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176-A¶
1176-A¶ 第 144a 页

* No. 1176-A
净土全书序

盖闻愿生净土者。必先净其心。其心净则其土净也。
欲净其心者。必专精其法。其法专则其功纯也。往生
净土之书。实浩且繁。其持名之专。用功之精。莫尚于
王龙舒净土文矣。余昔尝阅其书。每置卷三叹。欲广
流通。俾九州四海若缁若素。若男若女。有厌离娑婆
极苦。而忻羡安养极乐者。皆得摄百千万亿三昧于
一念佛三昧中。十二时间。纯而弗杂。约而易操。力省
功倍。期孚效速。华开见佛。永脱轮回。则此书诚为破
障之前阵。割惑之利锋。净域之宝筏。入圣之要津。与
兹栖水俞惠公居士。复原本龙舒。博综经论。汇为全
书。既以自利。兼以利他。观其直捷信向愿力弘厚。可
谓入海而取明月之珠。登山而采连城之璧。无以加
矣。刻成。乞余一言。以为序。余固知法专而后功纯。功
纯而后心净。心净而后土净。其将旦暮而遇之也。宁
止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而巳哉。

康熙三年仲秋之月 报恩琇头陀 题
1176-A¶ 第 144b 页 X62-0144.png
* No. 1176-B
净土全书序

安养国法王子之言曰。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即净土
心。不必净土欤。曰势至菩萨欲入于微尘内。转根本
法轮。识净土成住有因也。曹溪大师之言曰。东方人
求生西方。西方人求生何国。即求生不必往生欤。曰
卢祖。虑人于一真界。起尔我诤端。明净土跬步可到
也。是故黄童白叟不论年。华屋荜门不论地。动静閒
忙不论时。无人非念佛人。无地非念佛地。无时非念
佛时。然则一切人是佛本来人。一切地是佛降生地。
一切时是佛成道时。声声是佛声。念念是佛念。龙舒
居士于净土三昧。倏然而起。欢喜合掌。而告我言。栖
水善里。有大长者。现净清身。与我某甲。分座说法。令
诸众生。同行佛行。同坚佛愿。同證佛心。同生佛土。灵
山老人为作證明。山僧不觉手舞足蹈。敬书是语于
其简端。

康熙甲辰初冬日灵隐弘礼题于直指堂中
1176-A¶ 第 144c 页 X62-0144.png
* No. 1176-C
净土全书序

禅宗自达磨西来。派传五叶。灯续千秋。其间大智利
根。一闻彻悟。妙證无上者固多。若凡夫之人。根器顽
钝。虽菩提种子当身具足。而云深雾重。推荡不开。对
以痴汉。乃欲以棒喝唤醒。是犹以盲诏盲。累劫难明。
安在其为大慈父耶。释迦如来为是特说弥陀一经。
单指念佛往生。前哲如慧远。首结莲社。中峰深怀净
土。宣畅念佛法门。向慕西方极乐。大抵从凡夫所贪
着处。猛然善诱。解者不敢以为非。昧者深以为可喜。
盖无智无愚大共极便之途也。柰何末法浸衰。本原
渐晦。即知念佛可以往生。究不识所念何佛。遂令西
方有亿万之遥。苦海无回头之乐。岂知所谓念佛者
非徒以齿舌也。念念是心。念念是佛。才一动念。西方
即尔现前。才一现前。是名极乐世界。然则念佛往生
之说。其诸即心即佛之谓与。以为提宗。离念何处寻
宗。以为直證。舍佛将何作證。是知列祖传灯。顿超生
死。众生笃信。遂脱轮回。其归一也。近代莲池大师重
开捷径。启迪愚迷。今复泽邈而诲湮矣。兹宝莲俞君。
虑安养之虚悬。悯尘沙之罔觉。仰企龙舒之懿训。宏
参经传之元诠。汇为一书。其文博而不繁。其义括而
无隐。殆以嗣扬至教。而广接群蒙于弗坠者哉。予不
1176-A¶ 第 145a 页 X62-0145.png
敏。讽览终编。顿生欢喜。而为之言。

康熙乙巳仲春既望状元四明史大成谨序
* No. 1176-D
净土全书序

净土之说。肇自阿弥陀佛。慈愿弘开。彰于释迦牟尼
佛。特告阿难。其言非妄。故西土传教。流入中华。翕然
遵信。如响应声。至晋慧远祖师及刘遗民诸君。结莲
社百馀人。笃信专修。其中感佛来迎。脱生净土者。不
胜屈指。嗣后隋有智者。魏有昙鸾。唐有善导五会台
岩。大振宗风。迨宋永明省常慈照诸师。劝修益励。及
王龙舒先生。向往愈坚。修持愈笃。临终立化。净土之
归较然矣。自利利他。著净土文十三卷。以诏来学。岁
久板翳。吕元益重为刊梓。欲寿其传。刊至四卷第九
第十板。迸出舍利三颗。见之吕师说序中。章章可考。
此皆精诚所感。示现神通。孰谓佛法无灵验耶。明莲
池大师。亦每每导人。念佛往生。其教稍广。予生也晚。
间尝窃闻其说。而未悉其指。近得龙舒净土文。虔诵
详览。恍然见先生一片婆心。真法宝中度世之慈航
也。然此书大都接引中下居多。其文浩繁。恐根钝者
不能豁然生信。窃不自揣。括其要旨。画为净土定式。
刊板流通。普劝道俗。犹虑净土之蕴未大备也。更慱
釆诸经及馀尊宿所绪论。辑为全书。以扩见闻。所以
1176-A¶ 第 145b 页 X62-0145.png
启人之信。破人之疑。鼓迈往之志。策锐进之阶者。视
前哲为粗备。冀令娑婆世界众生。人人信向七宝池
中。莲花日日发生。庶几净土一门。永播恒沙于无量
焉尔。

康熙三年甲辰仲夏 宝莲道人俞行敏谨题
* No. 1176-E
劝修净土启

窃以学佛初机。大悲自菩萨心印。利他要行。诱进乃
净业胜因。晋社群贤。愿偕生于极乐。十方海众。宜汇
拔于娑婆。痛生死之难逃。叹无常之甚速。敢不景仰。
前哲鼓倡当来。劝一人以至多人。布沙门之法施。念
一佛以至亿佛。适净土之慈航。勉尔同侪。深植善本。
常为道侣。勤策真功。一夫退惰。则恊力提撕。一子遐
升。则交相接引。庶使众生不永滞乎迷途。且令善信
咸庆登夫宝所。若徒知而不修。累叶常沉黑狱。苟推
巳而行化。现身即是弥陀。敢冀弘仁。转加唤醒。立时
下手。猛地回头。一生遂补佛处。旷劫不染纤尘。斯诚
超脱轮回之捷径。而直驰安养之康衢也。

宝莲道人
谨启
1176-A¶ 第 145c 页 X62-0145.png
* No. 1176-F
净土文序

阿弥陀如来。以大愿力。摄受群品。系念甚简。證果甚
速。或者疑之。余尝为之言。阿弥陀佛即汝性是。极乐
国土即汝心是。众生背觉合尘。沦于七趣。立我与佛
天地悬隔。佛为是故。慈悲方便开示悟入。现诸无量
如幻三昧。庄严其国。备极华好。复以辩智而为演说。
令诸众生欢喜爱乐。于日用中。能发一念。念彼如来。
欲生其国。即此一念清净坚固。还性所有。与佛无异。
当是念时。不起于坐。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悉皆现前
如是修习。乃至纯熟。幻身坏时。此性不坏。金莲华台。
由性种生。往生其中。如归吾庐。诸佛菩萨即我眷属。
性无异故。自相亲爱。友人龙舒王虚中。端静简洁。博
通群书。训传六经诸子数十万言。一旦捐之。曰是皆
业习。非究竟法。吾其西方之归。自是精进。惟佛惟念。
年且六十。布衣蔬茹。重趼千里。以是教人。风雨寒暑。
弗皇恤閒居。日课千拜。夜分乃寝。面目奕奕有光。望
之者。信其为有道之士也。绍兴辛巳秋。过家君于宣
城。留两月。始见其净土文。凡修习法门。与感验章著。
具有巅末。将求信道。锓木传焉。诿予序其书。故为之
题其端云。虚中名日休。

十月旦。状元历阳张孝祥序。
1176-A¶ 第 146a 页 X62-0146.png
* No. 1176-G
重刊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然世
之所谓修净土者。不可以不信也。净土乃西方极乐
世界。其中种种殊胜庄严。阿弥陀经载之详矣。阿弥
陀乃彼中之佛。未成佛以前。有四十八愿。愿愿度人。
众生愿生彼国者。一称其名。随念往生。末世之人。皆
于命终气绝之后。令他人称念十声。谓之十念。何益
于事。却不知于平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念念不离
西方净土。念念愿见彼佛弥陀。直至命终。不差不乱。
莲台上品。决定化生。五浊恶世。更不再入。但阐提之
人不信有之。被恶业昏翳。既不能自修。又障他人修。
此入地狱如箭射。诚可悯也。譬如遐邦绝域之人。居
处服食。极其荒凉。安知有中国富贵快乐。一旦或有
语之者。咸以为妄。其中乃至一人听而信之。念慕中
国。大厌彼土。愿身没而生焉。今生中国之人。岂无若
辈乎。此世界中。岂无遐邦绝域乎。既有南赡部洲。便
有西方净土。舍此生彼。亦理之常。乌得而不信哉。诸
佛无妄语。佛语不误人。先贤达士及禅门宗师亦多
修净土。惟龙舒王居士信之笃。修之勤。正念现前。临
终明白。净土之归无疑矣。自利利他。又作净土文十
三卷。引三教经书为證。方便利益。开导后人。可谓一
1176-A¶ 第 146b 页 X62-0146.png
念万年。岁久板翳。不任披阅。吾侄吕元益。逊斋自号。
康庐隐客。乃先兄道山左丞之子。夙植善本。来生我
家。行巳立身。靡不在道。饥寒病苦。周恤有恒。道释诸
经印施饶益。修行净业。惟巳自知发心。重为刊梓。欲
寿其传。愿一切众生。悉归净土。刊至第四卷第九第
十板。铁笔有碍。迸出舍利三颗。嵌罅深隐。光彩熣灿。
众惊异焉。此皆阿弥陀佛悲智示现。龙舒居士愿力
不泯。吾侄信心坚固所致。谓佛法无灵验。西方无净
土可乎。

