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07a 页
* 念佛警策目次
* 卷上
* 无量寿经
* 阿弥陀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首楞严经
* 大方等集贤护经
* 文殊所说般若经
* 华严经兜率偈赞品
* 贤首品
* 坐禅三昧经
* 目连所问经
*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
* 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
* 十疑论(智者大师)
* 净业专杂二脩说(善导和尚)
* 临终正念诀
* 念佛宝王三昧论(飞锡禅师)
* 万善同归集(永明大师)
* 净土十疑论后序(陈瓘)
* 念佛方便文(江公望)
* 劝人发愿偈(慈照大师)
* 莲宗宝鉴(优昙法师)
* 净土或问(天如禅师)
* 答弟行远
* 示月庭居士(楚山禅师)
* 念佛警策(古音禅师)
* 答湖州董宗伯(莲池大师)
* 答张百户广湉
* 与苏州刘居士
* 与江阴冯居士
* 与太仓王孝廉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07b 页 X62-0307.png
* 答闻谷广印
* 示大同
* 警众
* 卷下
*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 示念佛切要(憨山大师)
* 示净心居士
* 净土法语(幽溪法师)
* 西方合论(袁宏道)
* 纪梦(袁中道)
* 答卓发之文学(无异禅师)
* 追顶念佛法(三峰禅师)
* 净土偈
* 结坛持往生咒偈(藕益大师)
* 结坛念佛回向文
* 示念佛法门
* 示法源
* 示王心葵
* 示郭善友
* 答卓左车茶话
* 示丁耕野居士(截流禅师)
* 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
* 念佛说(张光纬)
* 书净土约说后(翁叔元)
* 与茅静远居士书(思齐法师)
* 示禅者念佛
念佛警策目次(终)
* 示大同
* 警众
* 卷下
*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 示念佛切要(憨山大师)
* 示净心居士
* 净土法语(幽溪法师)
* 西方合论(袁宏道)
* 纪梦(袁中道)
* 答卓发之文学(无异禅师)
* 追顶念佛法(三峰禅师)
* 净土偈
* 结坛持往生咒偈(藕益大师)
* 结坛念佛回向文
* 示念佛法门
* 示法源
* 示王心葵
* 示郭善友
* 答卓左车茶话
* 示丁耕野居士(截流禅师)
* 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
* 念佛说(张光纬)
* 书净土约说后(翁叔元)
* 与茅静远居士书(思齐法师)
* 示禅者念佛
念佛警策目次(终)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07c 页 X62-0307.png
念佛警策卷上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纂
* 无量寿经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
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
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
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
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
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其中辈者。十
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
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
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
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
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
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
上辈者也。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
愿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
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
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亦得往
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菩萨戒弟子 彭际清 纂
* 无量寿经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
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
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
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
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
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其中辈者。十
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
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
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
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
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
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
上辈者也。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
愿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
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
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亦得往
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08a 页 X62-0308.png
* 阿弥陀经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
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
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
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
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
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 观无量寿佛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
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
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
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
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巳。心眼
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
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
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见此事巳。复当更作一大
莲华在佛左边。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
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
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皆放光明。其
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
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
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
恒闻妙法。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08b 页 X62-0308.png
* 首楞严经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
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
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
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佛问元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斯为第一。
* 大方等集贤护经
贤护。彼善男子。善女人。端坐系念。专心想彼阿弥陀
如来应供等正觉。如是相好。如是威仪。如是大众。如
是说法。一心相续。次第不乱。或经一日。或复一夜。如
是或至七日七夜。是人必睹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
觉也。若于昼时不能见者。若于夜分或睡梦中。阿弥
陀佛。必当现也。复次贤护。譬如世间若男若女。远行
他国。于睡梦中。见本居家。时实不知为昼为夜。而亦
不知为内为外。是人尔时所有眼根。墙壁石山终不
能障。乃至幽冥黑暗。亦不为碍也。贤护。菩萨摩诃萨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08c 页 X62-0308.png
心无障碍。亦复如是。当正念时。于彼所有佛刹中间。
凡是一切须弥山王。及铁围山大铁围山。乃至自馀
诸黑山等。不能与此眼根为障。而亦不能覆蔽是心。
然是人者。其实未得天眼。能见彼佛。亦无天耳。闻彼
法音。复非神通往彼法界。而亦不于此世界没生彼
佛前。而实但在此世界中。积念熏修。久观明利故。终
得睹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僧众围绕。菩萨会
中或见自身。在彼听法。闻巳忆念。受持修行。或时复
得恭敬礼拜。尊承供养。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
巳。是人然后起此三昧。其出观巳。次第思惟。如所见
闻。为他广说。
* 文殊所说般若经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
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
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
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
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閒。舍诸乱意。不取
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
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
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
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
* 华严经兜率偈赞品
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
凡是一切须弥山王。及铁围山大铁围山。乃至自馀
诸黑山等。不能与此眼根为障。而亦不能覆蔽是心。
然是人者。其实未得天眼。能见彼佛。亦无天耳。闻彼
法音。复非神通往彼法界。而亦不于此世界没生彼
佛前。而实但在此世界中。积念熏修。久观明利故。终
得睹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僧众围绕。菩萨会
中或见自身。在彼听法。闻巳忆念。受持修行。或时复
得恭敬礼拜。尊承供养。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
巳。是人然后起此三昧。其出观巳。次第思惟。如所见
闻。为他广说。
* 文殊所说般若经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
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
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
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
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閒。舍诸乱意。不取
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
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
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
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
* 华严经兜率偈赞品
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09a 页 X62-0309.png
* 贤首品
若常修习波罗蜜。则能具足摩诃衍。若能具足摩诃
衍。则能如法供养佛。若能如法供养佛。则能念佛心
