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172-A¶
1172-A¶ 第 32a 页

* No. 1172-A
净土晨钟自序

戊巳之交予辑金刚法华持验诸纪又以佛法中最
简捷而通贯者莫如净土一门因取古今之书表章
是教者裒其精要类而编之曰晨钟意欲用世人之
朝气警甜梦者而鼓钟之焉耳冬初书成予不揣窃
取名贤论述之意而为之序序曰。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者何生死是也
如来悯众生沉迷而指以出离之途即示以遄归之
所曰大慈曰能仁以其仁慈我众生而名之也允哉
乃众生不自仁慈其身毕世沉迷以悖如来之教茫
茫生死波中渊深而海阔周行震旦都如过铜人没
处头髻长出嗟嗟有声不亦哀乎今夫人之朝而必
夕也暑而必寒也幼而必壮壮而必老老而必死也
自古及今如是苟夫人之朝而不为夕谋暑而不为
寒谋必群诮其愚独自幼至壮且老而滨死不知为
之谋其愚不又甚乎然人之不知谋死也非昏而忘
之则畏而讳之耳忘之而卒至讳之而终不我贷则
虽欲忘且讳之而庸可得耶且人之畏死又非真能
畏死者也当其蓦焉而生蠢焉而长颓焉而老以死
栩栩焉蘧蘧焉而爱河欲海之溺人无巳时名利缰
锁之牵人无巳时一旦灰寒火传薪换临了一局谁
1172-A¶ 第 32b 页 X62-0032.png
人能免自兹以往灭灭生生六道三途如转辘轳又
谁人能免迹其所为日相寻于生死之业而不求解
脱之方谓之悯不畏死可也真能畏死者必求解脱
生死之方求解脱则舍念佛何途之从舍净土吾谁
与归念佛生净土则得解脱得解脱则超然生死之
外亦翛然生死之中而又何死之足畏是能真畏死
者也是能畏死谋死而终得无畏者也是能了当大
事者也是能不悖大慈能仁之教者也夫世人而可
免夫生死则巳世人而不免夫生与死也则净土之
业其可以不修而是书其可以弗读也哉。

或曰净土人人可修则了当生死之法顾若是易乎
曰中庸言达道达德举生知安行而继以学困勉强
成功之一以圣凡无殊性故故孟子又曰道一可见
此法非难非易其实人人可为即经所谓众生是净
土及众生烦恼心中皆具如来德相是也般若经云
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盖度人只在自
度内修净土法门者虽止自度而使人皆学此法门
自度其为度人也不既多乎故未悟者勿论即巳悟
而必自我度人其度也小我不必作度人相而即以
自度者度人其度也太度而无度般若所云旨不出
此然则论净土者曰欲度众生必先自度犹止说得
一半。

或曰今人喜谈即浊即净不如舍浊取净之有实益
是圆不如别乎曰念佛门中诸根毕摄理悟同归能
1172-A¶ 第 32c 页 X62-0032.png
舍浊取净而即浊即净之理亦具其中圆莫圆于是
故即浊即净之说尚是假圆而此净土之圆为真圆
或曰惟心净土之说诚谬乎曰否究竟只是惟心净
土书中千万语无非欲人归依佛归依佛无非心即
佛耳莲师最驳拨土言心之说而曰一心不乱是阿
弥陀经之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观经之诀可知
心佛合一故能一心不乱不乱之心即是作佛之心
即是无住平等之心即是惟心净土之心故维摩经
云欲得净土但净其心真铁板语不容颠扑也。

或曰然则古今诸大知识痛辨惟心之说者非欤曰
否从来言者之失徒在空谈此心耳不思惟心净土
不可说现成空头话须有修为工夫在念佛求生净
土正是修悟自性惟心之工夫处也此方念佛净土
华鲜念佛心弛净土华萎鲜萎一由佛之念与不念
念佛须是心念安得谓惟心之说之有谬乎故凡执
心而议土与夫执土而议心其失均也大梅云任伊
非心非佛我只是即心即佛吾亦曰任伊非心非土
我只是即心即土请即以质之莲池龙舒诸老何如
若云此亦是随人脚下盘旋语则宜一并扫去道不
是不是。

