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疑问指南¶
疑问指南¶ 第 108a 页

西归直指卷之二
玉峰 怀西居士周梦颜安士氏汇辑
娄东 胜莲居士罗万忠允枚氏梓劝

* 疑问指南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故
八万四千法门。无不从信而入。人若不信。便如焦
芽败种。无药可施。何况念佛往生。尤为难信之法
乎。往昔禅宗长老。暨博学鸿儒。皆有阐扬净业。设
为问答之词。如天台智者大师之十疑论。天如老
人之净土或问。王侍郎之决疑集。袁中郎之西方
合论。其外复有为集为文。目不胜赏。无非欲人坚
固信根。同归安养耳。兹特统汇群编。撮其领要。间
亦窃附管窥。补所未逮。总名之曰疑问指南。敢曰
制锦以成章哉。聊云酿花而作蜜尔。

** 第一疑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秖应愿
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
专为自利。舍离众生。毋乃阙大慈悲。障菩提道耶。

答。菩萨有二种。一久修行菩萨。巳曾亲近诸佛。悟得
无生法忍者。一初发心菩萨。未尝亲近诸佛。未得无
疑问指南¶ 第 108b 页 X62-0108.png
生法忍者。久修行菩萨。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故能为
天为仙。为帝为王。为鬼为畜。出入生死。广度众生。若
初修行人。力量浅薄。虽发菩萨之心。犹住凡夫之地。
自疾不能救。焉能救他人。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
大悲心。愿生浊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五
浊世中。声色货利。刻刻纠缠。烦恼冤家。重重密布。略
一失足便成堕落。纵使得生人中。难逢有佛之世。纵
使有佛出世。难生信向之心。幸而信向佛乘。修行出
家。转生若遇大富大贵。未免耽著尘缘。广造众恶。从
此一失人身。何时更当解脱。所以有智慧人。将欲度
生。先求见佛。果能一心不乱。念佛往生。业巳为金刚
不坏之身。然后可行随类度生之愿。譬如救溺。须自
乘舟筏。方能引人出水。若徒从井救人。未有不与之
俱溺者。非阙慈悲也。正善用其慈悲也。

** 第二疑

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何乃舍此求彼。
欲生西方。经云。心净。则佛土净。欲求净土。当先净
心。何乃不求净心而求净土。

答。欲生西方者。谓是舍此而求彼。则不欲生西方者。
独非舍彼而求此耶。若云彼此两无所求。是执断见
矣。若云彼此两无所舍。是执常见矣。维摩经云。虽知
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故虽
炽然往生。不碍无生之理。至于心净佛土净之说。有
理有事。若言乎理。何见求生者之心必非净。而不求
疑问指南¶ 第 108c 页 X62-0108.png
生者之心反为净耶。若言乎事。与其净此心以居五
浊恶世。何如净此心以居极乐莲邦耶。况居浊世者
之求净而不净。在莲邦者之不求净而自净耶。

** 第三疑

问。十方诸佛土。功德皆平等。何不普念一切功德。
生一切净土。而乃偏求一佛净土耶。

答。诸佛净土。固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
专心一处。三昧难成。故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
昧。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
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佛告普广。阎
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
众生。专心一境。易得往生。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
是一佛身。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故知念一佛。即
是念一切佛。生一净土。无异生一切净土也。

** 第四疑

问。十方佛土。无量无边。随念一佛。皆得往生。何为
偏念阿弥陀佛。

答。有三因缘。一。阿弥陀佛。与娑婆世界有缘故。无量
劫前。发四十八种誓愿。皆欲接引念佛众生故。今娑
婆世界人。信口念佛。必称阿弥陀。将来众生福薄。法
欲灭时。诸经皆去。独有阿弥陀经迟去百年。非其验
何。一。因本师释迦如来指示故。三藏十二部经。所说
甚广。独有持名一法。不念他佛。伹念阿弥陀。苟非至
切至要。胡为再四谆谆。一。因十方诸佛皆作證明故。
疑问指南¶ 第 109a 页 X62-0109.png
盖净土法门。系难信之法。故世尊每说阿弥陀佛。即
有十方如来。共作證明。以见不可不信。然则欲修净
业者。安得不专念弥陀哉。

