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七佛¶
七佛¶ 第 581a 页
No. 1568
五灯严统卷第一


* 七佛

古佛应世。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近故谭
贤劫。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按长阿含经云。
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于中成正觉。
又曼殊室利。为七佛祖师。金华善慧大士。登松山顶
行道。感七佛引前。维摩接后。今之撰述。断自七佛而
下。

** 毗婆尸佛(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尊)

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
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长阿含经云。人寿八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
利若。父槃头。母槃头婆提。居般头婆提城。坐波波罗
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三十四万八千。神足二。一名骞
茶。二名提舍。侍者无忧。子方膺。

** 尸弃佛(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

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
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长阿
含经云。人寿七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
父明相。母光耀。居光相城。坐分陀利树下。说法三会。
度人二十五万。神足二。一名阿毗浮。二名婆婆。侍者
忍行。子无量。
七佛¶ 第 581b 页 X80-0581.png

** 毗舍浮佛(庄严劫第一千尊)

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
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长阿
含经云。人寿六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
父善灯。母称戒。居无喻城。坐婆罗树下。说法二会。度
人一十三万。神足二。一扶游。二郁多摩。侍者寂灭。子
妙觉。

** 拘留孙佛(见在贤劫第一尊)

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
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长阿
含经云。人寿四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
父礼得。母善枝。居安和城。坐尸利沙树下。说法一会。
度人四万。神足二。一萨尼。二毗楼。侍者善觉。子上胜。

** 拘那含牟尼佛(贤劫第二尊)

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
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长
阿含经云。人寿三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
叶。父大德。母善胜。居清净城。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说
法一会。度人三万。神足二。一舒槃那。一郁多楼。侍者
安和。子导师。

** 迦叶佛(贤劫第三尊)

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
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长阿含经
云。人寿二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梵
德。母财主。居波罗奈城。坐尼拘律树下。说法一会。度
人二万。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罗婆。侍者善友。子集军。

** 释迦牟尼佛(贤劫第四尊)

姓刹利。父净饭天。母大清净妙。
位登补处。生兜率天上。名曰胜善天人。亦名护明大
七佛¶ 第 581c 页 X80-0581.png
士。度诸天众。说补处行。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普曜
经云。佛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
涌金莲华。自然捧双足。东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
手指天地。作师子吼声。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即
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也。至四十二年。
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复何遇。即
于四门游观。见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惟。此老病
死。终可厌离。于是夜子时。有一天人。名曰净居。于窗
牖中。叉手白言。出家时至。可去矣。太子闻巳。心生欢
喜。即逾城而去。于檀特山中修道。始于阿蓝迦蓝处。
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
学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
麻麦。经于六年。故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
诸外道。先历试邪法。示诸方便。发诸异见。令至菩提。
故普集经云。菩萨于二月八日明星出时成道。号天
人师。时年三十矣。即穆王三年癸未岁也。既而于鹿
野苑中。为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而證道果。说
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
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
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曰。法本法
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尔时世
尊。说此偈巳。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梨衣。传付于
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迦叶闻偈。头
面礼足曰。善哉善哉。我当依敕。恭顺佛故。尔时世尊。
七佛¶ 第 582a 页 X80-0582.png
至拘尸那城。告诸大众。吾今背痛。欲入涅槃。即往熙
连河侧。娑罗双树下。右胁累足。泊然宴寂。复从棺起。
为母说法。特示双足化婆耆。并说无常偈曰。诸行无
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巳。寂灭为乐。时诸弟子。即以香
薪。竞茶毗之。烬后金棺如故。尔时大众。即于佛前。以
偈赞曰。凡俗诸猛炽。何能致火爇。请尊三昧火。阇维
金色身。尔时金棺从座而举。高七多罗树。往反空中。
化火三昧。须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即穆王五十
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也。自世尊灭后一千一十
七年。教至中夏。即后汉永平十年戊辰岁也。

世尊才
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
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世尊一日升座。大众集定。文殊
白椎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世尊
一日升座。默然而坐。阿难白椎曰。请世尊说法。世尊
云。会中有二比丘犯律行。我故不说法。阿难以他心
通。观是比丘。遂乃遣出。世尊还复默然。阿难又白。适
来为二比丘犯律。是二比丘巳遣出。世尊何不说法。
世尊曰。吾誓不为二乘声闻人说法。便下座。

世尊一
日升座。大众集定。迦叶白椎曰。世尊说法竟。世尊便
下座。世尊九十日。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及辞天界而
下。时四众八部俱往空界奉迎。有莲花色比丘尼作
念云。我是尼身。必居大僧后见佛。不如用神力变作
转轮圣王。千子围绕。最初见佛。果满其愿。世尊才见
乃诃云。莲花色比丘尼。汝何得越大僧见吾。汝虽见
七佛¶ 第 582b 页 X80-0582.png
吾色身。且不见吾法身。须菩提岩中宴坐。却见吾法
身。世尊昔因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处。唯
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于三昧。文殊乃白佛云。何此
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伹觉此女。令从
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绕女人三匝。鸣指一下。乃托
至梵天。尽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曰。假使百千文殊。
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过四十二恒河沙国土。有
罔明菩萨。能出此女人定。须臾罔明大士从地涌出。
作礼世尊。世尊敕罔明出。罔明却至女子前。鸣指一
下。女子于是从定而出。

世尊因波斯匿王问。胜义谛
中。有世俗谛否。若言无。智不应二。若言有。智不应一。
一二之义。其义云何。佛言。大王。汝于过去龙光佛法
中。曾问此义。我今无说。汝今无听。无说无听。是名为
一义二义。

世尊一日见文殊在门外立乃曰。文殊文
殊。何不入门来。文殊曰。我不见一法在门外。何以教
我入门。

世尊一日坐次。见二人舁猪过。乃问。这个是
甚么。曰佛具一切智。猪子也不识。世尊曰。也须问过。

世尊因有异学问诸法是常邪。世尊不对。又问诸法
是无常邪。亦不对。异学曰。世尊具一切智。何不对我。
世尊曰。汝之所问。皆为戏论。

世尊一日示随色摩尼
珠。问五方天王。此殊而作何色。时五方天王。互说异
色。世尊复藏珠入袖。却抬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
佛手中无珠。何处有色。世尊叹曰。汝何迷倒之甚。吾
将世珠示之。便各彊说有青黄赤白色。吾将真珠示
七佛¶ 第 582c 页 X80-0582.png
之。便总不知。时五方天王。悉皆悟道。

世尊因乾闼婆
王献乐。其时山河大地。尽作琴声。迦叶起作舞。王问
迦叶。岂不是阿罗汉诸漏巳尽。何更有馀习。佛曰。实
无馀习。莫谤法也。王又抚琴三遍。迦叶亦三度作舞。
王曰。迦叶作舞。岂不是。佛曰。实不曾作舞。王曰。世尊
何得妄语。佛曰。不妄语。汝抚琴。山河大地木石尽作
琴声。岂不是。王曰是。佛曰。迦叶亦复如是。所以实不
曾作舞。王乃信受。

世尊因外道问。昨日说何法。曰说
定法。外道曰。今日说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说
定法。今日何说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


尊因五通仙人问。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
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五通应诺。佛曰。那一通你问我。
世尊因普眼菩萨欲见普贤。不可得见。乃至三度入
定。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
佛曰。汝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普眼于是
才起一念。便见普贤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世尊因自
恣日。文殊三处过夏。迦叶欲白椎摈出。才拈椎。乃见
百千万亿文殊。迦叶尽其神力。椎不能举。世尊遂问
迦叶。汝拟摈那个文殊。迦叶无对。

世尊因长爪梵志。
索论义。预约曰。我义若堕。我自斩首。世尊曰。汝义以
何为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受否。
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乃省。谓弟子曰。我当回去斩
首以谢世尊。弟子曰。人天众前。幸当得胜。何以斩首。
志曰。我宁于有智人前斩首。不于无智人前得胜。乃
七佛¶ 第 583a 页 X80-0583.png
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粗。是见不受。
负门处细。一切人天二乘。皆不知我义堕处。唯有世
尊诸大菩萨。知我义堕。回至世尊前曰。我义两处负
堕。故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我法中无如是事。汝当回
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众。一时投佛出家。證阿罗汉。

世尊昔欲将诸圣众。往第六天。说大集经。敕他方此
土人间天上一切狞恶鬼神。悉皆辑会。受佛付嘱。拥
护正法。设有不赴者。四天门王。飞热铁轮。追之令集。
既集会巳。无有不顺佛敕者。各发弘誓。拥护正法。唯
有一魔王。谓世尊曰。瞿昙。我待一切众生成佛尽。众
生界空。无有众生名字。我乃发菩提心。

世尊尝与阿
难行次。见一古佛塔。世尊便作礼。阿难曰。此是甚么
人塔。世尊曰。此是过去诸佛塔。阿难曰。过去诸佛是
甚么人弟子。世尊曰。是吾弟子。阿难曰。应当如是。


尊因有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
赞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
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
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世尊一日敕阿难。食时将至。汝
当入城持钵。阿难应诺。世尊曰。汝既持钵。须依过去
七佛仪式。阿难便问。如何是过去七佛仪式。世尊召
阿难。阿难应诺。世尊曰。持钵去。

世尊因有比丘问。我
于世尊法中。见处即有。證处未是。世尊当何所示。世
尊曰。比丘某甲。当何所示是汝此问。

世尊成道后。在
逝多林中一树下。跏趺而坐。有二商人。以五百乘车。
七佛¶ 第 583b 页 X80-0583.png
经过林畔。有二车牛。不肯前进。商人乃讶见之。山神
报言。林中有圣人成道。经逾四十九日。未食。汝当供
养。商人入林。果见一人端然不动。乃问曰。为是梵王
邪。帝释邪。山神邪。河神邪。世尊微笑。举袈裟角示之。
商人顶礼。遂陈供养。

世尊因耆婆善别音响。至一冢
间。见五髑髅。乃敲一髑髅。问耆婆。此生何处。曰此生
人道。世尊又敲一曰。此生何处。曰此生天道。世尊又
别敲一问。此生何处。耆婆罔知生处。

世尊因黑氏梵
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
佛召仙人。梵志应诺。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
一株华。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
华。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
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华。汝当放
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
免生死处。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

世尊因灵山会上。
五百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
通。各各自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
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證入。于是文殊承佛神力。遂
手握利剑。持逼如来。世尊乃谓文殊曰。住住不应作
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为善被害。文殊师利。尔从本
巳来。无有我人。但以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我心
被害。即名为害。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梦。如幻
于梦幻中无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于是五百
比丘同赞叹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
七佛¶ 第 583c 页 X80-0583.png
剑。持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
生。是中云何杀。

世尊因地布发掩泥。献华于然灯。然
灯见布发处。遂约退众。乃指地曰。此一方地。宜建一
梵刹。时众中有一贤于长者。持标于指处插曰。建梵
刹竟。时诸天散华赞曰。庶子有大智矣。

