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净土誓愿章¶ 第 559c 页
净土资粮全集卷之三
古杭云栖寺莲池禅师 袾宏 校正
[橘-矛+隹]李桐邑净业弟子 庄广还 辑
* 净土誓愿章
** 论修净业人宜发愿(梵网经有不发愿戒)
「归元直指曰。慈照宗主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
愿无行。其愿必虚。无愿无行。空住阎浮。有愿有行。
直入无为。此乃佛祖修净业之根本也。何以故。理
由智导。行由愿兴。行愿得均。理智兼备。夫愿者。乐
净土誓愿章¶ 第 560a 页 X61-0560.png
也。欲也。欲生西方净土。乐见阿弥陀佛。必须发愿。
乃得往生。若无愿心。善根沉没。华严经云。不发大
愿。魔所摄持。一切佛事。从大愿起。欲成无上道。故
须得愿波罗蜜。所以普贤广无边愿海。弥陀有六
八愿门。是知十方诸佛。上古先贤。皆因愿力成就
菩提。」
【考證 阿含经云。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
其土有大树。名阎浮。此树下有阎浮那檀金聚。
以此胜金出树下。故因以名树名洲○新娑婆
论。又名赡部。其土南狭北广。此土有大树。名赡
部。其叶上广下狭。地形象之。故名赡部。】
「经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
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
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
【(还)谨按此经。乃发愿之大纲。后愿文。备诸节目
耳。纲以立其体。目以达其用。发愿其庶几哉。
考證
三归
初门曰。归依佛者。归以返还为
义。返邪师。还事正师。故名归。依者凭也。归依佛
者。终不更归依其馀诸外天神也。归依法者。返
邪法。还修正法。凭佛所说。得出三涂及三界生
死。归依僧者。返九十五种邪行之侣。归心出家
三乘正行之伴。及出三界生死○发隐曰。按折
伏罗汉经云。忉利天子。寿终当受猪身。诣佛求
乃得往生。若无愿心。善根沉没。华严经云。不发大
愿。魔所摄持。一切佛事。从大愿起。欲成无上道。故
须得愿波罗蜜。所以普贤广无边愿海。弥陀有六
八愿门。是知十方诸佛。上古先贤。皆因愿力成就
菩提。」
【考證 阿含经云。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
其土有大树。名阎浮。此树下有阎浮那檀金聚。
以此胜金出树下。故因以名树名洲○新娑婆
论。又名赡部。其土南狭北广。此土有大树。名赡
部。其叶上广下狭。地形象之。故名赡部。】
「经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
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
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
【(还)谨按此经。乃发愿之大纲。后愿文。备诸节目
耳。纲以立其体。目以达其用。发愿其庶几哉。
考證
三归
初门曰。归依佛者。归以返还为
义。返邪师。还事正师。故名归。依者凭也。归依佛
者。终不更归依其馀诸外天神也。归依法者。返
邪法。还修正法。凭佛所说。得出三涂及三界生
死。归依僧者。返九十五种邪行之侣。归心出家
三乘正行之伴。及出三界生死○发隐曰。按折
伏罗汉经云。忉利天子。寿终当受猪身。诣佛求
净土誓愿章¶ 第 560b 页 X61-0560.png
救。佛教归命佛法僧。于七日七夜。精勤三归。得
免猪胎。为长者子。又木槵子经云。佛告琉璃王。
穿木槵子称三宝。当断结业。得无上果。故知三
宝。一切众生归依处也。
人天福报
经云。人天路上。作福为先。广修善
事。是名作福。必有福报也。
声闻
四教仪与发隐相参○声闻位分二。曰
凡。曰圣。凡有二。外凡内凡。身居有漏。圣道未生。
皆号曰凡。外凡则未见法性。尚在理外。内凡则
渐见法性。心游理内故也。外凡中。自分三。初。五
停心。多贪不净观。多嗔慈悲观。多散数息观。愚
痴因缘观。多障念佛观。二。别想念处。即四念处。
身念不净。受念是苦。心念无常。法念无我也。三。
总相念处。念身不净。亦念身是苦。身无常。身无
我。受心法皆然也。巳上三科名外凡。内凡四者。
谓暖。顶。忍。世第一。煖者。从总相念生煖善根。具
观四谛。修十六行。发相似解。伏烦恼惑。得佛法
气分。如钻木先热。将春先和。名曰煖也。顶者。用
观同前。转更明朗。如登高远视。名曰顶也。忍者。
堪忍。又忍可义。分下中上。下忍遍视八谛。修三
十二行。中忍渐减。乃至上忍。惟有一行三刹那
在。名曰忍也。世第一者。从上忍二刹那心。一刹
那尽。馀一刹那犹在忍。更一刹那心尽。即入世
第一。有漏名世。世间最胜。名第一也。此四位为
免猪胎。为长者子。又木槵子经云。佛告琉璃王。
穿木槵子称三宝。当断结业。得无上果。故知三
宝。一切众生归依处也。
人天福报
经云。人天路上。作福为先。广修善
事。是名作福。必有福报也。
声闻
四教仪与发隐相参○声闻位分二。曰
凡。曰圣。凡有二。外凡内凡。身居有漏。圣道未生。
皆号曰凡。外凡则未见法性。尚在理外。内凡则
渐见法性。心游理内故也。外凡中。自分三。初。五
停心。多贪不净观。多嗔慈悲观。多散数息观。愚
痴因缘观。多障念佛观。二。别想念处。即四念处。
身念不净。受念是苦。心念无常。法念无我也。三。
总相念处。念身不净。亦念身是苦。身无常。身无
我。受心法皆然也。巳上三科名外凡。内凡四者。
谓暖。顶。忍。世第一。煖者。从总相念生煖善根。具
观四谛。修十六行。发相似解。伏烦恼惑。得佛法
气分。如钻木先热。将春先和。名曰煖也。顶者。用
观同前。转更明朗。如登高远视。名曰顶也。忍者。
堪忍。又忍可义。分下中上。下忍遍视八谛。修三
十二行。中忍渐减。乃至上忍。惟有一行三刹那
在。名曰忍也。世第一者。从上忍二刹那心。一刹
那尽。馀一刹那犹在忍。更一刹那心尽。即入世
第一。有漏名世。世间最胜。名第一也。此四位为
净土誓愿章¶ 第 560c 页 X61-0560.png
内凡。此七方便。入圣之阶。过此。则圣位教义。圣
位分三。一。见道。初果。二。修道。二果三果。三。无学
道。四果。一。须陀洹。此云预流。此位断三界八十
八使见惑。见真谛。故名为见道。二。斯陀含。此云
一来。此位断欲界九品思中。断六品思尽。后三
品犹在。故更一来。三。阿那含。此云不来。此位断
欲界残思尽。进断上八地思。此二位名修道。四。
阿罗汉。此云无学。此位断见思俱尽。子缚巳断。
果缚犹在。名有馀涅槃。此名无学道。声闻如此
