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第 1a 页 WYG0796-0627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数学卷二
婺源江永撰
岁实消长辨
(岁实消长前人多论之者勿庵先生大约主授时而亦疑其百年消长一分以乘距算其数骤
变殊觉不伦又谓今现行之岁实稍大于授时其为复长亦似有据因为高冲近冬至而岁馀
渐消过冬至而复渐长之说盖存此以俟后学之深思永别为之说谓平岁实本无消长而消
长之故在高冲之行与小轮之改两岁节气相距近高冲者岁实稍嬴近最高者稍朒犹定朔
数学卷二
婺源江永撰
岁实消长辨
(岁实消长前人多论之者勿庵先生大约主授时而亦疑其百年消长一分以乘距算其数骤
变殊觉不伦又谓今现行之岁实稍大于授时其为复长亦似有据因为高冲近冬至而岁馀
渐消过冬至而复渐长之说盖存此以俟后学之深思永别为之说谓平岁实本无消长而消
长之故在高冲之行与小轮之改两岁节气相距近高冲者岁实稍嬴近最高者稍朒犹定朔
卷二 第 1b 页 WYG0796-0627d.png
定望定弦之不能均惟逐节气算其时刻分秒而消长可勿论也管见如斯遂不能强同爰引
先生之言逐节疏论于下)
勿庵先生曰(历学答问)授时以万分为日故其岁实三百六
十五万二千四百二十五分其数自至元辛巳岁前天
正冬至积至次年壬午岁前天正冬至共得三百六十
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若逆推前一年亦是如此(如自
庚辰年十一月冬至逆推至己卯年十一月冬至亦是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此岁实
之数大统与授时并同
先生之言逐节疏论于下)
勿庵先生曰(历学答问)授时以万分为日故其岁实三百六
十五万二千四百二十五分其数自至元辛巳岁前天
正冬至积至次年壬午岁前天正冬至共得三百六十
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若逆推前一年亦是如此(如自
庚辰年十一月冬至逆推至己卯年十一月冬至亦是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此岁实
之数大统与授时并同
卷二 第 2a 页 WYG0796-0628a.png
永按岁实为历法大纲领得其真确之数为难四分
历以前无论已魏晋以后渐知一岁小馀不及四分
日之一随时测验一历必更一斗分不久即有差此
何以故盖步历者泥履端于始之义但以岁前冬至
距今年冬至计其小馀时刻并入大馀以为岁实不
知冬至距冬至所得者活汎之岁实而非经恒之岁
实也欲得经恒岁实宜于近春分时测之(元至元时当测定气
春分)今岁春分距来岁春分苟得真时刻则得真岁实
历以前无论已魏晋以后渐知一岁小馀不及四分
日之一随时测验一历必更一斗分不久即有差此
何以故盖步历者泥履端于始之义但以岁前冬至
距今年冬至计其小馀时刻并入大馀以为岁实不
知冬至距冬至所得者活汎之岁实而非经恒之岁
实也欲得经恒岁实宜于近春分时测之(元至元时当测定气
春分)今岁春分距来岁春分苟得真时刻则得真岁实
卷二 第 2b 页 WYG0796-0628b.png
又以前后远年测准之春分计其日时分秒均之各
岁则岁实之恒率确矣此何也太阳因有高卑而生
盈缩近数百年间春分则平行(当郭氏作历时定气春分之日正当平行
之处此以前以后虽有此亦甚微)故所得岁实为恒率得其恒乃可
以求其定犹之月必有平朔之策而后可求定朔也
郭太史改历自言创造简仪高表凭所测实数考正
者七事一曰冬至二曰岁馀其于岁实考之详矣其
求冬至也自丙子年立冬后依每日测到晷景逐日
岁则岁实之恒率确矣此何也太阳因有高卑而生
盈缩近数百年间春分则平行(当郭氏作历时定气春分之日正当平行
之处此以前以后虽有此亦甚微)故所得岁实为恒率得其恒乃可
以求其定犹之月必有平朔之策而后可求定朔也
郭太史改历自言创造简仪高表凭所测实数考正
者七事一曰冬至二曰岁馀其于岁实考之详矣其
求冬至也自丙子年立冬后依每日测到晷景逐日
卷二 第 3a 页 WYG0796-0628c.png
取对冬至前后日差同者为准得丁丑年冬至在戊
戌日夜半后八刻半又定戊寅冬至在癸卯日夜半
后三十三刻己卯冬至在戊申日夜半后五十七刻
庚辰冬至在癸丑日夜半后八十一刻辛巳冬至在
己未日夜半后六刻(从甲子日始五十五日零六刻气应五十五万零六百分为历
元)其求岁馀也自刘宋大明以来测景验气得冬至
时刻真数者有六用以相距各得其时合用岁馀考
验四年相符不差仍自宋大明壬寅年距至今八百
戌日夜半后八刻半又定戊寅冬至在癸卯日夜半
后三十三刻己卯冬至在戊申日夜半后五十七刻
庚辰冬至在癸丑日夜半后八十一刻辛巳冬至在
己未日夜半后六刻(从甲子日始五十五日零六刻气应五十五万零六百分为历
元)其求岁馀也自刘宋大明以来测景验气得冬至
时刻真数者有六用以相距各得其时合用岁馀考
验四年相符不差仍自宋大明壬寅年距至今八百
卷二 第 3b 页 WYG0796-0628d.png
一十九年每岁各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
五分减大明历一十一秒其二十五分为今历岁馀
合用之数愚以此二条考之即郭氏当年所定之岁
实已有微差稽之于史又多牴牾其可以是为消长
之准乎夫一岁小馀二十四刻二十五分积之四岁
正得九十七刻无馀无欠丁丑年冬至在戊戌日夜
半后八刻半则辛巳年冬至宜在己未夜半后五刻
半不应有六刻如以辛巳之六刻为确也则丁丑年
五分减大明历一十一秒其二十五分为今历岁馀
合用之数愚以此二条考之即郭氏当年所定之岁
实已有微差稽之于史又多牴牾其可以是为消长
之准乎夫一岁小馀二十四刻二十五分积之四岁
正得九十七刻无馀无欠丁丑年冬至在戊戌日夜
半后八刻半则辛巳年冬至宜在己未夜半后五刻
半不应有六刻如以辛巳之六刻为确也则丁丑年
卷二 第 4a 页 WYG0796-0629a.png
宜在九刻不应只有八刻半此四年既皆实测所得
则己亥半刻矣而云相符不差何也(丁丑年之八刻半虽约取整数
未必正是半刻然已有数十分矣其本法上考已往百年而长一刻四年所长甚微不应有半刻以下然
则当时冬至岁实刻下之小馀不止二十五分矣)又考刘宋孝武帝大明五
年辛丑祖冲之所测十月十日壬戌景长一丈七寸
七分半十一月二十五日丁未一丈八寸一分太二
十六日戊申一丈七寸五分强以壬戌戊申景相较
馀二分二釐半为实以丁未戊申景相较馀六分五
则己亥半刻矣而云相符不差何也(丁丑年之八刻半虽约取整数
未必正是半刻然已有数十分矣其本法上考已往百年而长一刻四年所长甚微不应有半刻以下然
则当时冬至岁实刻下之小馀不止二十五分矣)又考刘宋孝武帝大明五
年辛丑祖冲之所测十月十日壬戌景长一丈七寸
