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182-A¶
1182-A¶ 第 331b 页

* No. 1182-A
彻悟禅师语录序

世之称净业者。自晋远法师始。仰体佛慈。大启度门。
凿池植莲。建堂立誓。于时十八贤众百二十三人。得
自在力。念而无念。无生而生。心印递传。迄至于今不
坠。有彻悟禅师者。法门之元嗣也。夙具定慧。参契渊
微。始则悟圆觉一经要义。继则了解三藏十乘妙旨。
尽弃旧习。专注净业。虚其衷。平其气。历廿载如一日。
无退转心。克遂西生之愿。是以圆信圆解饶益众生
者。即以之證弥陀法界。遗集具存。读之而益信师之
所言。曰愿。曰信。曰行。曰罪业忏除。曰善根成熟。要惟
兢兢于一心之生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心之广也。
虑坠偏小。发大菩提。心之宏也。任运感业。合道转业。
心之权也。清珠浊水之投。种瓜种豆之穫。铸金成面
之具。心之源也。经所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尤
反覆求详。三致意焉。又谓一寸时光。一寸命光。欲后
之学者。于恒河沙数中。履捷行简。速出生死之关。共
證安乐之境。拯拔群迷。胥登彼岸。其意亦何厚乎。师
平昔于语言文字。不欲究心。然偶一拈唫大之总摄
1182-A¶ 第 331c 页 X62-0331.png
无馀。细之圆融无碍。对机立教。真理兼包。如阿伽陀
药。无病不疗。如如意珠。无愿不满者。其如斯乎。余窃
念宗教两门。语录浩如烟海。疏经注义。法旨昭明。而
净业之修。为入道之正轨。自龙舒大佑诸集外。言者
阙如。宜师言之不可湮没也。师之高弟松泉。以是集
付刊。问序于余。余即师文之奥衍者。申言之。是为序。

三宝弟子诚安谨识
* No. 1182-B
自序

余自乾隆癸巳。住持京都广通寺。领众参禅。间有东
语西话。笔以记之。至丁卯岁。以宿业深重。多诸病缘。
因思教乘五停心观。多障有情以念佛治。且此一门。
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智者
永明楚石莲池等诸大善知识。皆悉归心。我何人斯。
敢不归命。于是朝暮课佛。而禅者愿随者颇夥。因顺
时机。且便自行。遂辍参念佛。时门墙见重者。谤𦦨四
起。余以深信佛言。不顾也。十馀年来所有积稿。一旦
付之丙丁。不意为多事禅者。于灰烬中拨出若干则。
然百不存一矣。嗣后为业风所吹。历主觉生资福两
刹。为虚名所误。往往有请开示索题跋者。迫不得巳
而应之。日久岁深。复积成卷。戊辰夏。李居士逢春在
山听讲。闻法有悟。遂欲付之剞劂。余曰不可。身既隐
1182-A¶ 第 332a 页 X62-0332.png
矣。焉用文为。此世间隐者之言尚然。余巳栖心净土。
复何文字可留。居士坚请不巳。爰弁数语。用示皆不
得巳之言也。

嘉庆岁次庚午九月重阳后三日。讷道人书于资
福二有丈室。
* No. 1182-C
念佛伽陀序

讷堂老人。率众精脩持名法门。备极诚恳。于广通觉
生两兰若。历有年所。兹乙卯冬。复以教义宗乘。各咏
偈百首。阐其要妙。举以示众。如辈当时一闻心荡神
怡。若深有领会焉。因仰体老人为众苦心谆谆如是。
若不记录。久必湮没。遂寿之梨枣。庄成数卷。以备诸
同志者共为参味云尔。

嘉庆元年岁次丙辰佛欢喜日。受业弟子心雨稽
首谨题。

* 彻悟禅师语录目次


* 卷上

* 序
1182-A¶ 第 332b 页 X62-0332.png

* 示众
* 普说
* 卷下

* 杂著

* 般若净土两门大义
* 西有解
* 华严经节略要旨
* 楞严二决定义
* 楞严顿歇渐修说
* 金刚经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说
* 楞严经知见无见说
* 一乘决疑论说
* 相相离相心心印心略解
* 跋

* 净土津梁跋
* 跋德全禅人血书莲华经
* 跋明初禅人血书莲华经
* 书莲华经普门品后
* 二有室跋
* 跋禅人勇建血书楞严经庄严净土
* 书问

* 覆香严居士书
* 答江南彭二林居士
* 与端一李居士书
* 附

* 念佛伽陀(门人了如等述录教义宗乘各百偈)
* 彻悟禅师行略

彻悟禅师语录目录(终)
1182-A¶ 第 332c 页 X62-0332.png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
嗣法门人 了亮等 集

* 示众

** 普说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
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
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
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
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
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證
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
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
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
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
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唯佛独
證。自等觉巳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
1182-A¶ 第 333a 页 X62-0333.png
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
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
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万德洪名相应。
即念佛法界也。能与菩提心六度万行相应。即念菩
萨法界也。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相应。即念缘觉法
界也。以无我心观察四谛。即念声闻法界也。或与四
禅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应。即念天法界也。若与五
戒相应。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怀瞋慢胜
负之心。即落修罗法界。若以缓软心。念下品十恶。即
堕畜生法界。或以缓急相半心。与中品十恶相应。便
堕饿鬼法界。若以猛炽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即堕地
狱法界也。十恶者。即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
瞋。邪见是。反此则为十善。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
念。与何界相应者多。与何界相应者猛。则他日安身
立命之处。不劳更问人矣。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
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
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
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
受享法乐而巳。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伹唯受用禅定
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
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如人梦
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
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
1182-A¶ 第 333b 页 X62-0333.png
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
处验因。当须观境。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
必从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
理。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
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
示皆为戏论。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
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
一皮袋。苦巳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猪胞胎。狗
胞胎。何所不钻。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取。此个人身。
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
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
劫后。未脱鸽身。畜道时长巳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
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之。衣毛
卓竖。时一念及。五内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
考妣。如救头然也。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
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
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
所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
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
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怨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
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
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然大
心既发。应修大行。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
1182-A¶ 第 333c 页 X62-0333.png
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
愿持佛名号矣。所谓深信者。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
无诳语。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且以念佛求
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此可不待
问佛而能自信者也。况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全真成
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横遍竖穷。当体无
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
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

