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往生事略¶
往生事略¶ 第 119b 页
西归直指卷之四
玉峰 怀西居士周梦颜安士氏汇辑
娄东 胜莲居士罗万忠允枚氏梓劝

* 往生事略

天下无凭无据者。其言不足信。有徵有验者。其说
必定真。念佛往生。有徵有验者也。盖天下万事可
假托。独死生之事。纤毫不可假托。古今来圣贤豪
杰。讲道论德。修仁行义者。不啻千万。然其没也。不
过以疾卧床。斯为考终命矣。若要预知时至。沐浴
端坐。或闻异香盈室。或见天乐迎空自生民以来
未尝有一人。也独有念佛之人。此种祥瑞。不一而
足。是莫受用于念佛之人。亦莫尊贵于念佛之人
矣。夫临去之际。既如此安閒。则所到之方。必定是
非常福地。人奈何不于此际动一念乎。因将此地
生西之人。摘录数十条。名为往生事略。亦欲见贤
思齐。同生安养云尔。

** 菩萨往生类

*** 如来记往

大无量寿经云。弥勒白佛言。于此世界。有几菩萨往
生极乐。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二亿不退菩萨。
往生彼国。小行菩萨不可称计。不但此国。他方佛土
如远照佛刹。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乃至十方
佛刹。往生者甚多无数。我若具说。一劫犹未能尽。

*** 文殊愿生
往生事略¶ 第 119c 页 X62-0119.png

观佛三昧经。佛记文殊当生极乐。文殊发愿偈云。愿
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生
彼佛国巳。满足我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 普贤求往

华严经。普贤菩萨。列十种大愿。普为众生求生净土。
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
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 偈论净土

天亲菩萨。天竺人。广造诸论。升兜率天宫内院。见弥
勒佛。著无量寿经论。及净土偈。五门修法。普劝往生。

*** 请佛形仪

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以神力往安乐国。见阿弥
陀佛。陈云。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仪。请垂降计。
佛言汝应先行。寻当现彼。五通还。圣仪巳至。一佛五
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上。遂传写流布。见感通传。

*** 造论起信

马鸣菩萨。西天第十二祖。尝著起信论。后明求生净
土。词皆切要。

*** 龙树记生

楞伽经云。大慧汝当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
于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
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 集善往生

大悲经云。佛言我灭度后。北天竺国。有比丘名祁婆
往生事略¶ 第 120a 页 X62-0120.png
迦。修集无量种种。最胜菩提善根。巳而命终。生于西
方过百千亿世界无量寿国。于彼佛所。种诸善根。后
当作佛号无垢光。

*** 得忍往生

菩萨生地经云。佛言时摩差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清
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不退转地。寿终俱生无量
寿佛清净国。

*** 胜会书名

长芦赜禅师。遵慧远大师遗范。建莲华胜会。普劝念
佛。一夕梦一少年。乌巾白衣。风貌清美揖而曰。欲入
公莲华胜会。乞书一名。师问何名。答曰普慧。书巳。又
云。家兄普贤。亦乞并书。觉而异之。忽思华严经离世
间品有二菩萨名。普慧连发二百问。普贤连下二千
答。此大菩萨也。何得荷冥加乃尔。遂书二菩萨以为
会首。

莲大师曰。凡僧结社。古圣书名。甚哉。净土之非小
缘也。良由事出真诚。则冥通灵应尔。非可强而致
也。

** 高僧往生类

*** 慧远大师

晋慧远。雁门楼类人。博通世典。尤善六经。闻安法师
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过浔阳。
见庐山閒旷。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现梦。一夕雷雨。材
木自至。剌史桓伊。乃为建殿。名曰神运。以慧永先住
往生事略¶ 第 120b 页 X62-0120.png
西林。故号所居为东林。建念佛社。三十年不入尘俗。
专志西方。制六时莲漏。念诵不辍。高僧钜儒。预社者
共百四十人。澄心系念。三睹圣相。而沈厚不言。后十
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
满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
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吾
以本愿力。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又见佛陀
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辈。巳往生者。皆在佛侧。师喜。
谓门人曰。吾始居此。巳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必生净
土矣。至期。端坐而逝。时义熙十二年八月初六日也。

*** 慧永

晋慧永。河内人。十二出家。既而与远公。同依安法师。
太元初。驻锡庐山。剌史陶范。舍宅为西林寺以居之。
绝志尘嚣。标心安养。义熙十年示寂。忽敛衣欲起。众
惊问。答曰。佛来迎我。言讫而化。异香七日方灭。唐玄
宗追谥觉寂照大师。

*** 僧睿

晋僧睿。冀州人。游学诸方。远历天竺。还关中。从罗什
师。禀受经义。后预庐山莲社。专心念佛。宋元嘉十六
年。忽众告曰。吾将行矣。面西合掌而化。众见师榻前
一金莲华。倏然而隐。五色香烟。从其房出。

*** 道敬

晋道敬。琅琊人。祖王凝之。剌江州。因从远公出家。年
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笃信念佛。蚤夜弗替。永初
往生事略¶ 第 120c 页 X62-0120.png
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端坐念佛而化。众
见光明满室。弥时方灭。

*** 僧显

晋竺僧显。南游江左。遇疾。专志西方。虔苦不替。忽见
阿弥陀佛光照巳身。所患皆愈。即起沐浴。为旁人说
所见。并陈诫因果。词意剀切。明晨。端坐而化。

*** 志通

石晋志通。凤翔人。因见智者大师净土仪式。不胜欣
忭。自是不向西唾。不背西坐。专心念佛。后见白鹤孔
雀。成行西下。又见莲华开合于前。乃云。白鹤孔雀。净
土境也。莲华光相。受生处也。净土现矣。乃起礼佛而
终。阇维时。有五色祥云。环覆火上。舍利鳞砌于身。

