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0c 页

五灯全书卷第二
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
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


西天祖师

**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迦毗罗国人也。行化至室罗
筏城。有河。名曰金水。其味殊美。中流复现五佛影。祖
告众曰。此河之源。凡五百里。有圣者僧伽难提。居于
彼处。佛志一千年后当绍圣位。语巳领诸学众。溯流
而上。至彼。见僧伽难提。安坐入定。祖与众伺之。经三
七日。方从定起。祖问曰。汝身定耶。心定耶。提曰。身心
俱定。祖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提曰。虽有出入。不失
定相。如金在井。金体常寂。祖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
金无动静。何物出入。提曰。言金动静。何物出入。言金
出入。金非动静。祖曰。若金在井。出者何金。若金出井。
在者何物。提曰。金若出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1a 页 X81-0411.png
非物。祖曰。此义不然。提曰。彼义非著。祖曰。此义当堕。
提曰。彼义不成。祖曰。彼义不成。我义成矣。提曰。我义
虽成。法非我故。祖曰。我义巳成。我无我故。提曰。我无
我故。复成何义。祖曰。我无我故。故成汝义。提曰。仁者
师谁。得是无我。祖曰。我师迦那提婆。證是无我。难提
以偈赞曰。稽首提婆师。而出于仁者。仁者无我故。我
欲师仁者。祖以偈答曰。我巳无我故。汝须见我我。汝
若师我故。知我非我我。难提心意豁然。即求度脱。祖
曰。汝心自在。非我所系。语巳。即以右手擎金钵。举至
梵宫。取彼香饭。将斋大众。而大众忽生厌恶之心。祖
曰。非我之咎。汝等自业。即命难提。分座同食。众复讶
之。祖曰。汝不得食。皆由此故。当知与吾分座者。即过
去娑罗树王如来也。悯物降迹。汝辈亦庄严劫中。巳
至三果。而未證无漏者也。众曰。我师神力。斯可信矣。
彼云过去佛者。即窃疑焉。难提知众生慢。乃曰。世尊
在日。世界平正。无有丘陵。江河沟洫。水悉甘美。草木
滋茂。国土丰盈。无八苦。行十善。自双树示灭。八百馀
年。世界丘墟。树木枯悴。人无至信。正念轻微。不信真
如。唯爱神力。言讫。以右手渐展入地。至金刚轮际。取
甘露水。以琉璃器。持至会所。大众见之。即时钦慕悔
过作礼。于是。祖命僧伽难提。而付法眼。偈曰。于法实
无證。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祖付法
巳。安坐归寂。四众建塔。当前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
岁也。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1b 页 X81-0411.png

**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室罗筏城宝庄严王之子也。
生而能言。常赞佛事。七岁即厌世乐。以偈告其父母
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愿哀悯
故。父母固止之。遂终日不食。乃许其在家出家。号僧
伽难提。复命沙门禅利多。为之师。积十九载。未尝退
倦。每自念言。身居王宫。胡为出家。一夕天光下。瞩见
一路坦平。不觉徐行。约十里许。至大岩前。有石窟焉。
乃燕寂于中。父既失子。即摈禅利多出国。访寻其子。
不知所在。经十年。祖得法受记巳 行化。至摩提国。
忽有冷风。袭众身心。悦适非常。而不知其然。祖曰。此
道德之风也。当有圣者出世。嗣续祖灯乎。言讫。以神
力摄诸大众。游历山谷。食顷至一峰下。谓众曰。此峰
顶。有紫云如盖。圣人居此矣。即与大众。徘徊久之。见
山舍。一童子持圆鉴。直造祖前。祖问。汝几岁耶。曰百
岁。祖曰。汝年尚幼。何言百岁。童曰。我不会理。正百岁
耳。祖曰。汝善机耶。童曰。佛言。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
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祖曰。汝手中者。当何所
表。童曰。诸佛大圆鉴。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
皆相似。彼父母闻子语。即舍令出家。祖携至本处。授
具戒讫。命名伽耶舍多 他时。闻风吹殿铃声。祖问
曰。铃鸣耶。风鸣耶。舍多曰。非风铃鸣。我心鸣耳。祖曰。
心复谁乎。舍多曰。俱寂静故。祖曰。善哉善哉。继吾道
者。非子而谁。即付法眼。偈曰。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
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祖付法巳。右手攀树而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1c 页 X81-0411.png
化。大众议曰。尊者树下归寂。其垂荫后裔乎。将奉全
身于高原建塔。众力不能举。即就树下起塔。当前汉
昭帝元平元年丁未岁也。

**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摩提国人也。姓郁头蓝。父天
盖。母方圣。尝梦大神持鉴。因而有娠。凡七日而诞。肌
体莹如琉璃。未尝洗沐。自然香洁。幼好閒静。语异常
童。持鉴出游。遇难提尊者得度。后领徒至大月氏国。
见一婆罗门舍有异气。祖将入彼舍。舍主鸠摩罗多
问曰。是何徒众。祖曰。是佛弟子。彼闻佛号。心神竦然。
即时闭户。祖良久扣其门。罗多曰。此舍无人。祖曰。答
无者谁。罗多闻语。知是异人。遽开门延接。祖曰。昔世
尊记曰。吾灭后一千年。有大士出现于月氏国。绍隆
元化。今汝值吾。应斯嘉运。于是。鸠摩罗多。发宿命智。
投诚出家。授具讫。付法偈曰。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
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祖付法巳。踊身虚空。现
十八种神变。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身。众以舍利起塔。
当前汉成帝永始四年戊申岁也。

**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大月氏国婆罗门之子也。昔
为自在天人。(欲界第六天)见菩萨璎珞。忽起爱心。堕生忉
利。(欲界第二天)闻憍尸迦说般若波罗蜜多。以法胜故。升
子梵天。(色界)以根利故。善说法要。诸天尊为导师。以继
祖时至。遂降月氏。后至中天竺国。有大士。名阇夜多。
问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宝。而常萦疾瘵。凡所营作。皆
不如意。而我邻家。久为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所作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2a 页 X81-0412.png
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祖曰。何足疑乎。且善恶之报。
有三时焉。凡人但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
果虚罪福。殊不知影响相随。毫𨤲靡忒。纵经百千万
劫。亦不磨灭。时阇夜多。闻是语巳。顿释所疑。祖曰。汝
虽巳信三业。而未明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
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
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一切
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阇夜多。承言领旨。即发宿
慧。恳求出家。既受具。祖告曰。吾今寂灭时至。汝当绍
行化迹。乃付法眼。偈曰。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
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又曰。此是妙音如来。见性清
净之句。汝宣传布后学。言讫。即于座上以指爪𠢐面。
如红莲开。出大光明。照耀四众。而入寂灭。阇夜多起
塔。当汉子婴壬午岁也。

