微疾。至初八日。命诸参徒入室。问汝等还知老
僧去处么。恩侍者曰。月明照见夜行人。师曰套语。曰
师意何如。师曰。壬寅年不生。壬子年不死。汝再道看。
曰壬寅年却生。壬子年却死。师振声大喝曰。得恁么
涂污老僧。曰毕竟如何。师示偈曰。咫尺云程九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