** 第五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未断。一毫福德
未修。若西方净土。巳是超出三界。过于天帝天仙
百千万亿恒河沙倍。凡夫念佛。安能遂生其国。

答。此仗阿弥陀佛之力。非藉自巳之力也。譬之跛人
行路。终日不能数里。若乘转轮王之象宝。一朝能历
四大天下。又如寒士欲亲近帝王。倘从州县小试。以
望登科甲。位通显。则难而未稳。若能托胎而为王子。
不过旬月之间。便与帝王同为一家。往生者之专仗
佛力。亦犹是也。修行人若不求生净土。仅在恶浊世
界修持。则头出头没。不知经若干年劫。尚不能成一
罗汉。何况至于菩萨地位。若修净土法门。只要精进
修持。一心不乱。现世便可往生。竟从西方修行。永不
退堕。直至成佛。最为捷径。譬如竹中之虫。向上欲出。
必要咬穿无数竹节。不胜其苦。若识得从旁便可咬
穿。则横出甚易。所以修净业者。谓之横出三界。而何
疑凡夫之不能遂生也。

** 第六疑

问。九品之中。下三品多是恶人。止因临终念佛。所
以往生。万一既生彼国。仍有邪见三毒。柰何。

答。只愁不生。不愁生后复恶。其中盖有五因缘。一者
疑问指南¶ 第 109b 页 X62-0109.png
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持故。二者所愿如意。无所贪
求故。三者宝树花鸟。咸宣妙法故。四者纯以菩萨为
良友。恶缘永断故。五者寿命长远。历劫修持故。所以
一生西方。直至成佛。永不退转。良有以也。

** 第七疑

问。继释迦而成佛者。即弥勒菩萨。今现在兜率天
宫说法。人能修上品十善。便生其处。何不往生兜
率天宫。亲侍弥勒。将来下生成佛之时。随之而下
乎。

答。上品十善。固得生天。但欲必生兜率。恐亦未稳。不
观弥勒上生经乎。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
生。试问修十善者能之乎。若阿弥陀佛。但得持名。无
不摄受。较之广修十善者。其易数倍。况兜率天宫。多
欲界退位天子。天女之多。不可胜计。天人见之。往往
耽染。何况凡夫。萨遮尼乾子经云。诸天大系缚。无过
于女色。女人缚诸天。将至三恶道。较之西方。万不及
一。又况纵见弥勒。未护圣果。一生净域永不退转乎。

** 第八疑

问。凡夫宿世今生。广造无量恶业。临终十念。云何
遂得往生。

答。今世造恶。临终十念往生者。必其宿世修行。今生
不过一念之迷耳。不然。临殁之时。恶缘必至矣。安能
反遇善知识。教以念佛乎。即教以念佛。彼安得而听
信乎。况彼念佛之时。必其幡然觉悟。痛悔前非。大怖
疑问指南¶ 第 109c 页 X62-0109.png
切心。万缘齐放。止认西方一条路。更无别处可回头。
如此念佛。虽然一句。可当千声。所以十六观经云。念
念中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果能办著此种精诚。又
加以宿生福业。佛来接引。夫亦何疑。

** 第九疑

问。极乐国土。去此娑婆世界。尚有十万亿佛土。如
此辽远。凡夫岂能即到。又闻女人根缺。及二乘人。
皆不得往生。信乎。

答。道远难去者。形也。一念可往者。心也。念佛者生彼
国土。只在此心。非挟此形骸以往也。如人梦游他国。
虽在千万里外。一呼便醒。岂因道近易觉。道远难觉
耶。女人及根缺不生者。谓极乐国土。无有女人。及根
缺之人也。非谓女人及根缺者。不得往生也。若女人
不得往生。则韦提希。(阿阇世王之母)与五百侍女。世尊何以
授记其悉得往生乎。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佛有一
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称我名号。厌恶
女身。舍命之后。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觉。女人如此。根
缺可知。且鸲鹆鹦鹉。尚因念佛而往生。(一见净土文一见法苑珠
林)岂根缺者反不如异类耶。至于二乘。乃果位中人。
凡夫尚得往生。岂有反摈二乘之理。阿弥陀经云。彼
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将谓独非二乘
耶。故谓生彼国者。无二乘之执心。则可。谓二乘不生。
生彼国者。即无二乘。则不可。

** 第十疑
疑问指南¶ 第 110a 页 X62-0110.png

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功行。何等发心。
得生彼国。又世俗之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断淫欲。
得生彼国否。

