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疑误门¶ 第 377b 页
径中径又径卷二
起信法
** 疑误门
人闻易行之说。往往疑而不修。即修行巳久者。亦
有中道游移。疑情日起。或堕前功。或趋外道。因疑
而误。流弊无穷。失往生净土。原非即能成佛。所恃
者常不离佛。永无退转。必能成佛而后巳。为把稳
生涯耳。智者十疑论。天如或问。云栖四十八问答。
疑误门¶ 第 377c 页 X62-0377.png
不惮往复辩论。至明至切。此三种现拟专刻。间有
节取数条。载入他门者。此门惟采昔贤问难杂说
著于篇。以断其疑。以正其误。辑疑误门。
五代永明寿禅师。戒无證误人。勿轻净土。设问曰。但
见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系念彼佛。求生他方。答曰。
真修行人。应自审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存龟鉴。
以破多惑。诸仁者当观自巳行解。见性悟道。受如来
记。绍祖师位。能如马鸣龙树否。得无碍辩才。證法华
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说皆通。行解兼修。能如忠
国师否。此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劝往生。盖是自利
利他。岂肯误人自误。况大雄赞叹。金口丁宁。希从昔
贤。恭禀佛敕。定不谬误也。往生传所载古今高士事
迹。显著非一。宜勤劝览。及自照知。又当自度。临命终
时。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自无始来恶业重障。定不
现前此一报身定脱轮回否。三涂恶道异类中行。出
没自由。定无苦恼否。天上人间。十方世界。随意寄托。
定无滞碍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其未
也。莫以一时贡高。却致永劫沉沦。自失善利。将复尤
谁。呜呼哀哉。何嗟及矣。
慈昭宗主净土十门告诫云。念佛人临终三疑不生
土净。一者疑我生来作业极重。修行日浅。恐不得生。
二者疑我虽念弥陀。或有心愿未了。及贪瞋痴未息。
恐不得生。三者疑我虽念弥陀。临命终时。恐佛不来
迎接。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念
节取数条。载入他门者。此门惟采昔贤问难杂说
著于篇。以断其疑。以正其误。辑疑误门。
五代永明寿禅师。戒无證误人。勿轻净土。设问曰。但
见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系念彼佛。求生他方。答曰。
真修行人。应自审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存龟鉴。
以破多惑。诸仁者当观自巳行解。见性悟道。受如来
记。绍祖师位。能如马鸣龙树否。得无碍辩才。證法华
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说皆通。行解兼修。能如忠
国师否。此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劝往生。盖是自利
利他。岂肯误人自误。况大雄赞叹。金口丁宁。希从昔
贤。恭禀佛敕。定不谬误也。往生传所载古今高士事
迹。显著非一。宜勤劝览。及自照知。又当自度。临命终
时。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自无始来恶业重障。定不
现前此一报身定脱轮回否。三涂恶道异类中行。出
没自由。定无苦恼否。天上人间。十方世界。随意寄托。
定无滞碍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其未
也。莫以一时贡高。却致永劫沉沦。自失善利。将复尤
谁。呜呼哀哉。何嗟及矣。
慈昭宗主净土十门告诫云。念佛人临终三疑不生
土净。一者疑我生来作业极重。修行日浅。恐不得生。
二者疑我虽念弥陀。或有心愿未了。及贪瞋痴未息。
恐不得生。三者疑我虽念弥陀。临命终时。恐佛不来
迎接。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念
疑误门¶ 第 378a 页 X62-0378.png
佛之人。切要谛信佛经明旨。勿生疑心。经云。念阿弥
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乱。下
至十念成功。接向九莲。令辞五浊。苟能心心不昧。念
念无差。则情疑永断。决定往生矣。
龙舒净土文曰。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
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
而巳。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
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敝箧锱铢之蓄
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处此娑婆浊世。不信有清
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华之化生。寿
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
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
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
不信也。况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世
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避害。佛无求于世。何规利
之有。佛视死生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
用其妄语也。世间中人以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
行止。况佛乎。其言可信。无足疑者。故先贤云。佛言不
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为奸党者。刻之于石。天雷
击之。今以金宝䌽色镌刻装绘以为轮藏。贮佛之言。
供以香华。严以神龙。使其言之妄。则又甚于奸党之
碑。何为历千百岁而天雷不击之哉。以其言之诚也。
言之诚而不信。将何俟哉。是故净土之说。更无可疑
者。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尤不可不信也。
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乱。下
至十念成功。接向九莲。令辞五浊。苟能心心不昧。念
念无差。则情疑永断。决定往生矣。
龙舒净土文曰。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
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
而巳。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
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敝箧锱铢之蓄
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处此娑婆浊世。不信有清
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华之化生。寿
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
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
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
不信也。况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世
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避害。佛无求于世。何规利
之有。佛视死生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
用其妄语也。世间中人以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
行止。况佛乎。其言可信。无足疑者。故先贤云。佛言不
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为奸党者。刻之于石。天雷
击之。今以金宝䌽色镌刻装绘以为轮藏。贮佛之言。
供以香华。严以神龙。使其言之妄。则又甚于奸党之
碑。何为历千百岁而天雷不击之哉。以其言之诚也。
言之诚而不信。将何俟哉。是故净土之说。更无可疑
者。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尤不可不信也。
疑误门¶ 第 378b 页 X62-0378.png
又曰。儒者或以释氏之徒无戒行。故轻其教。而因以
不信净土。是不然。岂可以道士不肖而轻老子。士人
不肖而轻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废言。况可以其徒而
轻其教乎。释氏之教。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间
法与吾儒同者。不可以缕数。姑举其大者言之。释氏
之所以孳孳训世人者。无非戒恶劝善。而吾儒何尝
不戒恶劝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杀生偷盗邪淫
为身三业。而孔子言胜残去杀。诗人言文王德及鸟
兽昆虫。是岂不戒杀哉。盗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
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人剌不好德而悦美色。是岂
不戒邪淫哉。佛以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孔
子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岂不戒妄言也。谓巧言令
色鲜矣仁。岂不戒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有后言。
岂不戒两舌也。恶口谓之恶怒之声。尚未至于秽语。
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未尝不戒恶怒之口
也。佛又以贪瞋痴为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议。是则
戒贪矣。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戒瞋矣。谓困而
不学。民斯为下。是则戒痴矣。由此言之。儒释未尝不
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
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故独言一世而归之于天。释
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
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
觉。与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
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
疑误门¶ 第 378c 页 X62-0378.png
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乌可以不信哉。
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又曰。世有专于参禅者云。惟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
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
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
诚为唯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
