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09b 页
角虎集卷下

**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师。舒城沙氏子。生而白衣重包。荤血酒浆。不入于口。
十六游金陵。听讲法华。喟然叹曰。求之在我。岂可循
文逐句哉。遂礼五台静庵剃发。参寿昌数载。后居一
室。闻护法神倒地。不觉心开。呈偈曰。玉山诱一言。心
恢语路绝。几多玄解会。如沸汤浇雪。没巴鼻金针。好
因缘时节。梅蕊绽枯枝。桃花开九月。触目如休辩。别。
急水滩头抛探篙。溺杀无限英雄客。昌额之。遂记莂
师禅净双修。每示众云。单提一句弥陀。当以信行愿
为资粮。信得自心有成佛底种子。信有净土可生。信
我将来必定见佛。毕竟成佛也。行者念念无间。如人
行路直至。到家乃可。愿则愿自巳生净土。更愿尽大
地人。同生净土耳。

行人。念佛正当发愿往生。不可接目前净土。大方之
家。安可滞一隅。谓之心净土净。正所谓乘大海。认浮
沤为全潮者。不亦迷乎。云栖师翁云。执事而背理。类
蒙童读古圣之书。执理而背事。比贫士获豪家之劵。
夫蒙童读书。虽不解义。而终有开晓之时。贫士获劵。
纵堆积如山。终无管业之理。果将一句弥陀。念教不
念自。念究竟到一心不乱。则惟心之理。不言可喻。又
何妨发愿往生乎。达惟心之境。终日生。而不妨无生。
终日无生。而不妨往生也。又何况念空真空。生彻无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09c 页 X62-0209.png
生乎。

** 广信瀛山雪关智訚禅师(嗣博山来禅师)

师。上饶傅氏子。八岁辞寡母。依景德传公出家。传。矜
师体羸。教以顶礼观音大士。忽梦手摩其顶。肢骨渐
强。泛览群书。奭然意解。一日。见坛经火烧海底句。疑
之参博山。默究船子藏身公案。偶见槽厂拽磨。忽然
磨鼻拽脱。遂有省。呈偈曰。直下相逢处。由来绝覆藏。
舌头元是肉。嚼破也无妨。山可之。余集生居士。问永
明禅净四料拣馀即不问。如有禅有净土。为当参学。
事毕旋取西方。为复直下单提。潜续净念。就中不无
抗互在。请和尚。特为现前净众。放开一线道。

师答云。永明大师。深悯此事。垂手拯拔。使知真禅宗。
即是真净土。惟心之外无别佛。真净土即是真禅宗。
惟佛之外无别心。以心佛不可岐。而二之。禅净不可
离而异之。故拣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
人师。当来作佛祖。苟见真虎。似不必有角。亦能噬人。
苟悟真禅。似不必修净。亦能成佛。然虎既狞。而复有
角。虎愈雄威。禅既通。而兼有净。禅愈发明。以沉空守
寂之枯禅。不若提醒念佛。亦得三昧故。复拣云。无禅
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以靠实踏稳之净土。远胜狂解
失心。何关正悟。故复拣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
其无禅无净。原是毛道凡夫。既永无开悟之机。复迷
却往生之路。宜其苦受在铁床铜柱之间。自取轮回。
佛亦难救。故佛辟净土一门。圆收广摄。苟具信行愿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0a 页 X62-0210.png
三种。则虽不悟惟心不见真佛。若肯持名念佛。所谓
才称宝号。即投种于莲胎。一发信心。便标名于金地。
以戒善虽享天宫之福乐。下品亦能胜其人。以蜎蠕
虽堕飞走之微躯。佛光亦能触其类。临终十念。旃陀
罗带业往生。舌吐莲华。鹦鹉鸟。立亡奇特。是知念佛
普被三根。圣凡齐游四土。漫天布网捞摝。大地群灵。
苦海驾桥。度尽有缘种类。永明往矣。谁作梯航。余谓。
云栖大师。悲心智广。乘愿再来。禅净互融为一贯。宗
教博综为圆乘。昔金华宋景濂学士。悟前身为半塘
书经长老即寿师。脱胎应现。然则二百馀年以来。永
明老人。安得久潜化迹。倦于津梁。而径篾闻其影响
乎。今观弥陀疏钞。博采广罗。抽宗镜之精华。酿成美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0b 页 X62-0210.png
味。换禅门之格调。振起莲宗。所谓滔天之际。尚作慈
舟。大夜方沉。犹为宝炬。此永明而遁入云栖。藏真禅
于净土。移少室于东林。非具眼者。曷能辨其来繇知
其作略。可谓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佛
不云乎。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此可證也。

** 杭州径山觉浪道盛禅师(嗣东苑镜禅师)

师。建宁张氏子。十九岁见大父归寂。自疑曰。这一点
灵明。向甚么处去。一日闻猫叫。有省。遂往瑞岩剃落。
参博山于董岩受具。是冬。谒东苑。苑细究其生平参
證处。及徵诘五家门堂差别之旨。师恣意披其所见。
苑感叹曰。不期子乃能深入此秘密法门。吾寿昌这
枝慧命。属子流布去也。遂付以衣拂。师愿广悲深。匡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0c 页 X62-0210.png
时救弊。尝提六字公案。弘扬净土法门。以示众云。

*** 念佛直指图



佛祖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善用心。与占地步。而端
趋向也。佛法之要。莫过于参禅念佛。持咒修观。习经
论持戒善也。而念佛三昧。最为尊特。盖人秪有一心。
既此一心。全提心佛。则一切妄念杂念。皆摄归于不
乱之正念。无始业识种子。悉融化。为独露之真心。不
别参公案。而话头自亲。不细审戒律。而梵行自净。不
修观法。而谛理自成。不持咒心。而神功自显。不分别
名义。而旨趣自臻。不涉历阶梯。而地步自到。正以全
提心佛。万法皈依。不假方便。自得顿超。更无傍瞥偷
心。而能分心。劫夺其快捷。此法门。自远公开宗。结社
于庐山。如十八高贤辈各感应。及临终见佛。圣境现
前。而得往生者无算。是皆一生取办。不待来世再修。
所谓一句。了然超百亿。不历僧祗获法身也。嗣是长安
善导(光明法师)。南岳承远(般舟和尚)。云峰法照(五会法师)。新定少康
(台岩法师)。永明延寿(智觉禅师)。昭庆省常(圆净法师)。长芦宗赜(慈觉禅师)
至我云栖莲池大师。中兴净业。集众大成。为第八祖。
正予所谓。结束百千三昧法门。指归一句念佛要旨。
披六度而严法身。摄群机而趣正觉。开化之盛。诚耀
古弥今矣。盖以念佛念心如投胎帝王。即是王子。即
登王位。其用心之圆。地步之高。趣向之上。非同臣僚
从科第。而渐次进取。始得亲近尊贵也。故吾特作此
图。以百丈禅师全提向上之正令。以明马祖即心即
佛之宗旨。参合灵山极乐二如来之直指人心见性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1a 页 X62-0211.png
成佛之秘要也。

*** 元旦茶话

问。念佛法门。亦可见性成佛乎。

师曰。此当念唤醒主
人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全提宗旨也。参禅虽为
直指。悟入者难。惟念佛乃真圆顿法。古人指念佛为
捷径。犹未尽其善。捷径。虽异于曲路岐途。未免从门
外而入。今主人现坐堂皇之上。自呼自醒。岂有含元
殿上之人。更觅长安之捷路乎。故吾以念佛即念心
使常住真心。圆明净炤。不向外驰求。则超出圣凡善
恶是非大小偏圆诸对待之外矣。今人。不知自心念
自佛。强立西方许多名相。转使此心王。向诸心所法
上。比量较计。是令殿上帝王降阶而与群臣黎庶。较
贵贱也。是复令殿上帝王。转向士庶位中。求科第进
取。而后再进王位也。夫此内绍宗旨。不繇臣僚功勋
而入。所谓诸三昧中之王三昧。既谓之王三昧。何可
与心所法。及诸名相。六度万行。差别进修相比量哉。
今日无真念佛者。皆主持莲宗之人。误此心王之佛。
流落他乡耳。如主人在家中坐。忽有客从外来。呼主
人在家否。若真正主人合应曰。你唤我作甚么。若此
时自巳作主不得。却向外乱走。客复呼曰。主人你归
家来。与你说话。彼主人闻呼之急。愈走远去。如人追
贼相似。愈呼愈赶。不著且不计千山万水。抛家弃土
去。又安得自悟主人元在家常住坐乎。呜呼大地众
生。皆是昧自巳主人。弃家乱走者。惟我弥陀慈父。念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1b 页 X62-0211.png
此众生如一子。念念欲呼彼在家中住坐。莫向外驰
求也。

问。今人既抛家外走。呼之不回。亦要设法比喻。令
其归家。不亦有捷径之路乎。

师曰。善。此亦喻言。人走在他乡。须岁月始得归家。不
见达么云一念旋机。还同本得乎。此众生。心迷家外
走。如人身子睡在床上。梦驰万里之外。或见天堂之
极乐。或见地狱之极苦。或见刀兵水火。贼盗劫杀。或
迷妻子名利恩爱。或于冤家业障。罪犯临身。或于朝
廷边塞军国大事。不胜忧悲苦恼。惊魂骇魄。大叫救
苦。阿弥陀佛惊回大梦。原来身子犹在床上。虽则通
身汗下。亦不曾移寸步出故乡也。安可以他乡实法
会耶。故曰。念念呼醒梦中人。自悟本无生死心。今人
睡熟沉酣。不能自醒。必须眷属亲友。呼之推之。锥之
劄之。伶俐人。一呼便醒。沉重人。再如推呼。若更睡死
沉迷。如皮下无血汉。不免深锥痛劄。入于骨髓。而究
其必死之疾。如果死而不返。此一念佛心。犹足为九
转还丹。起死回生。肉白骨而返灵魂。惜乎。世人不知
念佛之灵验如此。