世尊因七贤
女游尸陀林。一女指尸曰。尸在这里。人向甚处去。一
女曰。作么作么。诸姊谛观。各各契悟。感帝释散华曰。
惟愿圣姊。有何所须。我当终身供给。女曰。我家四事
七珍。悉皆具足。唯要三般物。一要无根树子一株。二
要无阴阳地一片。三要叫不响山谷一所。帝释曰。一
切所须。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实无得。女曰。汝若无
此。争解济人。帝释罔措。遂同往白佛。佛言。憍尸迦。我
诸弟子。大阿罗汉。不解此义。唯有诸大菩萨。乃解此
义。

世尊因调达谤佛。生身入地狱。遂令阿难问。你在
地狱中安否。曰我虽在地狱。如三禅天乐。佛又令问。
你还求出否。曰我待世尊来便出。阿难曰。佛是三界
大师。岂有入地狱分。曰佛既无入地狱分。我岂有出
地狱分。

世尊因文殊忽起佛见法见。被世尊威神摄
向二铁围山。

城东有一老母。与佛同生。而不欲见佛。
每见佛来。即便回避。虽然如此。回顾东西。总皆是佛。
遂以手掩面。于十指掌中。亦总是佛。

殃崛摩罗。因持
钵至一长者门。其家妇人。正值产难。子母未分。长者
曰。瞿昙弟子。汝为至圣。当有何法。能免产难。殃崛语
长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问世尊。却来相
七佛¶ 第 584a 页 X80-0584.png
报。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汝速去。报言。我自从贤
圣法来。未曾杀生。殃崛奉佛语。疾往告之。其妇得闻。
当时分免。

世尊尝在尼俱律树下坐次。因二商人问
世尊。还见车过否。曰不见。商人曰。还闻否。曰不闻。商
人曰。莫禅定否。曰不禅定。曰莫睡眠否。曰不睡眠。商
人乃叹曰。善哉善哉。世尊觉而不见。遂献白氎两段。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
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
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
叶。

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
梨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
传付将来。

世尊临入涅槃。文殊大士。请佛再转法轮。
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汝请
吾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邪。

世尊于涅槃会上。以
手摩胸告众曰。汝等善观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
足。勿令后悔。若谓吾灭度。非吾弟子。若谓吾不灭度。
亦非吾弟子。时百万亿众。悉皆契悟。

* 西天祖师

** 一祖摩诃迦叶尊者

摩竭陀国人也。姓婆罗门。父饮
泽。母香志。昔为锻金师。善明金性。使其柔伏。付法传
云。尝于久远劫中。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四众起塔。塔
中像面。金色有缺坏。时有贫女。将金珠往金师所。请
饰佛面。既而因共发愿。愿我二人。为无姻夫妻。由是
因缘。九十一劫。身皆金色。后生梵天。天寿尽生中天
七佛¶ 第 584b 页 X80-0584.png
摩竭陀国婆罗门家。名曰迦叶波。此云饮光胜尊。盖
以金色为号也。繇是志求出家。冀度诸有。佛言。善来
比丘。须发自除。袈裟著体。常于众中。称叹第一。复言。
吾以清净法眼。将付于汝。汝可流布无令断绝。涅槃
经云。尔时世尊欲涅槃。时迦叶不在众会。佛告诸大
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尔时迦叶在耆
阇崛山毕钵罗窟。睹胜光明。即入三昧。以净天眼观
见世尊。于熙连河侧。入般涅槃。乃告其徒曰。如来涅
槃也。何其驶哉。即至双树间。悲恋号泣。佛于金棺。出
示双足。尔时迦叶告诸比丘。佛巳茶毗。金刚舍利非
我等事。我等宜当结集法眼。无令断绝。乃说偈曰。如
来弟子。且莫涅槃。得神通者。当赴结集。于是得神通
者。悉集王舍耆阇崛山毕钵罗窟。时阿难为漏未尽。
不得入会。后證阿罗汉果。由是得入。迦叶乃白众言。
此阿难比丘。多闻总持。有大智慧。常随如来。梵行清
净。所闻佛法。如水传器。无有遗馀。佛所赞叹聪敏第
一。宜可请彼集修多罗藏。大众默然。迦叶告阿难曰。
汝今宜宣法眼。阿难闻语信受。观察众心而宣偈言。
比丘诸眷属。离佛不庄严。犹如虚空中。众星之无月。
说是偈巳。礼众僧足。升法座而宣是言。如是我闻。一
时佛住某处。说某经教。乃至人天等。作礼奉行。时迦
叶问诸比丘。阿难所言。不错谬乎。皆曰。不异世尊所
说。迦叶乃告阿难言。我今年不久留。今将正法。付嘱
于汝。汝善守护。听吾偈言。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
七佛¶ 第 584c 页 X80-0584.png
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说偈巳。乃持僧伽梨衣。入
鸡足山。俟慈氏下生。即周孝王五年丙辰岁也。

尊者
因外道问。如何是我我。者曰。觅我者是汝我。外道曰。
这个是我我。师我何在。者曰。汝问我觅。尊者一日踏
泥次。有一沙弥。见乃问。尊者何得自为。者曰。我若不
为。谁为我为。

** 二祖阿难尊者

王舍城人也。姓刹利帝。父斛饭王。实
佛之从弟也。梵语阿难陀。此云庆喜。亦云欢喜。如来
成道夜生。因为之名。多闻博达。智慧无碍。世尊以为
总持第一。尝所赞叹。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
如水传器。佛乃命为侍者。尊者一日白佛言。今日入
城。见一奇特事。佛曰。见何奇特事。者曰。入城时见一
攒乐人作舞。出城总见无常。佛曰。我昨日入城亦见
一奇特事。者曰。未审见何奇特事。佛曰。我入城时。见
一攒乐人作舞。出城时亦见乐人作舞。

一日问迦叶
曰。师兄世尊传金襕袈裟外。别传个甚么。迦叶召阿
难。阿难应诺。迦叶曰。倒却门前刹竿著。

后阿阇世王
白言。仁者。如来迦叶尊胜二师皆巳涅槃。而我多故。
悉不能睹。尊者般涅槃时。愿垂告别。尊者许之。后自
念言。我身危脆。犹如聚沫。况复衰老。岂堪久长阿阇
世王与吾有约。乃诣王宫告之曰。吾欲入涅槃。来辞
耳。门者曰。王寝不可以闻。者曰。俟王觉时。当为我说。
时阿阇世王。梦中见一宝盖七宝严饰。千万亿众围。
绕瞻仰。俄而风雨暴至。吹折其柄。珍宝璎珞。悉坠于
七佛¶ 第 585a 页 X80-0585.png
地。心甚惊异。既寤。门者具白上事。王闻失声号恸。哀
感天地。即至毗舍离城。见尊者在恒河中流跏趺而
坐。王乃作礼。而说偈曰。稽首三界尊。弃我而至此。暂
凭悲愿力。且莫般涅槃。时毗舍离王亦在河侧。说偈
言。尊者一何速。而归寂灭场。愿住须臾间。而受于供
养。尊者见二国王咸来劝请。乃说偈言。二王善严住。
勿为苦悲恋。涅槃当我净。而无诸有故。

尊者复念。我
若偏向一国。诸国争竞。无有是处。应以平等度诸有
情。遂以恒河中流。将入寂灭。是时山河大地。六种震
动。雪山有五百仙人。睹兹瑞应。飞空而至。礼尊者足。
胡跪白言。我于长老。当證佛法。愿垂大慈。度脱我等。
尊者默然受请。即变殑伽河。悉为金地。为其仙众。说
诸大法。

尊者复念。先所度脱弟子应当来集。须臾五
百罗汉。从空而下。为诸仙人出家授具。其仙众中。有
二罗汉。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尊者知是法
器。乃告之曰。昔如来以大法眼。付大迦叶。迦叶入定。
而付于我。我今将灭。用传于汝。汝受吾教。当听偈言。
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尊者付法眼藏竟。踊身虚空。现十八变。入风奋迅三
昧。分身四分。一分奉忉利天。一分奉娑竭罗龙宫。一
分奉毗舍离王。一分奉阿阇世王。各造宝塔而供养
之。乃厉王十二年癸巳岁也。

**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摩突罗国人也。亦名舍那婆斯。
姓毗舍多。父林胜。母憍奢耶。在胎六年而生。梵语商
七佛¶ 第 585b 页 X80-0585.png
诺迦。此云自然服。即西域九枝秀草名也。若圣人降
生。则此草生于净洁之地。和修生时。瑞草斯应。昔如
来行化。至摩突罗国。见一青林枝叶茂盛。语阿难曰。
此林地名优留茶。吾灭度后一百年。有比丘商那和
修。于此转妙法轮。后百岁果诞和修。出家證道。受庆
喜尊者法眼。化导有情。及止此林。降二火龙。归顺佛
教。龙因施其地。以建梵宫。尊者化缘既久。思付正法。
寻于吒利国。得优波鞠多。以为给侍。因问鞠多曰。汝
年几邪。答曰我年十七。者曰。汝身十七。性十七邪。答
曰。师发巳白。为发白邪。心白邪。者曰。我但发白。非心
白耳。鞠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尊者知是法器。
后三载遂为落发授具。乃告曰。昔如来以无上法眼。
付嘱迦叶。展转相授。而至于我。我今付汝。勿令断绝。
汝受吾教。听吾偈言。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
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说偈巳即隐于罽宾国南象白
山中。后于三昧中见弟子鞠多。有五百徒众。常多懈
慢。尊者乃往彼现龙奋迅三昧。以调伏之。而说偈曰。
通达非彼此。至圣无长短。汝除轻慢意。疾得阿罗汉。
五百比丘。闻偈巳依教奉行。皆获无漏。尊者乃现十
八变。火光三昧。用焚其身。鞠多收舍利葬于梵迦罗
山。五百比丘。各持一幡。迎导至彼。建塔供养。乃宣王
二十三年乙未岁也。

