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54b 页

No. 1974

*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念佛三昧所以名为宝王者。如摩尼珠。普雨
一切诸三昧宝。如转轮王。普统一切诸三昧
王。盖是至圆至顿之法门也。始自华严终至
法华。一代时教。无不赞扬此宝王三昧。始
自文殊普贤乃至永明楚石。一切菩萨圣祖。
无不修證弘通此宝王三昧。而世之昧者。犹
以为自性弥陀非即乐邦教主。惟心净土不
在十万亿西。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全不
知十方法界一一无非即心自性也。可不哀
哉。元末明初。鄞江有大善知识。厥名妙叶。
深悯邪见。述为念佛直指二十二篇。世久失
传。故云栖老人每欲见之。而不可得。神庙年
间。古吴万融禅伯偶于乱书中得此遗帙。与
唐飞锡法师所撰宝王论同为一编。皆云栖
老人所未见也。韩朝集居士。先刻宝王论板
置于云栖。予续刻此直指板留于佛日。客岁
幻寓长于。有车[廿/((寮-一)-(日/小)+山)]蕃居士。秉受归戒。听讲唯
识心要及南岳大乘止观。遂专心修净土行。
今夏禁足九旬。执持名号。因念今时狂妄之
徒薄视念佛法门。以大悲心手辑古今净土
法语一册。名曰念佛须知。分为信解发愿修
行證验四门。盖信愿行三乃生西之要筏。而
證验则举果以劝因也。节录甫成。适予应祖
堂请。重到长于。遂虚心乞予雠较可否。予曰。
居士之志则善矣。但净土法语从古迄今充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54c 页 T47-0354.png
楹积栋。曷择其简切精到者而流通之。不尤
易取信乎。以予观居士命名立科之旨。则叶
师直指最为相似。何以言之。彼第一极乐依
正。第二斥妄显真。第三诃谬解。乃至第八
示折摄。皆居士所谓信解门也。第九劝修。即
居士所谓发愿门也。第十劝戒杀。乃至第十
八罗显众义。皆居士所谓修行门也。第十
九一愿四义谓戒解行向。是重申以愿摄信
行也。戒亦是行。解即是信。向仍是愿。一
愿便具四义。四义乃满一愿。明信愿行本
非条别。愿居于中而统前后。厥义彰矣。第
二十示灭罪义。第二十一示列祖行。皆居
士所谓證验门也。第二十二正示回向普劝
往生。例同经论有流通分。从始至终。雅合
居士之旨若此。居士何不舍己从人乐取于
人以为善乎。于是居士踊跃欢喜再拜稽首。
而谢曰。某乃知妙叶大师先得我心之所同
然。又能发我之所未发也。今得奉此遗编。
誓当刊布流通。用荐先人早生净土。又愿普
与法界有情。决定信入此门。永不退转。请
更序厥缘。以为同志者告。噫如车居士。亦可
谓勇于自利利他者矣。读是书者。慎勿负此
苦心也哉。

庚寅冬十有一月之吉古吴藕益道人智旭
识于祖堂幽栖寺之大悲坛右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55a 页 T47-0355.png



* 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藕益道人智旭著

夫念佛三昧名为如来胜异方便。凡圣均收。
利钝悉被。以一念顿归佛海。可谓至圆至
第一了义者也。而世之迷义徇名者。见有五
逆众恶十念往生之说。反以为专摄凡劣但
化钝根。可谓昧佛妙旨。谤讟深经矣。予因
慨。末世行人多疑多障。难悟难开。于此深妙
法门。非著事而忘理。必执理而拨事。著事者
犹堪作下品生因。执理者竟沦于恶取空见。
盖至此而直指之道翻成断灭深坑。非藉金
錍。谁扶翳膜。爰有妙叶导师。法绍宗乘。教兴
莲社。应永明角虎之记。畅宝王三昧之谈。境
观并彰。纤疑悉破。阐惟心之致。依正宛然。示
自性之源。感应不忒。俾达者以理融事。而理
非事外。愚者亦因事入理。而事挟理功。诚除
惑之前茅。生西之左券也。顾二百馀年。几成
废典。流通机塞。莲大师尚欲见而未能。而愿
力不磨。韩居士乃从万融禅师处遘得之。予
既获借读。如饫醍醐。悲劫浊之方殷。喜津
梁之有在。急谋付梓以广厥传。普愿见闻随
喜。种乐土之圆因。读诵思惟。證宝王之法印。
转相晓悟。共脱沈沦。庶不负此希有良缘也
已。

右序编录乎净信堂初集今钞出冠于篇首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55b 页 T47-0355.png


*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总目


卷上

极乐依正第一

斥妄显真第二

诃谬解第三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五

辟断空邪说第六

开示禅佛不二法门第七

示诸佛二土折摄法门第八

劝修第九

卷下

劝戒杀第十

劝持众戒第十一

勉起精进力第十二

正行第十三

别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

三昧仪式第十五

扬佛下化之力第十六

十大碍行第十七

罗显众义第十八

独示一愿四义之门第十九

示念佛灭罪义门第二十

略示列祖行门第二十一

正示回向普劝往生第二十二

附真妄心胜劣图说

附破妄念佛说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55c 页 T47-0355.png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上(并序)

四明鄞江沙门妙叶集

念佛三昧称为宝王者。盖于一切三昧之中
最上三昧者也。首独唱于庐山。后遍流于天
下。历代所修往生非一。著文于世。證验良
多。自昔至今富于编简。若禅若教无不尊崇。
是圣是凡悉皆景仰。但末代浅根因药致病。
以极乐净土不求之于西方。而求之于分别
缘影。多流此见。内怀痛伤。嗟彼唐丧其功。虽
修无感。乃以净土诸经及各宗疏钞。采其奥
旨述以成编。虽其言之不文。莫敢裁于胸臆。
自为警省敢闻于人。故以宝王三昧念佛直
指定其名焉。