详复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
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佛
像。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遽
指良材而遂谓极物象之华丽也。是所谓唯心净土。
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
又或信有净土。而泥唯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
谓参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
则。此言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恋。无
瞋无痴。吾心能无贪无恋无瞋无痴乎。彼西方净土。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
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讥恼其心。欲静而
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
心。是所谓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彼阿弥阿佛。福
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无尽
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
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隔壁之事。犹不能
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
到也。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
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又曰。世有专于参禅者云。惟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
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
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
诚为唯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
详复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
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佛
像。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遽
指良材而遂谓极物象之华丽也。是所谓唯心净土。
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
又或信有净土。而泥唯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
谓参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
则。此言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恋。无
瞋无痴。吾心能无贪无恋无瞋无痴乎。彼西方净土。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
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讥恼其心。欲静而
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
心。是所谓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彼阿弥阿佛。福
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无尽
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
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隔壁之事。犹不能
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
到也。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
疑误门¶ 第 379a 页 X62-0379.png
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
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故修西方。见佛而得道则甚易。
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佛越祖为甚难。况修
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必薄净土而不修也。
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
彼菩萨尚俗往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胜于诸
菩萨乎。由此言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者。大而不要。
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
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
地相远矣。
又曰。佛眼见无量劫事。故自古及今。无所不见。又戒
人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又戒人有我。必不自有
我以誇人。故其言诚可师法。按楞严经云。有十种仙。
皆寿千万载。数尽复入轮回。为不曾了得真性。故与
六道众生。同名七趣。是皆轮回中人也。世人学仙者。
万不得一。纵使得之。亦不免轮回。为著于形神而不
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非为真
实。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非若佛家
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近自数百年来。得仙者唯
钟离吕公。而学钟离吕公者。岂止千万。自予亲知间。
数亦不少。终皆死亡。埋于下土。是平生空费心力。终
无所益也。欲求长生。莫如净土。生净土者。寿数无量。
其为长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门。而学神仙。是舍目
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珷玞。岂不惑哉。或云净
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故修西方。见佛而得道则甚易。
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佛越祖为甚难。况修
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必薄净土而不修也。
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
彼菩萨尚俗往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胜于诸
菩萨乎。由此言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者。大而不要。
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
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
地相远矣。
又曰。佛眼见无量劫事。故自古及今。无所不见。又戒
人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又戒人有我。必不自有
我以誇人。故其言诚可师法。按楞严经云。有十种仙。
皆寿千万载。数尽复入轮回。为不曾了得真性。故与
六道众生。同名七趣。是皆轮回中人也。世人学仙者。
万不得一。纵使得之。亦不免轮回。为著于形神而不
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非为真
实。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非若佛家
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近自数百年来。得仙者唯
钟离吕公。而学钟离吕公者。岂止千万。自予亲知间。
数亦不少。终皆死亡。埋于下土。是平生空费心力。终
无所益也。欲求长生。莫如净土。生净土者。寿数无量。
其为长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门。而学神仙。是舍目
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珷玞。岂不惑哉。或云净
疑误门¶ 第 379b 页 X62-0379.png
土乃闭眼后事。有何證验。答云。净土传备载感应。岂
无證验哉。况神仙者。有所得。则甚秘而不传。以谓泄
天机而有罪。佛法门唯恐传之不广。直欲度尽众生
而后巳。是其慈悲广大不易测量。非神仙可比也。
又曰。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夫因果乌可
以不信乎。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
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语。何不以目前之事观之。
人生所以有贫富。有贵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
其祸福种种不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盖以人
前生所为不同。故今生受报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
是以此身谓之报身。报身者。报我前世所为。故生此
身也。天何容心哉。譬如人有功罪。当受赏罚于官府。
官府岂私于人哉。特以有功当赏。有罪当罚。而主之
耳。岂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世间官府。犹不以赏罚
无故加人。况天地造化。岂以祸福而无故加于人乎。
是知以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而报之也。以其
不能纯乎善。故不得纯受其福报。乃有富贵而苦夭
者。有贫贱而受乐者。有荣宠而悴辱者。其为果报各
随其所为。如影从形。如响应声。纤毫不差。故云种桃
得桃。种李得李。未有种麻而得豆。种黍而得稷者。唯
种时少。收穫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甚
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
还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此理可信。则净土之说
必可信。何则。二者皆佛言也。佛诚言于因果。必不妄
无證验哉。况神仙者。有所得。则甚秘而不传。以谓泄
天机而有罪。佛法门唯恐传之不广。直欲度尽众生
而后巳。是其慈悲广大不易测量。非神仙可比也。
又曰。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夫因果乌可
以不信乎。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
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语。何不以目前之事观之。
人生所以有贫富。有贵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
