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165-A¶
1165-A¶ 第 783a 页

* No. 1165-A
重刻西方合论序

儒以三纲五常奠乾坤而正人髅至于截生死逆流
出三界火宅必资佛教十方三世佛而阿弥陀为第
一也诸佛各有所摄受之净土而西方极乐世界为
第一也念佛求生净土功行观门无穷而执持名号
一心不乱为第一也古今圣贤赞净土教念佛如天
台十疑论永明万善同归天如或问龙舒净土文诸
书巳详而义髅散见卷帙分函至大明云栖大师弥
陀疏钞为集大成又有楚公安袁石公先生讳宏道
者所著西方合论会通异同决释疑滞阐发玄奥直
指趣归佛经而祖纬之兄举而弟扬之诚儒家之无
著天亲论部之马鸣龙树可谓现宰官居士身而弘
同居同事摄矣念佛至此方为圆教净土得此方称
惟心达理之士宜人手一编日披数次[(厂@((既-旡)-日+口))*页]疏钞巳盛
行于世而合论或罕识其文今末法式微劫运方起
娑婆四众速宜愿生而不无宗教之岐路禅净之疑
情使莲花忽开忽谢净域若近若远此阿弥陀佛所
为悲切以急需而假广长舌相于袁氏之书以疾呼
也之夔夙承佛恩蹇滞浊界归命斯道思广是书而
艰于力有居士道友甘尔翼字右民与其仲氏甡字
左民者同志净业适见合论大慊本心欢喜赞叹遂
1165-A¶ 第 783b 页 X61-0783.png
捐资授梓偕众成之俾袁氏之水月重朗而莲池之
华果普周人人念佛见佛者繇乎获睹是书人人得
力是书者繇乎重新斯刻多一人生净土宛转作我
导师早一日證无生长远续佛慧命凡忠臣孝子义
夫节妇及蜎飞蠕动皆乐邦之伴侣凡参禅诵咒持
戒脩福与治生杂务皆往生之资粮凡劝念一声静
阅一刻演说一字流通一处皆功德寿命之无量事
理真寔不诳不妄生佛平等非易非难净土在我目
前大愿当人一念吁蔑以加矣。

疆梧大渊献中秋望菩萨戒弟子闽中周之夔稽
首书

* No. 1165-B
枕江亭主人 甘尔翼 谨识

袁氏一门向心净土纪梦其验也余读中郎先生集
至家报每合掌赞诵其书云闻大人及一家眷属俱
归心白业此人间第一希有事专持名字有甚么难
而人自生疑阻盖此等大富贵天自不肯轻易与人
也又必坚行善法以利济忍耐破人我悭贪等相为
作圣作佛吃紧事皆今日铢锱必较者之良药先生
所为梦中独以勤行方便怜悯一切叮咛不置也读
是编而不慨然省发岂人情也哉适周章甫先生指
示念佛路径袁子合论尽之并授纪梦以为合论之
1165-A¶ 第 783c 页 X61-0783.png
劵余乃得取是书以观而余弟甡与豚子佑病中闻
其说皆起信念遂付重梓用相劝勉因以告于
智慧长者若以余为寒而暄者之献日良愧良愧。

