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净土念佛法门¶ 第 52a 页
净土晨钟卷第四
* 净土念佛法门
既信矣修矣须有真实修持之法方得其门而入
法门不一大约以念佛为宗以行善为要今第四
第五所列是也念佛实三藏之一贯法诸法门只
净土念佛法门¶ 第 52b 页 X62-0052.png
一佛尽之佛者觉也觉本自心佛只一心尽之念
佛而悟则禅在其中念佛而摄心返照则止观在
其中能念者心所念者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非
双即非双非能所两绝三观三智即此而具莲池
曰念佛一门分三种曰持名念佛曰观想念佛曰
实相念佛虽有三种究竟归乎实相而巳古德云
观法理微众生心杂杂心修观观想难成大圣悲
怜直劝专持名号良由持名易故若其持名深达
实相则与妙观同功上上品当不疑矣故疏钞专
弘持名一门甘露疏亦言念佛有七种胜一词少
易行胜唯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切人可念故
观此知持名为众可通行之法故首列之而以观
法继焉修者随力随分或持名兼观想或观想兼
持名总是一佛不必有提一放一之虑如未能修
观可专守持名一法所谓归元理无二方便有多
门及其成功一也述念佛法门第四。
** 十声念佛诵偈法门
阿弥陀佛本愿云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
我名号而不生者我不作佛宜每日早晨合掌向西
顶礼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
至菩萨南无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各十声复顶
礼念大慈菩萨赞佛忏罪回向发愿全偈一遍云十
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我
今大归依忏悔三业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愿
佛而悟则禅在其中念佛而摄心返照则止观在
其中能念者心所念者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非
双即非双非能所两绝三观三智即此而具莲池
曰念佛一门分三种曰持名念佛曰观想念佛曰
实相念佛虽有三种究竟归乎实相而巳古德云
观法理微众生心杂杂心修观观想难成大圣悲
怜直劝专持名号良由持名易故若其持名深达
实相则与妙观同功上上品当不疑矣故疏钞专
弘持名一门甘露疏亦言念佛有七种胜一词少
易行胜唯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切人可念故
观此知持名为众可通行之法故首列之而以观
法继焉修者随力随分或持名兼观想或观想兼
持名总是一佛不必有提一放一之虑如未能修
观可专守持名一法所谓归元理无二方便有多
门及其成功一也述念佛法门第四。
** 十声念佛诵偈法门
阿弥陀佛本愿云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
我名号而不生者我不作佛宜每日早晨合掌向西
顶礼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
至菩萨南无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各十声复顶
礼念大慈菩萨赞佛忏罪回向发愿全偈一遍云十
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我
今大归依忏悔三业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愿
净土念佛法门¶ 第 52c 页 X62-0052.png
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见
闻皆精进共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复
顶礼而退此偈有大威力能灭一切罪长一切福顶
礼时烧香作拜尤善每日诚心如是必中品生如不
识字人未能如前礼诵每早合掌向西至诚顶礼念
佛十声念菩萨发愿偈四句云愿同念佛人共生极
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复顶礼而退如此无
不往生(龙舒文)。
** 十气十念法门
在俗人尘务忙冗每日清晨服饰巳面西合掌念南
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
不限佛数但随气短长气极为度其念佛声不高不
低调停得中如此十念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
精为功是藉气束心也回向愿以此十念功德求生
西方毕此一生不间往生无疑(慈云忏主)。
** 六时晨昏念佛法门
远师结东林社六时修礼净土唐诗云远公独刻莲
花漏犹向山中礼六时是也凡修持者先于净室安
置佛像香灯随分供养澡浴尘垢著洁净衣于日初
时日午时日没时夜初时夜半时夜终时对三宝前
端身合掌信礼西方目视慈容念南无阿弥陀佛千
声礼佛四十八拜诵西方文发愿回向每日六时行
道精专不倦净业圆成必得上品上生又云栖晨昏
仪式加诵弥陀佛经一卷往生咒三遍念佛千声南
闻皆精进共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复
顶礼而退此偈有大威力能灭一切罪长一切福顶
礼时烧香作拜尤善每日诚心如是必中品生如不