往生传载临终瑞相。班班列列。岂欺我哉。如此信巳。
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
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
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
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
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
境缘。莫能引转矣。然后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
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须心
心相续。念念无差。唯专唯勤。无杂无间。愈久愈坚。转
持转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乱矣。诚然如
此。若不往生者。释迦如来便为诳语。弥陀世尊便为
虚愿。有是理乎哉。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
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
1182-A¶ 第 334a 页 X62-0334.png
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经云。汝
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
想念于佛。即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而见
性作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
截痛快也哉。一是祖语。一是佛言。何重何轻。何取何
舍。学者但当尽舍旧习。虚其心。平其气。试一玩味而
检点之。当必首肯是说为不谬矣。

石霜迁化。众举泰首座继席住持。时九峰虔为侍者。
乃曰。若继住持。须明先师意。泰曰。先师有甚么意。我
会不得。虔曰。先师寻常教人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
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万年一念去。其馀则不问。
如何是一条白练去。泰云。此但明一色边事。虔曰。原
来未会先师意。泰云。装香来。香烟尽处。我若去不得。
即不会先师意。左右即装香。香烟未尽。泰即化去。虔
抚其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曹山
堂上坐。纸衣道者从堂下过。山曰。莫是纸衣道者么。
衣曰。不敢。山曰。如何是纸衣下事。衣曰。一裘才挂体。
万法悉皆如。山曰。如何是纸衣下用。衣曰诺。便化去。
山曰。汝祇解恁么去。不解恁么来。衣复开目问曰。一
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山曰。未是妙。夫坐脱立亡。
未明大法。固非了事。然其造诣工夫。殊非易易。果能
回此一段精神。专心念佛。求生净土。当必稳得上品
上生。岂更遭人检点哉。如纸衣进问。如何是妙。山答
云。不借借。衣便珍重化去。噫。与其不借而借臭秽胞
1182-A¶ 第 334b 页 X62-0334.png
胎。何如不借而借香洁莲华。直以胞胎臭秽莲华香
洁而论。巳自胜劣悬殊。况出胎隔阴。作主大难。而莲
胞一敷。胜缘具足。此则日劫相悬。天地不足以喻其
否泰矣。无怪乎永明大师谓。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
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此真语也。实语也。大慈
悲心泪出痛肠之语也。学者幸勿忽诸。

最初迷真起妄。则曰一念妄动。末后返妄归真。则曰
一念相应。是则起妄之后。归真之前。更有何法。能外
此一念乎。是故一念悟随净缘。即佛法界。迷随染缘。
即九法界。十方虚空。是此一念迷昧。一切国土。是此
一念澄凝。四生正报。是此一念情想合离。四大依报。
是此一念动静违顺。唯依此念。变现诸法。离此念外。
无法可得。原此一念。本是法界。从缘而起。缘无自性。
全体法界。故得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离过绝非。不可
思议。法尔具此威神。法尔具此功用。今以此念。念于
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时。西方依正
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巳在西方依正之内。如两镜交
光。相含互照。此横遍十方之相也。若约竖穷三际。则
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
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帝网珠光。难齐全体。
南柯梦事。略类一班。此理悟之最难。信之最易。但能
直下承当。终必全身受用。可谓参学事毕。所作巳办
矣。如或未能。但当任便观察。随分受用焉耳。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
1182-A¶ 第 334c 页 X62-0334.png
业。即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即能缚心。心何以能转业。
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即能转业。业何以能缚心。心依
常分。任运作受。即为业缚。一切现前境界。一切当来
果报。皆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
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
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
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
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又心能转
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
能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然业乃造于巳往。此
则无可柰何。所幸而发心与否。其机在我。造业转业。
不由别人。如吾人即今发心念佛。求生极乐。或观依
正。或持名号。念念相续。观念之极。则心与佛合。合之
又合。合之其极。则心能转业。而前境之娑婆。转为极
乐。胎狱之来报。转为莲胞。便是乐邦自在人矣。若正
恁么时。其心或偶然失照。或忽生退悔。不与佛合。则
业能缚心。而前境仍旧来报。依然还是忍土苦众生
也。然则我辈有志出离。求生净土者。可弗惕然而警。
奋然而发也哉。