其祸福种种不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盖以人
前生所为不同。故今生受报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
是以此身谓之报身。报身者。报我前世所为。故生此
身也。天何容心哉。譬如人有功罪。当受赏罚于官府。
官府岂私于人哉。特以有功当赏。有罪当罚。而主之
耳。岂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世间官府。犹不以赏罚
无故加人。况天地造化。岂以祸福而无故加于人乎。
是知以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而报之也。以其
不能纯乎善。故不得纯受其福报。乃有富贵而苦夭
者。有贫贱而受乐者。有荣宠而悴辱者。其为果报各
随其所为。如影从形。如响应声。纤毫不差。故云种桃
得桃。种李得李。未有种麻而得豆。种黍而得稷者。唯
种时少。收穫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甚
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
还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此理可信。则净土之说
必可信。何则。二者皆佛言也。佛诚言于因果。必不妄
疑误门¶ 第 379c 页 X62-0379.png
言于净土。故因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此可以
解其惑矣。
又曰。人有见目前善恶未有报者。遂不信因果。而因
以不信净土。殊不知善恶未有报者。非无报也。但迟
速耳。佛尝谓阿难云。人有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今
世为恶死生天堂者。阿难问何故。佛言今世为善死
堕地狱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恶巳熟也。今世为
恶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恶未熟。前世之善巳熟也。熟
处先受报。譬如欠债。急处先还。左氏谓栾武子有德
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黡虽为恶而可以免祸。黡之子
盈为善。而黡之恶乃累之。故盈虽善而及于难。止于
世间目前可见者言之。善恶之报。尚有如此者。况隔
世乎。书曰。天道福善祸淫。老子曰。天网恢恢。疏而不
漏。是三教皆言此理。但有迟速耳。岂可以目前未见
果报。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净土乎。
又曰。或者疑之云。人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
便生莲华一朵。予告曰。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
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
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
明镜睹其面像。是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
莲华一朵。无足疑也。或者又疑之云。念往生真言者。
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卫护其人。若无量世界。有无量
众生念此真言。阿弥陀佛岂能一一遍往其顶乎。曰。
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现一切水中。岂不自然
解其惑矣。
又曰。人有见目前善恶未有报者。遂不信因果。而因
以不信净土。殊不知善恶未有报者。非无报也。但迟
速耳。佛尝谓阿难云。人有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今
世为恶死生天堂者。阿难问何故。佛言今世为善死
堕地狱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恶巳熟也。今世为
恶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恶未熟。前世之善巳熟也。熟
处先受报。譬如欠债。急处先还。左氏谓栾武子有德
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黡虽为恶而可以免祸。黡之子
盈为善。而黡之恶乃累之。故盈虽善而及于难。止于
世间目前可见者言之。善恶之报。尚有如此者。况隔
世乎。书曰。天道福善祸淫。老子曰。天网恢恢。疏而不
漏。是三教皆言此理。但有迟速耳。岂可以目前未见
果报。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净土乎。
又曰。或者疑之云。人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
便生莲华一朵。予告曰。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
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
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
明镜睹其面像。是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
莲华一朵。无足疑也。或者又疑之云。念往生真言者。
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卫护其人。若无量世界。有无量
众生念此真言。阿弥陀佛岂能一一遍往其顶乎。曰。
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现一切水中。岂不自然
疑误门¶ 第 380a 页 X62-0380.png
哉。或者修行精进。疑之云。又有临终之时。佛与菩萨
来迎。且如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精进。乌能皆知其
期而往迎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照无量
境界。岂不自然哉。况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则遍
住其顶。遍知其期。何足疑哉。
慧觉玉禅师曰。或谓净土乃圣人之权方。所以接钝
根。化凡器也。苟能一超直入如来地。何藉于他力乎。
答曰。佛世文殊普贤。灭后马鸣龙树。此土智者智觉。
皆发愿往生。应尽是钝根乎。释迦于大宝积经。劝父
王净饭并六万释种。皆生净土。应尽是凡器乎。此等
圣贤。应皆不逮今之利根胜器乎。况若以此为权。将
何为实。权实之判。非止一途。自非教眼瞭焉。何以甄
别。资尔有识。当信佛言。招报非轻。切勿容易。昔孙莘
老学士始以此疑之。因会杨次公主客王敏仲侍郎。
论道契合。遂释其疑。次公敏仲。皆儒之学禅者。方且
汲汲于净土为归依。则知净土非圣人之权设。真禅
侣之栖止也。
柏庭法师曰。修净业者常多。得其门而径造者无几。
谈净土者常多。得其要而直指者或寡矣。未闻有以
自障自蔽为说者。自障者莫若爱。自蔽者莫若疑。但
使疑爱二心了无障碍。则净土一门。未始间隔。无为
子十疑论序曰。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晋远法师结社庐山。于渊明则招之。贵其能达而断
爱也。于灵运则拒之。为其心杂而念不能专也。岂非
来迎。且如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精进。乌能皆知其
期而往迎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照无量
境界。岂不自然哉。况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则遍
住其顶。遍知其期。何足疑哉。
慧觉玉禅师曰。或谓净土乃圣人之权方。所以接钝
根。化凡器也。苟能一超直入如来地。何藉于他力乎。
答曰。佛世文殊普贤。灭后马鸣龙树。此土智者智觉。
皆发愿往生。应尽是钝根乎。释迦于大宝积经。劝父
王净饭并六万释种。皆生净土。应尽是凡器乎。此等
圣贤。应皆不逮今之利根胜器乎。况若以此为权。将
何为实。权实之判。非止一途。自非教眼瞭焉。何以甄
别。资尔有识。当信佛言。招报非轻。切勿容易。昔孙莘
老学士始以此疑之。因会杨次公主客王敏仲侍郎。
论道契合。遂释其疑。次公敏仲。皆儒之学禅者。方且
汲汲于净土为归依。则知净土非圣人之权设。真禅
侣之栖止也。
柏庭法师曰。修净业者常多。得其门而径造者无几。
谈净土者常多。得其要而直指者或寡矣。未闻有以
自障自蔽为说者。自障者莫若爱。自蔽者莫若疑。但
使疑爱二心了无障碍。则净土一门。未始间隔。无为
子十疑论序曰。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晋远法师结社庐山。于渊明则招之。贵其能达而断
爱也。于灵运则拒之。为其心杂而念不能专也。岂非
疑误门¶ 第 380b 页 X62-0380.png
政以二者。为净土之津要乎。
无为杨次公曰。世有善士。发三种不信心不求生者。
尤可嗟惜。一曰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足生也。二曰
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极乐圣域。我辈凡
夫不能生也。夫行海无尽。普贤愿见弥陀。佛国虽空。
维摩常修净土。十方如来有广舌之赞。十方菩萨有
同往之心。试自忖量。孰与诸圣谓不足生者。何其自
欺哉。至如龙猛。祖师也。楞伽经有预记之文。天亲教
宗也。无量论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赞。首称十胜。智者
析理。明辨十疑。彼皆上哲。精进往生。谓不必生者。何
其自慢哉。火车可灭。舟石不沉。现华报者。莫甚于张
馗。十念而超胜。处入地狱者。莫速于雄俊。再苏而證
妙因。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谓不能生者。何其自弃哉。
自欺自慢。自弃巳灵。流入轮回。是谁之咎。
天如法师净土或问。问曰。人心易进易退。一闻警策。
勇猛精勤。忽于目前逢一障难。便转念头。别求方便。
都道净业只是身后之事。于今目前无所利济。从此
身心一时放退。是亦无怪其然耶。答曰。汝之所见未
广也。岂不见经中道。受持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胜
利。一者昼夜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
形守护。二者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
切菩萨。常随守护。三者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
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四者一切恶鬼。若夜叉。若罗
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毒药。悉不能中。五者火
无为杨次公曰。世有善士。发三种不信心不求生者。
尤可嗟惜。一曰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足生也。二曰
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极乐圣域。我辈凡
夫不能生也。夫行海无尽。普贤愿见弥陀。佛国虽空。
维摩常修净土。十方如来有广舌之赞。十方菩萨有
同往之心。试自忖量。孰与诸圣谓不足生者。何其自
欺哉。至如龙猛。祖师也。楞伽经有预记之文。天亲教
宗也。无量论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赞。首称十胜。智者
析理。明辨十疑。彼皆上哲。精进往生。谓不必生者。何
其自慢哉。火车可灭。舟石不沉。现华报者。莫甚于张
馗。十念而超胜。处入地狱者。莫速于雄俊。再苏而證
妙因。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谓不能生者。何其自弃哉。
自欺自慢。自弃巳灵。流入轮回。是谁之咎。
天如法师净土或问。问曰。人心易进易退。一闻警策。
勇猛精勤。忽于目前逢一障难。便转念头。别求方便。
都道净业只是身后之事。于今目前无所利济。从此
身心一时放退。是亦无怪其然耶。答曰。汝之所见未