延祐三年。岁次丙辰中秋。同修净土信士。奉
训大夫前江淮等处财赋都总府副总管古寿吕师
说。书于浔阳寓舍之信堂。
* No. 1176-H
重刊龙舒净土文序

予尝阅龙舒净土文。知王居士之用心。普度一切。兼
摄三乘。而其接中下二根之功为最多。何者。盖此事
本来现成。不假修證。才涉有想。便落第二义。而世之
人。不皆上根利器也。非示以起信修持之方。證以现
世感应之迹。则其能无所缘。而发心者鲜矣。此净土
文。乃修行之捷径。如肯心信受。则无论根器利钝。持
习浅深。现世末后均得證果。诚世之所不可无者。或
者以十声念佛。恐未能深入三昧。观想不纯。未必临
终受用。殊不知世界皆从想生。遂成幻有。何况专修
1176-A¶ 第 146c 页 X62-0146.png
净土者。终身礼拜注念。而不能随意往生。必无是理
也。惟直截根原之士。顿空诸幻者。无需乎此。而一切
初地学人。舍是则如盲。不任杖伥伥何之。予故谓。居
士接中下二根之功为最多。在在处处不可无此书
也。

万历二年岁次甲戌仲秋吉日。紫云山人宗门后
学操守经书。
* No. 1176-I
佛祖因缘

鼓音王经云。过去久远劫中。有国名妙喜。王名憍尸
迦。祖父清泰国王。父月上转轮王。母殊胜妙颜。皇后
生三子。长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众。时有一佛
出世。号世自在王如来。憍尸迦弃舍国位。投佛出家。
名曰法藏比丘。恭对如来。发四十八种广大行愿。普
度十方一切众生。若一愿不满者。誓不作佛。是时诸
天散华。大地震动。空中赞言。决定成佛(号阿弥陀)

悲华经云。往昔劫中。有转轮王。名无诤念。大臣宝海
为善知识。同于宝藏佛所发愿。轮王云。我作佛时。在
于清净安乐世界。摄受一切众生。大臣云。我作佛时。
在于五浊苦恼世界。度脱一切众生。无诤念王者。阿
弥陀佛是也。宝海大臣者。释迦牟尼佛是也。似此君
臣道合。名为摄折二门。是故阿弥陀佛在彼净土。接
引众生。释迦牟尼佛在此娑婆。教化众生。
1176-A¶ 第 147a 页 X62-0147.png

(柔软自堕者。宜以摄受法门化之。如说安养功德庄严等。刚强自是者。宜以折伏法门度之。如说娑婆苦
难升沉等)。
* No. 1176-J
菩萨因缘

悲华经又云。尔时宝藏如来。复告第一不眴太子。(即转
轮王之子)今当号汝为观世音。无量寿佛般涅槃。(此云入寂减)
后当成佛道。号普光功德山如来。又告第二尼摩太
子。次当作佛。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汝以愿力。取清
净土。复号汝为大势至。

大阿弥陀经云。佛言。彼佛(即阿弥陀)至般泥洹(即涅槃)时。观
世音菩萨乃当作佛。掌握化权。教化度脱十方世界
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令得泥洹之道。转
相教化度脱。一如大师阿弥陀佛。无有穷极。复往无
央数劫。乃般泥洹。其次大势至作佛。掌握化权。教化
度脱。一如阿弥陀佛。经历劫数。永无般泥洹时。

* 净土全书目次


* 卷上

* 序
* 佛祖因缘
* 菩萨因缘
* 净土原始
* 净土起信
* 净土定式
* 修持要约
* 净土扶迷
* 卷下
1176-A¶ 第 147b 页 X62-0147.png

* 净土果證(沙门往生类 王臣往生类 处士往生类 尼众往生类 妇女往生类 恶人往生类 畜生往生类)
* 念佛现应

净土全书目次(终)No. 1176
净土全书卷上
宋国学进士 王龙舒先生 著
后学 俞行敏惠公甫 重辑

* 净土原始

经言。西方净土以七宝庄严。常清净自然。无一切秽
杂。故名净土。其人皆莲华中生。长生不老。其景序常
春。无复寒暑。大受快乐。无一切苦恼。故名极乐世界。
其佛梵语。名阿弥陀者。此云无量。以我佛光明。照见
十方世界。无有限量。凡念佛众生。无不知之故。又名
无量光佛。我佛寿命。与其国中人民寿命。皆无有限
量。虽恒河沙劫。亦无有尽故。又名无量寿佛。我佛有
大誓愿(誓愿见后)度人。其威神不可思议故。至心信向念
其名号者。西方七宝池中。即生莲华一朵。他日于其
中托生。直脱轮回之外。更得阿鞞跋致(华言不退转)
1176-A¶ 第 147c 页 X62-0147.png

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
皆是四宝。周匝围绕。又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
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瓈合
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瓈砗磲赤珠码碯。而
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
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又常作天乐。黄金为地。
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又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
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
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
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巳。皆悉念佛
念法念僧。是诸众鸟。非罪报所生。皆是阿弥陀佛欲
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又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
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
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又云。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
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
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
国土。

大弥陀经云。阿弥陀佛刹中。皆自然七宝相间为地。
或纯以一宝为地。光色照耀。奇妙清净。超越十方一
切世界。其国恢廓旷荡。不可穷尽。地皆平正。无须弥
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及坑坎井谷。
亦无幽暗之所。无地狱饿鬼畜生。以至蜎飞蠕动之
1176-A¶ 第 148a 页 X62-0148.png
类。无诸龙鬼神。亦无雨露。惟有自然流泉。亦无寒暑。
气象常春。清快明丽。不可具言。

阿弥陀佛。讲堂精舍。
皆自然七宝相间而成。复有七宝。以为楼观栏楯。复
以七宝。为之璎珞。悬饰其侧。复以白珠明月珠摩尼
珠。为之交络。遍覆其上。殊特妙好。不可胜言。其馀菩
萨声闻所居宫宇。亦复如是。

彼诸天及世人。衣服饮
食。华香璎珞。伞盖幢幡。微妙音乐。随意而现。

所居宫
宇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宝二宝。乃至无
量众宝。悉化现而成。然宫宇有随意高大。浮于空中。
若云气者。有不能随意高大。止在地上。如世间者。其
故非他。能随意者。乃前世求道时。慈心精进。益作诸
善。德厚所致。不能随意者。乃求道时。不慈心精进。德
薄所致。所以别进有勤惰。德有大小。示众见之。

其内
外复有自然流泉及诸池沼。与自然七宝俱生。有纯
一宝池者。其底沙亦以一宝。若黄金池者。底白银沙。
水晶池者。底琉璃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二宝为一
池者。底沙亦以二宝。若三宝四宝。以至七宝。共为一
池者。其底亦如是。

此诸宝池。有方四十里者。有方五
六十里者。展转渐大。以至方二万四百八十里。皆菩
萨声闻诸上善人生长之所。若彼佛池。其方倍此。


诸池者。皆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
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往
生阿弥陀佛刹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自然长
大。亦无乳养。皆食自然之食。

诸菩萨声闻诸上善人。
1176-A¶ 第 148b 页 X62-0148.png
有时浴于其中。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
至腰。以至于颈。水亦如是。欲令其水如初。即亦如初。
调和冷煖。无不顺适。开神悦体。涤荡情虑。清明澄洁。
莹若无形。

既出浴巳。各坐一莲华上。自然微风徐动。
吹诸宝树。或作音乐。或作法音。吹诸宝华。皆成异香。
散诸菩萨声闻之上。诸菩萨声闻。有欲闻法音者。有
欲闻乐音者。有欲闻华香者。有皆不欲闻者。其欲闻
者。辄独闻之。不欲闻者。寂无所闻。各适其意。自然快
乐。

随往进修。有在地讲经者。诵经者。自说经者。口授
经者。听经者。念经者。思道者。坐禅一心者。经行者。仍
有在虚空中讲经者。诵经者。自说经者。口授经者。听
经者。念经者。思道者。坐禅一心者。经行者。其间有未
得须陀洹者。因是得须陀洹。未得斯陀含者。因得斯
陀含。未得阿那含者。因得阿那含。未得不退转地菩
萨者。乃得不退转地菩萨。各随其质而有所得。