**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

吒利国人也。亦名优波崛多。又
名邬波鞠多。姓首陀。父善意。十七出家。二十證果。随
七佛¶ 第 585c 页 X80-0585.png
方行化。至摩突罗国。得度者甚众。由是魔宫震动。波
旬愁怖。遂竭其魔力。以害正法。尊者即入三昧。观其
所由。波旬复伺便。密持璎珞。糜之于颈。及尊者出定。
乃取人狗蛇三尸。化为华鬘。䎡言慰谕波旬曰。汝与
我璎珞。甚是珍妙。吾有华鬘。以相酬奉。波旬大喜。引
颈受之。即变为三种臭尸。虫蛆坏烂。波旬厌恶。大生
忧恼。尽巳神力。不能移动。乃升六欲天告诸天主。又
诣梵王。求其解免。彼各告言。十力弟子所作神变。我
辈凡陋。何能去之。波旬曰。然则柰何。梵王曰。汝可归
心尊者即能除断。乃为说偈令其回向曰。若因地倒。
还因地起。离地求起。终无其理。波旬受教巳。即下天
宫。礼尊者足。哀露忏悔。尊者告曰。汝自今去。于如来
正法。更不作娆害否。波旬曰。我誓回向佛道。永断不
善。尊者曰。若然者。汝可口自唱言皈依三宝。魔王合
掌三唱。华鬘悉除。乃欢喜踊跃。作礼尊者。而说偈曰。
稽首三昧尊。十力圣弟子。我今愿回向。勿令有劣弱。
尊者在世。化导證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筹置于石
室。其室纵十八肘。广十二肘。充满其间。最后有一长
者子。名曰香众。来礼尊者。志求出家。尊者问曰。汝身
出家心出家。答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尊者曰。不为
身心。复谁出家。答曰。夫出家者。无我我故。无我我故。
即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即是常道。诸佛亦常。心无形
相。其体亦然。尊者曰。汝当大悟心自通达。宜依佛法
僧绍隆圣种。即为剃度。授具足戒。仍告之曰。汝父尝
七佛¶ 第 586a 页 X80-0586.png
梦金日而生汝。可名提多迦。复谓曰。如来以大法眼
藏。次第传授。以至于我。今复付汝。听吾偈言。心自本
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付法巳。
乃踊身虚空。呈十八变。却复本座。跏趺而逝。提多迦
以室内筹。用焚师躯。收舍利建塔供养。即平王三十
一年。庚子岁也。

** 五祖提多迦尊者

摩伽陀国人也。梵语提多迦。此云
通真量。初生之时。父梦金日自屋而出。照耀天地。前
有大山。诸宝严饰。山顶泉涌。滂沱四流。后遇鞠多尊
者。为解之曰。宝山者吾身也。泉涌者法无尽也。日从
屋出者。汝今入道之相也。照耀天地者。汝智慧超越
也。尊者闻师说巳。欢喜踊跃。而唱偈言。巍巍七宝山。
常出智慧泉。回为真法味。能度诸有缘。鞠多尊者亦
说偈曰。我法传于汝。当现大智慧。金日从屋出。照耀
于天地。提多迦闻师妙偈。设礼奉持。后至中印度。彼
国有八千大仙。弥遮迦为首。闻尊者至。率众瞻礼。谓
尊者曰。昔与师同生梵天。我遇阿私陀仙。授我仙法。
师逢十力弟子。修习禅那。自此报分殊途。巳经六劫。
者曰。支离累劫。诚哉不虚。今可舍邪归正以入佛乘。
弥遮迦曰。昔阿私陀仙人。授我记云。汝却后六劫。当
遇同学获无漏果。今也相遇。非宿缘邪。愿师慈悲。令
我解脱。者即度出家。命诸圣授戒。其馀仙众始生我
慢。尊者示大神通。于是俱发菩提心。一时出家。者乃
告弥遮迦曰。昔如来以大法眼藏。密付迦叶。展转相
七佛¶ 第 586b 页 X80-0586.png
授。而至于我。我今付汝。当护念之。乃说偈曰。通达本
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说偈巳。
踊身虚空。作十八变。火光三昧。自焚其躯。弥遮迦与
八千比丘同收舍利。于班茶山中。起塔供养。即庄王
七年己丑岁也。

** 六祖弥遮迦尊者

中印度人也。既传法巳。游化至北
天竺国。见雉堞之上有金色祥云叹曰。斯道人气也。
必有大士为吾嗣。乃入城。于阛阓间有一人。手持酒
器。逆而问曰。师何方来。欲往何所。祖曰。从自心来。欲
往无处。曰识我手中物否。祖曰。此是触器而负净者。
曰师识我否。祖曰。我即不识。识即非我。复谓之曰。汝
试自称名氏。吾当后示本因。彼说偈答曰。我从无量
劫。至于生此国。本姓颇罗堕。名字婆须密。祖曰。我师
提多迦说。世尊昔游北印度。语阿难言。此国中吾灭
度后三百年。有一圣人。姓颇罗堕。名婆须蜜。而于禅
祖。当获第七。世尊记汝。汝应出家。彼乃置器礼师。侧
立而言曰。我思往劫。尝作檀那。献一如来宝座。彼佛
记我曰。汝于贤劫释迦法中。宣传至教。今符师说。愿
加度脱。祖即与披剃。复圆戒相。乃告之曰。正法眼藏。
今付于汝。勿令断绝。乃说偈曰。无心无可得。说得不
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祖说偈巳。入师子奋
迅三昧。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却复本座。化火自焚。
婆须蜜收灵骨。贮七宝函。建浮图寘于上级。即襄王
十七年甲申岁也。
七佛¶ 第 586c 页 X80-0586.png

** 七祖婆须蜜尊者

北天竺国人也。姓颇罗堕。常服净
衣。执酒器。游行里闬。或吟或啸。人谓之狂。及遇弥遮
迦尊者。宣如来往志。自省前缘。投器出家受法。行化
至迦摩罗国。广兴佛事。于法座前。忽有智者。自称我
名佛陀难提。今与师论义。祖曰。仁者论即不义。义即
不论。若拟论义。终非义论。难提知师义胜。心即钦服
曰。我愿求道。沾甘露味。祖遂与剃度而授具戒。复告
之曰。如来正法眼藏。我今付汝。汝当护持。乃说偈曰。
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證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即入慈心三昧。时梵王帝释。及诸天众。俱来作礼。而
说偈言。贤劫众圣祖。而当第七位。尊者哀念我。请为
宣佛地。尊者从三昧起。示众曰。我所得法。而非有故。
若识佛地。离有无故。语巳还入三昧。示涅槃相。难提即
于本座。起七宝塔。以葬全身。即定王十九年辛未岁也。

**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迦摩罗国人也。姓瞿昙氏。顶有
肉髻。辩捷无碍。初遇婆须蜜出家受教。既而领徒行
化至提伽国毗舍罗家。见舍上有白光上腾。谓其徒
曰。此家有圣人。口无言说。真大乘器。不行四衢。知触
秽耳。言讫长者出致礼。问何所须。祖曰。我求侍者。长
者曰。我有一子名伏驮蜜多。年巳五十。口未曾言。足
未曾履。祖曰。如汝所说。真吾弟子。伏驮闻之。遽起礼
拜。而说偈曰。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诸佛非我道。
谁为最道者。祖以偈答曰。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
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
七佛¶ 第 587a 页 X80-0587.png
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伏驮闻偈巳。便行七步。祖
曰。此子昔曾值佛。悲愿广大。虑父母爱情难舍。故不
言不履耳。长者遂舍令出家。祖寻授具戒。复告之曰。
我今以如来正法眼藏。付嘱于汝。勿令断绝。乃说偈
曰。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
理。伏驮承师付嘱。以偈赞曰。我师禅祖中。当得为第
八。法化众无量。悉获阿罗汉。尔时佛陀难提。即现神
变。却复本座。俨然寂灭。众兴宝塔。葬其全身。即景王
十二年丙寅岁也。

** 九祖伏驮密多尊者

提伽国人也。姓毗舍罗。既受八
祖付嘱。后至中印度行化。时有长者香盖。𢹂一子而
来瞻礼祖曰。此子处胎六十岁。因号难生。尝会一仙
者。谓此儿非凡。当为法器。今遇尊者。可令出家。祖即
与落发授戒。羯磨之际。祥光烛座。仍感舍利三七粒
现前。自此精进忘疲。既而祖告之曰。如来大法眼藏。
今付于汝。汝护念之。乃说偈曰。真理本无名。因名显
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祖付法巳。即入灭尽
三昧。而般涅槃。众以香油旃檀阇维。收舍利。建塔于
那烂陀寺。即敬王三十五年甲寅岁也。

** 十祖胁尊者

中印度人也。本名难生。初将诞时。父梦
一白象背有宝座。座上安一明珠。从门而入。光照四
众。既觉遂生。后值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
不至席。遂号胁尊者焉。初至华氏国。憩一树下。右手
指地而告众曰。此地变金色。当有圣人入会。言讫即
七佛¶ 第 587b 页 X80-0587.png
变金色。时有长者子富那夜奢。合掌前立。祖问曰。汝
从何来。答曰。我心非往。祖曰。汝何处住。答曰。我心非
止。祖曰。汝不定邪。曰诸佛亦然。祖曰。汝非诸佛。曰诸
佛亦非。祖因说偈曰。此地变金色。预知有圣至。当坐
菩提树。觉华而成巳。夜奢复说偈曰。师坐金色地。常
说真实义。回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谛。祖知其意。即度
出家。复具戒品。乃告之曰。如来大法藏。今付于汝。汝
护念之。乃说偈曰。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
真法。无行亦无止。祖付法巳。即现神变。而入涅槃。化
火自焚。四众各以衣裓盛舍利。随处兴塔。而供养之。
即贞王二十二年己亥岁也。

**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华氏国人也。姓瞿昙氏。父宝
身。既得法于胁尊者。寻诣波罗柰国。有马鸣大士。迎
而作礼问曰。我欲识佛。何者即是。祖曰。汝欲识佛。不
识者是。曰佛既不识。焉知是乎。祖曰。既不识佛。焉知
不是。曰此是锯义。祖曰。彼是木义。祖问锯义者何。曰
与师平出。马鸣却问木义者何。祖曰汝被我解。马鸣
豁然省悟。稽首归依。遂求剃度。祖谓众曰。此大士者。
昔为毗舍利国王。其国有一类人。如马裸露。王运神
力。分身为蚕。彼乃得衣。王后复生中印度。马人感恋
悲鸣。因号马鸣焉。如来记云。吾灭度后六百年。当有
贤者马鸣。于波罗柰国。摧伏异道。度人无量。继吾传
化。今正是时。即告之曰。如来大法眼藏。今付于汝。即
说偈曰。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今付隐显法。非一
七佛¶ 第 587c 页 X80-0587.png
亦非二。尊者付法巳。即现神变。湛然圆寂。众兴宝塔。
以閟全身。即安王十四年戊戌岁也。

** 十二祖马鸣大士者

波罗柰国人也。亦名功胜。以有
作无作诸功德最为殊胜。故名焉。既受法于夜奢尊
者。后于华氏国。转妙法轮。忽有老人。座前仆地。祖谓
众曰。此非庸流。当有异相。言讫不见。俄从地涌出一
金色人。复化为女子。右手指祖而说偈曰。稽首长老
尊。当受如来记。今于此地上。宣通第一义。说偈巳瞥
然不见。祖曰。将有魔来与吾较(音角)力。有顷风雨暴至。
天地晦冥。祖曰魔之来信矣。吾当除之。即指空中。现
一大金龙。奋发威神。震动山岳。祖俨然于座。魔事随
灭。经七日有一小虫。大若蟭螟。潜形座下。祖以手取
之示众曰。斯乃魔之所变。盗听吾法耳。乃放之令去。
魔不能动。祖告之曰。汝但归依三宝。即得神通。遂复
本形。作礼忏悔。祖问曰。汝名谁邪。眷属多少。曰我名
迦毗摩罗。有三千眷属。祖曰尽汝神力。变化若何。曰
我化巨海。极为小事。祖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谓性
海。我未尝知。祖即为说性海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
三昧六通。由兹发现。迦毗摩罗闻言遂发信心。与徒
众三千俱求剃度。祖乃召五百罗汉。与授具戒。复告
之曰。如来大法眼藏。今当付汝。汝听偈言。隐显即本
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付嘱巳。即
入龙奋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轮相。然后示灭。四众
以真体藏之龙龛。即显王三十七年甲午岁也。
七佛¶ 第 588a 页 X80-0588.png