观经以十六观为正因而又言三福三种心等都不
复及修观以方便多门六度万行皆可回向西方故
又末法般舟三昧经先灭无量寿经更留莲池谓称
名易学观想难成般舟先观足轮亦观经类耳而六
1172-A¶ 第 33a 页 X62-0033.png
字称名则三尺童子辨之故无量寿经偏救末世由
是观之如来设教不可谓不宽净土之门不可谓不
广独称名一法简要可以通行故古今尊宿往往单
提此门耳。

须知理外无事浅外无深故利钝兼收非难非易若
会事归理则三福等俱入实相即是妙观即称名与
观想非属二心其归亦一且法何有末末法云者人
末之世末之也先灭云云者或预悬以示儆欲不以
世与人之末而末法耳非为是便当舍难趋易也但
学者从一门而入专勤为之净业自成不可于同堂
中自生秦越崇此而抑彼。

是故有理而无事者非法之至是境而非心者非法
之至可深而不可浅可别而不可圆者非法之至可
权而不可实可圣而不可凡可自为而不可与人共
为者均非法之至且而学无生即无灭生与死二乎
了妄即真真与妄二乎溪山异而明月同禅与净二
乎即十万亿国土而弹指可生远与近二乎以足指
按地而成金色世界娑婆与极乐二乎难胜何非清
泰之乡瞿昙得无法藏之后释迦与阿弥二乎常寂
光中遍包三土而土土相资同居与寂光二乎法之
至者圣凡一也物我一也理事心境一也深浅一也
权实一也别圆一也以至一死生一真妄一禅净一
远近一释迦弥陀一娑婆极乐一同居寂光夫是之
谓一心不乱。
1172-A¶ 第 33b 页 X62-0033.png

果能依是真实做去始也摄心而念佛念佛则心自
净心净则土随净大惠禅师云人于一日中心不驰
求不妄想不缘诸境便与三世诸佛诸大菩萨相契
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出三界之处修净土者宜
亦如是靠住一佛心心无间行之既久便可将四大
所合之身一拳粉碎四大所合之世界一脚踢翻然
后随所闻见鸟语蝉吟牧歌樵唱即西方之无常苦
空法音天乐也竹篱茅盖即西方之金台楼阁也飞
泉鸣濑即西方之宝池德水野芳嘉木即西方之宝
网交罗妙华天雨也明师良友之俦木石鹿豕之侣
即西方之诸上善人也何苦何乐何须何逆何邪魔
何三毒等烦恼目前纯是净土则未来之决定往生
可知到得厌世时无怖无乱不支不吾怡然拱手归
来故乡不必问此际佛来迎与否能预知时日否闻
异香奇乐否总是生平得力处到此决用得着决有
好消息上品上生无疑也虽然此等晓晓皆为未看
破人打之绕耳人但看得破守得定时凡苦乐净秽
疑信辨难纷纷之说且教一笔勾却如何。

顺治已亥阳月阳羡净业弟子周克复盥沐谨撰
1172-A¶ 第 33c 页 X62-0033.png

* 净土晨钟目录


* 卷第一

* 晨课

* 观经上品上生章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楞严大势至念佛章
* (念佛愿文礼拜三归俱同夕课)
* 夕课

* 佛说阿弥陀经
* 往生净土咒
* 念佛文(礼拜三归)
* 又慈云愿文
* 善导临睡入观文
* 原始一

* 阿弥陀佛成佛
* 阿弥释迦分现净秽
* 佛为韦提希说净业
* 九品往生
* 佛为父王说念佛
* 龙树菩萨劝念佛
* 念佛十种功德
* 净土往生之因
* 阿弥度生之因
* 释迦劝人念佛之因
* 释迦开导净土之因
* 四土往生本末
* 三界六道轮回本末
* 卷第二

