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157-A¶
1157-A¶ 第 491b 页

* No. 1157-A
净土决前引

温陵李卓吾曰。维摩大士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阿
弥陀佛极乐国土者。土之净也。念阿弥陀佛极乐国
土者。心之净也。念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便生阿弥陀
佛极乐国土者。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然则念佛者。
念此净土也。参禅者。参此净土也。果何以别乎。故念
佛者。必定往生净土矣。参禅者。亦岂能舍此净土。而
别有所往耶。若别有所往。是二土也。非净也。阿弥陀
佛极乐国土。不容如是也。参禅者。固不待往生矣。念
佛者。亦岂待有所往而后生耶。若必待有所往而后
生。则是此以念佛而往彼。彼以念我而来此。一来一
往。亦是二土也。非净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不容
如是也。故知阿弥陀佛净土。即自心净土。念佛参禅。
即所以自净其心。奉劝诸学者。无高视禅客。而轻目
净土也。故集诸上圣劝人修净土之语。而合之以为
净土决。
1157-A¶ 第 491c 页 X61-0491.png

* 净土决目次


* 自叙
* 天台智者净土十疑论
* 宋无为居士十疑论序
* 一心三观
* 寿禅师劝修净业
* 行脚求师
* 宗本答问
* 三大圣人现身劝修净土
* 经论指皈净土
* 祖师指皈西方
* 西方偈赞
* 西方五请
* 念佛八偈No. 1157
净土决

* 天台智者净土十疑论

* 宋无为居士杨杰净土十疑论序
1157-A¶ 第 492a 页 X61-0492.png

* 一心三观

温陵禅师曰。念佛法门。未可单约事相而修。佛具三
身。念存三观。以破三惑。则无生忍位方可入焉。念存
三观者。如一声佛。遂了此能念体空。所念无相。即念
存空观。所念之佛即报身。即心破见思惑也。虽能念
体空。所念无相。不妨能念分明所念显然。即念存假
观。所念之佛即应身。即心破尘沙惑也。正当能念所
念空时。即能念所念显然。正当能念所念显时。即是
能念所念寂然。空假互存。乃念存中观。所念之佛即
法身。即心破无明惑也。说则如是行人用心。惟一念
真。更无如斯之辨。

卓吾和尚曰。天台智者决疑十论。可谓往生净土
之津梁矣。后学又何疑乎。有宋杨无为居士为之
序。盖赞念佛者。必定往生。是亦一决疑也。温陵法
师。复为发明一心三观之旨。盖赞念佛者。必定见
佛。是又一决疑也。合而观之。而后知天台净土止
观之理。无非发明此一大乘。使学者知起念便生
净土。开口便见佛。不待往生之劳矣。又何往生之
疑。而不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乎。宋人欲学为古文
辞而不能。无为居士乃不学而自能之。其文辞高
妙。益以见念佛者无所往而不藉佛之力也。幸各
加意念佛可也。

* 寿禅师劝修净业(见万善同归集)

问。行道念佛。与坐念。功德如何。

答。譬如逆水张帆。
1157-A¶ 第 492b 页 X61-0492.png
犹云得往。更若张帆顺水。速疾可知。坐念一口。尚乃
八十亿劫罪消。行念功德。岂知其量。故劫云。

 行道五百遍
 念佛一千声
 事业常如此
 西方佛自成


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
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欣厌情生。何成平等。

答。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
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
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
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故知识心方生唯
心净土。著境秪堕所缘境中。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
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

群疑论。问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观众生如第五大。
何得取著有相。舍此生彼。

答。汝伹见说圆成实性
无相之教。破遍计所执毕竟空无之文。不信说依他
起性因缘之教。即是不信因果之人。说于诸法断灭
相者。故华严偈云。

 宁于无量劫
 具受一切苦
 终不远如来
 不睹自在力


问。心外无法。佛不去来。何有见佛及来迎之事。

答。
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
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般若三昧经云。如人梦见七
宝。亲属欢喜。觉巳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此喻
1157-A¶ 第 492c 页 X61-0492.png
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
两亡。

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阂。即无去来。
不妨普见。按诸经云。生安养者。缘强地胜。福备寿长。
莲华化生。佛亲迎接。便登菩提之位。生如来之家。处
跋致之门。受菩提之记。身具光明妙相。迹践宝树香
台。献供十方。宁神三昧。触耳常闻大乘之法。差肩皆
邻补处之人。念念虚玄。心心静虑。烦恼𦦨灭。爱欲泉
枯。尚无恶趣之名。岂有轮回之事。安国钞云。所言极
乐者。有二十四种乐。群疑论云。西方净土。有三十种
益。何乃爱河浪底。沈溺无忧。火宅燄中。焚烧不惧。且
未脱业身。终萦三障。既不爱莲台化质。应须胎藏禀
形。若受肉身。全身是苦。既沈三界。宁免轮回。故目连
所问经云。佛告目连。譬如万川长注。有浮草木。前不
顾后。后不顾前。都会大海。世间亦尔。虽有豪贵富乐
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秖由不信佛经。后世为人。
更深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是故我说无量寿佛
国土。易往易生。而人不能深信。反事九十六种邪道。
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

问。庞居士云。事上说佛国。此去十万里。大海渺无边。
动即黑风起。往者虽千万。达者无一二。忽遇本来人。
不在因缘里。如何通会。而證往生。

答。若提宗考本。
尚不说有佛有土。岂言达之不达乎。所以天真自具。
不涉因缘。匪动丝毫。常冥真体。若约事论。故非一等。
九品往生。上下俱达。或游化国。见佛应身。或生报土。
1157-A¶ 第 493a 页 X61-0493.png
睹佛真体。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经劫而方證小乘。
或利根钝根。或定意散意。或悟有迟速。根机不同。或
华开早晚。时限有异。今古具载。凡圣俱生。行相昭然。
明證目验。故释迦世尊。亲记文殊。当生阿弥陀佛土。
位登初地。大经云。弥勒菩萨问佛。未知此界有几许
不退菩萨。得生彼国。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千七亿
不退菩萨。皆得往生。智者大师一生修西方业。所行
福智二严。悉皆回向。临终合门人。唱起十六观名。乃
合掌赞云。四十八愿。庄严净土。香台宝树。易到无人。
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乃往生。况戒定慧薰修。行
道甚力。终不唐捐。称赞净土经云。十方恒河沙诸佛。
出广长舌相。遍覆大千。證得无生。岂虚搆哉。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好。谛了
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

答。九品经文。
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习观。
二专心。但念名号。回向发愿。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
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共因所成。五果所摄。若心净。
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
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是以离自心源。更无
别体。华严经云。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色。众生心净
故。得见清净刹。大集经云。欲净汝界。但净汝心。故知
一切归心。万法由我。欲得净界。但行净因。如水性趣
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