○永嘉集曰。因声教而悟解。故号声闻。原其所
修。四谛而为本行。见苦常怀厌离。断集恒畏其
生。證灭独契无为。修道惟论自度。大誓之心未
普。设化之道无施。六和之敬空然。三界之慈靡
运。因乖万行。果阙圆常。六度未修。非小何类。如
是。则声闻之道也。
缘觉
华严疏曰。辟支。此云缘觉。又云独觉。独
但自悟。缘依教悟也。独觉自分二类。其利根者
曰麟喻。喻麟之独出无佛世。见物变易。自觉无
生。其钝根者曰部行。亦出无佛世。部党而行。师
徒训化也。缘觉依佛教。观十二缘。作流转还灭
二观法者也○四教仪曰。缘觉值佛出世。禀十
二因缘教。与前四谛开合之异耳。谓无明。行。爱。
取。有。此之五支。合为集谛。七支为苦谛也。缘觉
先观集谛。所谓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
位分三。一。见道。初果。二。修道。二果三果。三。无学
道。四果。一。须陀洹。此云预流。此位断三界八十
八使见惑。见真谛。故名为见道。二。斯陀含。此云
一来。此位断欲界九品思中。断六品思尽。后三
品犹在。故更一来。三。阿那含。此云不来。此位断
欲界残思尽。进断上八地思。此二位名修道。四。
阿罗汉。此云无学。此位断见思俱尽。子缚巳断。
果缚犹在。名有馀涅槃。此名无学道。声闻如此
○永嘉集曰。因声教而悟解。故号声闻。原其所
修。四谛而为本行。见苦常怀厌离。断集恒畏其
生。證灭独契无为。修道惟论自度。大誓之心未
普。设化之道无施。六和之敬空然。三界之慈靡
运。因乖万行。果阙圆常。六度未修。非小何类。如
是。则声闻之道也。
缘觉
华严疏曰。辟支。此云缘觉。又云独觉。独
但自悟。缘依教悟也。独觉自分二类。其利根者
曰麟喻。喻麟之独出无佛世。见物变易。自觉无
生。其钝根者曰部行。亦出无佛世。部党而行。师
徒训化也。缘觉依佛教。观十二缘。作流转还灭
二观法者也○四教仪曰。缘觉值佛出世。禀十
二因缘教。与前四谛开合之异耳。谓无明。行。爱。
取。有。此之五支。合为集谛。七支为苦谛也。缘觉
先观集谛。所谓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
净土誓愿章¶ 第 561a 页 X61-0561.png
此则生起。若灭观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
则老死灭。因观十二缘。觉真谛理。故言缘觉。又
言独觉。两名不同。行位无别。此人断三界。与声
闻同。独觉发真无漏。功德力大。能侵除习气。声
闻但断正使。不侵除习气。故缘觉居声闻之上
○永嘉集曰。缘散而体真。故名缘觉。原其所习。
十二因缘而为本行。观无明而即空。达诸行而
无作。二因既非其业。五果之报何酬。爱取有以
无疵。老死亦何所累。心唯善寂。意玩清虚。独宿
孤峰。观缘散灭。利他不普。自益未圆。于下有馀。
于上不足。两非其类。位处中央。如此。辟支佛道
也。
菩萨
四教仪曰。从初发心。缘四谛观。发四弘
誓○初门曰。四弘誓者。一未度者令度。言未度
苦谛。令度苦谛。苦者生死也。生死有二种。一。分
段生死。谓六道众生。有形质分段之成坏。二。变
易生死。谓罗汉。辟支。及大力菩萨。三种得意生
身。虽无分段之粗报。犹有细微因转果移。变易
生成之所迁也。若一切未度二种生死苦者。菩
萨发心。愿令得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二。未
解者令解。言未解集谛。令解集谛。集者。即是烦
恼润业。能招聚生死。亦有二种。一。四住地烦恼。
润分段生死业。能招集烦恼生死苦果也。二。无
明住地烦恼。润变易生死业。能招集变易生死
则老死灭。因观十二缘。觉真谛理。故言缘觉。又
言独觉。两名不同。行位无别。此人断三界。与声
闻同。独觉发真无漏。功德力大。能侵除习气。声
闻但断正使。不侵除习气。故缘觉居声闻之上
○永嘉集曰。缘散而体真。故名缘觉。原其所习。
十二因缘而为本行。观无明而即空。达诸行而
无作。二因既非其业。五果之报何酬。爱取有以
无疵。老死亦何所累。心唯善寂。意玩清虚。独宿
孤峰。观缘散灭。利他不普。自益未圆。于下有馀。
于上不足。两非其类。位处中央。如此。辟支佛道
也。
菩萨
四教仪曰。从初发心。缘四谛观。发四弘
誓○初门曰。四弘誓者。一未度者令度。言未度
苦谛。令度苦谛。苦者生死也。生死有二种。一。分
段生死。谓六道众生。有形质分段之成坏。二。变
易生死。谓罗汉。辟支。及大力菩萨。三种得意生
身。虽无分段之粗报。犹有细微因转果移。变易
生成之所迁也。若一切未度二种生死苦者。菩
萨发心。愿令得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二。未
解者令解。言未解集谛。令解集谛。集者。即是烦
恼润业。能招聚生死。亦有二种。一。四住地烦恼。
润分段生死业。能招集烦恼生死苦果也。二。无
明住地烦恼。润变易生死业。能招集变易生死
净土誓愿章¶ 第 561b 页 X61-0561.png
苦果也。若一切未解此二种集者。菩萨发心。愿
令得解。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也。三。未安者令安。
言未安道谛。令安道谛。即是能通涅槃之正助
道也。亦有二种。一。偏缘真谛。修正助道。此道伹
得至小乘尽苦涅槃。二。正缘中道实相。修正助
道。此道能到大乘大般涅槃。若一切未安此二
种道者。菩萨发心。愿令得安。即法门无量誓愿
学也。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言未得灭谛。令得
灭谛。灭谛者。即是业烦恼灭。生死苦果灭也。亦
有二种。一。分段生死业。四住地烦恼灭。则分段
生死苦果灭。即二乘所得灭谛也。一。变易生死
业。无明住地烦恼灭。即变易生死苦果灭。诸佛
及大菩萨。所得不共。究竟灭谛也。若一切未得
此二种灭谛者。菩萨发心。愿令得灭。即佛道无
上誓愿成也。既巳发心。须行行填愿。于三阿僧
祇修六度行。百劫种相好○永嘉集曰。如其心
无所缘。而能利物。慈悲至大。爱见不拘。人法俱
空。故名菩萨。原其所修六度而为正因。行施。则
尽命倾财。持戒。则吉罗无犯。忍辱。则深明非我。
割截何伤。精进。则勤求至道。刹那无间。禅那。则
身心寂泊。安般希微。智慧。则了知缘起。自性无
生。广修万行。等观群方。下及谛缘。上该不共。大
誓之心普被。四摄之道通收。悲智双运。福慧两
严。超越二乘。独居其上。如是。则大乘之道也○
令得解。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也。三。未安者令安。
言未安道谛。令安道谛。即是能通涅槃之正助
道也。亦有二种。一。偏缘真谛。修正助道。此道伹
得至小乘尽苦涅槃。二。正缘中道实相。修正助