问。吾师不惜广长舌。为古今迷倒。痛说此法。秪如
念佛。即是念心。何不令人念心为直指乎。

师曰。众生心多不净。止以妄想爱欲多。牵入轮回生
死。此等妄想爱欲之心。不是地狱心。即是饿鬼心。不
是畜生心。即是修罗心。不是五逆十恶心。即是贪嗔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1c 页 X62-0211.png
妒痴。贡高我慢。杀盗淫妄。僭灶篡乱之心。此心何可
念哉。世间最可念者。父母有时照应不著。或病患之
至。虽叫爷娘。不能免其苦。至若妻子恩爱。兄弟朋友
之好。子女玉帛。珍宝车马。宫室土地。乃至万乘之尊。
极品之贵。一旦生死祸患。毫无能救。返而求之。最亲
莫若自巳。身手头目。耳鼻口舌。互相爱护。一朝目昏
耳聋。手挛脚硬。咽硬舌结。气息不通。则心志神魂。皆
颠倒迷乱。而不能作主。况身外之法。何可念哉。身外
之法。既不可念。则心上之法。如平日能文章。能诗偈。
能道理。能经济世事。能明经教妙义。能参公案机锋。
及到一口气不来时。毕竟心思不及。拟议不能。惟有
自巳这念佛心。自为主宰。始得自由自在。超超乎圣
凡善恶。生死妄业之外。岂非百丈所谓灵光独耀。回
脱根尘。体露真常。即如如佛乎。

此一心念佛。是诸三昧中三昧王。如悉达太子。投胎
于净饭王夫人腹中。才生下地。巳是天上天下独尊。
亦便是饭王太子。父王之天下国家。皆是太子所有
何用如臣子。从一科一第。取功名爵位。以至极品。而
后始有国土哉。秪此一念。妙圆真心。天然尊贵。迥绝
圣凡。真是佛顶门上生出。秪恐不是真佛种子。不愁
成佛不解说法不获庄严也。且如何是真佛种子。即
此一心不乱。真能时时现前。念念相续。自然成就。如
是功德庄严。又安肯如诸小教渐门。修一功立一行。
断一惑进一品。渐渐积功德历阶梯。而后到极地也。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2a 页 X62-0212.png
若谓我不曾修六度万行。何以能成就国土庄严。不
知一滴之水。投于大海。则收尽百川之味。一心投于
圆觉。则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一针中于太
极。则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所谓销我
忆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与弹指圆成八万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者。惟此最上一乘妙心。足当此旨。

我此念佛三昧法门。独取一心之纯粹精。如大易之
乾卦六爻。上下内外。无非一纯粹精。更无生尅制化。
及诸变易反覆之杂体。所以谓之纯。亦不巳大明终
始时。乘六龙以御天。才见有潜。见愓跃飞亢。便有六
首。不能用九矣。惟不见六龙之有首。则纯一统天。乃
见天则之不杂也。此念佛三昧法门。独大易重乾。足
以比喻。其馀六子。及八八六十四卦。皆阴阳六错。破
体不纯。不可谓时乘六龙以御天。亦惟念佛王三昧
法门。可配善财童子纯一无杂之心。能入一真法界
毗卢藏身之三昧。是故阿弥陀佛。在极乐为无量光。
在华严。则是法界藏身之王中主。于宗门。则可以配
天然尊贵。还乡尽是儿孙。事祖父从来不出门。而常
寂光土清净法身。亦不必推爷在里头也。岂非天上
天下。向上全提之妙旨哉。

*** 念佛要旨

诸佛。尝觉不迷。如日轮当空。更无迷昧。众生。尝迷不
觉。如色想在梦更无觉明。是故念佛最为直捷。以念
念唤醒。自家主人公。则不复迷于根尘识界之生死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2b 页 X62-0212.png
轮转也。所谓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
如。此盖念佛一心不乱。如狮子哮吼。象王蹴踏。有何
妖狐怪兽。能当其声势而不消灭乎。然念佛。贵念念
无间。纯一不杂。自能作主。不为妄想所迁。则神纯臻
化。速成三昧矣。

*** 念佛以全提一心成净土说

法界一切含生。元同一个心性。只因一念妄动。遂自
各成异途。所以念善则从善。念恶则从恶。念有则堕
有。念空则沉空。念妄则逐妄轮回。念真则归真常住。
是故。众生因念动处。而向外流转。诸佛亦因念动处。
而向巳归还。驰之远者。愈散而愈迷。返之近者。愈收
而愈悟。所以迷者亦有深浅。悟者亦有顿渐。收者亦
有权实。求者亦有速迟。种种设化投机。无非即念接
引。然百千三昧法门。其最捷最顿。直指全提之法。莫
过于自心念自佛。自佛念自心。为因果不二。本始同
源之妙也。况人以一心为本。万法为用。苟能一心自
念自佛。则念念顿超自觉圣智。又有何法。不从吾自
心之佛而发挥哉。乃至百千方便。互相攻击。无非欲
令众生。发真归元。不为妄想之所转耳。至于说弥陀
经。更不分真别妄。较实论权。并无顿渐偏圆之可拘。
亦无始终大小之可判。直是全提一心不乱。清净解
脱之法。使彼一切有见无见常见断见之凡夫小乘
邪人外道。一一皆得顿发自心。超越世出世法。而成
就不可思议功德也矣。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2c 页 X62-0212.png

世人。孰知此经大旨。妙在不立依真起妄。返妄归真
之语。但叙彼佛现在说法。其极乐世界依正报相。有
如是楼阁阶道水鸟行树。有如是声闻缘觉菩萨众
会。皆是如来一心清净行愿之所作也。若有善根之
人。发愿往生。执持名号。毋论一日七日。但能一心不
乱。自然顿断生死命根。现前感应。道交即时。亲见彼
佛及诸圣众。岂非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乃吾自
心佛性现量所成就之功德庄严哉。而六方诸佛。恐
此土众生深信不及。盖以一向闻佛说法。种种教人
观察修习六度万行。然后始得到佛境界。如何此会
但教一心持名。不假方便。即得成就如是庄严。所以
出广长舌。异口同音。称赞我佛一心持名之法。是众
生难信之法。是诸佛难行之事。汝等众生。常信一心
念佛。是诸佛巳会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之所护念者
也。

若能深信一心持名。则心心清净。念念解脱。根根尘
尘周遍法界。皆成庄严净土矣。岂非十世古今始终
不离于当念。微尘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哉。我佛正
以一切众生病。在多知多见。若更立知见。而破知见。
反生知见。而病其知见也。是故但教彼一心持名。不
假观行。自成观行之功。不假破立。自成破立之因。若
于一心不乱之中。复作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等解。不
亦大失其一心不乱正旨乎。又况以寂照能所。止观
是非之名言分别。反惹起他五浊众生邪见邪缘。而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3a 页 X62-0213.png
误其自心清净现量之正法乎。

余所谓念佛之法。妙在全提。当人本心自性。不可思
议威力。使其念念愤烈。时时逼真。自然超越世间。以
获自在殊胜。岂不与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旨相参
哉或有信此言。是直指之妙。可以普摄三根而归正
觉。何净土莲花。乃有九品之次第乎。虽此一心自觉
圣智。法门元无等级。其如众生根性。有大小之别哉。
若能了此全提一心之旨。则知千红万紫不异春光。
万派千流皆同湿性。至于水涨船高。泥多佛大。又在
行力之勤惰。与信愿之浅深耳△当知。六道凡夫。必
须念此心佛。始得疾了生死。二乘声闻。必须念此心
佛。始得疾越偏空。大乘菩萨。必须念此心佛。始得疾
超法界。是故普贤长子。亦必念此心佛。始得圆满华
藏之庄严也。呜呼。如此自念心佛。须深信此不可思
议解脱法门。始得转身一路。身里出门之生机也。不
则正好参研云栖大师弥陀疏钞。其中融通藏海。透
彻化机。而广大悉备。无所不极其至矣。

** 佛日石雨方禅师(嗣湛然澄禅师)

师云。念佛有多种。有渐。有顿。有顿中渐。有渐中顿。如
今人油口念佛。虽然也不知观相。也不识西方。他后
直至善恶业报尽时。这一句油口弥陀。也用得著。若
是顿念的人。直下持名。或一日。或七日。念得一心不
乱。不独死后往生。即现身弥陀。全身显现。更有要识
念佛是谁的人。随念随扣。扣到无可扣处。忽然撞著。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3b 页 X62-0213.png
此便是顿中渐念的人。顿中顿者。也不管你西方东
土。也不管你静念散心。只要一句念得著。便是好手。
所谓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巳成
佛道。虽然古人为甚么。又道。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参。

** 越州西遁居士祁净迢(嗣三宜禅师)

公。字季超。居学校中。有出尘想。寻访知识。研穷个事
多年。既契旨乎言外。遂印心于三宜和尚。恶祖庭秋
晚袭其位者。多有解无行。因编宗门崇行录以励之。
每以净土一法作末后句。晨夕念佛。求生西方。为净
社。撰缘起云。净土一门。吾佛宣之于先。诸圣僧修于
后。其为度生死宝筏昭昭矣。自法运下衰。狂慧之流
起而扫之。方自负。高玄超越。不知巳入断常二见。而
莫之救也。请试言之。夫扫净土者。大抵引心净土净
之说。以为惟心净土巳耳。岂更有一土。为吾所往生
乎哉。盖以心为溪达空虚之心。而巳病于断。以土为
心外实有之土。而巳病于常。不知言心则山河大地。
正吾心也。心净则山河大地。正吾净心也。此之谓惟
心净土。而心净土净也。若如狂慧之徒。则但许有空
空之净心。而不许有即心之净土。是推土于心之外
矣。岂非外道之见乎。扫念佛者。大抵引有念成邪。无
念成圣之说。以为一念不生足矣。何更多此一念。以
执持名号乎。彼盖以为顽空灰灭之无。而巳病于断。
以念为实有自性之念。而巳病于常。不知妙无。原非
断灭。则妙有即妙无也。诸念。本无自性。则见性即无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3c 页 X62-0213.png
念也。此所谓圣邪之分。在有无之间也。若如狂慧之
说。则伹知灭念为无念。而不知即念之无念。是拨有
于无之外矣。又岂非外道之见乎。兹有悯此二念之
徒。慨然语予曰。世诚不乏盲修净土。不悟惟心土者。
然其病犹易治也。惟拾禅宗之馀唾。昧大慈之方便。
负莽荡之狂见。入外道之罥网。病在膏盲。治之较难。
故疗之须亟。吾将合禅净。融事理。挽颓风。报佛恩。公
其为我作缘起。告之众善。予曰。吾素志也。佛说净土
一门。乃大方便。速脱生死之妙法也。若能信得此念
佛者。即是弥陀法界全身。即是无量诸佛法界全身。
则弥陀接引愿力。即吾人念佛之力。吾人念佛之力。
即弥陀接引愿力。原无彼此。亦非感应。如大海中沤。
东没西涌。有何间隔。有何程途乎哉。盖此一念。原具
如是不思议神通妙用。惜乎。人人自有。不自知耳。若
于知生知死处。不能无疑。急宜深信。此一门将一句
弥陀。靠定如一座须弥山相似。八风万缘。推引不动
则念念是弥陀放光。时时是弥陀说法。永明云。万修
万人去。非欺我也。如或偶然失手。将一座须弥山。一
推推倒大地。平沉虚空粉粹。且道。诸佛弥陀。与大众
立在何处笑笑。