* 极乐依正第一

原夫无上正遍知觉圣主世尊普应机宜。从
兜率宫降神于世。故四十年中说法三百馀
会。皆令群有同證真常。乃至末后灵山会上
方说法华。俾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出
世本怀于兹畅矣。然出世度生之道非但释
迦。三世如来莫不咸尔。而于释迦一代施化
法门之中。求其所以机宜相感生佛缘深至
简至易而功高径捷者。无越求生净土一法
门也盖念佛法门。首因法藏比丘于无量劫
前为大国王。闻世自在王佛说法。遂弃国出
家而成比丘。其佛复为广说二百一十亿佛
刹庄严人天善恶粗妙不同等事。法藏闻已。
即于佛前发四十八种大愿。愿成佛时。国中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56a 页 T47-0356.png
无有三途三毒八苦八难九恼十缠等一切障
碍。生我国者皆住正定。得忍悟心解脱胜智
之人。乃至十念得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其时大地震动。天雨妙花。空乐自鸣。佛与其
记。今已得果。成佛十劫。因昔愿胜。功德神通
光明力无畏等超过十方。佛号阿弥陀。其阿
弥陀佛所居之国。从是娑婆世界直西过十
万亿国土。名曰极乐。或曰安乐。今见在彼。以
昔大愿及神通力。而为说法摄取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众生生者得不退转。刹那尚莫胜
数。何况历劫度脱。其生彼者有何限极。微尘
恒沙所不能俞。其佛国土庄严胜妙超过十
方。有诸宝池。随其大小皆七宝成。或有大池。
其量盈广。正住其中。底布金沙。边铺阶道。其
池之上复有楼阁。千层万叠广博妙好。光明
赫奕不可具说。其池之内八功德水香美清
彻盈溢充满。为十四支。于诸无量庄严具中。
寻流上下。出声演说无量法门。是妙水中复
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团圆正等。水注叶间四
色四光。三辈九品行列次第。香洁微妙映蔽
其国。宝地平正愿力所成。于其地上复有七
重栏楯七重行树。宝幢台榭幡盖珠缨各各
无量殊特妙好。周回间列庄严其国。又于虚
空。甫诸天衣天香天花天缯天乐。各各无量。
缤纷散漫遍虚空界。如是无量诸庄严具。皆
金银琉璃砗磲码瑙毗楞伽甄叔迦等金刚摩
尼如意珠王不可思议众宝所成。是众宝内
各放无量百千万亿宝色光王。互相辉映。一
一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其光交罗不相障碍。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56b 页 T47-0356.png
极虚空际不可穷尽。如是无量一一光明一
一庄严。与虚空中天乐香花珍禽铃网其声
雅正。宫商清彻。铿锵应节。流出无量无边
微妙之音。其音遍满。不间不断。悉能演说苦
空无我诸波罗蜜。叹菩提道赞佛法僧。或说
念处正勤根力觉道。诸菩萨行。谛缘愿度。力
无畏等。十八不共。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不可
思议无量法门。其所说法。三世十方依正色
心融通无碍。及劝精进。如佛音声等无有异。
其国众生闻是法已。悉皆念念随其所乐。速
能證入三乘胜行一切道品无量解脱。如从
佛闻。得无差别。纵是凡夫。闻此法故自然精
进。尚无一念疲倦之心。云何更有退转。又彼
国土纯一男子无有女人。莲华化生不处胎
胞。妙服美味能成法喜。从其所欲。悉随念
至。无寒暑昼夜。无生老病死。无土石诸山。无
三途恶道。往来虚空。经行树下。欲作佛事示
现神通。悉从心念。又复寿命无极。如是种种
快乐无极。故名极乐。况复弥陀世尊功德光
明威神相好各八万四千。如紫金山。处大莲
华师子之座。庄严赫奕超过虚空。大海弥卢
所不能及。眉间白毫功德增胜。如日舒光众
明悉绝。光中化佛菩萨声闻各放光明。远照
尘刹摄受众生。彼二大士亦复如是。文殊师
利普贤大行诸大菩萨皆住彼国。一生补处
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悉为良友。以
佛为师。亲近慈容。闻第一义。顿超三界即
證无生。十地高超二觉圆满。况能于念念中
供养十方三宝。成就一切法门。游戏神通净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56c 页 T47-0356.png
佛国土。乃至入于三途六道。舒光破暗救苦
众生。或复尘刹分身。随机化导。应病与药。如
佛弘慈。于念念中。圆满普贤所有行愿。具文
殊智。有大势力。如观世音。同證菩提。同佛所
住。则一切众生性虽昏昧。得闻此说。谁不欢
喜而生信乐。然彼妙土及庄严事。虽具我心。
若非弥陀如来于过去世为度众生行菩萨道
不可称计。焉得成就。当知彼佛行愿无边庄
严无尽。是故如来居彼国土。大愿圆满宝土
斯成。依正庄严悉皆具足。如是庄严依正境
界。假使各十方面百恒河沙微尘刹数菩萨
声闻。以大辨才如实称扬。尽未来时。不可穷
极。若善男子善女人闻如是说。至心信乐欲
生彼国者。应如佛教。圆发三心。具足众戒。不
犯威仪。然后直心正向。观彼国土一切依正
无量庄严胜妙境界。及彼如来八万相好功
德光明清净之身。或复随取一相一境乃至
如来眉间白毫相光。远离虚妄或一念至十
念。或一日至七日。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得
往生。其有直信有彼国土有彼如来愿力威
神。不生疑惑。但能一心不乱执持名号者。不
出所期亦得生彼。何待色身报满然后得生。
当知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令离苦海过彼慈
亲。于先劫中已立大誓。无苦不忍。无行不
臻。无愿不立。无法不说。为度我故方便百千。
今正是时。目睛不瞬。垂臂待我。已历十劫。念
念不舍。甚于剖心。乃至其心激切。入生死中。
遍历三道。地狱猛火不辞劳倦。我若回心向
佛。如子恋母。正慰所怀。则不逾当念便得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57a 页 T47-0357.png
往生。何必更经十念之顷。然后得生。

