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立愿法¶ 第 387b 页
径中径又径卷三
* 立愿法
** 决定门
信而无愿。信即虚浮。即有愿矣。或以此生巳晚。功
效难期。惟求来世为人。出家修行。此意非不甚善。
殊不思今世所造之业。能必来世为人乎。能必为
人。仍知佛法乎。一蹉百蹉。悔之无及必。须𢬵此一
立愿法¶ 第 387c 页 X62-0387.png
生。咬定牙根。非往极乐国土不可。非此生即往不
可。如此发愿。方可谓之决定。愿既坚决。功自精进。
有志竟成。岂虚语哉。辑决定门。
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曰。八德池中莲巳种。果然
一念甚宏深。滋培虽藉如来力。长养凭依决定心。又
谕诸人曰。此土有发愿往生者。彼土即生莲花。故作
是语。汝等应生深信。
五代永明延寿禅师万善同归集曰。九品经文。自有
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观。上品
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薰。回向发愿。得成末
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面常西向。当
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
如就刑狱。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
愿脱苦轮。速證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
如斯至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
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
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
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声
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也。
宋慈照大师子元作劝人发愿偈云。万法从心生。万
法从心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持戒无信愿。不
得生净土。唯得人天福。福尽受轮回。辗转难脱离。看
经无慧眼。不识佛深意。后世得聪明。乱心难出离。不
如念佛好。现世无名利。行坐不多罗。则是阿弥陀。发
可。如此发愿。方可谓之决定。愿既坚决。功自精进。
有志竟成。岂虚语哉。辑决定门。
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曰。八德池中莲巳种。果然
一念甚宏深。滋培虽藉如来力。长养凭依决定心。又
谕诸人曰。此土有发愿往生者。彼土即生莲花。故作
是语。汝等应生深信。
五代永明延寿禅师万善同归集曰。九品经文。自有
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观。上品
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薰。回向发愿。得成末
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面常西向。当
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念。
如就刑狱。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
愿脱苦轮。速證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恩。
如斯至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
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
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
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声
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也。
宋慈照大师子元作劝人发愿偈云。万法从心生。万
法从心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持戒无信愿。不
得生净土。唯得人天福。福尽受轮回。辗转难脱离。看
经无慧眼。不识佛深意。后世得聪明。乱心难出离。不
如念佛好。现世无名利。行坐不多罗。则是阿弥陀。发
立愿法¶ 第 388a 页 X62-0388.png
愿持戒力。回向生乐国。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释
迦金口说。弥陀亲摄受。诸佛皆护念。诸天善护持。见
此念佛人。与佛不相远。应当坐道场。转于大法轮。普
度无边众。譬如贫家女。腹孕转轮王。诸天常爱护。贫
女自不知。腹中有贵子。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忆
佛常念佛。不久当成佛。诸佛善护持。其人自不知。我
当生净土。却要来后世。再得生人中。譬如贫人家。地
内有伏藏。藏神常守护。不令其有失。贫人自不知。家
内有宝藏。逐日趁客作。求衣食自济。今此念佛人。其
意亦如是。不知念佛人。具足如来藏。自说我无分。反
要生人中。譬如病人家。自有真妙药。不知妙药性。不
能自治病。每日床枕边。痛苦受无量。今此念佛人。其
意亦如是。不知念佛心。能灭贪嗔痴。能为大医王。能
为大宝藏。利济一切人。能为大法王。覆护一切众。将
谓是凡夫。不得生净土。且自持斋戒。后世愿为人。辗
转更修行。方可生彼国。多见修行人。常作如是说。不
称弥陀愿。不合净土经。邪见障覆心。毕竟难出离。非
是他人障。皆是自障心。今世不得生。一蹉是百蹉。劝
汝修行人。信我如来说。佛无不实语。岂是虚诳言。但
当自精勤。一心求净土。因风吹于火。用力不消多。幸
有念佛心。回愿超三界。逢宝不取宝。遇食长苦饥。咄
哉大丈夫。不见真实意。我今略劝赞。辗转传与人。代
我广流通。作于如来使。真是诸佛子。真名报佛恩。普
愿如说行。同生极乐国。
迦金口说。弥陀亲摄受。诸佛皆护念。诸天善护持。见
此念佛人。与佛不相远。应当坐道场。转于大法轮。普
度无边众。譬如贫家女。腹孕转轮王。诸天常爱护。贫
女自不知。腹中有贵子。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忆
佛常念佛。不久当成佛。诸佛善护持。其人自不知。我
当生净土。却要来后世。再得生人中。譬如贫人家。地
内有伏藏。藏神常守护。不令其有失。贫人自不知。家
内有宝藏。逐日趁客作。求衣食自济。今此念佛人。其
意亦如是。不知念佛人。具足如来藏。自说我无分。反
要生人中。譬如病人家。自有真妙药。不知妙药性。不
能自治病。每日床枕边。痛苦受无量。今此念佛人。其
意亦如是。不知念佛心。能灭贪嗔痴。能为大医王。能
为大宝藏。利济一切人。能为大法王。覆护一切众。将
谓是凡夫。不得生净土。且自持斋戒。后世愿为人。辗
转更修行。方可生彼国。多见修行人。常作如是说。不
称弥陀愿。不合净土经。邪见障覆心。毕竟难出离。非
是他人障。皆是自障心。今世不得生。一蹉是百蹉。劝
汝修行人。信我如来说。佛无不实语。岂是虚诳言。但
当自精勤。一心求净土。因风吹于火。用力不消多。幸
有念佛心。回愿超三界。逢宝不取宝。遇食长苦饥。咄
哉大丈夫。不见真实意。我今略劝赞。辗转传与人。代
我广流通。作于如来使。真是诸佛子。真名报佛恩。普
愿如说行。同生极乐国。
立愿法¶ 第 388b 页 X62-0388.png
元优昙大师曰。真信修行之事。端的是要生极乐世
界。专意一念持一句阿弥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师。
只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狱之猛将。只
此一念。是斩群邪之宝剑。只此一念。是开黑暗之明
灯。只此一念。是渡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是医生死
之良方。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径路。只此一念。是本
性弥陀。只此一念。达唯心净土。但只要记得这一句
阿弥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
无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乐也如是念。病苦
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
不昧。又何必问人觅归程乎。
又曰。凡修净土之人。灼然自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
便休。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须是把做一件事始
得。若也半进半退。似信似疑。到了济得甚么边事。如
何出离轮回。若是信得及。便从今日去。发大勇猛。发
大精进。莫问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但只执持一句
南无阿弥陀佛。如靠著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
专其心。一其意。或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默念专念。
系念礼念。念兹在兹。常忆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
念。坐也念。心念不空过。念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
放舍。绵绵密密。如鸡抱卵。常教一气相接。即是净念
相继。更加智照。则知净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人修
进工夫。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遇苦乐逆顺
境界现前。只是念阿弥陀佛。无一念变异心。无一念
立愿法¶ 第 388c 页 X62-0388.png
退惰心。无一念杂想心。直至尽生。永无别念。决定要
生西方极乐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则历劫无明生死
业障。自然消殒。尘劳习漏。自然净尽无馀。亲见弥陀。
不离本念。功成行满。愿力相资。临命终时。定生上品。
天如法师净土或问。问曰。念念相续之修。岂非余所
愿也。奈何定力未成。念头无主。或旧学未忘。或邪思
乱起。或境缘相触。照顾不牢。或情想纷飞。遏捺不住。
不觉念头东走西走。眨得眼来。千里万里去了。又或
惹著一毫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摆脱不去。
岂特间断而巳哉。言之可惭。思之可恸。又当何策以
治之。答曰。呜呼。此天下学者之通病也。汝当间断之
时。若不痛加鞭策。则专修无间之念。永无成就之期。
古人有三种痛鞭之策。一曰报恩。二曰决志。三曰求
验。第一报恩者。既修净土。当念报恩。佛恩国恩。固未
暇论。只如父母养育之恩。岂非重恩。师长作成之德。
岂非重德。你最初出家。便说要报重恩。后来行脚。又
说要报重德。离乡别井二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
苦。你总不顾。父母老病。你又不看。及闻其死。你也不
归。如今或在三途受罪受苦。望你救他。望你度他。你
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自救不了。自救不
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你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人。
经云。不孝之罪。当堕地狱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
地狱业也又且不蚕而衣。不耕而食。僧房卧具。受用
现成。你当勤修净业。图报信施之恩。祖师道。此是施
生西方极乐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则历劫无明生死
业障。自然消殒。尘劳习漏。自然净尽无馀。亲见弥陀。
不离本念。功成行满。愿力相资。临命终时。定生上品。
天如法师净土或问。问曰。念念相续之修。岂非余所
愿也。奈何定力未成。念头无主。或旧学未忘。或邪思
乱起。或境缘相触。照顾不牢。或情想纷飞。遏捺不住。
不觉念头东走西走。眨得眼来。千里万里去了。又或
惹著一毫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摆脱不去。
岂特间断而巳哉。言之可惭。思之可恸。又当何策以
治之。答曰。呜呼。此天下学者之通病也。汝当间断之
时。若不痛加鞭策。则专修无间之念。永无成就之期。
古人有三种痛鞭之策。一曰报恩。二曰决志。三曰求
验。第一报恩者。既修净土。当念报恩。佛恩国恩。固未
暇论。只如父母养育之恩。岂非重恩。师长作成之德。
岂非重德。你最初出家。便说要报重恩。后来行脚。又
说要报重德。离乡别井二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
苦。你总不顾。父母老病。你又不看。及闻其死。你也不
归。如今或在三途受罪受苦。望你救他。望你度他。你
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自救不了。自救不
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你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人。
经云。不孝之罪。当堕地狱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
地狱业也又且不蚕而衣。不耕而食。僧房卧具。受用
现成。你当勤修净业。图报信施之恩。祖师道。此是施
立愿法¶ 第 389a 页 X62-0389.png
主妻子分上减剋将来。道眼未明。滴水寸丝。也须牵