*** 慧光

齐慧光。居洛阳。著华严涅槃十地等疏。一日有疾。见
天众来迎。光曰。我所愿生。唯净土耳。遂专志念佛。巳
而见化佛空迎。光稽首曰。愿摄受我。祷祝方毕。巳化
去矣。

*** 道珍

梁道珍。住庐山。修净业。曾梦海中有舟西往。问之。曰
往极乐国。珍乞随行。舟中曰。汝未营浴室。未诵弥陀
经。不得遂往。觉而浴僧诵经。历年不辍。后见池面降
白银台。珍默记其瑞。秘而不言。一夕。邑人见半山。烈
火千炬。交相辉映。谓是诸王礼觐。及旦访之。乃知珍
巳坐化。
往生事略¶ 第 121a 页 X62-0121.png

*** 神鸾

后魏昙鸾。少游五台。感灵异出家。而性嗜长生。爱陶
隐君仙经十卷。后遇菩提流支。乃问曰。佛有长生不
死术乎。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以十六观
经。曰学此。则三界不足生。六道无复往。其为寿也。河
沙劫石。莫能比焉。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专修净业。寒
暑疾痛。曾无少懈。魏主号为神鸾。一日见梵僧谓曰。
吾龙树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自知时至。集众戒
曰。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令弟子
高声念佛。西向稽首而终。众闻天乐自西而来。良久
乃巳。

*** 智者大师

隋智顗。号智者大师。孩提时。见像即礼。逢僧必拜。年
十八。出家于果愿寺。后礼南岳思大禅师。著观经疏
钞。十疑论等。赞扬净土。将示寂。谓弟子曰。世缘毕矣。
唱十六观经经题竟。复曰。西方净土。易往无人。火车
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者乎。智朗
云。未知大师證入何位。曰但登五品。又曰。观音大士
来迎吾。言讫。称三宝名。如入禅定。

*** 登法师

隋登法师。讲涅槃经于并州兴国寺。来听经者。普劝
念佛往生。开皇十二年命终。异香满室。及殡。祥云香
气。遍诸聚落。

*** 善导和尚
往生事略¶ 第 121b 页 X62-0121.png

唐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喜曰。此真
入佛之津要。于是殚志精勤。昼夜礼诵。每入室。胡跪
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寒冰时。或至流汗。出则为人演
说净土。三十馀年。未尝睡眠。好食送厨。粗恶自奉。所
得䞋施。写弥陀经十万卷。净土变相三百壁。从其化
者甚众。有诵弥陀经十万遍。至五十万遍者。有念佛
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得念佛三昧。往生西方者。不
可胜纪。其辞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
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一日忽谓
人曰。此身可厌。吾其西归。乃登柳树而化。高宗知之。
赐其寺额曰光明。

*** 康法师

唐少康。缙云人。十五通法华楞严。贞元中。见白马寺
内文字放光。探之。乃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也。因祝
曰。若净土有缘。乞更放光。祝讫。光明转炽。遂诣长安
善导和尚影堂瞻礼。忽见遗像升堂。后至新定。先化
小儿念佛。初时念佛一声者。与一文。继而能念十声
者。与一文。年馀。无少长贵贱。皆知念佛。复于乌龙山
建净土道场。策励学者。后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嘱道
俗曰。当于净土起欣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遂放
异光数道而逝。

*** 怀玉

唐怀玉。台州人。布衣一食。常坐不卧。诵弥陀经三十
往生事略¶ 第 121c 页 X62-0121.png
万遍。日课佛五万声。天宝元年。见圣像满虚空中。一
人持银台至。玉曰。吾一生精进。誓取金台。何为不尔。
银台遂隐。三七日后。擎台者复见。云师以精进。得升
上品。宜趺坐以俟。越三日。异光满室。谓弟子曰。吾生
净土矣。含笑而逝。郡太守段公。作偈赞曰。吾师一念
登初地。乐国笙歌两度来。惟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
为拄金台。

*** 道昂

唐道昂。魏郡人。常讲华严地论。劝人求生西方。后预
知时至。订以八月辞世。人未之信也。至八月朔。无所
患。问斋时至未。即升高座。炉香自发。引四众说菩萨
戒。说讫。见天众缤纷。管弦嘹喨。告众曰。兜率陀天迎
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非吾素愿。吾本求生西方。此
诚不知何以不遂。俄而天乐隐没。但见西方香华伎
乐。充塞虚空。旋绕顶上。大众仰观。遐迩惊叹。昂曰。净
土相现。吾当逝矣。言讫炉香忽坠于手。即于高座而
化。

*** 僧衒

唐僧衒。并州人。初念慈氏。期上生兜率。年九十。遇道
绰禅师。得闻净土。始回心念佛。日礼千拜。一心无怠。
后有疾。告弟子曰。阿弥陀佛。授我香衣。观音势至。共
垂宝手。吾其行矣。言讫而逝。七日。异香不散。时有启
芳圆果二法师。目击其事。亦发勇猛。誓必生西。昼夜
念佛不辍。忽见七宝池边。佛及大士。坐宝台。二僧作
往生事略¶ 第 122a 页 X62-0122.png
礼佛云。念我名者。皆生我国。复见三道宝阶。其一白
衣。一则道俗相半。其一唯僧也。皆至心念佛。得生彼
土之人。后五日。忽闻钟声。两僧同时化去。