**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北天竺国人也。智慧渊冲。化导
无量。后至罗阅城。敷扬顿教。彼有学众。唯尚辩论。为
之首者。名婆修盘头。(此云遍行)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
净无欲。为众所归。祖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此遍行
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众曰。我师精进。何故不
可。祖曰。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历于尘劫。皆虚妄之
本也。众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祖曰。我不求道。
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
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
名之曰道。时遍行闻已。发无漏智。欢喜赞叹。祖又语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2b 页 X81-0412.png
彼众曰。会吾语否。吾所以然者。为其求道心切。夫弦
急即断。故吾不赞。令其住安乐地。入诸佛智。复告遍
行曰。吾适对众。抑挫仁者。得无恼于衷乎。遍行曰。我
忆念七劫前。生常安乐国。师于智者月净。记我非久
当證斯陀含果。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以老故。策
杖礼谒。师叱我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时我自谓无
过。请师示之。师曰。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
面。以此过慢。遂失二果。我责躬悔过。以来闻诸恶言。
如风如响。况今获饮无上甘露。而反生热恼耶。惟愿
大慈。以妙道垂诲。祖曰。汝久植众德。当继吾宗。听吾
偈曰。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
理竟。祖付法已。不起于座。奄然归寂。阇维收舍利建
塔。当后汉明帝永平十七年甲戌岁也。

**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罗阅城人也。姓毗舍祛。父
光盖。母严一。家富而无子。父母祷于佛塔。而求嗣焉。
一夕。母梦吞明暗二珠。觉而有孕。经七日。有一罗汉。
名贤众。至其家。光盖设礼。贤众端坐受之。严一出拜。
贤众避席云。回礼法身大士。光盖罔测其由。遂取一
宝珠跪献。试其真伪。贤众即受之。殊无逊谢。光盖不
能忍。问曰。我是丈夫。致礼不顾。我妻何德。尊者避之。
贤众曰。我受礼纳珠。贵福汝耳。汝妇怀圣子。生当为
世灯慧日。故我避之。非重女人也。贤众又曰。汝妇当
生二子。一名婆修盘头。则吾所尊者也。二名刍尼。(此云
野鹊子)昔如来在雪山修道。刍尼巢于顶上。佛既成道。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2c 页 X81-0412.png
刍尼受报。为那提国王。佛记云。汝至第二五百年。生
罗阅城毗舍祛家。与圣同胞。今无爽矣。后一月。果产
二子。尊者婆修盘头。年至十五。礼光度罗汉出家。感
毗婆诃菩萨。与之授戒。行化至那提国。彼王名常自
在。有二子。一名摩诃罗。次名摩拿罗。王问祖曰。罗阅
城土风。与此何异。祖曰。彼土。曾三佛出世。今王国有
二师化导。王曰。二师者谁。祖曰。佛记第二五百年。有
二神力大士。出家继圣。即王之次子摩拿罗。是其一
也。吾虽德薄。敢当其一。王曰。诚如尊者所言。当舍此
子作沙门。祖曰。善哉大王。能遵佛旨。即与授具。付法
偈曰。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
非古。祖付法巳。踊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四众仰瞻。
虔请复坐。跏趺而逝。茶毗得舍利建塔。当汉安帝元
初四年丁巳岁也。

** 二十二祖摩拿罗尊者

那提国常自在王之子也。年
三十。遇婆修祖师出家。传法至西印度。彼国王名得
度。即瞿昙种族。归向佛乘。勤行精进。一日于行道处。
现一小塔。欲取供养。众莫能举。王即大会梵行禅观
咒术等三众。欲问所疑。时祖亦赴此会。是三众皆莫
能辨。祖即为王广说塔之所因。(塔。阿育王造者。此不繁录)今之出
现。王福力之所致也。王闻是说。乃曰。至理难逢。世乐
非久。即传位太子。投祖出家。七日而證四果。祖深加
慰诲曰。汝居此国。善自度人。今异域有大法器。吾当
往化。得度曰。师应迹十方。动念当至。宁劳往耶。师曰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3a 页 X81-0413.png
然。于是焚香遥语月氏国鹤勒那比丘曰。汝在彼国。
教导鹤众。道果将證。宜自知之。时鹤勒那。为彼国王
宝印。说修多罗偈。忽睹异香成穗。王曰。是何祥也。曰
此是西印土传佛心印祖师。摩拿罗将至。先降信香
耳。曰此师神力何如。曰此师远承佛记。当于此土。广
宣玄化。时王与鹤勒那。俱遥作礼。祖知巳。即辞得度
比丘。往月氏国。受王与鹤勒那供养 后鹤勒那。问
祖曰。我止林间。巳经九白。有弟子龙子者。幼而聪慧。
我于三世推穷。莫知其本。祖曰。此子于第五劫中。生
妙喜国婆罗门家。曾以旃檀施于佛宇。作槌撞钟。受
报聪明。为众钦仰。又问。我有何缘。而感鹤众。祖曰。汝
第四劫中。尝为比丘。当赴会龙宫。汝诸弟子。咸欲随
从。汝观五百众中。无有一人堪任妙供。时诸弟子曰。
师常说法。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今既不然。何圣之有。
汝即令赴会。自汝舍生趣生。转化诸国。其五百弟子。
以福微德薄。生于羽族。今感汝之惠。故为鹤众相随。
鹤勒那问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脱。祖曰。我有无上法
宝。汝当听受。化未来际。而说偈曰。心随万境转。转处
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时鹤众闻偈。飞鸣
而去。祖跏趺寂然奄化。鹤勒那与宝印王起塔。当后
汉桓帝延熹八年乙巳岁也。