犁拽杷偿他始得。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
成。酬偿有分。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畜生业也。第
二决志者。若学专修。志须决定。你一生参禅。禅既不
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头未死。又要说
几句禅。又要说几句教。又要写几个字。又要做几首
诗。情挂两头。念分四路。祖师道。毫釐系念。三涂业因。
瞥尔情生。万劫羁锁。你却志无决定。情念多端。因此
多端。间断正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羁锁
业也。又且守护戒根。志不决定。或因身口。念念驰求。
教中道。宁以洋铜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饮食。
宁以热铁缠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况因诸
戒不严。邪心妄动。因此妄动。间断专修。然则一念间
断之心。何止热铁洋铜业也。又且断除憎爱。志不决
定。每于虚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属我。便生贪爱。名
利属他。便生憎妒。古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
逐憎。同入火坑。你却因此爱憎。间断净土。然则一念
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业也。第三取验者。既学专
业。当求灵验。你如今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临终
更有几多。须在目前。便要见佛。只如庐山远法师。一
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顶。又如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
得见佛。又如少康法师。唱佛一声。众见一佛从口飞
出。唱佛十声。则有十佛从口飞出。如贯珠焉。此等灵
验。万万千千。你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
犁拽杷偿他始得。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
成。酬偿有分。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畜生业也。第
二决志者。若学专修。志须决定。你一生参禅。禅既不
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头未死。又要说
几句禅。又要说几句教。又要写几个字。又要做几首
诗。情挂两头。念分四路。祖师道。毫釐系念。三涂业因。
瞥尔情生。万劫羁锁。你却志无决定。情念多端。因此
多端。间断正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羁锁
业也。又且守护戒根。志不决定。或因身口。念念驰求。
教中道。宁以洋铜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饮食。
宁以热铁缠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况因诸
戒不严。邪心妄动。因此妄动。间断专修。然则一念间
断之心。何止热铁洋铜业也。又且断除憎爱。志不决
定。每于虚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属我。便生贪爱。名
利属他。便生憎妒。古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
逐憎。同入火坑。你却因此爱憎。间断净土。然则一念
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业也。第三取验者。既学专
业。当求灵验。你如今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临终
更有几多。须在目前。便要见佛。只如庐山远法师。一
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顶。又如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
得见佛。又如少康法师。唱佛一声。众见一佛从口飞
出。唱佛十声。则有十佛从口飞出。如贯珠焉。此等灵
验。万万千千。你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
立愿法¶ 第 389b 页 X62-0389.png
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
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
道业也。戒之戒之。如上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
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既见乐邦之佛。即
见十方诸佛。既见十方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既
见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用现前。然后推其悲愿。广
化一切众生。此名净土禅。亦名禅净土也。
大佑指归集灵芝观经疏曰。有人发愿。愿未得道前。
所生之处。值佛闻法。童真出家。今谓若生净土。则任
运值佛为僧。只由不知净土。故有此愿。禅讲宗师。率
多此见。尝试语曰。汝今巳得男子为僧。只合便求出
离。何乃复求男子再愿出家。略无胜进乎。
又曰。众生颠倒。耽著五欲。不求出离。未有能发决定
心愿生极乐世界者。至于冤憎会遇。恩爱别离。老病
死相。危险逼迫。颠沉痛毒。不可堪忍。然后悲涕号呼。
归依佛宝。以冀脱死。又富贵之人。常于佛事不暇修
习。而有暇者。失于不信。能信者又患于不能断疑。至
于困苦而发心者。多失于迟暮。故知生正信发正念
而修善缘者。岂易事哉。
省庵大师实贤作劝发菩提心文。阐明十种因缘。有
曰。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趣向有门。开发有地。唯
愿大众。悯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
发者今发。巳发者增长。巳长长者令令相续。勿畏难
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
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
道业也。戒之戒之。如上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
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既见乐邦之佛。即
见十方诸佛。既见十方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既
见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用现前。然后推其悲愿。广
化一切众生。此名净土禅。亦名禅净土也。
大佑指归集灵芝观经疏曰。有人发愿。愿未得道前。
所生之处。值佛闻法。童真出家。今谓若生净土。则任
运值佛为僧。只由不知净土。故有此愿。禅讲宗师。率
多此见。尝试语曰。汝今巳得男子为僧。只合便求出
离。何乃复求男子再愿出家。略无胜进乎。
又曰。众生颠倒。耽著五欲。不求出离。未有能发决定
心愿生极乐世界者。至于冤憎会遇。恩爱别离。老病
死相。危险逼迫。颠沉痛毒。不可堪忍。然后悲涕号呼。
归依佛宝。以冀脱死。又富贵之人。常于佛事不暇修
习。而有暇者。失于不信。能信者又患于不能断疑。至
于困苦而发心者。多失于迟暮。故知生正信发正念
而修善缘者。岂易事哉。
省庵大师实贤作劝发菩提心文。阐明十种因缘。有
曰。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趣向有门。开发有地。唯
愿大众。悯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
发者今发。巳发者增长。巳长长者令令相续。勿畏难
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
立愿法¶ 第 389c 页 X62-0389.png
无勇猛。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
分。譬如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
刀钝而成利。岂其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勿磨。置
之无用。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
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况
乎以净土为舟舵。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
何虑艰难。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
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
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
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
生。同成正觉。
西方公据念佛说曰。诸善人。世间有千条路万条路。
如何只劝人念佛。人之念头。所系甚重。牵魂引魄。造
命生身。莫不由此。念善上天堂。念恶下地狱。一念直
为人。一念横为畜。如何是饿鬼。只因念不是。念魔便
成魔。念佛便成佛。若要免六道。除非只念佛。若还不
念佛。一失下人身。万劫难再得。所以释迦如来教人
念佛。远公法师教人念佛。念佛不能了生死。佛祖如
何肯误人。念佛不成佛。其过不在佛。口念心不念。虽
念如未念。饶你一生。也不当一声。念字从心。原不从
口。而念一生心。声随口出。如婴儿忆母。自然啼哭。心
佛。口佛。两不可废。千佛万佛。如何只念阿弥陀佛。以
其原有四十八愿。誓度尽十方众生。其中有曰若十
方世界一切众生。能称我阿弥陀佛名号。而不生我
分。譬如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
刀钝而成利。岂其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勿磨。置
之无用。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
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况
乎以净土为舟舵。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
何虑艰难。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
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
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
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
生。同成正觉。
西方公据念佛说曰。诸善人。世间有千条路万条路。
如何只劝人念佛。人之念头。所系甚重。牵魂引魄。造
命生身。莫不由此。念善上天堂。念恶下地狱。一念直
为人。一念横为畜。如何是饿鬼。只因念不是。念魔便
成魔。念佛便成佛。若要免六道。除非只念佛。若还不
念佛。一失下人身。万劫难再得。所以释迦如来教人
念佛。远公法师教人念佛。念佛不能了生死。佛祖如
何肯误人。念佛不成佛。其过不在佛。口念心不念。虽
念如未念。饶你一生。也不当一声。念字从心。原不从
口。而念一生心。声随口出。如婴儿忆母。自然啼哭。心
佛。口佛。两不可废。千佛万佛。如何只念阿弥陀佛。以
其原有四十八愿。誓度尽十方众生。其中有曰若十
方世界一切众生。能称我阿弥陀佛名号。而不生我
立愿法¶ 第 390a 页 X62-0390.png
国者。誓不成佛。其国以黄金为地。园林宫殿。尽是七
宝庄严。周围有七重行树。七重罗网。七重栏楯。其中
有七宝楼阁。七宝阶道。七宝桥。七宝池。八功德水。九
品莲华。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之乌。无量
大阿罗汉。声闻弟子。菩萨眷属。观世音菩萨。大势至
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无数化佛。无数菩萨。十方三
世诸佛菩萨。及诸天人等。一切大圣大贤。同聚道场。
且国中从无女人。女人生此。便得成男。其人皆以莲
华为父母。而生其身。有上品上生者。上品中生者。上
品下生者。中品上生者。中品中生者。中品下生者。下
品上生者。下品中生者。下品下生者。皆是十方众生。
愿力浅深。勤惰之所致也。其莲华所生之人。身体香
洁。相貌端好。其心智慧。无有烦恼。不衣不寒。衣亦不
躁。不食不饥。食亦不饱。无痛无痒。无病无老。随佛自
在。逍遥无事。每饭食之后。伹与菩萨伴侣。经行四边
阶道。惟觉异香扑鼻。妙乐满耳。众鸟和鸣。莲华宝树。
摇动锦绣。仰见空中曼陀罗华。乱落如雨。其国之乐。
可谓极矣。其人之寿。又且无量。是名西方极乐世界。
呜呼。人间富贵。百岁成空。天上繁华。千年则止。一入
西方极乐世界。便有无量之寿。而其往生之法。又只
凭一句弥陀。世间有这样极便宜好事却不肯干。又
到那里著铁鞋而问至道。而今而后。急须发下誓愿。
若某不念佛。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则为鬼而永堕
北阴酆部地狱。巳而巳而。三藏十二部。让与别人悟。
宝庄严。周围有七重行树。七重罗网。七重栏楯。其中
有七宝楼阁。七宝阶道。七宝桥。七宝池。八功德水。九
品莲华。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之乌。无量