广也。岂不见经中道。受持佛名者。现世当获十种胜
利。一者昼夜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
形守护。二者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
切菩萨。常随守护。三者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
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四者一切恶鬼。若夜叉。若罗
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毒药。悉不能中。五者火
疑误门¶ 第 380c 页 X62-0380.png
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枷锁横死枉生。悉皆不受。六
者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
对。七者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八
者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九者常
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欢喜礼拜。犹如敬佛。十
者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
诸圣众。持金莲华。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
胜妙乐。如上十种利益。经文具载。乃佛口之所宣也。
既是现生来世。皆有利益。然则世出世间要紧法门。
无如念佛者矣。伹当精进。不用怀疑。
长芦赜禅师曰。夫如来世尊。虽分折摄二门。现居净
秽两土。然本圣之意。非以娑婆国土。邱陵坑坎。五趣
杂居。土石诸山。秽恶充满。直为可厌。又非以极乐世
界。黄金为地。行树参空。楼耸七珍。华敷四色。直为可
忻。盖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何
则。娑婆国土。释迦巳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阿弥陀
佛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音势至。徒仰嘉名。极乐世
界。彼二上人。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竞作。恼乱行
人。极乐世界。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婆国土。邪声杂
乱。女色妖淫。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正报清
清。实无女人。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之人。横
生疑谤。切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烦喧。慕
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
苦。何止俗舍之烦喧。极乐优游。岂止兰若之寂静。知
者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
对。七者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八
者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九者常
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欢喜礼拜。犹如敬佛。十
者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
诸圣众。持金莲华。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
胜妙乐。如上十种利益。经文具载。乃佛口之所宣也。
既是现生来世。皆有利益。然则世出世间要紧法门。
无如念佛者矣。伹当精进。不用怀疑。
长芦赜禅师曰。夫如来世尊。虽分折摄二门。现居净
秽两土。然本圣之意。非以娑婆国土。邱陵坑坎。五趣
杂居。土石诸山。秽恶充满。直为可厌。又非以极乐世
界。黄金为地。行树参空。楼耸七珍。华敷四色。直为可
忻。盖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何
则。娑婆国土。释迦巳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阿弥陀
佛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音势至。徒仰嘉名。极乐世
界。彼二上人。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竞作。恼乱行
人。极乐世界。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婆国土。邪声杂
乱。女色妖淫。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正报清
清。实无女人。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之人。横
生疑谤。切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烦喧。慕
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
苦。何止俗舍之烦喧。极乐优游。岂止兰若之寂静。知
疑误门¶ 第 381a 页 X62-0381.png
出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万里辛勤。远求知
识者。盖以发明大事。决择生死。而弥陀世尊。色心业
胜。愿力宏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
见佛。其惑二也。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
依附。而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
会一处。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
此方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耄。疾病相仍。昏
沉睡眼。常居大半。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则
尺璧寸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退。可谓寒心。西方之
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苞。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
提。所以便获阿唯越致。佛阶决定可期。流转娑婆促
景。而不知净土长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證
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
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相应。
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
空归。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
拟此大权菩萨。其惑五也。故经云。应当发愿。愿生彼
国。则不信诸佛诚言。不愿往生净土。岂不甚迷哉。若
夫信佛言而生净土。则累系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
不能害。谢人间之八苦。无天上之五衰。尚无恶道之
名。何况有实。唯显一乘之法。决定无三。归依一体三
宝。奉事十方如来。佛光照体。万惑潜消。法味资神。六
通具足。三十七品助道法。应念圆成。三十二应随类
身。遍周尘刹。周旋五趣。普被诸根。不动一心。遍行三
识者。盖以发明大事。决择生死。而弥陀世尊。色心业
胜。愿力宏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
见佛。其惑二也。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
依附。而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
会一处。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
此方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耄。疾病相仍。昏
沉睡眼。常居大半。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则
尺璧寸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退。可谓寒心。西方之
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苞。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
提。所以便获阿唯越致。佛阶决定可期。流转娑婆促
景。而不知净土长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證
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
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相应。
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
空归。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
拟此大权菩萨。其惑五也。故经云。应当发愿。愿生彼
国。则不信诸佛诚言。不愿往生净土。岂不甚迷哉。若
夫信佛言而生净土。则累系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
不能害。谢人间之八苦。无天上之五衰。尚无恶道之
名。何况有实。唯显一乘之法。决定无三。归依一体三
宝。奉事十方如来。佛光照体。万惑潜消。法味资神。六
通具足。三十七品助道法。应念圆成。三十二应随类
身。遍周尘刹。周旋五趣。普被诸根。不动一心。遍行三
疑误门¶ 第 381b 页 X62-0381.png
昧。洒定水于三千。出众生于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圆
满。然则唯心净土。自性阿弥。盖解脱之要门。修行之
捷径。是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净土。前贤后圣。自他
皆愿往生。凡以欲得度人。先须自度故也。呜呼。人无
远虑。必有近忧。一失人身。万劫深悔。故率大海众。各
念弥陀佛。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向同缘。愿生彼国。
切冀莲池胜会。金地法明。绮互相资。必谐斯愿。操舟
顺水。更加橹棹之功。则十万遥程。不劳而至矣。
莲池大师示吴大峻曰。莫管悟与不悟。莫管有无内
外中间。莫管止观。莫管与他法门同与不同。既疑情
不起。亦莫管是谁不是谁。但执持名号。一心一意无
间断。纯一不杂做去。
又曰。今人多好说参悟。好说了生死。不知此土了悟
甚难。谓之竖超三界。斯那含犹一往一来。况凡人乎。
此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门。谓
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
又答吴季立曰。不必忧罪业深。不必疑根性钝。经云。
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
疑乎业深。又古圣云。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何忧乎根钝。见方友即以此告之。
又曰。有谓唯心净土。无复十万亿刹外。更有极乐净
土。此唯心之说。原出经语。真实非谬。但引而据之者。