**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

华氏国人也。初为外道。有徒
三千。通诸异论。后于马鸣尊者得法。领徒至西印度。
彼有太子。名云自在。仰尊者名。请于宫中供养。祖曰。
如来有教。沙门不得亲近国王大臣权势之家。太子
曰。今我国城之北有大山焉。山有一石窟。可禅寂于
此否。祖曰诺。即入彼山行数里。逢一大蟒。祖直前不
顾。盘绕祖身。祖因与授三皈依。蟒听讫而去。祖将至
石窟。复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问讯。祖曰。汝何所
止。答曰。我昔尝为比丘。多乐寂静。有初学比丘。数来
请益。而我烦于应答。起嗔恨想。命终堕为蟒身。住是
窟中。今巳千载。适遇尊者。获闻戒法。故来谢尔。祖问
曰。此山更有何人居止。曰北去十里。有大树荫覆五
百大龙。其树王名龙树。常为龙众说法。我亦听受耳。
祖遂与徒众诣彼。龙树出迎曰。深山孤寂。龙蟒所居。
大德至尊。何枉神足。祖曰吾非至尊。来访贤者。龙树
默念曰。此师得决定性明道眼否。是大圣继真乘否。
祖曰。汝虽心语。我巳意知。但办出家。何虑吾之不圣。
龙树闻巳悔谢。祖即与度脱。及五百龙众俱授具戒。
复告之曰。今以如来大法眼藏。付嘱于汝。谛听偈言。
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
付法巳。即现神变。化火焚身。龙树收五色舍利。建塔
焉。即赧王四十一年壬辰岁也。

** 十四祖龙树尊者

西天竺国人也。亦名龙胜。始于摩
罗尊者得法。后至南印度。彼国之人。多信福业。祖为
七佛¶ 第 588b 页 X80-0588.png
说法。递相谓曰。人有福业。世间第一。徒言佛性。谁能
睹之。祖曰。汝欲见佛性。先须除我慢。彼人曰。佛性大
小。祖曰。非大非小。非广非狭。无福无报。不死不生。彼
闻理胜。悉回初心。祖复于座上。现自在身。如满月轮。
一切众唯闻法音不睹祖相。彼众中有长者子。名迦
那提婆。谓众曰。识此相否。众曰。目所未睹。安能辨识。
提婆曰。此是尊者。现佛性体相。以示我等。何以知之。
盖以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廓然虚明。言讫
轮相即隐。复居本座。而说偈言。身现圆月相。以表诸
佛体。说法无其形。用辨非声色。彼众闻偈。顿悟无生。
咸愿出家。以求解脱。祖即为剃发。命诸圣授具。其国
先有外道五千馀众。作大幻术。众皆宗仰。祖悉为化
之。令归三宝。复造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垂之于
世。后告上首弟子迦那提婆曰。如来大法眼藏。今当
付汝。听吾偈言。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
證。无瞋亦无喜。付法讫。入月轮三昧。广现神变。复就
本座。凝然禅寂。迦那提婆。与诸四众。共建宝塔。以葬
焉。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己丑岁也。

**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南天竺国人也。姓毗舍罗。初
求福业。兼乐辩论。后谒龙树大士。将及门。龙树知是
智人。先遣侍者。以满钵水。置于座前。尊者睹之。即以
一针投之而进。欣然契会。龙树即为说法。不起于座。
现月轮相。唯闻其声。不见其形。祖语众曰。今此瑞者。
师现佛性。表说法非声色也。祖既得法。后至迦毗罗
七佛¶ 第 588c 页 X80-0588.png
国。彼有长者。曰梵摩净德。一日园树生耳如菌。味甚
美。唯长者与第二子罗睺罗多。取而食之。取巳随长。
尽而复生。自馀亲属。皆不能见。祖知其宿因。遂至其
家。长者乃问其故。祖曰。汝家昔曾供养一比丘。然此
比丘。道眼未明。以虚沾信施故报为木菌。唯汝与子。
精诚供养。得以享之。馀即否矣。又问长者年多少。答
曰七十有九。祖乃说偈曰。入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
汝年八十一。此树不生耳。长者闻偈巳。弥加叹伏。且
曰弟子衰老。不能事师。愿舍次子。随师出家。祖曰。昔
如来记此子。当第二五百年。为大教主。今之相遇。盖
符宿因。即与剃发执侍。至巴连弗城。闻诸外道欲障
佛法。计之既久。祖乃执长幡。入彼众中。彼问祖曰。汝
何不前。祖曰。汝何不后。彼曰汝似贱人。祖曰。汝似良
人。彼曰汝解何法。祖曰。汝百不解。彼曰。我欲得佛。祖
曰。我灼然得佛。彼曰汝不合得。祖曰。元道我得。汝实
不得。彼曰。汝既不得。云何言得。祖曰。汝有我故。所以
不得。我无我我故自当得。彼辞既屈。乃问祖曰。汝名
何等。祖曰。我名迦那提婆。彼既夙闻祖名。乃悔过致
谢。时众中犹互兴问难。祖折以无碍之辩。由是归伏。
乃告上足罗睺罗多。而付法眼。偈曰。本对传法人。为
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證。无终亦无始。祖说偈巳。入奋
迅定。身放八光。而归寂灭。学众兴塔而供养之。即前
汉文帝十九年庚辰岁也。

**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迦毗罗国人也。行化至室罗
七佛¶ 第 589a 页 X80-0589.png
筏城。有河名曰金水。其味殊美。中流复现五佛影。祖
告众曰。此河之源。凡五百里。有圣者僧伽难提。居于
彼处。佛志一千年后。当绍圣位。语巳领诸学众。溯流
而上。至彼见僧伽难提安坐入定。祖与众伺之。经三
七日。方从定起。祖问曰。汝身定邪心定邪。提曰。身心
俱定。祖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提曰。虽有出入。不失
定相。如金在井。金体常寂。祖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
金无动静。何物出入。提曰。言金动静。何物出入。言金
出入。金非动静。祖曰。若金在井。出者何金。若金出井。
在者何物。提曰。金若出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
非物。祖曰。此义不然。提曰。彼义非著。祖曰。此义当堕。
提曰。彼义不成。祖曰。彼义不成。我义成矣。提曰。我义
虽成。法非我故。祖曰。我义巳成。我无我故。提曰。我无
我故。复成何义。祖曰。我无我故。故成汝义。提曰。仁者
师谁。得是无我。祖曰。我师迦那提婆。證是无我。难提
以偈赞曰。稽首提婆师。而出于仁者。仁者无我故。我
欲师仁者。祖以偈答曰。我巳无我故。汝须见我我。汝
若师我故。知我非我我。难提心意豁然。即求度脱。祖
曰。汝心自在。非我所系。语巳即以右手擎金钵举至
梵宫。取彼香饭。将斋大众。而大众忽生厌恶之心。祖
曰。非我之咎。汝等自业。即命难提。分座同食。众复讶
之。祖曰。汝不得食。皆由此故。当知与吾分座者。即过
去娑罗树王如来也。悯物降迹汝辈亦庄严劫中。巳
至三果。而未證无漏者也。众曰。我师神力斯可信矣。
七佛¶ 第 589b 页 X80-0589.png
彼云过去佛者。即窃疑焉。难提知众生慢乃曰。世尊
在日。世界平正。无有丘陵江河沟洫。水悉甘美。草木
滋茂。国土丰盈。无八苦行十善。自双树示灭。八百馀
年。世界丘墟。树木枯悴。人无至信。正念轻微。不信真
如。唯爱神力。言讫以右手渐展入地。至金刚轮际。取
甘露水。以琉璃器持至会所。大众见之。即时钦慕。悔
过作礼。于是祖命僧伽难提。而付法眼。偈曰。于法实
无證。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祖付法
巳。安坐归寂。四众建塔。当前汉武帝二十八年戊辰
岁也。

**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室罗筏城宝庄严王之子也。
生而能言。常赞佛事。七岁即厌世乐。以偈告其父母
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愿哀悯
故。父母固止之。遂终日不食。乃许其在家出家。号僧
伽难提。复命沙门禅利多为之师。积十九载。未尝退
倦。每自念言。身居王宫。胡为出家。一夕天光下瞩。见
一路坦平。不觉徐行。约十里许。至大岩前。有石窟焉。
乃燕寂于中。父既失子。即摈禅利多出国。访寻其子。
不知所在。经十年祖得法受记巳。行化至摩提国。忽
有凉风袭众。身心悦适非常。而不知其然。祖曰。此道
德之风也。当有圣者出世嗣续祖灯乎。言讫以神力
摄诸大众。游历山谷。食顷至一峰下。谓众曰。此峰顶
有紫云如盖。圣人居此矣。即与大众徘徊久之。见山
舍。一童子持圆鉴。直造祖前。祖问汝几岁邪。曰百岁。
七佛¶ 第 589c 页 X80-0589.png
祖曰。汝年尚幼。何言百岁。童曰。我不会理。正百岁耳。
祖曰。汝善机邪。童曰。佛言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
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祖曰。汝手中者当何所表。
童曰。诸佛大圆鉴。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
相似。彼父母闻子语。即舍令出家。祖𢹂至本处。授具
戒讫。名伽耶舍多。他时闻风吹殿铃声。祖问曰。铃鸣
邪风鸣邪。舍多曰。非风铃鸣。我心鸣耳。祖曰。心复谁
乎。舍多曰。俱寂静故。祖曰。善哉善哉。继吾道者。非子
而谁。即付法眼。偈曰。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缘种
不相妨。华果亦复尔。祖付法巳。右手攀树而化。大众
议曰。尊者树下归寂。其垂荫后裔乎。将奉全身于高
原建塔。众力不能举。即就树下起塔。当前汉昭帝十
三年丁未岁也。

**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摩提国人也。姓郁头蓝。父天
盖。母方圣。尝梦大神持鉴。因而有娠。凡七日而诞。肌
体莹如琉璃。未尝洗沐。自然香洁。幼好闲静。语非常
童。持鉴出游。遇难提尊者得度。后领徒至大月氏国。
见一婆罗门舍有异气。祖将入彼舍。舍主鸠摩罗多
问曰。是何徒众。祖曰。是佛弟子。彼闻佛号。心神竦然。
即时闭户。祖良久扣其门。罗多曰。此舍无人。祖曰。答
无者谁。罗多闻语。知是异人。遽开关延接。祖曰。昔世
尊记曰。吾灭后一千年。有大士出现于月氏国。绍隆
玄化。今汝值吾。应斯嘉运。于是鸠摩罗多。发宿命智。
投诚出家。授具讫付法。偈曰。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
七佛¶ 第 590a 页 X80-0590.png
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祖付法巳。踊身虚空。现
十八种神变。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身。众以舍利起塔。
当前汉成帝二十年戊申岁也。