道。此道能到大乘大般涅槃。若一切未安此二
种道者。菩萨发心。愿令得安。即法门无量誓愿
学也。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言未得灭谛。令得
灭谛。灭谛者。即是业烦恼灭。生死苦果灭也。亦
有二种。一。分段生死业。四住地烦恼灭。则分段
生死苦果灭。即二乘所得灭谛也。一。变易生死
业。无明住地烦恼灭。即变易生死苦果灭。诸佛
及大菩萨。所得不共。究竟灭谛也。若一切未得
此二种灭谛者。菩萨发心。愿令得灭。即佛道无
上誓愿成也。既巳发心。须行行填愿。于三阿僧
祇修六度行。百劫种相好○永嘉集曰。如其心
无所缘。而能利物。慈悲至大。爱见不拘。人法俱
空。故名菩萨。原其所修六度而为正因。行施。则
尽命倾财。持戒。则吉罗无犯。忍辱。则深明非我。
割截何伤。精进。则勤求至道。刹那无间。禅那。则
身心寂泊。安般希微。智慧。则了知缘起。自性无
生。广修万行。等观群方。下及谛缘。上该不共。大
誓之心普被。四摄之道通收。悲智双运。福慧两
严。超越二乘。独居其上。如是。则大乘之道也○
净土誓愿章¶ 第 561c 页 X61-0561.png
权乘诸位菩萨。即二乘。声闻未得圆證者。非大
乘菩萨也。
最上乘
黄檗心要曰。如来欲说一乘真法。则
众生不信。没于苦海。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
众生溥舍妙道。遂设方便。说三乘法。乘有大小。
得有浅深。皆非本性。故云惟有一乘道。馀二则
非真。然终不能显一心法。故召迦叶。别付一心。
离言说法。此一枝令别行。若契悟者。便至佛道
矣○宗镜录曰。众盲触象。各言巳得见象。其触
牙者。言象形如莱菔。触耳者。言象形如箕。触鼻
者。言象形如杵。触蹄者。言象形如臼。触腹者。言
象形如床。众相之外。更无别象。但非象之全体。
不可以言见象也。欲见象之全体者。其唯明眼
之人乎。今声闻之四谛。缘觉之十二缘。菩萨之
六度。虽皆佛法。终非佛道之全。不可以言佛也
欲得佛之全体者。其唯最上乘乎。
发菩提心
华严经曰。发菩提心者。发大悲心。
普救一切众生故。发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间故。
发安乐心。令一切众生灭诸苦故。发饶益心。令
一切众生离恶法故。发哀悯心。有怖畏者咸守
护故。发无碍心。舍离一切诸障碍故。发广大心。
一切法界咸遍满故。发无边心。等虚空界。无不
往故。发宽博心。悉见一切诸如来故。发智慧心。
普入一切智慧海故。是名发菩提心○宗镜录
乘菩萨也。
最上乘
黄檗心要曰。如来欲说一乘真法。则
众生不信。没于苦海。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
众生溥舍妙道。遂设方便。说三乘法。乘有大小。
得有浅深。皆非本性。故云惟有一乘道。馀二则
非真。然终不能显一心法。故召迦叶。别付一心。
离言说法。此一枝令别行。若契悟者。便至佛道
矣○宗镜录曰。众盲触象。各言巳得见象。其触
牙者。言象形如莱菔。触耳者。言象形如箕。触鼻
者。言象形如杵。触蹄者。言象形如臼。触腹者。言
象形如床。众相之外。更无别象。但非象之全体。
不可以言见象也。欲见象之全体者。其唯明眼
之人乎。今声闻之四谛。缘觉之十二缘。菩萨之
六度。虽皆佛法。终非佛道之全。不可以言佛也
欲得佛之全体者。其唯最上乘乎。
发菩提心
华严经曰。发菩提心者。发大悲心。
普救一切众生故。发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间故。
发安乐心。令一切众生灭诸苦故。发饶益心。令
一切众生离恶法故。发哀悯心。有怖畏者咸守
护故。发无碍心。舍离一切诸障碍故。发广大心。
一切法界咸遍满故。发无边心。等虚空界。无不
往故。发宽博心。悉见一切诸如来故。发智慧心。
普入一切智慧海故。是名发菩提心○宗镜录
净土誓愿章¶ 第 562a 页 X61-0562.png
曰。海中有宝。名曰宝藏。普现海中庄严事。菩提
心宝。亦复如是。普现一切智海诸庄严事。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莲师疏云。阿者。此云
无。耨多罗。此云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
正觉。言无上正等正觉也。钞云。究竟极果。对下
而言。名之曰无上。正观真谛。对邪而言。名之曰
正。等观俗谛。对偏而言。名之曰等。亦名曰遍。觉
者灵明自心。正觉者。兼上正等二义。言此觉者。
是无上正等之正觉也。良以蠢动含灵。皆有佛
性则菩提者。佛与众生本来无二。无明所覆。遂
成迷妄。是则邪觉。不名为正。声闻辟支。止破见
思。虽得菩提其道未中。是则偏觉。不名为等。一
切菩萨。巳尽尘沙。未尽无明。虽得正等菩提。佛
道犹远。不名无上。惟佛一人。妄尽觉满。如望夜
月更无有觉过于此者。名无上正等正觉也○
维摩经曰。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
灭是也。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
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不入
是菩提。无贪著故。顺是菩提。顺于如来故。住是
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
提。离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
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
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无
心宝。亦复如是。普现一切智海诸庄严事。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莲师疏云。阿者。此云
无。耨多罗。此云上。三藐。此云正等。三菩提。此云
正觉。言无上正等正觉也。钞云。究竟极果。对下
而言。名之曰无上。正观真谛。对邪而言。名之曰
正。等观俗谛。对偏而言。名之曰等。亦名曰遍。觉
者灵明自心。正觉者。兼上正等二义。言此觉者。
是无上正等之正觉也。良以蠢动含灵。皆有佛
性则菩提者。佛与众生本来无二。无明所覆。遂
成迷妄。是则邪觉。不名为正。声闻辟支。止破见
思。虽得菩提其道未中。是则偏觉。不名为等。一
切菩萨。巳尽尘沙。未尽无明。虽得正等菩提。佛
道犹远。不名无上。惟佛一人。妄尽觉满。如望夜