大阿罗汉。声闻弟子。菩萨眷属。观世音菩萨。大势至
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无数化佛。无数菩萨。十方三
世诸佛菩萨。及诸天人等。一切大圣大贤。同聚道场。
且国中从无女人。女人生此。便得成男。其人皆以莲
华为父母。而生其身。有上品上生者。上品中生者。上
品下生者。中品上生者。中品中生者。中品下生者。下
品上生者。下品中生者。下品下生者。皆是十方众生。
愿力浅深。勤惰之所致也。其莲华所生之人。身体香
洁。相貌端好。其心智慧。无有烦恼。不衣不寒。衣亦不
躁。不食不饥。食亦不饱。无痛无痒。无病无老。随佛自
在。逍遥无事。每饭食之后。伹与菩萨伴侣。经行四边
阶道。惟觉异香扑鼻。妙乐满耳。众鸟和鸣。莲华宝树。
摇动锦绣。仰见空中曼陀罗华。乱落如雨。其国之乐。
可谓极矣。其人之寿。又且无量。是名西方极乐世界。
呜呼。人间富贵。百岁成空。天上繁华。千年则止。一入
西方极乐世界。便有无量之寿。而其往生之法。又只
凭一句弥陀。世间有这样极便宜好事却不肯干。又
到那里著铁鞋而问至道。而今而后。急须发下誓愿。
若某不念佛。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则为鬼而永堕
北阴酆部地狱。巳而巳而。三藏十二部。让与别人悟。
立愿法¶ 第 390b 页 X62-0390.png
八万四千门。饶与别人行。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外。
不用一字。各自去扫静室一间。供佛像一尊。每日烧
清香一炉。换净水一碗。夜来上明灯一盏。纸画木彫。
即同真佛。爱如父母。敬如君王。早晚朝参。必诚必敬。
拜如山倒。起似云升。出而问讯。入而问讯。五里十里。
常如佛前。一饮一食。先须供养。举目动口。无不是佛。
一串数珠不离手。一句弥陀不离口。高声念。低声念。
六字念。四字念。紧念。缓念。朗念。默念。合手念。低声跪
膝念。面佛念。朝西念。打板念。敲鱼念。掐珠念。行道念。
礼拜念。独自念。同众念。在家念。在外也念。閒也念。忙
也念。行也念。住也念。坐也念。卧也念。连梦中也念。才
是真念。念得心酸泪下。念得火灭灰寒。念得神钦鬼
敬。念得天喜神欢。一声佛。振动了魔王宫殿。一声佛。
粉碎了剑树刀山。一声佛。为百劫千生消业障。一声
佛。为四恩三有启因缘。正是榨到油来。击撞之声益
狠。船当浪起摇悼之声益悲。镬汤在后。莲池在前。虽
有千万人阻我不念。不可得也。
** 广度门
矢决定之愿者。自利复当利他。未能自度而先度
人。自他俱溺。固属非宜。祇求自度而不度人。即落
二乘浅见。尤为不合佛心。力虽未充。心无不具。儒
书言自新新民。巳立立人。皆是理也。辑广度门。
龙舒净土文曰。予为此净土说。欲劝一切见者闻者。
广大其心。以佛之心为心。使人人知之而尽生净土。
不用一字。各自去扫静室一间。供佛像一尊。每日烧
清香一炉。换净水一碗。夜来上明灯一盏。纸画木彫。
即同真佛。爱如父母。敬如君王。早晚朝参。必诚必敬。
拜如山倒。起似云升。出而问讯。入而问讯。五里十里。
常如佛前。一饮一食。先须供养。举目动口。无不是佛。
一串数珠不离手。一句弥陀不离口。高声念。低声念。
六字念。四字念。紧念。缓念。朗念。默念。合手念。低声跪
膝念。面佛念。朝西念。打板念。敲鱼念。掐珠念。行道念。
礼拜念。独自念。同众念。在家念。在外也念。閒也念。忙
也念。行也念。住也念。坐也念。卧也念。连梦中也念。才
是真念。念得心酸泪下。念得火灭灰寒。念得神钦鬼
敬。念得天喜神欢。一声佛。振动了魔王宫殿。一声佛。
粉碎了剑树刀山。一声佛。为百劫千生消业障。一声
佛。为四恩三有启因缘。正是榨到油来。击撞之声益
狠。船当浪起摇悼之声益悲。镬汤在后。莲池在前。虽
有千万人阻我不念。不可得也。
** 广度门
矢决定之愿者。自利复当利他。未能自度而先度
人。自他俱溺。固属非宜。祇求自度而不度人。即落
二乘浅见。尤为不合佛心。力虽未充。心无不具。儒
书言自新新民。巳立立人。皆是理也。辑广度门。
龙舒净土文曰。予为此净土说。欲劝一切见者闻者。
广大其心。以佛之心为心。使人人知之而尽生净土。
立愿法¶ 第 390c 页 X62-0390.png
当起念云。此法门人若知之。如巳知之。岂不快哉。人
若不知。如巳不知。岂不痛哉。若止于自修。则是声闻
之徒。名为小乘。盖如车乘之小者。仅能自济而巳。此
佛所谓断佛种者也。能广劝人者。名为大乘菩萨。盖
如车乘之大者。人我兼济之谓。此获无量福报。所以
能至佛地也。十方恒河沙数诸佛。皆共赞叹阿弥陀
佛功德不可思议。谓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也。其
功德如此。可谓至矣。何所施而不可。故能劝一人修
净土。以此善缘。消释罪恶可也。增崇福寿可也。庄严
往生功德亦可也。追荐亡者亦可也。然必至诚咒愿。
无不获其功果。观房翥传。可见其略矣。况劝一人以
上至五人十人乎。又况使其受劝者转以相劝。递相
继续而不巳乎。如是则西方之说可遍天下。苦海众
生。可尽生净土矣。劝人善道。名为法施。此净土法门。
为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轮回。非其他法施之比。故其
福报不可穷尽。故大慈菩萨劝修西方偈云。能劝二
人修。比自巳精进。劝至十馀人。福德巳无量。如劝百
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观此则
知西方之说者。岂可不广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
道。以积无量福报乎。
又曰。人苦饥者。与之一食。苦寒者与之一衣。巳为大
惠。况彼沉沦六道。无有出期。我指示以此法门。使直
脱轮回。受无穷无极之寿乐。其惠岂可穷尽哉。金刚
经云。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
若不知。如巳不知。岂不痛哉。若止于自修。则是声闻
之徒。名为小乘。盖如车乘之小者。仅能自济而巳。此
佛所谓断佛种者也。能广劝人者。名为大乘菩萨。盖
如车乘之大者。人我兼济之谓。此获无量福报。所以
能至佛地也。十方恒河沙数诸佛。皆共赞叹阿弥陀
佛功德不可思议。谓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也。其
功德如此。可谓至矣。何所施而不可。故能劝一人修
净土。以此善缘。消释罪恶可也。增崇福寿可也。庄严
往生功德亦可也。追荐亡者亦可也。然必至诚咒愿。
无不获其功果。观房翥传。可见其略矣。况劝一人以
上至五人十人乎。又况使其受劝者转以相劝。递相
继续而不巳乎。如是则西方之说可遍天下。苦海众
生。可尽生净土矣。劝人善道。名为法施。此净土法门。
为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轮回。非其他法施之比。故其
福报不可穷尽。故大慈菩萨劝修西方偈云。能劝二
人修。比自巳精进。劝至十馀人。福德巳无量。如劝百
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观此则
知西方之说者。岂可不广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
道。以积无量福报乎。
又曰。人苦饥者。与之一食。苦寒者与之一衣。巳为大
惠。况彼沉沦六道。无有出期。我指示以此法门。使直
脱轮回。受无穷无极之寿乐。其惠岂可穷尽哉。金刚
经云。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
立愿法¶ 第 391a 页 X62-0391.png
劫。不如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盖以身
布施者。不免受世间福报。有时而尽。若信此经典。则
有悟真性之渐。其为福则无时而尽。所以胜于彼也。
以予观之。岂唯信金刚经者如此。若劝人以净土。其
福报亦然。何则。净土更无轮回。巳不退转。直至成佛
而后巳。生于彼者。虽未成佛。乃成佛之阶梯。是劝一
人修净土。乃成就一众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无
量之众生。彼所度之众生。皆由我而始。则其福报岂
不胜于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乎。
又曰。凡受师友之训诲。恩地之提挈。交游之礼遇。悉
皆告以净土而为之报。以至与一切人或有一饭一
茶之恩。或一言一坐之接。下至仆隶有事我之劳。凡
吾受用处。一切致力者。皆以此告之。使脱离苦海。非
唯此耳。凡一切知与不知。识与不识。皆欲以是化之。
使共生净土。又非唯此耳。释迦佛在世时。有一国难
化。佛言与目连有缘。使往化之。其国人皆从化。人问
佛云。与目连有何因缘。佛言往昔世。目连尝为樵人。
于山间惊起一群蜂子。目连乃发善言云。我得道后。
尽度此蜂子。今此一城人者。乃当时蜂子也。目连发
此善言。故为有缘。由此观之。非徒于一切人当劝修
净土。一切飞禽走兽。下至蜎飞蠕动之类。凡有形相
可见者。吾因见之。皆当为念阿弥陀佛数声。发善愿
云。愿汝等尽生极乐世界。我得道后。尽度汝等。非徒
于有形相可见者如是。其形相不可见者吾亦当作
布施者。不免受世间福报。有时而尽。若信此经典。则
有悟真性之渐。其为福则无时而尽。所以胜于彼也。
以予观之。岂唯信金刚经者如此。若劝人以净土。其
福报亦然。何则。净土更无轮回。巳不退转。直至成佛
而后巳。生于彼者。虽未成佛。乃成佛之阶梯。是劝一
人修净土。乃成就一众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无
量之众生。彼所度之众生。皆由我而始。则其福报岂
不胜于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乎。
又曰。凡受师友之训诲。恩地之提挈。交游之礼遇。悉
皆告以净土而为之报。以至与一切人或有一饭一
茶之恩。或一言一坐之接。下至仆隶有事我之劳。凡
吾受用处。一切致力者。皆以此告之。使脱离苦海。非
唯此耳。凡一切知与不知。识与不识。皆欲以是化之。
使共生净土。又非唯此耳。释迦佛在世时。有一国难
化。佛言与目连有缘。使往化之。其国人皆从化。人问
佛云。与目连有何因缘。佛言往昔世。目连尝为樵人。
于山间惊起一群蜂子。目连乃发善言云。我得道后。
尽度此蜂子。今此一城人者。乃当时蜂子也。目连发
此善言。故为有缘。由此观之。非徒于一切人当劝修
净土。一切飞禽走兽。下至蜎飞蠕动之类。凡有形相
可见者。吾因见之。皆当为念阿弥陀佛数声。发善愿
云。愿汝等尽生极乐世界。我得道后。尽度汝等。非徒
于有形相可见者如是。其形相不可见者吾亦当作
立愿法¶ 第 391b 页 X62-0391.png
是念。作是言。如此则吾善念甚熟。于一切众生皆为
有缘。吾上品上生必矣。他时化度。无不乐从者也。
莲池大师曰。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
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
大孝之大孝也。予生晚。甫闻佛法。而风木之悲巳至
痛极终天。虽欲追之。末由也巳。奉告诸人。父母在堂。
早劝念佛。父母亡日。课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周岁。
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报劬劳之恩。不可不知此。
又曰。世间之孝三。出世间之孝一。世间之孝。一者承
欢侍䌽。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禄以
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是三
则世间之所谓孝也。出世间之孝。则劝其亲斋戒奉
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趣。莲胎托
质。亲觐弥陀。得不退转。人子报亲。于是为大。予昔甫
知入道。而二亲巳亡。作自伤不孝文以伸悲恨。今见
在家出家而众中有具庆者。于是倍增感慨。而涕泗
交零。稽首顿首以劝。
* 励行法
** 精持门
信既笃矣。愿既坚矣。无实行以自励。则信为徒信。
愿为徒愿。空言无补。何能𠉄获。凡事必有苦行。方
可成就。况出世之大乎。今不必万行全修。只此至
简至易持名之径路。犹不精心果力可乎。持名者。
须以心念。莫但口念。平时妄念纷飞。无由觉察。一
有缘。吾上品上生必矣。他时化度。无不乐从者也。
莲池大师曰。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
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
大孝之大孝也。予生晚。甫闻佛法。而风木之悲巳至
痛极终天。虽欲追之。末由也巳。奉告诸人。父母在堂。
早劝念佛。父母亡日。课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周岁。
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报劬劳之恩。不可不知此。
又曰。世间之孝三。出世间之孝一。世间之孝。一者承
欢侍䌽。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禄以
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是三
则世间之所谓孝也。出世间之孝。则劝其亲斋戒奉
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趣。莲胎托
质。亲觐弥陀。得不退转。人子报亲。于是为大。予昔甫
知入道。而二亲巳亡。作自伤不孝文以伸悲恨。今见
在家出家而众中有具庆者。于是倍增感慨。而涕泗
交零。稽首顿首以劝。
* 励行法
** 精持门
信既笃矣。愿既坚矣。无实行以自励。则信为徒信。
愿为徒愿。空言无补。何能𠉄获。凡事必有苦行。方
可成就。况出世之大乎。今不必万行全修。只此至
简至易持名之径路。犹不精心果力可乎。持名者。
须以心念。莫但口念。平时妄念纷飞。无由觉察。一
立愿法¶ 第 391c 页 X62-0391.png
经手提数珠。始觉此心之难制。余根钝障深。向用
强制之法。手掐此珠。心随此手。勿使一珠空过。庶
几稍有把握。爰采昔贤警语。铭诸座右。以收放心
而资省惕。辑精持门。
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曰。大凡修净土人。最忌的
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
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
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