卓吾书寿禅师劝修后语曰。禅师自为馀杭小吏
1157-A¶ 第 493b 页 X61-0493.png
时。即巳勤修净业矣。以勤修故。爱惜一切生命而
不忍杀。此尚为尊佛教诫然也。乃以不忍杀故。遂
充之以至放生。又以放生故。遂充之以至买生放
生。又以买生放生故。复又充之以至于监守自盗。
买放生命。犯极刑亦甘之。夫始之以不忍杀。而极
之至于自杀。盖宁自杀以成就吾不忍杀之初心。
此所志矣。虽于理有所不宜。势有所不可。然观其
志。不可谓之不深信净业者矣。夫不杀者。特佛一
念耳。修行中一事耳。犹尚如此。馀可知也。如此而
修。则又何事之不可为。何功之不可就。何佛之不
可成。何阿弥陀之不可见乎。上品上生。阎君致礼。
固其宜矣。修净业者。元有折摄二门。释迦为折。弥
陀为摄。又有欣厌二门。唯厌此生。故唯恐舍之而
不得。唯欣彼生。故自然见佛而不疑。若愚者。谓其
不知厌恶此生不可也。谓其不知感激诸佛折摄
之恩。亦不可也。但以禅师之心观之。余尚为贪恋。
而不舍者耳。师生上品。余又不知何品矣。幸而止
有九品。设使却有百千万亿品。佘不将为百千万
亿品最下之佛乎。是可戒也。然则修净业者。断断
乎不可不以寿禅师为法。而以余李卓吾老子为
鉴。而自戒矣。抑余唯不能自戒。是以敬录劝修之
语。以时观省。仍奉事禅师。与天台智者于上方。庶
几虽不能比于二师之万一。或可比于阎君之朝
夕礼拜归依也。余又愿人人皆宜如阎君之敬礼
1157-A¶ 第 493c 页 X61-0493.png
设像焚香。于晨朝而读其书也。

按本传寿禅师者。丹阳人。初为馀杭县吏。亏欠库
钱几尽。有司鞠之。止是买放生用。罪当死。临刑颜
色愉愉。顾狱吏曰。我在世放活万万生命。今死去
径归西方。岂不乐哉。钱王闻而奇之。释其罪。遂为
僧。梦观音以甘露灌其口。住持永明寺。至九十八
岁。合掌坐化。󰢍于塔下。有僧每日绕塔礼拜。人问
其故。答曰。我抚州僧也。因病至阴司。见殿角有画
像一轴。阎王日来顶礼。余问主吏云。此杭州永明
寺寿禅师也。凡人死者。皆经此处。唯寿禅师不经
此。巳在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矣。王敬其人。故
图此供养。

* 行脚求师(见归元直指)

宗本问。弟子欲脱生死。不知依何法修。

禅师赞叹
曰。年纪幼而发心高。听吾所说。径路入行。但念阿弥
陀佛。

宗本曰。凡夫罪业多。云何一世念佛。便得往生
净土。

答。十六观经云。至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
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有人平生造五逆十恶。临终
十念阿弥陀佛。尚得往生。况一世斋戒念佛乎。

问。
阿弥陀佛何故有如是广大功德。广大行愿。

答。大
阿弥陀经云。我至成佛时。名声超十方。人天欣得闻。
俱来主我刹。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刹中。是则凡在三
界六道轮回之内者。无所不度可知矣。阿弥陀佛现
在西方极乐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无数天人。以
1157-A¶ 第 494a 页 X61-0494.png
至蜎飞蠕动之类。蜎飞者。谓微细飞虫也。蠕动者。谓
微细蛆虫也。若此者。佛尚化度。况于人乎。阿弥陀佛
又有愿云。若称我名。必生我国。若不尔者。誓不作佛。
是以广度众生。无有穷极。而人一念归依。遂生其国。
由此推之。念佛功德。实不可思议也。又云。若有众生。
欲生我国上品者。须用慈心不杀。爱护含灵。具诸戒
行。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谛理深明。供养三宝。孝敬双
亲。悲怜贫苦。教化有情。若能如是念佛者。决定上品
上生。直至成佛。其或力量未充。且自坚持斋戒。一心
念佛。若能念念无间。亦不在下品生矣。况此法门。不
拣贤愚。不择贵贱。不在贫富。不分男女。不问老幼。不
拘僧俗。不论久近。皆可以念佛。念佛轨则亦不拘。或
高声念。低声念。流水念。顶礼念。摄心念。参究念。劝想
念。轮珠念。行道念。住立念。静坐念。侧卧念。默念。明念。
千念。万念。皆同一念。唯要决定信心求生净土。果能
如是行持。何用别寻知识。可谓行船尽在把梢人。达
者同登安养国。

问。世间之人多说。家缘萦绊。世务
缠身。且待老来。然后念佛。

答。苦哉。苦哉。岂不见死
心禅师云。世间之人。财宝如山。妻妾满室。日夜欢乐。
他岂不要。长生在世。争柰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到
便行。不容迟滞。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鬼王。有何
面目。且据诸人眼里亲见。耳里亲闻。前街后巷。亲戚
眷属。朋友兄弟。强壮后生。死劫多少。岂不闻古人云。
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又云。自从早年
1157-A¶ 第 494b 页 X61-0494.png
索妻养子。经营家计。受尽千辛万苦。忽然三寸气断。
未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顺儿孙。斋得几僧。看得部经。
烧得陌纸。春三秋九。做得碗羹饭。哭得几声。犹是记
忆爷娘。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头未冷。作挞财
产。出卖田园。恣意作乐。以此较之。着甚么急。儿孙自
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复引古德云。冷笑富家
翁。营生忙似箭。囤内米生虫。库中钱烂贯。日里把秤
称。夜间点灯算。形骸如傀儡。莫教绳索断。

死心如此
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世业。待老来方念佛乎。当思
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石火电光。贬眼便过。趁此未老
无病之前。抖擞身心。拨弃尘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
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临命终时。好死
恶死。只要我之盘缠预辨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
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况此念佛法门。人皆可行。
譬如千年暗室。一灯照之。则为明矣。故虽杀马屠牛
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
切俗事。在官者不妨职业。在士者不妨修读。在商者
不妨贩卖。在农夫不妨耕种。在妇人不妨女工。在公
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
妨。或在晨昏礼念。或在忙里偷閒。或念千声百声。或
念三五百声。或念十声。唯要回向发愿。愿往西方诚
能如是。决定往生矣。

又曰。善男子。今将一法界之
法。付嘱于汝。十法界者。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
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罗法界。饿鬼法界。畜生
1157-A¶ 第 494c 页 X61-0494.png
法界。地狱法界。夫十法界者。一心具足。随造随受。据
你所作因还你。所作果。善行恶行。世间之因也。三界
六道。世间之果也。持戒念佛。出世间之因也。净土成
佛。出世间之果也。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念
佛第一。今有欲快乐人天而不修福。欲出离生死而
不念佛。是犹鸟无翼而欲飞。木无根而欲茂。奚可得
哉。要将念佛为正因。如今是因。临终是果。作恶而恶
境现前。念佛而佛果自至。岂不见华严经云。若人欲
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也。

* 宗本答问

或问。世间人别执公案。只期参禅悟道。不愿往生净
土何如。

答。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且如往
生录内。高僧传中。贤愚并生。今古皆尔。尽抛秽土。俱
趣净方。孕七宝池。舍胞胎苦。超凡人圣。得道證真。不
历三祗。便成佛道。岂非佛力难思也哉。故欲超生死
轮回。得涅槃乐者。无出往生法门矣。何以故。娑婆浊
境。众苦集而求道难成。净土乐邦。诸善聚而位登不
退。称名号者。诸佛护念而往生。发菩提者。弥陀光照
而增进。菩萨罗汉与其同俦。水鸟树林。悉皆念佛。耳
畔常闻妙法。心中顿绝贪嗔。快乐无穷。寿量何极。一
生彼土。便获阿惟。岂比人天道中触目多诸违顺。权
乘路上善根希有周圆。地前三贤尚未见道而失念。
舍利六住。犹遇恶缘而退心。故知三乘之士。历僧祇
劫。而功行无成。念佛之门。于弹指顷。而位阶不退。是
1157-A¶ 第 495a 页 X61-0495.png
以生净土者。有进无退。决定成佛。弥陀经云。极乐国
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者。不退转地
是也。嗟乎。初心信浅。非他力难以进修。我佛愿深。但
有缘悉皆摄受。诸仁者从上佛祖立教。开示念佛法
门。何况今之禅流。不信往生净土。凡修净土者。不碍
于参禅。何参禅者。乃薄净土而不修也。

