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18b 页
念佛警策卷下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纂
*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僧海州参。师问曰。汝出家为甚么。曰。为求出苦。师曰
以何法而求出苦。曰。我资钝。但念佛。师曰汝念佛常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18c 页 X62-0318.png
间断否。曰合眼睡时。便忘了。师震威呵曰。合眼便忘。
如此念佛。念一万年也没干。汝自今而后。直须睡梦
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若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
了。一开眼时。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千
声。或念万声。尽自家力量。便罢。如此做了三二十番。
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断矣。且世上念佛的人。或三
二十年。或尽形寿念佛。及到临时。却又无用。此是睡
梦中不曾有念头故也。人生如觉。人死如梦。所以梦
中念得佛人。临死自然不乱也。
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
以千百人念佛。无有一两人成就者。这一句佛。一切
菩萨。一切天。一切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这一句
阿弥陀佛。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
在欢喜烦恼两处取證。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辨。大抵
真心念佛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是以
烦恼也动它不得。欢喜也动它不得。烦恼欢喜既不
能动。死生境上自然不惊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
前。阿弥陀佛便撇在脑后。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依
我念佛。果能于爱憎关头不味此句阿弥陀佛。而现
在不得受用。临终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烂。你若
不依我法行。则念佛无有灵验。过仍在汝。与我无干。
嘉靖初。蒲之万固寺背七里许。有刹曰赞叹。其中老
衲义秀者。温里人。精进敦实。日课阿弥陀佛十万馀
声。朝夕无间。五十馀年。至于经行之所。砖砌成漕。或
如此念佛。念一万年也没干。汝自今而后。直须睡梦
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若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
了。一开眼时。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千
声。或念万声。尽自家力量。便罢。如此做了三二十番。
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断矣。且世上念佛的人。或三
二十年。或尽形寿念佛。及到临时。却又无用。此是睡
梦中不曾有念头故也。人生如觉。人死如梦。所以梦
中念得佛人。临死自然不乱也。
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
以千百人念佛。无有一两人成就者。这一句佛。一切
菩萨。一切天。一切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这一句
阿弥陀佛。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
在欢喜烦恼两处取證。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辨。大抵
真心念佛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是以
烦恼也动它不得。欢喜也动它不得。烦恼欢喜既不
能动。死生境上自然不惊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
前。阿弥陀佛便撇在脑后。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依
我念佛。果能于爱憎关头不味此句阿弥陀佛。而现
在不得受用。临终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烂。你若
不依我法行。则念佛无有灵验。过仍在汝。与我无干。
嘉靖初。蒲之万固寺背七里许。有刹曰赞叹。其中老
衲义秀者。温里人。精进敦实。日课阿弥陀佛十万馀
声。朝夕无间。五十馀年。至于经行之所。砖砌成漕。或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19a 页 X62-0319.png
穿及底。人试补之。久复成漕。今犹在也。初有贫寒子
不能自活。来依秀。秀纳之。久之见其动静弗佳。因呵
曰汝真贼也。无何。果约其党。乘夜击秀。初击秀称佛
声犹洪。再击秀称佛声弗断。然亦微矣。因死。噫。当垂
绝之时。佛声弗断。至于股折。能跏趺而逝。非五十年
志气坚强劲正。乌能至此。
* 示念佛切要憨山大师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原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
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
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
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
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
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
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
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
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
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
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
有一念断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
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念到临命终
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却怨
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
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
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
不能自活。来依秀。秀纳之。久之见其动静弗佳。因呵
曰汝真贼也。无何。果约其党。乘夜击秀。初击秀称佛
声犹洪。再击秀称佛声弗断。然亦微矣。因死。噫。当垂
绝之时。佛声弗断。至于股折。能跏趺而逝。非五十年
志气坚强劲正。乌能至此。
* 示念佛切要憨山大师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原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
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
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
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
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
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
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
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
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
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
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
有一念断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
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念到临命终
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却怨
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
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
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19b 页 X62-0319.png
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
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
放得下。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
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者一声佛。果
能敌得者爱么。果能断得者爱么。若断不得者爱。毕
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
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
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欢念佛人。第一要知
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
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如此念念真切。刀刀
见血。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
知生死心。便知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
* 示净心居士
往老人过吴中。净心居士参礼请益。老人示之以念
佛法门。以念佛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以净心为道
号。别数年矣。今书来云念佛难成一片。复请开示。老
人因示之曰。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
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
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
循情。未尝返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
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
切。念念若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
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
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
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
放得下。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
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者一声佛。果
能敌得者爱么。果能断得者爱么。若断不得者爱。毕
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
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
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欢念佛人。第一要知
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
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如此念念真切。刀刀
见血。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
知生死心。便知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
* 示净心居士
往老人过吴中。净心居士参礼请益。老人示之以念
佛法门。以念佛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以净心为道
号。别数年矣。今书来云念佛难成一片。复请开示。老
人因示之曰。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
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
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
循情。未尝返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
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
切。念念若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
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
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19c 页 X62-0319.png