诸宝
池中。其水转相灌注。不疾不徐。波扬无量自然妙声。
或作说佛声。或作说法声。或作说僧声。或作说寂静
声。说空无我声。说大慈悲声。说波罗蜜声。说十力无
畏不共法声。说诸通慧声。说无所作声。说不起灭声。
说无生忍声。乃至说甘露灌顶一切妙法等声。闻者
喜悦无量。发清净心。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
永不退于无上菩提。

于彼世界。不复闻于地狱饿鬼
畜生夜叉。杀生偷盗斗诤恶口两舌。如是等一切恶
声。闻且绝无。况有其实。但有自然清净之音。自然快
1176-A¶ 第 148c 页 X62-0148.png
乐之事。是故其刹名曰极乐。

池岸上有无数栴檀香
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异香流布。又有天优钵罗华。
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复有七种宝树。其纯一宝树者。根茎枝叶花果。皆以
一宝。若二宝三宝。乃至七宝为一树者。根茎枝叶花
果亦复如是。是诸宝树。种种各自异行。行行相植。列
数百千重。间以宝池亦复如是。乃至周遍世界。荣色
光耀。不可胜视。清风时发。自成微妙音声。无可比者。

复有种种自然妙乐。而其音声无非妙法。清畅嘹喨。
微妙和雅。

诸往生者。其饭食时。有欲金钵银钵者。有
欲水晶琉璃珊瑚玛瑙。或明月珠摩尼珠白玉紫金
等钵者。皆随其意。化现在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多
亦不馀。少亦不缺。食巳自然化去。再欲食时。复现如
前。

所欲衣服。随念即至。不假裁缝捣染浣濯。

诸菩萨
声闻众。其面目。皆端正静好。其材性。皆智慧勇健。其
所欲言。皆豫相知意。心所存念。无非道德。形于谈说。
无非正事。动合礼义。穆若弟兄。转相教令。钦悦承受。
意皆洁清。无所贪染。淫泆嗔怒愚痴之态。尽绝无馀。
1176-A¶ 第 149a 页 X62-0149.png
乐从经道。启迪慧性。通其宿命。又有道场树。高一千
六百由旬。四布枝叶。八百由旬。根入宝地。五百由旬。
及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作无量百千殊丽
之色。于其树上。或时微风徐动。演出无量妙法音声。
其声流布。遍诸佛刹。众生闻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
地。无其耳病。以至成就无上菩提。若有众生。见此树
者。乃至成佛。于其中间。不生眼病。闻树香者。不生鼻
病。食树果者。舌亦无病。树光照者。身亦无病。观想树
者。心得清凉。远离贪等烦恼之病。皆得甚深法忍。住
不退转地。

复有无量宝网弥覆其刹。又有自然德风
徐动。不寒不暑。温柔和软。不疾不迟。吹诸宝网。及诸
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清雅德香。其有
闻者。尘劳垢息。自然不生。风触其身。自然快乐。其间
欲作佛者。即令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既成佛巳。其有
宿愿度生。则以弘誓功德。入他方生死界中。作狮子
吼。说法度脱。尔时阿弥陀佛。以威神力。令彼教化一
切众生。度脱十方无央数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
之类。往生其刹者。不可胜数。作声闻得泥洹道者。亦
不可胜数。作菩萨以至成佛者。亦不可胜数。如是宝
刹。皆阿弥陀佛愿力无边。威神广大。功德圆满。自然
化现。无穷无极。不可思议。昼夜一劫。说不能尽。今为
汝等。略言之耳。

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有至心欲生阿
弥陀佛刹者。别有三辈。其上辈生者。舍家弃欲。而作
沙门。心无贪慕。持守经戒。行六波罗蜜。修菩萨业。一
1176-A¶ 第 149b 页 X62-0149.png
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是人则于梦中。见佛及
诸菩萨声闻。其命欲终时。佛与圣众。悉来迎致。即于
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为不退转地菩萨。所居七宝
宫宇。在于空中。去佛所为近。

其中辈生者。虽不能往
作沙门。大修功德。常信受佛语。发无上菩提之心。专
向念佛。随力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
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其刹。命欲终时。佛
亦化现其身。与诸大众。在其人前。即随往生。亦住不
退转地。次于上辈生者。

其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
不发无上菩提之心。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刹。命欲
终时。亦梦见佛。遂得往生。所居七宝宫宇。惟在于地。
去佛所为远。

若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必修十
善。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调欺。五不饮
酒。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妄语。九不嫉妒。十不贪
欲。不靳吝。不嗔恨。不邪见。笃于孝顺。谨于诚信。信受
佛语。昼夜思维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心不颠倒。即得
往生。永不退于无上菩提。

其次斋戒清净。一心常念
阿弥陀佛。欲生其刹。十昼夜不断绝者。命终。必得往
生。纵不能十昼夜。当绝虑去忧。勿与家事。勿近妇人。
端身正心。断除爱欲。斋戒清净。至心忆念彼佛。诵持
名号。止一昼夜。不断绝者。胜于阿弥陀刹中为善百
岁。所以者何。以彼刹中人悉为善。无毫发之恶。若此
世界中。为恶极多。为善极少。能自修治。其功胜彼。命
终亦得往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持诸禁
1176-A¶ 第 149c 页 X62-0149.png
戒。坚守不犯。饶益众生。所作善缘。悉以施与。令得安
乐。常忆念佛及彼刹境界。是人命终往生。贤圣围绕。
速闻无上妙法。

诸往生者。皆具足三十二相。究竟深
入妙法要义。诸根明利。其初钝根者。成就二忍。利根
者得不可计无生忍。皆当一生遂补佛处。

复无三种
过失。一者心无虚妄。二者住不退转。三者善无唐捐。
所以生于彼者。有进无退。直至成佛。

若有众生。修诸
功德。愿生彼刹。后有悔心。亦复疑惑。不信有彼佛刹。
不信有往生者。其人虽尔。续有念心。暂信暂不信。志
意犹豫。无所专据。临命终时。佛乃化现其身。令彼目
见。口虽不能言。其心即喜。乃悔不勉作诸善。以悔过
故。亦生彼刹。惟不能前至佛所。方入其刹边地。见七
宝城。即入其中。于莲华中受身。自然长大。饮食亦皆
自然。其快乐如忉利天人。惟于城中。经五百岁。不得
见佛。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以此为苦。示其
小谪。是故彼刹名为胎生。当知生疑惑者。失大利益。

世间人民。前世为善。常行佛道者。乃得闻阿弥陀佛
名号。固非凡人。若不生信心。亦不信佛语者。乃恶道
中来。馀殃未尽。愚痴不解。未当解脱。

又于剧恶极苦
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无贵贱贫富。无少长男女。
皆忧财物。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时安息。有田忧田。
有宅忧宅。有牛马六畜奴婢衣食什物。悉共忧之。尊
贵豪富。既有斯患。婴结于心。若贫穷下劣。常苦困乏。
无田宅。亦忧欲其有田宅。无牛马六畜等物。亦忧欲
1176-A¶ 第 150a 页 X62-0150.png
其皆有。适有一物。复缺一物。适有是事。复缺是事。勤
苦若此。休息无时。不达于道德。迷没于嗔怒。贪恨于
货色。坐斯不得道。当入苦恶趣。展转数千亿劫。无有
出期。痛不可言。极可哀悯。

今语汝等。世间之事。择其
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生老病死痛苦。
恶露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
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既得自度。转相拯济。
虽现世勤苦。亦须臾之间。后生净土。快乐无极。长与
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吾哀世人教诲切至。正法
难闻。当勤精进。超生净刹。永离五趣。若不信悟。无益
其人。大命将至。悔亦何及。

又云。无量无数劫以前。有世自在王佛出。化度众生。
是时有大国王。往听说法。遂有觉悟。乃舍国王之位。
而往修行。号曰法藏比丘。即阿弥陀佛也。对世自在
王。发四十八愿。愿愿度人。中一愿云。我作佛时。十方
无央数世界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
号。而不生者。我不作佛。是我佛自有誓愿度人。惟假
人之十念。以表归依之心。故人至心信向。念其名号
者。现世必蒙福佑。消除灾障。身后必往生极乐世界。
若念名号时。一心观想阿弥陀佛之形像。临命终时。
必见佛之真身。前来接引。又一愿云。十方无央数世
界女人。闻我名号。喜悦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
终之后。来生我刹。其身不复为女。以我佛威神广大。
无所不在。而人心念。与佛纯熟。则自然感通。故佛现
1176-A¶ 第 150b 页 X62-0150.png
其身也。

又云。阿弥陀佛。历大阿僧祇劫。行菩萨行。忍力成就。
不计众苦。常以和颜爱语。饶益众生。善护口业。不讥
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口中
常出栴檀之香。身诸毛孔。出优钵罗华香。无量众生。
闻此香者。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手中常出一切衣服。
一切饮食。一切幢幡宝盖。一切音乐。及一切最上所
需之物。以此施惠众生。令生欢悦。以行教化。故致无
量无数众生。发无上菩提之心。如是善行。无量无边。
说不能尽。历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劫。功德圆满。威神
炽盛。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是以十方无央数世
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无所不度。所以一
念归依。遂生其国。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皆受自
然清虚之身。无极之寿。遍彼刹中。皆诸上善人。无有
妇女。皆寿命无央数劫。皆洞视彻听。遥相瞻见。遥相
闻语声。皆求善道者。无复异人也。