或问。阿弥
陀佛有因地否。

宗本曰。阿弥陀佛因地。载于藏教
甚多云。我作佛时。说经行道。十倍于诸佛。不得是愿。
终不作佛。又云。称我名号。定生我国。不得是愿。终不
作佛。是以愿广缘强。感动世人。又不见大慈菩萨赞
佛偈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非伹菩萨称赞。十
方诸佛亦称赞之。

问。十方世界有无量人念佛焉。
能悉知其时尽皆接引。

答。日月是一小世界。光明
犹能普照万类。况佛之光明乎。不见弥陀经云。彼佛
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
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应知佛之光明。广大无比。
小乘罗汉。尚有三明六通。随类现化。况佛之神通妙
用乎。何则身常礼佛。佛则见之。天眼通故。口常念佛。
佛则闻之。天耳通故。心常忆佛。佛则知之。他心通故。
诸仁者。只要自巳。虔切修持。不须疑佛无能接引。

又问。既有如是功德。何必连声举念。譬如叫我名字。
不过一二三声足矣。

答。前不云乎。称我名号。定生
我国。以其愿也。观经云。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
劫生死重罪。况连声不断乎。弥陀经云。以称名故。诸
1157-A¶ 第 495b 页 X61-0495.png
罪消灭。势至圆通云。忆佛念佛。必定见佛。上至一心
不乱。专持名号。下至十念成功。往生净土。是也。

* 三大圣人现身劝修净土

唐洛阳罔极寺释慧日。中宗朝得度。日见义净三藏。
躬诣竺乾。遂生羡慕。誓游西域。始泛舶渡海。经三载。
乃达天竺。寻求梵本。访善知识。独影孤征。雪岭胡乡。
无所不到。既经多苦。深厌阎浮。乃叹曰。何国何方。有
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遍问天竺三藏学者。皆
赞净土。合于金口。其于速疾。是一生路。尽此报身。必
得往生。日闻巳顶受。渐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
北。有一大山。山有观音像。日遂七日叩头祈请。以断
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观音空中。现紫金色相。垂右
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唯有西方弥陀佛
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巳。见佛及我。自
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巳忽灭。日断食既困。闻
此加壮。及登岭东归。计行七十馀国。总一十八年。开
元七年。方达长安。进帝佛真容梵筴等。赐号慈悯三
藏主法师。

又唐大历二年。法照大师。栖止衡州云峰寺。勤修不
懈。唯以劝人念佛为急。一日僧堂粥钵内。两次现五
台胜境。胜境中复现有寺。寺有金榜。题云大圣竹林
寺。于是心怀渴仰。欲礼五台。四年八月十三日发行。
至五年四月五日。到五台县。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
光。六日。到佛光寺。其夜四更见一道光。从北山下来
1157-A¶ 第 495c 页 X61-0495.png
射照。照忙入堂内。问众云。此何祥也。有僧答言。此大
圣不思议光。常觉有缘照闻巳。即具威仪。寻光至寺。
寺东北五十里间。果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一石门。
见二青衣可年八九岁。颜貌端正。立于门首。一称善
财。二曰难陀。相见欢喜。问讯设礼。引照入门。向北行
五六里。见一金门楼至门。乃是一寺。寺前有金榜。题
曰大圣竹林寺。一如钵中所见者。方圆可二十里。一
百二十院。皆有宝塔。庄严其地。纯是黄金。流渠花树。
充满其内。照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
据狮子之座。说法之音历历可听。文殊左右菩萨万
馀。普贤亦有无数菩萨围绕。照至二菩萨前作礼。问
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法浩
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捷要。文殊报言。汝今念
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所以者何。我于过
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佛法。般
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
念佛是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照
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
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
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巳。二大圣各舒金手。摩照顶
为授记别。照闻巳。欢喜踊跃。礼谢而退。巳上二则。载
于有宋高僧传。俱在藏内富字函。

* 经论指归净土

大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
1157-A¶ 第 496a 页 X61-0496.png
不退菩萨。往生极乐国土。诸小行菩萨不可称计。又
不但我国为然。十方世界无量大菩萨众。尽念阿弥
陀佛。愿住阿弥陀佛国土。

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
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其人临命终时。即得往生
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释迦佛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
及诸佛所说。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
土。

十六观经云。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
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声乎。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
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大智度论云。佛是无上法王。诸大菩萨以为法臣。诸
臣所尊重者。唯佛法王也。有一菩萨。自念往昔谤般
若。堕恶道。受无量苦。复经无量劫来。虽修馀行。不能
得出苦海。后遇善知识。教念阿弥陀佛。即得灭除罪
障。超生净土。我今应当礼谢阿弥陀佛。何以彼。父母
亲友人天王等。不能度我出离苦海。唯阿弥陀佛愿
力摄受。是以得出若海。偈云。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
陀。即得为现身。故我皈命礼。又云。佛世一老人求出
家。舍利弗不许。佛观此人。曩劫采椎。为虎所逼。上树
失声念南无佛。有此微善。遇佛得度。获罗汉果。吁一
称其名。尚得解脱。况终身念佛乎。

莲宗宝鉴云。弥陀实众生之慈父。是以才称宝号。巳
1157-A¶ 第 496b 页 X61-0496.png
投种于莲胎。一发菩提。即标名于金地。浅信不持。大
愚大错。堪叹时逢末代。多有邪见迷流。贬净业为权
乘。嗤诵持为粗行。岂非耽溺火宅。自甘永劫之沈沦
乎。

净土境观要门云。夫净土法门者。乃末世众生出生
死之要路。截苦海之舟航。一生彼处。永无退转。以金
色身。飞行自在。无虎狼狮子蚊虻蚤虱之所逼恼。无
雷霆风雨寒热饥渴之所煎熬。莲华化生。寿命无量。
既无生老病死等苦。是为极乐世界。故我释迦如来。
欲令此土在迷众生出离众苦。开折伏之门。弥陀慈
父。示摄受之路。所以苦心丁宁。偏赞净土。普劝往生。
良由于此。安乐集云。能念阿弥陀佛。即断一切业障。
譬如有人用狮子筋为琴弦。其声一奏。一切馀弦悉
断。亦如有人取牛羊驴马诸乳。置一器中。若将狮子
乳一滴投之。一切诸乳悉化为水。若人于菩提心中。
能念阿弥陀佛。一切恶魔诸障。自然消灭。得生净土
矣。

大乘月藏经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修行道。未有
一得者。皆因五浊恶世杂学难成。唯有净土一门。可
通入路。当知自行难圆。他力易就。如劣士附轮王之
势。飞游四天。凡质假仙药之功。升腾三岛。实为易行
之道。疾得相应。慈旨丁宁。须铭饥骨。