错会其旨。夫即心即境。终无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
无境外之心。既境全是心。何须定执心而斥境。拨境
满。然则唯心净土。自性阿弥。盖解脱之要门。修行之
捷径。是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净土。前贤后圣。自他
皆愿往生。凡以欲得度人。先须自度故也。呜呼。人无
远虑。必有近忧。一失人身。万劫深悔。故率大海众。各
念弥陀佛。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向同缘。愿生彼国。
切冀莲池胜会。金地法明。绮互相资。必谐斯愿。操舟
顺水。更加橹棹之功。则十万遥程。不劳而至矣。
莲池大师示吴大峻曰。莫管悟与不悟。莫管有无内
外中间。莫管止观。莫管与他法门同与不同。既疑情
不起。亦莫管是谁不是谁。但执持名号。一心一意无
间断。纯一不杂做去。
又曰。今人多好说参悟。好说了生死。不知此土了悟
甚难。谓之竖超三界。斯那含犹一往一来。况凡人乎。
此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门。谓
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
又答吴季立曰。不必忧罪业深。不必疑根性钝。经云。
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
疑乎业深。又古圣云。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何忧乎根钝。见方友即以此告之。
又曰。有谓唯心净土。无复十万亿刹外。更有极乐净
土。此唯心之说。原出经语。真实非谬。但引而据之者。
错会其旨。夫即心即境。终无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
无境外之心。既境全是心。何须定执心而斥境。拨境
疑误门¶ 第 381c 页 X62-0381.png
言心。未为达心者矣。或又曰。临终所见净土。皆是自
心。故无净土。不思古今念佛往生者。其临终圣众来
迎。与天乐异香。幢幡楼阁等。惟彼一人独见。可云自
心。而一时大众悉皆见之。有闻天乐隐隐向西而去
者。有异香在室多日不散者。夫天乐不向他方。而西
向以去。彼人巳故。此香犹在。是得谓无净土乎。圆照
本禅师。人见其标名莲品。岂得他人之心。作圆照之
心乎。又试问汝临终地狱相现者。非心乎。曰心也。其
人堕地狱乎。曰堕也。夫既堕地狱。则地狱之有明矣。
净土独无乎。心现地狱者。堕实有之地狱。心现净土
者。不生实有之净土乎。
又曰。士人有薄净土而不修者曰。譬如吾辈。当以科
名入仕。奈何作岁贡授官耶。一士人云。此喻大谬。莲
台自分九品。公何不取其最上。而甘作下品乎。今进
士科三百。亦可分上中下而九品之也。公何不取彼
魁元。而甘作榜尾乎。上品上生。即莲科之榜首也。故
颂之者曰。三心圆发。谛理深明。金台随往。即證无生。
其在宗门。则大彻大悟。而所谓心空及第归者此也。
向士人怃然曰。吾疑于是冰泮。
又曰。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
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变此娑婆土石诸山秽恶充
满之处。便成七宝庄严之极乐国。乃必令众生驰驱
于十万亿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无缘。子知之
乎。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繇得生。喻
心。故无净土。不思古今念佛往生者。其临终圣众来
迎。与天乐异香。幢幡楼阁等。惟彼一人独见。可云自
心。而一时大众悉皆见之。有闻天乐隐隐向西而去
者。有异香在室多日不散者。夫天乐不向他方。而西
向以去。彼人巳故。此香犹在。是得谓无净土乎。圆照
本禅师。人见其标名莲品。岂得他人之心。作圆照之
心乎。又试问汝临终地狱相现者。非心乎。曰心也。其
人堕地狱乎。曰堕也。夫既堕地狱。则地狱之有明矣。
净土独无乎。心现地狱者。堕实有之地狱。心现净土
者。不生实有之净土乎。
又曰。士人有薄净土而不修者曰。譬如吾辈。当以科
名入仕。奈何作岁贡授官耶。一士人云。此喻大谬。莲
台自分九品。公何不取其最上。而甘作下品乎。今进
士科三百。亦可分上中下而九品之也。公何不取彼
魁元。而甘作榜尾乎。上品上生。即莲科之榜首也。故
颂之者曰。三心圆发。谛理深明。金台随往。即證无生。
其在宗门。则大彻大悟。而所谓心空及第归者此也。
向士人怃然曰。吾疑于是冰泮。
又曰。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
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变此娑婆土石诸山秽恶充
满之处。便成七宝庄严之极乐国。乃必令众生驰驱
于十万亿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无缘。子知之
乎。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繇得生。喻
疑误门¶ 第 382a 页 X62-0382.png
如十善生天。即变地狱为天堂。而彼十恶众生。如来
垂金色臂牵之。彼终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刹那金
色世界。佛摄神力。而依然娑婆矣。又一人问。经言至
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斯言论
事乎。论理乎。噫。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巳成佛道。又云
礼佛一拜。从其足跟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今
正不必论其事之与理。伹于至心二字上著倒。惟患
心之不至。勿患罪之不灭。事如是。理亦如是。理如是
事亦如是。何足疑也。
又曰。或问妙喜云。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
愚人所为乎。噫。予昔曾辩之矣。妙喜伹言愚人终日
掐数珠。求净业。不言愚人终日一心不乱求净业也。
又问。古德偈云。成佛人希念佛多。念来岁久却成魔。
君今欲得易成佛。无念之心不较多。无念念佛。奈何
以有念念佛。曰。此为散心念佛而不观心者劝发语
也。不曰岁久而一心不乱者成魔也。未曾念佛。先忧
有念。是犹饥人欲饭。先忧胞胀而不食者矣。又问。六
祖云。东方人造恶。念佛求生西方。意旨如何。曰。六祖
言恶人念佛求生。不曰善人念佛一心不乱者。求生
也。且恶人必不念佛。其有念佛者伪也。非真念也。喻
如恶人修十善。求天堂。恶人必不修十善。其有修十
善者伪也。非真修也。曾未有善人一心念佛而不生
西方者也。又问。古德云。舍秽取净是生死业。奈何舍
娑婆求极乐。曰。彼言舍秽取净者。为生死业。不言一
垂金色臂牵之。彼终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刹那金
色世界。佛摄神力。而依然娑婆矣。又一人问。经言至
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斯言论
事乎。论理乎。噫。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巳成佛道。又云
礼佛一拜。从其足跟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今
正不必论其事之与理。伹于至心二字上著倒。惟患
心之不至。勿患罪之不灭。事如是。理亦如是。理如是
事亦如是。何足疑也。
又曰。或问妙喜云。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
愚人所为乎。噫。予昔曾辩之矣。妙喜伹言愚人终日
掐数珠。求净业。不言愚人终日一心不乱求净业也。
又问。古德偈云。成佛人希念佛多。念来岁久却成魔。
君今欲得易成佛。无念之心不较多。无念念佛。奈何
以有念念佛。曰。此为散心念佛而不观心者劝发语
也。不曰岁久而一心不乱者成魔也。未曾念佛。先忧
有念。是犹饥人欲饭。先忧胞胀而不食者矣。又问。六
祖云。东方人造恶。念佛求生西方。意旨如何。曰。六祖
言恶人念佛求生。不曰善人念佛一心不乱者。求生
也。且恶人必不念佛。其有念佛者伪也。非真念也。喻
如恶人修十善。求天堂。恶人必不修十善。其有修十
善者伪也。非真修也。曾未有善人一心念佛而不生
西方者也。又问。古德云。舍秽取净是生死业。奈何舍
娑婆求极乐。曰。彼言舍秽取净者。为生死业。不言一
疑误门¶ 第 382b 页 X62-0382.png
心不乱取净土者为生死业也。子未舍秽。先忧取净。
与前之忧有念同矣。又问。禅宗云。佛之一字。吾不喜
闻。又云佛来也杀。魔来也杀。则何为念佛。噫。彼言佛
之一字。吾不喜闻。不言一心不乱四字吾不喜闻也。
彼言佛来也杀。魔来也杀。不言一心不乱来亦杀也。
夫归元无二。方便多门。是故归家是一。舟车各行。以
舟笑车。以车笑舟。俱成戏论。此理自明。无烦赘语矣。
又问。近有人言。吾不念佛。良繇内有能念之心。外有
所念之佛。能所未忘。焉得名道。噫。彼盖以独守空静
为道乎。内有能静之心。外有所静之境。不亦能所宛
然乎。曷不曰一心不乱。则谁能谁所。何内何外也。吾
与尔既修净土。止愁不到一心不乱田地。若一心不
乱。任他千种讥。万种谤。当巍巍不动如泰山耳。更何
疑哉。
又阿弥陀经疏钞曰。问尧处茆茨。箕谏象玉。世间王
臣。且崇素朴。净土菩萨。何贵宝严。答。此有二义。一者
上智之士。知心净则土自净。正胜则依必强。理固有
然。心实无著。喻如舜在𤱶亩。躬荷犁锄。一承尧禅。警
跸冕旒。不期自办。舜何乐焉。故曰有天下而不与也。
二者曲为钝根凡夫。须示苦乐。令生忻厌。先以欲钩
率。后令入佛智。喻如正厄饥寒之国。匆闻饱暖之望。
方沉幽暗之崖。乍睹光明之境。岂不身心踊跃。舍故
即新。但得往生。终成解脱。方便接引。当如是耳。
又曰。今人闻佛不肯执持者。约有四障。四障者。一谓
与前之忧有念同矣。又问。禅宗云。佛之一字。吾不喜
闻。又云佛来也杀。魔来也杀。则何为念佛。噫。彼言佛
之一字。吾不喜闻。不言一心不乱四字吾不喜闻也。
彼言佛来也杀。魔来也杀。不言一心不乱来亦杀也。
夫归元无二。方便多门。是故归家是一。舟车各行。以
舟笑车。以车笑舟。俱成戏论。此理自明。无烦赘语矣。
又问。近有人言。吾不念佛。良繇内有能念之心。外有
所念之佛。能所未忘。焉得名道。噫。彼盖以独守空静
为道乎。内有能静之心。外有所静之境。不亦能所宛
然乎。曷不曰一心不乱。则谁能谁所。何内何外也。吾
与尔既修净土。止愁不到一心不乱田地。若一心不
乱。任他千种讥。万种谤。当巍巍不动如泰山耳。更何
疑哉。
又阿弥陀经疏钞曰。问尧处茆茨。箕谏象玉。世间王
臣。且崇素朴。净土菩萨。何贵宝严。答。此有二义。一者
上智之士。知心净则土自净。正胜则依必强。理固有
然。心实无著。喻如舜在𤱶亩。躬荷犁锄。一承尧禅。警
跸冕旒。不期自办。舜何乐焉。故曰有天下而不与也。
二者曲为钝根凡夫。须示苦乐。令生忻厌。先以欲钩
率。后令入佛智。喻如正厄饥寒之国。匆闻饱暖之望。
方沉幽暗之崖。乍睹光明之境。岂不身心踊跃。舍故
即新。但得往生。终成解脱。方便接引。当如是耳。
又曰。今人闻佛不肯执持者。约有四障。四障者。一谓
疑误门¶ 第 382c 页 X62-0382.png
即心是佛。何必舍巳念彼。不知即佛是心。不妨念佛
故。良由即心是佛。岂不即佛是心。伹执念心。不许念
佛。则心佛是二。即义不成。是以念佛念心。两不碍故。
二谓何不遍念诸佛而唯念一佛。不知心专志一。乃
成三昧故。良由众生智浅。繁则不胜故。凡智不分者
神凝。役心多岐者功丧。如普广大士问佛。十方俱有
佛土。何以独赞西方。佛言阎浮提人。心多杂乱。令其
专心一境。乃得往生。以诸佛同一法性身。念一佛即
念一切佛故。三谓佛佛可念。何不随念一佛。而必念
阿弥陀佛。不知彼佛与诸众生偏有因缘故。良由彼
佛名号。人所乐称。就令恶人。有时不觉失声念佛。乃
至人逢善事。不觉念佛。欢喜赞叹。人逢恶事。及与苦
难。不觉念佛。伤悲痛切。机感因缘。莫或使之而自然
故。四谓何不念佛功德智慧相好光明。而但念名号。
不知持名于末法中最逗机故。不思议故。逗机者文
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令念声相续。自
得往生。
又曰。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之所难信。言难信者。略举
有十。今居秽土。习久心安。乍闻彼国清净庄严。疑无
此事。难信一也。纵信彼国。又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
何必定生极乐。难信二也。纵信当生。又疑娑婆之去
极乐十万亿刹。云何极远而得往彼。难信三也。纵信
不远。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国。
难信四也。纵信得生。又疑生此净土。必有奇妙法门。
故。良由即心是佛。岂不即佛是心。伹执念心。不许念
佛。则心佛是二。即义不成。是以念佛念心。两不碍故。