* No. 1165-C
西方合论叙

香光子避嚣山刹修习净业有一禅人阔视高步过
舍而谭见案上有石头居士新撰净土合论阅未终
篇抗声言曰若论此之法门原用接引中下之根何
者中下根人智慧轻微业力深量以忆佛念佛获生
净土如顽石附舟可以到岸诚宜念佛至于吾辈洞
了本源此心即是佛更于何处觅佛此心即是土更
于何处见土于实际理中觅生佛去来生死三世之
相无一毛头可得才说成佛巳是剩语何得更有分
净分秽舍此生彼之事若于此处悟得是自在閒人
即淫怒痴皆是阿弥平等道场如如不动何乃舍却
巳佛拜彼金铜且谓悟与未悟皆宜修习无事生事
吾所不晓香光子闻而太息曰若汝所言止图口角
圆滑不知一举足将坠于火坑也生死无常转盻即
至如何熟记宗门见成相似之语以为究竟都云我
巳成佛不必念佛若约理而言世间一𤼭一虱皆具
有如来清净觉体无二无别乃至诸佛成等正觉證
大涅槃本体未尝增得一分众生堕三涂趋生死海
1165-A¶ 第 784a 页 X61-0784.png
本体未尝减却一分如如之体常自不动生死涅槃
等是妄见亦无如来亦无众生于此證入亦无能證
之人亦无所證之法泯绝心量超越情有大地无寸
土佛之一字向何处安著至方进修法门于无修證
中修證于无等级中等级千差万别虽位至等觉尚
不知如来举足下足之处从上祖师所以呵佛斥教
一切皆遮者止因人心执滞教相随语生解不悟言
外之本体漫执语中之方便一向说心说性说空说
幻说顿说渐说因说果千经万论无不通晓及问渠
本命元辰便将经论见成语言抵对除却见成语言
依旧茫然无措所谓数他家宝巳无分文其或有真
实修行之人不见佛性辛苦行持如盲无导止获人
天之果不生如来之家于是诸祖知其流弊遂用毒
手刬其语言塞其解路拶其情识令其苦参密究逆
生灭流生灭情尽取舍念空始识得亲生父母历劫
宝藏却来看经看教一一如道家中事然后如说进
修以佛知见净治馀习拜空花之如来修水月之梵
行登阳𦦨之阶级度谷响之众生不取寂證是谓佛
种正如杲日当空行大王路不同长夜趋走攀荆堕
棘岂谓一悟之后即同极果如供奉问岑大虫果上
涅槃天下善知识證否岑曰未證奉曰何以未證岑
曰功未齐于诸圣奉曰若尔何得名为善知识岑曰
明见佛性亦得名为善知识也弘辨禅师曰顿明自
性与佛同俦然有无始染习故假对治令顺性起用
1165-A¶ 第 784b 页 X61-0784.png
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沩山曰初心从缘顿悟自理
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
识即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若论诸祖师
为人之处壁立万仞大火聚中触之即烂刀鎗林里
动著便烧未曾开口巳隔千里万里至机缘之外平
实商量未尝尽绝阶级尽遮修行传灯录中分明详
悉大慧中峰言教尤为紧切血诚劝勉惟恐空解著
人堕落魔事何曾言一悟之后不假修行顿同两足
之尊尽满涅槃之果后世不识教意不达祖机乃取
喝佛骂祖破胆险句以为行持昔之人为经论所障
犹是杂食米麦不能运化后之人饱记禅宗语句排
因拨果越分过头是日取大黄巴豆以为茶饭也自
误误人弊岂有极是以才入此门便轻十方如来莫
不自云无佛可成无行可修见人念佛则曰自性是
佛见人修净土则曰即心是净言参禅则尊之九天
之上言念佛则蹂之九地之下全不思参禅念佛总
之为了生死同是出苦海之桥梁越界有之宝筏事
同一家何胜何劣参门之中所悟亦有浅深念佛之