月更无有觉过于此者。名无上正等正觉也○
维摩经曰。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
灭是也。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
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不入
是菩提。无贪著故。顺是菩提。顺于如来故。住是
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
提。离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
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
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无
净土誓愿章¶ 第 562b 页 X61-0562.png
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
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
是菩提。性清静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
是菩提。诸法等故。无比是菩提。无所谕故。微妙
是菩提。诸法难知故○僧肇曰。道之极者。称曰
菩提。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
○附四谛
初门曰。谛以审实为义。此四谛法
门。正为声闻人。从闻生解。故必藉教诠理。今明
教理不虚。故云审实也○一。苦谛。苦以逼恼为
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
名苦谛。二。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
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集谛。三灭
谛者。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
累。故名为灭。若发见思无漏真明。而断结者。则
三界九十八使俱灭。以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
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馀涅槃
也。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
续。名入无馀涅槃。真灭度也。四。道谛者。道以能
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
名为道正道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
行。名为正道。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
及诸禅定。皆为助道。审定不虚。即是道谛○四
教仪云。四谛之中。分世出世间。前二谛为世间
因果。苦因集果也。后二谛为出世间因果。灭果
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
是菩提。性清静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
是菩提。诸法等故。无比是菩提。无所谕故。微妙
是菩提。诸法难知故○僧肇曰。道之极者。称曰
菩提。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
○附四谛
初门曰。谛以审实为义。此四谛法
门。正为声闻人。从闻生解。故必藉教诠理。今明
教理不虚。故云审实也○一。苦谛。苦以逼恼为
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
名苦谛。二。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
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集谛。三灭
谛者。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
累。故名为灭。若发见思无漏真明。而断结者。则
三界九十八使俱灭。以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
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馀涅槃
也。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
续。名入无馀涅槃。真灭度也。四。道谛者。道以能
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
名为道正道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
行。名为正道。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
及诸禅定。皆为助道。审定不虚。即是道谛○四
教仪云。四谛之中。分世出世间。前二谛为世间
因果。苦因集果也。后二谛为出世间因果。灭果
净土誓愿章¶ 第 562c 页 X61-0562.png
道因也。问。何故世出世前果后因耶。答。声闻根
钝。知苦断集。慕果修因。是故然也○合七法为
三十七品。一。四念处。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
五根。五。五力。六。七觉分。七。八正道也。一。四念处
者。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也。
二。四正勤者。一。巳生恶法为除断。一心勤精进。
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一心勤精进。三。未生善法
为生。一心勤精进。四。巳生善法增长。一心勤精
进。三。四如意足者。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