答。欲决定生西方者。持名之外。当具二种念力。必得
往生。一者当生厌离浊世之念。二者当生欣慕乐邦
之念。又当发菩提心。随力作善以回向之。未有不往
生者。至于妻子之缘。在俗亦所不碍。苟能使之共沾
法味。断不因之而反种孽根。所谓厌离浊世者。浊恶
世中。动生荆棘。世人只为衣食二字。困苦一生。为名
利两途。奔波一世。手忙脚乱。甘为妻子做家奴。昼想
梦思。总为色身寻烦恼。自想七尺形躯。外面只因一
片皮包。所以妄自尊大。若将天眼一观。中间不过满
腹尿溺及脓血恶露而巳。所以涅槃经云。如是身城。
愚痴罗刹。止住其中。何有智慧者。当乐此身。而谓不
当厌离乎。所谓欣慕乐邦者。西方之乐。非天宫之可
比。不可以言语形容。每日但将经中所言。一一静想。
以为吾将来必定到此。则欣慕之念自生。净土之缘
自熟。云何谓发菩提心。往生论云。菩提心者。誓愿成
佛之心也。誓愿成佛者。怜悯一切众生。轮回六道。受
苦无极。是以发心救度。使其超出三界。同至西方极
乐国土而后巳也。念佛之人。若能具此二种念力。又
加以发菩提心。仰体如来度人之意。有不决定往生。
蒙佛受记者。未之有也 巳上十疑论。

客。问天如老人曰。永明寿禅师。海内推为宗匠。而
疑问指南¶ 第 110b 页 X62-0110.png
自修净土。且以教人谓有禅无净土。十人九差路。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度。无乃自屈其禅而过赞
净土耶。

答。永明大师。非过赞也。净土法门。至广至大。净土修
法。至简至易。广大者。一切机缘。收摄都尽。上而等觉
位中菩萨。下至愚夫愚妇。五逆十恶之徒。临终念佛
悔过。无不往生也。简易者。初无艰难劳苦之行。但持
六字名号。即便往生。得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巳也。
试问。修行出世。更有捷于此者乎。非寿禅师。不能以
此自修。非寿禅师。不能以此教人也。

问。广大简易。既闻命矣。但禅宗悟达之士。既曰见
性成佛。何必复求净土耶。

答。惟其悟达。故愿求生。汝但未悟耳。使汝既悟。则净
土之趋。万牛难挽矣。且汝谓一悟之后。结习巳除。诸
漏巳尽。无量劫来之冤对巳消。更不复受后有耶。抑
或尚有结业未完。不免重报轻受耶。且谓一悟之后。
遂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降伏天魔。救度十方世
界乎。抑或神通威力。一时尚未具足。犹待他生后世
也。倘谓只消一悟。大事巳毕。则诸大菩萨之广修六
度。动经尘劫者。反有愧于汝矣。观佛三昧经。载文殊
菩萨自叙宿因。谓得念佛三昧。世尊记之曰。汝当往
生极乐世界。华严经。载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教善
财童子。亦终之以导归极乐。楞伽经中。世尊授记龙
树。亦有往生极乐之语。至于大宝积经。世尊印许净
疑问指南¶ 第 110c 页 X62-0110.png
饭王。及七万释种。同生安养。十六观经。指示韦提希。
及五百侍女。同觐弥陀。若夫东土之庐山远公。天台。
贤首。诸宗尊者。无不宣扬净业。共修西方。岂其所悟
所證。反出今人下耶。

问。净土摄机。诚哉广矣。然所谓净土者。在十万亿
佛刹外。较之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之说。似乎著迹
矣。

答。楞严经云。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
心中物。又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安有佛土而在心
外者哉。当知心外无土。土外无心。所谓十方微尘国
土者。唯我心中之土也。三世恒沙诸佛者。惟我心中
之佛也。知此。则知无一土不依我心而立。无一佛不
因我性而现。然则十万亿刹外之极乐。独非唯心之
净土。极乐国中之教主。独非本性之弥陀乎。

