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168-C¶
1168-C¶ 第 860b 页

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卷下
幽溪法孙 受教 记

△次一门约正报论妙二初标。

「四生佛不二门。」

【此门以迷悟为二。心性为不二。即心性而为迷悟。
则不二而二。即迷悟而是心性。即二而不二。令知
从本以为末。循末而返本也。】
△次释二。初述偈立
宗。

「阿弥与凡夫。迷悟虽有殊。佛心众生心。究竟无有二。」

【阿弥果人。厥位居悟。凡夫因人。厥位居迷。迷悟虽
复差殊。心性云何有二。】
△次依宗释义二。初释初
二句。约相明不二而二。初正明二。初明弥陀悟相。

「论曰。阿弥陀佛者。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
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

【三身者。法报应也。本觉满。成法身。始觉满。成报身。
始本一合始本俱忘。能起大用。成应身。四智者。一
大圆镜智。谓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
1168-C¶ 第 860c 页 X61-0860.png
内外。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二
平等性智。谓如来观一切法。与诸众生。皆悉平等。
以大慈悲。随其根机示现开导。令其證入。三妙观
察智。谓如来善能观察诸法圆融次第。复知众生
根性乐欲。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令其开悟。获大
安乐。四成所作智。谓如来为欲利乐诸众生故。普
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引诸众生。令入
圣道。成本愿力。所应作事。十力者。一处非处力。知
一切因缘果报定相。从如是因缘。生如是果报。悉
皆知之。二业智力。知一切众生。过现未来诸业诸
受。三定力。知一切诸禅三昧。四根力。知他众生诸
根上中下品。五欲力。知他众生种种乐欲。六性力。
知世间种种性。七至处力。知一切道至处相。八宿
命力。知一世乃至无量世中。姓名苦乐寿命长短
等。九天眼力。见众生生时死时。善道恶道等。十漏
尽力。自知我生巳尽。不受后有。知诸众生各各以
何等因缘得涅槃。四无所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
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苦尽道无畏。于大
众中。广说自他智断。既决定无所失。则无恐惧之
相也。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意无
失。四无不定心。五无异想心。六无不知巳舍。七欲
无减。八念无减。九精进无减。十智慧无减。十一解
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
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
1168-C¶ 第 861a 页 X61-0861.png
智慧行。十六知过去无碍。十七知现在无碍。十八
知未来无碍。凡是诸佛。皆有如是悟相。今则指弥
陀悟相不外如是功德。】
△次明众生迷相。

「凡夫者。因人也。具足无量恒沙烦恼。造作无量恒沙
业系。当受无量恒沙生死。」

【烦恼者。惑道也。亦名烦恼障。略则三惑。业系者。业
道也。亦名业障。略则十善十恶。生死者。苦道也。亦
名报障。略则分段变易二种生死。皆云无量恒沙
从广而言也。】
△次约譬结。

「迷悟之相譬如云泥。」

【佛法之高。如云在天。众生之下。如泥在地。迷悟之
相自殊。高下之位成异。】
△次释次二句。约性二而
不二。初通明不二。二释成此宗。初又五。初性相对
显。

「言究竟不二者。谓据相而言。则不二而二。约性而论。
则二而不二。」

【据相而言。如上所明。是则迷悟天渊。宛尔成二。约
性而言。如下所明。是则生佛体同。昭然不二。若果
二也。云何能融归不二。果不二也。云何能岐之为
二。要知二者。乃全本而为末。如全水为波。不二之
二也。不二者。乃全末而为本。如全波为水。二而不
二也。本末因依。体用交互。二而不二。不乏旨归。】

二展转释成。本科既云展转释成。不须更引他文
来释。二。初约迷悟释成。
1168-C¶ 第 861b 页 X61-0861.png

「盖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迷诸佛心内众
生。」

【生之与佛。不二而二。心之与性。二而不二。盖约能
造所造言之。乃全不二者以为二。结能具所具言
之。乃全二者以为不二。】
△次约三德释成。

「所以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所以迷者。
迷诸佛所證性体性量性具也。」

【只一性体性量性具。随其迷悟不同。以成二种差
别。自其迷悟而观。不容不异。自其三德而观。不容
不同。中间自有不随其迷悟差别者存焉。所谓心
性是也。】
△三直据心性。

「心性之妙。岂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

【心性之妙者。即众生介尔一念之心。具足百界千
如。而此心性。即性体之清净无染体性坚凝。即性
量之竖穷横亘周遍法界。心性之妙若此。随缘不
变。岂受其迷。然而众生现居其迷。乃迷而不迷。有
在者。在乎三德也。】
△四会合三身。

「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證法身。性量即报身。性
具即应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会
合可知。」

【诸佛果上。有二转依号。所谓转烦恼。依菩提。转生
死。依涅槃。皆名转而体不转。今此亦然。乃转三性
以为三身。又此三性。在迷谓之三道。性体在迷。谓
之苦道。在悟乃转苦道。而为法身。永嘉所谓。幻化
1168-C¶ 第 861c 页 X61-0861.png
空身即法身是也。性量在迷谓之惑道。在悟谓之
报身。亦名般若。永嘉所谓。无明实性即佛性是也。
性具在迷谓之业道。在悟转为应身。亦名解脱。天
台所谓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是也。四智等。会
合可知者。一往且以四智属般若。性量报身。十力
等。属解脱。性具应身。】
△五引果德證。