七分半十一月二十五日丁未一丈八寸一分太二
十六日戊申一丈七寸五分强以壬戌戊申景相较
馀二分二釐半为实以丁未戊申景相较馀六分五
卷二 第 4b 页 WYG0796-0629b.png
釐为法以法除实得三十四刻六十分以减距日四
千六百刻馀四千五百六十五刻四十分折取其日
(二千二百八十二刻七十分)加半日刻(午正测景故加半日)得二千三百三
十二刻七十分命壬戌算外得十一月三日乙酉夜
半后三十二刻七十分(刘宋都建康比元大都里差应后五十七分则大都此日
冬至三十二刻一十三分○按刘宋时太阳最高冲在冬至前几半宫则取冬至前后二十馀日之景折
取中数以求冬至仍有差详见冬至权度条)辰初三刻冬至(大都减半刻奇)大明
壬寅(辛丑年之十一月即壬寅岁之始)下距至元辛巳八百一十九
千六百刻馀四千五百六十五刻四十分折取其日
(二千二百八十二刻七十分)加半日刻(午正测景故加半日)得二千三百三
十二刻七十分命壬戌算外得十一月三日乙酉夜
半后三十二刻七十分(刘宋都建康比元大都里差应后五十七分则大都此日
冬至三十二刻一十三分○按刘宋时太阳最高冲在冬至前几半宫则取冬至前后二十馀日之景折
取中数以求冬至仍有差详见冬至权度条)辰初三刻冬至(大都减半刻奇)大明
壬寅(辛丑年之十一月即壬寅岁之始)下距至元辛巳八百一十九
卷二 第 5a 页 WYG0796-0629c.png
年以授时岁实积之凡二十九万九千一百三十三
日六十刻七十五分以乙酉辰初三刻距己未丑初
一刻凡二十九万九千一百三十三日九十二刻较
多三十三刻而云自大明壬寅距今每岁合得此数
何也(如郭氏百年长一之法以八百一十九总乘所长之数则壬寅冬至甲申日七十九刻太较当
时所测算者又先五十馀刻则失之愈达矣○详冬至权度)又云减大明历一十
一秒考祖冲之大明历纪法与周天一岁小馀二十
四刻二十八分一十四秒授时减去三分一十四秒
日六十刻七十五分以乙酉辰初三刻距己未丑初
一刻凡二十九万九千一百三十三日九十二刻较
多三十三刻而云自大明壬寅距今每岁合得此数
何也(如郭氏百年长一之法以八百一十九总乘所长之数则壬寅冬至甲申日七十九刻太较当
时所测算者又先五十馀刻则失之愈达矣○详冬至权度)又云减大明历一十
一秒考祖冲之大明历纪法与周天一岁小馀二十
四刻二十八分一十四秒授时减去三分一十四秒
卷二 第 5b 页 WYG0796-0629d.png
亦非一十一秒也(邢士登律历考谓金时赵知微重修大明历小馀二十四分三十六
秒实多授时一十一秒郭所减者赵历非祖历也其说是)然则授时
所定岁实犹是近似活泛之数而不可
以为恒欲定经恒之岁实则西历恒年表之恒率是
矣按表一岁小馀五小时三刻三分四十五秒(一日二十
四小时一小时四刻一刻十五分一分六十秒)以分通之三百四十八分有
奇以秒通之二万○九百二十五秒(一日八万六千四百秒)考
其实则回回历已如此回回历法一岁三百六十五
秒实多授时一十一秒郭所减者赵历非祖历也其说是)然则授时
所定岁实犹是近似活泛之数而不可
以为恒欲定经恒之岁实则西历恒年表之恒率是
矣按表一岁小馀五小时三刻三分四十五秒(一日二十
四小时一小时四刻一刻十五分一分六十秒)以分通之三百四十八分有
奇以秒通之二万○九百二十五秒(一日八万六千四百秒)考
其实则回回历已如此回回历法一岁三百六十五
卷二 第 6a 页 WYG0796-0630a.png
日岁有十二宫宫有闰日一百二十八年闰三十一
日然则一岁闰一百二十八分日之三十一正西法
之岁馀也(以一百二十八乘二万○九百二十五得二百六十七万八千四百以八万六千四
百除之得三十一是也)回回历以春分为岁首其岁馀由累测
春分得之欧逻巴历遂用之至今因之虽分下之四
十五秒未必无脁朒当亦甚微矣以此平率为准随
其时之最高冲与最高之行而进退焉冬至近高冲
则两岁冬至之距必多于平率(今时多一分弱)夏至近最高
日然则一岁闰一百二十八分日之三十一正西法
之岁馀也(以一百二十八乘二万○九百二十五得二百六十七万八千四百以八万六千四
百除之得三十一是也)回回历以春分为岁首其岁馀由累测
春分得之欧逻巴历遂用之至今因之虽分下之四
十五秒未必无脁朒当亦甚微矣以此平率为准随
其时之最高冲与最高之行而进退焉冬至近高冲
则两岁冬至之距必多于平率(今时多一分弱)夏至近最高
卷二 第 6b 页 WYG0796-0630b.png
则两岁夏至之距必少于平率(今时少一分弱犹之太阴当朔时入转两
朔相距之日时必多当望时近月孛两望相距之日时必少若朔时近月孛望时近入转两朔两望相距
反是)又古时太阳本轮均轮半径之差大于今日则加
减均数亦大而冬至岁实当更增至元辛巳间高冲
约与冬至同度则岁实尤大其小馀刻下之分约有
三十分而授时定为二十五分宜其自丁丑至辛巳
四年之间即有半刻之差而郭氏未之觉也(一年少五分四
年少二十分几于半刻之半矣丁丑年之八刻半本为约略之数半刻以下固难测算真的也○以西法
朔相距之日时必多当望时近月孛两望相距之日时必少若朔时近月孛望时近入转两朔两望相距
反是)又古时太阳本轮均轮半径之差大于今日则加
减均数亦大而冬至岁实当更增至元辛巳间高冲
约与冬至同度则岁实尤大其小馀刻下之分约有
三十分而授时定为二十五分宜其自丁丑至辛巳
四年之间即有半刻之差而郭氏未之觉也(一年少五分四
年少二十分几于半刻之半矣丁丑年之八刻半本为约略之数半刻以下固难测算真的也○以西法
卷二 第 7a 页 WYG0796-0630c.png
岁馀依授时万分日较之只有二十四刻二十一分八十七秒半少授时岁馀三分一十二秒半当时冬
至为盈初小轮半径差又大其多于平率必不止三分有奇者也)
然授时原有消长之法是其新意其法自辛巳元顺推
至一百年则岁实当消一分(依法推至洪武十四年辛巳满一百年其岁实消一
分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四分)若自辛巳元逆推至一百年则岁
实当长一分(依法推至宋孝宗淳熙八年辛丑满一百年岁实长一分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
刻二十六分)每相距增一百年则岁实消长各增一分以是
为上考下求之准大统诸法悉遵授时独不用消长之
至为盈初小轮半径差又大其多于平率必不止三分有奇者也)
然授时原有消长之法是其新意其法自辛巳元顺推
至一百年则岁实当消一分(依法推至洪武十四年辛巳满一百年其岁实消一
分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四分)若自辛巳元逆推至一百年则岁
实当长一分(依法推至宋孝宗淳熙八年辛丑满一百年岁实长一分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
刻二十六分)每相距增一百年则岁实消长各增一分以是
为上考下求之准大统诸法悉遵授时独不用消长之
