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196b 页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3b 页
景德传灯录卷第四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旁出法嗣九世共七十六人
*
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
* 第一世法融禅师
* 第二世智岩禅师
* 第三世慧方禅师
* 第四世法持禅师
* 第五世智威禅师
* 第六世慧忠禅师(已上六人见录)
*
前六世祖宗法嗣共七十人
*
法融禅师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
* 金陵钟山昙璀禅师(一人见录)
* 荆州大素禅师
* 幽栖月空禅师
* 白马道演禅师
* 新安定庄禅师
* 彭城智瑳禅师
* 广州道树禅师
* 湖州智爽禅师
* 新州杜默禅师
* 上元智诚禅师
* 定真禅师(智诚禅师出)
* 如度禅师(定真禅师出已上一十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智岩禅师下旁出八人
* 东都镜潭禅师
* 襄州志长禅师
* 湖州义真禅师
* 益州端伏禅师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3c 页 T51-0223.png
* 龙光龟仁禅师
* 襄阳辩才禅师
* 汉南法俊禅师
* 西州敏古禅师(已上八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法持禅师下旁出二人
* 牛头山玄素禅师
* 天柱弘仁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智威禅师下四世旁出一十二人
* 宣州安国寺玄挺大师(智威禅师出三人)
* 润州鹤林玄素禅师
*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
* 杭州径山道钦禅师(玄素禅师出)
*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道钦禅师出)
* 杭州招贤寺会通禅师(鸟窠旁出已上六人见录)
* 灵岩宝观禅师(智威禅师出)
* 金华山昙益禅师(玄素禅师旁出二人)
* 吴门圆镜禅师
* 木渚山悟禅师(径山钦禅师旁出三人)
* 青阳广敷禅师
* 杭州巾子山崇慧禅师(已上六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已上旧本世次不明今各依本章添注法嗣共成四世也
*
慧忠禅师下两世旁出三十六人(除天台云居智及润州栖霞源二人外馀皆忠禅师出)
* 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
*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惟则禅师出已上二人见录)
* 牛头山道性禅师
* 江宁智灯禅师
* 解县怀信禅师
* 鹤林全禅师
* 北山怀古禅师
* 明州观宗禅师
* 牛头山大智禅师
* 白马善道禅师
* 襄阳辩才禅师
* 汉南法俊禅师
* 西州敏古禅师(已上八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法持禅师下旁出二人
* 牛头山玄素禅师
* 天柱弘仁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智威禅师下四世旁出一十二人
* 宣州安国寺玄挺大师(智威禅师出三人)
* 润州鹤林玄素禅师
*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
* 杭州径山道钦禅师(玄素禅师出)
*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道钦禅师出)
* 杭州招贤寺会通禅师(鸟窠旁出已上六人见录)
* 灵岩宝观禅师(智威禅师出)
* 金华山昙益禅师(玄素禅师旁出二人)
* 吴门圆镜禅师
* 木渚山悟禅师(径山钦禅师旁出三人)
* 青阳广敷禅师
* 杭州巾子山崇慧禅师(已上六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已上旧本世次不明今各依本章添注法嗣共成四世也
*
慧忠禅师下两世旁出三十六人(除天台云居智及润州栖霞源二人外馀皆忠禅师出)
* 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
*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惟则禅师出已上二人见录)
* 牛头山道性禅师
* 江宁智灯禅师
* 解县怀信禅师
* 鹤林全禅师
* 北山怀古禅师
* 明州观宗禅师
* 牛头山大智禅师
* 白马善道禅师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4a 页 T51-0224.png
* 牛头山智真禅师
* 牛头山谭颙禅师
* 牛头山云韬禅师
* 牛头山凝禅师
* 牛头山法梁禅师
* 江宁行应禅师
* 牛头山惠良禅师
* 兴善道融禅师
* 蒋山照明禅师
* 牛头山法灯禅师
* 牛头山定空禅师
* 牛头山慧涉禅师
* 幽栖道遇禅师
* 牛头山凝空禅师
* 蒋山道初禅师
* 幽栖藏禅师
* 牛头山灵晖禅师
* 幽栖道颖禅师
* 牛头山巨英禅师
* 释山法常禅师
* 龙门凝寂禅师
* 庄严远禅师
* 襄州道坚禅师
* 尼明悟
* 居士殷净己
* 润州栖霞寺清源禅师(慧涉出已上三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五世旁出一百七人
*
第一世一十三人
* 北宗神秀禅师
* 嵩岳慧安国师
*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已上三人见录)
* 杨州奉法寺昙光禅师
* 隋州禅慥禅师
* 金州法持禅师
* 资州智侁禅师
* 舒州法照禅师
* 越州义方禅师
* 枝江道俊禅师
* 常州玄赜禅师
* 越州僧达禅师
* 白松山刘主簿(已上一十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二世三十七人
*
北宗神秀禅师法嗣一十九人
* 五台山巨方禅师
* 河中府中条山智封禅师
* 兖州降魔藏禅师
* 寿州道树禅师
* 牛头山谭颙禅师
* 牛头山云韬禅师
* 牛头山凝禅师
* 牛头山法梁禅师
* 江宁行应禅师
* 牛头山惠良禅师
* 兴善道融禅师
* 蒋山照明禅师
* 牛头山法灯禅师
* 牛头山定空禅师
* 牛头山慧涉禅师
* 幽栖道遇禅师
* 牛头山凝空禅师
* 蒋山道初禅师
* 幽栖藏禅师
* 牛头山灵晖禅师
* 幽栖道颖禅师
* 牛头山巨英禅师
* 释山法常禅师
* 龙门凝寂禅师
* 庄严远禅师
* 襄州道坚禅师
* 尼明悟
* 居士殷净己
* 润州栖霞寺清源禅师(慧涉出已上三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五世旁出一百七人
*
第一世一十三人
* 北宗神秀禅师
* 嵩岳慧安国师
*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已上三人见录)
* 杨州奉法寺昙光禅师
* 隋州禅慥禅师
* 金州法持禅师
* 资州智侁禅师
* 舒州法照禅师
* 越州义方禅师
* 枝江道俊禅师
* 常州玄赜禅师
* 越州僧达禅师
* 白松山刘主簿(已上一十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二世三十七人
*
北宗神秀禅师法嗣一十九人
* 五台山巨方禅师
* 河中府中条山智封禅师
* 兖州降魔藏禅师
* 寿州道树禅师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4b 页 T51-0224.png
* 准南都梁山全植禅师(已上五人见录)
* 荆州辞朗禅师
* 嵩山普寂禅师
* 大佛山香育禅师
* 西京义福禅师
* 忽雷澄禅师
* 东京日禅师
* 太原遍净禅师
* 南岳元观禅师
* 汝南杜禅师
* 嵩山敬禅师
* 京兆小福禅师
* 晋州霍山观禅师
* 润州茅山崇圭禅师
* 安陆怀空禅师(已上一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嵩岳慧安国师等法嗣一十八人
* 洛京福先寺仁俭禅师(慧安国师出六人)
* 嵩岳破灶堕和尚
* 嵩岳元圭禅师(已上三人见录)
* 常山坦然禅师
* 邺都圆寂禅师
* 西京道亮禅师
* 杨州大总管李孝逸(道亮禅师旁出五人)
* 工部尚书张锡
* 国子祭酒崔融
* 秘书监贺知章
* 睦州刺史康诜
* 正寿禅师(隋州神慥禅师出)
* 洪州崇寂禅师(蒙山道明禅师出三人)
* 江西瑰禅师 抚州神贞禅师
* 资州处寂禅师(资州智诜禅师出)
* 义兴神斐禅师(玄赜禅师出二人)
* 湖州畅禅师(已上一十五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三世四十九人
*
前荆州辞朗禅师法嗣三人
* 紫金玄宗禅师
* 明州大梅山车禅师
* 塼界慎徽禅师(已上三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嵩山普寂禅师等法嗣四十六人
* 荆州辞朗禅师
* 嵩山普寂禅师
* 大佛山香育禅师
* 西京义福禅师
* 忽雷澄禅师
* 东京日禅师
* 太原遍净禅师
* 南岳元观禅师
* 汝南杜禅师
* 嵩山敬禅师
* 京兆小福禅师
* 晋州霍山观禅师
* 润州茅山崇圭禅师
* 安陆怀空禅师(已上一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嵩岳慧安国师等法嗣一十八人
* 洛京福先寺仁俭禅师(慧安国师出六人)
* 嵩岳破灶堕和尚
* 嵩岳元圭禅师(已上三人见录)
* 常山坦然禅师
* 邺都圆寂禅师
* 西京道亮禅师
* 杨州大总管李孝逸(道亮禅师旁出五人)
* 工部尚书张锡
* 国子祭酒崔融
* 秘书监贺知章
* 睦州刺史康诜
* 正寿禅师(隋州神慥禅师出)
* 洪州崇寂禅师(蒙山道明禅师出三人)
* 江西瑰禅师 抚州神贞禅师
* 资州处寂禅师(资州智诜禅师出)
* 义兴神斐禅师(玄赜禅师出二人)
* 湖州畅禅师(已上一十五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三世四十九人
*
前荆州辞朗禅师法嗣三人
* 紫金玄宗禅师
* 明州大梅山车禅师
* 塼界慎徽禅师(已上三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嵩山普寂禅师等法嗣四十六人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4c 页 T51-0224.png
* 终南山惟政禅师(普寂禅师出二十四人一人见录)
* 广福慧空禅师
* 常越禅师
* 襄州夹石山思禅师
* 明瓒禅师
* 敬爱寺真禅师
* 兖州守贤禅师
* 定州石藏禅师
* 南岳澄心禅师
* 南岳日照禅师
* 洛京同德寺干禅师
* 苏州真亮禅师
* 瓦棺寺璿禅师
* 弋阳法融禅师
* 广陵演禅师
* 陜州慧空禅师
* 洛京真亮禅师
* 泽州亘月禅师
* 亳州昙真禅师
* 都梁山崇演禅师
* 京兆章敬寺澄禅师
* 嵩阳寺一行禅师
* 京兆山北寺融禅师
* 曹州定陶丁居士
* 大雄猛禅师(西京义福禅师出八人)
* 西京大震动禅师
* 神斐禅师
* 西京大悲光禅师
* 西京大隐禅师
* 定境禅师
* 道播禅师
* 玄證禅师
* 西京寂满禅师(降魔藏禅师出三人)
* 西京定庄禅师
* 南岳慧隐禅师
* 神照禅师(南岳元观禅师出)
* 京兆蓝田深寂禅师(小福禅师出三人)
* 太白山日没云禅师
* 东白山法超禅师
* 岘山幽禅师(霍山观禅师出)
* 益州无相禅师(资州处寂禅师出四人)
* 益州长松山马禅师
* 超禅师 梓州晓了禅师
* 西京智游禅师(义兴斐禅师出二人)
* 东都智深禅师(已上四十五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广福慧空禅师
* 常越禅师
* 襄州夹石山思禅师
* 明瓒禅师
* 敬爱寺真禅师
* 兖州守贤禅师
* 定州石藏禅师
* 南岳澄心禅师
* 南岳日照禅师
* 洛京同德寺干禅师
* 苏州真亮禅师
* 瓦棺寺璿禅师
* 弋阳法融禅师
* 广陵演禅师
* 陜州慧空禅师
* 洛京真亮禅师
* 泽州亘月禅师
* 亳州昙真禅师
* 都梁山崇演禅师
* 京兆章敬寺澄禅师
* 嵩阳寺一行禅师
* 京兆山北寺融禅师
* 曹州定陶丁居士
* 大雄猛禅师(西京义福禅师出八人)
* 西京大震动禅师
* 神斐禅师
* 西京大悲光禅师
* 西京大隐禅师
* 定境禅师
* 道播禅师
* 玄證禅师
* 西京寂满禅师(降魔藏禅师出三人)
* 西京定庄禅师
* 南岳慧隐禅师
* 神照禅师(南岳元观禅师出)
* 京兆蓝田深寂禅师(小福禅师出三人)
* 太白山日没云禅师
* 东白山法超禅师
* 岘山幽禅师(霍山观禅师出)
* 益州无相禅师(资州处寂禅师出四人)
* 益州长松山马禅师
* 超禅师 梓州晓了禅师
* 西京智游禅师(义兴斐禅师出二人)
* 东都智深禅师(已上四十五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5a 页 T51-0225.png
*
第四世七人
*
前兴善惟政禅师法嗣二人
* 衡州定心禅师
* 敬爱寺志真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益州无相禅师等法嗣五人
*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无相禅师出四人一人见录)
* 荆州明月山融禅师
* 汉州云顶山王头陀
* 益州净众寺神会禅师
* 武诫禅师(塼界慎徽禅师出已上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五世一人
*
前敬爱寺志真禅师法嗣一人
* 嵩山照禅师(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法嗣共一百八十三人内七十六人旁出
*
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见录
* 第一世法融禅师
* 第二世智岩禅师
* 第三世慧方禅师
* 第四世法持禅师
* 第五世智威禅师
* 第六世慧忠禅师
*
前六世祖宗法嗣共八十人
*
法融禅师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一人见录)
* 金陵钟山昙璀禅师
* 荆州大素禅师
* 幽栖月空禅师
* 白马道演禅师
* 新安定庄禅师
* 彭城智瑳禅师
* 广州道树禅师
* 湖州智爽禅师
* 新州杜默禅师
* 上元智诚禅师
*
智诚复出一人
* 定真禅师
*
定真复出一人
* 如度禅师(已上一十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四世七人