*** 寿洪

唐寿洪。汾阳人。一心念佛。求生安养。将亡。见兜率天
童子来迎。洪曰。我期西往。不生天上。即令众念佛。未
几。洪曰。佛从西来。言讫而化。

*** 大行

唐大行。居泰山。修普贤忏法。三年。感大士现身。晚岁
入藏陈愿。随手得弥陀经。昼夜诵持。至三七日。睹琉
璃地上。佛及大士现身。僖宗闻之。诏入内。赐号常精
进菩萨。后一年。琉璃地复现。即日而终。异香经旬。肉
身不坏。

*** 明瞻

明瞻。晚岁刻志安养。念佛不辍。或讥其迟暮。瞻曰。
十念成功。犹得见佛。吾何虑乎。后因疾。于兴教寺。具
斋别道俗。时仆射房玄龄杜如晦皆与焉。日过午。整
威仪念佛。遽曰。佛来矣。二大士亦至。悚身合掌而化。

*** 永明寿禅师

师馀杭人。初为县库吏。取库银到西河。尽买生放之。
法当死。闻将刑。大喜曰。此番虽死。吾必往西方。吾所
放生。不知几千万万矣。钱镠王特命赦为僧。赐名延
寿。依四明翠岩师出家。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后
往永明。专修净业。夜住别峰。率众念佛。旁人时闻天
往生事略¶ 第 122b 页 X62-0122.png
乐鸣空。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未有如此专切者。
乃建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
日。晨起。焚香告众。趺坐而化。后有僧来自临川。经年
绕其塔。人问之。曰吾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冥王
朝夕礼拜。密询其人。曰此杭州永明寿禅师也。凡死
者必经此处。此师径生西方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
礼敬耳。

*** 圆净常法师

宋省常。钱塘人。七岁出家。淳化中。住南昭庆。慕庐山
之风。乃剌血书华严经净行品。回向西方。士大夫预
会者。称净行弟子。而文正公王旦为之首。一时公卿
牧伯。共百二十人。比丘千人。翰林苏易简作净行品
序。至谓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肉以请其法。犹尚不
辞。况陋文浅学而有惜哉。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端
坐念佛。有顷。厉然唱云。佛来也。泊然而化。

*** 净观

宋净观。住嘉禾寂光庵。修净土忏法十馀年。谓弟子
曰。我过二十七日。行矣。至期二日前。见红莲华。次日
又见黄莲华满室。有化童子坐华上。仙蒂结束。至第
三日。入龛端坐。命众念佛。顷之脱去。

*** 慈云忏主

宋遵式。台州临海县人。学行高古。名冠两浙。专修净
土。常行般舟三昧。九十昼夜不睡眠。两足皮裂。呕血
不巳。梦观音以手指其口。注甘露灌之。觉身心清凉。
往生事略¶ 第 122c 页 X62-0122.png
疾遂愈。著净土决疑行愿。及净土忏法行世。将化之
日。注香礼佛愿生安养。至晚坐脱。人见大星陨于灵
鹫峰。

*** 圆照本禅师

宋宗本。常州无锡人。初参天衣怀禅师。念佛有省。后
迁净慈。奉诏入东京。召对称旨。平居密修净业。雷峰
法师神游净土。见一华殊丽。问之。曰待净慈本禅师
耳。又资福曦公。亦来礼足施金。问其故。曰定中见金
莲华。是待本公者。又见莲华无数。内有萎者。曰此退
堕人也。因问本公留心禅学。何以净土标名。答曰。虽
在宗门。亦兼修净土耳。后临终。安坐而逝。谥圆照禅
师。

*** 久法华

宋可久。居明州。常诵法华。愿生净土。时号久法华。天
祐八年。年八十一。坐化。三日后复苏。谓人曰。吾见净
土境。与经所言符合。莲华台上。皆标合生者名。见一
金台。标成都府广教院勋公。一标明州孙十二郎。一
标可久。一银台。标明州徐道姑。言讫复化。五年。徐道
姑亡。异香满室。十二年。孙十二郎亡。天乐迎空。皆如
所言。

莲华标名。人或疑其太著。然言于坐化复苏之后。
而又皆悬记于数年之前。岂其犹不足信与。

*** 截流大师

师讳行策。明末宜兴蒋司农第八子。父鹿长先生。梦
往生事略¶ 第 123a 页 X62-0123.png
憨山大师。入卧内。忽报杨夫人得一公子。即师也。年
十八。父没。丧葬毕。即投武林箬庵和尚出家。后应虞
山普仁院请。阐扬净土法门。每日六时念佛。自课佛
号万声。虽忙不缺。尝著莲藏一集劝缁素。以康熙十
九年七月九日辞世。坐化之刻。有远乡童子。正当午
食。忽投箸仆地。半日方苏。问之。乃云此刻有截流和
尚往生。土地命我擎幡送耳。又有城南姓吴者。巳亡
数日。忽附其家幼童言之。亦谓亲见冥王跪送。是日。
冥府停刑一日。

** 尼僧往生类

*** 尼大明

隋尼大明。每入室礼念。先著净衣。口含沈香。文帝后
甚重之。将终之日。众闻沈香满室。俄而光明如云。隐
隐向西而没。

*** 尼净真

唐尼净真。居长安积善寺。衲衣乞食。诵金刚经十万
遍一心念佛。语弟子曰。五月内十度见佛。两度见宝
莲华上童子戏。吾巳得上品生。言讫。跏趺而化。祥光
满庵。

*** 尼悟性

唐尼悟性。居庐山念佛。虔愿往生。忽闻空中乐音。谓
左右曰。吾巳得中品生。见同志念佛精进者。皆有莲
华待之。汝等各自努力。言讫而逝。

*** 尼能奉
往生事略¶ 第 123b 页 X62-0123.png

宋尼能奉。钱塘人。专修净业尝梦佛光照身。及闻空
中善言开慰。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闻奉念佛
声甚厉。视之。则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乐音西
迈。