识字人未能如前礼诵每早合掌向西至诚顶礼念
佛十声念菩萨发愿偈四句云愿同念佛人共生极
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复顶礼而退如此无
不往生(龙舒文)。
** 十气十念法门
在俗人尘务忙冗每日清晨服饰巳面西合掌念南
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
不限佛数但随气短长气极为度其念佛声不高不
低调停得中如此十念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
精为功是藉气束心也回向愿以此十念功德求生
西方毕此一生不间往生无疑(慈云忏主)。
** 六时晨昏念佛法门
远师结东林社六时修礼净土唐诗云远公独刻莲
花漏犹向山中礼六时是也凡修持者先于净室安
置佛像香灯随分供养澡浴尘垢著洁净衣于日初
时日午时日没时夜初时夜半时夜终时对三宝前
端身合掌信礼西方目视慈容念南无阿弥陀佛千
声礼佛四十八拜诵西方文发愿回向每日六时行
道精专不倦净业圆成必得上品上生又云栖晨昏
仪式加诵弥陀佛经一卷往生咒三遍念佛千声南
净土念佛法门¶ 第 53a 页 X62-0053.png
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
菩萨各十声礼拜量力多少念大小愿文回向此式
简便的确或每日三时或早晚通众可行允宜仿效
其或萦绊世缘未能如式则须早起焚香礼佛念佛
黄昏亦尔如是礼念更不得缺或偶有公事失于礼
念者次早即当对佛忏悔(合纂)。
** 忏罪念佛法门
大弥陀经言十方诸天人民闻我名号斋戒清净益
作诸善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一昼夜不绝必生我刹
又云前世作恶闻我名号即忏悔为善愿生我刹寿
终皆不经三恶道径遂来生凡脩持者先当严净坛
场香灯设供延比丘及诸上善人白佛陈意勿预家
事勿近内人斋戒修持系念佛号一昼一夜每佛千
声诵弥陀经一卷如是三次志心忏悔回向。
** 一相念佛三昧法门
大般若经佛言菩萨能正脩行一相庄严三昧疾證
菩提修此行者应离喧杂不思众相专心系念于一
如来审取名字善想容仪即为普观三世一切诸佛
即得诸佛一切智惠天台十疑论云一切诸佛悉皆
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心系念一佛则
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专令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
昧修持者当一心专念梦觉不忘不以馀业间断不
以贪嗔等间隔随犯随忏悔不隔念不隔日不隔时
念念常不离佛念念清净圆明即得一相三昧。
菩萨各十声礼拜量力多少念大小愿文回向此式
简便的确或每日三时或早晚通众可行允宜仿效
其或萦绊世缘未能如式则须早起焚香礼佛念佛
黄昏亦尔如是礼念更不得缺或偶有公事失于礼
念者次早即当对佛忏悔(合纂)。
** 忏罪念佛法门
大弥陀经言十方诸天人民闻我名号斋戒清净益
作诸善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一昼夜不绝必生我刹
又云前世作恶闻我名号即忏悔为善愿生我刹寿
终皆不经三恶道径遂来生凡脩持者先当严净坛
场香灯设供延比丘及诸上善人白佛陈意勿预家
事勿近内人斋戒修持系念佛号一昼一夜每佛千
声诵弥陀经一卷如是三次志心忏悔回向。
** 一相念佛三昧法门
大般若经佛言菩萨能正脩行一相庄严三昧疾證
菩提修此行者应离喧杂不思众相专心系念于一
如来审取名字善想容仪即为普观三世一切诸佛
即得诸佛一切智惠天台十疑论云一切诸佛悉皆
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心系念一佛则
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专令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
昧修持者当一心专念梦觉不忘不以馀业间断不
以贪嗔等间隔随犯随忏悔不隔念不隔日不隔时
念念常不离佛念念清净圆明即得一相三昧。
净土念佛法门¶ 第 53b 页 X62-0053.png
** 摄心调息念佛三昧法门
大集经云求无上菩提者应修念佛禅三昧偈云若
人专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
即是不生不灭法坐禅三昧经云菩萨坐禅不念一
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初机修习未免昏散二病须
假对治人天宝鉴云凡修禅定即入静室正身端坐
数出入息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至千万此息兀
然此心寂然与虚空等不烦禁止久之一息自住不
出不入时觉此息从毛孔中八万四千云蒸雾起无
始巳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自然明悟如盲人忽然
有眼尔时见彻不用寻人指路也今此摄心念佛欲
成三昧对治昏散之法数息最要凡坐时先想巳身
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无阿
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
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常自密持乃至深