问。净土之说。盖表法耳。智者当直悟禅宗。方为上
著。若只赞扬净土。将毋执著事相。不明理性耶。

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识得此意。则禅宗净土。
殊途同归。中峰大师云。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
净土。虽互为阐扬。而修之者。必贵一门深入。故大势
至菩萨。得念佛三昧。而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普贤
菩萨。入华严不思议解脱境界。而曰。愿我命终时。往
生安乐刹。是二大士。一侍娑婆教主。一侍安养导师。
宜各立门户。而乃和会圆融。两不相碍。安得尚执偏
见耶。且尔云净土表法者。岂不以净心即是净土。不
疑问指南¶ 第 111a 页 X62-0111.png
复有七宝庄严之净土乎。果尔。则亦将谓。善心即是
天堂。不必更有夜摩忉利。恶心即是地狱。不必更有
刀剑镬汤。愚痴即是畜生。不必更有披毛戴角耶。然
则既有寂光净土。必有实报庄严等土可知。况事外
无理。相外无性。定要舍事求理。离相觅性。则理事尚
不能无碍。安望其事事无碍乎。且尔虽具如来之性。
现在犹是凡夫之身。若果能随处净土。试问能于厕
溷之中。安之如衽席否。能于犬豕牛马。同槽而食否。
能于腐烂尸骸。蛆虫钻齧者。同寝同眠否。如其能之。
任汝说高山平地总西方。任汝说纵遇风刀常坦坦。
若犹未也。则是秽净之见未空。爱憎之情犹在。而乃
以过量境界。侈口高谈。使浅见之夫。略读几本经书。
略看几则公案。便欲谤法造罪。伊谁之咎哉。

问。修行求出生死。故贵无生。慕西方而愿往。得毋
乖于无生之义乎。

答。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生为无生者。断
见之所惑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者。第一义谛也。盖
妙真如性。本是无生。因缘和合。乃有生相。以性能现
相。故曰无生即生。以相由性现。故曰生即无生。知此。
则知净土之生。惟心所生。若疑远而难到。则心包太
虚。量周法界。夫何远之有。

问。十方佛土。净妙者多。今偏指极乐。又偏赞其境
胜缘胜。何耶。

答。此间国土。众苦所归。纵有乐缘。皆招苦果。西方不
疑问指南¶ 第 111b 页 X62-0111.png
然。所以经云。是诸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
乐。试以两土略一较量。岂特天渊。只如此方投胎。必
在胞十月。分娩之际。与鬼为邻。彼则质托莲房。安坐
妙香宫殿。既不受胞胎之污秽。复不累母氏之劬劳。
而人世之生苦谢矣。此方年老之人。发白面皱。腰曲
背驼。坐起须人。奄奄一息。彼则法味资神。永无衰老。
十方国土。瞬息往来。而人世之老苦免矣。此方一遇
疾病。则呻吟床褥。宛转哀号。彼则具大神通。有大威
力。国中不闻痛痒之名。而人世之病苦绝矣。此方人
必有死。死必有罪。唯有低头就缚。押付阎罗。彼则一
托莲胎。便成金刚不坏之体。相好光明。寿命无量。而
人世之死苦捐矣。此方有合必有离。劬劳之父母。难
保长存。恩爱之夫妻。类多各散。彼则法中眷属。永远
相亲。宁有爱别离之苦乎。此方雠敌相寻。有冤必报。
大怖切心。无可逃避。彼则相亲相敬。无非菩萨胜友。
相与周旋。曾有冤憎会之苦乎。此方人类。皆为衣食
奔波。妻子驱遣。困苦万状。彼则念衣衣来。想食食至。
宫殿园林。无非七宝。各各受用自然。曾有所求阙绝
之苦乎。不特此也。此方则丑秽形骸。根多缺陋。彼国
则光明赫奕。相好庄严。此方则头出头没。轮转生死。
彼国则一證无生。永不退转。此方则丘陵坑坎。荆棘
成林。彼国则宝树参天。黄金为地。又此方则观音势
至。徒仰嘉名。彼国则二大菩萨。亲为胜友。彼此较观。
境缘迥胜。境胜者。可以摄取净之心。缘胜者。可以助
疑问指南¶ 第 111c 页 X62-0111.png
修行之力也。

问。欣厌之心。即爱憎之念。爱憎乃生死岸头事。非
修行人所宜。柰何。

答。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虽具爱憎之心。然非世间之
爱憎。乃十方如来转凡成圣之爱憎也。若非厌离。何
以脱此娑婆浊世。若非欣慕。安能生此极乐莲邦。盖
惟厌离而后能转凡。欣慕而后能成圣也。