*
前兴善惟政禅师法嗣二人
* 衡州定心禅师
* 敬爱寺志真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益州无相禅师等法嗣五人
*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无相禅师出四人一人见录)
* 荆州明月山融禅师
* 汉州云顶山王头陀
* 益州净众寺神会禅师
* 武诫禅师(塼界慎徽禅师出已上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五世一人
*
前敬爱寺志真禅师法嗣一人
* 嵩山照禅师(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法嗣共一百八十三人内七十六人旁出
*
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见录
* 第一世法融禅师
* 第二世智岩禅师
* 第三世慧方禅师
* 第四世法持禅师
* 第五世智威禅师
* 第六世慧忠禅师
*
前六世祖宗法嗣共八十人
*
法融禅师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一人见录)
* 金陵钟山昙璀禅师
* 荆州大素禅师
* 幽栖月空禅师
* 白马道演禅师
* 新安定庄禅师
* 彭城智瑳禅师
* 广州道树禅师
* 湖州智爽禅师
* 新州杜默禅师
* 上元智诚禅师
*
智诚复出一人
* 定真禅师
*
定真复出一人
* 如度禅师(已上一十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5b 页 T51-0225.png
*
智岩禅师下旁出
* 东都镜潭禅师
* 襄州志长禅师
* 湖州义真禅师
* 益州端伏禅师
* 龙光龟仁禅师
* 襄阳辩才禅师
* 汉南法俊禅师
* 西川敏古禅师(已上八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法持禅师下旁出
* 牛头山玄素禅师
* 天柱弘仁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智威禅师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六人见录)
* 宣州安国寺玄挺大师
* 润州鹤林寺玄素禅师
*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
* 杭州径山道钦禅师
*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
* 杭州招贤寺会通禅师
*
玄素复出二人
* 一金华昙益禅师
* 二吴门圆镜禅师
*
道钦复出三人
* 一木渚山悟禅师
* 二青阳广敷禅师
* 三杭州中子山崇慧禅师
*
道林复出一人
* 灵岩宝观禅师(已上六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慧忠禅师下两世旁出三十六人(二人见录)
* 夭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旁出天台云居)
*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
* 牛头山道性禅师
* 江宁智灯禅师
* 解县怀信禅师
* 鹤林全禅师
* 北山怀古禅师
* 明州观宗禅师
智岩禅师下旁出
* 东都镜潭禅师
* 襄州志长禅师
* 湖州义真禅师
* 益州端伏禅师
* 龙光龟仁禅师
* 襄阳辩才禅师
* 汉南法俊禅师
* 西川敏古禅师(已上八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法持禅师下旁出
* 牛头山玄素禅师
* 天柱弘仁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智威禅师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六人见录)
* 宣州安国寺玄挺大师
* 润州鹤林寺玄素禅师
*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
* 杭州径山道钦禅师
*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
* 杭州招贤寺会通禅师
*
玄素复出二人
* 一金华昙益禅师
* 二吴门圆镜禅师
*
道钦复出三人
* 一木渚山悟禅师
* 二青阳广敷禅师
* 三杭州中子山崇慧禅师
*
道林复出一人
* 灵岩宝观禅师(已上六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慧忠禅师下两世旁出三十六人(二人见录)
* 夭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旁出天台云居)
*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
* 牛头山道性禅师
* 江宁智灯禅师
* 解县怀信禅师
* 鹤林全禅师
* 北山怀古禅师
* 明州观宗禅师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5c 页 T51-0225.png
* 牛头山大智禅师
* 白马善道禅师
* 牛头山智真禅师
* 牛头山谭颙禅师
* 牛头山云韬禅师
* 牛头山凝禅师
* 牛头山法梁禅师
* 江宁行应禅师
* 牛头山惠良禅师
* 兴善道融禅师
* 蒋山照明禅师
* 牛头山法灯禅师
* 牛头山定空禅师
* 牛头山慧涉禅师
* 幽栖道遇禅师
* 牛头山凝空禅师
* 蒋山道初禅师
* 幽栖藏禅师
* 牛头山灵晖禅师
* 幽栖道颖禅师
* 牛头山巨英禅师
* 释山法常禅师
* 龙门凝寂禅师
* 庄严远禅师
* 襄州道坚禅师
* 尼明悟
* 居士殷净已
*
前慧涉复出一人
* 润州栖霞寺清源禅师(已上三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五世旁出一百七人
*
第一世一十三人(三人见录)
* 北宗神秀禅师
* 嵩岳慧安国师
*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
* 扬州奉法寺昙光禅师
* 随州禅慥禅师
* 金州法持禅师
* 资州智侁禅师
* 舒州法照禅师
* 越州义方禅师
* 枝江道俊禅师
* 常州玄赜禅师
* 越州僧达禅师
* 白松山刘主簿(已上一十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二世三十七人
*
北宗神秀禅师法嗣一十九人(五人见录)
* 五台山巨方禅师
* 白马善道禅师
* 牛头山智真禅师
* 牛头山谭颙禅师
* 牛头山云韬禅师
* 牛头山凝禅师
* 牛头山法梁禅师
* 江宁行应禅师
* 牛头山惠良禅师
* 兴善道融禅师
* 蒋山照明禅师
* 牛头山法灯禅师
* 牛头山定空禅师
* 牛头山慧涉禅师
* 幽栖道遇禅师
* 牛头山凝空禅师
* 蒋山道初禅师
* 幽栖藏禅师
* 牛头山灵晖禅师
* 幽栖道颖禅师
* 牛头山巨英禅师
* 释山法常禅师
* 龙门凝寂禅师
* 庄严远禅师
* 襄州道坚禅师
* 尼明悟
* 居士殷净已
*
前慧涉复出一人
* 润州栖霞寺清源禅师(已上三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五世旁出一百七人
*
第一世一十三人(三人见录)
* 北宗神秀禅师
* 嵩岳慧安国师
*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
* 扬州奉法寺昙光禅师
* 随州禅慥禅师
* 金州法持禅师
* 资州智侁禅师
* 舒州法照禅师
* 越州义方禅师
* 枝江道俊禅师
* 常州玄赜禅师
* 越州僧达禅师
* 白松山刘主簿(已上一十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二世三十七人
*
北宗神秀禅师法嗣一十九人(五人见录)
* 五台山巨方禅师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6a 页 T51-0226.png
* 河中府中条山智封禅师
* 兖州降魔藏禅师
* 寿州道树禅师
* 淮南都梁山全植禅师
* 荆州辞朗禅师
* 嵩山普寂禅师
* 大佛山香育禅师
* 西京义福禅师
* 忽雷澄禅师
* 东京日禅师
* 大原遍净禅师
* 南岳元观禅师
* 汝南杜禅师
* 嵩山敬禅师
* 京兆小福禅师
* 晋州霍山观禅师
* 润州茅山崇圭禅师
* 安陆怀空禅师(已上一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嵩岳慧安国师法嗣一十八人(三人见录)
* 洛京福先寺仁俭禅师
* 嵩岳破灶堕和尚
* 嵩岳元圭禅师
* 常山坦然禅师
* 邺都圆寂禅师
* 西京道亮禅师
*
道亮复出五人
* 一扬州大总管李孝逸
* 二工部尚书张锡
* 三国子祭酒崔融
* 四秘书监贺知章
* 五睦州刺史康诜
*
前随州神慥禅师复出一人
* 正寿禅师
*
前蒙山道明禅师复出三人
* 一洪州崇寂禅师
* 二江西瑰禅师
* 三抚州神贞禅师
*
前资州智侁禅师复出一人
* 资州处寂禅师
*
前玄𦣱禅师复出二人
* 一义兴神斐禅师
* 兖州降魔藏禅师
* 寿州道树禅师
* 淮南都梁山全植禅师
* 荆州辞朗禅师
* 嵩山普寂禅师
* 大佛山香育禅师
* 西京义福禅师
* 忽雷澄禅师
* 东京日禅师
* 大原遍净禅师
* 南岳元观禅师
* 汝南杜禅师
* 嵩山敬禅师
* 京兆小福禅师
* 晋州霍山观禅师
* 润州茅山崇圭禅师
* 安陆怀空禅师(已上一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嵩岳慧安国师法嗣一十八人(三人见录)
* 洛京福先寺仁俭禅师
* 嵩岳破灶堕和尚
* 嵩岳元圭禅师
* 常山坦然禅师
* 邺都圆寂禅师
* 西京道亮禅师
*
道亮复出五人
* 一扬州大总管李孝逸
* 二工部尚书张锡
* 三国子祭酒崔融
* 四秘书监贺知章
* 五睦州刺史康诜
*
前随州神慥禅师复出一人
* 正寿禅师
*
前蒙山道明禅师复出三人
* 一洪州崇寂禅师
* 二江西瑰禅师
* 三抚州神贞禅师
*
前资州智侁禅师复出一人
* 资州处寂禅师
*
前玄𦣱禅师复出二人
* 一义兴神斐禅师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6b 页 T51-0226.png
* 二湖州畅禅师(已上一十五人机缘语句不录无)
*
第三世四十九人
*
前荆州辞朗禅师法嗣
* 紫金玄宗禅师
* 明州大梅山常禅师
* 塼界慎徽禅师(已上三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嵩山普寂禅师法嗣四十六人(一人见录)
* 终南山惟政禅师
* 广福慧空禅师
* 常越禅师
* 襄州夹石山思禅师
* 明瓒禅师
* 敬爱寺真禅师
* 兖州守贤禅师
* 定州石藏禅师
* 南岳澄心禅师
* 南岳日照禅师
* 洛京同德寺干禅师
* 苏州真亮禅师
* 瓦棺寺𤀹禅师
* 弋阳法融禅师
* 广陵演禅师
* 陜州慧空禅师
* 洛京真亮禅师
* 泽州亘月禅师
* 亳州昙真禅师
* 都梁山崇演禅师
* 京兆章敬寺澄禅师
* 嵩阳寺一行禅师
* 京兆山北寺融禅师
* 晋州定陶丁居士
*
前西京义福禅师复出八人
* 大雄猛禅师
* 西京大震动禅师
* 神斐禅师
* 西京大悲光禅师
* 西京大隐禅师
* 定境禅师
* 道播禅师
* 玄證禅师
*
前降魔藏禅师复出三人
* 西京寂满禅师
* 西京定庄禅师
* 南岳慧隐禅师
*
前南岳元观禅师复出一人
* 神照禅师
*
前小福禅师复出三人
*
第三世四十九人
*
前荆州辞朗禅师法嗣
* 紫金玄宗禅师
* 明州大梅山常禅师
* 塼界慎徽禅师(已上三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嵩山普寂禅师法嗣四十六人(一人见录)
* 终南山惟政禅师
* 广福慧空禅师
* 常越禅师
* 襄州夹石山思禅师
* 明瓒禅师
* 敬爱寺真禅师
* 兖州守贤禅师
* 定州石藏禅师
* 南岳澄心禅师
* 南岳日照禅师
* 洛京同德寺干禅师
* 苏州真亮禅师
* 瓦棺寺𤀹禅师
* 弋阳法融禅师
* 广陵演禅师
* 陜州慧空禅师
* 洛京真亮禅师
* 泽州亘月禅师
* 亳州昙真禅师
* 都梁山崇演禅师
* 京兆章敬寺澄禅师
* 嵩阳寺一行禅师
* 京兆山北寺融禅师
* 晋州定陶丁居士
*
前西京义福禅师复出八人
* 大雄猛禅师
* 西京大震动禅师
* 神斐禅师
* 西京大悲光禅师
* 西京大隐禅师
* 定境禅师
* 道播禅师
* 玄證禅师
*
前降魔藏禅师复出三人
* 西京寂满禅师
* 西京定庄禅师
* 南岳慧隐禅师
*
前南岳元观禅师复出一人
* 神照禅师
*
前小福禅师复出三人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6c 页 T51-0226.png
* 京兆蓝田深寂禅师
* 太白山日没云禅师
* 东白山法超禅师
*
前霍山观禅师复出一人
* 岘山幽禅师
*
前资州处寂禅师复出四人
* 益州无相禅师
* 益州长松山马禅师
* 超禅师
* 梓州晓了禅师
*
前义兴斐禅师复出二人
* 西京智游禅师
* 东都智深禅师(已上四十五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四世七人
*
前兴善惟政禅师法嗣
* 衡州定心禅师
* 敬爱寺志真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益州无相禅师法嗣五人(一人见录)
*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
* 荆州明月山融禅师
* 汉州云顶山王头陀
* 益州净众寺神会禅师
*
前塼界慎徽禅师复出一人
* 武诫禅师(已上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五世一人
*
前敬爱寺志真禅师法嗣
* 嵩山照禅师(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 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
第一世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
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
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
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后入牛头山
* 太白山日没云禅师
* 东白山法超禅师
*
前霍山观禅师复出一人
* 岘山幽禅师
*
前资州处寂禅师复出四人
* 益州无相禅师
* 益州长松山马禅师
* 超禅师
* 梓州晓了禅师
*
前义兴斐禅师复出二人
* 西京智游禅师