宝王论云。浴大海者巳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
三昧。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
1157-A¶ 第 496c 页 X61-0496.png
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大品经云。若人散心念佛。亦得离苦。其福不尽。况定
意念佛也。上至一心不乱。下至十念成功。

华严经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
不闻佛名。

正法难闻品云。佛说世间人民。得闻阿弥陀佛名号。
若慈心喜悦。志意清净。毛发耸然。泪即出者。皆是累
世常行佛道。非凡人也。若不信佛语。不信念佛。不信
往生皆从恶道中来。馀殃未尽。愚痴不解。故为汝等
说此大法。令见阿弥陀佛及其国土。

护口经说。有一饿鬼。形状丑恶。身出猛𦦨。口出蛆虫。
脓血诸衰。臭秽远彻。举声号哭。东西驰走。是时满足
罗汉问曰。汝宿何罪。今受此苦。饿鬼答曰。吾往昔时。
曾作沙门。出一恶言。阻他信善。今遭此苦。尊者还阎
浮提。诫诸比丘。凡见人修毫发善事。只宜欢喜赞助。
勿令毁逆不成。吾堕恶类以来。数千万劫受苦。设使
脱得鬼形。复入地狱。尔时饿鬼说此语巳。号哭投地。
如大山崩。闻斯之说。实可寒心。此鬼出一恶言。尚遭
多劫之苦。何可障人拜佛念佛哉。

金刚科仪云。野狐尚听百丈法。螺蛳犹护金刚经。十
千游鱼。闻佛号化为天子。五百蝙蝠。听法音总作圣
贤。蟒闻忏以生天。龙听法而悟道。彼物尚能领悟。况
人可不回心念佛。

莲宗宝鉴云。昔我法藏发弘誓。启极乐之玄途。故佛
1157-A¶ 第 497a 页 X61-0497.png
世尊指西方。示韦提之妙域。是乃广长舌覆而同赞。
诸馀经尽而独留。盖以利生之喜舍心增。应化之慈
悲量大。教分九品。乃别开方便之门。观明一心。实径
直还源之路。圣尼际会。如久客归于家乡。感应道交。
似稚子投于慈母。况复慈光愿摄。佛力难思。顺水乘
船。不劳自力。推门落臼。岂有他哉。有愿必迎。无机不
被。鹦鹉频伽。尚有法音演唱。蜎飞蠕动。悉蒙教化恩
慈。圣境非虚。佛言不妄。何乃甘心伏意。幸祸乐灾。却
诽清净之邦。贪恋烦恼之世。焦蛾烂茧。自处馀殃。笼
鸟鼎鱼。翻称快乐。皆由善力微而业力胜。信根少而
罪根多。是以三界茫茫。四生扰扰。尽贪生而兀兀。悉
逐业以悠悠。匪夙生之有幸。岂得遇于斯因。击鼓开
囹圄之门。宜应速出。逢舟济沈沦。之难。讵可迟疑。普
皆如说奉行。尽心顶礼信受。问曰。既言信受。未知信
何法门。答曰。信凭经中佛说。念佛定生净土。信念佛
定灭诸罪。信念佛定得佛护。信念佛临终定得佛来
接引。信念佛往生定得不退地。信念佛生净土。定不
堕三恶道。今时人。信持戒而不信念佛。信奉佛而不
信往生净土。是皆自失其大利也。故欲到西方。要由
深信。君看净土恒沙佛。尽是当年正信人。

* 祖师指归西方

问。六祖言。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
念佛。求生何国。

答。六祖只说僧俗。喻于东西。何曾
说无佛国。不见坛经云。在家能行。如东方人无罪。出
1157-A¶ 第 497b 页 X61-0497.png
家不修。如西方人有愆。今人不穷古教。强要狐言鸟
语。古德云。若人排毁净土。不信往生者。当受拔舌之
苦。如何后学。反行魔说。既不能自修。又障他人修。哀
哉。

李卓吾曰。六祖破人念佛。求生西方者。恐人执相
求佛。而不见自性也。金刚经所谓。若以色见我。以
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也。又曰。一
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也。夫人若不见自性。而但
以音声为我。执有相为佛。则亦奚止十万八千里
哉。六祖大师之破也。宜也。然苟见佛性矣。则我之
音声。与夫妄幻虚假之梦幻。泡影露电。又曷尝一
刻之不有哉。虽谓实有西方亦可也。

天如和尚云。多见今之参禅者。不究如来之了义。不
知达磨之玄机。空腹高心。习为狂妄。见修净土之人。
则笑之曰。彼学愚夫愚妇之所为。何其鄙哉。予尝谓
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此等
之人。非特自迷正道。反成谤法之业。

灵芝法师云。博地凡夫。业惑缠缚。流转五道。百千万
劫受诸苦恼。忽闻净土。志愿求生。一日称名。即超彼
国。可谓万劫难逢。千生一遇。若人肯念阿弥陀佛。超
过一切善根。纵然能行施戒禅诵。亦不如念佛功德。

孤山法师云。夫求生净土者。是假他力。弥陀愿摄。释
迦劝赞。诸佛护念。三者备矣。苟有信心。往生极易。如
1157-A¶ 第 497c 页 X61-0497.png
渡大海。既得巨航。仍有良导。加以顺风。必能速到彼
岸矣。若其不肯登舟。迟疑险道者。谁之过欤。

杨提刑云。有佛释迦。是大导师。指清净土是安乐国。
阿弥陀佛是净土师。尔诸众生。若生彼土。则无诸苦。
不闻知者。固可哀怜。亦有善士。发三种心。不求生者。
尤可嗟惜。一曰。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足生也。二曰。
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极乐圣域。我辈凡
夫不能生也。夫行海无量。普贤愿见弥陀。佛国虽空。
维摩常修净土。十方如来。有广舌之赞。十方菩萨。有
同往之心。试自忖量。孰与诸圣。谓不足生者。何其自
欺哉。至如龙树。祖师也。楞伽经有预记之文。天亲。教
宗也。无量论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赞。首称十胜。智者
析理。明辨十疑。彼皆上哲。精进往生。谓不必生者。何
其自慢哉。火车可灭。舟石不沈。现华报者。莫甚于张
󳯔。十念而超胜处。入地狱者。莫速于雄俊。再苏而證
妙因。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谓不能生者。何其自弃哉
中峰祖师云。娑婆苦。娑婆苦。娑婆之苦谁能数。世人
反以苦为乐。甘住其中多失所。臭皮袋里出头来。长
养无明病成蛊。蓦然三寸气消亡。化作寒灰埋下土。
五趣迁流不暂停。百劫千生受凄楚。诸仁者。何如急
早念弥陀。舍此娑婆苦。西方乐。西方乐。西方之乐谁
能觉。人民国土总殊胜。了无寒暑并三恶。莲华胎里
出头来。时听法音与天乐。琉璃地莹绝纤尘。金银珠
宝成楼阁。化衣化食自然荣。寿命无量难筹度。诸仁
1157-A¶ 第 498a 页 X61-0498.png
者。何如及早念弥陀。取彼西方乐。

古音禅师云。一句阿弥陀佛。宗门头则公案。譬如骑
马拄杖。把稳生涯一段。不拘四众人等。持之悉有应
验。现生长福消灾。报满永除罪难。若人立地受持。无
不随心满愿。幸生中土为人。如上宝山一遍。切莫空
去空回。所务急宜早办。阎王不贵金珠。唯重弥陀一
卷。一生富贵如云。百岁光阴若电。知音切莫迟延。急
早作个转变。佛为苦海舟航。劝君早渡彼岸。行住坐
卧之中。一句弥陀莫断。须信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
念。若能念念不空。管取念成一片。当念认得念人。弥
陀与我同现。便入念佛三昧。亲證极乐内院。莲胎标
的姓名。极功之者自见。亲见弥陀授记。便同菩萨作
伴。直至无上菩提。永劫随心散诞。依得此道归来。决
定成佛不欠。