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么。如今一槩莫
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成功。方
不错却。偈曰。阿弥陀一句。万法之总持。声与心相依。
念兹复在兹。感应不思议。莲开七宝池。
又曰。有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菩萨曰。汝但
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
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證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
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纯熟。若强
之使一。终不一也。时达本于座下。忽戄然念数声。菩
萨曰。如是如是。
又曰。弥陀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不要增。不要减。
只依著我行去。但经要匀匀净净。不缓不急。不疾不
徐。佛要声声心心。不涩不掉。不浮不沈的念去。至于
回向二字。不是但诵旧文一过。须从自巳心中发出
真正大菩萨愿。至诚恳切。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
而我心无所著。如虚空等。是曰回向。又静坐时。当反
强制之法。手掐此珠。心随此手。勿使一珠空过。庶
几稍有把握。爰采昔贤警语。铭诸座右。以收放心
而资省惕。辑精持门。
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曰。大凡修净土人。最忌的
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
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
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
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么。如今一槩莫
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成功。方
不错却。偈曰。阿弥陀一句。万法之总持。声与心相依。
念兹复在兹。感应不思议。莲开七宝池。
又曰。有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菩萨曰。汝但
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
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證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
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纯熟。若强
之使一。终不一也。时达本于座下。忽戄然念数声。菩
萨曰。如是如是。
又曰。弥陀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不要增。不要减。
只依著我行去。但经要匀匀净净。不缓不急。不疾不
徐。佛要声声心心。不涩不掉。不浮不沈的念去。至于
回向二字。不是但诵旧文一过。须从自巳心中发出
真正大菩萨愿。至诚恳切。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
而我心无所著。如虚空等。是曰回向。又静坐时。当反
立愿法¶ 第 392a 页 X62-0392.png
观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无
能无所。如是谛观。更无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毋忘
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见。如是坐一时。便起经行。又更
持诵。有个次序。若忙忙促促。一口气赶去。谓可完却
一日课诵。便有苟且了局的念头。非真正修行矣。
唐飞锡大师宝王论曰。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
则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
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息不还属后世
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
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
梦之不巳。三昧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
失也。
又曰。辟散之要。要存于声。声之不厉。心窃窃焉。飘飘
然无定。声之厉也。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
谢百忧。其义一也。近而取之。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
德丛林。千山松茂。其义二也。远而说之。金容荧煌以
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其义三
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其义四
也。与魔军相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
强敌。其义五也。具斯众义。复何厌哉。
华严经偈云。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
而不闻佛名。夫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芽。犹春雷之
动百草。安得轻诬哉。
天如法师净土或问。问曰。念佛之门。多承开导。群疑
能无所。如是谛观。更无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毋忘
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见。如是坐一时。便起经行。又更
持诵。有个次序。若忙忙促促。一口气赶去。谓可完却
一日课诵。便有苟且了局的念头。非真正修行矣。
唐飞锡大师宝王论曰。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
则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
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息不还属后世
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
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
梦之不巳。三昧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
失也。
又曰。辟散之要。要存于声。声之不厉。心窃窃焉。飘飘
然无定。声之厉也。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
谢百忧。其义一也。近而取之。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
德丛林。千山松茂。其义二也。远而说之。金容荧煌以
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其义三
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其义四
也。与魔军相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
强敌。其义五也。具斯众义。复何厌哉。
华严经偈云。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
而不闻佛名。夫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芽。犹春雷之
动百草。安得轻诬哉。
天如法师净土或问。问曰。念佛之门。多承开导。群疑
立愿法¶ 第 392b 页 X62-0392.png
尽释。正信现前矣。但上文所谓抖擞身心。拨弃世事。
今世网中人。间有境缘顺便。身意安閒者。则可依此
而行。其有世事不容拨弃者。又当何以教之。答曰。世
网中人。若是痛念无常。用心真切者。不论苦乐逆顺。
静闹閒忙。一任公私干办。迎宾待客。万缘交扰。八面
应酬。与他念佛两不相妨。不见古人道。朝也阿弥陀。
暮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又云竹密不
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其有世缘稍重。力量稍
轻者。亦须忙里偷閒。闹中取静。每日或念三万声。一
万声。三千声。一千声。定为日课。不容一日放过。又有
冗忙之极。顷刻无閒者。每日晨朝必须十念。积久功
成。亦不虚弃。念佛之外。或念经礼佛。忏悔发愿。种种
结缘。种种作福。随力布施。修诸善功以助之。凡一毫
之善。皆须回向西方。如此用功。非惟决定往生。亦且
增高品位矣。
又问曰。圆观之修。惟心之念。似乎上器之行门。华严
十愿。宝积十心。亦乃大根之功用。倘根器之不对。则
功行之难成。今吾自揣其根。观吾自好。惟在专持名
号。暇则或加礼拜忏悔而巳。师以为如何。答曰。善哉
善哉。汝知量矣。观汝之言。政合善导专修无间之说
矣。专修者。谓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
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号。政由称名易故。相
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
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
今世网中人。间有境缘顺便。身意安閒者。则可依此
而行。其有世事不容拨弃者。又当何以教之。答曰。世
网中人。若是痛念无常。用心真切者。不论苦乐逆顺。
静闹閒忙。一任公私干办。迎宾待客。万缘交扰。八面
应酬。与他念佛两不相妨。不见古人道。朝也阿弥陀。
暮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又云竹密不
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其有世缘稍重。力量稍
轻者。亦须忙里偷閒。闹中取静。每日或念三万声。一
万声。三千声。一千声。定为日课。不容一日放过。又有
冗忙之极。顷刻无閒者。每日晨朝必须十念。积久功
成。亦不虚弃。念佛之外。或念经礼佛。忏悔发愿。种种
结缘。种种作福。随力布施。修诸善功以助之。凡一毫
之善。皆须回向西方。如此用功。非惟决定往生。亦且
增高品位矣。
又问曰。圆观之修。惟心之念。似乎上器之行门。华严
十愿。宝积十心。亦乃大根之功用。倘根器之不对。则
功行之难成。今吾自揣其根。观吾自好。惟在专持名
号。暇则或加礼拜忏悔而巳。师以为如何。答曰。善哉
善哉。汝知量矣。观汝之言。政合善导专修无间之说
矣。专修者。谓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
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号。政由称名易故。相
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
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
立愿法¶ 第 392c 页 X62-0392.png
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修而修杂业以求生者。百
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
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
念不相续故。心不相续报佛恩故。虽有业行。常与名
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生净土故。无间修者。
身须专礼阿弥陀佛。不杂馀礼。口须专称阿弥陀佛。
不称馀号。不诵馀经。意须专想阿弥陀佛。不杂馀想。
又若贪瞋痴来间者。随犯随忏。不令隔日隔夜隔时。
常使清净。亦名无间修也。善导和尚者。天竺传中称
为弥陀化身也。观其专修无间之说。要紧只在念念
相续。故孤山亦云。不可等閒发愿。散乱称名。
又曰。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
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
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
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慈云忏主云。称佛名时。以心
缘历。字字分明。使心口相系。方能一念灭八十亿劫
生死之罪。若不然者。灭罪良难。若恐心散。须高声疾
唤。心则易定。三昧易成故。怀感法师。决疑论中引大
集日藏经云。小念见小佛。大念见大佛。论释曰。大念
者。大声念佛也。小念者。小声念佛也。此皆圣教。有何
惑哉。奉劝世人。厉声念佛。三昧易成。小声念佛。遂多
驰散。学者方知。非常人能晓也。下品下生。临终十念。
少时猛利。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今人称佛。多不专
精。散心缓声。遂使现世成功者少。临终感应事稀。故
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
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