* 东都智深禅师(已上四十五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四世七人
*
前兴善惟政禅师法嗣
* 衡州定心禅师
* 敬爱寺志真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益州无相禅师法嗣五人(一人见录)
*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
* 荆州明月山融禅师
* 汉州云顶山王头陀
* 益州净众寺神会禅师
*
前塼界慎徽禅师复出一人
* 武诫禅师(已上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五世一人
*
前敬爱寺志真禅师法嗣
* 嵩山照禅师(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 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
第一世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
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
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
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后入牛头山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7a 页 T51-0227.png
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鸟衔华之异。唐贞
观中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奇异之人。乃
躬自寻访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曰出家儿
那个不是道人。祖曰。阿那个是道人。僧无对。
别僧云。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
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祖遂入山见师。端坐
自若曾无所顾。祖问曰。在此作什么。师曰观
心。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便起作
礼。师曰。大德高栖何所。祖曰。贫道不决所止
或东或西。师曰。还识道信禅师否。曰何以问
他。师曰。向德滋久冀一礼谒。曰道信禅师贫
道是也。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
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云。别有小庵。遂
引祖至庵所。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
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适来见什
么。师无对。少选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
字。师睹之竦然。祖曰。犹有这个在。师未晓乃
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
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
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
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
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
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
亦莫澄心。莫起贪瞋。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
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
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师
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
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
观中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奇异之人。乃
躬自寻访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曰出家儿
那个不是道人。祖曰。阿那个是道人。僧无对。
别僧云。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
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祖遂入山见师。端坐
自若曾无所顾。祖问曰。在此作什么。师曰观
心。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便起作
礼。师曰。大德高栖何所。祖曰。贫道不决所止
或东或西。师曰。还识道信禅师否。曰何以问
他。师曰。向德滋久冀一礼谒。曰道信禅师贫
道是也。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
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云。别有小庵。遂
引祖至庵所。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
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适来见什
么。师无对。少选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
字。师睹之竦然。祖曰。犹有这个在。师未晓乃
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
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
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
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
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
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
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
亦莫澄心。莫起贪瞋。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
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
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师
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
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7b 页 T51-0227.png
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
丑起于心。心若不彊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
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
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
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
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圭峰判为泯绝无寄宗。引破相教而印之。有僧问。
南泉。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鸟兽衔华来供养。南泉云。只为步步蹋佛阶梯。洞山云。如掌观珠意不暂舍。僧
云。见后为什么不来。南泉云。直饶不来犹较王老师一线道。洞山云。通身去也。又一尊宿答前两问皆云。贼不
打贫儿家。僧问一老宿。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云如条贯叶。僧云。见后如何。云秋夜纷纷。又僧问吴越永明潜禅
师。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潜云牛头。僧云。见后如何。潜云牛头。诸方举唱甚多不可备录)祖付法
讫。遂返双峰山终老。师自尔法席大盛。唐永
徽中。徒众乏粮。师往丹阳缘化。去山八十里。
躬负米一石八斗。朝往暮还供僧三百。二时
不阙三年。邑宰萧元善。请于建初寺讲大般
若经。听者云集。至灭静品地为之震动。谓罢
归山。博陵王问师曰。境缘色发时。不言缘色
起。云何得知缘。乃欲息其起。师答曰。境色初
发时。色境二性空。本无知缘者。心量与知同。
照本发非发。尔时起自息。抱暗生觉缘。心
时缘不逐。至如未生前。色心非养育。从空本
无念。想受言念生。起法未曾起。岂用佛教令。
问曰闭目不见色。境虑乃便多。色既不关心。
境从何处发师曰。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
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
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问曰。境发
无处所。缘觉了知生。境谢觉还转。觉乃变为
境。若以心曳心。还为觉所觉。从之随随去。不
离生灭际。师曰。色心前后中。实无缘起境。一
念自凝忘。谁能计动静。此知自无知。知知缘
丑起于心。心若不彊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
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
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
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
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圭峰判为泯绝无寄宗。引破相教而印之。有僧问。
南泉。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鸟兽衔华来供养。南泉云。只为步步蹋佛阶梯。洞山云。如掌观珠意不暂舍。僧
云。见后为什么不来。南泉云。直饶不来犹较王老师一线道。洞山云。通身去也。又一尊宿答前两问皆云。贼不
打贫儿家。僧问一老宿。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云如条贯叶。僧云。见后如何。云秋夜纷纷。又僧问吴越永明潜禅
师。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潜云牛头。僧云。见后如何。潜云牛头。诸方举唱甚多不可备录)祖付法
讫。遂返双峰山终老。师自尔法席大盛。唐永
徽中。徒众乏粮。师往丹阳缘化。去山八十里。
躬负米一石八斗。朝往暮还供僧三百。二时
不阙三年。邑宰萧元善。请于建初寺讲大般
若经。听者云集。至灭静品地为之震动。谓罢
归山。博陵王问师曰。境缘色发时。不言缘色
起。云何得知缘。乃欲息其起。师答曰。境色初
发时。色境二性空。本无知缘者。心量与知同。
照本发非发。尔时起自息。抱暗生觉缘。心
时缘不逐。至如未生前。色心非养育。从空本
无念。想受言念生。起法未曾起。岂用佛教令。
问曰闭目不见色。境虑乃便多。色既不关心。
境从何处发师曰。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
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
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问曰。境发
无处所。缘觉了知生。境谢觉还转。觉乃变为
境。若以心曳心。还为觉所觉。从之随随去。不
离生灭际。师曰。色心前后中。实无缘起境。一
念自凝忘。谁能计动静。此知自无知。知知缘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7c 页 T51-0227.png
不会。当自检本形。何须求域外。前境不变谢。
后念不来今。求月执玄影。讨迹逐飞禽。欲知
心本性。还如视梦里。譬之六月冰。处处皆相
似。避空终不脱。求空复不成。借问镜中像。心
从何处生。问曰。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师
曰。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
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
心处。不与有心殊。问曰。智者引妙言。与心相
会当。言与心路别。合则万倍乖。师曰。方便说
妙言。破病大乘道。非关本性谭。还从空化造。
无念为真常。终当绝心路。离念性不动。生灭
无乖误。谷响既有声。镜像能回顾。问曰。行者
体境有。因觉知境亡。前觉及后觉。并境有三
心。师曰。境用非体觉。觉罢不应思。因觉知境
亡。觉时境不起。前觉及后觉。并境有三迟。问
曰。住定俱不转。将为正三昧。诸业不能牵。不
知细无明。徐徐蹑其后。师曰。复闻别有人。虚
执起心量。三中事不成。不转还虚妄。心为正
受缚。为之净业障。心尘万分一。不了说无明。
细细习因起。徐徐名相生。风来波浪转。欲静
水还平。更欲前途说。恐畏后心惊。无念大兽
吼。性空下霜雹。星散秽草摧。纵横飞鸟落。五
道定纷纶。四魔不前却。既如猛火燎。还如利
剑斫。问曰。赖觉知万法。万法本来然。若假照
用心。只得照用心。不应心里事。师曰。赖觉知
万法。万法终无赖。若假照用心。应不在心外。
问曰。随随无简择。明心不现前。复虑心闇昧。
在心用功行。智障复难除。师曰。有此不可有。
寻此不可寻。无简即真择。得闇出明心。虑者