又云。释迦佛一日容颜异常。侍者阿难。怪而问之。佛
言善哉。汝所问者。胜于供养一天下声闻缘觉。及布
施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虽至累劫。犹百千
万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以诸天帝王人民。乃至蜎
飞蠕动之类。皆因汝所问。而得度脱之道。以此观之。
是释迦佛。初欲说阿弥陀佛之时。其存于心而形于
色者。巳异于平日。则阿弥陀佛。所以感诸佛者。固巳
非常。况于感一切众生者乎。观其初发愿偈云。我至
1176-A¶ 第 150c 页 X62-0150.png
成佛时。名声超十方。人天欣得闻。俱来生我刹。地狱
鬼畜生。亦生我刹中。是则凡在三界六道轮回之内
者。无所不度可知巳。是以此经云。阿弥陀佛。现在西
方极乐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无央数诸天人民。
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莫不过度解脱者。是其所以广
度众生。无有穷极。而人一念归依。遂生其国。无足疑
也。

又云。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何不退
转地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刹。佛言。此世界有七百二
十亿不退转地菩萨。往生彼刹。及诸小菩萨。修习少
功德者。不可胜计。不但我刹。他方佛刹。乃至十方无
量佛刹中。其往生者甚多。不可复计。

又云。佛言。天地之间。五道昭明。恢廓浩渺。业报相生。
转相承受。美恶惨毒。皆自当之。善人行善。从乐入乐。
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暗入暗。世人昧此。
恶道不绝。故有自然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
展转其中。累劫无由出离。惟修净土。直得超去。

无量寿经云。尔时韦提希号泣。白佛言。世尊。愿为我
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浊恶世也。于是
世尊放眉间光。遍照十方世界诸佛国土。皆于中现。
时韦提希见巳。向佛言。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
明。我今惟愿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又云。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
即便往生。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1176-A¶ 第 151a 页 X62-0151.png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
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
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
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观世音
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
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行者见巳。
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
往生彼国。见佛菩萨色身。众相具足。演说妙法。闻巳。
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侍诸佛。遍十方界。于诸
佛前。次第授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上品中生者。不必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
义。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命
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
持金刚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
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
坐紫金台。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
如大宝华。经宿则开。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
目即开明。即下金台。礼佛合掌。经于七日。应时即于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
至十方。历侍诸佛。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

上品下生者。不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
此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国。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
音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
1176-A¶ 第 151b 页 X62-0151.png
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
心。我来迎汝。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巳华合。随世尊
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
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好相。心不明了。三七日
后。乃了了见。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
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不造五逆。无众过
患。以此善根。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
佛。与诸眷属围绕。放金光色。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
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巳。心大欢喜。自
见巳身。坐莲华台。䠆脆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
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
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斋戒。一
日一夜。持沙弥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
此功德。回向求生极乐国。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
诸眷属。放金光色。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
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
法。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极
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开目合掌。赞
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巳。成阿罗汉。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
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
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巳。寻即命终。譬
1176-A¶ 第 151c 页 X62-0151.png
如壮士屈申臂顷。即生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音
势至。闻法欢喜。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
典。如此愚人。多造恶业。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
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
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
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
佛即遣化佛化观音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汝
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行者即见。化佛光明。
遍满其室。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放
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巳信解。发
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
僧祗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
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
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为说阿弥
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
脱知见。此人闻巳。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
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
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莲华内。经于六劫。莲
华乃敷。观音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
深经典。闻此法巳。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
1176-A¶ 第 152a 页 X62-0152.png
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
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
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
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
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
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
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
大劫。莲华方开。观音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
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巳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大悲经云。佛言。我灭度后。北天竺国。有比丘名祁婆
迦。修习无量种种最胜菩提善根。巳而命终。生于西
方。过百千亿世界无量寿国。于彼佛所。种诸善根。后
当作佛。号无垢光。

菩萨生地经云。佛言。时摩差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清
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不退转地。寿终俱生无量
寿佛清净国。

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悲悯
众生。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众生。
上大愿船。送至西方。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必得
生彼土。经云。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
人。盖信者一念也。身坏时惟一念而巳。一念到处。则
无不到。况佛与菩萨。又招引人往生乎。

华严行愿品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
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
1176-A¶ 第 152b 页 X62-0152.png
乃至象马车乘珍宝一切无复相随。惟此愿王。不相
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
世界。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

药王菩萨本事品云。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
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
华中宝座之上。

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
巳成佛道。

大智度论云。佛是无上法王。诸大菩萨以为法臣。诸
臣所尊重者。惟佛法王也。有诸菩萨。自念往昔谤般
若堕恶道。受无量苦。复经无量劫来。虽修馀行。不能
得出苦海。后遇善知识。教念阿弥陀佛。即得除灭罪
障。超生净土。我今应当礼谢阿弥陀佛。何以故。父母
亲友人天王等。不能度我出离苦海。惟阿弥陀佛愿
力摄受。是以得出苦海。偈云。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
陀。即得为现身。故我归命礼。

无为杨杰次公。少登高科。明禅门宗旨。谓众生根有
利钝。即其近而易知。简而易行者。唯西方净土。但一
心观念。仗佛愿力。直生安养。(即净土)故华严经载解脱
长者子云。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我若欲见
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是知众生注念。定
见阿弥陀佛。若生彼土。则无众苦。般舟三昧经云。跋
陀和菩萨问释迦佛云。未来众生。云何得见十方诸
佛。佛教令念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又大宝
1176-A¶ 第 152c 页 X62-0152.png
积经云。若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
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其国者。随
愿往生。得不退转。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
不生净土。何土可生。苏东坡云。次公晚年。作监司太
字。𦘕丈六阿弥陀佛像。随行供养观念。至寿终时。感
佛来迎。端坐而化。其辞世颂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
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释迦佛在世时。有翁婆二人。用谷一斗记数。念阿弥
陀佛。愿生西方。佛云。我别有方法。令汝念佛。一声得
多谷之数。乃教以念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
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出宝王论)尝以籼
谷校之。一合千八百粒。此数乃二千石之数。佛自以
此教二老人。则其功德甚大可知矣。

(真言字。本非佛国字。乃译经者所用。人以其字难识而不读。佛初说时。止有音声。今存其声音。用易识之
字代之。又世间点句多差。今用藏经两处点句一同。更不须疑。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在其顶。不令冤家
为害。现世安稳。命终任意往生。若满二十万遍。即菩提芽生。三十万遍。不久面见阿弥陀佛。今依藏经点
句载览)。

南谟阿弥多婆夜哆 拖伽哆 夜哆𨽻 夜哆阿
弥里 都婆毗 阿弥里哆 悉耽婆毗 阿弥里
哆 毗加兰帝 阿弥里哆 毗加兰哆 加弥腻
 伽伽那 止哆加哩 娑婆诃

* 净土起信

王龙舒云。予遍览藏经。及诸传记。取其意为净土
文。无一字无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说。欲人人
1176-A¶ 第 153a 页 X62-0153.png
共晓。故其言直而不文。

净土之说。多见于日用之间。而其馀功。乃见于身后。
不知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巳。殊不知其大有益于
生前也。何则。佛之所以训人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
以训人。何以异哉。故其以净土为心。则见于日用之
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善
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之神祐之。福禄可增。
寿命可永。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目之为善人。此其
效也。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
无益于生前乎。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心。岂
不益于生前。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法耳。非出世间
法。世间法则不出于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脱轮回之
外。净土既益于生前。又益于身后者。以其兼世间出
世间法故也。

净土之说。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见于日用之间。而未
常离。前篇所言是也。论其迹。则见于三时一茶之顷。
而不必终日泥十念法门是也。盖修持法门有九品。
人人皆可以修。虽罪恶之人。佛亦不弃。回心向善。即
为善故。虽屠宰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
不难。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
修读。在商贾不妨贩卖。在农人不妨耕种。在公门不
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故
曰。其修持工夫。见于三时一茶之顷耳。遂可以为万
万劫不坏之资。用力甚易。而收功甚大。人何为而不
1176-A¶ 第 153b 页 X62-0153.png
修乎。及此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处此娑
婆浊世。惟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华之化生。寿
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
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
纯一之快乐。遂将佛之所言。等于幻妄。而不之信。殊
不思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其言可
信。无足疑者。故先贤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况自古
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犹不可以不信者也。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惟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
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
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
惟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详复
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
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物像。而
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遽指良
材。而遂谓极物像之华丽也。又或信有净土。而泥惟
心之说。谓现前即是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
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甚高。窃
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恋。无嗔无痴。吾心能
无贪恋无嗔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
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
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
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是所谓惟心净土
1176-A¶ 第 153c 页 X62-0153.png
者。诚不易到也。彼阿弥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
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
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
变作莲华。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
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然则吾心可以为
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
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故
修西方。见佛而得道则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
悟性。超佛越祖为甚难。况修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
参禅者。必薄净土而不修也。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
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尚欲往生。我何
人哉。不欲生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不仰藉阿弥陀
佛慈力。往生彼国。又果胜于阿弥陀佛乎。由此言之。
惟心净土自性阿弥者。高而寡效。修未到者。误人多
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
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地相远矣。

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此
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何以
故。观佛三昧经文殊菩萨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
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华严行愿品普贤菩
萨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
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起信论。马鸣菩萨。示最
胜方便。谓专意念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楞伽经。佛
告大慧。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初得欢喜地。往生
1176-A¶ 第 154a 页 X62-0154.png
安乐国。以上略举四大菩萨。其馀菩萨修净土者。不
可胜纪。下劣凡夫。焉得忽净土而不修。