* 斥妄显真第二

行人欲生彼国出离生死。先当深识求生彼
土真妄之心。且谓如是极乐世界为是在境。
为是在心。若在于心。但有虚想。无土可生。若
在于境。虽有生处。又复失心。若谓心境二
俱求生。则我身心是一。宁生两处。若谓心境
是一一心求生。则自今心境宛尔。难说是一。
又极乐娑婆净秽不同。况是世尊垂教。敕令
舍秽求净。一义奚得。四句既不可求。或谓处
处皆是西方极乐。或谓心净则是极乐。或云
极乐不离这个。若作此解。皆名邪见。而余因
不得以默矣。彼若谓极乐在心。即便妄认此
心住在我今身中。既在身中。但名求心。何名
求生。岂我世尊不知极乐在心。而说在西方
十万亿国土之外耶。又岂不能指说内心。而
但能说外境耶。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现在说法。实境宛然。此是圣人诚言。焉敢
不信。而不知此缘影心外之极乐正即是我
真心。我此真心如彼大海不增不减。而汝妄
谓为境。汝谓极乐在缘影心。此缘影心如海
一沤。生灭全妄。而汝妄谓为心。汝若固执妄
见。不信外有极乐。信在汝缘影心内者。汝缘
影心无体。不可以心求生于心。而不知彼极
乐虽在西方。西方即我真心。真心无性。即彼
名体以显我心。名体本空。亦即我心而示其
相。心境一体生佛同源。求彼佛。即求自心。非
外求也。究自心。须求彼佛。岂他惑哉。如是则
取舍忻厌。炽然着相。任我所求。岂复外心。心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57b 页 T47-0357.png
能具故。则知此心圆裹一切依正境界。乃至
色心净秽。生佛因果。三世十方诸法。含摄无
外。同一受用。求一外相。了不可得。虽无外
相。不分而分。净秽宛尔。故当如是而求。岂可
求之于妄心也。如是愿求。佛所印可。与彼世
之不识本心。愚痴无智。不求西方极乐之佛。
但向自己肉团缘影妄心中求。谓是唯心净
土本性弥陀者。实辽远矣。然彼极乐国土非
依缘影妄心。又彼弥陀色身非在众生阴体。
若向我今四大缘影身心中。求本性自己之
佛。不求西方极乐之佛。则妄心生灭。佛亦生
灭。佛生灭故。三昧不成。纵求有得。但成生灭
之佛。还生生灭之土。不成正行。经云。以轮回
心。生轮回见。彼圆觉性亦同轮转。即此义也。
若欲离诸妄见直生彼者。但求西方十万亿
国土外极乐弥陀之佛。以称性妙观。如实观
之。使彼如来本觉相好于彼显现。合我众生
始觉真心。于此发明。始本相冥。生佛互感。三
昧乃成。正行斯立。不生灭土始可生也。故知
此心遍一切处。尚不闻于地狱。何止极乐。但
地狱苦处今顺性而求离。极乐九品今顺性
而求生。但依修多罗教。顺佛法音。求离苦得
乐从凡入圣。实不出吾之心性。故名惟心净
土本性弥陀。非谓从妄心中求。妄心无体。焉
得名为惟心本性之佛耶。彼向自己缘影妄
心中求者。以色身及山河大地十方刹海为
外境也。此向自己不动真心中求者。即十方
刹海大地山河为内心也。若知十方刹海即
内心。则打成一片。故我任意于中舍秽取净。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57c 页 T47-0357.png
厌东忻西。不出自心。以实有彼大愿果佛能
接引故。故求无不得。若谓十方刹海为外境。
则打作两橛。故才动念即乖法体。即失其用。
不得自心。以但有此性具因佛无力用故。故
虽求无得。又妄心但是虚妄缘影。惑为色身
之内。无土可生。真心舍育一切尘刹。本具
极乐依正。求之必生。妄心舍外趣内。真心即
外为内。内无外故。外求有相果佛。即求自心。
内非实故。内求无体缘影。不见自心。妄心心
境宛然。真心即心即境。妄心生灭无据。真心
不动不摇。妄心在因无果。始终生灭。真心
因果一致。性修交彻。故知从真心妄心求者。
其别若是。论时则何啻日劫相倍。论处则何
但天地悬殊。论体真则圆裹十虚。妄则居于
身内。论用真则横截娑婆。直出生死。妄则煮
砂为饭。经劫难成。是故行人发菩提心求生
净土。岂可但求自己缘影妄心。不求西方极
乐真佛。良可痛伤。譬如欲西而面东。欲升而
抱石。从水求火。从火觅水。奚可得焉。嗟今之
人不识真心遍一切处。即色显体。而妄认缘
尘影事。谓是本性。谬之甚矣。譬如有人。认贼
为子。其家财宝必被消灭。分别影事妄认为
心。亦复如是。若或识子是贼。贼不为害。知意
是妄。妄亦奚伤。但不可认彼为是极乐依正
也。四明法智大师所以有指妄即真之说。观
佛观心之谈。终不拨于极乐依正实境。奈何
后世邪见蜂起。魔侣炽然。破灭佛法。断佛
种性。妄计极乐妙土在我缘影心中。而不肯
西求。可胜颠倒。彼闾巷之人未闻正说。以此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58a 页 T47-0358.png
邪见密相传授。疑误人者虽不逃于地狱苦
报。尚有可恕。而我出家四众圆顶方服者同
此见解。尤可伤悯。倘若真为生死。则必以
此说为是。若有障重之人。于此法门不能随
顺者。则当更审缘影妄心境界云何。此虚妄
心既无有体。但随我生灭。遂即妄说为我。妄
认我故。便谓此心住在我今色身之内。谓此
色身住于今之世界。谓此世界还住今之虚
空之中。此虚空性广大难量。遍舍尘刹。如是
则空大界小。心劣于身。一念转微。不可举示。
岂可以至微至末一念无体之妄心。而于此
求极乐依正之妙境乎。不可求而求。岂不甚
惑。既了此义。则知如是空性无边。虽不可
量。元不出我大觉清净心中。如彼片云点太
清裹。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况此色身在世界
耶。况此妄心在色身耶。故知妄微身著。界大
空圆。从纤至洪。不出我今本心之内。故知我
心如空。彼空如尘。我心广大无涯无底。圆裹
十方三世一切虚空微尘刹土一切众生色身
妄念。欲求一法在于心外。了不可得。何特西
方极乐非心外耶。造次颠沛尚不可离。况净
行庄严要期西迈。透脱生死。岂求外耶。经
云。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
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
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
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
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百千澄清大海弃之。
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
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又云。妙觉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58b 页 T47-0358.png
明心遍十方界。舍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
严妙觉王刹。又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
片云点太清裹。况诸世界在虚空耶。以是义
观。既十方空刹依正色心是我本有。我今决
志求生本有之土。求见本有之佛。有何不可
而谓外求。我既愿求。心能感故。彼佛为我显
现之时。即我自家底本有心佛显现。心佛真
实。何有外来。既无外来。彼佛显时。即我心
显。我心显时。即彼佛显。我心即是彼佛之心。
彼佛即是我心之佛。一体无二。性本圆融。何
可舍彼西方极乐内心之佛。而妄计别有惟
心佛也。或曰。虽妄心。岂不亦具依正之法。何
必使人求乎外境。答曰。妄心设具一切依正
之法。岂不亦具西方极乐。若知西方极乐一
如娑婆之实境可求。可说心具。若谓此心即
是心外更无实境。此则但是妄心虚想。有何
实焉。而谓心具。又即境之心名真心。离境之
心名妄心。故知真妄虽同。即离为异。即得离
失。即是离非。其旨明矣。又如法师少康。因念
佛故。称佛名时。佛从口出。状若连珠。亦存其
相。使其众会皆得见也。佛既有相。土焉不
实更有一等。谓于事则有。于理则无。或云。
处处皆是净土。伤哉此辈。深惑难袪。又禅宗
南阳国师。为禅客举无情说法之话。虽不专
言净土旨趣。亦痛末世向缘影求佛者多。故
此说中不得不备。