后念不来今。求月执玄影。讨迹逐飞禽。欲知
心本性。还如视梦里。譬之六月冰。处处皆相
似。避空终不脱。求空复不成。借问镜中像。心
从何处生。问曰。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师
曰。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
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
心处。不与有心殊。问曰。智者引妙言。与心相
会当。言与心路别。合则万倍乖。师曰。方便说
妙言。破病大乘道。非关本性谭。还从空化造。
无念为真常。终当绝心路。离念性不动。生灭
无乖误。谷响既有声。镜像能回顾。问曰。行者
体境有。因觉知境亡。前觉及后觉。并境有三
心。师曰。境用非体觉。觉罢不应思。因觉知境
亡。觉时境不起。前觉及后觉。并境有三迟。问
曰。住定俱不转。将为正三昧。诸业不能牵。不
知细无明。徐徐蹑其后。师曰。复闻别有人。虚
执起心量。三中事不成。不转还虚妄。心为正
受缚。为之净业障。心尘万分一。不了说无明。
细细习因起。徐徐名相生。风来波浪转。欲静
水还平。更欲前途说。恐畏后心惊。无念大兽
吼。性空下霜雹。星散秽草摧。纵横飞鸟落。五
道定纷纶。四魔不前却。既如猛火燎。还如利
剑斫。问曰。赖觉知万法。万法本来然。若假照
用心。只得照用心。不应心里事。师曰。赖觉知
万法。万法终无赖。若假照用心。应不在心外。
问曰。随随无简择。明心不现前。复虑心闇昧。
在心用功行。智障复难除。师曰。有此不可有。
寻此不可寻。无简即真择。得闇出明心。虑者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8a 页 T51-0228.png
心冥昧存心托功行。何论智障难。至佛方为
病。问曰。折中消息间。实亦难安帖。自非用
行人。此难终难见。师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
难易。先观心处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
第四通无记。第五解脱名。第六等真伪。第七
知法本。第八慈无为。第九遍空阴。第十云雨
被。最尽彼无觉。无明生本智。镜像现三业。幻
人化四衢。不住空边尽。当照有中无。不出空
有内。未将空有俱。号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说。
安帖无处安。用行何能决。问曰。别有一种人。
善解空无相。口言定乱一。复道有中无。同證
用常寂。知觉寂常用。用心会真理。后言用
无用。智慧方便多。言辞与理合。如如理自如。
不由识心会。既知心会非。心心复相泯。如是
难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
化。师曰。别有證空者。还如前偈论。行空守寂
灭。识见暂时翻。会真是心量。终知未了原。
又说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
且劳己。永劫住幽识。抱相都不知。放光便动
地。于彼欲何为。问曰。前件看心者。复有罗縠
难。师曰。看心有罗縠。幻心何待看。况无幻心
者。从容下口难。问曰。久有大基业。心路差互
间。得觉微细障。即达于真际。自非善巧师。无
能决此理。仰惟我大师。当为开要门。引导用
心者。不令失正道。师曰。法性本基业。梦境成
差互。实相微细身。色心常不悟。忽逢混沌士。
哀怨悯群生。托疑广设问。抱理内常明。生死
幽径彻。毁誉心不惊。野老显分答。法相愧来
仪。蒙发群生药。还如色性为。显庆元年邑宰
病。问曰。折中消息间。实亦难安帖。自非用
行人。此难终难见。师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
难易。先观心处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
第四通无记。第五解脱名。第六等真伪。第七
知法本。第八慈无为。第九遍空阴。第十云雨
被。最尽彼无觉。无明生本智。镜像现三业。幻
人化四衢。不住空边尽。当照有中无。不出空
有内。未将空有俱。号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说。
安帖无处安。用行何能决。问曰。别有一种人。
善解空无相。口言定乱一。复道有中无。同證
用常寂。知觉寂常用。用心会真理。后言用
无用。智慧方便多。言辞与理合。如如理自如。
不由识心会。既知心会非。心心复相泯。如是
难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
化。师曰。别有證空者。还如前偈论。行空守寂
灭。识见暂时翻。会真是心量。终知未了原。
又说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
且劳己。永劫住幽识。抱相都不知。放光便动
地。于彼欲何为。问曰。前件看心者。复有罗縠
难。师曰。看心有罗縠。幻心何待看。况无幻心
者。从容下口难。问曰。久有大基业。心路差互
间。得觉微细障。即达于真际。自非善巧师。无
能决此理。仰惟我大师。当为开要门。引导用
心者。不令失正道。师曰。法性本基业。梦境成
差互。实相微细身。色心常不悟。忽逢混沌士。
哀怨悯群生。托疑广设问。抱理内常明。生死
幽径彻。毁誉心不惊。野老显分答。法相愧来
仪。蒙发群生药。还如色性为。显庆元年邑宰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8b 页 T51-0228.png
萧元善。请出山住建初。师辞不获免。遂命入
室上首智岩。付嘱法印令以次传授。将下山
谓众曰。吾不复践此山矣。时鸟兽哀号踰月
不止。庵前有四大桐树。仲夏之月忽自凋落。
明年丁巳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寿六
十四。腊四十一。二十七日窆于鸡笼山。会送
者万馀人。其牛头山旧居。金源虎咆泉锡杖
泉金龟等池。宴坐石室今悉存焉。
第二世智岩禅师者。曲阿人也。姓华氏。弱冠
智勇过人。身长七尺六寸。隋大业中为郎将。
常以弓挂一滤水囊。随行所至汲用。累从大
将征讨频立战功。唐武德中。年四十。遂乞出
家。入舒州皖公山。从宝月禅师为弟子。后一日
宴坐。睹异僧身长丈馀。神姿爽拔词气清朗。
谓师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进。言讫不见。
尝在谷中入定。山水瀑涨。师怡然不动。其水
自退。有猎者遇之。因改过修善。复有昔同从
军者二人。闻师隐遁。乃共入山寻之。既见因
谓师曰。郎将狂耶何为住此。答曰。我狂欲醒
君狂正发。夫嗜色淫声贪荣冒宠。流转生死
何由自出。二人感悟叹息而去。师贞观十
七年归建业入牛头山。谒融禅师发明大事。
禅师谓师曰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设
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
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吾复
何云。山门化导当付之于汝。师禀命为第二
世。后以正法付方禅师。住白马栖玄两寺。
又迁住石头城。于仪凤二年正月十日示灭。
颜色不变屈伸如生。室有异香经旬不歇。遗
室上首智岩。付嘱法印令以次传授。将下山
谓众曰。吾不复践此山矣。时鸟兽哀号踰月
不止。庵前有四大桐树。仲夏之月忽自凋落。
明年丁巳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寿六
十四。腊四十一。二十七日窆于鸡笼山。会送
者万馀人。其牛头山旧居。金源虎咆泉锡杖
泉金龟等池。宴坐石室今悉存焉。
第二世智岩禅师者。曲阿人也。姓华氏。弱冠
智勇过人。身长七尺六寸。隋大业中为郎将。
常以弓挂一滤水囊。随行所至汲用。累从大
将征讨频立战功。唐武德中。年四十。遂乞出
家。入舒州皖公山。从宝月禅师为弟子。后一日
宴坐。睹异僧身长丈馀。神姿爽拔词气清朗。
谓师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进。言讫不见。
尝在谷中入定。山水瀑涨。师怡然不动。其水
自退。有猎者遇之。因改过修善。复有昔同从
军者二人。闻师隐遁。乃共入山寻之。既见因
谓师曰。郎将狂耶何为住此。答曰。我狂欲醒
君狂正发。夫嗜色淫声贪荣冒宠。流转生死
何由自出。二人感悟叹息而去。师贞观十
七年归建业入牛头山。谒融禅师发明大事。
禅师谓师曰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设
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
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吾复
何云。山门化导当付之于汝。师禀命为第二
世。后以正法付方禅师。住白马栖玄两寺。
又迁住石头城。于仪凤二年正月十日示灭。
颜色不变屈伸如生。室有异香经旬不歇。遗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8c 页 T51-0228.png
言水葬。寿七十有八。腊三十有九。
第三世慧方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濮氏。
投开善寺出家。及进具。洞明经论。后入牛头
山。谒岩禅师咨询秘要。岩观其根器堪任正
法。遂示以心印。师豁然领悟。于是不出林薮
仅踰十年。四方学者云集。师一旦谓众曰。吾
欲他行随机利物。汝宜自安也。乃以正法付
法持禅师。遂归茅山。数载将欲灭度。见有五
百许人。髻发后垂状如菩萨。各持幡华云。请
法师讲。又感山神现大蟒身至庭前如将泣
别。师谓侍者洪道曰。吾去矣。汝为吾报诸门
人。及门人奔至。师已入灭。时唐天册元年八
月一日。山林变白溪涧绝流七日。道俗悲慕
声动山谷。寿六十有七。腊四十。
第四世法持禅师者。润州江宁人也。姓张氏。
幼岁出家。年三十游黄梅忍大师坐下。闻法
心开。后复遇方禅师为之印可。乃继迹山门。
作牛头宗祖。及黄梅谢世。谓弟子玄赜曰。后
传吾法者可有十人。金陵法持是其一也。后
以法眼付智威禅师。于唐长安二年九月五
日。终于金陵延祚寺无常院。遗嘱令露骸松
下饲诸鸟兽。迎出日空中有神幡。从西而来
绕山数匝。所居故院竹林变白七日而止。寿
六十有八。腊四十一。
第五世智威禅师者。江宁人也。姓陈氏。住迎
青山。始丱岁。忽一日家中失之。莫知所往。及
父母寻访。乃知已依天宝寺统法师出家矣。
年二十受具。后闻法持禅师出世。乃往礼谒
传受正法焉。自尔江左学徒皆奔走门下。其
第三世慧方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濮氏。
投开善寺出家。及进具。洞明经论。后入牛头
山。谒岩禅师咨询秘要。岩观其根器堪任正
法。遂示以心印。师豁然领悟。于是不出林薮
仅踰十年。四方学者云集。师一旦谓众曰。吾
欲他行随机利物。汝宜自安也。乃以正法付
法持禅师。遂归茅山。数载将欲灭度。见有五
百许人。髻发后垂状如菩萨。各持幡华云。请
法师讲。又感山神现大蟒身至庭前如将泣
别。师谓侍者洪道曰。吾去矣。汝为吾报诸门
人。及门人奔至。师已入灭。时唐天册元年八
月一日。山林变白溪涧绝流七日。道俗悲慕
声动山谷。寿六十有七。腊四十。
第四世法持禅师者。润州江宁人也。姓张氏。
幼岁出家。年三十游黄梅忍大师坐下。闻法
心开。后复遇方禅师为之印可。乃继迹山门。
作牛头宗祖。及黄梅谢世。谓弟子玄赜曰。后
传吾法者可有十人。金陵法持是其一也。后
以法眼付智威禅师。于唐长安二年九月五
日。终于金陵延祚寺无常院。遗嘱令露骸松
下饲诸鸟兽。迎出日空中有神幡。从西而来
绕山数匝。所居故院竹林变白七日而止。寿
六十有八。腊四十一。
第五世智威禅师者。江宁人也。姓陈氏。住迎
青山。始丱岁。忽一日家中失之。莫知所往。及
父母寻访。乃知已依天宝寺统法师出家矣。
年二十受具。后闻法持禅师出世。乃往礼谒
传受正法焉。自尔江左学徒皆奔走门下。其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9a 页 T51-0229.png
中有慧忠者目为法器。师尝有偈示曰。
「 莫系念念
成生死河
轮回六趣海
无见出长波」
慧忠偈答曰。
「 念想由来幻
性自无终始
若得此中意
长波当自止」
师又示偈曰。
「 余本性虚无
缘妄生人我
如何息妄情
还归空处坐」
慧忠偈答曰。
「 虚无是实体
人我何所存
妄情不须息
即汎般若船」
师知其了悟乃付以山门。遂随缘化导。于唐
开元十七年二月十八日。终于延祚寺。将示
灭谓弟子云。将尸林中施诸鸟兽。寿七十有
七。
第六世慧忠禅师者。润州上元人也。姓王氏。
年二十三受业于庄严寺。其后闻威禅师出
世乃往谒之。威才见曰。山主来也。师感悟微
旨。遂给侍左右。后辞诣诸方巡礼。威于具戒
院见凌霄藤。遇夏委悴人欲伐之。因谓之
曰。勿剪。慧忠还时此藤更生。及师回果如其
言。即以山门付嘱讫。出居延祚寺。师平生一
衲不易。器用唯一铛。尝有供僧谷两廪。盗
者窥伺。虎为守之。县令张逊者。至山顶谒问
师。有何徒弟。师曰。有三五人。逊曰。如何得
见。师敲禅床。有三虎哮吼而出。逊惊怖而退。
后众请入城居庄严旧寺。师欲于殿东别创
法堂。先有古木。群鹊巢其上。工人将伐之。师
「 莫系念念
成生死河
轮回六趣海
无见出长波」
慧忠偈答曰。
「 念想由来幻
性自无终始
若得此中意
长波当自止」
师又示偈曰。
「 余本性虚无
缘妄生人我
如何息妄情
还归空处坐」
慧忠偈答曰。
「 虚无是实体
人我何所存
妄情不须息
即汎般若船」
师知其了悟乃付以山门。遂随缘化导。于唐
开元十七年二月十八日。终于延祚寺。将示
灭谓弟子云。将尸林中施诸鸟兽。寿七十有
七。
第六世慧忠禅师者。润州上元人也。姓王氏。
年二十三受业于庄严寺。其后闻威禅师出
世乃往谒之。威才见曰。山主来也。师感悟微
旨。遂给侍左右。后辞诣诸方巡礼。威于具戒
院见凌霄藤。遇夏委悴人欲伐之。因谓之
曰。勿剪。慧忠还时此藤更生。及师回果如其
言。即以山门付嘱讫。出居延祚寺。师平生一
衲不易。器用唯一铛。尝有供僧谷两廪。盗
者窥伺。虎为守之。县令张逊者。至山顶谒问
师。有何徒弟。师曰。有三五人。逊曰。如何得
见。师敲禅床。有三虎哮吼而出。逊惊怖而退。
后众请入城居庄严旧寺。师欲于殿东别创
法堂。先有古木。群鹊巢其上。工人将伐之。师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9b 页 T51-0229.png
谓鹊曰。此地建堂汝等何不速去。言讫。群鹊
乃迁巢他树。初筑基有二神人定其四角。复
潜资夜役。遂不日而就。繇是四方学徒云集
坐下矣。得法者有三十四人。各住一方转化
多众。师尝有安心偈。示众曰。
「 人法双净
善恶两忘
真心真实
菩提道场」
唐大历三年。石室前挂铛树挂衣藤。忽盛夏
枯死。四年六月十五日集僧布萨讫。命侍者
净发浴身。至夜有瑞云覆其精舍。空中复闻
天乐之声。诘旦怡然坐化。时风雨暴作震折
林木。复有白虹贯于岩壑。五年春茶毗获舍
利不可胜计。寿八十七。
***** 前法融禅师下三世旁出法嗣
金陵钟山昙璀禅师者。吴郡人也。姓顾氏。初
谒牛头融大师。大师目而奇之。乃告之曰。色
声为无生之鸩毒。受想是至人之坑阱。子知
之乎。师默而审之大悟玄旨。寻晦迹钟山多
