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自动笺注)
No.2075
曆代法寶
(亦名師資眾脈傳。
亦名定是非摧邪顯正破壞一切心傳
亦名最上乘頓悟法門)。
本行經云。
雜阿含經
普曜經云。
應瑞經。
文殊師利涅槃經
清淨法行經。
無垢光轉女
身經。
決定毘尼經。
大佛頂經。
金剛三昧經。
句經。
佛藏經。
瓔珞經。
嚴經
般若經
涅槃經
楞伽經
思益
法華經
維摩
藥師
金剛般若經
付法藏經
道教西
釋法琳傳。
釋虛實記。
開元釋教
周書
記。
漢法內傳
尹喜內傳
牟子
列子
苻子。
書。
并古錄。
及楊楞伽
鄴都故事等。
後漢
公元510年
帝。
永平三年
夜夢見金人。
身長一丈六尺
圓光
飛行殿庭。
於晨旦問朝臣
何瑞應。
太史傅毅奏曰。
西方大聖人。
號曰佛。
是其
像也。
明帝曰。
何以知之。
太史傅毅對曰。
公元前967年
書異記曰。
昭王甲寅歲佛生。
穆王壬申歲
滅度
一千年後
教法流於漢地
今時是也
帝遣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
使於天竺國
得佛菩薩形像四十二章
得法師二人
迦葉摩騰
竺法蘭
明帝昇殿
供養洛陽
公元71年
城西創置白馬寺
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
霍山白鹿道士
褚善信費齋才等。
六百
九十人表奏
臣聞。
太上無形
虛無自然
古同尊。
百王不易
陛下棄本逐末
求教西
域。
化謂胡神。
所說不參。
華夏臣等。
多有聰惠
博涉經典
陛下許臣等得比校
若有勝
者。
願除虛詐
如其不如
任從重決。
帝曰。
勅所司命供具
五品上文內外
寮。
至十五日平旦
集於白馬寺
道士在寺
門外
三壇開二十四門。
帝在寺門外。
舍利佛經像。
七寶行殿
褚善信費齋才
等。
道經子書苻術等。
置於壇上
以火驗之。
悲淚呪曰。
胡神亂我華
太上天尊
曉眾
生得真偽
道經子書苻術等。
火化為恢
燼。
道士驚愕
昇天昇天不得
隱形
隱形不得
先入水火不敢入。
禁呪
喚策不能應。
種種功能並無一驗
褚善信
費齋才等。
自感而死。
佛舍利五色
旋環如蓋
遍覆大眾
蔽日輪。
騰法師
坐臥虛空
神化自在
天雨寶花天音樂。
法蘭梵音讚歎
騰法師說偈曰。
狐非師子
類。
燈非日月明。
池無巨海納。
丘無嵩岳榮。
大悅
五品上公子女陰夫人等
出家
道士六百人投佛出家
法蘭出家
德經及佛本生等經。
明帝大喜
舉國歸依
教。
明帝二師
佛號法王
何為不生於漢國
迦葉摩騰法師對曰。
迦毘羅衛城者百千日
月之中心
三千大千世界之主。
一切龍神
之者皆生彼國。
法王所以生於天竺國
帝有問法師
佛種族是誰。
何時何時滅。
騰法師答曰。
佛是千代輪王淨飯王
公元113年
子。
姓瞿曇氏
亦名釋種
癸丑歲七月十五日
兜率天宮降下
摩耶夫人託胎
甲寅之歲
四月八日
毘尼園。
摩耶夫人右脇而誕。
五百釋種五百白馬乾陟車[這-言+匿]等。
供佛四月
八日同時生。
壬申之歲二月八日
踰城出家
癸未之歲二月十五日
般涅槃
佛雖不生
漢地
一千年後或五百年後
眾生有緣
令聖弟子於彼行化
清淨法行經云。
天竺
東北真丹國。
人民多不信敬
造罪者甚眾。
吾我今遣聖弟子三人
悉是菩薩
於彼示現
行化
摩訶迦葉彼稱老子
光淨童子彼號仲
尼。
明月儒童彼名顏回
講論五經詩書禮樂
威儀法則
以漸誘化
然後佛經當往。
子云
漢孝明皇帝
夜夢神人
有日光。
飛在
殿前
意中欣然也。
心甚悅之。
明日傳問群臣。
為何物有通事
舍人傅毅曰。
臣聞。
天竺
有德道者
號曰佛。
輕舉飛騰
有日光。
將其神。
於是上悟。
遣使張騫羽林郎中秦
弟子王尊等一十二人大月氏
寫取佛
四十二章
蘭臺石室第十四。
即時洛陽
西雍門外佛寺
壁畫朝廷千乘萬騎
繞騎十三匝。
又於南宮清涼臺開陽門上
作佛形像
明帝在時
知命無常
先造壽陵
曰顯節。
亦於其上作佛圖像。
於未滅時。
國豐
民寧。
遠夷慕義
咸來歸德
願為臣妾者。
以為
億數
諡曰明也
自是之後
京城左右
州縣處處各有佛寺
學者由此而滋。
晉書
云。
晉桓帝時
刪除佛法
廬山遠法師
問曰。
比來僧尼
戒行不純
多有毀犯。
刪除
揀擇事今可否
遠公答曰。
崑山出玉。
上雜塵砂。
水豐金。
猶饒瓦礫
陛下只得
重人
不可輕人慢法
晉帝大赦之。
梁武
帝會三教云。
小時周禮
弱冠六經
中復
道書
有名無名
晚年開釋卷。
猶日勝
眾星
按花嚴經云。
一切諸佛退位或作菩薩
作聲聞。
或作轉輪聖王
或作魔王
或作國
王大臣
居士長者
綵女百官
作大鬼神
山神河神
江神海神
主日神主月神
晝神夜
神。
火神水神
一切苗稼神。
樹神
及外
道。
種種方便
助我釋迦如來化導眾生
般若經陀羅尼品云。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
佛般涅
槃後。
何方興盛
佛告舍利子
如是般若波羅
蜜多甚深經典
我涅槃後。
北方東北方
漸當興盛
彼方多有安住大乘苾芻苾芻
尼。
烏波索迦烏波斯迦。
能依如是甚深般若
波羅蜜
深信樂。
又佛告舍利子
我涅槃後。
後時後分後五百歲。
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
多。
東北方作佛事
付法藏經云。
釋迦
如來滅度後。
法眼付囑摩訶迦葉
迦葉付囑
阿難
阿難付囑田地
田地付囑商那和
修。
商那和修付囑優波掬多。
優波掬多付囑
提多迦。
提多迦付囑彌遮迦。
彌遮迦付囑
陀難提。
佛陀難提付囑佛陀蜜多
佛陀蜜多
付囑比丘
比丘付囑富那耶奢。
富那耶
付囑馬鳴
馬鳴付囑羅長老
羅長老
付囑龍樹
龍樹付囑迦那提婆
迦那提婆
羅侯羅。
羅侯付囑僧迦那提僧迦那提
付囑僧迦耶舍。
僧迦耶舍付囑摩羅馱。
摩羅付囑闍夜多。
闍夜多付囑婆修槃陀。
婆修槃陀付囑摩拏羅。
摩拏羅付囑鶴勒那。
鶴勒那付囑師子比丘
師子比丘付囑舍那
婆斯已。
從中天竺國來向罽賓國
王名彌
多羅掘。
其王不信佛法
毀塔壞寺。
殺害眾生
奉事外道末曼尼及彌師訶等。
師子比丘
來化此國。
其王無道
自手持利劍口云。
若是聖人
諸師等總須誡形。
師子比丘
形身流白乳
末曼尼彌師訶等被刑死。
流血
灑地。
王發歸佛
即命師子比丘弟子
比丘先付囑舍那婆斯已。
南天竺國。
行教化。
度脫眾生
王即追尋外道末曼弟子
及彌師訶弟子等。
得已朝堂立架懸首
國人射之。
罽賓國王告令諸國。
若有此法。
出國
師子比丘佛法再興
舍那婆斯付
優婆掘。
優婆付囑須婆蜜多
須婆蜜
付囑僧迦羅叉
僧迦羅叉付囑菩提達摩
多羅
西國二十九代除達摩多羅
即二十八
代也。
東都沙門淨覺師
玉泉神秀禪師
弟子
楞伽師資血脈一卷
接引宋朝
跋陀三藏第一祖。
不知根由
或亂後學
云。
達摩祖師之師求那跋陀
自是譯經
小乘學人是禪師
譯出四卷楞伽經
開受楞伽經達摩祖師
達摩祖師自二十
八代首尾相傳承僧迦羅叉。
後惠可大師
嵩高少林寺
達摩祖師
上相傳付
囑。
自有文記分明
淨覺師接引求那跋陀
稱為第一祖。
深亂學法
法華經云。
許親
三藏小乘學人
求那跋陀三藏譯出四卷
楞伽經
名阿跋陀楞伽經
魏朝菩提流支
三藏譯出十卷
名入楞伽經
唐朝則天時。
難陀譯出七卷
名入楞伽經
以上盡是
三藏
是禪師
並傳文字教法
達摩祖師
宗徒禪法不將一字教來
默傳心印
梁朝第一菩提達摩羅禪師者。
南天
竺國王第三子。
幼而出家
早稟師氏言下
悟。
闡化南天
作佛事
是時觀見漢地眾生
大乘性。
乃遣弟子佛陀耶舍二人秦地
頓教悟法。
中大德乍聞狐疑
都無信受
被擯出遂於廬山東林寺
有法師遠公
曰。
大德將何教來。
乃被擯出。
於是婆羅
門申手告遠公曰。
手作拳。
作手
是事疾否。
遠公答曰。
甚疾。
婆羅門言。
此未為疾。
煩惱
菩提
此即為疾。
遠公深達
方知菩提
惱本不異
即問曰。
此法彼國復從誰學。
二婆
羅門答曰。
我師達摩多羅也。
遠公深信
便譯出禪門經一卷
具明大小禪法
西國
傳法者。
亦具引禪經序上。
婆羅門譯經
畢。
同日滅度
葬于廬山
塔廟見在
達摩多羅
二弟漢地弘化無人信受
泛海而來
至。
梁武帝出城躬迎。
昇殿問曰。
和上從彼
國將教法來化眾生
達摩大師答。
不將
字教來
帝又問。
造寺度人。
寫經鑄像
功德
大師答曰。
無功德。
答曰。
此乃有為
之善。
非真功德
武帝凡情不曉。
辭出國。
望有大乘氣。
大師來至
魏朝居嵩高山。
接引
群品六年
學人如雲如雨驟。
麻竹
𥯤。
可大師得我髓。
時魏有菩提流支
藏光律師
於食中著毒餉大師
大師
訖。
索盤吐蛇一升
又食著毒再餉。
大師
食訖。
於大石上坐。
毒出石裂
前後六度毒。
大師諸弟子。
我來本為傳法
今既得人厭。
久住何益。
遂傳一領袈裟
以為法信
惠可
我緣此毒。
汝亦不免此難。
第六代傳法者。
命如懸絲
言畢遂因毒而終。
每常自言。
我年
一百五十歲。
不知年幾也。
大師云。
國有
三人得我法。
一人得我髓。
一人得我骨。
一人
得我肉。
得我髓者惠可
得我骨者道育
得我
肉者尼總持也
葬于洛州熊耳山
時魏聘國
使宋雲。
葱嶺逢大師
手提履一隻。
宋雲
問。
大師何處去。
答曰。
歸本國。
國王今日
亡。
宋雲即書記之。
宋雲又問。
大師今去。
公元153年
佛法付囑誰人
答。
我今四十年
有一
漢僧
可是也。
雲歸朝。
舊帝果崩。
新帝已
立。
宋雲告諸朝臣說。
大師手提一隻履。
西國去也。
其言。
國王今日亡。
實如
言。
朝臣並皆不信
遂發大師墓。
唯有履一
隻。
梁武帝碑文
西國弟子般若蜜多羅。
唐國三人
道育總持等。
惠可承衣得法
北齊第二惠可禪師
俗姓姬
武牢人也。