入禅定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久久纯熟心
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巳上莲宗宝鉴)。
世人多以宝玉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吾则依出入
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一
息不还属后世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
舍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
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巳三昧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
记万无一失也(草堂禅师宝王论)。
** 参禅念佛三昧法门
净土念佛法门¶ 第 53c 页 X62-0053.png
远祖师云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
禅智者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念
佛人欲参禅见性但依此法于静室端坐扫除缘累
截断情尘瞠开两睛外不著境内不住定回光一照
内外俱寂然后密密举念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回
光自看云见性则成佛毕竟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
却又照觑看只今举底这一念从何处起觑破这一
念复又觑破这觑底是谁参良久又举念阿弥陀佛
又如是觑如是参急切做工夫勿令间断惺惺不昧
如鸡抱卵不拘四威仪中亦如是举如是看如是参
忽于行住坐卧处闻声见色时豁然明悟亲见本性
弥陀内外身心一时透脱尽大地是个西方万象森
罗无非自巳静无遗照动不离寂然后接引未悟悲
智圆融得生上品名实报庄严土。
兜率悦禅师示众三关一拨草参玄只图见性只今
上人性在甚处二识得本性要脱生死生死到来作
么生脱三脱得生死要知去处四大分离向甚处去
透此关则不拘生死不碍去来今念佛人于十二时
中持一句阿弥陀佛思专想寂更能回光自看如何
是我本性四大分离向甚处去常有此疑蓦然识得
便知落处即此是直捷底修行正道(巳上莲宗宝鉴)。
** 总论持名念佛
诸菩萨众有恒沙劫中修六度万行未能满足今人
心念佛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蜜一心念佛诸恶自
净土念佛法门¶ 第 54a 页 X62-0054.png
杜即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
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蜜一心念佛馀
想不生即禅定波罗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智慧
波罗蜜推而极之不出一心万行具足安住无上菩
提是为最胜方便(疏钞)。
持名之法亦无定则或高声念或低声念或流水念
或顶礼念或记数念或不记数念或行步念或住立
念或静坐念或侧卧念或默念或明念或微动唇舌
念或一气数声念或病怯随气呼吸念或独自念或
与众同念惟在令心不乱有劝人厉声念佛三昧易
成小声念佛心多驰散以故辟散之要尤在于声之
厉也。
真切念佛复有数种一勇猛念太文弱来不得如孝
子报父母深雠纵高崖深涧燐途虎窟必往不怯故
一悲伤念太洒落来不得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
如裂如忆少背之慈母及多慧之亡儿故一感愤念
太和平来不得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一念及殆
不欲生故一恋慕念太淡泊来不得如巳所深爱物
魂梦缱绻惟恐或失故一乐事现前踊跃欢喜念如
寒得衣饥得食故一恶缘照面悔恨激切念如死里
逃生故总之心口相一字字从肝髓中流出方是念
佛真境(合纂)。
** 总论念佛事理一念
一心不乱言执持之极也是为一经要旨心者拣口
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蜜一心念佛馀
想不生即禅定波罗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智慧
波罗蜜推而极之不出一心万行具足安住无上菩
提是为最胜方便(疏钞)。
持名之法亦无定则或高声念或低声念或流水念
或顶礼念或记数念或不记数念或行步念或住立
念或静坐念或侧卧念或默念或明念或微动唇舌
念或一气数声念或病怯随气呼吸念或独自念或
与众同念惟在令心不乱有劝人厉声念佛三昧易
成小声念佛心多驰散以故辟散之要尤在于声之
厉也。
真切念佛复有数种一勇猛念太文弱来不得如孝
子报父母深雠纵高崖深涧燐途虎窟必往不怯故
一悲伤念太洒落来不得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
如裂如忆少背之慈母及多慧之亡儿故一感愤念
太和平来不得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一念及殆
不欲生故一恋慕念太淡泊来不得如巳所深爱物
魂梦缱绻惟恐或失故一乐事现前踊跃欢喜念如
寒得衣饥得食故一恶缘照面悔恨激切念如死里