众所修亦有高下如何执定参者即是上根念者便
为中下自达摩西来立此宗门巳云二百年后明道
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今传灯录中如
麻似粟同云入悟其实迥别至如般若缘深灵根夙
檀伽陵破卵香象截流或见根宗于片言或显威用
于一喝一闻千悟得大总持或有怀出世之心具丈
1165-A¶ 第 784c 页 X61-0784.png
夫之志舍彼尘情究此大事不怙小解惟求实知卧
薪尝胆饮冰吞檗如此三十年四十年后或遇明师
痛与针劄偷心死尽心华始开此后又须潜行密修
销融馀习法见尚舍何况非法若赵州除粥饭是杂
用心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香林四十年打成一片
竞竞业业如护头目直至烟销灰灭自然一念不生
业不能系生死之际随意自在诘其所證恐亦未能
超于上品上生之上何以明之龙树菩萨宗门之鼻
祖也得大智慧具大辩才住持佛法故世尊数百年
前于楞伽会上遥为授记然亦不过曰證初欢喜地
往生安乐国而巳而观经中上品上生生于彼间一
刹那顷亦證初地今宗门诸大祖师纵使见离盖缠
语出窝臼岂能即过龙树龙树巳悟无生无相之义
巳具不堕阶级之见而生于安养与上品上生所證
之果正等则禅门诸人所證岂能独过良以上品上
生解第一义还同禅门之悟深信因果还同禅门之
修止是念佛往生别耳然吾以为禅门悟修之士既
不能取无馀涅槃同于如来又不肯取有馀涅槃同
于二乘必入普贤行愿之海若不舍一身受一身济
度众生则当从一刹至一刹供养诸佛既见诸佛还
同往生究竟与上品上生止在雁行伯仲之间何以
高视祖师轻言净侣其或悟门巳入休歇太早智不
入微道难胜习一念不尽即是生死之根业风所牵
复入胞胎如五祖戒出为东坡青草堂再作鲁公隔
1165-A¶ 第 785a 页 X61-0785.png
阴之后随缘流转道有消而无长业有加而无减纵
般若缘深不落三涂而出房入房亦太辛苦还视中
下往生之众巳天地不足喻其否泰矣况后世宗风
日衰人之根器亦日以劣发心既多不真功夫又不
纯一偶于佛祖机锋知识语言或悟得本来成佛处
当下即是处意识行不到语言说不及处一切不可
得即不可得亦不可得处将古人语句和会无不相
似既得此相似之解即云驰求巳歇我是无事道人
识得烦恼如幻则恣情以肆烦恼识得修行本空辄
任意以坏修行谓檀本空也反舍檀而取悭谓忍本
空也反听随而寘忍言戒则曰本无持犯何必重持
轻犯言禅则曰本无定乱何必舍乱取定听情顺意
踏有谭空既云法尚应舍何为复取非法既云真亦
不求胡为舍之求妄既云修观习定皆属有为之迹
何独贪名求利偏合无为之道爱憎毁誉之火才触
之而即高生老病死之风微吹之而巳动争人争我
说是说非甚至以火性为气魄以我慢为承当以谲
诈为机用以诳语为方便以放恣为游戏以秽言为
解粘赞叹破律无行之人侮弄绳趋尺步之士偏显
理路故穷玄极妙莫之踪迹尽刬行门故纵意任心
无复规矩口言往生是小乘法令人修习巳乃晏然
或至经年不拜一佛经年不礼一忏经年不转一经
反看世间不必有之书行道人不宜行之事使后生
小子专逞聪明惟寻见解才有所知即为一超直入
1165-A¶ 第 785b 页 X61-0785.png
更复何事轻狂傲慢贡高恣唯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父既报雠子遂行劫写乌成马展转差谬不念世间
情欲无涯堤之尚溢如何日以圆滑之语大破因果
之门决其防藩导以必流自误误人安免沦坠若不
为魔所摄定当永陷三途刀山剑树报其前因披毛