卷二 第 7b 页 WYG0796-0630d.png
法上考下求总定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
分此其异也
永按冬至相距之岁实大于平率最高冲有行度而
小轮均数又有大小宜其岁实有消长分数然必当
时测定之岁实已真确又知其无可复加而后知将
来之渐消若授时岁馀刻下之二十五分尚非确数
其差分已见端于丁丑辛巳四年之间则辛巳以后
能必其果消乎郭太史历考正者七事创法者五事
分此其异也
永按冬至相距之岁实大于平率最高冲有行度而
小轮均数又有大小宜其岁实有消长分数然必当
时测定之岁实已真确又知其无可复加而后知将
来之渐消若授时岁馀刻下之二十五分尚非确数
其差分已见端于丁丑辛巳四年之间则辛巳以后
能必其果消乎郭太史历考正者七事创法者五事
卷二 第 8a 页 WYG0796-0631a.png
皆不数岁实消长盖未能真知所以消长之故但暗
用杨忠辅统天历为活法以推往古意谓下考将来
亦如是耳明大统历悉遵授时独不用消长之法当
时历官元统非有确见实测知其不当用消分也以
今观之犹幸大统不用消分冬至纵有先天尚未甚
远倘遽改二十五分为二十四分其先天不愈多乎
(当至元时刻下小馀约有三十分授时一岁少五分百年约先天五刻)
岁实即一年之日数自一年以至千百年共积若干是
用杨忠辅统天历为活法以推往古意谓下考将来
亦如是耳明大统历悉遵授时独不用消长之法当
时历官元统非有确见实测知其不当用消分也以
今观之犹幸大统不用消分冬至纵有先天尚未甚
远倘遽改二十五分为二十四分其先天不愈多乎
(当至元时刻下小馀约有三十分授时一岁少五分百年约先天五刻)
岁实即一年之日数自一年以至千百年共积若干是
卷二 第 8b 页 WYG0796-0631b.png
为积日亦谓之中积(上考下求皆距至元辛巳立算)假如今康熙庚午
岁相距四百零九算依授时法推得积日一十四万九
千三百八十四日零一刻八十九分(因距算四百以上岁实当消四分为
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一公以乘距算四百零九得如上数)大统不用消长则积
日为一十四万九千三百八十四日一十八刻二十五
分两法相差一十六刻三十六分(以命冬至日辰授时得癸卯日丑初三刻
大统得癸卯日卯初三刻)
永按凡天行盈缩进退必以渐无骤增骤减之理郭
岁相距四百零九算依授时法推得积日一十四万九
千三百八十四日零一刻八十九分(因距算四百以上岁实当消四分为
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一公以乘距算四百零九得如上数)大统不用消长则积
日为一十四万九千三百八十四日一十八刻二十五
分两法相差一十六刻三十六分(以命冬至日辰授时得癸卯日丑初三刻
大统得癸卯日卯初三刻)
永按凡天行盈缩进退必以渐无骤增骤减之理郭
卷二 第 9a 页 WYG0796-0631c.png
氏百年消长一分则是百年之内皆无所差至一百
零一年骤增减一分又越百年皆平差一分至二百
零一年又骤增一分岂有此数与法乎即如其法算
数百年后亦当逐节计其消分积而数之不当总计
当消之分而以距算总乘之也如大统历康熙庚午
冬至癸卯日卯初三刻查时宪书乃是巳初一刻(大统
先天一十四刻)授时大统用消分均之无当于天行其故何
哉当年所测岁实刻下小馀其数不真故也岁实已
零一年骤增减一分又越百年皆平差一分至二百
零一年又骤增一分岂有此数与法乎即如其法算
数百年后亦当逐节计其消分积而数之不当总计
当消之分而以距算总乘之也如大统历康熙庚午
冬至癸卯日卯初三刻查时宪书乃是巳初一刻(大统
先天一十四刻)授时大统用消分均之无当于天行其故何
哉当年所测岁实刻下小馀其数不真故也岁实已
卷二 第 9b 页 WYG0796-0631d.png
弱矣而又消之安得不先天乎使当改二十五分为
三十分由辛巳以后渐而消之或庶几耳曰至元岁
馀若果二十四刻三十分则上考当长乎消乎曰上
考亦消也盖至元时高冲与冬至同度小轮均数又
最大故冬至岁实为长极之时而上考下考皆当消
但消于三十分之内非消于二十五分之内也(今时高冲
在冬至后七八度小轮又渐小冬至岁馀以万分日计之约二十四刻二十八九分之间刘宋大明时高
冲在冬至前半宫以祖冲之纪法除其岁周当时岁实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八分一十四秒可
三十分由辛巳以后渐而消之或庶几耳曰至元岁
馀若果二十四刻三十分则上考当长乎消乎曰上
考亦消也盖至元时高冲与冬至同度小轮均数又
最大故冬至岁实为长极之时而上考下考皆当消
但消于三十分之内非消于二十五分之内也(今时高冲
在冬至后七八度小轮又渐小冬至岁馀以万分日计之约二十四刻二十八九分之间刘宋大明时高
冲在冬至前半宫以祖冲之纪法除其岁周当时岁实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八分一十四秒可
卷二 第 10a 页 WYG0796-0632a.png
见至元前后皆消于三十分之内其消甚迟约四百馀年始消一分盖小轮均数在初宫有若平差故也
至一宫以外则渐疾矣)若以春分平岁实相较则冬至岁实上
下数千年皆在长限之中而至元时尤为长之极必
俟高冲行至春分则冬至岁实始平(如今之春分)又数千
年高冲行至夏至最高行至冬至则冬至岁实始为
消之极耳(如今之夏至)然冬至岁实消则春分岁实长冬
至岁实消之极则夏至岁实又为长之极矣抑今日
本轮差小古时差大则消长中复有消长苟知此理
至一宫以外则渐疾矣)若以春分平岁实相较则冬至岁实上
下数千年皆在长限之中而至元时尤为长之极必
俟高冲行至春分则冬至岁实始平(如今之春分)又数千
年高冲行至夏至最高行至冬至则冬至岁实始为
消之极耳(如今之夏至)然冬至岁实消则春分岁实长冬
至岁实消之极则夏至岁实又为长之极矣抑今日
本轮差小古时差大则消长中复有消长苟知此理
卷二 第 10b 页 WYG0796-0632b.png
则后之治历者但随时测高冲之行与小轮之差以
算定气而岁实消长俱可勿论犹之太阴但实算定
朔定望定弦不必复计此月与彼月多于朔策几何
少于朔策几何也
又曰(历学疑问)问岁实既有一定之数授时何以有消长之
法曰此非授时新法而宋统天之法然亦非统天亿创
之法而合古今累代之法而为之者也
永按统天历宋宁宗时杨忠辅所造其岁实与授时
算定气而岁实消长俱可勿论犹之太阴但实算定
朔定望定弦不必复计此月与彼月多于朔策几何
少于朔策几何也
又曰(历学疑问)问岁实既有一定之数授时何以有消长之
法曰此非授时新法而宋统天之法然亦非统天亿创
之法而合古今累代之法而为之者也
永按统天历宋宁宗时杨忠辅所造其岁实与授时
卷二 第 11a 页 WYG0796-0632c.png
正同以斗分乘距差为躔差暗藏加减之法约百年