历年所。茅庵瓦缶以终老焉。唐天授三年二
月六日。恬然入定七日而灭。寿六十二。
***** 前智威禅师下三世旁出法嗣
宣州安国寺玄挺禅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尝
一日有长安讲华严经僧来。问五祖云。真性
缘起其义云何。祖默然。时师侍立次乃谓曰。
大德。正兴一念问时。是真性中缘起。其僧言
下大悟。又或问南宗自何而立。师曰。心宗非
南北。
润州鹤林玄素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马
氏。唐如意年中受业于江宁长寿寺。晚参智
乃迁巢他树。初筑基有二神人定其四角。复
潜资夜役。遂不日而就。繇是四方学徒云集
坐下矣。得法者有三十四人。各住一方转化
多众。师尝有安心偈。示众曰。
「 人法双净
善恶两忘
真心真实
菩提道场」
唐大历三年。石室前挂铛树挂衣藤。忽盛夏
枯死。四年六月十五日集僧布萨讫。命侍者
净发浴身。至夜有瑞云覆其精舍。空中复闻
天乐之声。诘旦怡然坐化。时风雨暴作震折
林木。复有白虹贯于岩壑。五年春茶毗获舍
利不可胜计。寿八十七。
***** 前法融禅师下三世旁出法嗣
金陵钟山昙璀禅师者。吴郡人也。姓顾氏。初
谒牛头融大师。大师目而奇之。乃告之曰。色
声为无生之鸩毒。受想是至人之坑阱。子知
之乎。师默而审之大悟玄旨。寻晦迹钟山多
历年所。茅庵瓦缶以终老焉。唐天授三年二
月六日。恬然入定七日而灭。寿六十二。
***** 前智威禅师下三世旁出法嗣
宣州安国寺玄挺禅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尝
一日有长安讲华严经僧来。问五祖云。真性
缘起其义云何。祖默然。时师侍立次乃谓曰。
大德。正兴一念问时。是真性中缘起。其僧言
下大悟。又或问南宗自何而立。师曰。心宗非
南北。
润州鹤林玄素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马
氏。唐如意年中受业于江宁长寿寺。晚参智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29c 页 T51-0229.png
威禅师遂悟真宗。后居京口鹤林寺。尝一日
有屠者礼谒。愿就所居辨供。师欣然而往。众
皆讶之。师曰。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
吾即度之。复何差别之有。或有僧问。如何是
西来意。师曰。会即不会。疑即不疑。师又曰。
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又有僧扣门。师问。
是什么人曰是僧。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
著。曰佛来为什么不著。师曰。无汝止泊处。天
宝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夜无疾而灭。寿
八十五。建塔于黄鹤山。敕谥大津禅师大和
宝航之塔。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者。彭州人也。姓陈氏。
唐乾元初往舒州天柱山创寺。永泰元年敕
赐号天柱寺。僧问。如何是天柱境。师曰。主薄
山高难见日。玉镜峰前易晓人。问达磨未来
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师曰。未来时且置。即
今事作么生。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师曰。万
古长空一朝风月。良久又曰。阇黎会么。自己
分上作么生。干他达磨来与未来作么。他家
来大似卖卜汉相似。见汝不会。为汝锥破卦文。
才生吉凶。在汝分上一切自看。僧问。如何是
解卜底人。师曰。汝才出门时便不中也。问如
何是天柱家风。师曰。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
风月四山流。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也。师
曰。灊岳峰高长积翠。舒江明月色光晖。问如
何是大通智胜佛。师曰。旷大劫来未曾拥滞。
不是大通智胜佛是什么。曰为什么佛法不
现前。师曰。只为汝不会。所以成不现前。汝若
会去。亦无佛道可成。问如何是道。师曰。白云
有屠者礼谒。愿就所居辨供。师欣然而往。众
皆讶之。师曰。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
吾即度之。复何差别之有。或有僧问。如何是
西来意。师曰。会即不会。疑即不疑。师又曰。
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又有僧扣门。师问。
是什么人曰是僧。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
著。曰佛来为什么不著。师曰。无汝止泊处。天
宝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夜无疾而灭。寿
八十五。建塔于黄鹤山。敕谥大津禅师大和
宝航之塔。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者。彭州人也。姓陈氏。
唐乾元初往舒州天柱山创寺。永泰元年敕
赐号天柱寺。僧问。如何是天柱境。师曰。主薄
山高难见日。玉镜峰前易晓人。问达磨未来
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师曰。未来时且置。即
今事作么生。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师曰。万
古长空一朝风月。良久又曰。阇黎会么。自己
分上作么生。干他达磨来与未来作么。他家
来大似卖卜汉相似。见汝不会。为汝锥破卦文。
才生吉凶。在汝分上一切自看。僧问。如何是
解卜底人。师曰。汝才出门时便不中也。问如
何是天柱家风。师曰。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
风月四山流。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也。师
曰。灊岳峰高长积翠。舒江明月色光晖。问如
何是大通智胜佛。师曰。旷大劫来未曾拥滞。
不是大通智胜佛是什么。曰为什么佛法不
现前。师曰。只为汝不会。所以成不现前。汝若
会去。亦无佛道可成。问如何是道。师曰。白云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30a 页 T51-0230.png
覆青嶂。蜂鸟步庭华。问从上诸圣有何言说。
师曰。汝今见吾有何言说。问宗门中请师举
唱。师曰。石牛长吼真空外。木马嘶时月隐山。
问如何是和尚利人处。师曰。一雨普滋千山
秀色。问如何是天柱山中人。师曰。独步千峰
顶。优游九曲泉。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白猿
抱子来青嶂。蜂蝶衔华绿蕊间。师居山演道
凡二十二载。大历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归
寂。起塔于寺北。真身见在。
***** 前润州鹤林寺玄素禅师法嗣
杭州径山道钦禅师者。苏州昆山人也。姓朱
氏。初服膺儒教。年二十八玄素禅师遇之。因
谓之曰。观子神气温粹真法宝也。师感悟因
求为弟子。素躬与落发。乃戒之曰。汝乘流
而行。逢径则止。师遂南行抵临安。见东北一
山。因访于樵子。曰此径山也。乃驻锡焉。有僧
问。如何是道。师云。山上有鲤鱼。水底有蓬
尘。马祖令人送书到。书中作一圆相。师发缄
于圆相中作一画却封回(忠国师闻乃云。钦师犹被马师惑)僧问。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汝问不当。曰如何
得当。师曰。待吾灭后即向汝说。马祖令门人
智藏来问。十二时中以何为境。师曰。待汝回
去时有信。藏曰。如今便回去。师曰。传语却须
问取曹溪。唐大历三年。代宗诏至阙下亲加
瞻礼。一日师在内庭见帝起立。帝曰。师何以
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悦。
谓忠国师曰。欲锡钦师一名。忠欣然奉诏。乃
赐号国一焉。后辞归本山。于贞元八年十二
月示疾说法而逝。寿七十有九。敕谥曰大觉
师曰。汝今见吾有何言说。问宗门中请师举
唱。师曰。石牛长吼真空外。木马嘶时月隐山。
问如何是和尚利人处。师曰。一雨普滋千山
秀色。问如何是天柱山中人。师曰。独步千峰
顶。优游九曲泉。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白猿
抱子来青嶂。蜂蝶衔华绿蕊间。师居山演道
凡二十二载。大历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归
寂。起塔于寺北。真身见在。
***** 前润州鹤林寺玄素禅师法嗣
杭州径山道钦禅师者。苏州昆山人也。姓朱
氏。初服膺儒教。年二十八玄素禅师遇之。因
谓之曰。观子神气温粹真法宝也。师感悟因
求为弟子。素躬与落发。乃戒之曰。汝乘流
而行。逢径则止。师遂南行抵临安。见东北一
山。因访于樵子。曰此径山也。乃驻锡焉。有僧
问。如何是道。师云。山上有鲤鱼。水底有蓬
尘。马祖令人送书到。书中作一圆相。师发缄
于圆相中作一画却封回(忠国师闻乃云。钦师犹被马师惑)僧问。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汝问不当。曰如何
得当。师曰。待吾灭后即向汝说。马祖令门人
智藏来问。十二时中以何为境。师曰。待汝回
去时有信。藏曰。如今便回去。师曰。传语却须
问取曹溪。唐大历三年。代宗诏至阙下亲加
瞻礼。一日师在内庭见帝起立。帝曰。师何以
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悦。
谓忠国师曰。欲锡钦师一名。忠欣然奉诏。乃
赐号国一焉。后辞归本山。于贞元八年十二
月示疾说法而逝。寿七十有九。敕谥曰大觉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30b 页 T51-0230.png
禅师。
***** 前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法嗣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
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
室。遂名香光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
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
严经起信论。复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
问曰。初云何观。云何用心。复礼久而无言。师
三礼而退。属唐代宗诏径山国一禅师至阙。师
乃谒之遂得正法。及南归先是孤山永福寺
有辟支佛塔。时道俗共为法会。师振锡而入。
有灵隐寺韬光法师。问曰。此之法会何以作
声。师曰。无声谁知是会。后见秦望山。有长松
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
之鸟窠禅师。复有鹊巢于其侧自然驯狎人。
亦目为鹊巢和尚。有侍者会通。忽一日欲辞
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
以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
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
尚佛法。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会通遂领
悟玄旨。元和中白居易出守兹郡。因入山礼
谒。乃问师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
险尤甚。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
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
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
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
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礼。师于长庆四年二
月十日。告侍者曰。吾今报尽言讫坐亡。寿八
十有四。腊六十三(有云师名圆修者。恐是谥号)。
***** 前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法嗣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
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
室。遂名香光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
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
严经起信论。复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
问曰。初云何观。云何用心。复礼久而无言。师
三礼而退。属唐代宗诏径山国一禅师至阙。师
乃谒之遂得正法。及南归先是孤山永福寺
有辟支佛塔。时道俗共为法会。师振锡而入。
有灵隐寺韬光法师。问曰。此之法会何以作
声。师曰。无声谁知是会。后见秦望山。有长松
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
之鸟窠禅师。复有鹊巢于其侧自然驯狎人。
亦目为鹊巢和尚。有侍者会通。忽一日欲辞
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
以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
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
尚佛法。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会通遂领
悟玄旨。元和中白居易出守兹郡。因入山礼
谒。乃问师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
险尤甚。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
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