* 呵谬解第三

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
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58c 页 T47-0358.png
贤首各引其长。企仰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
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寻门未
得。异见多途。遂将禅宗六祖大师坛经说净
土处。暗地搏量随语生解。便谓本无净土。不
必求生。而不知我大师非但所说随机。实乃
义符经旨。纵随其语但言净土不必生。亦不
说无净土。净土既有。生理昭然。何故初机
执指为月。若依大师所云。迷人念佛求生于
彼。悟人自净其心。又云。东方人但心净即无
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
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
愚不了。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
处一般。又言净土远近但随众生善根不同。
而佛土焉有远近之异。是谓不必求生也。然
要众生永断十恶八邪。具修十善八正。又令
妙识心地性王不离此身。但迷悟有异。若悟
则能行慈悲喜舍。能净平直等善。即是观音
势至释迦弥陀。若迷则分别人我。邪心虚妄
尘劳之殊。即是须弥海水之境。龙鬼地狱之
党。今详大师旨意。但能心净则随处皆净。实
与维摩会上佛。足按地变秽为净。其诸大众
各各自见坐宝莲华。义实无二。则经所谓随
其心净即佛土净。其说明矣。大师之辩岂不
称可佛心深符经旨。但圣人说法遮表不同。
其有位未至于此者。不可引彼遮诠而自诳
也。况一大藏教或说遮诠一切皆非。何必求
生。或说表诠。一切皆是。必当求生。此二法说
同出佛口。义无有殊。岂可偏执遮诠之说。顿
弃表诠求生之义耶。若果直谓于土不必舍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59a 页 T47-0359.png
秽取净而但净其心者。则大师亦当谓人但
净心而已。不必令人断诸恶业而修善行也。
今既令人断恶行善。则必于土舍秽取净。其
义益明。故佛说遮诠之时。正欲显于表诠令
求生。说表诠时。正是依于遮诠知无生。故
知曹溪令人因心先净则报境自净。不令求
生遮诠也。卢山令人佛报境净则因心自净。
教必求生表诠也。然佛祖说法因果不二。非
前非后。二义未尝相离。虽使人所入不同。而
法体本一。奈何今人才闻遮诠之说谓是。便
谓表诠之谈为非。自生退障。良可悯伤。不
知大师作此遮诠不必求生之说。正是显于
表诠令求生净土故也。又如释尊一代圣教
诸部历谈。无非一味。而于显说法中。定多赞
显说。于密说义中。必特称密说。各宗当部而
置别谈。然佛岂无别谈妙于此者。盖欲应机
使众会受持。得以一志无犹豫也今像季中
扶宗树教。岂无抑扬之时。六祖既欲弘一行
三昧。理宜杜绝诸乘。卢山特欲阐念佛三昧。
使之横超直截。正当圆摄群机。后学岂可妄
生二见。宜详审之。又谓东方西方之人心净
无罪不净有愆者。正谓东方恶境粗强。佛已
灭度。不能心净。如俗在家。火宅万煎。纵修亦
失。譬如小石入水即沈。故必求生西方。弥陀
圣众现在。境胜行深。逃子既回。佛亲诲益。如
出家在寺。善缘具足决不退转故。生彼国心
净无愆。如彼大石乘船入水不沈故也。又东
方西方理本一体。彼佛国土非但境胜。其佛
现在能除愆罪。心必清净圣地可阶。故必远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59b 页 T47-0359.png
胜娑婆。须求生也。若是根胜如曹溪会中者。
尚能入生死大海。寻声救苦教化众生。何必
求生。其或道力未充。妄效先觉。自不求生。教
人亦不求生。譬如救溺。无船彼此俱溺。可奈
何哉。又我大师实弘禅宗之六祖。所说岂非
阐扬少室之禅。乃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
用修禅。若依此语。则谓不必持戒修禅矣。而
不知心若平则我待物无不乎。物我既乎。岂
可杀他自养。盗彼自利。分男女相而行非行。
语不真实。而更饮酒使醒醉异时。心平既无
此犯戒之相。则一切戒皆在其中。岂可全不
持戒与劫杀人等而云心平。是知作此心平
何劳持戒之语。正是显于大戒也。禅字乃是
梵语。此翻静虑。或翻正定。或翻一行三昧。岂
有行直之人其心虑而不静。其住定而不正。
其行有不一者。是知何用修禅之语。正是显
于深禅也。大师行超天人之表。道隆像季之
间。恐后学著法泥迹。于戒体中。说何劳持
戒之语。于禅境中。说何用修禅之言。例此则
知。亦于必当求生净土法中。而说不必求生
之语也。后学犹转泥迹。谓实不必求生。愚之
甚也。盖大师所说反劝也。诸祖所谈顺赞也。
非顺则无以启进修之路。非反则不显圆顿
之修。反劝顺赞。悉应当时之机。无有实法。
如云逢佛杀佛。岂真杀佛乎。若杀佛之语是
实。则文殊仗剑。亦是真杀佛乎。苟随古人之
语。不求古人之心。谓实不必求生者。正所谓
醍醐上味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成毒药矣。
是故大师称彼三谛圆妙之理。于有生中说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59c 页 T47-0359.png
无生。于无證中说修證。二边叵得。中道不存。
合教乘圆顿法门。坦然明白。如揭日月于昏
衢。无不蒙照。而谓禅宗于念佛三昧净土旨
趣有所未尽。可乎。若夫河西绰公。长安善导。
信源禅师。智觉慈觉。岂非继其后者。皆能
远禀遗音。力弘斯道。道珍。怀玉。行业厥彰。
圆照诸师其验益著。况今禅林为病僧念诵。
及荼毗十念称佛名号。俾其往生事载典章。
馀风尚在。更奚惑焉。