逃生故总之心口相一字字从肝髓中流出方是念
佛真境(合纂)。
** 总论念佛事理一念
一心不乱言执持之极也是为一经要旨心者拣口
净土念佛法门¶ 第 54b 页 X62-0054.png
诵而心不念也一者拣心虽念而念不一也不乱者
拣念虽一而有时乎不一也一心不乱净业之能事
毕矣执持中以忆念体究略分二种忆念者闻佛名
号常忆常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
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如成具光明定意
经所谓空间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
至褒讪利失善恶等处皆一其心者是也事上即得
理上未彻惟得信力未见道故有定无慧名事一心
也言定者以伏妄故无慧者以未能破妄故体究者
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及观体究根源体究之极
于自本心忽然契合二义初即如智不二能念心外
无有佛为我所念是智外无如所念佛外无有心能
念于佛是如外无智非如非智故唯一心二即寂照
难思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
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
历历分明若言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泯若言非
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
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
可名状故唯一心斯则能所情消有无见尽清净本
然之体更有何法而为杂乱以见谛故慧得兼定名
理一心也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
伏故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然事理虽分机亦互通
不必疑阻事念者自疑理性不明所为无益当知事
得通理如大势至圆通章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空
拣念虽一而有时乎不一也一心不乱净业之能事
毕矣执持中以忆念体究略分二种忆念者闻佛名
号常忆常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
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如成具光明定意
经所谓空间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
至褒讪利失善恶等处皆一其心者是也事上即得
理上未彻惟得信力未见道故有定无慧名事一心
也言定者以伏妄故无慧者以未能破妄故体究者
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及观体究根源体究之极
于自本心忽然契合二义初即如智不二能念心外
无有佛为我所念是智外无如所念佛外无有心能
念于佛是如外无智非如非智故唯一心二即寂照
难思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
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
历历分明若言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泯若言非
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
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
可名状故唯一心斯则能所情消有无见尽清净本
然之体更有何法而为杂乱以见谛故慧得兼定名
理一心也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
伏故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然事理虽分机亦互通
不必疑阻事念者自疑理性不明所为无益当知事
得通理如大势至圆通章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空
净土念佛法门¶ 第 54c 页 X62-0054.png
谷云不参念佛是谁直尔纯一念去亦有悟日是也
理念者自疑称佛名少或致落空当知理得通事念
念理一是念念弥陀也其为称名不亦大乎是故摄
心体心两种念佛事理互通本不二故(疏钞)。
** 礼念时观想法门
疏钞云当礼佛时观想巳身在莲华中恭虔作礼佛
坐莲华中受我礼敬当念佛时观想巳身在莲华中
结跏趺坐佛坐莲华中接引于我然后一心持名昔
有二僧作莲华开合想遂得往生况加之持名有不
生者耶龙舒文云念佛时心想身在净土佛前合掌
志心念佛念菩萨亦然念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
心想身在净土其念诵声逼于一切菩萨善人之前
拜时亦想在净土作拜念偈亦想在净土佛前恭敬
念偈唯有佛菩萨像不须如此亦须想其像如佛菩
萨现身在此受我礼拜听我念诵专志如是往生品
第必高此教观想法亦通众可行之法(合纂)。
** 观想佛毫法门
斋戒洁巳清心静虑面西默坐闭目观想阿弥陀佛