*** 尼法藏

宋尼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不营外务。夜见佛菩萨
来。光明照耀。合掌念佛而逝。

莲大师曰。佛以姨母出家。叹正法由此而减。使女
人出家者。皆如上五人。正法其弥昌乎。而势有所
不能。佛之悬记。非过矣。

** 王臣往生类

*** 乌苌国王

乌苌国王。万几之暇。雅好佛法。尝谓侍臣曰。朕为国
王。虽享福乐。不免无常。闻西方阿弥陀佛国。可以栖
神。朕当发愿。求生彼国。于是六时行道念佛。每供佛
饭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废。临崩。容色愉
悦。共见化佛来迎。祥瑞不一。

*** 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与一郡主。俱修西方。惟妻不修。
后郡主早夭。死七日复生。谓其母曰。儿见西方七宝
池上。吾父及兄。三人皆有莲华。后当生彼。惟母独无。
是以暂归相报。愿母及早念佛。言讫。复瞑目逝。其母
由是顿发信心。念佛不倦。以后相继坐脱。临终皆有
瑞应。
往生事略¶ 第 123c 页 X62-0123.png

*** 刘遗民参军

晋刘遗民。彭城人。楚元王之后。少孤。事母以孝闻。初
为府参军。即隐去。谢安刘裕交荐不就。入庐山。预远
公莲社。专志念佛。积久弗懈。常于定中。见佛光照地。
皆作金色居十五年。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
接。刘拜恳曰。安得如来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俄而佛
如言慰之。一夕。又梦如来项有圆光。胸有卐字。指池
中八功德水。令饮之。刘饮而甘美。觉来异香发于毛
孔。乃告众曰。净土缘至矣。焚香对像。祝曰。我以释迦
如来遗教。知有阿弥陀佛。以香先供释迦如来。次供
阿弥陀佛。及妙法华经。愿一切有情。俱生净土。言讫。
合掌面西而逝。

*** 马子云县尉

唐马子云。举孝廉。为泾邑尉。押租赴京。遭风舟溺。被
系。乃专心念佛五年。遇赦。入南陵山寺隐居。一日谓
人曰。吾一生精勤念佛。今净业巳成行将往生矣。明
日沐浴整衣。端坐合掌。异香满户。喜曰。佛来迎吾。言
巳而化。

*** 张迪助教

宋张迪。钱塘之。官助教。从圆净律师受菩萨戒。咨问
净业法门。笃志修持。誓生安养。每念佛时。勇猛扬声。
至失声犹不巳。一日谓圆净曰。定中见白色频伽鸟。
翔舞于前。又三年。西向端坐。念佛而化。

*** 王龙舒进士
往生事略¶ 第 124a 页 X62-0124.png

宋王日休。龙舒人。端静简洁。博极经史。一旦捐之。曰
是皆业籍。非究竟法。吾其为西方之归。自是精进念
佛。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课千拜。夜分乃寝。作净土文
劝世。将卒三日前。遍别知识。至期。读书罢。如常礼念。
忽厉声称阿弥陀佛。唱言佛来迎我。屹然立化。邦人
有梦二童子。引公西行者。于是家家画像。供之如神
云。

*** 葛繁大夫

宋葛繁。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凡公署私居。必
营净室设佛像。尝入室礼诵。舍利从空而下。平时以
净业。普劝道俗。多服其化。有僧定中。神游净土。见繁
在焉。后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 杨无为提刑

宋杨杰。无为州人。号无为子。少年登科。官尚书主客
郎。提点两浙刑狱。尊崇佛法。明悟禅宗。谓众生根有
利钝。易知易行。唯有西方净土。当作天台十疑论序。
净土决疑集序。阐扬修净法门。晚年。绘丈六弥陀像。
随行供养。感佛来迎。端坐而化。

*** 文彦博潞公

宋文彦博。崇信三宝。专修净业。居京师时。与净严法
师。结社念佛。尝劝至十万人。当时士大夫曾有偈赠
之曰。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
求活计。大家齐上渡生船。临终无疾。安然念佛而化。

*** 钟离少师
往生事略¶ 第 124b 页 X62-0124.png

宋钟离瑾。提刑浙西日。遇慈云忏主。遂笃信净土。后
知开封。出则尽瘁国事。入则不寐念佛。忽夜促家人
起。索浴更衣坐逝。举家见瑾乘青莲华。仙乐迎引西
去。

*** 钱象祖郡守

宋钱象祖。号止庵。守金陵日。公事外。唯念佛不辍。常
于乡州建接待庵院十馀处。皆以净土极乐等名之。
自左相辞归。益专心于净业。嘉定四年二月。有微疾。
索笔书偈。趺坐而化。后有人梦公生西。为慈济菩萨。

*** 王敏仲侍郎

宋王古。字敏仲。官礼部侍郎。慈仁爱物。七世不杀。深
契禅宗。又栖心净土。著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普劝
念佛。行住坐卧。唯以念佛作观为事。数珠未尝去手。
后安坐念佛。沐浴更衣而脱。