*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
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
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但其
说或不能一。致后学不得其归。独天台三观
法门理冠群经。超乎众说。禀教得旨。其益难
思。故后学不可不以此为舟航也。夫三观者。
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自我如来恢扬。至于
智者妙悟。所谓空则一切皆空。假则一切皆
假。中则一切皆中。俱破俱立。俱非破立。圆融
绝待。难议难思。统诸部之玄门。廓生佛之境
智。极万法之源底。显净土之圆修。念佛三昧
非此法门。则有所未尽也。四明大师发扬妙
旨。以论后学。今悉用其语。求生净土。虽不外
乎世间小善及彼事想。若非以大乘圆妙三
观法门。释彼十六观经奥旨。使人开解起行。
何由必生。十六观者。初观落日。所以先标
送想向彼佛也。初心行人虽了根尘皆是法
界。而心想羸劣。胜境难现。是故如来设异方
便。即以落日为境。想之令起观中之日。圆人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0a 页 T47-0360.png
妙解。知能想心本具一切依正之法。今以具
日之心。缘于即心之日。令本性日显现其前。
斯乃以法界心。缘法界境。起法界日。既皆法
界。岂不即空假中。此犹总示。若别论三观成
日劫者。以根境空寂。则心日无碍。以缘起假
立。故累想日生。以其心日皆法界。故当体显
现。日观既成。则三观同在一心。非一非三。而
一而三。不可思议。日观既尔。馀观例尔。应知
十六皆用即空假中一心三观。以为想相之
法。次观清水。复想成冰。良以彼土琉璃为地。
此地难想。且令想冰。冰想若成。宝地可见。如
上且以所见落日及冰。以为方便。次观地观
树观池。及以总观楼地池等。已上六观皆所
以观彼土之依报也。至于观华座者。为三圣
之亲依。观宝像者。类三圣之真体。欲观于
佛。先观于座。真佛难观。要先观像。乃至普观
往生。杂观佛菩萨等七观。皆所以观彼土之
正报也。后三观者。明三辈九品之人自此而
生彼也。既然修因不同。是故感果差降。今亦
观者。为令行人识别三品优劣。舍于中下而
修习上品往生故也。然诸观皆用经所示相。
忆持在心。为所观境。仍了自心本具此法。托
境想成。发明心目。又经题云佛说观无量寿
佛经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
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则当但
观彼佛也。欲观彼佛者。则当先观彼佛如虚
空量。端严微妙广大色身。一一身分八万四
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
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之中一一世界海。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0b 页 T47-0360.png
彼世界海中。一切十方诸佛菩萨声闻缘觉
僧众。一一微妙广大。不可具说。但当忆想
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诸佛。以见诸
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
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
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
佛前。得无生忍。又云。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
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
毫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
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
佛现前授记。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故知十
六妙观以观佛为要。八万相好都想难成。故
令但观眉间毫相如五须弥。此想若成。八万
皆现。此为要门也。若修前诸观。心得流利。观
已宏深。则可称彼毫量而观。使八万相好自
然皆现。疏中令观劣应毫相。乃为未修前诸
观者。及为虽修观未成者。故于佛身别示初
心可观之相。为三昧门也。又慈云法师但令
直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华上。专系眉
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
有八棱。中表俱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
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
想时。停心注想坚固勿移。此想若成。则三昧
现前矣。是故观佛三昧经云。若人至心系念。
端坐观念色身。当知心如佛心。与佛无异。虽
在尘劳。不为诸尘之所覆蔽。作是观者。是真
念佛。是知观佛功德。其事如是。又彼世尊相
好光明微妙广大。众生狭劣想念难成。佛令
于真身观前先令想像。佛必坐座。又先观座。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0c 页 T47-0360.png
座观若成。则当想像。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
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
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夫法界身者报佛法
性之身也。满足始觉名为报佛。究显本觉名
法性身。始本相冥能起应用。然非众生能感。
则诸佛亦岂能应。能感如水。能应如日。是
故始觉合本。犹白月升天。应入净想。如影现
百川。有感有应。此二道交。是为入众生心想
之义也。又法界身者即佛身也。无所不遍故。
以法界为体。若能得此观佛三昧。则观解心
契入佛体。佛体入观解心。斯乃始觉解于本
觉。是故本觉入于始觉。有解有入。此二相应。
是为入众生心想中也。当知今之心观非直
于阴心观本性佛。乃托他佛以显本性。是故
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心全是本觉。故
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惟心观立。二义
相成。是今观法。又经中云是心作佛是心是
佛者。所以示今观佛。当明修性不二之旨。言
作佛者。此有二义。一者净心能感他方应佛。
谓诸佛法身本无色相。由众生净心依于业
识熏佛法身故。能见佛胜应色相。二者三昧
能成自己果佛。谓众生以净心想。成就观佛
三昧。故能使自己终成作佛。此之二义。初作
他佛。次作己佛。当知果佛从證。非是自然。即
是而作。全性成修。显非性德自然是佛也。言
是佛者亦有二义。一者心即应佛。前言性本
无相心感故有。则心佛有无条然永异。今泯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1a 页 T47-0361.png
此见。故则众生之心全是应佛。以离此心外
更无佛故。二者心即果佛。既心是果佛。故知
无有成佛之因。以众生心中已有如来结加
趺坐。岂待当来方成果佛。此之二义。初是应
佛。次是果佛。当知果佛本具。非从缘成则作
而是。全修成性。显非修德因缘成佛也。若以
作是显于三观。则空破假立。皆名为作。二
边之观也。不破不立。名之为是。中道之观也。
全是而作。则三谛俱破俱立。全作而是。则三
谛俱非破立。即中之空假名作。则能破三惑
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
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
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之义
一心修者。乃不思议之三观。为十六观之总
体。一经之妙宗也。文出此中。义遍初后。是故
行者当用此意修净土因。或曰。何不依经所
说惟以事想直生净土。乃显慧观之门。使初
心难入耶。答曰。观慧事想乃至人中微善。但
得一心。皆可生于净土。但粗妙之不同耳。粗
则惟彼事想。妙则专乎心观。疏云。良以圆解
全异小乘。小昧惟心。佛从外有。是故心佛其
体不同。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诸佛性。托境
修观佛相乃彰。今观弥陀依正为缘。熏乎心
性。心 所具极乐依正由熏发生。心具而生。
岂离心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终日观心。终
日观佛。其旨明矣。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不思
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
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尘至一极微。无非
法界全体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举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1b 页 T47-0361.png
一。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
物不具诸法。以一切法一一皆具一切法故。
是故今家立于惟色惟香等义。又云。毗卢遮
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谓众生
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
觉之体。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夫本具
性德。故四三昧通名念佛。若此观门托彼安
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
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周遍。无
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
名为大乘观也。又仁王般若经云。佛问波斯
匿王。汝以何相而观如来。王言。观身实相。
观佛亦然。无前际中际后际。不住三际。不离
三际。不住五蕴。不离五蕴。不住四大。不离四
大。不住六处。不离六处。不住三界。不离三
界。乃至非见闻觉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
真际。等法性。我以此相观如来身。佛言。应如
是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此义益明矣。又
云。若其然者。何不直观彼土真身之妙。而
又此经教人先修像观耶。答。娑婆教主称赞
乐邦。务引众生出离五浊。教观彼佛六十万
亿那由他由旬之法身。而先之以华上宝像
者。开示方便使观粗见妙也。继之以丈六八
尺之像者。随顺下凡使观小见大也。盖粗妙
异想。悉从性而起修。小大殊形。咸自本而垂
迹。能观之性初无差别。所观之境宁可度量。
是故圆顿之谈一音普被。开示其次第而非
渐。随顺其根器而非偏。并启观门全彰实相。
像教之源岂不在兹。此是念佛三昧单提直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1c 页 T47-0361.png
截之旨。始终不二之谈。大乘圆顿之道。如日
月普照天下后世。使知真妄之心即一而不
同。而理有所诣也。可谓不离日用。解行观慧
悉皆具足。学者可不尽其心哉。

* 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五

夫观慧三昧者。当以斯观慧之旨。观彼极乐
依正。使此心纯熟。心境理一。而直生于彼
土也。道场正观者。以彼虽达观慧之旨。而六
根所对尚留尘境。或有退转故。于道场圣像
乃至庄严供具。即与极乐依正一体而观。行
人虽未离娑婆。以此心观一故。如已生净土
矣。于命终时。莫不感应。且如行人忏悔行事
清净道场庄严供事。至于一香一华。岂不即
彼三谛之理。若不以此谛理。事事之中正念
观察。使胜行有归。则于大乘圆顿之道。不能
开显。如彼佛土。有无量一一庄严之具。皆从
彼佛初修菩萨行时。因行所感。因行既立。果
土现前。故庄严具胜妙无尽。我今观果知因。
则知三昧道场一一庄严与彼极乐因果无
二。岂不亦各各成大三昧。显诸法门圆融微
妙。如极乐土等无差别。亦自即彼严具为妙
身相。身相供事非彼非此非一非多。依正互
融显法界理。如诸佛土不可思议。岂可视为
土木所成境耶。故知或境或心或身或土。同
一受用自在无碍。经云。以波罗蜜所生一切
宝盖。于一切境界清净解所生一切华帐。无
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刚法无碍心所生
一切铃网。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坚固
香。周遍佛境界如来座心所生一切宝众妙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2a 页 T47-0362.png
座。供养佛不懈心所生一切宝幢。解诸法如
梦欢喜心所生一切佛所住处宝宫殿。无著
善根所生一切宝莲华云等。以是观之。则知
极乐依正之境乃是弥陀如来因行所成。今
感其果。我此道场既是生净土因。胜劣虽有
不同如海如渧。而其气分岂不与同体耶。因
是义故。则道场中六根所对香华灯烛胜幡
宝盖一切供具。乃至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诸
受用具。一色一香及一微尘。无非三昧。无
非法门。皆能使人发乎妙解悟心證圣。虽未
闻音。亦能表现念佛三昧诸大法门。亦即一
切生佛之身境智无碍。亦能与我同行。为真
法侣。行人敢轻视之。使不发妙悟俱生彼国。
可乎。经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
昧。义亦若是。能作此观。则根境一致。何但我
之三业为能修也。又如地狱苦具刀杖剑火。
以彼先造恶因所使。皆能摇动为蛇为狗为
虫为鸟。穿骨入体。作诸苦事。况道场中
诸庄严具。而不依正同源皆解脱法。与我共
成三昧者乎。又道场庄严形皆异物。尚能使
人发乎妙解。况今所奉尊像。恭敬供养。尽心
竭志。如父如母。岂不能令我解脱速生安养。
且如一佛二菩萨像置道场中。为的对忏悔
之主。馀像是伴。总名为正。诸庄严具悉名为
依。是则主伴依正。与彼极乐依正。虽粗妙不
同。而其像主所有神通愿力。同佛真身。扣
之则灵。求之则应。有何差别。既无差别。则于
此像岂可但作土木胶漆金彩所成之见。而
不作西方极乐大愿相好真身之佛观耶。若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2b 页 T47-0362.png
于像中不见真身。则其心不一。三昧难成。妙
悟不深。失之甚矣。盖今所见之像。与彼真身
实无二致。但以彼佛大慈普遍。于无二身。随
机应现。示真示化。或示形像。而我亦眼障尚
深。于一法中。所见自异。于佛真身。而谓像
耳。则知此像岂实像哉。譬如观经三辈九品
接引之佛。随其品位。所遣从胜至劣。各各不
同。故知我所见像。实亦当我所见。岂佛慈
不普。而示我以像哉。虽然见有不同。皆即弥
陀一体。又如经说忏彼眼障渐薄。见佛座已。
先见一佛二佛。障又薄时。渐渐见佛遍虚空
界。以彼例此。若我忏愿求生之心与理相应。
先见佛像及化。后能见佛真身。又如华严会
上。佛体本一。大菩萨众见佛是广大无量天
冠庄严舍那之身。三乘见佛是王宫降生老
比丘身。我等凡夫故。应见佛是土木所成之
身。不尔。云何普贤观经但忏眼罪而得见佛。
是知佛本一体。或真或像。实见者自异耳。又
昔有人。刻木为母。母身本木。人有借觅于母。
或与或吝。木母亦能形喜愠色与真母同。彼
世间孝意所感。尚能若是。况我无量大愿神
通之佛即真宝像。不及木母者乎。况古今造
像徵验不一。或放光明。或示瑞应。乃至身生
舍利。水溺火焚不坏者。载之传记。不可具
陈。则我道场像主即是弥陀如来真实色身。
而我障故。谓是像耳。纵彼直谓是像。亦能入
前像观。从像见真。岂不显同体之妙。经云。佛
清净身遍一切处。又云。一切诸法无非佛法。
何特此像而非佛乎。或问。离一切相。即名为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2c 页 T47-0362.png
佛。佛身尚非。何况此像与佛同耶。答。若于相
非佛。何止于像。离舍那报身。亦非是佛。若一
切非佛。即一切是佛。何非佛耶。若知此义。则
悟我今所奉尊像不离愿海。具大神方。能摄
能受。所有一切方无畏等十八不共大慈大
悲常乐我净相好光明。与弥陀全身等无差
别。而我于中忏悔行事。当如乞人得近帝王。
常怀惭战。畏爱兼抱。渴仰摄受。冀求出离。况
复历劫难过。今既遭逢。岂可轻易使胜行不
进自作障难耶。又念彼佛。哀悯我故。垂示像
身。受我忏悔。既受我忏。则一切重罪定得消
灭。必生净土。于是心得欢喜。忽如天廓地
清。获得法眼。彼极乐国可如目睹。故知真像
一致之说非不甚深。学者宜尽其诚。莫作异
解。