時年四十。
奉事大師六年
先名神光
事大
公元113年
師前立。
雪至。
不移
大師曰。
夫求
法不貪軀命
遂截一臂乃流白乳
大師默傳
心契
袈裟一領
大師云。
我緣此毒。
汝亦不
免善自保愛。
可大師和上
法本國承上
所傳囑付法者。
請為再說
具如禪經上說
問大師
西國誰人承後亦傳信袈裟否。
師答。
西國信敬
無有矯詐
後者般若
波羅蜜多羅承後不傳衣
國眾生有大乘
性。
詐言得道得果
遂傳袈裟以為法信
譬如
轉輪王子灌其頂者。
得七真寶
紹隆王位
其衣者。
法正相承
可大師付囑
以後
四十年隱𡸣山洛相二州
接引群品
道俗
歸依不可勝數
經二十年開化時。
有難起。
又被菩提流支三藏光統律師徒黨欲損可大
師。
付囑僧璨法已。
司空山隱。
可大師
佯狂
四衢城市說法
人眾甚多
菩提流支
徒黨可大師云。
妖異奏勅。
勅令所司推問
可大師
大師答。
承實妖。
所司眾疾
可大
師審。
大師確答。
我實妖。
勅令城安縣翟冲
依法處刑
可大師眾人曰。
我法至第四
祖。
化為名相
語已悲淚
示形身流白乳
如常
所司奏帝。
帝聞悔過
此真菩薩
朝發心。
佛法再興
大師時年一百七歲。
其墓
葬在相州城安縣河北五里
東柳搆去
墓一百步。
西南十五里。
兒曹口是。
楞伽
故事具載弟子後傳得法僧璨
後釋
法琳碑文
隋朝第三璨禪師
不知何處人。
初遇可大
師。
示見大風疾。
眾中見。
大師問。
何處
來。
今有何事
僧璨對曰。
投和上。
可大師
曰。
大風患人。
見我何益。
對曰。
身雖有
患。
人心和上無別
可大師是非
常人
便付囑法及信袈裟
可大師曰。
汝善
自保愛。
吾有難汝須避之。
璨大師佯狂
肆。
後隱舒州司空山。
周武帝佛法
隱𡸣
公山十餘年。
此山比多足猛獸常損居人
璨大師至。
並移出境
付囑法并袈裟
後時
有𡸣禪師
月禪師
定禪師
巖禪師
來至
師所云。
達摩祖師付囑後。
璨公真神也。
定惠齊用。
深不思議
璨大師遂共諸禪師
羅浮山三年
後至大會齋。
出告眾人
曰。
吾今欲食。
諸弟子奉。
大師食畢。
眾人
歎言。
坐為寄。
吾生自由
一手攀會
中樹枝。
掩然立化
不知年幾
塔廟在𡸣山
寺側。
弟子甚多
道信大師傳衣得法
承後。
道衡牌文
唐朝四祖信禪師
俗姓司馬
河內人
小出家。
承事璨大師
璨大師知為特氣。
夜常坐。
不臥六十餘年。
不至席。
神威奇特
目閉不視。
若欲視人。
見者驚悚
信大師
大業年。
遙見吉州
狂賊圍城
百日已上。
枯涸
大師入城。
勸誘道俗
令行般若波羅
蜜。
狂賊自退。
中泉井再汎。
信大師遙見
蘄州黃梅破頭山有紫雲蓋。
信大師遂居此
公元643年
山。
改為雙峯山
貞觀十七年
武皇帝
使於雙峯山
信禪師入內
信禪師辭老
去。
勅使迴見帝奏云。
信禪師辭老不來
勅又
遣再請。
使至信禪師處。
使云。
奏勅遣請禪師
禪師苦辭不去
語使云。
欲得我頭。
任斬
將。
我終不去。
使迴見帝奏云。
須頭任斬將。
心終不去。
勅又遣使封刀來取禪師頭。
勅云。
莫損和上
使至和上處云。
奉勅取和上頭
師去不去
和上云。
我終不去。
使云。
奉勅云。
若禪師不來
斬頭將來
信大師引頭云斬取。
使返刀乙項。
信大師唱言
何不斬。
更待
時。
使云。
奉勅不許和上
信禪師大笑曰。
汝知有人處。
後時信大師作佛事
廣開
門。
接引群品
四方龍像盡受歸依
經三十餘
年。
弘忍事之得意
付囑法及袈裟
與弘
訖。
弟子一師
吾山側造龍龕一所
即須早成
後問。
龍龕成否。
一師答。
功畢。
公元651年
永徽二年九月二十四日
大師素無痾疾。
奄然坐化
大師時年七十有二。
後周年。
無故自開。
大師容貌端嚴改常日。
弘忍
等重奉神威不勝感慕
乃就尊容加以
布。
自此已後更不敢閉。
弟子甚多
唯有弘忍
傳衣得法承後。
中書令杜正倫牌文
唐朝第五弘忍禪師
俗姓周
黃梅人也。
歲事信大師
年十三入道披衣
其性木訥
厚。
同學輕戲。
默然無對
常勤作務
以禮下人
晝則混迹驅給。
便坐攝至曉。
未常懈倦
十年不離信大師左右
身長八尺
容貌與常
絕殊
付法袈裟
居憑茂山。
雙峯山
東西相去不遙。
時人號為東山法師
即為
憑茂山是也
嵩山是也
時有狂賊可達寒
奴戮等。
圍繞州城數匝。
無有路入。
飛鳥
通。
大師遙見來彼城。
群賊退散
遞言。
無量
剛執杵趁我怒目切齒
我遂奔散
忍大師
公元660年
歸憑茂山。
顯慶五年
大帝勅使黃梅憑茂山。
忍大師
大師不赴所請。
勅使再請不來
勅賜衣藥
就憑茂山供養。
後四十餘年接引
道俗
四方龍像歸依奔湊
大師付囑惠能
袈裟
至咸五年
弟子玄蹟師。
與吾
起塔
至二月十四日
問塔成否。
答言
功畢。
大師云。
不可同佛二月十五日般涅槃
云。
一生教人無數
惠能餘有十爾。
神秀
師。
智詵師
德師
玄蹟師。
老安師。
法如師
藏師
玄約師
王薄
不離左右
汝各
公元675年
一方也。
後至上元二年二月十一日
奄然
坐化
忍大師時年七十四。
子惠能傳衣
得法承後。
學士閭丘均撰碑文。
唐朝六祖韶州漕溪能禪師
俗姓盧
范陽
人也。
隨父宦嶺外新州
年二十二。
來至
茂山。
忍大師
見大師問。
汝從何來。
言。
新州來。
唯求作佛。
忍大師曰。
汝新州
是㺐獠。
能禪師答。
雖是獠。
佛性豈異和上
大師深知其能。
再欲共語
眾人在左
右。
令能隨眾踏碓八箇月。
碓聲相似
公元660年
大師就碓上密說。
了見性。
夜間潛喚入
房。
三日三夜共語
付囑法及袈裟
為此
世界大師
即令急去。
大師自送
九江驛。
大江却迴歸。
門徒不知付法及袈
裟與惠能
三日
大師告諸門徒
汝等散去。
此間無有佛法
佛法流過嶺南
眾人咸驚。
遞相問。
嶺南有誰。
潞州法如師對曰。
惠能
彼。
眾皆奔湊
眾中有一四品官將軍
捨官入
道。
字惠明
在大師左右
不能契悟
聞大師
此言。
即當曉夜倍逞奔趨
至大嶺上
見能
禪師
禪師怕急恐性命不存
乃將所傳法
過與惠明禪師
惠明禪師曰。
我本不為
裟來。
忍大師發遣之日。
有何言教
願為我說。
能禪師具說心法了見性。
惠明師聞法已。
合掌頂禮
發遣能禪師急過嶺去。
在後大有
人來相趁
惠明禪師
後居象山
所出弟子
亦只看淨。
能禪師韶州漕溪。
四十餘年開
公元711年
化道雲奔
後至景雲二年
弟子立楷。
公元712年
新州龍山造塔。
至先天元年
問塔成否。
成。
其年九月
從漕溪僧立楷智海等問和
上。
已後誰人得法後傳袈裟
和上答。
莫問。
已後難起極盛
我緣此袈裟
幾度合失
身命不存
信大師三度被偷。
忍大師
三度被偷。
乃至吾處六度被偷。
我此袈裟
子將去也。
更莫問我。
汝若欲知得我法者。
公元732年
滅度後二十年竪立宗旨
即是得法
公元713年
人。
至先天二年
忽告門徒
吾當大行矣。
八月
三日夜
奄然坐化
大師春秋七十有六。
漕溪
溝澗斷流
泉池枯竭
日月無光
林木變白。
香𣱦氳。
三日三夜不絕
其年於新州國恩寺
和上神座
至十一月葬於漕溪。
太常寺
公元719年
韋造碑文
至開元七年
被人磨改刻別造
碑。
近代報修侍郎宋鼎撰碑文。
自教東流三百年。
前盡無事相法則。
後因
晉石勒時
佛圖澄子道安法師襄陽
苻堅遙聞道安名。
遣使襄陽道安
師。
秦帝重遇之。
長安衣冠子弟詩賦諷誦
依附學。
不依道安法師
不中難此是也
智辯聰俊
造說章門
僧尼軌範
法憲章。
受戒法則
條為三例。
一曰行香定坐。
曰常六時禮懺
三曰每月布悔過
事相
威儀法事呪願讚歎等。
出此道安法師
近代
蜀僧安法師
齋文四卷
現今流行
楞伽
經云。
乃至有所立。
一切錯亂
見於自心。
則是無為諍。
又云。
依止少法。
而有少法
起。
依止於事。
此法即便壞。
又云。
隨言而取
義。
建立佛法
以彼建立故。
墮地獄中。
又云。
理教中求我。
是妄垢惡離。
聖教正理
欲滅或返增。
外道狂言
智者不應說。
剛經云。
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又云。
若以色
見我
音聲求我。
是人邪道
不能如來
思益經云。
比丘何隨佛教
何隨佛語。
稱讚毀辱
心不動
佛教
又答云。
若不
文字語言
是名佛語。
比丘云何應受供
養。
答言
於法無所取者。
云何供養
不為
法之所牽者。
誰人報佛恩。
答言
依法修行者。
小乘禪及諸三昧門。
不是達摩祖師宗旨
列名如後。
白骨觀。
數息觀。
九相觀。
五停觀。
日觀
月觀
樓臺觀。
池觀
佛觀。
又禪祕要
云。
人患熱病涼冷觀。
患冷病作熱相觀
色相毒蛇不淨觀
愛好飯食作蛇蛆觀。
愛好衣作熱鐵纏身觀。
諸餘三昧觀等。
禪門
經云。
坐禪觀中。
見佛形像
三十二相
種種
飛行騰虛空。
變現自在
為真耶為虛
妄。
佛言。
坐禪空無有物。
見於佛三十
二相
種種光明
飛騰虛空
變為自在
皆是
自心顛倒
繫著磨網。
空寂滅見如是事。
虛妄
楞伽經云。
如是種種相。
墮於外道
見。
法句經云。
若學諸三昧
是動非坐禪
心隨
境界流。
云何名為定。
金剛經三昧經云。
我不
三昧
不住坐禪
無生禪。
思益經云。
依止欲界
不住無色
如是禪定
菩薩
遍行
維摩經云。
維摩詰舍利弗林間晏坐
須菩提大迦葉不平等
女身經云。
無垢
光女訶天帝釋。
聲聞乘人。
生死樂涅槃。
決定毘尼經。
菩薩乘人
畏生持開通戒。
聲聞
乘人
持盡遮戒盡護戒。
師經云。
佛訶阿難
聲聞人。
如盲如聾。
不識無上空義
佛頂
云。
聲聞人。
得少為足此七。
佛藏云。
舍利
弗。
如來在世
三寶一味
滅度後。
分為
部。
舍利弗
惡魔於今
猶尚隱身
佐助調
達。
破我法僧
如來大智
現在世故
惡魔
眾。
不能成其大惡
當來之世。
惡魔變身
沙門形。
入於僧中。
種種邪說
令多眾生
邪見
為說邪法
爾時惡人
為魔所迷。
各執
所見
我是彼非。
舍利弗