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饮水。冷煖自
知。告诉不得他人。全要自巳著力。若但将念佛做面
皮。如此驴年无受用时。直须勇猛。莫更迟疑。
* 净土法语幽溪法师
杨次公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
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
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夫爱
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
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
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不可以尽。
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存
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不归于一。则不得生。或问轻
爱有道乎。曰。轻爱莫要于一念。一念有道乎。曰。一念
莫要于轻爱。盖念不一。由散心异缘使然。散心异缘。
由逐境纷驰使然。娑婆有一境。则众生有一心。众生
有一心。则娑婆有一境聚缘内摇。趣外奔逸。心境交
驰。爱若尘沙。故欲轻其爱者。莫若杜其境。众境皆空。
万缘都寂。万缘都寂。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则爱缘俱
尽矣。曰。杜境有道乎。曰。杜境者非屏除万有也。亦非
闭目不观也。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空其末也。万法
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万法空
而本性现。本性现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强。楞
严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
见及缘。原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是
知。告诉不得他人。全要自巳著力。若但将念佛做面
皮。如此驴年无受用时。直须勇猛。莫更迟疑。
* 净土法语幽溪法师
杨次公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
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
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夫爱
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
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
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不可以尽。
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存
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不归于一。则不得生。或问轻
爱有道乎。曰。轻爱莫要于一念。一念有道乎。曰。一念
莫要于轻爱。盖念不一。由散心异缘使然。散心异缘。
由逐境纷驰使然。娑婆有一境。则众生有一心。众生
有一心。则娑婆有一境聚缘内摇。趣外奔逸。心境交
驰。爱若尘沙。故欲轻其爱者。莫若杜其境。众境皆空。
万缘都寂。万缘都寂。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则爱缘俱
尽矣。曰。杜境有道乎。曰。杜境者非屏除万有也。亦非
闭目不观也。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空其末也。万法
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万法空
而本性现。本性现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强。楞
严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
见及缘。原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是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0a 页 X62-0320.png
以欲杜其境。莫若体物虚。体物虚则情自绝。情绝则
爱自不生。而惟心现。念一成。故圆觉云。知幻即离。不
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去一留。不容转侧。功
效之速。有若桴鼓。学道之士于此宜尽心焉。曰。轻爱
既闻命矣。一念柰何。曰。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
愿。不疑之谓信。苟有疑焉。心不得一矣。是以求生极
乐。以敦信为始。必须遍读大乘。广学祖教。凡是发明
净土之书。皆须一一参求。悟极乐原是我惟心之净
土。不是它土。了弥陀原是我本性之真佛。非是它佛。
大要有二。悟妙有遍周遍具。以为欣净之本。悟真空
圆离圆脱以为舍秽之原。第二修行者。敦信如目视。
修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犹有目无足。行而不信。犹有
足无目。是故信解既备应当念佛修行。如目足兼备。
能到凉池。行门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复二。一称名。二
观想。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七日持名一心不乱。有事
一心。理一心。若口称佛名。系心在缘。声声相续。心心
不乱。设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生决定心。断后际
念。拨弃世事。放下缘心。使念心渐渐增长。从渐至久。
自少至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
而后巳。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巳。则极乐之净因成就。
垂终之正念必然。身无病苦。不受恶缠。预知时至。身
心欢喜。吉祥而逝。坐脱立亡。亲见弥陀。垂光接引。得
生净土必矣。理一心亦无它。但于事一心中。念念了
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
爱自不生。而惟心现。念一成。故圆觉云。知幻即离。不
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去一留。不容转侧。功
效之速。有若桴鼓。学道之士于此宜尽心焉。曰。轻爱
既闻命矣。一念柰何。曰。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
愿。不疑之谓信。苟有疑焉。心不得一矣。是以求生极
乐。以敦信为始。必须遍读大乘。广学祖教。凡是发明
净土之书。皆须一一参求。悟极乐原是我惟心之净
土。不是它土。了弥陀原是我本性之真佛。非是它佛。
大要有二。悟妙有遍周遍具。以为欣净之本。悟真空
圆离圆脱以为舍秽之原。第二修行者。敦信如目视。
修行如足行。信而不行。犹有目无足。行而不信。犹有
足无目。是故信解既备应当念佛修行。如目足兼备。
能到凉池。行门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复二。一称名。二
观想。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七日持名一心不乱。有事
一心。理一心。若口称佛名。系心在缘。声声相续。心心
不乱。设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生决定心。断后际
念。拨弃世事。放下缘心。使念心渐渐增长。从渐至久。
自少至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
而后巳。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巳。则极乐之净因成就。
垂终之正念必然。身无病苦。不受恶缠。预知时至。身
心欢喜。吉祥而逝。坐脱立亡。亲见弥陀。垂光接引。得
生净土必矣。理一心亦无它。但于事一心中。念念了
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0b 页 X62-0320.png
有。非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之心。便
是未来净土之际。念而不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
而无生。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于无生中炽然求生。
是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二观想者。具如无量寿
经境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
紫磨黄金色像。立华池上。作垂手接引状。身有三十
二种大人相。相有八十种随形好。作此想者亦有事
理。事则以心系佛。以佛系心。初观足下安平如奁底。
次观具千辐轮相。如是次第逆缘至顶中肉髻。复从
肉髻顺缘如足底。了了分明。无分散意。理一心者。经
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心
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
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
念彼佛。此义具明微妙三观。如观经疏妙宗钞中说。
然此二种正行。当相须而进。凡行住睡卧时则一心
称名。凡趺坐时则心心作观。行倦则趺坐以观佛。坐
出则经行以称名。苟于四威仪中脩之不间。往生净
土必矣。二助行。亦有二。一世间之行。如孝顺父母。行
世仁慈。慈心不杀。具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
向西方。无非助道之行。二出世之行。如六度万行种
种功德。读诵大乘。修诸忏法。亦须以回向心而助修
之。无非净土行也。更有一种微妙助行。当历缘境。处
处用心。如见眷属当作西方。法眷想。以净土法门而
开导之。令轻爱以一其念。永作将来无生眷属。若生
是未来净土之际。念而不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
而无生。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于无生中炽然求生。
是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二观想者。具如无量寿
经境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
紫磨黄金色像。立华池上。作垂手接引状。身有三十
二种大人相。相有八十种随形好。作此想者亦有事
理。事则以心系佛。以佛系心。初观足下安平如奁底。
次观具千辐轮相。如是次第逆缘至顶中肉髻。复从
肉髻顺缘如足底。了了分明。无分散意。理一心者。经
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心
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
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
念彼佛。此义具明微妙三观。如观经疏妙宗钞中说。
然此二种正行。当相须而进。凡行住睡卧时则一心
称名。凡趺坐时则心心作观。行倦则趺坐以观佛。坐
出则经行以称名。苟于四威仪中脩之不间。往生净
土必矣。二助行。亦有二。一世间之行。如孝顺父母。行
世仁慈。慈心不杀。具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
向西方。无非助道之行。二出世之行。如六度万行种
种功德。读诵大乘。修诸忏法。亦须以回向心而助修
之。无非净土行也。更有一种微妙助行。当历缘境。处
处用心。如见眷属当作西方。法眷想。以净土法门而
开导之。令轻爱以一其念。永作将来无生眷属。若生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0c 页 X62-0320.png
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
离此爱。若生瞋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
往生净土得离此瞋。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
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
助行也。第三愿者。夫净土舟航。要以信为柁。行为篙
橹樯缆。愿为风帆。无柁则无所指南。无篙橹樯缆则
不能运行。无风帆则不能破浪疾到。故次行以明愿
也。第愿有通别。有广狭。有遍局。通如古德所立回向
发愿文。别则各随巳意。广谓四宏上求下化。狭谓量
力。决志往生。局如课诵有时。随众同发。遍则时时发
愿。处处标心。但须体合四宏。不得师心妄立。大率所
发之愿。别胜于通。通恐随人语转。别则自巳标心。然
随通文而生决志。虽通而别。若于别文而生滥漫。别
亦成通。又广胜于狭。广则发心大。尅果胜。狭则悲愿
浅。获果劣。又遍胜于局。局则数数间断。遍则念念圆
成。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速觐弥陀。一切净土法
门。举不外乎是矣。
* 西方合论袁宏道
一信心行者。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一切诸行。信为
正因。乃至菩提果满。亦只完此信根。如谷子堕地。迨
于成实。不异初种。如稚笋参天。本是原竿。初心菩萨
无不依信力成就者。莲宗尤仗信为根本。一信阿弥
陀佛不动智根本智。与巳无异。如太虚空。日映则明。
离此爱。若生瞋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
往生净土得离此瞋。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
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
助行也。第三愿者。夫净土舟航。要以信为柁。行为篙
橹樯缆。愿为风帆。无柁则无所指南。无篙橹樯缆则
不能运行。无风帆则不能破浪疾到。故次行以明愿
也。第愿有通别。有广狭。有遍局。通如古德所立回向
发愿文。别则各随巳意。广谓四宏上求下化。狭谓量
力。决志往生。局如课诵有时。随众同发。遍则时时发
愿。处处标心。但须体合四宏。不得师心妄立。大率所
发之愿。别胜于通。通恐随人语转。别则自巳标心。然
随通文而生决志。虽通而别。若于别文而生滥漫。别
亦成通。又广胜于狭。广则发心大。尅果胜。狭则悲愿
浅。获果劣。又遍胜于局。局则数数间断。遍则念念圆
成。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速觐弥陀。一切净土法
门。举不外乎是矣。
* 西方合论袁宏道