「故古德云。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
念念證真。」

【古德云者。此本天台成语。而杨次公十疑论序用
之。此二句文。其义甚博。其意甚深。关系三性。不得
草草。一约弥陀性具言之。既备十界。则娑婆众生
者。乃弥陀诸佛心内究竟之众生。然悟则俱悟。不
惟本具佛界成悟。即本具九法界众生亦复成悟。
佛居常寂光土。则所具九界依报。亦尘尘无非极
乐也。又约众生性具言之。亦既备十界。则极乐弥
陀者。乃我众生心内所具之诸佛。虽迷则俱迷。而
所具佛界不受其迷。岂非众生心内诸佛。念念常
證真乎。言念念者。正一念具足三千之意也。二约
性体言之。弥陀即性具之性体。既清净本然。此性
体即性具。众生之依报。岂不尘尘皆极乐乎。又约
众生。即性具之性体。既清净本然。况所具佛界。原
自本然。岂不众生心内诸佛。念念常證真乎。三约
性量言之。弥陀即性具之性量。既遍周法界。处处
寂光。则众生者。诸佛心内众生。岂不亦尘尘极乐
1168-C¶ 第 862a 页 X61-0862.png
乎。又约众生即性具之性量。亦既遍周法界。圆裹
诸佛法身。岂不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證真乎。此更
约巳心生佛。他心生佛以明之。荆溪大师所谓他
心生佛。尚与心同。况巳心生佛。宁乖一念是也。】

次释成此宗二初生佛相即。

「故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

【弥陀即我心者。释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證真。我
心即弥陀者。释成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
△次
出其功能。功能者。言众生心性有。凡心即佛心。巳
心即他心之力用。亦凡心即佛身佛土。巳心即他
身他土之力用也。

「未举念时。早巳成就。才举心念。即便圆成。感应道交。
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初二句。以性夺修。谓虽未念佛。而我性中早巳具
足。次二句。以修成性。谓全性起修之妙。无论久修。
即才举一声佛号。即得往生。第三二句。明修性契
合。成感应事。此中感应。与观经不同。彼明修观。境
历十六。修涉观。行相似分真。此明至理微妙。即火
车相现。一念改悔。十念成就者。即蒙接引。而得往
生。以为感应道交。云道交者。如磁石吸针。有天性
相关之道。不期然而法尔如然者也。四二句。明但
凡深信念佛。发愿求生者。功无虚弃也。此文八句。
有展转生起结归之势者三。一生起之势者。以有
未举念时。早巳成就之理。故有才举心念。即便圆
1168-C¶ 第 862b 页 X61-0862.png
成之修。以有上文修性一合之义。方有感应相交
之道。以有感应不无之义。故有念佛人功不唐捐
之效。二结归之势者。功不虚弃之效。为有感应相
交之道。感应相交之道。为有举念圆成之修。举念
圆成之修。为有未举念时。早巳成就之理。】

△次六门。明能生因果二。初三门约因论妙。次三
门。约果论妙。初三门约因论妙又三。初一门明全
理起事。次一门明事事无碍。次一门明三观圆融
初中二。初标。

「五法界为念门。」

【法界者。约性而言。为念者。约修而言。今合二者而
言。故云法界为念。则全性而起修也。】
△次释二。初
述偈立宗。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初二句。明全性以起修。次二句。明全修而在性。谓
全法界。圆融之性体。作我一念之用修。故全一
之用修。当体是圆融法界之性体也。】
△次依宗释
义二。初通明理事。二释成此宗。初中三。初明事中
诸念。

「论曰。行者称佛名时。作佛观时。作主伴依正馀观时。
修三种净业时。一心不乱时。散心称名时。以至见思
浩浩恒沙烦恼。」

【此历明诸念。其中有事修。有理观有事理兼修。有
顺修逆修。约相虽有差殊。约性元归不二。称佛名
1168-C¶ 第 862c 页 X61-0862.png
时者。如观经下品下生中云。或有众生作不善业。
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
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
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
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
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
陀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
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往其人前如一念顷。即
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
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
相。除灭罪法。闻巳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
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次明
事全是理。

「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是法界。」

【凡此有心者。牒前诸念。皆全真如不变之理。以为
念佛等逆顺随缘之事。故全逆顺随缘之事。即是
真如不变之理。】
△三證全理论事。

「故法智大师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
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

【妙宗钞。释大师疏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竟复
示之以圆顿宗旨云。又复应知法界圆融不思议
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
作根作尘。一心一尘至一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
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举一法。即是圆融法
1168-C¶ 第 863a 页 X61-0863.png
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诸法。此是法智
大师深悟圆乘之大宗旨。若非吾祖幽溪大师。以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旨。而阐明之。则法智大师
此旨。不易知也。是祖祖之心宗。天台之妙旨。读是
论者。请事此语。其不然者。则孤吾祖与法智大师
之心也。】
△次释成此宗五。初举劣况胜。

「若然者。馀心尚是。况念佛心乎。」

【若然者。承上之辞。若以性而观之。则馀心非劣。念
佛非胜。平等不二。今以相而观之。故以馀心之劣。
而况念佛之胜。馀心逆修。见思浩浩。尚即法界。况
复顺修念佛。般若明明。非法界乎。】
△次指示即理。