二谓何不遍念诸佛而唯念一佛。不知心专志一。乃
成三昧故。良由众生智浅。繁则不胜故。凡智不分者
神凝。役心多岐者功丧。如普广大士问佛。十方俱有
佛土。何以独赞西方。佛言阎浮提人。心多杂乱。令其
专心一境。乃得往生。以诸佛同一法性身。念一佛即
念一切佛故。三谓佛佛可念。何不随念一佛。而必念
阿弥陀佛。不知彼佛与诸众生偏有因缘故。良由彼
佛名号。人所乐称。就令恶人。有时不觉失声念佛。乃
至人逢善事。不觉念佛。欢喜赞叹。人逢恶事。及与苦
难。不觉念佛。伤悲痛切。机感因缘。莫或使之而自然
故。四谓何不念佛功德智慧相好光明。而但念名号。
不知持名于末法中最逗机故。不思议故。逗机者文
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令念声相续。自
得往生。
又曰。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之所难信。言难信者。略举
有十。今居秽土。习久心安。乍闻彼国清净庄严。疑无
此事。难信一也。纵信彼国。又疑十方佛刹皆可往生。
何必定生极乐。难信二也。纵信当生。又疑娑婆之去
极乐十万亿刹。云何极远而得往彼。难信三也。纵信
不远。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国。
难信四也。纵信得生。又疑生此净土。必有奇妙法门。
疑误门¶ 第 383a 页 X62-0383.png
多种功行。云何但持名号。遂得往生难信五也。纵信
持名。又疑持此名号。必须多历年劫。乃克成就。云何
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难信六也。纵信七日得生。又疑
七趣受生。不离胎卵湿化。云何彼国悉是莲华化生。
难信七也。纵信莲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缘。云何
一生彼国。便得不退。难信八也。纵信不退。又疑此是
接引钝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难信九也。纵信
利根亦生。有疑他经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净土。
或无净土。孤疑不决。难信十也。故难信而曰一切世
间。是不但恶道难信。而人天犹或疑之。不但愚迷难
信。而贤智犹或疑之。不特初机难信。而久修犹或疑
之。不特凡夫难信。而二乘犹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间
难信之法。今于此世演说此法。是犹入裸形之国。宣
示威仪。对生盲之人。指陈黑白。此之谓难。此之谓利
他功德不可思议也。
又四十八问答序曰。净土之教。因地于法藏。肇端于
韦提。开陈于灵鹫教主之金言。流衍于匡庐大士之
莲社。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诚哉末法之要
津矣。然上根即事契理。固谛信不回。下士有闻斯从。
亦无因起惑。惟不上不下位届中流。乃欲从欲违。志
无定向。由是十疑通于智者。或问启于则公。天鼓谆
谆。婆心恋恋。岂曰多言。言所不容巳也。
明藕益大师曰。夫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力
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持名。又疑持此名号。必须多历年劫。乃克成就。云何
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难信六也。纵信七日得生。又疑
七趣受生。不离胎卵湿化。云何彼国悉是莲华化生。
难信七也。纵信莲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缘。云何
一生彼国。便得不退。难信八也。纵信不退。又疑此是
接引钝机众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难信九也。纵信
利根亦生。有疑他经或说有佛。或说无佛。或有净土。
或无净土。孤疑不决。难信十也。故难信而曰一切世
间。是不但恶道难信。而人天犹或疑之。不但愚迷难
信。而贤智犹或疑之。不特初机难信。而久修犹或疑
之。不特凡夫难信。而二乘犹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间
难信之法。今于此世演说此法。是犹入裸形之国。宣
示威仪。对生盲之人。指陈黑白。此之谓难。此之谓利
他功德不可思议也。
又四十八问答序曰。净土之教。因地于法藏。肇端于
韦提。开陈于灵鹫教主之金言。流衍于匡庐大士之
莲社。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诚哉末法之要
津矣。然上根即事契理。固谛信不回。下士有闻斯从。
亦无因起惑。惟不上不下位届中流。乃欲从欲违。志
无定向。由是十疑通于智者。或问启于则公。天鼓谆
谆。婆心恋恋。岂曰多言。言所不容巳也。
明藕益大师曰。夫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力
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疑误门¶ 第 383b 页 X62-0383.png
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
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
如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
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尅。或有巧
设方便。欲深明此念佛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
上。殊不知一念现前之心。本自离句绝非。不消作意
离绝。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超情离计。何劳说
妙说元。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
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
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则永
无退转。种种法门。悉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
四。遇著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著宗门人。又思参
究问答。遇著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
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
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
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
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
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
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
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试自
简点。若于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
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
犹未永灭。种种他岐。犹能惑志。便不名为真念佛也。
要道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
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
如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
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尅。或有巧
设方便。欲深明此念佛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
上。殊不知一念现前之心。本自离句绝非。不消作意
离绝。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超情离计。何劳说
妙说元。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
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
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则永
无退转。种种法门。悉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
四。遇著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著宗门人。又思参
究问答。遇著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
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
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
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
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
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
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
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试自
简点。若于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
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
犹未永灭。种种他岐。犹能惑志。便不名为真念佛也。
要道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
疑误门¶ 第 383c 页 X62-0383.png
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
然后记数亦得。不记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
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
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公案。皆是生死岸边事。
临命终时。决然用不著。
彭绍升净土圣贤录 本朝皇甫士坊。字子仪。钱塘
人。世业医。士坊少读龙舒居士净土文。惕然深省。与
思齐大师为方外交。笃修净业。平居作净土诗。积百
馀首。今录其尤切要者。一云。大哉净土门。至简亦至
易。持名愿往生。无人不果遂。凡夫根器薄。辗转生疑
贰。自疑积习深。宿业难捐弃。复虑念力微。胜境莫能
致。不知无始来。罪性本虚伪。但能持佛名。速灭生死
罪。如风扫云雾。如灯除暗昧。云暗本非真。心空涤陈
秽。况此万德名。感应难思议。如石性本沉。得舟终不
堕。如人犯官刑。皇恩能赦庇。佛力妙难思。自力亦奇
异。勿谓念力微。念力必如意。念比金石坚。念比锋刃
利。念西决生西。念佛佛必至。先圣有格言。匹夫难夺
志。一云。三乘见偏空。执理而废事。遂谓无净土。心净
即土义。不知心与土。非一亦非二。诸土唯心生。一心
众土备。极乐心之净。娑婆心之秽。极乐是虚名。娑婆
亦应伪。爱重生娑婆。念专自西去。净秽既生心。土亦
随所与。譬如一轮月。映入诸水内。水清月自明。水浊
月晦昧。月比本来心。水比诸世界。一心含万刹。莫作
有无解。无实亦无虚。事理两无诖。
然后记数亦得。不记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
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