参禅一法。固为了悟生死。而设修净土一法。亦是令
众生了悟生死也。参禅有省。则现世了悟生死。得生
净土。则见阿弥陀佛。而后了悟生死。况即證无生忍。
居不退转地。直至成佛而后巳。大善知识。未尝不以
此教人。初机参学人。何为薄净土而不修乎。

莲宗宝鉴云。世人稍利根。便轻视念佛。谓是愚夫愚
妇勾当。彼徒见愚夫愚妇。口诵佛名。心游千里。不知
此等。是名读佛。非念佛也。念从心心思忆而不忘。故
名曰念。然人之一心。不思正则思邪。不思理则思欲。
今人念念思忆五欲。不觉其非。反以念佛为非。不亦
惑之甚哉。

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夫因果乌可以不
信乎。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
者是。若不信此语。何不以目前之事观之。人生所以
有富贵贫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其祸福种种
不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盖以其人前生所为
有善恶故。今生受报有祸福。是以此身谓之报身。报
身者。报我前生所为故。生此身也。以其前生所为不
能纯乎善故。今生亦不得纯受其福报。有富贵而苦
夭者。有贫贱而寿乐者。有荣宠而悴辱者。如影随形。
如响应声。纤毫不差。故云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惟种
时少。收穫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甚大。
1176-A¶ 第 154b 页 X62-0154.png
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
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此理可信。则净土之说必
可信。何则。二者皆佛言也。佛诚言于因果。必不妄言
于净土。故因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此可以解
其惑矣。

或者疑云。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
一朵。曰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
影。镜何尝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顶中
光明。清净圆满。自然照见十方世界。是故此间念佛。
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无足疑也。或又疑念
往生真言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若无量世界众生。
念此真言。阿弥陀佛岂能一一遍住其顶乎。曰亦自
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现一切水中。岂不自然哉。

人生时。父母妻子。屋宅田园。牛羊车马。以至台凳。器
皿衣服。及细微带索等物。不问大小色色。认为巳物。
仓库既盈。心犹未足。金珠巳多。营犹未止。举眼动步。
无非爱着。一宿在外。巳念其家。一仆未归。巳忧其失。
种种事务。无非挂怀。一旦大限到来。尽皆抛去。虽我
此身。犹是弃物。况身外者乎。静心思之。恍如一梦。古
人有言。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惟有
业随身。妙哉此言也。予故用其后二句。续成一偈云。
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但念阿弥陀。定生极乐国。
盖业者。谓善业恶业。此皆将得去者。岂可不以净土
为业乎。
1176-A¶ 第 154c 页 X62-0154.png

昔佛问阿难云。汝欲见地狱人否。阿难云欲见。佛云。
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此地狱人也。盖谓人生善恶。
不过身口意三业。若三业俱恶。是为纯黑业。所以入
地狱。若三业俱善。则为纯白业。乃生天堂。若三业中。
有一业善。则为杂业。亦不入地狱。故身意虽恶。而口
念佛名。亦一业善。远胜于三业俱恶。况口念佛时。又
能心想佛像。则意业善。端正其身。而手提数珠。则身
业善。常能善此三业。以修净土。必上品生。或曰。人诵
佛名。连称不绝。正如呼一人。频呼不止。其人必怒。则
是专诵佛名者。未足为善也。是不然。众生自无始以
来。口业过恶。积如山海。多诵佛名。以涤荡之。犹惧不
足。岂可以称呼常人之名为比也。况佛自开此念诵
法门。所以诱掖众生。善其口业。以渐善其身意者。至
矣。其谓专诵佛名。未足为善者。世俗愚昧之说。非诸
佛诱掖众生之言。何足齿焉。

据佛所言。口业果报多于身意二业。以发意则未必
形于外。出口则遂见矣。举身为恶。犹有时艰阻。不若
口之易发也。且如人有一言称人或劝人。其人终身
受赐。有福及子孙者。一言陷人或唆人。其人终身受
害。有累及子孙者。口业岂不重哉。

全持斋戒。又礼佛念佛。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以
此回向。愿生西方。必上品上生。所谓斋者何哉。不食
肉。不饮酒。不淫欲。不食五辛。所谓戒者何哉。杀生偷
盗邪淫。是谓身三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是谓口四
1176-A¶ 第 155a 页 X62-0155.png
业。贪欲瞋恨邪见。是谓意三业。总为十戒。若修净土
者。全持十戒。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固上品上生矣。
若止持五戒。而修净土。亦不失中品下生。或下品上
生也。若又不能持五戒。岂可以不戒杀生乎。杀生为
五戒之首。亦为十戒之首。亦为比丘二百五十戒之
首。是不杀则为大善。杀则为大恶。故杀生不可不戒
也。凡杀生以资口腹。则口腹之欲何厌。放箸之后。滋
味巳空。而杀业具在。若杀生以待宾。宾则以平日不
杀。亦无过责。况其罪巳自当之。经云。来而独自来。去
而独自去。轮回独自行。果报独自受。观此则岂可为
人而杀生也。若杀生以祭先祖。岂无素食清羞。孔子
虽蔬食菜羹瓜。祭必斋如也。如是何有不可哉。若然
香诵经。仗佛力。以为荐拔。自得超生。故亦不在杀生
也。若止能持此不杀之一戒。以修净土。巳不在下品
生矣。

楞伽经云。有无量因缘。不当食肉。众生肉本非所宜
食。以耳闻目见。惯熟不知其非。如能断去。固为上也。
如不能断。且食三净肉而减省。所谓不见杀。不闻杀。
不为巳杀。是也。如食兼味。且去其一。如两餐皆肉。且
一餐以素。人生禄料有数。若此自可延寿。更当为此。
众生念诵资荐。庶可释冤灭罪。据阎罗王告郑邻之
言。则至诚为彼念佛。必得超度往生(观音感应记云。饶州军典郑邻。
误追至阴府。放还。阎王告云。汝还人间。勉力为善。汝见人杀生。但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彼得受生。汝亦
得福。由此推之。足以见念阿弥陀佛。诚可荐拔亡者。增延福寿。不独身后生西方也)。
1176-A¶ 第 155b 页 X62-0155.png

下品下生者。乃临终地狱形相巳现。能至心十念南
无阿弥陀佛。则变地狱为莲华。亦生净土。良由我佛
慈悲至深。威力至大。故能如此。然所谓十念者。乃生
前自巳十声。念阿弥陀佛。非身后倩人念也。生前自
念者。临命终时。佛与菩萨。自来迎接故。亦必生净土。
或云平生杀害众生。苦虐人民。临死念佛。便得往生。
其所杀所苦之众生。怀冤负枉。何时而可解乎。答云。
生净土得道之后。然后度脱一切冤亲。岂不胜于冤
冤相报彼此无出期者乎。

莲宗宝鉴云。恶人必不回心念佛。其有念佛者伪也
非真念也。若真能一心念佛。即取给于临终之十念。
亦必往生。况善人一心念佛。而有不生西方者乎。我
辈既修净土。止愁不到一心不乱田地。若一心不乱。
任他千讥万谤。当巍巍不动如泰山矣。更何疑哉。

净土指归云。欲了生死。修行净业。当发十种信心。念
念不忘。决生净土。一信佛所说法。金口诚言。真实不
虚。二信凡夫在迷识神不灭。六趣循环不息。三信此
土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轮回。四信未出轮回虽生天
上不免堕落。五信极乐世界众生生者永无退转。六
信众生发愿愿生净土决定往生。七信一称佛名能
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八信念佛之人阿弥陀佛神
通光明摄取不舍。九信念佛之人十方世界恒沙诸
佛同以神力时常护念。十信既生净土寿命无量一
生当得无上菩提。于此十种。不能深信。生疑惑者。虽
1176-A¶ 第 155c 页 X62-0155.png
念佛不得往生。又有一种常情。谓念佛乃老年事。方
当少壮未暇。及此一旦无常。措手弗及咦。莫待老来
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今为再设方便。当少壮时。
即须信向。每日早晨盥𠻳毕。虔心面西。止用十念工
夫。专精念佛十声。即回向云。愿我临命终时。往生西
方极乐世界。持至半老。加功精进。亦必往生。

是书乃原本龙舒。推广至教。以补法宝之所未备。
凡我善信得是书者。切宜仰体。

佛祖弘慈。公诸同志。转相劝谕。万弗束之高阁。及
等閒委弃。沉埋法宝。慢亵圣贤。罪莫可逭。戒之戒
之。如有远方善信。欲广其传。捐赀重刻。流播十方。
功德无量。决定往生。勉之勉之。

* 净土定式

(每日早中晚三时。焚香合掌。向西顶礼。两目上视。俨
睹慈颜。先念)。

南谟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南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拜)

南谟大悲观世音菩萨(一拜)

南谟大势至菩萨(一拜)

南谟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一拜)

(拜毕。复合掌顶礼。观想巳身。在莲华内。仰对
阿弥陀佛丈六金身。在大莲华金台上。两眉中间。向上
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之像。随念)。

南谟阿弥陀佛(十声)
(又观想
观世音菩萨丈六金身。在大莲华内。垂手接引。随念)。
1176-A¶ 第 156a 页 X62-0156.png

南谟观世音菩萨(十声)
(又观想
大势至菩萨丈六金身。在大莲华内。随念)。

南谟大势至菩萨(十声)
(又观想遍界
菩萨众俱在莲华内。随念)。

南谟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十声)
(复顶礼念
大悲菩萨赞
佛忏罪回向发愿偈一遍)。