白乐天颂云。

「 予年七十一
 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
 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
 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
 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
 不离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
 多却阿弥陀
 达又怎么生
 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
 同念阿弥陀
 要脱轮回苦
 须念阿弥陀」


百丈智海禅师。是江西马祖的子。天下丛林。依他建
立。天下清规。依他举行。看他为病僧念诵之规云。集
众同声。举扬一偈。称赞阿弥陀佛。复同声称念南无
1157-A¶ 第 498b 页 X61-0498.png
阿弥陀佛。或百声或千声。回向伏愿云。诸缘未尽。早
遂轻安。大命难逃。径登安养。又看他津送亡僧。念诵
回向。伏愿云。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华。佛
受一生之记。至于茶毗之际。但令维那引声高唱南
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是十唱。而
大众十和。总名之曰十念也。唱毕复回向云云。以上
称扬十念。资助往生。非净土之指归乎。自百丈来。凡
津送亡僧。皆依此法。然则所谓合五家之宗派。尽天
下之禅僧。无有一人不归净土者矣。

慈照宗主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
虚。夫愿者乐也。欲也。欲生西方净土。乐见阿弥陀佛。
必须发愿。方得往生。华严经云。不发大愿。魔所摄持。
一切佛事。从大愿起。欲成无上道。故须得愿波罗蜜。
所以普贤广无边愿海。弥陀有六八愿门。是知十方
诸佛。上古先贤。皆因愿力。成就菩提。

智度论第八卷
问曰。诸菩萨行业清净。自得胜报。何必要立誓愿。然
后得之。答。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道御。能有所成。
如佛所说。若人闻说生天之乐。心当愿乐。修生天福。
命终之后。各生其中。此皆愿力之所致也。华严行愿
品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
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乃至象马
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
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
世界。故云。法门广大。无愿不从。

备观今时信心归投
1157-A¶ 第 498c 页 X61-0498.png
佛会者。或为病苦而发心。或为报亲而举意。或为保
扶家宅。或为怖罪持斋。虽有信心。而无行愿。虽云念
佛。不达本根。凡修善缘。皆为了还心愿。罕有为自巳
生死。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者。往往香烛道场。祝愿回
向之辞。皆是表献神明。消灾延寿而巳。故与经忏本
意相违。临终所以不得往生。由无行愿故也。

又有一
等痴人。投佛受戒。乃于三宝前。焚香誓愿云。我若破
戒。甘当恶病缠身。永堕地狱。或言左眼出血。右眼出
脓。自肯自甘。自愿受报。殊不知佛祖兴慈运悲。何尝
教人如此。皆是邪师过谬。错将罚咒。以为发愿。何惑
之甚哉。予尝悯念。劝令同发正愿。求生净土。愿同作
佛。若彼妄认四大为我身。六尘为实有。未尝暂省回
光。斋戒念佛。从生至老。唯忧家缘不办。财不称心。虽
曰积善奉佛。礼拜烧香。只愿富贵荣华。长生不死。才
做此小好事。便有伏愿数般。要保谷米盈仓。蚕丝倍
万。子孙光显。牛马孳生。才一不如意。便怨佛不保全。
日日财喜增添。始道天龙感应。如此贪谋。尽属愚痴。
今日有缘。得逢佛法。当须究本。愿舍娑婆。愿生净土。
亦如久客在于他乡。今日思欲归于故里。不见忏中
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
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是也。

慈照宗主偈曰。

「 万法从心生
 万法从心灭
 我佛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
 持戒无信愿
 唯得人天福
1157-A¶ 第 499a 页 X61-0499.png
 福尽受轮回
 展转难出离
 看经无慧眼
 不识佛深意
 后世得聪明
 乱心难出离
 不如念佛好
 回向生乐国
 释迦金口说
 弥陀亲摄受
 诸佛皆护念
 诸天善护持
 譬如贫家女
 腹孕转轮王
 诸天常爱护
 贫女自不知
 腹中有贵子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忆佛常念佛
 不久当成佛
 诸佛善护持
 其人自不知
 我当生净土
 劫要来后世
 再得生人中
 譬如贫人家
 地内有伏藏
 藏神常守护
 不令其有失
 贫人自不知
 家内有宝藏
 逐日趁客作
 求衣食自济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人
 具足如来藏
 自说我无分
 反要生人中
 譬如病人家
 自有真妙药
 不知妙药性
 不能自治病
 每日床枕边
 痛苦受无量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心
 能灭贪嗔病
 能为大医王
 能为大宝藏
 利济一切人
 能为大法王
 覆护一切众
 将为是凡夫
 不得生净土
 且自持斋戒
 后世愿为人
 展转更修行
 方可生彼国
 多见修行人
 常作如是说
 不称弥陀愿
 不念净土经
 邪见障覆心
 毕竟难出离
 非是他人障
 皆是自障心
 今世不得生
 一蹉是百蹉
 劝汝修行人
1157-A¶ 第 499b 页 X61-0499.png
 信我如来说
 佛无不实语
 因风吹于火
 用力不消多
 幸有念佛心
 回愿超三界」


或问永明寿禅师曰。但见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系
念彼佛。求生他方。

答。真修行人。应自审察。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诸仁者。当观自巳行解。实得见性悟道。受
如来记。绍祖师位。能如马鸣龙树否。得无碍辩才。證
法华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说皆通。行解兼修。能
如忠国师否。此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劝往生。盖是
自利利他。岂肯误人自误。况大雄赞叹。金口丁宁。希
从昔贤。盖禀佛敕。定不谬误世。四料拣云。有禅无净
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
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问悟。有禅有净
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
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既不明佛
理。又不愿往生。永劫沈沦。何由出离。诸仁者欲超生
死速證菩提。于此四种。择善行之。

长芦赜禅师劝人曰。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
诸乐。故名极乐。今以娑婆。对而比之。此则血肉形躯。
有生皆苦。彼则莲华化生。无生苦也。此则时序代谢。
衰老日侵。彼则寒暑不迁。无老苦也。此则四大难调。
多生病患。彼则化体香洁。无病苦也。此则七十者希。
无常迅速。彼则寿命无量。无死苦也。此则亲情爱恋。
有爱必离彼。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苦也。此则仇敌
冤雠。有冤必会。彼则上善聚会。无冤憎会苦也。此则
1157-A¶ 第 499c 页 X61-0499.png
困苦饥寒。贪求不足。彼皆衣食珍宝。受用现成。此或
丑秽形骸。根多缺漏。彼则端严相貌。体有光明。此则
轮转生死。彼则永證无生。此则丘陵坑坎。荆棘为林。
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彼则黄金为地。宝树参天。楼耸
七珍。花敷四色。此则双林巳灭。龙华未来。彼则阿弥
陀佛。现在说法。此则观音势至。徒仰嘉名。彼则与二
上人。亲为胜友。此则群魔外道。恼乱正修。彼则佛化
一统。魔外绝纵。此则媚色妖淫。迷惑行者。彼则正报
清净。实无女人。此则恶兽魑魅。交扇邪声。彼则水鸟
树林。咸宣妙法。二土较量。境缘回别。而乐邦之胜。其
数无穷。是以了义大乘。无不指归净土。前贤后圣。自
他皆愿往生。呜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失人身。万
劫难复。故率大海众。各念阿弥陀佛。回向同缘。愿生
彼国。操船顺水。既加橹棹。则十万程途。不劳自至也。