居士。又作净土偈小序云。常见狂慧之流。倚禅宗轻
净土。人谓其不识净土之旨也。余谓其正不识禅宗
之妙。夫既知禅宗。则淫坊酒肆。无非道场。岂七宝庄
严。独非道场乎。樵歌牧唱。皆演般若。岂金口宣扬。独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4a 页 X62-0214.png
非般若乎。粗言细语。皆第一义。岂执持名号。独非第
一义乎。古大老。即偶有呵斥念佛者。独不见其呵佛
骂祖耶。若见其斥念佛。便谓是扫净土。则呵佛祖。是
亦扫禅宗矣。是皆死于古人言句中者也。故吾谓真
悟禅宗之人。必圆禅净之旨。而不堕偏见。执偏见者。
必非悟禅之流也。

一壑子曰。衲僧行履。如空中鸟迹。水面鱼踪。有时
一口吞尽千佛万佛。有时千声万声不离这一佛。
其机其用。神妙难思。如博山老汉。得莲池法音。唱
无明曲调。和之者。有雪关訚觉浪盛等。以至散木
一枝。覆盖天下个个妙树。嘉猷深明的旨。刹刹见
如来。那伽常在定者。而瀛山更有云。持名念佛。以
一心不乱为宗。乃一种紧峭简捷工夫。妙在提头
知尾。就路还家。程途亿万。七日可期。往生一念。相
应圆顿。即名成佛。可谓寻龙捉脉。擒贼灭魁。径中
之径也。灵谷有云。念念摄六根。净极光通达。念念
不空过。能灭诸有苦。念念妙莲花。因果全一致。念
念无生忍。身心如幻化。念念心花开。九品齐见佛。
念念无量寿。元不住涅槃。念念法中王。于法常自
在。念念我全提。更无如佛者。嗟乎。灵谷之风翻巨
浪。瀛山之雪满长安。殆为学地中人。出一身冷汗。
透骨泌心去也。厥功厥德。岂浅鲜者哉。

* 云门宗

** 秀州本觉守一法真禅师(嗣圆照本禅师)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4b 页 X62-0214.png

师。江阴沈氏子。著澄江净土道场记云 天台凤师。
学智者教传于澄江人。既顺化矣。乃念兹世于诸度
门。孰为善巧最径要者。惟净土法门。为得其归。于是
资彼乐施。敬严像设。建立道场。教人修行念佛三昧。
与众祈向。仍属予以记之。予谓。净土之说。经论尚矣。
诸师训辨。亦巳详矣。报验间发。不吾欺也。世犹有疑
焉者。盖以无明自障。理事不融故。按法华云。若人散
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巳成佛道。况复一
心不乱。于此求生。何独不然哉。且见善不明。用心不
一。则彼虽世间万法。何往而不疑。何修而可至。独吾
佛之说也哉。要之惟当信受而巳。不应疑其有无也。
然则净土果有耶。曰。不也。果无耶。曰。不也。亦有亦无
耶。曰。不也。非有非无耶。曰。不也。是则净土果乌乎在。
离此诸见。即名净土。即见如来。若闻是说。不惊不怖
不畏。当知是人决定得生。而无所生。以非庄严而庄
严也。信心清净。一念华开。全体现前。众相具足。是心
即佛补处何疑。巳度生灭。得无量寿。其或于此未能
信解。馀方便中九品具在(云云)

** 越州天衣义怀禅师(嗣雪窦显禅师)

师。世业渔。母梦星陨于屋。巳而娠。儿稚时。坐船尾。得
鱼辄放去。父呵笞之。不为介意。长游京师。遂依景德
寺薙染。谒金銮善。不契。复谒叶县省。又不契。东游至
翠峰。谒明觉。觉问。汝名甚么。曰。义怀。觉曰。何不名怀。
义曰。当时致得。觉曰。谁为汝立名。曰受戒来十年矣。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4c 页 X62-0214.png
觉曰。汝行脚却费多少草鞋。曰和尚莫谩人好。觉曰
我也没量罪过你作么生。师无语。觉打曰。脱空漫语
汉出去。寻为水头。因汲水折担。忽悟。作投机偈曰。一
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下夺明珠。
一言勘破维摩诘。觉闻拊几称善。

师尝修净土。勤以励人。室中问学者云。若言舍秽取
净。厌此欣彼。则是取舍之情。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
则违佛语。修净土者。当如何修。众无语。复自答云。生
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又云。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
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 东京慧林宗本圆照禅师(嗣天衣怀禅师)

师。无锡管氏子。谒天衣。衣举天亲从弥勒内宫而下。
无著问云。人间四百年。彼天为一昼夜。弥勒于一时
中。成就五百亿天子。證无生法忍。未审。说甚么法。天
亲曰。秪说这个法。如何是这个法。师久而开悟。性喜
寝。鼻息齁齁。闻者厌之。白于衣。衣曰。此子。吾家精进
幢也。汝辈他日当依赖之。宋神宗最重师。尝召对。师
翛然自如。无所加损。出都日。王公贵人送者。车骑相
属。师诲之曰。岁月不可把玩。老病不与人期。惟勤修
勿怠。是真相为。闻者莫不感动 出世瑞光。开堂日。
集众击鼓。鼓旋于地。圆转震向。众惊却。有僧出曰。此
和尚法雷。震地之祥也。言毕。失僧所在。自是法席日
盛。众恒五百。师平居。密修净业。雷峰才法师。神游净
土。见一花殊丽问之。曰。待净慈本禅师耳。又资福曦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5a 页 X62-0215.png
公。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人诘其故。曰。吾定中见金
莲花。人言以俟本公。有问。师传直指。何得莲境标名。
答曰。虽在宗门。亦以净土兼修耳。后临终。安坐而逝。
谥圆照大师。

云栖大师赞曰。盖兼之义有二。足蹑两船之兼。则
诚为不可。圆通不碍之兼。何不可之有。况禅外无
净土。则即土即心。原非二物也。其圆照之谓乎。

** 杭州佛日明教契嵩禅师(嗣洞山聪禅师)

师。藤州镡津人。姓李。七岁出家。十三得度。明年受具
戒。十九游方。常夜顶戴观世音菩萨像。而诵其号。必
满十万乃寝。自是。世间经书章句。不学而能。得法于
洞山。作原教论十万馀言。以抗宗韩排佛之说。读者
畏服。后居永安兰若。著禅门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辅
教编。以万言书上进。宋仁宗嘉赏。令编次八藏。赐号
明教大师。晚住佛日山中。作怀净土诗云。

「 耽闲恋绿潭
 高超弄芳饵
 何事卑王侯
 其心越天地
 皇皇古皇道
 劳生自拘系
 不如归去来
 乘风拂衣袂」


「 金仙白玉京
 去去何缥缈
 楼台十二层
 玲珑汎云表
 银湟月为波
 万顷即池沼
 芙蕖发异葩
 佳音频伽鸟
 顿与人间遥
 所思空杳杳」


「 空虚澄远烟
 霁色含秋景
 思深每盘桓
 驻目西峰顶
 明月初团圞
 可照佳人影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5b 页 X62-0215.png
 美人来不来
 云霞渺林岭」


熙宁五年六月四日。晨兴写偈曰后夜月初明。吾今
独自行。不学大梅老。贪闻鼯鼠声。至中夜而化。阇维
不坏者五。顶耳舌童真。及常所持数珠。顶骨出舍利。
红白晶洁。状如大菽。

** 东京法云法秀禅师(嗣天衣怀禅师)

师。见李伯时善𦘕马。呵曰。汝士大夫以𦘕名。矧又𦘕
马。期人誇妙。妙入马腹中。亦足惧。伯时遂绝笔。师劝
𦘕观音赎过。黄鲁直。工艳词。师亦诋呵之。鲁直笑曰。
又当置我马腹耶。师曰。汝以艳语。动天下人淫心。不
止马腹。正恐生泥犁耳。黄悚然悔谢。遂信心求道。

示众云。参学人。难得明心见性。犹须念佛。礼佛以作
了事人活计何耶。盖为了手的人持诵。则业障愈了。
滞塞愈空。情识愈乾。心境愈寂。自性弥陀愈明。作用
愈大。机轮愈活。说法愈无碍。惟心净土愈显。愈广。愈
受用究竟。若到佛果极头田地也。只因圆满。得个自
性弥陀。惟心净土。非别有所加也。

** 东京法云善本大通禅师(嗣慧林圆照本禅师)

师。族董氏。汉仲舒之裔也。大父琪。父温。皆官于颍。遂
为颍人。母祷白衣大士。乃得师。及长博极群书。清修
无仕宦意。与弟善思。往京师地藏院。选经得度习毗
尼。东游至姑苏。礼圆照于瑞光。照特顾之。于是契旨。
经五稔益跻微奥。照令依圆通秀师。又尽其要。元丰
间。被旨住法云。赐号大通。僧问。宝塔元无缝。如何指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5c 页 X62-0215.png
示人。师曰。烟霞生背面。星月绕檐楹。曰如何是塔中
人。师曰。竟日不知清世事。长年占断白云乡。曰向上
更有事也无。师曰。太无厌生。问若论此事。譬如两家
著棋。学人上来请师一著。师曰。早见输了也。僧曰错。
师曰。是。僧曰。进前无路也。师卓拄杖一下曰。争奈这
个何。僧曰。秪如黑白未分时。又作么生。师曰。且饶一
著。问百尺竿头如何进步。师曰。险。曰便怎么去。又作
么生。师曰。百杂碎上堂。上不见天下不见地。逼塞虚
空。无处回避。为君明破即不中。且向南山看鳖鼻。掷
拄杖下座。后归杭州象坞。修净业。定中见阿弥陀佛。
示金色身。一旦告门人曰。止有三日在。至期趺坐念
佛。西向而化。

** 东京慧林怀深慈受禅师(嗣长芦信禅师)

师。寿春夏氏子。生而祥光现舍。文殊坚禅师。闻师始
生。往访之。师见坚辄笑。母许出家。十四割爱祝发。后
四年访道方外。依净照于嘉禾资圣。照举良遂见麻
谷因缘。问曰。如何是良遂知处。师若洞明。出住资福。
履满户外。蒋山佛鉴勤禅师。行化至茶退。师引巡寮。
到千人街坊。鉴问。既是千人坊为甚么。秪有一人。师
曰。多虚不如少实。鉴曰。恁么那。师赧然请益。鉴曰。资
福知是般事便休。师曰。某实未稳。望和尚不外。鉴举
倩女离魂话。反覆穷之。大豁疑碍。呈偈曰。秪是旧时
行履处。等闲举著便誵讹。夜来一阵狂风起。吹落桃
花知几多。鉴拊几曰。这底岂不是活祖意。未几住焦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6a 页 X62-0216.png
山。师谓修行捷径。无越净土。建西方道场。苦口劝众。
尝著念佛颂。