净土门中。以愿为最。凡有愿者。终必能满。如郁头蓝
弗。习非非想定于水边林下。每定将成。多为鱼鸟所
惊。因发恶愿曰。吾他日后当作飞狸。入林食鸟。入水
食鱼。后非想定成。遂生天上。寿八万大劫。天报既终。
遂堕为飞狸。入林水以食鱼鸟。此恶愿也。与性相违。
1182-A¶ 第 335a 页 X62-0335.png
尚有大力用。八万劫后能满。况称性之善愿乎。神僧
传载一僧。于石佛前戏发愿曰。如今生生死不了。愿
来生作威武大臣。后果作大将军。此戏发之愿也。尚
终得遂。况至诚所发之愿乎。复载一僧。博通经论。所
至无所遇。乃咨嗟叹息。傍一僧曰。汝学佛法。独不闻
未成佛果。先结人缘。汝虽明佛法。其如无缘何。其僧
曰。我即终于此乎。傍僧曰。吾代汝为之。问其僧有何
所畜。曰无他。仅馀一衣料耳。曰。此亦足矣。遂变价置
买食物。引其僧至一深林。禽鸟昆虫甚多之处。置食
于地。复教以发愿。乃属曰。汝二十年后。方可开法。其
僧如所属。至二十年后始开法。受化者多少年。盖皆
受食之禽鸟昆虫也。此愿力之不可思议也。尚能以
他人之愿。摄彼虫鸟。脱异类而入人道。岂自愿不能
自度耶。佛以四十八愿自致成佛。而我所发之愿。正
合佛摄生之愿。此则直以发愿便可往生。而况佛有
不思议大慈大悲。如莹珂。酒肉无择之人。后阅往生
传。每读一传。为一首肯。遂断食念佛。至七日。感佛现
身慰之曰。汝阳寿尚有十年。当好念佛。吾十年后来
接汝。珂曰。娑婆浊恶。易失正念。愿早生净土。承事诸
圣。佛曰。汝志如此。我三日后来接汝。三日后果得往
生。又怀玉禅师。精修净业。一曰见佛菩萨满虚空中。
一人执银台而入。玉念曰。吾一生精进。志在金台。今
胡不然。银台遂隐。玉弥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复见佛
菩萨遍满虚空。前持银台者易金台而至。玉遂泊然
1182-A¶ 第 335b 页 X62-0335.png
而逝。刘遗民依东林。结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见佛
现身。刘念曰。安得如来手摩我头乎。佛即手摩其头。
复念曰。安得如来衣覆我体乎。佛即以衣覆其体。于
戏。佛之于众生。无所不至。真可谓大慈悲父母矣。欲
速生即令速生。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头即摩头。
欲衣覆体即覆体。佛既慈悲一切众生。岂独不慈悲
我乎。佛既满一切众生之愿。岂独不满我之愿乎。大
慈悲心。无有拣择。安有此理。是以真能发愿。则信在
其中。信愿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愿行三种
资粮。唯一愿字尽之矣。

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
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
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巳过。命亦随减。
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
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
刻熏修净业。倘置佛名而别修三乘圣行。亦是浪用
精神。亦是千钧之弩为鼷鼠而发机。况造六凡生死
之业手。倘置净业而别取权乘小果。亦是虚度光阴。
亦是以如意宝珠而贸一衣一食。况取人天有漏之
果乎。如是珍重。如是爱惜。则心专而佛易感。行勤而
业易精。果得真生净土。亲见弥陀。时承开示。面奉慈
音。妙悟自心。深證法界。延一念为长劫。促长劫为一
念。念劫圆融。得大自在。得非自食其珍重爱惜之报
乎。
1182-A¶ 第 335c 页 X62-0335.png

夫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證道。此千圣同途。千古
不易之定论也。然见道岂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开
圆解。若依宗门。必直透重关。然后得论修道。否则便
为盲修瞎练。不免撞墙𥔐壁。堕坑落堑矣。唯净土一
门则不然。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
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但发愿持名。即
得往生。此乃佛心佛眼亲知亲见之境界。非彼三乘
贤圣所能知见也。但当深信佛言。依此而发愿持名。
即是以佛知见为知见。不必别求悟门也。馀门修道。
必悟后依法修习。摄心成定。因定发慧。因慧断惑。所
发之慧有胜劣。所断之惑有浅深。然后方可论其退
与不退。唯此净土门中。唯以信愿之心。专持名号。持
至一心不乱。净业即为大成。身后决定往生。一得往
生。便永不退转。又馀门修道。先须忏其现业。若现业
不忏。即能障道。则进修无路矣。修净业者。乃带业往
生。不须忏业。以至心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
重罪故。又馀门修道。须断烦恼。若见思烦恼分毫未
尽。则分段生死不尽。不能出离同居国土。唯修净业。
乃横出三界。不断烦恼。从此同居生彼同居。一生彼
土。则生死根株便永断矣。既生彼土。则常常见佛。时
时闻法。衣食居处。出于自然。水鸟树林。皆悉说法。同
居土中。横见上三净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圆證三
种不退。一生便补佛位。然则净土一门。最初省求悟
门。末后不待发慧。不须忏业。不断烦恼。至极省要。至
1182-A¶ 第 336a 页 X62-0336.png
极径捷。及其證入。至极广大。至极究竟。学者当细心
玩味而详择之。毋以一时贡高。失此殊胜最大利益
也。

一穷人。遥望。见钱一串。就而取之。乃蛇也。遂瞠立于
其傍。复一人至。得钱一串𢹂去。夫钱非蛇也。而蛇现
者。唯业所感。唯心所现也。钱上之蛇。固是业感心现。
而蛇上之钱。独非业感心现乎。钱上之蛇。一人之别
业妄见也。蛇上之钱。多人之同分妄见也。一人之妄
见。其妄易知。多人之妄见。其妄难知。以易知例难知。
难知亦易知矣。然则蛇固蛇也。钱亦蛇也。推此而往。
内而根身。外而境界。由一方而至十方。以及四大部
洲。三千大千世界。皆此钱上之蛇也。但唯心之蛇既
现。便能螫人。唯心之钱既现。便得享用。非谓唯心。便
无外境。且娑婆之秽苦。安养之净乐。皆唯心现。唯心
之秽苦既现。则遭大逼迫。唯心之净乐既现。则得大
受用。既秽苦净乐。皆唯心现。何不舍唯心之秽苦。以
取唯心之净乐。而乃久经长劫。甘为八苦之所交煎
也哉。