念不相续故。心不相续报佛恩故。虽有业行。常与名
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生净土故。无间修者。
身须专礼阿弥陀佛。不杂馀礼。口须专称阿弥陀佛。
不称馀号。不诵馀经。意须专想阿弥陀佛。不杂馀想。
又若贪瞋痴来间者。随犯随忏。不令隔日隔夜隔时。
常使清净。亦名无间修也。善导和尚者。天竺传中称
为弥陀化身也。观其专修无间之说。要紧只在念念
相续。故孤山亦云。不可等閒发愿。散乱称名。
又曰。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
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
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
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慈云忏主云。称佛名时。以心
缘历。字字分明。使心口相系。方能一念灭八十亿劫
生死之罪。若不然者。灭罪良难。若恐心散。须高声疾
唤。心则易定。三昧易成故。怀感法师。决疑论中引大
集日藏经云。小念见小佛。大念见大佛。论释曰。大念
者。大声念佛也。小念者。小声念佛也。此皆圣教。有何
惑哉。奉劝世人。厉声念佛。三昧易成。小声念佛。遂多
驰散。学者方知。非常人能晓也。下品下生。临终十念。
少时猛利。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今人称佛。多不专
精。散心缓声。遂使现世成功者少。临终感应事稀。故
立愿法¶ 第 393a 页 X62-0393.png
特示此法。劝念佛时。一心不乱。高声念佛。声声相续。
则不久成功也。
明空谷大师景隆曰。念佛一门。修行捷径。识破此身
不实。世间虚妄。唯净土可归。念佛可恃。紧念慢念。高
声低声。总无拘碍。但令身心閒淡。默念不忘。静闹閒
忙。一而无二。忽然触境遇缘。打著转身一句。始知寂
光净土。不离此处。阿弥陀佛。不越自心。然若将心求
悟。反成障碍。但以信心为本。一切杂念。都不随之。如
是行去。纵然不悟。没后亦生净土。阶级进修。无有退
转。优昙和尚令人提云念佛者是谁。或云那个是我
本性阿弥陀。谓是摄心念佛。参究念佛。今不必用此
法。只用平常念去。
莲池大师曰。或问今见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成佛
者少何也。答。此有三故。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
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说。要
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
夫妻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
阴骘方便。要慈悯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
欺压小民。但有不好心起。著力念。定要念退这不好
心。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二者。口虽念佛心
中胡思乱想。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之时。按
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亲在西方面对。
不敢散乱。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三者。口虽
念佛。心中只愿。求生富贵。或说我等凡夫。西方无有
则不久成功也。
明空谷大师景隆曰。念佛一门。修行捷径。识破此身
不实。世间虚妄。唯净土可归。念佛可恃。紧念慢念。高
声低声。总无拘碍。但令身心閒淡。默念不忘。静闹閒
忙。一而无二。忽然触境遇缘。打著转身一句。始知寂
光净土。不离此处。阿弥陀佛。不越自心。然若将心求
悟。反成障碍。但以信心为本。一切杂念。都不随之。如
是行去。纵然不悟。没后亦生净土。阶级进修。无有退
转。优昙和尚令人提云念佛者是谁。或云那个是我
本性阿弥陀。谓是摄心念佛。参究念佛。今不必用此
法。只用平常念去。
莲池大师曰。或问今见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成佛
者少何也。答。此有三故。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
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说。要
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
夫妻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
阴骘方便。要慈悯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
欺压小民。但有不好心起。著力念。定要念退这不好
心。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二者。口虽念佛心
中胡思乱想。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之时。按
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亲在西方面对。
不敢散乱。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三者。口虽
念佛。心中只愿。求生富贵。或说我等凡夫。西方无有
立愿法¶ 第 393b 页 X62-0393.png
我分。止图来世不失人身。此则不合佛心。佛指引你
生西方。你却自不愿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
念佛者。决意求生。休得疑惑。且如天宫富贵。福尽也
要堕落。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几时。若说你是凡夫。西
方无分。则圣贤都是凡夫做。安知你不生西方也。便
可发广大心。立坚固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
果。广度众生。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又曰。夫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止贵真实修行。在家
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
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
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
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
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
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现在作福
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
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
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
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
号曰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
又曰。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属。俱是宿世因缘。暂时
会聚。终必别离。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过一
生。不念佛耳。今但万缘放下。回光返照念佛。即是一
生要紧大事。更无多语。此外只管纯一念佛。其念佛。
要字字心上照过。历历分明。时刻切心。不容些须妄
生西方。你却自不愿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
念佛者。决意求生。休得疑惑。且如天宫富贵。福尽也
要堕落。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几时。若说你是凡夫。西
方无分。则圣贤都是凡夫做。安知你不生西方也。便
可发广大心。立坚固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
果。广度众生。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又曰。夫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止贵真实修行。在家
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
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
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
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
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
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现在作福
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
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
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
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
号曰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
又曰。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属。俱是宿世因缘。暂时
会聚。终必别离。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过一
生。不念佛耳。今但万缘放下。回光返照念佛。即是一
生要紧大事。更无多语。此外只管纯一念佛。其念佛。
要字字心上照过。历历分明。时刻切心。不容些须妄
立愿法¶ 第 393c 页 X62-0393.png
想杂念。早晚礼佛时。恳苦发愿。求生净土。如此挨到
临命终时。自然正念现前。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莲华化生。永离诸苦。
又曰。久乱之心。一时难定。念佛心不清。不必忧。只要
工夫深耳。字字句句当心念。
又曰。古云。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
能治者。因念不亲切也。杂念起时。即用心加功念佛。
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又示王广第曰。不如直下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尽心
尽力念去。无丝毫异念。即是无字公案。其无字等话
头。不必提。了纯一念佛。念佛上透。千处万处俱透。
又曰。我出家后。到处参访。时遍融师门庭大振。予至
京师叩之。膝行再请。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
求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
和尚。行者大笑。以这几句话。那个说不出。千里远来。
人道有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予曰。这个正见他
好处。我们渴仰企慕。远来到此。他却不说元说妙。凌
驾我们。只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工
夫。丁宁开示。故此是他好处。我至今著实遵守。不曾
放失。
又曰。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閒思妄
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
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
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
临命终时。自然正念现前。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莲华化生。永离诸苦。
又曰。久乱之心。一时难定。念佛心不清。不必忧。只要
工夫深耳。字字句句当心念。
又曰。古云。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
能治者。因念不亲切也。杂念起时。即用心加功念佛。
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又示王广第曰。不如直下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尽心
尽力念去。无丝毫异念。即是无字公案。其无字等话
头。不必提。了纯一念佛。念佛上透。千处万处俱透。
又曰。我出家后。到处参访。时遍融师门庭大振。予至
京师叩之。膝行再请。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
求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
和尚。行者大笑。以这几句话。那个说不出。千里远来。