**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月氏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千
胜。母金光。以无子故。祷于七佛金幢。即梦须弥山顶
一神童。持金环云。我来也。觉而有孕。年七岁。游行聚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3b 页 X81-0413.png
落。睹民间淫祀。乃入庙叱之曰。汝妄兴祸福。幻惑于
人。岁费牲牢。伤害斯甚。言讫。庙貌忽然而坏。由是乡
党。谓之圣子。年二十二出家。三十遇摩拿罗尊者。付
法眼藏。行化至中印度。彼国王名无畏海。崇信佛道。
祖为说正法。次王忽见二人绯素服拜祖。王问曰。此
何人也。祖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为说法。故来礼
拜。良久不见。唯闻异香。王曰。日月国土。总有多少。祖
曰。千释迦佛所化世界。各有百亿弥卢日月。我若广
说。即不能尽。王闻忻然 时祖。演无上道。度有缘众。
以上足龙子早夭。有兄师子。博通强记。事婆罗门。厥
师既逝。弟复云亡。乃归依尊者。而问曰。我欲求道。当
何用心。祖曰。汝欲求道。无所用心。曰既无用心。谁作
佛事。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
经云。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师子闻是语巳。即入
佛慧。时祖忽指东北。问曰。是何气象。师子云。我见气。
如白虹贯乎天地。复有黑气五道。横亘其中。祖曰。其
兆云何。曰莫可知矣。祖曰。吾灭后五十年。北天竺国。
当有难起。婴在汝身。吾将灭矣。今以法眼。付嘱于汝。
善自护持。乃说偈曰。认得心性时。可说不可议。了了
无可得。得时不说知。师子比丘。闻偈欣惬。然未晓将
罹何难。祖乃密示之。言讫。现十八变而归寂。阇维毕。
分舍利。各欲兴塔。祖复现空中。而说偈曰。一法一切
法。一切一法摄。吾身非有无。何分一切塔。大众闻偈。
遂不复分。就驮都场而建塔焉。即后汉献帝建安十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3c 页 X81-0413.png
四年己丑岁也。

**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

中印度人。姓婆罗门。得法游方。
至罽宾国。有波利迦者。本习禅观。故有禅定知见执
相舍相不语之五众。祖诘而化之。四众皆默然心服。
唯禅定师达磨达者。闻四众被责。愤悱而来。祖曰。仁
者习定。何当来此。既至于此。胡云习定。彼曰。我虽来
此。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在处所。祖曰。仁者既来。其
习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彼曰。定习人故。非人习
定。我当来此。其定常习。祖曰。人非习定。定习人故。当
自来时。其定谁习。彼曰。如净明珠。内外无翳。定若通
达。必当如此。祖曰。定若通达。一似明珠。今见仁者。非
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乱。犹若此
净。祖曰。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
不是净。达磨达蒙祖开悟。心地朗然。祖即摄五众。名
闻遐迩。方求法嗣。遇一长者。引其子问祖白。此子名
斯多。当生便拳左手。今既长矣。终未能舒。愿尊者示
其宿因。祖睹之。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子遽开手
奉珠。众皆惊异。祖曰。吾前报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
尝赴西海斋。受衬珠付之。今还吾珠。理固然矣。长者
遂舍其子出家。祖即与娑具。以前缘故。名婆舍斯多。
祖即谓之曰。吾师密有悬记。罹难非久如来正法眼
藏。今转付汝。汝应保护普润来际。偈曰。正说知见时。
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祖说偈巳。以
僧伽梨。密付斯多。俾之他国。随机演化。斯多受教。直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4a 页 X81-0414.png
抵南天。祖谓。难不可以苟免。独留罽宾。时本国有外
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学诸幻法。欲共谋
乱。乃盗为释子形象。潜入王宫。且念。不成即罪归佛
子。妖既自作。祸亦旋踵。王果怒曰。吾素归心三宝。何
乃构害一至于斯。即命破毁伽蓝。袪除释众。又自秉
剑。至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否。祖曰。巳得蕴空。王曰。
离生死否。祖曰。巳离生死。王曰。既离生死。可施我头。
祖曰。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王即挥刃。断尊者首。白乳
涌高数尺。王之右臂。旋亦堕地。七日而终。太子光首
叹曰。我父何故自取其祸。时有象白山仙人者。深明
因果。即为光首。广宣宿因。解其疑网。(事具圣胄集。及宝林传)
以师子尊者报礼而建塔焉。当汉后帝景耀二年已
卯岁也。

**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罽宾国人也。姓婆罗门。父
寂行。母常安乐。初母梦得神剑。因而有孕。既诞。拳左
手。遇师子尊者。显发宿因。密授心印。后适南天。至中
印度。彼国王名迦胜。设礼供养。时有外道。号无我尊。
先为王礼重。嫉祖之至。欲与论义。幸而胜之。以固其
事。乃于王前请祖曰。我解默论。不假言说。祖曰。孰知
胜负。彼曰。不争胜负。但取其义。祖曰。汝以何为义。彼
曰。无心为义。祖曰。汝既无心。岂得义乎。彼曰。我说无
心。当名非义。祖曰。汝说无心。当名非义。我说非心。当
义非名。彼曰。当义非名。谁能辨义。祖曰。汝名非义。此
名何名。彼曰。为辨非义。是名无名。祖曰。名既非名。义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4b 页 X81-0414.png
亦非义。辨者是谁。当辨何物。如是往返。四十九番。外
道杜口信服。于时祖忽面北合掌长吁曰。我师师子
尊者。今日遇难。斯可伤焉。即辞王南迈。达于南天。潜
隐山谷。时彼国王名天德。迎请供养。王有二子。一名
德胜凶暴而色力充盛。一名不如密多。和柔而长婴
疾苦。祖乃为陈因果。王即顿释所疑。又有咒术师。忌
祖之道。乃潜置毒药于饮食中。祖知而食之。彼返受
祸。遂投祖出家。祖即与受具。后六十载。德胜即位。复
信外道。致难于祖。不如密多。以进谏被囚。王遽问祖
曰。予国素绝妖讹。师所传者。当是何宗。祖曰。王国昔
来实无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王曰。佛灭巳千二
百载。师从谁得耶。师曰。饮光大士。亲受佛印。展转至
二十四世师子尊者。我从彼得。王曰。予闻。师子比丘。
不能免于刑戮。何能传法后人。祖曰。我师难未起时。
密授我信衣法偈。以显师承。王曰。其衣何在。祖即于
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鲜。薪尽如故。王即
追悔致礼。师子真嗣既明。乃赦密多 密多遂求出
家。祖问曰。汝欲出家。当为何事。密多曰。我若出家。不
为其事。祖曰。不为何事。密多曰。不为俗事。师曰。当为
何事。密多曰。当为佛事。祖曰。太子智慧天生。必诸圣
降迹。即许出家。六年侍奉。后于王宫受具。羯磨之际。
天地震动。多著灵异。祖乃命之曰。吾巳衰朽。安可久
留。汝当善护正法眼藏。普济群有。听吾偈曰。圣人说
知见。当境无是非。吾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不如密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4c 页 X81-0414.png
多闻偈。再启祖曰。汝衣宜可传授。祖曰。此衣为难故。
假以證明。汝身无难。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
不如密多闻语。作礼而退。祖现神变。化三昧火自焚。
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胜王。创浮图而秘之。当东晋
明帝太宁三年乙酉岁也。