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
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
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心
能转业。故心力唯重。业力唯强。乃能牵生。若以重心。
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则他日
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馀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
1182-A¶ 第 336b 页 X62-0336.png
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馀处也。何为重心。我辈
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
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若正修净业时。
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之禅。汝伹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当向祖
师作礼。谓我先巳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
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
也。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
时。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
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亦祇可向佛稽首陈白。我先
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
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
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感之耶。
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
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
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
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其愿可
谓切矣。信深愿切。是谓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必强。心
重故。则易纯。业强故。则易熟。极乐净业若熟。娑婆染
缘便尽。果得染缘巳尽。则临终时。虽欲轮回境界再
现在前。亦不可得。果得净业巳熟。则临终时。虽欲弥
陀净土不现在前。亦不可得。然此信愿。要在操之有
素。临时自不入于岐路。如古德临欲命终。六欲天童
次第接引。皆不去。唯专心待佛。后佛现。乃曰佛来也。
1182-A¶ 第 336c 页 X62-0336.png
遂合掌而逝。夫临欲命终。四大分张。此何时也。六欲
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愿。不到十分坚
固。当此时。对此境。而能强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谓
千古修净业者之标榜矣。

有禅者问曰。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娑婆固梦也。极乐
亦梦也。既同是一梦。修之何益。予曰。不然。七地以前。
梦中修道。无明大梦。虽等觉犹眠。唯佛一人。始称大
觉。当梦眼未开之时。苦乐宛然。与其梦受娑婆之极
苦。何若梦受极乐之妙乐。况娑婆之梦。从梦入梦。梦
之又梦。展转沈迷者也。极乐之梦。从梦入觉。觉之又
觉。渐至于大觉者也。梦虽同。所以梦者。未尝同也。可
槩论乎。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净土一门。信尤为要。以持名念
佛。乃诸佛甚深行处。唯除一生所系菩萨可知少分。
自馀一切贤圣。但当遵信而巳。非其智分之所能知。
况下劣凡夫乎。然十一善法。以信居初。信心之前。更
无善法。五十五位。以信为始。信位之前。别无圣位。故
菩萨造起信论。祖师作信心铭。以信心一法。为入道
要门也。昔王仲回问于杨无为曰。念佛如何得不间
断去。杨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杨
梦仲回致谢。谓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巳生净土矣。
杨后见仲回之子。问及仲回去时光景。及去之时节。
正杨得梦之日。噫。信之时义大矣哉。

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发称性四十八种大愿。依
1182-A¶ 第 337a 页 X62-0337.png
愿久经无量长劫。修习大行。至于因圆果满。自致成
佛。法藏转名弥陀。世界转名极乐。弥陀之所以为弥
陀者。深證其唯心自性也。然此弥陀极乐。非自性弥
陀。唯心极乐乎。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属
佛。亦不偏属众生。若以心属弥陀。则众生乃弥陀心
中之众生。若以心属众生。则弥陀乃众生心中之弥
陀以弥陀。心中之众生念众生。心中之弥陀。岂众生
心中之弥陀。不应弥陀心中之众生耶。伹佛悟此心。
如醒时人。众生迷此心。如梦中人。离醒时人。无别梦
中之人。岂离梦中之人。别有醒时之人耶。但梦中之
人。当不自认为真。亦不离梦中之人。别求醒时之人。
唯应常忆醒时之人。忆之又忆。则将见大梦渐醒。而
梦眼大开。即梦中能忆之人。便是所忆醒时之人。而
醒时之人。非梦中人也。梦中人众多。醒时人唯一。十
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此
乃即一即多。常同常别。法尔自妙之法也。念佛之意。
大略如此。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二语。上句说事。下句说理。
事是即理之事。谓生即不生。非直以生为生也。理是
即事之理。谓不去而去。非直以不去为不去也。两句
作一句看。则事理圆融。所谓合之则双美也。若两句
作两句看。则事理分张。所谓离之则两伤也。若不合
此两句作一句。便当演此两句作四句。谓生则决定
生。生而无生。去则实不去。不去而去。虽为四句。义亦
1182-A¶ 第 337b 页 X62-0337.png
无增。合为一句。义亦无减。总一事理圆融耳。与其执
去则实不去之理。不如执生则决定生之事为得。何
也。以执事昧理。犹不虚入品之功。若执理废事。便不
免落空之诮。以事有偕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故也。
以有生为生。则堕常见。以不去为不去。则堕断见。断
常虽同一邪见。而断见之过患深重。故不若执事之
为得。然总不如圆会二句为佳耳。

吾人现前一念。缘生无性。无性缘生。不生佛界。便生
九界。若约缘生无性。则生佛平等一空。若约无性缘
生。则十界胜劣悬殊。阿祈达王临终为驱蝇人以拂
拂面。一念瞋心。遂堕为毒蛇。一妇人渡河失手。其子
堕水。因捞子故。与之俱没。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
念慈瞋。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
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
此一念。不可侥倖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
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
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巳。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
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
即净土受生之心。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
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
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既举。则言外之心不
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
不是九界。等义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犹不念佛者。
1182-A¶ 第 337c 页 X62-0337.png
则吾末如之何也巳矣。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唯是观经一经纲
宗法要。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法纲宗。不唯释
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
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谓学
虽不多。可齐上贤也。

真法无性。染净从缘。一真既举。体成十界。则十界全
体即一真。是故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
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

吾人现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
随缘。终日不变。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
以名召德。名外无德。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所念
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离四句。
本绝百非。本遍一切。本含一切。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莲宗行者。当从者里信入。

杀生一事。过患至为深重。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生可
杀乎。造重业纵杀心。结深怨。感苦果。皆由一杀所致。
是以杀心渐猛。杀业渐深。渐以杀人。以及杀其六亲。
甚而积为刀兵大劫。可悲也矣。盖皆由不知戒杀之
所致。苟知戒杀。牲且不忍杀。况杀人乎。况杀六亲乎。
牲不忍杀。刀兵大劫。何所从来。杀人之父者。人亦杀
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知人之父兄不可杀。
亦戒杀之渐。但不知杀父兄者。由于不戒杀始也。