如來豫見未來世中
如是法事
說是深經。
悉斷惡魔諸所執
著。
阿難
譬如惡賊於王大臣不敢自見盜他
物者。
不自言賊。
如是阿難
破戒比丘成就
沙門法。
尚不自言我是惡人
況能向餘人
自言罪。
阿難
如是經者。
破戒比丘隨得聞時。
自降伏則有慚愧
持戒比丘得自增長
大佛
頂經云。
即時如來普告大眾阿難言。
等有學緣覺聲聞
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
妙覺
吾今已說真修行法
汝由未識。
修奢摩
他。
毘鉢舍那。
微細魔事
現前
不能識。
洗心非正。
落於邪見
或汝蘊魔。
或復天魔
鬼神
或遭魑魅
心中不明
認賊為子
復於中。
得少為足。
如第四禪無聞比丘
妄言
證聖
天報已畢。
衰相現前
阿羅漢
身遭
難後。
有墮入阿鼻地獄
所以釋迦如來
金襴袈裟
摩訶迦葉鷄足山
彌勒
下生分付
惡世時。
學禪者眾。
達摩
師遂傳袈裟表其法正
後學者有其稟承
也。
大師當在黃梅憑茂山日
廣開法門
群品
當此之時。
道者千萬餘人
並是
昇堂入室
智詵
神秀
玄蹟。
義方
智德。
惠藏。
法如
老安。
玄約
劉主薄等。
盡是當官領袖
蓋國名僧
各各自言。
大龍像。
為言得底。
知非底也。
忽有新州人
俗姓盧
名惠能
年二
十二。
忍大師
大師問。
汝從何來。
何事
意。
惠能答言
嶺南來。
亦無事意
唯求作佛。
大師是非常人也。
大師左右人多。
眾作務否。
惠能答。
身命不惜
作務
踏碓八箇月。
大師惠能根機成就
遂默
付法及與所傳信袈裟
即令出境
惠能
恐畏人識。
常隱在山林
或在新州
或在韶州
公元729年
十七年在俗。
亦不說法
後至海南制心寺。
印宗法師涅槃經
惠能在坐下。
印宗
眾人
汝總見風吹幡。
上頭幡動否。
言見動。
或言見風動。
或言見幡動
不是
動。
是見動。
如是問難不定
惠能座下立答
法師
自是眾人妄相心。
動與不動。
非見
幡動
法本無有動不動
法師聞說驚愕忙然
不知是何言。
問。
居士何處來。
惠能答。
不來
今亦不去
法師高座
惠能就房。
子細借問
一一具說東山佛法及有付囑
袈裟
印宗法師見已。
頭面禮足歎言。
何期
座下有大菩薩
語已又頂禮
惠能和上
印宗師自稱弟子
即與惠能禪師剃頭
衣已。
自許弟子講下門徒嘆言。
善哉善哉
黃梅忍大師法比見聞嶺南
誰知今在此
間。
眾人識否。
咸言不識
印宗法師曰。
所說
猶如瓦礫
今有能禪師
忍大師法。
如真金深思議
印宗法師領諸徒眾
頂禮
能禪師足。
恐人疑。
及請所傳信袈裟
示眾
人。
自身菩薩戒
印宗師大眾送。
禪師歸漕溪。
接引群品
廣開禪法
天下知聞
漕溪法最不思議
後時周立則天即位
公元692年
佛法
至長壽元年
天下諸州。
各置大雲
寺。
二月二十日
勅使天冠郎中張昌期。
往韶
州漕溪。
能禪師
能禪師託病不去
則天
公元696年
至萬歲通天元年
使往再請能禪師能禪師
不來
上代達摩祖師傳信袈裟
朕於內
道場供養
能禪師依請即擎達摩祖師傳信
裟與勅使
得信袈裟
則天見得傳信
公元697年
裟來甚喜悅
內道場供養
萬歲通天二年
七月
則天天冠郎中張昌期。
資州得純
寺。
詵禪師
詵禪師授請赴京內道場供養
久待年。
使荊州玉泉寺秀禪師
安州
山寺請玄蹟禪師
隨州大雲寺玄約禪師
洛州嵩山會善寺請老安禪師
則天內道場
供養
則天本請大德
西國三藏婆羅門
則天偏敬重。
釰南智詵禪師有疾
歸鄉
關山阻遠
心有少憂。
其邪通婆羅
門云。
彼與此何殊
禪師何得思鄉。
智詵答。
何以知之。
答云。
禪師試舉意看無有
知者
詵有云。
去也。
看相身著俗人衣裳
西市曹門看望
三藏云。
大德僧人何得
俗衣市中而看。
詵又云。
好看去也。
相身往
禪定寺佛圖相輪上立。
三藏又云。
僧人何得
登高而立
詵云。
赭迴好好更看去也。
當處
依法想念不生。
三藏三界內尋看竟不
可得。
三藏婆羅門遂生敬仰
頂禮詵足。
白和
上言
不知國有大佛法。
自責身心
悔。
則天三藏歸依詵禪師
則天諮問諸大
德。
和上等有慾否。
神秀玄約老安玄蹟等皆
言無慾。
則天詵禪師
和上有慾否。
詵禪師
恐不放歸順則天意。
答有慾。
則天又問云。
何得有慾。
詵答曰。
生則有慾。
不生則無慾。
天言下悟。
又見三藏歸依和上
則天倍加
敬重
詵禪師因便奏請歸鄉
勅賜新翻花嚴
一部
彌勒繡像幡花等。
及將達摩祖師
袈裟
則天云。
能禪師不來
此代袈裟
奉上和上
將歸故鄉永為供養
則天景龍
公元696年
元年十一月
又使內侍將軍薜蕳至曹溪
禪師所。
口勅云。
上代袈裟奉上詵禪
師。
受持供養
別將摩納袈裟一領
及絹
五百疋充乳藥供養
資州德純智詵禪師
俗姓周
汝南人也。
官至
十歲常好釋教
不食薰莘。
志操
高標
不為童戲。
年十三。
辭親入道場。
初事
奘法師經論
後聞雙峯山忍大師
便辭去
玄奘法師
經論
遂於憑茂山投忍大師
云。
汝兼有文字性。
後歸資州德純寺。
化道
眾生
虛融三卷
緣起一卷
般若心疏一
公元697年
卷。
後至萬歲通天二年七月
則天天冠
張昌期於德純寺請。
遂赴西京
後因疾進
奏表
却歸德純寺。
首尾三十餘年。
化道眾生
公元702年
長安二年六日
處寂扶侍吾。
遂付袈裟
云。
此衣是達摩祖師所傳袈裟
則天賜吾。
今付汝。
自保愛。
至其年七月六日夜
奄然
坐化
時年九十四。
處寂禪師
綿州浮城縣人也。
俗姓唐
家代好
儒。
常習詩禮
有分義孝行。
十歲
父亡。
曰。
天地既無。
我聞佛法不可思議
生死苦。
乃投詵和上
和上問。
汝何來。
答云。
投和
上。
和上知非常人
當赴京日。
遂擔大師
京。
一肩不移
身長八尺
神情稟然。
於眾獨見
其首。
見者欽貴
還歸資州德純寺。
化道
公元732年
眾生二十餘年。
後至開元二十年四月
家人王鍠喚海東無相禪師
付囑法及信
袈裟云。
此衣是達摩祖師衣。
則天賜詵和上
和上與吾。
吾轉付汝。
自保愛。
好山
公元702年
去。
後至其年五月二十七日
告諸門徒
吾不
久住
至夜半子時
奄然坐化
處寂大師時年
六十八。
釰南城都府淨泉寺無相禪師
俗姓金
新羅
王之族。
家代海東
昔在本國
季妹
初下
聞禮娉授刀割面誓言歸真
和上見而歎
曰。
女子柔弱
猶聞雅操
丈夫剛強
我豈無
心。
削髮辭親。
海西渡。
乃至唐國
尋師
訪道
遊涉歷。
乃到資州德純寺。
唐和上
和上有疾
遂不出見
便然一指為燈。
供養
唐和上
唐和上知其非常人。
便留左右二年
後居天谷山。
至德純寺。
唐和上家人
鍠。
密付袈裟信衣
此衣是達摩祖師傳衣
則天賜與和上
和上與吾。
吾今付囑汝。
金和上付法信衣
遂居谷山石巖下
節食
食盡喰土。
猛獸衛護
後章仇大夫
請開禪法
居淨泉寺。
化道眾生
經二十餘
公元762年
年。
後至寶應元年五月十五日
忽憶白崖山
無住禪師
有疾計。
合來看吾。
數度無住
禪師何為不來
吾將年邁
使工人薰璿將吾
信衣及餘衣一十七事。
密送無住禪師
自保愛。
未是出山時。
更待三五年。
太平
公元702年
出。
付囑訖。
至五月十九日
弟子
與吾取
淨衣
吾欲沐浴
至夜半子時
儼然坐化
日月無光
天地變白。
法幢摧折
禪河
涸。
眾生失望
道者無依
大師時年七十九。
金和上每年十二月正月
四眾百千萬人
受緣嚴設道場處。
高座說法
先教引聲念佛
一氣念。
絕聲停念訖云。
無憶無念莫妄。
無憶是戒。
無念是定。
莫妄是惠。
三句語即
總持門。
又云。
不起猶如鏡面能照萬像。
念起猶如鏡背即不能照見
又云。
分明
起知滅。
此不間斷
即是見佛。
譬如二人
行俱至他國
其父將書教誨。
一人得書尋讀
已畢。
順其父教不行非法
一人得書尋讀已
畢。
不依教示熾行諸惡
一切眾生無念者。
孝順之子
文字者。
不孝之子
又云。
如有人醉酒而臥。
其母來喚。
欲令還家
子為醉迷亂。
惡罵其母。
一切眾生無明酒醉
不信自身見性成佛
起信論云。
真如
生滅門。
無念即是真如門。
有念即生滅
門。
又云。
無明頭出。
般若頭沒。
無明頭沒。
般若頭出。
又引涅槃經云。
家犬野鹿
家犬喻
妄相。
野鹿佛性
又云。
本來是絲。
無明
文字
巧兒織成
乃有文字
後折却還是本
然絲。
絲喻佛性
文字喻妄相。
又云。
不離
波。
不離水。
波喻妄念
水喻佛性
又云。
麻人轉逢銀所。
一人捨麻取銀。
餘人言。
擔麻已定
終不能棄麻取銀。
又至金所。
棄銀取金。
諸人云。
我擔麻已定
我終不棄
麻取金。
金喻涅槃。
麻喻生死
又云。
我此三
句語
達摩祖師本傳教法
不言是詵和上
唐和上所說
又言。
弟子有勝師之義。
緣詵
唐二和上不說了教。
曲承信衣
金和上所以
不引詵唐二和上說處
每常座下教戒真言
達摩祖師所傳。
三句語是總持門。
念不
起是戒門
不起定門
不起惠門。
無念
即是戒定具足
過去未來現在恒沙諸佛
從此門入。
若更有別門。
無有是處
東京
澤寺神會和上每月作檀場。
為人說法
破清
淨禪。
如來禪。
知見立言說。
為戒定惠。
破言說云。
正說之時即是戒。
正說之時即是
定。
正說之時即是惠。
無念法立見性
開元
滑臺寺為天下道者定其宗旨
會和
上云。
更有一人說。
會終不敢說。
為會和上
公元749年
不得袈裟
天寶八載中。
洛州荷澤寺亦定
宗旨
被崇遠法師問。
禪師三賢十聖修行
證何地位。
會答曰。
涅槃經云。
南無純陀
南無
純陀
身同凡夫
心同佛心
和上却問遠法
師。
涅槃經來得幾遍。
遠法師答。
三十餘
遍。
又問。
法師佛性否。
法師不見
和上
云。
師子吼品云。
若人不見佛性
不合講涅
槃經。
若見佛性
即合講涅槃經
遠法師
和上見否。
會答見。
又問。
云何為見。
復眼
見。
耳鼻等見。
會答。
見無爾許多。
只沒
見。
又問。
見等純陀否。
會答。
比量見。
比於純
