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196-A¶ 第 551c 页
* No. 1196-A
序
夫所谓土者。心而巳矣。心外无土。土外无心。净名所
谓心净则土净也。倘以肉团为心。缘影为心。既未證
心之所以为心。又安识土之所以为土。则夫应观法
界。一切惟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者。果何所谓也。而
迷心作境者。昧然罔觉。一心之趋向。遂成两土之分
歧。有秽净。斯有苦乐。有苦乐。斯有生佛。一切之国土。
想网之所成也。浊恶众生。既不能信。复何能證。谁则
背尘向觉。起厌生欣。当今之世。而欲求一超生死之
捷径。脱轮回之方便。舍此净土一门。其何从而有之。
台宗卐莲法师。深究宗门。广稽教部。不以宗教为究
竟。而以净土为指归。其亦悟彻根源。契理亦复契机。
故发为诗歌。作为铭词。无不阐扬净土。大放厥辞。二
十九章之杂缀。所以辩明净土也。四十八首之题像。
所以宏赞净土也。唯心之颂百八。所以遍穷净土。也
要约之律二十。所以劝修净土也。而且欣厌有铭。警
策有偈。无非反复叮咛。欲人之同归于净土也。夫菩
萨之用心。利他更切于自利。恐净土之不知所修也。
1196-A¶ 第 552a 页 X62-0552.png
爰辑仪式以示之。恐净土之有外乎禅也。复拟牛颂
以通之。法师之于净土。固巳深信。而證之于其心矣。
余与法师交契有年。深知巅末。十八犹负薪。二十始
薙染。未当学问。而能言之亹亹者。不亦难乎其难哉。
因弁数语于简端。以明法师之专心净土。绝不以宗
教接人。正是善宗者不言宗。善教者不言教也。后之
学者。当知无宗之非教。无教之非宗。无宗教之非净
土也。幸勿岐而二之。是为序。
大清光绪乙亥岁孟春月乐成吴郑衡书于三一
阁之香染室
* No. 1196-B
自序
夫大道自如。万行之本。本元若二。吾教何归。倘万行
同一真。奚自得分迷悟。由一真具万行。故此有判升
沉。人心自异。道本常然。一念未生。千途安有。故诸圣
达此道。则生死虚寂。众生昧此道。则轮回宛然。以致
大觉尊慈。不能自巳。示生垂迹。为实施权。四辩宣扬。
鉴机宜而与法。一音圆演。指空有以利生。佛应虽殊。
理终无别。观此万敷之妙用。总为一性之相关。详夫
理事双融。旨明毫端之上。善恶两念。果招万难之中。
塞满太虚尽无馀。填作法界无不遍。若达一心体用
相即。便知万法大小无生。其实返本归源。随缘不变
以通之。法师之于净土。固巳深信。而證之于其心矣。
余与法师交契有年。深知巅末。十八犹负薪。二十始
薙染。未当学问。而能言之亹亹者。不亦难乎其难哉。
因弁数语于简端。以明法师之专心净土。绝不以宗
教接人。正是善宗者不言宗。善教者不言教也。后之
学者。当知无宗之非教。无教之非宗。无宗教之非净
土也。幸勿岐而二之。是为序。
大清光绪乙亥岁孟春月乐成吴郑衡书于三一
阁之香染室
* No. 1196-B
自序
夫大道自如。万行之本。本元若二。吾教何归。倘万行
同一真。奚自得分迷悟。由一真具万行。故此有判升
沉。人心自异。道本常然。一念未生。千途安有。故诸圣
达此道。则生死虚寂。众生昧此道。则轮回宛然。以致
大觉尊慈。不能自巳。示生垂迹。为实施权。四辩宣扬。
鉴机宜而与法。一音圆演。指空有以利生。佛应虽殊。
理终无别。观此万敷之妙用。总为一性之相关。详夫
理事双融。旨明毫端之上。善恶两念。果招万难之中。
塞满太虚尽无馀。填作法界无不遍。若达一心体用
相即。便知万法大小无生。其实返本归源。随缘不变
1196-A¶ 第 552b 页 X62-0552.png
也。是以无量法门之多。任他竖穷横遍。一乘觉场之
大。祇须意会神通。古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者。明
矣。夫凡圣一体。感应靡差。不碍卷舒。不争远近。不隔
事理。不妨去来。故知从东至西。十万亿土。无论上中
下根。皆可往生见佛。祇缘两土苦乐有异。净秽不同。
所以彼此欣厌。不可不肫切也。佛祖诚言。六方同赞。
吾人果信愿持名。未有不亲證亲到者。论位虽有高
低。到彼俱无生死。可谓释迦一代时教。弥陀六字洪
名。旨无不该。机无不被者矣。然一生上圣。尚迷隔罗
之光。五浊下凡。焉穷彻底之本。但不忍遗教。乃以露
鄙怀。略展数言。聊申浅见。故迦叶菩萨云。从未登地
巳还。皆名邪见之人。此之谓也。非假如来之方便。曷
到宝所之玄门。奈何众生机由利钝不同。如来法乃
难易仍尔。所以非仗言说。何以决疑。非引證明。何以
起信。述成佛祖之言教。同證自他之偏圆。愿法界众
生。报惟心九品。三空顿證。亲见十劫之弥陀。无量分
身。并圆二严之福果。尘劫有尽。心愿无穷云尔。
时维
大清光绪元年岁次乙亥孟春之月谷旦东瓯释
卐莲晓柔氏自序于约西精舍
* 净土證心集
目录
大。祇须意会神通。古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者。明
矣。夫凡圣一体。感应靡差。不碍卷舒。不争远近。不隔
事理。不妨去来。故知从东至西。十万亿土。无论上中
下根。皆可往生见佛。祇缘两土苦乐有异。净秽不同。
所以彼此欣厌。不可不肫切也。佛祖诚言。六方同赞。
吾人果信愿持名。未有不亲證亲到者。论位虽有高
低。到彼俱无生死。可谓释迦一代时教。弥陀六字洪
名。旨无不该。机无不被者矣。然一生上圣。尚迷隔罗
之光。五浊下凡。焉穷彻底之本。但不忍遗教。乃以露
鄙怀。略展数言。聊申浅见。故迦叶菩萨云。从未登地
巳还。皆名邪见之人。此之谓也。非假如来之方便。曷
到宝所之玄门。奈何众生机由利钝不同。如来法乃
难易仍尔。所以非仗言说。何以决疑。非引證明。何以
起信。述成佛祖之言教。同證自他之偏圆。愿法界众
生。报惟心九品。三空顿證。亲见十劫之弥陀。无量分
身。并圆二严之福果。尘劫有尽。心愿无穷云尔。
时维
大清光绪元年岁次乙亥孟春之月谷旦东瓯释
卐莲晓柔氏自序于约西精舍
* 净土證心集
目录
1196-A¶ 第 552c 页 X62-0552.png
* 卷上
* 净土缘起
* 一心两土应宜取舍
* 简易不可思议
* 心土不二智者同往
* 惟心同异
* 心佛一致谛观无外
* 念佛名为无上深妙禅
* 佛祖语异理同
* 约教释疑
* 愿门普摄无有弃化
* 求生拔欲根本
* 持名功不虚弃
* 求生要学信实
* 尼真超请示
* 七期念佛普说
* 女众错会经旨
* 求生不可胜数
* 往生公私两利
* 称名复本
* 作佛释疑
* 一信永信
* 誓愿决定
* 立行坚猛
* 愿此法门递相度脱
* 附刻真妄心境图
* 金装佛
* 花献佛
* 灯供佛
* 正助总申回向佛果
* 卷中
* 西方殿对联
* 散心念佛(并叙)
* 尽大地是弥陀(并叙)
* 牧牛颂(并叙)
* 示学人行脚(并叙)
* 讲法华经展席罢席二律(并叙)
* 仰虎溪联句(并叙)
* 题舌血画阿弥陀佛像诗(并叙)
* 即心即佛(渔父)并叙
* 四弘誓愿(渔家做)并叙
1196-A¶ 第 553a 页 X62-0553.png
* 四无量心(前调)并叙
* 八苦(前调)并叙
* 西方乐(渔父)并叙
* 十二时念佛歌(并叙)
* 顾命愿(法驾导引)并叙
* 九品往生(驻云飞)并叙
* 卷下
* 欣厌铭(并叙)
* 唯心念佛颂(并叙)
* 专持求生(并叙)
* 愿法界众生同归(并叙)
* 警习勉行(并叙)
* 痛策往生(并叙)
* 平时功归临终(并叙)
* 净土要约(并叙)
* 净土仪式(并叙)
* 戒杀放生诗(并叙)
* 随见生灵三归便决
净土證心集目录(终)No. 1196
净土證心集卷上
传天台古和 卐莲 述
* 净土缘起
佛之本怀者何。拔人之苦。与人之乐也。虽云法性平
等。无非劝人去其邪。以归于正也。通论之。则无量法
门。门门皆然也。若别论之。于中特开横超一门。更具
拔苦与乐之德。最上殊胜之所不同也。是以如来说
* 八苦(前调)并叙
* 西方乐(渔父)并叙
* 十二时念佛歌(并叙)
* 顾命愿(法驾导引)并叙
* 九品往生(驻云飞)并叙
* 卷下
* 欣厌铭(并叙)
* 唯心念佛颂(并叙)
* 专持求生(并叙)
* 愿法界众生同归(并叙)
* 警习勉行(并叙)
* 痛策往生(并叙)
* 平时功归临终(并叙)
* 净土要约(并叙)
* 净土仪式(并叙)
* 戒杀放生诗(并叙)
* 随见生灵三归便决
净土證心集目录(终)No. 1196
净土證心集卷上
传天台古和 卐莲 述
* 净土缘起
佛之本怀者何。拔人之苦。与人之乐也。虽云法性平
等。无非劝人去其邪。以归于正也。通论之。则无量法
门。门门皆然也。若别论之。于中特开横超一门。更具
拔苦与乐之德。最上殊胜之所不同也。是以如来说
1196-A¶ 第 553b 页 X62-0553.png
法。始自华严。终至法华。一代时教。则有三百馀会。而
经经无不导归于极乐。良繇是也。厥后佛法时至。妙
教流行。自西而东。传于震旦。晋代庐山。远公法师。缘
于佛陀跋陀罗尊者。授念佛三昧。与弟慧持僧慧永。
朝贤贵士。隐逸清信。乃至阙公则等。一百二十三人。
社结东林。刻木铭誓。称名期生。俱超乐国。阙公则。愿
生而来报。其后同誓友人。夜在东京白马寺。为公则
追忌转经。于时林殿。皆作金色。闻空中有声曰。我阙
公则也。祈生极乐。今果矣。故来相报。言讫不见。净土
因兹传传不巳。名播天下。则莲风愈久愈扇。诚感则
应。灵瑞昭彰不一。至清梵天等而往生者。谁测其数
也。设非法门之至圆至顿。焉得如是乎。以法门顿故。
法界藏身。太虚无外。又圆故。无论其根之利钝。信愿
不亏。称名即生。故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
解。但令念声相续。自往生佛国。纵报末品。终无退转。
所以往生乃三祇之初步。十号之元阶。故知其中多
有一生补处者。
* 一心两土应宜取舍
闻夫人生有所苦痛者。以未得生法二空。凡有惧者
皆然也。究其所由。皆自无始。真不守性。逐成妄所。不
返一真之故也。明此理者。外境自心本来不二。故大
觉圣人。视人犹已。兴慈运悲。长时救护矣。众生昧此
理。反将自心言是外境。便打成两橛。由是迷心作境。
因境生心。造业不巳。古德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
经经无不导归于极乐。良繇是也。厥后佛法时至。妙
教流行。自西而东。传于震旦。晋代庐山。远公法师。缘
于佛陀跋陀罗尊者。授念佛三昧。与弟慧持僧慧永。
朝贤贵士。隐逸清信。乃至阙公则等。一百二十三人。
社结东林。刻木铭誓。称名期生。俱超乐国。阙公则。愿
生而来报。其后同誓友人。夜在东京白马寺。为公则
追忌转经。于时林殿。皆作金色。闻空中有声曰。我阙
公则也。祈生极乐。今果矣。故来相报。言讫不见。净土
因兹传传不巳。名播天下。则莲风愈久愈扇。诚感则
应。灵瑞昭彰不一。至清梵天等而往生者。谁测其数
也。设非法门之至圆至顿。焉得如是乎。以法门顿故。
法界藏身。太虚无外。又圆故。无论其根之利钝。信愿
不亏。称名即生。故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
