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220031b 页
卷六 第 1a 页 0678-004.png
云笈七签卷之六学六
   (宋朝奉郎尚书度支员外郎充集贤/校理赐绯鱼袋借紫臣张君房集进)
  三洞经教部
   三洞(并序)
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
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
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凤篆龙书
金编玉字修服者因兹入悟研习者得以还
源故玉经隐注云三洞经符道之纲纪本际
经云若有经文具十二部应三洞者是名正
卷六 第 1b 页 0678-005.png
法洞真以不杂为义洞玄以不滞为名洞神
以不测为用故洞言通也三洞上下玄义相
通洞真者灵秘不杂故得名真洞玄者生天
立地功用不滞故得名玄洞神者召制鬼神
其功不测故得名神此三法皆能通凡入圣
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然三洞所起皆有本
迹洞真之教以教主天宝君为迹以混洞太
无元高上玉皇之气为本洞玄之教以教主
灵宝君为迹以赤混太无元无上玉虚之气为
本洞神之教以教主神宝君为迹以冥寂玄
卷六 第 2a 页 0678-006.png
通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也又云天地是玄
义虚是精义神是无累之义此既三洞垂法
从仙达圣品级转迁之理也谓修学之人始
入仙阶登无累境故初教名洞神神宝其次
智渐精胜既进中境故中教名洞玄灵宝既
登上境智用无滞故上教名洞真天宝也通
名宝君者宝是可尊君是群义明为群生之
所尊仰也又洞真法天宝君住玉清境洞玄
法灵宝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宝君住太清
境此为三清妙境乃三洞之根源三宝之所
卷六 第 2b 页 0678-007.png
立也今明玉以无杂就体而名玉清也上以
上登逐用而名上清也泰以通泰体事故为
太清也又修道之人初登仙域智用通泰渐
升上境终契真淳故以三境三名示其阶位
之始也通名三清者言三清净土无诸染秽
其中宫主万绪千端结气凝云因机化现不
可穷也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
用分三皆以诱俗修仙从凡證道皆渐差别
故有三名其经题目洞神即云洞神三皇洞
玄即云洞玄灵宝洞真即杂题诸名或言以
卷六 第 3a 页 0678-008.png
教垂文或以色声著体并是难思知用随方
立名耳
原夫经教所出按业报经应化经并云天尊
曰吾以道气化育群方从劫到劫因时立化
吾以龙汉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天宝君化
在玉清境说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
大乘之道也玉纬云洞真是天宝君所出又
云以元始高上玉帝出上清洞真之经三百
卷玉诀九千篇符图七千章秘在九天之上
大有之宫后传玉文付上相青童君封于玉
卷六 第 3b 页 0678-009.png
华宫元景元年又封一通于西城山中又太
帝君命榑桑太帝旸谷神王出独立之诀三
十卷上经三百卷行之于世又襄城小童授
轩辕黄帝七元六纪飞步天纲之经汉元封
元年西王母上元夫人同授汉武帝灵飞六
甲上清十二事又太元真人茅盈受西城王
君所传玉佩金珰缠璇之经又玄洲上𡖖苏
林真人受涓子所传三一之法又真人王褒
汉平帝时西城王君所传上清宝经三十一
卷𣈆成帝时于汲郡传南岳魏夫人夫人之
卷六 第 4a 页 0678-010.png
子传茅山杨羲羲传许迈迈复师南海太守
鲍靓受上清诸经迈弟谧谧子玉斧皆受三
天正法曲素凤文
天尊曰吾以延康元年号无始天尊亦名灵
宝君化在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