「 十方三世佛
 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
 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归依
 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
 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
 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
 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
 共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
 如佛度一切」


(念毕回向云。弟子某虔诵圣号。专求临命终时。仗
佛菩萨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一拜。随观想。
巳身。在莲华内。直达西方。亲见我
佛菩萨。良久又念)

南谟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
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七遍毕)

(回向云。弟子某虔诵圣号。专为超度。此南阎浮提。今
生宿世。祖宗父母。伯叔兄弟。子孙妻女。宗亲外戚。仆
从使女。师徒朋友。恩主冤家。巳相识未相识。乃至所
杀所食。为丝为绵之众生。尽生极乐世界。一拜 又
念)。

大悲咒(七遍) 往生咒(七遍毕)
1176-A¶ 第 156b 页 X62-0156.png

回向云。愿我今生临命终时。仗此二神咒力。往生西
方极乐世界。随观想巳身。在莲华内。直达西方。亲见

佛菩萨。良久功毕。馀功诵弥陀经一卷。念佛千声。或五
百声。或三百声。随力念之。不拘多寡。每日如此。专志
修持。其往生品地必高。

旧法。早中晚三时修习者。为通缁素而定也。若出家
者。无事扰心。应当六时礼诵。若在家者。世事稍暇。亦
须三时礼诵。再或冗忙。只早晚亦可。如万难脱身。早
晨一时断不可缺。

凡念佛者。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太
费力。默念又恐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
乃谓之金刚持。三者随其意之所之。不必执定。久久
自有利益。今之念佛者。只是随口叫喊。所以不得利
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则自有得力
处矣。

若有女人及愚钝人。不能多记者。只用前段十念工
夫亦可。不能诵大悲咒。只诵往生咒。或二十一遍。或
四十九遍亦可。不能诵弥陀经。只随力念佛亦可。总
之用工不拘多寡。只在信向不辍。亦必往生。

* 修持要约

平时斋戒洁巳。清心静虑。面西安坐。闭目默然。观想
阿弥陀佛真色金身。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华上座。
其身长丈六。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
光明照耀。金色面与金色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
当令闭眼开眼。悉皆见之。如此久久念心纯熟。自然
1176-A¶ 第 156c 页 X62-0156.png
感应。见佛金身。此法最为上等。盖心想佛时。此心即
是佛。又胜于口念也。身后必上品上生。

更于行住坐卧。著衣吃饭。一切时中。默然举念南无
阿弥陀佛。即返观自照。这念佛求生净土的是谁。良
久。又念如是参究工夫。勿令间断。忽然亲见弥陀。尽
大地是个西方净土。

莲宗宝鉴云。修净土人。凡欲入观正念。西向一心。观
想阿弥陀佛而坐。或欲行时。一心观想阿弥陀佛而
行。或欲睡时。一心观想阿弥陀佛而卧。功深力久。或
于正观念时。即得见之。或于睡梦中见之。但办至诚。
必如所愿。

观经云。观想阿弥陀佛身相光明。如百千万亿阎浮
檀金色。(阎浮檀金者。极大极美之金也)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
河沙由旬。(那由他者。万亿也。由旬者。十六里也)眉间白毫。如五须弥山。
佛眼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以无缘慈。摄取众生。兼
观想观世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
金色。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
柔软。以此宝手。接引众生。次观想大势至菩萨身。长
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举身光明。作紫金色。有缘众
生皆得悉见。随想巳身亦在七宝池莲华内。结跏趺
坐。见佛菩萨。并见诸佛。莲华满虚空界。如此观想。善
根愈大。倘或未能。且想丈六小像亦可。

大悲忏文云。观世音菩萨常白佛言。若诸众生受持
大悲神咒。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是菩萨全
1176-A¶ 第 157a 页 X62-0157.png
以悲愿度人。大势至菩萨以念佛證无生忍。究其因
地。纯于念佛上用工。念念无间。打成一片。盖佛者心
也。念佛念心。心心不二。佛佛皆然。一念贯通。是真净
土。念佛之旨。大略如斯。远公祖师得是三昧。以示百
二十二人及十八大贤。同修同證。思专想寂。以至究
竟。

六祖赞云。念此一句阿弥陀佛。是万世出世之妙道。
成佛作祖之正因。此句是三界人天之眼目。明心见
性之慧灯。此句是十方虚空之无际。广大一性之圆
明。此句是五千大藏之骨髓。八万总持之要门。此句
是渡苦海之舟筏。最尊最上之法门。所有四众弟子。
若要心性明朗。时时念想弥陀名号。念满成功。径往
西方极乐世界。面见彼佛。亲承授记。因誓曰。我若妄
语诳众生。自遭拔舌尘沙劫。

永明寿禅师四料拣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
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
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
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
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灵芝法师云。博地凡夫惑业缠缚。流转五道。百千万
劫。受诸苦恼。忽闻净土。志愿求生。一日称名。即超彼
国。若人肯念阿弥陀佛。超过一切善根。何则。虽修一
切福业。若无正信。求生净土。皆为小善根也。若念阿
弥陀佛。发愿求生净土。是为大善根也。
1176-A¶ 第 157b 页 X62-0157.png

□□□□。□□□□。亿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如此系心。任运常遮一切恶念。
设欲作恶。心常下耎。恶不能成。如身有香自然离臭。
又复觉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
又若觉他受苦时。以念佛心。怜悯于彼。愿其离苦。若
断刑狱。以念佛故。生悯念心。虽依正法。当密作愿云。
我行王法。非我本心。愿生净土。誓相救济。

凡修净土。须是自信自行自办。工夫努力。向前灼然。
要敌他生死始得。若也半信半疑。如何出得轮回。若
是信得及。便从今日。发大勇猛大精进。莫问会与不
会。但只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靠一座须弥山
相似。摇撼不动。专其心。一其意。或参念。或观念。或十
念。或臆念。或默念。或礼念。念兹在兹。朝也念。暮也念。
行也念。坐也念。日日时时。不要放舍工夫。如此把得
定。做得主。纵遇苦乐顺逆境界现前。只是念阿弥陀
佛。无一念退惰心。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
时。定生上品。其或力量未充。应须随力修习。朝昏礼
念。纵使家缘冗繁。无忘十念称名。猛著精彩。积功累
行誓毕此生。同登净域。方为了事。要知此事。决定不
在。广设道场。多点香烛上。决定不在有传有授。扭捏
做作上。决定不在会说会道。广化人缘上。此等之人。
所谓著事相而疏正理。顺声色而背真宗。数他宝而
巳无半钱者也。须是以念佛为正行。而兼修福德。诸
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修一切善根。悉皆回向。愿生净
1176-A¶ 第 157c 页 X62-0157.png
土。自然善果圆成。

有行有愿。直入无为。此乃佛祖修净业之本也。今人
皈依佛会。或为病苦。或为报亲。或为消灾祈福。或为
修积来生。皆是了还心愿。只求富贵荣华。誇耀尘世。
罕有为自巳生死。发愿念佛。往生净土者。如此妄想。
不合佛祖本愿。纵使一生修诵。错用工夫。临终不得
往生。凡曰作福。尽属有为。乃世间有漏之因。非出世
无为之道。修行佛子。宜善思惟。一念回光。愿舍娑婆。
往生净土。譬如游子。久客他乡。复归故里。

凡念佛人。尘根未净。恶念起时。须自检点。或有悭贪
心。嗔恨心。痴爱心。嫉妒心。欺诳心。吾我心。贡高心。謟
曲心。邪见心。轻慢心。能所心。及诸随染所生一切不
善之心。设或起时。急须高声。念佛敛念。归正直下。打
并净尽。勿令相续。所有深信心。至诚心。慈悲心。谦下
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
进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常常守护。但能依法修持。
是为净土正行。

初学对治昏散之心。数息最要。凡欲坐时。先想巳身。
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无阿
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
入。勿令间断。行住坐卧。常自密密行持。久久纯熟。忽
尔心眼开通。三昧现前。即是唯心净土。

天台十疑论云。一切诸佛。悉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
乱者多。若不专心系念一佛。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
1176-A¶ 第 158a 页 X62-0158.png
专令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宝王论云。修持一
相三昧者。当于行住坐卧。系念不忘。纵令昏𥧌。亦系
念而寝。觉即续之。不以馀业间断。不以贪嗔等间隔。
随犯随忏悔。念念常清净圆明。即是一相三昧也。

又须发救度众生心。发至诚心。发坚固心。发深心。加
以礼拜念佛。如此则现世蒙佛加佑。身后必上品上
生。救度众生心者。愿生净土。见佛得道后。救度苦海
众生。非独度自身也。至诚心者。直心归向。无邪曲也。
坚固心者。坚持精进。更不退转也。深心者。用心深至
直透净土。如探海底明珠也。三世诸佛。与法界众生。
皆由心造。吾心如是。焉得不上品上生。