人道有甚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予曰。这个正见他
好处。我们渴仰企慕。远来到此。他却不说元说妙。凌
驾我们。只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工
夫。丁宁开示。故此是他好处。我至今著实遵守。不曾
放失。
又曰。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閒思妄
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
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
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
立愿法¶ 第 394a 页 X62-0394.png
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
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巳岂能觉
乎。
又曰。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太
费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
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
或觉昏沉。则不妨高声。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
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
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
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又曰。尘缘中观法难成。不如直以学业。家业得暇之
时。即便默默执持名号。只贵字字分明。句句亲切。心
则自摄。若久之不退。三昧成就。即此是观。
又曰。耆宿未见了了。不足恐怖。盖彼心力实不曾用
尽耳。今既有疾。亦不必以勉强勇作。但依经中执持
名号。一心不乱。一味省缘。可省便省。不得巳者。然后
应之。自应工夫得力矣。
又曰。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
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
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
分。此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鍊铁
作钢者。定不诬也。入道多门。惟此一门。最为捷径。不
可忽。不可忽。
又曰。法门无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门。无如念佛。读作
如不念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巳岂能觉
乎。
又曰。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太
费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
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
或觉昏沉。则不妨高声。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
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
唤醒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
矣。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又曰。尘缘中观法难成。不如直以学业。家业得暇之
时。即便默默执持名号。只贵字字分明。句句亲切。心
则自摄。若久之不退。三昧成就。即此是观。
又曰。耆宿未见了了。不足恐怖。盖彼心力实不曾用
尽耳。今既有疾。亦不必以勉强勇作。但依经中执持
名号。一心不乱。一味省缘。可省便省。不得巳者。然后
应之。自应工夫得力矣。
又曰。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
非暂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
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
分。此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鍊铁
作钢者。定不诬也。入道多门。惟此一门。最为捷径。不
可忽。不可忽。
又曰。法门无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门。无如念佛。读作
立愿法¶ 第 394b 页 X62-0394.png
之暇。或心烦时。静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杂念
退休。心空境寂。妙当何如。愿无易而忽之。
又与王智第曰。贵宅世修盛德。何为尊体搆斯剧疾。
得无宿业使之然乎。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偏
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陈。良以外僧代忏。与内心自忏。
功德悬殊。愿空其心。尽罢一切诸缘。于空心中。单念
一声阿弥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启口动舌。但默默以
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续。从朝至暮。
从暮至朝。心心靡间。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顾念。
经云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功
德悬殊也。
又钱广沾问此心放逸来久。虽以念佛摄持。暂得还
失。如何保任。答。久反之地。非一战所可收功。惟在坚
勇不退。直至心地开明。自然一得永得。
又曰。寂寂治散乱。散去则生昏沉。惺惺治昏沉。昏去
则生散乱。止观双持。昏散皆退。今只须精明念佛。念
无二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观。一念佛
而止观备矣。
又曰。世人稍利根。便轻视念佛。谓是愚夫愚妇勾当。
彼徒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心游千里。而不知此等
是名读佛。非念佛也。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名曰
念。试以儒喻。儒者念念思忆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
几乎。今念念思忆五欲。不以为非。而反以念佛为非。
噫。似此一生空过。何如作愚夫愚妇耶。而惜乎智可
退休。心空境寂。妙当何如。愿无易而忽之。
又与王智第曰。贵宅世修盛德。何为尊体搆斯剧疾。
得无宿业使之然乎。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偏
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陈。良以外僧代忏。与内心自忏。
功德悬殊。愿空其心。尽罢一切诸缘。于空心中。单念
一声阿弥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启口动舌。但默默以
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续。从朝至暮。
从暮至朝。心心靡间。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顾念。
经云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功
德悬殊也。
又钱广沾问此心放逸来久。虽以念佛摄持。暂得还
失。如何保任。答。久反之地。非一战所可收功。惟在坚
勇不退。直至心地开明。自然一得永得。
又曰。寂寂治散乱。散去则生昏沉。惺惺治昏沉。昏去
则生散乱。止观双持。昏散皆退。今只须精明念佛。念
无二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观。一念佛
而止观备矣。
又曰。世人稍利根。便轻视念佛。谓是愚夫愚妇勾当。
彼徒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心游千里。而不知此等
是名读佛。非念佛也。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名曰
念。试以儒喻。儒者念念思忆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
几乎。今念念思忆五欲。不以为非。而反以念佛为非。
噫。似此一生空过。何如作愚夫愚妇耶。而惜乎智可
立愿法¶ 第 394c 页 X62-0394.png
能也。愚不可能也。
又曰。予昔在鍊磨场中。时方丈谓众曰。中元日当作
盂兰盆斋。予以为设供也。俄而无设。唯念佛三日而
巳。又闻昔有院主为官司所勾摄。堂中第一座。集众
救护。众以为持诵也。亦高声念佛而巳。此二事迥出
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师法。彼今之念佛者。名为专
修。至于祷寿命。则药师经。解罪愆则梁皇忏。济厄难
则消灾咒。求智慧则观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阁。若
无补于事者。不思彼佛寿命无量。况百年寿命乎。不
思念彼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目前罪垢厄
难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况时人
所称智慧乎。阿伽陀药。万病总持。二三其心。莫肯信
服。神圣工巧。独且奈之何哉。
又曰。结社念佛始自庐山远师。今之人主社者。得如
远师否。与社者。得如十八贤否。则宜少不宜多耳。以
真实修净土者。亦如僧堂中人故也。至于男女杂而
同社。此则庐山所未有。女人自宜在家念佛。勿入男
群。远世讥嫌。护佛正法。莫斯为要。愿与同衣共守之。
又放生社。亦宜少不宜多。以真实慈救生灵者。亦如
佛会中人故也。愚意各各随自所见。随力所能。买而
放之。或至季终。或至岁终。同诣一处。会计所放。考德
论业。片时而散。毋侈费斋供。毋耽玩光阴可也。愿与
同衣共守之。
又阿弥陀经疏钞序曰。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
又曰。予昔在鍊磨场中。时方丈谓众曰。中元日当作
盂兰盆斋。予以为设供也。俄而无设。唯念佛三日而
巳。又闻昔有院主为官司所勾摄。堂中第一座。集众
救护。众以为持诵也。亦高声念佛而巳。此二事迥出
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师法。彼今之念佛者。名为专
修。至于祷寿命。则药师经。解罪愆则梁皇忏。济厄难
则消灾咒。求智慧则观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阁。若
无补于事者。不思彼佛寿命无量。况百年寿命乎。不
思念彼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目前罪垢厄
难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况时人
所称智慧乎。阿伽陀药。万病总持。二三其心。莫肯信
服。神圣工巧。独且奈之何哉。
又曰。结社念佛始自庐山远师。今之人主社者。得如
远师否。与社者。得如十八贤否。则宜少不宜多耳。以
真实修净土者。亦如僧堂中人故也。至于男女杂而
同社。此则庐山所未有。女人自宜在家念佛。勿入男
群。远世讥嫌。护佛正法。莫斯为要。愿与同衣共守之。
又放生社。亦宜少不宜多。以真实慈救生灵者。亦如
佛会中人故也。愚意各各随自所见。随力所能。买而
放之。或至季终。或至岁终。同诣一处。会计所放。考德
论业。片时而散。毋侈费斋供。毋耽玩光阴可也。愿与
同衣共守之。
又阿弥陀经疏钞序曰。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
立愿法¶ 第 395a 页 X62-0395.png
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注曰。谓著事
而信心不切。固无足论。假使专持名号。念念相继。无
有间断。虽或不明谛理。巳能成就净身。品位纵卑。往
生必矣。所谓士人作榜尾。登科亦不恶。但恐榜上无
名耳。安得以守愚病之。乃至执理而心实了明。亦不
必论。假使骋驰狂慧。耽著顽虚。于自本心。曾未开悟。
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为害非细。所谓豁达空。拨因
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者也。
又疏钞序曰。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者。心本无念。
念起即乖。而众生无始以来。妄想惯习。未易卒遣。今
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寇平。则舍病
体。更无自身。即寇盗。原吾赤子。注曰。起信论云。心体
离念。而起念念佛。岂不反扰其心。佛藏经曰。无觉无
观。名为念佛。无想无语。是名念佛。而起念念佛。岂不
反背于佛。今谓灭诸觉观。实相念佛。理则诚然。但以
心虽离念。而无明染心。念念相续。如七年之病。久乱
之民。故曰惯习。兹欲勉强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动归
止。止更弥动。纵粗念暂息。细念犹存。便谓相应。错谬
非小。既居凡地。未能绝虑忘缘。何不即缘虑而作修
进。故以念还攻于念。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