「是故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

【念佛之时。心是宝觉者。妙宗所谓以我具佛之心。
观彼即心之佛。佛既即心。有何一念非圆融宝觉
乎。此乃约性。法尔如斯。】
△三出其功能。

「以此妙心念彼阿弥。则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
何土不生。」

【此中功能。须约两意通之。其义方显。先约修成以
彰其义。次约性具以显其功。先约修成以彰其义
者。有次第圆融二义。次第义者。要以空观观佛应
身。伏见思方生同居净土。空观破见思。方生方便
净土。假观观佛报身。破尽尘沙。中观观佛法身。分
破无明。方生实报净土。亦是下品寂光。中观观佛
法身。破尽无明。方生究竟寂光净土。此约次第说
1168-C¶ 第 863b 页 X61-0863.png
也。若圆融者。三观一心中修。三身一心中念。三惑
一心中破。四土一时而生。所谓举一即三。言三即
一也。次约性具以显其功者。又有横竖二义。横则
单约性具。如观一念心。具足十界。则本具六凡。是
念佛应身。生同居净土。又本具二乘。是念佛应身。
生方便净土。本具菩萨佛界。是念佛报法二身。生
实报寂光二种净土。竖则约观性具十界。是念佛
应身。生同居净土。观性量是念佛报身。生方便净
土。观性体。是念佛法身。生实报寂光二种净土。如
是则巳他之三身四土。皆我性具。即性体性量。无
不具足。能以此妙心全性起修。则何身而不念。何
土而不生乎。又复应知。非曰能以三观观之。方契
三身。无有三观。迥然不是。虽然即是。不知成迷。圆
人妙观。全在了达。故凡有观行。悉称无作。】
△四约
位释妨。

「但随功行浅深。品位高下耳。」

【上文所说。全约理即。若不约后之五即。判其地位。
则令学者有增上慢之失。故寄释学者之疑云。若
三身四土。本来具足。则佛不必念。观不必修。故释
之曰。理虽具足。柰惑有浅深。位有高下。岂得一向
不尚修耶。】
△五问答决疑。

「问。馀心是法界。何必念佛。答。馀心是而逆。念佛是而
顺。以顺翻逆。故须念佛。非法界有异也。」

【旧本脱此一科。今依别本补出
1168-C¶ 第 863c 页 X61-0863.png
 。】
△次一门明事事无碍二。初标。

「六境观相吞门。」

【境为所观。观为能观。二字法门。摄行门尽。如佛说
观无量寿佛经。观之一字为能观观。无量寿佛为
所观境。经明十六观。观观如此。至于楞严二十五
门。圆觉二十五轮。莫非境之与观。是则外境观而
别事他修。如烝砂作饭。纵经尘劫。止名热砂。终不
是饭。】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十六等诸境。事理两种观。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罗网。」

【十六观者。初依报有六。一日。二水。三地。四树。五池。
六总。二正报有七。七华座。八像。九佛身。十观音。十
一势至。十二普。十三杂。十四十五十六三辈往生。
事理二观者。但观十六境为事。以三观观十六境
为理。相吞之义。具在下文。】
△次依宗释义二。初先
明偈意。二释成此宗。初中二。初牒三句以立理本
二。初出相吞之由。

「论曰。境观相吞者。正由事事无碍也。」

【事事无碍者。杜顺和尚华严法界观云。法界者。一
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法者轨则也。界有性分二
义。若约事说界。即是分义。谓随事分别故也。若约
理说界。即是性义。谓诸法性不能变易故也。以此
性分互相交络。则成理事无碍法界。以理融事。一
一融通。则成事事无碍法界也。一事法界。谓诸众
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名事法界。分
1168-C¶ 第 864a 页 X61-0864.png
齐者。限量也。二理法界。谓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
别。而同一体。故名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谓理
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
四事事无碍法界。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
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
今境观相吞。同彼第四。仍论性具稍异于彼。】
△次
出无碍之本。二初旁引。

「事事所以无碍者。所谓有本者如是也。」

【有本如是。文出孟子。彼云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
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今借泉源为水
之本。以喻事事无碍。本于法界圆融。】
△次正释。

「盖由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
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体而作。有何一法不即
法界。故曰一尘法界不小。刹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
少亦法界。」

【法界圆融不思议体者。性具即性体性量真如不
变之体也。作我一念之心等者。随缘之用也。举体
者。全真如不变之体。以造随缘种种之用也。既皆
全体而作。即有本者如是也。有何一法不即法界。
正明相吞之相也。云何相吞。秪由一尘法界不小。
刹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法界也。下以因陀
罗网释出。其义逾明。】
△次释诸句正明相吞三。初
释一二句境观有本。

「是以西方十六诸境。吾心事理二观。一一无非法界
1168-C¶ 第 864b 页 X61-0864.png
全体。」

【十六境观。从末而言。无非法界。自本而说。本非末
不彰。末非本不妙。本末相依。方成妙观。】
△次释第
四句。譬喻圆融。

「如帝释宫中。因陀罗网。虽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众
珠。虽影入众珠。而东西照用有别。」

【如帝释宫下。先举譬本。虽彼此下。次出譬相。各是
一珠。喻十六诸境事理二观。影入众珠。喻真如法
界境观相吞。虽彼此各是一珠。而影入众珠喻所
具三千之法。在一性中。而派之常合。虽影入众珠。
而东西照用有别。喻百界之理。在一念中而会之
弥分。】
△三释第三句。事理互吞。

「境观亦然。以境为事。则观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观
吞境。以观为事。则境为理。理能包事。是为以境吞观。
若观若境。或一为事。馀为理。或一为理。馀为事。彼此
互各相吞。故如因陀罗网。」

【初以境为事。观为理。次以观为事。境为理者。此约
具造二说。方尽其旨。一约具说者。如一念中具足
三千。则一念无差者为理。三千差别者为事。次约
造说者。如一念乃根尘相对。方能现起。乃属于事。
三千性具。乃属于理。又此三千彼彼互具。以能具
者为理。所具者为事。馀法亦然。又以性具为事。以
即性体性量为理。三不相杂。故各各皆为理事。是
则理则俱理。事则俱事。今事理各分而互说者。乃
1168-C¶ 第 864c 页 X61-0864.png
约当情以分主宾故也。如以境为事则为宾。以观
为理则为主。主能摄宾。宾来归主。故理能包事是
为以观吞境。馀法亦然。是则境之与观。一一可以
互为宾主。一为事。馀为理亦如是说。乃彼此互各
相吞。法喻相齐义也。】
△次释成此宗二。初正明。

