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164-11¶
1164-11¶ 第 741c 页
灵峰藕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卷第九

述曰。灵峰老人云。昔人列莲宗七祖太局。只如
天台教主坐不背西。卧必合掌。其发明净土如
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无敢与敌。又如法眼冢孙
昼夜弥陀十万声。万善庄严安养。其发明净土。
如大将军令出如山无敢动者。非皆莲宗列祖
乎。天台幽溪无尽师。奉慈云行愿为日课。讲自
所述生无生论。每一登座。天乐临虚。临终画空
书妙经题屹然而化。以为莲宗嫡裔何愧焉。净
要中收幽溪两作。今会为一要。近代诸师。公其
绝倡矣。
* No. 1164-11
净土生无生论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和南 撰

稽首能仁圆满智。无量寿觉大导师。所说安养大乘
经。了义了义至圆顿。妙德普贤观自在。势至清净大
海众。马鸣龙树及天亲。此土庐山莲社祖。天台智者
并法智。古往今来弘法师。我今归命礼三宝。求乞冥
1164-11¶ 第 742a 页 X61-0742.png
加发神识。敬采经论秘密旨。阐明净土生无生。普使
将来悟此门。断疑生信阶不退。 将造论。立十门。一
一真法界门。二身土缘起门。三心土相即门。四生佛
不二门。五法界为念门。六境观相吞门。七三观法尔
门。八感应任运门。九彼此恒一门。十现未互在门。

** 初一真法界门

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论曰。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心性具无量德。受
无量名。云何具无量德。谓性体.性量.性具。性体者。此
心性离四句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
常住无坏。性量者。此心性竖穷三世横遍十方。世界
有边虚空无边。虚空有边心性无边。现在有边过未
无边。过未有边心性无边。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
者。此心性具十法界。谓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
声闻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
法界.地狱法界。此是假名。复有正报。谓佛五阴乃至
地狱五阴。此是实法。复有依报。谓佛国土乃至地狱
国土。令易解故作三分别。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
性量。性体离过绝非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性体坚
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常住不坏。性具十界亦然。性
1164-11¶ 第 742b 页 X61-0742.png
量竖穷横遍无尽无尽无量无量。性具十界亦然。正
报五阴同性体性量。清净周遍依报国土亦然。此之
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中谛。性量即真谛。性具即俗
谛。楞严云。如来藏妙明元心。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风。
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界乃至非
意识界。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
尽。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剌若。非
怛答阿羯。非阿罗诃。非三藐三菩。非常乐我净。此即
性量无相。是为真谛。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
地水火风。即六凡。即二乘。乃至即如来常乐我净。此
即性具十界。是为俗谛。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此即性体统摄。是为中谛。又云如来藏性
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地水火风空
见识莫不如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即性具也。清净本
然即性体也。周遍法界即性量也。又地水火风空清
净本然周遍法界。即依报国土性体性量也。见识清
净本然周遍法界。即正报五阴性体性量也。云何受
无量名。此心性或名空如来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
庵摩罗识。或名大圆镜智。或名菩提涅槃。性体性量
名空如来藏。即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名空如来藏。乃
1164-11¶ 第 742c 页 X61-0742.png
至性体性量名菩提涅槃。即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名
菩提涅槃。故曰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
通。生佛非殊致。问。一真法界为初心是后心是。若初
心是应无七名。若后心是应无九界。初后俱堕。立义
不成。答。此正显初心。是以初心是。方有后心是。如果
地依正融通色心不二。垂形九界方便度生。悉由證
此因心所具。故曰诸佛果地融通。伹證众生理本。故
得称性施设无谋而应。不然何异小乘外道作意神
通。故法智大师云。六即之义不专在佛。一切假实三
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狱色心。皆须六即辩其初后。所
谓理蛣蜣乃至究竟蛣蜣以论十界。皆理性故。无非
法界。一不可改。故名字去。不唯显佛。九亦同彰。至于
果成。十皆究竟。又后心是方显初心是。由后心果地
全證众生理本。故果地七种名目悉是众生性德美
称。伹众生在迷。性称不显。剋论性德。岂可言无。初后
俱善。立义成矣。