戴角酬还宿债莫云我是悟达之人业不能系夫谓
业不能系非谓有而不有正以无而自无生既随境
即动死安得不随业受生眼前一念嗔相即是怪蟒
之形眼前一念贪相即是饿鬼之种无形之因念甚
小有形之果报甚大一念之微识田持之历千万劫
终不遗失如一比丘以智慧故身有光明以妄语故
口流蛆虫一言之微得此恶果虽有智慧终不能消
况今无明烦恼炽然不断欲以相似见解消其恶业
冀出三涂无有是处向使此等不得少以为足常如
说以修行终不自言我巳悟了即心是佛岂可复同
中下念佛求生了达生本无生不妨炽然求生即心
是土莲邦不属心外不释礼拜不舍念诵智力行力
双毂并进方当踞上品之莲台坐空中之宝阁朝饭
香积久游满月回视胎生之品彳亍宝地不闻法语
不见法身象马难群鸡凤非类何况人天小果瓮中
蚊虻者哉而乃空腹高心著空破有卒以偏执之妄
解撄非常之果报不与阿弥作子却为阎罗之因不
与净众为朋却与阿旁为伍弃宝林而行剑树舍梵
音而听叫号究其所受尚不能与世间无知无见之
1165-A¶ 第 785c 页 X61-0785.png
人行少善事作少功德生于人天者等毫发有差天
地县隔可不哀欤然则宗门中人上之未必能超于
上品上生而下之巳堕三涂故知此道险难未易行
游成则为佛败则为魔王虏分于弹指卿烹别于丝
毫苦乐之分宜早择矣况今代悟门一脉不绝如线
禅门之中寂寥无人止有二三在家居士路途端直
可以流通此法然既为居士不同沙门释子犹有戒
律缚身方寘身大火之中浸心烦恼之海虽于营干
世事内依稀得一入门而道力甚浅业力甚深即极
粗莫如淫杀之业犹不能折身不行何况其细生死
之间安能脱然徒见豪奢如于頔奸恶如吕惠卿夏
竦躁进如张天觉风流艳冶如白乐天苏子瞻等皆
列于传灯便谓一切无碍不知从上诸人虽具正见
若谓其从此不受分段业不能系吾未敢许方当长
夜受报未有了期故知念佛一门于居士尤为吃紧
业力虽重仰借佛力免于沉沦如负债人藏于王宫
不得抵偿既生佛土生平所悟所解皆不唐捐生死
催人出息难保早寻归路免致忙乱纵使志在参禅
不妨兼以念佛世间作官作家犹云不碍况早晚礼
拜念诵乎且借念佛之警切可以提醒参禅之心借
参门之洞彻可以金固净土之信适两相资最为稳
实如此不信真同下愚石头居士少志参禅根性猛
利十年之内洞有所入机锋迅利语言圆转寻常与
人论及此事下笔千言不踏祖师语句直从胸臆流
1165-A¶ 第 786a 页 X61-0786.png
出活虎生龙无一死语遂亦自谓了悟无所事事虽
世情减少不入尘劳然嘲风弄月登山玩水流连文
酒之场沉酣骚雅之业懒慢疏狂未免纵意如前之
病未能全脱所幸生死心切不长陷溺痛念见境生
心触途成滞浮解实情未能相胜悟不脩行必堕魔
境佛魔之分只在顷刻始约其偏空之见涉入普贤
之海又思行门端的莫如念佛而权引中下之疑未
之尽破及后博观经论始知此门原摄一乘悟与未
悟皆宜修习于是采金口之所宣扬菩萨之所阐明
诸大善知识之所发挥附以巳意千波竞起万派横
流诘其汇归皆同一源其论以不思议第一义为宗
以悟为导以十二时中持佛名号一心不乱念念相
续为行持以六度万行为助因以深信因果为入门
此论甫成而同参发心持戒念佛者遂得五人共欲
流通以解宗教之惑香光识劣根微久为空见所醉
纵情肆志有若狂象去年沉湎之夜亲游鬲子地狱
烈火洞然见所熟谭空破戒亡僧形容尪羸跛足而
过哭声震地殆不忍闻及寤身毛为竖遂亦发心归
依净土后读此论宿疑冰释所以今日不惮苦口病
夫知医浪子怜客汝宜尽刬旧日知见虚心诵习自
当有入生死事大莫久迟疑于是禅人悲泪交集自
云若不遇子几以空见赚过一生子生我矣恳求案
集作礼而去。

