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莲宗宝鉴序¶ 第 302c 页
莲宗宝鉴序¶ 第 302c 页
No. 1973
* 莲宗宝鉴序
禅净二门分袒各帜几同敌国矣。慈觉赜禅
师有营田开库之喻。各随所好皆得如心。此
亦方便和会之谈耳。二物可会若本非二和
会奚为。夫禅有如来禅祖师禅。祖师禅且置。
佛语禅那华言静虑。所谓八禅八定也。念佛
三昧曰一心不乱。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非静
定耶且念佛与唱佛不同。唱者口也。念者忆
也。母忆子子忆母口乎心乎。所念之佛栴檀
耶。阎浮檀金耶。毗首羯磨所作耶。应身耶。报
身耶。法身耶。过去佛耶。现未佛耶。净土在西
方耶。举足下足即道场耶。观经金口所宣。而
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观心即观佛也。观
佛即念佛也。极而言之念本无念佛亦无佛。
能念空所念亦空。如来禅即祖师禅也。故大
势至念佛无生。观世音反闻自性。二菩萨似
莲宗宝鉴序¶ 第 303a 页 T47-030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3.png)
明乎。即净即禅众圣一揆。而后来释子分张
门户。譬之祖宗房屋原只一间。而子孙于中
墙壁夹断。插篱种棘不相往来。其为执迷颠
倒极矣。或难言三圣接引。则净土在西方明
矣。得无与自性惟心之旨相矛盾乎。余曰。弥
陀者。众生之弥陀也。众生者。弥陀之众生也。
极乐者。弥陀之惟心也。惟心者。众生之极乐
也。故识自性惟心之旨。谓西方有弥陀。可谓
东土皆弥陀。亦可谓法报身是佛。可谓丈六
劣应身。与毗首羯磨所作是佛。亦可谓念过
去佛。可谓念现来一切佛亦可。而又何禅净
之分别为耶。莲宗宝鉴一书乃庐山优昙和
尚所集。标真正讹寻香讨根。实净土之指南
也。因属楞严白法师。刻而传之而僭为之
引。
紫柏弟子钱士升书于放下庵之更雨堂
* 庐山东林禅寺莲宗善法祖堂劝修净业(臣)
僧(普度)谨自编集
莲宗宝鉴一部。发明佛祖念佛三昧。已蒙诸
尊宿善知识题跋印證。来诣大都。礼拜罽宾
国公班的。答师父主盟佛法得奉法旨教。般
若室利长老贤耶那室利阔罗罗司丞。于至
大元年十月十一日至隆福宫今上皇帝潜龙
时分月。海怯薛第一日。亲捧莲宗宝鉴。启奉
令旨教刊板印行者。敬此即于大都明理不
花丞相施到无量寿法王寺内。镂板已遂毕
工所集洪因端为祝延皇帝圣寿万安皇太后
莲宗宝鉴序¶ 第 303b 页 T47-030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3.png)
位。皇图永固。佛日光辉。凡曰见闻同成佛
道。
皇庆壬子正月圆日优昙(普度)谨识
按经中说。西方世界国名极乐。其土有佛号
阿弥陀。巍巍荡荡超太古皇。不令不申自然
而化。琼池金地不染一尘。树林水鸟皆演苦
空。佛愿力故摄彼群情。一念相应即登金台。
虽下下品亦胎华莲。雁门尊者社结胜流策
勋净业。是以念佛之道唱行于世。迨今千年
谓之莲宗也。去古已远法流成弊。邪道混淆
微旨暧昧。由是优昙和尚乘宿愿力。痛嗟正
宗奋真实心探寻要旨。编次本末剖分伪真。
定为十门名曰宝鉴。赍赴大都。咨扣罽宾班
的。答灌顶国师證。无丛脞契合佛经。乃为
闻奏钦遇皇上金轮皇帝。圣通佛慧道合天
心。至照无私奖称曰善教。刊板印行载上书。
乞复教上可之。颁降圣旨遍行各省。洗佛日
重光于圣世。起祖风载振于虎溪。策精进而
勿荒。发阐提而必信悟。觉花开于心地。显佛
性存于本源。咸知极乐之归。悉禀无为之化。
明教上仁宗正宗论息辟佛之议。于当时优
昙献皇上宝鉴编复白莲之教。于今日虽年
代相远。盖事实相符其名同芳而不萎。其功
并垂而不朽矣。
延祐甲寅住大仰山。大圆佛鉴禅师传
法沙门希陵拜手。
夫心性役乎尘劳烦恼。而不为尘劳烦恼之
所汨汲。如莲生淤泥。而不因淤泥染污其质
莲宗宝鉴序¶ 第 303c 页 T47-030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3.png)
不为三乘诸法之所凌夺。由宗分支派而不
因支派忘失其本。故念佛之为宗也。心性虚
空含育万有。譬海中四珠出无尽藏。故标之
为宝也。心性明净照了色象。喻一镜当台能
辨妍丑。故名之为鉴也。优昙和尚。浙之丹阳
蒋氏。家世事佛。积善生而敏锐。弱冠则厌俗
缘投簪䉜发。初参龙华宝山慧禅师。一见器
之。诫其历叩诸老之门。琢磨淘汰达心净土
见性弥陀。深惜祖道湮微。述集念佛警要。目