一信心行者。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一切诸行。信为
正因。乃至菩提果满。亦只完此信根。如谷子堕地。迨
于成实。不异初种。如稚笋参天。本是原竿。初心菩萨
无不依信力成就者。莲宗尤仗信为根本。一信阿弥
陀佛不动智根本智。与巳无异。如太虚空。日映则明。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1a 页 X62-0321.png
云来则翳。虚空本无是故。又云日即虚空故。二信阿
弥陀佛那由他劫难行难忍。种种修习之事。我亦能
行。何以故。无始漂溺三途。生苦死苦。披毛戴角。铁床
铜柱。一切无益之苦。皆能受之。况今菩萨。万行济众
生事。岂不能为。三信阿弥陀佛无量智慧。无量神通
及成就无量愿力等事。我亦当得。如来自性方便。具
有如是不思议事。我与如来。同一自体清净性故。四
信阿弥陀佛不去不来。我亦不去不来。西方此土不
隔毫端。欲见即见。何以故。一切诸佛。皆以法性为身
土故。五信阿弥陀佛修行历劫直至證果。不移刹那。
我亦不移刹那。位齐诸佛。何以故。时分者是业收。法
界海中业不可得故。如是信解。是入道初心。信一切
诸佛净土之行。二止观行者。台宗三观。示一心之筌
蹄。撮诸法之要领。西方十六观。一一具此三义。妙宗
钞云。性中三德。体是诸佛三身。即此三德三身。是我
一心三观。若不然者。则观外有佛。境不即心。何名圆
宗绝待之观。亦可弥陀三身以为法身。我之三观以
为般若。观成见佛即是解脱。举一具三。如新伊字。观
佛既尔。观诸依正。理非异涂。广如疏钞。不能具述。知
此则知念佛一声。具足三观。了能念之心。非肉团。非
缘影。是空观。了所念之佛。若依若正。各各主伴圆融。
竖穷横遍。是假观。了能所绝待。双亡双照。是中观。又
能念即一心三观。所念即一境三谛。能所不二。即谛
观不二。三谛即法身。三观即般若。谛观不二。念佛相
弥陀佛那由他劫难行难忍。种种修习之事。我亦能
行。何以故。无始漂溺三途。生苦死苦。披毛戴角。铁床
铜柱。一切无益之苦。皆能受之。况今菩萨。万行济众
生事。岂不能为。三信阿弥陀佛无量智慧。无量神通
及成就无量愿力等事。我亦当得。如来自性方便。具
有如是不思议事。我与如来。同一自体清净性故。四
信阿弥陀佛不去不来。我亦不去不来。西方此土不
隔毫端。欲见即见。何以故。一切诸佛。皆以法性为身
土故。五信阿弥陀佛修行历劫直至證果。不移刹那。
我亦不移刹那。位齐诸佛。何以故。时分者是业收。法
界海中业不可得故。如是信解。是入道初心。信一切
诸佛净土之行。二止观行者。台宗三观。示一心之筌
蹄。撮诸法之要领。西方十六观。一一具此三义。妙宗
钞云。性中三德。体是诸佛三身。即此三德三身。是我
一心三观。若不然者。则观外有佛。境不即心。何名圆
宗绝待之观。亦可弥陀三身以为法身。我之三观以
为般若。观成见佛即是解脱。举一具三。如新伊字。观
佛既尔。观诸依正。理非异涂。广如疏钞。不能具述。知
此则知念佛一声。具足三观。了能念之心。非肉团。非
缘影。是空观。了所念之佛。若依若正。各各主伴圆融。
竖穷横遍。是假观。了能所绝待。双亡双照。是中观。又
能念即一心三观。所念即一境三谛。能所不二。即谛
观不二。三谛即法身。三观即般若。谛观不二。念佛相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1b 页 X62-0321.png
应。即解脱。举一即三。如新伊字。是则念佛一声。能净
四土。如拈一微尘。变大地作黄金。是谓法界圆融不
可思议观门。三六度行者。起信论。菩萨深解现前。所
修离相。知法性体离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法
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戒波罗蜜。法性无苦。
离瞋恼故。随顺修行忍波罗蜜。法性无身心相。离懈
怠故。随顺修行精进波罗蜜。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
顺修行禅波罗蜜。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
若波罗蜜。故修净土者。不越一行。则此六义。念念离
行于施。念念净行于戒。念念寂行于忍。念念续行于
进。念念一行于定。念念佛行于智。当知离净寂续一。
必有事相随缘而起。而皆从念佛添出。正助不二。事
理不二。是故念佛一行。能该诸行。以念佛是一心法
门。心外无诸行故。若废诸行。即是废心。
四悲愿行者。诸佛菩萨性海无尽。供养无尽。戒施无
尽。饶益无尽。故天亲菩萨净土五念门。以礼拜赞叹
作愿观察四种。为成就入功德门。回向一切烦恼众
生。拔世间苦。为成就出功德门。菩萨修五念门。速得
阿耨菩提。难曰。净名经。观众生如梦所见巳寤则无
等。发愿利生。将无眼见空华耶。答智度论引佛云。无
佛者。破著佛想。不言取无佛相。当知无众生者破。众
生想。不言取无众生相。故净名谓菩萨作是观巳。自
言我当为众生说无众生法。是名真实慈也。故知菩
萨种种度生。是深达无众生义。若见有众生。即见有
四土。如拈一微尘。变大地作黄金。是谓法界圆融不
可思议观门。三六度行者。起信论。菩萨深解现前。所
修离相。知法性体离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法
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戒波罗蜜。法性无苦。
离瞋恼故。随顺修行忍波罗蜜。法性无身心相。离懈
怠故。随顺修行精进波罗蜜。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
顺修行禅波罗蜜。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
若波罗蜜。故修净土者。不越一行。则此六义。念念离
行于施。念念净行于戒。念念寂行于忍。念念续行于
进。念念一行于定。念念佛行于智。当知离净寂续一。
必有事相随缘而起。而皆从念佛添出。正助不二。事
理不二。是故念佛一行。能该诸行。以念佛是一心法
门。心外无诸行故。若废诸行。即是废心。
四悲愿行者。诸佛菩萨性海无尽。供养无尽。戒施无
尽。饶益无尽。故天亲菩萨净土五念门。以礼拜赞叹
作愿观察四种。为成就入功德门。回向一切烦恼众
生。拔世间苦。为成就出功德门。菩萨修五念门。速得
阿耨菩提。难曰。净名经。观众生如梦所见巳寤则无
等。发愿利生。将无眼见空华耶。答智度论引佛云。无
佛者。破著佛想。不言取无佛相。当知无众生者破。众
生想。不言取无众生相。故净名谓菩萨作是观巳。自
言我当为众生说无众生法。是名真实慈也。故知菩
萨种种度生。是深达无众生义。若见有众生。即见有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1c 页 X62-0321.png
我。慈悲心劣。岂能行如是二种饶益之行。佛告比邱。
功德果报甚深。无有如我知恩分者。我本以欲心无
厌足故得佛。今虽更无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当
知行海无边。非丈竿尺木所能探其底里。痴儿见人
指门前竿云。在天半。即计量言。从地至天。止两竿许。
佛法戏论。亦复如是。五称法行者。法界海无量无边
行海亦无量无边。是故菩萨一切行。皆称自性。非有
非无。非行非不行。称法自性。非初心得。非后心得。今
当略出其相。一菩萨度一切众生。究竟无馀涅槃。而
生界不减。如登场傀儡。悲笑宛然。唯一土泥。空无所
有。二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地狱无罪垢。至畜
生无无明憍慢等过。如女子离魂乃至生子。而身常
在母前。三菩萨自身入定他身起。一身入定多身起。
有情身入定无情身起。如猛虎起尸。跪拜作舞。唯虎
所欲。而尸无知。四菩萨于小众生身中转大法轮。然
大法炬。震大法雷。魔宫摧毁。大地震动。度无量无边
众生。而此小众生不觉不知。如天帝乐人。逃入小女
子鼻孔。而女不觉知。五菩萨欲久住世。即以念顷衍
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欲少住世。即以无量无
数百千亿那由他劫缩为念顷。如小儿看灯中走马。
计其多寡首尾。了不可得。若證如是不思议行者。一
念中三世诸佛净土。摄入无馀。是谓菩萨庄严净土
之行。以无思智照之可见。非情量所能猜度。何以故
自性超一切量故。
功德果报甚深。无有如我知恩分者。我本以欲心无
厌足故得佛。今虽更无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当
知行海无边。非丈竿尺木所能探其底里。痴儿见人
指门前竿云。在天半。即计量言。从地至天。止两竿许。
佛法戏论。亦复如是。五称法行者。法界海无量无边
行海亦无量无边。是故菩萨一切行。皆称自性。非有
非无。非行非不行。称法自性。非初心得。非后心得。今
当略出其相。一菩萨度一切众生。究竟无馀涅槃。而
生界不减。如登场傀儡。悲笑宛然。唯一土泥。空无所
有。二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地狱无罪垢。至畜
生无无明憍慢等过。如女子离魂乃至生子。而身常
在母前。三菩萨自身入定他身起。一身入定多身起。
有情身入定无情身起。如猛虎起尸。跪拜作舞。唯虎
所欲。而尸无知。四菩萨于小众生身中转大法轮。然
大法炬。震大法雷。魔宫摧毁。大地震动。度无量无边
众生。而此小众生不觉不知。如天帝乐人。逃入小女
子鼻孔。而女不觉知。五菩萨欲久住世。即以念顷衍
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欲少住世。即以无量无
数百千亿那由他劫缩为念顷。如小儿看灯中走马。
计其多寡首尾。了不可得。若證如是不思议行者。一
念中三世诸佛净土。摄入无馀。是谓菩萨庄严净土
之行。以无思智照之可见。非情量所能猜度。何以故
自性超一切量故。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2a 页 X62-0322.png
* 纪梦袁中道
万历甲寅十月十五夜。课毕趺坐。忽瞑去。如得定。俄
魂出屋上。月正明。不觉飘然轻举。疾如飞鸟。云中二
童子驶呼予曰。逐我来。盖西行也。下视城邑村落。若
蜂衙蚁穴。俄二童子下至地。曰住。予随下。见垣道如
绳。平如掌。其地。非沙石。光耀滑腻逐路有渠。文石
为砌宽十馀丈许。渠中五色莲。芳香非常。渠上树枝
叶晃耀。好鸟和鸣。间有金桥界渠栏楯交罗。树内楼
阁整丽无比。楼中人清美妍好。宛若仙。皆睨予而笑。
童子行速。予追不及。大呼曰可于金桥少待。童子如
言。始及之。共倚桥上宝栏少息。予揖问卿何人。此何
处幸为我言。曰予灵和先生侍者也。先生与卿有所
晤言。予曰先生何人。曰即令兄中郎先生。相见自为
卿言。可疾往。复取道至一处。树十馀株。叶翠羽花金
瓣。树下池水汩汩。池上白玉扉。一童先入。一童导过
楼阁二十馀重。金色晃耀。灵花异草拂檐楹。至一楼
下。一人下迎。神似中郎。而颜如玉。衣若云霞。长丈馀
见而喜曰。弟至矣。携手上楼设拜。有四五天人来共
坐。中郎曰。此西方边地也。信解未成戒宝未全者。多
生此。亦名懈慢国。上方有化佛楼台。前有大池可百
由旬。中有妙莲。众生托体。满则散处楼台。与有缘净
友相聚。以无淫声美色。胜解易成。不久进为净土中
人。予私念如此尚是边地耶。问兄生何处。中郎曰。我
净愿虽深情染未除。初生此少时。今居净域矣。终以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2b 页 X62-0322.png
乘急戒缓。仅地居。不得与大士升虚空宝阁。尚需进
修耳。幸宿生智慧猛利。又曾作西方论。赞叹如来不
可思议度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游诸刹土。诸佛说
法。皆得往听。此实为胜。拉予行冉冉上升。倏忽千万
里。至一处随中郎下。无日月无昼夜。光耀无障蔽皆
以琉璃为地。内外映彻以黄金绳杂厕间错。界以七
宝分剂分明。树皆栴檀吉祥。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数
千万重。一一叶出众妙花。作异宝色。下为宝池。波扬
无量自然妙声其底沙纯以金刚。池中众宝莲叶五
色光。池上隐隐危楼回带。阁道旁出。栋宇相承。窗闼
交映。阶墀轩槛。种种满足。皆有无量乐器。演诸法音。
大小弥陀经所载。十不得其杪忽耳。仰而睇之。空中
楼阁。皆如云气。中郎曰。汝所见。净土地行众生光景。
过此为法身大士。住处。甚美妙。千倍万倍于此。神通
亦百倍千倍于此。吾以慧力游其间。不得住也。过此
为十地等觉所居。吾亦不得而知。过此为妙觉所居。
惟佛与佛乃能知之。语罢复至一处。无墙垣。有栏楯
院宇光耀非常。不知何物为之。觉黄金白玉。皆如土
色。共坐一楼下。少谈。中郎曰。吾不图乐之至此极也。
使吾生时严持戒律。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
最高。次戒急生最稳。若有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
入八部鬼神众去。予亲见同人矣。弟般若气分颇深。
戒定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亦狂慧也。归五浊。
趁强健。实悟实修。兼持净愿。勤行方便。怜悯一切。不
修耳。幸宿生智慧猛利。又曾作西方论。赞叹如来不
可思议度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游诸刹土。诸佛说
法。皆得往听。此实为胜。拉予行冉冉上升。倏忽千万
里。至一处随中郎下。无日月无昼夜。光耀无障蔽皆
以琉璃为地。内外映彻以黄金绳杂厕间错。界以七
宝分剂分明。树皆栴檀吉祥。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数
千万重。一一叶出众妙花。作异宝色。下为宝池。波扬
无量自然妙声其底沙纯以金刚。池中众宝莲叶五
色光。池上隐隐危楼回带。阁道旁出。栋宇相承。窗闼
交映。阶墀轩槛。种种满足。皆有无量乐器。演诸法音。
大小弥陀经所载。十不得其杪忽耳。仰而睇之。空中
楼阁。皆如云气。中郎曰。汝所见。净土地行众生光景。
过此为法身大士。住处。甚美妙。千倍万倍于此。神通
亦百倍千倍于此。吾以慧力游其间。不得住也。过此
为十地等觉所居。吾亦不得而知。过此为妙觉所居。
惟佛与佛乃能知之。语罢复至一处。无墙垣。有栏楯
院宇光耀非常。不知何物为之。觉黄金白玉。皆如土
色。共坐一楼下。少谈。中郎曰。吾不图乐之至此极也。
使吾生时严持戒律。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
最高。次戒急生最稳。若有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
入八部鬼神众去。予亲见同人矣。弟般若气分颇深。
戒定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亦狂慧也。归五浊。
趁强健。实悟实修。兼持净愿。勤行方便。怜悯一切。不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2c 页 X62-0322.png
久自有良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龙
树六斋法见存。遵而行之。杀戒尤急。寄语同学未有
日启鸾刀口贪滋味。而能生清泰者也。虽说法如云
如雨。何益于事。我与汝空王劫时。世为兄弟。乃至六
道。莫不皆然。幸我巳得善地。恐汝堕落。方便神力摄
汝至此。净秽相隔。不得久留。予更问伯修诸人生处
曰。生处皆佳。汝后自知。忽凌空而逝。予起步池上如
堕。一骇而醒。通身汗下。时残灯在篝。明月照窗。更四
下矣。
* 答卓发之文学无异禅师
问。华严会中二乘如盲如聋。然亦兼摄声闻。以包
含无量乘故。此经虽云二乘种不生。乃所宣道品
大小互通。正与华严四圣谛品不异。故有生彼经
劫方證小果者。如大智度论言。弥陀亦以三乘度
生。自应三藏。五教总摄何云不摄小乘。且既通杂
华。复不能通杂华所摄无量乘耶。
居士既知华严摄无量乘。岂不知上德声闻如身子
目连。杜视绝听。悉是如来胜方便力故。为导引一类
小机发起深信。信于一乘。如法华云。佛以无数方便
引导众生。其实皆为一佛乘故。此经云。二乘种不生