** 二身土缘起门

一真法界性。不变能随缘。三身及四土。悉由心变起。

论曰。一真法界性。即前文所明性体性量性具也。教
中说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者。正由性体性量即
1164-11¶ 第 743a 页 X61-0743.png
性具故。晋译华严云。能随染净缘。具造十法界。谓真
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随染缘造事中九法界。真如
性中所具佛法界。能随净缘造事中佛法界。性若不
具。何所称能。并由理具。方有事用。此之谓也。是知事
中十法界。三身四土。悉由真如随缘变造。既曰真如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则事中染净身土当体即真。无
丝毫可加损者。楞严。见(八识见分)与见缘(八识相分。见相二分皆依他起
性)并所想相(此不了依他而起遍计)。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
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若然则娑婆极乐此
世众生当生九品。弥陀巳成吾心当果。悉由心性之
所变造。心具而造岂分能所。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即
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缘及
所造法。当处皆是心性。故明此宗而求生乐土者。乃
生与无生两冥之至道也。

** 三心土相即门

西方安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
论曰。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
极乐。百亿日月须弥大海及铁围山名一佛土。一土
巳自广大况亿佛土。乎况十万亿乎。是则极乐去此
甚远。博地凡夫念佛求生弹指即到者。由生吾心所
1164-11¶ 第 743b 页 X61-0743.png
具之佛土也。凡夫念佛刹那之心至微至劣故称介
尔。十万亿土居凡夫介尔之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
故曰初无彼此异。问。介尔之心居于方寸。何能包许
远佛土。答。介尔之心。昧者谓内。达人大观。真妄无在。
盖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无在心亦无在。性如大海心
似浮沤。全海为沤沤还匝海。盖真如不变随缘。而随
缘端即不变。既随缘不变。岂以真妄而分大小哉。

** 四生佛不二门

阿弥与凡夫。迷悟虽有殊。佛心众生心。究竟无有二。
论曰。阿弥陀佛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
畏.十八不共等功德。凡夫因人也。具无量恒沙烦恼。
造无量恒沙业系。当受无量恒沙生死。迷悟之相譬
彼云泥。而言究竟无二者。谓据相则不二而二。约性
则二而不二。盖诸佛乃悟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乃迷
诸佛心内众生。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
迷者迷诸佛所證性体性量性具也。心性之妙岂受
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
所證法身。性量即报身。性具即应身。四智.十力.四无
所畏.十八不共等功德会合可知。古德云。诸佛心内
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證真。故弥陀即
1164-11¶ 第 743c 页 X61-0743.png
我心。我心即弥陀。未举念时早巳成就。才举心念即
便圆成。感应道交为有此理。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 五法界为念门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论曰。行者称佛名。作佛观行。主伴依正馀观。修三种
净业。一心不乱。散心称名。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
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法界。故
法智大师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
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馀心尚是。况念
佛心乎。是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以
此妙心念彼阿弥。则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
土不生。但随功行浅深。品位高下耳。问。馀心是法界。
何必念佛。答。馀心是而逆。念佛是而顺。以顺翻逆。故
须念佛。非法界有异也。

** 六境观相吞门

十六等诸境。事理两种观。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罗网。

论曰。境观相吞者。事事无碍也。事事所以无碍者。由
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
作佛作依作正。既皆全体而作。有何一法不即法界。
故曰一尘法界不小。刹海法界不大。多亦法界。少亦
1164-11¶ 第 744a 页 X61-0744.png
法界。是以西方十六诸境。吾心事理二观。一一无非
法界全体。如帝释宫中因陀罗网。虽彼此各是一珠
而影入众珠。虽影入众珠而东西照用有别。境观亦
然。以境为事则观为理。理能包事是为观吞境。以观
为事则境为理。理能包事是为境吞观。若观若境。或
一为事馀为理。或一为理馀为事。彼此互各相吞。故
如因陀罗网。若然者。我作观时。西方依正巳在我观
内。我今身心巳在依正之中。了此而求生安养。可谓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 七三观法尔门