之曰莲宗宝鉴。言言破惑井井有条。天童东
岩圆应日禅师。见而證之曰。善哉善哉。如是
如是。继之京都开法于法王禅寺。道合灌顶
国师捧宝鉴而上奏。金轮兴正宗而下颁玉
旨。忘躯为法异世龟鉴。开导人天续佛慧命。
实僧中宝正本齐末。统众归宗不舍悲愿。融
真混俗示火中莲。振复东林远公祖师。已坠
之风于千古之下。所谓庐山莲宗宝鉴者岂
徒言哉。宿师名德公大人跋赞品题备于卷
末。后之修净业者披阅是集。洞明佛祖旨趣。
弘扬斯道。垂之无穷。其功讵可比量也耶。延
祐改元甲寅孟夏前婺之明智。崇胜禅寺比
丘。大中德合再拜为之叙云。
* 庐山莲宗宝鉴叙
夫真法界性。生佛平等而无异无同。妙觉明
心染净混融而非一非二。然则尘尘净土。他
方此界皆为极乐之邦。念念弥陀蠢动含灵
尽是法身之佛。盖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心。
随生住异灭之变迁。境有坑坎堆阜之高下。
莲宗宝鉴序¶ 第 304a 页 T47-030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4.png)
同。是致六趣茫茫匍匐九居之内。四生浩浩
升沈三界之中。从迷入迷由苦入苦。动经尘
劫无解脱期。故我佛开方便门。教以念佛三
昧。指有净土为归向焉。所谓念佛三昧者。梵
语佛陀。此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
名曰佛。如睡梦觉如莲花开。为令有情返照
回光。净念相继久久纯熟。惑尽障除一念不
生。前后际断悟此觉性。内无能念之心。外无
所念之境。能所两忘生佛无二。故曰念佛。梵
语三昧。此云正定。谓思专想寂神智明妙也。
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
华。东晋远公祖师。因听弥天法师讲般若经。
豁然大悟。入于无量甚深三昧。游止庐山与
高僧朝士结缘修行。故云诸教三昧其名甚
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因以白莲名其社
焉。师乃著念佛三昧叙。盖发扬此理也。天台
智者判教。谓观无量寿经为大乘终实之教。
以三观澄心者。盖显念佛之旨也。法照尊者
礼文殊而求指盖指此法也。省常禅师结净
行缘。宰相名卿归向同修者。盖此道也。长芦
赜禅师结莲花胜会。感普贤普慧二菩萨入
会。盖證明此道也。慈照宗主以本愿力。示现
世间发广度心。引权就实随机化导。盖欲令
利根钝根俱悟此道也。集白莲忏开四土图。
以信行愿为资粮。以戒定慧为枢要。盖立此
念佛正宗也。宋高宗御书莲社二字。盖崇此
法门也。钦惟大元普天一统。诸国来朝人心
乐善。庐山东林禅寺东岩圆应日禅师。钦奉
莲宗宝鉴序¶ 第 304b 页 T47-030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4.png)
而整宗纲。架大法桥名宗远。而开祖道一十
八载。提唱宗乘之外。常以念佛三昧开导人
天。至元壬辰秋赴庆元路育王山广利禅寺。
请而逊席于开先。悦堂訚禅师相继住持。元
贞元年正月述明居士燕觉道破衣和尚。钦
奉圣旨赐。白莲宗善法堂护持教法。元贞二
年正月又钦奉圣旨。赐通慧大师白莲宗。主
仍赐金襕袈裟于大德五年十月。钦奉圣朝。
颁降御香金幡到寺。自晋至今仅乎千载感
斯恩耀遐方异域。若贤若愚皆从化焉。悉以
齐心念佛。仰祝皇帝圣寿万安。天下太平法
轮常转。熙熙然舜日尧风。即此世界为极乐
世界也。普度滥叨释裔无补教门。尝见称莲
宗者。未谙念佛旨趣弃本逐末。著相修行净
业正因。逮将沈没皆是怀宝迷邦背真向伪。
从其事者纷如牛毛。具正见者鲜若麟角。致
令上慢之徒轻忽吾佛之道。悲夫去古时遥
法久成弊。正道湮微邪法增炽。人多错解蹉
入邪途。不思净土一门乃出轮回之捷径。其
直如弦其朗如日。奥旨在于经忏之间。不遇
明师启迪。犹若群盲摸象各说异端。从冥入
冥永缠邪见可痛惜哉。矧今恭遇佛心天子
正法治世。乃君臣庆会之时政。佛法流通之
际。得不以祖师念佛三昧。开示人天用作将
来眼目。俾同悟入佛知见哉。予乃翘心净土。
探赜先宗。编集要言目曰宝鉴。照明真伪。凡
一十篇。其首曰念佛正因。谓入室必由户也。
次曰正教。乃示念佛法门。渐偏顿圆使进修
莲宗宝鉴序¶ 第 304c 页 T47-030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4.png)
示念佛三昧正心之理。俾修习者明其宗而
达其本也。又其次曰正派。盖明佛祖暨诸宗