* 辟断空邪说第六

释迦如来一代圣教。一本于善恶果报因缘
诸法。为始终不易之正教也。虽有百非超脱
之句。岂必离乎因缘法哉。奈何今时有一等
断人善根极恶阐提之辈。不识佛祖为人破
执除疑解粘去缚之谈。随他脚后跟转。妄谓
除此心外诸行皆空。无佛无法。非善非恶。错
认妄识是真。谓此心外无法可得。遂即拨无
因果排斥罪福。言一切菩萨诸佛形像秖是
个金银铜铁土块木头。一大藏教亦秖是个
树皮。揩不净底故纸。本非真实。何足依凭。于
一切善行功德。无不一一扫除谓言著相。一
路谈他之短。显己之长。或存所参话头而又
谓不可固执。索性使人内外空索索溪达地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3a 页 T47-0363.png
了。即乃潜行诸恶及淫怒痴等。反谓于道无
碍。自赚赚他。内心腐烂殆不可闻。譬如师
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此等见解其类
甚多。必是天魔波旬昔恨未消所遣来者。令
同我形服坏我道法而无遗馀。呜呼痛哉。若
如彼见。谓形像非佛。不知何者是佛。纸墨非
经。不知何者是经。若自心是佛。何物非心。而
独谓圣人之像非心非佛耶。又心既是佛。何
人无心。而独谓汝心是佛。使人非像非经耶。
不知众生之心全体在迷。必假圣人形像经
法。而表见之使人有所悟解也。若有悟解。则
识生佛真心平等遍一切处。经云。诸佛说空
法为度于有故。若复著于空。诸佛所不化。又
云。宁可说有如须弥山。不可说无如芥子许。
纵證空法。犹滞小乘。岂能如大菩萨等。从空
入有證于俗假。于众生界如佛度生者也。是
故小乘空见是大乘菩萨所弃。佛说空法是
未了义。又佛说空法。乃即有显空。空不离有。
得名真空。今人说空。离有方空。空成断见。深
为可畏。如陷坑井永不可出。永嘉云。弃有著
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斯之谓也。善星
比丘妄说法空。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生
陷泥犁。岂不是后人龟鉴。后人不以为戒。复
蹈其已覆之辙。如盲引盲众。使师及弟子自
甘没溺。可悲甚矣。又若孝子。闻父过恶。以承
彼生育之恩。犹尚不忍。况我释氏之子负出
世恩。于佛形像法言恣意轻毁。安然不惧。可
不痛伤。此人必向五无间狱大热猛焰之中。
各各自受今日谬解之报。岂虚语哉。纵是德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3b 页 T47-0363.png
山丹霞亦但如文殊等。一时为人破执显理
耳。岂欲以此教后世耶。今为其后者不识先
人之方便。更吃彼已吐之唾。一向谬谓拆佛
殿烧木佛是究道之行。可谓颠倒。若遵彼遗
说。惟能烧拆便是道者。今天下释子皆当如
文殊师利。以剑自随。有佛杀佛。无佛斫像。即
是道矣。更不须以佛所传定慧等学而为道
耶。又佛法门得久住者。全赖经像形服威仪
善行乘法而已。不知舍是何据而得久住者
哉。是故佛说。于诸经像敬之不至。尚获大
罪。况更轻毁。罪逆可知。妙经有云。提婆达多
昔作仙人阿私陀时。为释迦师。释迦自以其
身而为床座奉上供养。令我具足六度相好
金色无畏摄法。乃至不共神通道力。成佛度
生等者。皆因达多善知识也。今释迦已得證
果。欲相成其道。不说法空。但逆赞其法。微损
佛足小指。尚不逃于地狱长劫之痛。何况后
五百岁。断人善根妄说法空者。岂能免苦果
耶。又佛说法空。盖欲令人体空断恶。奈何不
识佛意。而反滞空退善。岂不颠倒。又彼于
诸不善尚说无碍。不知善法何碍而欲不修。
古人以不落因果答学者问。而五百世堕野
狐身。非百丈老人。不能脱之。况今妄说法空
拨无因果。不惧后世。恣意妄谈。非止毁于经
像。又将素食之人比之牛羊。说法之人叱为
虚解。罪将安极。不知慧解如人之目。道行如
人之足。有目无足。虽见而不能行。有足无
目。虽行而不能见。以不见故必堕坑堑。以
不行故奚到宝所。虽不能到。还识是非。既堕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3c 页 T47-0363.png
坑堑。身命俱失。如经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
导。以如盲故行必堕凶。以如导故必到宝所。
岂可反叱经教之谈为虚解也。然则解行虽
各为要。设使有行无解。莫若慧解为优。譬如
罗汉应供象身挂缨。其义可了。又若有解无
行。菩提可发。有行无解。难会圆乘。故知文殊
解深为诸佛之师。普贤行大作群生之父。岂
可偏滞一隅而自执也。禅宗南岳尚以不似
一物不无修證不可污染。为悟道入门之要
旨。况今人邪见若是之深。岂不速疾陷于极
苦之处。楞严云。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
起。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又云。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
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不礼塔庙。摧毁
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
叶。或是叠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
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
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则知
世尊于妄说法空之人。及未得谓得未證谓
證者。预已授其入狱之记。明鉴若是。今人岂
能逃佛所记哉。或曰。彼达多入狱无苦。我奚
畏焉。不知达多因心欲逆赞释迦之道。故在
地狱非但无苦。且如三禅天乐。然以身口似
谤故。在地狱之中。还如身口所作。具受无
量种苦。佛师尚尔。况今人效之。使人于经
像间不生尊敬。视犹土木。待如故纸。令彼不
识因果。薄于罪福。远佛教诫。近五逆行。如是
恶报其能免乎。