中九真中乘之道也玉纬云洞玄是灵宝君
所出高上大圣所传按元始天王告西王母
曰太素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文真文篇
目十二部妙经合三十六帙又四极盟科云
洞玄经万劫一出今封一通于劳盛山昔黄
卷六 第 4b 页 0678-011.png
帝于峨嵋山诣天真皇人请灵宝五芽之经
于青城山诣宁封真君受灵宝龙蹻之经又
九天真王降于牧德之台授帝喾灵宝天文
帝行之得道遂封秘之于钟山又夏禹于阳
明洞天感太上命绣衣使者降授灵宝五符
以理水檄召万神后得道为太极紫庭真人
演出大小劫经中山神咒八威召龙等经今
行于世矣时太极真人徐来勒与三真人以
巳卯年正月降天台山传灵宝经以授葛玄
玄传郑思远思远以灵宝及三洞诸经付玄
卷六 第 5a 页 0678-012.png
从弟少传奚奚付子护军悌悌付子洪洪即
抱朴子也又于马迹山诣思远告盟奉受洪
又于𣈆建元二年三月三日于罗浮山付弟
子安海君望世等后从孙巢甫𣈆隆安元年
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遂行于世今所传者
即黄帝帝喾禹葛玄所受者十二部文未全
降世
天尊曰吾以赤明之年号梵形天尊亦名神
宝君化在太清境说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
中九仙小乘之道也玉纬云洞神经是神宝
卷六 第 5b 页 0678-013.png
君所出西灵真人所传此文在小有之天玉
府之中序目曰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
古三皇所授之书亦诸仙人所授以藏名山
昔黄帝东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真人受三
皇内文又黄卢子西岳公皆受禁虎豹之术
真人介象受乘虎之符八威使者受策虎豹
文又鲍靓于𣈆惠帝永康年中于嵩山刘君
石室清斋思道忽有刻石三皇天文出于石
壁靓以绢四百尺告玄而受后授葛洪又壶
公授费长房亦有洞神之文石室所得与今
卷六 第 6a 页 0678-014.png
三皇文小异陆修静先生得之传孙游岳游
岳传陶隐居其天中十二部经未尽出世今
传者是黄帝黄卢子西岳公鲍靓抱朴子所
授者也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初中后法
三种分别以教于世夫三洞者盖是一乘之
妙旨三景之玄言了达则上圣可登晓悟则
高真斯陟龙章凤篆显至理之良诠玉简金
书引还元之要术故玉经隐注云三洞经符
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真之首经矣岂中
仙之所闻哉正一经又云三洞妙法兼而该
卷六 第 6b 页 0678-015.png
之一乘道也
   三洞品格
八素真经云太上之道有三上真之道有七
中真之道有六下真之道有八今出如左
玉清隐书
神虎大符
金虎真符
 右是太上之道行此真道得为太上之真
 位为上真玉皇君也
太上郁仪奔日文
卷六 第 7a 页 0678-016.png
太上结璘奔月章
太上八素奔晨隐书
太微帝君飞行天纲上经
高上大洞真经三十九章
金阙灵书紫文上经
黄老八道九真中经
 右上真之道总而行之其道则为上清上
 元真人
太丹隐书朝真上经玉帝神符
三天正法凤真之文九真升玄文
卷六 第 7b 页 0678-017.png
三元布经四真之章太上金策
方诸洞房玉字上经六甲灵飞符
灵宝秘符三皇内文天文大字
青要紫书曲素诀词三五顺行经
 右中真之道总而行之则为上清中道真
 人
上清九化十变三九素语
丹景道精隐地八术
天关三图玄皇玉书
神州七变七转洞经
卷六 第 8a 页 0678-018.png
紫度中方石精玉马水母经
绛绿黄道玉目龙书众文
素奏中章五行秘符
五帝玉女上元五书
 右下真之道总而行之则为上清下元真
 人也
元始天王告西王母曰太上紫微宫中金格
玉书灵宝真文篇目有十部妙经合三十六
卷是灵宝君所出高上大圣所撰具如灵宝
疏释有二十一卷已现于世十五卷未出孟
卷六 第 8b 页 0678-019.png
法师云高玄大法师夏禹师仙公所撰十卷