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也。下四五六七。俱
见阿弥陀经考證三解脱门者。见修禅章明宗
篇考證。】
** 西方愿文(莲池禅师撰)
「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
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
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
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
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
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
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
脩圣道。誓不退隋。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
以慈悲愿力。当證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愿禅
钝。知苦断集。慕果修因。是故然也○合七法为
三十七品。一。四念处。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
五根。五。五力。六。七觉分。七。八正道也。一。四念处
者。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也。
二。四正勤者。一。巳生恶法为除断。一心勤精进。
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一心勤精进。三。未生善法
为生。一心勤精进。四。巳生善法增长。一心勤精
进。三。四如意足者。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
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也。下四五六七。俱
见阿弥陀经考證三解脱门者。见修禅章明宗
篇考證。】
** 西方愿文(莲池禅师撰)
「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
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
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
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
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
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
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
脩圣道。誓不退隋。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
以慈悲愿力。当證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愿禅
净土誓愿章¶ 第 563a 页 X61-0563.png
观之中。梦𥧌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
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
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
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
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
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
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
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
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
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
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
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
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
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
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
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
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
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
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
众生。同圆种智。」
【考證
四恩
父母。师长。国王。施主。
三有
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之因果不忘。
故名为有也。
五体
二肘。二膝。及额也。
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
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
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