师得道之本末。欲令后学知有其自也。又其
次曰正信正行正愿。俾信正法修正行发正
誓而求生西方也。次曰往生正诀。盖示临终
生净土之路也。次曰正报。盖明修行所得净
土依正之功德庄严也。次曰正论。盖引诸佛
诚言。破群邪异见。欲令改不善而从善也。非
敢有助于宗风。为益于未闻者也。欲其枉者
直之。邪者正之。疑者决之。迷者悟之。尽大地
人于一念中。同得念佛三昧。共證菩提不亦
伟欤。修净业者无吝慈悲。试一展卷见闻随
喜。赞辅流通其如佛祖未出世一句子。请高
著眼。
时大德九年乙巳弥陀示相日。江州庐山东
林禅寺。白莲宗善法堂主。僧优昙普度斋沐
谨题。
* 庐山莲宗宝鉴纲目
念佛宝鉴叙
念佛正因卷第一
念佛正教卷第二
念佛正宗卷第三
念佛正派卷第四
念佛正信卷第五
念佛正行卷第六
念佛正愿卷第七
念佛往生正诀卷第八
念佛正报卷第九
莲宗宝鉴序¶ 第 305a 页 T47-030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5.png)
念佛正论卷第十
* 目录
第一卷(一十四章)
念佛正因说 阿弥陀佛因地 弥陀释
迦本愿因地 佛为韦提希圣后说净业
正因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归依三宝
发菩提心 受持戒法 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 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 观
进行者
第二卷(一十九章)
念佛正教说 佛为父王说念佛 善财
参见德云比丘说念佛门 智首菩萨说
念佛 龙树大士说念佛 念佛功德有
七种胜 修持法门 离相念佛三昧无
住法门 天台念佛三昧三观法门 空
观念佛三昧无念法门 日观念佛三昧
专想法门 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
摄心念佛三昧调息法门 一相念佛三
昧专念法门 六时念佛功德回向法门
忏罪念佛功德系念法门 晨昏念佛
功德信愿法门 简径念佛功德十念法
门 慈照宗主圆融四土
第三卷(八章)
念佛正宗说 定明宗体 念佛参禅求
宗旨说 净土非钝根权说 真歇了禅
师净土宗要 寂室大师示净土实见
大智律师示念佛事理不二 文法师净
行念佛宗要
第四卷(二十二章)
莲宗宝鉴序¶ 第 305b 页 T47-030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5.png)
念佛正派说 远祖师事实 远祖师历
朝谥号 明教大师题远祖师影堂记
庐山十八大贤名氏 贯休禅师题十八
贤影堂记 辨明远祖师成道事 璧
谷昙鸾大师 天台智者大师 京师善
导和尚 金台法照大师 睦州少康法
师 省常大师 长芦慈觉禅师 永明
寿禅师 天竺慈云忏主 文潞公传
潞府宗坦疏主 慈照宗主 无为子杨
提刑 龙舒居士王虚中仪真王侍郎
第五卷(六章)
念佛正信说 断疑生信 劝发信心
慈云式忏主往生正信偈 智者大师净
土十疑论叙 杨提刑直指净土决疑序
第六卷(一十四章)
念佛正行说 修进工夫 资生助道
作福助缘 去恶取善 拔济幽趣 放
诸生命 六度万行齐修 维摩大士示
净土八法 较明修行难易 天台示净
土欣厌二行门 净业道场 自行化他
以事检心
第七卷(七章)
念佛正愿说 劝发大愿 慈照宗主示
念佛人发愿偈并序 求生净土要在发
愿 善导和尚修行发愿仪 白侍郎发
愿求生净土文 凭济川施经发净土愿
文
第八卷(一十二章)
念佛往生正诀说 父母临终往生净土
莲宗宝鉴序¶ 第 305c 页 T47-030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5.png)
要 僧济临终注想西方 善导和尚临
终往生正念文 化佛来迎 贤首菩萨
临终赞念佛偈 情想多少论报高下
命终善恶感报优劣 临终十事不剋念
佛勉劝预修
第九卷(五章)
念佛正报说 功德庄严 净土增修圣
果 净土三十益 净土成佛
第十卷(二十五章)
念佛正论说 西方弥陀说 真如本性
说 辨真妄身心 辨明三宝 辨见闻
觉知 破妄说灾福 辨明空见 辨一
合相 辨明双修 辨明三车 辨明三
关 辨明大小二乘 辨明不生不灭
辨明曹溪路 辨佛法隐藏 辨明超日
月光 辨明髻中珠 辨明无漏果 辨
明赵州茶 辨明教外别传 辨关闭诸
恶趣门开示涅槃正路 辨明四生 破
妄立十号 誓愿流通
名德题跋(十一章)
明州天童长老东岩和尚跋语 庐山白
莲宗主悦堂和尚跋语 西峰及庵和尚