* 开示禅佛不二法门第七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4a 页 T47-0364.png

释迦如来所垂念佛法门。统法界群机而无
外者也。实文殊普贤所證大人境界。天台四
明判与华严法华同部。味属醍醐。即禅宗所
谓单传直指之道。永明四料简中谓。无禅
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虑不开
悟。诚向上一路也。奈何今人因于名利所谋
不遂其志。乃作色长叹而自悔云。噫我平生
一切都罢了。参禅非我所望。不知且念些阿
弥陀佛。以度生世。苟不折本足矣。于是反怠
其身。曾未深省。倘或忽遇些些儿得志趣。便
自无量恶作依旧一时现前。莫之能禦也。念
佛如此。何益之有。今详其见。彼谓参禅虽妙
而难。如造万间大厦。念佛虽粗且易。如作一
隙草窟。见地若此。譬如饥世得遇大王百味
珍膳。认作草菜之食。以如意珠王。视为鱼
目。可不哀哉。不知禅佛二门发行虽异。到家
一著。其理是同。当知所以发行异者。如参禅。
枯来即是。不著佛求。然若自不能具正知见。
又不遇正知见人。纵不退转。多入魔道。无佛
力救护故也。若念佛。一切不取。惟念彼佛。虽
无正解及师友开发。但直信有佛身土。发志
即生。纵滞邪小。亦还于正。有弥陀愿力救护
故也。是名发行有异。非谓法门地位深浅有
异也。是知参禅即念佛。念佛即参禅。禅非佛
不得往生。佛非禅不得观慧。念佛参禅岂有
二致。若知此义。则当乘彼功名富贵得志之
时。一刀割断。即便猛发大心。力行斯道。于世
所有妻子宝货头目髓脑乃至身命。不自吝
惜。决志求生。岂可直待悔吝失节不得已之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4b 页 T47-0364.png
际。以此最上法门。但作草窟鱼目小道之见。
以苟且之法而欲修之。可伤可惜甚矣。若能
因是悔吝。从公一时放下。生大乘宝所之见。
辨决定不退转心。譬如随风顺流之舟更加
橹棹。岂不疾有所至。何幸如之。问。若是。则
禅书有云。如何是佛。答乾屎橛。答麻三斤。云
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
太平。乃至魔来也杀。佛来也杀。且道与念
佛三昧尊敬恋慕畏爱渴仰之心及到家之
旨。如何同耶。答。念佛者。本持念彼西方极乐
世界报身阿弥陀佛也。此佛报身有无量相
好光明化佛菩萨声闻愿力功德。不可具说。
此为佛身。又佛所依境有诸宝池地树幢网
栏台铃幡华水等一切庄严。此为国土。然彼
佛以身为土。以土为身。身土无碍。心境圆通。
或彼或此同一受用。乃至蕴入界处一切诸
法。直至无上菩提。及能杀所杀之义。一切时
一切处。无障无碍。非缚非脱。纵横逆顺。皆即
弥陀清净色身。何以故。心即境。境即心。身即
土。土即身。生即佛。佛即生。此即彼。彼即此。
及青黄赤白之色。眼耳鼻舌之根。如是诸法
或心或身。亦一一无不自在。无不解脱。尚
不间于淫怒痴是梵行。尘劳俦是法侣。何特
乾屎橛麻三斤非是佛耶。此既是佛。何须于
净地上。特地示现降生。剜肉做疮。起度生
想。如此正好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省得许
多作模作样。六年苦行。降魔说法。于无生灭
平等法中。唱生唱灭。卖弄千端。搅动世界。恼
乱一切。使平地上死人无数。岂不天下太平。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4c 页 T47-0364.png
咦到这裹。切忌错会。不得动著。动著则吃我
手中痛棒有分。若谓此说是曹溪门下搕𢶍
堆头触著得底。且未曾梦见在。我早打折尔
驴腰间。恐不容汝如此计较。答。亦不外此计
较。又汝莫谓计较有心计较无心。我几曾计
较来。问。只此早是计较了。答。我适来说什么
底。问者不会。良久又问。若一切是佛。则粪箕
苕帚皆可酬彼所问。何特以极劣乾屎橛而
作答耶。答。既一切是佛。则门窗户闼目前诸
境皆可为问。何特取是胜之佛而为问耶。故
知问者心地本纯。太取其高。而答者欲破彼
执。反取其劣耳。若知屎橛非劣则佛亦且非
优。岂可谓彼语有不同。而妄认禅佛。为异行
哉。问。此念佛法门若如此奇特。与少室指心
成佛之说。台宗观心观佛之谈。初无有异。可
谓不出一念显三千妙法。而三观宛然不离
万法。究一真如门。而一心顿了。且教我钝根
后学之人。如何修行得相应去。答。但肯发行。
何虑不成。譬如空谷之间。有声皆答。声大则
大鸣。声细则细响。随彼发声。无不克应。正如
乐国以三辈九品摄受众生。亦随其根利钝
深浅邪正迟速而导之。应生何品。无遗机矣。
如谷应声高低共作。若能勤加精进。必不唐
捐。又况时无先后。何嫌钝根。以是义故。则
知一切法门即一法门。一法门即一切法门。
岂特禅佛不二。举释迦一代施化之道。不出
念佛一法门矣。又此法门量广大。故摄机无
外。何间愚智之根。奉劝后贤。于此法门莫生
异见。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5a 页 T47-0365.png