「若然者。当我作观时。则西方依正。巳在我观之内。我
今身心。巳在依正之中。」

【西方依正。在我观内。此以观吞境也。我今身心。在
依正中。以境吞观也。此正显一切事法称性融通
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既有是性。必有是
相。既有是因。必有是果。依正巳在我观之内。如今
巳见。不待将来方见。身心巳在依正之中。于今巳
生。不待将来方生。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之旨。谈至
此可谓妙绝古今矣。】
△次引證。

「了此而求生安养。可谓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
踪之意。水无流影之心。」

【了此者。言圆人用圆解。以修圆行也。境观大率相
同。唯了与不了有异。惟圆人能了此事事无碍之
理。一一莫不称性而修。绝待而照。雁过长空。用天
衣怀禅师语。师虽禅宗大老。居常密修净土。一日
室中问学者云。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是取
舍之情。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修净土
者当如何修。众无语。复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
实不去。又云。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
1168-C¶ 第 865a 页 X61-0865.png
之意。水无留影之心。今先释彼义后会本文。雁过
长空。影沉寒水者。喻生则决定生。雁绝遗踪之意。
水无留影之心者。喻去则实不去也。盖十方是当
人一个清净法身。有何去来之相。故去则实不去。
然约妙报而言。生因未尽者。不妨舍此生彼。成办
大事。故生则决定生。然即法身而为妙报。不妨无
生而生。即妙报而是法身。不妨生而无生。此则终
日取舍而无取舍。存焉亡焉。不可得而名焉。后会
本文者。境观各各受吞。即生则决定生也。各各相
吞。即去则实不去也。生而无生。生化两冥。生无生
论。义归乎此。】

△次一门明三观圆融二。初标。

「七三观法尔门。」

【法尔者。法性自尔。天然自然。不假勉强也。荆溪大
师云。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以此三观全三谛起。
谛观名别体复同故也。前第五法界为念。但明全
性起修。第六境观相吞。兼言境观。于观虽分事理。
不知理是何观。今则明指一心三观。以为理观。从
疏洎亲。无相混滥。】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能观为三观。所观即三谛。全性以起修。故称为法尔。」

【只此三因。义称三法。所谓空性了因。假性缘因。中
性正因。如是三法。约所观即为三谛。约能观即为
三观。原是一体。不分而分。】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
明谛观。二释成此宗。初中二。初牒前谛观。
1168-C¶ 第 865b 页 X61-0865.png

「论曰。三谛者。真俗中也。三观者。空假中也。」

【天台所立。三谛三观。杂出仁王璎珞。大论圆觉楞
严。或名义并明。或义显名隐。皆佛祖之心宗。含生
之妙性。后代弘宗者。或晦名而独阐其义。如掩耳
以窃铃。其有志于佛乘者。请究心于兹。庶无留滞。
不遭岐路。】
△次别明谛观二。初明三谛。二明三观。
初又三。初明三谛功能。

「忘情绝解。莫尚乎真。随缘应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
莫尚乎中。」

【荆溪大师云。真谛者。泯一切法。泯一切法者。九界
之情。佛界之解。纤尘不立。故曰忘情绝解。莫尚乎
真。又曰俗谛者。立一切法。立一切法者。佛界之应。
九界之用。无法不彰。故曰随缘应用。莫尚乎俗。又
云。中谛者。统一切法。统一切法者。真谛十界之空。
俗谛三千之有。无不融之通之。既双遮而不立。亦
双照而昭然。三谛具乎一心。三义总于一念。则无
情不遣。无理不彰也。故曰融通空有。莫尚乎中。】

次明三谛相貌。

「虚灵不昧。此吾心自空者也。物来斯应。此吾心自有
者也。空有相即。此吾心自中者也。」

【论明三谛。不外当人一念。如日月之间根尘相对。
凡有所念。本自空洞。推检此心。了无一物。而亦昭
昭灵灵。纤毫不昧。非吾心自空者乎。至根尘敌对
遇染净缘。十界心起。物来斯应。非吾心自有者乎。
1168-C¶ 第 865c 页 X61-0865.png
然空亦此念。有亦此念。即空复即有。即假又即真。
融通二边。双遮双照。非吾心自中者乎。求于一心
既如此。求于万法亦如此。是则三谛者。本自天然。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皆可即事而求也。】
△三
结谛非是观。

「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

【三谛者。真如不变。能造之妙性也。三惑者。随染缘
所造之逆修也。三观者。随净缘所造之顺修也。性
虽本妙。随染成逆。故云见思阻乎空寂。尘沙障乎
化导。无明翳乎法性。破兹三惑。非三观莫克。故曰
破一切惑。莫尚乎空。立一切法。莫尚乎假。统一切
法。莫尚乎中。欲复性以破惑。须全性以起修。谛观
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皆荆溪之格言。天
台之要旨也。】
△次明三观二。初标本。

「修之者称性照了也。」

【天台三观名为无作妙行者。以其不假作为。称性
照了三谛之性。照性成修。】
△次释成二。初别论。二
总论。初中二。初释。次结。初又二。初次第。

「故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了此性。具足万法
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中。」

【心本空洞。昏昏扰扰。谓之见思。性本具足。一向迷
昧。谓之尘沙。体本融通。妄分一异。谓之无明。今则
反是。因空洞而体达之。随性具而照了之。顺空有
而融通之。肇公亦云圣远乎哉。体之则神。道远乎
1168-C¶ 第 866a 页 X61-0866.png
哉。触事而真。欲修三观者。当以此语为神鉴可也。】