元祐四年冬。宗赜夜梦一男子。乌巾白衣。可三十
许。风貌清美。举措贤雅。揖谓宗赜曰。欲入公弥陀
会。告书一名。宗赜乃取莲华胜会录。秉笔问曰。公
何名。曰普慧。宗赜书巳。白衣者又云。家兄亦告上
名。宗赜问曰。令兄何名。曰普贤。言讫遂隐。宗赜觉
而询诸耆宿。皆云。华严离世间品。有二大菩萨名。
宗赜以为佛子行佛事。助佛扬化。必有贤圣幽赞。
然则预此会者。岂小缘哉。

龙舒王居士劝人曰。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
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尚欲往生。我何人哉。略
1157-A¶ 第 500a 页 X61-0500.png
举数条以为證。青草堂后身曾鲁公。哲老后身多忧
苦。古老后身耽富贵。法华尼后身作官妓。皆是不信
西方。展转轮回受苦。或曰。参禅固难见性。学仙何如。
答不修净土而欲学仙。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
必得之珷玞。岂不惑哉。按楞严有十种仙。皆寿千万
岁。数尽复入轮回。世人学仙者。万不得一。纵使得之。
又不免轮回。为著于形神而不能舍去也。且形神者。
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
似守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近自
数百年来。得仙者唯钟离吕公。岂不闻洞宾飞剑斩
黄龙。却被黄龙降伏。及见黄龙禅师。方悟真性了道。
遂说一偈云。弃却瓢囊击碎琴。如今不恋永中金。自
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又不闻后魏昙鸾
法师。初自陶隐居得仙经十卷。鸾欣然自得。以为神
仙必可致。后遇僧菩提留支问云。佛道有长生乎。能
却老为不死乎。支云。长生不死。吾佛道也。遂以十六
观经与之云。汝可诵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
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有劫石焉。
有河沙焉。沙石之数有限。寿量之数无穷。此吾金仙
氏之长生也。鸾深信之。遂焚仙经。而专修观经。虽寒
暑之变。疾病之来。亦不懈怠。魏王怜其志尚。号为神
鸾。一日告弟子云。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九品净业。
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念阿弥陀佛。鸾西向闭
目。叩头而亡。是时僧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从西而
1157-A¶ 第 500b 页 X61-0500.png
来。由此观之。净土法门。最为捷径。况神仙者。有所得。
则秘而不传。以谓泄天机而有罪。佛法门。唯恐传之
不广。直欲度尽众生而后巳。是其慈悲广大。非神仙
之可比明矣。

丞相郑清之劝人曰。今之学佛者。不过禅教律。究竟
圆顿莫如禅。非利根上器。神领意解者。未免堕顽空
之失。研究三乘莫如教。非得鱼忘筌因指见月者。未
免钻故纸之病。护善遮恶莫如律。非身心清净表里
一如者。未免自缠缚之苦。论其所入。则禅教律要其
所归。则戒定慧。若不由禅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
净土之一门乎。

龙舒曰。华严经云。人生有二。天人随人。一名同生。二
名同名。天人常见人。人不见天人。此二天人。岂非善
恶二部童子之徒欤。人之举意发言动步。常念此二
天人。见人而能无愧。如此修净土。则必上品上生。或
曰。一人尚有二天人。何天人之多也。曰。一月普现一
切水。岂必月之多哉。

龙舒曰。有修桥人。有毁桥人。此天堂地狱之小因也。
有坐轿人。有荷轿人。此天堂地狱之小果也。触类长
之。以修净土上品往生复何疑哉。

又曰。昼必有夜。必为夜备。暑必有寒。必为寒备。存必
有去。必为去备。何谓夜备灯烛床蓐。何谓寒备。衾裘
炭薪。何谓去备福慧净土。

又曰。予遍览藏经。却无阴府寄库之说。奉劝世人。以
1157-A¶ 第 500c 页 X61-0500.png
寄库所费之资。请僧为西方之供。一心西方则必得
往生。若不为净土功德。而为阴府寄库。则是志在阴
府。死必入阴府矣。譬如有人。不为君子之行。以交结
贤人。君子乃寄钱于司理院。狱子处待其下狱。则用
钱免罪。岂不谬哉。昔张善和一生杀牛。临终自见地
狱相现。遇僧教令念阿弥陀佛。念未十声。见佛接引。
往生净土。又有一妇人。常念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
树香。果树香。乘此四句之功。亦得往生净土。况诵全
部而不生乎。昙翼法师前身为雉。听得僧人。通法华
经。便得转生。为僧成道。况人诵经念佛而不见佛乎。
又有一鹦鹉二鸲鹆。念阿弥陀佛。尚得往生净土。况
人念佛而不生乎。

又曰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
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
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
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先须备雨具。
骤雨忽至。则无淋漓狼狈之患。先备雨具者。修净土
之谓也。骤雨忽至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无淋漓狼狈
之患者。不至沈沦恶趣受诸苦恼之谓也。且先觅安
下处。不妨自巳干事。先备雨具。不妨自巳远行。先修
净土。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修乎。虽罪恶人亦
可修。譬如铁石虽重赖舟船可渡。针虽轻不赖舟船
不可渡。人有重罪。仗佛力可生净土。罪恶虽轻。不仗
佛力。亦不得生。又如虮虱万死万生不能一里。若附
1157-A¶ 第 501a 页 X61-0501.png
人身。千里可至。仗佛力而生净土者。亦复如是。强健
之时。若不预辨。闭眼之后。将柰之何。世间昼必有夜。
寒必有暑。人所共知。无肯隐者。若曰生必有死。人乃
讳之。不肯说出。何太蔽乎。诸仁者此时不修甚可惜
也。

又曰。人生时。种种事务。无不挂怀。一旦大限到来。尽
皆抛去。虽我此身犹是弃物。况身外乎。□言思之。恍
如一梦。古人有言。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
不去。唯有业随身。业者谓善业。恶业此皆将得去者。
岂可不以净土为业乎。有了明长老。为众普说。指此
身而言曰。此为死物。其内鱍鱍地者为活物。莫于死
物上作活计。宜于活物上作活计。予深爱此语。凡贪
种种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计也。

知归子问善导和尚曰。蒙开诲念佛之法。但恐死至
之时。心识散乱。仍虑他人惑动正念忘失。净因师曰。
善哉问也。凡一切人命终。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
多苦。若得舍此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乃是称意之
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其于弊衣。肯生恋着。但遇病
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看病往来。问侯
之人。凡来我前。不得说眼前閒杂之话。亦不须软言
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花无益。若病重将终。亲属亦
不得垂泪哭泣。嗟叹懊恼。惑乱心神。但当同声念佛。
助其往生。待气尽了多时。然后哀泣未晚。若知死是
归去。能不哀泣。尤为达理也。况往生净土。舍若得乐。
1157-A¶ 第 501b 页 X61-0501.png
慎不宜哭泣。使死者心乱也。予又多见世人。平常念
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及至病来。却又怕死。都不说
着往生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鸣
钟。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死生事大。须是自家着
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