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
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
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
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
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
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
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
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
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
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
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
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
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
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
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
众生。同圆种智。」
【考證
四恩
父母。师长。国王。施主。
三有
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之因果不忘。
故名为有也。
五体
二肘。二膝。及额也。
净土誓愿章¶ 第 563b 页 X61-0563.png
忏悔
坛经曰。忏悔者。忏其前非。从前所有恶
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
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巳后。所有恶业。愚
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巳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
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
𠎝。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𠎝不灭。后过又
生。何名忏悔○发隐曰。冥祥记云。沙门慧达。于
地府见观世音菩萨。言沙门白衣。见身为过。及
宿世罪。种种恶业。能于众中尽自发露。勤诚忏
悔罪即消灭。观此。则知忏悔功德。不可胜量。菩
萨于幽显中。皆教人悔罪也○宗镜录曰。若欲
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则直了无生之心。当处解
脱。此大忏悔也。故云断惑忏罪。比馀渐教。如氎
花千斤。不如真金一两○四教仪论忏悔有二。
一事忏。二理忏。今坛经发隐所论。事忏也。宗镜
所言。理忏也。未悟其理者。事为急矣。
手摩衣覆
法华经云。若有受持读诵法华经
者。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手摩其头。衣之所覆
○往生集云。晋刘遗民于定中。见阿弥陀佛手
摩其头。引袈裟覆之。
三身
法数曰。法身如月之体。报身如月之光。
应身如月之影○如来三身者。毗卢遮那。此云
遍一切处。法身也。卢舍那。此云净满。报身也。释
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化身也○黄檗曰。佛有
净土誓愿章¶ 第 563c 页 X61-0563.png
三身。法身说自性虚通法。报身说一切清净法。
化身说六度万行法。法身说法。不可以言语音
声形相文字而求。无所说。无所證。自性虚通而
巳。故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报身化身。皆随机
感现。所说法。亦随事应为摄化。皆非真法。故曰。
报化非真佛也。
四智
證道歌云。三身四智体中圆。注云。四智
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也。
束四智为三身者。以成所作智妙观察智为化
身。平等性智为报身。圆镜智为法身也。
五眼
金刚经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者。照见胎卵湿化色身起灭因缘也。天眼
者。照见诸天宫殿。云雨明暗。五星二曜旋复因
缘也。慧眼者。照见众生慧性深浅。上品下生。轮
回托荫因缘也。法眼者。照见法身遍充三界。无
形无相。尽虚空遍法界因缘也。佛眼者。照见佛
光普照。无障无碍。圆满十方。寻光见体。知有涅
槃国土也。若上根上智之人。能识此五者因缘。
即名大乘菩萨。
六通
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身得如意。详
见一卷往生胜果篇○正讹集曰。道与通自别。
眼彻视。耳彻听者。通也。入色界。眼不受色惑。入
声界。耳不受声惑者。道也。如以通而巳矣。则神
亦有通。鬼亦有通。妖亦有通。与道何涉。认通为
化身说六度万行法。法身说法。不可以言语音
声形相文字而求。无所说。无所證。自性虚通而
巳。故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报身化身。皆随机
感现。所说法。亦随事应为摄化。皆非真法。故曰。
报化非真佛也。
四智
證道歌云。三身四智体中圆。注云。四智
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也。
束四智为三身者。以成所作智妙观察智为化
身。平等性智为报身。圆镜智为法身也。
五眼
金刚经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者。照见胎卵湿化色身起灭因缘也。天眼