量等純陀不敢定斷
又被遠法師問。
禪師
上代袈裟傳否。
會答傳。
若不傳時。
法有斷絕
又問。
禪師得不
不在會處。
法師又問。
得此袈裟
會答。
一人得。
已得自應知。
此人
說法時。
正法流行
邪法自滅。
佛法事大
所以隱而未出。
和上荊府時。
西國人
迦葉賢者安樹提等二十餘人
向和上說法
處問。
上代袈裟和上得否。
不在會處。
問。
賢者等從何處來。
迦葉答。
從釰南來
問。
金禪師否。
迦葉答。
並是金和上弟子
和上問。
金禪師教道如何
迦葉答。
無明
頭出涅槃頭沒。
般若頭無明頭沒。
有念猶
如鏡背。
和上叱之。
莫說閑言
汝姓迦
葉是婆羅門種姓
計合利根乃是尿床婆羅
門耳。
和上云。
汝釰南詵禪師是法師不說了
教。
唐禪師詵禪師弟子
亦不說了教。
師弟梓州趙法師是陵王師。
西表
是法師
益州是禪師
說了教亦不得
雖然
不說了教。
佛法只在彼處。
郎中馬雄使到漕
溪禮能和上塔。
問守塔老僧
上代傳信袈裟
何在
老師答。
和上在。
立揩師智海師等問
和上
承上袈裟傳否。
佛法付囑誰人
能和
上答
我衣女子將去。
我法我死後二十年
外。
竪立宗旨是得我法也。
釰南城都府大曆
保唐寺無住和上
每為學道四眾百千萬人
一人有時節
有疑任問。
處座說法
直至
見性
直心為道場。
發行為道場。
深心
為道場。
無染為道場。
以不為道場。
以不
為道場。
無為方便
廣大方便
平等方便
離相為火。
解脫為香。
以無
罣礙懺悔
無念為戒
無為無所得
定。
以不二為惠。
不以嚴設為道場。
和上云。
眾生本來清淨
本來圓滿
添亦不得
減亦
不得
為順一念漏心。
三界種種身。
假名
知識本性
成佛道。
著相即沈輪。
為眾
生有念。
假說無念
有念若無。
無念不自。
三界心。
不居寂地。
不住事相。
不無功用
但離
虛妄
名為解脫
又云。
有心即是波浪
無心
外道
生死即是眾生垢依。
寂滅即是
槃。
不順生。
不依寂滅
不入三昧
不住坐禪
無生無行
無得失。
影體俱非。
性相不立
和上鳳翔郿縣人也。
俗姓李
法號無住
年登
五十。
元年
代父朔方展効
時年二十。
膂力
過人
武藝絕倫
當此之時。
信安王河朔
道節度使
和上
有勇有列。
信安王留充衛
前遊弈先峯官。
和上每日自歎。
世榮華誰
不樂
大丈夫兒未逢善知識
一生不可
棄。
遂乃官宦
尋師訪道
忽遇白衣居士
楚璋。
不知何處人也。
時人號為維摩詰化身
頓教法。
和上當遇之日。
密契相知
傳心
法。
和上得法已。
一向絕思斷慮。
相並除。
五年間。
白衣修行
天寶年間
忽聞范陽到次
有明和上
東京神會和上
大原有自
和上
並是第六祖師弟子
頓教法。
上當日之時亦未出家
遂往太原禮拜自在
和上
自在和上說。
淨中無淨相。
即是真淨
佛性
和上聞法已。
心意快然
欲辭前途
和上共諸師大德苦留
不放此真法棟梁
便
削髮披衣
天寶八載具戒已。
便辭老和上
五臺山清涼寺
一夏聞說
到次山明
上。
縱由神會和上語意即知意況
不住
公元750年
天寶九載夏滿出山
西京安國寺崇聖寺
公元751年
往來
天寶十載
西京却至北靈州
賀蘭
二年
忽有商人曹禮拜問。
和上到釰南
金和上否。
答云。
不識
瓌云。
和上相貌一似
金和上
鼻梁上有靨。
顏狀此間和上相似
更無別也。
應是化身
和上問曹瓌。
居士從釰
南來
和上說何教法
曹瓌答。
說無憶無念
莫妄。
弟子當日之時。
受緣訖辭。
金和上問。
何處去。
瓌答曰。
父母在堂
辭欲歸觀省
金和上語瓌云。
不憶不念放却朗朗蕩蕩
看有汝父母否。
當日之時。
聞已未識。
今呈
和上
聞說豁然
遙與金和上相見
遂乃
賀蘭山
灵州出行文。
往釰南禮金和上
被留。
後姚詞王不放。
大德史和上
辯才律師
公元757年
莊律師等諸大德不放來。
至德二載
月。
北靈出。
定遠城及豐寧軍使揚含
璋處出行文。
軍使苦留和上
佛法為當
在釰南。
為復此間亦有。
彼此一種
何故
去。
和上答。
識心見性
佛法一切處。
無住
在學地。
善知識在釰南。
所以遠投軍使
和上
善知識是誰。
和上答。
無相和上
姓金
時人金和上也。
軍使頂禮
便出行文。
和上漸漸南行鳳翔
又被諸大德苦留
放。
不住
又取太白山路入住太白山
經一
夏滿取細水路出至南涼州
諸僧徒眾
公元759年
不住
乾元二年正月
到城都府淨泉寺。
到之時。
逢安乾師。
引見金和上
和上見非
常歡喜
令遣安乾作主人。
安置鐘樓
院。
其時正是受緣之日。
當夜隨眾受緣。
三日三夜
金和上每日於大眾中高聲唱言
緣何不入山去。
久住何益。
右親事弟子怪。
金和上不曾有此語。
緣何忽出此言。
無住
默然入山
金和上緣何不來
上座
奏上欲得相識
後相彼此不知是誰。
和上向倪朝說。
吾雖此間每常金和上
見。
若欲不相識
對面千里
吾重為汝說一緣
起。
佛昔在日三月
忉利天摩耶夫人
法。
時十六大國王及一切眾生悉皆憶佛。
即令
目犍連忉利天請佛。
降下閻浮時。
菩提石室中。
聞佛降下
即欲出室
念云
我聞世尊說。
在三昧。
即見吾。
若來縱見
色身
有何利益便即却入三昧
是時蓮華
比丘尼擬除惡名
即欲在前見佛。
大國
龍神八部闔匝圍遶
無有路入。
化身作大
轉輪王
千子圍遶
龍神國王悉皆開路
蓮華
比丘尼還作本身
圍遶世尊已。
合掌說偈。
初見佛。
初禮佛。
說偈已作禮而立
爾時
世尊比丘尼
於此會中。
汝最在後
比丘尼
世尊
於此會中。
無有阿羅漢
云何言我在
後。
世尊比丘尼
須菩提石室中。
常在
昧。
所以得見吾法身
汝縱來見色身
所以
後。
有明文。
無住所以不去
同住道逸師習
誦禮念。
和上一向絕思斷慮。
入自證境界
逸共諸同學小師白和上云。
六時禮懺
伏願聽許
和上語道逸等。
此間糧食並是絕
斷。
并人般運深山不能
依法修行
欲得
學狂。
並非
佛頂經云。
狂心不歇
歇即菩
提。
勝淨明心
本同法界
無念即是見佛。
有念
即是生死
欲得禮念即出山
平下大有
寺舍
任意出去
欲得同住
一向無念
即任住。
不得即須下山去。
道逸師見不遂
意。
和上出天蒼山
來至益州淨泉寺。
先見
上座等說。
山中無住禪師不行禮懺
空閑坐云。
空等聞說
倍常驚怪
豈是
佛法領。
道逸師見金和上
逸禮未了
空等金和上云。
蒼山無住禪師空閑
坐禪
不肯禮念。
亦不教同住人禮念。
豈有
此事可是佛法
金和上叱何空道逸等。
汝向
後吾在學地時。
不及喫。
空閑坐。
大小便
亦無功夫
汝等不識
吾當天谷山日
不禮
念。
同學嗔。
吾並不出山去。
無人送糧。
練土為食。
亦無功夫
出山一向閑坐
孟寺主
聞諸同學說。
閑坐
便向唐和上讒吾。
唐和
上聞說。
倍加歡喜
吾在天谷山亦不知讒。
唐和上四大違和
吾從天谷來至資州
德純寺。
孟寺主見吾來。
不放入寺。
唐和上
吾來。
使人喚吾
堂前禮拜未訖。
唐和上
便問。
汝於天谷山作何事業。
吾答。
不作
只沒忙。
唐和上報吾。
汝於彼忙。
吾亦忙矣。
唐和上眾人不識
和上云居士。
達摩祖師
一支佛法流在釰南金和上即是
若不受緣。
恰似寶山空手歸。
璿聞已合起立
弟子
成都府受緣去。
和上山中金和上山中
遙憶彼。
即知憶遂向璿說。
此有茶芽半斤
士若將此茶芽信奉金和上
無住語。
頂禮金和上
金和上若問無住
無住未擬
出山
即便和上
將所奉上茶芽至逮巳
十三日成都府淨泉寺。
和上四體
和。
無人得見。
董璿逢菩提師
引見金和上
具陳無住禪師奉上茶芽頂禮
金和上
聞說及見茶芽
常歡喜
語董璿。
無住禪師
既有信來。
何得身自來。
董璿答。
無住
來日
未擬出山
金和上問董璿。
汝是何
人。
董璿誑金和上答。
無住禪師親事
子。
金和上向董璿云。
白崖山日。
有信
去。
汝須見吾來。
至十五日金和上
璿欲
白崖山
取和上進止。
其時發遣右親事
弟子
汝等總出堂外去。
即喚董璿入堂
上遂袈裟一領
人間呈示璿。
是則
皇后與詵和上
和上唐和上
唐和上
與吾。
吾傳與無住禪師
此衣久遠已來保愛
莫遣人知。
語已悲淚哽咽
此衣嫡嫡相傳
授。
努力努力
脫身袈裟
覆膞裙衫坐具
共有一十七事。
吾將年邁
汝將衣物
送與無住禪師
傳吾語。
自保努力努力
出山時。
更待三五年間。
自有貴人迎汝即
出。
便即發遣董璿急去。
莫教人見。
董璿去
後。
金和上云。
此物去遲到頭還達。
金和上
正語之時。
左右無人
外弟子聞和上語聲
一時入堂
和上云。
何獨語。
只沒語。
為金
和上四大違和
諸人見擬
便問和上
承上
傳信何在
和上和上佛法付囑誰人
和上言。
無住處去。
衣向木頭掛著。
無一
人得。
金和上諸人言。
此非汝境界
各著本
處去。
元年巳月十五日改為寶應元年
十五日
付囑訖。
至十九日
弟子
吾取新淨衣
吾今沐浴
至夜半子時
儼然
坐化
副元帥黃門侍郎杜相公
初到成都府
日。
聞金和不可思議
和上既化。
合有承
後弟子。
遂就淨泉寺衡山寧國寺
觀望見金
和上在日蹤跡
相公借問小師等。
合有承後
弟子僧人衣鉢者。
小師答。
亦無人承後。
在日有兩領袈裟
一領衡山寧國寺
一領
留淨泉寺供養
相公不信
又問諸律師
遠聞
金和上是善知識
上已師師相
傳授付囑衣鉢
金和上既化。
後弟何在
律師相公云。
金禪師外國蕃人
亦無佛
法。
在日不多說法不能正。
在日雖足供
布施
空有福德
弟子不閑佛法
高鑒
即知盡是嫉言。
迴歸宅。
親事
目官馬良康然等。
知釰南有高行僧大德否。
馬良答。
院內常見節度軍將說。
蠶崖關西白
崖山中有無住禪師
得金和上衣鉢
是承後
弟子
此禪師得業深厚
不曾出山
相公
說。
馬良等。
鴻漸遠聞
金和上是大善知識
昨自到衡山寧國寺淨泉寺。
金和親事
弟子
皆云。
無承後弟子及衣鉢
又問律師
咸言毀謗
據此蹤由
白崖山無住禪師必是
道者
於大衙日
問諸軍將等。
知此管內
名僧大德否。
節度副使望仙靈應