**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南印度天德王之次子也。
既受度得法。至东印度。彼王名坚固。奉外道师长爪
梵志。尊者将至。王与梵志。同睹白气贯于上下。王曰。
斯何瑞也。梵志预知祖入境。恐王迁善。乃曰。此是魔
来之兆耳。何瑞之有。即鸠诸徒众。议曰。不如密多。将
入都城。谁能挫之。弟子曰。我等各有咒术。可以动天
地。入水火。何患哉。祖至。先见宫墙。有黑气。乃曰。小难
耳。直诣王所。王曰。师来何为。祖曰。将度众生。王曰。以
何法度。祖曰。各以其类度之。时梵志闻言。不胜其怒。
即以幻[泳-永+夫]。化大山于祖顶上。祖指之。忽在彼众头上。
梵志等怖惧投祖。祖悯其愚惑。再指之。化山随灭。乃
为王演说法要。俾趣真乘。谓王曰。此国当有圣人。而
继于我。是时有婆罗门子。年二十许。幼失父母。不知
名氏。或自言缨络。故人谓之缨络童子。游行闾里。丐
求度日。若常不轻之类。人问汝行何急。即答曰。汝行
何缓。或问何姓。即曰。与汝同姓。莫知其故。后王与尊
者。同车而出。见缨络童子。稽首于前。祖曰。汝忆往事
否。童曰。我念远劫中。与师同居。师演摩诃般若。我转
甚深修多罗。今日之事。盖契昔因。祖又谓王曰。此童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5a 页 X81-0415.png
子非他。即大势至菩萨。是也。此圣之后。复出二人。一
人化南印度。一人缘在震旦。四五年内。却返此方。遂
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罗。付法眼藏。偈曰。真性心地藏。
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祖付法巳。即
辞王曰。吾化缘巳终。当归寂灭。愿王于最上乘。无忘
外护。即还本座。跏趺而逝。化火自焚。收舍利。塔而󰢍
之。当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戊子岁也。

**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东印度人也。既得法巳。东
印度国王。请祖斋次。王乃问。诸人尽转经。唯师为甚
不转。祖曰。贫道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常转
如是经。百千万亿卷。非伹一卷两卷。行化至南印度。
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
价宝珠。时王有三子。名月净多罗。功德多罗。菩提多
罗。其季开士也。祖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
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
此珠。七宝中尊。固无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
三王子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
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
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
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巳。即知是珠。既知是珠。
即明其宝。既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
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
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
心宝亦然。祖叹其辩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5b 页 X81-0415.png
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
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
于诸物中。法性最大。祖知是法嗣。以时尚未至。且默
而混之。及香至王厌世。众皆号绝。唯第三子菩提多
罗。于柩前入定。经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戒。祖
告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
我今嘱汝。听吾偈曰。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
菩提圆。华开世界起。尊者付法巳。即于座上起立。舒
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踊身虚空。
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塔。当
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岁也。

* 西天应化圣贤

** 文殊菩萨

一日令善财采药曰。是药者采将来。善财
遍观大地。无不是药。却来白曰。无有不是药者。殊曰。
是药者。采将来。善财遂于地上。拈一茎草。度与文殊。
文殊接得。呈起示众曰。此药亦能杀人。亦能活人。

文殊问庵提遮女曰。生以何为义。女曰。生以不生生
为生义。殊曰。如何是生以不生生为生义。女曰。若能
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未尝自得。有所和合。而能随其
所宜。是为生义。殊曰。死以何为义。女曰。死以不死死
为死义。殊曰。如何是死以不死死为死义。女曰。若能
明知地水火风四缘。未尝自得。有所离散。而能随其
所宜。是为死义 庵提遮女。问文殊曰。明知生是不
生之理。为甚么。却被生死之所流转。殊曰。其力未充。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5c 页 X81-0415.png

** 天亲菩萨

从弥勒内宫而下。无著菩萨问曰。人间四
百年。彼天为一昼夜。弥勒于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
子。證无生法忍。未审说甚么法。天亲曰。秪说这个法。
秪是梵音清雅。令人乐闻。

** 维摩会上三十二菩萨

各说不二法门。文殊曰。我于
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菩萨入
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又问维摩。仁者当说。何等是菩
萨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文殊赞曰。乃至无有语言
文字。是菩萨真入不二法门。

** 善财参五十三员善知识

末后到弥勒阁前。见楼阁
门闭。瞻仰赞叹。见弥勒从别处来。善财作礼曰。愿楼
阁门开。令我得入。寻时弥勒至善财前。弹指一声。楼
阁门开。善财入巳。阁门即闭。见百千万亿楼阁。一一
楼阁内。有一弥勒。领诸眷属。并一善财。而立其前
 善财因无著菩萨问曰。我欲见文殊。何者即是。财曰。
汝发一念心清净即是。无著曰。我发一念心清净。为
甚么不见。财曰。是真见文殊。

** 须菩提尊者

在岩中宴坐。诸天雨华赞叹。者曰。空中
雨华赞叹。复是何人。云何赞欢。天曰。我是梵天。敬重
尊者善说般若。者曰。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汝云何
赞叹。天曰。如是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
说般若 尊者。一日说法次。帝释雨华。者乃问。此华
从天得耶。从地得耶。从人得耶。释言。弗也。者曰。从何
得耶。释乃举手。者曰。如是如是。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6a 页 X81-0416.png

** 舍利弗尊者

因入城。遥见月上女出城。舍利弗心口
思惟。此姊见佛。不知得忍不得忍否。我当问之。才近
便问。大姊往甚么处去。女曰。如舍利弗与么去。弗曰。
我方入城。汝方出城。何言如我恁么去。女曰。诸佛弟
子。当依何住。弗曰。诸佛弟子。依大涅槃而住。女曰。诸
佛弟子。既依大涅槃而住。而我亦如舍利弗与么去
 舍利弗问须菩提。梦中说六波罗蜜。与觉时同异。
提曰。此义深远。吾不能说。会中有弥勒大士。汝往彼
问。舍利弗问弥勒。弥勒云。谁名弥勒。谁是弥勒 舍
利弗问天女曰。何以不转女身。女曰。我从十二年来。
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即时天女以神通力。
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女自化身如舍刹弗。乃问言。何
以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曰。我今不知。云
何转而变为女身。

** 殃崛摩罗尊者

未出家时。外道受教。为娇尸迦。欲登
王位。用千大拇指为花冠。巳得九百九十九。唯欠一
指。遂欲杀母取指。时佛在灵山。以天眼观之。乃作沙
门。在殃崛前。殃崛遂释母。欲杀佛。佛徐行。殃崛急行
追之不及。乃唤曰。瞿昙住住。佛告曰。我住久矣。是汝
不住。殃崛闻之。心忽开悟。遂弃刃投佛出家。