及修行要用五卷足为三十六合为六卷即
今世所行其后分有内教十卷即是升玄之
文亦世所行也按太玄都四极盟科曰洞玄
经万劫一出今封一通于太山一通于劳盛
山元始天王告西王母云太上紫微金格玉
书灵宝真文十部妙经太上所秘不尽传世
王母所得讵已极源五岳所藏亦多不备龟
山西室王屋南洞天经备足昔黄帝登峨嵋
山诣天真皇人请受此法驾龙升玄帝喾之
卷六 第 9a 页 0678-020.png
时九天真王驾九龙之舆降牧德之台授帝
喾此法帝后封之于钟山夏禹所感之书出
见有异今略序者按真一自然经云太极真
人夏禹通圣达真太上命钞出灵宝自然经
分别有大小劫品经栖山神咒八威召龙神
经云小劫至时必脱大水焉又云徐来勒等
三真以已卯年正月一日日中时于会稽上
虞山传仙公葛玄玄字孝先后于天台山传
郑思远竺法兰释道微道微传昊主孙权等
仙公升化令以所得三洞真经一通传弟子
卷六 第 9b 页 0678-021.png
一通藏名山一通付家门子孙与从弟少传
奚奚子护军悌悌子洪洪又于马迹山诣思
远盟而授之洪号曰抱朴子抱朴以建元六
年三月三日于罗浮山隆安之末传道士任
延庆徐灵期之徒相传于世于今不绝玉纬
云昔元始天王以开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午
中时三天玉童传皇上先生教曰若白简青
箓之人自然得乎此法又虚无先生传于唐
尧后圣帝君命小有天王撰集宣行青童君
云自唐尧之后得上文者乃七千人此飞龙
卷六 第 10a 页 0678-022.png
玄升或沦化潜引不可具记得道者皆藏文
五岳经内明三劫化主及开皇劫以此妙经
生天立地大圣应于始青之中号元始天尊
或太上道君人天化主此如三宝科释今不
具详玉经隐注云三皇天文或云洞神或云
洞仙或云太上玉策洞仙者明此教法能通
行者登太清仙故曰洞仙也玉策者是策进
之名亦是扶持之目谓策勤行者扶持使仙
也三皇文者洞神第十四云第一天皇文内
字字者志也明天使人仰观上文心识觉悟
卷六 第 10b 页 0678-023.png
内志习勤外不炫耀第二地皇内记书文文
者明也内学志明记正无惑舒以广济缘明
至极也第三人皇文文者明也人能俯察地
理法地则天定内安外普度无穷同归玄门
由学所得此并经释也又称三皇经者谓三
皇各受隔世禀行又八帝之经亦是随方为
化犹如灵宝一文五帝分宝即为五帝文鲍
南海序目云上古初以授于三皇名之三皇
文也洞神第六又云仙人曰皇文乃是三皇
已前鸟迹之始大章者也第三又云皇文帝
卷六 第 11a 页 0678-024.png
书皆出自然虚无空中结气成字又云本源
无异矣至于三皇各受一部分为三元三才
之道也第十三卷云三元八会自然成文方
丈悬空字字各现第十四云得失由人此文
不灭圣真宝之镇太极宫中也
序目云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
所受之书也天皇一卷地皇一卷人皇一卷
凡三卷皆上古三皇时所授之书也作字似
符文又似篆文又似古书各有字数神宝君
所出西灵真人所撰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
卷六 第 11b 页 0678-025.png
之中诸仙人授之以藏诸名山石室皆不具
足唯蜀郡蛾嵋山具有此文昔仙人智琼以
皇文二卷见义起不能解遂还之王公以帛
公精勤所得传之贤达宣行至今大字序说
十四篇是天文次第之诀小有经下记所载
十一卷推部本经分别仪式合一十四卷今
孟先生所录者是其山中所传犹十一卷此
二本并行于世抱朴子云昔黄帝东到青丘
过风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𣈆时鲍靓
学道于嵩高以惠帝永康二年于刘君石室
卷六 第 12a 页 0678-026.png
清斋忽有三皇文刊石成字乃依经以四百
尺绢告玄而受后亦授葛洪按三皇经序云
鲍君所得石室之文与世不同洪或兼受也
陆先生时所得初传弟子孙游岳有四卷而
已孙后传陶先生先生分析支流稍至十一
卷耳即山中所传者是命召咒文云三皇治
世各受一卷以理天下有急皆召天地鬼神
敕使之号曰三坟后有八帝次三皇而治人
各授一卷凡八卷号曰八索八帝之治邪鬼
逆窜黄帝述以断邪恶
卷六 第 12b 页 0678-027.png