王董嘉會張溫陰洽張餘光張軫韋鸞秦逖
等諮相公
白崖山中有無住禪師
金和上衣
鉢在彼禪師處。
不可思議
相公問牛望仙
等。
何以得知
答。
望仙高大夫充石碑營
使。
為道不遠
數就頂禮不可思議
公又問。
適言衣鉢在彼。
誰人的實
秦逖張
鍠諮儔曰。
逖等充左右巡虞侯
金和上初滅
度日
兩寺親事弟子啾唧常侍向大夫說。
金和上信不知的實
不肯焚燒
高大夫
判付左右巡虞侯
推問得實領過。
當日初只
得兩袈裟
兩寺得一領。
信衣不知尋處。
當日不知蠶崖關西白崖山中有無住
師。
後被差充十將領兵馬上西山打當狗城
進軍
屯在石碑營。
寄住行營近道場。
共諸軍將供養到彼。
此禪師
金和
容貌一種
逖等初見
將是金和上化身。
借問
逗留
金和上衣先遣人送。
被隱二年
送。
賣與僧人
僧人得夜
有神人遣還本
主。
若不還必損汝命。
買人遞相告報
後賣不
得。
還到彼禪師處。
逖等初聞當時推尋不知
袈裟居處
今在此間
即請頂禮亦不生難。
便
袈裟呈示諸軍將官健等。
所以知在彼
處。
相公聞說
奇哉奇哉。
僧人隱沒佛法
俗人
節度副使靈應張溫望仙歸城
王薰嘉會韋鸞秦逖等。
即眾連署狀請和上
相公向諸軍將無住禪師
自有心請。
相公
光祿鄉慕容鼎為專使
即令文牒
所在
路次州縣嚴擬幡華
僧道耆壽音聲
差一
百事縣官就山同請。
文牒未出。
淨泉寧國
寺小金師張大師聞請無住和上
惶怖無計
與諸律師平章擬作魔事
嚴尚書表。
弟子
律師等囑太夫人
金和禪院律院
金和上禪堂律堂
金師苟且安身簫律
相知計會律院
立碑都昂撰文
律師
張知與王英耀及小金師張大師
囑都昂郎
中。
律師王英耀共王謇侍鄉同姓相認為兄
弟。
崔僕射夫人
設齋食訖。
金師即擎
裴僕射所施袈裟
呈示僕射及夫人。
金師
悲淚云。
此是承上信袈裟
僕射言。
由來
不知此事。
無住禪師相公意重。
不關肝事。
都昂王謇曲黨恐奪。
律師迴顧問諸律師
山僧無住禪師有何道業
英耀律師等答。
若請此無住禪師
無有知解
若請此僧深不
益。
緇流尚書問。
緣何不益。
緇流答。
一人
汶州刻鏤功德
平德袈裟一領
計直二十
千文
彼禪師奪。
工人衣不還云
和上
與我。
不行相禮念。
據此蹤猶即是不益。
緇流僕射向律師云。
肝先在西兵馬使
意況
律師何用相誣。
語已離蓆
魔黨失色
公元766年
無計
魔事便息。
永泰二年九月二十三日
容鼎專使縣官僧道等。
白崖山和上
相公僕射監軍頂禮
和上不捨慈悲
三蜀蒼生作大橋樑
慇懃苦請。
和上知相
公深閑佛法愛慕大乘
僕射仁慈寬厚
監軍佛法僧
審知是同緣同會不逆所請。
即有幡花寶蓋
諸州大德和上不出白崖
山。
亦就山門來赴請。
寶輿和上令坐
輿中
和上不受
步步徐行
出山之日。
境內六迴震動
山河虫鳥鳴。
百姓互相
借問
何祥瑞。
見有使來迎和上
當土僧尼
道俗請留和上
專使僧俗等。
相公
射意重為三蜀蒼生
豈緣此境約不許留。
和上出山日。
寇盜競起
諸州不熟
穀米
貴。
百姓惶惶
相公僕射和上出山
所至
穀米倍賤。
人民安樂
率土豐熟
寇盜
除。
晏然無事
和上到州。
州吏躬迎。
至縣。
引路
家家懸幡。
戶戶焚香
咸言。
蒼生
福。
道俗滿路。
唱言
無相和上去。
無住和上來。
即是佛佛授手
化化不絕
燈燈相傳
法眼
再朗
法幢建立
大行佛法矣。
相公令都押
衙欽華遠迎和上
押衙傳相公語云
鴻漸
忽有風疾
不得遠迎
至日頂禮
釰南西川
度使左僕射兼鄉史大夫成都尹崔公令都虞
王休處巖少府監李君衙前虞侯杜璋
等。
僕射語。
頂禮和上
弟子地主自合
迎。
相公風疾
所以弟子監軍使不敢
來。
伏願和上照察
傳語一時便引和上至空
惠寺安置
是九月二十九日
十月一日
相公吳監軍使郎官侍鄉東川留後郎中
杜濟行軍藏經南使中丞鮮于齊明郎中
楊炎杜亞都昂馬雄岑參觀察判官員外李布
員外柳子華青苗使吳郁祖庸使韋有侍鄉
博濟崔伉崔倜王謇蘇敞司馬廉兩少尹
白子昉兩縣令斑愻等。
先來白和上云。
公來謁。
和上答。
來即從他來。
押衙等白和
上。
國相貴重
應須出迎
和上答。
不合迎。
即是人情
不迎是佛法
押衙又欲語。
相公
院見和上
容儀不動。
儼然安祥
相公頓身
階。
禮拜合掌
問信起居
郎官侍卿未曾
見有此事。
乍見和上不迎。
兩兩相看問。
緣何
不迎不起
郎中楊炎杜亞久事相云
深識
意旨
亦閑佛法語。
諸郎官等此禪師必應
有道
相公自鑒
何用怪耳。
是日門外節度
使都虞侯乍聞和上相公不起
戰懼
色。
流行霡霂
使人潛聽
更待處分
相公
坐定言笑
和上說法
相公合掌叩額
諸官
等憙。
門外人聞已便無憂
相公初坐問和
上。
因何至此
和上云。
投金和上
相公
又問。
先在何處
今來投金和上
上說
教法
無住答。
臺山抱腹寺并汾州等及
賀蘭山
聞金和上說頓教法。
所以遠投。
公問。
金和上說無憶無念莫妄是否
和上
是。
相公又問。
三句為是一為是三。
和上
答。
是一不三。
無憶是戒。
無念是定。
莫妄是
惠。
又云。
不起戒門
不起定門
不起
惠門。
無念戒定具足
相公又問。
既一妄
為是下女
為是下心
和上答云。
亡下
女。
有證處否。
和上又引法句經云。
說諸精
進法。
為增上慢說。
若無增上慢
善無精進
若起精進心。
是妄非精進
若能心不妄。
精進
無有涯。
相公聞說白和上
庭前樹否。
上答見。
相公又問。
向後牆外有樹見否。
和上
答見。
非論前後
十方世界悉見悉聞。
庭前
鵶鳴
相公又問和上
聞否。
和上答。
此見
覺知
世間見聞覺知
維摩經云。
若行見
覺知
即是見聞覺知
無念即無見。
無念
即無知。
眾生有念。
假說無念
無念之時。
無念不自。
又引金剛經云。
尊者大覺尊。
無念法。
無念無生心。
心常生不滅
又引維
摩經云。
不行菩提
憶念故。
常求無念
相知惠。
楞伽經云。
聖者內所證。
常住無念
佛頂經云。
阿難汝舉心。
塵勞先起。
又云。
猶離見。
不能及。
思益經云。
云何一切法正。
云何一切法邪。
若以心分別
一切法邪。
若不
以心分別
一切法正。
無心法中
起心分別
皆是邪。
楞伽經云。
見佛聞法。
皆是自心
分別
不起見者。
名見佛
相公聞說頂禮
上。
白和上云。
鴻漸聞。
和上下山日。
鴻漸
向淨泉寺寧國寺金和蹤跡
大善
識。
即知釰南更合有善知識
鴻漸遍問諸師
金和上三句語及妄字。
皆云。
下作心三
句語各別不決
弟子所疑。
鴻漸問諸軍將
南豈無真僧
無有一人𧘍對得者。
節度副使
望仙秦逖齊語諮鴻漸
說和上德業深
厚。
所以遠迎
伏願和上不捨慈悲
三蜀
生。
作大良緣
語訖頂禮
弟子公事有限
為僕
射諸節度副使得未禮拜和上
鴻漸未離釰
南。
每日不離左右
語已辭去
僕射相公
喜云
和上不可思議
即共任夫人節度
將。
頂禮和上
起居問訊訖。
坐定處分
都押衙
放諸軍將同聽。
和上說法時。
有無盈法師
原法師
中俊哲。
在眾而坐。
和上引佛
頂經云。
阿難
一切眾生
無始已來
種種
顛倒
業種自然
惡叉聚。
修行人。
不能
無上菩提
乃至別成聲聞緣覺
及成外道
諸天魔王眷屬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
習。
猶如煮沙欲成嘉饌
縱經塵劫
終不能得。
云何二種
阿難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則汝
今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
二者無始
提涅槃無清淨體。
則汝今者識精無明能生
諸緣
緣所遣者。
失本明。
終日行。
而不
自覺
在入諸趣
和上又說。
一切眾生本來
滿。
上至諸佛。
下至一切含識
共同清淨性。
眾生一念妄心
即染三界
眾生有念。
無念
有念若無。
無念不自。
無念即無生。
無念即無滅。
無念即無愛。
無念即無取。
即無捨。
無念即無高。
無念即無下。
無念
即無男。
無念即無女。
無念即無是。
無念
無非
無念之時。
無念不自。
心生即種種
生。
心滅即種種法滅。
如其心然。
罪垢亦然
亦然
無念之時。
一切法皆是佛法
無有
一法菩提者。
又云。
因妄有生
因妄有滅。
滅云妄。
滅妄名真。
真如無上菩提
大涅槃。
和上說法已。
儼然不動。
僕射聞說
白和上
肝是地主
自合遠迎
為公事不
獲。
和上勿責。
先是西上兵馬使
和上
白崖山
若無是當家。
若有所須專差衙前
虞侯𧘍承和上
和上云。
修行般若波羅蜜
無所須。
又云。
汝但辦心
諸天辦供。
何等心辦。
求心
貪心
愛心
不染心。
梵天
求。
梵天自至。
果報不求。
果報自至。
無量珍寶
不求自至。
又云。
知足大富貴
少欲最安樂
射聞和上說。
合掌頂禮
原法師作禮白和
上。
小師一聞法已。
疑網頓除。
投和上。
願慈
攝受
盈法師據傲懍然色變
和上問無
盈法師
主客否。
盈法師答。
引諸法相
引文義。
和上云。
法師不識主客
強認前塵
流注生滅心。
自為知解
猶如煮沙欲成嘉饌
計劫只成熱沙。
只是自誑誑他。
楞伽經云。
言而取義
建立於諸法。
已彼建立故。
墮地
獄中。
盈法師聞說側身偏坐。
和上問法師
無記有幾種。
法師答。
異熟無記
變易無記
無記
威儀無記
和上又問。
何者是有記。
師答。
第六意識是有記。
和上云。
第六意識
顛倒識。
一切眾生不出三界
都由意識
意不
生時
即超三界
剃頭剃髮盡是佛弟子
須學有記。
不可無記
時法師盡學無記
不住大乘
云何大乘
內自證不動。
無上
大乘
無上大乘
超過名言
其義甚明了
愚夫能覺
覺諸情識寂無生
名之為覺。
盈法師杜口無詞。
和上云。
無記二種
一者有覆無記
二者無覆無記
第六意識
眼等五識
盡屬有覆無記
第六意識下至
第八識。
盡屬無覆無記
並是強名言之。
又加
第九識。
清淨識。
亦是妄立。