** 宾头卢尊者

因阿育王内宫。斋三万大阿罗汉。躬自
行香。见第一座无人。王问其故。海意尊者曰。此是宾
头卢位。此人近见佛来。王曰。今在何处。者曰。且待须
臾。言讫。宾头卢从空而下。王请就座礼敬。者不顾。王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6b 页 X81-0416.png
乃问。承闻尊者亲见佛来。是否。者以手策起眉曰。会
么。王曰不会。者曰。阿耨达池龙王。曾请佛斋。吾是时
亦预其数。

** 障蔽魔王

领诸眷属。一千年。随金刚齐菩萨。觅起处
不得。忽一日得见。乃问曰。汝当依何而住。我一千年
觅汝起处不得。齐曰。我不依有住而住。不依无住而
住。如是而住。

** 那叱太子

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
力。为父母说法。

** 广额屠儿

于涅槃会上。放下屠刀。立便成佛。自云。是
贤劫千佛一数。

* 东土祖师

**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者

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
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
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
宝珠。发明心要。既而尊者谓。汝于诸法。巳得通量。夫
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因改号菩提达磨。祖
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愿垂开
示。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方。待吾灭后六
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
于日下。祖又曰。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载之下。有
留难否。者曰。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
后六十馀年。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时。
南方勿住。彼唯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纵到彼。亦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6c 页 X81-0416.png
不可久留。听吾偈曰。路逢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
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又问曰。此
后更有何事。者曰。从是巳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难。
听吾谶曰。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增房名不中。为遇
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又问。此后如何。者曰。
郤后二百二十年。林下见一人。当得道果。听吾谶曰。
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
粟。供养十方罗汉僧。复演诸偈。皆预谶佛教隆替。(事具
宝林传。及圣胄集)祖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尝废
阙。迨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
二名佛大胜多。本与祖同学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
大先。既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祖并化。时号
二甘露门矣。而佛大胜多。更分徒而为六宗。第一有
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
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己解。别展化源。聚落嵘峥。徒
众甚盛。祖喟然叹曰。彼之一师。巳陷牛迹。况复支离
繁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 微现神力。至
有相宗所。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彼众中。有一尊
长萨婆罗。答曰。于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祖曰。
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名实相。当何定耶。彼曰。于诸
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祖曰。诸相不定。
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说
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祖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
定不安故。即非实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7a 页 X81-0417.png
非故。不定不变。祖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巳变巳往。
其义亦然。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
其义。祖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于有无中。何名实相。
萨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虚空曰。此是
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此否。祖曰。若解
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
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彼众
闻巳。心意朗然。钦礼信受 至无相宗所。问曰。汝言
无相。当何證之。彼众中。有波罗提。答曰。我明无相。心
不取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祖曰。于诸有无。心不取
舍。又无当者。诸明无故。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
况无相而欲知之。祖曰。相既不得。谁云有无。尚无所
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说不證。證无所證。非三昧故。我
说三昧。祖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
證。波罗提闻祖辩析。即悟本心。礼谢于祖。忏悔往谬。
祖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證之。此国有魔。在汝降之
 至定慧宗所。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彼众中。有婆
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祖曰。既非一二。何
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
二。祖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彼
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祖曰。慧
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婆兰陀闻之。
疑心冰释 至戒行宗所。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
当此戒行。为一为二。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7b 页 X81-0417.png
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祖曰。汝言依教。即
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
外非明。何名为戒。彼曰。我有内外。彼巳知竟。既得通
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
行。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贤
者闻之。即自惭伏 至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
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彼众中。有宝静者。答曰。
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祖曰。得既
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见得非得。
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祖曰。得既非得。得得
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静闻之。顿除疑网 至
寂静宗所。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彼众
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
为静。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
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祖曰。
空空巳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彼尊者。闻
师指诲。豁然开悟。既而六众。咸誓归依 由是化被
南天。声驰五印。经六十载。度无量众 后值异见王。
轻毁三宝。每云。我之祖宗。皆信佛道。陷于邪见。寿年
不永。运祚亦促。且我身是佛。何更外求。善恶报应。皆
因多智之者。妄搆其说。至于国内耆旧。为前王所奉
者。悉从废黜。祖知巳叹彼德薄。当何救之。即念无相
宗中二首领。其一波罗提者。与王有缘。将證其果。其
二宗胜者。非不博辩。而无宿因。时六宗徒众。亦各念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7c 页 X81-0417.png
言。佛法有难。师何自安。祖遥知众意。即弹指应之。六
众闻云。此是我师达磨信响。我等宜速行。以副慈命。
即至祖所。礼拜问讯。祖曰。一叶翳空。孰能剪拂。宗胜
曰。我虽浅薄。敢惮其行。祖曰。汝虽辩慧。道力未全。宗
胜自念。我师恐我见王。大作佛事。名誉显达。映夺尊
威。纵彼福慧为王。我是沙门。受佛教旨。岂难敌也。言
讫潜去。至王所。广说法要。及世界苦乐。人天善恶等
事。王与之往返徵诘。无不诣理。王曰。汝今所解。其法
何在。宗胜曰。如王治化。当合其道。王所有道。其道何
在。王曰。我所有道。将除邪法。汝所有法。将伏何人。祖
不起于座。悬知宗胜义堕。遽告波罗提曰。宗胜不禀
吾教。潜化于王。须臾理屈。汝可速救。波罗提。恭禀祖
旨云。愿假神力。言巳。云生足下。至大王前。默然而住。
时王正问宗胜。忽见波罗提乘云而至。愕然忘其所
问。而顾波罗提曰。乘空来者。是正是邪。提曰。我非邪
正。而来正邪。王心若正。我无邪正。王虽惊异。而骄慢
方炽。即摈宗胜令出。波罗提曰。王既有道。何摈沙门。
我虽无解。愿王致问。王怒而问曰。何者是佛。提曰。见
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
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
现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无
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