时万历庚子仲春之二十有三日也袁
宗道伯修甫书于白苏斋
1165-A¶ 第 786b 页 X61-0786.png

* No. 1165-D
西方合论引
荷叶庵石头道人 袁宏道 撰述

夫滞相迷心有为过出著空破有莽荡祸生达摩为
救执相之者说罪福之皆虚永明为破狂慧之徒言
万善之总是灭火者水水过即有沉溺之灾生物者
日日盛翻为枯焦之本如来教法亦复如是五叶以
来单传斯盛迨于今日狂滥遂极谬引惟心同无为
之外道执言皆是趋五欲之魔城不思阿难未得尽
通头陀摈斥摩达微牵结使尊者呵讥蝉翅薄习宝
所斯遥丘山丛垢净乐何从至若楞伽传自达磨悟
修并重清规创始百丈乘戒兼行未闻一乘纲宗呵
叱净戒五灯嫡子贪恋世缘昔有道士夜行为鬼所
著宛转冢间有田父见之扶掖入舍汤沃乃醒道士
临别谓田夫曰羁客无以赠主人有辟鬼符二张愿
以为谢闻者笑之今之学者贪嗔邪见炽然如火而
欲为人解缚何其惑也余十年学道堕此狂病后因
触机薄有省发遂简尘劳归心净土礼诵之暇取龙
树天台长者永明等论细心披读忽尔疑豁既深信
净土复悟诸大菩萨差别之行如贫儿得伏藏中金
喜不自释会愚庵和尚与平倩居士谋余裒集西方
诸论余乃述古德要语附以巳见勒成一书命曰西
1165-A¶ 第 786c 页 X61-0786.png
方合论始于己亥十月二十三日成于十二月二十
二日既寡检阅多所脱漏唯欲方便初心尚期就正
有道略稽往哲分叙十门。


* 第一刹土门
* 第二缘起门
* 第三部类门
* 第四教相门
* 第五理谛门
* 第六称性门
* 第七往生门
* 第八见网门
* 第九脩持门
* 第十释异门
No. 1165西方合论标注
 西方合论卷之一


* 第一刹土门

夫一真法界身土交参十佛刹海净秽无别秪因众
生行业有殊诸佛化现亦异或权或实或偏或圆或
暂或常或渐或顿一月千江波波具涵净月万灯一
室光光各显全灯理即一谛相有千差若非广引灵
文众生何所取则爰约诸教略叙十门。


* 一毗卢遮那净土
* 二惟心净土
* 三恒真净土
* 四变现净土
* 五寄报净土
* 六分身净土
* 七依他净土
* 八诸方净土
* 九一心四种净土
1165-A¶ 第 787a 页 X61-0787.png
* 十摄受十方一切有情不可思议净土

** 一毗卢遮那净土者

即诸佛本报国土十莲华藏世
界海一一莲华藏最下世界皆有十佛世界微尘数
广大刹清净庄严一一广大刹复有十佛世界微尘
数诸小刹围绕倍倍增广一一华藏世界皆满虚空
互相彻入净秽总含重重无尽如法而论一草一木
一毛一尘各各皆具此无尽法界佛及众生无二无
别或曰此(指华藏世界)是众生实报庄严不同权教推净土于他
方是为实教或曰众生虽具此实报争奈真如无性
不能自證漫漫长夜无见日期波波劫海无到岸期
虽云地狱起妙觉之心佛果现泥犁之界其如眼前
铁床铜柱何哉辟之饿鬼渴死于海边贫人数钱于
金窟秪见其虚何名为实若非假之方便由权入实
众生岂有證毗卢之日也答曰若约诸佛化仪则可
实相土中无此戏论夫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遍
一切处即无量寿表义岂有胜劣祇因如来为一分
取相凡夫故说有阿弥陀在于西方亦如大云经中
阿弥陀佛告一菩萨言有释迦在于娑婆世界也夫
当释迦为主则释迦遍一切而阿弥陀为所遍之一
处当阿弥为主则阿弥遍一切而释迦牟尼为所遍
之一处如一人之身当自自时不妨为一切人之他
当他他时不妨为一切人之自以是义故自他不成
自他不成即自亦遍一切处他亦遍一切处岂定有
他方可执是故西方毗卢非自他故何以故毗卢无
1165-A¶ 第 787b 页 X61-0787.png
不遍故若言权言方便即有不遍有不遍者毗卢之
义不成。