有僧神游净土。见古与葛繁同在。往生益有徵矣。

** 居士往生类

*** 周续之

晋周续之。雁门人。十二通五经五纬。号十经童子。公
卿交辟皆不就。事庐山远法师。预莲社。文帝践祚。召
对辨析。帝大悦。时称通隐先生。后居钟山。专心念佛。
愈老愈笃。一日向空云。佛来迎我合掌而逝。

*** 宋满

隋宋满。常州人。计豆念佛。积三十石。开皇八年九月。
饭僧毕。坐逝。人见天花异香。满乘空西去。
往生事略¶ 第 124c 页 X62-0124.png

*** 郑牧卿

唐郑牧卿。举家念佛。开元中病笃。有劝进鱼肉者。确
乎不许。手执香炉。愿求往生。忽异香充蔚。寂然而逝。
尚书苏颋。其舅也。梦宝池莲开。牧卿坐其上。

*** 元子才

唐元子才。居润州观音寺。诵弥陀经。念佛。忽小疾。闻
空中香气乐音。似有人言。粗乐巳过。细乐续来。君当
行矣。念佛而化。异香数日不散。

*** 孙良

宋孙良。钱塘人。隐居阅大藏。尤得华严之旨。依大智
律师。受菩萨戒。日诵佛万声。二十年弗辍。忽命家人
请僧念佛。以助往生。僧集。念佛方半晌。望空合掌云。
佛及菩萨。巳荷降临。退坐而化。

*** 王阗

宋王阗。四明人。号无功叟。凡禅林宗旨。天台教门。无
不洞达。著净土自信录。晚年专心念佛。西向坐化。异
香芬郁。焚龛时。获舍利如菽者百八粒。

*** 孙忠

宋孙忠。四明人。早慕西方。筑庵念佛。后因病。请僧百
人念佛。忽仰空合掌。手结双印。怡然而化。合城闻天
乐异香。渐向西没。二子亦专心念佛。相继坐化。

*** 沈铨

宋沈铨家钱唐。同妻施氏。专修净土。平时诸善。悉用
回向。后与妻先后命终。皆感化佛来迎。天乐彻耳之
往生事略¶ 第 125a 页 X62-0125.png
瑞。

*** 唐世良

宋唐世良。会稽人。持戒念佛。诵弥陀经十万遍。一日
忽曰。佛来迎我。言讫作礼。即便命终。有人在道味山。
梦西有异光。幡华天乐。空中声云。唐世良巳归净土。

*** 陆俊

宋陆俊。钱塘人。少事公门。久之弃去。以净土为业。每
对佛忏悔。垂泪交颐。临终。请圆净律师。开示西方。讽
观经至上品。净曰。可以行矣。俊曰。众圣未齐。姑待之。
少顷。忽起就竹床。面西端坐而逝。

*** 吴子章

元吴子章。苏州人。世业医。与兄子才。同参云屋和尚。
精勤念佛。合门奉法。至正间。无疾。合掌称佛名。安然
脱化。

*** 莲华太公

明莲华太公者。越人。一生拙朴。唯昼夜念佛不绝。命
终后。棺上忽生莲华一枝。亲里惊叹。以是知其必往
生云。

*** 华居士

明华某。江干人。醇朴无伪。但知求生西方。中年。以家
业托子。独处一室。不涉世事。朝暮唯孜孜念佛。后将
卒。自知时至。更衣整冠。别众而逝。

*** 吴居士

青阳吴六房之家人吴毛。持戒修善。念佛不辍。顺治
往生事略¶ 第 125b 页 X62-0125.png
初年。值左氏兵渡江。举家避出。独吴毛代主守宅。被
贼七鎗而死。少顷。其弟来看。又复苏曰。吾有宿业。当
受猪身七次。以斋戒力。将七鎗散其冤。从此径生西
方矣。后其主。恍惚见空际有一神人。前后幢幡。尊严
无比。呼而告曰。吾即吴毛也。缘到天界。偶过此耳。言
讫不见。主为画其像而敬礼焉。

*** 周益生

周益生。昆山世族也。住后市桥。业医。不与贫人计利。
病者招之辄往。日间唯念佛不绝。一意求生西方。康
熙乙巳间。年巳望七。忽欲辞世。谓家人曰。取笔砚来。
吾欲书偈而往。书毕。遂怡然念佛而化。

*** 沈承先

昆山沈承先。住宣化坊。以木作为业。年七十馀。持斋
念佛。专修净土。手不停斧斤。而佛声亦不绝口。康熙
十年三月。预知时至。三日前。遍别亲族道友。谓吾当
往生西方。此后不复相见。告子媳曰。吾明日十五。将
往生矣。明晨。浴毕更衣。向西端坐。取一净凡置前。凭
而念佛。焚香趺坐而逝。

*** 王孟邻

王孟邻。昆山儒家子也。一生授徒。诚实无伪。生一子。
号湘臣。事亲甚孝。孟邻日间。惟以念佛为事。康熙四
十一年。巳七旬外。初冬有微疾。余于十一月初旬问
之。孟邻曰。十七。世俗所谓弥陀圣诞也。予于是日行
矣。余曰。届期。某当来送先生。至十七。清晨往候。虽卧
往生事略¶ 第 125c 页 X62-0125.png
病。神色怡然。余曰。先生当发菩提心。经云。修行不发
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因以四弘誓愿。与之细论。
孟邻首肯。余曰。某暂别。少停。再来。因密嘱其子湘臣
曰。尊人倘谢世缘。切莫呼唤啼哭。迨饭后复往。孟邻
巳念佛脱化矣。