加减一分零六秒弱然行之未久鲍浣之造开禧历
臧元震造成天历皆增岁实改各率纷纷竟无定论
云
盖古历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岁之日亦
如之故四年而增一日其后渐觉后天皆以为斗分太
强因稍损之
永按古历四年而增一日其术甚疏虽古斗分宜多
加减一分零六秒弱然行之未久鲍浣之造开禧历
臧元震造成天历皆增岁实改各率纷纷竟无定论
云
盖古历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岁之日亦
如之故四年而增一日其后渐觉后天皆以为斗分太
强因稍损之
永按古历四年而增一日其术甚疏虽古斗分宜多
卷二 第 11b 页 WYG0796-0632d.png
亦百数十年即当后天一日何以自周迄汉久而后
觉曰周之历却失之先天僖公五年辛亥日南至昭
公二十年己丑日南至皆先天二三日历数百年以
有馀之岁实盈其所先之数乃适得其平(约在周秦间)厥
后犹执四分之术渐失之后天故久而后觉耳
自汉而晋而唐而宋每次改历必有所减以合当时实
测之数故用前代之历以顺推后代必至后天以斗分
强也(斗分即岁馀)若用后代之历据近测以逆溯往代亦必
觉曰周之历却失之先天僖公五年辛亥日南至昭
公二十年己丑日南至皆先天二三日历数百年以
有馀之岁实盈其所先之数乃适得其平(约在周秦间)厥
后犹执四分之术渐失之后天故久而后觉耳
自汉而晋而唐而宋每次改历必有所减以合当时实
测之数故用前代之历以顺推后代必至后天以斗分
强也(斗分即岁馀)若用后代之历据近测以逆溯往代亦必
卷二 第 12a 页 WYG0796-0633a.png
后天以斗分弱也
永按汉已前之冬至非实测先后天或至二三日后
汉末刘洪始觉其后天而改斗分东晋虞喜始立岁
差法后秦姜岌始知以月蚀冲检日宿度所在而刘
宋之初冬至犹后天三日大明时祖冲之始解于测
景以冬至前后二十馀日之景比对取中而定冬至
然后冬至日躔渐得其实犹不能尽合也故唐一行
谓麟德历已前实录所记乃依时历书之非候景所
永按汉已前之冬至非实测先后天或至二三日后
汉末刘洪始觉其后天而改斗分东晋虞喜始立岁
差法后秦姜岌始知以月蚀冲检日宿度所在而刘
宋之初冬至犹后天三日大明时祖冲之始解于测
景以冬至前后二十馀日之景比对取中而定冬至
然后冬至日躔渐得其实犹不能尽合也故唐一行
谓麟德历已前实录所记乃依时历书之非候景所
卷二 第 12b 页 WYG0796-0633b.png
得郭太史谓自大明历以来测景验气得冬至时刻
真数者有六然则实测之能合天者亦鲜矣
统天历见其然故为之法以通之于岁实平行之中加
一古多今少之率则于前代诸历不相乖戾而又不违
于今之实测此其用法之巧也然统天历藏其数于法
之中而未尝明言消长授时则明言之今遂以为授时
之法耳郭太史自述创法五端初未及此也
永按授时历实暗用统天之法者也其岁馀二十四
真数者有六然则实测之能合天者亦鲜矣
统天历见其然故为之法以通之于岁实平行之中加
一古多今少之率则于前代诸历不相乖戾而又不违
于今之实测此其用法之巧也然统天历藏其数于法
之中而未尝明言消长授时则明言之今遂以为授时
之法耳郭太史自述创法五端初未及此也
永按授时历实暗用统天之法者也其岁馀二十四
卷二 第 13a 页 WYG0796-0633c.png
刻二十五分与统天同而上推百年长一之法亦相
似故授时历议谓自鲁献公戊寅至至元辛巳冬至
日名共四十九事授时法合者三十九不合者十统
天不合者惟献公戊寅与授时异馀三十八与授时
同二历推冬至略相似也然而刘宋大明壬寅岁前
冬至乙酉夜半后三十二刻七十分则当时祖冲之
测景推算所得者纵有未确亦不甚远(当时所算约后天十六刻
详见冬至权度)依授时统天法皆推甲申日戌初初刻先天
似故授时历议谓自鲁献公戊寅至至元辛巳冬至
日名共四十九事授时法合者三十九不合者十统
天不合者惟献公戊寅与授时异馀三十八与授时
同二历推冬至略相似也然而刘宋大明壬寅岁前
冬至乙酉夜半后三十二刻七十分则当时祖冲之
测景推算所得者纵有未确亦不甚远(当时所算约后天十六刻
详见冬至权度)依授时统天法皆推甲申日戌初初刻先天
卷二 第 13b 页 WYG0796-0633d.png
甚多岂可谓大明非而授时统天是欤郭氏谓自大
明以来测景验气得冬至时刻真数者有六用以相
距既以大明壬寅之冬至为得真数之首矣及用法
推算即失此至乃谓日度失常其可乎以今观之一
由授时所定岁馀本未真一由长数当渐积不当总
计长分而以八百一十九距算总乘之也(统天距差乘差躔差
咸汎积失亦略同)
然则大统历何以不用消长曰此则元统之失也当时
明以来测景验气得冬至时刻真数者有六用以相
距既以大明壬寅之冬至为得真数之首矣及用法
推算即失此至乃谓日度失常其可乎以今观之一
由授时所定岁馀本未真一由长数当渐积不当总
计长分而以八百一十九距算总乘之也(统天距差乘差躔差
咸汎积失亦略同)
然则大统历何以不用消长曰此则元统之失也当时
卷二 第 14a 页 WYG0796-0634a.png
李德芳固已上疏争之矣然在洪武时去授时立法不
过百年所减不过一分积之不过一刻故虽不用消长
无甚差殊也崇祯历书谓元统得之测验窃不谓然何
也元统与德芳辨但言未变旧法不言测验有差又其
所著通轨虽便初学殊昧根宗间有更张辄违经旨(如月
食时差既内分等俱妄改背理)岂能于冬至加时先后一刻之间而测
得真数乎
永按明初李德芳与元统争岁实消长为历家一段
过百年所减不过一分积之不过一刻故虽不用消长
无甚差殊也崇祯历书谓元统得之测验窃不谓然何
也元统与德芳辨但言未变旧法不言测验有差又其
所著通轨虽便初学殊昧根宗间有更张辄违经旨(如月
食时差既内分等俱妄改背理)岂能于冬至加时先后一刻之间而测
得真数乎
永按明初李德芳与元统争岁实消长为历家一段
卷二 第 14b 页 WYG0796-0634b.png
公案关系有明二百馀年之历法邢士登恨元统不
用消分致万历间节气后天九刻有奇愚有以断之
据授时岁实上考固宜有长分矣然而授时之岁馀
本未确则所据以为长之端者亦未真既言每百年
长一分则当以渐而长乃总计长分以乘距算则又
无此算法观其推至大明壬寅巳违当时之实测又
何论春秋以前乎德芳所据者谓鲁献公十五年戊
寅天正甲寅冬至依授时法推得甲寅日夜子初三
用消分致万历间节气后天九刻有奇愚有以断之
据授时岁实上考固宜有长分矣然而授时之岁馀
本未确则所据以为长之端者亦未真既言每百年
长一分则当以渐而长乃总计长分以乘距算则又
无此算法观其推至大明壬寅巳违当时之实测又
何论春秋以前乎德芳所据者谓鲁献公十五年戊
寅天正甲寅冬至依授时法推得甲寅日夜子初三
卷二 第 15a 页 WYG0796-0634c.png
刻依大统法推得己未日午正三刻(己未史误作丁巳)相差
四日六时五刻当用至元辛巳为元及消长之法方
合天道夫鲁献公之年史有舛错本难凭信汉志谓