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公案。皆是生死岸边事。
临命终时。决然用不著。
彭绍升净土圣贤录 本朝皇甫士坊。字子仪。钱塘
人。世业医。士坊少读龙舒居士净土文。惕然深省。与
思齐大师为方外交。笃修净业。平居作净土诗。积百
馀首。今录其尤切要者。一云。大哉净土门。至简亦至
易。持名愿往生。无人不果遂。凡夫根器薄。辗转生疑
贰。自疑积习深。宿业难捐弃。复虑念力微。胜境莫能
致。不知无始来。罪性本虚伪。但能持佛名。速灭生死
罪。如风扫云雾。如灯除暗昧。云暗本非真。心空涤陈
秽。况此万德名。感应难思议。如石性本沉。得舟终不
堕。如人犯官刑。皇恩能赦庇。佛力妙难思。自力亦奇
异。勿谓念力微。念力必如意。念比金石坚。念比锋刃
利。念西决生西。念佛佛必至。先圣有格言。匹夫难夺
志。一云。三乘见偏空。执理而废事。遂谓无净土。心净
即土义。不知心与土。非一亦非二。诸土唯心生。一心
众土备。极乐心之净。娑婆心之秽。极乐是虚名。娑婆
亦应伪。爱重生娑婆。念专自西去。净秽既生心。土亦
随所与。譬如一轮月。映入诸水内。水清月自明。水浊
月晦昧。月比本来心。水比诸世界。一心含万刹。莫作
有无解。无实亦无虚。事理两无诖。
疑误门¶ 第 384a 页 X62-0384.png
周克复净土晨钟曰。周子辨不信佛论竟。有友人进
而告曰。儒有辟佛。由孟子讵杨墨。孟子讵杨墨。由孔
子攻异端。子亦儒家者流。奚为而指其僻且谬耶。余
曰否否。孟子讵杨墨。谓杨墨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
著。是孟子讵杨墨。非讵佛也。孔子攻异端。非攻佛也。
杨氏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墨子兼爱。摩顶放
踵利天下为之。抑思万物皆备于我。舍成巳何由成
物。舍成物何以成巳。杨墨执一不通。非孟子深恶而
力辨之。斥为邪说诬民。罪以无父无君。其酿祸古今。
宁直害巳害人而巳。斯诚大道之异端。孟子乌得不
讵之也哉。今取释道自利利他之言。参儒道成巳成
物之旨。有异乎。无异乎。但儒道主经世。释道主出世。
古今治平天下之大法。非儒道不可。凡人解悟生死
之大事。非释道不可。方从事乎经济。而尽谋出世固
不可。终沦胥乎业缘。而竟忘出世亦不可。经世而力
排从佛者。惧人世惟苦空是尚。而不修治平之大法。
不得不如是。出世而力辨毁佛者。忧凡人为情欲所
汩。而不了生死之大事。亦不得不如是。友闻余言巳。
憬然从坐起曰。予岂好辨哉。今而后不特儒教释教。
不必分为异同。并可作三教合一论矣。
** 辨魔门
疑既析矣。误亦明矣。间有念佛而入魔。所言所见。
似近于邪。遂使毁谤者藉为口实。殊不知著魔之
辈。究由正信未笃。正念未坚。杂乱慞惶。非几。得乘
疑误门¶ 第 384b 页 X62-0384.png
间而入。果能真实持名。一心不乱。大光明中。必无
魔事。古德辨之详矣。辑辨魔门。
大佑指归集曰。禅师念佛正信决云。或谓临终见佛。
放光接引。并是魔境。此说如何。答。首楞严经。修习三
昧。或发动阴魔。摩诃衍论及止观等。修习三昧。发动
外魔。此等并是自力修禅之人。先有魔种被定击发。
傥能明达对治。则成圣法。若任性无知。则被障碍矣。
今所修念佛三昧者。托彼佛力。如近帝王。谁敢干犯。
盖弥陀有大慈悲誓愿威神三昧等力。有大摧邪力。
有大降魔力。天眼远见。天耳遥闻。他心彻鉴。光明遍
照。摄取众生。有如是等功德之力。岂不能护持念佛
之人。临终令无障碍耶。且金台来迎等事。出自观经。
金口所说。若认为魔。亦无知之甚矣。
又载揸庵法师引大集经云。断集谛是降烦恼魔。知
苦谛是降阴魔。修道谛是降天魔。證灭谛是降死魔。
涅槃经云。佛去世后。五百岁中。魔道渐兴。坏乱佛法。
然火就燥。水就湿。邪不干正。一生之中。以淳净心。坚
固谛信。至诚礼诵。悔过发愿。吾知此人若身若心。则
与弥陀气类交接。智论云。如风吹树。势向西倾。及其
倒时。必从西偃。设使愿力微薄。罪业深重。临终相现。
称佛求救。以佛力故。魔无能为。若彼行人多杂魔业。
倚恃佛法。邀名射利。外现清白。内唯臭腐。诈伪欺罔。
吾我自高。截他人千尺之长为半分。扬自巳一勺之
水为万斛。此人气分。与魔交接。命终之日。不堕恶道。
魔事。古德辨之详矣。辑辨魔门。
大佑指归集曰。禅师念佛正信决云。或谓临终见佛。
放光接引。并是魔境。此说如何。答。首楞严经。修习三
昧。或发动阴魔。摩诃衍论及止观等。修习三昧。发动
外魔。此等并是自力修禅之人。先有魔种被定击发。
傥能明达对治。则成圣法。若任性无知。则被障碍矣。
今所修念佛三昧者。托彼佛力。如近帝王。谁敢干犯。
盖弥陀有大慈悲誓愿威神三昧等力。有大摧邪力。
有大降魔力。天眼远见。天耳遥闻。他心彻鉴。光明遍
照。摄取众生。有如是等功德之力。岂不能护持念佛
之人。临终令无障碍耶。且金台来迎等事。出自观经。
金口所说。若认为魔。亦无知之甚矣。
又载揸庵法师引大集经云。断集谛是降烦恼魔。知
苦谛是降阴魔。修道谛是降天魔。證灭谛是降死魔。
涅槃经云。佛去世后。五百岁中。魔道渐兴。坏乱佛法。
然火就燥。水就湿。邪不干正。一生之中。以淳净心。坚
固谛信。至诚礼诵。悔过发愿。吾知此人若身若心。则
与弥陀气类交接。智论云。如风吹树。势向西倾。及其
倒时。必从西偃。设使愿力微薄。罪业深重。临终相现。
称佛求救。以佛力故。魔无能为。若彼行人多杂魔业。
倚恃佛法。邀名射利。外现清白。内唯臭腐。诈伪欺罔。
吾我自高。截他人千尺之长为半分。扬自巳一勺之
水为万斛。此人气分。与魔交接。命终之日。不堕恶道。
疑误门¶ 第 384c 页 X62-0384.png
得生魔宫。斯亦幸矣。当知万法唯心。心净佛迎。心垢
魔接。于理易晓。何须致疑。
周克复净土晨钟曰。如来出世。大法总是利生。菩萨
修行。纤毫不为自巳。后人以佛之心为心。切宜究净
业本源。传宗正印。一一理会明白。顾有正则有邪。正
能觉世。而邪能惑世。正法难行。邪风易染。楞严十种
魔民。皆因错解。华严十类魔业。悉昧正归。如近世白
莲。无为。圆顿。涅槃。长生。受持等教。无非窃佛祖经论
绪馀。创野狐之禅。播穷奇之恶。诳诸无识。婪财倡乱。
始犹附佛而扬其波。继之角佛而标其帜。末运法弱
魔强。释教至是而怪乱极矣。约略言之。有谬解南无
者。有谬解般若何以故者。有谬解念佛是谁谁字者。
有妄分男普女妙者。有妄分三字四字六字佛者。有
妄分在家为弥陀教。出家为释迦教者。有捏称释迦
去世弥勒治世者。有捏称烛光见鬼神者。有捏称香
烟断吉凶者。有捏称杖罪抽丁收法眷转男身者。有
捏称天堂挂榜。地府除名。长生超劫者。有以镜照人
自见王侯冠服者。有咒水洗眼具现空中佛像龙凤
幡幢者。有错认夫妇为一合相。男女为双修者。有错
认不产后嗣为不生。不绝欲心为不灭者。有错认三
车。性为牛车。心为羊车。意为鹿车者。更有种种奸人。
动将道门修养法。玷冒莲宗。如妄执四大脉络。以当
宝网交罗。指方寸色心。以况弥陀安住。肺属西名为
金地。舌生津而号华池者。如妄立三十六关。七十二
魔接。于理易晓。何须致疑。
周克复净土晨钟曰。如来出世。大法总是利生。菩萨
修行。纤毫不为自巳。后人以佛之心为心。切宜究净
业本源。传宗正印。一一理会明白。顾有正则有邪。正
能觉世。而邪能惑世。正法难行。邪风易染。楞严十种
魔民。皆因错解。华严十类魔业。悉昧正归。如近世白
莲。无为。圆顿。涅槃。长生。受持等教。无非窃佛祖经论
绪馀。创野狐之禅。播穷奇之恶。诳诸无识。婪财倡乱。
始犹附佛而扬其波。继之角佛而标其帜。末运法弱
魔强。释教至是而怪乱极矣。约略言之。有谬解南无
者。有谬解般若何以故者。有谬解念佛是谁谁字者。
有妄分男普女妙者。有妄分三字四字六字佛者。有
妄分在家为弥陀教。出家为释迦教者。有捏称释迦
去世弥勒治世者。有捏称烛光见鬼神者。有捏称香
烟断吉凶者。有捏称杖罪抽丁收法眷转男身者。有
捏称天堂挂榜。地府除名。长生超劫者。有以镜照人
自见王侯冠服者。有咒水洗眼具现空中佛像龙凤
幡幢者。有错认夫妇为一合相。男女为双修者。有错
认不产后嗣为不生。不绝欲心为不灭者。有错认三
车。性为牛车。心为羊车。意为鹿车者。更有种种奸人。
动将道门修养法。玷冒莲宗。如妄执四大脉络。以当
宝网交罗。指方寸色心。以况弥陀安住。肺属西名为
金地。舌生津而号华池者。如妄立三十六关。七十二
疑误门¶ 第 385a 页 X62-0385.png
信。扭合怪事。谓之六门见信者。如伪作十六字经。摄
气归脐。尽力奔送直至丹田者。如伪作达磨胎息论。
赵州十二时别歌。庞居士转河车颂。密授在持者。如
妄指口为诸恶门。鼻为涅槃路。教人临终紧闭其口。
著力忍气。使从鼻出。扭㘞字为案。透出此关。名为出
门一步者。又㘞字四围。或云酒色财气。或云地火水
风。或云生老病死。不知此字呼作阿字去声。宗门取
以状其忽有所悟。突地发此一声。安得如许曲说也。
如妄更十号俱彰。为十号归程。有鹊巢灌项。芦芽穿
膝。玉柱粗裈。蛇入裈裆。波斯献宝。天鼓不鸣。莲花池
乾。二祖断臂。立雪齐腰。神光不理等目者。如佛光照
彻幽明。因名超日月光。乃妄人指日月出时。教人吸
吞其光入腹。自然成宝者。如法华赞如来最后方说
此经。取譬转轮王赏战士。最后方出髻中珠。乃妄人
指运气入顶。教人学佛顶上有肉髻珠者。如法华经
曰。诸漏巳尽。言不为声色香味触法所惑。乃妄人指
人身七宝可成舍利。将眼眵鼻涕津溺等尽取食之。
谓修无漏果者。如兜率悦禅师示众三关。一见性。二
了生死。三知去向。乃妄人指人身丹田作内三关。自
足至腰为外三关者。如永嘉大师往曹溪礼六祖述
正道歌云。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乃妄
人指人身夹脊双关作曹溪一派者。又捏称六祖云。
宁度白衣千万。不度空门半个僧。今日无为长生。耸
动俗家。辄云未来弥勒佛现在持世。专度居士不度
气归脐。尽力奔送直至丹田者。如伪作达磨胎息论。
赵州十二时别歌。庞居士转河车颂。密授在持者。如
妄指口为诸恶门。鼻为涅槃路。教人临终紧闭其口。
著力忍气。使从鼻出。扭㘞字为案。透出此关。名为出
门一步者。又㘞字四围。或云酒色财气。或云地火水
风。或云生老病死。不知此字呼作阿字去声。宗门取
以状其忽有所悟。突地发此一声。安得如许曲说也。
如妄更十号俱彰。为十号归程。有鹊巢灌项。芦芽穿
膝。玉柱粗裈。蛇入裈裆。波斯献宝。天鼓不鸣。莲花池
乾。二祖断臂。立雪齐腰。神光不理等目者。如佛光照
彻幽明。因名超日月光。乃妄人指日月出时。教人吸
吞其光入腹。自然成宝者。如法华赞如来最后方说
此经。取譬转轮王赏战士。最后方出髻中珠。乃妄人
指运气入顶。教人学佛顶上有肉髻珠者。如法华经
曰。诸漏巳尽。言不为声色香味触法所惑。乃妄人指
人身七宝可成舍利。将眼眵鼻涕津溺等尽取食之。
谓修无漏果者。如兜率悦禅师示众三关。一见性。二
了生死。三知去向。乃妄人指人身丹田作内三关。自
足至腰为外三关者。如永嘉大师往曹溪礼六祖述
正道歌云。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乃妄
人指人身夹脊双关作曹溪一派者。又捏称六祖云。
宁度白衣千万。不度空门半个僧。今日无为长生。耸
动俗家。辄云未来弥勒佛现在持世。专度居士不度
疑误门¶ 第 385b 页 X62-0385.png
空门。任善知识辈。必再生有发。方得成佛作祖。余亲
闻其说。谩应之曰。然则主世之弥勒佛。亦应顶上出
发矣。一座大笑。不闻永嘉云。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
八代西天记。又云。东土达磨为初祖。六代传衣天下
闻。岂有度白衣不度空门之理乎。如赵州和尚见僧
必问。到与未到。只曰吃茶去。院主问故。和尚呼院主。
院主应之。亦曰吃茶去。因是有赵州茶案。乃妄人指
漱津三十六次。为吃赵州茶。又教人临终点辰砂茶
服之。为了悟赵州机关。更有以饮小便为吃赵州茶
者。一切如鬼如魅。醉梦颠狂。变乱是非。互相排斥。所
谓一盲引众盲。𢹂手八坑堑。邪见既深。恶报靡极矣。
古德云。修净土者。既定正宗。须破邪说。现生愿常遇
明师。不值邪见。无惑我心而生懈怠。甚矣邪正分途。
非细故也。十方佛子。幸毋为魔军所陷。趋棘丛而坠
地狱。慎之勖之。
** 徵验门
事无徵验。宜其不信。念佛往生之人。昔贤采集成
编。莫不事迹昭著。确有明徵。莲池大师往生集。与
本朝彭尺木居士所辑净土圣贤录。尤为大备。
倘仅一巳见之。犹谓魔事。而凡有天乐来迎。佛光
显现。每多共见共闻。岂尚未足深信耶。此二编甚
夥。各有专书。均当置之座右。时时披览。集隘不能
概登。今推采龙舒净土文所载亲闻亲见各条。及
往生集序著于篇。辑徵验门。
闻其说。谩应之曰。然则主世之弥勒佛。亦应顶上出
发矣。一座大笑。不闻永嘉云。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
八代西天记。又云。东土达磨为初祖。六代传衣天下
闻。岂有度白衣不度空门之理乎。如赵州和尚见僧
必问。到与未到。只曰吃茶去。院主问故。和尚呼院主。
院主应之。亦曰吃茶去。因是有赵州茶案。乃妄人指
漱津三十六次。为吃赵州茶。又教人临终点辰砂茶
服之。为了悟赵州机关。更有以饮小便为吃赵州茶
者。一切如鬼如魅。醉梦颠狂。变乱是非。互相排斥。所
谓一盲引众盲。𢹂手八坑堑。邪见既深。恶报靡极矣。
古德云。修净土者。既定正宗。须破邪说。现生愿常遇
明师。不值邪见。无惑我心而生懈怠。甚矣邪正分途。
非细故也。十方佛子。幸毋为魔军所陷。趋棘丛而坠
地狱。慎之勖之。
** 徵验门
事无徵验。宜其不信。念佛往生之人。昔贤采集成
编。莫不事迹昭著。确有明徵。莲池大师往生集。与
本朝彭尺木居士所辑净土圣贤录。尤为大备。
倘仅一巳见之。犹谓魔事。而凡有天乐来迎。佛光
显现。每多共见共闻。岂尚未足深信耶。此二编甚