孟邻族中。有贞生者。余内戚也。其父彦敷。为昆庠
善友。崇奉三宝。贞生美少年。能书。多习气。不甚信
奉。一日得病。见有长大黑鬼。谓是前世冤仇。贞生
怖甚。遂勇猛念佛。求生西方。念佛稍懈。鬼形遂现。
由是往生益切。念佛益锐。念至数日。鬼不复现。临
没时。气竭力尽。其声渐低。隐隐向西去。据理断之。
虽无异香天乐。必定生于安养。

*** 苏岐山

昆山苏岐山。名起凤。幼年矢志宗乘。遍参知识。有所
悟入。一生戒杀。虫蚁不伤。晚年笃修净土。四威仪中。
未尝间断。康熙已卯。年巳八十。时值严寒。拥被而坐。
十一月二十六日午间。谓其孙甸方曰。净土之缘熟
矣。三日前。即见佛来。吾不欲显言耳。今夜子时。吾当
往矣。更馀。披衣而起。焚香燃烛。端坐向西。命家中亦
各念佛。以助往生。将及三更。声音渐低。寂然而化。

*** 吴敬山

吴敬山。与苏岐山居同里。为莲社友。年逾七十。发愿
参学。善友苏甸方。以其年老。劝其专修西方。可以一
生成就。吴信之。昼夜念佛不辍。未及一载。吴之至戚。
往生事略¶ 第 126a 页 X62-0126.png
来谓甸方曰。今早敬山。见护法神现。接引往生。临行
时安然坐脱。特嘱我致谢。是以来耳。

*** 王君荣

太仓王君荣。自幼持戒参学。见地超卓。后修净土。日
课佛号万声。寒暑无间。康熙五十六年八月初二日。
预知时至。请净名庵乾行长老至。欲令开示。兼作證
明日方午。乾师曰。归期盍于后日。王曰。吾巳决定今
日矣。索笔作偈后。命其女备好龛。遂合掌念佛而逝。
女抱以入龛。力不能胜。因默祷之。忽然轻举。世寿八
十有一。

** 童子往生类

*** 童子愿往

唐惟岸师。修净土忏法。精勤不倦。见观音势至二菩
萨。现于空中。岸喜。惟觅画工图之。忽有二人。自言能
画。画毕不见。岸乃告众弟子曰。吾今往生。谁偕行者。
有童子愿往。岸令归辞父母。父母谓是戏言。不之信。
顷之。沐浴更衣。先行坐化。岸因索笔作赞。书赞毕。亦
兀然坐逝。

*** 师赞

宋师赞。雍州人。为僧童。年十四。念佛不绝。忽遇疾暴
亡。俄而复苏。谓师及父母曰。阿弥陀佛在此。当随行。
邻人见空中宝台。五色异光。向西而没。

*** 二沙弥

隋汶州二沙弥。同志念佛。长者忽亡。至净土见佛。白
往生事略¶ 第 126b 页 X62-0126.png
言有小沙弥同修。可得生否。佛言由彼劝汝。汝方发
心。汝今可归。益修净业。三年之后。当同来此。至期。二
人俱见佛来。大地震动。天花飘舞。二僧同化。

*** 何昙迹

元何昙迹。年十八。持菩萨戒。终日念佛。一日四鼓即
起。人云太早。答云吾见金相凌空。幡花来迎耳。遂坐
脱。

*** 吴某

吴某。浙江人。祖父俱庠生。顺治元年。大兵围城。父母
失散。吴被掠。送张将官标下服役。时方十三。自叹吾
本儒家子。今下贱若此。必是宿业。遂于佛前立誓。持
斋念佛。日诵金刚经一遍。回向生西。年十六。本官发
粮充丁。即将粮银。买香供佛。跪诵阿弥陀圣号。至丁
酉年十月二十二。忽告本官。欲往西方。本官不信。诃
为妖言。次日。又到提督前乞假。提督怒。批送本官裍
打十五。毫无怨言。又向各营作别。自限十一月初一
日归西。是日五更。沐浴焚香拜佛毕。仍至本官船上
叩辞。本官大怒。差兵随至焚身之所。见其西向三拜。
端坐说偈。偈毕。自吐三昧火出。焚化其躯。合营官长。
皆遥望罗拜。本官合门斋戒。

赞曰。身披铁甲。足步金莲。愿诸将士。各著一鞭。

** 妇女往生类

*** 隋皇后

隋文帝后独孤氏。虽处王宫。深厌女质。常念阿弥陀
往生事略¶ 第 126c 页 X62-0126.png
佛。求生净土。八月甲子辞世之日。异香满室。一切音
乐。自然震响。帝问阇提斯那。是何祥瑞。答曰。皇后专
修净业。得生其国。故有斯瑞。

*** 温静文妻

唐温静文妻。并州人。久患在床。夫劝以念佛。乃至心
称念者一年。一日忽见净土圣境。告其夫曰。吾巳见
佛。后月当去。并嘱父母亦生西方。言讫。吉祥善逝。

*** 李氏

宋胡门李氏。上虞人。夫丧后。日夜高声念佛。及诵弥
陀经。十馀年不替。一日见僧覆以绯盖。曰汝十五日
子时往生。问师何人。曰是汝所念者。李乃遍别姻亲。
端坐而逝。众见异香光明。照耀夺目。七日焚化。六根
不坏。舍利不可数计。次日焚化处。生一花。状如白罂
粟。