* 示诸佛二土折摄法门第八

夫二土者即诸佛折摄二门也。行人闻上所
说依正之境。则能如彼经旨。了知此土实苦
彼土实乐。虽闻观慧法门圆融微妙。而直见
二土俨然皆即实境。非如浅信之人谓。彼土
心有则有。心无则无。光影幻化虚妄不实。处
处皆是西方等解。深知彼土亦如此土。端确
的实而无谬误。若人能具此智。不为世间一
切邪解偏见诸恶知识之所回转。则当正观
二土苦乐净秽。于其境上。生二种心以为方
便。非此二心。不能生彼。何谓二心。一者厌离
心。二者忻乐心。于此娑婆生厌离故。则能
随顺释迦所说折门。于彼极乐生忻乐故。则
能随顺弥陀所示摄门。以此二门精进修行。
念佛三昧必定成就。何谓折门。以闻如上所
说极乐胜妙。则应如理观察此娑婆世界皆
苦无一乐者。三涂地狱日夜烧然。饿鬼旁生
不可堪忍。修罗忿战。人处何安。根尘与八苦
交煎。因果共四生升坠。时有寒暑。境是沙
泥。昼夜推迁。无常不住。又复受身臭秽。男女
异形。所需衣食艰难粗恶。寿命不永。众苦
相生。纵有生于天宫。报尽还归极苦。又不知
人中乐即是苦亲正是冤。颠倒攀缘不求出
路。从业致业展转不休。如是苦恼不可具陈。
故当厌离也。何谓摄门。行人闻说娑婆实苦
如是。则于彼土西方极乐生大忻乐。彼极乐
土宝地宝池无三恶道。庄严妙胜超过十方。
无寒暑昼夜推迁。无生老病死结业。纯男无
女。莲华化生。衣食自然。能成法喜。寿命无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5b 页 T47-0365.png
量。身光莫穷。闻法音则应念知归。睹相好而
刹那悟道。如是种种快乐无量。得名极乐。故
当忻乐也。若能于此一门。精进修习日夜不
休。随顺佛教。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作
苦海想。作火宅想。于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
衣服如脓血铁皮想。于诸眷属作夜叉罗刹
啖人鬼想。况复生死不住。长劫奔波。实可厌
离。于知识若经卷中。闻彼佛愿力国土庄严。
于念念中。称彼理趣生安隐想。生宝所想。生
家业想解脱处想。弥陀如来菩萨僧众。如慈
父想。如慈母想。生接引想。生津梁想。于怖畏
急难之中。称名即应。功不唐捐。刹那便至。速
来救护想。应念出离想。如是功德无量。实可
忻乐。若于此折门。不能修行。厌离不深。则娑
婆业系不脱。若于彼摄门。不能修行。忻乐不
切。则极乐胜境难跻。是以行人欲生净土成
就念佛三昧。当齐修二门。为发行最初一步
也。若不修此二门。虽了观慧之旨。但成虚解。
纵欲生彼。以不忻厌。无因可得。若能修此二
门。不识观慧之旨。虽可生彼。但事想故。位非
上辈。若能炽然忻厌。圆修观慧。既生而复上
品者矣。学者岂可谓此说固执著相而轻弃
也。或曰。何不诸缘放下一念万年。使心与理
会境与神融。自然合法。何必忻厌取舍若是
之深。答。若谓诸缘放下是道。只起一念放下
之心。便不名为放下。却与道反远。类于断
见外道。故鹅湖云。莫秖忘形与死心。此个难
医病最深。又云。若还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
做工夫。又佛十八不共法中。有精进无减。又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5c 页 T47-0365.png
六波罗蜜因精进故方得成满。且放下者。但
放下世间业缘耳。岂是放下精进体道之心
哉。古人所谓坐在无事甲裹。正是此辈。若谓
放下自在是道。而不勤加精进一心修行。岂
得心会境融打成一片与道合耶。若知不放
下是放下。炽然忻厌取舍。即是不忻厌取舍。
修即无修。念即无念。则名无功用行。亦名
无作妙心。奚难速證中道之理。又修故离断。
无修离常。断常既离。则异乎所问。而直生安
乐世界。以二大士为同修。日与弥陀佛相对。
彼时知何法而不可问。何行而不可学。何疑
而不可除。何求而不可得。既无退转。则此忻
厌岂不是成无上正觉之大因行哉。

* 劝修第九

夫净秽同心生佛一理诸法本等。奚假劝修。
其奈众生迷心作境净秽斯分。对待相成缚
脱回异。缠缚多劫不觉不知。故须劝娑婆苦
海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行人既闻如
上所说二种法门。则必深知净秽苦乐之土
真实不谬。便当发行求生。如彼农民得利自
趋。止之不可得也。然彼农民近为一岁饥寒
之苦。尚甘日夜不休朝愁暮苦。具经年载而
不自倦。况彼三昧行者若一念精勤超历劫
娑婆之苦。何止一岁饥寒。登九品极乐之安。
何止一年温饱。以彼较之。优劣可知。是尤
不必待人劝也。又前示人折摄二门。其旨已
明。如云此是金玉此是砂石。虽三尺孺子。亦
必弃石而求金。不劝而自取。盖因识其贵贱。
行者亦尔。既明识此土是苦。彼土是乐。此是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6a 页 T47-0366.png
生死沈溺。彼是自在解脱。亦必舍此秽土。而
求彼净土。自然念念不住。心心不息。如救
头然闻教便行。奚待更劝。苦乐二土是佛所
说。谛信不疑。修则自得。今人见屎尿。则必搐
鼻攒眉。嫌其臭秽。便欲速去。见锦绮。则必舒
颜展笑。贪其莹洁。便欲速得。彼暂时美恶幻
境尚不能一忍。而憎爱炽然。况长劫极乐极
苦之处。而不速生忻厌。可谓愚之甚惑之深
矣。又此娑婆世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
隐伏。一切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
以极乐愿王为归。则谁为救护。又况此界六
道杂还。人天虽优。报尽则坠。今且以人处
竖修论之。彼神仙之党未离空地。尚不易至。
况彼天乎。彼生天者。以三品十善之因生三
界天。自劣至优。各历多劫。不能如愿。成小败
广。如海如滴。中间或遇邪恶魔党。永退永
失。敢言得出三界。而望四果四向之地。况历
信住行向诸地而超此耶。若能修此念佛法
门求生净土。虽在凡地。不出一生。即便横截
三界五道生死。径超诸有。蒙佛接引顿生安
养。于彼上品莲台托质。花开见佛。闻法悟
道。不离当念阔步大方。供养一切三宝。教化
一切众生。弥勒世尊降生之时。再来此地。同
佛弘慈。所有历劫父母妻子兄弟姊妹冤亲
等境。谕以道品。告以昔因。皆令證果。则其行
愿岂不广大耶。此娑婆世界所有三障一切
结业。更不能累我。如是功德。若一念失修。便
属后世。岂宜自缓。况又世事千端生缘万扰。
如锁如钩。连环不断。心则念念不住。身则在
重刻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 366b 页 T47-0366.png
在无休。役我升沈。障我本性。历劫至今。曾未
休息。无常迁变不可久留。纵寿百年不逾弹
指。今日明日难保其存。忽于眼光落地之际。
不觉刹那异生。随其业因受形别类。披毛戴
角著地飞空。今日见解都忘。恍忽三途六趣。
飘零多劫不知自归。可谓大苦。纵是弥勒出
世。而我生处何知。尚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何
况经教圆谈。虽受异身。保惜深重。因业致
业。从冥入冥。惧死贪生。不异今日。若非即于
目下当念之间。效彼先觉丈夫。猛发大心立
决定志。奋扬举鼎拔山之力。一截截断跳出
稠林。使两头撒开中间放下。安能行业昭著
光动人天。群有蒙恩。诸佛护念。闭三恶趣。开
总持门。即使不待娑婆报满便得往生者也。
若又更待处所稳便。衣食丰饶。充足香华。事
事称意。思前算后。卜彼良时。报尽恩冤。圆
成善事。然后发行。假使虚空界穷。亦无此日
矣。所谓晴乾不肯去。直待雨淋头。古云。即今
休去便休去。欲觅了时无了时。斯之谓也。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卷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