**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大月氏国。婆罗门之子也。昔
为自在天人。(欲界第六天)见菩萨璎珞。忽起爱心。堕生忉
利。(欲界第二天)闻憍尸迦说般若波罗蜜多。以法胜故。升
于梵天。(色界)以根利故。善说法要。诸天尊为导师。以继
祖时至。遂降月氏。后至中天竺国。有大士名阇夜多。
问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宝。而常萦疾瘵。凡所营作。皆
不如意。而我邻家久为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所作
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祖曰。何足疑乎。且善恶之报。
有三时焉。凡人伹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
果虚罪福。殊不知影响相随。毫𨤲靡忒。纵经百千万
劫。亦不磨灭。时阇夜多。闻是语巳。顿释所疑。祖曰。汝
虽巳信三业。而未明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
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
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一切
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阇夜多承言领旨。即发宿
慧。恳求出家。既受具。祖告曰。吾今寂灭时至。汝当绍
行化迹。乃付法眼。偈曰。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
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又云。此是妙音如来见性清
净之句。汝宜传布后学。言讫即于座上。以指爪𠢐面。
如红莲开。出大光明。照耀四众。而入寂灭。阇夜多起
塔。当新室十四年壬午岁也。
七佛¶ 第 590b 页 X80-0590.png

**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北天竺国人也。智慧渊冲。化导
无量。后至罗阅城。敷扬顿教。彼有学众。唯尚辩论。为
之首者。名婆修盘头。(此云遍行)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
净无欲。为众所归。祖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此遍行
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众曰。我师精进。何故不
可。祖曰。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历于尘劫。皆虚妄之
本也。众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祖曰。我不求道。
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
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
名之曰道。时遍行闻巳。发无漏智。欢喜赞叹。祖又语
彼众曰。会吾语否。吾所以然者。为其求道心切。夫弦
急即断。故吾不赞。令其住安乐地。入诸佛智。复告遍
行曰。吾适对众抑挫仁者。得无恼于衷乎。遍行曰。我
忆念七劫前。生常安乐国。师与智者月净记我。非久
当證斯陀含果。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以老故。策
杖礼谒。师叱我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时我自谓无
过。请师示之。师曰。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
面。以此过慢。遂失二果。我责躬悔过以来。闻诸恶言。
如风如响。况今获饮无上甘露。而反生热。恼邪。惟愿
大慈。以妙道垂诲。祖曰。汝久植众德。当继吾宗。听吾
偈曰。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
理竟。祖付法巳。不起于座。奄然归寂。阇维收舍利建
塔。当后汉明帝十七年甲戌岁也。

**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罗阅城人也。姓毗舍祛。父
七佛¶ 第 590c 页 X80-0590.png
光盖。母严一。家富而无子。父母祷于佛塔而求嗣焉。
一夕母梦吞明暗二珠。觉而有孕。经七日。有一罗汉
名贤众。至其家。光盖设礼。贤众端坐受之。严一出拜。
贤众避席云。回礼法身大士。光盖罔测其由。遂取一
宝珠跪献试其真伪。贤众即受之。殊无逊谢。光盖不
能忍。问曰。我是丈夫。致礼不顾。我妻何德。尊者避之。
贤众曰。我受礼纳珠。贵福汝耳。汝妇怀圣子。生当为
世灯慧日。故吾避之。非重女人也。贤众又曰。汝妇当
生二子。一名婆修盘头。则吾所尊者也。二名刍尼。(此云
野鹊子)昔如来在雪山修道。刍尼巢于顶上。佛既成道。
刍尼受报为那提国王。佛记云。汝至第二五百年。生
罗阅城毗舍祛家。与圣同胞。今无爽矣。后一月果产
二子。尊者婆修盘头。年至十五。礼光度罗汉出家。感
毗婆诃菩萨与之授戒。行化至那提国。彼王名常自
在。有二子。一名摩诃罗。次名摩拿罗。王问祖曰。罗阅
城土风与此何异。祖曰彼土曾三佛出世。今王国有
二师化导。王曰。二师者谁。祖曰。佛记第二五百年。有
二神力大士出家继圣。即王之次子摩拿罗是其一
也。吾虽德薄。敢当其一。王曰。诚如尊者所言。当舍此
子作沙门。祖曰。善哉大王。能遵佛旨。即与授具。付法
偈曰。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
非古。祖付法巳。踊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四众仰瞻。
虔请复坐。跏趺而逝。茶毗得舍利建塔。当后汉殇帝
十二年丁巳岁也。
七佛¶ 第 591a 页 X80-0591.png

** 二十二祖摩拿罗尊者

那提国常自在王之子也。年
三十遇婆修祖师出家。传法。至西印度。彼国王名得
度。即瞿昙种族。归向佛乘。勤行精进。一日于行道处。
现一小塔。欲取供养。众莫能举。王即大会梵行禅观
咒术等三众。欲问所疑。时祖亦赴此会。是三众皆莫
能辨。祖即为王广说塔之所因。(塔阿育王造者此不繁录)今之出
现。王福力之所致也。王闻是说乃曰。至圣难逢。世乐
非久。即传位太子。投祖出家。七日而證四果。祖深加
慰。诲曰。汝居此国。善自度人。今异域有大法器。吾当
往化。得度曰。师应迹十方。动念当至。宁劳往邪。祖曰
然。于是焚香遥语月氏国鹤勒那比丘曰。汝在彼国。
教导鹤众。道果将證。宜自知之。时鹤勒那。为彼国王
宝印。说修多罗偈。忽睹异香成穗。王曰。是何祥也。曰
此是西印土传佛心印祖师摩拿罗将至。先降信香
耳。曰此师神力何如。曰此师远承佛记。当于此土广
宣玄化。时王与鹤勒那俱遥作礼。祖知巳即辞得度
比丘。往月氏国。受王与鹤勒那供养。后鹤勒那问祖
曰。我止林间巳经九白。(印度以一年为一白)有弟子龙子者。幼
而聪慧。我于三世推穷。莫知其本。祖曰。此子于第五
劫中。生妙喜国婆罗门家。曾以旃檀。施于佛宇。作槌
撞钟。受报聪敏。为众钦仰。又问我有何缘。而感鹤众。
祖曰。汝第四劫中。尝为比丘。当赴会龙宫。汝诸弟子。
咸欲随从。汝观五百众中。无有一人堪任妙供。时诸
弟子曰。师常说法。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今既不然。何
七佛¶ 第 591b 页 X80-0591.png
圣之有。汝即令赴会。自汝舍生趣生。转化诸国。其五
百弟子。以福微德薄。生于羽族。今感汝之惠。故为鹤
众相随。鹤勒那问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脱。祖曰。我有
无上法宝。汝当听受化未来际。而说偈曰。心随万境
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时鹤众闻
偈飞呜而去。祖跏趺寂然奄化。鹤勒那与宝印王起
塔。当后汉桓帝十九年乙巳岁也。

**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勒那梵语。鹤即华言。以常感群鹤恋慕故名耳)

月氏
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千胜。母金光。以无子故。祷于七
佛金幢即梦须弥山顶一神童持金环云我来也。觉
而有孕。年七岁。游行聚落。睹民间淫祀。乃入庙叱之
曰。汝妄兴祸福。幻惑于人。岁费牲牢。伤害斯甚。言讫
庙貌忽然而坏。由是乡党。谓之圣子。年二十二出家。
三十遇摩拿罗尊者。付法眼藏。行化至中印度。彼国
王名无畏海。崇信佛道。祖为说正法次。王忽见二人
绯素服拜祖。王问曰。此何人也。祖曰。此是日月天子。
吾昔曾为说法。故来礼拜。良久不见。唯闻异香。王曰。
日月国土。总有多少。祖曰。千释迦佛所化世界。各有
百亿迷卢日月。我若广说。即不能尽。王闻忻然。时祖
演无上道。度有缘众。以上足龙子早夭。有兄师子。博
通强记。事婆罗门。厥师既逝。弟复云亡。乃归依尊者
而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心。祖曰。汝欲求道。无所用
心。曰既无用心。谁作佛事。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
汝若无作。即是佛事。经云。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
七佛¶ 第 591c 页 X80-0591.png
师子闻是语巳。即入佛慧。时祖忽指东北问曰。是何
气象。师子曰。我见气如白虹贯乎天地。复有黑气五
道。横亘其中。祖曰。其兆云何。曰莫可知矣。祖曰。吾灭
后五十年。北天竺国当有难起。婴在汝身。吾将灭矣。
今以法眼。付嘱于汝。善自护持。乃说偈曰。认得心性
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师子比丘
闻偈欣惬。然未晓将罹何难。祖乃密示之。言讫现十
八变而归寂。阇维毕分舍利。各欲兴塔。祖复现空中
而说偈曰。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摄。吾身非有无。何
分一切塔。大众闻偈遂不复分。就驮都场。而建塔焉。
即后汉献帝二十年己丑岁也。

** 二十四祖师子比丘者

中印度人也。姓婆罗门。得法
游方。至罽宾国。有波利迦者。本习禅观。故有禅定知
见执相舍相不语之五众。祖诘而化之。四众皆默然
心服。唯禅定师达磨达者。闻四众被责。愤悱而来。祖
曰。仁者习定。何当来此。既至于此。胡云习定。彼曰我
虽来此。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在处所。祖曰。仁者既
来。其习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彼曰。定习人故。非
人习定。我当来此。其定常习。祖曰。人非习定。定习人
故。当自来时。其定谁习。彼曰。如净明珠。内外无翳。定
若通达。必当如此。祖曰。定若通达。一似明珠。今见仁
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乱。犹
若此净。祖曰。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
此定不是净。达磨达蒙祖开悟。心地朗然。祖既摄五
七佛¶ 第 592a 页 X80-0592.png
众。名闻遐迩。方求法嗣。遇一长者引其子问祖曰。此
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今既长矣。终未能舒。愿尊
者示其宿因。祖睹之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子遽
开手奉珠。众皆惊异。祖曰。吾前报为僧。有童子名婆
舍。吾尝赴西海斋。受䞋珠付之。今还吾珠。理固然矣。
长者遂舍其子出家。祖即与授具。以前缘故名婆舍
斯多。祖即谓之曰。吾师密有悬记。罹难非久。如来正
法眼藏。今转付汝。汝应保护普润来际。偈曰。正说知
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祖说偈
巳。以僧伽梨。密付斯多。俾之他国随机演化。斯多受
教。直抵南天。祖谓难不可以苟免。独留罽宾。时本国
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学诸幻法。欲
共谋乱。乃盗为释子形象。潜入王宫。且曰。不成即罪
归佛子。妖既自作。祸亦旋踵。王果怒曰。吾素归心三
宝。何乃搆害。一至于斯。即命破毁伽蓝。袪除释众。又
自秉剑。至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否。祖曰。巳得蕴空。
王曰。离生死否。祖曰。巳离生死。王曰。既离生死。可施
我头。祖曰。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王即挥刃。断尊者首。
白乳涌高数尺。王之右臂。旋亦堕地。七日而终。太子
光首叹曰。我父何故自取其祸。时有象白山仙人者。
深明因果。即为光首。广宣宿因。解其疑网。(事具圣胄集。及宝林
传)遂以师子尊者报体而建塔焉。当魏齐王二十年
已卯岁也。