   七部并序
夫七部者盖乃总道化之教方统玄门之正
典包罗群艺综括众文六综之辩莫阶五时
之说非拟睹斯法海靡不成真涉此慈波咸
皆舍伪者也
七部者今因正一经次一者洞神部二者洞
玄部三者洞真部四者太清部五者太平部
六者太玄部七者正一部前之三部已如三
洞义释今释后四言太清者孟法师云大道
气之所结清虚体大故曰太清以境目经也
卷六 第 13a 页 0678-028.png
今谓此经是从所辅之境得名何者此经既
辅洞神洞境是太清故也亦未必示者此经
既明金丹之术服御之者远升太清故言太
清也太平者太言极太平谓和平明六合太
通为一正平之气斯行故太平经云今平气
行矣平亦是安又云欲复古太平之法先安
中气也又云三五气和日月常光明乃为太
平尔雅云明成也此亦可训明言明君治世
成济品物为太平也或有解云三阶正为太
平或有解云景星现曰太平此并一事为释
卷六 第 13b 页 0678-029.png
耳今明此经现世能使六合同风万邦共轨
君明物度可谓太平也太玄者孟法师云是
太玄都也今为老君既隐太平之乡亦未详
此是何所必非摄迹还本遣之又遣玄之又
玄寄名太玄耶此经名太玄者当是崇玄之
致以玄为太故曰太玄也若言起自玄都不
无此义但七部皆尔非独此文也正一者盟
威经云正以治邪一以统万又言法文者法
以合离文以分理此言众生离本所以言离
故下文云反离还本合真舍伪由法乃成言
卷六 第 14a 页 0678-030.png
统万者总摄一切令得还真故下文云一切
学士觉悟少欲欲少近乎道宗宗道在乎戒
也治邪文云众生根粗去道赊邈大道慈悲
立法训治趣令心开两半成一一成无败与
常道合真故曰正一法文也通言部者以部
别为义三部通名太正一独称正者以三部
辅于三洞大法故言太正一既通陈三乘简
异邪道故称为正也
   四辅
第一太清者太一为宗
卷六 第 14b 页 0678-031.png
老君演说建丰经云微妙之旨出于太清天
老秘谶经云生道实妙人不释诚释诚不倦
升太清也九君申明道要云太清中经元始
出来出于老君传付元君九皇真人祖习不
绝皆开此君也正一经云太清金液天文地
理之经四十六卷此经所明多是金丹之要
又著纬候之仪今不详辩按黑录所明即汉
安元年太上以此经四十六卷付于天师因
此至今也
第二太平者三一为宗
卷六 第 15a 页 0678-032.png
老君所说甲部第一云学士习用其书寻得
其根根之本宗三一为主玉纬云太平者六
合共行正道之号也今宛利世界九州八十
一域摆除六天上间神人详说古道家国安
宁长居庆乐丁部第四云欲知吾道大效付
贤明道德之君使其按用之立与天地乃响
应是其大明效證验也甲部第一又云诵吾
书灾害不起此古贤圣所以候得失之文也
又云书有三等一曰神道书二曰覈事文三
曰浮华记神道书者精一不离实守本根与
卷六 第 15b 页 0678-033.png
阴阳合与神同门覈事文者覈事异同疑误
不失浮华记者离本已远错乱不可常用时
时可记故名浮华记也又云澄清大乱功高
德正故号太平若此法流行即是太平之时
故此经云应感而现事已即藏又云圣主为
治谨用兹文凡君在位轻忽斯典然其卷数
或有不同今甲乙十部合一百七十卷今世
所行按正一经云有太平洞极之经一百四
十四卷今此经流亡殆将欲尽此之二经并
是盛明治道及證果修因禁忌众术等也若
卷六 第 16a 页 0678-034.png
是一百四十卷洞极经者按正一经此汉安
元年太上亲授天师流传兹目若是甲乙十
部者按百八十戒云是周𧹞王时老君于蜀
郡临邛县授于琅琊干吉尔来又隐近人相
传云海嵎山石函内有此经自宋梁以来求
者不得或往取之每值风雨暝暗雷电激扬
至陈祚开基又屡取不得每至山所风雨如
故至宣帝立帝好道术乃命太平周法师讳
智响往取此经法师挺素清高良难可序受
请至山清斋七日将就取经未展之顷朝云
卷六 第 16b 页 0678-035.png
暗野晓雾昏山师拜礼进趋天光开朗乃命
从人数十齐心运力前跪取函函遂不得开
法师敛气开之乃见此经请还台邑帝乃具
礼迎接安于至真观供养经放大光明倾国
人民并皆瞻仰帝命法师于至真观开敷讲
说利安天下时称太平自此以来其文盛矣
帝因法师得此经故号法师为太平法师即
臧靖法师之禀业也
第三太玄者重玄为宗
老君所说故经云玄玄至道宗然其卷数亦
卷六 第 17a 页 0678-036.png
有不同正一经云太玄道经二百七十卷今
玉纬所撰止有一百三十五卷又非尽是本