问。此间饮食衣服。宫室器皿。必待营为。方能受用。
云何极乐世界。一应享福之事。皆可自然而来。

答。享福之事。皆从修福而来。北俱卢洲。其饮食衣服。
皆能受用现成。何况阿弥陀佛万福庄严之宝刹乎。
大阿弥陀经云。此讲堂宫宇。初无作者。亦无所从来。
以彼佛愿大德重。自然化生。又云。他方佛刹。悉皆为
善。无造恶之所。故其福德。亦皆自然。其次有世界。为
善者多。为恶者少。亦有自然之福。不待修营。若此世
界。为恶极多。为善极少。故不自修治。物无自有。

问。念佛往生者。临终之时。皆见佛与菩萨。亲来接
引。经云。诵持往生咒三十万遍。阿弥陀佛常住其
顶。卫护是人。假令十方世界。皆诵真言。皆求佛与
菩萨接引。阿弥陀佛。安能皆住其顶。往而迎之乎。

答。天上日月之光。犹能普照世界。不患光之不足。何
况佛之誓愿神通乎。

问。法华会上。普贤菩萨。现坐道场。众菩萨尽其神
力。不能得见。今往生者皆博地凡夫。如何即能见
疑问指南¶ 第 112a 页 X62-0112.png
佛。就其所见之佛。果与菩萨所见之佛。无以异乎。

答。佛相总如是。所见各不同。初生西方者。所见不过
佛之粗相。如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之类。若华严经
所云如来有十华严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相。恐非
大菩萨不能见也。譬之诸天所食须陀之味。一器之
中。色味各别。又如有病人与无病人。共尝一物。甘苦
迥殊。所以世尊以足指按地。大千世界。皆成金色。独
有螺髻梵王得见。馀皆不知。净土圣境。亦复如是。

问。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即生莲华一朵。若能
精进。其华渐大。倘或退惰。其华萎落。信乎。

答。此易明也。譬之大明镜中。凡有物来。必现其影。且
如舍卫城中树提伽楼阁。不过白银琉璃所成。然其
墙壁中。犹能现出一城中事。何况阿弥陀佛清净庄
严之宝刹乎。此间念佛。彼土生莲。固无疑也。

问。带业往生。且得不退。则人于生前。世缘未了。何
不且做世间事业。直待临终。然后念佛乎。

答。此邪说也。存此一念。自误多矣。发此一言。误人多
矣。恶人临终。念佛往生者。必其宿有善根。又遇得善
知识。所以临终有此侥倖。此乃千万人中之一。岂各
人临终。皆有此侥倖哉。群疑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
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二者。业累缠身。不
遑念佛。三者。偏风失语。四者。狂乱失心。五者。或遭水
火。六者。遭遇豺狼。七者。恶友坏其信根。八者。饱食过
度。昏迷猝死。九者。阵亡。十者。高岩失足。有一于此。便
疑问指南¶ 第 112b 页 X62-0112.png
难念佛。纵使好病而死。当四大分离之候。亦未免风
刀解体。恐怖慞惶。岂暇安心念佛。又或业缘未毕。世
念未休。家私未明。后事未办。而且求医问卜。扰乱其
心。子哭妻啼。惊皇其耳。方寸之内。一无主张。当此之
时。求其从容念佛。望其一心不乱。万无此理。所以古
人云。若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又云。平时
劝人念佛。皆说我忙。独至无常一到。极忙也休。人生
在世。能有几时。乘此未老未病。便当屏弃俗缘。干办
要事。得一日光阴。念一日佛号。得一时工夫。修一时
净业。不然。一失人身。万劫难复矣。危哉。

问。待老修行。固无此理。但凡夫皆在世网中。有事
不能拨弃。奈何。

答。人在世间。必有一死。修与不修。总不得免。与其堕
落。孰若超升。苟其痛念无常。何患用心不切。无论处
静处忙。顺境逆境。总与念佛求生。两不相碍。纵使世
缘极重。亦当忙里偷閒。定为日课。或万或千。不可间
断。其冗忙之极者。晨朝十念。定不可阙。

问。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
内一心。此后不能一心。未知亦得生否。

答。既能一心。以后心即稍散。定不至于大散。如颜子
三月不违仁。三月以内。固是仁人。岂三月以后。遂为
恶人耶。苟能常自检点。屡发弘愿。无不生者。

问。念佛者念念相续。功方能密。伹暑月之内。裸体
时多。安得竟日衣冠。未知饮食坐卧。裸形盥𠻳时。
疑问指南¶ 第 112c 页 X62-0112.png
皆可念佛否。