现。提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
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8a 页 X81-0418.png
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
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
唤作精魂。王闻偈巳。心即开悟。悔谢前非。咨询法要。
朝夕忘倦。迄于九旬。时宗胜既被斥逐。退藏深山。念
曰。我今百岁。八十为非。二十年来。方归佛道。性虽愚
昧。行绝瑕疵。不能禦难。生何如死。言讫。即自投崖。俄
有神人。以手捧承。置于岩上。安然无损。宗胜曰。我忝
沙门。当与正法为主。不能抑绝王非。是以捐身自责。
何神祐助。一至于斯。愿垂一语。以保馀年。于是神人。
乃说偈曰。师寿于百岁。八十而造非。为近至尊故。熏
修而入道。虽具少智慧。而多有彼我。所见诸贤等。未
尝生珍敬。二十年功德。其心未恬静。聪明轻慢故。而
获至于此。得王不敬者。当感果如是。自今不疏怠。不
久成奇智。诸圣悉存心。如来亦复尔。宗胜闻偈欣然。
即于岩间宴坐 王复问波罗提曰。仁者智辨。当师
何人。提曰。我所出家。即娑罗寺。乌娑婆三藏。为受业
师。其出世师者。即大王叔菩提达磨是也。王闻祖名。
惊骇久之曰。鄙薄忝嗣王位。而趣邪背正。忘我尊叔。
遽敕近臣。特加迎请。祖即随使而至。为王忏悔往非。
王闻规诫。泣谢于祖。又诏宗胜归国。大臣奏曰。宗胜
被谪投崖。今巳亡矣。王告祖曰。宗胜之死。皆自于吾。
如何大慈令免斯罪。祖曰。宗胜今在岩间宴息。但遣
使召。当即至矣。王即遣使入山。果见宗胜端居禅寂。
宗胜蒙召乃曰。深愧王意。贫道誓处岩泉。且王国贤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8b 页 X81-0418.png
德如林。达磨是王之叔。六众所师。波罗提法中龙象。
愿王崇仰二圣。以福皇基。使者复命未至。祖谓王曰。
知取得宗胜否。王曰未知。祖曰。一请未至。再命必来。
良久使还。果如祖语。祖遂辞王曰。当善修德。不久疾
作。吾且去矣。经七曰。王乃得疾。国医诊治。有加无瘳。
贵戚近臣。忆师前记。急发使告祖曰。王疾殆至弥留。
愿叔慈悲。远来诊救。祖即至慰问。时宗胜再承王召。
即别岩间。波罗提亦来问疾。谓祖曰。当何施为。令王
免苦。祖即令太子。为王宥罪施恩。崇奉三宝。复为忏
悔。愿罪消灭。如是者三。王疾有间。师念震旦缘熟。行
化时至。乃先辞祖塔。次别同学。后至王所。慰而勉之
曰。当勤修白业。护持三宝。吾去非晚。一九即回。王闻
师言。涕泪交集。曰此国何罪。彼土何祥。叔既有缘。非
吾所止。惟愿。不忘父母之国。事毕早回。王即具大舟。
实以众宝。躬率臣寮。送至海壖。祖汎重溟。凡三周寒
暑。达于广州府南海县。实梁普通元年庚子岁九月
二十一日也。广州剌史萧昂。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
帝览奏。遣使赍诏迎请。(旧板。年甲差讹。今依梁僧宝唱续法记。宋嵩禅师正宗记。
尚觉有疑。后别有说)十一月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巳来。造寺
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
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
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
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
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8c 页 X81-0418.png
领悟。祖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
十三日。届于洛阳。当魏孝明帝正光元年也。寓止于
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
观婆罗门 时有僧神光者。旷达之士也。久居伊洛。
博览群书。善谈元理。每叹。孔老之教。礼术风规。蒙庄
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
当造元境。乃往彼晨夕参承。祖常端坐面壁。莫闻诲
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
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
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祖悯而问
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
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祖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
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
真乘。徒劳勤苦。光闻祖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
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
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祖遂因与易名。曰慧可。可
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
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
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 越九年。欲
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时
有道副对。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
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
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
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9a 页 X81-0419.png
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
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
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
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法
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
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證
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
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
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
密證千万有馀。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
本得。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
叶。结果自然成。(旧载。祖曰吾有楞伽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
悟入 按人天眼目。达观颖。反覆辨论。以正其讹。最为明确。今遵是说削去)吾自到此。凡
五度中毒。我尝自出。而试之置石。石裂。缘吾本离南
印。来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踰海越漠。
为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巳
终(别记。祖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祇教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慧可种种说心性。
曾未契理。祖祇遮其非。不为说无念心体。可一日曰。我巳息诸缘。祖曰。莫成断灭去否。可曰。不成断灭。祖曰。此
是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乃与徒众。往禹门千圣寺。止三日。
有期城太守杨衒之。早慕佛乘。问祖曰。西天五印。师
承为祖。其道如何。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
祖。又问。此外如何。祖曰。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
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
祖。杨曰。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9b 页 X81-0419.png
真理。适听师言。罔知攸措。愿师慈悲。开示宗旨。祖知
恳到。即说偈曰。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
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杨闻
偈悲喜交并。曰愿师久住世间。化导群有。祖曰。吾即
逝矣。不可久留。根性万差。多逢愚难。杨曰。未审何人。
弟子为师除得否。祖曰。吾以传佛密秘。利益迷途。害
彼自安。必无此理。杨曰。师苦不言。何表通变观照之
力。祖不获巳。乃为谶曰。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五
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杨闻语。莫究其端。默记于怀。
礼辞而去。祖之所谶。虽当时不测。而后皆符验。时魏
氏奉释。禅隽如林。光统律师流支三藏者。睹师演道
斥相指心。每与师论义。是非蜂起。祖遐振元风。普施
法雨。而偏局之量。自不堪任。竞起害心。数加毒药。至
第六度。以化缘巳毕。传法得人。遂不复救。端居而逝。
即魏庄帝永安元年戊申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
二十八日。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后三岁。魏宋云。
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
问。师何往。祖曰。西天去。云归。具说其事。及门人启圹。
唯空棺只履存焉。举朝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于少
林寺供养。至唐开元十五年丁卯岁。为信道者。窃在
五台华严寺。今不知所在。初梁武遇祖。因缘未契。及
闻化行魏邦。遂欲自撰师碑。而未暇也。后闻宋云事。
乃成之。代宗。谥圆觉大师。塔曰空观(年号。依纪年通谱 通论曰。传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19c 页 X81-0419.png
灯谓。魏孝明帝。钦祖异迹。三屈诏命。祖竟不下少林。及祖示寂。宋云自西域还。遇祖于葱岭。孝庄帝有旨。令启
圹。如南史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也。孝明。以是岁四年癸丑殂。祖以十月至梁。盖祖未至魏时。孝明已去世矣。
其子即位未几。为尔朱荣所弑。乃立孝庄帝。由是魏国大乱。越三年而孝庄殂。又五年分割。为东西魏。然则吾
祖在少林时。正值其乱。及宋云之还。则孝庄去世。亦五六年。其国至于分割久矣。乌有孝庄令启圹之说乎。按
唐史云。后魏末。有僧达磨。航海而来。既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回见之。门徒发其墓。但有只履而巳。此乃实
录也)。

(考纲目。梁普通二年辛丑。即魏正光二年。今称庚子。应是普通元年。又考宝志公。有对武帝。称达磨为观音大
士。传佛心印之言。宝志。卒于天监十三年。则达磨之来应在天监七八年之间。其葬。应在魏神龟初年。又三年
宋云道遇达磨。若在普通年来中国。则宝志已卒矣。又佛祖纲目。以十一月至金陵者。为是。若以九月二十一
日至广州。十月一日至金陵。十日之间。岂能历三千里耶)。