经馀者不见当时运会未行然此经所明大
略以玄为致故太玄经云无无曰道义极玄
玄乐真人云道德五千文兹境之经也旧云
道德经有三卷玉纬云其中经珍秘部入太
清亦未详此解按西升序云列以二篇乃河
滨授于汉文又云素书二卷尹喜所受凡得
五卷既说有三时玄靖法师开为三部宗致
道德二卷是先说以道德为体其致则总以
卷六 第 17b 页 0678-037.png
其文内无的对扬之旨故也西升次说以无
欲为体故云当持上慧源妙真一后说既盛
明真一故以真一为体其源流者所授尹生
五卷由渐甚多今不更说通诸一部者按正
一经云太上亲授天师太玄经有二百七十
卷推检是汉安元年七月得是经尔来传世
乃至今日但其零落阙遗亦是运还天府耳
第四正一者真一为宗
太上所说正一经天师自云我受于太上老
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谓之新者物厌故旧
卷六 第 18a 页 0678-038.png
盛新新出名异实同学正除邪仍用旧文承
先经教无所改造亦教人学仙皆用上古之
法王长虑后改易法师故撰传录文名为正
一新出仪故天师云后世男女必改吾法贪
财爱色不施散一切汝曹重檐地狱为家宜
各慎之正一经云正一法文一百卷今孟法
师录亦一百卷凡为十帙未知并是此经不
耳斯经所明总述三乘之用故此经云正一
遍陈三乘王长所撰新出之仪四十卷但未
有次第长既随师升玄于时多承口诀秖录
卷六 第 18b 页 0678-039.png
为卷名未诠次第也其源流者玉纬云昔元
始天王以开皇元年七月七日丙午中时使
玉童传皇上先生白简青箓之文自然得乎
此法虚无先生传于唐尧又后圣帝君命小
有天王撰集宣行青童云自尔之后得此文
者乃七千人皆飞龙玄升或沦化潜引不可
具记得道者藏文五岳精思积感先得此文
此文极妙得之随缘文来或出河洛或戒经
方依因结果也汉末有天师张道陵精思西
山太上亲降汉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
卷六 第 19a 页 0678-040.png
正法命为天师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
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
之诀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按正一经治
化品目录云正目经九百三十卷符图七十
卷合千卷付天师正一百卷即在其内后会
教重自当具显道本尊卑经云真经要妙其
文无双三十六万四千正言无数不离正一
演气布化五千为宗真精要妙三洞为最也
然此法虽复久远论其所盛起自汉朝天师
既升天后以此法降与子孙弟子嗣师系师
卷六 第 19b 页 0678-041.png
及诸天人一切内外至信者修行传习屡有
传道之人今不具载此文因此行矣谨按正
一经图科戒品云太清经辅洞神部金丹以
下仙业太平经辅洞玄部甲乙十部以下真
业太玄辅洞真部五千文以下圣业正一法
文宗道德崇三洞遍陈三乘太平经云辅者
父也今言三太辅三洞者取其事用相资成
生观解若父之能生也众生钝劣闻深教不
解更须开说翼成方能显悟即是扶赞之义

卷六 第 20a 页 0678-042.png
   十二部
夫十二部经者盖是通三乘之妙训贯七部
之鸿规寻之者知真玩之者悟理实出生死
之津梁入大道之途径故正一经云三乘所
修各十二部
夫十二部道义通于三乘今就中乘为释馀
例可知十二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
诀第四灵图第五谱录第六戒律第七威仪
第八方法第九众术第十记传第十一赞颂
第十二表奏言本文者即三元八会之书长
卷六 第 20b 页 0678-043.png
行元起之说其例是也紫微夫人云三元八
会之书太极高真所有本者始也根也是经
教之始文字之根又为得理之元万法之本
文者分也理也既能分辨二仪又能分别法
相既能理于万事又能表诠至理如木有文
亦名为理也不名真文者十二义通三乘真
文教主中洞非通义也神符者即龙章凤篆
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神则不测为义符