解。但令念声相续。自往生佛国。纵报末品。终无退转。
所以往生乃三祇之初步。十号之元阶。故知其中多
有一生补处者。
* 一心两土应宜取舍
闻夫人生有所苦痛者。以未得生法二空。凡有惧者
皆然也。究其所由。皆自无始。真不守性。逐成妄所。不
返一真之故也。明此理者。外境自心本来不二。故大
觉圣人。视人犹已。兴慈运悲。长时救护矣。众生昧此
理。反将自心言是外境。便打成两橛。由是迷心作境。
因境生心。造业不巳。古德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
1196-A¶ 第 553c 页 X62-0553.png
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苦哉自作自受。何与于
人哉。即至厌离心生。欲求出离。纵使大悟如悟达一
般。业报时至。约理虽悟苦痛是虚。言事则其苦状。终
难得免。祇与么难忍。应知亦然。所以悟达且尔。吾人
现前。虽疾病未至。岂敢高谈阔论。生死即涅槃乎。细
细详之。甚可惧矣。幸有如来不吝慈悲。无问自说。净
土法门。谓若有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又云彼土
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
极乐。以是观之。则彼此苦乐。尽可见矣。盖虽自一心。
不可不有取舍也。不可不舍苦取乐也。
* 简易不可思议
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良以吾人但具心是佛
未作。故名众生。如来能證心是佛巳作。故号弥陀。所
以弥陀。證无所證。全證众生之所具。众生具无所具。
全具弥陀之所證。是故人念佛。即佛也。如臣传旨。即
王也。众生心佛名殊。不思议体一。故般若经云。文殊
问佛。云何速得阿耨菩提。佛答有一行三昧。欲入一
行三昧者。应须于空閒处。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念
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
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昼夜常说。
智慧辩才。终不断绝。观此谁敢轻念佛。乃愚夫愚妇
之所为也。何者。盖即是念中。便能见于三世一切三
宝。所有依报国土。尚在其中。更有何物。是心外哉。祇
如问答中。速得即是。而四字。直指念佛。是第一则公
人哉。即至厌离心生。欲求出离。纵使大悟如悟达一
般。业报时至。约理虽悟苦痛是虚。言事则其苦状。终
难得免。祇与么难忍。应知亦然。所以悟达且尔。吾人
现前。虽疾病未至。岂敢高谈阔论。生死即涅槃乎。细
细详之。甚可惧矣。幸有如来不吝慈悲。无问自说。净
土法门。谓若有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又云彼土
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
极乐。以是观之。则彼此苦乐。尽可见矣。盖虽自一心。
不可不有取舍也。不可不舍苦取乐也。
* 简易不可思议
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良以吾人但具心是佛
未作。故名众生。如来能證心是佛巳作。故号弥陀。所
以弥陀。證无所證。全證众生之所具。众生具无所具。
全具弥陀之所證。是故人念佛。即佛也。如臣传旨。即
王也。众生心佛名殊。不思议体一。故般若经云。文殊
问佛。云何速得阿耨菩提。佛答有一行三昧。欲入一
行三昧者。应须于空閒处。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念
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
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昼夜常说。
智慧辩才。终不断绝。观此谁敢轻念佛。乃愚夫愚妇
之所为也。何者。盖即是念中。便能见于三世一切三
宝。所有依报国土。尚在其中。更有何物。是心外哉。祇
如问答中。速得即是。而四字。直指念佛。是第一则公
1196-A¶ 第 554a 页 X62-0554.png
案。所以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海。自他
不隔于毫端。盖谓念佛也。岂可思议哉。故涅槃云。声
闻天眼为肉眼。学大乘在肉眼为佛眼。故修念佛法
门。如同大海中人乘船。四望一统是水。则不必更寻
陆地凿源矣。盖祇贵一心求生便是。珍重珍重。
* 心土不二智者同往
问志公云。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奚得是同。
答岂不知永明禅师云。古德设有边辟之言。皆是为
物遣执。则不可独依其言。不依其义也。此正破人常
见之所著。不达自心之边底。即一向外求。若达即外
是内之旨。则一统坦然。志公决无此语。然他云。智者
知心是佛。以心无外故。天然之然。原无造作。则十方
佛土在其中矣。所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地狱尚起
妙觉之心。何独西方弥陀佛国。不是心乎。既乐土即
是吾心。吾知彼之土。即知自心。吾念彼之佛。即念自
心。土即自心之土。心即自土之心。心土不二。生佛一
致。毫𨤲不差也。如是则念佛求生。何愚之有。观佛三
昧经云。文殊自叙宿因。谓得念佛三昧。当生净土。世
尊复记之曰。汝当往生极乐世界。故文殊发愿经偈
曰。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
刹。生彼佛国巳。满足我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
记。夫文殊大乘中之大智。尚且同往。则马鸣龙树。及
此天衣怀圆照本等。不待言矣。何乃知心是佛者。便
不求生乎。智者知心是佛。尚要求生。则愚者求生。理
不隔于毫端。盖谓念佛也。岂可思议哉。故涅槃云。声
闻天眼为肉眼。学大乘在肉眼为佛眼。故修念佛法
门。如同大海中人乘船。四望一统是水。则不必更寻
陆地凿源矣。盖祇贵一心求生便是。珍重珍重。
* 心土不二智者同往
问志公云。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奚得是同。
答岂不知永明禅师云。古德设有边辟之言。皆是为
物遣执。则不可独依其言。不依其义也。此正破人常
见之所著。不达自心之边底。即一向外求。若达即外
是内之旨。则一统坦然。志公决无此语。然他云。智者
知心是佛。以心无外故。天然之然。原无造作。则十方
佛土在其中矣。所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地狱尚起
妙觉之心。何独西方弥陀佛国。不是心乎。既乐土即
是吾心。吾知彼之土。即知自心。吾念彼之佛。即念自
心。土即自心之土。心即自土之心。心土不二。生佛一
致。毫𨤲不差也。如是则念佛求生。何愚之有。观佛三
昧经云。文殊自叙宿因。谓得念佛三昧。当生净土。世
尊复记之曰。汝当往生极乐世界。故文殊发愿经偈
曰。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
刹。生彼佛国巳。满足我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
记。夫文殊大乘中之大智。尚且同往。则马鸣龙树。及
此天衣怀圆照本等。不待言矣。何乃知心是佛者。便
不求生乎。智者知心是佛。尚要求生。则愚者求生。理
1196-A¶ 第 554b 页 X62-0554.png
应然也。
* 惟心异同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
也。何况如来出世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一切众
生之所不测。盖大道心体。惟佛独證。圆明洞彻。毫无
滞碍。故三智一心中知。五眼一眼中见。十方三世。所
有一切诸佛净土。皆自心之本具。故言惟也。俱舍颂
云。四大洲日月。须卢六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
世。此小千千倍。说名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
坏是也。一大千世界。称一佛土者。百亿日月。百亿须
弥。百亿四大海。百亿铁围山。名一佛土广大若此。则
佛佛国土。例尔可见。从是西过十万亿佛土。乃弥陀
佛国。如此观之。彼土此去甚远。俨然有宝树宝池。栏
楯罗网。四色莲花。海会圣众在。亦非譬喻比量约法
等。乃实境之事也。不是他物。又不向外来。皆是吾心
广大。故包如许佛土。然亦不独吾尔。则诸佛国土唯
蚁心包含亦可。何以故。盖蚁身虽微。心大亦然。若了
此者。决定无疑。毫无所滞。方可名唯心净土也。如其
不然。则一切佛土。皆在心外。说之于口则同。见之于
心则异。而不可名唯心也。盖论同。则心包太虚。如庐
山永明楚石等辈。见佛求生西方者。言唯心为之同
也。论异则太虚包心。言净土便在目前。弥陀不在西
方者。彼惟心为之异也。由之瑟奚为于某之门。孔子
之言何谓也。故玄沙云。学道之人不识真。祇为从前
* 惟心异同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
也。何况如来出世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一切众
生之所不测。盖大道心体。惟佛独證。圆明洞彻。毫无
滞碍。故三智一心中知。五眼一眼中见。十方三世。所
有一切诸佛净土。皆自心之本具。故言惟也。俱舍颂
云。四大洲日月。须卢六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
世。此小千千倍。说名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
坏是也。一大千世界。称一佛土者。百亿日月。百亿须
弥。百亿四大海。百亿铁围山。名一佛土广大若此。则
佛佛国土。例尔可见。从是西过十万亿佛土。乃弥陀
佛国。如此观之。彼土此去甚远。俨然有宝树宝池。栏
楯罗网。四色莲花。海会圣众在。亦非譬喻比量约法
等。乃实境之事也。不是他物。又不向外来。皆是吾心
广大。故包如许佛土。然亦不独吾尔。则诸佛国土唯
蚁心包含亦可。何以故。盖蚁身虽微。心大亦然。若了
此者。决定无疑。毫无所滞。方可名唯心净土也。如其
不然。则一切佛土。皆在心外。说之于口则同。见之于
心则异。而不可名唯心也。盖论同。则心包太虚。如庐