者。正为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者。钞云。岂独凡夫。
亦度二乘圣人。二乘既生。况菩萨不生。弥陀以三乘
度生。当无疑惑。既以三乘化导。亦摄无量乘。二经互
通。不言可喻。
树六斋法见存。遵而行之。杀戒尤急。寄语同学未有
日启鸾刀口贪滋味。而能生清泰者也。虽说法如云
如雨。何益于事。我与汝空王劫时。世为兄弟。乃至六
道。莫不皆然。幸我巳得善地。恐汝堕落。方便神力摄
汝至此。净秽相隔。不得久留。予更问伯修诸人生处
曰。生处皆佳。汝后自知。忽凌空而逝。予起步池上如
堕。一骇而醒。通身汗下。时残灯在篝。明月照窗。更四
下矣。
* 答卓发之文学无异禅师
问。华严会中二乘如盲如聋。然亦兼摄声闻。以包
含无量乘故。此经虽云二乘种不生。乃所宣道品
大小互通。正与华严四圣谛品不异。故有生彼经
劫方證小果者。如大智度论言。弥陀亦以三乘度
生。自应三藏。五教总摄何云不摄小乘。且既通杂
华。复不能通杂华所摄无量乘耶。
居士既知华严摄无量乘。岂不知上德声闻如身子
目连。杜视绝听。悉是如来胜方便力故。为导引一类
小机发起深信。信于一乘。如法华云。佛以无数方便
引导众生。其实皆为一佛乘故。此经云。二乘种不生
者。正为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者。钞云。岂独凡夫。
亦度二乘圣人。二乘既生。况菩萨不生。弥陀以三乘
度生。当无疑惑。既以三乘化导。亦摄无量乘。二经互
通。不言可喻。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3a 页 X62-0323.png
问馀门学道。名竖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横出三界。
所谓馀门。正指教中观行。故参禅称为别传净土
亦云径路。皆以超越观行故。今云观即是念。念即
是观。直以台观当之。不反钝置念佛耶。
横竖等论。钞云。如虫在竹。竖则。历节难通。横则一时
解脱。谓乐邦与苦域并峙。故曰横也。此是一往之说。
论一心者。横竖皆遍。弥陀经云。其佛光明无量。照十
方国。无所障碍。观经云。是心作佛。心即佛故。净土唯
心。以界曰横。论心岂不圆具也。馀门非单指观行。实
乃具一切法门。参禅称为别传者。非五教之所诠。净
土亦云径路。非三观之所及。今说观即是念。念即是
观。举一念即具观行。以一念超越。即便往生。非观行
成就。然后往生。故知念不妨摄观。非观行能钝置念
佛也。
问大本云。若有众生。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定生
彼国。疏中尅期止及十念。而不及一念何邪。又念
性刹那生灭。此经七日定力乃生。则未得禅定者
无分。若此一念如一称。成佛释作一心归命。则本
不应系十念之后。若止作一念喜爱之心。则全无
定力。亦得往生。其胜方便又当超越小本邪。
十念与此本互相通故。何分优劣。以一念具一切念
故。一念未必为劣。以十念即一念故。十念未必为优。
是故说一念不妨十念。说十念不妨一念。又刹那际
不妨七日。七日不妨刹那际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3b 页 X62-0323.png
无去无来亦无住。或说一念。或说十念。或说七日。或
说多劫。皆是如来胜方便故。亦不论定不定。喜爱不
喜爱。但一心念佛。无事不办。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更无疑虑。又何必以难易较其超越也。
问此七日。若平时姑置待临终方念。巳为天如所
呵。今既属平时。为是七日之后。尽此形寿。更不复
乱邪。为复此后虽乱。终得往生邪。若永不复乱。不
应止名七日。若更乱者。则巳经退转。何能感佛现
前。
经云。一日乃至七日。是尅期往生。不论临终平时。一
闻佛名。便发猛锐。七日往生者不论。若未生者。在无
间断念念相续岂可七日得定。再不念佛。其执持二
字。何以消文。疏中云。执者闻名受之。勇猛果决。不摇
夺故。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贞固。不遗忘故。何云七日
后。复随散乱邪。行者一心正念。更加猛利以终身。如
初发念顷。何愁佛不感孚也。
问钞中明理一心为观力成就。则体究全属观门。
但前言妙观难成。故显持名殊胜。今乃复通观法。
仍是定观胜于持名矣。若云参谁字是体究。则又
全属宗门。且当参话时不应有念。未免两处负堕
义云何通。
前言妙观难成。显持名殊胜。良以娑婆之众。心多散
乱。故持名摄念。胜乎观门。今乃复通观法。以观境殊
胜。不妨速于持名。以持名径捷。不妨超乎观法。两处
说多劫。皆是如来胜方便故。亦不论定不定。喜爱不
喜爱。但一心念佛。无事不办。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更无疑虑。又何必以难易较其超越也。
问此七日。若平时姑置待临终方念。巳为天如所
呵。今既属平时。为是七日之后。尽此形寿。更不复
乱邪。为复此后虽乱。终得往生邪。若永不复乱。不
应止名七日。若更乱者。则巳经退转。何能感佛现
前。
经云。一日乃至七日。是尅期往生。不论临终平时。一
闻佛名。便发猛锐。七日往生者不论。若未生者。在无
间断念念相续岂可七日得定。再不念佛。其执持二
字。何以消文。疏中云。执者闻名受之。勇猛果决。不摇
夺故。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贞固。不遗忘故。何云七日
后。复随散乱邪。行者一心正念。更加猛利以终身。如
初发念顷。何愁佛不感孚也。
问钞中明理一心为观力成就。则体究全属观门。
但前言妙观难成。故显持名殊胜。今乃复通观法。
仍是定观胜于持名矣。若云参谁字是体究。则又
全属宗门。且当参话时不应有念。未免两处负堕
义云何通。
前言妙观难成。显持名殊胜。良以娑婆之众。心多散
乱。故持名摄念。胜乎观门。今乃复通观法。以观境殊
胜。不妨速于持名。以持名径捷。不妨超乎观法。两处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3c 页 X62-0323.png
义成。何得云堕。若宗门参究。是逗机之法。不必与净
土和会。如参念佛者是谁。便属言语道断。又不可以
理路为依傍也。
问一部疏钞。大意全重理持。则所明持法。最为要
害。今既是持名。复标理观既是理观复拈话头禅
净止观三法混淆。虽复义理圆融而行人念不归
一。将何为宗。此与一门深入专修无间之旨。复何
不侔。
疏钞一部。虽则全归理观。如元谭云守约则唯事持
名。又云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咸备。专乎持也统百行
以无遗。则知专尚持名。不妨发明理观。观理明彻。如
膏益火。则更增猛炽也。如华严大部摄无量乘。上根
利智头头是路。亦不名混淆。但以根器相投。亦吾师
翁之善巧耳。
问疏指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属
理一心。若事一心者。多念止灭少愆。乃又引佛名
经云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释云一闻则
不待忆念。无量则不伹八十亿劫。然则何必独指
理一心也。觉于此中自相违碍。又此经亦言闻经
闻名。皆得不退。则等閒发愿。散乱称名者。咸不退
邪。
果得一心。则不论理事。疏钞谓多念止灭少愆者。此
是就散乱而冀一心者说也。闻名灭罪。众生在迷。亦
复不知。如地狱闻名。即得究竟。并获往生者。何止灭
土和会。如参念佛者是谁。便属言语道断。又不可以
理路为依傍也。
问一部疏钞。大意全重理持。则所明持法。最为要
害。今既是持名。复标理观既是理观复拈话头禅
净止观三法混淆。虽复义理圆融而行人念不归
一。将何为宗。此与一门深入专修无间之旨。复何
不侔。
疏钞一部。虽则全归理观。如元谭云守约则唯事持
名。又云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咸备。专乎持也统百行
以无遗。则知专尚持名。不妨发明理观。观理明彻。如
膏益火。则更增猛炽也。如华严大部摄无量乘。上根
利智头头是路。亦不名混淆。但以根器相投。亦吾师
翁之善巧耳。
问疏指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属
理一心。若事一心者。多念止灭少愆。乃又引佛名
经云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释云一闻则
不待忆念。无量则不伹八十亿劫。然则何必独指
理一心也。觉于此中自相违碍。又此经亦言闻经
闻名。皆得不退。则等閒发愿。散乱称名者。咸不退
邪。
果得一心。则不论理事。疏钞谓多念止灭少愆者。此
是就散乱而冀一心者说也。闻名灭罪。众生在迷。亦
复不知。如地狱闻名。即得究竟。并获往生者。何止灭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4a 页 X62-0324.png
罪。盖论众生心力之勤怠耳。大凡教中论理论事。论
定论散。如用兵之法式。临陈决胜。贵在当人。必不以
法式楷定。然后为正论也。
问枣柏言华严一乘大道。非往生菩萨境界。何故
华严长子。乃以十愿导归极乐。如生公说阐提有
佛性。则后出涅槃为證。今行愿全与枣柏不符。则
一论宗旨。竟将安归。乃云栖但拈出导归之文。亦
不能折枣柏之误。当知枣柏未易轻诋。今欲和会
两义其说云何。
枣柏谓华严非往生菩萨境界。为显一乘。不妨抑彼
扬此。普贤导归极乐。正谓摄无量乘故。枣柏为化大
心凡夫顿入华藏故。普贤是华藏中菩萨。以十愿导
归极乐者。为三根普利故。如观方入一隅。则十方普
现故。良以大心难发。极乐易生。究竟旨归。彼此符合。
则知枣柏原非错误。云栖安得以是为非邪。
问诸经多言念佛行人。现前见佛。如远公三睹圣
相等。所谓念佛人佛住其顶。古德教人求志求验。
正在平时。今经止言临终佛现。岂七日功成。未能
现见。仅感临终邪。抑必现前见巳。然后临终得见
邪。
诸经多言行人现前见佛。亦有当来见佛之语。楞严
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其必定二字。深有
旨趣。如种谷得谷。必无虚弃之功也。远公三睹圣像
现前见佛也。净土诸师临终感佛来迎。当来见佛也。
定论散。如用兵之法式。临陈决胜。贵在当人。必不以
法式楷定。然后为正论也。
问枣柏言华严一乘大道。非往生菩萨境界。何故
华严长子。乃以十愿导归极乐。如生公说阐提有
佛性。则后出涅槃为證。今行愿全与枣柏不符。则
一论宗旨。竟将安归。乃云栖但拈出导归之文。亦
不能折枣柏之误。当知枣柏未易轻诋。今欲和会
两义其说云何。
枣柏谓华严非往生菩萨境界。为显一乘。不妨抑彼
扬此。普贤导归极乐。正谓摄无量乘故。枣柏为化大
心凡夫顿入华藏故。普贤是华藏中菩萨。以十愿导
归极乐者。为三根普利故。如观方入一隅。则十方普
现故。良以大心难发。极乐易生。究竟旨归。彼此符合。
则知枣柏原非错误。云栖安得以是为非邪。
问诸经多言念佛行人。现前见佛。如远公三睹圣
相等。所谓念佛人佛住其顶。古德教人求志求验。
正在平时。今经止言临终佛现。岂七日功成。未能
现见。仅感临终邪。抑必现前见巳。然后临终得见
邪。
诸经多言行人现前见佛。亦有当来见佛之语。楞严
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其必定二字。深有
旨趣。如种谷得谷。必无虚弃之功也。远公三睹圣像
现前见佛也。净土诸师临终感佛来迎。当来见佛也。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4b 页 X62-0324.png
由此观之。只愁不念佛。不愁行人。不见佛也。无论平
时七日。但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唤醒自性弥陀。一切
佛菩萨皆影现其中矣。
问世尊言诸修行人。用攀缘心为自性者。犹如煮
沙欲成嘉馔。今念佛心是攀缘心邪。非攀缘心耶。
若用攀缘心者。一切觉观思惟。皆是生死根本。若
非攀缘心者。何言念性生灭。因果殊感。若云此生
灭心即不生灭心。何云煮沙。乃法华所云。若人散
乱心。一称南无佛。南能所云不断百思想。对境心
数起。又非用此生灭心邪。
世尊斥世间人认攀缘心为自性。非斥用攀缘心入
自性。岂不闻圆觉云。以幻修幻。天台专用六识。阿难
云。供养如来。亦因此心。永退善根。亦因此心。以此推
之。此心亦不恶。可以为入道之前茅。论乎真性。何用
念为。论乎乐土。非念莫生。文殊云。念性生灭。此为选
耳根圆通。净业智人。安得随文殊脚跟转。文殊如修
般舟三昧。又当以我念佛为良导。法华一称。尘劳起
而佛道成。南能不断。妄想兴而涅槃现。又当留待别
时。向居士一一道破。
* 追顶念佛法三峰禅师
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此言做
大学问之歇手处也。岂求生西方以念佛法门之
大学问。而独如记诵之学。使毕生喃喃。至临终时
闷绝无知处。犹欲以用心念佛工夫为把捉者乎。
时七日。但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唤醒自性弥陀。一切
佛菩萨皆影现其中矣。
问世尊言诸修行人。用攀缘心为自性者。犹如煮
沙欲成嘉馔。今念佛心是攀缘心邪。非攀缘心耶。
若用攀缘心者。一切觉观思惟。皆是生死根本。若
非攀缘心者。何言念性生灭。因果殊感。若云此生
灭心即不生灭心。何云煮沙。乃法华所云。若人散
乱心。一称南无佛。南能所云不断百思想。对境心
数起。又非用此生灭心邪。
世尊斥世间人认攀缘心为自性。非斥用攀缘心入
自性。岂不闻圆觉云。以幻修幻。天台专用六识。阿难
云。供养如来。亦因此心。永退善根。亦因此心。以此推
之。此心亦不恶。可以为入道之前茅。论乎真性。何用
念为。论乎乐土。非念莫生。文殊云。念性生灭。此为选
耳根圆通。净业智人。安得随文殊脚跟转。文殊如修
般舟三昧。又当以我念佛为良导。法华一称。尘劳起
而佛道成。南能不断。妄想兴而涅槃现。又当留待别
时。向居士一一道破。
* 追顶念佛法三峰禅师
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此言做
大学问之歇手处也。岂求生西方以念佛法门之
大学问。而独如记诵之学。使毕生喃喃。至临终时
闷绝无知处。犹欲以用心念佛工夫为把捉者乎。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4c 页 X62-0324.png
是决不然所贵在平时用功。先有歇手处耳。既有
歇处。则安心乐意不愁生。不愁死。此中空洞无物。
所以有不期然而然之预知时至。不期然而然之
无痛无苦。不期然而然之闷绝相应。不期然而然
之莲花化生也。是知小弥陀经。只宽得七日苦功。
功成之后。寥寥落落全是无功用行。故其人临命
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若平时不曾到得一心
不乱。卒至临终痛苦闷绝时。必然惊慌颠倒。竟随
业去。若于此时著力。宁非艮其腓之不得自在者
邪。兹因山中閒极。咏净土偈二百首。并出追顶念
佛之法。意在大家预先办过歇手处。非敢嚼残饭
饾饤。净土之语言学问也。幸同心者𢬵一个猛做
到成办。落得毕生作快活人。是所愿矣。
念佛要一心不乱者。只以一句佛名。极力追顶。猛之
又猛。情识一断。则过去事思量不来。未来事卜度不
著。现在境心识不揽。三心断绝谓之前后际断。此因
追极念极。一闻一见。触境遇缘。逗断心路。直得虚空
粉碎。大地平沈。物我同消。一法不立。目前如大圆镜
中所现森罗万象。了无一点可指拟分别。荡然身心
始云去来。此个光景。名为一心不乱。到此便无心可
乱故也。若不得到此境界。虽有暂时清净。亦是小歇
场。清净时便有。动乱时便失。动乱且失。何况临终极
痛极苦时哉。痛苦尚当不得。何况闷绝时耶。可见平
生小小静境。是心意识边事。至闷绝时。则意识聪明
歇处。则安心乐意不愁生。不愁死。此中空洞无物。
所以有不期然而然之预知时至。不期然而然之
无痛无苦。不期然而然之闷绝相应。不期然而然
之莲花化生也。是知小弥陀经。只宽得七日苦功。
功成之后。寥寥落落全是无功用行。故其人临命
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若平时不曾到得一心
不乱。卒至临终痛苦闷绝时。必然惊慌颠倒。竟随
业去。若于此时著力。宁非艮其腓之不得自在者
邪。兹因山中閒极。咏净土偈二百首。并出追顶念
佛之法。意在大家预先办过歇手处。非敢嚼残饭