以符契为名谓此灵迹神用无方利益众生
信若符契玉诀者如河上释柱下之文玉诀
卷六 第 21a 页 0678-044.png
解金书之例是也玉名无染诀语不疑谓决
定了知更无疑染灵图者如含景五帝之像
图局三一之形其例是也灵妙也图度也谓
度写妙形传流下世谱录者如生神所述三
君立本所陈五帝其例是也谱绪也录记也
绪记圣人以为教法亦是绪其元起使物录
持也戒律者如六情十恶之例是也戒者解
也界也止也能解众恶之縳能分善恶之界
防止诸恶也律者率也直也慄也率计罪愆
直而不枉使惧慄也威仪者如斋法典戒请
卷六 第 21b 页 0678-045.png
经轨仪之例是也威是俨嶷可畏仪是轨式
所宜亦是曲从物宜为威法也方法者如存
三守一制魄拘魂之例是也方者方所法者
节度修行治身有方所节度也众术者如变
丹鍊石化形隐景之例是也众多也术道也
为趣至极之初道也记传者如道君本业皇
人往行之例是也记志也传传也谓记至本
业传示学人赞颂者如五真新颂九天旧章
之例是也赞以表事颂以歌德故诗云颂者
美盛德之形容亦曰偈偈憩也以四字五字
卷六 第 22a 页 0678-046.png
为憩息也表奏者如六斋启愿三会谒请之
例是也表明也奏凑也谓表心事上共凑大
道通言部者以部类为义亦以部别为名谓
别其义类以相从也无方释义十二互通从
通制别意如前释然十二部内唯本文有通
相别相以十二部皆是文字为得理之本通
名为本文本文犹是经之异名十二部既通
名为经是通相本文也于通相文内则出一
部是五篇真文有生天立地之能是一切法
本为别相本文也不可言十二部皆是玉诀
卷六 第 22b 页 0678-047.png
别出一部是别相玉诀也馀部例然又有长
行为偈本称本文者馀二乘经望此可知本
文是生法之本数自居前既生之后即须扶
养故次辩神符八会云篆三元玉字若不谙
鍊岂能致益故须玉诀释其理事也众生暗
钝直闻声教不能悟解故立图像助以表明
圣功既显若不祖宗物情容言假伪故须其
谱录也此之五条生物义定将欲辅成必须
鉴戒恶法文弊宜前防止故有戒律既舍俗
入道出家簉于师宝须善容仪故次明威仪
卷六 第 23a 页 0678-048.png
也又前乃防恶宿罪未除故须修斋轨仪悔
已生恶也仪容既善宿根已净须进学方术
理期登真要假道术之妙显平记传论圣习
学以次相从也亦是学功既著名传竹帛故
次记传始自生物终乎行成皆可嘉称故次
有赞颂又前言诸教多是长行散说今论赞
颂即是句偈结辞既切功满德成故须表申
灵府如斋讫言功之例故终乎表奏也又前
十一部明出世之行后之表奏祛世间之灾
如三元涂炭子午请命之流皆关表也
卷六 第 23b 页 0678-049.png
   三十六部
三乘之中乘各有十二部故合成三十六部
也论其相摄者一往大乘具有三十六部中
乘具有二十四部小乘唯十二部何者以大
得兼小故也又大乘得学小为遍行也小不
得兼学大故止十二中乘可知此远论界内
化门意也再论三洞即是会前三乘入此一
乘故三洞大乘唯一耳而又约三洞开三乘
者此欲示一乘之内无所不包又云有二经
不同一者太玄部老君自然斋仪云经有三
卷六 第 24a 页 0678-050.png
条一曰天经天真所修二曰地经洞天所习
三曰人经世间所行三景之法相通而成一
曰三乘三乘之用各有十二部交会相通总
曰三十六部十二条一曰无为二曰有为三
曰无为而有为四曰有为而无为五曰续爱
六曰断爱七曰不断不续八曰分段九曰无
断十曰知微十一曰知彰十二曰适用当境
而曰十二部隐显兼施则有七十二部今谓
此文所出前之三经自可是教后之十二意
在行也二者正一所明十二者一者心迹俱
卷六 第 24b 页 0678-051.png
无为二者心无为迹有为三者心有为迹无
为四者舍家处人间五者携家入川泽六者
出世与人隔绝七者与世和光同尘八者断
欲斯断九者不断而断十者游空中十一者
在地下十二者住天上三乘皆有十二故成
三十六部也释此文意已在位业义科但此
两经名味不同者亦当教义自是一途之说
耳太玄所出多据于心正一所明通论心迹
但太玄十二中第八一事言分段考事涉迹
又不显十二部经科
卷六 第 25a 页 0678-052.png

云笈七签卷之六








卷六 第 25b 页 0678-05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