△次圆融三。初重指三谛圆融。

「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

【然则者。非承上次第之言。乃远讨三谛之本。以上
文明相貌中。三谛皆指吾心之相。其相虽有差殊。
一心岂存别异。盖即此心虚灵者而应物。真谛巳
即俗矣。即此心应物者而虚灵。俗谛巳即真矣。真
即俗。则照俗而遮真。俗即真则照真而遮俗。三谛
圆具。何有次第也。】
△次正释三观相即。

「空即假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

【上明三谛既其圆融。今明三观。故亦相即。即虚灵
而应物。故空即假也。即应物而虚灵。故假即空也。
即二边而融通。故空假即中。中即空假也。】
△三赞
美三观微妙。

「是称性而修也。绝待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
大定之司南也。」

【全三谛之性。以起三观之修。故是称性而修。谛观
俱在一心。一心岂分能所。故是绝待而照。妙宗云
谛既即一而三。观岂前后而照。故于妙境。以立观
门。即于一心而修三观。此观观法。能所双绝。待对
斯亡。此之谓也。不思议之三观者。若空不即假中。
假不即空中。中不即空假。离此而修。修外有性。皆
可思议之法也。今既异此。故不思议。首楞大定之
司南者。汎举其法。则凡是依此而修。即名健相分
1168-C¶ 第 866b 页 X61-0866.png
别。通号首楞大定。乃是成佛指南。乃即大定为指
南。非曰修大定者别有指南。若指其文。则大佛顶
经首楞严定。当机首请三法。如来开以圆解。然后
依解修观。依行證果。莫非阐扬此旨。】
△次结。

「此别论也如此。」

【别论者。境观各三。在能在所。故名为别。下文总论。
则束三观而总为能观之空。束三谛而总为所观
之假。束心境而泯忘之。总谓之中。】
△次总论二。初
次第。

「若总论者。或以吾心虚灵者为空。以所观万物者为
假。以心境不二者为中。」

【此中所说次第。乃以不次第而为其次。如三法本
具一性。谛观同居一心。尚何次第之有。然随人用
之不无宾主。今初以能观之空而为其主。则假中
为宾。宾隐而主立。故以吾心虚灵者为空。次以所
观之假为主。则空中为宾。亦主立而宾隐。故以所
观万物者为假。三以合能所者为主。则空假为宾。
亦宾隐而主立。故以心境不二者为中。】
△次圆融。

「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万物之心也。何空而
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而不空假。」

【观以心为空。以物为有。以心物相即为中。初句即
物而心。次句即心而物。三句心物互即。以成圆融
三观。依文解释如此。贵在得乎意本。意本者。在前
一真法界门中。所说性具。即性体性量。盖心之与
1168-C¶ 第 866c 页 X61-0866.png
物。俱有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二义。苟非性具即体
量。何以见此三观之指南。故心有真如不变之心。
随缘所造之心。物有真如性中之物。随缘变造之
物。真如之心。即一真法界中所明清净本然周遍
法界者也。随缘所造之心。即心土相即门。根尘相
对。介尔一念妄心也。真如性中之物。即一真法界
门。所明性具十界也。随缘变造之物。即心土相即
门。所明此土西方。所造依正二报。以有真如根本。
能具所具。故有今日。随缘变造之心。即此妄心。复
有所具所造之物。今此文中所明之物。且约一念
性具之物。至下释成此宗中。所观极乐依正。乃此
心所造之物。苟不知此。何能消二处之文耶。】
△次
释成此中二。初明总别自在。

「是以观极乐依正者。以吾心一观之三观。照彼一境
之三谛。无不可者。以吾心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
一境。亦无不可者。」

【前文所明。皆即心观佛。以为假观。今则托境修观。
以为事境。乃今论之正意。即妙宗钞中所谓据乎
心性。观彼依正。依正易彰。托彼依正。观于心性。心
性易发是也。以吾心一观之三观。照彼一境之三
谛者。心本是一。岂非只是一观。然而不妨一中具
三。境本是一。岂非只是一境。然亦不妨一中具三。
此为以一心三观。观一境三谛。此出于寻常者也。
若夫以吾心三观之一心。照彼三谛之一境。此则
1168-C¶ 第 867a 页 X61-0867.png
异乎寻常。乃以三观一心者束之为空。三谛一境
者束之为假。境观合一者束之为中。使人易可修
造可谓得山教之心宗。契如来之命脉者也。】
△次
證圆融三观。

「虎溪大师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
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尚何三观之不法
尔乎。」

【境为妙假者。有门颂所谓不思议假非偏假。乃以
三谛一境而为妙假。观为空者。所谓真空不空非
但空。乃以三观一心而为空观。境观双忘即是中。
所谓圆中圆满非伹中。乃以三境三观。即心性绝
待者为中观。忘照何尝有先后者。空假二观。双照
也。中道妙观。双忘也。即空假而中。即中而空假。忘
之照之。总在一心。有何次第前后。故曰一心融绝
了无纵。言无纵者。忘之照之。俱泯俱绝。故无有纵。
末句结成法尔。谓能如此了。如此修。无作妙观天
然而然。无所往而非是也。】

△次三门约果论妙二。初一门明生佛道交。次二
门明时处不隔。初中二初标。

「八感应任运门。」

【众生称名念佛为感。诸佛接引往生为应。佛与众
生。天性相关。自然而然。故曰任运。】
△次释二初述
偈立宗。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1168-C¶ 第 867b 页 X61-0867.png