人之所以不戒杀者。由于不达因果之理。因果者。感
1182-A¶ 第 338a 页 X62-0338.png
应也。我以恶心感之。人亦以恶心应。我以善心感之。
人亦以善心应。人但知感应见于现生。而不知感应
通于三世也。人但知感应见于人道。而不知感应通
于六道也。果知感应通于三世六道。六道中皆多生
之父兄。杀可不戒乎。总知感应通于六道。亦不知感
应通于世出世间也。以无我心感。则声闻缘觉之果
应之。以菩提心六度万行感。则菩萨法界果应之。以
平等大慈同体大悲感。则佛法界果应之。噫。感应之
道。可尽言哉。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唯心之义。须以
三量楷定。三量者。现量比量圣言量也。现量者。谓亲
證其理也。如罗什大师。七岁随母入佛寺。见佛钵。喜
而顶戴之。俄而念曰。我年甚幼。佛钵甚重。何能顶戴。
是念才动。忽失声置钵。遂悟万法唯心。高丽惟晓法
师。来此土参学。夜宿冢间。渴甚。明月之下。见清水一
汪。以手掬而饮之。殊觉香美。至次日清晨。乃见其水
为墓中控出。遂恶心大吐。乃悟万法唯心。便回本国
著述。此皆现量亲證也。比量者。借众相而观于义。比
喻而知也。诸喻之中。梦喻最切。如梦中所见山川人
物。万别千差。皆不离我能梦之心。离梦心外。别无一
法可得。即此可以比喻。而知现前一切万法。但唯心
现也。圣言量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千经万论。皆如
是说。巳约现等三量楷定唯心。更约事理二门。辨明
具造。谓由有理具。方有事造。理若不具。事何所造。所
1182-A¶ 第 338b 页 X62-0338.png
以理具。但具事造。离事造外。无别所具。由有事造。方
显理具。事若不造。争知理具。所以事造。祇造理具。离
理具外别无所造。祇此一念心中。本具十界万法。即
此一念随缘。能造十界万法。理具。如金中本具可成
瓶盘钗钏之理。事造。如随工匠炉锤之缘造成瓶盘
钗钏之器。又理具。如面中本具可成种种食物之理。
事造。如水火人工之缘。造成种种食品也。巳辨事理。
复约名体同异拣定真妄。佛法中有名同而体异者。
有名异而体同者。名同体异。如心之一名。有肉团心。
有缘虑心。有集起心。有坚实心。肉团心。同外四大。无
所知识。缘虑心通于八识。以八种识皆能缘虑自分
境故。此则是妄集起心。唯约第八。以能集诸法种子。
能起诸法现行故。此则真妄和合。坚实心者。即坚固
真实之性。乃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今言唯心者。乃
坚实纯真之心也。名异体同者。如诸经中所说真如。
佛性。实相。法界等。种种极则之名。皆此坚实纯真心
也。巳拣真妄。还约本有现前折衷指点。以诸经皆言
无始本有真心。夫既曰本有。即今岂无。而今现有。即
本有也。若无无始。则无现前。若离现前。岂有无始。是
故不必高尊本有。远推无始。但现前一念心之自性。
即本有真心也。以现前一念。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
日随缘。终日不变。离此现前一念之外。岂别有真心
自性哉。古德云。威音那畔。不离今世门头。众生现行
无明。即是诸佛不动智体。其庶几乎。由上四义。以显
1182-A¶ 第 338c 页 X62-0338.png
唯心。故一以唯心为宗也。又一句阿弥陀。以唯佛为
宗。以一切万法。既唯心现。全体唯心。心无彼此。心无
分际。于十界万法。若依若正。假名实法。随拈一法。皆
即心之全体。皆具心之大用。如心权遍。如心竖穷。以
唯心义成。唯色唯声唯香唯味唯触唯法。乃至唯微
尘唯芥子。一切唯义俱成。一切唯义俱成。方成真唯
心义。若一切唯义不成。但有唯心之虚名。而无唯心
之实义。以一切唯义俱成。故曰法无定相。遇缘即宗。
唯微尘。唯芥子。尚可为宗。八万相好庄严之果地弥
陀。反不可以为宗耶。故以唯佛为宗。又以绝待圆融
为宗。于十界万法。随拈一法。无非即心全体。具心大
用。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离于四句。绝于百非。独体全
真。更无有外。弥满清净。中不容他。一法既尔。万法皆
然。各约诸法当体。绝待无外。是为绝待。又以十界万
法。各各互遍。各各互含。一一交罗。一一该彻。彼彼无
障无碍。各各无坏无杂。如当壹古镜。影现重重。如帝
网千珠。回环交摄。此约诸法迭互相望。是为圆融。今
合绝待圆融为一宗。正绝待时。即圆融。正圆融时。便
绝待。非离绝待。别有圆融。绝待。绝待其圆融。非离圆
融。别有绝待。圆融。圆融其绝待。绝待圆融。各皆不可
思议。今共合为一宗。则不思议中。不思议也。又超情
离见为宗。以但约诸法绝待。离过绝非。巳超一切众
生情妄执著。三乘贤圣所见差别。若约诸法圆融。圆
该四句。融会百非。尤非凡情圣见之所能及。故总立
1182-A¶ 第 339a 页 X62-0339.png
超情离见为宗。初以唯心为宗。次以唯佛为宗。三以
绝待圆融为宗。末以超情离见为宗。总此四重宗旨。
方是一句弥陀正宗。宗旨岂易言哉。