*** 郑氏

宋郑氏。钱塘人。日课观音经。念佛不辍。后病中索浴。
浴毕。向西坐。问家人闻磬声乎。佛与菩萨且至。巳而
喜曰。佛菩萨皆至矣。合掌而化。

*** 王氏夫人

宋荆王夫人王氏。专修净业。晓夕勤至。给侍之人。无
不则效。惟一妾懈慢。夫人责之。遂悔悟精进。忽无疾
而逝。后致梦他妾云。蒙夫人诲。巳生安养。夫人未信
也。未几。梦与妾同游宝池。见一华天衣飘扬。题曰杨
杰。一华朝服而坐。题曰马圩。复见金台。光明晃耀。妾
往生事略¶ 第 127a 页 X62-0127.png
指曰。此夫人生处也。既觉。弥加精进。年八十一。庆诞
之晨。左右方献寿仪。而夫人手秉香烛。向观音大士
前立化矣。

*** 陆氏宜人

宋宜人陆氏。朝请王玙妻也。常诵法华。笃意净土。每
一礼忏。必念佛万声。如是者三十年。一日忽闻天鼓
自鸣。人方惊异。即面西端坐。双手结印而逝。

*** 龚氏

宋钱塘龚氏。昼夜念佛。诵弥陀经。后有疾。请亨律师
指示。陈说未终。端坐而化。老妾于氏。亦念佛不辍。一
夕梦龚氏告云。我巳生净土。汝七日当生。至期。果无
疾而逝。

*** 项氏

宋项氏。名妙智。寡居有二女。悉令为尼。精勤念佛。终
时异香满室。西向结印。微笑而脱。

*** 裴氏女

宋汾阳裴氏女。专志念佛。寒暑无间。报尽日。索火焚
香。言佛以莲台迎我。我当往生。巳而天花飞坠。安坐
而终。

*** 沈氏

宋沈氏。自幼茹斋念佛。归章氏。济人冻馁。因小恙。念
佛尤力。忽见菩萨诸天圣众。普现目前。即日吉祥善
逝。

*** 孙氏
往生事略¶ 第 127b 页 X62-0127.png

宋四明孙氏。寡居念佛。三十年不懈。后微疾。梦同八
僧礼忏。既觉。沐浴更衣。请僧礼忏。于大众前。端坐诵
经。至一心不乱。左手结印而逝。远近皆闻空中乐音。

*** 楼氏

宋楼氏慧静。适寺簿周元卿。尝披玩传灯。发明见地。
尤以净土为指归。念佛不辍。晚年有疾。忽见莲花紫
色。化佛无数。异香满庭。语家人急助我念佛。俄顷坐
逝。

*** 秦氏

宋秦氏净坚。厌恶女身。与夫各处。精持斋戒。阅华严
法华。光明般若经无虚日。晨昏修弥陀忏。礼佛千拜。
久之。见有光明入室。面西安坐而终。

*** 梁氏

宋梁氏女。居汾阳。两目俱盲。遇沙门劝令念佛。越三
年。双目开明。后忽见佛菩萨幡盖来迎。既日坐脱。

*** 蒋氏

兴化蒋氏。年四十岁。夫亡。葬毕。向子泣曰。无常到来。
莫能替代。譬如我今亦死。汝亦无奈。从今以后。我发
心持斋念佛。不管閒事矣。子顺母命。宅旁盖一茅舍。
禁足念佛。寒暑无间。经历五载。至顺治庚子年。五月
二十日。忽向子云。可买木作龛。吾于二十三日午时。
西方去矣。遂往邻家辞别。届期。念佛而逝。自放三昧
火。以焚其龛。

*** 贺氏
往生事略¶ 第 127c 页 X62-0127.png

毗陵贺氏。善士潘向高之室也。向高雅好佛。贺与夫
同修净业。日诵金刚经。晨夕。则礼拜念佛。回向西方。
康熙庚申七月。有疾。预期二十九日午刻辞世。届期
子女毕集。又请诸善友至。齐声念佛。合掌而逝。

*** 陆氏

太仓陆氏。大西关外张季思妻也。年十七。即长斋念
佛。且诵金刚经大悲咒。回向西方。见杀物命者。即发
愿救度。康熙四十二年九月。空中见舆舟往西。其肩
舆运舟者皆僧。不三日。安然念佛而逝。时为九月二
十六。

** 恶人往生类

*** 张善和

唐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群牛。作人语索命。于是
大怖。唤其妻云。速延僧为我忏悔。僧至。谕之曰。观经
中说临终恶相现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和云。地狱
至急。不暇取香炉矣。即以右手擎火。左手拈香。面西
专切念佛。未满十声。自言佛来迎我。即化去。

*** 莹珂

宋莹珂。虽经出家。不忌酒肉。自念我为僧人。如此作
事。将来堕落。奈何。令同住取往生传读之。每读一传。
辄一首肯。乃向西而坐。绝食念佛。越三日。梦佛告曰。
汝寿尚有十年。当自勉。珂白佛言。阎浮浊恶。易失正
念。所愿早生安养。奉事众圣。佛言如是。后三日。当迎
汝。至期。请众诵弥陀经。乃曰佛及大众俱至。寂然而
往生事略¶ 第 128a 页 X62-0128.png
化。

*** 仲明

宋仲明。居山阴报思寺。素无戒检。因感疾。谓同学道
宁曰。我今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教以随息念佛。明
如所教。至心持念。至七日。力巳困惫。宁又令想目前
佛像。久之。忽见二菩萨。次复见佛。瞑目而逝。