饾饤。净土之语言学问也。幸同心者𢬵一个猛做
到成办。落得毕生作快活人。是所愿矣。
念佛要一心不乱者。只以一句佛名。极力追顶。猛之
又猛。情识一断。则过去事思量不来。未来事卜度不
著。现在境心识不揽。三心断绝谓之前后际断。此因
追极念极。一闻一见。触境遇缘。逗断心路。直得虚空
粉碎。大地平沈。物我同消。一法不立。目前如大圆镜
中所现森罗万象。了无一点可指拟分别。荡然身心
始云去来。此个光景。名为一心不乱。到此便无心可
乱故也。若不得到此境界。虽有暂时清净。亦是小歇
场。清净时便有。动乱时便失。动乱且失。何况临终极
痛极苦时哉。痛苦尚当不得。何况闷绝时耶。可见平
生小小静境。是心意识边事。至闷绝时。则意识聪明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5a 页 X62-0325.png
主宰都用不著也。近来一辈善讲西方。善勤功课者。
皆一曾做度闷绝工夫。到得死来。便自失守。致手忙
脚乱者多矣。吾人不可不知此弊也。若要脱得此弊。
除是大勇猛人。照佛经所云一心不乱。盖我佛所亲
指极则工夫。不过执持四字佛名。一句顶一句。一声
追一声。如猛将提刀捉贼相似努力。直前无少憩息。
如此兼程。定然能射马擒王者。此等工夫。不是穷年
累月宽做得来的。亦不是做到老死方才著紧成的。
只在健时一日间一做。做断心识。得前光境。便可放
下休歇。即到闷绝时。极痛极苦。正与当初前后际断
时一样。归根贴体。如水归水。似空合空。岂不自在。自
知功夫不在佛名功德上著脚。只在追顶极力。四字
上成功耳。吾劝同门善友。依法念一日看。若一日不
成。将养一日再念。或连念二日。消停再念。或连念三
日四日。以至七日。或一月中猛念一日七日者。我佛
宽约程期者也。若念处不紧。以致一七不成。调养精
神。七之再七。以必得一心不乱为期。苟不得此。决不
能一生便到净土。只好种莲华妙因。以待他世成功
矣。惟一心不乱。是彻头轨则。为莲华骨肉者。各自努
力。
凡做追顶念佛工夫。不论僧尼道俗皆可勇为。但须
男女分坛。不得溷滥。入期之先隔宿。夫妇分单。小床
清卧。五更沐洗入坛。放空心识。关闭外缘。杜门绝事。
作礼三拜之后。一总不须多礼。就于佛前先受戒图。
皆一曾做度闷绝工夫。到得死来。便自失守。致手忙
脚乱者多矣。吾人不可不知此弊也。若要脱得此弊。
除是大勇猛人。照佛经所云一心不乱。盖我佛所亲
指极则工夫。不过执持四字佛名。一句顶一句。一声
追一声。如猛将提刀捉贼相似努力。直前无少憩息。
如此兼程。定然能射马擒王者。此等工夫。不是穷年
累月宽做得来的。亦不是做到老死方才著紧成的。
只在健时一日间一做。做断心识。得前光境。便可放
下休歇。即到闷绝时。极痛极苦。正与当初前后际断
时一样。归根贴体。如水归水。似空合空。岂不自在。自
知功夫不在佛名功德上著脚。只在追顶极力。四字
上成功耳。吾劝同门善友。依法念一日看。若一日不
成。将养一日再念。或连念二日。消停再念。或连念三
日四日。以至七日。或一月中猛念一日七日者。我佛
宽约程期者也。若念处不紧。以致一七不成。调养精
神。七之再七。以必得一心不乱为期。苟不得此。决不
能一生便到净土。只好种莲华妙因。以待他世成功
矣。惟一心不乱。是彻头轨则。为莲华骨肉者。各自努
力。
凡做追顶念佛工夫。不论僧尼道俗皆可勇为。但须
男女分坛。不得溷滥。入期之先隔宿。夫妇分单。小床
清卧。五更沐洗入坛。放空心识。关闭外缘。杜门绝事。
作礼三拜之后。一总不须多礼。就于佛前先受戒图。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5b 页 X62-0325.png
或巳受者。即羯磨清净。众中推一有智者为首领。调
理大众。提起阿弥陀佛四字。一追一顶紧紧念去。不
可高声伤气。不可逼气动火。不可默努伤血。不可轻
松养识。不可沉静堕昏。坐半枝小香。立半枝小香。行
半枝小香。复坐半枝小香。周而复始。均匀不断。饮食
入厕更衣等。一例是佛。不得说话。早粥小食中斋夜
粥随时腐菜小菜勿得繁费生心。但只四字佛。如高
山放水。汹涌有力。遮拦不住。放舍不得。自然意地流
注心识。无从栖泊。念至二更时分。若倦极不妨各各
就单睡一觉。起来依旧从前再念。一日或两日。若念
急。身心俱倦。不妨大放一日一夜。沉睡到省。省来酸
汤白饭。稀粥精蔬。但不可生心缘念。遽起尘劳。如觉
精神抖擞。重新念起。再一日二日。消息行之。念念相
应。心心不换。如直念到七日。或觉厌倦。不妨出期。俟
健再起。盖以做工夫法。不可与昏沉散乱打搅。若为
怕昏。只管排遣。正与昏沉作对。转斗转多。不如放身
一睡。昏沉自灭。若与掉举打搅。只管排遣。正与掉举
作对。转斗转多。不如亦放身一睡。身心既安。掉举自
灭。极时一放。正是心境歇处。才省转来。精神倍旺。拈
起洪名。十分精彩。目前雪净。一声一色。正是打断心
识处。妙不可言。此是法藏亲證其益者。愿修西方之
土。不可不信。伹不可藉此贪睡耳。须知做工夫到极
处。若不放歇。生起阴魔。或生病苦。皆为太执不会调
摄之过。主其事者。须细思之。
理大众。提起阿弥陀佛四字。一追一顶紧紧念去。不
可高声伤气。不可逼气动火。不可默努伤血。不可轻
松养识。不可沉静堕昏。坐半枝小香。立半枝小香。行
半枝小香。复坐半枝小香。周而复始。均匀不断。饮食
入厕更衣等。一例是佛。不得说话。早粥小食中斋夜
粥随时腐菜小菜勿得繁费生心。但只四字佛。如高
山放水。汹涌有力。遮拦不住。放舍不得。自然意地流
注心识。无从栖泊。念至二更时分。若倦极不妨各各
就单睡一觉。起来依旧从前再念。一日或两日。若念
急。身心俱倦。不妨大放一日一夜。沉睡到省。省来酸
汤白饭。稀粥精蔬。但不可生心缘念。遽起尘劳。如觉
精神抖擞。重新念起。再一日二日。消息行之。念念相
应。心心不换。如直念到七日。或觉厌倦。不妨出期。俟
健再起。盖以做工夫法。不可与昏沉散乱打搅。若为
怕昏。只管排遣。正与昏沉作对。转斗转多。不如放身
一睡。昏沉自灭。若与掉举打搅。只管排遣。正与掉举
作对。转斗转多。不如亦放身一睡。身心既安。掉举自
灭。极时一放。正是心境歇处。才省转来。精神倍旺。拈
起洪名。十分精彩。目前雪净。一声一色。正是打断心
识处。妙不可言。此是法藏亲證其益者。愿修西方之
土。不可不信。伹不可藉此贪睡耳。须知做工夫到极
处。若不放歇。生起阴魔。或生病苦。皆为太执不会调
摄之过。主其事者。须细思之。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5c 页 X62-0325.png
* 净土偈
不非禅律与经师。念念西方与么持。脱尽法中憎爱
境。自然莲出净心池。
晚闻村哭夜闻歌。世事无凭变幻多。歌哭两忘心自
净。单单一句古弥陀。
一声烟篴倚牛肩。草色青黄过一年。牧得寸心归净
土。白牛无鼻不须牵。
坐断无心与有心。西方何处更思寻。一声雷送夜来
雨。落落空敲七宝林。
一色波涵四色花。交光如网摄河沙。重重开合十身
佛。向我同论最上车。
促织声凄雁未来。白云青嶂夜徘徊。迂疏久巳无缘
虑。只许莲华净土栽。
涧水初乾岭绝薪。晨炊愁杀住山人。因之转见乐邦
乐。一句弥陀念更真。
世事骈阗老未休。飘萧白发尚驰求。处阴身共影俱
歇。一句弥陀是彻头。
东家忏罪北家经。佛法牵人未肯停。独有自家真歇
计。弥陀一句闭柴扄。
求生切切非关癖。政为劳生癖未除。东土西方两无
癖。莲花寂灭證无馀。
谁把旃檀古鼎烧。黄云冉冉座中飘。分明记取当初
事。身在莲花香未消。
万事不真悲末法。自家生死也相瞒。弥陀尚把偷心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6a 页 X62-0326.png
念。不肯真真拚一拚。
终身六字念难成。泛漾持名著力轻。前后断来心始
一。大拚七日猛专精。
一日若真前后断。终身不念也相应。临终不待寻人
助。自有莲花脚下迎。
前后断来净念继。六根摄久一心成。大开眉眼朝昏
过。窗外溪山枕上声。
* 结坛持往生咒偈藕益大师
稽首无量寿。拔业障根本。观世音势至。海众菩萨僧。
我迷本智光。妄堕轮回苦。旷劫不暂停。无救无归趣。
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浊乱。虽获预僧伦。未入法流水。
目击法轮坏。欲挽力未能。良由无始世。不植胜善根。
今以决定心。求生极乐土。乘我本誓船。广度沉沦众。
我若不往生。不能满所愿。是故于娑婆。毕定应舍离。
犹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乃以方便力。悉拯暴流人。
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炷。结一七净坛。
专持往生咒。惟除食睡时。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
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宁即堕泥犁。令疾生改悔。
誓不恋天人。及以无为处。仰愿大威神。力无畏不共。
三宝无边德。加被智旭等。折伏使不退。摄受令增长。
* 结坛念佛回向文
稽首阿弥陀。诸佛护念法。净土诸圣贤。唯垂哀护持。
智旭从无始来。迷常住理。失智慧明。背自性而枉受
轮回。取妄心而永违真境。善根虽发。投正教以舍家。
终身六字念难成。泛漾持名著力轻。前后断来心始
一。大拚七日猛专精。
一日若真前后断。终身不念也相应。临终不待寻人
助。自有莲花脚下迎。
前后断来净念继。六根摄久一心成。大开眉眼朝昏
过。窗外溪山枕上声。
* 结坛持往生咒偈藕益大师
稽首无量寿。拔业障根本。观世音势至。海众菩萨僧。
我迷本智光。妄堕轮回苦。旷劫不暂停。无救无归趣。
劣得此人身。仍遭劫浊乱。虽获预僧伦。未入法流水。
目击法轮坏。欲挽力未能。良由无始世。不植胜善根。
今以决定心。求生极乐土。乘我本誓船。广度沉沦众。
我若不往生。不能满所愿。是故于娑婆。毕定应舍离。
犹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乃以方便力。悉拯暴流人。
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炷。结一七净坛。
专持往生咒。惟除食睡时。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
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宁即堕泥犁。令疾生改悔。
誓不恋天人。及以无为处。仰愿大威神。力无畏不共。
三宝无边德。加被智旭等。折伏使不退。摄受令增长。
* 结坛念佛回向文
稽首阿弥陀。诸佛护念法。净土诸圣贤。唯垂哀护持。
智旭从无始来。迷常住理。失智慧明。背自性而枉受
轮回。取妄心而永违真境。善根虽发。投正教以舍家。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6b 页 X62-0326.png
宿习偏浓。熏三昧而罔就。矢心净域。誓出苦轮。机感
不专。圣应莫显。悠悠岁月。罔罔襟期。可痛可悲。无洲
无渚。今依释迦诚训。七日持名。用投无量慈光。一生
求度。栖身净坛。专称洪号。若定若散。有记无记。仗佛
悲轮。功无唐弃。愿以功德及诸善根。悉共众生回向
安乐。所冀现生魔障消除。舍报正念决定。一刹那顷。
生如来前。受菩提记。满本愿轮。
* 示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
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
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
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
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
悠悠。净功莫尅。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
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
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
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祗贵信得及。守得稳。
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
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
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切
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
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
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
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
不专。圣应莫显。悠悠岁月。罔罔襟期。可痛可悲。无洲
无渚。今依释迦诚训。七日持名。用投无量慈光。一生
求度。栖身净坛。专称洪号。若定若散。有记无记。仗佛
悲轮。功无唐弃。愿以功德及诸善根。悉共众生回向
安乐。所冀现生魔障消除。舍报正念决定。一刹那顷。
生如来前。受菩提记。满本愿轮。
* 示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
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
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
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
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
悠悠。净功莫尅。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
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
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前一句所念之佛。
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祗贵信得及。守得稳。
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
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
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切
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
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
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
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6c 页 X62-0326.png
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
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
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
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
即大智慧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
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
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