信公长老跋语 大庆寿寺都总统西云
和尚跋语 饶州荐福长老月礀和尚跋
语 姑苏幻住禅庵中峰和尚跋语 荆
岑普贤接待院不会禅师跋语 天峰祐
禅师跋语 翰林承旨张畴斋题跋 庐
山无住道人竺源跋 庐山优昙普度题
莲宗宝鉴序¶ 第 306a 页 T47-030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6.png)
庐山莲宗宝鉴目录终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因卷第一
(十四章)
* 念佛正因说
盖闻。恒河沙数众如来弥陀第一。十方微尘
诸佛刹极乐是归。至理本秖唯心初门必由
因地。故知合抱之木发于毫芒。千里之行始
于初步。欲超生死以净土为归趣之方。将證
涅槃故念佛乃正心之要。深信极乐真解脱
之妙门。谛想弥陀实众生慈父。先明落处
故望果以修因。渐履玄途是从因而至果。故
知集群贤而结社有其旨焉。专念佛以劝人
兴其教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形直无不影
端。声和自然响顺。势至示證圆通之要。世尊
说修净业之因。从闻思修登三摩地。凭信行
愿入法界门。是以一念兴而万灵知。信心生
而诸佛现。才称宝号已投种于莲胎。一发菩
提即标名于金地。有缘斯遇自悟自修。浅信
不持大愚大错。故云一乘极唱终归。获至于
乐邦。万行圆修最胜。独称于宝号。八十亿
劫之重罪廓尔烟消。十万亿刹之遐方倏如
羽化。想念专注即观心而见佛身。心境交参
即因门而成胜果。十方净秽卷舒同在于毫
端。一性包融浩博该罗于法界。是则诸佛与
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冥通。彼此互修事理
无碍。若神珠之顿含众宝。犹帝网之交映千
莲宗宝鉴序¶ 第 306b 页 T47-030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6.png)
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于刹那际内。二
乘贤辈回心即达于金池。五逆凡夫十念便
登于宝界。嗟乎识昏障重信寡疑多。贬净业
为权乘。嗤诵持为粗行。岂非耽溺火宅自甘
永劫之沈迷。悖悷慈亲深痛一生之虚丧。须
信非凭他力截业惑以无由。不遇此门脱生
死而无路。誓同诸佛敢效前修劝勉。后贤深
崇此道。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事事而回向
弥陀。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念念而皆归净
土。欲取一生事办便于这里留心。一切时中
千车合辙。四威仪内万善同归。齐登极乐妙
门。速成念佛三昧。最初一步要分明。直至西
方无异路。
* 阿弥陀佛因地
鼓音王经云。过去劫中有国名妙喜。王名憍
尸迦。祖父清泰国王。父月上转轮王。母殊胜
妙颜。生三子长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
众。时有一佛出世。名曰世自在王。憍尸迦心
发道意。弃舍国位投佛出家。号曰法藏比丘。
又大弥陀经云。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
发无上意。一切世间无能及者。时佛说二百
一十亿诸佛刹土应其心愿。法藏稽首礼佛。
广说四十八愿云(本经具载)若不尔者誓不成佛。
是时大地震动。天雨妙华空中。同声赞言决
定成佛。
* 弥陀释迦本愿因地
悲华经云。往昔劫中有转轮王。名无诤念。大
臣宝海为善知识。同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
莲宗宝鉴序¶ 第 306c 页 T47-030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6.png)
于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界众生
无诸苦恼。我不得如是佛刹。尔乃不成正觉。
今既果满号阿弥陀故现净土。宝海大臣愿
于秽土成熟有情。今已果满号释迦牟尼。于
此浊恶世中成佛菩提。
* 佛为韦提希圣后说净业正因
观无量寿佛经云。尔时韦提希号泣向佛白
言。世尊。惟愿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