答。默念无妨。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

问。一心称名时。又发求生净土之心。似乎杂以两
念。如之何。

答。称名固所以求生也。经云。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又
云。执持名号。则知固一事。非两事也。譬之做举业家。
其欲得功名。求生净土也。其读书作文。执持名号也。
此处似有微分也。则求生之念。宜于早晚发愿时。若
称名之刻。又当专一其心。不可使之以夹杂也。

问。终日念佛。遇福则作。固是学人本分。但作福时。
未免心在福事。不在佛号。未识有碍一心不乱否。

答。明镜本空。物来则现。于镜空何碍。人伹事未至而
将迎。事巳过而留滞。乃为病耳。

问。父母之恩。最难图报。若能往生西方。未识有法
可以报恩否。且人生一世。即有一父母。若百千万
亿世。即有百千万亿父母。未知往生之后。能各记
忆姓名。各知其所在。可以一一报之乎。

答。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此世俗之言也。以世俗之道
报亲。诚无可报之法。若往生之后。欲报其亲。则易易
矣。岂惟报一世之亲。即欲报百千万亿世以前之父
母。亦有报之之法。盖人一至西方。必得神通天眼。能
见无数世界之事。必得神通天耳。能听无数世界之
声。必具他心通智。能知一切众生之心。必得宿命通
智。能知无量劫前死此生彼之事。所谓某人在某处。
疑问指南¶ 第 113a 页 X62-0113.png
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居里。纤悉皆知。可以
惟我所为。尽其报效。岂有父母之恩。不能酬答者乎。
昔孟子称舜之孝。曰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
养之至也。使吾往生为菩萨。俾父母为菩萨之父母。
不更尊于人类乎。且使父母得生净土。念衣衣来。想
食食至。受自然之福。享无极之寿。不更愈于以天下
养乎。况一国土中。不过一位天子。若有第二位孝子
出来。也要想著以天下养。则必谋为不轨。反做乱臣
贼子矣。岂若净土法门之尽人可以展其孝。仍无碍
于世法乎。

问。异类众生。在三恶道中受苦者。其数无量。吾安
能一一救之。而徒发此虚愿乎。

答。菩萨欲普度众生。则一应三恶道中受苦者。皆我
分内应度之人。岂可因其多而有畏心。因其多而有
厌心倦心乎。地藏菩萨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普贤
菩萨十大愿。愿愿以尽众生界为期。然则修净业者。
欲生西方。不当以回入娑婆。誓拔三途为愿乎。

问。微细物命。其类甚多。假令每见物类。即发救度
之心。不识此心仅能毕我志愿乎。抑或仍有益于
彼乎。

答。当观发心之诚否。苟能竭我之诚。无不有益于彼。
观世尊往劫为忍辱仙人。目连往劫为樵夫事。便知
发心之有益 释迦如来。于无量劫前。为忍辱仙人。
在山中修道。遇国王出猎。逐一走兽。问道人兽今何
疑问指南¶ 第 113b 页 X62-0113.png
往。此时若实告之。则害兽。不实告。又妄语。沈吟未对。
国王怒。斫去一臂。又问之。亦沈吟不对。又斫去一臂。
道人乃发愿云。我成佛后。当先度此人。勿使世人效
彼为恶。后首度比丘憍陈如。即当时国王也 佛世
有一城人难化。佛言此辈人与目连有缘。因遣之往。
其人果皆向化。问佛因缘。佛言目连往劫。曾为樵夫。
惊起无数乱蜂。目连戒之曰。汝等皆有佛性。他时我
若成道。当来度汝。今此城人。乃当日聚蜂也。因其曾
发一念。故与有缘。观此。不特见一切人类。皆当劝其
念佛。发救度之想。即见一切异类。亦当代其念佛。发
救度之想矣。

问。念佛虽诚。然所念之数有限。假令百命而以千
声佛号施之。百命自然隐沾其福。万一恒沙物命。
而亦以千声佛号施之。其福转微。奈何。

答。譬如一炬。百人分去。此炬如故。千人万人分之。此
炬亦如故。

问。昔有二僧。于念佛时。观想身坐大莲华内。作莲
华开想合想。如是五月。皆得往生。不知念佛者可
以之为程式否。

答。可然。毕竟以念佛为主。

西归直指卷之二
疑问指南¶ 第 113c 页 X62-011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