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
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
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
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
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
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著。珍重。
* 示法源
念佛工夫。祇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
弥陀是巳成之佛。其体无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养
的可归。炽然欣厌。次信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西
方。若不回向。虽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回向。虽误作
恶行。速断相续心。起殷重忏悔。忏悔之力。亦能往生。
况持戒修福。种种胜业。岂不足庄严净土。只为信力
不深。胜业沦于有漏。又欲舍此别商。误之误矣。但加
真信一切行履更不须改也。
* 示王心葵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
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
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
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
即大智慧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
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
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
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
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
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
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
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
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著。珍重。
* 示法源
念佛工夫。祇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
弥陀是巳成之佛。其体无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养
的可归。炽然欣厌。次信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西
方。若不回向。虽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回向。虽误作
恶行。速断相续心。起殷重忏悔。忏悔之力。亦能往生。
况持戒修福。种种胜业。岂不足庄严净土。只为信力
不深。胜业沦于有漏。又欲舍此别商。误之误矣。但加
真信一切行履更不须改也。
* 示王心葵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7a 页 X62-0327.png
法华一经殷勤称叹方便。须知有世间方便。布施爱
语孝弟忠信等是也。有出世间方便。苦空无常无我
不净数息因缘远离知足等法门是也。有出世上上
方便。十波罗蜜四摄四辨八万四千三昧总持等是
也。有不思议胜异方便。信自性中实有西方现成佛
道之弥陀如来。唯心中实有庄严之极乐世界。深心
宏愿。决志求生。不唯上上方便是其资粮。将世出世
一切方便无非往生左券。此法门中。点铁成金手段。
不历僧祇。顿阶不退。名绝待法也。
* 示郭善友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若信心而乏智慧。未
有不泣歧两端者。佛言末世斗诤坚固。亿亿人学道。
罕有一人證果。惟依念佛求生净土。可以横超苦轮。
昔有祖师。初但至诚礼法华经。拜至粪字遂悟法华
三昧。有诵法华人。来寿昌禅师处请益。叱云。邪见众
生不识好恶。法华便是禅。那里别有禅可参。其人服
膺而去。竟以持法华悟道。若深信念佛礼拜是佛祖
真因。确乎不被时流所转。便是大智慧光明。超登净
土。永无泣岐之患矣。
* 答卓左车茶话
宗乘与净土。二俱胜妙法。众生根性异。不免随机说。
向上一著非净非禅。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巳是曲为
下根。果大丈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设一
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7b 页 X62-0327.png
更问阿谁。故参究谁字。与摄心数息等。皆非净土极
则事也。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
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
入。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
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
上一路。若舍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
别言惟心净土。此是淆讹公案。经云。三贤十圣住果
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是脑后一锤。普贤十大愿王
导归极乐。谁敢收作权乘。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
心开。谁谓定属廉纤。但能深信此门。依信立愿。依愿
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
大法轮。照古照今。非为分外。何止震动大千世界而
巳。欲知衲僧家事。不妨借中峰一偈通个消息。偈曰。
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两重公案都拈
却。熊耳峰开五叶莲。
* 示丁耕野居士截流禅师
昔寂室和尚云。世人欲修净业。不可言我今忙迫。且
待閒暇。我今贫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壮。且待老时。若
分定常忙。分定贫乏。分定夭折。即于净业无缘修习。
忽尔丧亡。虽悔无及。何如趁身强健。努力修之。至哉
言乎。然今之人无论信乐者少。纵能深信净土。而因
循需待蹉过一生者。比比皆是也。居士天姿醇谨。向
见衲不久。即能警悟无常。长斋事佛。盖宿缘有在也。
然居士家无恒产。岁以馆穫得糈。夫家无恒产则不
则事也。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
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
入。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
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
上一路。若舍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
别言惟心净土。此是淆讹公案。经云。三贤十圣住果
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是脑后一锤。普贤十大愿王
导归极乐。谁敢收作权乘。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
心开。谁谓定属廉纤。但能深信此门。依信立愿。依愿
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
大法轮。照古照今。非为分外。何止震动大千世界而
巳。欲知衲僧家事。不妨借中峰一偈通个消息。偈曰。
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无禅。两重公案都拈
却。熊耳峰开五叶莲。
* 示丁耕野居士截流禅师
昔寂室和尚云。世人欲修净业。不可言我今忙迫。且
待閒暇。我今贫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壮。且待老时。若
分定常忙。分定贫乏。分定夭折。即于净业无缘修习。
忽尔丧亡。虽悔无及。何如趁身强健。努力修之。至哉
言乎。然今之人无论信乐者少。纵能深信净土。而因
循需待蹉过一生者。比比皆是也。居士天姿醇谨。向
见衲不久。即能警悟无常。长斋事佛。盖宿缘有在也。
然居士家无恒产。岁以馆穫得糈。夫家无恒产则不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7c 页 X62-0327.png
足可知矣。身有馆职则不閒可知矣。年方半百则未
至衰老可知矣。乃一旦谢馆不赴。却诸门弟子。秉持
满分优婆塞戒。楗户终年。专力净业。至于资粮薪水
初无会计。非勇猛丈夫而能若是乎。且以斗室狭隘。
半供经像。于中避嚣息影。锐意精修。一如夏屋宽舒。
泰然自足。惟虑其不能久久如斯也。嗟乎夫人之居
世。亦何足定哉。窃尝论之。暇莫暇于不失时。富莫富
于常知足。强莫强于勤精进。今居士兼三者而有焉。
则虽举天下之閒者富者强有力者与居士较。吾知
其有名而无义矣。能如是。于生净土也何有。然更有
一语愿相告诫者。譬如万斛之舟。欲有所往。樯非不
高也。柁非不正也。资具非不完备也。去志非不决也。
乘风张帆。有瞬息千里之势。倘若船头一桩未曾拔
却。被一条缆索系住。虽种种推排。其能有济否。今时
净业人有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
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若能将娑婆恩
爱。视同嚼蜡。不管忙閒动静。苦乐忧喜。靠著一句佛
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摇动。或时自觉疲
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
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馀。此
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巳浑身坐在莲华国里。又何待
弥陀授手。观音劝驾。而始信其往生哉。或曰彼居士
勇猛精进如是。岂复牵于情爱。不几于无病而授药
乎。予曰。不然。古人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又云。道念若
至衰老可知矣。乃一旦谢馆不赴。却诸门弟子。秉持
满分优婆塞戒。楗户终年。专力净业。至于资粮薪水
初无会计。非勇猛丈夫而能若是乎。且以斗室狭隘。
半供经像。于中避嚣息影。锐意精修。一如夏屋宽舒。
泰然自足。惟虑其不能久久如斯也。嗟乎夫人之居
世。亦何足定哉。窃尝论之。暇莫暇于不失时。富莫富
于常知足。强莫强于勤精进。今居士兼三者而有焉。
则虽举天下之閒者富者强有力者与居士较。吾知
其有名而无义矣。能如是。于生净土也何有。然更有
一语愿相告诫者。譬如万斛之舟。欲有所往。樯非不
高也。柁非不正也。资具非不完备也。去志非不决也。
乘风张帆。有瞬息千里之势。倘若船头一桩未曾拔
却。被一条缆索系住。虽种种推排。其能有济否。今时
净业人有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
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若能将娑婆恩
爱。视同嚼蜡。不管忙閒动静。苦乐忧喜。靠著一句佛
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摇动。或时自觉疲
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
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馀。此
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巳浑身坐在莲华国里。又何待
弥陀授手。观音劝驾。而始信其往生哉。或曰彼居士
勇猛精进如是。岂复牵于情爱。不几于无病而授药
乎。予曰。不然。古人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又云。道念若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8a 页 X62-0328.png
同情念。则成佛多时。五通仙人累劫精勤。尚以欲漏
未除。堕其功行。故知未登圣果以还。鲜有不被其系
累者。居士果世念轻微。道心勇锐。见欲如避火坑。忆
佛如恋慈母。净斋清课。永矢弗渝。又何妨以无病好
人。常服良药。宁不起居轻利。转益强健乎。总之烦恼
无尽。而生死根本。则唯贪爱能漂溺行人。障往生法。
是故先佛经中处处诃责。但情爱一分疏澹。则净业
一分成熟。于生死岸头。庶得解脱也。居士其勉之哉。
* 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
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议。以非思议故。无能尽宣说。
牟尼大慈父。悲悯众生者。说所不能说。导彼今后世。
更以异方便。显示安乐刹。令发愿往生。横截诸恶趣。
由佛阿弥陀。大愿摄群品。闻名能受持。决定生无惑。
若有大力人。专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现前亦见佛。
今我如佛教。将开化导门。念尔等迷倒。确指正修路。
是非弱小缘。应具难遭想。西方万亿程。一念信即是。
所示净土一门。真诸佛心宗。人天径路。今汝等虽求
往生。若发愿不切。如入海而不获宝珠。徒劳无益也。
我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
我以夙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
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巳
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
明遍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至七十五而
坐脱。竟生极乐。后以度生愿重。再来此土。随方显化。
未除。堕其功行。故知未登圣果以还。鲜有不被其系
累者。居士果世念轻微。道心勇锐。见欲如避火坑。忆
佛如恋慈母。净斋清课。永矢弗渝。又何妨以无病好
人。常服良药。宁不起居轻利。转益强健乎。总之烦恼
无尽。而生死根本。则唯贪爱能漂溺行人。障往生法。
是故先佛经中处处诃责。但情爱一分疏澹。则净业
一分成熟。于生死岸头。庶得解脱也。居士其勉之哉。