【初句明感。次句明应。三句明感应之妙。四句约喻
以显。】
△次依宗释义二。初通明生佛。二释成此宗。
初中二。初明天性。二明感应。初又二。初明生佛同
源二。初正明。

「论曰。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

【初二句明生佛之理本。第三句明升沉之事相。据
事相不得不异。据理性不得不同。若曰即理本为
事相。全事相为理本。虽差别而无差别。故曰迷悟
虽殊。理常平等。】
△次引證。

「故曰。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

【具约三性而释。方尽其理。如前巳明。】
△次明心精
通㳷。

「迹此而言。则诸佛众生。心精无时而不通㳷。」

【楞严经云。心精通㳷。当处湛然。彼约行人圆伏三
惑。所有观行心精。与诸佛究竟心精。通而不隔。㳷
而无迹。合为一体。故当处湛然。今约佛与众生理
性相同。无时而不通㳷。同而不同。善须分别。】
△次
明感应二。初反明无感不应二。初释疑。

「但诸佛无时不欲度生。而众生念念与之迷背。」

【或有疑曰。我等众生。既常与诸佛心精通㳷。是则
日用应时时见佛。临终应各各往生。今既不见不
往。通㳷之义安在。故论主释疑(云云)。盖诸佛与众
生性相近故。无时不欲度生。众生与诸佛习相远
故。念念与之迷背耳。】
△次引譬。
1168-C¶ 第 867c 页 X61-0867.png

「故势至菩萨云。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逢不逢。或见
非见。」

【一人专忆。譬诸佛无时不欲度生。一人专忘。譬众
生念念与之迷背。以佛欲度故。若逢或见。以生迷
背故。不逢非见。】
△次正明有感即应二。初譬合母
子相忆二。初譬。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子若忆母者。譬众生念佛也。如母忆时者。譬念佛
当亲切。不当疏汎。疏汎而念。如子之忆也不专。必
当如母忆子之时。无处不思。无时不念。以喻念佛
之心。于三际时。十方处。莫不称性而观。绝待而照。
果能如是。则佛母生子。从生至生。不相违远。此中
虽明感应道交。实符始本一念。学者知之。】
△次合。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忆佛且约事为言。念佛当约理而论。约事则心心
缘于净境。约理则念念契于本源。如是则十六胜
境。次第而观。一心三观。圆融而照。能如此忆念。此
世现前。即得见佛。舍身来世。必臻品位。盖此人全
体荷担。去佛不相辽远矣。】
△次结劝功由天性。

「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

【一理平等者。众生三性。与诸佛三身不二也。天性
相关者。此借世间法为譬。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
物。同一气类。故曰天地为一大天地。人身为一小
天地。父之传子。亦以巳之小天地而化生其子。大
1168-C¶ 第 868a 页 X61-0868.png
小同气。父子同形。骨血相符。业类相召。此天性之
相关也。生佛之道亦然。同一体性。共一觉源。似天
性相关之道。诸佛慈悲。常欲与乐而拔苦。苟有机
感扣。即蒙起应。皆自然而然。故曰任运。】
△次释成
此宗四。初明弥陀妙应巳成。

「况无量寿佛。因中所发四十八愿。誓取极乐。摄受有
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满。」

【诸佛誓愿慈悲。虽皆平等。然亦有汎有切。有亲有
疏。前明拔苦与乐。功由天性。且汎明诸佛。莫不如
此。然以誓愿言之。诸佛与堪忍众生。汎而且疏。惟
我释迦与弥陀。因中同为伯仲。慈悲偏悯娑婆。故
释迦生五浊恶世。折伏刚强。弥陀出清泰乐邦。摄
受调顺。譬如严父慈母。作之成之。化道斯就。盖菩
萨慈悲。虽复平等。誓愿开合。不无殊异。合之惟是
四弘。开之则增减不一。故药师开为十二。法藏开
为四十八。然在因但发僧那于始心。今弥陀居果。
则终大悲以赴难。妙应巳成。而妙感斯赴。故弥陀
慈悲。切而更亲也。】
△次劝众生妙感当立二。初劝
勿疑。

「故凡百众生。勿忧佛不来应。」

【世人念佛。极所忧疑者。我今虽念佛求生。倘临终
佛不来接引。岂不唐捐其功。故劝云。凡百念佛。勿
忧不应。以生佛天性相关故。弥陀誓愿成就故。】

次劝立宗。
1168-C¶ 第 868b 页 X61-0868.png

「但当生信忆念。数数发愿愿生西方。」

【世人于净土法门不忻乐者。凡堕三失。一者不信。
二者不念。三者不愿。不信品数至多。大约有三种。
一者全然不信。外道有之。二者但信有巳佛。不信
有他佛。禅人有之。三者信有他佛。不信巳佛。事相
行人有之。今论主劝人须巳他兼信。斯悟生佛不
二也。二者不念亦有三种。一者全然不念。悠悠凡
夫有之。二者念巳。而不念他。禅人有之。三者念他
而不念巳。事相之人有之。今论主劝人须巳他并
念。斯悟念而无念也。三者不愿亦有三种。一者全
然不愿。悠悠凡夫有之。二者愿自成佛。不愿他佛
摄成。此禅人有之。三者愿他佛来迎。不知巳佛自
往。此事相人有之。今论主劝人须巳他并愿。斯悟
生即无生也。】
△三譬生佛感应任运。

「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

【磁石。即慈母石也。磁为铁之母。铁为磁之子。此无
情中亦天性相关。气分相摄。任运而然。不假勉强。
以喻弥陀无缘慈。悲为众生之慈母。感应道交无
差忒者也。】
△四明生佛感应难易三。初借譬感应
合否。