**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罽宾国人也。姓婆罗门。父
七佛¶ 第 592b 页 X80-0592.png
寂行。母常安乐。初母梦得神剑。因而有孕。既诞。拳左
手。遇师子尊者。显发宿因。密授心印。后适南天。至中
印度。彼国王名迦胜。设礼供养。时有外道。号无我尊。
先为王礼重。嫉祖之至。欲与论义。幸而胜之。以固其
事。乃于王前谓祖曰。我解默论。不假言说。祖曰。孰知
胜负。彼曰。不争胜负。但取其义。祖曰。汝以何为义。彼
曰。无心为义。祖曰。汝既无心。岂得义乎。彼曰。我说无
心。当名非义。祖曰。汝说无心。当名非义。我说非心。当
义非名。彼曰。当义非名。谁能辨义。祖曰。汝名非义。此
名何名。彼曰。为辨非义。是名无名。祖曰。名既非名。义
亦非义。辨者是谁。当辨何物。如是往返五十九番。外
道杜口信伏。于时祖忽面北合掌。长吁曰。我师师子
尊者。今日遇难。斯可伤焉。即辞王南迈。达于南天。潜
隐山谷。时彼国王名天德。迎请供养。王有二子。一名
德胜。凶暴而色力充盛。一名不如密多。和柔而长婴
疾苦。祖乃为陈因果。王即顿释所疑。又有咒术师。忌
祖之道。乃潜置毒药于饮食中。祖知而食之。彼返受
祸。遂投祖出家。祖即与授具。后六十载。德胜即位。复
信外道。致难于祖。不如密多以进谏被囚。王遽问祖
曰。予国素绝妖讹。师所传者。当是何宗。祖曰。王国昔
来实无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王曰。佛灭巳千二
百载。师从谁得邪。祖曰。饮光大士亲受佛印。展转至
二十四世师子尊者。我从彼得。王曰。予闻师子比丘
不能免于刑戮。何能传法后人。祖曰。我师难未起时。
七佛¶ 第 592c 页 X80-0592.png
密授我信衣法偈。以显师承。王曰。其衣何在。祖即于
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鲜。薪尽如故。王即
追悔。致礼师子。真嗣既明。乃赦密多。密多遂求出家。
祖问曰。汝欲出家。当为何事。密多曰。我若出家。不为
其事。祖曰。不为何事。密多曰。不为俗事。祖曰。当为何
事。密多曰。当为佛事。祖曰。太子智慧天至。必诸圣降
迹。即许出家。六年侍奉。后于王宫受具。羯磨之际。大
地震动。颇多灵异。祖乃命之曰。吾巳衰朽。安可久留。
汝当善护正法眼藏。普济群有。听吾偈曰。圣人说知
见。当境无是非。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不如密多
闻偈。再启祖曰。法衣宜可传授。祖曰。此衣为难故。假
以證明。汝身无难。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不
如密多闻语作礼而退。祖现于神变。化三昧火自焚。
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胜王创浮图而秘之。当东晋
明帝太宁三年乙酉岁也。

**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南印度天德王之次子也。
既受度得法。至东印度。彼王名坚固。奉外道。师长爪
梵志。暨尊者将至。王与梵志。同睹白气贯于上下。王
曰。斯何瑞也。梵志预知祖入境。恐王迁善。乃曰。此是
魔来之兆耳。何瑞之有。即鸠诸徒众议曰。不如密多
将入都城。谁能挫之。弟子曰。我等各有咒术。可以动
天地入水火。何患哉。祖至。先见宫墙有黑气。乃曰。小
难耳。直诣王所。王曰。师来何为。祖曰。将度众生。王曰。
以何法度。祖曰。各以其类度之。时梵志闻言。不胜其
七佛¶ 第 593a 页 X80-0593.png
怒。即以幻法化大山于祖顶上。祖指之。忽在彼众头
上。梵志等怖惧。投祖。祖悯其愚惑。再指之。化山随灭。
乃为王演说法要。俾趣真乘。谓王曰。此国当有圣人
而继于我。是时有婆罗门子年二十许。幼失父母。不
知名氏。或自言缨络。故人谓之缨络童子。游行闾里。
丐求度日。若常不轻之类。人问汝行何急。即答曰。汝
行何缓。或曰何姓。乃曰。与汝同姓。莫知其故。后王与
尊者。同车而出。见缨络童子稽首于前。祖曰。汝忆往
事否。童曰。我念远劫中与师同居。师演摩诃般若。我
转甚深修多罗。今日之事。盖契昔因。祖又谓王曰。此
童子非他。即大势至菩萨是也。此圣之后。复出二人。
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缘在震旦。四五年内。却返此方。
遂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罗。付法眼藏。偈曰。真性心地
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祖付法巳。
即辞王曰。吾化缘巳终。当归寂灭。愿王于最上乘。无
忘外护。即还本座。跏趺而逝。化火自焚。收舍利塔而
󰢍之。当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戊子岁也。

**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东印度人也。既得法巳。行
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
伦等。又施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
德多罗。曰菩提多罗。其季开士也。祖欲试其所得。乃
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王
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踰也。非尊者
道力。孰能受之。第三王子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
七佛¶ 第 593b 页 X80-0593.png
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
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
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巳即
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
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
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
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祖叹其辩慧。乃复问曰。
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
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
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祖知是法嗣。
以时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厌世。众皆号绝。
唯第三子菩提多罗。于柩前入定。经七日而出。乃求
出家。既受具戒。祖告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
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听吾偈曰。心地生诸种。
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尊者付法巳。
即于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
光耀。又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空中舍利
如雨。收以建塔。当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岁。祖因
东印度国王请。祖斋次。王乃问。诸人尽转经。唯师为
甚不转。祖曰。贫道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常
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非但一卷两卷。