* 启信二

* 净土有益生前
* 净土不妨俗事
* 净土佛无妄语
* 净土一念必生
1172-A¶ 第 34a 页 X62-0034.png
* 净土脚踏实地
* 净土非仙可比
* 净土因果不妄
* 净土如明镜日月
* 净土正信为要
* 净土该戒定慧
* 净土独推阿弥
* 净土苦乐相比
* 净土为难信法
* 净土了生死
* 净土念佛有力
* 净土诸圣尊宿同归
* 卷第三

* 劝修三

* 劝急辨大事
* 劝活物活计
* 劝神随业往
* 劝兜率不如西方
* 劝宿债须还富贵易堕
* 劝为身后计
* 劝佛心为心
* 劝随遇随劝
* 劝出世间孝
* 劝人人念佛
* 劝真实念佛
* 劝学者念佛
* 卷第四

* 念佛法门四

* 十声念佛诵偈
* 十气十念
* 六时晨昏念佛
* 忏罪念佛
* 一相念佛
* 摄心调息念佛
* 参禅念佛
* 总论持名念佛
* 总论念佛事理一心
* 礼念观想
* 观想佛毫
* 一心三观念佛
* 论约心观佛
* 论一心三观
* 论圆修三观生四净土
1172-A¶ 第 34b 页 X62-0034.png
* 卷第五

* 功行法门五

* 孝养父母
* 慈心不杀
* 持戒十善
* 发菩提心
* 读诵大乘
* 净心行善
* 奉行众善
* 布施(以上正因)
* 方便
* 廉俭
* 不妄取财
* 省口腹淫欲
* 兼福慧
* 不慕尊荣不辞轻蔑
* 礼忏
* 施食
* 放生
* 居官(以上助修)
* 卷第六

* 策进六

* 策愿力
* 策勇猛精进
* 策摄心悟心
* 策三种念佛
* 策出家
* 策在家
* 策老者病者
* 卷第七

* 饬终七

* 饬临终往生正念
* 饬临终三疑四开
* 饬十念往生
* 饬父母往生
* 饬眷属往生
* 饬护病者
* 饬自念佛度冤亲
* 饬临终请众念佛
* 饬未终思终
1172-A¶ 第 34c 页 X62-0034.png
* 卷第八

* 正辨八

* 辨生净土救众生
* 辨见性悟道
* 辨不修净土五惑
* 辨禅净同归
* 辨念佛有益参禅
* 辨禅宗净土迟速
* 辨得悟正宜往生
* 辨心境非二
* 辨净土专志西方
* 辨念佛修观非着相
* 辨念佛不可轻视
* 辨参究念佛
* 辨念佛融通宗教
* 辨念佛心性身名
* 辨理事非二心
* 辨宜繁宜简
* 辨往生早暮
* 辨一念往生
* 辨念力重大
* 辨业性本空
* 辨心量广大净土非远
* 辨自心佛现
* 辨不往而往无生而生
* 辨欣厌取舍
* 辨不信佛论
* 附佛入中国考
* 卷第九

* 了俗九

* 了色身之妄(如二颜丙文○无着○身有真假○齐生死○用形骸得失)
* 了世染之妄(轮𢌞根本○蛇喻○对境○真空○四穷民○今日方间○出家后出家○悟后有修)
* 了富贵之妄
* 了浮生之妄
* 了生死之妄(狱喻○防死○勾当自家事○醉生梦死○彻悟○生死根本)
* 了物缘之妄(六根○五蕴皆空○真性○废心用心)
* 了心念之妄
* 了邪教之妄(附寄库○念经)
1172-A¶ 第 35a 页 X62-0035.png
* 卷第十