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华上坐其身长丈
六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右旋转五
遭光明莹彻照映金颜次停心注想白毫不得妄有
分毫他念令闭眼开眼悉皆见之如此久久念心成
熟自然感应见佛全身此法为最上谓心想佛时此
心即是佛又过于口念也身后必上品上生唐启芳
理念者自疑称佛名少或致落空当知理得通事念
念理一是念念弥陀也其为称名不亦大乎是故摄
心体心两种念佛事理互通本不二故(疏钞)。
** 礼念时观想法门
疏钞云当礼佛时观想巳身在莲华中恭虔作礼佛
坐莲华中受我礼敬当念佛时观想巳身在莲华中
结跏趺坐佛坐莲华中接引于我然后一心持名昔
有二僧作莲华开合想遂得往生况加之持名有不
生者耶龙舒文云念佛时心想身在净土佛前合掌
志心念佛念菩萨亦然念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
心想身在净土其念诵声逼于一切菩萨善人之前
拜时亦想在净土作拜念偈亦想在净土佛前恭敬
念偈唯有佛菩萨像不须如此亦须想其像如佛菩
萨现身在此受我礼拜听我念诵专志如是往生品
第必高此教观想法亦通众可行之法(合纂)。
** 观想佛毫法门
斋戒洁巳清心静虑面西默坐闭目观想阿弥陀佛
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华上坐其身长丈
六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右旋转五
遭光明莹彻照映金颜次停心注想白毫不得妄有
分毫他念令闭眼开眼悉皆见之如此久久念心成
熟自然感应见佛全身此法为最上谓心想佛时此
心即是佛又过于口念也身后必上品上生唐启芳
净土念佛法门¶ 第 55a 页 X62-0055.png
圆果二人作观想法只五月自觉身到净土见佛闻
法馀详载十六观经(龙舒文)。
窃见迩年禅律讲之期所在宣扬唯净土观门废间
不讲夫世间口里诵佛之人不少而生净土不多者
不修观门故盖往生者心能往口不能往也使修观
之人源源不绝著衣吃饭常在观中或神游莲华海
中礼佛或坐瞩金容光辉四映或面睹弥陀身满虚
空或静见伴侣同临德水昔人所谓守此一观庶阶
其峰不可不知也(唐宜之)。
** 一心三观念佛三昧法门
智者大师云诸佛教理既明非观行无以复性乃依
一心三谛之理示三止三观一一观心念念不可得
先空次假后中离二边而观一念如云外之月者此
别教之行相也又云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法
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故一中一切中无
假无空无不中空假亦尔即圆教之行相也龙树菩
萨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
中道义三谛者中谛统一切法真谛泯一切法俗谛
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此皆含生本具非造
作所得而秘藏不显者为三惑所覆故无明翳乎法
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由是立三观破三
惑證三智成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證一切智成般
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證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
破无明惑證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兹三谛性所自
法馀详载十六观经(龙舒文)。
窃见迩年禅律讲之期所在宣扬唯净土观门废间
不讲夫世间口里诵佛之人不少而生净土不多者
不修观门故盖往生者心能往口不能往也使修观
之人源源不绝著衣吃饭常在观中或神游莲华海
中礼佛或坐瞩金容光辉四映或面睹弥陀身满虚
空或静见伴侣同临德水昔人所谓守此一观庶阶
其峰不可不知也(唐宜之)。
** 一心三观念佛三昧法门
智者大师云诸佛教理既明非观行无以复性乃依
一心三谛之理示三止三观一一观心念念不可得
先空次假后中离二边而观一念如云外之月者此
别教之行相也又云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法
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故一中一切中无
假无空无不中空假亦尔即圆教之行相也龙树菩
萨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
中道义三谛者中谛统一切法真谛泯一切法俗谛
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此皆含生本具非造
作所得而秘藏不显者为三惑所覆故无明翳乎法
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由是立三观破三
惑證三智成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證一切智成般
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證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
破无明惑證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兹三谛性所自