献公十五年甲寅冬至此自刘歆三统历逆推当年
冬至是甲寅耳岂有实测纪之信史哉而德芳以此
驳元统其无卓识可知矣然元统之不用消长也初
无实据但云上考下推不用消长以合天道又云天
道无端惟数可以推其机天道至妙因数可以明其
四日六时五刻当用至元辛巳为元及消长之法方
合天道夫鲁献公之年史有舛错本难凭信汉志谓
献公十五年甲寅冬至此自刘歆三统历逆推当年
冬至是甲寅耳岂有实测纪之信史哉而德芳以此
驳元统其无卓识可知矣然元统之不用消长也初
无实据但云上考下推不用消长以合天道又云天
道无端惟数可以推其机天道至妙因数可以明其
卷二 第 15b 页 WYG0796-0634d.png
理理因数显数从理出故理数可相倚而不可相违
夫既未尝实测而凭虚以言天道言理数宜其不能
服德芳也今日历学大明由后观之前此二百馀年
犹幸元统不用消分冬至加时先天尚未甚远盖授
时岁馀一岁约少五分自至元辛巳至洪武甲子一
百零三年固已先天五刻矣使大统减一分又越百
年二百年而更减之先天不愈多乎邢士登谓万历
间大统历后天九刻此非有所测验但据用消分与
夫既未尝实测而凭虚以言天道言理数宜其不能
服德芳也今日历学大明由后观之前此二百馀年
犹幸元统不用消分冬至加时先天尚未甚远盖授
时岁馀一岁约少五分自至元辛巳至洪武甲子一
百零三年固已先天五刻矣使大统减一分又越百
年二百年而更减之先天不愈多乎邢士登谓万历
间大统历后天九刻此非有所测验但据用消分与
卷二 第 16a 页 WYG0796-0635a.png
不用消分积算如此岂知明历皆失之先天乎观前
所举康熙庚午年时宪书癸卯日巳初一刻冬至依
大统算卯初三刻先天一十四刻若依授时算丑初
三刻则先天三十刻自辛酉溯戊辰五十馀年约减
二三刻则戊辰以前大统历率先天十一二刻若用
授时法先天遂至二十七八刻矣此岂可厚非大统
乎
然则消长必不可废乎曰上古则不可知矣若春秋之
所举康熙庚午年时宪书癸卯日巳初一刻冬至依
大统算卯初三刻先天一十四刻若依授时算丑初
三刻则先天三十刻自辛酉溯戊辰五十馀年约减
二三刻则戊辰以前大统历率先天十一二刻若用
授时法先天遂至二十七八刻矣此岂可厚非大统
乎
然则消长必不可废乎曰上古则不可知矣若春秋之
卷二 第 16b 页 WYG0796-0635b.png
日南至固可考据而唐宋诸家之实测有据者史册亦
具存也今以消长之法求之其数皆合若以大统法求
之则皆后天而于春秋且差三日矣安可废乎
永按春秋时历法最疏置闰或疏或密日食或不在
朔则步冬至违天可知僖公五年丙寅正月辛亥朔
日南至以今法推此年平冬至乙卯日巳时定冬至
在甲寅即令此时小轮均数大能使定气移前一日
半亦不过癸丑日之夜刻辛亥实先天二三日且定
具存也今以消长之法求之其数皆合若以大统法求
之则皆后天而于春秋且差三日矣安可废乎
永按春秋时历法最疏置闰或疏或密日食或不在
朔则步冬至违天可知僖公五年丙寅正月辛亥朔
日南至以今法推此年平冬至乙卯日巳时定冬至
在甲寅即令此时小轮均数大能使定气移前一日
半亦不过癸丑日之夜刻辛亥实先天二三日且定
卷二 第 17a 页 WYG0796-0635c.png
朔壬子亦非辛亥也昭公二十年己卯二月己丑日
南至以今法推此年平冬至壬辰定冬至辛卯当时
推己丑亦先天二日且己丑为此年正月朔安得为
二月也授时推僖五年冬至以岁馀长十九分乘距
算一千九百三十五加于中积得辛亥日寅初二刻
是以总长分数乘距算而非积渐而长亦因傅有辛
亥日南至之文强为此算以求合不知辛亥非实测
也(唐一行谓僖公登观台以望而书云物出于表晷天验非时史亿度愚谓传言书云未尝言测景)
南至以今法推此年平冬至壬辰定冬至辛卯当时
推己丑亦先天二日且己丑为此年正月朔安得为
二月也授时推僖五年冬至以岁馀长十九分乘距
算一千九百三十五加于中积得辛亥日寅初二刻
是以总长分数乘距算而非积渐而长亦因傅有辛
亥日南至之文强为此算以求合不知辛亥非实测
也(唐一行谓僖公登观台以望而书云物出于表晷天验非时史亿度愚谓传言书云未尝言测景)
卷二 第 17b 页 WYG0796-0635d.png
其推昭二十年冬至以十八乘距算一千八百零二
则不得己丑而得戊子日戌初三刻其先天愈甚矣
此二事一合一否皆不足为据且既能上合一千九
百馀年之冬至矣何以刘宋元嘉丙子十一月甲戌
景长而推癸酉大明辛丑十一月乙酉冬至(即壬寅天正冬
至)而推甲申此二事皆八百馀年反先天一日岂非
总分乘距算之法非法故失之乎
然则统天授时之法同乎曰亦不同也统天历逐年迭
则不得己丑而得戊子日戌初三刻其先天愈甚矣
此二事一合一否皆不足为据且既能上合一千九
百馀年之冬至矣何以刘宋元嘉丙子十一月甲戌
景长而推癸酉大明辛丑十一月乙酉冬至(即壬寅天正冬
至)而推甲申此二事皆八百馀年反先天一日岂非
总分乘距算之法非法故失之乎
然则统天授时之法同乎曰亦不同也统天历逐年迭
卷二 第 18a 页 WYG0796-0636a.png
差而授时消长之分以百年为限则授时之法又不如
统天矣
永按统天以距差乘躔差其失亦与授时等(由其根数未确)
夫必百年而消长一分未尝不是乃以乘距算其数骤
变殊觉不伦郑世子黄钟历法所以有所酌改也(假如康熙
辛酉年距元四百算故消四分而其先一年庚申距算三百九十九只消三分是庚申年岁馀二十四刻二十
二分而辛酉年岁馀二十四刻二十一分也以此所消之一分乘距算得四百分则辛酉岁前冬至忽早四刻
而次年又只平运以实数计之庚申年反只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刻二十二分辛酉年则又是三百六十五日
统天矣
永按统天以距差乘躔差其失亦与授时等(由其根数未确)
夫必百年而消长一分未尝不是乃以乘距算其数骤
变殊觉不伦郑世子黄钟历法所以有所酌改也(假如康熙
辛酉年距元四百算故消四分而其先一年庚申距算三百九十九只消三分是庚申年岁馀二十四刻二十
二分而辛酉年岁馀二十四刻二十一分也以此所消之一分乘距算得四百分则辛酉岁前冬至忽早四刻
而次年又只平运以实数计之庚申年反只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刻二十二分辛酉年则又是三百六十五日
卷二 第 18b 页 WYG0796-0636b.png
二十四刻二十一分其法舛矣)
永按授时之谬法勿庵先生亦既觉之矣抑不惟如
此而已年愈远则失愈甚如推至春秋时一千九百
年则岁馀二十四刻四十四分若一千九百零一年
岁馀增一分此一分乘距算一千九百零一前一岁
忽增一十九刻有奇则岁实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十
三刻有奇岂不甚可笑乎况又有远于此者乎
问岁实消长之法既通于古亦宜合于今乃今实测之
永按授时之谬法勿庵先生亦既觉之矣抑不惟如
此而已年愈远则失愈甚如推至春秋时一千九百
年则岁馀二十四刻四十四分若一千九百零一年