者。照见诸天宫殿。云雨明暗。五星二曜旋复因
缘也。慧眼者。照见众生慧性深浅。上品下生。轮
回托荫因缘也。法眼者。照见法身遍充三界。无
形无相。尽虚空遍法界因缘也。佛眼者。照见佛
光普照。无障无碍。圆满十方。寻光见体。知有涅
槃国土也。若上根上智之人。能识此五者因缘。
即名大乘菩萨。
六通
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身得如意。详
见一卷往生胜果篇○正讹集曰。道与通自别。
眼彻视。耳彻听者。通也。入色界。眼不受色惑。入
声界。耳不受声惑者。道也。如以通而巳矣。则神
亦有通。鬼亦有通。妖亦有通。与道何涉。认通为
净土誓愿章¶ 第 564a 页 X61-0564.png
道。遂至堕魔罗境。生外道种。可勿慎诸。
回入娑婆
赜禅师曰。若位居不退。果證无生。
在欲。无欲居尘。出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
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
相应。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
娑婆。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犁。
不知自是何人。拟此大权菩萨。由此观之。则回
入娑婆。未可易言也。
法界
出三界者。不受轮回生死。四种圣人。诸
佛菩萨缘觉声闻是也。四圣得意生身。于三界
内外。无住无不住。总而言之。有十法界。在人用
心不同。各循行业。诸趣摄之。
回入娑婆
赜禅师曰。若位居不退。果證无生。
在欲。无欲居尘。出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
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
相应。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诃净土。耽恋
娑婆。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犁。
不知自是何人。拟此大权菩萨。由此观之。则回
入娑婆。未可易言也。
法界
出三界者。不受轮回生死。四种圣人。诸
佛菩萨缘觉声闻是也。四圣得意生身。于三界
内外。无住无不住。总而言之。有十法界。在人用
心不同。各循行业。诸趣摄之。
净土誓愿章¶ 第 564b 页 X61-0564.png
十法界之图
诸佛(修六度万行三心圆发得證法身)
菩萨(修次第观行六度行得成大乘菩萨)
缘觉(修体法空观十二因缘行道成缘觉)
声闻(修祈法空观依四谛行道成阿罗汉)
诸天(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故得生天道)
人伦(修中品十善五戒五常故得为人伦)
修罗(修下品十善五常欲胜他故为修罗)
饿鬼(作下等十恶正作能悔故为饿鬼道)
畜生(作中等十恶作巳能悔故为之畜生)
地狱(作上等十恶作巳不能悔故堕地狱)
净土誓愿章¶ 第 564c 页 X61-0564.png
天如祖师十法界图解○天如祖师升座云。若
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
造。世出世间。圣凡境界。只此一偈。包括无馀。所
言法界者。有四圣六凡。合成为十界。是十法界。
本无自体。本无自性。亦无自种亦无自根。皆惟
一心之所造也。所言心者。如大虚空。本来清净。
不知何故而言法界惟心造哉。原夫此心。虽曰
不变。而亦随缘。以其随缘。故曰能造。随缘者。或
因一念瞥生。或因外境相触。故曰因缘。才有因
缘。便成法界譬如水体本净。遭遇风触。则波浪
随生。故曰水能造波。波因水而有也。心能造法
界法界因心而有也。然则一乘任运。万德庄严
者。诸佛之法界也。圆修六度。总摄万行者。菩萨
之法界也。见局因缘。證偏空理者。缘觉之法界
也。功成四谛。归小涅槃者。声闻之法界也。广修
戒善作有漏因者。天道之法界也。爱染不息。杂
诸善缘者。人道之法界也。钝执胜心。常怀嗔斗
者。修罗之法界也。爱见为根。悭贪为业者。饿鬼
之法界也。欲贪不息。痴想横生者。畜生之法界
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者。地狱之法界也。若广
而论之。有种种之法界。皆由此心随缘变造。若
能一心不生。了悟了證。则种种法界。随其所了
而空也。是故十习既断。六交不生。地狱之心了
也。欲贪既断。痴想不生。畜生之心了也。爱见既
净土誓愿章¶ 第 565a 页 X61-0565.png
断。悭贪不生。饿鬼之心了也。胜心既断。嗔斗不
生。修罗之心了也。爱染既断。正念现前人道之
心了也。舍有漏因。修无漏业。天道之心了也。不
执四谛。不守真空。声闻之心了也。不局因缘。回
心入大。缘觉之心了也。六度功成。顿超地位。菩
萨之心了也。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诸佛之心了
也今我了心于六凡法界之中。必巳了悟无疑
矣。且道四望法界之中。所了之心。落在甚么界。
喝一喝。下座○纂灵记云。一人死至地狱门。遇
地藏菩萨授以一偈。若人欲了知三句。谓之曰。
诵得此偈能破地狱苦。故知若观此心。不惟破
地狱界乃至十法界一时破。】
** 论发愿人宜发誓(梵网经有不发誓戒)
「戒疏发隐曰。期其志而必到者。愿为之先导也。坚
其愿而不退者。誓为之后驱也。故疏称誓为愿中
勇烈意。吾愿虽发。若无大誓。安克有终。
楞严经曰。若我灭度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
地。能于如来形像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爇一香炷。
我说是人。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巳决定心。
莲池禅师曰。烧身烧臂。大乘经中屡开。此得忍大
士所为。非初心境界也。求生西方者若能用然臂
之精虔勇猛。以治其恶习。则所然亦多矣。古云善
学柳下惠。不其然欤。」
【(还)谨按诸佛菩萨。皆有誓愿以为究竟之地。今
生。修罗之心了也。爱染既断。正念现前人道之
心了也。舍有漏因。修无漏业。天道之心了也。不
执四谛。不守真空。声闻之心了也。不局因缘。回
心入大。缘觉之心了也。六度功成。顿超地位。菩
萨之心了也。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诸佛之心了
也今我了心于六凡法界之中。必巳了悟无疑