恶人往生者。须是念佛之心。百倍勇猛。方能十念
成功。不然。稍一泛缓。失足三涂矣。

** 恶趣往生类

*** 龙子

菩萨处胎经云。有一龙子。谓金翅鸟曰。我自受龙身。
未曾杀生。触挠水性。寿终之后。当生阿弥陀佛国。

*** 鹦鹉

唐贞元中。河东裴氏。畜一鹦鹉。常念佛。过午不食。临
终十念气绝。火化之。得舍利十馀粒。炯然耀目。僧慧
观者。建塔以旌之。成都尹韦皋为之记。

*** 鸲鹆

宋黄岩正等寺观公。畜一鸲鹆。能言。常念佛不辍。一
日立化笼上。穴土葬之。未几。舌端出紫莲华一朵。



潭州有人。养一鸲鹆。常念佛既毙。以棺葬之。忽生莲
华一朵。发其根。乃自其口中出。

莲大师曰。鹦鹉鸲鹆。人教以念佛。盖常事耳。今胡
不见往生。噫譬诸世人。均闻念佛之教。有信心念
往生事略¶ 第 128b 页 X62-0128.png
者。又轻心念者。是以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彼鹦鹉
鸲鹆。何独。不然乎。

*** 胜莲罗居土传(附)

胜莲居士者。娄东罗子允枚也。初号无偏居士。曷以
复称胜莲也。康熙四十年秋。允枚病且革。将作偈辞
世。忽闻空中语曰。胜莲居士。尚馀寿一纪。偈可无作。
自此顿痊。亲戚咸异之。以故群目为胜莲居士也。居
士处胎时。父梦有僧来寄居。厥明遂产。早知具夙根。
年四五岁。犹忆前世父母容貌里居。一日绕柱走。头
晕仆地。母挞之。哭而寐。醒而遂不复忆。乃知史称羊
叔子。董青建。苏东坡。巳事诚不妄就傅后。不事游戏。
无少年童子习。既而学日益进。咸拟为科第中人。而
父席之。以其多病。怜爱之。不令应试。居士善体亲心。
虽从事诗书。不求闻达。惟手一编以自娱。所著有黄
叶草。以心性宗旨。发为李杜文章。由其少时留心导
引之术。继参檗岩老人。透彻宗门一著故也。席之中
年后。居士即仔肩门户。不以家务累亲。尽劳尽养。没
齿不衰。君子莫不贤之。五十二年秋。居士复病。屈指
一纪之数巳满。人方忧之。居士绝不介意。先是州中
修净业者少。居士倡莲社三四处。自是人多念佛。一
日梦人告曰。汝劝人修净。厥功甚大。寿犹未尽。今且
勿来。疾复顿愈。由是人益异之。居士性慈乐善。凡放
生育婴赈饥诸善事。无不领袖乐助。实心举行。康熙
己丑。道殣相望。当事知其贤且能。聘以襄事。于是大
往生事略¶ 第 128c 页 X62-0128.png
中丞于公。给匾示奖。居士却之不得。乙未冬。有同里
二人。从居士贷百金。质以与之。其人欲往崇川收花。
舟至天妃宫。视银巳失。同舟七人皆返。将拟赴官廷
鞠。居士恻然曰。到官必夹讯。此极刑也。盗者犹可。如
未盗何。且七人中。尚有嘉兴二客。如此严寒羁禁。谁
为送食。必有因而陨命者。于是遂许贷者以勿偿。而
寝其事。其他立心制行。类多若此。今岁端阳。居士见
余往晤。大喜曰。某欲著西归直指。劝修净业。非先生
之笔不能。幸为我速成。以光梨枣。余诺之。乃遍采净
土经书。并附以鄙意。编作四卷。至六月十四日告竣。
望后赍书到娄。而居士巳于书成之刻。端然坐脱矣。
居士之西归也。于六月初二日。即遍别亲友。订初六
日午刻辞世。处分后事甚悉。复嘱其子刊行西归直
指一书。至期。沐浴端坐。说偈而逝。巳阅踰时。而眷属
号泣。呼唤不巳。忽然开目曰。奈何累我更迟七日耶。
十四日黎明。复曰。今日吾必行矣。是日有乾行长老。
暨道友数人。各称佛号。以助其西归。至辰刻。忽耸身
曰。大士来矣。遂合掌向西。念佛而脱。嗟乎。世人万事
皆可伪为。独死生不可伪为。居士临行之际。如此安
详。岂一朝一夕之故哉。居士有子一人。曰兆阯。原配
媳沈。继配媳朱。皆贤孝。孙三人。巳翩翩露头角。

** 附辞世偈

「 七十一年
 拖著皮袋
 今日撇下
 何等自在」


玉峰年家眷同社弟周梦颜顿首拜撰
往生事略¶ 第 129a 页 X62-0129.png
西归直指卷四(终)
* No. 1173-D

玉峰周安士先生著述。传于世者。计有四种。一曰
阴骘文广义。二曰万善先资集。三曰欲海回狂。四
曰西归直指。凡有见者。莫不欢喜信受。以故各处
刊板。流通最广。西归直指一书。经吴门江铁君删
改。非复周氏原制。江君以为纲要一卷。撮举王龙
舒所辑大弥陀经。及四十八愿等。今巳先将魏译
无量寿经。及二林居士所著论。合刻流行。则纲要
可以不列。不知周氏此书。全从各家撰集中摘来。
若以他本所有者。概不重出。则此书不至删除净
尽不止也。今于虞山朱君保之处。得胜莲居士施
刻原本。见者庆喜无量。咸谓周君愿力所持。特留
此本嘉惠后学也。亟授手民。以复旧观。周君有云。
愿将东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惟冀展转流
通。以相传于无穷耳。

光绪十二年春正月 金陵刻经处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