* 持验十

* 比丘往生(慧远○慧永○昙顺○僧睿○昙恒○道炳○道敬○慧恭○慧虔○昙鉴○慧光○道珍○昙鸾○智者大师○道喻○善导和尚○法照○少康○怀玉○道绰○惟岸○僧衒附启芳圆果○怀感○辨才○大行○明瞻○智觉禅师○志通○悟恩○省常○遵式忏主○宗坦疏主○子元○法持○基法师○若愚○宗赜○知礼○有岩○智廉○怀义○宗本○元照○慧亨○智圆○可久○明本○善住○莹珂○惟则○普度○楚琦○祖香○莲大师○黄州僧○海宝)
* 宰官往生(刘程之○张野○王仲回○马子云○白居易○张迪○王龙舒○葛蘻○胡阙○杨杰○文彦博○马玗○钟离瑾○阎邦荣○咎定国○冯楫○王敏仲○吴子才○苏轼○朱纲○顾宝幢○朱元正○丁明登○唐时○附辨融觉浪余大成)
* 士民往生(门公则○周续之○孙良○庾铣○宋满○王阗○范俨○孙忠○沉铨○计公○金奭○刘通志○唐廷任○杨嘉祎○郭熙载○戈以安○孙大玗)
* 尼僧往生(大明○净真○悟性○能奉○法藏)
* 妇女往生(隋后○葛济之妻○姚婆○温诤文妻○郑氏○王氏夫人○冯氏夫人○陆氏宜人○楼氏○秦氏○郑氏○于媪○方氏○薛氏○张母○孙氏母○徐氏○杨选一妻○汤公甫母)
* 恶人往生(张善和○雄俊○仲明○吴琼○陈企○附俘囚)
* 物类往生(鹦鹉○鸲鹆○鸡○蛇○又鸡)

净土晨钟目录(终)
1172-A¶ 第 35b 页 X62-0035.png
* No. 1172-B
劝流通净土晨钟引

经典所在流通即属善缘福报无量故语云能以大
乘法传一人者当十善传十人者当百善传大贵人
大豪杰大力量者当千善重刊广布者当万善况净
土法门超出生死轮回永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巳
是劝一人修净土乃成就一众生作佛也凡作佛者
必度无量众生彼所度之众生皆由我而始其福报
信不可穷尽故欲劝一切见者闻者广大其心以佛
之心为心使人人知之而尽生净土龙舒所言自宜
谛信不诬至法华华严二经尤佛说妙法中之最上
乘观音大士普度世间无刹不现往贤感通事迹历
祀昭然各为纂集以劝进修斯诚铃铎方来津梁末
路之最方便门也戊戌秋予辑金刚持验巳有流通
小引敬恳同人兹刻净土法华华严观音持验诸纪
搜采载籍徵信古今颇殚心手之微劳用志归依于
不朽但拙刻板在此地未能广传他省既并生庄严
佛土之中安可缺法事流通之胜复告当世善信获
见诸本不吝广为刻施或仍原本或易新编其见闻
欣及有关持验者尤冀续缉于后一句赞扬即是一
句获持善根一念鼓动即是一念消弭罪业于以续
佛慧命自利利他所谓护法诸神既护法宝自护弘
1172-A¶ 第 35c 页 X62-0035.png
法载宝之人断断不爽昔贤为劈窠图劝人念佛后
以他人念佛多生净土乃归功施图之人亦得生净
土法施功德不可思议如是愿与同人共勖之。

同善道人 克复 敬恳
* No. 1172-C
净土日诵晨课
净业弟子 周克复 敬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
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
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
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
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
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
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
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
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
1172-A¶ 第 36a 页 X62-0036.png
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
心行者见巳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
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巳见佛色身众相具
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巳即
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
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
上品上生者。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受相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
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
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
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
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
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
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
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
1172-A¶ 第 36b 页 X62-0036.png
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
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
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斯为第一。

念佛文愿文礼拜三皈俱同夕课如在家人不
能全诵或晨夕专持阿弥陀经往生咒佛号如
夕课仪亦可

* 净土夕课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
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
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
1172-A¶ 第 36c 页 X62-0036.png
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
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
罗阿菟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
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
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
大众俱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
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
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
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
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
国名为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
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
璃玻瓈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瓈𤥭璖赤
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
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
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
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
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
就如是功德庄严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
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
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巳
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
1172-A¶ 第 37a 页 X62-0037.png
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
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
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
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
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舍利弗于汝
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
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巳来于今十劫又舍利弗彼
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
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
是功德庄严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
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
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舍利弗众生闻
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
人俱会一处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
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
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
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
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
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
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舍利弗如我今者
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
1172-A¶ 第 37b 页 X62-0037.png
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
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
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
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
灯佛名闻光佛大𦦨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
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
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
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西方世界有
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
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
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
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
北方世界有𦦨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
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
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
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下方世
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磨佛法幢佛持法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
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
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上方世界
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𦦨肩佛杂色宝
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
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
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
1172-A¶ 第 37c 页 X62-0037.png
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于
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
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
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
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
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舍利弗若有人巳发愿今
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
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巳生若
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
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
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
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
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
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
是为甚难佛说此经巳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
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