能观为三观。所观即三谛。全性以起修。故称为法尔。
论曰。三谛者真俗中也。三观者空假中也。忘情绝解
莫尚乎真。随缘应用莫尚乎俗。融通空有莫尚乎中。
虚灵不昧。吾心自空也。物来斯应。吾心自有也。空有
相即。吾心自中也。此性也。非修也。三谛也。非三观也。
修之者称性照了也。体达此心空洞无物谓之空。照
了此性具足万法谓之假。融通二边不一不异谓之
中。然则即虚灵而应物也。即应物而虚灵也。空即假
中也。假即空中也。中即空假也。是称性而修也。绝待
而照也。不思议之三观也。首楞大定之司南也。别论
1164-11¶ 第 744b 页 X61-0744.png
如此。若总论者。或以吾心虚灵为空。以所观万物为
假。以心境不二为中。物吾心之物也。何假而不空。心
万物之心也。何空而不假。即心即物即物即心。何中
而不空假。是以观极乐依正。以吾心一观之三观。照
彼一境之三谛。无不可者。以吾三观之一心。照彼三
谛之一境。亦无不可者。虎溪大师云。境为妙假。观为
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
无踪。尚何三观之不法尔乎。

** 八感应任运门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论曰。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故曰
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迹此
而言。诸佛众生心精无时而不通㳷。但诸佛无时不
欲度生。众生念念与之迷背。故云一人专忆一人专
忘。若逢不逢若见非见。然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
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
得任运拔苦与乐。况无量寿佛因中所发四十八愿。
誓取极乐摄受有情。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满。凡百众
生弗忧佛不来应。但当深信忆念数数发愿愿生西
方。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然磁能吸铁不能吸铜。针
1164-11¶ 第 744c 页 X61-0744.png
能合磁不能合玉。犹佛能度有缘不能度无缘。众生
易感弥陀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求
生净土者。信愿行缺一不可。

** 九彼此恒一门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巳受宝池生。

论曰。往生传。张抗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十万遍愿
生西方。一日寝疾唯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
秪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花上。翁儿在花池金
沙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盖西
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之
一土耳。约土有十万亿彼此之异。约心而观原无远
近。众生自受生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念佛
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华忽然
在前。唯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故楞严云。临命
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
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
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法智师云。垂终自见坐金
莲。身巳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 十现未互在门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巳有果。如莲华开敷。
1164-11¶ 第 745a 页 X61-0745.png
论曰。圆顿教人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性中
所具极乐。由修显发。而此心性竖贯三际。横裹十虚。
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是以念佛
名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虽名为因。全修
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与所具果法同居一性。
心性融通无法不摄。如莲花开敷花中有果。况此心
常住。无生灭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华池受
生时。故初发心人。极乐宝池巳萌莲种。若精进不退。
日益生长华渐开敷。随其功德大小炜烨。其或懈退
悔杂日渐憔悴。若能自新华复鲜丽。其或不然。芽焦
种败。且此莲华。人谁种植。现未互在。斯言有归也。

净土生无生论
* No. 1164-11a
旧跋

幽溪大师以性具圆理阐净土法门。著为生无生
论。初开演于新昌石城寺。每一登座天乐盈空。大
众同闻。事非虚诳。诚五浊之大津梁。登九莲之胜
方便也。比丘正知识。
* No. 1164-11b

1164-11¶ 第 745b 页 X61-0745.png

此论以现前一念心无法不具为本(初门)。具则必造
(二门)。故佛土佛身皆即我心(三门四门)。今即以此本不可
思议之一念念佛(五门)。而西方依正圆妙三观生佛
感应。旷劫誓愿因缘。总不出我现前念佛之一念
(六门七门八门)。如是则十方彼此。三世因果。凡小偏邪。种
种诸疑可以悉断矣(九门十门)。后学成时识。
* No. 1164-12
幽溪无尽法师净土法语
门人 正知 较