夥。各有专书。均当置之座右。时时披览。集隘不能
概登。今推采龙舒净土文所载亲闻亲见各条。及
往生集序著于篇。辑徵验门。
疑误门¶ 第 385c 页 X62-0385.png
龙舒净土文曰。极乐世界。虽去此百万世界。论其迹
则不胜其远。然佛之慧性。含虚空世界。故无所不在。
是以一切众生。举意动步。皆在佛之性中。至心恳切
无不应验故叙现世感应。
见杀生念佛得福 观音感应记云。饶州军典郑邻。
死至阴府。以误追来放还。阎罗王告云。汝还人间。勉
力为善。汝见人杀生。但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
彼得受生。汝亦得福。由此推之。足以见念阿弥陀佛
诚可荐拔亡者。可增延福寿。不特身后生西方而巳。
莲池大师赞曰。负命之鬼。云何念佛而得却之。良以
阿弥陀佛功德威神。不可思议。一称其名。鬼获超济。
故不现耳。岂寻常禁咒驱逐比耶。
邹宾王念佛梦觉 予尝劝镇江士人。邹宾王以西
方说。且言若无閒暇。但早晨合掌向西。念南谟阿弥
陀佛十遍亦得。宾王信之。其夜遂梦与一上人同赴
法。正恐惧间。遂念阿弥陀佛至十声乃觉。岂非佛以
此坚其信心乎。
莲池大师赞曰。古人喻睡眠为小死。此语最善。盖梦
寐之颠倒。较生死之昏迷几何。而寝息神安。命尽之
时。庶稍稍有自由分。善导大师教人临睡入观。良有
以哉。
阮嫂念佛眼明 予同郡怀宁县营田庄有阮念三
嫂。患两目将盲。常念阿弥陀佛。遂得开明。此予亲见
之。
疑误门¶ 第 386a 页 X62-0386.png
莲池大师赞曰。弥陀光明无量。照十方国。苟至心忆
念。就使肉睛不朗。当必心目洞开。而今时瞽者。往往
作师巫。造杀业。是为从冥入冥。终无时得睹天日矣。
嗟乎。吾安能以此普告尽世之盲人乎。
阎罗王劝婆念佛 镇江金坛县株林村蒋婆。年七
十许。死至阴府。命未尽当还。阎罗王问云。汝能念经
否。对云不能。王云。汝不能念经。但念阿弥陀佛。既放
还。蒋婆谓阎罗王教我念佛。更无可疑。故常念此佛
名。近百二十岁方终。其生净土必矣。岂非以其念佛
而又延寿乎。何其寿之多也。金坛士人张延芝为予
言之。
邵安抚念佛脱难 晋江邵彪字希文。为士人时。梦
至一官府。人皆称安抚。彪自喜曰。岂非予及第后作
安抚乎。行至前。见一官员问云。汝知汝未及第因否。
对云不知。令引彪去看。见一大镬煮蛤蜊。见彪乃作
人声。叫彪姓名。彪遂念阿弥陀佛。方念一声。蛤蜊皆
变黄雀飞去。彪后果及第。至安抚使。以此见杀生阻
人前程。不可不戒。又见佛力广大。不可不敬。官职自
有定分。不可苟求。
莲池大师赞曰。杀生迟其得禄。念佛解其杀冤。今士
人以牲牢乞祐于鬼神。而不知持万德之洪名。其为
计亦左矣。愿三献连城者。识此于铁砚之侧。
念佛风疾不作 予近附舟至镇江。闸中阙水不能
行。乃于金山借四经。即阿弥陀经也。欲校勘刊板广
疑误门¶ 第 386b 页 X62-0386.png
传。举笔之时。右手有风。其指自掉。写字不便。予乃举
指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数声。祷告乞除风疾。
以成就写此经。祷毕。指遂不掉。以至终帙无恙。以此
见佛与菩萨。只在目前。但人信心不至耳。
宋李彦弼记文曰。彦弼乾道癸巳。家染疫疾。四月五
日。彦弼亦病。粥药不进。至十九日早。梦一人褐衣。神
貌清癯。以手抚摩彦弼肢体。而呼彦弼令速起。彦弼
惕然问曰。公何人耶。答曰。予即龙舒也。彦弼因告以
疾病。虽欲支持莫能。将何以愈其疾乎。公曰。记省阙
仲雅教汝捷径否。彦弼曰然。每日持诵阿弥陀佛不
辍。公曰。汝起食白粥即可。既寤索粥食之。病随愈。后
见龙舒画像。俨然如梦中见者。彦弼稔闻居士潜通
六艺。尤精于易。诲人不倦。所至学者辐凑。谢君以静
逸堂待之。户外之屦常满。正月十一日。令子侄往承
其教。不久回去。云居士夜来讲书罢。如常持诵礼佛。
至三鼓忽厉声念阿弥陀佛数声。云佛来接我。言讫
立化。是夕邦人有梦二青衣引公向西而行。传为胜
异。识与不识。咸来瞻敬。恨不[款-士+止]奉谈麈而重惜焉。居
士未示寂灭前三日。遍嘱诸人。勉进道业。有此后不
复再见之语。初十日访赵公省干。借浮室云。道业办。
去时好。乃书日课。积计九百十二万五百。贴于壁。噫。
自非根性融明。达乎生死之理。未易臻此。彦弼一病
垂死。棺椁衣衾。巳陈于前。荷居士阴赐拯接。遂获平
愈。可谓生死骨肉者矣。或曰。梦因想成。然食白粥之
指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数声。祷告乞除风疾。
以成就写此经。祷毕。指遂不掉。以至终帙无恙。以此
见佛与菩萨。只在目前。但人信心不至耳。
宋李彦弼记文曰。彦弼乾道癸巳。家染疫疾。四月五
日。彦弼亦病。粥药不进。至十九日早。梦一人褐衣。神
貌清癯。以手抚摩彦弼肢体。而呼彦弼令速起。彦弼
惕然问曰。公何人耶。答曰。予即龙舒也。彦弼因告以
疾病。虽欲支持莫能。将何以愈其疾乎。公曰。记省阙
仲雅教汝捷径否。彦弼曰然。每日持诵阿弥陀佛不
辍。公曰。汝起食白粥即可。既寤索粥食之。病随愈。后
见龙舒画像。俨然如梦中见者。彦弼稔闻居士潜通
六艺。尤精于易。诲人不倦。所至学者辐凑。谢君以静
逸堂待之。户外之屦常满。正月十一日。令子侄往承
其教。不久回去。云居士夜来讲书罢。如常持诵礼佛。
至三鼓忽厉声念阿弥陀佛数声。云佛来接我。言讫
立化。是夕邦人有梦二青衣引公向西而行。传为胜
异。识与不识。咸来瞻敬。恨不[款-士+止]奉谈麈而重惜焉。居
士未示寂灭前三日。遍嘱诸人。勉进道业。有此后不
复再见之语。初十日访赵公省干。借浮室云。道业办。
去时好。乃书日课。积计九百十二万五百。贴于壁。噫。
自非根性融明。达乎生死之理。未易臻此。彦弼一病
垂死。棺椁衣衾。巳陈于前。荷居士阴赐拯接。遂获平
愈。可谓生死骨肉者矣。或曰。梦因想成。然食白粥之
疑误门¶ 第 386c 页 X62-0386.png
效。安可诬也。抑知居士悲愿甚深。功欲及人。虽在常
寂光中。不忘念力。其劝修净土成佛之缘。可不勉励
而进哉。谨刻公像。并著感应事迹。用广其传。非敢饰
辞以惑耳目。故此直述而具载之。伏冀见闻敬信。同
沾利益。王神昭著。实證斯言。公姓王。名日休。字虚中。
号龙舒居士云。是岁下元庐陵李彦弼谨记。
湛然居士集曰。元祖朗将示寂。口占偈曰。咄这皮袋。
常为患害。继祖无能。念佛有赖。来亦无来。去亦无碍。
四大五阴。一时败坏。且道还有不败坏者么。良久云。
浮云散尽月升空。极乐光中常自在。遂跏趺而卒。
佛祖统纪曰。茔珂受业瑶山。酒炙无所择。一日忽自
念梵行亏缺。且堕恶道。向同住僧取戒珠禅师所编
往生传读之。大有感发。择一室面西设坐。绝食念佛。
越三日。梦佛及大士告曰。汝寿尚有十年。且当自勉。
珂白佛言。阎浮浊恶。易失正念。所愿早生安养。承事
众圣。佛言。汝志如是。后三日当迎汝。至期命众诵弥
陀经。曰。佛及圣众俱至。寂然而化。
明高僧传曰。性澄住上天竺。后归佛果寺。笃志净土。
临寂。众为称佛名。止之曰。佛须自念。明晨当来一别。
黎明众集。端坐而化。
莲池大师往生集序曰。世尊始成正觉。为诸有情。普
演佛乘。既而机难尽投。由是于一乘中示三乘法。而
复于三乘中。出净土一门。今去佛日远。情尘日滋。进
之不能发神解。超圣阶。退之伥伥乎有沦坠之险。而
寂光中。不忘念力。其劝修净土成佛之缘。可不勉励
而进哉。谨刻公像。并著感应事迹。用广其传。非敢饰
辞以惑耳目。故此直述而具载之。伏冀见闻敬信。同
沾利益。王神昭著。实證斯言。公姓王。名日休。字虚中。
号龙舒居士云。是岁下元庐陵李彦弼谨记。
湛然居士集曰。元祖朗将示寂。口占偈曰。咄这皮袋。
常为患害。继祖无能。念佛有赖。来亦无来。去亦无碍。
四大五阴。一时败坏。且道还有不败坏者么。良久云。
浮云散尽月升空。极乐光中常自在。遂跏趺而卒。
佛祖统纪曰。茔珂受业瑶山。酒炙无所择。一日忽自
念梵行亏缺。且堕恶道。向同住僧取戒珠禅师所编
往生传读之。大有感发。择一室面西设坐。绝食念佛。
越三日。梦佛及大士告曰。汝寿尚有十年。且当自勉。
珂白佛言。阎浮浊恶。易失正念。所愿早生安养。承事
众圣。佛言。汝志如是。后三日当迎汝。至期命众诵弥
陀经。曰。佛及圣众俱至。寂然而化。
明高僧传曰。性澄住上天竺。后归佛果寺。笃志净土。
临寂。众为称佛名。止之曰。佛须自念。明晨当来一别。
黎明众集。端坐而化。
莲池大师往生集序曰。世尊始成正觉。为诸有情。普
演佛乘。既而机难尽投。由是于一乘中示三乘法。而
复于三乘中。出净土一门。今去佛日远。情尘日滋。进
之不能发神解。超圣阶。退之伥伥乎有沦坠之险。而
疑误门¶ 第 387a 页 X62-0387.png
匪仗此门。其何从疾脱生死。大矣哉。可谓起末世沉
疴。必效之灵药也。顾古之效多。今之效鲜。其咎安在。
则亦口净土。心娑婆。而坚勇明悟不及前辈云尔。闻
昔有传往生者。岁久灭没。不可复睹。而断章遗迹。班
班互载于内外百家之书。予随所见。辄附笔劄。仍摘
其因果昭灼者。日积之成编。殆存十一于千百而巳。
今甲申。窃比中峰廛居。掩关于上方。乃取而从其类
后先之。又證之以诸圣同归。足之以生存感应。计百
六十有六条。而间为之赞。以发其隐义。题曰。往生集。
俾缁素之流。观于是书。将指而曰。某也以如是解脱
而生。某也以如是纯一而生。某也以如是精诚之极
感格而生。某也以如是大悲大愿而生。某也以如是
改过不吝转业于将堕也而生。某如是上生。某如是
中生下生。庶几乎考古验今。为净业者左券。而客有
过我者。阅未数转。勃然曰。净土唯心。心外无土。往生
净土。寓言也。子以为真生乎哉。宁不乖于无生之旨。
予俟其色定。徐而谓曰。谈何容易。如以无生而巳矣。
一切断灭。不应尚有唯心。果悟无生。则生亦奚碍。生
既本无。故终日生而未尝生也。且尔巳尽漏心否乎。
对曰不能。噫。漏心未尽。则生缘未休。生缘未休。则托
质有所。茫茫三界大苦海中。不生净土。而生何土。六
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遥。利与害天渊矣。抑未之思欤。
饰虚论而争高。吾亦能之。所以弗为者。夫亦惧生于
识法耳。行矣。尔诚不以予言为非。即净土而之佛乘。
疴。必效之灵药也。顾古之效多。今之效鲜。其咎安在。
则亦口净土。心娑婆。而坚勇明悟不及前辈云尔。闻
昔有传往生者。岁久灭没。不可复睹。而断章遗迹。班
班互载于内外百家之书。予随所见。辄附笔劄。仍摘
其因果昭灼者。日积之成编。殆存十一于千百而巳。
今甲申。窃比中峰廛居。掩关于上方。乃取而从其类
后先之。又證之以诸圣同归。足之以生存感应。计百
六十有六条。而间为之赞。以发其隐义。题曰。往生集。
俾缁素之流。观于是书。将指而曰。某也以如是解脱
而生。某也以如是纯一而生。某也以如是精诚之极
感格而生。某也以如是大悲大愿而生。某也以如是
改过不吝转业于将堕也而生。某如是上生。某如是
中生下生。庶几乎考古验今。为净业者左券。而客有
过我者。阅未数转。勃然曰。净土唯心。心外无土。往生
净土。寓言也。子以为真生乎哉。宁不乖于无生之旨。
予俟其色定。徐而谓曰。谈何容易。如以无生而巳矣。
一切断灭。不应尚有唯心。果悟无生。则生亦奚碍。生
既本无。故终日生而未尝生也。且尔巳尽漏心否乎。
对曰不能。噫。漏心未尽。则生缘未休。生缘未休。则托
质有所。茫茫三界大苦海中。不生净土。而生何土。六
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遥。利与害天渊矣。抑未之思欤。
饰虚论而争高。吾亦能之。所以弗为者。夫亦惧生于
识法耳。行矣。尔诚不以予言为非。即净土而之佛乘。
疑误门¶ 第 387b 页 X62-0387.png
盖未尝间壁丝毫。而奚乖之有。客悚然从坐而作。惘
然而自失。不觉其汪然泣下。而悲且咽也。整衣庄诵
之终卷。亟拜亟请梓焉。梓既成。道其始末如此。
* 正月初一日弥勒尊佛圣诞
* 初九日玉皇上帝圣诞
* 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
* 廿一日普贤菩萨圣诞
* 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
* 初八日释迦文佛圣诞
* 六月初三日韦驮菩萨圣诞
* 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
* 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圣诞
* 三十地藏王菩萨圣诞
* 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
* 腊月初八日释迦文佛成道
径中径又径卷二
然而自失。不觉其汪然泣下。而悲且咽也。整衣庄诵
之终卷。亟拜亟请梓焉。梓既成。道其始末如此。
* 正月初一日弥勒尊佛圣诞
* 初九日玉皇上帝圣诞
* 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
* 廿一日普贤菩萨圣诞
* 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
* 初八日释迦文佛圣诞
* 六月初三日韦驮菩萨圣诞
* 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
* 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圣诞
* 三十地藏王菩萨圣诞
* 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
* 腊月初八日释迦文佛成道
径中径又径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