**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出小无量寿经)

曩谟阿弥跢婆夜哆他伽哆夜哆地夜他阿弥哩都
婆毗阿弥哩哆悉耽婆毗阿弥哩哆毗迦兰帝阿弥
哩哆毗迦兰哆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隶娑婆诃(三遍)

** 念佛文
1172-A¶ 第 38a 页 X62-0038.png

「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课千声或五百声)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各十称毕举莲大师西方愿文)

「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
 唯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
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
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
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
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
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
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脩圣道誓不退惰
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證知
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
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
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
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
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
1172-A¶ 第 38b 页 X62-0038.png
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
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
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
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
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
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
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
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
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
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
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
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
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 南无阿弥陀佛(礼愿九拜作九品往生观)
* 南无观世音菩萨
* 南无大势至菩萨
*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各礼一拜次称三皈)


* 自归于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 自归于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 自归于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 和南圣众(各礼一拜)

** 又慈云忏主愿文(不能诵前愿文者用此亦可)

弟子某一心归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
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
1172-A¶ 第 38c 页 X62-0038.png
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称
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
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
长若临欲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
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
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
众生满菩提愿。

** 善导和尚临睡入观文

弟子某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
遇知识得闻阿弥陀佛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
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某不识佛身
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
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
(正念入观而寝不得杂想但久远专志必如所愿)。No. 1172
净土晨钟卷第一
荆溪同善道人周克复纂男周 石订
吴郡潜确居士陈济生参

* 净土原始
1172-A¶ 第 39a 页 X62-0039.png

极乐是我故乡阿弥号为慈父故欲超生死无如
净土一门世人浸没五浊窟宅中如少亡之子问
其祖父里邑室庐茫然不复记忆虽欲向往其路
何由今折衷经籍溯其源流庶乐国历历如在目
前而后信心可发也述原始第一。

** 阿弥陀佛成佛之始

鼓音王经云过去劫中有国名妙喜王名憍尸迦祖
父清泰国王父月上转轮王母殊胜妙颜时有佛出
世名世自在王憍尸迦心发道意弃舍国位投佛出
家号曰法藏比丘(即阿弥陀佛)又大弥陀经云法藏比丘
于自在王佛所发无上意一切世间无能及者时佛
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应其心愿法藏稽首礼佛
广说四十八愿(具载本经)若不尔者誓不成佛是时大地
震动天雨妙华空中同声赞言决定成佛。

** 阿弥现净土释迦现秽土之始

悲华经云往昔劫中有转轮王名无诤念大臣名宝
海为善知识同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无诤念发愿
云我修大乘取于净土终不愿于秽土成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世界众生无诸苦恼我不得如是佛刹
乃不成正觉今既果满号阿弥陀故现净土宝海大
臣愿于秽土成熟有情今巳果满号释迦牟尼于此
浊恶世中成佛菩提。

** 佛为韦提希圣后说净业正因

观无量寿佛经云尔时韦提希号泣向佛白言世尊
1172-A¶ 第 39b 页 X62-0039.png
愿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浊恶世
也尔时世尊放眉间光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诸佛国
土皆于中现韦提希见巳白佛言是诸佛土虽复清
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惟愿
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佛告韦提希阿弥陀佛去
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我今广为汝说亦令未
来凡夫脩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
当脩三福一者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脩十
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
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
净业正因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 九品往生