岁馀增一分此一分乘距算一千九百零一前一岁
忽增一十九刻有奇则岁实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十
三刻有奇岂不甚可笑乎况又有远于此者乎
问岁实消长之法既通于古亦宜合于今乃今实测之
卷二 第 19a 页 WYG0796-0636c.png
家又以为消极而长其说安在岂亦有所以然之故与
曰授时虽承统天之法而用消长但以推之旧历而合
耳初未尝深言其故也惟历书则为之说曰岁实渐消
者由日轮之毂渐近地心也余尝窃疑其说今具论之
夫西法以日天与地不同心疏盈缩加减之理其所谓
加减皆加减于天周三百六十度之中非有所增损于
其外也如最高则视行见小而有所减最卑则视行见
大而有所加加度则减时矣及其加减既周则其总数
曰授时虽承统天之法而用消长但以推之旧历而合
耳初未尝深言其故也惟历书则为之说曰岁实渐消
者由日轮之毂渐近地心也余尝窃疑其说今具论之
夫西法以日天与地不同心疏盈缩加减之理其所谓
加减皆加减于天周三百六十度之中非有所增损于
其外也如最高则视行见小而有所减最卑则视行见
大而有所加加度则减时矣及其加减既周则其总数
卷二 第 19b 页 WYG0796-0636d.png
适合平行略无馀欠也若果日轮之毂渐近地心不过
其加减之数渐平耳加之数渐平则减之数亦渐平其
为迟速相补而归于平行一也岂有日轮心远地心之
时则加之数多而减之数少日轮心近地心时则减之
数少而加之数多乎必不然矣
永按冬至相距之日时古今有多少不过汎岁实与
平岁实相差其相差又有舒疾之渐耳若今冬至有
平有定本不必言消长必欲言其消长则其故有二
其加减之数渐平耳加之数渐平则减之数亦渐平其
为迟速相补而归于平行一也岂有日轮心远地心之
时则加之数多而减之数少日轮心近地心时则减之
数少而加之数多乎必不然矣
永按冬至相距之日时古今有多少不过汎岁实与
平岁实相差其相差又有舒疾之渐耳若今冬至有
平有定本不必言消长必欲言其消长则其故有二
卷二 第 20a 页 WYG0796-0637a.png
一由高冲离冬至有远近一由日小轮古今有大小
也高冲自秋分行至冬至此三宫定冬至皆在平冬
至前自冬至行至春分此三宫定冬至皆在平冬至
后总此六宫上下约万年(以今时最高冲行约之)皆在长限以
其冬至汎岁实皆多于平岁实故也惟高冲正当秋
分春分此两岁岁实皆平(即西法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五秒
是也)离此则渐有差前三宫由平而渐增多是为长中
之长至高冲与冬至同度则定冬至与平冬至同日
也高冲自秋分行至冬至此三宫定冬至皆在平冬
至前自冬至行至春分此三宫定冬至皆在平冬至
后总此六宫上下约万年(以今时最高冲行约之)皆在长限以
其冬至汎岁实皆多于平岁实故也惟高冲正当秋
分春分此两岁岁实皆平(即西法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五秒
是也)离此则渐有差前三宫由平而渐增多是为长中
之长至高冲与冬至同度则定冬至与平冬至同日
卷二 第 20b 页 WYG0796-0637b.png
同时是为长之极当郭太史作历正其时也后三宫
由极多而渐减以至于平是为长中之消今时高冲
在冬至后八度其消尚未多也若高冲过春分而行
至夏至此三宫定冬至亦在平冬至后自夏至行至
秋分此三宫定冬至又在平冬至前总此六宫亦约
万年皆在消限以其冬至汎岁实皆少于平岁实故
也前三宫由平而渐减是为消中之消至高冲与夏
至同度则定冬至亦与平冬至同日同时是为消之
由极多而渐减以至于平是为长中之消今时高冲
在冬至后八度其消尚未多也若高冲过春分而行
至夏至此三宫定冬至亦在平冬至后自夏至行至
秋分此三宫定冬至又在平冬至前总此六宫亦约
万年皆在消限以其冬至汎岁实皆少于平岁实故
也前三宫由平而渐减是为消中之消至高冲与夏
至同度则定冬至亦与平冬至同日同时是为消之
卷二 第 21a 页 WYG0796-0637c.png
极后三宫由极少而渐增以至于平是为消中之长
此通高冲行一周天而总论其消长也然而太阳两
小轮半径三千五百八十四古多而今少多则小轮
稍大日躔加减均亦稍大少则小轮稍小加减均亦
稍小高冲之行一年一分一秒十微(西士后测)此一分一
秒十微若在均数稍大之中则度分变为时分之秒
数以加减于平时者必稍多若在均数稍小之中则
度分变为时分之秒数以加减于平时者必稍少(如崇
此通高冲行一周天而总论其消长也然而太阳两
小轮半径三千五百八十四古多而今少多则小轮
稍大日躔加减均亦稍大少则小轮稍小加减均亦
稍小高冲之行一年一分一秒十微(西士后测)此一分一
秒十微若在均数稍大之中则度分变为时分之秒
数以加减于平时者必稍多若在均数稍小之中则
度分变为时分之秒数以加减于平时者必稍少(如崇
卷二 第 21b 页 WYG0796-0637d.png
祯戊辰所立之加减差表初宫之初度十一宫之末度每一十分均数二十二秒高冲一年行一分一秒
十微约均数二秒有奇此二秒有奇变为时约五十七秒以加于平岁馀五小时三分四十五秒得五小
时四分四十二秒如小轮稍大则初度一十分之均不止二十二秒而一岁高冲之行不止得均二秒有
奇其变时亦不止五十七秒矣如小轮稍小则初度十分不及二十二秒高冲之行得均数不及二秒则
变时亦不及五十七秒矣此略举初度之均以为例其他可类推)古今小轮之大小
虽不可尽知以刘宋元嘉大明间屡年之实测算当
时之不同心差盖四千有奇(详冬至权度)则均数必稍强
至元授时历冬至盈初加分多于今日之加分则当
十微约均数二秒有奇此二秒有奇变为时约五十七秒以加于平岁馀五小时三分四十五秒得五小
时四分四十二秒如小轮稍大则初度一十分之均不止二十二秒而一岁高冲之行不止得均二秒有
奇其变时亦不止五十七秒矣如小轮稍小则初度十分不及二十二秒高冲之行得均数不及二秒则
变时亦不及五十七秒矣此略举初度之均以为例其他可类推)古今小轮之大小
虽不可尽知以刘宋元嘉大明间屡年之实测算当
时之不同心差盖四千有奇(详冬至权度)则均数必稍强
至元授时历冬至盈初加分多于今日之加分则当
卷二 第 22a 页 WYG0796-0638a.png
时小轮半径不止三千五百八十四自此以后至今
日小轮渐小均数亦渐小高冲行度所得之均数以
减度加时者亦稍弱焉此又因轮毂渐近地心而微
有消分也
又考日躔永表彼固原未有消长之说日躔历指言平
岁用授时消分定岁则用最高差及查恒年表之用则
又只用平率是其说未有所决也
永按历书非出一手故有不相应处其岁实平率出
日小轮渐小均数亦渐小高冲行度所得之均数以
减度加时者亦稍弱焉此又因轮毂渐近地心而微
有消分也
又考日躔永表彼固原未有消长之说日躔历指言平
岁用授时消分定岁则用最高差及查恒年表之用则
又只用平率是其说未有所决也
永按历书非出一手故有不相应处其岁实平率出
卷二 第 22b 页 WYG0796-0638b.png