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
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
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礼。师于长庆四年二
月十日。告侍者曰。吾今报尽言讫坐亡。寿八
十有四。腊六十三(有云师名圆修者。恐是谥号)。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30c 页 T51-0230.png
***** 前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法嗣
杭州招贤寺会通禅师本郡人也。姓吴氏。本
名元卿。形相端严幼而聪敏。唐德宗时为六
宫使。王族咸美之。春时见昭阳宫华卉敷荣。
玩而久之。倏闻空中有声曰。虚幻之相开谢
不停能坏善根。仁者安可嗜之。师省念稚齿
崇善极生厌患。帝一日游宫问曰。卿何不乐。
对曰。臣幼不食荤膻志愿从释。曰朕视卿若
昆仲。但富贵欲出于人表者不违卿。唯出家
不可。既浃旬帝睹其容悴。诏王宾相之。奏曰。
此人当绍隆三宝。帝谓师曰。如卿愿任选日
远近奏来。师荷德致谢。寻得乡信言母患乞
归宁省。帝厚其所赐。敕有司津遣师。至家未
几。会韬光法师勉之。谒鸟窠为檀越。与结庵
创寺寺成。启曰。弟子七岁蔬食。十一受五戒。
今年二十有二为出家故休官。愿和尚授与
僧相。曰今时为僧鲜。有精苦者行多浮滥。师
曰。本净非琢磨。元明不随照。曰汝若了净智
妙圆体自空寂。即真出家何假外相。汝当为
在家菩萨戒施俱修如谢灵运之俦也。师曰
然。理虽如此于事何益。傥垂摄受则誓遵师
教。如是三请皆不诺。时韬光坚白鸟窠曰。宫
使未尝娶。亦不畜侍女。禅师若不拯接。谁其
度之。鸟窠即与披剃具戒。师常卯斋昼夜精
进。诵大乘经而习安般三昧。寻固辞游方。鸟
窠以布毛示之悟旨。时谓布毛侍者(鸟窠章叙讫)暨
鸟窠归寂垂二十载。武宗废其寺。师与众僧
礼辞灵塔而迈。莫知其终。
***** 前慧忠禅师两世旁出法嗣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31a 页 T51-0231.png
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者京兆人也。姓长
孙氏。初谒牛头忠禅师大悟玄旨。后隐于天
台瀑布之西岩。唐元和中法席渐盛。始自目
其岩为佛窟焉。一日示众云。天地无物也。我
无物也。然未尝无物。斯则圣人如影百年如
梦。孰为生死哉。至人以是独照。能为万物之
主。吾知之矣。汝等知之乎。有僧问。如何是
那罗延箭。师云。中的也。忽一日告门人曰。汝
当自勉。吾何言哉。后二日夜安坐示灭。寿八
十。腊五十有八。
****** 前天台山佛窟岩惟则和尚法嗣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尝有华严院僧继宗。问
见性成佛其义云何。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
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
翛然。如是明见乃名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
云见性成佛。曰性既清净不属有无。因何有
见。师曰。见无所见。曰无所见因何更有见。师
曰见处亦无。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师曰。无
有能见者。曰究竟其理如何。师曰。汝知否。妄
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
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求见
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曰此性
遍一切处否。师曰。无处不遍。曰凡夫具否。师
曰。上言无处不遍。岂凡夫而不具乎。曰因何
诸佛菩萨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独萦此苦。
何曾得遍。师曰。凡夫于清净性中。计有能所
即堕生死。诸佛大士善知清净性中不属有
无。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说。即有了不了人。
师曰。了尚不可得。岂有能了人乎。曰至理如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31b 页 T51-0231.png
何。师曰。我以要言之。汝即应念。清净性中无
有凡圣。亦无了人不了人。凡之与圣二俱是
名。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即
无有当名者。又曰。此是极究竟处。若云我能
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有净秽凡圣亦是
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见有清净
性可栖止亦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然清
净性中虽无动摇。具不坏方便应用。及兴慈
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全清净之性。可谓
见性成佛矣。继宗踊跃。礼谢而退。
**** 第三十二祖忍大师。第一世旁出法嗣(第一世)
北宗神秀禅师者(耶舍三藏志云。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三九族。足下一毛分)
开封尉氏人也。姓李氏。少亲儒业博综多闻。
俄舍爱出家寻师访道。至蕲州双峰东山寺。
遇五祖忍师以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
师也。誓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忍默
识之深加器重。谓之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悟
解无及汝者。忍既示灭。秀遂住江陵当阳山。
唐武后闻之召至都下。于内道场供养。特加
钦礼。命于旧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
士庶皆望尘拜伏。暨中宗即位尤加礼重。大
臣张说尝问法要执弟子之礼。师有偈示众
曰。
「 一切佛法
自心本有
将心外求
舍父逃走」
神龙二年于东都天宫寺入灭。赐谥大通禅
师。羽仪法物。送殡于龙门。帝送至桥。王公士
庶皆至葬所。张说及徵士卢鸿一各为碑诔。
门人普寂义福等。并为朝野所重。
有凡圣。亦无了人不了人。凡之与圣二俱是
名。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即
无有当名者。又曰。此是极究竟处。若云我能
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有净秽凡圣亦是
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见有清净
性可栖止亦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然清
净性中虽无动摇。具不坏方便应用。及兴慈
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全清净之性。可谓
见性成佛矣。继宗踊跃。礼谢而退。
**** 第三十二祖忍大师。第一世旁出法嗣(第一世)
北宗神秀禅师者(耶舍三藏志云。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三九族。足下一毛分)
开封尉氏人也。姓李氏。少亲儒业博综多闻。
俄舍爱出家寻师访道。至蕲州双峰东山寺。
遇五祖忍师以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
师也。誓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忍默
识之深加器重。谓之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悟
解无及汝者。忍既示灭。秀遂住江陵当阳山。
唐武后闻之召至都下。于内道场供养。特加
钦礼。命于旧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
士庶皆望尘拜伏。暨中宗即位尤加礼重。大
臣张说尝问法要执弟子之礼。师有偈示众
曰。
「 一切佛法
自心本有
将心外求
舍父逃走」
神龙二年于东都天宫寺入灭。赐谥大通禅
师。羽仪法物。送殡于龙门。帝送至桥。王公士
庶皆至葬所。张说及徵士卢鸿一各为碑诔。
门人普寂义福等。并为朝野所重。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31c 页 T51-0231.png
嵩岳慧安国师(耶舍三藏志云。九女出人伦。八女绝婚姻。朽床添六脚。心祖众中尊)
荆州枝江人也。姓卫氏。隋文帝开皇十七
年。括天下私度僧尼勘师云。木无名。遂遁于
山谷。大业中大发丁夫开通济渠。饥殍相枕。
师乞食以救之。获济者甚众。炀帝徵师不赴。
潜入太和山。暨帝幸江都海内扰攘。乃杖锡
登衡岳寺行头陀行。唐贞观中至黄梅。谒忍
祖遂得心要。麟德元年游终南山石壁因止
焉。高宗尝召师不奉诏。遍历名迹至嵩少云。
是吾终焉之地也。自尔禅者辐凑。有坦然怀
让二人来参。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
何不问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师曰。当观
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师以目开合示之。
然言下知归更不他适。让机缘不逗辞往曹
溪。武后徵至辇下待以师礼。与神秀禅师同
加钦重后尝问师甲子。对曰不记。后曰。何
不记耶。师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
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
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
何年月而可记乎。后闻稽颡信受。寻以神龙
二年。中宗赐紫袈裟。度弟子二七人。仍延入
禁中供养三年。又赐摩衲一副。师辞嵩岳。是
年三月三日嘱门人曰。吾死已将尸向林中。
待野火焚之。俄尔万回公来见师。猖狂握手
言论。傍侍倾耳都不体会。至八日闭户偃身
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隋开皇二年壬寅生。唐景龙三年巳酉灭。时称老安国师)
门人遵旨舁置林间。果野火自然阇维。得舍
利八十粒。内五粒色红紫。留于宫中。至先天
二年门人建浮图。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32a 页 T51-0232.png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者鄱阳人。陈宣帝之裔
孙也。国亡落于民间。以其王孙尝受署。因有
将军之号。少于永昌寺出家慕道颇切。往依
五祖法会极意研寻。初无解悟。及闻五祖密
付衣法与卢行者。即率同意数十人。蹑迹追
逐至大庾岭。师最先见馀辈未及。卢行者见
师奔至。即掷衣钵于盘石曰。此衣表信可力
争耶。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躇悚
慄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于
我。祖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
明上坐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遍体汗流。泣
礼数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
旨否。祖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
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师曰。某甲虽在黄
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
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祖
曰。汝若如是。则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
持。师又问。某甲向后宜往何所。祖曰。逢袁可
止。遇蒙即居。师礼谢遽回至岭下。谓众人曰。
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当别道寻之。皆以
为然。师既回。遂独往庐山布水台经三载。后
始往袁州蒙山大唱玄化。初名慧明。以避师
上字故名道明。弟子等尽遣过岭南参礼六
祖。
***** 前北宗神秀禅师法嗣(忍大师第二世法嗣)
五台山巨玄禅师安陆人也。姓曹氏。幼禀业
于明福院朗禅师。初讲经论后参禅。会及造
北宗。秀师问曰。白云散处如何。师曰不昧。秀
又问。到此间后如何。师曰。正见一枝生五叶。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32b 页 T51-0232.png
秀默许之。入室侍对庶几无爽。寻至上党寒
岭居焉。数岁之间众盈千数。后于五台山阐
化。涉二十馀载入灭。年八十一。以唐开元十
五年九月三日。奉全身入塔。
河中府中条山智封禅师。姓吴氏。初习唯识
论滞于名相。为知识所诘乃发愤罢讲。游行
登武当山。见秀禅师疑心顿释。思养圣胎乃
辞去。居于蒲津安峰山。不下十年木食涧饮。
属州牧卫文升请归城内。建新安国院居之。
缁素归依憧憧不绝。使君问曰。某今日后如
何。师曰。日从濛泛出。照树全无影。使君初不
能谕。拱揖而退。少选开晓释然自得。师来往
中条山二十馀年。得其道者不可胜纪。灭后
门人于州城北建塔焉。
兖州降魔藏禅师赵郡人也。姓王氏。父为豪
掾。师七岁出家。时属野多妖鬼魅惑于人。师
孤形制伏曾无少畏。故得降魔名焉。即依广
福院明赞禅师。出家服勤。受法后遇北宗盛
化便誓抠衣。秀师问曰。汝名降魔。此无山精
木怪。汝翻作魔耶。师曰。有佛有魔。秀曰。汝
若是魔必住不思议境界。师曰。是佛亦空何
境界之有。秀悬记之曰。汝与少皞之墟有缘。
师寻入泰山。数稔学者云集。一日告门人曰。
吾今老朽物极有归。言讫而逝寿九十一。
寿州道树禅师唐州人也。姓闻氏。幼探经籍。
年将五十因遇高僧诱谕。遂誓出家。礼本部
明月山慧文为师。师耻乎年长求法淹迟。励
志游方无所不至。后归东洛遇秀禅师。言下
知微晚成法器。乃卜寿州三峰山结茅而居。