观经云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一者至诚心二深信心三回向发愿心复有三种众
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
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念佛法僧天施戒为六念)回向发愿
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上
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
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
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即得往生○上品下生者亦
信因果不谤大乘伹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
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即得往生○中品上生
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
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
1172-A¶ 第 39c 页 X62-0039.png
界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
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
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
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即得往生○中
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
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
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巳寻即命终
即得往生○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重恶业虽不
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
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
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
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
之罪即得往生○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
八戒及具足戒如是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
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
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
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
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
闻巳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下品下生
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
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临命终
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
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
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
1172-A¶ 第 40a 页 X62-0040.png
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
终之时即得往生。

** 佛为父王说念佛

宝积经云世尊父王顶礼佛足一心合掌而白佛言
云何脩行当得诸佛之道佛言一切众生皆即是佛
今当念西方世界阿弥陀佛常勤精进当得佛道王
言一切众生云何是佛佛言一切法无生无动摇无
取舍无相貌无自性可于此佛法中安住其心勿信
于他尔时父王与七万释种闻说是法信解欢喜悟
无生忍佛现微笑而说偈曰释种决定智是故于佛
法决信心安住人中命终巳得生安乐国面奉阿弥
陀无畏成菩提。

** 龙树菩萨劝念佛

大智度论云佛是无上法王诸大菩萨为法臣诸臣
所尊重者惟佛法王是故菩萨应当念佛又云有诸
菩萨自念往昔谤般若堕恶道经无量劫虽修馀行
未能得出后遇善知识教行念佛三昧即得并遣罪
障方得解脱又偈云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即时
为现身故我归命礼若人欲疾得不退转地者应以
恭敬心执持称名号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信心
清净者花开即见佛。

** 佛示人念佛十种功德

经云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见世当获十种功德利
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
1172-A¶ 第 40b 页 X62-0040.png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
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
摄受此人四一切恶鬼若夜叉罗刹皆不能害一切
毒蛇毒龙悉不能害五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
狱杻械横死枉死悉皆不受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
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七夜梦正直或复梦
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
充盛所作吉利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
拜犹如敬佛十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
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圣众手持金台接引往生西方
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 净土往生之因

大藏言西方净土事不止十馀经其大略谓彼处以
七宝庄严无地狱饿鬼禽畜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常
清净自厌无一切秽杂故名净土其人皆莲华中生
长生不老衣食宅宇随意化成其景序长春无复寒
暑大受快乐无一切苦恼故名极乐世界其佛名阿
弥陀者梵语也此云无量以此佛光明照见十方世
界无有限量凡念佛众生无不知之故又名无量光
佛此佛寿命与其国中人民寿命皆无有限量虽恒
河沙劫亦无有尽故又名无量寿佛此佛有大誓愿
度人其威神不可思议故至心信向念其名号者现
世必消除灾难禳却冤鬼安静形神增延福寿西方
七宝池中则生莲华一朵他日于其中托生直脱轮
1172-A¶ 第 40c 页 X62-0040.png
回之外若此者皆有事迹非虚言也尽大藏中八万
四千法门无如此之要捷者而人或不知知而不行
可痛惜也(龙舒净土文)

** 阿弥陀佛度生之因

经云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大愿每愿
皆为济度众生发此愿巳乃精进以了生死次入菩
萨地了生死者乃生死自如也入菩萨地者内则修
慧外则修福也修慧者使慧性日广一日至成佛时
则慧性含虚空世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也修福者
托生于一切众生中同其形体通其语言以设教化
故上自天帝下至微细虫蚁皆托生其中如此无量
劫来设化众生夫设化众生无非得福也得福而不
受用故其福愈积而愈大久则遍虚空世界矣福大
则威神大又经云阿弥陀佛历大阿僧祇劫行菩萨
行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常以和颜爱语饶益众生善
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
净无染手中常出一切衣服饮食宝幢音乐及一切
最上所须之物以此施惠众生令生欢悦以行教化
故致无量众生发无上菩提之心如是善行历无数
劫功德圆满威神炽盛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是
初发愿以至成佛无非为众生者故十方无央数世
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无所不度人能精
心念其名号想其形相现世必见佛之真身以佛威
灵无所不在而人心念与佛纯熟则自然交通也若
1172-A¶ 第 41a 页 X62-0041.png
身后经生其国皆于宝池莲华中化生其容皃端好
非天人可比皆受自然清虚之身无极之寿遍彼刹
中皆诸上善人无有妇女皆洞视彻听遥相瞻见遥
相闻语声虽历万劫巳所从来靡不知之复知十方
世界去来现在之事以其慧性通彻故尔又阿弥陀
佛誓愿云巳生我国欲往他方生者如其所愿永不
复坠三恶道何则生净土者必證无生法忍无生法
忍者乃了生死也了生死者虽入生死界中此一性
巳不昧矣性既不昧何由而为恶乎况又仗佛力故
坠堕必无由是设化一切众生而入一切众生生死
界中或生天上或生人间或生大富贵中或生清净
中或长生不灭或灭而复生随意所欲生死自如此
所以贵于修净土也(纂龙舒文)