* 东土祖师

**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者

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
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
七佛¶ 第 593c 页 X80-0593.png
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
宝珠。发明心要。既而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巳得通量。
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因改号菩提达磨。
祖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愿垂
开示。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
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
衰于日下。祖又曰。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载之下
有留难否。者曰。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吾
灭后六十馀年。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
时。南方勿住。彼唯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纵到彼。
亦不可久。留听吾偈曰。路逢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
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又问曰。
此后更有何事。者曰。从是巳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
难。听吾谶曰。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
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又问此后如何。者
曰。却后二百二十年。林下见一人当得道果。听吾谶
曰。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
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复演诸偈。皆预谶佛教隆替。
(事具宝林传及圣胄集)祖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尝
废阙。迨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
先。二名佛大胜多。本与祖同学。佛陀跋陀小乘禅观。
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祖并化。时
号二甘露门矣。而佛大胜多更分徒而为六宗。第一
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
七佛¶ 第 594a 页 X80-0594.png
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巳解。别展化源。聚落峥嵘。
徒众甚盛。祖喟然叹曰。彼之一师。巳陷牛迹。况复支
离繁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言巳。微现神
力。至有相宗所。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彼众中有
一尊长萨婆罗。答曰。于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
祖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名实相。当何定邪。彼曰。
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祖曰。诸相
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
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祖曰。汝言不定。当为
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
知我非故。不定不变。祖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巳变
巳往。其义亦然。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
以定其义。祖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于有无中。何名
实相。萨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虚空曰。
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此否。祖曰。
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
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
彼众闻巳。心意朗然。钦礼信受。祖瞥然匿迹。至无相
宗所。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證之。彼众中有波罗提。答
曰。我明无相。心不现故。祖曰。汝心不现。当何明之。彼
曰。我明无相。心不取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祖曰。于
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诸明无故。彼曰。入佛三
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祖曰。相既不知。谁
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说不證。證无所
七佛¶ 第 594b 页 X80-0594.png
證。非三昧故。我说三昧。祖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
既不證。非證何證。波罗提闻祖辩㭊。即悟本心。礼谢
于祖。忏悔往谬。祖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證之。此国有
魔。非久降之。言巳。忽然不现。至定慧宗所。问曰。汝学
定慧。为一为二。彼众中有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
非一非二。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
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祖曰。当一不一。当二
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
非定非慧。亦复然矣。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
不二。谁定谁慧。婆兰陀闻之。疑心冰释。至第四戒行
宗所。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
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
染。此名戒行。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
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彼
曰。我有内外。彼巳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
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祖曰。俱是俱非。何
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贤者闻之。即自惭伏。至
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得阿得。既无所得。亦无
得得。彼众中有宝静者。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
说得得。无得是得。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
得。得得何得。彼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
为得得。祖曰。得既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
得。宝静闻之。顿除疑网。至寂静宗所。问曰。何名寂静。
于此法中。谁静谁寂。彼众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
七佛¶ 第 594c 页 X80-0594.png
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祖曰。本心不寂。要假
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
于彼空空。故名寂静。祖曰。空空巳空。诸法亦尔。寂静
无相。何静何寂。彼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既而六
众咸誓归依。由是化被南天。声黜五印。经六十载。度
无量众。后值异见王轻毁三宝。每云。我之祖宗。皆信
佛道。陷于邪见。寿年不永。运祚亦促。且我身是佛。何
更外求善恶报应。皆因多智之者。妄搆其说。至于国
内。耆旧为前王所奉者。悉从废黜。祖知巳。叹彼德薄。
当何救之。即念无相宗中二首领。其一波罗提者。与
王有缘。将證其果。其二宗胜者。非不博辩。而无宿因。
时六宗徒众亦各念言。佛法有难。师何自安。祖遥知
众意。即弹指应之。六众闻云。此是我师达磨信响。我
等宜速行以副慈命。即至祖所。礼拜问讯。祖曰。一叶
翳空。孰能剪拂。宗胜曰。我虽浅薄。敢惮其行。祖曰。汝
虽辩慧。道力未全。宗胜自念。我师恐我见王大作佛
事。名誉显达。映夺尊威。纵彼福慧为王。我是沙门。受
佛教旨。岂难敌也。言讫潜去。至王所。广说法要。及世
界苦乐人天善恶等事。王与之往返徵诘。无不诣理。
王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宗胜曰。如王治化。当合其
道。王所有道。其道何在。王曰。我所有道。将除邪法。汝
所有法。将伏何人。祖不起于座。悬知宗胜义堕。遽告
波罗提曰。宗胜不禀吾教。潜化于王。须臾理屈。汝可
速救波罗提。恭禀祖旨云。愿假神力。言巳。云生足下。
七佛¶ 第 595a 页 X80-0595.png
至大王前。默然而住。时王正问宗胜。忽见波罗提乘
云而至。愕然忘其问答曰。乘空之者是正是邪。提曰。
我非邪正而来正邪。王心若正我无邪正。王虽惊异。
而骄慢方炽。即摈宗胜令出。波罗提曰。王既有道。何
摈沙门。我虽无解。愿王致问。正怒而问曰。何者是佛。
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
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
提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提曰。王若
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
几处出现。提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
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
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
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
性不识。唤作精魂。王闻偈巳。心即开悟。悔谢前非。咨
询法要。朝夕忘倦。迄于九旬。时宗胜既被斥逐。退藏
深山念曰。我今百岁。八十为非。二十年来。方归佛道。
性虽愚昧。行绝瑕疵。不能禦难。生何如死。言讫。即自
投崖。俄有神人。以手捧承。置于岩上。安然无损。宗胜
曰。我忝沙门。当与正法为主。不能抑绝。王非是以捐
身自责。何神祐助。一至于斯。愿垂一语。以保馀年。于
是神人乃说偈曰。师寿于百岁。八十而造非。为近至
尊故。熏修而入道。虽具少智慧。而多有彼我。所见诸
贤等。未尝生珍敬。二十年功德。其心未恬静。聪明轻
慢故。而获至于此。得王不敬者。当感果如是。自今不
七佛¶ 第 595b 页 X80-0595.png
疏怠。不久成奇智。诸圣悉存心。如来亦复尔。宗胜闻
偈。欣然即于岩间宴坐。时王复问波罗提曰。仁者智
辩。当师何人。提曰。我所出家。即娑罗寺乌沙婆三藏。
为受业师。其出世师者。即大王叔菩提达磨是也。王
闻祖名。惊骇久之曰。鄙薄忝嗣王位。而趣邪背正。忘
我尊叔。遽敕近臣。特加迎。请祖即随使而至。为王忏
悔往非。王闻规诫。泣谢于祖。又诏宗胜归国。大臣奏
曰。宗胜被谪投崖。今巳亡矣。王告祖曰。宗胜之死。皆
自于吾。如何大慈。令免斯罪。祖曰。宗胜今在岩间。宴
息。但遣使召。当即至矣。王即遣使入山。果见宗胜端
居禅寂。宗胜蒙召。乃曰。深愧王意。贫道誓处。岩泉。且
王国贤德如林。达磨是王之叔。六众所师。波罗提法
中龙象。愿王。崇仰二圣。以福皇基。使者复命未至。祖
谓王曰。知取得宗胜否。王曰未知。祖曰。一请未至。再
命必来良久使还。果如祖语。祖遂辞王曰。当善修德。
不久疾作。吾且去矣。经七日。王乃得疾。国医诊治。有
加无瘳。贵戚近臣忆师前记。急发使告祖曰。王疾殆
至。弥留。愿叔慈悲。远来诊救。祖即至慰问。时宗胜再
承王召。即别岩间波罗提。亦来问疾。谓祖曰。当何施
为令王免苦。祖即令太子为王宥罪施恩。崇奉三宝。
复为忏悔。愿罪消灭。如是者三。王疾有间。师念震旦
缘熟。行化时至。乃先辞祖塔。次别同学。后至王所。慰
而勉之曰。当勤修白业。护持三宝。吾去非晚。一九即
回。王闻师言。涕泪交集曰。此国何罪。彼土何祥。叔既
七佛¶ 第 595c 页 X80-0595.png
有缘。非吾所止。惟愿不忘父母之国。事毕早回。王即
具大舟。实以众宝。躬率臣寮。送至海壖。祖汎重溟。凡
三周寒暑。达于南海。实梁普通七年庚子岁。九月二
十一日也。广州剌史萧昂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帝
览奏。遣使赍诏迎请。(旧板年甲差误。今依梁僧宝唱续法记宋嵩禅师正宗记。前后
改云)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巳来。造寺写经
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
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
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
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
祖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
日。届于洛阳。当魏孝明帝正光元年也。寓止于嵩山
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
罗门。时有僧神光者。旷达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群
书。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
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
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祖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光
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剌血济饥。布发掩泥。投
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
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祖悯而问曰。汝
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
露门。广度群品。祖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
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
七佛¶ 第 596a 页 X80-0596.png
徒劳勤苦。光闻祖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
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
断臂吾前。求亦可在。祖遂因与易。名曰慧可。可曰。诸
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
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
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越九年。欲返天竺。
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时有道副。
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
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
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
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
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而告
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
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
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法印。以
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
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證之。汝
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
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
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證。
千万有馀。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
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
果自然成。(旧载祖曰。吾有楞伽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 按
人天眼目。达观颖反覆辨论。以正其讹。最为明确。今遵依是说。故尔削去)吾自到此。凡五
七佛¶ 第 596b 页 X80-0596.png
度中毒。我尝自出。而试之置石。石裂。缘吾本离南印。
来此东土。见亦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谕海越漠。为
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巳终。
(别记云。祖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祇教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慧可种种说心性。曾
未契理。祖祇遮其非。不为说无念心体。可忽曰。我巳息诸缘。祖曰。莫成断灭去否。可曰。不成断灭。祖曰。此是诸
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言巳。乃与徒众。往禹门千圣寺。止三日。
有期。城太守杨衒之。早慕佛乘。问祖曰。西天五印。师
承为祖。其道如何。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
祖。又问。此外如何。祖曰。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
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
祖。又曰。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
真理。适听师言。罔知攸措。愿师慈悲。开示宗旨。祖知
恳到。即说偈曰。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
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衒之
闻偈。悲喜交并曰。愿师久住世间。化导群有。祖曰。吾
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万差。多逢愚难。衒之曰。未审
何人弟子为师除得否。祖曰。吾以传佛秘密。利益迷
途。害彼自安。必无此理。衒之曰。师苦不言。何表通变
观照之力。祖不获巳。乃为谶曰。江槎分玉浪。管炬开
金锁。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衒之闻语。莫究其端。
默记于怀。礼辞而去。祖之所谶。虽当时不测。而后皆
符验。时魏氏奉释。禅隽如林。光统律师。流支三藏者。
乃僧中之鸾凤也。睹师演道。斥相指心。每与师论义。
七佛¶ 第 596c 页 X80-0596.png
是非蜂起。祖遐振玄风。普施法雨。而偏局之量。自不
堪任。竞起害心。数加毒药。至第六度。以化缘巳毕。传
法得人。遂不复救之。端居而逝。即魏庄帝永安元年
戊申。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
起塔于定林寺。后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祖于
葱岭。见手𢹂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祖曰。西天
去。云归。具说其事。及门人启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
焉。举朝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于少林寺供养。至唐
开元十五年丁卯岁。为信道者。窃在五台华严寺。今
不知所在。初梁武遇祖。因缘未契。及闻化行魏邦。遂
欲自撰师碑。而未暇也。后闻宋云事乃成之。代宗谥
圆觉大师。塔曰空观(年号依纪年通谱)

(通论曰。传灯谓。魏孝明帝钦祖异迹。三屈诏命。祖竟不下少林。及祖示寂。宋云自西域还。遇祖于葱岭。孝庄帝
有旨。令启圹。如南史。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也。孝明以是岁四月癸丑殂。祖以十月至梁。盖祖未至魏时。孝明
巳去世矣。其子即位未几。为尔朱荣所弑。乃立孝庄帝由是魏国大乱。越三年。而孝庄殂。又五年分割为东西
魏。然则吾祖在少林时。正值其乱。及宋云之还。则孝庄去世。亦五六年。其国至于分割久矣。乌有孝庄。令启圹
之说乎。按唐史云。后魏末有僧达磨。航海而来。既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回见之。门徒。发其墓。但有只履而
巳。此乃实录也)。

** 二祖慧可大师者

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未有子时。
尝自念言。我家崇善。岂令无子。祷之既久。一夕感异
光照室。其母因而怀妊。及长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
光。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
好游山水。后览佛书。超然自得。即抵洛阳龙门香山。
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于永穆寺。浮游讲肆。遍学大
七佛¶ 第 597a 页 X80-0597.png
小乘义。年三十三。却返香山。终日宴坐。又经八载。于
寂默中。倏见一神人。谓曰。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
匪遥。汝其南矣。祖知神助。因改名神光。翌日觉头痛
如剌。其师欲治之。空中有声曰。此乃换骨。非常痛也。
祖遂以见神事白于师。师视其顶骨。即如五峰秀出
矣。乃曰。汝相吉祥。当有所證。神令汝南者。斯则少林
达磨大士。必汝之师也。祖受教造于少室。其得法传
衣事迹。达磨章具之矣。自少林托化西归。大师继阐
玄风。博求法嗣。至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踰四
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祖曰。弟子身缠风恙。请
和尚忏罪。祖曰。将罪来。与汝忏。士良久曰。觅罪不可
得。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见和尚。
巳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
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
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祖深器之。即
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于
光福寺受具。自兹疾渐愈。执侍经二载。祖乃告曰。菩
提达磨。远自竺乾。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于吾。吾
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本来缘有地。
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祖付衣法巳。
又曰。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璨曰。
师既预知。愿垂示诲。祖曰。非吾知也。斯乃达磨传般
若多罗悬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是也。吾校年代。正
在于汝。汝当谛思前言。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宿累。今
七佛¶ 第 597b 页 X80-0597.png
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时传付祖付嘱巳。即往邺都。随
宜说法。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积三十四载。遂韬
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
谈。或随厮役。人问之曰。师是道人。何故如是。祖曰。我
自调心。何关汝事。又于筦城县匡救寺三门下。谈无
上道。听者林会。时有辩和法师者。于寺中讲涅槃经。
学徒闻师阐法。稍稍引去。辩和不胜其愤。兴谤于邑
宰翟仲侃翟。惑其邪说。加祖以非法。祖怡然委顺。识
真者谓之偿债。时年一百七岁。即隋文帝开皇十三
年癸丑岁。三月十六日也。葬磁州滏阳县东北七十
里。唐德宗谥大祖禅师(皓月供奉问长沙岑和尚。古德云。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
应须偿宿债。只如师子尊者二祖大师。为甚么得偿债去。沙曰。大德不识本来空月曰。如何是本来空。沙曰。业
障是。曰。如何是业障。沙曰。本来空是。月无语。沙以偈示之曰。假有元非有。假灭亦非无涅槃偿债义。一性更无
殊)。

** 三祖僧璨大师者

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谒二祖。
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
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馀载。时
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有沙弥道信。
年始十四。来礼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
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
大悟。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谨。祖屡试以
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偈曰。华种虽因地。从地种
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祖又曰。昔可大师付
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
七佛¶ 第 597c 页 X80-0597.png
乎。即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逾月。士民奔趋。
大设檀供。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
掌立终。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唐
玄宗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师信心铭曰。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
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馀。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
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
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
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灭。
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
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
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
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
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
七佛¶ 第 598a 页 X80-0598.png
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
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
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
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
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 四祖道信大师者