岭居焉。数岁之间众盈千数。后于五台山阐
化。涉二十馀载入灭。年八十一。以唐开元十
五年九月三日。奉全身入塔。
河中府中条山智封禅师。姓吴氏。初习唯识
论滞于名相。为知识所诘乃发愤罢讲。游行
登武当山。见秀禅师疑心顿释。思养圣胎乃
辞去。居于蒲津安峰山。不下十年木食涧饮。
属州牧卫文升请归城内。建新安国院居之。
缁素归依憧憧不绝。使君问曰。某今日后如
何。师曰。日从濛泛出。照树全无影。使君初不
能谕。拱揖而退。少选开晓释然自得。师来往
中条山二十馀年。得其道者不可胜纪。灭后
门人于州城北建塔焉。
兖州降魔藏禅师赵郡人也。姓王氏。父为豪
掾。师七岁出家。时属野多妖鬼魅惑于人。师
孤形制伏曾无少畏。故得降魔名焉。即依广
福院明赞禅师。出家服勤。受法后遇北宗盛
化便誓抠衣。秀师问曰。汝名降魔。此无山精
木怪。汝翻作魔耶。师曰。有佛有魔。秀曰。汝
若是魔必住不思议境界。师曰。是佛亦空何
境界之有。秀悬记之曰。汝与少皞之墟有缘。
师寻入泰山。数稔学者云集。一日告门人曰。
吾今老朽物极有归。言讫而逝寿九十一。
寿州道树禅师唐州人也。姓闻氏。幼探经籍。
年将五十因遇高僧诱谕。遂誓出家。礼本部
明月山慧文为师。师耻乎年长求法淹迟。励
志游方无所不至。后归东洛遇秀禅师。言下
知微晚成法器。乃卜寿州三峰山结茅而居。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32c 页 T51-0232.png
常有野人服色素朴言谭诡异。于言笑外化
作佛形及菩萨罗汉天仙等形。或放神光。或
呈声响。师之学徒睹之皆不能测。如此涉十
年。后寂无形影。师告众曰。野人作多色伎俩
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
吾不见不闻无尽。唐宝历元年示疾而终。寿
九十二。明年正月建塔。
淮南都梁山全植禅师光州人也。姓芮氏。初
结庵居止。太守卫文卿命本州长寿寺开法
聚徒。文卿问曰。将来佛法隆替若何。师曰。真
实之物无古无今亦无轨躅。有为之法四相
迁流。法当堙厄。君侯可见。师年九十三而终。
唐会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入塔。
***** 前嵩岳慧安国师法嗣
洛京福先寺仁俭禅师。自嵩山罢问放旷郊
廛。时谓之腾腾和尚。唐天册万岁中。天后诏
入殿前。仰视天后良久曰。会么。后曰不会。师
曰。老僧持不语戒。言讫而出。翌日进短歌一
十九首。天后览而嘉之厚加赐赉。师皆不受。
又令写歌辞传布天下。其辞并敷演真理。以
警时俗唯了元歌一首盛行于世。
嵩岳破灶堕和尚不称名氏。言行叵测隐居
嵩岳。山坞有庙甚灵。殿中唯安一灶。远近祭
祠不辍。烹杀物命甚多。师一日领侍僧入庙。
以杖敲灶三下云。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
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打三下。
灶乃倾破堕落(安国师号为破灶堕)须臾有一人青衣峨冠。
忽然设拜师前。师曰。是什么人。云我本此庙
灶神。久受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
作佛形及菩萨罗汉天仙等形。或放神光。或
呈声响。师之学徒睹之皆不能测。如此涉十
年。后寂无形影。师告众曰。野人作多色伎俩
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
吾不见不闻无尽。唐宝历元年示疾而终。寿
九十二。明年正月建塔。
淮南都梁山全植禅师光州人也。姓芮氏。初
结庵居止。太守卫文卿命本州长寿寺开法
聚徒。文卿问曰。将来佛法隆替若何。师曰。真
实之物无古无今亦无轨躅。有为之法四相
迁流。法当堙厄。君侯可见。师年九十三而终。
唐会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入塔。
***** 前嵩岳慧安国师法嗣
洛京福先寺仁俭禅师。自嵩山罢问放旷郊
廛。时谓之腾腾和尚。唐天册万岁中。天后诏
入殿前。仰视天后良久曰。会么。后曰不会。师
曰。老僧持不语戒。言讫而出。翌日进短歌一
十九首。天后览而嘉之厚加赐赉。师皆不受。
又令写歌辞传布天下。其辞并敷演真理。以
警时俗唯了元歌一首盛行于世。
嵩岳破灶堕和尚不称名氏。言行叵测隐居
嵩岳。山坞有庙甚灵。殿中唯安一灶。远近祭
祠不辍。烹杀物命甚多。师一日领侍僧入庙。
以杖敲灶三下云。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
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打三下。
灶乃倾破堕落(安国师号为破灶堕)须臾有一人青衣峨冠。
忽然设拜师前。师曰。是什么人。云我本此庙
灶神。久受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33a 页 T51-0233.png
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师曰。是汝本有之性。
非吾彊言。神再礼而没。少选侍僧等问师云。
某等诸人久在和尚左右。未蒙师苦口直为
某等。灶神得什么径旨便得生天。师曰。我只
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别也无道理为伊。侍
僧等立而无言。师曰会么。主事云。不会。师
曰。本有之性为什么不会。侍僧等乃礼拜。师
曰。堕也堕也。破也破也。后有义丰禅师。举白
安国师。国师叹曰。此子会尽物我一如。可谓
如朗月处空无不见者。难遘伊语脉。丰禅师
乃低头叉手而问云。未审什么人遘他语脉。
国师曰。不知者。又僧问。物物无形时如何。师
曰。礼即唯汝非我。不礼即唯我非汝。其僧乃
礼谢。师曰。本有之物物非物也。所以道心能
转物即同如来。又僧问。如何是修善行人。师
曰。捻枪带甲。云如何是作恶行人。师曰。修禅
入定。僧云。某甲浅机请师直指。师曰。汝问我
恶恶不从善。汝问我善善不从恶。良久又曰。
会么。僧。云不会。师曰。恶人无善念。善人无
恶心。所以道。善恶如浮云。俱无起灭处。其僧
从言下大悟。有僧从牛头处来。师乃曰。来
自何人法会。僧近前叉手绕师一匝。而出。
师曰。牛头会下不可有此人。僧乃回师上边
叉手而立。师云。果然果然。僧却问云。应物不
由他时如何。师曰。争得不由他僧云。恁么即
顺正归原去也。师曰。归原何顺。僧云。若非
和尚几错招愆。师曰。犹是未见四祖时道理
也见后通将来。僧却绕师一匝而出。师曰。顺
正之道今古如然。僧作礼。又僧侍立久。师乃
非吾彊言。神再礼而没。少选侍僧等问师云。
某等诸人久在和尚左右。未蒙师苦口直为
某等。灶神得什么径旨便得生天。师曰。我只
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别也无道理为伊。侍
僧等立而无言。师曰会么。主事云。不会。师
曰。本有之性为什么不会。侍僧等乃礼拜。师
曰。堕也堕也。破也破也。后有义丰禅师。举白
安国师。国师叹曰。此子会尽物我一如。可谓
如朗月处空无不见者。难遘伊语脉。丰禅师
乃低头叉手而问云。未审什么人遘他语脉。
国师曰。不知者。又僧问。物物无形时如何。师
曰。礼即唯汝非我。不礼即唯我非汝。其僧乃
礼谢。师曰。本有之物物非物也。所以道心能
转物即同如来。又僧问。如何是修善行人。师
曰。捻枪带甲。云如何是作恶行人。师曰。修禅
入定。僧云。某甲浅机请师直指。师曰。汝问我
恶恶不从善。汝问我善善不从恶。良久又曰。
会么。僧。云不会。师曰。恶人无善念。善人无
恶心。所以道。善恶如浮云。俱无起灭处。其僧
从言下大悟。有僧从牛头处来。师乃曰。来
自何人法会。僧近前叉手绕师一匝。而出。
师曰。牛头会下不可有此人。僧乃回师上边
叉手而立。师云。果然果然。僧却问云。应物不
由他时如何。师曰。争得不由他僧云。恁么即
顺正归原去也。师曰。归原何顺。僧云。若非
和尚几错招愆。师曰。犹是未见四祖时道理
也见后通将来。僧却绕师一匝而出。师曰。顺
正之道今古如然。僧作礼。又僧侍立久。师乃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33b 页 T51-0233.png
曰。祖祖佛佛只说如人。本性本心别无道理。
会取会取。僧礼谢。师乃以拂子打之曰。一处
如是千处亦然。僧乃叉手近前应喏一声。师
曰。更不信更不信。僧问。如何是大阐提人。师
曰。尊重礼拜。又问。如何是大精进人。师曰。
毁辱瞋恚。其后莫知所终。
嵩岳元圭禅师伊阙人也。姓李氏。幼岁出家。
唐永淳二年受具戒隶闲居寺。习毗尼无解。
后谒安国师。印以真宗顿悟玄旨。遂卜庐于
岳之庞坞。一日有异人者。峨冠裤褶而至。从
者极多。轻步舒徐称谒大师。师睹其形貌奇
伟非常。乃谕之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彼
曰。师宁识我耶。师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
目之岂分别耶。彼曰。我此岳神也。能生死于
人。师安得一目我哉。师曰。吾本不生汝焉能
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
汝乎。苟能坏空及坏汝。吾则不生不灭也。汝
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神稽首曰。我
亦聪明正直于馀神。讵知师有广大之智辩
乎。愿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师曰。汝既乞戒即
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戒又何戒哉。神曰
此理也。我闻茫昧。止求师戒。我身为门弟
子。师即为张坐秉炉正几曰。付汝五戒。若能
奉持即应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谨受教。师
曰。汝能不淫乎。曰亦娶也。师曰。非谓此也。谓
无罗欲也。曰能。师曰。汝能不盗乎。曰何乏我
也焉有盗取哉。师曰。非谓此也。谓飨而福淫。
不供而祸善也。曰能。师曰。汝能不杀乎。曰
实司其柄。焉曰不杀。师曰。非谓此也。谓有滥
会取会取。僧礼谢。师乃以拂子打之曰。一处
如是千处亦然。僧乃叉手近前应喏一声。师
曰。更不信更不信。僧问。如何是大阐提人。师
曰。尊重礼拜。又问。如何是大精进人。师曰。
毁辱瞋恚。其后莫知所终。
嵩岳元圭禅师伊阙人也。姓李氏。幼岁出家。
唐永淳二年受具戒隶闲居寺。习毗尼无解。
后谒安国师。印以真宗顿悟玄旨。遂卜庐于
岳之庞坞。一日有异人者。峨冠裤褶而至。从
者极多。轻步舒徐称谒大师。师睹其形貌奇
伟非常。乃谕之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彼
曰。师宁识我耶。师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
目之岂分别耶。彼曰。我此岳神也。能生死于
人。师安得一目我哉。师曰。吾本不生汝焉能
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
汝乎。苟能坏空及坏汝。吾则不生不灭也。汝
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神稽首曰。我
亦聪明正直于馀神。讵知师有广大之智辩
乎。愿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师曰。汝既乞戒即
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戒又何戒哉。神曰
此理也。我闻茫昧。止求师戒。我身为门弟
子。师即为张坐秉炉正几曰。付汝五戒。若能
奉持即应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谨受教。师
曰。汝能不淫乎。曰亦娶也。师曰。非谓此也。谓
无罗欲也。曰能。师曰。汝能不盗乎。曰何乏我
也焉有盗取哉。师曰。非谓此也。谓飨而福淫。
不供而祸善也。曰能。师曰。汝能不杀乎。曰
实司其柄。焉曰不杀。师曰。非谓此也。谓有滥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33c 页 T51-0233.png
误疑混也。曰能。师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
焉能有妄乎。师曰。非谓此也。谓先后不合天
心也。曰能。师曰。汝不遭酒败乎。曰能。师曰。
如上是为佛戒也。又言。以有心奉持。而无心
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
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
而不为动。毕尽寂默而不为休。悟此则虽娶
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
也。虽醉非惛也。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
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
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
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
汝及无我。无汝孰为戒哉。神曰。我神通亚佛。
师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则十句七
能三不能。神悚然避席跪启曰。可得闻乎。师
曰。汝能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
师曰。汝能夺地祇。融五岳而结四海乎。曰不
能。师曰。是谓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万
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
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
不能尽众生界。是谓三不能也。定业亦不牢
久。无缘亦谓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更无
一人能主有法。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
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
无心通达一切法尔。神曰。我诚浅昧未闻空。
义师所授戒我当奉行。今愿报慈德效我所
能。师曰。吾观身无物观法无常。块然更有何
欲。神曰。师必命我为世间事。展我小神功。使
已发心初发心未发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
焉能有妄乎。师曰。非谓此也。谓先后不合天
心也。曰能。师曰。汝不遭酒败乎。曰能。师曰。
如上是为佛戒也。又言。以有心奉持。而无心
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