此一念佛法门。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无有一人一法。
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如华严全经。虽有五周四分
之殊。以因果二字。该尽无馀。四十一位因心。无一心
而不趋向果觉。四十一位所修种种法行。岂非皆念
佛法行也。而末后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全
经一。大结穴。不其然乎。又华严者。以万行因华。庄严
一乘佛果。此万行非念佛行耶。华严具婆须蜜女。无
厌足王。胜热婆罗门等无量门。然皆显示毗卢境界。
此无量门。非即念佛门耶。法华一经。从始至终。无非
开示悟入佛知佛见。此非始终唯一念佛法门耶。楞
严最初显示藏性。明成佛之真因也。其次拣选圆通。
示成佛之妙行也。后历六十圣位。圆满菩提。归无所
得。證佛地之极果也。背此。则成七趣沈沦。向此。则明
五魔扰乱。末后云。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
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
历。若能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
障应念消灭。变其地狱所受苦因。为安乐国。此则彻
始彻终唯一念佛法门也。总佛一代时教。三藏十二
部半满权实。偏圆顿渐。种种法门。无非显示唯心自
性。圆成无上妙觉而巳。得非总一大念佛法门耶。至
如禅宗达摩大师西来。但当曰。直指人心。见性便了。
1182-A¶ 第 339b 页 X62-0339.png
而云成佛者。非宗门亦念佛门耶。故合二派五宗。千
七百则公案。不过指点当人本源心性。显示本有清
净法身。法身横遍竖穷。无所不遍。而参禅人。要须时
时现前。头头相应。此何在而非念佛法门哉。至如佛
之一字吾不喜闻。一棒打杀与狗子吃等语。皆显示
法身向上胜妙方便。是真念佛也。往往无知之辈。谓
宗门中人。不宜念佛。此不唯不知念佛。岂真知宗哉。
不唯宗教两门如是。即普天之下。士农工商。诸子百
家。纵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
外。以彼去来动静咸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
谓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夹路桃华风
雨后。马蹄无地避残红。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
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
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
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
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验證。
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矣。

众生所以轮回者。六道也。馀趣众生。为惊瞋苦乐所
障。无暇向道。可以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但
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人身岂易
得乎。人道众生。从生至壮以及老死。眼之所见。耳之
所闻。无非世间尘劳生死业缘耳。佛法岂易闻乎。得
人身巳难。况得男子身六根具足尤难。闻佛法巳难。
1182-A¶ 第 339c 页 X62-0339.png
况闻弥陀名号净土法门尤难。何幸而得难得之人
身。何幸而闻难闻之佛法。闻之而犹不肯信。不深为
可惜也哉。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不信也。
愿而无行。犹弗愿也。行而不猛。犹弗行也。行之所以
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
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
信愿。加以勇猛行力。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
决定證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既得生净土矣。旷大
劫来生死业根。则从此永断。既一生补佛矣。至极尊
贵无上妙觉。则便得圆成。此一念真信所关系者。岂
浅浅哉。苟非障道缘薄。生死业轻。久种善根。宿因深
厚者。何以能尔。然吾人无量劫来。业力轻重。善根深
浅。皆莫得而知。但业力由心转变。善根在人栽培。是
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恳切开示。而学道者。不
可不竭力奋勉。勇往直前。但一言入耳。一念动心。皆
可转变业力。皆能栽培善根。虽闻种种紧要开示。都
无一言所入。虽遭种种逆顺境界。曾无一念奋发。是
为真业力深重。真善根轻鲜。则亦莫可如何也矣。

现前一念心性。本与佛同体。佛巳久悟。而我犹迷。佛
虽巳悟。亦无所增。我虽犹迷。亦无所减。佛虽无增。以
顺性故。受大法乐。我虽无减。以背性故。遭极重苦。佛
于同体心性之中。虽受法乐。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念念忆念于我。念念摄化于我。我于同体心性之中。
虽遭众苦。不知仰求于佛。不知忆念于佛。但唯逐境
1182-A¶ 第 340a 页 X62-0340.png
生心循情造业。旷大劫来。五逆十恶种种重业。何所
不造。三途八难种种大苦。何所不受。言之可惭。思之
可怖。设今更不念佛。依旧埋头造种种业。依旧从头
受种种苦。可不愧乎。可不惧乎。今且知佛以大慈大
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则我今者深感佛恩故
应念佛。一向长劫枉受众苦。欲求脱苦故应念佛。巳
造之业无可如何。未来之业可更造乎。生惭愧心故
应念佛。同体心性既曰本有。即今岂无。祇欠悟證耳。
求悟心性故应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惭
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
恩心念佛。念佛必切。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恳切
念佛。佛必转更念我矣。大势至菩萨云。十方诸佛怜
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若子忆母。如
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
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
大士亲證实到境界。吐心吐胆相告语也。我今念佛。
必得见佛。一得见佛。便脱众苦。即开悟有期。果得开
悟。便可一痛洗巳往之惭愧矣。佛尚可不念乎。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真心本有。妄性元空。一切善法。
性本自具。但以久随迷染之缘。未断元空之妄。未證
本有之真。善本具而未修。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断元
空之妄。證本有之真。修本具之善。成本是之佛。而随
悟净之缘者。求其直其痛快。至顿至圆者。无如持名
念佛之一行矣。以能念之心。本是全真成妄。全妄即
1182-A¶ 第 340b 页 X62-0340.png
真。所念之佛。亦本全德立名。全名即德。能念心外。无
别所念之佛。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能所两忘。心
佛一如。于念念中。圆伏圆断五住烦恼。圆转圆灭三
杂染障。圆破五阴。圆超五浊。圆净四土。圆念三身。圆
修万行。圆證本真。而圆成无上妙觉也。一念如是。念
念皆然。但能念念相续。其伏断修證。有不可得而思
议者矣。以是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实有自心果佛
全分威德神力。冥熏加被耳。一句佛号。不杂异缘。十
念功成。顿超多劫。于此不信。真同木石。舍此别修。非
狂即痴。复何言哉。复何言哉。