* 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
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议。以非思议故。无能尽宣说。
牟尼大慈父。悲悯众生者。说所不能说。导彼今后世。
更以异方便。显示安乐刹。令发愿往生。横截诸恶趣。
由佛阿弥陀。大愿摄群品。闻名能受持。决定生无惑。
若有大力人。专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现前亦见佛。
今我如佛教。将开化导门。念尔等迷倒。确指正修路。
是非弱小缘。应具难遭想。西方万亿程。一念信即是。
所示净土一门。真诸佛心宗。人天径路。今汝等虽求
往生。若发愿不切。如入海而不获宝珠。徒劳无益也。
我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
我以夙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
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巳
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
明遍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至七十五而
坐脱。竟生极乐。后以度生愿重。再来此土。随方显化。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8b 页 X62-0328.png
或为比邱。或为居士。或为国王。或为臣宰。或为女人。
或为屠丐。或隐或显。或顺或逆。皆随顺说法。导诸群
品。今则又为汝等发明邪正。阐扬净土。汝等当一意
一心。坚修此门。必不相误。若心志一坚。又不待隔世
而生。现前亦得见佛。有偈四句。少说一句话。多念一
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汝等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乾净耶。我有一法。汝但
发个远离求度之愿。将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
陀佛之心。换却奔走名利之心。便能即尘劳而净土
矣。
有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菩萨曰。汝但息想
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自得。
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證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须多
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成熟。若强之使
一。终不一也。
定茂欲舍持咒而念佛。请问。示曰。汝欲舍持咒而念
佛。一志专修最妙。但汝未知法要。只可名为持斋好
善之人。不得名为念佛之人。何以故。欲泛大海。必具
大舟。欲驰千里。必择良马。故念佛人先须具大手段。
割绝牵缠打开尘网。直下即念是佛。即佛是心。乃至
离即离非。顿入如来大光明藏。如是乃名正念念佛。
得名为念佛人也。汝应善解此义。
诸弟子当知十方诸佛是众生心。十方众生是诸佛
心。是故忆佛念佛。则十方诸佛现汝心内。然亦非诸
或为屠丐。或隐或显。或顺或逆。皆随顺说法。导诸群
品。今则又为汝等发明邪正。阐扬净土。汝等当一意
一心。坚修此门。必不相误。若心志一坚。又不待隔世
而生。现前亦得见佛。有偈四句。少说一句话。多念一
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汝等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乾净耶。我有一法。汝但
发个远离求度之愿。将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
陀佛之心。换却奔走名利之心。便能即尘劳而净土
矣。
有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菩萨曰。汝但息想
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自得。
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證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须多
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成熟。若强之使
一。终不一也。
定茂欲舍持咒而念佛。请问。示曰。汝欲舍持咒而念
佛。一志专修最妙。但汝未知法要。只可名为持斋好
善之人。不得名为念佛之人。何以故。欲泛大海。必具
大舟。欲驰千里。必择良马。故念佛人先须具大手段。
割绝牵缠打开尘网。直下即念是佛。即佛是心。乃至
离即离非。顿入如来大光明藏。如是乃名正念念佛。
得名为念佛人也。汝应善解此义。
诸弟子当知十方诸佛是众生心。十方众生是诸佛
心。是故忆佛念佛。则十方诸佛现汝心内。然亦非诸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8c 页 X62-0328.png
佛之入于尔心。亦非汝心出于诸佛。皆是觉妙本明
不可思议。
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
业心。其间不容丝发。若汝等能绵密加功。使此心无
些子空隙。方得几分相应。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
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处。切宜慎之。又工夫虽
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
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涂而废。必至
弃其前功。毫无所益。此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
佛法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
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
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势力之所成。非由它致。今尔等
念佛昼夜不能如一。乱想犹复间真。皆是用心不得
力处。
顾定成求教。示曰。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
虚妄。流转生死。汝今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
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
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异不可分别。如
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
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
趋上品。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
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
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更欲上进。当广
参知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
不可思议。
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
业心。其间不容丝发。若汝等能绵密加功。使此心无
些子空隙。方得几分相应。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
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处。切宜慎之。又工夫虽
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
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涂而废。必至
弃其前功。毫无所益。此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
佛法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
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
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势力之所成。非由它致。今尔等
念佛昼夜不能如一。乱想犹复间真。皆是用心不得
力处。
顾定成求教。示曰。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
虚妄。流转生死。汝今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
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
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异不可分别。如
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
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
趋上品。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
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
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更欲上进。当广
参知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9a 页 X62-0329.png
示无朽曰。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
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经一
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馀物件。庭中亦扫除
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
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
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
业。盖汝生时撇得乾净。抛得乾净。念头上不存一些
子根节。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
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所以要汝一意修行。
别无沾滞。正为此一大关目也。至于修净土之法。不
出专勤二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汝
今晨起即诵阿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
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文。以此文言简而意备也。此
为一时之课。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稍宁渐
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经十二卷。佛名一万
二千声。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时。此为
每日常课。馀工不必计数。或嘿或声。但摄心谛念而
巳。又持名之法。必须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
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华。登不退地。
若馀年未尽。犹得以其所證为四众向导。报佛深恩。
汝若于我所说一一遵依。方不负觉明菩萨示汝正
道。令汝出家。此非小小因缘。汝莫自生轻慢。慎之慎
之。
又示曰。弥陀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不要增。不要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9b 页 X62-0329.png
减。只依著我行去。但经要匀匀净净。不缓不急。不疾
不徐。佛要声声心心。不涩不掉。不浮不沈念去。至于
回向。不是伹诵旧文一过。须从自巳心中发出真正
大菩提愿。至诚恳切。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而我
心无所著。如虚空等。是名回向。又静坐当反观深究。
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无能无所。
如是谛观。更无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勿忘形死心。
又落外魔知见。如是坐一时。便起经行。又更持诵。有
个次序。若忙忙促促。一气赶去。谓可完却一日课诵。
便有苟且了局之见。非真正修行矣。大抵学道人不
遵知识明诲。决定劳而无益。未久必败。慎之慎之。
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
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
凶祸福见鬼见神的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
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
的事。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
极乐。日久功成。方不错却。授汝一偈。依而行之 阿
弥陀一句。万法之总持。声与心相依。念兹复在兹。感
应不思议。莲开七宝池。
* 念佛说张光纬
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执持二字。属手不属口。若
有物可以把捉者。非真有所把捉也。儒家谓拳拳服
膺。朱子释云恭敬奉持之貌。即是执持之义。下云勿
失之矣。便是不乱义。儒家又云顾諟。朱子释云常目
不徐。佛要声声心心。不涩不掉。不浮不沈念去。至于
回向。不是伹诵旧文一过。须从自巳心中发出真正
大菩提愿。至诚恳切。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而我
心无所著。如虚空等。是名回向。又静坐当反观深究。