慈照宗主净土十门告诫云。念佛人。临终三疑三关。
不可不慎。一者。疑我生来作业极重。修行日浅。恐不
得生。三者。疑我欠人债负。或有心愿未了。及贪嗔痴
未息。恐不得生。三者。疑我虽念弥陀。临命终时。恐佛
不来接引。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之得往生。
故念佛之人。切要谛信佛经明旨。勿生疑心。

三关者。
凡夫虽有信心念佛。缘宿业障重。合堕地狱。临终不
免病苦。若因病苦。益知悔悟身心。决生净土也。只缘
无智之人。不了此事。却言。我今念佛。又有病苦。反谤
弥陀。因此一念恶心。径入地狱。此是一关也。

二者虽
则持戒念佛。缘平日口谈净土。而意思尚恋娑婆。以
致临终遭病。怕死贪生。信受童儿。呼神唤鬼。烧钱化
纸。杀戮生命。缘此心邪。无佛摄护。流浪堕落三涂。是
二关也。三者。临终之际。系缀资财。爱恋眷属。心放不
下。顾于家庭。堕鬼趣中。或为悭犬。或作蛇身。守护家
庭。宛如在日。是为三关也。

先德云。天堂地狱两边排。任居修向那边来。诚哉是
言也。或曰。如师之说。实有六道三涂。轮回受苦乎。答。
若无六道轮回。三涂八难。老僧亦不肯持斋戒。断酒
1157-A¶ 第 501c 页 X61-0501.png
肉。苦参禅。勤念佛矣。因是有轮回苦楚。才肯念佛修
行。愿舍娑婆。愿生净土。我以直告仁者。要见世上之
人。谁不爱色欲。不好酒肉。不贪名利。不愿富贵。吾知
此是轮回苦本是以不谋不求也。法华经云。诸苦所
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

* 西方偈赞

「 西方慈父动悲哀
 接引迷流归去来
 早向莲台亲托质
 莫投凡世入胞胎」


「 西方净土有莲胎
 普劝众生归去来
 一念笔开亲见佛
 永无八难与三灾」


「 西方不择富和贫
 不拣贤愚贵贱人
 不问女男并老幼
 不分僧俗及冤亲」


「 西方法眷最相亲
 尽是修行念佛人
 我等欲归安养国
 即今便种往生因」


「 西方极乐众称尊
 普劝诸人入此门
 有口不须閒讲论
 单提佛号度朝昏」


「 西方有佛号弥陀
 普度众生出爱河
 六八愿开通九品
 人人可到莫蹉跎」


「 西方易往少人知
 径路修行不用疑
 六字真经纯熟了
 金莲台上礼阿弥」


「 西方慈父号阿弥
 接引人生九品池
 捷径法门容易到
 可怜多是自狐疑」


「 西方直指易修持
 本性弥陀孰得知
 六道三涂生死转
 思量怎不痛伤悲」

1157-A¶ 第 502a 页 X61-0502.png

「 西方急急早修持
 生死无常不可期
 窗外日光弹指过
 为人能有几多时」


「 西方公案早行持
 寂寂惺惺着意疑
 疑到情忘心绝处
 元来自巳是阿弥」


卓吾归元直指论曰。此宗本一元师之书也。本欲
人专修净土。故作是书。所以详引曲證发明示人
者。至矣。尽矣。其间真实简便。尤诸师诸说之所未
显。谓念佛初不问是何人。则凡以平生恶业太多
自诿。而不肯念佛者。谬矣。谓念佛初。不管是何时。
则凡以年老。及临命终自推托。而不肯念佛者。谬
矣。谓念佛初不拘是何方法。则凡立为一定规程。
使千人同一律。千古同一样。使人有所妨碍。而不
能周遍大地者。谬矣。唯是真心发愿。愿见彼佛阿
弥陀。愿生极乐国。永脱此五浊恶世不净苦恼之
身。为急耳。并无如许错谬指示。以眩惑退怯于人
也。可知三谬皆师过咎。非干学者之事。独一愿门。
最为吃紧。汎观人世。又谁不愿往生极乐。舍此苦
海。而不肯发愿也耶。又谁不愿一念即至。不费心
力。而委曰。吾不暇发愿也耶。故知发愿最紧。一发
本愿。又最易事。我知尽大地众生。无有不发大愿
者矣。本师之有功德何如哉。

* 西方五请

西方说 卓吾子曰。西方金方也。金至刚。能推坏万
物。而物不能坏之。佛性坚刚不坏。亦如是故。以为喻
1157-A¶ 第 502b 页 X61-0502.png
也。故以金刚名经。又以西方名佛也。夫法身坚固。无
相无住。是故不坏。故又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
谓之虚妄者。以其可坏也。所以可得而坏者。以其有
相也。夫唯无相则无住。无住则无坏。由此观之。无坏
真身。即各在于当人。西方极乐。总不离于日用。而乃
教人刻意。参禅求佛。何哉。不特是也。教人坐禅。教人
修定。教人炼魔。教人燃身。教人断臂。教人修三坚法。
教人舍身命财。教人修六度万行。难行能行。难舍能
舍。难忍能忍。如是修行。旷世累劫。庶得成就。岂非修
有相之佛。而欲以證无生之理乎。积有漏之因。而欲
以希常住无漏之果乎。纵经尘劫。决不能就。而佛反
教人为之。何哉。盖众生愚迷。既以佛为决不可成之
物。又枉诬释迦老子。以为是曾经无量亿劫。承事善
知识。刻苦修习而至。非我等众生所可希冀也。夫既
以巳为众生。即是有众生相矣。又以佛为不可冀。即
是有寿者相矣。寿者相即人相。众生相即我相。四相
宛然。何时能信无相佛事耶。佛悯此故。故广开方便
法门。任其随意修者。纵不成佛。亦得善果。如果有大
弘愿圣固力者。累劫辛勤。日暮途远。自然回头反顾。
觉迷知非耳。此时若顿尔放下。便是真放下。顿尔安
稳。便是真安稳。虽是尘劫徒劳。然不如是。则信根不
深。得之亦不坚固也。是以不得不听其如此也。但如
此修行。是必待亿万劫。方始成得一个佛。尔在佛子。
则为世间未常有之佛子。在释迦。亦为望得眼穿。累
1157-A¶ 第 502c 页 X61-0502.png
劫不能成得一个半个佛矣。况人生一世。光阴有几。
二十以前。痴不知世故也。五十以后。衰懒散世故也。
中间二十馀年。只了得婚娶仕宦等业障天。安有半
个人肯发心。说到此者乎。是佛种不免断灭矣。故佛
特开此一门。专教人念佛。谓西方有阿弥陀佛。愿力
广大。伹能持我名号。归依西方者。无不接引之。随其
念力之浅深。以生九品之上。下下品化生者。虽不得
见佛。亦得近佛。如今两京十三省官员是也。虽不见
至尊。然皆奉符节而行政令。人人皆以系至尊。差遣
之人。畏仰之矣。谁敢犯之乎。若上品化生者。即今之
卿相大臣是也。此其挹至尊之威光。奉至尊之严命。
虽有大魔王。大修罗王。亦且退避三舍。况阎罗王。敢
启齿其间哉。所以然者。以佛愿广大本真实而不虚
故。临命终时。佛乘愿力。自来接引。如母求子一般。更
有何难乎。以巳信力。随念往生。如子忆母一般。更有
何险乎。两情合并。同归百方。又何疑耶。且一声阿弥
陀。原不费才毫友气。又不妨半点家事。手持足屦。干
辨常务。直信心一念耳。谁不能为。谁不能念。故今四
海九州之人。四夷八蛮之国。一声阿弥陀。遍满三千
大千世界者。以此故也。其中若有真聪明大志气者。
因念佛而即见自巳西方佛。又岂非盛德事耶。以此
见念佛之功德溥矣。故能大师有云。此去西方。里数
有十万八千。如人身中十恶八邪。若无邪恶。当时自
至。说远。谓其下根。说近。谓其上智。盖以上智之人。开
1157-A¶ 第 503a 页 X61-0503.png
口念佛。便是西方极乐。既无一点尘劳可以障蔽。即
是除去十万八千。非别有所谓邪念恶念为吾障蔽
也。然则教人念佛者。不过欲人见佛耳。见佛者。既自
简易直截。往生者。又自坦平无阻。故永明寿禅师有
万修万人去之喻云。既生西方。可以见佛。亦可以见
自巳佛。其视当下见佛者。只争迟速间耳。迟速虽不
同。及其既见佛。又何不同之有也。然则即今但能信
佛念佛者。又安知不是亿劫承事善知识。苦行薰修。
以至此耶。