问。诸方皆有净土。何专赞西方。求愿往生耶。答。此非
人师意也。乃金口诚言。分明指示故。大乘显密诸经。
同指归故。令初心人专注一境。三昧易成故。四十八
愿为缘。缘强故。十念为因。因胜故。佛与众生偏有缘
故。此土众生。无论僧俗男女老幼善恶之人。当其处
极顺逆苦乐境缘之时。多必由中而发。冲口而出。念
佛一声。然不念佛则巳。凡念佛。必念阿弥陀佛。此谁
使之然。盖众生久蒙佛化。久受佛恩。与佛缘深故也。
且此弥陀一经。罗什最初译成。东林远祖。即与一百
二十三人。结社念佛。其一百二十三人。以次渐化。临
终皆留瑞应。虽鹦鹉八八儿念佛。化时皆有瑞相。此
非众生与佛缘深。谓之何哉。又无量寿经云。当来经
道灭尽。我以愿力。特留此经。更住百年。广度含识。夫
不留他经。而独留此经者。岂非以此法门。下手易而
1182-A¶ 第 340c 页 X62-0340.png
摄机普。入道稳而获益速耶。以是而知。其时愈后。此
法愈当机矣。

世间众生。当处急难痛苦之时。嗥叫父母。呼天唤地。
不知父母人天王等。不能救我生死。尽我轮回。以其
同在生死轮回故耳。三乘圣人虽出生死。无大悲心。
无益于我。诸菩萨等。虽有大慈悲心。以其心證各有
分限。未能普利众生。满一切愿。十方诸佛。虽皆證穷
法界。然我感之不易。纵感极而见。不过暂时离苦。终
非究竟。唯阿弥陀佛。但得一见。即顿脱生死。永断苦
根矣。唯此一句阿弥陀佛。是所当尽心竭力者。予曾
有偈云。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然而念
佛不难。难于坚久。果能坚持一念。如生铁铸成。浑钢
打就。如一人与万人敌。千圣遮拦不住。万牛挽不回
头。如是久之。必能感通相应。若其未能如此用心。便
谓佛言无验。佛心难感者。夫岂可哉。但得一念感通。
便顿出生死。直登不退。稳成佛果。岂易事也哉。

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
如阿弥陀佛。于诸众生有大恩德。众生不知也。佛于
无量劫前。对世自在王佛。普为恶世界苦众生。发四
十八种大愿。依愿久经长劫。修菩萨行。舍金轮王位
国城妻子头目脑髓。不知其几千万亿。此但万行中
内外财布施一行也。如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
能行。圆修万行。力极功纯。严成净土。自致成佛。分身
无量。接引众生。方便摄化。令生彼国。然则如为一人。
1182-A¶ 第 341a 页 X62-0341.png
众多亦然。如为众多。一人亦然。若以众多观之。佛则
普为一切众生也。若以一人观之。佛则专为我一人
也。称性大愿。为我发也。长劫大行。为我修也。四土。为
我严净也。三身。为我圆满也。以致头头现身接引。处
处显示瑞应。总皆为我也。我造业时。佛则警觉我。我
受苦时。佛则拔济我。我归命时。佛则摄受我。我修行
时。佛则加被我。佛之所以种种为我者。不过欲我念
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脱众苦。广受法乐也。欲我
展转化度一切众生。直至一生补佛而后巳也。噫。佛
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虽天地不足以喻其高
厚矣。非闻开示。安知此意。不读佛经。安晓此理。今而
后。巳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尽报归诚。𢬵命念佛而
巳。复何言哉。

一切众生。为利钝十使所使。久经长劫。流转生死。受
大苦恼。不能出离。可悲也。十使者何。即身边邪见戒。
此五为利使。以发动轻便故。贪瞋痴慢疑。此五为钝
使。由利使所生。对利说钝故。此之十使。众生或多或
少。各有偏重。若带之修道。但唯增长邪见烦恼。决无
相应分。如欲断之实难。以此十使。于四谛下历三界
九地。有八十八使见惑。八十一品思惑。但断见惑。如
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若见思二惑毫发未尽。分段
生死不能出离。此所谓竖出三界也。甚难甚难。然此
十使。总名众生知见。古德谓众生知见。须以佛知见
治之。佛知见者。即现前离念灵知也。然此灵知。不能
1182-A¶ 第 341b 页 X62-0341.png
孑然自立必随缘起。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缘起。
离十界外。无别缘起故。欲随佛界缘起。无如以信愿
心持佛名号。但信贵深。愿贵切。持名贵专勒。果以深
切专勤之心。信愿持名。即是以佛知见而为知见。亦
即是念念中以佛知见治众生知见也。炽然十使心
中。但置一信愿持名之心。即转生界缘起。为佛界缘
起。此于修道门中。乃点铁成金极妙之法。只须赤体
担当。久久勿替。管取金台可以坐待。宝莲不日来迎。
是为从此同居。生彼同居。横出三界。较之竖出者。不
亦省力也哉。

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
无愿不满。是生死苦海之慈航。无苦不度。是无明长
夜之慧灯。无暗不破。但得一历耳根。便为有缘。但能
一念信心。便可相应。信心果真。愿不期发而自发。只
将此信愿二法常存在心。如忠臣之奉圣君密旨。孝
子之受慈父严命。忆念不忘。作为第一件要事。不论
所处境界静闹閒忙。多念少念。总皆为往生正因。只
恐介在勤怠间耳。吾人旷大劫来。久在轮回。岂永不
发求出离之心。修向道之行耶。盖皆废于因循。败于
怠惰。所以常在生死。受大苦恼。今闻持名简要法门。
若仍循故辙。安于覆败。可谓第一等无血性汉子矣。

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
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也。稍或一念夹
杂。则非执持也。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
1182-A¶ 第 341c 页 X62-0341.png
不巳。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若到一心不乱。仍
复精进不辍。将见开智慧。发辩才。得神通。成念佛三
昧。以至种种灵异瑞相。皆现前矣。如蜡人向火。薄处
先穿。但不可豫存期效之心。唯当致力于一心不乱
耳。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若未入此
门。终非稳妥。学者可不勉哉。