** 河南嵩山二祖慧可大师者

武牢姬氏子。父寂。以无
子。祷祈既久。一夕感异光照室。其母因而怀妊。及长。
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
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后览佛书。超然自
得。即抵洛阳龙门。依香山静。出家受具。于永穆寺。浮
游讲肆。遍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三。却返香山。终日宴
坐。又经八载。于寂默中。倏见一神人。谓曰。将欲受果。
何滞此耶。大道匪遥。汝其南矣。祖知神助。因改名神
光。翌日觉头痛如剌。其师欲治之。空中有声曰。此乃
换骨。非常痛也。祖遂以见神事。白于师。师视其顶骨。
即如五峰秀出矣。乃曰。汝相吉祥。当有所證。神令汝
南者。斯则少林达磨大士。必汝之师也。祖于是。直造
少室。亲传衣法。事见达磨章。自初祖西归。师为继席
阐化焉 东魏孝静帝。天平乙卯年。有一居士。年踰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20a 页 X81-0420.png
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祖曰。弟子身缠风恙。
请和尚忏罪。祀曰。将了来。与汝忏。士良久曰。觅罪不
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见和
尚。巳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
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
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祖深器之。
即为剃发。曰是吾宝也。宜名僧灿。其年三月十八日。
于光福寺受具。自兹疾渐愈。执侍经二载 祖乃告
曰。菩提达磨。远自竺乾。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于
吾。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本来缘
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祖付衣
法巳。又曰。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
璨曰。师既预知。愿垂示诲。祖曰。非吾知也。斯乃达磨
传般若多罗悬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是也。吾校年
代。正在于汝。汝当谛思前言。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宿
累。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时传付。祖付嘱巳。即往邺
都。随宜说法。一音演畅。四众归依。如是积三四十载。
遂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酒肆。或过屠门。或习街
谈。或随厮役。人问之曰。师是道人。何故如是。祖曰。我
自调心。何关汝事。又于筦城县匡救寺三门下。谈无
上道。听者林集。时有辩和法师者。于寺中讲涅槃经。
学徒闻师阐法。稍稍引去。辩和不胜其愤。兴谤于邑
宰翟仲侃。翟惑其邪说。加祖以非法。祖怡然委顺。识
者谓之偿债。时年一百七岁。即隋文帝开皇癸丑岁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20b 页 X81-0420.png
三月十六日也。葬磁州滏阳县东北七十里。唐德宗。
谥大祖禅师。

** 安庆皖公山三祖僧璨大师

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
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
武帝废佛教。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
馀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壬子。有沙弥道信。年
始十四。来礼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
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
悟。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谨。祖屡试以元
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偈曰。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
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祖又曰。昔可大师。付
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
乎。即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逾月。士民奔趋。
大设檀供。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
掌立终。即隋炀帝大业丙寅十月十五日也。唐明皇
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 师。尝著信心铭曰。至道无
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𨤲有差。天地悬
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元
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馀。良由取舍。所以不
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
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
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
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
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20c 页 X81-0420.png
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
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
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
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
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
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
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
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
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
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
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
如。一如体元。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
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
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
净。正信调值。一切莫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
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
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
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
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
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
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
今。

** 黄州黄梅四祖道信大师者

姓司马氏。世居河内。后
徙于蕲州广济县。生而超异。幼慕空宗。诸解脱门。宛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21a 页 X81-0421.png
如宿习。既嗣祖风。摄心无寐。胁不至席者六十年。隋
大业丁丑。领徒众抵吉州。值群盗围城。七旬不解。万
众惶怖。祖悯之。教令念摩诃般若。时贼众。望雉堞间。
若有神兵。乃相谓曰。城内必有异人。不可攻矣。稍稍
引去。唐武德甲申岁。师却返蕲春。住破头山。学侣云
臻 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
童。祖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
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无姓耶。答曰。性空故无。祖默
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缘
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以至付法传衣。偈曰。华种
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遂以
学徒委之 一日告众曰。吾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
望破头山。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汝等会
否。众皆默然。弘忍曰。莫是和尚他后横出一枝佛法
否。祖曰善。贞观癸卯岁。太宗向师道味。欲瞻风彩。诏
赴京。祖上表逊谢。前后三返。竟以疾辞。第四度命使
曰。如果不起。即取首来。使至山谕旨。祖乃引颈就刃。
神色俨然。使异之。回以状闻。帝弥加钦慕。就赐珍缯。
以遂其志 高宗永徽辛亥岁闰九月四日。忽垂诫
门人曰。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
来。言讫。安坐而逝。寿七十有二。塔于本山。明年四月
八日。塔户无故自开。仪相如生。尔后门人不敢复闭。
代宗谥大医禅师。慈云之塔。

** 黄州黄梅五祖弘忍大师

蕲州黄梅人。先为破头山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21b 页 X81-0421.png
中栽松道者。尝请于四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
巳老。脱有闻。其能广化耶。倘若再来。吾尚可迟汝。乃
去行水边。见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
父兄。可往求之。曰诺。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策而
去。女。周氏李子也。归辄孕。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
日佣纺里中。夕止于众馆之下。巳而生一子。以为不
祥。因抛浊港中。明日见之。溯流而上。气体鲜明。大惊
遂举之。成童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逢一智者。
叹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后遇信大师得法。嗣
化于破头山 唐高宗咸亨中。有一居士。姓卢。名慧
能。自新州来参谒。祖问曰。汝自何来。卢曰岭南。祖曰。
欲须何事。卢曰。唯求作佛。祖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
得佛。卢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祖知是异人。乃诃
曰。著槽厂去。卢礼足而退。便入碓房。服劳于杵臼之
间。昼夜不息。经八月。祖知授付时至。遂告众曰。正法
难解。不可徒记吾言。持为已任。汝等各自随意。述一
偈。若语意冥符。则衣法皆付。时会下七百馀僧。上座
神秀者。学通内外。众所宗仰。咸推称曰。若非尊秀。畴
敢当之。神秀窃聆众誉。不复思惟。乃于廊壁。书一偈
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
埃。祖因经行。忽见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叹曰。后
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其壁。本欲令处士卢珍。绘楞
伽变相。及见题偈在壁。遂止不画。各令念诵。卢在碓
坊。忽聆诵偈。乃问同学。是何章句。同学曰。汝不知。和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21c 页 X81-0421.png
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则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
叹赏。必将付法传衣也。卢曰。其偈云何。同学为诵。卢
良久曰。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同学诃曰。庸流何知。勿
发狂言。卢曰。子不信耶。愿以一偈和之。同学不答。相
视而笑。卢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卢自秉烛。请
别驾张日用。于秀偈之侧。写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
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祖后见此偈曰。
此是谁作。亦未见性。众闻师语。遂不之顾 逮夜。祖
潜诣碓坊。问曰。米白也未。卢曰。白也未有筛。祖以杖
三击其碓。卢即以三鼓入室。祖告曰。诸佛出世。为一
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
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
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
磨。届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于今。今以法宝及
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卢行者。跪受衣法。启曰。法则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
达磨初至。人未之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巳熟。
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且当远隐。俟时行化。
所谓受衣之人。命如悬丝也。卢曰。当隐何所。祖曰。逢
怀即止。遇会且藏。卢礼足巳。捧衣而出。是夜南迈。大
众莫知。五祖自后不复上堂。大众疑怪致问。祖曰。吾
道行矣。何更询之。复问。衣法谁得耶。祖曰。能者得。于
是众议。卢行者名能。寻访既失。潜知彼得。即共奔逐。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22a 页 X81-0422.png
五祖既付衣法。复经四载。至上元乙亥。忽告众曰。我
今事毕。时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寿七十有四。建
塔于黄梅之东山。代宗。谥大满禅师。法雨之塔。