净土念佛法门¶ 第 55b 页 X62-0055.png
有穷理尽性故与禅宗异而非异也行者念佛之时
意根为因白毫圆光为缘所起之念即所生法谛观
念佛心起即是假名体之即空洞见此心有如来藏
是离边显中若根若尘并是法界诸佛众生一念普
应是即边而中无佛无念此乃大乘圆修三观念佛
也故曰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莲宗宝鉴)。
** 论约心观佛
观无量寿佛经云若欲志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丈六
金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
所及是则八万相好乃十信位人方得见之非凡夫
即心所观境界故令观丈六之身身有三十二相不
可遍观须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三十二相自
然当现欲观此相应先了万法唯心一切唯识故经
云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又云心如工𦘕师造种种五
阴(五阴色受想行识也)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是则极乐依
报国土宝树宝地宝池弥陀海众正报之身三十二
相等皆是我心本具我心所造不向外来能了此者
方可论即心观佛方得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故天
台大师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句从修观边说名
为心作从本具边说名为心是然即心观佛亦名约
心观佛约心就托佛边说即心就本具边说各举一
义意必双含何者弥陀净土既是我心本具是故托
彼果佛三十二相熏我自心本具法身性体观智若
成自然发现妙宗钞云托彼依正熏乎心性心性易
意根为因白毫圆光为缘所起之念即所生法谛观
念佛心起即是假名体之即空洞见此心有如来藏
是离边显中若根若尘并是法界诸佛众生一念普
应是即边而中无佛无念此乃大乘圆修三观念佛
也故曰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莲宗宝鉴)。
** 论约心观佛
观无量寿佛经云若欲志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丈六
金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
所及是则八万相好乃十信位人方得见之非凡夫
即心所观境界故令观丈六之身身有三十二相不
可遍观须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三十二相自
然当现欲观此相应先了万法唯心一切唯识故经
云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又云心如工𦘕师造种种五
阴(五阴色受想行识也)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是则极乐依
报国土宝树宝地宝池弥陀海众正报之身三十二
相等皆是我心本具我心所造不向外来能了此者
方可论即心观佛方得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故天
台大师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句从修观边说名
为心作从本具边说名为心是然即心观佛亦名约
心观佛约心就托佛边说即心就本具边说各举一
义意必双含何者弥陀净土既是我心本具是故托
彼果佛三十二相熏我自心本具法身性体观智若
成自然发现妙宗钞云托彼依正熏乎心性心性易
净土念佛法门¶ 第 55c 页 X62-0055.png
发即此义也佛引喻云如执明镜自见面像镜喻观
法执喻修观见像喻观成即是本性佛也。
** 论一心三观
约心观佛须用三观体之观成时真佛方显空假中
三观就能观边论三谛就所显边说谛观不二能所
一如故祖师云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
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斯之谓也如照
此白毫即是我心心外无法法法不可得是空其相
宛然是假假即是境空即是观了了通达不为境所
染亡假也了了通达不为智所净亡空也所观之境
既空能观之观亦寂非染非净能所顿亡即是中道
若论假观亦复如是白毫宛然如比丘观骨起种种
光是假其相不可得是空此无持来者亦无有此骨
是中也若论中观了此白毫非空非假若心有想则
痴无想是洹泥是法不可示皆念想所为亡二边也
既其双亡必也双照以双照故空假宛然亡照同时
不可前后是则一空一切空三观俱空一假一切假
三观俱假一中一切中三观俱中一心三观三谛一
境不前不后绝议是为圆顿三昧。
十六胜境俱用一心三观观于三谛一境得其指归
捷径者无如怀则大师引光明疏云达一念性具三
千妙境(境即是假)本来空寂(空即是观是为双照空假)无能观空(不为智所
净亡空也)无所观境(不为境所染亡假也)境观双绝能所顿亡(双亡二边
是为中道)是为日用中一心三观更无前后又颂曰境为
法执喻修观见像喻观成即是本性佛也。
** 论一心三观
约心观佛须用三观体之观成时真佛方显空假中
三观就能观边论三谛就所显边说谛观不二能所
一如故祖师云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