** 二惟心净土者

直下自證当体无心即是净土如维
摩经云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
謟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
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大乘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
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经文繁多不能广引大约
谓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夫心是
即土之心土是即心之土心净土净法尔如故此语
岂非西方注脚多有执心之士卑此法门以为单接
钝根者由于心外见土故也夫念即是心念佛岂非
心净心本含土莲邦岂在心外故知约相非乖惟心
称心实碍普度矣。

** 三恒真净土者

即灵山会上所指净土引三乘中权
教菩萨令知此土即秽恒净诸众信而未见夫秽性
本寂俗相恒空本寂故菩萨居秽常寂恒空故菩萨
入俗常空正显净义但以众生执海难清识绳易缚
言业本空则恣情作业言行无体即肆意冥行犯永
嘉之所呵堕善星之所坠以至生邅王难死为魔眷
者往往而是嗟夫使尽大地皆菩萨则斯言诚为利
益天下之菩萨少而凡夫多则斯言之利天下也少
而害天下多矣。

** 四变现净土者

如法华经三变净土移诸人天置于
他方维摩经世尊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
1165-A¶ 第 787c 页 X61-0787.png
若百千珍宝严饰此是如来暂令显现亦是法尔然
智如鹙子尚且如盲劣根众生无缘复见且人天置
诸方外全无接引之缘神力暂现还无讵是恒常之
土岂若安养净邦尘劫常住阿弥慈父十恶不遗者
哉国土胜劣居然可知。

** 五寄报净土者

如摩醯首罗天(即色究竟天)如来于彼成等正觉
此为实报净土起信论云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
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
尽名一切种智自然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
生藏和尚云何故受用报身在此天者以寄报十王
显别十地(各地寄身不同)第十地寄当此天王即于彼身(指色究竟指第十地)示成菩提
然彼天虽云无漏未若莲邦直出三界何以故在色
1165-A¶ 第 788a 页 X61-0788.png
究竟故。

** 六分身净土者

如涅槃经佛答高贵德王云善男子
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
名曰无胜犹如西方极乐世界我于彼土出现于世
为化众生故于此世界现转法轮又央崛经佛谓央
崛曰我住无生际而汝不觉知央崛云若住无生际
何以生于此土佛云东方有佛汝往问之央崛往问
彼佛答言释迦者即是我身大意谓彼净土是佛实
报此是分身虽彰一佛之报境未具摄化之义佛分
上即有众生分上即无未为殊胜。

** 七依他净土者

如梵网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
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
迦等者以初地化百佛刹则有百叶之花二地化千
佛刹故花有千叶若至三地应见万叶四地亿叶次
第倍增为是依他受用身分示报境入地乃见非如
莲池会上十念众生顿见净佛国土故。

** 八诸方净土者

如东方药师佛南方日月灯佛上方
香积佛佛佛各有净土诸经所述不可具载皆是诸
佛实报庄严经中或有以佛神力暂令显现或诸大
菩萨诣彼供养缘彼佛未言摄生故诸众生亦无缘
生彼即如妙喜世界释迦虽记有往生者未闻无动
有普引之言且其国有铁围须弥诸山及鬼神妇女
当知严净不如安养也又如药师如来以十二大愿
度诸有情经中亦言有信心者应当来生稽彼愿力
1165-A¶ 第 788b 页 X61-0788.png
多是解脱一切忧苦究竟安乐未若阿弥如来纯以
念佛摄一切人往生彼土。