念佛真义 所谓念佛者。非口念之念。乃心念之念
也。心之所念者。想之所注也。志之所趋也。爱之所钟
也。情之所系也。思之所极。而谋之所。必得也。观于人
世可见矣。世有以好色为心者。则念念唯色。色之外。
百不上心矣。有以营生为心者。则念念生财。财之外。
百不上心矣。以求贵为心者。则念念思贵。贵之外。百
不上心矣。以至子子孙孙。永人为心者。则念念在于
贻厥。贻厥之外。百不足以上其心矣。此等终日。亦何
尝口念于是。然期而至。望而企。日夜不休。鲜不副其
念者。则以心念之者确也。虽或杂以他事。然终不足
以易其正念。则念佛者可知矣。盖人之念头。所系最
急。如水之必赴海。如火之必炎上。如利刃之必伤。如
毒药之必死。无空过者。念佛之念。亦如是也。则虽不
念一声佛。固终日念佛也。若或将信将疑。未知的有
西方与否。则虽念佛以为工课。千声以为法则。亦徒
1157-A¶ 第 503b 页 X61-0503.png
劳耳。全不信佛是众生之母。无有母不忆子之理。只
愁子不念母耳。果一心念母。则母即在于子前。只是
肉眼看不见耳。何待他日而后见。又何待他日而后
往耶。又岂若好贵好货等。须积累而后至。或听天所
命。而犹有不至者耶。近闻有异梦者三人。其三人者
虽至愚。亦大惊怖。盖其梦既异。既醒又有大徵。故惧
耳。余闻而作念佛偈以赞之。冀其或肯。转念向佛。惜
哉无福难度也。全不思此梦非常。全不思佛。正欲以
此梦儆觉众生。而卒以夙念坚固。汤火竞驰。竟作梦
会。可悲也夫。

答。西方问佛者非他。二心是矣。此心人人具有。物物
各具。其发而不测。则谓此心之神。其应而不有。则谓
与物俱化。神则无方可拘。故出生入死。推行而不滞
于一隅。化则无迹可留。故或生或死。变化而卒。归乎
幻妄。人唯不知。是心之神化。而执神化者。遂谓之吾
心。是以沈溺于生死之中。改换于轮回之顷。万劫千
生。任其变幻。或时福德多故。即生天堂。或时以天堂
享福太过故。复下地狱。唯圣人知此轮回生死之场。
非有识者所宜安居。故十有五岁。便欲志道。以此道
即神化自出之地。生死之根本也。本自无生。岂有死
乎。本自无死。宁有生哉。故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言可
以死。而不复轮回于六趣也。佛氏重之。故终年累岁。
唯日与诸弟子等。共谈此理。乃贤智者恃其聪明。不
信自巳本来无生。本来空空。本来清净。本来至足。反
1157-A¶ 第 503c 页 X61-0503.png
欲加以聪明。广以知见。而不知其卒。入于生死轮回
之中。于是焉不得巳。复指示众生。以念佛之路。谓西
方有阿弥陀佛。发愿欲接引念佛众生。同归极乐净
土。既生净土。亦可暂免轮回生死之苦。他时后日。密
迩佛光。亲證无生。必矣。故有大弥陀小弥陀等经。今
日夕工课所诵者。小弥陀经耳。皆说莲华化生。不比
胞胎凡质。所闻皆佛语。所见皆佛事。极乐无可比者。
此岂诳人语哉。佛言。我若诳人。当代众生。受尘沙劫。
拔舌地狱苦。此岂细事。而佛敢以诳人哉。盖佛每入
定时。尽受十方天堂地狱与夫龙宫海藏各处说法
之请。是以尽行遍会尘沙诸佛。况阿弥陀佛而不与
会耶。故佛特具言之。此系佛之至言。唯目眯凡夫。不
可与言。吁。安有大圣人出世事。而可与凡夫言哉。

与关僧如正书 昨会企庵殿下具道。我如正师。自
幼不群。今闭关三年。是真实为性命者矣。所恨敝寓
隔远。不获时从扣关问讯也。大抵学佛者。门户虽多。
唯有二种。二种者何。一念佛。二参禅也。参禅欲见自
巳佛。见自巳佛。即自成佛。但根器浅者。多信不及。信
不及。故见不彻。所谓当面蹉过者是也。念佛欲见彼
阿弥陀佛。见彼佛则长往佛国。日闻佛音。日见佛事。
终久亦见自巳佛。成自巳佛。比之参禅成佛者。虽迟
速不同。其为欲成自巳佛一也。其为得免轮回生死
之苦。不受一切天堂地狱善恶诸趣所摄亦一也。盖
阿弥陀佛。有愿接引一切念佛众生。同生净土。故其
1157-A¶ 第 504a 页 X61-0504.png
言曰。众生有尽。我愿无穷。若有一众生不成佛。终不
于此取泥洹。夫众生决无尽期。则佛愿亦决无了期。
明矣。佛愿如此。而谓佛不肯接引我者。未之有也。但
众生世间习重。恩爱情浓。自不信佛。自不肯往。自不
听他接引耳。虽佛有愿。其柰众生何。今如正既一心
信佛。一心念佛。何患不生极乐乎。既生极乐。皈依父
母。有何天堂地狱等趣。敢妄勾摄我也。幸善念之。

* 念佛八偈

「 南无阿弥陀佛
 是我六字真经
 念得提心在口
 去时把臂同行」


「 南无阿弥陀佛
 是我西方公据
 念时信口纯熟
 行时信步将去」


「 南无阿弥陀佛
 透过地网天罗
 见身犹是众生
 来身便是弥陀」


「 南无阿弥陀佛
 不用花言巧说
 我若真实念佛
 佛便为我说法」


「 南无阿弥陀佛
 声声叫得慈悲
 大悲救苦众生
 大悲故愿无违」


「 南无阿弥陀佛
 愿我今生證果
 但念弥陀一声
 自出莲华一朵」


「 南无阿弥陀佛
 我是他家儿孙
 莫愁呼他不应
 只愁我不上门」


「 南无阿弥陀佛
 他是我家宗祖
 但能真心念之
 永脱轮回苦趣」

1157-A¶ 第 504b 页 X61-0504.png

净土决(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