夫修行法门。如来对證之良药也。药随病广。数逾恒
沙。求其至捷径最简要者莫如念佛求生净土。可谓
疾成觉道之秘诀也。盖出离生死仗三种力。一自力。
二他力。三本有功德力。若惟务悟明心地。裂无明网。
出爱欲河。成佛作祖。谓之自力。是为没量好汉真大
丈夫。佛世及正法中诸大菩萨.声闻及诸大祖师是
其人也。像末之世根器谫劣。有虽修而不悟。悟而不
精。内照似脱对境仍迷。纵使不迷犹然坏器。菩萨有
隔阴之昏。初果有入胎之昧。方之博地安免随流。此
自力之无功。出尘之不效。一错百错实可寒心。是以
诸佛菩萨曲垂方便。有仗他之法门焉。此之法门经
1164-11¶ 第 745c 页 X61-0745.png
论亦夥。求其苦口叮咛极言称叹。列祖弘通人心崇
奉。惟极乐世界念佛一门为究竟。言言阐净土之惟
心。句句演弥陀之本性。悟此者达生心与佛心平等。
心土与佛土无差。修此者获妙观与妙境相符。自力
与他力兼济。况本有功德之力无始性具者因此全
彰。旷劫积累者藉之顿发。故得娑婆报满。净土现前。
莲华化生。不迷生阴。一入永入更不退转。故生者皆
是阿鞞跋致。其数甚多。比在娑婆入道。尘境粗强险
难恶涂无处不有者固不侔矣。然而说之匪难行之
为难。行之匪难心要为难。此昔人所诫。我辈当遵。杨
次公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夫念佛
以一其心恳切持名专志不乱尚矣。然或忘而不能
念。念而不能一。无他。情爱之所牵也。夫轻爱以袪其
妄。斩断情根脱离爱网尚矣。然或念而不能忘。忘而
不能尽。无他。心之不能一也。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
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
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夫爱有轻焉重焉厚焉
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
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
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不可枚尽。大而重于泰山。小
1164-11¶ 第 746a 页 X61-0746.png
而轻于鸿毛。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
也。有一爱存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不归于一则不
得生。呜呼。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此两
语刮瞖眼之金錍。治膏肓之圣药。凡有志于求生极
乐者。宜书于屋壁。铭于肌肤。时时庄诵。念念提撕。于
娑婆之爱日求其轻。极乐之念日求其一。轻之又轻
之以渐阶乎无。一之又一之以渐邻乎极。果能如此。
虽未脱秽邦。不是娑婆之久客。未生宝所。巳是极乐
之嘉宾。临终正念现前。往生极乐必矣。或问。轻爱有
道乎。曰。轻爱莫要乎一念。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
乎轻爱。或者筦尔谓曰。师言首鼠两端。俾学者何从。
曰。非两端也。欲明一念之所以也。盖念不一。由散心
异缘使然。散心异缘由逐境纷驰使然。娑婆有一境
则众生有一心。众生有一心则娑婆有一境。聚缘内
摇趣外奔逸。心境交驰爱若尘沙。故欲轻其爱者莫
若杜其境。众境皆空万缘都寂。万缘都寂一念自成。
一念若成则爱缘俱尽矣。故曰欲一其念莫若轻其
爱。欲轻其爱莫若一其念。爱之与念势不两立。若明
暗之相背也。曰。杜境有道乎。曰。余所谓杜境者。非屏
除万有也。亦非闭目不观也。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
1164-11¶ 第 746b 页 X61-0746.png
空其末也。万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
空物空。万法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情念息。自然而
然。非加勉强。楞严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
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
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体物虚。体物虚则
情自绝。情绝则爱不生。而惟心现念一成。故圆觉云。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非渐次。一去一留。
不容转侧。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学道之士于此宜尽
心焉。又曰。轻爱与一念同乎异乎。对曰。能轻娑婆之
爱。未必能一极乐之念。能一极乐之念。必能轻娑婆