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无能无所。
如是谛观。更无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勿忘形死心。
又落外魔知见。如是坐一时。便起经行。又更持诵。有
个次序。若忙忙促促。一气赶去。谓可完却一日课诵。
便有苟且了局之见。非真正修行矣。大抵学道人不
遵知识明诲。决定劳而无益。未久必败。慎之慎之。
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
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
凶祸福见鬼见神的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
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
的事。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
极乐。日久功成。方不错却。授汝一偈。依而行之 阿
弥陀一句。万法之总持。声与心相依。念兹复在兹。感
应不思议。莲开七宝池。
* 念佛说张光纬
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执持二字。属手不属口。若
有物可以把捉者。非真有所把捉也。儒家谓拳拳服
膺。朱子释云恭敬奉持之貌。即是执持之义。下云勿
失之矣。便是不乱义。儒家又云顾諟。朱子释云常目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29c 页 X62-0329.png
在之。即是作观义。亦即是不乱义。口诵目顾。耳即自
听。声从舌流。口沾禅味。鼻闻妙香。心尘不起。如是念
佛。六根归一。从何得乱。吾今念佛。作一方便。自视此
心。如清净宝瓶佛名。为其嘉谷。逐字逐句。如谷投瓶。
贯珠而下。谷既无尽。瓶亦不满。不放一粒。抛向瓶外。
顾念此瓶径寸耳。中藏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微尘数
佛刹。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
弥陀佛。安住其中。我亦与之俱会一处。游乐宴息。方
是我安身立命之地。虽然犹有虑。一切无明覆障。皆
为鼠雀。防护稍懈。耗我嘉谷。万一有犯波罗夷法。僧
伽波尸沙法。则宝瓶堕地。破坏无馀矣。慎之哉。
今之念佛者多矣。而不知念字从心。不仅用口。若仅
用口。心佛不接。有何功行。屠赤水先生曰。念佛者假
口摄心。口念千声。心想万端。何功之有。刘玉受先生
曰。念佛至数百。省之与第一句不相著者。往往而是。
此际宜带参勘。石雨和尚偈曰。念佛切莫贪多念。且
念一百心不乱。九十九声一念差。捋转数珠都不算。
如是一百百至千。从千至万如珠贯。箭射不入刀不
侵。百万魔军皆退窜。念到人空法亦空。数珠抛向无
生院。如上三等念佛。方称真佛。不然虚立程课。急急
了事。当其念时。且不知所为佛者安在。何况未念以
前。既念以后乎。吾向来念佛。亦只囫囵念过。今深知
字字从心里滚出来。又须字字打入心里去。且带作
观。瞑目向西而坐。默想神与形离。蓦直西去。渐见树
听。声从舌流。口沾禅味。鼻闻妙香。心尘不起。如是念
佛。六根归一。从何得乱。吾今念佛。作一方便。自视此
心。如清净宝瓶佛名。为其嘉谷。逐字逐句。如谷投瓶。
贯珠而下。谷既无尽。瓶亦不满。不放一粒。抛向瓶外。
顾念此瓶径寸耳。中藏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微尘数
佛刹。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
弥陀佛。安住其中。我亦与之俱会一处。游乐宴息。方
是我安身立命之地。虽然犹有虑。一切无明覆障。皆
为鼠雀。防护稍懈。耗我嘉谷。万一有犯波罗夷法。僧
伽波尸沙法。则宝瓶堕地。破坏无馀矣。慎之哉。
今之念佛者多矣。而不知念字从心。不仅用口。若仅
用口。心佛不接。有何功行。屠赤水先生曰。念佛者假
口摄心。口念千声。心想万端。何功之有。刘玉受先生
曰。念佛至数百。省之与第一句不相著者。往往而是。
此际宜带参勘。石雨和尚偈曰。念佛切莫贪多念。且
念一百心不乱。九十九声一念差。捋转数珠都不算。
如是一百百至千。从千至万如珠贯。箭射不入刀不
侵。百万魔军皆退窜。念到人空法亦空。数珠抛向无
生院。如上三等念佛。方称真佛。不然虚立程课。急急
了事。当其念时。且不知所为佛者安在。何况未念以
前。既念以后乎。吾向来念佛。亦只囫囵念过。今深知
字字从心里滚出来。又须字字打入心里去。且带作
观。瞑目向西而坐。默想神与形离。蓦直西去。渐见树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30a 页 X62-0330.png
林水鸟。金绳界道。罗网栏楯。以次而宝池胜莲。香台
楼阁。种种在目。俨然丈六弥陀。观音侍左。势至侍右。
放眉间光。垂手接引。吾与诸上善人。同摄光中。随引
而上。礼足悲恳。忽见金掌摩顶。甘露洒身。如是良久
徐徐神返若出定然。古人所云。先送心归极乐者。想
应如是。愿告诸念佛人。须知心念。莫只口念。自然有
入路矣。
* 书净土约说后翁叔元
莲池大师。博采晋唐以来念佛生净土者。各为传赞。
如史家体。凡百六十有六人。都为一帙。曰往生集。行
世久矣。以叔元所亲见者有四人。皆常熟产也。一为
北门金童庙僧。日持一板击于街巷。高声唱无常迅
速。一心念佛。众不甚异之。明崇祯十三年庚辰春三
月。遍辞诸邻舍。叔元时八岁。嬉于门首。僧摩顶言曰。
小相公好念佛。老僧去矣。叔元初不解何故。次日僧
拈香佛前。合掌念佛。端坐而逝。一为城南老妪。妪陈
姓。年七十馀。以纺棉纱为业。随纺车声念佛。终日不
绝口。如是者。三十年矣。一日忽向其子言曰。儿不见
空中幡幢宝盖乎。因拍手大笑。自取水沐浴竟。合掌
化去。观者如堵。叔元往视之。惟见妪凝然危坐。室中
香气。清芬袭人。非世间所有。时顺治十年癸巳夏四
月也。一为崇文禅师。云栖老人之法孙也。住南洙村
静室。年五十。双目失明。乃专心念佛。每夜登座施瑜
伽食三年不辍。顺治十五年戊戌三月十四日。其徒
楼阁。种种在目。俨然丈六弥陀。观音侍左。势至侍右。
放眉间光。垂手接引。吾与诸上善人。同摄光中。随引
而上。礼足悲恳。忽见金掌摩顶。甘露洒身。如是良久
徐徐神返若出定然。古人所云。先送心归极乐者。想
应如是。愿告诸念佛人。须知心念。莫只口念。自然有
入路矣。
* 书净土约说后翁叔元
莲池大师。博采晋唐以来念佛生净土者。各为传赞。
如史家体。凡百六十有六人。都为一帙。曰往生集。行
世久矣。以叔元所亲见者有四人。皆常熟产也。一为
北门金童庙僧。日持一板击于街巷。高声唱无常迅
速。一心念佛。众不甚异之。明崇祯十三年庚辰春三
月。遍辞诸邻舍。叔元时八岁。嬉于门首。僧摩顶言曰。
小相公好念佛。老僧去矣。叔元初不解何故。次日僧
拈香佛前。合掌念佛。端坐而逝。一为城南老妪。妪陈
姓。年七十馀。以纺棉纱为业。随纺车声念佛。终日不
绝口。如是者。三十年矣。一日忽向其子言曰。儿不见
空中幡幢宝盖乎。因拍手大笑。自取水沐浴竟。合掌
化去。观者如堵。叔元往视之。惟见妪凝然危坐。室中
香气。清芬袭人。非世间所有。时顺治十年癸巳夏四
月也。一为崇文禅师。云栖老人之法孙也。住南洙村
静室。年五十。双目失明。乃专心念佛。每夜登座施瑜
伽食三年不辍。顺治十五年戊戌三月十四日。其徒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30b 页 X62-0330.png
行先过余言曰。师明日西归。特遣告别。叔元急趋往。
时巳昏夜。城门闭不得出。明日凌晨诣师所。缁素围
集者三十馀人。师坐于床。命其徒众诵弥陀经一卷。
诵毕入寂。室中闻菊花香三日不散。一为指南禅师。
师参学有年。寓居东塔寺吴王庵。终日默坐念佛。人
予之钱。即转施与人。性坦率。于一切无少系恋。有芝
塘里善士数人。素皈心于师。康熙三十年辛未夏六
月。入城谒师。师谓曰。来月五日与诸檀施别。众人如
期往。师无他语。惟劝令念佛。趺坐而化。余犹子是龙
读书庵中。目击其事云。净土法门。自云栖灭度后。江
浙间嗣响寥寥。常熟有普仁寺。陆吏部胥仲尊人所
修葺也。金坛有净土寺。李户部肖岩昆季舍宅为院
者也。卓锡于两地者。有截流身叶霞标鹤臞四大师。
皆具大弘愿。以念佛法门倡导后进。精勤勇猛。学者
翕然宗之。截公回首后。有孙状元扶桑先生之长君
翰臣。为冥司勾摄。死去一昼夜醒而言曰。吾拘系阎
罗殿下。黑暗中忽睹光明烛天。香花布空。阎罗伏地
迎西归大师。即截公也。吾以师光明所照及。遂得放
还。同日有南关外吴氏子病死。踰夕复活。具言所见。
亦如孙子言。身公重趼精苦。募铸丈六弥陀铁像。三
年而后成。常熟魔民意其有馀资。垂涎搆狱师曳杖
而行。时霞公住净土寺。闻身公行。喜曰。吾方丈得人
矣。乙亥十月六日迎身公入寺。越二日霞公说偈别
众。坐积薪上。举火自焚。大众观叹悲泣。得未曾有。身
时巳昏夜。城门闭不得出。明日凌晨诣师所。缁素围
集者三十馀人。师坐于床。命其徒众诵弥陀经一卷。
诵毕入寂。室中闻菊花香三日不散。一为指南禅师。
师参学有年。寓居东塔寺吴王庵。终日默坐念佛。人
予之钱。即转施与人。性坦率。于一切无少系恋。有芝
塘里善士数人。素皈心于师。康熙三十年辛未夏六
月。入城谒师。师谓曰。来月五日与诸檀施别。众人如
期往。师无他语。惟劝令念佛。趺坐而化。余犹子是龙
读书庵中。目击其事云。净土法门。自云栖灭度后。江
浙间嗣响寥寥。常熟有普仁寺。陆吏部胥仲尊人所
修葺也。金坛有净土寺。李户部肖岩昆季舍宅为院
者也。卓锡于两地者。有截流身叶霞标鹤臞四大师。
皆具大弘愿。以念佛法门倡导后进。精勤勇猛。学者
翕然宗之。截公回首后。有孙状元扶桑先生之长君
翰臣。为冥司勾摄。死去一昼夜醒而言曰。吾拘系阎
罗殿下。黑暗中忽睹光明烛天。香花布空。阎罗伏地
迎西归大师。即截公也。吾以师光明所照及。遂得放
还。同日有南关外吴氏子病死。踰夕复活。具言所见。
亦如孙子言。身公重趼精苦。募铸丈六弥陀铁像。三
年而后成。常熟魔民意其有馀资。垂涎搆狱师曳杖
而行。时霞公住净土寺。闻身公行。喜曰。吾方丈得人
矣。乙亥十月六日迎身公入寺。越二日霞公说偈别
众。坐积薪上。举火自焚。大众观叹悲泣。得未曾有。身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30c 页 X62-0330.png
公既住净土。乃迎鹤公住普仁。两地法幢相望。远近
皈仰。海内人士。将有闻风兴起。继云栖之法席。驾大
海之慈航。而问津者踵接于金坛常熟间矣。身公鹤
公尚勉旃哉。
* 与茅静远居士书思齐法师
前三月下旬。返自四明。过访居士。适遇公出。怅然而
去。寻归回龙。兹又一月馀矣。因数子相劝欲讲法华
特到杭请经。因得致书于足下。足下造桥事毕。可谓
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
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为
急。而孳孳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缘。有
何了日。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可
不惧耶。居士世间公案久巳参透。西方净业久巳修
习。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缘撇不下。人情谢不去。念佛
心不专。何也。将名根不断耶。抑爱念牵缠耶。于此二
者。宜加审察。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刀斩断。六字洪名。
尽力提起。欲望娑婆之脱。安养之生。难矣。不生安养
而欲脱生死。不脱生死而欲免堕落。抑又难矣。纵一
生两生不失人身。济得甚么事。嗟乎。居士慧心如此
明利。家缘如此丰足。继嗣如此贤能。事事适意。尚不
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为天负人耶。为人负天耶。不
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
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是不知先后也。居士今日要
务。惟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二字。尤为尽
皈仰。海内人士。将有闻风兴起。继云栖之法席。驾大
海之慈航。而问津者踵接于金坛常熟间矣。身公鹤
公尚勉旃哉。
* 与茅静远居士书思齐法师
前三月下旬。返自四明。过访居士。适遇公出。怅然而
去。寻归回龙。兹又一月馀矣。因数子相劝欲讲法华
特到杭请经。因得致书于足下。足下造桥事毕。可谓
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
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为
急。而孳孳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缘。有
何了日。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可
不惧耶。居士世间公案久巳参透。西方净业久巳修
习。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缘撇不下。人情谢不去。念佛
心不专。何也。将名根不断耶。抑爱念牵缠耶。于此二
者。宜加审察。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刀斩断。六字洪名。
尽力提起。欲望娑婆之脱。安养之生。难矣。不生安养
而欲脱生死。不脱生死而欲免堕落。抑又难矣。纵一
生两生不失人身。济得甚么事。嗟乎。居士慧心如此
明利。家缘如此丰足。继嗣如此贤能。事事适意。尚不
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为天负人耶。为人负天耶。不
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
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是不知先后也。居士今日要
务。惟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二字。尤为尽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第 331a 页 X62-0331.png
美。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
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
早办耶。衲所知识者甚寡。知识之中。求可以语此事
者为尤寡。舍居士一人而深以期望者谁哉。倘不以
人废言。幸加努力。若曰吾不能也。则亦无可奈何矣。
* 示禅者念佛
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
触之则烧。如太阿剑。撄之则烂。八万四千法藏。六字
全收。千七百则葛藤。一刀斩断。任佛他不喜闻。我自
心心忆念。请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乱。
念佛警策卷下(终)
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
早办耶。衲所知识者甚寡。知识之中。求可以语此事
者为尤寡。舍居士一人而深以期望者谁哉。倘不以
人废言。幸加努力。若曰吾不能也。则亦无可奈何矣。
* 示禅者念佛
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
触之则烧。如太阿剑。撄之则烂。八万四千法藏。六字
全收。千七百则葛藤。一刀斩断。任佛他不喜闻。我自
心心忆念。请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乱。
念佛警策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