和上楞伽經
云。
八九種種識。
如海眾波浪
習氣增長
堅固依。
心隨境界流。
如鐵於磁石
如水
流盡。
波浪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種種意生身。
我說為心量
得無相法
子非聲聞
盈法師聞說
唯稱不可思議
上又問。
楞伽經云。
已楔出楔。
義云何。
法師答。
譬如擗木。
以下大楔。
即下小楔。
出大楔。
和上報法師
既小楔出大楔。
大楔既
出。
小楔還在。
云何以楔出楔。
法師更無詞敢
對。
和上即解楔喻眾生煩惱
楔假諸佛如來
言教
煩惱既無。
法即不自。
譬如有病然與
處方
病若得愈。
方藥並除
法師執言教法
病人執方不能服藥
不捨文字
亦如楔
木中
楞伽經云。
譬如以指指物
小兒觀指。
不觀於物。
言說指。
生執著。
乃至盡命
不能捨文字之指。
和上問法師三寶四諦
義。
又問三身義。
法師更不敢對。
唯稱不可
思議
僕射聞說法已。
倍加歡喜
弟子當日
和上久在山門畏𧘍。
相公不得深憂直緣。
川師無有一人𧘍對相公意者
相公
和上
弟子說。
真實道者
天然特達
諸僧玄殊。
不可思議
子聞相公說。
不已
弟子福登無憂
軍將並皆喜
慰。
不可言說。
頂禮
時有東京無師
僧中
俊哲
處處尋師
戒律威儀及諸法事
聰明
辦。
亦稱禪師
聖善寺弘政禪師弟子
共晉
原竇承邡李去泰青城蘇承判官周洽等。
和上
直至禪堂
和上見來相然諾已
坐。
無問和上
是誰弟子
是誰宗旨
和上
答。
佛宗旨。
佛弟子
和上報。
闍梨削髮
即是佛弟子
何用問。
師宗旨依了義經。
不了義經
有疑任意問。
體無知和上是金
和上弟子
乃有毀言
希見釰南。
人不起心
禪師打人不打
嗔人云不嗔。
有施受言
不受
體無深不解此事。
和上答。
修行般若
羅蜜。
不見報恩者。
不見作恩者。
已無所受。
未具。
佛法不滅受。
無住從初發心至于
今。
曾受一毛髮施。
無聞說。
視諸官人
云。
禪師言語大曷。
和上問體無。
闍梨口認
禪師
云何起心打人
起心嗔人。
起心受施。
自知宗旨
瞿然失色
量久不語。
和上
楞伽經否。
和上答。
解是不解
官人
黨語和上
禪師但說。
何用相詰。
和上報諸官
人。
若說恐諸人不信
官人答言
和上
即說我。
具說
或有人聞。
心則狂亂
狐疑
信。
即引楞伽經云。
愚夫妄說
不聞真實惠。
言說三苦因。
真是苦因
言說變異
離文字。
於妄相心境
愚生二種見。
不識
心及緣。
即起二妄相。
了心境界
妄相即不
生。
無救義引法華經三乘
和上楞伽
經云。
愚癡人。
說有三乘
不說唯心
無諸
界。
無覺知。
生動念即魔網。
又引思益經云。
云何一切法正。
云何一切法邪。
若以心分別
一切法邪。
若不以心分別
一切法正。
無心
法中
起心分別
皆是邪。
有惠憶禪師
時人
號李山僧
和上云。
以北禪師云何入作。
答禪師
亦不南亦不北。
不入作亦不出
作。
沒得沒失。
不流不注。
不沈不浮
活鱍鱍
惠憶聞已合叩頭而坐。
義淨師
處默師
唐蘊師。
並是惠明禪師弟子
欲得共和
論說佛法
和上見問
闍梨解何經論
唐蘊
師答。
百法
曾為僧講
和上請。
唐蘊答。
內有五箇無為
外有五箇有為
一切法
上引楞伽經云。
有為無為
若諸修行者。
不應分別
經說妄相。
終不出於名。
若離
言說
亦無有所說
唐蘊語義淨師
闍梨
更問。
義淨即問和上
禪師作勿生坐禪
上答
不生只沒禪。
義淨自不會。
處默
此義
云何
處默不會
更令義淨師別問。
和上
不會
遂問義淨
闍梨解何經論
答。
菩薩
戒。
曾為僧講
和上問。
戒以何為體。
何為
義。
義淨無詞可對
便出穢言
非我不解
直為
試爾。
如似異沒禪。
我嫌不行
處默連聲
爾鈍不作
我嫌悶不行
我嬾嫌不作
我慵
不入
和上諸僧
如如理具一切智
無上大乘超過名言
其義甚明了
夫不
覺知
無住與諸闍梨一緣起。
聚落
於晨
朝時
有姟子啼叫
隣人聞就看。
見母嗔打。
隣人問。
何為打。
母答。
尿床
隣人叱母。
幼稚
何為打之。
又聞一啼哭聲。
隣人聞就
問。
一丈夫。
年登三十。
其母以杖鞭之
隣人
問。
緣何鞭。
母答。
尿床
隣人聞說
老漢
應故尿。
直須打。
如此等類
譬如象馬
不調
加諸楚毒
乃至徹骨
和上再為說。
寂滅樂。
當學沙門法。
無心離意識。
是即
門法
闍梨削髮披衣自言。
我是佛弟子
肯學沙門法。
只言慵作嬾作。
嫌鈍不入
沙門釋子
野干之類。
有明文。
未來
當有著袈裟
妄說於有。
毀壞正法
譬如
以指指物
愚癡凡夫觀指。
不觀物。
言說指。
生執著。
乃至盡命
終不能捨文字之指。
言而取義
建立於諸法。
以彼建立故。
墮地
獄中。
諸僧聞說
忙然失色辭去
西京勝光寺
僧淨藏師聞和上不可思議
投和上。
和上
問。
云何不可思議
藏師答。
金和
衣鉢傳授和上
和上問。
云何知。
淨藏答。
俗咸言云和上嫡嫡相傳授得金和上法。
多幸有福得遇和上
說已作禮。
和上問。
先學何經論。
答。
小師曾看維摩章疏
亦學坐
禪。
太白宗旨
和上即為說法
無憶是道。
不觀是禪。
不取不捨
境來亦不緣。
若看
章疏
即是相念喧動
若學太白宗旨
宗旨
即是意相攀緣
欲得此間住。
一生來所
學者不得在心
淨藏得否。
答得。
和上
慈悲指授一取和上規模
和上淨藏為法
器。
即再為說法
一物在心
不出三界
有法
俗諦
無性第一義
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無念無相
有念即虛妄
無念三界
有念
在三界。
無念即無是。
無念即無非。
無念即無
自。
無念即無他。
自他俱離。
成佛菩提
正念
之時。
無念不自。
淨藏聞說歡喜踊躍
即請
和上
法號名超藏
不離左右扶持
隴州
元寺覺禪師弟子一師
時人質直僧。
投和上。
和上問。
汝從何來。
一師答。
隴州
來。
和上問。
是誰弟子
一師答。
和上弟子
和上是誰弟子
是老福和上弟子
和上云。
說汝自修行地看。
一師呈本師教云。
淨。
和上即為說法
無垢淨。
云何看淨。
此間
淨由不立因。
何有垢。
看淨即是垢。
看垢即是
淨。
相是垢。
無妄相是淨。
取我是垢。
不取
是淨。
無念即無垢。
無念即無淨。
無念即無是。
無念即無非。
無念即無自。
無念即無他。
自他
俱離。
成佛菩提
正自之時。
自亦不自。
一師
聞說
言下悟。
說法處。
更不再移。
和上見知
一師志性淳厚忠孝心。
便為改號名超然
不離左右
樂行作務
登州忠信博覽詩書
釋性儒雅
諸事業。
投和上。
忠信海隅
邊境
投和上。
語已作禮。
和上
無遠近。
云何遠近
忠信和上
生死事大
和上
又大慈悲
投和上。
不緣衣食
伏願和上
照察
和上問。
學士多足思慮
若欲捨得任住
此間
忠信答云。
聞道死可矣。
身命不惜
何但文字
和上即為說法
尊者大覺尊。
說生
無念法。
無念無生心。
心常生不滅
一切
自在
勿逐勿轉。
不浮不沈。
不流不注。
不動
不搖。
不來不去
活鱍鱍行坐
行坐總是禪。
忠信聞。
儼然不動。
和上見已。
悟解大乘
改名號超寂。
中常祕密夜即坐禪
使人
知。
明即却來舊處。
法輪法師
解涅槃章
疏。
博學聰明
傍顧無人
自言第一
故就山
門。
共和問難
遙見和上神威奇特諸僧
不同
法輪師向前作禮
問訊起居
和上遙見
是法師
即遣坐。
坐已和上問。
法師解何
經論
答。
涅槃經
和上問。
云何涅槃經
法師即引諸章疏
和上說云。
非是涅槃經
並是言說
言說三界本。
真實苦因
言說
變異
真是離文字。
高貴德王菩薩問。
世尊
云何名大涅槃。
佛言。
盡諸動念
思想心息
如是法相
名大涅槃。
云何言說妄相已為
槃。
若如此說即是不解
云何言解涅槃。
法輪
聞說
無詞敢對。
和上云。
有法俗諦
無性
一義。
言解即是繫。
聰明是魔施設
無念
無繫
無念即無縛。
無念是涅槃。
有念是生死
無念聰明
有念是暗鈍
無念無彼
無念
即無此。
無念即無佛。
無念眾生
般若大悲
智。
無佛無眾生
無有涅槃佛。
亦無佛涅槃。
明此解者。
真解者。
若不如此解。
著相
凡夫
法輪師聞說
啟顙歸依
小師傳迷日久
今日得遇和上
暗眼再明。
伏願和上慈悲
授。
綏州禪林寺兄弟二人
並是持法華經
時人史法華。
法名一行師
弟名惠明
師。
來投。
和上問。
何處來。
先學何教法
明云。
綏州來。
法華經
日誦三遍。
和上
問。
安樂行品。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
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親近處。
惠明等說已。
小師迷沒
只解依文誦習
未識義理
伏願
和上接引盲迷。
和上即為說法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是法不可示。
言詞寂滅
滅相
常寂滅相
終歸於空。
善入空寂
行。
恒沙佛藏一念了知
欲得山中
誦習
常閑僜僜。
能否
惠明兄弟知誦
習是不究竟
投和上。
和上即為再說
無念
即無生。
無念即無遠。
無念即無近。
無念
史法華。
又念即是法華史。
無念即是轉法
華。
有念即是法華轉。
無念之時。
無念不自。
惠明等聞已。
心意決然
便住山中
常樂
務。
慶州慕容長史夫人并女。
志求大乘
舉家
大小並相隨。
禮拜和上
和上夫人
從何
處來。
答。
弟子遠聞和上有大慈悲
故來禮拜
和上即為說種種法要
其女聞說
合掌䠒。
和上
弟子女人
三障五難
不自在身。
今故
投和上。
擬截生死源。
伏願和上指示法要
上語云。
若能如此
即是大丈夫兒。
云何是女。
和上說法要。
無念即無男。
無念即無女。
即無障。
無念即無礙。
無念即無生。
無念
無死