念也。而妄从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体。非
于念外别得菩提。故云万法虚伪。唯是一心。了悟自
心。触目菩提矣。唯如病体瘳时。便名健体。乱民定后。
即是良民。去念而求心。是医必灭身而疗病。将必屠
而信心不切。固无足论。假使专持名号。念念相继。无
有间断。虽或不明谛理。巳能成就净身。品位纵卑。往
生必矣。所谓士人作榜尾。登科亦不恶。但恐榜上无
名耳。安得以守愚病之。乃至执理而心实了明。亦不
必论。假使骋驰狂慧。耽著顽虚。于自本心。曾未开悟。
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为害非细。所谓豁达空。拨因
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者也。
又疏钞序曰。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者。心本无念。
念起即乖。而众生无始以来。妄想惯习。未易卒遣。今
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寇平。则舍病
体。更无自身。即寇盗。原吾赤子。注曰。起信论云。心体
离念。而起念念佛。岂不反扰其心。佛藏经曰。无觉无
观。名为念佛。无想无语。是名念佛。而起念念佛。岂不
反背于佛。今谓灭诸觉观。实相念佛。理则诚然。但以
心虽离念。而无明染心。念念相续。如七年之病。久乱
之民。故曰惯习。兹欲勉强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动归
止。止更弥动。纵粗念暂息。细念犹存。便谓相应。错谬
非小。既居凡地。未能绝虑忘缘。何不即缘虑而作修
进。故以念还攻于念。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
念也。而妄从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体。非
于念外别得菩提。故云万法虚伪。唯是一心。了悟自
心。触目菩提矣。唯如病体瘳时。便名健体。乱民定后。
即是良民。去念而求心。是医必灭身而疗病。将必屠
立愿法¶ 第 395b 页 X62-0395.png
国而安民也。岂理也哉。
又曰。十方世界皆有净土。何为独示西方。教生彼国。
良由道以多岐亡羊。射以专注中鹄。心无二用。功戒
杂施。
幽溪大师净土法语曰。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七日持
名。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称佛名。系心在
缘。声声相续。心心不乱。设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
生决定心。断后际念。拨弃世事。放下缘心。使此念心
渐渐增长。从渐至久。自少至多。若一日二日乃至七
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而后巳。此事一心也。苟得此
巳。则极乐之净因成就。而垂终之正念必然。身无病
苦。不受恶缠。预知时至。身心欢喜。吉祥而逝。坐脱立
亡。亲见弥陀。垂光接引。若理一心者。此无他法。但于
事一心中。念念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
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
现前一念之心。便是未来净土之际。念而不念。无念
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于
无生中炽然求生。是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
明憨山大师德清。精修净业。有海阳禅人求授戒法。
因问修净土之要。清曰。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
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此法门。乃佛无问
自说。三根普被。四众齐收。非是权为下根设也。经云。
若净佛土。当净自心。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
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
又曰。十方世界皆有净土。何为独示西方。教生彼国。
良由道以多岐亡羊。射以专注中鹄。心无二用。功戒
杂施。
幽溪大师净土法语曰。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七日持
名。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称佛名。系心在
缘。声声相续。心心不乱。设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
生决定心。断后际念。拨弃世事。放下缘心。使此念心
渐渐增长。从渐至久。自少至多。若一日二日乃至七
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而后巳。此事一心也。苟得此
巳。则极乐之净因成就。而垂终之正念必然。身无病
苦。不受恶缠。预知时至。身心欢喜。吉祥而逝。坐脱立
亡。亲见弥陀。垂光接引。若理一心者。此无他法。但于
事一心中。念念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
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
现前一念之心。便是未来净土之际。念而不念。无念
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于
无生中炽然求生。是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
明憨山大师德清。精修净业。有海阳禅人求授戒法。
因问修净土之要。清曰。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
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此法门。乃佛无问
自说。三根普被。四众齐收。非是权为下根设也。经云。
若净佛土。当净自心。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
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
立愿法¶ 第 395c 页 X62-0395.png
恶业。乃三涂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
自净。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立念
佛正行。然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
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
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閒忙。于
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
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时。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
是为得力时也。又有净心居士者。问念佛不能成片。
请开示。清示之曰。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
不切。如何能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
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
念循情。未尝反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
死。所谓杯水救舆薪之火。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
切。念念若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
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
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不
求成片。而自成片矣。此事全要自巳著力。
又曰。凡念佛时。先将自巳胸中杂乱念头。一齐放下。
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历历分明。
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间无一毫空
隙处。如此著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
日用动静。不杂不乱。梦寐如一。念到临命终时。一心
不乱。便是超生净土之时也。又曰。每日除二时功课
外。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
自净。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立念
佛正行。然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
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
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閒忙。于
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
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时。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
是为得力时也。又有净心居士者。问念佛不能成片。
请开示。清示之曰。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
不切。如何能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
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
念循情。未尝反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
死。所谓杯水救舆薪之火。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
切。念念若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
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
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不
求成片。而自成片矣。此事全要自巳著力。
又曰。凡念佛时。先将自巳胸中杂乱念头。一齐放下。
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历历分明。
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间无一毫空
隙处。如此著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
日用动静。不杂不乱。梦寐如一。念到临命终时。一心
不乱。便是超生净土之时也。又曰。每日除二时功课
外。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
立愿法¶ 第 396a 页 X62-0396.png
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将一句佛。作自巳命根。
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饮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
声佛。时时现前。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
就将者一声佛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以念
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
生死苦处。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
法。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便于睡梦中作得主。
若于睡梦中作得主。则于病苦中作得主。若于病苦
中作得主。则于临命终时便知去处矣。此事不难行。
只是要一念为生死心切。单单靠定一声佛。更不别
向寻思。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得大受用。
明张守约尝拟寒山诗三百首。激劝缁素。一以净土
为归。一云。净土大法门。弥陀大愿力。千生万劫来。今
朝始识得。当生难遭想。慎勿更错失。念佛求往生。贵
在心专一。一云。物外寄閒身。诸缘任运歇。不染半点
尘。唯念一声佛。性使软如绵。心要硬如铁。肯作无益
事。水底去捞月。一云。昨日入莲社。口佛心亦佛。今日
火宅中。事杂念亦杂。若非根器深。未免尘劳汩。是以
古哲人。山中修净业。一云。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
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著相。念佛贵断疑。
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一云。七十古来稀。前面无
多日。急急办盘缠。犹恐来不及。横也任他横。直也任