** 礼部杨杰无为居士(嗣天衣怀禅师)

居士。字次公。历参诸名宿。晚从天衣游。衣每引老庞
机语。令参究深造。后奉祠太山。一日鸡初鸣。睹日如
盘涌。忽大悟。乃别老庞偈曰。男大须婚。女大须嫁。讨
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书寄衣。衣称善。会芙容楷禅
师。公曰。与师相别几年。蓉曰。七年。公曰。学道来。参禅
来。蓉曰。不打这鼓笛。公曰。恁么则空游山水百无所
能也。蓉曰。别来未久。善能高鉴。公大笑。尝有云。大凡
学道之人。十二时中。尝须照顾。不见南泉道三十年。
看一头水牯牛。若犯人苗稼。擿鼻拽回。如今变成露
地白牛。裸裸地。放他不肯去。诸人长须著精采。不可
说禅道之时。便有个照带的道理。洗菜作务之时。不
可便无知也。如鸡抱卵。若是抛离起去。暖气不接。不
成种子。如今万境森罗。六根烦动。略失照顾。便致丧
身失命。不是小事。公弘阐西方教观。接引未来。多有
法语。垂后。

公。晚年绘弥陀丈六尊像。随行观念。将终之日。感佛
来迎。端坐而化。辞世偈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
太虚空中。之乎者也。或问公何往。公曰生西方去。或
难之曰。若生西方。则又错也。公曰。将错就错。西方极
乐。

云栖大师赞曰。读无为子颂。所谓参禅见性。而复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6b 页 X62-0216.png
以净土为归者也。至于将错就错一语。蕴籍不少。
呜呼。安得人间才士。咸就此一错也。

** 文正公范仲淹居士(嗣法宗道者)

公。字希文。读书长白山中。一日于寺中。得窖金。覆之
不取。及为枢密参知政事。语僧出金修寺。公宿传舍。
获故经一卷。名十六罗汉因果颂。藏经所未录也。付
诸梓而为序曰。此颂文。一尊者七首。皆悟本成佛之
言。予读之。一颂一悟。方知人世有无边圣法。大藏遗
焉。公守吴日。琅琊觉禅师谒之。留数日。赠以偈曰。连
朝共话释疑团。岂谓浮生半日閒。直欲与师閒到老。
尽收识性入玄关。时有宗道者。见雪窦后。超放自如。
后忽自检居寿春。不出。常口诵弥陀。以扫帚自净其
居。公往见之。问曰。住山多年。有何旨趣。宗曰。山中住。
独掩柴门无别趣。三个柴头品宇煨。不用援毫文彩
露。公曰。如何是西来大意。宗曰。云开山月露。雨过竹
风凉。又问。终日念佛。当过甚么。宗举扫帚作舞势。公
豁然领旨。常修净业。以养圣胎。临终之日。谓家人曰。
吾昨夜梦。池中莲花皆作金色。即当随师西去矣。泊
然而逝。

* 法眼宗

** 永明智觉延寿禅师(嗣天台韶国师)

师。馀杭王氏子。姿品异常。二严具备。禅净双修。尝辑
佛祖玄要。为宗镜录一百卷。中有四料拣。

一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6c 页 X62-0216.png
他去。谓单明理性。不愿往生。流转娑婆。则有退堕之
患。阴境者。于禅定中。阴魔发现也。如楞严所明。于五
阴境。起五十种魔事。其人初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
无上涅槃。迷惑无知。堕无间狱者。是也。

二曰。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
开悟。谓未明理性。但愿往生。乘佛力故。速登不退。

三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
佛祖。既深达佛法。故可为人天师。又发愿往生。速登
不退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四曰。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
依怙。既不明佛性。又不愿往生。永劫沉沦。何由出离。
欲超生死速登不退者。于此四种。择善行之。

师。生平乘大愿船。广度群品。世皆尊为宗门赤帜。净
土白眉。曾持法华经一万三千部。著诗偈赋等九十
七卷。度弟子一千七百人。授戒约万馀人。印施弥陀
塔四十万本。劝人礼念。放诸生命。不可胜数。声被异
国。高丽王。遣僧致书。叙门弟子礼。问道于师。受印记
者。三十六人。临终预知时至。晨起焚香告众。趺坐而
逝。茶毗。舍利鳞砌。塔于净慈山中。后有僧自临川来。
经年绕其塔。人问故。曰。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
王。勤致礼敬。审询其人。则曰此杭州永明寿禅师也。
凡死者。皆经冥府。此师巳径生西方上上品矣。王重
其德。故礼敬耳。阅世七十有二。坐四十二夏 师。昔
著神栖安养赋云。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7a 页 X62-0217.png

弥陀宝刹。安养嘉名。处报土而极乐。于十方而最清。
二八观门。修定意而冥往。四十大愿。运散心而化生。
尔乃毕世受持。一生归命。仙人乘云而听法。空界作
呗而赞咏。紫金台上身登。而本愿非虚。白玉毫中神
化。而一心自庆。详夫广长舌赞。十刹同宣。但标心而
尽契。非率意而虚传。地轴回转。天花散前。一念花开。
见佛而皆登妙果。千重光照。證法而尽厕先贤。考古
推今。往生非一。运来而天乐盈空。时至而异香满室。
一真境内现相。而虽仗佛威。七宝池中睹境。而皆从
心出。故知圣旨难量。感应犹长。变凡成圣而顷刻。即
迷为悟而昭彰。探出秘书。真是长生之术。指归净刹。
永居不死之乡。更有出世高人。处尘大士。焚身然臂
以发行。挂胃捧心而立轨。仙乐来迎而弗从。天童请
命而不喜。或火烈山顶。光明境里。绝闻恶趣之名。永
抛胎狱之鄙。眼开舌固而立验。牛触鸡鹐而忽止。处
铁城而拒王敕。须徇丹心。坐莲台而赖佛恩。难抛至
理。其或诽谤三宝。破坏律仪。逼风刀解体之际。当业
镜照形之时。忽遇知识现不思议。剑林变七重之行
树。火车化八德之莲池。地狱消沉。湛尔而怖心全息。
天花飞引。俄然而化佛迎之。慧眼明心。香炉堕手。应
谶而莲花不萎。得记而宝林非久。奇哉。佛力难思。古
今未有。

问。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一念不生。天真顿朗。
何得唱他佛号。广诵馀经。高下轮回。前后生灭。既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7b 页 X62-0217.png
妨禅定。但徇音声。水动珠昏。宁当冥合。

答。夫声为众义之府。言皆解脱之门。一切趣声。声为
法界。经云。一一诸法中。皆含一切法。故知一言音中。
包罗无外。十界具足。三谛理圆。何得非此重彼。离相
求真。不穷动静之源。遂致语默之失。故经云。一念初
起。无有初相。是真护念。未必息念消声。方冥实相。是
以庄严门内。万行无亏。真如海中。一毫不舍。且如课
念尊号。教有明文。唱一声而罪灭尘沙。具十念而形
栖净土。拯危拔难。殄障消冤。非但一期暂拔苦津。托
此因缘。终投觉海。故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
能解。但令念声相续。自得往生佛国。智论云。譬如有
人初生堕地。即如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以
用施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称一佛声。其福过彼。增
一阿含经云。若有众生。善心相续。称佛名号。如一𤚼
牛乳顷。所得功德。过不可思议。无能量者。华严经云。
住自在心念佛门。知随自心所有欲乐。一切诸佛现
其像。故宝王论云。浴大海者。巳用于百川。念佛名者。
必成于三昧。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
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后。心佛双亡。双
亡定也。双照慧也。定慧既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
不心。心佛既然。则万境万缘。无非三昧也。谁复患之。
于起心动念。高声称佛哉。故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
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
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7c 页 X62-0217.png
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生于净土。群疑
论云。问。名字性空。不能诠说诸法。教人专称佛号。何
异说食充饥乎。答。若言名字无用。不能诠诸法体。亦
应唤火水来。是知。筌蹄不空。鱼兔斯得。故使梵王启
请转正法轮。大圣应机。弘宣妙旨。人天凡圣。咸禀正
言。五道四生。并遵遗训。听闻读诵。利益弘深。称念佛
名。往生净土。亦不得唯言名字虚假。不有诠说者乎。

问。行道念佛与坐念。功德如何。并礼拜有功德耶。

答。譬如逆水张帆。犹云得往。更若张帆顺水。速疾可
知。坐念一声。尚乃八十亿劫罪消。行念功德。岂知其
量。若礼拜。则屈伏无明。深投觉地。致敬之极。如树倒
山崩。业报差别经云。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
一尘一转轮王位。获十种功德。一者得妙色身。二出
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诸佛护念。五具大威仪。六众
人亲附。七诸天爱敬。八具大福报。九命终往生。十速
證涅槃。达自心虚通无阂。随心现量。礼于一佛。即礼
一切佛。礼一切佛。即是礼一佛。以佛法身体用融通
故。礼一拜。遍通法界。如是香华种种供养。例同于此。
六道四生。同作佛想。文殊云。心不生灭故。敬礼无所
观。内行平等。外顺修敬。内外冥合。名平等礼。略引祖
教。理事分明。不可灭佛意而毁金文。据偏见而伤圆
旨。

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
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欣厌情生。何成平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8a 页 X62-0218.png
等。

答。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
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
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
生极乐净佛土中。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著境秪
堕所缘境中。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又平等
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观浅
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
菩萨道。起信论云。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
弱。以住于此婆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
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
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
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阿弥
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常见佛故。
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
住正定故。往生论云。游戏地狱门者。生彼国土。得无
生忍巳。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以此因缘。
求生净土。

问。一生习恶积累因深。如何临终十念顿遣。

答。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作
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勇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
名为大心。及诸根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
健。故知善恶无定。因缘体空。迹有升沉。事分优劣。真
金一两。胜百两之叠华。爝火微光。爇万仞之𧂐草。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8b 页 X62-0218.png

师又云。深嗟。末世诳说一禅。只学虚头。全无实解。步
步行有。口口谈空。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
果。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生
遭王法。死陷阿鼻。受得地狱。业消又入畜生饿鬼。百
千万劫。无解脱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为正。若
不自忏自悔。自度自修。诸佛出来。也无救你处。(须如垂死
时。心决定勇猛。而后可)。