人生皆如水泡。生灭不常。或一岁二岁。或一十二十。
幸而至五六十。亦为难矣。况世间无非是苦。但不思
省。故不觉知。不称意时。固为苦矣。即或称意。亦无多
时。父母妻儿。或疾病死亡。或杀伤离散。或自巳大限
忽然而至。平生罪恶。岂得全无。自少至老。积累既多。
闭眼之后。不免随业缘去。或堕地狱。受诸极苦。或为
畜生。受人宰杀。或生饿鬼。饥火烧身。或入修罗。嗔恨
战斗。即有善业。得生天上人间。受尽福报。依旧轮回。
漂流汩没。无有出期。惟西方净土。最为超脱轮回之
捷径。更得不退转。色身难得。趁康健时。办此大事。当
常作念云。吾自无始以来。轮回六道。不知有此法门。
故不出离。今日知之。岂可不即时下手。年高者固当
急急勉力。年少者亦不可因循。平时豫备。工力纯熟。
1176-A¶ 第 158b 页 X62-0158.png
临命终时。径生极乐世界。视死入地府见阎王。受谴
责者。相去万万矣。况其工甚易行。尽大藏中。八万四
千法门。无如此之要捷者。而人或不知。可痛惜哉。知
而不可。尤可痛惜也。

凡受师友之训诲。恩地之提挈。交游之礼遇。悉皆告
以净土而为之报。以至与一切人。或一饭一茶。一言
一坐。下至仆隶。有事我之劳者。皆以此告之。使脱离
苦海。即一切知与不知。识与不识。皆以是化之。使共
生净土。又一切飞禽走兽蜎飞蠕动之类。遇彼宰杀
受困时。皆当为念阿弥陀佛数声。或往生咒数遍云。
愿汝往生极乐世界。乃至形相不可见者。亦当作是
念言。如此则吾善念纯熟。临终上品上生必矣。大慈
菩萨劝修西方偈云。能劝二人修。比自巳精进。劝至
十馀人。福德巳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
过万数。即是阿弥陀。劝人善道。名为法施。劝修净土。
又法施之最大者。

斋僧供佛。烧香献花。悬幡建塔。念佛礼忏。种种三宝
上崇奉。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或为世间种种利
益方便善事。若为子尽孝。为兄友爱。为弟敬长。乡党
邻里。姻亲相接。以礼相与。以恩以至。事君则尽忠。为
官则尽仁。为下则勤以事上。或教导愚迷。或扶助孤
弱。或济急难。或惠贫穷。或修桥砌路。或施药散食。或
减巳奉养。以利他人。或临财饶人。以自省约。或教人
为善。或赞善止恶。随力所作。世间一切善事。不拘大
1176-A¶ 第 158c 页 X62-0158.png
小。不拘多少。以此回向。愿生西方。常使一念不断。念
兹在兹。必上品上生。

佛言。欲修净土。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
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解第一义。
劝进行者。此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皈谓皈依佛法
僧也。

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
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往生净土。大孝之大
孝也。奉告世人。父母在堂。早劝念佛。更须教以至诚
信向。一心专念。宝积经云。世尊父王。顶礼佛足。一心
合掌。而白佛言。云何修行当得佛道。佛言。一切众生
皆即是佛。汝今当念西方世界阿弥陀佛。常勤精进。
当得此道。观此则知为人子者。断当劝进父母矣。

吕文正公。每晨兴礼佛祝云。不信三宝者。幸勿生我
家。愿子孙世世食禄。护持佛法。后吕氏所出。若公著。
若好问。若用中。皆贵显而奉佛。竟酬所愿。况求生净
土。取必于自巳。而有不可必得者乎。

凡在家菩萨。无檀信之斋供。必须随顺正法。度日资
生。或田畴力作。或市井经营。或富有家赀。或日求升
斗。勤则不缺。俭则不奢。如此修行。方为佛子。所以潭
州黄老常打铁以修行。居士庞公卖笊篱而养道。喻
弥陀画像为业。戴佛庵发烛资身。可谓一日不作一
日不食矣。
1176-A¶ 第 159a 页 X62-0159.png

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曰。凡一切人命终。欲生
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
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
死苦趣。乃是极称意之事。如脱毙衣得换珍服。但当
放下身心。莫生恋著。凡遇病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
叮嘱家人。及往来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
说眼前閒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温言相慰。
祝愿安乐。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
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
念佛。待气尽良久。方可哀泣。才有丝毫系恋。便成挂
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得
力。若依此者。决定往生。断无疑也。知归子问曰。平生
未念佛人。还用得否。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
用之。皆得往生。决定无疑。常见世人。平常念佛。礼赞
发愿。求生西方。甚是勤拳。及至临病。却又怕死。都不
说著往生净土之事。直待气消命尽。方始十念鸣钟。
却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生死事大。须是自家著力
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
无事时。常以此法。精进受持。是为临终大事。

佛言。若人命终之际。豫知时至。正念分明。洗浴著衣。
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见佛相好。众善俱见。定知此人
决定往生净土。

天台十疑论云。临终念佛。名最后心。其心猛利。一念
佛名。即生净土。盖垂死时。其心猛健决定。胜于百岁
1176-A¶ 第 159b 页 X62-0159.png
行力。故能感佛来迎。即生彼土也。

莲池大师曰。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智
愚。不论老少疲癃。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
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试为众等言之。
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
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
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爱恋。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
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少。
精神强健。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
若人处閒。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閒。
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
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
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
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
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道须佛證。正好念佛。
普劝世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
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真歇了禅师云。捷径法门。惟有念佛。功高易进。若不
念佛而求出离者。终无所获。普劝清信。一心念佛。求
愿往生。决矣不误。

明教大师云。吾劝学道者。若不能顿悟。且把一句阿
弥陀佛。常忆常念。常觉常照。何以故。此时纵然未悟。
临命终时。仗彼佛力。必得往生。既得往生。何愁不悟。
1176-A¶ 第 159c 页 X62-0159.png
诸仁者。要知念佛一门。实乃超出馀门之上。

天如祖师云。世人愚昧特甚。教他念佛往生。每自诿
凡夫。如何敢望。必待来世再修。不知念佛法门。一念
信心。弹指可到。总仗佛力接引。何待来生。先德云。此
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斯言诚宜三复。

宗本法师。禅宗净土难易说。今世人提公案做工夫。
只期参禅悟道。不愿往生净土。此法何如。答曰。利根
上智之人。可以直参实悟。略有差讹。便成大错。何以
故。参禅悟道者难。念佛往生者易。古德云。参禅要了
生死。百无二三。念佛求生净土。万不失一。正所谓有
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也。法门固有八万四千。总不
如一句阿弥陀佛。

* 净土抉迷

** 狮子峰如如颜丙劝修净业文(身为苦本觉悟早修)

只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
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空。总归磨灭。自未入胞
胎之日。宁有这男女之形。只缘地水火风假合而成。
不免生老病死彫残之苦。上无丝线可挂。下没根株
所生。虚浮如水上泡。须曳不久。危脆似草头露。倏忽
便无。长年者不过六七十以皆亡。短命者大都三二
十而早夭。又有今日不知来日事。又有上床别了下
床时几多。一息不来。便觉千秋永别。(雪峰颂。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
脱了袜和鞋。三魂七魄梦中去。未委明朝来不来)叹此身无有是处。奈谁人
不被他瞒。筋缠七尺骨头。皮裹一包肉块。九孔常流
1176-A¶ 第 160a 页 X62-0160.png
不净。六根恣逞无明。发毛爪齿聚若堆尘。涕泪津液
污如行厕。里面尽蛆虫聚会。外头招蚊虱交攒。沾一
灾一疾。皆死得人。更大热大寒。催人易老。眼被色牵
归饿鬼。耳随声去入阿鼻。口头吃尽味千般。死后只
添油几滴。(长魁诗云。红红白白莫相瞒。无位真人赤肉团。败坏不如猪狗相。只今便作死尸看)
此身无可爱惜。诸人当愿出离。如何迷昧底。尚逞风
流。懵懂汉犹生颠倒。或有骷髅头上簪花簪草。或有
臭皮袋畔带麝带香。罗衣罩了脓血囊。锦衣遮却屎
尿桶。用尽奸心百计。将谓住世万年。不知头痛眼花。
阎罗王接人来到。那更鬓斑齿损。无常鬼寄信相寻。
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捷径。日日饮酒食肉。无
非种地狱深根。眼前图快活一时。身后受苦辛万劫。
(净土文。皮包血肉骨缠筋。颠倒凡夫认作身。到死始知非是我。从前金玉付他人)一旦命根
绝处。四大风刀割时。外则脚手牵抽。内则肝肠痛裂。
纵使妻儿相惜。无计留君。假饶骨肉满前。有谁替汝。
(古颂。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情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生底只得悲
啼痛切。死者不免神识奔驰。前途不见光明。举眼全
无伴侣。过奈河桥。见之无不悲伤。入鬼门关。到者尽
皆悽惨。世上才经七日。阴间押见十王。曹官抱案没
人情。狱卒持叉无笑面。平生作善者。送归天道仙道
人道。在日作恶者。押入汤涂火涂刀涂。镬汤沸若崖
崩。剑树势如山耸。灌铜汁而遍身肉烂。吞铁丸而满
口烟生。遭剉磕则血肉淋漓。人寒冰则皮肤冻裂。身
碎业风吹再活。命终罗刹喝重生。人间历尽百春秋。
1176-A¶ 第 160b 页 X62-0160.png
狱内方为一昼夜。(延光集。镬汤炉炭喧幽坏。剑树刀山耸太清。受罪要终八万劫狱卒
牛头始放行)魂魄虽归鬼界。身尸犹卧棺中。或隔三朝五
朝。或当六月七月。腐烂则出虫出血。臭秽则熏地熏
天。胖胀不堪观。丑恶真可怕。催促付一堆野火。断送
埋万里荒山。昔时耍悄红颜。翻成灰烬。今日荒凉白
骨。变作泥堆。(寒山颂。胭脂画面娇千样。龙麝熏衣悄百般。今日风流都不见。绿杨芳草髑髅
寒)从前恩爱。到此成空。自昔英雄。如今何在。泪雨洒
时空寂寂。悲风动处冷飕飕。夜阑而鬼哭神号。岁久
而鸦餐雀啄。荒草畔漫留碑石。绿杨中空挂纸钱。下
稍头难免如斯。到这里怎生不醒。(寒山云。雀啄鸦餐皮肉尽。风吹日炙
髑髅乾。目前试问旁观者。自把形骸仔细看)大家具眼。休更埋头。翻身跳
出迷津。弹指裂开爱网。休向鬼窟里作活计。要知肉
团上有真人。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但
请回光返照。便知本体元无。若未能学道参禅。也且
勤持斋念佛。舍恶归善。改往修来。移六贼为六神通。
离八苦得八自在。便好替天行化。不妨代佛接人。对
众为大众宣扬。归家为一家解说。使处处齐知觉悟。
教人人尽免沉沦。上助诸佛转法轮。下拔众生离苦
海。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难修。莫教一
日换了皮。纵有千佛难救汝。火急进步。时不待人。各
请直下承当。莫使此生空过(寒山云。百骸溃散离尘泥。一物长灵复是谁。不
得此时通线路。骷髅著地几人知)。