不动。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若常睹见
无量佛。则见如来体常住。
* 坐禅三昧经
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
* 目连所问经
佛告目连。譬如万川长流。有浮草木。前不顾后。后不
顾前。都会大海。世间亦尔。虽有豪贵富乐自在。悉不
得免生老病死。祇由不信佛经。后世为人。更甚困剧。
不能得生千佛国土。是故我说无量寿国。易往易取。
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种邪道。我说是人。
名无眼人。名无耳人。
*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
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馀诸三昧。有能
除淫。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有能除痴。不能
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
除种种烦恼。种种罪。复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
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馀三昧。无如此念佛三
昧福德。能速灭诸罪。复次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所
尊所重。惟佛世尊。是故应常念佛。譬如大臣特蒙恩
宠。常念其主。菩萨亦如是。知种种功德。无量智慧。皆
从佛得。知恩重故。常念佛。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09b 页 X62-0309.png
常欲不离诸佛者。菩萨世世所生。常值诸佛。问曰。菩
萨当化众生。何故常欲值佛。答曰。有未入菩萨位。未
得阿鞞跋致。受记别故。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
在烦恼。不能自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
度他人。反自没水。又如少汤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
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
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更坠落。声闻辟支虽有
涅槃利益。无一切智故。不能教导菩萨。诸佛一切种
智故。能教导菩萨。如象没泥。非象不能出。菩萨若入
非道中。唯佛能救。同大道故。复次菩萨作是念。我未
得佛眼。如盲无异。若不为佛所引导。则无所趣。错入
馀道。设闻佛法。异处行者。未知教化时节。行法多少。
复次菩萨见佛。或眼见。心清净。若闻所说。心则乐法。
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如是等值佛无量益
利。岂不一心求欲见佛。如婴儿不应离母。行道不离
粮食。大热不离凉风冷水。大寒不离火。度深水不离
船。病人不离良医。菩萨不离诸佛。过于上事。父母亲
属知识人天王等。皆不能如佛益利。佛益利诸菩萨。
离诸苦处。住世尊之地。问。云何得不离诸佛。答。众生
有无量劫罪因缘。虽行福德。智慧薄少。虽行智慧福
德薄少。菩萨求佛道。要行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
众生中发慈悲心。灭无量劫罪。得无量福德。行法忍
故。破诸法无明。得无量智慧。二行和合。世世不离诸
佛。复次菩萨常爱乐念佛故。舍身受身恒得值佛。如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09c 页 X62-0309.png
众生习欲心重。受淫鸟身。瞋恚偏多。生毒虫中。菩萨
不贵转轮圣王人天福乐。但念诸佛。故随心所重而
受身形。复次菩萨。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故。所生常
值诸佛。如般舟三昧经中说。菩萨入是三昧。即见生
阿弥陀国。
* 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
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
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
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
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
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
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
竟得生。住正定故。
* 十疑论智者大师
问。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
彼国。又俗人皆有妻子。不断淫欲。得生彼否。答。欲决
定生西方者。具二种行。定得生彼。一厌离行。二欣愿
行。厌离行者。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
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观此
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涅槃经云。如是身
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
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
利。至诸天身皆亦如是。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觉。常
不贵转轮圣王人天福乐。但念诸佛。故随心所重而
受身形。复次菩萨。常善修念佛三昧因缘故。所生常
值诸佛。如般舟三昧经中说。菩萨入是三昧。即见生
阿弥陀国。
* 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
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
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
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
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
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
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
竟得生。住正定故。
* 十疑论智者大师
问。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
彼国。又俗人皆有妻子。不断淫欲。得生彼否。答。欲决
定生西方者。具二种行。定得生彼。一厌离行。二欣愿
行。厌离行者。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
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观此
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涅槃经云。如是身
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
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
利。至诸天身皆亦如是。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觉。常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0a 页 X62-0310.png
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纵妻房不能顿断。渐渐
生厌。作七种不净观。一此淫欲身。从贪爱烦恼生。是
种子不净。二父母交会时。赤白和合。是受生不净。三
胎中在生脏下。熟脏上。是住处不净。四在胎惟食母
血。是食啖不净。五十月满足。头向产门。脓血俱出。臭
秽狼藉。是初生不净。六薄皮覆上。其内脓血遍一切
处。是举体不净。七乃至死后䏺胀烂坏。骨肉纵横。狐
狼食啖。是究竟不净。自身既尔。他身亦然。所爱境界
男女身等深生厌离。常观不净。能如此观者。淫欲烦
恼渐渐减少。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
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
厌离行。欣愿行复二种。一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观彼
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
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
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涂。动经劫数。如此
轮转。无始来未曾休息。何时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
净土。亲近诸佛。若證无生忍。方能于恶世救苦众生。
故往生论。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佛心。则是
度众生心。度生心。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又愿生净
土。须具二行。一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二须得三
种顺菩提门法。何为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一依智
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依慈悲门。
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依方便门。怜
悯一切众生欲与其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若
生厌。作七种不净观。一此淫欲身。从贪爱烦恼生。是
种子不净。二父母交会时。赤白和合。是受生不净。三
胎中在生脏下。熟脏上。是住处不净。四在胎惟食母
血。是食啖不净。五十月满足。头向产门。脓血俱出。臭
秽狼藉。是初生不净。六薄皮覆上。其内脓血遍一切
处。是举体不净。七乃至死后䏺胀烂坏。骨肉纵横。狐
狼食啖。是究竟不净。自身既尔。他身亦然。所爱境界
男女身等深生厌离。常观不净。能如此观者。淫欲烦
恼渐渐减少。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
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
厌离行。欣愿行复二种。一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观彼
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
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
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涂。动经劫数。如此
轮转。无始来未曾休息。何时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
净土。亲近诸佛。若證无生忍。方能于恶世救苦众生。
故往生论。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佛心。则是
度众生心。度生心。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又愿生净
土。须具二行。一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二须得三
种顺菩提门法。何为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一依智
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依慈悲门。
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依方便门。怜
悯一切众生欲与其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若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0b 页 X62-0310.png
能远三种菩提障。则得三种顺菩提法。一无染清净
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
身求乐。即染身心。障菩提门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
提门。二安清净心。为拔众生苦故。菩提是安隐一切
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令离生死苦。即
违菩提门故。安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三乐清净心。欲
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毕竟常
乐处。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遮菩提
门故。乐清净心是顺菩提门。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
生净土。常不离佛。得无生忍巳。于生死国中救。苦众
生。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无碍。即菩提心。此是愿
生之意。二明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
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八万四
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
众生。又观彼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观
经十六观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