回历回历得之实测春分此历书最紧要处惜未明
白剖析其日躔表说辨论从前言消长者之非则固
有定说矣但小馀微有不同耳(历书平岁实小馀五小时三刻三分四十
五秒以万分通之是二四二一八七五也今历象考成亦用之而日躔表说二四二一八八六四较多一
一四)
又历书言日轮渐近地心数千年后将合为一点若前
之渐消由于两心之渐近则今日之消极而长两心亦
将由近极而远数千年后又安能合为一点乎彼盖见
白剖析其日躔表说辨论从前言消长者之非则固
有定说矣但小馀微有不同耳(历书平岁实小馀五小时三刻三分四十
五秒以万分通之是二四二一八七五也今历象考成亦用之而日躔表说二四二一八八六四较多一
一四)
又历书言日轮渐近地心数千年后将合为一点若前
之渐消由于两心之渐近则今日之消极而长两心亦
将由近极而远数千年后又安能合为一点乎彼盖见
卷二 第 23a 页 WYG0796-0638c.png
授时消分有据而姑为此说非能极论夫消长之故者
也
永按七政皆有小轮独日之小轮有改变窃意久亦
必复岂有与地心合为一点之理自至元辛巳以后
正是长极而消非消极而长也曰今实测之冬至后
于授时之中积分明是长而以为消何也曰前已言
之矣授时岁馀刻下之分当有三十分而郭氏定为
二十五分也授时之岁实岂非出于实测然因其自
也
永按七政皆有小轮独日之小轮有改变窃意久亦
必复岂有与地心合为一点之理自至元辛巳以后
正是长极而消非消极而长也曰今实测之冬至后
于授时之中积分明是长而以为消何也曰前已言
之矣授时岁馀刻下之分当有三十分而郭氏定为
二十五分也授时之岁实岂非出于实测然因其自
卷二 第 23b 页 WYG0796-0638d.png
述丁丑辛巳四年冬至得其自相乖违之处因以知
至元时为长极而消之大界与日躔加减表十一宫
末度以前均数渐减之理固相符也
然则将何以求其故曰授时以前之渐消既徵之经史
而信矣而今现行历之岁实又稍大于授时其为复长
亦似有据窃考西历最高卑今定于二至后七度依永
年历每年行一分有奇则授时立法之时最高卑正与
二至同度而前此则在至前过此则在至后岂非高冲
至元时为长极而消之大界与日躔加减表十一宫
末度以前均数渐减之理固相符也
然则将何以求其故曰授时以前之渐消既徵之经史
而信矣而今现行历之岁实又稍大于授时其为复长
亦似有据窃考西历最高卑今定于二至后七度依永
年历每年行一分有奇则授时立法之时最高卑正与
二至同度而前此则在至前过此则在至后岂非高冲
卷二 第 24a 页 WYG0796-0639a.png
渐近冬至而岁馀渐消及其过冬至而东又复渐长乎
余观七政历于康熙庚申年移改最高半度弱而其年
岁实骤增一刻半强此亦一徵也存此以俟后之知历
者(己未年最高在夏至后六度三十九分庚申年最高在夏至后七度七分除本行外计新移二十七分己
未年冬至庚戌日亥正一刻四分庚申年冬至丙辰日寅正二刻二分实计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十三分
前后各年俱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或五分以较庚申年岁实骤增一刻九分)
永按岁实消长之故一由最高冲之有行度先生因
最高改移岁实骤增而悟及此犹云存之以俟知者
余观七政历于康熙庚申年移改最高半度弱而其年
岁实骤增一刻半强此亦一徵也存此以俟后之知历
者(己未年最高在夏至后六度三十九分庚申年最高在夏至后七度七分除本行外计新移二十七分己
未年冬至庚戌日亥正一刻四分庚申年冬至丙辰日寅正二刻二分实计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十三分
前后各年俱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四分或五分以较庚申年岁实骤增一刻九分)
永按岁实消长之故一由最高冲之有行度先生因
最高改移岁实骤增而悟及此犹云存之以俟知者
卷二 第 24b 页 WYG0796-0639b.png
亦欲后人由此致思也然其所言消长若与实算相
反何也日躔加减表初宫与十一宫同均而加减异
号至元辛巳以前高冲行未及冬至则用初宫之均
度分秒加度而减时辛巳以后高冲行已过冬至则
用十一宫之均度分秒减度而加时前减时则定冬
至在平冬至前后加时则定冬至在平冬至后初宫
之初度与十一宫之末度其均最大则一岁高冲之
行所得均数最多变为时以加减于平时者亦最多
反何也日躔加减表初宫与十一宫同均而加减异
号至元辛巳以前高冲行未及冬至则用初宫之均
度分秒加度而减时辛巳以后高冲行已过冬至则
用十一宫之均度分秒减度而加时前减时则定冬
至在平冬至前后加时则定冬至在平冬至后初宫
之初度与十一宫之末度其均最大则一岁高冲之
行所得均数最多变为时以加减于平时者亦最多
卷二 第 25a 页 WYG0796-0639c.png
故此处岁实极大皆最长之时也初宫若离初度稍
远则均渐少而变时以减平时者亦稍少岁实亦稍
减矣十一宫若离末度稍远则均渐少而变时以加
平时者亦稍少岁实亦稍减矣故高冲行渐近冬至
其均由少而多岁实正渐增以至于极也而此谓岁
馀渐消高冲已过冬至其均由多而少岁实则由极
多以渐减也而此谓复渐长岂非与实算相反乎盖
先生论消长不主平岁实为根耳
远则均渐少而变时以减平时者亦稍少岁实亦稍
减矣十一宫若离末度稍远则均渐少而变时以加
平时者亦稍少岁实亦稍减矣故高冲行渐近冬至
其均由少而多岁实正渐增以至于极也而此谓岁
馀渐消高冲已过冬至其均由多而少岁实则由极
多以渐减也而此谓复渐长岂非与实算相反乎盖
先生论消长不主平岁实为根耳
卷二 第 25b 页 WYG0796-0639d.png
王寅旭曰岁实消长其说不一谓由日轮之毂渐近地
心其数𣹰消者非也日轮渐近则两心差及所生均数
亦异以论定岁诚有损益若平岁岁实尚未及均数则
消长之源与两心差何与乎识者欲以黄赤极相距远
近求岁差朓朒与星岁相较为节气消长终始循环之
法夫距度既殊则分至诸限亦宜随易用求差数其理
始全然必有平岁之岁差而后有朓朒之岁差有一定
之岁实而后有消长之岁实以有定者纪其常以无定
心其数𣹰消者非也日轮渐近则两心差及所生均数
亦异以论定岁诚有损益若平岁岁实尚未及均数则
消长之源与两心差何与乎识者欲以黄赤极相距远
近求岁差朓朒与星岁相较为节气消长终始循环之
法夫距度既殊则分至诸限亦宜随易用求差数其理
始全然必有平岁之岁差而后有朓朒之岁差有一定
之岁实而后有消长之岁实以有定者纪其常以无定
卷二 第 26a 页 WYG0796-0640a.png
者通其变始可以永久而无弊
永按古今言岁实消长者皆从冬至岁实言之非论
平率岁实也因两心差及所生均数异而定气微有
损益是亦消长之一根不可谓其无与若黄赤极相
距远近求差数此说恐未然其言有平岁之岁差而
后有朓朒之岁差有一定之岁实而后有消长之岁
实此数言极中肯綮一定之岁实从春分测定之平