问。伹见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系念彼佛。求生他
方。

答。真修行人。应自审察。如人饮水。冷煖自知。今存龟
鉴。以破多惑。诸仁者。当观自巳行解。见性悟道。受如
来记。绍祖师位。能如马鸣龙树否。得无碍辩才。證法
华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说皆通。行解兼修。能如
忠国师否。此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劝往生。盖是自
利利他。岂肯误人自误。况大雄赞叹。金口丁宁。希从
昔贤。恭禀佛敕。定不谬悟也。仍往生传所载。古今高
士事迹。显著非一。宜勤观览。以自照知。又当自度。临
命终时。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自无始来。恶业重障。
定不现前。此一报身。定脱轮回否。三涂恶道异类中
行。出没自由。定无苦恼否。天上人间。十方世界。随意
寄托。定无滞碍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
其未也。莫以一时贡高。却致永劫沉沦。自失善利。将
复尤谁。呜呼哀哉。何嗟及矣。

问。心外无佛。见佛是心。云何教中。说有化佛来迎。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8c 页 X62-0218.png
生诸净土。

答。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以化即
真。真应一际。即不来不去。随应物心。又化体即真。说
无来去。从真流化。现有往还。即不来相而来。不见相
而见也。不来而来。似水月之顿呈。不见而见。犹行云
之忽现。

问。如上所说。真体即湛然不动。相即不来而来。正
是心外有他佛来迎。云何證自心是佛。

答。此乃是本愿功德力故。令彼有缘众生。专心想念。
能令自心见佛来迎。不是诸佛实遣化身而来迎接。
但是有缘。时机正合。能令自心见佛来迎。则佛身湛
然常寂。无去无来。众生识心。托佛本愿力。一念变化。
有去有来。如镜面像。似梦施为。镜中之形。非内非外。
梦中之事。不有不无。但是心生。非关佛化。

问。心外无法。佛不去来。何有见佛及来迎之事。

答。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
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般舟三昧经云。如人梦见
七宝。亲属欢喜。觉巳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此
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
佛两亡。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阂。即无去
来。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
亦不去。感应道交。唯心自见。遮那佛土。匪局东西。若
正解了然。习累俱殄。理量双备。亲證无生。既历圣阶。
位居不退。即不厌生死苦。六道化群生。如信心初具。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9a 页 X62-0219.png
忍力未圆。欲拯沉沦。实难俱济。无船救溺。翅弱高飞。
卧沉痾而欲离良医。处襁褓而拟抛慈母。久遭沉坠。
必死无疑。但得陷巳之虞。未有利他之分。又按诸经
云。生安养者。缘强地胜。莲华化生。顿生如来之家。尽
受菩提之记。触耳常闻大乘之法。差肩皆邻补处之
人念念虚玄。心心静虑。烦恼𦦨灭。爱欲泉枯。尚无恶
趣之名。岂有轮回之事 如上略述法利无边。圣境
非虚。直谈匪谬。何乃爱河浪底。沉溺无忧。火宅𦦨中。
焚烧不惧。密织痴网。浅智之刃莫能挥。深种疑根。汎
信之力焉能拔。遂即甘心伏意。幸祸乐灾。却非清净
之邦。顾恋恐畏之世。燋蛾烂茧。自处馀殃。笼鸟鼎鱼。
翻称快乐。故知佛力不如业力。邪因难趣正因。且未
脱业身。终萦三障。既不爱莲台化质。应须胎藏禀形。
若受肉身。全身是苦。既沉三界。宁免轮回。今于八苦
之中。略标生死二苦。一生苦者。揽精血为体。处生熟
藏中。四十二变。而成幻质。上压秽食。下薰臭坑。饮冷
若冰河。吞热如炉炭。宛转迷闷。不可具言。及至生时。
众苦无量。触手堕地。如活剥牛皮。逼窄艰难。似生脱
龟壳。衔冤抱恨。拟害母身。才触热风。苦缘顿忘。婴孩
痴騃。水火横亡。脱得成人。有营身种。业田既熟。爱水
频滋。无明发生。苦芽增长。胶粘七识。笼罩九居。如旋
火论。循环莫巳。二死苦者。风刀解身。火大烧体。声虚
内颤。魄悸魂惊。极苦并生。恶业顿现。千愁郁悒。万怖
慞惶。乃至命谢气终。寂然孤逝。幽涂黯黯。冥路茫茫。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9b 页 X62-0219.png
与昔冤雠。皎然相对。号天扣地。求脱无门。随业浅深。
而历诸趣。或倒生地狱。或阴受鬼形。忍饥渴而长劫
号咷。受罪苦而遍身燋烂。未脱二十五有。善恶之业
靡亡。追身受报。未曾遗失。生死海阔。业道难穷。声闻
尚昧出胎。菩萨犹昏隔阴。况具缚生死底下凡夫。宁
不被生苦所羁。死魔所系。祇由不信佛经。后世为人。
更深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是故我说无量寿佛
国土。易往易取。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当知自行难圆。
他力易就。如劣士附轮王之势。飞游四天。凡质假仙
药之功。升腾三岛。实为易行之道。疾得相应。慈旨叮
宁。须铭饥骨。

问。六念法门。十种观相。虽称助道。徇想缘尘。瞥起
乖真。何如净念。

答。无念一法。众行之宗。微细俱亡。惟佛能净。故经云。
三贤十圣住果报。惟佛一人居净土。况居凡地。又在
初心。若无助道之门。正道无由独显。且六念之法。能
消魔幻。增进功德。扶策善根。十观之门。善离贪著。潜
清浊念。密契真源。皆入道之要津。尽修禅之妙轨。似
杖有扶危之力。如船获到岸之功。力备功终。船杖俱
舍。

问。庞居士云。事上说佛国。此去十万里。大海渺无
边。动即黑风起。往者虽千万。达者无一二。忽遇本
来人。不在因缘里。如何通会。而證往生。

答。若提宗考本。尚不说有佛有土。岂言达之不达乎。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19c 页 X62-0219.png
所以天真自具。不涉因缘。匪动丝毫。常冥真体。若约
事论。故非一等。九品往生。上下俱达。或游化国。见佛
应身。或生报土。睹佛真体。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经
劫而方證小乘。或利根钝根。或定意散意。或悟迟速。
根机不同。或华开早晚。时限有异。今古具载。凡圣俱
生。行相昭然。明證目验。故释迦世尊。亲记文殊。当生
阿弥陀佛土。位登初地。大经云。弥勒菩萨问佛。未知
此界有几许不退菩萨。得生彼国。佛言。此娑婆世界。
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皆得往生。香台宝树。易到无
人。火车相见。一念改悔者。尚乃往生。况戒定慧薰修
行道力。终不唐捐。佛梵音声。终不诳人。称赞净土经
云。十方恒河沙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大千。證得往
生。岂虚搆哉。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
了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

答。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
如修定习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伹念名号。众善资熏。
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
之间。常面西向。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
苦翘诚。无诸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
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速證无生。广度含识。绍
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如或言行不
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
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0a 页 X62-0220.png
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有因。临终是果。应预
因实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故也。如要
临终十念成就。但预办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时念
念不亏。即无虑矣。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
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若一念心瞋恚邪
淫。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闇蔽。即畜生
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
即天业。證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
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即香台
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
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是以离自心源。更无别体。华
严经云。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众生心净故。得见
清净刹。大集经云。欲净汝界。但净汝心。故知。一切归
心。万法由我。欲得净果。但行净因。如水性趋下。火性
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

云栖老人赞曰。永明。佩西来直指心印。而刻意净
土。自利利他。广大行愿。光昭于万世。其下生之慈
氏欤。其再生之善导欤。

* 沩仰宗

** 杭州无著文喜禅师(嗣仰山寂禅师)

师。嘉禾语溪人。姓朱氏。生而有异志。七岁出家。常习
律听教。后谒大慈山性空禅师。空曰。子何不遍参乎。
师直往五台山华严寺。至金刚窟礼谒。遇一老翁牵
牛而行。邀师入寺。翁呼均提。有童子应声出迎。翁纵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0b 页 X62-0220.png
牛。引师升堂。堂宇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绣墩命坐。翁
曰。近自何来。师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师
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众。师曰。或三百。或
五百。师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
圣同居。师曰。多少众。翁曰。前三三。后三三。翁呼童子。
致茶并进酥酪。师食之。觉心意开爽。翁拈起玻璃盏。
问曰。南方还有这个否。师曰。无。翁曰。寻常将甚么吃
茶。师无对。师睹日色稍晚。遂问翁。拟投一宿。得否。翁
曰。汝有执心在。不得宿。师曰。某甲无执心。翁曰。汝曾
受戒否。师曰。受戒久矣。翁曰。汝若无执心。何用受戒。
师辞退。翁令童子相送。师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
多少。童召大德。师应诺。童曰。是多少。师复问曰。此为
何处。童曰。此金刚窟般若寺也。师悽然悟彼翁者即
文殊也。不可再见。即稽首童子。愿乞一言为别。童说
偈曰。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
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言讫。均提与寺俱隐。但见
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师子往来。忽有白云。自东方
来。覆之不见。师因驻锡五台。后参仰山。顿了心契。令
充典座。文殊尝现于粥镬上。师以搅粥篦便打曰。文
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殊乃说偈曰。苦瓠连根苦。甜
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一日有异僧。来
求斋食。师减巳分馈之。仰山预知。问曰。适来果位人
至。汝给食否。师曰。辍巳回施。师曰。汝大利益。

师。阅经论。慕文殊发愿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0c 页 X62-0220.png
碍。愿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矢心净土。每示人云。参
禅乃悟明心地。吾之心地既明。即明佛之心。是先得
弥陀之心也。便当修诸行门。求生净土。备其庄严。全
其受用。谓之得后智。方成一尊古佛。盖真理即悟而
顿圆。妄情息之而渐尽。顿圆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
体巳全。渐修如长养成人。多年而志气方立。所以目
前能横说竖说。棒喝圆相。机辩自在者。或遇逆顺境
界。不知不觉。对境生心。故习难忘。未免渗漏。如云予
四十年用心。尚有走作处。此古人诚谛之语。而不自
欺欺人者也。高处正在于此。欲违生死之恶缘。须认
菩提之捷径。耑心念佛。为前途要津。乃末后之关键
也。因此略明其义。有二。