「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

【喻中以磁铁例之铜玉。以喻汎的亲疏。下合法中
义甚明显。】
△次合法誓愿相关。

「譬犹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而
1168-C¶ 第 868c 页 X61-0868.png
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

【佛能度有缘。不能度无缘。如磁能吸铁。不能吸铜。
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如针能合磁。而不
能合玉。今弥陀佛与我释迦。自为大通智胜十六
王子以来。恒在娑婆怜悯众生。慈悲誓愿者深。与
物结缘者众。行行填愿者久。摄取佛土者胜。忆念
众生者切。神通力用者大。天性相关非浅浅也。】

三结显当具三要。

「是以求生净土者。信行愿三。缺一不可。」

【信行愿三。名为往生三要。要者紧要。谓此三皆是
往生紧要。一不可缓。又要领。如衣之领。如裳之要。
提领而衣来。举要而裳至。盖行无信不立。信无行
不成。二法无愿。又无约束。信喻船之点首。行如船
之橹棹。愿如船之尾柁。三者俱备。往生净土必矣。】

△次二门。明时处不隔二。初一门约处论妙。次一
门约时论妙。初中二。初标。

「九彼此恒一门。」

【彼。指极乐。此。指娑婆。彼此净秽虽殊。不外当人一
念。故称恒一。】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巳受宝池生。」

【净业办于一生。正念主于临去。此古人所谓平居
念正。临终安得不正。此得之于上者也。平居散心
称佛。临终摄散归定。此得之于中者也。凡愚恶逆
众生。善友勉励归正。此得之于下者也。净土法门。
1168-C¶ 第 869a 页 X61-0869.png
不必尽然。但得临终一念归正。华池九品俱预法
流。然有虽正念而绝无闻见。识托莲华者。又有业
牵冥界。判决往生者。不在此论。今明彼此恒一。正
在此土临终见光见华。巳受彼土宝池化生。苟非
恒一。焉臻此妙。】
△次依宗释义三。初约事验以立
根本。

「论曰。彼生传云。张抗。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
十万遍。愿生西方。一日寝疾。惟念佛号。忽谓家人曰。
西方净土秪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
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
儿。抗之孙也。」

【张抗。举往生人。课大悲咒。指往生行愿。惟念佛号。
指正念之由。盖临终苦逼无暇诵咒。惟佛号省力。
易成正念。谓家人语。正明彼此恒一之验。有人疑
此是魔事者。皆由不知惟心净土之理。故也。或问
曰。所见莲华。是净土相。若翁儿亦在其中。此儿生
耶死耶。若死无有行愿。云何往生。若生岂有生人
同居莲界。皆不然也。答曰。别本载翁儿三岁而亡。
或是再来之人。往昔行愿早巳成就。舍此馀生以
托彼土。或承乃祖咒愿力故。经云。沾持咒人飘身
之风。浴身之水。尚得往生。何况亲承咒愿之力者
乎。】
△次约心性以泯能所二。明土居心内。

「所以尔者。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
婆世界。亦吾心中之一土耳。」
1168-C¶ 第 869b 页 X61-0869.png

【释张抗往生之相。以成彼此恒一之理。娑婆极乐。
净秽虽殊。能具之心。彼此焉异。】
△次明心无远近。

「约土而言。有十万亿彼此之异。约心而观。原无远近。」

【约土而言。乃全性而相故异。约心而言。乃全相而
性故同。即之常分。派之常合。异焉同焉。存之可也。
亡之亦可也。况心即三性具足。广大清净。尚何彼
此净秽之殊异哉。】
△三约果相以绝去来三。初释
妨。

「但众生自受生以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

【或有妨云。净土惟心。谁人不具。即目可见。何待临
终。故释之。受生以来有远有近。区局真性。有浅有
深。远则无始。近则此生。浅则色阴。深则五阴。今且
一往。就此生为色阴区宇。局此真性。不契心源。何
也。盖往生之人凡多圣少。居凡夫地。破阴为难。今
横论五根。悉为色阴所蔽。是以见不超色。闻不出
声。乃至眼耳远不见闻。谓之区局真性。不契心源
也。】
△次正明。

「念佛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华
忽然在前。惟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

【初二句。明净业成就。次二句。明随业受生。次二句。
明印坏文成。次三句。以惟心泯其妄相。既曰将舍
现阴趣生阴时。未破五阴明矣。莲华在前者。色阴
坚固妄想虽然未破。此身幻化之相将离。则眼不
为色区。耳不为声区。十万亿刹之遐方。忽然在前。
1168-C¶ 第 869c 页 X61-0869.png
此皆惟心境界。岂有去来彼此之相可得哉。】
△三
引證二。初楞严。

「故首楞严经云。临命终时。未舍煖触。一生善恶。俱时
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
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人之受生。以识息煖三。和合而成。经云未舍煖触。
正将终未终之时。色阴将舍未舍之际。一生所作
善之与恶。一时现前。恶则纯情而坠。善则纯想而
飞。善恶杂修。则情想升沉兼有。如经所说其相甚
明。所飞心中兼福兼慧者。福则助修。慧则念佛。共
为净业。及与净愿者。加之以发愿求生。自然心开
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正因色舍而不隔
也。以此例知。若沉心中兼谤三宝。及与恶愿亦必
自然心开。见阎摩王一切地狱。随愿往生。以舍色
阴故。中阴众生。皆得五通。职此之由也。】
△次妙宗。