他直。安得閒工夫。与之分皂白。
明张光纬念佛说曰。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执持
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饮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
声佛。时时现前。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
就将者一声佛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以念
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
生死苦处。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
法。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便于睡梦中作得主。
若于睡梦中作得主。则于病苦中作得主。若于病苦
中作得主。则于临命终时便知去处矣。此事不难行。
只是要一念为生死心切。单单靠定一声佛。更不别
向寻思。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得大受用。
明张守约尝拟寒山诗三百首。激劝缁素。一以净土
为归。一云。净土大法门。弥陀大愿力。千生万劫来。今
朝始识得。当生难遭想。慎勿更错失。念佛求往生。贵
在心专一。一云。物外寄閒身。诸缘任运歇。不染半点
尘。唯念一声佛。性使软如绵。心要硬如铁。肯作无益
事。水底去捞月。一云。昨日入莲社。口佛心亦佛。今日
火宅中。事杂念亦杂。若非根器深。未免尘劳汩。是以
古哲人。山中修净业。一云。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
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著相。念佛贵断疑。
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一云。七十古来稀。前面无
多日。急急办盘缠。犹恐来不及。横也任他横。直也任
他直。安得閒工夫。与之分皂白。
明张光纬念佛说曰。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执持
立愿法¶ 第 396b 页 X62-0396.png
云者。若可把捉。而非把捉。儒家所谓拳拳服膺。朱子
训以恭敬奉持者是。下文弗失。便是不乱义。儒家又
言顾諟。朱子释以常目在之。即是观佛义。亦即是不
乱义。口诵佛名。眼观佛像。耳还自听。声从舌流。禅味
悦心。鼻闻香气。知是念佛。反六还一。云何得乱。吾今
念佛。作一方便。自视此心。如净宝瓶。佛名如谷。逐字
逐句。如谷投瓶。贯珠而下。谷既无尽。瓶亦不满。不放
一粒抛向瓶外。顾念此瓶。不满径寸。中藏三千大千
世界。百亿微尘数佛。我亦与之俱会一处。游乐宴息。
方是我安身立命处也。又曰。石南和尚偈曰。念佛切
莫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乱。九十九声一念差。捋转
数珠都不算。如是一百百至千。从千至万如珠贯。箭
射不入刀不侵。百万魔军皆退窜。吾向来念佛。亦只
囫囵念过。今始知须字字从心里出。还须字字入心
里去。当念佛时。先要闭目端坐。凝神定虑。不可有一
毫杂乱心。躁竞心。昏惰心。开口出声。务令声从心发。
心籍口传息调声和。不徐不疾。字字分明。句句相续。
分之则一字可作一句。贯之则百千句直如一句绵
绵密密。自一声而至千万声。自一刻而至十二时。无
断无续。不缺不漏。久之纯熟。花开见佛。
** 兼观门
古德谓众生心杂。观想难成。是以惟劝专持名号。
夫观法亦分事理二门。理观之细。如所谓一心三
观。元妙精微。诚非初心凡夫所能猝就。其事观工
训以恭敬奉持者是。下文弗失。便是不乱义。儒家又
言顾諟。朱子释以常目在之。即是观佛义。亦即是不
乱义。口诵佛名。眼观佛像。耳还自听。声从舌流。禅味
悦心。鼻闻香气。知是念佛。反六还一。云何得乱。吾今
念佛。作一方便。自视此心。如净宝瓶。佛名如谷。逐字
逐句。如谷投瓶。贯珠而下。谷既无尽。瓶亦不满。不放
一粒抛向瓶外。顾念此瓶。不满径寸。中藏三千大千
世界。百亿微尘数佛。我亦与之俱会一处。游乐宴息。
方是我安身立命处也。又曰。石南和尚偈曰。念佛切
莫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乱。九十九声一念差。捋转
数珠都不算。如是一百百至千。从千至万如珠贯。箭
射不入刀不侵。百万魔军皆退窜。吾向来念佛。亦只
囫囵念过。今始知须字字从心里出。还须字字入心
里去。当念佛时。先要闭目端坐。凝神定虑。不可有一
毫杂乱心。躁竞心。昏惰心。开口出声。务令声从心发。
心籍口传息调声和。不徐不疾。字字分明。句句相续。
分之则一字可作一句。贯之则百千句直如一句绵
绵密密。自一声而至千万声。自一刻而至十二时。无
断无续。不缺不漏。久之纯熟。花开见佛。
** 兼观门
古德谓众生心杂。观想难成。是以惟劝专持名号。
夫观法亦分事理二门。理观之细。如所谓一心三
观。元妙精微。诚非初心凡夫所能猝就。其事观工
立愿法¶ 第 396c 页 X62-0396.png
夫。于十六观中。随取一观。时时观想。专注勿移。心
境空澄。持诵更为得力。平时观想既熟。临期境乃
现前。此为骑马柱杖。把稳要法。不可不兼修也。辑
兼观门。
龙舒净土文曰。斋戒洁巳。清心静虑。面西安坐。闭目
默然。观想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宝池中大
莲华上坐。其身长丈六。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
八棱中空。右旋转五遭。光明照曜金色面与金色身。
次停心注想于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当令闭
眼开眼。悉皆见之。盖欲念念不忘也。如此久久。念心
成熟。自然感应见佛全身。此法最为上。谓身想佛时。
此身即是佛。又过于口念也。身后必上品上生。唐启
芳圆果二人作观想法。只五月。自觉身到净土。见佛
闻法。所谓十六观经者。详说诸观想法。又不止此而
巳。
莲池大师曰。摄心用观。坐立想像等。此俱随时无定。
但常观无间。非尘缘未了者所能为。虽不能常观。亦
是工夫。毋用为虑。
又曰。汉庄伯微。每于日落时。面对西北。想昆崙山。久
之见昆崙仙人传法得度。此彷佛与西方日观相似。
但彼属妄想。不修正观耳。久积妄想。以精神之极。尚
得遂其所见。况一心正观。三昧成就。而不往生者哉。
又阿弥陀经疏钞曰。修净土者。若礼佛时。当想巳身
在莲华中作礼。佛在莲华中受我礼敬。若念佛时。当
境空澄。持诵更为得力。平时观想既熟。临期境乃
现前。此为骑马柱杖。把稳要法。不可不兼修也。辑
兼观门。
龙舒净土文曰。斋戒洁巳。清心静虑。面西安坐。闭目
默然。观想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宝池中大
莲华上坐。其身长丈六。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
八棱中空。右旋转五遭。光明照曜金色面与金色身。
次停心注想于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当令闭
眼开眼。悉皆见之。盖欲念念不忘也。如此久久。念心
成熟。自然感应见佛全身。此法最为上。谓身想佛时。
此身即是佛。又过于口念也。身后必上品上生。唐启
芳圆果二人作观想法。只五月。自觉身到净土。见佛
闻法。所谓十六观经者。详说诸观想法。又不止此而
巳。
莲池大师曰。摄心用观。坐立想像等。此俱随时无定。
但常观无间。非尘缘未了者所能为。虽不能常观。亦
是工夫。毋用为虑。
又曰。汉庄伯微。每于日落时。面对西北。想昆崙山。久
之见昆崙仙人传法得度。此彷佛与西方日观相似。
但彼属妄想。不修正观耳。久积妄想。以精神之极。尚
得遂其所见。况一心正观。三昧成就。而不往生者哉。
又阿弥陀经疏钞曰。修净土者。若礼佛时。当想巳身
在莲华中作礼。佛在莲华中受我礼敬。若念佛时。当
立愿法¶ 第 397a 页 X62-0397.png
想巳身在莲华中结跏趺坐。佛在莲华中接引于我。
然后一心持名。昔有二僧作莲华开合想。遂得往生。
况复加之一心持名。而不生者乎。问。此经不兼色像。
今胡乃尔。答。有专主故。兼亦无碍。如菩萨偏行六度
时。以施为专主。馀非不修。但随力随分。今念佛亦然。
专主于观想者。少时持名。专主于持名者。少时观想。
亦随力随分之意也。所谓不兼色像者。盖恐一心执
持名号。又一心观想色像。不唯心无二用。而两事双
行。轻重不分。俱无成就耳。苟明于正助之义。则一心
持名以为其正。少时之助。助亦归正。如火益薪。复有
何碍。
幽溪大师净土法语曰。观想者。具如观无量寿佛经。
境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紫
磨黄金色像。立七宝华池之上。作垂手接引状。身有
三十二种大人相。相有八十种随形好。作此想者。亦
有事理。事则以心系佛。以佛系心。初观足下安平。犹
如奁底。次观具千辐轮相。如是次第逆缘至于顶中
肉髻。复从肉髻顺缘至于足底。了了分明。无分散意。
理一心者。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
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
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如来正偏知海。从心
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念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
三藐三佛陀。此义具明。微妙三观。俱如观经疏妙宗
钞中说。缘此二种正行。要当相须而进。凡于行住睡
然后一心持名。昔有二僧作莲华开合想。遂得往生。
况复加之一心持名。而不生者乎。问。此经不兼色像。
今胡乃尔。答。有专主故。兼亦无碍。如菩萨偏行六度
时。以施为专主。馀非不修。但随力随分。今念佛亦然。
专主于观想者。少时持名。专主于持名者。少时观想。
亦随力随分之意也。所谓不兼色像者。盖恐一心执
持名号。又一心观想色像。不唯心无二用。而两事双
行。轻重不分。俱无成就耳。苟明于正助之义。则一心
持名以为其正。少时之助。助亦归正。如火益薪。复有
何碍。
幽溪大师净土法语曰。观想者。具如观无量寿佛经。
境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紫
磨黄金色像。立七宝华池之上。作垂手接引状。身有
三十二种大人相。相有八十种随形好。作此想者。亦
有事理。事则以心系佛。以佛系心。初观足下安平。犹
如奁底。次观具千辐轮相。如是次第逆缘至于顶中
肉髻。复从肉髻顺缘至于足底。了了分明。无分散意。
理一心者。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
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
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如来正偏知海。从心
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念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
三藐三佛陀。此义具明。微妙三观。俱如观经疏妙宗
钞中说。缘此二种正行。要当相须而进。凡于行住睡
立愿法¶ 第 397b 页 X62-0397.png
卧时。则一心称名。凡于趺坐蒲团时。则心心作观。行
倦则趺坐以观佛。坐出则经行以称名。苟于四威仪
中修之不间。往生西方必矣。
憨山大师曰。一心持名。固是正行。又必资以观想。更
见稳密。佛为韦提希说十六妙观。便得一生取办。今
当于十六观中。随取一观。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或
观净土境界。如弥陀经说莲华宝地等。随意观想。若
观想分明。则二六时中。现前如在净土。临命终时。一
念顿生。如此用心。精持戒行。永断恶念烦恼。以此净
心。观念相继。净土真因。无外此者。
明唐宜之曰。窃见迩年禅律讲之期。所在宣扬。唯净
土观门。废阁不讲。夫世间口里诵佛之人不少。而生
净土不多者。不修观门故。盖往生者。心能往。口不能
往也。使修观之人。源源不绝。著衣吃饭。常在观中。或
神游莲海。华中礼佛。或坐瞩金容。光辉四映。或面睹
弥陀。身满虚空。或静见伴侣。同临德水。昔人所谓守
此一观。庶阶其峰。不可不知也。
张次民曰。念佛之法。须兼作观。瞑目向西。端坐默想。
神与形离。蓦直西去。渐见树林。及诸水鸟。金绳界道。
栏楯交罗。取次遄行。宝池胜莲。香台楼阁。种种在目。
俨然如来现身丈六。观音侍左。势至侍右。放眉间光。
垂手接引。我及海众。同摄光中。随引而上。礼足悲恳。
于时忽见金掌摩顶。甘露洒身。此心廓然。护大安稳。
徐徐神返。若出定然。于彼世界中日游一遍。往生路
倦则趺坐以观佛。坐出则经行以称名。苟于四威仪
中修之不间。往生西方必矣。
憨山大师曰。一心持名。固是正行。又必资以观想。更
见稳密。佛为韦提希说十六妙观。便得一生取办。今
当于十六观中。随取一观。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或
观净土境界。如弥陀经说莲华宝地等。随意观想。若
观想分明。则二六时中。现前如在净土。临命终时。一
念顿生。如此用心。精持戒行。永断恶念烦恼。以此净
心。观念相继。净土真因。无外此者。
明唐宜之曰。窃见迩年禅律讲之期。所在宣扬。唯净
土观门。废阁不讲。夫世间口里诵佛之人不少。而生
净土不多者。不修观门故。盖往生者。心能往。口不能
往也。使修观之人。源源不绝。著衣吃饭。常在观中。或
神游莲海。华中礼佛。或坐瞩金容。光辉四映。或面睹
弥陀。身满虚空。或静见伴侣。同临德水。昔人所谓守
此一观。庶阶其峰。不可不知也。
张次民曰。念佛之法。须兼作观。瞑目向西。端坐默想。
神与形离。蓦直西去。渐见树林。及诸水鸟。金绳界道。
栏楯交罗。取次遄行。宝池胜莲。香台楼阁。种种在目。
俨然如来现身丈六。观音侍左。势至侍右。放眉间光。
垂手接引。我及海众。同摄光中。随引而上。礼足悲恳。
于时忽见金掌摩顶。甘露洒身。此心廓然。护大安稳。
徐徐神返。若出定然。于彼世界中日游一遍。往生路
立愿法¶ 第 397c 页 X62-0397.png
熟。时至不迷。愿以此告诸念佛人。须知心念。莫但口
念。入此门时。去佛不远。
径中径又径卷三
念。入此门时。去佛不远。
径中径又径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