正念之時。
無念不自。
即是生死源。
女人聞說
不瞬
不移處。
食頃間。
和上
知此女人決定心。
法號名常精進
母號
遍知
落髮修行
尼師為道首。
後引
妹。
蘇宰相女。
聰明黠惠
博學多知。
問無
不答。
禮拜和上
和上見有剛骨志操
即為
說法
是法非因非緣。
非無非無
是非離一
切相。
一切法
過眼耳鼻舌身心
法離一
觀行
無念即無行。
無念即無觀。
無念即無
身。
無念即無心。
無念即無貴。
無念即無賤。
念即先高。
無念即無下。
無念之時。
無念
自。
女人聞說
合掌白和上
弟子女人罪障
重。
今聞法已。
垢障消除
語已悲泣雨淚
便
法號了見性
得號已。
自落髮披衣
尼師
為道首。
誰人報佛恩。
依法修行者。
誰人
供養
世事不牽者。
誰人供養
於法無所
取。
若能如此行。
自有天厨供養
和上向諸
弟子說。
攝己從他。
萬事皆和。
攝他從己。
萬事
競起
又說偈。
一念毛輪觀自在
勿共同學
道理
見境即是丈夫兒
不明同即畜生類。
但修自己行。
莫見邪正
口意不量他。
三業
自然淨。
欲見心佛國。
敬真如性。
善男子
悕惜心盡。
道眼心開如日
若有毛輪許
惜心者。
道眼即被翳障
此是黑暗大坑
無可了了實知難出。
又說偈。
我今意況
好。
行住坐臥俱了。
看時無物可看。
畢竟無言
可道
但得此中意況
高𧘍木枕到曉。
和上
引諸經了義直旨心地法門
破言說。
和上
所說說不可說
今願同學但依義修行
莫著
言說
若著言說
自失修行分。
金剛經云。
取法相。
即著我人眾生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
人眾生。
是故不應取法
不應非法
以是
故。
如來常說。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
華嚴經云。
譬如貧窮人。
日夜數他寶。
自無一錢分。
於法不修行
多聞
如是
聾人音樂
彼聞自不聞。
於法不
修行
多聞如是
如盲設眾象。
彼見自不見。
於法不修行
多聞如是
如飢設飯食
彼飽
自腹餓。
於法不修行
多聞如是
譬如海船
師。
能渡於彼岸
彼去自不去。
於法不修行
聞亦如是
法句經云。
說食之人。
終不能飽。
頂經云。
阿難強記
不免邪見
思覺出
思惟
身心不能及。
曆劫多聞
不如一日修無
漏法。
方廣經云。
一念禪定
如殺三千界
滿
中一切人
一念禪定
如活三千界
滿中
一切人。
維摩經云。
不住內。
亦不在外
是為
宴坐
若能如此者。
即印可。
無以生滅心說
實相法。
過眼耳鼻舌身心
法離一切觀行
法相如是
豈可說乎。
是故文殊師利菩薩
維摩詰
無有言說
是真入不二法門
上說
無念法。
法本不自。
又云。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智見見思即涅槃無漏真淨
又破知病。
行亦寂滅
是即菩提道。
又破智病。
求於
不得
知亦無得。
無所得
菩提薩埵
云。
圓滿菩提無所得
無有少法可得。
是名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破病本。
何為
本。
一切眾生本來清淨
本來圓滿
有本即有
利。
故心有採集。
識家得便
輪迴生死
離離他。
即無依止
己他俱利
成佛菩提
佛無
根境相。
不見名見佛。
畢竟空中
熾然建立
又破淨病。
涅槃相病。
自然病。
覺病。
觀病。
病。
法病。
若住此者
即為有住病。
法不垢不
淨。
亦無涅槃佛。
離觀行。
超然露地坐。
識蔭
般涅槃
遠離覺所覺。
不入三昧
不住坐禪
無得失。
又破一病
一亦不為一。
一破諸數。
一根既返源。
六根解脫
制之一處
無事
辦。
參羅及萬像。
一法之所印。
一本不起
三用
無施
其心不計
是有大觀
等當離己眾
他眾。
即是自性
即是妄念
妄念不生。
自他俱離。
成佛菩提
和上說言
有緣
里通。
無緣對面不相識
但識法之時。
即是
見佛。
此諸經了義經。
和上坐下
尋常教戒
道者
恐著言說
時時田中螃蠏問。
不會
又引王梵志詩。
眼近空心
非開髑
髏孔。
對面不識
饒爾母姓董。
有數老人
和上
弟子盡有妻子男女眷屬
整捨投和
學道
和上云。
無形段可修。
無形段可證。
只沒閑不憶不念
一切時中總是道。
老人
得否。
老人默然不對
為未會。
和上又說偈。
是沒耳枷。
男女蘭單杻。
爾是沒價奴。
至老不
得走。
又有釰南諸師僧。
欲往臺山
禮拜辭和
上。
和上問言。
大德何處去。
僧答。
禮文殊師
利。
和上云。
大德在身心。
文殊不遠
妄念
生。
即是見佛。
何勞遠去。
諸師僧欲去。
和上
與說偈。
迷子浪波波。
巡山禮土坡
文殊只沒
在。
背佛覓彌陀
和上次。
是日幕府郎官
侍卿三十人
禮拜坐定和上
大愛
和上
云是
便說偈。
幽谷靈草
堪為入道媒。
人採其葉。
美味入流坏。
靜虛澄虛識。
心照
會臺
不勞人氣力。
直聳法門開。
郎官因此
和上
緣何不教人讀經念佛禮拜
弟子
解。
和上云。
自證究竟涅槃。
教人如是
如來不了教。
自己解已初學
即是
直至三昧者。
和上說訖。
儼然不動。
郎官
侍鄉咸言未曾有也。
和上
緣何不教事相
法。
和上答。
大乘妙理至理空曠
有為眾生
不能經教旨。
眾生本性見性成佛道。
著相即沈輪。
心生即種種法生
心滅即種種
法滅。
轉經禮拜皆是起心
起心即是生死
起即是見佛。
又問和上
若此教人得否。
和上
云。
得。
起心即是塵勞
動念即是魔網。
一切有為
法。
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作如是觀
聞說
疑網頓除。
咸言為弟子
又有道士
十人
山人亦有數十人
師律師論師亦有
二十人
皆釰南領袖
和上問道士云
可道
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豈不是老君所說
士云是。
和上云。
尊師解此義否。
道士默然
對。
和上又問。
為學曰益。
為道曰損。
損之有。
損之已。
至於無為
無為無不為。
又問。
莊子
云。
生生者不生。
殺生不死
道士不敢對。
和上云。
時今道士無有一人學君老者
只學
謗佛。
道士聞已失色合掌
和上又問山人
夫子說易否。
山人答說。
又問。
夫子仁義
信否
答言說。
又問。
如何
山人不言
和上即為說易言。
無思也。
無為也。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
此義如何
山人不敢對。
和上更說
云。
不變不易
眾生本性
無思也。
無為
也。
寂然不動。
眾生本性
若不不易
不思
不相
即是仁義禮智信。
如今學士不見
性。
不識主客
強認前塵
已為學問
大錯
子說無思無為分明
山人和上
感即遂
通義如何
和上云。
梵天不求。
梵天自至。
果報
不求。
果報自至。
煩惱已盡。
習氣亦除。
梵釋
咸皆供敬。
是故如來入城乞食
一切草木
皆悉頭低。
一切山河傾向佛。
何況眾生
是感而遂通也。
山人一時禮拜和上
願為
弟子
和上問道士云
得不失得
是以
得。
下得以不失得
是以無得
此義如何
道士
云。
和上為說。
和上云。
得之無所得心。
無所得
即是菩提薩埵
無有少法可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是得之義。
得不失得
是以無得
下得人為有所求。
有所求。
有煩惱。
煩惱之心即是失得
此是
失得之義也。
又云。
為學曰益。
為道曰損。
若有
學人
惟憎塵勞生死
此是不益也。
為道
損。
損之有。
損之已。
至於無為
無為無不為。
道即本性
至道絕言。
妄念不生。
即是益之。
見心王時。
一切捨離
即是有益之。
至於無為
性空寂滅時。
是法是時見。
無為
不為
即是不住無為
修行無起
不以無起
證。
修行於空。
不以空為證。
即是無不為義也。
莊子云。
生生者不生。
妄念不起
即是不生。
殺生不死
不死義也。
即是無生
又云。
可道常道
即是眾生本性
言說不及
即是
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亦是眾生本性
但有
言說
都無實義。
但名但字。
法不可說
非常
名也。
道士聞說已合掌問和上
若依此說。
佛道無二
和上言。
不然
莊子老子盡說無
無相
說一。
說淨。
自然
佛即不如
此說。
因緣自然俱為戲論
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
有差別。
佛即不住無為
不住無相
以住於
無相
不見於大乘。
二乘三昧酒醉
夫人
無明酒醉
聲聞人住盡智。
緣覺人住寂淨智。
如來智惠生起無窮盡
老夫子與共
聲聞等。
佛呵聲聞人。
如盲如聾。
預流一來
不還阿羅漢
是等諸聖人其心悉迷惑
佛即
不墮眾數
超過一切
無垢淨。
無形相。
動亂
法無處所
無取捨。
是以超過孔丘
老子
常在世間
而不染世法
不分別世
間。
敬禮無所觀。
孔丘所說多有所著。
聲聞二乘境界
道士作禮
盡為弟子
默然
信受聽法
又問諸法師
云何佛寶
云何
法寶
云何僧寶
法師默然不語
和上說云。
知法即是佛寶
離相即是法寶
無為即是
寶。
問法師
法無言說
云何說法
說法
者。
無說無示
聽法者。
無聞無得
無法
說。
是名說法
常知如來
說法者。
是名具足
多聞
法師云何說法
法師答。
般若三種
一文般若
二實般若
三觀般若
和上
答。
一切文字
無實無所依。
同一寂滅
本來無所動。
我法無實無虛。
法離一切觀行
諸法師互相視面。
無詞可言
和上律師
何是戒律
云何決定毘尼
云何究竟
尼。
戒以何為體。
律以何為義。