之爱。此约无志有志间说也。实则爱非念一不忘。念
非忘爱不一。两者工夫初无间然。又曰。轻爱既闻命
矣。一念奈何。对曰。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不
疑谓之信。苟有疑焉。心不得一矣。是以求生极乐以
敦信为始。必须偏读大乘。广学祖教。凡是发明净土
之书。皆须一一参求。悟极乐原是我惟心之净土。不
是他土。了弥陀原是我本性之真佛。非是他佛。大要
有二。悟妙有遍周遍具。以为欣净之本。悟真空圆离
圆脱。以为舍秽之原。第二修行者敦信如目视。修行
如足行。信而不行犹有目无足。行而不信犹有足无
1164-11¶ 第 746c 页 X61-0746.png
目。是故信解既备应当念佛修行。如目足兼备能到
凉池。行门有二。一正。二助。正行复二。一称名。二观想。
称名如小本弥陀经。七日持名一心不乱。有事一心
理一心。若口称佛名系心在缘。声声相续心心不乱。
设心缘外境摄之令还。此须生决定心断后际念。拨
弃世事放下缘心。使念心渐渐增长。从渐至久自少
至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毕竟要成一心不乱而后
巳。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巳则极乐之净因成就。垂终
之正念必然。身无病苦不受恶缠。预知时至身心欢
喜。吉祥而逝坐脱立亡。亲见弥陀垂光接引。得生净
土必矣。理一心亦无他。但于事一心中念念了达。能
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际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
自非他。无去无来不生不灭。现前一念之心便是未
来净土之际。念而不念无念而念。无生而生生而无
生。于无可念中炽然而念。于无生中炽然求生。是为
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二观想者。具如观无量寿佛
经。境有十六。观佛最要。当观阿弥陀佛丈六之身。作
紫磨黄金色像。立华池上。作垂手接引状。身有三十
二种大人相。相有八十种随形好。作此想者亦有事
理。事则以心系佛以佛系心。初观足下安平如奁底。
1164-11¶ 第 747a 页 X61-0747.png
次观具千辐轮相。如是次第逆缘至顶中肉髻。复从
肉髻顺缘至足底。了了分明无分散意。理一心者。经
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心
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
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应当系
念彼佛。此义具明微妙三观。如观经疏.妙宗钞中说。
然此二种正行当相须而进。凡行住睡卧时则一心
称名。凡趺坐时则心心作观。行倦则趺坐以观佛。坐
出则经行以称名。苟于四威仪中修之不间。往生西
方必矣。二助行。亦有二。一世间之行。如孝顺父母。行
世仁慈。慈心不杀。具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
向西方。无非助道之行。二出世之行。如六度万行种
种功德。读诵大乘。修诸忏法。亦须以回向心而助修
之。无非净土行也。更有一种微妙助行。当历缘境处
处用心。如见眷属当作西方法眷想。以净土法门而
开导之。令轻爱以一其念。永作将来无生眷属。若生
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
离此爱。若生瞋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
往生净土得离此瞋。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
1164-11¶ 第 747b 页 X61-0747.png
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
助行也。第三愿者。夫净土舟航要以信为柁。行为篙
橹樯缆。愿为风帆。无柁则无所指南。无篙橹樯缆则
不能运行。无风帆则不能破浪疾到。故次行以明愿
也。第愿有通别。有广狭。有遍局。通如古德所立回向
发愿文。别则各随巳意。广谓四弘上求下化。狭谓量
力决志往生。局如课诵有时随众同发。遍则时时发
愿处处标心。但须体合四弘。不得师心妄立。大率所
发之愿别胜于通。通恐随人语转。别则自巳标心。然
随通文而生决志。虽通而别。若于别文而生滥漫。别
亦成通。又广胜于狭。广则发心大。剋果胜。狭则悲愿
浅。获果劣。又遍胜于局。局则数数间断。遍则念念圆
成。如此三法可以期生净土速觊弥陀。一切净土法
门。举不外乎是矣。

净土法语
净土十要卷第九

(弟子戴学修出资参两(荐母定莲) 吴书达贰两(荐夫陈黼箴)
 刘氏 陈氏各壹两 刘学愿五钱刻此
净土生无生论及
净土法语。伏愿□殁双超。自他并利者)。
1164-11¶ 第 747c 页 X61-074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