一称名念。如观佛三昧经云。文殊白佛言。我念过去
世。常生净土。得百千亿念佛三昧门。又文殊说般若
经云。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
系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
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现在诸佛。何以故。念
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皆成一如。成最正
觉。如是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于念念中。观
眉间白毫之相。右旋婉转。犹如秋月。内外通明。如白
琉璃筒。亦如暗中明星。观成不成。皆灭九十亿那由
他恒河沙微尘数劫生死重罪。常蒙摄授也。而况句
句分明。心心返照者乎。二实相念。文殊菩萨云。不生
不灭。不去不来。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1a 页 X62-0221.png
观佛亦然等。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
最胜。一切诸佛身。惟是一法身。念一佛时。即念一切
佛。无一土不净矣。

师曰。衲子家。具大根器。获大彻悟。而复求生净土。为
圆普贤万行。祈早成佛果者也。教中云。先悟毗卢法
界。后入普贤行门。如善财参文殊。殊作象王回顾。而
善财言下顿彻。末后见普贤。为说十大愿王。导归极
乐。圆满万行者。此一大榜样也。是以悟达之士。尚须
念佛求生安养。生安养者。得不退地。即證诸大三昧。
发种种神通。现无量身。持无量香花。往无量世界。供
养无量诸佛。叹赞无量诸佛。向无量诸佛前礼敬。忏
悔一切罪障。随喜一切功德。请转一切法轮。劝一切
诸佛。久住世间。常随一切诸佛。学甚深法。恒顺一切
众生。皆获饶益。所作功德。普皆回向。如是等普贤行
门。悉得圆满。即造道场。降伏魔军。为大法王。随类度
生。似善财童子。分身无数百俱胝。智慧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也。何如。

师。将顺寂。告众趺坐而化。白光照室。竹木同色。塔于
灵隐山之西坞。后遭𡨥发师塔。肉身不坏。爪发俱长。
钱武肃王异之。重加封󰢍。

* 古尊宿

** 小傅白居易香山居士

公。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宝戒。牧杭州。访鸟
巢和尚。乃问。禅师坐处甚危险。师曰。老僧有甚危险。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1b 页 X62-0221.png
侍郎险尤甚。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
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
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
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公遂作礼而
去。凡守任处。多访祖道。凡为文。动关教化。无不赞美
佛乘。命工绘西方净土景。顶礼发愿。以偈赞曰。极乐
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
生无量寿佛所。

公。在东林寺。临水坐。有诗云。昔为东掖垣中客。今作
西方社里人。手把杨枝临水坐。闲思往事似前身。

** 潞公文彦博居士

公。字宽夫。及第守洛阳。尝致斋往龙安寺。瞻礼圣像。
忽见像坏堕地。略不加敬。但瞻视而出。傍有僧曰。何
不作礼。公曰。像既坏。吾将何礼。僧曰。先德道。譬如官
路土。人掘以为像。智者知路土。凡人谓像生。后时官
欲行。还将像填路。像本不生灭。路亦无新故。公闻之
有省。由是慕道。甚力念佛。期生净土。晨香夜坐。每发
愿曰。愿我尝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成了心宗。广度诸
含识。每见一切人。劝令念佛。誓结十万人。缘同生净
土。如如居士。有颂赞曰。知公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
十万缘。不为一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公临终。
安然念佛而化。

** 侍郎王古居士

公。字敏仲。东都人。禀性仁慈。大弘佛教。祖父七世。戒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1c 页 X62-0221.png
杀放生。尊宿丛林渊薮。尝过谒论道。参黄龙翠岩晦
堂杨岐辈。深契宗旨。又慕净土法门之胜。作直指净
土决疑集三卷。又纂集诸经论。备陈往生净土要门。
精勤念佛。数珠未尝去手。有僧神游净土。见侍郎与
葛繁大夫同在焉。公有云。弥陀心内众生。新新摄化。
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往生。托质莲胎。不离当处。神超
多刹。岂出身心。念本性之无量光。本来无念。生唯心
之安养国。真实无生。自庐山诸贤之后。继此道以助
扬者。惟公与杨次公著名。皆生安养。

** 国学王日休龙舒居士

公。字虚中。为国学进士。作六经训传数十万言。一旦
捐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为西方归乎。参黄
龙径山。有契。尝修净业。年六十。布衣蔬茹重趼千里。
以之诲人。閒居持戒甚严。坐必宴寂。卧必冠带。面目
奕奕有光。曰课千拜。夜分乃寝。作净土文劝世。将卒
三日前。遍别亲识。有不复相见之语。至期。读书罢。如
常礼念。忽厉声称阿弥陀佛。唱言佛来迎我。屹然立
化。如植木矣。邦人有梦二青衣引公西行者。自是家
家供事云。

居士曰。真性如镜。一切有生者如影。是真性中。所现
之影也。影有去来。而镜常自若。众生有生灭。而真性
如如。生灭既除。真性乃现。所谓野色更无山隔断。天
光直与水相连。

居士曰。孟子。谓夫仁者亦在乎熟之而巳矣。故君子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2a 页 X62-0222.png
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能尔也。
则无所往而不为仁矣。修净土者亦然。凡起居饮食。
语默动静。皆不忘净土。则此身虽居五浊。而其心巳
在净土矣。楂庵云。落日之形似鼓悬。跏趺端坐面西
边。身虽未到华池上。先送心归极乐天。正此之谓也。

** 侍制了翁陈瓘居士

公。字莹中。南剑人。少登上第。居官鲠直。后谥忠肃。常
谪守台州。叩天台宗旨。甚契。及谒灵源清公。执闻见
以求解会。清曰。执解为宗。何日偶谐。公乃开悟。寄师
偈曰。书堂兀兀万几休。日暖风柔草木幽。谁识二千
年底事。如今只在眼睛头。公撰四明延庆净土记。备
陈西方因果念佛三昧。常与人谈惟心净土。略云。释
迦文方便至深。阿弥陀说法无间。解脱长者。不往安
乐土。普贤大士。亲睹无量光。向实际之中。要在不往
而往。于方便之内。何妨去巳还来。机熟感深。足须成
办。

** 丞相钱象祖止庵居士

居士。字公相。钱塘人。问道于保宁全禅师。又参护国
此庵元禅师。师曰。欲究此事。须得心法两忘乃可。法
执未忘。契理亦非悟也。公曰。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如
何。师曰。本自无疮。勿伤之也。公涣然有得。自左丞相
归。日修净业。一旦示微疾。书偈曰。菡萏香从佛国来。
琉璃地上绝纤埃。我心清净超于彼。今日遥知一朵
开。后三日。僧有问疾者。公曰。我不贪生。不怖死。不生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2b 页 X62-0222.png
天。不为人。惟求生净土耳。言讫。跏趺而逝。后有人梦
空中云。钱丞相巳生西方莲宫。为慈济菩萨。

** 司谏江公望居士

公。字民表。钓台人。智识高朗。蔬食清修。为谏官。直言
无讳。名著一时。酷嗜宗门。参善知识有会处。晚年专
修净业。且石刻所著念佛方便文。以醒世。尝书于家
塾云。利根之人。念念不生。心心无所。六根杳寂。诸识
销落。法法全真。门门绝待。瞥尔遂成真如实观。初机
后学。一心摄念。如来即使营办家事。种种作务。亦自
不相妨碍。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过旬日。便成
三昧。是故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展之流。善观方便。

公有子。早亡。托梦云。大人修道。功业巳成。冥府有金
字额。题云 严州江公望。身居言责。志慕苦空。躬事
焚修。心无爱染。动静不违佛法。语默时契宗风。名脱
阎浮。身归净土。后知广德军。一旦无疾面西。端坐而
化。

一壑子曰。盖举缘即用而忘机得体。混融境致而
暗合机轮。如月落潭无影。云生山有衣者。沩仰家
风也。若夫法眼门庭。箭锋相拄。句意合机。重重华
藏交参。一一网珠圆莹。以至风柯月渚。显露真心。
烟霭云林。宣明妙法。故永明寿禅师。出宗镜录。合
禅净为一家。而无著喜禅师。慕五台风。示念佛有
二义。更若古尊宿白香山钱止庵等。莫不了了于
个中。复尔慇慇乎净土。是知。参禅向千蹊万径里。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2c 页 X62-0222.png
得一条直路。到家甚便矣。然到家之后。贫从自寠。
富从自钜。苟无制驭折衷之法。则无明习气。淘汰
不净。情根识蒂。黏带不清。殊乏精扃严键。远到深
蟠。所以贵念这一句佛。声声唤醒主人翁。直欲情
念乾枯。心境俱寂。方是个露地白牛。古德云。见道
方修道。正此意也。况乎念佛为甚深法门。念得心
垢脱去一分。则智光显现一分。便见一佛出世。脱
去无量心垢。显现无量智光。照见无量诸佛。于是
念无穷尽。證法亦无穷尽。皆由佛为总持一切法
故耳。有志之士。切勿儱侗。将赵州一转语。作休免
牌。可怜他错认赵州作用。未曾觑著古人同一鼻
孔出气者在。

* 古今尊宿

** 庐山东林慧远圆悟大师(莲宗始祖)

师。雁门人。性贾氏。博综六经。尤善庄老。闻道安法师
讲般若经。豁然大悟。遂与弟慧持。投簪落发。常以大
法为巳任。安叹曰。使道流中国者。其在远乎。师至浔
阳。爱庐山閒旷。可以息心。举杖叩地曰。有泉当住。忽
泉涌出。感山神现梦。一夕雷雨。材木自至。太守惊异。
奏立东林寺。名其殿曰神运。师闻陶九州得文殊瑞
像。溺于江者多年。遂至江滨虔祷。像果浮出。迎供殿
中。每谓入道要门。惟念佛为最。与高僧钜儒百四十
人结莲社。以修净业。六时礼诵西方三圣。三十年迹
不入俗。送客以溪为界。若越界即有虎鸣。因号虎溪。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3a 页 X62-0223.png
师克勤净土。入定于般若台一十八日。见莲池会上
佛菩萨等。水流光明。演说妙法。佛言。汝七日后。当生
我国。出定谓门人曰。吾始居此。三睹圣相。今复再见。
往生净土决矣。至期。端坐入寂。太守与诸弟子。奉全
身葬于西岭。谥正觉大师凝寂之塔。师著念佛三昧
诗序云。念佛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
一不挠。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
无幽不彻。斯二者。乃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
是故靖恭閒宇。而感物通灵。御心惟正。动而入微。此
假修以凝神。积习以移性。犹或若兹。况夫尸居坐忘。
冥怀至极。智落宇宙。而闇蹈大方者哉。请言其始。菩
萨初登道位。甫窥玄门。体寂无为。而无弗为。及其神
变也。则令修短革常度。巨细互相违。三光回景。以移
照天地。卷而入怀矣。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
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神体合变。应不
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
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
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相湛一。清明自
然。察夫玄音之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
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以兹而观。一觌之感。乃发
久习之深覆。豁昏俗之重迷。若以匹夫众定之所缘
故。不得语其优劣。居可知也。是以奉诚诸贤。咸思一
揆之契。感寸阴之颓影。惧来储之未积。于是。洗心法
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宵惟勤。庶夫贞诣之功。以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3b 页 X62-0223.png
通三乘之志。临津济物。与九流而同往。仰援超步拔
茆之兴。俯引弱进垂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
徒文咏而巳哉。