律師不敢
和上律師
主客否。
律師云。
和上為說
主客義。
和上答。
來去是客。
不來去是主。
無生
即沒主客
即是見性
千思萬慮
不益
道理
徒為動亂
失本心王
若無思慮
無生
滅。
律是調伏之義。
是非青黃赤白
非色
非心
戒體
戒是眾生本。
眾生本來圓滿
本來清淨
妄念生時
即背覺合塵。
即是戒律不滿足
念不生時
即是究竟毘尼
念不生
時。
即是決定毘尼
念不生時
即是破壞一切
識。
若見持戒
即大破戒
戒非戒二是一相
此者
即是大道師。
見犯重罪比丘
入地
獄。
見清淨行者。
不入涅槃。
若住如是見。
平等見。
今時律師
說觸說淨。
說持說犯。
作想
受戒
相威儀。
及以飯食皆作相。
假使作相。
即與外道五通等。
若無作相。
即是無為
不應
有見
相是垢。
無妄相是淨。
取我是垢。
不取
我是淨。
顛倒是垢。
無顛倒是淨。
持犯但束
身。
非身無所觸。
非無一切
云何圓通
若說諸持戒
善無威儀
相如虛空
者為迷倒
心生即種種法生
心滅即種種
滅。
如其心然。
罪垢亦然
諸法亦然
今時
師。
只為名聞利養
如猫覓鼠。
細步徐行
是見非。
自稱戒行
此並是滅佛法
沙門行。
楞伽經云。
未來世當有身袈裟
妄說於有
無。
毀壞正法
未來世於我法中而為出家
妄說毘尼
壞亂正法
寧毀尸羅
不毀正見
羅生天。
增諸結縛
正見得涅槃。
律師聞說
失色
戰慄不安
和上重說。
離相
滅相
寂滅相。
終歸於空。
善入空寂行。
恒沙
一念了知
佛只許五歲學戒。
五歲已上
小乘師。
大乘師。
無人我法。
若不如此
佛甚呵責
律師聞已。
疑網頓除。
白和上
小師
傳迷日久
戒律盡捨。
伏願慈悲攝受
一時
雨淚而泣。
和上云。
不憶不念
一切法
不憶。
佛法亦不憶。
世間法亦不憶。
只沒閑。
得否。
律師咸言得。
和上云。
實若得時
即是
律師
即是見性
正見之時。
見猶離見。
不能
及。
即是佛。
正見之時。
見亦不自。
和上更為
再說
起心即是塵勞
動念即是魔網。
只沒閑。
不沈不浮
不流不轉
活鱍鱍
一切時中。
總是
禪。
律師聞已。
踴躍歡喜
默然坐聽
和上問諸
法師
論師作何學問
論師答。
百法
和上
說。
百法
一百箇計。
不解無計
即無念。
無念即無受。
無念即無自。
無念
無他
眾生有念。
假說無念
無之時。
念不自。
又問論師
解何經論
答。
起信
論。
和上說云。
起即不信
信即不起
又問。
師以何為宗。
論師不語
和上云。
摧邪顯正
為宗。
論云。
離言說相。
名字相
離名緣相。
離念相者
虛空法界無所不遍
如今
師。
只解口談藥方
不識主客
流注生滅
解經論。
大錯
論云。
離言說即著言說
名字
着名字。
只解渾喫䭔子。
不知素。
楞伽經
云。
乃至有心轉。
是即戲論
不起分別者。
人見自心。
無心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
道。
達諸法相罣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論師
聞說
合掌作禮
又有道幽師
旻法師
冠律
師。
法名嗣遠
和上
禪門經云。
貪著禪味
菩薩縛。
和上答。
諸法師取相著相
眾生
繫。
又經云。
鈍根淺智人。
著相憍慢者。
如斯
等類
云何而可度。
和上言。
經云。
離相
滅相
常寂滅相
師法師
總違佛教
著相取相。
前塵
以為學問
以犬逐塊。
塊即增多
無住
即不如此
師子放塊尋人
塊即自息。
相念
喧動
懷其善根
悟性安禪
即無漏智。
若於外
相求
縱經塵劫
終不能得。
於內覺觀。
剎那
便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時有廣慶師。
悟幽師。
道宴師。
大智師
上師僧並是堅
成禪師弟子
來至和上坐下
和上次。
幽師向和上說。
三五椀合眼坐。
恰似
士把一瘦人腰急𣈞𣈞地大好。
和上語悟幽
師。
莫說閑言語
永淳不喫泥[飢-几+專]飩。
悟幽師
聞已失色。
和上云。
阿師今將世間生滅心。
度禪。
大癡愚。
此是龍象蹴蹹
非驢所堪。
和上
語悟幽。
無住為說一箇話。
一人塠阜
立。
有數同伴路行。
遙見高處人立
相語
言。
此人必失畜生
一人云失伴。
一人
採風涼。
三人共諍不定
來至問塠上人
畜生否。
答云不失
又問失伴。
云亦不失伴。
問。
採風涼否。
云亦不採涼。
既總無。
何得
高立塠上。
只沒立。
和上語悟幽師。
無住
禪不沈不浮
不流不注。
而實有用
無生寂
無垢淨。
無是非
活鱍鱍
一切時中。
總是
禪。
雄俊法師
和上
禪師入定否。
和上云。
無出入。
又問。
禪師三昧否。
答云。
不入
三昧
不住坐禪
無得失。
一切時中。
總是
禪。
又有隴州法緣師
俗姓曹
遠聞和上
相隨白崖山
禮拜和上
和上問。
講說
經論
答。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和上問。
誰疏論。
答。
用天親無著論暉壇達等師疏。
上問。
經云。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法。
從此經出。
云何是此經。
黃蘗
此經。
紙是此經。
法緣師答云。
實相般若
般若
文字般若
和上答。
一切文字
實無所依。
同一寂滅
本來無所動。
法離一
觀行
經云。
我法無實無虛。
若言所說
法。
即為謗佛。
法緣答。
章疏說。
上語
法緣師
天親無著暉壇等疏。
何如佛說
法緣
不如
和上云。
不如
何不依佛教。
云。
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若以色見我
以音
聲求我。
是人邪道
不能如來
此經者即
是此心。
見性成佛道。
無念見性
無念無煩
惱。
無念即無自。
無念即無他。
無念即無佛。
念無眾生
無念之時。
無念不目
法師聞已
合掌
白和上
法緣多幸得遇和上
老親
慈悲攝受
便住山中
不離左右
般若波羅
蜜。
不見報恩者。
不見作恩者。
無住無緣
無願慈。
行不熱慈。
行無恩慈
亦不彼亦不
此。
不行上中下法。
不行有為無為
不實法。
不為不為損。
大福無小福。
無所受而
授諸受。
未具佛法
不滅受。
若欲懺悔者。
坐念實相
無念實相
有念即虛妄
懺悔
呪願皆是虛妄
和上說。
誰人報佛恩。
依法
修行者。
誰人堪受供養
世事不牽者。
誰人
供養
於法無取者。
無念即無取。
無念
無垢
無念即無淨。
無念即無繫。
無念即無縛。
無念即無自。
無念即無他。
無念之時。
無念
不自。
無念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者是
大神呪。
大明呪。
無上呪。
無等等呪。
一切苦。
真實不虛
何其壇越拔妄相之源。
無生之體。
重雲而朗惠日
業障頓袪。
妄相以定心。
寂然不動。
真如之義。
非理非事。
無生無滅。
不動不寂。
二諦雙照
即真見佛。
越但依此法。
無慢斯須雖塞阻遙。
即常相見
無異也。
儻違此理。
流注根塵
思慮競生
貪染
過度
縱常對面
楚越難以喻焉。
大曆保唐寺和上頓悟大乘禪門門人寫真
讚文(并序)。
山人孫寰述曰。
道也無名
道者方知得本。
法者無相
識法者乃達其源。
得本即道。
道體妙有無生
識法即源。
法性圓明自在
無所在。
在非彼此之方。
無所生。
生非有
無之際。
釋迦文佛說十二部之分法
總了
於心。
即說無所說。
和上指八萬之塵積
見性
乃指無所指。
知法離言說。
法非
言說不明
法離見聞
法非見聞不顯
因言顯
義。
得義亡言
是故順言說者。
言顯而法亡。
見聞者。
言亡而法顯
無言無我無為
為之體如如
如如之理不一
不一不自。
寔曰
菩提
淨明心。
周於法界
即我和上處。
其門
傳其法。
無念之義。
不動不寂。
頓悟之門。
無憶無念
每謂門人曰。
即如是。
非言說所
及。
祖師達摩多羅傳此法要
嫡嫡相受
諸佛之祕門。
般若波羅蜜
亦名第一義
不二門
亦名見性
亦名真如
亦名名涅槃
亦名禪門
如是之名。
過去諸佛如來之假
說。
真實之義無有名字
門人得教。
如說修
行而味之。
共相歎曰。
蕩蕩乎。
如覩太虛之寥
廓無纖無埃。
洋洋乎
若視滄溟浩溔無際
無涯
深知道言不及
微妙無名
荷大師
迷愚
示我正法
不由階漸
直至菩提
若遇
諸學。
我須傳示
不有師相
曷以顯諸。
遂默
良工
繪事真跡
容光煥然
相好成就
覩貌
可以摧邪。
依法可以至妙
更深處而未
測。
稽首瞻仰
強為讚云。
最上乘法。
無理
事。
善說多門
皆歸不二
迦葉得之
西弘於佛
域。
達摩受之。
東流澤地
事即千有餘載。
乃三十有四
嫡嫡相承
代代相次
得法契於
道源
傳衣表於真偽
吾師密受。
堂堂顯示
諸佛之祕門。
大乘了義
不順有為
不依
無記
離相離性。
不愚不智
義非有無。
有無
義。
凡夫心。
賢聖意。
行過三乘
頓超十
地。
自非果。
無他無自。
無生寂
影體俱
離。
無明暗。
無念即是
遂召良工
潛為繪
事。
挫毫生相
巍巍應身
離相窮言。
汪汪法器
得猶天錫
骨與世異。
默妙良哉
得真氣。
惶惶而欲言。
瞬瞬而將視。
之彌高。
膽之彌貴。
不有吾師。
法將墮。
公元774年
大曆九年六月三日告諸門徒
與吾取新淨
衣。
沐浴
沐浴訖。
著新淨衣
弟子
齋時
到未。
答到。
約束門徒弟子
若是孝順之子
得違吾言教
吾當大行
去後
不得頻眉。
不同世間
修行
哭泣著眼及頻眉者。
不名弟子
哭泣即是世間法
佛法即不
然。
一切諸相
即是見佛。
語已奄然坐化
春秋六十有一。
曆代法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