** 九一心四种净土者

一曰凡圣同居土二曰方便有
馀土三曰实报无障碍土四曰常寂光土一凡圣同
居土者自分二类初同居秽土次同居净土秽土之
中凡居圣居各二凡居二者一恶众生即四趣也二
善众生即人天也圣居二者一实圣即四果辟支通
教六地别十住圆十信后心通惑虽尽报身犹在皆
名实也二权圣谓方便实报寂光土中法身菩萨及
妙觉佛为利有缘应生同居皆是权也是等与四趣
共住故名秽土次同居净土者如极乐中有众生妙
喜国中有铁围男女之类以无四恶趣故名净土余
按同居秽土之中既有诸圣亦可名同居净土如娑
婆世界在华藏世界第十三重亦云华藏也二方便
有馀土者二乘三种菩萨破见思惑證方便道尘沙
别惑无明未断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名曰有馀故释
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
性身非分段也三实报无障碍土者无有二乘纯诸
法身菩萨所居尽尘沙惑分破无明得真实果而无
明未尽润无漏业受法性报身亦名果报国故仁王
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以观实相发真无漏感报殊
胜七宝庄严具净妙五尘故名为实色心不二毛刹
相容故名无障碍华严明因陀罗网世界是也四常
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名之为国亦名
1165-A¶ 第 788c 页 X61-0788.png
法性土但一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说身土离身无
土离土无身诸佛如来所游居处妙宗曰经论中言
寂光无相乃是巳尽染碍之相非如太虚空无一物
良由三惑究竟清净则依正色心究竟明显大经曰
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仁王称为
法性五阴(与色身五蕴异)是为极果然十方刹土随心异见七宝砂
砾当处差别故霅川曰极乐国土四土不同何则约
人天二乘即前二种土约菩萨佛即后二种土故知
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等身不妨更有丈六
之身华藏海会无边佛土不妨更有尼连河土何以
故是法尔故非是神力变现故。

** 十摄受十方一切有情不可思议净土者

即阿弥陀
1165-A¶ 第 789a 页 X61-0789.png
佛西方净土其中所有大功德海大悲智海大愿力
海若具说者假使尽十方世界诸佛菩萨声闻辟支
天人鬼畜下至蜎飞蠕动及一切无情草木瓦砾邻
虚微尘之类一一具无量口口中一一具无量舌舌
中一一出无量音声常说倍说炽然说无间说经百
亿万尘沙阿僧祇劫亦不能尽今且咯释一身土不
思议义二性相不思议义三因果不思议义四往来
不思议义五毕竟不可思议不思议义一身土不思
议义者阿弥身中有无量众生众生身中有无量阿
弥国土亦然是故一众生念阿弥一阿弥见众众生
念阿弥众阿弥见众生念念阿弥即念念阿弥见若
众生身中无阿弥者阿弥不见如阳燧身中不能得
水非本有故阿弥身中无众生者阿弥亦不见如石
女求生儿必不可得以非应得故是故身中含身身
中含身身土中含土土土中含土身土交含重重无
尽是身土不思议义二性相不思议义者若离性言
土土即心外是幻化故幻化者即断灭相众生不生
若即性言土性是有形是一定故一定者即无变易
无变易众生亦不生即性即相非相非相存非非亡
存即即坏是性相不思议义三因果不思议义者有
二义一因先果后义如念佛是因见佛是果见佛是
因成佛是果成佛是因度众生是果二因果无前后
义即念即见即成即度一时具足如人三十至四十
岁三十是因四十是果然三十四十无间断相若无
1165-A¶ 第 789b 页 X61-0789.png
四十三十不立无三十者四十不成是故当知非离
三十至四十故若离三十至四十者中间即有分限
相而我此身无分限故若由三十至四十者中间即
有相续相而我此身乃至相续不可得故念佛因果
亦复如是是因果不思议义四去来不思议义者若
阿弥陀佛因念而来此众生因忆佛而生彼即有去
来有去来即有程途有程途即有险易如人近京师
则觐君易远则难果尔念佛求生应有难易而阿弥
仆仆道途亦无说法之日矣故般舟三昧经曰不于
是间终生彼间佛刹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又先
德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如天鼓鸣远近齐闻
非去来故如水中月东行则东西行则西非去来故
是去来不思议义五毕竟不可思议不思议义者如
澄潭山影如春旸百草如众生业力如日月光相如
胎中根如身中我如齿坚舌柔如眉横发长是毕竟
不可思议不思议义所以十方诸佛吐心吐胆亦只
道得个希有难信而巳虽有遍覆三千大千舌相讵
能分疏其万一哉孔子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及其
至也圣人不知至哉言也无量法门一以贯之矣。

西方合论卷之一
1165-A¶ 第 789c 页 X61-078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