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欣愿门
也。
* 净业专杂二脩说善导和尚
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者。有何意耶。答。
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
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
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
身求乐。即染身心。障菩提门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
提门。二安清净心。为拔众生苦故。菩提是安隐一切
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令离生死苦。即
违菩提门故。安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三乐清净心。欲
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毕竟常
乐处。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遮菩提
门故。乐清净心是顺菩提门。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
生净土。常不离佛。得无生忍巳。于生死国中救。苦众
生。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无碍。即菩提心。此是愿
生之意。二明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
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八万四
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
众生。又观彼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观
经十六观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
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欣愿门
也。
* 净业专杂二脩说善导和尚
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者。有何意耶。答。
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
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0c 页 X62-0310.png
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
得三四。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
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
心不相续念报佛恩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
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见诸方道俗。解
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
至心者。千中无一。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
必须厉心克巳。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
即生。长时永劫。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 临终正念诀
凡人临命终时。欲得往生净土者。须先准备。不得怕
死贪生。常自思念。我现在之身。多有众苦。不净恶业。
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即得往生净土。受无量快
乐。见佛闻法。离苦解脱。乃是称意之事。如脱臭敝之
衣。得著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贪著。才有病患。莫
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人看病人往来
人。凡来我前。但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閒杂之事。家
缘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是虚
华无益之语。及至病重。家人亲属不得来前垂泪哭
泣。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弥陀佛。守令气
绝。更或有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如此者千万往
生。必无疑虑也。
* 念佛宝王三昧论飞锡禅师
问人生石火电光。一经蹉跎。悔无所及。修道之人。尚
得三四。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
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
心不相续念报佛恩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
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见诸方道俗。解
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
至心者。千中无一。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
必须厉心克巳。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
即生。长时永劫。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 临终正念诀
凡人临命终时。欲得往生净土者。须先准备。不得怕
死贪生。常自思念。我现在之身。多有众苦。不净恶业。
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即得往生净土。受无量快
乐。见佛闻法。离苦解脱。乃是称意之事。如脱臭敝之
衣。得著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贪著。才有病患。莫
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人看病人往来
人。凡来我前。但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閒杂之事。家
缘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是虚
华无益之语。及至病重。家人亲属不得来前垂泪哭
泣。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弥陀佛。守令气
绝。更或有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如此者千万往
生。必无疑虑也。
* 念佛宝王三昧论飞锡禅师
问人生石火电光。一经蹉跎。悔无所及。修道之人。尚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1a 页 X62-0311.png
不亲心。况亲于身。况身外乎。常恐出息不还。属于后
世。狂风飘逢。茫茫何之。愿示一生之计。对悲华经。阿
弥陀佛。昔为转轮王。名无诤念。千子具足。于宝藏佛
所发菩提心。取西方极乐净土。诸经中知名佛菩萨
声闻等皆昔之千子也。太子不瞬。观音也。次摩尼。势
至也。次王众。文殊也。次能伽奴。即金刚智慧光明菩
萨。次无畏。即莲华尊如来。次庵婆罗。即虚空光明菩
萨。次善臂。即师子香菩萨。次泯图。即普贤也。次密苏
阿閦佛也。密苏发心以来。行时步步。心心数法。常念
诸佛。今登正觉。生妙乐刹焉。吾谓经行广陌。徒步幽
林。固当如密苏之见。即鸣珂入仗。动佩朝天。肃肃羽
仪。骎骎车马。又安得不用心于步步间哉。夫含齿戴
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者。世人多以宝玉木槵
等为数珠。吾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
息。有大恃怙。安惧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哉。余行住
坐卧。常用此珠。纵昏昧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
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巳。三昧
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万无一失也。子宜勉之。
问。方等经修无上深妙禅定。令继想白毫。兼称佛号。
以祈胜定。然默念泉澄。三昧自至。何必声喧里巷。响
震山林。然后为道哉。对声亦无爽。夫辟散之要。要存
乎声。声之不厉。心窃无定。有五义焉。拔茅连茹。乘策
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一也。声光所及。万祸冰消。
功德丛林。千山松茂。二也。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
世。狂风飘逢。茫茫何之。愿示一生之计。对悲华经。阿
弥陀佛。昔为转轮王。名无诤念。千子具足。于宝藏佛
所发菩提心。取西方极乐净土。诸经中知名佛菩萨
声闻等皆昔之千子也。太子不瞬。观音也。次摩尼。势
至也。次王众。文殊也。次能伽奴。即金刚智慧光明菩
萨。次无畏。即莲华尊如来。次庵婆罗。即虚空光明菩
萨。次善臂。即师子香菩萨。次泯图。即普贤也。次密苏
阿閦佛也。密苏发心以来。行时步步。心心数法。常念
诸佛。今登正觉。生妙乐刹焉。吾谓经行广陌。徒步幽
林。固当如密苏之见。即鸣珂入仗。动佩朝天。肃肃羽
仪。骎骎车马。又安得不用心于步步间哉。夫含齿戴
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者。世人多以宝玉木槵
等为数珠。吾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
息。有大恃怙。安惧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哉。余行住
坐卧。常用此珠。纵昏昧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
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巳。三昧
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万无一失也。子宜勉之。
问。方等经修无上深妙禅定。令继想白毫。兼称佛号。
以祈胜定。然默念泉澄。三昧自至。何必声喧里巷。响
震山林。然后为道哉。对声亦无爽。夫辟散之要。要存
乎声。声之不厉。心窃无定。有五义焉。拔茅连茹。乘策
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一也。声光所及。万祸冰消。
功德丛林。千山松茂。二也。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1b 页 X62-0311.png
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
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四也。与魔军战。旗鼓相望。
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五也。喧静两全。止观
双运。叶夫佛意。不亦可乎。念佛三昧序云。功高易进。
念佛为先。夫元音之叩。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
之至妙。其孰能与于此。华严经宁受无量苦。得闻佛
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然则佛声远震。开善
萌芽。犹春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
* 万善同归集永明大师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
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百能化往。答。九品经文。自
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观。上
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薰。回向发愿。得成
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
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
念。如就刑狱。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
救。愿脱苦轮。速證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
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
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
生。伹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
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
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故也。如要临终十念成就。
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
矣。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
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四也。与魔军战。旗鼓相望。
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五也。喧静两全。止观
双运。叶夫佛意。不亦可乎。念佛三昧序云。功高易进。
念佛为先。夫元音之叩。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
之至妙。其孰能与于此。华严经宁受无量苦。得闻佛
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然则佛声远震。开善