山永明楚石等辈。见佛求生西方者。言唯心为之同
也。论异则太虚包心。言净土便在目前。弥陀不在西
方者。彼惟心为之异也。由之瑟奚为于某之门。孔子
之言何谓也。故玄沙云。学道之人不识真。祇为从前
1196-A¶ 第 554c 页 X62-0554.png
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楞严经
云。落魔道者。都指现前为佛国。别无净居。及金色相
好等。观佛祖语句。如鉴明镜。则好丑显然可见。
* 心佛一致谛观无外
问心本无相。安有处所耶。答若无处所。安对汝说。问
如何是心。答六字洪名。问如是则念心非念佛耶。答
心佛一如。问赵州云。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何乃一如
乎。答大抵祖师接物不定。有时恁么。有时不恁么。秘
藏指南云。僧问赵州。如何是毗卢师法身。州云。阿弥
陀佛。阿弥陀佛。有此诚言。赵州何尝不念佛也。是以
妙悟之士。理事双运。如鸟两翼。似车两轮。缺一不可。
汝但知此。未曾知彼。便坐漱口一见。当知正念佛时。
而当念究其能念之心。遍一切处。了不可得。是名谓
之念而无念。即空观观心念佛也。将此能念之心。念
彼所念之佛号。乃历历而分明。是名谓之无念而念。
即假观观佛念心也。如是则念念了达能念之心。与
彼所念之佛。乃非空非有。二边叵得。即自即他。中道
亦亡。即寂而照。自心观作佛。即照而寂。彼佛显自心。
全心是佛。全佛是心。众生心佛。一念圆成。如𠁼字三
点。纵横并别。皆不可议。举一即三。言三即一。所以妙
宗圆中。疏钞十要等书。一一无非宗旨。汝自置之不
看。倘细详之。必然合之两美。故料简云。有禅有净土。
犹如戴角虎。大集经贤护品云。求无上菩提。应修念
佛禅三昧。若人称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
云。落魔道者。都指现前为佛国。别无净居。及金色相
好等。观佛祖语句。如鉴明镜。则好丑显然可见。
* 心佛一致谛观无外
问心本无相。安有处所耶。答若无处所。安对汝说。问
如何是心。答六字洪名。问如是则念心非念佛耶。答
心佛一如。问赵州云。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何乃一如
乎。答大抵祖师接物不定。有时恁么。有时不恁么。秘
藏指南云。僧问赵州。如何是毗卢师法身。州云。阿弥
陀佛。阿弥陀佛。有此诚言。赵州何尝不念佛也。是以
妙悟之士。理事双运。如鸟两翼。似车两轮。缺一不可。
汝但知此。未曾知彼。便坐漱口一见。当知正念佛时。
而当念究其能念之心。遍一切处。了不可得。是名谓
之念而无念。即空观观心念佛也。将此能念之心。念
彼所念之佛号。乃历历而分明。是名谓之无念而念。
即假观观佛念心也。如是则念念了达能念之心。与
彼所念之佛。乃非空非有。二边叵得。即自即他。中道
亦亡。即寂而照。自心观作佛。即照而寂。彼佛显自心。
全心是佛。全佛是心。众生心佛。一念圆成。如𠁼字三
点。纵横并别。皆不可议。举一即三。言三即一。所以妙
宗圆中。疏钞十要等书。一一无非宗旨。汝自置之不
看。倘细详之。必然合之两美。故料简云。有禅有净土。
犹如戴角虎。大集经贤护品云。求无上菩提。应修念
佛禅三昧。若人称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
1196-A¶ 第 555a 页 X62-0555.png
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慈旨亲传。可不信哉。
* 念佛名为无上深妙禅
禅有浅深之所不同。非是一定。古人云。山不在高。有
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吾言佛门入道之要。法
不在奇。理契则妙。故金刚三昧经云。不动不禅。离生
禅想。法句经云。若学诸三昧。是动非是禅。心随境界
流。云何名为。定闻夫今人之禅所好者。无非坐乎偏
空痴定之见。制之于心。使念不起。以为奇特。若尔。一
违此二经妙旨。二便不知念佛法门。乃当念即空。念
而无念。极深极妙之禅定也。不亦惜诸。若真妙禅定
者。亦非奇巧。不出乎天然之理。故坐禅三昧经云。菩
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如清冷海中金须弥山。
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法华经云。又见菩萨。安禅
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然若深达此理。复以守愚
空坐。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 佛祖语异理同
教明如来久巳證入。为利生故。出现于世。故说净土
法门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众生闻此。彼有现
佛可依。则道业易成。故信愿持名。标心净土。坛经云。
除去十恶。即是十万。后人不必疑也。当知佛与祖。语
虽异而理则同。何也。观夫唐代张善和。乃极恶之人。
以杀牛为业。至临终地狱相现。有一善知识。指示善
和。面西专切念佛。未满十声。即见佛从西来与座得
* 念佛名为无上深妙禅
禅有浅深之所不同。非是一定。古人云。山不在高。有
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吾言佛门入道之要。法
不在奇。理契则妙。故金刚三昧经云。不动不禅。离生
禅想。法句经云。若学诸三昧。是动非是禅。心随境界
流。云何名为。定闻夫今人之禅所好者。无非坐乎偏
空痴定之见。制之于心。使念不起。以为奇特。若尔。一
违此二经妙旨。二便不知念佛法门。乃当念即空。念
而无念。极深极妙之禅定也。不亦惜诸。若真妙禅定
者。亦非奇巧。不出乎天然之理。故坐禅三昧经云。菩
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如清冷海中金须弥山。
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法华经云。又见菩萨。安禅
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然若深达此理。复以守愚
空坐。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 佛祖语异理同
教明如来久巳證入。为利生故。出现于世。故说净土
法门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众生闻此。彼有现
佛可依。则道业易成。故信愿持名。标心净土。坛经云。
除去十恶。即是十万。后人不必疑也。当知佛与祖。语
虽异而理则同。何也。观夫唐代张善和。乃极恶之人。
以杀牛为业。至临终地狱相现。有一善知识。指示善
和。面西专切念佛。未满十声。即见佛从西来与座得
1196-A¶ 第 555b 页 X62-0555.png
生。确有此事。故称赞净土经云。十方恒沙诸佛。出广
长舌相。遍覆大千。證明往生。能不信欤。若非语异理
同。纵去十恶。修十善行。傥不回愿西方。其福报于天
宫。始终难免左级。安比极乐永劫之不退也。大凡六
祖语句。但一时被机。如来说法。正当像末普被。故大
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
一得者。惟依净土可归。慈父遗嘱。须铭肌镂骨。今当
末世。五浊时炽。境强习重。观浅心浮。欲有所修。舍净
土。其奚从哉。
* 约教释疑
问金刚经云。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
若卧。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
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何坚执往生。反违大旨乎。答
是义当辩。盖教虽同一大乘。不无始终分设。当知彼
经乃大乘始教。如来破相显性。直达元底空无所有。
体本虚寂也。故经云。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
圣王。即是如来。净土法门。谓之不然。乃大乘终教。见
佛相好。无非自性。观经云。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
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
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然光明相好。既言
不可具说。则何止三十二相。及八万四千。应知如来
具无数相也。若得理事融通。相即是性。性相不二。所
以永嘉云。幻化空身即法身。即此义也。若初后不分。
长舌相。遍覆大千。證明往生。能不信欤。若非语异理
同。纵去十恶。修十善行。傥不回愿西方。其福报于天
宫。始终难免左级。安比极乐永劫之不退也。大凡六
祖语句。但一时被机。如来说法。正当像末普被。故大
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
一得者。惟依净土可归。慈父遗嘱。须铭肌镂骨。今当
末世。五浊时炽。境强习重。观浅心浮。欲有所修。舍净
土。其奚从哉。
* 约教释疑
问金刚经云。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
若卧。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
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何坚执往生。反违大旨乎。答
是义当辩。盖教虽同一大乘。不无始终分设。当知彼
经乃大乘始教。如来破相显性。直达元底空无所有。
体本虚寂也。故经云。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
圣王。即是如来。净土法门。谓之不然。乃大乘终教。见
佛相好。无非自性。观经云。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
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
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然光明相好。既言
不可具说。则何止三十二相。及八万四千。应知如来
具无数相也。若得理事融通。相即是性。性相不二。所
以永嘉云。幻化空身即法身。即此义也。若初后不分。