岁实是也苟知此则但言平冬至定冬至不必言消
永按古今言岁实消长者皆从冬至岁实言之非论
平率岁实也因两心差及所生均数异而定气微有
损益是亦消长之一根不可谓其无与若黄赤极相
距远近求差数此说恐未然其言有平岁之岁差而
后有朓朒之岁差有一定之岁实而后有消长之岁
实此数言极中肯綮一定之岁实从春分测定之平
岁实是也苟知此则但言平冬至定冬至不必言消
卷二 第 26b 页 WYG0796-0640b.png
长亦可矣
按寅旭此论是欲据黄赤之渐近以为岁实渐消之根
盖见西赤黄赤之纬古大今小今又觉稍嬴故断以为
消极复长之故然黄赤远近其差在纬岁实消长其差
在经似非一根又西测距纬复嬴者彼固自疑其前测
最小数之未真则亦难为确据愚则以中历岁实起冬
至而消极之时高冲与冬至同度高冲离至而岁实亦
增以经度求经差似较亲切愚与寅旭生同时而不相
按寅旭此论是欲据黄赤之渐近以为岁实渐消之根
盖见西赤黄赤之纬古大今小今又觉稍嬴故断以为
消极复长之故然黄赤远近其差在纬岁实消长其差
在经似非一根又西测距纬复嬴者彼固自疑其前测
最小数之未真则亦难为确据愚则以中历岁实起冬
至而消极之时高冲与冬至同度高冲离至而岁实亦
增以经度求经差似较亲切愚与寅旭生同时而不相
卷二 第 27a 页 WYG0796-0640c.png
闻及其卒也乃稍稍见其书今安得起斯人于九原而
相与极论以质所疑乎
永按先生经纬之辨最确而谓高冲与冬至同度为
消极之时永已论之于前
又曰(考最高行及岁馀)按日行盈缩细考之则春分距夏至夏
至距秋分虽皆缩历而其缩亦不同秋分距冬至冬至
距春分虽皆盈历而其盈亦不同又且年年不同细求
之则节节不同又细求之其日日不同矣其故何也盖
相与极论以质所疑乎
永按先生经纬之辨最确而谓高冲与冬至同度为
消极之时永已论之于前
又曰(考最高行及岁馀)按日行盈缩细考之则春分距夏至夏
至距秋分虽皆缩历而其缩亦不同秋分距冬至冬至
距春分虽皆盈历而其盈亦不同又且年年不同细求
之则节节不同又细求之其日日不同矣其故何也盖
卷二 第 27b 页 WYG0796-0640d.png
最高一点不在夏至而在其后数度又且年年移动此
太阳盈缩之根而岁实所以有消长也
永按以太阳盈缩之根推岁实所以有消长此先生
之定见定说也
按庚申年夏至至冬至一百八十三日十三刻六分辛
未年夏至至冬至一百八十三日十四刻九分十二年
中共长一刻○三分(中积只十一年)壬戌年冬至至次年夏至
一百八十二日九刻九分庚午年冬至至次年夏至一
太阳盈缩之根而岁实所以有消长也
永按以太阳盈缩之根推岁实所以有消长此先生
之定见定说也
按庚申年夏至至冬至一百八十三日十三刻六分辛
未年夏至至冬至一百八十三日十四刻九分十二年
中共长一刻○三分(中积只十一年)壬戌年冬至至次年夏至
一百八十二日九刻九分庚午年冬至至次年夏至一
卷二 第 28a 页 WYG0796-0641a.png
百八十二日八刻十分九年中共消十四分(中积共只八年)又
合计癸亥夏至至前半周一百八十二日九刻九分冬
至前半周一百八十三日十三刻十分相较一日○四
刻一分辛未夏至前半周一百八十二日八刻十分冬
至前半周一百八十三日十四刻九分相较一日○五
刻十四分八年中较数增一刻十三分
永按此以半年之气前后相较验最高之东移若以
两岁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及各节气两岁相距皆各
合计癸亥夏至至前半周一百八十二日九刻九分冬
至前半周一百八十三日十三刻十分相较一日○四
刻一分辛未夏至前半周一百八十二日八刻十分冬
至前半周一百八十三日十四刻九分相较一日○五
刻十四分八年中较数增一刻十三分
永按此以半年之气前后相较验最高之东移若以
两岁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及各节气两岁相距皆各
卷二 第 28b 页 WYG0796-0641b.png
有其岁实而冬至为最大夏至为最小春秋分为近
平叉越数十年而诸岁实亦微有不同矣前代只知
冬至岁实不知逐节气皆有岁实也
然二分之相距则无甚差何也盖最高移而东则夏至
后多占最高之度而减度加时之数益多故益长高冲
移而东则冬至后多占最卑之度而加度减时之数益
多故益消其近二至处皆为加减差最大之处故消长
之较已极也乃若二分与中距虽亦岁移而中距皆为
平叉越数十年而诸岁实亦微有不同矣前代只知
冬至岁实不知逐节气皆有岁实也
然二分之相距则无甚差何也盖最高移而东则夏至
后多占最高之度而减度加时之数益多故益长高冲
移而东则冬至后多占最卑之度而加度减时之数益
多故益消其近二至处皆为加减差最大之处故消长
之较已极也乃若二分与中距虽亦岁移而中距皆为
卷二 第 29a 页 WYG0796-0641c.png
平度不系加减其最高前后视行小之度固全在春分
后半周最高冲前后视行大之度亦全在春分后半周
毫无移动故无甚消长也
永按二分无甚差故欲得平岁实须于近二分时测
之若高冲行至春分则二分之距又最大而二至反
平矣
按授时消分为不易之法今复有长者何也西法最高
卑之点在两至后数度岁岁东移故虽冬至亦有加减
后半周最高冲前后视行大之度亦全在春分后半周
毫无移动故无甚消长也
永按二分无甚差故欲得平岁实须于近二分时测
之若高冲行至春分则二分之距又最大而二至反
平矣
按授时消分为不易之法今复有长者何也西法最高
卑之点在两至后数度岁岁东移故虽冬至亦有加减
卷二 第 29b 页 WYG0796-0641d.png
不得以恒为定也此是西法中一大节目其法自回回
历即有之然了凡先生颇采用回回法而不知此熊坛
石先生亲与西儒论历而亦不言及何也
永按最高卑之有行度诚西法中一大节目袁氏新
书不知有最高卑又何以能较论前代诸历之先后
天乎
又曰(历学疑问)袁了凡新书通回回之立成于大统可谓苦
心然竟削去高卑之算又直用大统之岁馀而弃授时
历即有之然了凡先生颇采用回回法而不知此熊坛
石先生亲与西儒论历而亦不言及何也
永按最高卑之有行度诚西法中一大节目袁氏新
书不知有最高卑又何以能较论前代诸历之先后
天乎
又曰(历学疑问)袁了凡新书通回回之立成于大统可谓苦
心然竟削去高卑之算又直用大统之岁馀而弃授时
卷二 第 30a 页 WYG0796-0642a.png
之消长将逆推数百年已不效况数千万年之久乎
永按袁书逆推数百年已不效诚然若弃授时之消
长则无足论授时本非不刋之法也今时历象考成
推步只有求天正冬至与求定冬至之法而不言消
长纷纷之论可定矣
永按袁书逆推数百年已不效诚然若弃授时之消
长则无足论授时本非不刋之法也今时历象考成
推步只有求天正冬至与求定冬至之法而不言消
长纷纷之论可定矣
卷二 第 30b 页 WYG0796-0642b.png
数学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