萌芽。犹春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
* 万善同归集永明大师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
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百能化往。答。九品经文。自
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习定观。上
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薰。回向发愿。得成
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
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异
念。如就刑狱。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
救。愿脱苦轮。速證无生。广度含识。绍隆三宝。誓报四
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
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
生。伹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
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
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故也。如要临终十念成就。
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
矣。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1c 页 X62-0311.png
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狱业。悭
贪不舍。即饿鬼业。愚痴闇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
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證悟人
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
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
心垢则邱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
上之缘。是以离自心源。更无别体。欲得净果。但行净
因。如水性趋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
* 净土十疑论后序陈 瓘
人心无常。法亦无定。心法万差。其本在此。信此则遍
信。华严所以说十信。疑此则遍疑。智者所以说十疑。
出疑入信。一入永入。不离于此。得究竟处。净土者究
竟处也。此处有说法之主。名无量寿。此佛说法。未尝
间断。疑障其耳。则聋而不闻。疑障其心。则昧而不觉。
不闻不觉。安住恶习。赞叹不念。随喜粗心。妄指莲胞
以为虚诞。终不自念此分段身。从何而得。自何而来。
胎狱秽浊。真实安在。信凭业识。自隔真际。于一幻境。
非彼执此。生生不灵。永绝圣路。以如是故。释迦如来
起大慈悯。于生死中为大船师。载以法船令趋彼岸。
昼夜度生。无有休息。然而弥陀之岸。本无彼此。释迦
之船。实非往来。譬如一灯分照八镜。镜有东西。光影
无二。弥陀说法遍光影中。而释迦方便独指西镜。故
巳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
东西。于此法中若未究竟。勿滞方隅。勿分彼此。但当
贪不舍。即饿鬼业。愚痴闇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
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證悟人
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
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
心垢则邱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
上之缘。是以离自心源。更无别体。欲得净果。但行净
因。如水性趋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
* 净土十疑论后序陈 瓘
人心无常。法亦无定。心法万差。其本在此。信此则遍
信。华严所以说十信。疑此则遍疑。智者所以说十疑。
出疑入信。一入永入。不离于此。得究竟处。净土者究
竟处也。此处有说法之主。名无量寿。此佛说法。未尝
间断。疑障其耳。则聋而不闻。疑障其心。则昧而不觉。
不闻不觉。安住恶习。赞叹不念。随喜粗心。妄指莲胞
以为虚诞。终不自念此分段身。从何而得。自何而来。
胎狱秽浊。真实安在。信凭业识。自隔真际。于一幻境。
非彼执此。生生不灵。永绝圣路。以如是故。释迦如来
起大慈悯。于生死中为大船师。载以法船令趋彼岸。
昼夜度生。无有休息。然而弥陀之岸。本无彼此。释迦
之船。实非往来。譬如一灯分照八镜。镜有东西。光影
无二。弥陀说法遍光影中。而释迦方便独指西镜。故
巳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
东西。于此法中若未究竟。勿滞方隅。勿分彼此。但当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2a 页 X62-0312.png
正念谛信而巳。此二圣之意。而智者之所以信也。信
者万善之母。疑者众恶之根。能顺其母。能锄其根。则
向之所谓障缘众生。聋可复闻。昧可复觉。未出生死。
得出生死。未生净土。得生净土。顺释迦之诲。往面弥
陀。随弥陀之愿。来助释迦。在此而遍历十方。即西而
普入诸镜。自二圣建立以来。如是之人如河沙数。云
何不信。云何而疑。能自信巳。又作方便。令诸未信无
有不信者。此则智者之所以为悲也。明智大师中立。
学智者之道。不顺其文而顺其悲。所以又印此论。冠
以次公之序。而请予申广其说。以助其传。
* 念佛方便文江公望
世出世间之法。欲得成办省力。莫若系心一缘。祇如
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念若出声。不唯日久耗乏脏气。
齿舌击磕。心念随动。耳根承揽。分别识生。闻性内摇。
随出不返。是三成劳。积久或怠。若祇心念。不作音声。
外机不抽。内对不出。沉浊昏住。易成废忘。有巧方便。
无用动口。不出音声。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
随心应量。循业发现。舌意根下。念念之中。便有阿弥
陀佛四字。音声历历可陈。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应
舌机。机抽念根。心窍在舌。击击窍闻。机机念复。寄窍
在耳。从闻入流。闻反精元。寂闻空性。是三融会。念念
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若是利根之人。念念不生。
心心无所。六根杳寂。诸识消落。法法全真。门门绝待。
瞥尔遂成真如实观。初机后学。唯除宾客寒温时。大
者万善之母。疑者众恶之根。能顺其母。能锄其根。则
向之所谓障缘众生。聋可复闻。昧可复觉。未出生死。
得出生死。未生净土。得生净土。顺释迦之诲。往面弥
陀。随弥陀之愿。来助释迦。在此而遍历十方。即西而
普入诸镜。自二圣建立以来。如是之人如河沙数。云
何不信。云何而疑。能自信巳。又作方便。令诸未信无
有不信者。此则智者之所以为悲也。明智大师中立。
学智者之道。不顺其文而顺其悲。所以又印此论。冠
以次公之序。而请予申广其说。以助其传。
* 念佛方便文江公望
世出世间之法。欲得成办省力。莫若系心一缘。祇如
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念若出声。不唯日久耗乏脏气。
齿舌击磕。心念随动。耳根承揽。分别识生。闻性内摇。
随出不返。是三成劳。积久或怠。若祇心念。不作音声。
外机不抽。内对不出。沉浊昏住。易成废忘。有巧方便。
无用动口。不出音声。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
随心应量。循业发现。舌意根下。念念之中。便有阿弥
陀佛四字。音声历历可陈。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应
舌机。机抽念根。心窍在舌。击击窍闻。机机念复。寄窍
在耳。从闻入流。闻反精元。寂闻空性。是三融会。念念
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若是利根之人。念念不生。
心心无所。六根杳寂。诸识消落。法法全真。门门绝待。
瞥尔遂成真如实观。初机后学。唯除宾客寒温时。大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2b 页 X62-0312.png
小便利时。中暂停念。乃至营办家事。称种作务。自不
用舍。亦自不相妨碍。心口念念声声称诵圣号。更有
甚邪思恶虑敢萌于心。自然纯一无杂。若能都摄六
根。净念相继。不过旬月。便成三昧。所谓自心作佛。自
心是佛。是心见佛。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展之流。善
观方便。
* 劝人发愿偈慈照大师
万法从心生。万法从心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唯得人天福。福尽受轮回。
冁转难脱离。看经无慧眼。不识佛深意。后世得聪明。
乱心难出离。不如念佛好。现世无名利。行坐不多罗。
则是阿弥陀。发愿持戒力。回向生乐国。如是各行持。
千中不失一。释迦金口说。弥陀亲摄受。诸佛皆护念。
诸天善护持。见此念佛人。与佛不相远。应当坐道场。
转于大法轮。普度无边众。譬如贫家女。腹孕转轮王。
诸天常爱护。贫女自不知。腹中有贵子。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忆佛常念佛。不久当成佛。诸佛善护持。
其人自不知。我当生净土。却要来后世。再得生人中。
譬如贫人家。地内有伏藏。藏神常守护。不令其有失。
贫人自不知。家内有宝藏。逐日趁客作。求衣食自济。
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不知念佛人。具足如来藏。
自说我无分。反要生人中。譬如病人家。自有真妙药。
不知妙药性。不能自治病。每日床枕边。痛苦受无量。
今此念佛人。法意亦如是。不知念佛心。能灭贪嗔痴。
用舍。亦自不相妨碍。心口念念声声称诵圣号。更有
甚邪思恶虑敢萌于心。自然纯一无杂。若能都摄六
根。净念相继。不过旬月。便成三昧。所谓自心作佛。自
心是佛。是心见佛。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展之流。善
观方便。
* 劝人发愿偈慈照大师
万法从心生。万法从心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唯得人天福。福尽受轮回。
冁转难脱离。看经无慧眼。不识佛深意。后世得聪明。
乱心难出离。不如念佛好。现世无名利。行坐不多罗。
则是阿弥陀。发愿持戒力。回向生乐国。如是各行持。
千中不失一。释迦金口说。弥陀亲摄受。诸佛皆护念。
诸天善护持。见此念佛人。与佛不相远。应当坐道场。
转于大法轮。普度无边众。譬如贫家女。腹孕转轮王。
诸天常爱护。贫女自不知。腹中有贵子。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忆佛常念佛。不久当成佛。诸佛善护持。
其人自不知。我当生净土。却要来后世。再得生人中。
譬如贫人家。地内有伏藏。藏神常守护。不令其有失。
贫人自不知。家内有宝藏。逐日趁客作。求衣食自济。
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不知念佛人。具足如来藏。
自说我无分。反要生人中。譬如病人家。自有真妙药。
不知妙药性。不能自治病。每日床枕边。痛苦受无量。
今此念佛人。法意亦如是。不知念佛心。能灭贪嗔痴。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2c 页 X62-0312.png
能为大医王。能为大宝藏。利济一切人。能为大法王。
覆护一切众。将为是凡夫。不得生净土。且自持斋戒。
后世愿为人。辗转更修行。方可生彼国。多见修行人。
常作如是说。不称弥陀愿。不合净土经。邪见障覆心。
毕竟难出离。非是他人障。皆是自障心。今世不得生。
一蹉成百蹉。劝汝修行人。信我如来说。佛无不实语。
岂是虚诳言。但当自精勤。一心求净土。因风吹于火。
用力不消多。幸有念佛心。回愿超三界。逢宝不取宝。
遇食苦长饥。咄哉大丈夫。不见真实意。我今略劝赞。
辗转传与人。代我广流通。作于如来使。真是诸佛子。
真名报佛恩。普愿如说行。同生极乐国。
* 莲宗宝鉴优昙法师
慈照宗主云。离相念佛三昧者。上根智人悟此深理。
常运虚空平等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经云。离一切
诸相。即名诸佛。论曰。我以计内。人以计外。众生以续
前为能。寿者以续后为义。既无内外前后执心。则一
切诸相悉皆空寂。故经云。知无我人。谁受轮转。亦无
身心受彼生死。是名离相念佛三昧。此则见一切众
生本性皆同弥陀。既不著有相无相二边。亦无有断
见常见之说。是念念弥陀出世。处处极乐现前。如此
念者。无念之念。念则真如。无生之生。生则实相。故知
无念即离念。实相乃无相。无相则无住。无住则入佛
境界。此乃无上真正大菩提道。若到此地。无修无證。
无生死可脱。无涅槃可求。性相俱空。圣凡齐等。无佛
覆护一切众。将为是凡夫。不得生净土。且自持斋戒。
后世愿为人。辗转更修行。方可生彼国。多见修行人。
常作如是说。不称弥陀愿。不合净土经。邪见障覆心。
毕竟难出离。非是他人障。皆是自障心。今世不得生。
一蹉成百蹉。劝汝修行人。信我如来说。佛无不实语。
岂是虚诳言。但当自精勤。一心求净土。因风吹于火。
用力不消多。幸有念佛心。回愿超三界。逢宝不取宝。
遇食苦长饥。咄哉大丈夫。不见真实意。我今略劝赞。
辗转传与人。代我广流通。作于如来使。真是诸佛子。
真名报佛恩。普愿如说行。同生极乐国。
* 莲宗宝鉴优昙法师
慈照宗主云。离相念佛三昧者。上根智人悟此深理。
常运虚空平等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经云。离一切
诸相。即名诸佛。论曰。我以计内。人以计外。众生以续
前为能。寿者以续后为义。既无内外前后执心。则一
切诸相悉皆空寂。故经云。知无我人。谁受轮转。亦无
身心受彼生死。是名离相念佛三昧。此则见一切众
生本性皆同弥陀。既不著有相无相二边。亦无有断
见常见之说。是念念弥陀出世。处处极乐现前。如此
念者。无念之念。念则真如。无生之生。生则实相。故知
无念即离念。实相乃无相。无相则无住。无住则入佛
境界。此乃无上真正大菩提道。若到此地。无修无證。
无生死可脱。无涅槃可求。性相俱空。圣凡齐等。无佛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3a 页 X62-0313.png
道可成。无众生可度。无巳灵可得。一念无为。十方坐
断。无一法本有。无一法始成。自他互收。事理无碍。尘