** 释迦劝人念佛之因

阿弥陀佛现在西方西方为净土释迦所生国与我
中国同土皆属娑婆世界皆为秽土秽土众生必忆
佛念佛一心不乱弥陀方来接引往生西方然弥陀
圣号及净土往生之事此土谁知缘释迦如来说弥
陀诸经殷勤苦口劝人念佛迦文不妄的确可信此
震旦念佛法门之所由始也阿者无也弥陀者量也
阿弥陀佛者无量觉也无量有二义无量寿体也无
量光用也只无量光寿四字便是如来万德洪名专
持此四字即生净土者何也盖因弥陀发四十八愿
摄受众生有云众生欲生我国但能志心称我名号
1172-A¶ 第 41b 页 X62-0041.png
即生我国受福快乐寿命无量佛有此本愿故众生
念佛即得往生此是仗佛愿力非众生之自力自力
难成仗佛易就故也。

** 释迦开导净土之因

唐宜之南无篇云向于净土书中闻阿弥陀佛取净
土释迦佛取秽土君臣弘愿摄受两土众生而未详
也又读悲华经始知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时供养
宝藏如来黄金为地七宝为楼自燃身灯竟夜供养
然犹回向为忉利大梵天王统领四天下而巳尔时
赖释迦佛为宝海梵志乞梦陈白轮王感悟乃于宝
藏如来前取西方净土是则西方净土成自弥陀而
开导由释迦也不惟是尔时轮王千子与八万四千
小王无一人不由宝海开示发心者太子即观世音
二王子即大势至三王子即文殊八王子即普贤也
不惟是尔时宝海有八十子与三亿弟子无一人不
由宝海开示同时发心者凡贤劫千佛与当来弥勒
尊佛皆宝海弟子也秪因诸菩萨皆发心取清净佛
土而此娑婆世界厚重烦恼为佛菩萨之所摈弃于
是宝海忧愁憔悴发愿久在生死忍受诸苦不舍如
是众生愿入阿鼻愿为畜生愿为饿鬼愿为贫穷鬼
神愿为人中卑贱愿施恒沙七宝愿施恒沙身命以
度众生今人朝夕顶礼弥陀观音势至为大依怙若
不读此经安知三圣證果之因至念释迦如来施足
施首施手施耳施鼻舌施血肉施髓脑调伏我等岂
1172-A¶ 第 41c 页 X62-0041.png
能不恸哭乎然则释迦当日以净土开导三圣后说
弥陀诸经又专为娑婆众生而发是即以开示佛菩
萨者而开示我等也以阿弥接引之大力合释迦指
点之悲心如此深恩众生若何辜负也耶。