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斯之谓也如照
此白毫即是我心心外无法法法不可得是空其相
宛然是假假即是境空即是观了了通达不为境所
染亡假也了了通达不为智所净亡空也所观之境
既空能观之观亦寂非染非净能所顿亡即是中道
若论假观亦复如是白毫宛然如比丘观骨起种种
光是假其相不可得是空此无持来者亦无有此骨
是中也若论中观了此白毫非空非假若心有想则
痴无想是洹泥是法不可示皆念想所为亡二边也
既其双亡必也双照以双照故空假宛然亡照同时
不可前后是则一空一切空三观俱空一假一切假
三观俱假一中一切中三观俱中一心三观三谛一
境不前不后绝议是为圆顿三昧。
十六胜境俱用一心三观观于三谛一境得其指归
捷径者无如怀则大师引光明疏云达一念性具三
千妙境(境即是假)本来空寂(空即是观是为双照空假)无能观空(不为智所
净亡空也)无所观境(不为境所染亡假也)境观双绝能所顿亡(双亡二边
是为中道)是为日用中一心三观更无前后又颂曰境为
净土念佛法门¶ 第 56a 页 X62-0056.png
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照何曾有前后一
心融绝了无纵果能如是修如是观所谓惟心净土
本性弥陀无时不在行者心目间矣妙宗云初五浊
轻为同居净土如戒善者四教凡位皆能令五浊轻
薄感同居净而圆观轻浊感同居依正最净方便净
土亦圆人最净故欲生极乐上上品生者不可不究
一心三观之深旨也(巳上纂怀则大师境观要门)。
** 论圆修三观生四净土
五大六根六尘六识为六凡法界俗谛十二因缘四
谛为二乘法界真谛六度波罗蜜三号四德为佛菩
萨法界中谛举空如来藏圆融真谛而十界三谛俱
非天台所谓一真一切真无俗无中而不真三谛俱
有泯法之用也举不空如来藏俗谛而十界三谛俱
即所谓一俗一切俗无真无中而不俗三谛俱有立
法之功也举空不空如来藏中谛而十界三谛俱离
即离非是即非是所谓一中一切中无俗无真而不
中三谛俱有统法之能也其实三谛只在一心即破
即立即立即破即非破非立而破而立此如来藏性
常住真心法本如是法华名为诸法实相首楞严名
为捣万种香为九华严名为一微尘中具大千经卷
观经名为如来法界身皆此不思议圆融三谛也三
谛乃所观之境三观则能观之观称性而观绝待而
照凡照一境言行布则即一而三言圆融则即三而
一如以空观观空如来藏真谛则三谛皆空俗谛空
心融绝了无纵果能如是修如是观所谓惟心净土
本性弥陀无时不在行者心目间矣妙宗云初五浊
轻为同居净土如戒善者四教凡位皆能令五浊轻
薄感同居净而圆观轻浊感同居依正最净方便净
土亦圆人最净故欲生极乐上上品生者不可不究
一心三观之深旨也(巳上纂怀则大师境观要门)。
** 论圆修三观生四净土
五大六根六尘六识为六凡法界俗谛十二因缘四
谛为二乘法界真谛六度波罗蜜三号四德为佛菩
萨法界中谛举空如来藏圆融真谛而十界三谛俱
非天台所谓一真一切真无俗无中而不真三谛俱
有泯法之用也举不空如来藏俗谛而十界三谛俱
即所谓一俗一切俗无真无中而不俗三谛俱有立
法之功也举空不空如来藏中谛而十界三谛俱离
即离非是即非是所谓一中一切中无俗无真而不
中三谛俱有统法之能也其实三谛只在一心即破
即立即立即破即非破非立而破而立此如来藏性
常住真心法本如是法华名为诸法实相首楞严名
为捣万种香为九华严名为一微尘中具大千经卷
观经名为如来法界身皆此不思议圆融三谛也三
谛乃所观之境三观则能观之观称性而观绝待而
照凡照一境言行布则即一而三言圆融则即三而
一如以空观观空如来藏真谛则三谛皆空俗谛空
净土念佛法门¶ 第 56b 页 X62-0056.png
则此观能空见思显真谛理真谛空则此观能空尘
沙显俗谛理中谛空则此观能空无明显中谛理以
假观观不空如来藏俗谛则三谛俱立俗谛立能破
尘沙真谛立能破见思中谛立能破无明以中观观
空不空如来藏中谛则三谛皆中随举一观即具二
观举一空观假中亦空三观悉能荡相著故举一假
观中空亦假三观皆有立法义故举一中观空假亦
中三观当处皆绝待故圆人求生极乐发轸即以一
心三观观西方依正即一境而三谛观凡圣同居土
此三观也即观上三土亦此三观也盖六凡见乎有
见思为之毙故二乘见乎空尘沙为之病故菩萨于
二边不得从容乎中道无明为之翳故顺性修乎三
观则因轻五浊破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既尽而十界
依正三德弥显以三观智轻其五浊则六凡依正显
故而同居净土成是生极乐上品净土以三观智破
见思则二乘依正显是生方便上品净土以三观智
分断无明则菩萨依正显是生实报上品净土以三
观智破尽无明则佛界依正显是生寂光上四净土
(纂无尽净土图说)。
净土晨钟卷第四
沙显俗谛理中谛空则此观能空无明显中谛理以
假观观不空如来藏俗谛则三谛俱立俗谛立能破
尘沙真谛立能破见思中谛立能破无明以中观观
空不空如来藏中谛则三谛皆中随举一观即具二
观举一空观假中亦空三观悉能荡相著故举一假
观中空亦假三观皆有立法义故举一中观空假亦
中三观当处皆绝待故圆人求生极乐发轸即以一
心三观观西方依正即一境而三谛观凡圣同居土
此三观也即观上三土亦此三观也盖六凡见乎有
见思为之毙故二乘见乎空尘沙为之病故菩萨于
二边不得从容乎中道无明为之翳故顺性修乎三
观则因轻五浊破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既尽而十界
依正三德弥显以三观智轻其五浊则六凡依正显
故而同居净土成是生极乐上品净土以三观智破
见思则二乘依正显是生方便上品净土以三观智
分断无明则菩萨依正显是生实报上品净土以三
观智破尽无明则佛界依正显是生寂光上四净土
(纂无尽净土图说)。
净土晨钟卷第四
净土念佛法门¶ 第 56c 页 X62-005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