尘具足。刹刹全彰。法本如然。思议莫及。可谓十方薄
伽梵。一路涅槃门。
远祖师禅经序云。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
深其照。禅智者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
离照。感则俱游。应则同趣。慈照云。寂而常照。照而常
寂。常寂常照。名常寂光。念佛之人欲参禅见性。伹依
此法。要于净室正身端坐。扫除缘累。截断情尘。瞠开
两睛。外不著境。内不住定。回光一照。内外俱寂。然后
密密举念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回光自看云。见性
则成佛。毕竟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却又照觑看。只
今举这一念从何处起。觑破这一念。复又觑破这觑
的是谁。参良久。又举念南无阿弥陀佛。又如是觑。如
是参。急切做工夫。勿令间断。惺惺不昧。如鸡抱卵。不
拘四威仪中。亦如是举。如是看。如是参。忽于行住坐
卧处。闻声见色时。豁然明悟。亲见本性弥陀。内外身
心。一时透脱。尽乾坤大地。是个西方。万象森罗。无非
自巳。静无遗照。动不失寂。然后兴慈运悲。接引未悟。
悲智圆融。入无功用行。得生上品。名实报庄严土。得
一切种智。
大般若经云。曼殊室利白佛言。菩萨修行何法。疾證
无上菩提。佛言菩萨能正修行一相庄严三昧。疾證
菩提。修此行者。应离喧杂。不思众相。专心系念于一
断。无一法本有。无一法始成。自他互收。事理无碍。尘
尘具足。刹刹全彰。法本如然。思议莫及。可谓十方薄
伽梵。一路涅槃门。
远祖师禅经序云。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
深其照。禅智者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
离照。感则俱游。应则同趣。慈照云。寂而常照。照而常
寂。常寂常照。名常寂光。念佛之人欲参禅见性。伹依
此法。要于净室正身端坐。扫除缘累。截断情尘。瞠开
两睛。外不著境。内不住定。回光一照。内外俱寂。然后
密密举念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回光自看云。见性
则成佛。毕竟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却又照觑看。只
今举这一念从何处起。觑破这一念。复又觑破这觑
的是谁。参良久。又举念南无阿弥陀佛。又如是觑。如
是参。急切做工夫。勿令间断。惺惺不昧。如鸡抱卵。不
拘四威仪中。亦如是举。如是看。如是参。忽于行住坐
卧处。闻声见色时。豁然明悟。亲见本性弥陀。内外身
心。一时透脱。尽乾坤大地。是个西方。万象森罗。无非
自巳。静无遗照。动不失寂。然后兴慈运悲。接引未悟。
悲智圆融。入无功用行。得生上品。名实报庄严土。得
一切种智。
大般若经云。曼殊室利白佛言。菩萨修行何法。疾證
无上菩提。佛言菩萨能正修行一相庄严三昧。疾證
菩提。修此行者。应离喧杂。不思众相。专心系念于一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3b 页 X62-0313.png
如来。审取名字。善相容仪。即为普观三世一切诸佛。
即得诸佛一切智慧。天台十疑论云。一切诸佛。悉皆
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心系念一佛。则
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专令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
昧。宝王论云。修持一相念佛三昧者。当于行住坐卧
系念不忘。纵令昏寐。亦系念而寝。觉即续之。不以馀
业间断。不以贪嗔等间隔。随犯随忏悔。不隔念。不异
念。不隔日。不隔时。念念常不离佛。念念清净圆明。即
是得一相三昧也。
凡修净土之人。灼然是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便休。
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须是把做一件事始得。若
也半进半退。似信似疑。到了济得甚么边事。如何出
离轮回。若是信得及。便从今日去。发大勇猛。发大精
进。莫问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但只执持一句南无
阿弥陀佛。如靠著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专其
心。壹其意。或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默念专念系念
礼念。念兹在兹。常忆常念。朝也念。暮也念。坐也念。行
也念。心念不空过。念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
绵绵密密如鸡抱卵。常教暖气相接。即是净念相继。
更加智照。则知净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人修进工
夫。如此抱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遇苦乐逆顺境界
现前。只是念阿弥陀佛。无一念变异心。无一念退惰
心。无一念杂想心。直至尽生。永无别念。决定要生西
方极乐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则历劫无明。生死业障。
即得诸佛一切智慧。天台十疑论云。一切诸佛。悉皆
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心系念一佛。则
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专令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
昧。宝王论云。修持一相念佛三昧者。当于行住坐卧
系念不忘。纵令昏寐。亦系念而寝。觉即续之。不以馀
业间断。不以贪嗔等间隔。随犯随忏悔。不隔念。不异
念。不隔日。不隔时。念念常不离佛。念念清净圆明。即
是得一相三昧也。
凡修净土之人。灼然是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便休。
当念无常迅速。时不待人。须是把做一件事始得。若
也半进半退。似信似疑。到了济得甚么边事。如何出
离轮回。若是信得及。便从今日去。发大勇猛。发大精
进。莫问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但只执持一句南无
阿弥陀佛。如靠著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专其
心。壹其意。或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默念专念系念
礼念。念兹在兹。常忆常念。朝也念。暮也念。坐也念。行
也念。心念不空过。念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
绵绵密密如鸡抱卵。常教暖气相接。即是净念相继。
更加智照。则知净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人修进工
夫。如此抱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遇苦乐逆顺境界
现前。只是念阿弥陀佛。无一念变异心。无一念退惰
心。无一念杂想心。直至尽生。永无别念。决定要生西
方极乐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则历劫无明。生死业障。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3c 页 X62-0313.png
自然消殒。尘劳习漏。自然净尽无馀。亲见弥陀。不离
本念。功成行满。愿力相资。临命终时。定生上品。
若念佛之人。尘垢未净。恶念起时。须自检点。或有悭
贪心。嗔恨心。痴爱心。嫉妒心。欺诳心。吾我心。贡高心。
謟曲心。邪见心。轻慢心。能所心。及话逆顺境界。随染
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设或起时。急须高声念佛。敛念
归正。勿令恶心相续。直下打并净尽。永不复生。所有
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
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
心。及一切善心常当守护。更要离非梵行。断恶律仪。
鸡狗猪羊。慎毋畜养。畋猎渔捕。皆不应为。当知极乐
国内诸上善人。良由舍弃恶缘。循行善业。获生净土。
不退菩提。念佛之人。当随佛学。应以去恶取善为鉴
戒焉。
凡修念佛之人。欲生净土。每念世间一切无常。成必
有坏。生必有死。若不亲闻佛法。则舍身受身。轮转三
界。四生六道。无解脱期。我今有缘。得闻正法。得修净
业。唯佛为念。舍此报身。当生净土。入彼莲胎。受诸快
乐。永脱生死。不退菩提。此乃大丈夫平生之能事也。
才有疾病。正要向前坦荡身心。莫生疑虑。直须西向
正坐。专想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及无数
化佛。现在其前。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不绝。
于诸世间。一切事务。不得思念。不得贪恋。若或心念
起来。但要急称佛号。于念念中。除灭罪障。若病人昏
本念。功成行满。愿力相资。临命终时。定生上品。
若念佛之人。尘垢未净。恶念起时。须自检点。或有悭
贪心。嗔恨心。痴爱心。嫉妒心。欺诳心。吾我心。贡高心。
謟曲心。邪见心。轻慢心。能所心。及话逆顺境界。随染
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设或起时。急须高声念佛。敛念
归正。勿令恶心相续。直下打并净尽。永不复生。所有
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
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
心。及一切善心常当守护。更要离非梵行。断恶律仪。
鸡狗猪羊。慎毋畜养。畋猎渔捕。皆不应为。当知极乐
国内诸上善人。良由舍弃恶缘。循行善业。获生净土。
不退菩提。念佛之人。当随佛学。应以去恶取善为鉴
戒焉。
凡修念佛之人。欲生净土。每念世间一切无常。成必
有坏。生必有死。若不亲闻佛法。则舍身受身。轮转三
界。四生六道。无解脱期。我今有缘。得闻正法。得修净
业。唯佛为念。舍此报身。当生净土。入彼莲胎。受诸快
乐。永脱生死。不退菩提。此乃大丈夫平生之能事也。
才有疾病。正要向前坦荡身心。莫生疑虑。直须西向
正坐。专想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及无数
化佛。现在其前。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不绝。
于诸世间。一切事务。不得思念。不得贪恋。若或心念
起来。但要急称佛号。于念念中。除灭罪障。若病人昏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4a 页 X62-0314.png
困。不能自念。则看病人当方便警策。劝而谕之。如此
用心。助令命尽。只此一念。决定往生净土。命若未尽。
自得安宁。慎勿妄起留恋世间之心。当存自存。当死
须死。但办往生。何须疑虑。若解此理。如脱敝服。以著
上衣。一舍凡身。便登佛地。奇哉伟哉。至矣尽矣。
真信修行之士。端的是要生西方极乐世界。专意一
念。持一句阿弥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师。只此一念。
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狱之猛将。只此一念。是
斩群邪之宝剑。只此一念。是开黑暗之明灯。只此一
念。是度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是脱生死之良方。只
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径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弥陀。只
此一念。达惟心净土。但只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
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无事也如
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乐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
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
必问人觅归程乎。
* 净土或问天如禅师
问曰。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得生。又无退转。此弥
陀愿力。诚乎不可思议矣。然则我于生前且做世间
事业。直待临终然后念佛。可乎。
答曰。苦哉苦哉。何等
愚谬之言也。砒礵酖酒。毒中之毒。今汝此言。毒于砒
礵酖酒者也。非特误赚自巳。又且误赚天下若僧若
俗善男信女。皆此言也。向所谓逆恶凡夫临终念佛
者。乃是夙有善根福德因缘。方遇知识。方得念佛。此
用心。助令命尽。只此一念。决定往生净土。命若未尽。
自得安宁。慎勿妄起留恋世间之心。当存自存。当死
须死。但办往生。何须疑虑。若解此理。如脱敝服。以著
上衣。一舍凡身。便登佛地。奇哉伟哉。至矣尽矣。
真信修行之士。端的是要生西方极乐世界。专意一
念。持一句阿弥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师。只此一念。
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狱之猛将。只此一念。是
斩群邪之宝剑。只此一念。是开黑暗之明灯。只此一
念。是度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是脱生死之良方。只
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径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弥陀。只
此一念。达惟心净土。但只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
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无事也如
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乐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
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
必问人觅归程乎。
* 净土或问天如禅师
问曰。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得生。又无退转。此弥
陀愿力。诚乎不可思议矣。然则我于生前且做世间
事业。直待临终然后念佛。可乎。