1196-A¶ 第 555c 页 X62-0555.png
莫怪滞碍。而始终详明。疑应自释。是以约理虽无所
从来。亦无所去。乃彼此来去。即事之理。又宛然也。譬
如一大城垣之中。东西不滥。来去分明。或东城里人。
一日问邻居曰。到何处去。对曰。至西城里去。他一日
回来。问汝何处来。又对曰。西城里来。如是岂东西来
去。亦不分乎。然倘执一向城中兀坐。东西不来不去。
犹之定性木人。能成得大事耶。所以天衣怀大祖师
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而生则决定生。如东城
里至西城里。则横超宛然也。而去则实不去。虽有横
超之事。实不出城去。言不去也。非东不至西。言不去
也。昔日曹山在洞山门下。有一日告假。洞山曰。子向
何处去。曹山曰。到无变异处去。洞曰。既无变异。岂有
去耶。曹曰。去亦无变异。往生净土。生则无生。便是这
条道理。所以达者。则理事皎然。如反掌耳。掌即背之
掌。背即掌之背。背掌虽异。同是手也。
* 愿门普摄无有弃化
人说能具大善根者。才可念佛往生。我等业恶安得
有分乎。释曰是义不尔。摩诃衍云。菩萨不离诸佛者。
而作是言。我于因地遇恶知识。毁谤般若。堕于恶道。
经无量劫。虽未得出。复于一时。依善知识。教行念佛
三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方能解脱。有斯大益。何乃
自虑障深。反负殊胜法门。可不惜乎。所以诸佛菩萨。
乘大愿船入苦海者。正为娑婆众生。宿业重故。万脩
万退。不能久植善根而来。祇信愿具足。无论善之与
从来。亦无所去。乃彼此来去。即事之理。又宛然也。譬
如一大城垣之中。东西不滥。来去分明。或东城里人。
一日问邻居曰。到何处去。对曰。至西城里去。他一日
回来。问汝何处来。又对曰。西城里来。如是岂东西来
去。亦不分乎。然倘执一向城中兀坐。东西不来不去。
犹之定性木人。能成得大事耶。所以天衣怀大祖师
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而生则决定生。如东城
里至西城里。则横超宛然也。而去则实不去。虽有横
超之事。实不出城去。言不去也。非东不至西。言不去
也。昔日曹山在洞山门下。有一日告假。洞山曰。子向
何处去。曹山曰。到无变异处去。洞曰。既无变异。岂有
去耶。曹曰。去亦无变异。往生净土。生则无生。便是这
条道理。所以达者。则理事皎然。如反掌耳。掌即背之
掌。背即掌之背。背掌虽异。同是手也。
* 愿门普摄无有弃化
人说能具大善根者。才可念佛往生。我等业恶安得
有分乎。释曰是义不尔。摩诃衍云。菩萨不离诸佛者。
而作是言。我于因地遇恶知识。毁谤般若。堕于恶道。
经无量劫。虽未得出。复于一时。依善知识。教行念佛
三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方能解脱。有斯大益。何乃
自虑障深。反负殊胜法门。可不惜乎。所以诸佛菩萨。
乘大愿船入苦海者。正为娑婆众生。宿业重故。万脩
万退。不能久植善根而来。祇信愿具足。无论善之与
1196-A¶ 第 556a 页 X62-0556.png
恶。有至心持名。即得生彼。昔日张钟馗。亦是业重之
人。以其杀鸡为业故。忽见一人著绯。驱群鸡来叫云。
啄啄。四畔上啄。两目流血。受大苦痛。有僧为设佛像
焚香。念南无阿弥陀佛。兼令钟馗一心专念。忽然香
气满室。安然往生。然以仗胜缘无生易證。使得忍后
永无退转。方可次第修證。圆满菩提。
* 求生拔欲根本
娑婆利害者。莫过于生死也。而生死利害者。莫过于
爱本也。此爱之所难断者。皆因乘习所薰。而内外交
攻之故也。所以障闭吾人之心目。使向五欲上驰求
不息。故于生死之间。全不说著思著。此之利害者。曾
有几人知之。倘遇病痛时。谓病愈决志修持念佛。其
病稍愈。依然恣心放逸。纵横自由。彼病中苦痛。全全
忘。却。将修持念佛。远远抛却。仍在生死苦趣中而不
求出离者。此皆爱重之故也。欲断其由。观非体空。终
难排遣。然众生身之根本。莫不皆然。无非宿种爱水
润泽而有之。纵得一心体空。犹是止沸耳。何者。盖隔
阴即昧也。所以十住断结经云。有四亿众。自知死此
生彼。牵连不断。欲为之源。乐生无欲国土。佛言西方
此去无数国土。有佛名无量寿。其土清净。无淫怒痴。
莲花化生。不由父母。汝当生彼。然则秽土是颠倒自
然。乐土则无为自然。类虽悬隔。倘信愿行具。便可生。
此脱苦法门之殊胜者。真不可思议也哉。
* 持名功不虚弃
人。以其杀鸡为业故。忽见一人著绯。驱群鸡来叫云。
啄啄。四畔上啄。两目流血。受大苦痛。有僧为设佛像
焚香。念南无阿弥陀佛。兼令钟馗一心专念。忽然香
气满室。安然往生。然以仗胜缘无生易證。使得忍后
永无退转。方可次第修證。圆满菩提。
* 求生拔欲根本
娑婆利害者。莫过于生死也。而生死利害者。莫过于
爱本也。此爱之所难断者。皆因乘习所薰。而内外交
攻之故也。所以障闭吾人之心目。使向五欲上驰求
不息。故于生死之间。全不说著思著。此之利害者。曾
有几人知之。倘遇病痛时。谓病愈决志修持念佛。其
病稍愈。依然恣心放逸。纵横自由。彼病中苦痛。全全
忘。却。将修持念佛。远远抛却。仍在生死苦趣中而不
求出离者。此皆爱重之故也。欲断其由。观非体空。终
难排遣。然众生身之根本。莫不皆然。无非宿种爱水
润泽而有之。纵得一心体空。犹是止沸耳。何者。盖隔
阴即昧也。所以十住断结经云。有四亿众。自知死此
生彼。牵连不断。欲为之源。乐生无欲国土。佛言西方
此去无数国土。有佛名无量寿。其土清净。无淫怒痴。
莲花化生。不由父母。汝当生彼。然则秽土是颠倒自
然。乐土则无为自然。类虽悬隔。倘信愿行具。便可生。
此脱苦法门之殊胜者。真不可思议也哉。
* 持名功不虚弃
1196-A¶ 第 556b 页 X62-0556.png
问众生蒙昧未曾参究。而不知理性。虽教终身念佛。
倘不往生。非徒劳耶。答非徒劳矣。法华经云。诸所说
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
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观此便可知矣。而治世
语言。尚且不违。何况正念洪名。反施徒劳耶。十念尚
且得生。何况终身无间。反不生彼耶。所以不足疑也。
古德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无愁
不开悟。故知不可执定参究。随愿往生经云。佛国无
量。专求极乐者。以因胜十念为因故。以缘胜四十八
愿普度众生故。所以祇要尔肯。何虑不生。一信永信。
念佛无秘诀。要在心死也。
* 求生要学信实
止水止其源。步牛步其迹。大抵念佛不入门者。皆因
心思太活动之故也。虽闻圆妙简易。谅必还有奇巧
法门过于此。人自不肯入之。非门闭也。故知见思甚
是利害。乃使人疑。前疑未决。后疑复生。决无了期。又
疑之与信。势不两立。犹之明暗相倾。总而言之。究疑
之源。拔其根者。必须要人。自学作一个愚直汉始得
祇信一卷阿弥陀经。是佛亲口所说。伹执持名号。便
可往生。其馀百不知。百不晓。使疑当处顿断。然后方
知净土诸书。莫不从此发挥。要人持名也。此乃真诚
入门之要诀。而信自然兴焉。仁王经云。能起一念清
净信者。是人超过百劫千劫。无量无边。恒河沙劫。一
切苦难。不生恶趣。不久当得无上菩提。是故入道之
1196-A¶ 第 556c 页 X62-0556.png
门以信为首。信心生。然后可论修道入道矣。此乃圆
信净土法门者。正谓依理起信。确实不谬也。依理起
信故。古所以有起信论也。依信明心故。古所以有信
心铭也。良繇信为行之体。行是愿之用。信行愿具。的
为往生之资粮。苦海之宝筏也。法句十三云。舍卫江
东。其水深广。五百馀家。刚强欺诳。佛知可度。往至树
下。有来礼者。有问讯者。佛化为一人。从水上来。水才
至踝。众人怪问。曾见有人水上行。有何道术。化人答
言。我是江南愚直人耳。闻佛在此。乐欲见之。问他人
言。水深浅耶。他人答我。水但至踝。信言而过。无别术
也。佛言执信便度生死之渊。度数里河。何足为奇。村
人闻之。悉从佛化。今净土亦如是。皆是佛说。如云汝
等皆当信受我语。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等。吾人祇要。
执信佛言而行之。便能同度苦海。免此沉沦。而登彼
岸也。
* 尼真超请示
礼而请曰。起信论云。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
可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
能自烧人。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薰习之力。
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自能断烦恼。
入涅槃者。无有是处。吾宿何罪。又造何业。今报女体。
障碍之甚矣。善知识尚不能亲近。漫言佛菩萨也。乞
师垂导。示曰。善哉。女身汝厌甚矣。然实可责。障人自
障。自碍碍人。今既巳厌。不必太忧虑也。欲求出离者。
信净土法门者。正谓依理起信。确实不谬也。依理起
信故。古所以有起信论也。依信明心故。古所以有信
心铭也。良繇信为行之体。行是愿之用。信行愿具。的
为往生之资粮。苦海之宝筏也。法句十三云。舍卫江
东。其水深广。五百馀家。刚强欺诳。佛知可度。往至树
下。有来礼者。有问讯者。佛化为一人。从水上来。水才
至踝。众人怪问。曾见有人水上行。有何道术。化人答
言。我是江南愚直人耳。闻佛在此。乐欲见之。问他人
言。水深浅耶。他人答我。水但至踝。信言而过。无别术
也。佛言执信便度生死之渊。度数里河。何足为奇。村
人闻之。悉从佛化。今净土亦如是。皆是佛说。如云汝
等皆当信受我语。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等。吾人祇要。
执信佛言而行之。便能同度苦海。免此沉沦。而登彼
岸也。
* 尼真超请示
礼而请曰。起信论云。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
可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
能自烧人。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薰习之力。
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自能断烦恼。
入涅槃者。无有是处。吾宿何罪。又造何业。今报女体。
障碍之甚矣。善知识尚不能亲近。漫言佛菩萨也。乞
师垂导。示曰。善哉。女身汝厌甚矣。然实可责。障人自
障。自碍碍人。今既巳厌。不必太忧虑也。欲求出离者。
1196-A¶ 第 557a 页 X62-0557.png
祇先择法简易为要。将平日所诵的华严。法华楞严。
金刚地藏等经。且置于帙。转前工夫。单提名号。专切