矣。且道四望法界之中。所了之心。落在甚么界。
喝一喝。下座○纂灵记云。一人死至地狱门。遇
地藏菩萨授以一偈。若人欲了知三句。谓之曰。
诵得此偈能破地狱苦。故知若观此心。不惟破
地狱界乃至十法界一时破。】
** 论发愿人宜发誓(梵网经有不发誓戒)
「戒疏发隐曰。期其志而必到者。愿为之先导也。坚
其愿而不退者。誓为之后驱也。故疏称誓为愿中
勇烈意。吾愿虽发。若无大誓。安克有终。
楞严经曰。若我灭度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
地。能于如来形像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爇一香炷。
我说是人。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巳决定心。
莲池禅师曰。烧身烧臂。大乘经中屡开。此得忍大
士所为。非初心境界也。求生西方者若能用然臂
之精虔勇猛。以治其恶习。则所然亦多矣。古云善
学柳下惠。不其然欤。」
【(还)谨按诸佛菩萨。皆有誓愿以为究竟之地。今
净土誓愿章¶ 第 565b 页 X61-0565.png
人生于浊世而求最上乘。不可无决定心。欲发
决定心。不可无誓愿。予故不效诸经(然臂)之事。而
学佛菩萨誓愿之规。其以学柳下惠者。而学莲
师欤。
考證
宜发誓
阿含经云。比丘不发誓者。终
不成佛道。誓愿之福。不可称计。得至甘露灭尽
之处。故愿后必须发誓也。○发隐曰。问愿多期
望之语。誓类咒咀之词。修行本拟出离。云何动
称地狱。答。誓愿中之勇烈意也。咒呾。怨中之毒
害意也。柰何以愿为怨。以勇烈为毒害乎。世有
魔师。教授魔种。闭门塞窦。险语以坚其信根。恶
咀以闭其外问。终身蔽锢。累劫牢笼。而莫之能
出也。哀哉。
善学柳下惠
鲁男子独处一室邻妇之屋。夜
为风雨所败。求寄宿。男子闭门不纳。妇曰。汝独
不闻柳下惠之覆寒女乎。男子曰。在柳下惠则
可。在我则不可。以我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故
曰。善学柳下惠。】
** 西方誓文(弟子广还撰)
「弟子(某)谨于(某)年(某)月(某)日。发愿修持净业。立
誓于
佛菩萨之前曰。弟子(某)修持净业。愿依最上乘发菩
提心。愿比然臂事。发决定心。奉持斋戒。遵行日
课。圆通宗法。必期如西方愿文而后巳。否则情
决定心。不可无誓愿。予故不效诸经(然臂)之事。而
学佛菩萨誓愿之规。其以学柳下惠者。而学莲
师欤。
考證
宜发誓
阿含经云。比丘不发誓者。终
不成佛道。誓愿之福。不可称计。得至甘露灭尽
之处。故愿后必须发誓也。○发隐曰。问愿多期
望之语。誓类咒咀之词。修行本拟出离。云何动
称地狱。答。誓愿中之勇烈意也。咒呾。怨中之毒
害意也。柰何以愿为怨。以勇烈为毒害乎。世有
魔师。教授魔种。闭门塞窦。险语以坚其信根。恶
咀以闭其外问。终身蔽锢。累劫牢笼。而莫之能
出也。哀哉。
善学柳下惠
鲁男子独处一室邻妇之屋。夜
为风雨所败。求寄宿。男子闭门不纳。妇曰。汝独
不闻柳下惠之覆寒女乎。男子曰。在柳下惠则
可。在我则不可。以我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故
曰。善学柳下惠。】
** 西方誓文(弟子广还撰)
「弟子(某)谨于(某)年(某)月(某)日。发愿修持净业。立
誓于
佛菩萨之前曰。弟子(某)修持净业。愿依最上乘发菩
提心。愿比然臂事。发决定心。奉持斋戒。遵行日
课。圆通宗法。必期如西方愿文而后巳。否则情
净土誓愿章¶ 第 565c 页 X61-0565.png
随事迁。终致退转。空过一生。轮回永劫可不痛
哉。自今巳后。若违初愿。不加精进者。是则欺诳
十方
如来。必受谴罚。若得往生。见
佛闻法。了證无生法忍。成就一切功德。而自利自足。
不普度法界众生者。亦同前誓。惟
佛昭明。尚其鉴之。
又诣
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之前(先赞后誓)。
赞曰。韦驮天将。菩萨化身。永护法佛誓弘深。宝杵
镇魔军。功德难论。祈祷赴凡忱。
誓曰(誓与前同)。」
【考證
三洲
长阿含经云。须弥山南。名阎浮
提。又云赡部。须弥山东。名弗于逮。又名弗菩提。
又名东胜神。须弥山西。名瞿耶尼。又名瞿陀尼。
又名西牛货。须弥山北。名北俱芦。又名郁单越。
四洲而曰三洲感应。何也。佛祖统纪云。北洲佛
不出生。故不闻佛法。既无佛法。则韦驮不往矣。
故止言三洲也。考经四方皆有佛。何言北洲无
佛法。曰。北洲无佛。只言娑婆世界耳。极言四方。
有无量四天下。故言有佛。
韦驮尊天
一百十七世。世世为童真。其所作
功德浩大。不能尽述。宝华琉璃光佛时成道。名
普眼菩萨。释迦如来会上成道。名童真菩萨。手
哉。自今巳后。若违初愿。不加精进者。是则欺诳
十方
如来。必受谴罚。若得往生。见
佛闻法。了證无生法忍。成就一切功德。而自利自足。
不普度法界众生者。亦同前誓。惟
佛昭明。尚其鉴之。
又诣
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之前(先赞后誓)。
赞曰。韦驮天将。菩萨化身。永护法佛誓弘深。宝杵
镇魔军。功德难论。祈祷赴凡忱。
誓曰(誓与前同)。」
【考證
三洲
长阿含经云。须弥山南。名阎浮
提。又云赡部。须弥山东。名弗于逮。又名弗菩提。
又名东胜神。须弥山西。名瞿耶尼。又名瞿陀尼。
又名西牛货。须弥山北。名北俱芦。又名郁单越。
四洲而曰三洲感应。何也。佛祖统纪云。北洲佛
不出生。故不闻佛法。既无佛法。则韦驮不往矣。
故止言三洲也。考经四方皆有佛。何言北洲无
佛法。曰。北洲无佛。只言娑婆世界耳。极言四方。
有无量四天下。故言有佛。
韦驮尊天
一百十七世。世世为童真。其所作
功德浩大。不能尽述。宝华琉璃光佛时成道。名
普眼菩萨。释迦如来会上成道。名童真菩萨。手
净土誓愿章¶ 第 566a 页 X61-0566.png
持金刚宝杵。重八万四千斤。发大誓愿。若金刚
宝杵坏。即破童真身。佛佛出世。拥护佛法。不见
僧尼之过。顶戴凤翅兜鍪。足穿黑履。身著黄金
锁甲○智论云。护世四天王。各有八将军。周四
天下。护助出家人。韦将军于三十二将中。最存
弘护。比丘道力微者。为魔所惑。韦将军恓惶奔
赴。应机剪除。】
净土资粮全集卷之三
宝杵坏。即破童真身。佛佛出世。拥护佛法。不见
僧尼之过。顶戴凤翅兜鍪。足穿黑履。身著黄金
锁甲○智论云。护世四天王。各有八将军。周四
天下。护助出家人。韦将军于三十二将中。最存
弘护。比丘道力微者。为魔所惑。韦将军恓惶奔
赴。应机剪除。】
净土资粮全集卷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