答曰。苦哉苦哉。何等
愚谬之言也。砒礵酖酒。毒中之毒。今汝此言。毒于砒
礵酖酒者也。非特误赚自巳。又且误赚天下若僧若
俗善男信女。皆此言也。向所谓逆恶凡夫临终念佛
者。乃是夙有善根福德因缘。方遇知识。方得念佛。此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4b 页 X62-0314.png
等侥倖。万万人中无一个半个。汝将谓人人临终有
此侥倖哉。岂不见群疑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
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无劝念之理。二者业
苦缠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偏风失语。不能称佛。四者
狂乱失心。注想难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诚。六者
遭遇豺狼。无复善友。七者临终恶友。坏彼信心。八者
饱食过度。昏迷致死。九者军阵斗战。奄忽而亡。十者
忽坠高岩。伤坏性命。如此等十种之事。皆是寻常耳
闻眼见。不论僧俗男女。人皆有之。或宿业所招。现业
所感。忽尔现前。不容回避。你又不是神通圣人。有宿
命通。能知临终有业无业。又不是有他心天眼。能知
临终好死恶死。如上十种恶缘。忽然遭著一种。便休
也也。便做手脚不得了也。便有知识活佛围绕。救你
不得了也。便须随业受报。向三涂八难中受苦受罪。
到那时便闻佛名不得了也。直饶你无此恶缘。只是
好病而死。亦未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如生龟脱筒。
螃蟹落汤。痛苦逼迫。怕怖慞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饶
你无病而死。又或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怖死。扰
乱胸怀。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明。后事未办。妻啼子
哭。百种忧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死以前。只有
些少病痛在身。忍通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医。祈祷
忏悔。杂念纷飞。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病以前。只
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困顿龙钟。愁叹忧恼。只向个
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老以
此侥倖哉。岂不见群疑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
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无劝念之理。二者业
苦缠身。不遑念佛。三者或偏风失语。不能称佛。四者
狂乱失心。注想难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诚。六者
遭遇豺狼。无复善友。七者临终恶友。坏彼信心。八者
饱食过度。昏迷致死。九者军阵斗战。奄忽而亡。十者
忽坠高岩。伤坏性命。如此等十种之事。皆是寻常耳
闻眼见。不论僧俗男女。人皆有之。或宿业所招。现业
所感。忽尔现前。不容回避。你又不是神通圣人。有宿
命通。能知临终有业无业。又不是有他心天眼。能知
临终好死恶死。如上十种恶缘。忽然遭著一种。便休
也也。便做手脚不得了也。便有知识活佛围绕。救你
不得了也。便须随业受报。向三涂八难中受苦受罪。
到那时便闻佛名不得了也。直饶你无此恶缘。只是
好病而死。亦未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如生龟脱筒。
螃蟹落汤。痛苦逼迫。怕怖慞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饶
你无病而死。又或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怖死。扰
乱胸怀。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明。后事未办。妻啼子
哭。百种忧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死以前。只有
些少病痛在身。忍通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医。祈祷
忏悔。杂念纷飞。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病以前。只
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困顿龙钟。愁叹忧恼。只向个
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未老以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4c 页 X62-0314.png
前。政是少壮之日。政好念佛之时。稍或狂心未歇。俗
务相关。东攀西缘。胡思乱想。业识茫茫。念佛不得了
也。更饶你清閒自在。有志修行。稍于世相之中。照不
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断。忽有些子境界现前。一个
主人随他颠倒。念佛不得了也。你看他老病之时。少
壮清閒之日。稍有一事挂心。早是念不得。况待临终
时哉。何况你更道且做世间事业。你真痴人。说此痴
话。敢保你错用身心了也。且世间事业。如梦如幻。如
影如响。那一件有实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纵饶广造
伽蓝。多增常住。攀求名位。交结官豪。你将谓多做好
事。殊不知犯了如来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岂不
见道有为之功。多诸过咎。天堂未就。地狱先成。生死
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时。方知平生所作。
尽是枷上添枷。锁上添锁。镬汤下增柴炭。剑树上助
刀鎗。袈裟下失却人身。万劫难复。铁汉闻之。也须泪
落。祖师如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事业。待临终方
念佛乎。又不见死心禅师道。世间之人财宝如山。妻
妾满前。日夜欢乐。他岂不要长生在世。争柰前程有
限。暗里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滞。阎罗老子不顺人
情。无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据诸人眼里亲见。耳里亲
闻。前街后巷。亲情眷属。朋友兄弟。强壮后生。死却多
少。世人多云待老来方念佛。好教你知黄泉路上无
老少能有几人待得老到。少年夭死者多矣。死心如
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事业。待临终方念佛乎。当
务相关。东攀西缘。胡思乱想。业识茫茫。念佛不得了
也。更饶你清閒自在。有志修行。稍于世相之中。照不
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断。忽有些子境界现前。一个
主人随他颠倒。念佛不得了也。你看他老病之时。少
壮清閒之日。稍有一事挂心。早是念不得。况待临终
时哉。何况你更道且做世间事业。你真痴人。说此痴
话。敢保你错用身心了也。且世间事业。如梦如幻。如
影如响。那一件有实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纵饶广造
伽蓝。多增常住。攀求名位。交结官豪。你将谓多做好
事。殊不知犯了如来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岂不
见道有为之功。多诸过咎。天堂未就。地狱先成。生死
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时。方知平生所作。
尽是枷上添枷。锁上添锁。镬汤下增柴炭。剑树上助
刀鎗。袈裟下失却人身。万劫难复。铁汉闻之。也须泪
落。祖师如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事业。待临终方
念佛乎。又不见死心禅师道。世间之人财宝如山。妻
妾满前。日夜欢乐。他岂不要长生在世。争柰前程有
限。暗里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滞。阎罗老子不顺人
情。无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据诸人眼里亲见。耳里亲
闻。前街后巷。亲情眷属。朋友兄弟。强壮后生。死却多
少。世人多云待老来方念佛。好教你知黄泉路上无
老少能有几人待得老到。少年夭死者多矣。死心如
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事业。待临终方念佛乎。当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5a 页 X62-0315.png
思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石火电光贬眼便过。趁此未
老未病之前。抖擞身心。拨弃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
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临命终时。好
死恶死。我之盘缠。预办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
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思之思之。
问。上文所云抖擞身心。拨弃世事。今世网中人。间有
境缘顺便。身意安閒者。则可依此而行。其有世事不
容拨弃者。又当何以教之。
答曰。世网中人。若是痛念
无常。用心真切者。不问苦乐逆顺静闹閒忙。一任公
私干办。迎宾待客。万缘交扰。八面应酬。与他念佛两
不相妨。不见古人道。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假饶
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又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
碍白云飞。其有世缘稍重。力量稍轻者。亦须忙里偷
閒。闹中取静。每日或念三万声。一万声。三千声。一千
声。定为日课。不容一日放过。又有冗忙之极。顷刻无
间者。每日晨朝必须十念。积久功成。亦不虚弃。念佛
之外。或念经礼佛。或忏悔发愿。种种结缘。种种作福。
随力布施。修诸善功以助之。凡一毫之善。皆须回向
西方。如此用功。非唯决定往生。亦且增高品位矣。
问曰。泛言念佛。未有其方。且十念回向之法。亦所未
喻。幸详以示之。
答曰。念佛者。或专缘三十二相。系心
得定。开目闭目。常得见佛。或伹专称名号。执持不散。
亦于现身而得见佛。此间现见多是称佛名号为上。
称佛之法。必须制心不令散乱。念念相续。系缘佛号。
老未病之前。抖擞身心。拨弃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
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临命终时。好
死恶死。我之盘缠。预办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
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思之思之。
问。上文所云抖擞身心。拨弃世事。今世网中人。间有
境缘顺便。身意安閒者。则可依此而行。其有世事不
容拨弃者。又当何以教之。
答曰。世网中人。若是痛念
无常。用心真切者。不问苦乐逆顺静闹閒忙。一任公
私干办。迎宾待客。万缘交扰。八面应酬。与他念佛两
不相妨。不见古人道。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假饶
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又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
碍白云飞。其有世缘稍重。力量稍轻者。亦须忙里偷
閒。闹中取静。每日或念三万声。一万声。三千声。一千
声。定为日课。不容一日放过。又有冗忙之极。顷刻无
间者。每日晨朝必须十念。积久功成。亦不虚弃。念佛
之外。或念经礼佛。或忏悔发愿。种种结缘。种种作福。
随力布施。修诸善功以助之。凡一毫之善。皆须回向
西方。如此用功。非唯决定往生。亦且增高品位矣。
问曰。泛言念佛。未有其方。且十念回向之法。亦所未
喻。幸详以示之。
答曰。念佛者。或专缘三十二相。系心
得定。开目闭目。常得见佛。或伹专称名号。执持不散。
亦于现身而得见佛。此间现见多是称佛名号为上。
称佛之法。必须制心不令散乱。念念相续。系缘佛号。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5b 页 X62-0315.png
口中声声唤阿弥陀佛。以心缘历。字字分明。称佛名
时。无管多少。并须一心一意。心心相续。如此方得一
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若不然者。灭罪良难。十念
者。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
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论佛
数多少。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
不急。调停得中。如是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
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尽此
一生。不得一日暂废。回向发愿者。念佛既毕。即诵一
心皈命文。如上念佛之法。至于回向。乃先德垂训切
要之方。盛传于世久矣。当遵而行之。
问曰。圆修之观。惟心之念。似乎上器之行门。华严十
愿。宝积十心。亦乃大根之功用。倘根器之不对。则功
行之难成。今吾自揣其根。观吾所好。惟在专持名号。
暇则或加礼拜忏悔而巳。师以为何如。
答曰。善哉善
哉。汝知量矣。观汝之言。正合善导专修无间之说矣。
专修者。政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无间修者。身须专
礼阿弥陀佛。不杂馀礼。口须专称阿弥陀佛。不称馀
号。不诵馀经。意须专想阿弥陀佛。不杂馀想。又若贪
瞋痴来间者。随犯随忏。不令隔日隔夜。常使清净。亦
名无间修也。
问曰。念念相续之修。岂非予所愿也。柰何定力未成。
念头无主。眨得眼来。千里万里去了。又或碍著一毫
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摆脱不去。又当何策
时。无管多少。并须一心一意。心心相续。如此方得一