求生。即脱此身。便得逍遥自在。永劫快乐。彼佛因中
有愿云。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
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
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闻名尚尔。况称名乎。
一生彼国。今佛现在说法。二大士辅化。上善同居。俱
以在会。皆知识者也。更有水鸟树林。咸诠妙向。则三
宝甚是具足。永无退缘。必当作佛。如摩诃波阇波提。
及六千比丘尼等。后坐道场。皆号一切众生喜见如
来。又耶输罗陀比丘尼。当于善国中作佛。号具足千
万光相如来。佛寿无量阿僧祇劫。汝亦如是。是身虽
女。是心非女。但愿往生。如汝所愿。一切庄严。悉得成
就。将来同作菩提比邻。圆满一心矣。尼曰。某甲更以
礼谢。从今示后。终愿不移。
* 七期念佛普说
夫所谓七者。乃行人入道之期限也。或二七。三七。至
七七日等。大集经云。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
七七日。现身见佛。即得往生。乃至小本云。七日执持
名号。一心不乱。至临终佛及圣众。来迎往生。此皆指
尅期之验也。盖千经万论。都劝求生者。由娑婆众生。
八苦交煎。诸缘逼恼。无一顺适。故大悲出此一门。正
为吾人未證无生。大可哀悯。即现前种种小苦。尚不
能忍何论生死。乎但生死二苦。尚有巳去未至。不曾
金刚地藏等经。且置于帙。转前工夫。单提名号。专切
求生。即脱此身。便得逍遥自在。永劫快乐。彼佛因中
有愿云。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
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
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闻名尚尔。况称名乎。
一生彼国。今佛现在说法。二大士辅化。上善同居。俱
以在会。皆知识者也。更有水鸟树林。咸诠妙向。则三
宝甚是具足。永无退缘。必当作佛。如摩诃波阇波提。
及六千比丘尼等。后坐道场。皆号一切众生喜见如
来。又耶输罗陀比丘尼。当于善国中作佛。号具足千
万光相如来。佛寿无量阿僧祇劫。汝亦如是。是身虽
女。是心非女。但愿往生。如汝所愿。一切庄严。悉得成
就。将来同作菩提比邻。圆满一心矣。尼曰。某甲更以
礼谢。从今示后。终愿不移。
* 七期念佛普说
夫所谓七者。乃行人入道之期限也。或二七。三七。至
七七日等。大集经云。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
七七日。现身见佛。即得往生。乃至小本云。七日执持
名号。一心不乱。至临终佛及圣众。来迎往生。此皆指
尅期之验也。盖千经万论。都劝求生者。由娑婆众生。
八苦交煎。诸缘逼恼。无一顺适。故大悲出此一门。正
为吾人未證无生。大可哀悯。即现前种种小苦。尚不
能忍何论生死。乎但生死二苦。尚有巳去未至。不曾
1196-A¶ 第 557b 页 X62-0557.png
知者。况复是后末劫。疾疫饥馑刀兵。三灾之苦乎。孔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然不思则巳。思之则畏甚
矣。故目连所问经云。佛告目连。世间人虽有豪贵富
乐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祇由不信佛经。后世为
人。更甚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是故我说无量寿
佛国。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种
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所以净土法门。
真乃心境圆显。彼此同源。振古如斯。于今为烈。可谓
秘藏之津梁也。以乐邦境胜。故六方同赞莲花托体。
寿命无穷。无生死二苦也。既以莲花化生。而无爱念。
故冤亲无待。无爱别怨会二苦也。又无寒暑迁改。故
心神顺适。无老病二苦也。万事所愿如意而至。彼虚
无妙体。称性受用。无求不得与五阴炽盛二苦也。何
况更有天垂罗网。地布金沙。七宝栏围。四色莲炬。照
彻空中琼楼翠耸。及见顶上珠树矗云。间饰庄严种
种挺峙。此等境界。岂可思议。以持名易生。故不须参
习三乘教典等行。单提六字圣号。则万修万去。有如
此捷径。故龙舒居士文云。而人或不知者。可痛惜也。
知而犹不行者。更可痛惜也。时有女众在傍问曰。西
方有如此快乐逍遥自在。我等念佛亦可生否。答曰。
佛世龙女八岁。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花。成等
正觉。所以汝等。虽是女人。切不可自欺也。况昔日韦
提希。又是女人。其乃净土启请之主。彼时有五百侍
女。一闻佛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及观世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然不思则巳。思之则畏甚
矣。故目连所问经云。佛告目连。世间人虽有豪贵富
乐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祇由不信佛经。后世为
人。更甚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是故我说无量寿
佛国。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种
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所以净土法门。
真乃心境圆显。彼此同源。振古如斯。于今为烈。可谓
秘藏之津梁也。以乐邦境胜。故六方同赞莲花托体。
寿命无穷。无生死二苦也。既以莲花化生。而无爱念。
故冤亲无待。无爱别怨会二苦也。又无寒暑迁改。故
心神顺适。无老病二苦也。万事所愿如意而至。彼虚
无妙体。称性受用。无求不得与五阴炽盛二苦也。何
况更有天垂罗网。地布金沙。七宝栏围。四色莲炬。照
彻空中琼楼翠耸。及见顶上珠树矗云。间饰庄严种
种挺峙。此等境界。岂可思议。以持名易生。故不须参
习三乘教典等行。单提六字圣号。则万修万去。有如
此捷径。故龙舒居士文云。而人或不知者。可痛惜也。
知而犹不行者。更可痛惜也。时有女众在傍问曰。西
方有如此快乐逍遥自在。我等念佛亦可生否。答曰。
佛世龙女八岁。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花。成等
正觉。所以汝等。虽是女人。切不可自欺也。况昔日韦
提希。又是女人。其乃净土启请之主。彼时有五百侍
女。一闻佛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及观世
1196-A¶ 第 557c 页 X62-0557.png
音。大势至。心生欢喜。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巳。获得诸佛
现前三昧。然女人无别法门。但知一心念佛便是。故
往生集。圣贤录。诸书所载。往生者多。无他简易故也。
* 女众错会经旨
女曰。娑婆之苦巳可畏矣。况更受女身苦乎。佛经云。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然凡求生净土者。皆有愿回入娑婆。吾则信
佛所说。往生不尔。噫。佛经意旨。汝会错矣。当知梵语
阿耨菩提。此云无上正觉。谓一得正觉。永不退转邪
觉。是名谓之不退转。非言不回入度生。名不退也。何
者。彼无生忍后。而无为自然。当入娑婆时。其不失于
正定。是不退转正显乎此。何况更有种种方便。神力
自在。皆不可议。安可同此凡夫之所著者比哉。譬如
贫士。入京点入翰林选官。其后为治民而来。岂同前
此贫苦之时比哉。故往生论云。游戏地狱门者。生彼
国土。得无生忍巳。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
汝若疑心不决。请以此论诚言为證。始终无错。
* 求生不可胜数
详夫诸净土书。录往生者。万不得一。良以其所表著
者。录以为凭。使人信之。实有其事也。岂能具载之乎。
所以近者往生。尚不能尽知。况远方乎。夫释尊一代
宝教。乃遍乎娑婆大千。无不到之处。此震旦往生。尚
不能尽知。况大千乎。佛法既致远播而且广。即所被
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巳。获得诸佛
现前三昧。然女人无别法门。但知一心念佛便是。故
往生集。圣贤录。诸书所载。往生者多。无他简易故也。
* 女众错会经旨
女曰。娑婆之苦巳可畏矣。况更受女身苦乎。佛经云。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然凡求生净土者。皆有愿回入娑婆。吾则信
佛所说。往生不尔。噫。佛经意旨。汝会错矣。当知梵语
阿耨菩提。此云无上正觉。谓一得正觉。永不退转邪
觉。是名谓之不退转。非言不回入度生。名不退也。何
者。彼无生忍后。而无为自然。当入娑婆时。其不失于
正定。是不退转正显乎此。何况更有种种方便。神力
自在。皆不可议。安可同此凡夫之所著者比哉。譬如
贫士。入京点入翰林选官。其后为治民而来。岂同前
此贫苦之时比哉。故往生论云。游戏地狱门者。生彼
国土。得无生忍巳。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
汝若疑心不决。请以此论诚言为證。始终无错。
* 求生不可胜数
详夫诸净土书。录往生者。万不得一。良以其所表著
者。录以为凭。使人信之。实有其事也。岂能具载之乎。
所以近者往生。尚不能尽知。况远方乎。夫释尊一代
宝教。乃遍乎娑婆大千。无不到之处。此震旦往生。尚
不能尽知。况大千乎。佛法既致远播而且广。即所被
1196-A¶ 第 558a 页 X62-0558.png
之机亦多矣。其有往生者。非凡夫见闻之所能及也。
故无量寿佛经云。弥勒菩萨问佛。世尊。于此娑婆世
界。有几许不退菩萨。生彼佛国。佛答。此娑婆世界。有
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巳曾供养
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
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坛经云。东方人造罪念佛
求生西方。佛说此六十七亿等皆不退。按此则知东
方人。其实非造罪求生也。彼经又云西方人造罪求