** 四土往生本末

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法界有十又分四种
国土一曰常寂光土为佛法界二曰实报无障碍土
为菩萨法界三日方便有馀土为声闻缘觉二法界
谓之四圣四曰凡圣同居土为天人阿修罗地狱饿
鬼畜生六法界谓之六凡如是十界四土于凡夫一
念识心悉皆具足故凡一土各具四土唯随染净缘
以分净秽维摩诘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此之谓也
四土各有净秽常寂光者诸佛如来所居(常即法身德寂即解
脱德光即般若德)真常究竟极为净土亦有净秽者以究竟
分證异也(究竟如来所證乃上品寂光圆教人所證名中品寂光别教则證下品寂光耳)
报无障碍者菩萨居之(行真实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妨碍故言无障碍)
分十地皆属大乘其净秽以次第顿入分也(次第者别教菩
萨顿入者圆教菩萨)方便有馀者二乘所居巳出三界之外(修方
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便无明未尽故曰有馀)
其净秽相者体巧柝拙也(体观
感净拙观感秽)凡圣同居净土者即极乐国是安养清净池
流八德树列七珍次于泥洹皆正定聚(生安养者烦恼调伏近于
涅槃故名为次聚有三如此土博地凡夫属邪定聚发心修行未不退者属不定聚不退转者称正定聚)
秽土即娑婆世界其净秽以五浊轻重而分也然佛
法遍一切界下三土皆常寂光所遍故如来居寂光
1172-A¶ 第 42a 页 X62-0042.png
时垂应下三土释迦现身垂应娑婆阿弥现身垂应
极乐是也同居秽土之人欲生极乐净土须以念佛
三昧或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或端坐西向观想弥陀
如此二行方能轻其三毒澄其五浊临终正念乃得
往生若因此三昧破断见思二惑即能往生方便土
更破尘沙烦恼并破根本无明即得生实报土破尽
无明方得生寂光净土又有净土横出三界秽土竖
出三界之异竖者自下升高如登九级台其出难横
者从东至西如履坦途其出易据观经往生九品横
出有三种如上品上生垂终乘金刚台往生彼国见
佛闻妙法巳即悟无生此横出三界生实报庄严净
土也上品中生者坐紫金台往生彼国经宿乃开经
一小劫得无生法忍此横出生方便有馀净土也上
品下生以下皆横出三界生凡圣同居净土也(极乐虽有
天人之殊既无淫欲故无欲界生彼者次于泥洹皆正定聚则不随禅而受生故无色界无无色界可即同居
而證入上三土耳)竖出三界有四种人即藏通别圆四教虽
顿渐不同各有阶级然后得出三界生死修为难而
失坠易何如专心念佛仗佛提携从横而出生彼华
池实报与寂光恒见十地直下可登之为愈乎按此
十界四土之说诸净土书多略而未载然众生既愿
生彼土即当以成佛为期同居净土之人不得生寂
光未为究竟故往生后境地修持者不可不知况四
土一土不出惟心所造此实凡圣同归之途顿渐双
融之旨也。
1172-A¶ 第 42b 页 X62-0042.png

** 三界六道轮回本末

众生因情生十二缘造成三界六道轮回之业不得
断绝往西方则情灭而性现故永劫无轮回有十二
缘之业造成三界六道轮回之报不得解脱生西方
则业断而报空故永劫无坠堕十二缘者曰无明曰
行曰识曰名色曰六入曰触曰受曰爱曰取曰有曰
生曰老死是也无明谓暗昧真性行谓动作识谓魂
识名谓受想行识色谓色身六入谓六根眼耳鼻舌
身意也触谓触六根者因暗昧真性故不能寂然不
动乃生魂识因有名色遂有六入因六入故有触因
触故受因受故爱因爱故取因取故当有之因此复
受生因生故有老死相牵缘不断故名十二缘三界
者自阿鼻大地狱至他化自在天皆名欲界以有情
欲也上有色界止有色身无男女之形又上有无色
界亦无色身止有魂识如鬼神此名三界所谓轮回
者何曰天曰人曰阿修罗曰饿鬼曰畜生曰地狱是
名六道饿鬼以下亦名三途瞋杀傲慢造有微福感
修罗道悭贪不舍损人利巳感饿鬼道愚呆无知酬
偿宿债感畜生道五逆十恶轻重不等感地狱道四
道皆苦天道修十善而致感报受乐乐胜则不暇修
行福尽则仍坠落人道乐少苦多能勇猛精进可以
修行而不发肯心报尽则转堕三途人天为胜馀四
为劣或劣者悔过而徵胜或胜者造恶而徵劣如车
轮回转升沉非一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此之谓
1172-A¶ 第 42c 页 X62-0042.png
也业报可畏如此曷不回头猛省求生西方(巳上克复纂)
净土晨钟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