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若不然者。灭罪良难。十念
者。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
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论佛
数多少。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
不急。调停得中。如是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
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尽此
一生。不得一日暂废。回向发愿者。念佛既毕。即诵一
心皈命文。如上念佛之法。至于回向。乃先德垂训切
要之方。盛传于世久矣。当遵而行之。
问曰。圆修之观。惟心之念。似乎上器之行门。华严十
愿。宝积十心。亦乃大根之功用。倘根器之不对。则功
行之难成。今吾自揣其根。观吾所好。惟在专持名号。
暇则或加礼拜忏悔而巳。师以为何如。
答曰。善哉善
哉。汝知量矣。观汝之言。正合善导专修无间之说矣。
专修者。政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无间修者。身须专
礼阿弥陀佛。不杂馀礼。口须专称阿弥陀佛。不称馀
号。不诵馀经。意须专想阿弥陀佛。不杂馀想。又若贪
瞋痴来间者。随犯随忏。不令隔日隔夜。常使清净。亦
名无间修也。
问曰。念念相续之修。岂非予所愿也。柰何定力未成。
念头无主。眨得眼来。千里万里去了。又或碍著一毫
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摆脱不去。又当何策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5c 页 X62-0315.png
以治之。
答曰。呜呼。此天下学者之通患也。汝当间断
之时。若不痛加鞭策。则专修无间之念。永无成就之
期。余闻古人有三种痛鞭之策。今复为为汝献之。一
曰报恩。二曰决志。三曰求验。第一报恩者。既修净土。
当念报恩。佛恩国恩。固未暇论。只如父母养育之恩。
岂非重恩。师长作成之德。岂非重德。你最初出家。便
说要报重恩。后来行脚。又说要报重德。离乡背井。二
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苦。你总不顾。父母老病。你
又不看。及闻其死。你也不归。如今或在三涂受罪受
苦。望你救他。望你度他。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
土不成。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你是忘恩
负义。大不孝人。经云不孝之罪。当坠地狱。然则一念。
间断之心。便是地狱业也。又且不织而衣。不耕而食。
僧房卧具。受用现成。你当勤修净业。图报信施之恩。
祖师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减刻将来。道眼未明。滴
水寸丝。也须牵犁曳耙偿他始得。你却念念间断。净
土不成。净土不成。酬偿有分。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
是畜生业也。第二决志者。若学专修。志须决定。你一
生参禅。禅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
头未死。又要说几句禅。又要写几个字。又要做几首
诗。情挂两头。念分四路。祖师道。毫𨤲系念。三涂业因。
瞥尔情生。万劫羁锁。你却志无决定。情念多端。因此
多端。间断正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羁锁
业也。又且守护戒根。志不决定。或因身口。念念驰求。
答曰。呜呼。此天下学者之通患也。汝当间断
之时。若不痛加鞭策。则专修无间之念。永无成就之
期。余闻古人有三种痛鞭之策。今复为为汝献之。一
曰报恩。二曰决志。三曰求验。第一报恩者。既修净土。
当念报恩。佛恩国恩。固未暇论。只如父母养育之恩。
岂非重恩。师长作成之德。岂非重德。你最初出家。便
说要报重恩。后来行脚。又说要报重德。离乡背井。二
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苦。你总不顾。父母老病。你
又不看。及闻其死。你也不归。如今或在三涂受罪受
苦。望你救他。望你度他。你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
土不成。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你是忘恩
负义。大不孝人。经云不孝之罪。当坠地狱。然则一念。
间断之心。便是地狱业也。又且不织而衣。不耕而食。
僧房卧具。受用现成。你当勤修净业。图报信施之恩。
祖师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减刻将来。道眼未明。滴
水寸丝。也须牵犁曳耙偿他始得。你却念念间断。净
土不成。净土不成。酬偿有分。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
是畜生业也。第二决志者。若学专修。志须决定。你一
生参禅。禅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
头未死。又要说几句禅。又要写几个字。又要做几首
诗。情挂两头。念分四路。祖师道。毫𨤲系念。三涂业因。
瞥尔情生。万劫羁锁。你却志无决定。情念多端。因此
多端。间断正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羁锁
业也。又且守护戒根。志不决定。或因身口。念念驰求。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6a 页 X62-0316.png
教中道宁以洋铜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饮食。
宁以热铁缠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况因诸
戒不严。邪心妄动。因此妄动。间断真修。然则一念间
断之心。何止热铁洋铜业也。又且断除憎爱。志不决
定。每于虚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属我。便生贪爱。名
利属他。便生憎妒。古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
逐憎。同入火坑。你却因此爱憎。间断净土。然则一念
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业也。第三取验者。既学专
修。当求灵验。你如今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临终。
更有几日。须在目前。便要见佛。只如庐山远法师。一
生之中。三度见佛。又如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得见
佛。又如少康法师。唱佛一声。众便见一佛从口飞出。
唱佛十声。则有十佛从口飞出。此等灵验。万万千千。
你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
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
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业也。如上
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
现前见佛。既见乐邦之佛。即见十方诸佛。既见十方
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既见自性天真之佛。即得
大用现前。然后推其悲愿。广化一切众生。此名净土
禅。亦名禅净土也。
* 答弟行远
吾忝学禅。不能使父母发明生死大事。成就道业。此
为可愧。然窃观二老。恐非禅学机器。犹发药不对病。
宁以热铁缠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况因诸
戒不严。邪心妄动。因此妄动。间断真修。然则一念间
断之心。何止热铁洋铜业也。又且断除憎爱。志不决
定。每于虚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属我。便生贪爱。名
利属他。便生憎妒。古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
逐憎。同入火坑。你却因此爱憎。间断净土。然则一念
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业也。第三取验者。既学专
修。当求灵验。你如今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临终。
更有几日。须在目前。便要见佛。只如庐山远法师。一
生之中。三度见佛。又如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得见
佛。又如少康法师。唱佛一声。众便见一佛从口飞出。
唱佛十声。则有十佛从口飞出。此等灵验。万万千千。
你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
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
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业也。如上
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
现前见佛。既见乐邦之佛。即见十方诸佛。既见十方
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既见自性天真之佛。即得
大用现前。然后推其悲愿。广化一切众生。此名净土
禅。亦名禅净土也。
* 答弟行远
吾忝学禅。不能使父母发明生死大事。成就道业。此
为可愧。然窃观二老。恐非禅学机器。犹发药不对病。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6b 页 X62-0316.png
则反病于药矣。故甲子秋之归。尝以系念法门。为当
机对證之良方也。尔后日迁月化。其操舍勤怠。及临
终得力与否。皆非吾所能知。今幸老母尚寿。而岁将
七十。馀景几何。此又不容不再告者。系念之法。不拘
行住坐卧。不必出声损气。唯务至诚。默想默念。念念
相继。心无间断。敢许现生肉眼。便能见佛。或见光明。
或承摩顶等事。又岂定在临终时哉。此是一种径捷
法门。至简至要。极灵极验。倘使得生净土。见佛闻法。
不患大事之不明。生死之不了。道业之不成矣。其或
不然。则虚生浪死。苦趣其能免耶。烦吾弟以前说详
告慈母。切不可以杂务关其怀抱。须旦夕曲施方便。
令得专心致虑。倚靠者一著子。如照夜之炬。如过海
之舟。不可须臾离也。诚能如此预备行缠。功无虚弃。
则汝事亲之孝莫大于是矣。
吾母于禅门直指之道。既不能凑泊。旧尝劝其精进
念佛。当照破世间。总是一场梦事。苦也是梦。乐也是
梦。富也是梦。贫也是梦。莫被梦境所惑。起心造业。误
赚平生。梦向三途苦趣中去。者场生受不可说也。当
此之时。亲父亲母。救你不得。的子的孙。替你不得。举
眼看来。有谁可靠。唯有乐邦之佛。能救度汝。能摄受
汝。能保护法。能成就汝。切须趁此眼明脚健。全身倚
靠。求哀乞怜。夙夕恳祷。不可斯须放舍。你若靠他不
稳。未免等閒蹉过。后悔难追。当念残生如草上露。水
上沤。风中烛。石中火。变灭无常。匪朝即夕。不可不上
机对證之良方也。尔后日迁月化。其操舍勤怠。及临
终得力与否。皆非吾所能知。今幸老母尚寿。而岁将
七十。馀景几何。此又不容不再告者。系念之法。不拘
行住坐卧。不必出声损气。唯务至诚。默想默念。念念
相继。心无间断。敢许现生肉眼。便能见佛。或见光明。
或承摩顶等事。又岂定在临终时哉。此是一种径捷
法门。至简至要。极灵极验。倘使得生净土。见佛闻法。
不患大事之不明。生死之不了。道业之不成矣。其或
不然。则虚生浪死。苦趣其能免耶。烦吾弟以前说详
告慈母。切不可以杂务关其怀抱。须旦夕曲施方便。
令得专心致虑。倚靠者一著子。如照夜之炬。如过海
之舟。不可须臾离也。诚能如此预备行缠。功无虚弃。
则汝事亲之孝莫大于是矣。
吾母于禅门直指之道。既不能凑泊。旧尝劝其精进
念佛。当照破世间。总是一场梦事。苦也是梦。乐也是
梦。富也是梦。贫也是梦。莫被梦境所惑。起心造业。误
赚平生。梦向三途苦趣中去。者场生受不可说也。当
此之时。亲父亲母。救你不得。的子的孙。替你不得。举
眼看来。有谁可靠。唯有乐邦之佛。能救度汝。能摄受
汝。能保护法。能成就汝。切须趁此眼明脚健。全身倚
靠。求哀乞怜。夙夕恳祷。不可斯须放舍。你若靠他不
稳。未免等閒蹉过。后悔难追。当念残生如草上露。水
上沤。风中烛。石中火。变灭无常。匪朝即夕。不可不上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6c 页 X62-0316.png
紧也。此事非独吾母可行。凡诸见者闻者。皆当递相
劝谏。同使发心。亦是一种大方便事。倘吾弟深鉴吾
心。辅行吾言。信有乐邦之往。则母子弟兄之会可期
矣。乡井之归。奚足念哉。
* 示月庭居士楚山禅师
夫格外真机。难容凑泊。初参之士。必假筌蹄。所谓梵
语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觉即当人之自
心。心即本来之佛性。是故念佛者乃念自心之佛。不
假外面驰求。马大师所云即心即佛是也。或谓即心
是佛。何劳更念佛乎。只为当人不了自心是佛。是以
执相循名。妄生倒惑。横见生死。枉入迷流。故劳先圣
曲垂方便。教令注想观心。要信自心是佛。则知念佛
念心。念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无间。忽尔念到心思
路绝处。当下根尘顿脱。当体空寂。始知无念无心。无
心无念。心念既无。佛亦不可得矣。故云从有念而至
无念。因无念而證无心。无心之心。始是真心。无念之
念。方名正念。无佛之佛。可谓无量寿佛者矣。到此觅
一毫自他之相了不可得。何圣凡迷悟之有哉。只这
不可得处。即识心达本之要门。乃超生脱死之捷径。
居士果能于此洞彻自心源底。始信火宅凡居。即为
西方安养。举足动足。无非古佛道场。溪光山色。头头
彰紫磨金容。谷韵风声。历历展红莲舌相。尘尘契妙。
法法该宗不即不离。心心解脱。于斯领旨管取一笑
而无疑矣。居士其尚勉乎哉。
劝谏。同使发心。亦是一种大方便事。倘吾弟深鉴吾
心。辅行吾言。信有乐邦之往。则母子弟兄之会可期
矣。乡井之归。奚足念哉。
* 示月庭居士楚山禅师
夫格外真机。难容凑泊。初参之士。必假筌蹄。所谓梵
语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觉即当人之自
心。心即本来之佛性。是故念佛者乃念自心之佛。不
假外面驰求。马大师所云即心即佛是也。或谓即心
是佛。何劳更念佛乎。只为当人不了自心是佛。是以
执相循名。妄生倒惑。横见生死。枉入迷流。故劳先圣
曲垂方便。教令注想观心。要信自心是佛。则知念佛
念心。念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无间。忽尔念到心思
路绝处。当下根尘顿脱。当体空寂。始知无念无心。无
心无念。心念既无。佛亦不可得矣。故云从有念而至
无念。因无念而證无心。无心之心。始是真心。无念之
念。方名正念。无佛之佛。可谓无量寿佛者矣。到此觅
一毫自他之相了不可得。何圣凡迷悟之有哉。只这