姓司马氏。世居河内。后徙于蕲州
广济县。生而超异。幼慕空宗。诸解脱门。宛如宿习。既
嗣祖风。摄心无寐。胁不至席者。仅六十年。隋大业十
三载。领徒众抵吉州。值群盗围城。七旬不解。万众惶
怖。祖悯之。教令念摩诃般若。时贼众望雉堞间。若有
神兵。乃相谓曰。城内必有异人。不可攻矣。稍稍引去。
唐武德甲申岁。师却返蕲春。住破头山。学侣云臻。一
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童。祖问
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
是佛性。祖曰。汝无姓邪。答曰。性空故无。祖默识其法
器。即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缘故。殊无
难色。遂舍为弟子。以至付法传衣。偈曰。华种有生性。
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遂以学徒委
之。一日告众曰。吾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望破头山。
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汝等会否。众皆默
七佛¶ 第 598b 页 X80-0598.png
然。忍曰。莫是和尚他后横出一枝佛法否。祖曰善。后
贞观癸卯岁。太宗向师道味。欲瞻风彩。诏赴京。祖上
表逊谢。前后三返。竟以疾辞。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
起。即取首来。使至山谕旨。祖乃引颈就刃。神色俨然。
使异之。回以状闻。帝弥加钦慕。就赐珍缯。以遂其志。
迄高宗永徽辛亥岁闰九月四日。忽垂诫门人曰。一
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
坐而逝。寿七十有二。塔于本山。明年四月八日。塔户
无故自开。仪相如生。尔后门人不敢复闭。代宗谥大
医禅师慈云之塔。

** 五祖弘忍大师者

蕲州黄梅人也。先为破头山中。栽
松道者。尝请于四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巳老。
脱有闻。其能广化邪傥。若再来。吾尚可迟汝。乃去行
水边。见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
可往求之。曰诺。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策而去。女
周氏季子也。归辄孕。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佣
纺里中。夕止于众馆之下。巳而生一子。以为不祥。因
抛浊港中。明日见之。溯流而上。气体鲜明。大惊。遂举
之。成童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逢一智者。叹曰。
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后遇信大师得法。嗣化于
破头山。咸亨中有一居士。姓卢。名慧能。自新州来。参
谒祖。问曰。汝自何来。卢曰岭南。祖曰。欲须何事。卢曰
唯求作佛。祖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卢曰。人即
有南北。佛性岂然。祖知是异人。乃诃曰。著槽厂去。卢
七佛¶ 第 598c 页 X80-0598.png
礼足而退。便入碓房。服劳于杵臼之间。昼夜不息。经
八月。祖知付授时至。遂告众曰。正法难解。不可徒记
吾言。持为巳任。汝等各自随意。述一偈。若语意冥符。
则衣法皆付。时会下七百馀僧。上座神秀者。学通内
外。众所宗仰。咸推称曰。若非尊秀畴敢当之。神秀窃
聆众誉。不复思惟。乃于廊壁。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祖因经行。忽
见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叹曰。后代依此修行。亦
得胜果。其壁本欲令处士卢珍绘楞伽变相。及见题
偈在壁。遂止不画各令念诵。卢在碓坊。忽聆诵偈。乃
问同学。是何章句。同学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
述心偈。此则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叹赏。必将付法
传衣也。卢曰。其偈云何。同学为诵。卢良久曰。美则美
矣。了则未了。同学诃曰。庸流何知。勿发狂言。庐曰。子
不信邪。愿以一偈和之。同学不答。相视而笑。卢至夜。
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卢自秉烛。请别驾张日用。于
秀偈之侧。写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
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祖后见此偈曰。此是谁作。亦未
见性。众闻师语。遂不之顾。逮夜祖潜诣碓坊。问曰。米
白也未。卢曰。白也。未有筛。祖于碓以杖三击之。卢即
以三鼓入室。祖告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
小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
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
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磨。届于此土。得
七佛¶ 第 599a 页 X80-0599.png
可大师。承袭以至于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
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
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卢行者跪受衣法。
启曰。法则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达磨初至。人未之
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巳熟。衣乃争端。止于汝
身。不复传也。且当远隐。俟时行化。所谓受衣之人。命
如悬丝也。卢曰。当隐何所。祖曰。逢怀即止。遇会且藏。
卢礼足巳。捧衣而出。是夜南迈。大众莫知。五祖自后
不复上堂。大众疑怪致问。祖曰。吾道行矣。何更询之。
复问衣法谁得邪。祖曰。能者得。于是众议。卢行者名
能。寻访既失。潜知彼得。即共奔逐。五祖既付衣法。复
经四载。至上元二年。忽告众曰。吾今事毕。时可行矣。
即入室安坐而逝。寿七十有四。建塔于黄梅之东山。
代宗谥大满禅师法雨之塔。

** 六祖慧能大师者

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父行瑫。武
德中。左官于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三岁丧父。其母
守志鞠养。及长家尤贫窭。师樵采以给。一日负薪至
市中。闻客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
悟。而问客曰。此何法也。得于何人。客曰。此名金刚经。
得于黄梅忍大师。祖遽告其母。以为法寻师之意。直
抵韶州。遇高行士刘志略。结为交友。尼无尽藏者。即
志略之姑也。常读涅槃经。师暂听之。即为解说其义。
尼遂执卷问字。祖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
不识。曷能会义。祖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
七佛¶ 第 599b 页 X80-0599.png
告乡里耆艾曰。能是有道之人。宜请供养。于是居人
竞来瞻礼。近有宝林古寺旧地。众议营缉。俾祖居之。
四众雾集。俄成宝坊。祖一日忽自念曰。我求大法。岂
可中道而止。明日遂行。至昌乐县。西山石室间。遇智
远禅师。祖遂请益。远曰。观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吾
闻西域菩提达磨传心印于黄梅。汝当往彼参决。祖
辞去。直造黄梅之东山。即唐咸亨二年也。忍大师一
见。默而识之。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至仪
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
寺。讲涅槃经。祖寓止廊庑间。暮夜风飏刹幡。闻二僧
对论。一曰幡动。一曰风动。往复酬答。曾未契理。祖曰。
可容俗流辄预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印
宗窃聆此语。竦然异之。明日邀祖入室。徵风幡之义。
祖具以理告。印宗不觉起立曰。行者定非常人。师为
是谁。祖更无所隐。直叙得法因由。于是印宗执弟子
之礼。请授禅要。乃告四众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
身菩萨。乃指座下卢居士曰。即此是也。因请出所传
信衣。悉令瞻礼。至正月十五日。会诸名德。为之剃发。
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师。授满分戒。其戒坛即
宋朝求那跋陀三藏之所置也。三藏记云。后当有肉
身菩萨。在此坛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侧。手
植二菩提树。谓众曰。却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开士。于
此树下。演无上乘。度无量众。祖具戒巳。于此树下。开
东山法门。宛如宿契。明年二月八日。忽谓众曰。吾不
七佛¶ 第 599c 页 X80-0599.png
愿此居。欲归旧隐。即印宗与缁白千馀人。送祖归宝
林寺。韶州剌史韦据。请于大梵寺。转妙法轮。并受无
相心地戒。门人纪录。目为坛经。盛行于世。后返曹溪。
雨大法雨。学者不下千数。中宗神龙元年。降诏云。朕
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并
推让曰。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
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祖上
表辞疾。愿终林麓。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
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
审师所说法如何。祖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
见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
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
坐。究竟无證。岂况坐邪。简曰。弟子回。主上必问。愿和
尚慈悲。指示心要。祖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
明暗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经云。法无有比。无
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暗况烦恼。修道之人。傥不以
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祖曰。烦恼即是
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见
羊鹿等机。大智上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
解。祖曰。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
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
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
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
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
七佛¶ 第 600a 页 X80-0600.png
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
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
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
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
阙。表奏祖语。有诏谢师。并赐磨衲袈裟。绢五百匹。宝
钵一口。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宝林。为中兴寺。三年
十一月十八日。又 敕韶州剌史。重加崇饰。赐额为
法泉寺。祖新州旧居。为国恩寺。一日祖谓众曰。诸善
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
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
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
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
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若
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
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
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
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先天元年。告诸四众曰。吾
忝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
信根淳熟。决定不疑。堪任大事。听吾偈曰。心地含诸
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巳。菩提果自成。说偈巳。复
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
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
七佛¶ 第 600b 页 X80-0600.png
缘好去。尝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
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祖闻之曰。此偈未
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慧能没
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卧轮非名。即住
处也)祖说法利生。经四十载。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往
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仍令倍工。

又有蜀僧。名方辩。
来谒。曰善捏塑。祖正色曰。试塑看。方辩不领旨。乃塑
祖真。可高七尺。曲尽其妙。祖观之曰。汝善塑性。不善
佛性。酬以衣物。辩礼谢而去。

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谓
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速理舟楫。时大众哀慕。乞师
且住。祖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
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却回。祖曰。
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师之法眼。何人传受。祖曰。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祖曰。吾灭后
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
里须飧。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曰。吾去七十年。有二
菩萨。从东方来。一在家。一出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
缔缉伽蓝。昌隆法嗣。言讫。往新州国恩寺。沐浴跏趺
而化。异香袭人。白虹瞩地。即其年八月三日也。时韶
新两郡各修灵塔。道俗莫决所之。两郡剌史共焚香
祝曰。香烟引处。即师之欲归焉。时炉香腾涌。直贯曹
溪。以十一月十三日入塔。寿七十六。时韶州剌史韦
据撰碑。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
师颈。塔中有达磨所传信衣。(西域屈眴布也。缉木𦄋华心织成。后人以碧绢
七佛¶ 第 600c 页 X80-0600.png
为里)中宗赐磨衲宝钵。以辩塑真道具等。主塔侍者尸
之。开元十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闻塔中如拽铁
索声。僧众惊起。见一孝子从塔中走出。寻见师颈有
伤。具以贼事。闻于州县。县令杨侃。剌史柳无忝得牒。
切加擒捉。五月于石角村。捕得贼人。送韶州鞠问。云
姓张。名净满。汝州梁县人。于洪州开元寺。受新罗僧
金大悲钱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师首。归海东供养。柳
守闻状。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问祖上足令韬曰。如
何处断。韬曰。若以国法论。理须诛夷。但以佛教慈悲。
冤亲平等。况彼欲求供养。罪可恕矣。柳守嘉叹曰。始
知佛门广大。遂赦之。(尔后甚有名贤赞述檀施珍异。文繁不录)上元元年。
肃宗遣使。就请师衣钵。归内供养。至永泰元年五月
五日。代宗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敕剌史杨瑊曰
朕梦感禅师请传法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
军刘崇景顶戴而送。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
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坠。后
或为人偷窃。皆不远而获。如是者数四。宪宗谥大鉴
禅师。塔曰元和灵照。皇朝开宝初。王师平南海刘氏
残兵作梗。祖之塔庙。鞠为煨烬。而真身为守塔僧保
护。一无所损。寻有制兴修。功未竟。曾太宗皇帝即位。
留心禅宗。颇增壮丽焉。

五灯严统卷第一
七佛¶ 第 601a 页 X80-060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