生何国。小本经云。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恶之名
尚不闻。何况造罪。故观经明生彼下下品。亦发菩提
心。此下下品。乃是十恶人至彼。尚发菩提心。则知西
方无造罪。不待言矣。然彼国非较恶世名善。比十方
佛刹。愈胜愈严。是故佛言。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
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其第一佛。名曰远照。彼有
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彼有
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三佛。名曰无量音。彼有
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
彼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龙
胜。彼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六佛。名曰胜力。
彼有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师子。彼
有五百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八佛。名曰离垢光。彼有
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
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
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
故无量寿佛经云。弥勒菩萨问佛。世尊。于此娑婆世
界。有几许不退菩萨。生彼佛国。佛答。此娑婆世界。有
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菩萨。巳曾供养
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
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坛经云。东方人造罪念佛
求生西方。佛说此六十七亿等皆不退。按此则知东
方人。其实非造罪求生也。彼经又云西方人造罪求
生何国。小本经云。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恶之名
尚不闻。何况造罪。故观经明生彼下下品。亦发菩提
心。此下下品。乃是十恶人至彼。尚发菩提心。则知西
方无造罪。不待言矣。然彼国非较恶世名善。比十方
佛刹。愈胜愈严。是故佛言。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
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其第一佛。名曰远照。彼有
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彼有
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三佛。名曰无量音。彼有
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
彼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龙
胜。彼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六佛。名曰胜力。
彼有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师子。彼
有五百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八佛。名曰离垢光。彼有
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
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
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
1196-A¶ 第 558b 页 X62-0558.png
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无上华。彼有无
数不可称计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巳曾供
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
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
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
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
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
是。甚多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
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尽。我今为汝略说之耳。彼
十方俱生。非佛知佛见。孰可知乎。观此纵使净土缘
疏之者。亦不可忽诸。须勉力而信。奋迅而念。何则大
乘诸菩萨尚尔。我敢自负也哉。
* 往生公私两利
佛说十方微尘刹土。俱求生者何哉。大抵如京都会
试一般。凡春闱至。各省州县士子。俱往应试。其应试
求名。虽言为已。却因后来理国家大事。他日蒙旨授
职。乃各司其事。各选其处。经国化民。所当为矣。然所
当为者。其意虽在于国。其功仍归于巳。乃至勋名传
于天下后世也。往生者亦尔。虽则求生见佛。原是为
担荷如来大事因缘。使之不断也。是以蒙佛授记。乃
各分其身。各补其处。而递相度脱。同證菩提矣。然虽
则递相度生。同得法利。仍为已身当来作佛。而得劫
国庄严也。如是方知忍后三祇益物。乃是公私两利。
故法华经云。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
数不可称计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巳曾供
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
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
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
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
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
是。甚多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
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尽。我今为汝略说之耳。彼
十方俱生。非佛知佛见。孰可知乎。观此纵使净土缘
疏之者。亦不可忽诸。须勉力而信。奋迅而念。何则大
乘诸菩萨尚尔。我敢自负也哉。
* 往生公私两利
佛说十方微尘刹土。俱求生者何哉。大抵如京都会
试一般。凡春闱至。各省州县士子。俱往应试。其应试
求名。虽言为已。却因后来理国家大事。他日蒙旨授
职。乃各司其事。各选其处。经国化民。所当为矣。然所
当为者。其意虽在于国。其功仍归于巳。乃至勋名传
于天下后世也。往生者亦尔。虽则求生见佛。原是为
担荷如来大事因缘。使之不断也。是以蒙佛授记。乃
各分其身。各补其处。而递相度脱。同證菩提矣。然虽
则递相度生。同得法利。仍为已身当来作佛。而得劫
国庄严也。如是方知忍后三祇益物。乃是公私两利。
故法华经云。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
1196-A¶ 第 558c 页 X62-0558.png
又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
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众生。又云。尔时千世界。微
尘等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皆于佛前。一心合掌。
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灭后。世尊分身
所在国土。灭度之处。当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我等亦
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
故以净土。劝同袍之士。及一切人。不可不生也。何则
一生净土。必得分身化度如是。
* 称名复本
夫人者道也。心者佛也。何则道不自道。是人传道。故
言人即道也。华严经云。譬如闇中宝。无灯不可见。佛
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此之谓也。又佛不自佛。是心
作佛。故言心即佛也。犹之这块檀玉。欲以雕琢佛像
耳。若无其心。佛则不成。众生念头亦尔。夫佛性虽空。
因其心念是佛故。后必作佛。果受其乐。恶性虽空。因
其心念是恶故。后必作恶。果受其苦。何也。盖似只手
然。拈檀则香。拾粪则臭。应以舍秽取净。止恶从善也。
是以当人欲起念时。犹自不检察看。则此念还是善
矣恶矣。不亦宜慎乎。今各请自验。从朝至暮。从暮至
晓。决无不起念时。倘有念起。将来决无不受身。有受
身决无不受报。有受报决无不苦乐。若分苦乐。决无
不取舍。若取舍心生。决无不肯修持。若知修持捷要。
决无不信念佛。何以故。盖佛从念起。不起佛念。即起
杂念。所以苦乐二果。即今起念为因。故三昧经云。一
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众生。又云。尔时千世界。微