「法智大师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巳是彼国生
阴。亦此意也。」

【天台大师观经疏云。及其瞑目告终。上珍台而高
踊。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初句可知。次句文成
印坏者。大经二十七云。譬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
印灭文成。以喻凡夫现在阴灭。中有阴生。法智大
师云。今借此文。以喻往生菩萨。此土阴灭。彼土阴
生。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华身。巳是彼国生阴故
也。】
△次一门约时论妙二。初标。
1168-C¶ 第 870a 页 X61-0870.png

「十现未互在门。」

【楞伽经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故教中有云。
刹那九世。一念三千。又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
当念。又华严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
无住。皆现未互在之义也。】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巳有果。如莲华开敷。」

【初二句明念佛之人。功无虚弃。第三句。释其所以。
第四句。以喻况显。】
△次依宗释义二。初明由因感
果。

「论曰。圆顿教人。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性中
所具极乐。由修显发。」

【夫念佛是同。教判偏圆。功收渐顿者。皆由悟与不
悟。圆与不圆。以分渐顿尔。今明圆顿教人。最初顿
悟心性。生心即佛心。因源超果海。悟心具则无法
不具。悟性量则无土不周。悟性体则无生无灭。既
悟之矣。正当进修。虽修而仍了无修。乃无修而修。
修彼乐邦。盖性中虽具。全体在迷。若不圆修。则所
具极乐。无有显发。故圆顿教人。谓之无作妙行也。】

△次明因果相即二。初约性具明即。二即性体明
即。初中三。初立本。

「而此心性竖贯三际。横裹十虚。佛法。生法。正法。依法。
因法。果法。一念圆成。」

【而此心性。指上所顿悟者。竖贯三际。约性体而言。
横裹十虚。约性量而言。佛法生法等。约性具而言。
1168-C¶ 第 870b 页 X61-0870.png
佛法即佛界。生法即九界。正法。即实法一千。依法。
即国土一千。巳上皆约理即而言。因法约名字等
四即而言。果法约究竟即而言。六种判即。不离性
具。所摄虽多。现在根尘相对心起。一念圆成。众生
法与心法。岂不妙乎。】
△次释成。

「是以念佛之人。名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
虽名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与所具
果法。同居一性。心性融通。无法不摄。」

【念佛之人。通举凡位因位。悟与不悟。凡有所修。皆
名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盖真如不变之体。能随染
净缘。以为随缘之用。虽悟与不悟不同。其不变之
体则一。今圆教人巳开圆解。能了达乎此全性起
修。在修言之谓之为因。全修在性。性上言之。岂不
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等者。释成因中有果。所具
因法。即性具九界。所具果法。即性具佛界。既同居
一心。心性融通。无法不摄。亦无法不趣。是故娑婆
众生念佛之因。巳有极乐九品之果。】
△三譬显。

「故如莲华开敷。华中有果。」

【法华经题妙法二字。取譬莲华。如来立义甚深。天
台玄说极长。略而言之。通譬本迹。谓迹本二门。各
有三喻。今但取莲华开敷。以喻念佛全性起修之
因。华中有果。以喻九品全修在性之果。华果同时。
修性不二而巳。】
△次即性体明即三。初标。

「况此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
1168-C¶ 第 870c 页 X61-0870.png
华池受生之时。」

【前明性具相即。虽有竖穷横遍之言。而正意在乎
性具。今则正明性体。而亦兼得性量。既此念佛之
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岂不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
来华池受生之果。华严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
无来亦无住。斯言可徵矣。】
△次證验。

「故说初发心人。极乐宝池。巳萌莲种。若精进不退。日
益生长。华渐开敷。随其功德。大小炜烨。其或懈退悔
杂。日渐憔悴。若能自新。华复鲜丽。其或未然。芽焦种
败。」

【故说者。引事證验也。即往生传中。雷峰辩才法师。
于禅定中。神游净土。见一华殊丽。问之曰。待净慈
本禅师者。又资福曦公曰。吾定中见金莲华。人言
以待本公。又见莲华无数。问之曰。以待受度者。或
有萎者。云是退堕人。】
△三结成。

「且此莲华。人谁种植。现未互在。斯言有归也。」

【娑婆莲华由手种植。以形而得乎形。形骸有待。故
相去也近。虽似近而反远。净土莲华。由心种植。以
心而得乎心。心性无待。故相去也远。虽似远而反
近。心既因中有果。性又横遍竖穷。泯去来之相。绝
相待之形。现未互在。无足致疑。】

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卷下(终)
1168-C¶ 第 871a 页 X61-0871.png
* No. 1168-C
跋语

幽溪大师中兴天台教观。以性具圆理。弘阐净土法
门。于万历癸卯。因闻隐鳞居士请蕃为生无生论。甲
辰秋。初开演于新昌石佛寺。每一登座。天乐盈空。声
满石室。铿锵半月。独遘讲时。讲毕声寂。日日如是。远
近缁素。咸叹希有。海内名公。著诗颂以纪之。后又于
括苍诸处。续复讲演。文心教法师。录成亲闻记二卷。
一梓于永嘉。再梓于温陵。经今七八十年。旧板不可
复睹。购获为难。兹吴兴武康天泉寺。雪萍健禅师。向
探少室宗乘。研究巳躬下事。亦既称脱颖矣。后闻从
上诸祖。或兼弘念佛法门。心焉慕之。于乙亥秋。来诣
灵峰。心怀注念。于途中俨见接引圣容。到山礼弥陀
像。恍然途中然所见也。叹感应之奇缘。知慈悲之切
至。即进堂随众听讲。先师歇庵老人。命卓崖定兄讲
演生无生论。契入极则教理。由是发心。欲刻此论记。
以嘉惠后学。慨记文或有繁讹处。乃请绍昙成兄。重
加校阅。以付剞氏。爰述其缘起如此。

康熙壬辰季冬朔北天目存西比丘真铭和南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