** 六祖慧能大师

姓卢氏。其先范阳人。父行瑫。武德中
左官于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三岁丧父。其母守志
鞠养。及长。家尤贫窭。师樵采以给。一日负薪至市中。
闻客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
问客曰。此何法也。得于何人。客曰。此名金刚经。得于
黄梅忍大师。祖遽告其母。以为法寻师之意。直抵韶
州。遇高行士刘志略。结为交友。尼无尽藏者。即志略
之姑也。常读涅槃经。师暂听之。即为解说其义。尼遂
执卷问字。祖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
曷能会义。祖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告乡
里耆艾曰。能是有道之人。宜请供养。于是。居人竞来
瞻礼。近有宝林古寺旧地。众议营缉。俾祖居之。四众
雾集。俄成宝坊。祖一日忽自念曰。我求大法。岂可中
道而止。明日遂行。至昌乐县西山石室间。遇智远。祖
遂请益。远曰。观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吾闻西域菩
提达磨。传心印于黄梅。汝当往彼参决。祖辞去。直造
黄梅之东山。即唐咸亨二年也。忍大师一见。默而识
之。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 仪凤丙子正
月八日。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涅槃经。祖
寓止廊庑间。暮夜风飏刹幡。闻二僧对论。一曰幡动。
一曰风动。往复酬答。曾未契理。祖曰。可容俗流辄预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22b 页 X81-0422.png
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印宗窃聆此语。竦
然异之。明日邀祖入室。徵风幡之义。祖具以理告。印
宗不觉起而立曰。行者定非常人。师为是谁。祖更无
所隐。直叙得法因由。于是印宗执弟子之礼。请授禅
要。乃告四众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萨。乃指
座下卢居士曰。即此是也。因请出所传信衣。悉令瞻
礼。至正月十五日。会诸名德。为之剃发。二月八日。就
法性寺智光律师。授满分戒。其戒坛。即刘宋时。求那
跋陀三藏之所置也。三藏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在
此坛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侧。手植二菩提
树。谓众曰。却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开士。于此树下。演
无上乘。度无量众。祖具戒巳。于此树下。开东山法门。
宛如宿契。明年二月八日。忽谓众曰。吾不愿此居。欲
归旧隐。即印宗与缁白千馀人。送祖归宝林寺。韶州
剌史韦据。请于大梵寺。转妙法轮。并受无相心地戒。
门人纪录。目为坛经。盛行于世。后返曹溪。雨大法雨。
学者不下千数 中宗神龙乙巳。降诏曰。朕请安秀
二师。宫中供养。万几之暇。每究一乘。二师并推让曰。
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今遣内
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祖上表辞疾。
愿终林麓。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
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
说法如何。祖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见如来
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22c 页 X81-0422.png
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
无證。岂况坐耶。简曰。弟子回。主上必问。愿和尚慈悲。
指示心要。祖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暗无
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简曰。明喻智慧。暗况烦恼。修道之人。傥不以智慧照
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祖曰。烦恼即是菩提。无
二无别。若以智慧昭烦恼者。此是二乘小见。羊鹿等
机。大智上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祖曰。
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
凡愚而不灭。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
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
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
生不灭。何异外道。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
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
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
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
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 简归阙。表奏
祖语。有诏谢师。并赐袈裟。绢五百疋。宝钵一口。十二
月十九日。敕改古宝林。为中兴寺。三年十一月十八
日。敕韶州剌史。重加崇饰。赐额为法泉寺。祖新州旧
居。为国恩寺 一日。祖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
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
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
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23a 页 X81-0423.png
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
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閒恬静。虚融澹
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
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
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
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
定證妙果 明皇先天壬子。告诸四众曰。吾忝受忍
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信根淳
熟。决定不疑。堪任大事。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
悉皆生。顿悟华情巳。菩提果自成。说偈巳。复曰。其法
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净。
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有僧。举卧轮偈。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
不起。菩提日日长。祖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
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祖说法利生。经四十载。
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住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仍
令倍工。又有蜀僧。名方辩。来谒曰。善捏塑。祖正色曰。
试塑看。方辩不领旨。乃塑祖真。可高七尺。曲尽其妙。
祖观之曰。汝善塑性。不善佛性。酬以衣物。辩礼谢而
去 明皇开元癸丑年七月一日。谓门人曰。吾欲归
新州。汝速理舟楫。时大众哀慕。乞师且住。祖曰。诸佛
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23b 页 X81-0423.png
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却回。祖曰。叶落归根。来时
无口。又问。师之法眼。何人传受。祖曰。有道者得。无心
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祖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
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飧。遇满之
难。杨柳为官。又曰。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
一在家一出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
法嗣。言讫。往新州国恩寺。沐浴跏趺而化。异香袭人。
白虹属地。即其年八月三日也。时韶新两郡。各修灵
塔。道俗莫决所之。两郡剌史。共焚香祝曰。香烟引处。
即师之欲归焉。时炉香腾涌。直贯曹溪。以十一月十
三日入塔。寿七十六。时韶州敕史韦据。撰碑 上元
庚子。肃宗遣使。就请师衣钵。归内供养。至永泰元年
五月五日。代宗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敕剌史杨
瑊曰。朕梦感禅师请传法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
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
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
坠。后或为人偷窃。皆不远而获。如是者数四。宪宗谥
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

五灯全书卷第二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 423c 页 X81-042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