尘等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皆于佛前。一心合掌。
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灭后。世尊分身
所在国土。灭度之处。当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我等亦
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
故以净土。劝同袍之士。及一切人。不可不生也。何则
一生净土。必得分身化度如是。
* 称名复本
夫人者道也。心者佛也。何则道不自道。是人传道。故
言人即道也。华严经云。譬如闇中宝。无灯不可见。佛
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此之谓也。又佛不自佛。是心
作佛。故言心即佛也。犹之这块檀玉。欲以雕琢佛像
耳。若无其心。佛则不成。众生念头亦尔。夫佛性虽空。
因其心念是佛故。后必作佛。果受其乐。恶性虽空。因
其心念是恶故。后必作恶。果受其苦。何也。盖似只手
然。拈檀则香。拾粪则臭。应以舍秽取净。止恶从善也。
是以当人欲起念时。犹自不检察看。则此念还是善
矣恶矣。不亦宜慎乎。今各请自验。从朝至暮。从暮至
晓。决无不起念时。倘有念起。将来决无不受身。有受
身决无不受报。有受报决无不苦乐。若分苦乐。决无
不取舍。若取舍心生。决无不肯修持。若知修持捷要。
决无不信念佛。何以故。盖佛从念起。不起佛念。即起
杂念。所以苦乐二果。即今起念为因。故三昧经云。一
1196-A¶ 第 559a 页 X62-0559.png
念受一身。善念生天上人中身。恶念受三恶道身。百
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一日一夜。种生死根。后当受
八亿五千万杂类之身。乃至百年之中。种后世身。体
骨皮毛。遍大千刹土地间无空处。若一念不生。恬然
反本。夫经是佛说。安可不信乎。呜呼。吾人皆因无始
习重。为毒所中。毒气深入。则念头偏偏与三毒贪瞋
痴边相应。若不深省。焉知自身过患。庄子云。且有大
觉。然后方知其大梦也。合观佛经。宜信佛所说。早办
前程。念佛求生。自免沉沦。莫教后悔难追也哉。当知
非起恶念而造罪。焉得入三途之狱门。非起善念而
持名。焉得登九品之彼岸。以持名故。念念是佛。外无
可加矣。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光。故善导和尚。其念
佛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十声以至百声。其
光明亦尔。问今现前念佛者。何以不然。答念佛者。皆
有光明。但自不知耳。如贫女怀孕轮王。彼女自不知。
昔桐城有二人结伴为客。一死伴葬之。携赀还其妇。
妇疑伴。伴愤甚。往尸处。陈祭哭诉。鬼与伴问答。如生
前。乃同归作證。中途遇事。偶一念阿弥陀佛。鬼大唤。
何放光怖我。更速转数念。鬼惧曰。汝一念胸辄舒五
色光十馀丈。眩我心目。不能复近汝矣。故知凡持佛
名号。光则焕然。夫何疑哉。盖光能破闇。纵有闇地妄
念。蒙佛威光。当念即灭。喻如盲人当天。纵有闇见妄
念。蒙日精光。当处即灭。故智者大师十疑论第八云。
如万年闇室。日光暂至。而闇顿灭。岂以久来之闇。不
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一日一夜。种生死根。后当受
八亿五千万杂类之身。乃至百年之中。种后世身。体
骨皮毛。遍大千刹土地间无空处。若一念不生。恬然
反本。夫经是佛说。安可不信乎。呜呼。吾人皆因无始
习重。为毒所中。毒气深入。则念头偏偏与三毒贪瞋
痴边相应。若不深省。焉知自身过患。庄子云。且有大
觉。然后方知其大梦也。合观佛经。宜信佛所说。早办
前程。念佛求生。自免沉沦。莫教后悔难追也哉。当知
非起恶念而造罪。焉得入三途之狱门。非起善念而
持名。焉得登九品之彼岸。以持名故。念念是佛。外无
可加矣。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光。故善导和尚。其念
佛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十声以至百声。其
光明亦尔。问今现前念佛者。何以不然。答念佛者。皆
有光明。但自不知耳。如贫女怀孕轮王。彼女自不知。
昔桐城有二人结伴为客。一死伴葬之。携赀还其妇。
妇疑伴。伴愤甚。往尸处。陈祭哭诉。鬼与伴问答。如生
前。乃同归作證。中途遇事。偶一念阿弥陀佛。鬼大唤。
何放光怖我。更速转数念。鬼惧曰。汝一念胸辄舒五
色光十馀丈。眩我心目。不能复近汝矣。故知凡持佛
名号。光则焕然。夫何疑哉。盖光能破闇。纵有闇地妄
念。蒙佛威光。当念即灭。喻如盲人当天。纵有闇见妄
念。蒙日精光。当处即灭。故智者大师十疑论第八云。
如万年闇室。日光暂至。而闇顿灭。岂以久来之闇。不
1196-A¶ 第 559b 页 X62-0559.png
肯灭耶。犹如被毒箭。箭深毒碜。伤肌破骨。一闻灭除
药鼓。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碜。不肯出也。所以清珠
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
不佛。涅槃云。菩萨六念。念佛第一。华严十地品云。地
地不离念佛。兜率偈赞品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
舍。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
皆巳成佛道。诸仁者。惟愿信之信之。心之念头。幸此
佛经所说而行之。复还元觉。以作佛也。
* 作佛释疑
问何以知念佛者。必当作佛也。答吾今问汝。谅可知
矣。昔日有僧明琛。通内外学。能画蛇。作常山蛇势。并
作蛇论。生身变为蛇。又李伯时。画马。作打辊马势。活
现马身。此二人。皆因心念专切故。现形变作畜类。汝
信否。曰此有往事可据。安得不信也。然则念佛作佛。
何独致疑乎。所以昔有新定。少康大师。汝岂不知。于
乌龙山。建立净土道场。筑坛三级。聚人午夜行道。康
升座。令人面西。康先倡阿弥陀佛。次众人和之。康倡
时。众见一佛从其口出。连倡十声。则有十佛。若联珠
然。康云。汝见佛否。如见者。决生净土。其礼佛人数千。
亦有竟不得见者。后嘱众人。当于安养起增进心。于
阎浮提生厌离心。又云。汝等此时。能见光明。真我弟
子。遂放异光数道而亡。然此念佛法门。有如是明验。
现前便见佛出。其后作佛者。不言可知矣。何况彼佛。
复有本愿云。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
药鼓。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碜。不肯出也。所以清珠
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
不佛。涅槃云。菩萨六念。念佛第一。华严十地品云。地
地不离念佛。兜率偈赞品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
舍。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
皆巳成佛道。诸仁者。惟愿信之信之。心之念头。幸此
佛经所说而行之。复还元觉。以作佛也。
* 作佛释疑
问何以知念佛者。必当作佛也。答吾今问汝。谅可知
矣。昔日有僧明琛。通内外学。能画蛇。作常山蛇势。并
作蛇论。生身变为蛇。又李伯时。画马。作打辊马势。活
现马身。此二人。皆因心念专切故。现形变作畜类。汝
信否。曰此有往事可据。安得不信也。然则念佛作佛。
何独致疑乎。所以昔有新定。少康大师。汝岂不知。于
乌龙山。建立净土道场。筑坛三级。聚人午夜行道。康
升座。令人面西。康先倡阿弥陀佛。次众人和之。康倡
时。众见一佛从其口出。连倡十声。则有十佛。若联珠
然。康云。汝见佛否。如见者。决生净土。其礼佛人数千。
亦有竟不得见者。后嘱众人。当于安养起增进心。于
阎浮提生厌离心。又云。汝等此时。能见光明。真我弟
子。遂放异光数道而亡。然此念佛法门。有如是明验。
现前便见佛出。其后作佛者。不言可知矣。何况彼佛。
复有本愿云。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
1196-A¶ 第 559c 页 X62-0559.png
至一生补处。则后必作佛之说。决定无疑也。
* 一信永信
一信永信者。要行人信得极。净土决云。念头所系最
急。如水必赴海。火必炎上。刃必伤。毒必杀。无空过者。
此念佛。人信亦如是。一闻佛说。极乐在西。依正庄严。
永离苦趣。幸有如此佛国。平时间。行住坐卧。自应念
念不忘。预得习观纯熟。至临终念头。必向西去也。
* 誓愿决定
誓愿决定者。要行人愿得切。如摩诃那伽大力勇士。
怒时额必生疮。疮若未合。阎浮提无有。人与他可敌
也。此念佛人。愿亦如是。一信往生。便可脱此轮回。心
必立愿。愿若未满。阎浮提违顺境。阻汝不得也。
* 立行坚猛
立行坚猛者。要行人行得力。如清辩与无想外道论
议。外道化为石。以證巳见。清辩书于石上。外道以念
力坚猛故。明日亦有答词。既有答词。其从顽石托质
也。此念佛人行亦如是。彼珍池既可托质。愿力应以
念念坚猛。后必从莲花化生也。
* 愿此法门递相度脱
六字洪名。真实不可思议。越于一切法门之上。何则。
若禅胜。安有慈受深。南岳思。宋慈照。真歇了等。皆宗
门砥柱。同指净土。一意西归。乃至天如复云。汝未悟
使汝悟。往生万牛莫能挽矣。若教胜。何以梁道珍。唐
怀感。宋宗坦。至灵峰等。亦皆大乘讲宗。奚为置教持
* 一信永信
一信永信者。要行人信得极。净土决云。念头所系最
急。如水必赴海。火必炎上。刃必伤。毒必杀。无空过者。
此念佛。人信亦如是。一闻佛说。极乐在西。依正庄严。
永离苦趣。幸有如此佛国。平时间。行住坐卧。自应念
念不忘。预得习观纯熟。至临终念头。必向西去也。
* 誓愿决定
誓愿决定者。要行人愿得切。如摩诃那伽大力勇士。
怒时额必生疮。疮若未合。阎浮提无有。人与他可敌
也。此念佛人。愿亦如是。一信往生。便可脱此轮回。心
必立愿。愿若未满。阎浮提违顺境。阻汝不得也。
* 立行坚猛
立行坚猛者。要行人行得力。如清辩与无想外道论
议。外道化为石。以證巳见。清辩书于石上。外道以念
力坚猛故。明日亦有答词。既有答词。其从顽石托质
也。此念佛人行亦如是。彼珍池既可托质。愿力应以
念念坚猛。后必从莲花化生也。
* 愿此法门递相度脱
六字洪名。真实不可思议。越于一切法门之上。何则。
若禅胜。安有慈受深。南岳思。宋慈照。真歇了等。皆宗
门砥柱。同指净土。一意西归。乃至天如复云。汝未悟
使汝悟。往生万牛莫能挽矣。若教胜。何以梁道珍。唐
怀感。宋宗坦。至灵峰等。亦皆大乘讲宗。奚为置教持