** 南岳慧思禅师

师。武津人。姓李氏。顶有肉髻。一夕梦梵僧劝出家。即
辞亲入道。及受具戒。习坐禅。日一食。闻北齐慧文禅
师。道法大行。乃往事之。授以心观之诀。三七日巳。放
身倚壁。豁然大悟。获宿智通。得法华三昧。偈曰。顿悟
心源开宝藏。隐显灵通现真相。独行独坐常巍巍。百
亿化身无数量。纵令逼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
可笑物兮无比况。口吐明珠光晃晃。寻常见说不思
议。一语标名言下当。师至南岳衡阳。值一处林泉胜
异。语众云。吾前身居此。今当复为寺。俾掘之。基址犹
存。道化弥盛。当发愿往生。梦感弥陀说法。瓶水自满。
灵瑞重重。陈主致敬。称为大禅师。志公令人传语曰。
何不下山化度众生。目视云汉作么。师曰。三世诸佛。
被我一口吞却。何处更有众生可化。其机用如此。将
顺寂。集门人曰。汝当不惜身命。常修法华般舟念佛
三昧。方等忏法。无常迅速。宜各勉之。端坐唱佛来迎。
合掌而逝。异香满室。颜色如生。

** 天台修禅智者大师

师。字德安。姓陈氏。颖川人。诞时祥光烛邻。目重瞳。眉
八彩。肤不受垢。自少见像必礼。遇僧必拜。十八出家。
性乐习禅。通法华奥典。后往礼南岳思大禅师。思曰。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3c 页 X62-0223.png
昔灵鹫同听法华经。今复来矣。即示以普贤道场四
安乐行。师入观三七日。诵经至药王品曰。是真精进。
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见灵山一会。俨然未
散。以所證白思。思曰。非汝弗證。非吾莫识。此乃法华
三昧前方便。初旋陀罗尼也。汝可传灯。莫作最后断
佛种人。于是。弘法金陵。屈伏名匠。晚入天台。降魔进
行。两朝君臣。恭禀盛化。炀帝尊师。号为智者。开拓鸿
基。傋立一家教观。笃志西方。劝人进修净业。所有著
述。皆门人灌顶。日记万言。而编结之。总目为天台教。

师云。诸佛教理既明。非观行无以复性。乃依一心三
谛之理。(真俗中)示三止三观。一一观心。念念不可得。先
空次假后中。离二边而观一心。如云外之月者。此乃
别教之行相也 又云。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
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故一中一切中。
无假无空而不中。空假亦尔。即圆教之行相也。

行者。念佛之时。意根为因。白毫圆光为缘。所起之念。
即所生法。谛观念佛心起。即是假名。体之即空。洞鉴
此心。有如来藏。离边显中。若根若尘。并是法界诸佛
众生。一念普应。即边而中。无佛无念。此乃大乘圆修
三观念佛法门也。可谓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
真实相 厥后。大弘台教者。称四明尊者法智大师
为第一。

尊者。法名知礼。述妙宗传教观。常燃四指供佛。求
生西方。更欲焚身归净土。杨亿文公。致书苦劝住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4a 页 X62-0224.png
世。数年后。于岁旦。建光明忏。期七日内往生。至五
日。召众说法。骤称佛号数百声。奄然坐化。赵清献
公抃。为塔铭。

有策众观行云。观虽深妙。本被初心。若能进功。何
忧不就。纵未入品。为因亦强。生至彼邦。得预大会。
所见依正。微妙难思。速入圣阶。度生亦广。永异事
善及小乘行。得往生者。如此土人宿圆修者。于诸
座席。见相殊常。闻法易悟。以此类彼。功在妙宗。但
为戒福不精。无往生愿。故在秽土。闻法入真。须惧
娑婆不常值佛。纵遇善友。色心不胜。难发我心。况
尘境粗强。诚为险处。故虽外加事忏。内勤理观。正
助双行。加愿要制。必于宝刹。速證无生。

智者。化缘既毕。至新昌大石佛前。示疾。唱观无量寿
佛经题竟。复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
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
圣行道力者乎。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言讫。
唱三宝名。趺坐而逝。如入三昧。

** 淀山白莲子元慈照宗主

师。自号万事休。昆山茅氏子。母柴氏。梦佛入门而生。
因名佛来。父母早亡。投本州延祥寺出家。习止观禅
法。一日闻鸦声。颂曰。二十馀年纸上寻。寻来寻去转
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叫。始信从前错用心。于是。发广
度愿。慕庐山莲社遗风。劝人念佛。代为法界众生。礼
佛忏悔。祈生安养。后往淀山湖。创白莲忏堂。勤修净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4b 页 X62-0224.png
业。述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开示莲宗眼目。逆顺境
中。未尝动念。随方劝化。即成颂文。目曰西行集。又著
弥陀节要。證道歌。风月集。行世。宋高宗。诏至德寿殿。
说净土法。特赐净业导师慈照宗主。尝发誓言。愿大
地人。普觉妙道。以四字为定名之宗。导人专念弥陀。
回生净土。风化大振。后于铎城。告众曰。吾化缘巳毕。
时当行矣。言讫。合掌示寂。茶毗。舍利无数。塔于松江。
谥最胜之塔。

师云。上根智人。悟此深理。当运虚空平等心。无我人
众生寿者相。知无我人。谁受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
死。是名离相念佛三昧。是则念念弥陀出世。处处极
乐现前。如此念者。无念之念。念则真如。无生之生。生
则实相。无一法本有。无一法始成。自他互收。事理无
碍。尘尘具足。刹刹全彰。

师云。念佛人。临终有三疑。不生净土。一者。疑我生来
作业极重。修行日浅。恐不得生。二者。疑我欠人债负。
或有心愿未了。及贪嗔痴未息。恐不得生。三者。疑我
虽念弥陀。临命时。恐佛不来迎接。有此三疑。因疑成
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念佛之人。切要谛信佛经
明旨。勿生疑心而巳。

*** 临终四关

师云。凡夫虽有信心念佛缘。为宿业障重。合堕地狱。
乘佛力故。于床枕间。将轻换重。若也无智人。不了此
事。却言我今念佛。又有病若。反谤弥陀。因此一念恶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4c 页 X62-0224.png
心。径入地狱。此是一关也。

二者。虽则持戒念佛缘。
为口谈净土。意恋娑婆。不求出世善根。怕死贪生。呼
神唤鬼。缘此心邪。无佛摄护。因慈流浪堕落三涂。是
二关也。

三者或因服药。须用酒鯹。或被亲情递相
逼劝。此人无决定信。丧失善根。临终追赴王前。任王
判断。是为第三关也。

四者。临终之际。系缀资财。爱
恋眷属。失却正念。堕鬼趣中。守护家庭。宛如在日。是
为四关也。是以修净土者。当蠲浮思妄想。念念弥陀。
全身放下。但能坚此一念。便可碎彼四关。则净土非
遥矣。

** 仙潭法镜若愚禅师

师。居云川。建无量寿阁。劝道俗念佛。精勤三十年。与
则章禅师为友。参念佛公案有省。尝作偈曰。空里千
山罗网。梦中七宝莲池。踏得西方路稳。更无一点狐
疑。将顺世。梦一神人告曰。汝同学则章。得普贤行愿
三昧。巳生净土。彼正待汝耶。师乃沐浴更衣。端坐对
众云。净土现前。吾当行矣。书偈而化。

偈曰。

本是无
家可得归。云边有路许谁知。溪光摇落西山月。正是
仙潭梦断时。

** 庐山善法普度优昙宗主

师。丹阳蒋氏子。家世事佛。弱冠出家。初参龙华宝山
慧禅师。深器之。后历叩诸方。得省。述念佛警要。为莲
宗宝鉴十卷。天童东岩圆应日禅师。深加叹赏。继开
法于京都法王寺。灌顶国师捧其书。呈进御览。降旨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5a 页 X62-0225.png
称美。有开导人天。续佛慧命。融真混俗。振复东林之
语。

师。示众云。盖闻。恒河沙数众如来。弥陀第一。十方微
尘诸佛刹。极乐是归。净土为解脱之门。念佛乃正心
之要。故知。集群贤而结社。有其旨焉。指西方而示人。
端其趣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从闻思修登三摩地。
凭信行愿入法界门。是以一兴念而万灵知。信心生
而诸佛现。才称宝号。巳投种于莲胎。一发菩提。即标
名于金地。有缘斯遇。自悟自修。浅信不持。大愚大错。
八十亿劫之重罪。廓尔烟消。十万亿刹之遐方。倏如
羽化。想念专注。即观心而见佛身。心境交参。即因门
而成胜地。十方净秽卷舒。同在于毫端。一性包融浩
博。该罗于法界。是则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
冥通。彼此互收。事理无碍。方知神游亿刹。实生乎自
巳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于刹那际内。嗟乎识昏障重。
信寡疑多。自甘永劫沉沦。深痛一生虚丧。须信非凭
佛力。截业惑以无由。不遇此门。脱生死而无路。誓同
诸佛。敢效前修。劝勉后贤。亟崇斯道。巳发愿。今发愿。
当发愿。事事而回向弥陀。若巳生。若今生。若当生。念
念而皆归净土。欲取一生事办。便向这里留心。齐登
极乐妙门。速成念佛三昧。咦。最初一步要分明。直至
西方无异路。

正身端坐。扫除缘累。截断尘情。瞠开两睛。外不著境。
内不住定。回光一照。内外俱寂。然后密密举念南无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5b 页 X62-0225.png
阿弥陀佛三五声。回光自看云。见性则成佛。毕竟那
个是我本性阿弥陀。却又照觑看。只今举底这一念。
从何处起。觑破这一念。复又觑破这觑底是谁。如此
急切做工夫。勿令间断。惺惺不昧。四威仪中。亦如是
举。如是看如是参。忽然了得尽大地。是个西方。万象
森罗。无非自巳。入无功用行。名实报庄严土。能圆一
切种智矣。

执持一句佛名。念兹在兹。绵绵密密。如鸡抱卵。常教
暖气相接。更加智照。则知净土即是此心。把得定。做
得主。靠得稳。无一念变异心。无一念退惰心。无一念
杂染心。直至尽生。永无别念。决定要生极乐世界。果
能如是用功。无明习漏。自然净尽无馀。临终定生西
方上品。