修习一切法门。贵乎明宗得旨。今人但知万法唯心。
不知心唯万法。但知心外无佛。不知佛外无心。但知
无量为一。不知一为无量。但知转山河大地归自巳
不知转自巳归山河大地。然既不知心唯万法。岂真
知万法唯心。既不知佛外无心。岂真知心外无佛。所
谓一个圆球。擘作两半。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也。
是故念佛者。必以唯佛唯土为宗。若唯佛唯土之宗
不明。则真唯心义不成。果透真唯心义。则唯佛唯土
之宗自成既成此宗。则一句所念之佛。所生之土。全
体大用。横遍竖穷。独体全真。包罗无外。所念既尔。能
念亦然。是谓以实相心。念实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
佛。念念绝待。念念圆融。以绝待故。全超一切法门。无
与等者。以圆融故。全收一切法门。无出其外者。此之
谓法无定相。遇缘即宗。繁兴大用。举必全真。一句阿
弥陀佛。须恁么信。恁么念。方是不思议中不思议也。

生佛不二。平等共有者。唯此现前离念灵知耳。诸佛
以随悟净因缘。悟之又悟。净之又净。悟净之极。故其
灵知横遍竖穷。广大无外也。众生以随迷染因缘。迷
1182-A¶ 第 342a 页 X62-0342.png
之又迷。染之又染。故其灵知局然促然。介尔微劣也
然即此介尔灵知。与诸佛广大灵知。觌体不二。毫发
无差。使其得随悟净之缘。业尽情空。则此介尔之知。
当下转为广大无外之灵知矣。如一星之火。能烧万
顷荒田。然此现前一念灵知。若约所知之境。固有广
狭胜劣之不同。若约能知之知。则全体无异。如同一
火也。烧檀则香。烧粪则臭。所烧虽殊。能烧之火无二。
又如同一水也。清浊不同。同一镜也。昏明有异。清浊
虽殊。湿性不二。昏明虽异。光体是同。水同一湿也。浊
者可使澄之而清。镜同一光也。昏者可使磨之而明。
光昏者。为带垢耳。垢非光。光者镜之本体也。水浊者。
为杂尘耳。尘非湿。湿者水之本性也。此一念灵知。如
水之湿。如镜之光。如火之烧。举体无异者也。唯其举
体无异。故于修道方便门中。便有多门。有但仰慕诸
圣者。有但尊重巳灵者。有外慕诸圣。内重巳灵者。有
不慕诸圣。不重巳灵者。若但仰慕诸圣者。如本分念
佛之人。以知诸圣。皆巳先證我之巳灵。语默动静。皆
堪垂范。我曹若不仰慕诸圣。则进修无路矣。故或专
持名号。或观想音容。三业虔诚。六时敬礼。倾心归命。
尽报遵承。及乎时至缘熟。感应道交。心地大开。灵光
独露。乃知我之巳灵。原与诸圣平等无异。亦不可不
自尊重也。又但尊重巳灵者。如宗门参禅者。以直指
人心见性成佛。故唯欲十二时中。四威仪内。独露当
人面目。受用本地风光。离心性外。毫无取著。所谓任
1182-A¶ 第 342b 页 X62-0342.png
他千圣现。我有天真佛也。及乎造诣功深。悟證巳极。
乃知一切诸圣。皆久巳先證我之巳灵者。尤不可不
仰慕也。又外慕诸圣。内重巳灵者。夫欲尊重巳灵。必
须仰慕诸圣。唯其仰慕诸圣。正是尊重巳灵。又仰慕
诸圣。必须尊重巳灵。若不尊重巳灵。岂能仰慕诸圣。
此则内外交修。心佛等重。既无偏执。进道弥速。至于
力极功纯。全体相应。乃知诸圣。但不过先證我之巳
灵而巳。无庸仰慕。而我巳灵者。亦不过平等齐于诸
圣而巳。何劳尊重。又不慕诸圣。不重巳灵者。此谓寸
丝不挂。心佛两忘。彻底撒开。迥无依倚。外遗世界。内
脱身心。一念不生。万缘坐断。至于久久功熟。圆满證
入。本灵独露。诸圣顿齐。虽不仰慕诸圣。乃善仰慕。虽
不尊重巳灵。却真尊重。此之四路。学者自谅根性。各
随好乐。但当一门深入。久之必皆有相应。切不可妄
生执著。轻发议论。出奴入主。是一非馀。不唯背妙道
而成障碍。将恐谤大法而诏愆尤也矣。

楞伽经云。诸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二祖云。觅
心了不可得。起信论云若有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
智故。华严合论云。顿悟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
学等见。此佛经祖语菩萨知识造论。皆就现前一念
指点。显妄性本空也。夫妄本空而真本有。非佛而何。
但众生久随污染之缘。未能顿复其本空耳。须以清
净缘起渐而转之。以吾即佛之因心。念吾即心之果
佛。因果从来交彻。心佛法尔一如。而吾即心之果佛。
1182-A¶ 第 342c 页 X62-0342.png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本自不可思议。且吾即佛之因
心。深信切愿。专恳持名。亦复不可思议能于念念中。
齐澄众染。圆显本空。顿契灵源。直趣果海。然则清净
之缘无过此者。伹于念时。当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如
救头然。如丧考妣。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不期小效。不
求速成。但只一心常恁么念。是名无上深妙禅门。此
则根身世界。密随其心念念转变。殆非凡心肉眼所
能知见者也。及乎报终命尽。弥陀圣众忽现在前。或
现异香天乐。诸灵瑞相。世人方谓净业成就。然净业
之成。岂此时乎。

念佛当生四种心。云何为四。一无始以来造业至此。
当生惭愧心。二得闻此法门。当生忻庆心。三无始业
障。此法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当生
感激心。此四种心中有一。净业即能成就。念佛当长
久。不可间断。间断。净业亦不能有成。长久当勇猛。不
可疲怠。疲怠。净业亦不能成。长久不勇猛。即有退。勇
猛不长久。即无进。

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
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
非别有止观。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慧即观
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
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无不成。如此成者。皆
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万亿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
念佛者。可不慎乎。
1182-A¶ 第 343a 页 X62-0343.png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