** 天台智者大师劝修行人专修净土

设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秪应
1176-A¶ 第 160c 页 X62-0160.png
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
自安其身。专为自利。障菩提道。智者答曰。菩萨有二
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斯责。二者
未得巳还。及初发心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
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界。救苦众生。故智度
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慈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
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
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持戒修福。得
生人中。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
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
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
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故维
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又智度论云。譬
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
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
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未
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巳。方
能救众生。如得船者。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
使成三昧。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證无
生忍巳。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
任意自在。故论云。游戏地狱行者。生彼国。得无生忍
巳。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以是因缘。求生
净土。此名易行道也。

** 真州长芦慈觉赜禅师劝参禅人兼修净土
1176-A¶ 第 161a 页 X62-0161.png

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
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也。念而无念生
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是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
上无诸佛之可念。下无净土之可生。佛事门中不舍
一法。则总摄诸根。盖有念佛三昧。还源要术。示开往
生一门。故经云。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乃至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盖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何则
娑婆国土。释迦巳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音势至徒仰嘉名。极乐世界
彼二上人。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竞作。恼乱行人。
极乐世界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婆国土邪声杂乱。
女色妖淫。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正报清净。
实无女人。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褊见缁流。横生
疑谤。切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烦喧。慕兰
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
何止俗舍之烦喧。极乐优游。岂止兰若之寂静。知出
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万里辛勤。远求知识
者。盖以发明大事。决择生死。而弥陀世尊愿力弘深。
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见佛。其惑二
也。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附。而极乐
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既欲
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此方之人。上
寿不过百岁。童痴老耄。疾病睡眠。常居大半。西方之
1176-A¶ 第 161b 页 X62-0161.png
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苞。便获阿惟越致。(即不退转)佛阶决
定。可期流转。娑婆促景。而不知净土长年。其惑四也。
若乃位居不退。果證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
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入尘劳。其有浅闻单慧。或与
少善相应。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
娑婆。不知自是。何人拟此大权菩萨。其惑五也。若夫
信佛言而生净土。则累系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不
能害。谢人间之八苦。无天上之五衰。尚无恶道之名。
何况有实。唯显一乘之法。决定无三。盖解脱之要门。
修行之捷径。无出此矣。是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净
土。前贤后圣。自他皆愿往生。凡以欲得度人。先须自
度故也。呜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失人身万劫深
悔。故率大海众。各念弥陀佛。则十万遥程。不劳而至
矣。

** 杭州永明寿禅师戒无證悟人勿轻净土

设问曰。伹见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系念彼佛。求生
他方。答曰。真修行人。应自审察。如人饮水。冷煖自知。
诸仁者当观自巳行解见性悟道。能如马鸣龙树否。
得无碍辩才。證法华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说皆
通。行解兼修。能如忠国师否。此诸大士。皆明垂言教。
深劝往生。盖是自利利他。岂肯误人自误。况往生传
所载。古今高士事迹。显著非一。宜勤观览。以自照知
又当自度。临命终时。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自无始
来。恶业重障。定不现前。此一报身。定脱轮回否。三涂
1176-A¶ 第 161c 页 X62-0161.png
恶道。异类中行。出没自由。定无苦恼否。天上人间。十
方世界。随意寄托。定无滞碍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
何善如之。若其未也。莫以一时贡高却致。永劫沉沦。
自失善利。将复谁尤。呜呼哀哉。何嗟及矣。

** 莲池大师序劝往生

世尊始成正觉。为诸有情。普演佛乘。既而机难尽投
于一乘中。示三乘法。而复于三乘中。出净土一门。今
去佛日远。进之不能发神解超圣阶。退之伥伥乎有
沦坠之患。而匪仗此门。其何从疾脱生死。大矣哉。可
谓起末世之沉痾。必效之灵药也。顾古之效多。今之
效鲜。其咎安在。则亦口净土。心娑婆。而坚勇明悟。不
及前辈云尔。昔有传往生者。岁久灭没。予于断章遗
迹中。摘其因果。昭灼者积之成编。俾缁素之流。确知
某也。以如是解脱而生某也。以如是纯一而生某也。
以如是精诚之极感格而生某也。以如是大悲大愿
而生某也。以如是改过不吝转业于将堕也而生。某
如是上生。某如是中生下生。庶几乎考古验今。为净
业者左劵。客有过我者。阅未数传。勃然曰。净土唯心。
心外无土。往生净土寓言也。子以为真生乎哉。宁不
乖于无生之旨。予俟其色定。徐而谓曰。谈何容易。如
以无生而巳。一切断灭。不应尚有唯心。果悟无生。则
终日生而未尝生也。且尔巳尽漏心否乎。对曰不能。
噫漏心未尽。则生缘未休。生缘未休。则托质有所。茫
茫三界大苦海中。不生净土而生何土。六道之匍匐。
1176-A¶ 第 162a 页 X62-0162.png
九品之逍遥。相去殆天渊矣。饰虚论而争高。吾弗为
之。即净土而之佛乘。未尝间隔丝毫。而奚乖之有。客
乃惘然自失。亟请梓焉。

** 丞相郑清之劝修净土文

人皆谓。修净土。不如禅教律。余独谓。禅教律法门。莫
如修净土。夫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凡在智愚。皆具此
性。故释氏以禅教律。假设方便。使之从门而入。俱得
超悟。惟无量寿佛。独出一门。曰修行净土。如单方治
病。简要直截。一念之专。即到彼岸。不问缁白。皆可奉
行。但知为化愚俗。浅近之说。其实则成佛道捷径之
途。今之学佛者。不过禅教律。究竟圆顿莫如禅。非利
根上器神领意解者。则未免堕顽空之失。研究三乘
莫如教。非得鱼忘筌因指见月者。未免钻故纸之病。
护善遮恶莫如律。非身心清净表里如一者。未免自
缠缚之苦。其不由禅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唯净土一
门乎。方念佛时。口诵心惟。诸恶莫作。岂非戒系念净
境。幻尘俱灭。岂非定念实无念。心华湛然。岂非慧人
能屏除万虑。一意西方。则不施棒喝而悟圆顿机。不
阅大藏经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仪中而得大自在。
不垢不净。无缠无脱。当是时也。孰为戒定慧。孰为禅
教律。我心佛心。一无差别。此修净土之极致也。八功
德水。金莲华台。又何必疑哉。

** 庐陵李彦弼梦记

彦弼。乾道癸巳。家染疫疾。四月五日。彦弼亦病。粥药
1176-A¶ 第 162b 页 X62-0162.png
不进。至十九日。早梦一人褐衣神貌清癯。以手抚摩
彦弼肢体。而呼令速起。彦弼惕然问曰。公何人耶。答
曰。予即龙舒也。彦弼因告以疾病。虽欲支持莫能。将
何以愈其疾乎。公曰。记省阙仲。雅教汝捷径否。彦弼
曰。然每日持诵阿弥陀佛不辍。公曰。汝起食白粥。即
可既寤。索粥食之。病果随愈。后见龙舒𦘕像。俨然如
梦中见者。彦弼稔闻。居士诲人不倦。所至学者辐辏。
谢君以静逸堂待之。正月十一日。令子侄往承其教。
不久回云。居士夜来讲书罢。如常持诵礼佛至三鼓。
忽厉声念阿弥陀佛数声云。佛来接我。言讫立化。是
夕邦人有梦。二青衣引公向西而行。传为胜异。居士
未示寂灭前三日。遍嘱诸人。勉进道业。有此后不复
再见之语。自非功力精深达乎生死者。未易臻此。彦
弼一病垂死。荷居士阴赐拯接。遂获平愈。可谓生死
骨肉者矣。或曰。梦因想成。然食白粥之效。安可诬也
谨刻公像。并著感应事迹。用广其传。非敢饰辞。以惑
耳目。伏冀见闻敬信。同沾利益。公姓王。名日休。字虚
中。号龙舒居士云。是岁下元。庐陵李彦弼谨记。

净土全书卷上
1176-A¶ 第 162c 页 X62-016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