** 楚峰善奇禅师

师。凤阳人。姓雷氏。十七岁出家。看无字话有省。遍参
知识。得法于东源明际和尚。化行江南。每以念佛公
案示人。最称直捷。一旦集众。焚香端坐。三呼佛号而
逝。

示众云。若了自心本来是佛者。高山平地总西方。其
或未然。切切以生死大事为巳任。将一句佛名。用心
提撕。𢬵舍世间利名恩爱等事。抖擞精神。努力参究。
务要讨个明白。以彻悟为期。凝定身心。回光返照。念
得目前空牢牢地。胸中虚碧碧地。澄澄然湛湛然也。
到此更须痛加一拶。疑团粉碎。当下冰消。豁开顶门。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5c 页 X62-0225.png
洞明正眼。不觉自肯点头。始知涅槃生死。净土秽邦。
俱为剩语。虽然如是。正好再见天下老和尚。扫除悟
迹。别立生涯。不受人瞒。任运无碍。證入不思议解脱
三昧境中。同佛受用 或曰。即心是佛。何劳更念佛
欤 师曰。只为当人不了自心是佛。枉入生死迷流。
所以祖家曲垂方便。令人参究自心。则知念佛念心。
念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无间。忽尔念到心思路绝
处。当体空寂时。无念无心。无心无念。心念既无。佛亦
不可得矣。无心之心。方是真心。无念之念。始名正念。
无佛之佛。可谓无量寿佛矣。果能于此洞彻。火宅亦
是清凉。尘尘契妙。法法该宗。故知直提此六字心经。
乃识心达本之要门。超生脱死之捷径也。慎勿当面
蹉过。

** 断云智彻禅师

师云。我等。因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发心参禅。究
竟念佛。要明此一件生死大事。用报四恩。拔济三有。
须知古人做工夫法则。夫修净土。固为玄妙之门。亦
有捷径宜识。汝等念佛一声。或三五七声。默默返问
这一声佛从何处起。又问这念佛者。是甚么人。有疑
只管疑去。若问处不亲。疑情不切。再举个毕竟这念
佛的是谁。如是问。如是疑。问教亲。疑教切。前设一问。
最尊最贵。最妙最玄。第二问。彻骨彻髓。见心见胆。末
后一问。如痛上加鞭。当喉一捏。便欲了人命根也。如
是疑来疑去。寝食俱忘。不觉筑着磕着。㘞地一声。心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6a 页 X62-0226.png
花灿发。梦眼豁开。目前总是故家乡。本性弥陀常独
露。趁此光景。须入宗匠炉鞴中。钳锤煅炼。方好晦迹
韬光。向水边林下。保养圣胎。待时出来。扶持末运。成
熟众生。严净诸佛国土。捷径一条现前。请从这里下
脚。

** 杭州云栖莲池袾宏禅师

师。仁和沈氏子。貌古神粹。双眸烱烱。音若洪钟。十七
补邑庠。每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一日阅慧灯集。
失手碎茶瓯。有省。作七笔勾见志。投性天和尚祝发。
字佛慧。北游参遍融。后谒笑岩于柳庵。求开示。岩曰。
阿你三千里外。求开示我。我有甚么开示。师恍然。辞。
过东昌道中。闻樵楼鼓忽悟。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
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閒事。魔佛空争是与
非。南归。中兴云栖法席。侍郎王公宗沐。问夜来老鼠
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师曰。猫儿突出时如何。王无
语。师自代曰。走却法师留下讲案。遂颂曰。老鼠唧唧。
华严历历。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猫儿突出画堂
前。床头说法无消息。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
妙严品第一。

*** 最后垂示

师云。参禅一念不生。即名为佛。净业一心不乱。正谓
无念。若有念者。不名一心。但得一心。何法不寂。良以
虽名念佛。盖无念之念也。念而无念。是名一心。如是
之心。心无其心。强名曰一。尚无一相。岂非顿欤。诚哉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6b 页 X62-0226.png
末法之要津。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
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
不同小可因缘。汝伹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
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
自负修行者。秪是不失人身而巳。故我世尊大慈大
悲。示此法门。功过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为
报。

** 荷叶道人石头

居士。不著姓字。与愚庵和尚平倩居士同时。少参禅。
根性猛利。洞有所入。机锋迅利。语言圆转。自谓了悟
无所事事。流连文酒之场。尘劳未能全脱。一日痛念
见境生心。触途成滞。浮解实情未能相胜。悟佛魔之
分。只在顷刻。始约其偏空之见。涉入普贤行门端的。
莫如念佛。而权引中下之疑未破。及后博观经论。始
知此门。原摄一乘。悟与未悟。皆宜修习。于是采金口
所宣。菩萨所阐。善知识所发挥。附以巳意。千波竞起。
万派横流。诘其𣾀归也。皆同一源。名西方合论。其论
以不思议第一义为宗。以悟为导。以时持佛号。念念
相续为行。以六度万行为助。以深信因果。为入门也。

念佛之法。须一切处摄念不忘。纵令昏寐。亦系念而
寝。不隔念不异念耳。行坐念者。如悲啼一般。每一想
佛。五内若裂。如忆少背之慈母。多慧之亡儿。其发愤
也。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念得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6c 页 X62-0226.png
见闻觉知。及与毛孔骨髓。无一处不念佛。是为上品
念佛。现生必得见佛。名曰一行三昧。

** 香光子居士

居士云。约理而言。清净觉体。如如不动。泯绝心量。超
越情有。大地无寸土。佛之一字。向何处著。至若进修
法门。于无修證中修證。于无等级中等级。千差万别。
虽位至等觉。尚不知如来举足下足之处。祖师因人
执滞教相。随语生解。数他家宝。巳无分文。遂用毒手。
刬其语言。拶其情识。令其苦参密究。识得本命元辰。
却来看经看教。一一如道家里事。然后如说进修。以
佛知见。净治馀习。不取寂證。是谓佛种。所以有饮冰
吞檗。潜行密修。直至烟销灰灭。业不能系。生死自在
而巳。其或悟门巳入。休歇太早。智不入微。道难胜习。
一念不尽。生死业根。入胎出胎。随缘流转。纵般若缘
深。不落三途。业有加而无减矣。岂谓一悟之后。即同
极果。乃取喝佛骂祖破胆险句。以为行持。排因拨果。
越分过头。以火性为气魄。以我慢为承当。以谲诈为
机用。以诳语为方便。以放恣为游戏。以秽语为解粘。
自误误人。安免轮坠。惟求实知。不杂用心。竞竞业业。
了达生本无生。不妨炽然求生。即心是土。莲邦不属
心外。礼拜念诵。智行并进。方当踞上品之莲台。坐空
中之宝阁。登阳𦦨之阶级。度谷响之众生。顿同两足
之尊。尽满涅槃之果矣。

一壑子曰。参禅修净土者。不可因循度时。须用痛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7a 页 X62-0227.png
加鞭策。工夫毋令间断。厥有二法。宜知。一者恩不
可忘。谓出家儿。四恩至重。初拟报酬。只为懒于亲
近明师益友。日久渐忘终其身。参禅不了。净业难
成。生死未明。此身尚无下落。何能报酬四恩也。有
恩不报。是负心人。带角披毛。偿债有分。得不危乎。
二者志不可怠。禀师剃染。皆发愿成佛道大志。厥
后畏于规束。放逸自恣。而或情念多端。贪图名利。
而或境缘时动。习学不忘。决定志消。念头无主。不
得力于参禅。不成功于净土。茫无可据。有何佛道
易成。倘更戒珠失色。瞋火炽然。临终不堕沉沦。必
趍鬼类。宁不悲哉。嗟乎。二者之病。生于憎爱。憎爱
之业。大障禅净工夫。盖瞥尔情生。万劫羁锁。一生
空过。未免三涂。戒之戒之。当自鞭策。天如老人云。
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既
见乐邦之佛。即见十方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
即得大用现前。然后推其悲愿。广化一切众生。此
名净土禅。亦名禅净土也。由是而知。古今尊宿。如
庐山南岳辈之悟头。天台云栖之智慧等。乃至香
光子诸人。实知实见。班班可考。如五色珍珠船撑
出十字街头。咦。也须大家着眼始得
宗门知识。阐扬净土旨要者。千人中一二。其言句
且鲜存于语录。故得见犹难。教家知识。修净土而
善指示者。传播宇内甚多。奚烦再述。兹所选入。皆
具大力量人。开导净土难信之法。洋洋乎禅净双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7b 页 X62-0227.png
彰。方称虎之带角也欤。


乾隆岁次庚寅花朝

角虎集卷下(终)
* No. 1177-B
起念佛七仪式(附)

早堂二板。闻钟声各搭衣。集大殿起七礼
佛三拜。举香赞。念弥陀经净土咒。毕。念阿弥陀佛身
金色。绕佛归堂。鸣磬停声。打鱼一下。抽解毕。当值三
板。行礼。止静。默然入观。香至半炷。鸣引磬一下。开小
静出观。押磬念佛。二位行幡师。出众行礼。请幡巡香。
凡遇昏沉者。交幡令行。自归本位。香完。押磬停声。行
幡者。交幡问讯归位。当值东。监值西。散茶盅。护七师
一东一西。行茶毕。当值监值。一东一西。收茶盅。鸣磬
一下。各着鞋。又磬一下。各起立。鸣鱼二下。定香押磬。
经行念佛。香到归位。押磬停声。打鱼一下。抽解毕。鸣
鱼三下。止静。默然入观。香至半炷。鸣鱼一下。开小静
出观。押磬念佛。行幡师。照前行幡香完。当值监值。照
前散茶盅。护七师。照前行茶毕。鸣磬一下。各着鞋。又
磬一下。各起立。鸣鱼二下。定香押磬。念佛经行。其经
行止静如此。候午梆鸣。当值行礼。监值开静。各抽衣。
广信博山无异元来禅师(嗣寿昌经禅师)¶ 第 227c 页 X62-0227.png
听板过堂。回堂击鱼。定香搭衣。经行念佛。行仪同上。
四炷香毕。鸣磬。放香净面。上殿晚课。课毕回堂。各请
养息。候起香。照上八炷香完。念十方三世佛。回向礼
佛三拜。放香养息。

解七大殿弥陀经回向文。拜
释迦佛(三) 弥陀(十) 观音(三) 势至(三) 海众(三)

 三归依完 上方丈普礼
领众(东一西一) 执鱼(东一西一) 引磬(东二〔东〕二) 行幡(东一西一)
 当值(一) 监值(一) 护七(东二西二)

和尚。东坐东收尾行。 各位大师。西坐西收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