不可得处。即识心达本之要门。乃超生脱死之捷径。
居士果能于此洞彻自心源底。始信火宅凡居。即为
西方安养。举足动足。无非古佛道场。溪光山色。头头
彰紫磨金容。谷韵风声。历历展红莲舌相。尘尘契妙。
法法该宗不即不离。心心解脱。于斯领旨管取一笑
而无疑矣。居士其尚勉乎哉。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7a 页 X62-0317.png
* 念佛警策古音禅师
一句阿弥陀佛。宗门头则公案。譬如骑马拄杖。把稳
生涯一段。不拘四众人等。持之悉有应验。行住坐卧
之中。一句弥陀莫断。须修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
若能念念不空。管取念成一片。当念认得念人。弥陀
与我同现。便入念佛三昧。亲證极乐内院。莲胎标的
姓名。极功之者自见。亲见弥陀授记。便同菩萨作伴。
自此出离娑婆。一路了无忧患。直至无上菩提。永劫
随心散诞。依得此道归来。决定成佛不欠。
* 答湖州董宗伯莲池大师
心本不生。缘合而生。心本不死。缘散而死。似有生死。
原无去来。于斯会得。生顺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
便当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假使诸缘未尽。寿命未终。倍应念佛。有大利益。古云
念佛法门。此金仙氏之长生也。
* 答张百户广湉
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
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
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所
谓真积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针。鍊铁成钢
者定不诬也。入道多门。惟此一门最为捷径。不可忽。
不可忽。
* 与苏州刘居士
曩启专以念佛求生净土奉劝。然此道至元至妙。亦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7b 页 X62-0317.png
复至简至易。以简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离一
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
佛。何等切近精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
即是祖师西来意。纵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极乐。且
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耳。愿翁放下万缘。十
二时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 与江阴冯居士
七十古希。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
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
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
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
不如意事。即便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
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柰何与世人一般
见识。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
解脱法门也。
* 与太仓王孝廉
贵宅世修盛德。何为尊体遘斯剧疾。得无夙业使之
然乎。疾病之繇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今更
有所陈。良以外僧代忏。与内心自忏。功德悬殊。愿空
其心。尽罢一切诸缘。于空心中单念一声阿弥陀佛。
所云念者。不必启口动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
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心心
靡间。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顾念。经云至心念佛
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悬殊也。
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
佛。何等切近精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
即是祖师西来意。纵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极乐。且
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耳。愿翁放下万缘。十
二时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 与江阴冯居士
七十古希。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
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
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
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
不如意事。即便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
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柰何与世人一般
见识。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
解脱法门也。
* 与太仓王孝廉
贵宅世修盛德。何为尊体遘斯剧疾。得无夙业使之
然乎。疾病之繇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今更
有所陈。良以外僧代忏。与内心自忏。功德悬殊。愿空
其心。尽罢一切诸缘。于空心中单念一声阿弥陀佛。
所云念者。不必启口动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
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心心
靡间。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顾念。经云至心念佛
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悬殊也。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7c 页 X62-0317.png
* 答闻谷广印
问古人巳禀单传直指。后修净业而欲往生者。为
是悟后随愿起行耶。为是未悟二行兼修耶。若兼
修者堕偷心岐路心。工夫那得成片耶。若巳悟。则
尘尘华藏。在在莲邦。十方无不可者。何独乐生西
方耶。
答真信净土决志往生者。不论巳悟未悟。其从事单
传直指而未悟者。虽日以参禅为务。不妨发愿往生。
以未能不受后有。毕竟有生处故。不是偷心岐路心
也。其巳悟者古人云汝将谓一悟便可上齐诸佛乎。
故普贤为华严长子。虽尘尘华藏。在在莲邦。而行愿
品必拳拳以往生安乐为言也。巳悟尚然。未悟可知
矣。
问参禅贵一念不生。念佛贵净念相继。兹参究念
佛一门。意在妙悟而得往生也。今念时虽心佛分
明。参时即二俱坐断。断故参功渐深。念力渐微。则
他时焉得亦悟亦生耶。
答一念不生。是禅非参。起念下疑。乃名曰参。楞严云
又以此心反覆研究等是也。念时参时。俱属有念。亦
不相悖。
问即心即佛。不外驰求之理。信得及。见得彻了。为
便随缘消业。勿造新殃。任运腾腾。以待夫识乾自
得耶。为当更起疑情。穷参力究以求妙悟耶。
答即心即佛。若真信得及。真见得彻。千了百当。更无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8a 页 X62-0318.png
疑滞者方可任运过时如其不然。未可放参。
* 示大同
古人教亲近明师。求善知识。而善知识。实无口传心
授秘密法门。只替人解粘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
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是解粘去缚秘密法门。
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
续。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 警众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恶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
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迨
后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者条门路。不
赍一文本钱。自获利无算。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
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
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者一句
话。于义理不是难解说。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
过许多榜样。如今要你信得者句话。早是不能勾也。
你若真实信得者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
刀气。千叮万嘱。尔自如水赴壑。万牛不能挽矣。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閒思妄想。越
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
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
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
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者。亏者句佛耳。如不念
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巳岂能觉乎。
* 示大同
古人教亲近明师。求善知识。而善知识。实无口传心
授秘密法门。只替人解粘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
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是解粘去缚秘密法门。
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
续。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 警众
入道要门。信为第一。恶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
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迨
后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者条门路。不
赍一文本钱。自获利无算。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
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
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者一句
话。于义理不是难解说。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
过许多榜样。如今要你信得者句话。早是不能勾也。
你若真实信得者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
刀气。千叮万嘱。尔自如水赴壑。万牛不能挽矣。
予见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閒思妄想。越
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
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
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
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觉妄念者。亏者句佛耳。如不念
佛之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自巳岂能觉乎。
念佛警策目次¶ 第 318b 页 X62-0318.png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高声觉太费力。默
念又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间。乃谓
金刚持。然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妨默持。或觉
昏沉。则不妨高声。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鱼子。随口
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
自心。譬如一人浓睡。一人唤云某人。则彼即醒矣。所
以念佛能摄心。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
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
不同小可因缘。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
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
自负修行者。祇是不失人身而巳。故我世尊大慈大
悲。示此法门。功过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为
报。
念佛警策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