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
而不为动。毕尽寂默而不为休。悟此则虽娶
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
也。虽醉非惛也。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
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
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
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
汝及无我。无汝孰为戒哉。神曰。我神通亚佛。
师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则十句七
能三不能。神悚然避席跪启曰。可得闻乎。师
曰。汝能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
师曰。汝能夺地祇。融五岳而结四海乎。曰不
能。师曰。是谓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万
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
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
不能尽众生界。是谓三不能也。定业亦不牢
久。无缘亦谓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更无
一人能主有法。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
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
无心通达一切法尔。神曰。我诚浅昧未闻空。
义师所授戒我当奉行。今愿报慈德效我所
能。师曰。吾观身无物观法无常。块然更有何
欲。神曰。师必命我为世间事。展我小神功。使
已发心初发心未发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34a 页 T51-0234.png
人。目我神踪。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
然有非自然者。师曰。无为是无为是。神曰。佛
亦使神护法。师宁隳叛佛耶。愿随意垂诲。师
不得已而言曰。东岩寺之障。莽然无树。北岫
有之。而皆(旧本作背字)非屏拥。汝能移北树于东
岭乎。神曰。已闻命矣。然昏夜间必有諠动。愿
师无骇。即作礼辞去。师门送而且观之。见仪
卫逶迤如王者之状。岚霭烟霞纷纶间错。幢
幡环佩凌空隐没焉。其夕果有暴风吼雷奔
云震电。栋宇摇荡宿鸟声諠。师谓众曰。无怖
无怖。神与我契矣。诘旦和霁。则北岩松栝尽
移东岭森然行植。师谓其徒曰。吾没后无令
外知。若为口实人将妖我。以开元四年丙辰
岁。嘱门人曰。吾始居寺东岭。吾灭汝必寘吾
骸于彼。言讫若委蜕焉。春秋七十三。门人建
塔焉。
***** 前嵩山普寂禅师法嗣忍大师(第三世)
终南山惟政禅师平原人也。姓周氏。受业于
本。州延和寺诠澄法师。得法于嵩山普寂禅
师。既决了真诠。即入太一山中。学者盈室。唐
大和中文宗嗜蛤蜊。沿海官吏先时递进。人
亦劳止。一日御馔中有擘不张者。帝以其异
即焚香祷之。俄变为菩萨形。梵相具足。即贮
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美锦。赐兴善寺。令众僧
瞻礼。因问群臣。斯何祥也。或言太一山有惟
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闻彊识。帝即令召至问
其事。师曰。臣闻物无虚应。此乃启陛下之信
心耳。故契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
而为说法。帝曰。菩萨身已现。且未闻说法。师
然有非自然者。师曰。无为是无为是。神曰。佛
亦使神护法。师宁隳叛佛耶。愿随意垂诲。师
不得已而言曰。东岩寺之障。莽然无树。北岫
有之。而皆(旧本作背字)非屏拥。汝能移北树于东
岭乎。神曰。已闻命矣。然昏夜间必有諠动。愿
师无骇。即作礼辞去。师门送而且观之。见仪
卫逶迤如王者之状。岚霭烟霞纷纶间错。幢
幡环佩凌空隐没焉。其夕果有暴风吼雷奔
云震电。栋宇摇荡宿鸟声諠。师谓众曰。无怖
无怖。神与我契矣。诘旦和霁。则北岩松栝尽
移东岭森然行植。师谓其徒曰。吾没后无令
外知。若为口实人将妖我。以开元四年丙辰
岁。嘱门人曰。吾始居寺东岭。吾灭汝必寘吾
骸于彼。言讫若委蜕焉。春秋七十三。门人建
塔焉。
***** 前嵩山普寂禅师法嗣忍大师(第三世)
终南山惟政禅师平原人也。姓周氏。受业于
本。州延和寺诠澄法师。得法于嵩山普寂禅
师。既决了真诠。即入太一山中。学者盈室。唐
大和中文宗嗜蛤蜊。沿海官吏先时递进。人
亦劳止。一日御馔中有擘不张者。帝以其异
即焚香祷之。俄变为菩萨形。梵相具足。即贮
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美锦。赐兴善寺。令众僧
瞻礼。因问群臣。斯何祥也。或言太一山有惟
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闻彊识。帝即令召至问
其事。师曰。臣闻物无虚应。此乃启陛下之信
心耳。故契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
而为说法。帝曰。菩萨身已现。且未闻说法。师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34b 页 T51-0234.png
曰。陛下睹此为常非常耶。信非信耶。帝曰。希
奇之事朕深信焉。师曰。陛下已闻说法了。时
皇情悦豫得未曾有。诏天下寺院各立观音
像以答殊休。因留师于内道场。累辞入山。复
诏令住圣寿寺。至武宗即位。师忽入终南山
隐居。人问其故。师曰。吾避仇矣。后终于山
舍。年八十七。阇维收舍利四十九粒。以会昌
三年九月四日入塔。
***** 益州无相禅师法嗣忍大师(第四世)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初得法于无相大师。
乃居南阳白崖山。专务宴寂经累岁。学者渐
至勤请不已。自此垂诲。虽广演言教而唯以
无念为宗。唐相国杜鸿渐出抚坤维。闻师名
思一瞻礼。大历元年九月。遣使到山延请。
时节度使崔宁。亦命诸寺僧徒远出迎引。十
月一日至空慧寺。时杜公与戎帅。召三学硕
德俱会寺中致礼讫。公问曰。顷闻师尝驻锡
于此。而后何往耶。曰无住性好疏野多泊山
间。自贺兰五台周游胜境。闻先师居贵封大
慈寺说最上乘。遂远来抠衣忝预函丈。后栖
迟白崖已逾多载。今幸相公见召。敢不从命。
公曰。弟子闻金和尚说无忆无念莫妄三句
法门是否。曰然。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曰无
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
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后句妄字莫是从心
之忘乎。曰从女者是也。公曰。有据否。曰法句
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
精进无有涯。公闻疑情荡焉。又问。师还以三
句示人否。曰对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
奇之事朕深信焉。师曰。陛下已闻说法了。时
皇情悦豫得未曾有。诏天下寺院各立观音
像以答殊休。因留师于内道场。累辞入山。复
诏令住圣寿寺。至武宗即位。师忽入终南山
隐居。人问其故。师曰。吾避仇矣。后终于山
舍。年八十七。阇维收舍利四十九粒。以会昌
三年九月四日入塔。
***** 益州无相禅师法嗣忍大师(第四世)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初得法于无相大师。
乃居南阳白崖山。专务宴寂经累岁。学者渐
至勤请不已。自此垂诲。虽广演言教而唯以
无念为宗。唐相国杜鸿渐出抚坤维。闻师名
思一瞻礼。大历元年九月。遣使到山延请。
时节度使崔宁。亦命诸寺僧徒远出迎引。十
月一日至空慧寺。时杜公与戎帅。召三学硕
德俱会寺中致礼讫。公问曰。顷闻师尝驻锡
于此。而后何往耶。曰无住性好疏野多泊山
间。自贺兰五台周游胜境。闻先师居贵封大
慈寺说最上乘。遂远来抠衣忝预函丈。后栖
迟白崖已逾多载。今幸相公见召。敢不从命。
公曰。弟子闻金和尚说无忆无念莫妄三句
法门是否。曰然。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曰无
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
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后句妄字莫是从心
之忘乎。曰从女者是也。公曰。有据否。曰法句
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
精进无有涯。公闻疑情荡焉。又问。师还以三
句示人否。曰对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34c 页 T51-0234.png
浪。水清影现。悟无体念。寂灭现前。无念亦不
立也。于时庭树鸦鸣。公问。师闻否。曰闻。鸦
去已。又问。师闻否。曰闻。公曰。鸦去无声云
何言闻。师乃普告大众。佛世难值正法难闻。
各各谛听。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
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
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
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无生灭。闻
无去来。公与僚属大众稽首。又问。何名第一
义。第一义者从何次第得入。师曰。第一义者
无有次第。亦无出入。世谛一切有。第一义即
无。诸法无性性说名第一义。佛言。有法名俗
谛。无性第一义。公曰。如师开示实不可思议。
公又曰。弟子性识微浅。昔因公暇撰得起信
论章疏两卷。可得称佛法否。师曰。夫造章疏
皆用识心。思量分别有为有作。起心动念然
可造成。据论文云。当知一切法从本以来。离
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
变异。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说相。
著名字相。著心缘相。既著种种相。云何是佛
法。公起作礼曰。弟子亦曾问诸供奉大德。皆
赞弟子不可思议。当知彼等但徇人情。师今
从理解说合心地法。实是真理不可思议。公
又问。云何不生。云何不灭。如何得解脱。师
曰。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
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不生名无念。
无念即无灭。无念即无缚。无念即无脱。举要
而言。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离识心见性
外。更有法门證无上苦提者。无有是处。公曰。
立也。于时庭树鸦鸣。公问。师闻否。曰闻。鸦
去已。又问。师闻否。曰闻。公曰。鸦去无声云
何言闻。师乃普告大众。佛世难值正法难闻。
各各谛听。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
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
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
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无生灭。闻
无去来。公与僚属大众稽首。又问。何名第一
义。第一义者从何次第得入。师曰。第一义者
无有次第。亦无出入。世谛一切有。第一义即
无。诸法无性性说名第一义。佛言。有法名俗
谛。无性第一义。公曰。如师开示实不可思议。
公又曰。弟子性识微浅。昔因公暇撰得起信
论章疏两卷。可得称佛法否。师曰。夫造章疏
皆用识心。思量分别有为有作。起心动念然
可造成。据论文云。当知一切法从本以来。离
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
变异。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说相。
著名字相。著心缘相。既著种种相。云何是佛
法。公起作礼曰。弟子亦曾问诸供奉大德。皆
赞弟子不可思议。当知彼等但徇人情。师今
从理解说合心地法。实是真理不可思议。公
又问。云何不生。云何不灭。如何得解脱。师
曰。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
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不生名无念。
无念即无灭。无念即无缚。无念即无脱。举要
而言。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离识心见性
外。更有法门證无上苦提者。无有是处。公曰。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第 235a 页 T51-0235.png
何名识心见性。师曰。一切学道人随念流浪。
盖为不识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
亦不依寂。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
沈不浮。无为无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体
毕竟不可得。无可知觉。触目皆如无非见性
也。公与大众作礼。称赞踊跃而去。后居保
唐寺而终。
景德传灯录卷第四
盖为不识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
亦不依寂。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
沈不浮。无为无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体
毕竟不可得。无可知觉。触目皆如无非见性
也。公与大众作礼。称赞踊跃而去。后居保
唐寺而终。
景德传灯录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