1196-A¶ 第 560a 页 X62-0560.png
名耶。夫世间人。决无自负舍胜取劣之理。然究竟念
佛为正因。馀行为助道。倘经教不弘。则佛法断绝。何
得流通于未来。故法华云。尔时释迦牟尼佛。从法座
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
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应当流布
此法。广令增益。问佛嘱法华。未嘱净土。何以滥引。答
宝王云。法华三昧即念佛三昧也。譬如大虫。又说老
虎。本来无二。汝何疑乎。一尚不可得。不应言。嘱与未
嘱。但明佛意。俱可说也。佛云。舍利弗。悟由顿悟。功由
积累。若不积功。妄希顿悟。决无是处。所以悟后起修。
则取舍应然也。然大约佛意不越乎此。一切善不可
得。应须修善。一切恶不可得。应须断恶。故知菩萨依
之。忍后三祇。终日断恶修善。邪说反此。彼云。一切善
不可得。何以修善。一切恶不可得。何以断恶。所以宝
王云。解目行足。解正即行正。解邪即行邪。魔佛浅深。
俱凭于解一行既尔。万行皆然。故知邪正不信。必落
魔外。倘信邪正。大旨该焉。所望者。意在后来高明。而
有志之士。应以出广长舌相。阐扬弥陀不思议之净
土。传传劝化。使至未来。一切众生。先生彼国。然后分
身。更相度脱。齐成正觉者。愿方满矣。所以初威音王
时。常不轻菩萨。以弘通大乘故。后值燃灯佛授记。于
此世界作佛。即我释迦如来也。于法华会上。乃自述
成。谓我若宿世。不宣弘佛道。则不能疾得阿耨菩提。
佛为正因。馀行为助道。倘经教不弘。则佛法断绝。何
得流通于未来。故法华云。尔时释迦牟尼佛。从法座
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
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应当流布
此法。广令增益。问佛嘱法华。未嘱净土。何以滥引。答
宝王云。法华三昧即念佛三昧也。譬如大虫。又说老
虎。本来无二。汝何疑乎。一尚不可得。不应言。嘱与未
嘱。但明佛意。俱可说也。佛云。舍利弗。悟由顿悟。功由
积累。若不积功。妄希顿悟。决无是处。所以悟后起修。
则取舍应然也。然大约佛意不越乎此。一切善不可
得。应须修善。一切恶不可得。应须断恶。故知菩萨依
之。忍后三祇。终日断恶修善。邪说反此。彼云。一切善
不可得。何以修善。一切恶不可得。何以断恶。所以宝
王云。解目行足。解正即行正。解邪即行邪。魔佛浅深。
俱凭于解一行既尔。万行皆然。故知邪正不信。必落
魔外。倘信邪正。大旨该焉。所望者。意在后来高明。而
有志之士。应以出广长舌相。阐扬弥陀不思议之净
土。传传劝化。使至未来。一切众生。先生彼国。然后分
身。更相度脱。齐成正觉者。愿方满矣。所以初威音王
时。常不轻菩萨。以弘通大乘故。后值燃灯佛授记。于
此世界作佛。即我释迦如来也。于法华会上。乃自述
成。谓我若宿世。不宣弘佛道。则不能疾得阿耨菩提。
1196-A¶ 第 560b 页 X62-0560.png
故又诫罗睺罗云。若欲速成佛果。必须为人说法。盖
虽言专修念佛。亦必承师传也。弘法之功大矣哉。
* 附刻真妄心境图
此图是鄞江妙叶大师所作。余因兹彻證大事之缘。
故附刻之。以报师之深恩。盖余之禅弊。极难透脱。皆
因领悟不真。不得受用耳。故庵提遮女经云。若不见
生性。虽因调伏。少得安处。其不安之相。常为对治。若
能见生性者。虽在不安之处。而安相常现前。盖谓此
也。(和)道光丙午秋薙染。丁未春受具。咸丰甲寅冬。永
公老法师破本分。丙辰夏参国清莲公老和尚重关。
然尔时于心虽安。究未得安。如是二十年来。至同治
乙丑。宁波修舍利殿毕。于时季冬哉生明。忽承佛法
遍一切处。了不可得。原是自家寻常日用耳。至此方
知前非。本分重关。俱未得旨。并录右颂一则云。
二十年云水觅师工。今日方知真妄融。有所色空非
自外。无边刹海是渠中。圣凡不隔东西泯。彼此分明
感应通。十万亿西安养国。了如指掌近前同。
* 真妄心境图
虽言专修念佛。亦必承师传也。弘法之功大矣哉。
* 附刻真妄心境图
此图是鄞江妙叶大师所作。余因兹彻證大事之缘。
故附刻之。以报师之深恩。盖余之禅弊。极难透脱。皆
因领悟不真。不得受用耳。故庵提遮女经云。若不见
生性。虽因调伏。少得安处。其不安之相。常为对治。若
能见生性者。虽在不安之处。而安相常现前。盖谓此
也。(和)道光丙午秋薙染。丁未春受具。咸丰甲寅冬。永
公老法师破本分。丙辰夏参国清莲公老和尚重关。
然尔时于心虽安。究未得安。如是二十年来。至同治
乙丑。宁波修舍利殿毕。于时季冬哉生明。忽承佛法
遍一切处。了不可得。原是自家寻常日用耳。至此方
知前非。本分重关。俱未得旨。并录右颂一则云。
二十年云水觅师工。今日方知真妄融。有所色空非
自外。无边刹海是渠中。圣凡不隔东西泯。彼此分明
感应通。十万亿西安养国。了如指掌近前同。
* 真妄心境图
1196-A¶ 第 560c 页 X62-0560.png
* 金装佛
金即事也。佛即理也。盖二乘乘。伹修空三昧。无相无
作解脱门。不见他方佛面。不植相好等行。尚无净佛
国土。况往生乎。故知理无事则不严。犹之佛。而必须
装于金。表严于事也。而人天乘。虽修种种有相等行。
倘不回愿净土。则漏落三界。不离五趣。故知事无理。
则不尊。犹之金。而必须装于佛。表回于理也。今修净
业人不然。供堂洁净。而佛像端严。即理事双运。当證
果之时。福智圆满。后必作佛。故佛弟子梵语迦叶。此
云饮光。于昔日时。但以少许金铸佛。故遂感世世。身
有金光出现。饮闭乎日月。以是名之。乃至后遇法华
开显而顿悟佛乘。释迦以为授记。大庄严劫作佛。世
界名光德。佛号光明如来。故造佛装金。不可思议者。
1196-A¶ 第 561a 页 X62-0561.png
以此。
* 花献佛
花即因也。佛即果也。大思惟经云。若不散花献佛。虽
得往生。而依报不具。行人修净业时。更以四时香花。
供献于佛。严饰道场。不止往生之依报愈严。究竟此
之妙因。将来必尅于妙果。故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
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昔日有一王
子。名无所畏。以莲花奉献宝藏佛。佛言。汝以花印虚
空。今与汝名虚空印。当来成佛。世界名莲花。佛号莲
花尊如来。所以奉劝世人。应以种种妙花敬佛。惟愿
同往莲花托体。回自向他齐證菩提矣。
* 灯供佛
灯即理也。佛即心也。盖佛本常住于世。皆由娑婆众
生业重。而自巳心灯不朗。以不曾见者。反言佛巳灭
度。乃理不明之故也。是以大觉如来。知此末世苦恼。
故说净土法门。使吾求生往见彼佛。方知本来佛即
自心耳。今以信佛所说。而念佛往生为正因。燃灯供
佛为助缘。可名因缘具足。正助双运。其往生作佛必
矣。阿那律尊者。昔为盗首。入寺盗佛额珠。以箭挑佛
灯。令光不灭。后遇释迦佛世。于法华会上授记。当来
作佛。号普明如来。阿那律是梵语。此云无灭。然则以
灯光之故。其名即云无灭。至于作佛。又号普明。夫为
盗挑灯。果报尚不可思议何况修净土者。又复至心
燃灯。其果报为何如乎。
* 花献佛
花即因也。佛即果也。大思惟经云。若不散花献佛。虽
得往生。而依报不具。行人修净业时。更以四时香花。
供献于佛。严饰道场。不止往生之依报愈严。究竟此
之妙因。将来必尅于妙果。故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
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昔日有一王
子。名无所畏。以莲花奉献宝藏佛。佛言。汝以花印虚
空。今与汝名虚空印。当来成佛。世界名莲花。佛号莲
花尊如来。所以奉劝世人。应以种种妙花敬佛。惟愿
同往莲花托体。回自向他齐證菩提矣。
* 灯供佛
灯即理也。佛即心也。盖佛本常住于世。皆由娑婆众
生业重。而自巳心灯不朗。以不曾见者。反言佛巳灭
度。乃理不明之故也。是以大觉如来。知此末世苦恼。
故说净土法门。使吾求生往见彼佛。方知本来佛即
自心耳。今以信佛所说。而念佛往生为正因。燃灯供
佛为助缘。可名因缘具足。正助双运。其往生作佛必
矣。阿那律尊者。昔为盗首。入寺盗佛额珠。以箭挑佛
灯。令光不灭。后遇释迦佛世。于法华会上授记。当来
作佛。号普明如来。阿那律是梵语。此云无灭。然则以
灯光之故。其名即云无灭。至于作佛。又号普明。夫为
盗挑灯。果报尚不可思议何况修净土者。又复至心
燃灯。其果报为何如乎。
1196-A¶ 第 561b 页 X62-0561.png
* 正助总申回向佛果
心源浩瀚。众生不达。所以滞空溺有。昏迷中道。长流
生死。而不归者。故吾两土慈父。视之悯之。犹如赤子。
忍之不巳。劳开折摄二门。释尊指彼是不死之乡。理
事交融。本来一致。然而不但彼此一致而巳。细详之。
凡道场严饰处。佛前供具。或奉一香。胜报无边。佛在
世时。有长者名栴檀香。昔曾以香泥涂故塔。从是以
来九十一劫。身诸毛孔出栴檀香。优钵华香从其口
出。或供一幡。功德亦尔。佛在世时。有婆多迦。过去曾
作一长幡悬毗婆尸佛塔上。从是以来九十一劫。常
有大幡覆荫其上。或供一盖百缘经云。有一宝盖长
者。过去曾持一摩尼宝珠。盖毗婆尸佛舍利塔头。从
是以来九十一劫。常有自然宝盖覆其顶上。乃至遇
佛出家。皆成佛果。或供一草。一叶。一水。一果。一茶。一
衣。一食。一幢。一幔种种等。亦复如是。无非性起功德。
尽是圆因。皆可回愿佛道。庄严净土。华严经云。此华
藏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河。乃至树林尘毛等处。一
一无不皆是称真如法界。具无边德。吾人果能信此。
然后专切持名愿往。虽隔许土之遥。临终到在刹那。
何则。盖彼慈父门闾倚望。今巳久矣。观此行者。进一
退十。道业荒芜。而败之者众。成之者寡。故第十八愿
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
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当知此乃父子天性相关故
尔。昔唐太宗为秦王时。在军中。使房玄龄。入奏事于
1196-A¶ 第 561c 页 X62-0561.png
高祖。高祖笑曰。玄龄为吾儿奏事。虽隔千里。犹如面
谈。当知彼亦父子天性相关故尔。发是言矣。然彼使
奏尚尔。况吾自称名乎。彼世间父子尚尔。况吾出世
间父子乎。良繇如来佛眼遥见。佛耳遥闻。不止了远
即近。尚且自他同体故能如是也。所以凡有系念者。
道果随愿之所成。
净土證心集卷上(终)
谈。当知彼亦父子天性相关故尔。发是言矣。然彼使
奏尚尔。况吾自称名乎。彼世间父子尚尔。况吾出世
间父子乎。良繇如来佛眼遥见。佛耳遥闻。不止了远
即近。尚且自他同体故能如是也。所以凡有系念者。
道果随愿之所成。
净土證心集卷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