不乐阎浮浊恶世也。尔时世尊。放眉间光。遍
照十方无量世界。诸佛国土皆于中现。时韦
提希见已。白佛言。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
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惟愿
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佛告韦提希。阿弥
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我今广
为汝说。亦令未来凡夫修净业者得生西方
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
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
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
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
为净业正因。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
* 孝养父母
念佛乃诸法之要。孝养为百行之先。孝心即
是佛心。孝行无非佛行。欲得道同诸佛。先须
孝养二亲。故𦣱禅师云。孝之一字众妙之门。
佛语以孝为宗。佛经以孝为戒。言中不昧口
出戒光。直下分明顿开心地。夫孝者有在家
之孝。有出家之孝。在家孝者。父母爱之喜
莲宗宝鉴序¶ 第 307a 页 T47-030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7.png)
养生。出家孝者。割爱辞亲餐微契本。深入无
为之理上酬罔极之恩。趣解脱之要途。报慈
亲之捷径。非但未来获益。亦于现世成功。所
以如来子夜踰城道圆雪岭。卢能白金遗母。
法继黄梅。然而以法断恩应思报德。是以迦
维省父忉利。宁亲至于贫乏无依理合躬亲
给侍。是故毕陵迦起尽心之戒。忍大师有养
母之堂。陈睦州织屦供亲。朗法师荷[檐-(色-巴)+├]游
学。然则出家者以法味为甘旨。不忘返哺之
心。以佛事为勤劳。未遗世谛之礼。非但一世
父母。而多生父母皆报。不惟一身父母。而法
界父母皆度。同登觉岸。岂止周公之配天。普
示迷津。故逾考叔之纯孝。出家之孝其利博
哉。如或因缘未和。父母不听宜尽在家之孝。
劝修出世之因。若能即俗而真。亦有成佛之
路。觊反婴儿之行无亏膝下之严。报双亲顾
复之劳。致一乘圆满之地。遂使在家菩萨行
解无疑。出俗高人因斯可鉴其有局。于事佛
不能尽。于事亲睹兹有感。于中可以克全其
孝。呜呼光阴易往父母难忘。有亲在堂如佛
在世。以此报亲之德。圆成念佛之功。是知父
母喜欢则诸佛喜欢。此心清净则佛土清净。
可谓野色更无山隔断。月光直与水相通。
* 奉事师长
古德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友是知师
者迷途之明导。暗室之慧灯。苦海之舟航。人
天之眼目。恩逾父母德重乾坤。弟子所以事
师不敢慢易也。岂不见舍全身而求半偈。断
莲宗宝鉴序¶ 第 307b 页 T47-030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7.png)
而续祖。卖心肝而学般若。投火聚以證菩提。
方之古人深为庆幸。奉师学道可不勉哉。应
知出世投师须求正见。参方请益莫附邪宗。
要明罪福之因。由审辨正邪之利害。正则成
佛。邪则成魔。打头不遇作家到老翻成骨董。
是以如来知师非而舍去。夫子择善者而从
之。观古圣之如斯。何今人而不尔。况当末运
多有邪师。凡欲修行切莫亲近。但存正念终
值明师。要了大缘慎勿容易。是故弟子事师。
即同事佛也。可谓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
金亦消得。
* 归依三宝
佛为三界大师。法是群生眼目。僧乃六和上
士。并为真净福田。背之则邪。顺之则正。神功
莫并。圣力难思。除苦如药鼓落镞脱难。若
霜剑突围。变苦为乐而刹那。革凡成圣而顷
刻。是以火车相现归依而便获清凉。地获将
临称念而悉皆离苦。普明与诸王免难空定
功焉。帝释却顶生之威般若力也。所以信心
佛子归依三宝。真慈香花供养于佛僧。读诵
流通于法宝。集兹善利回向菩提。普暨众生
同生净土。不见道频伽鹦鹉称念而得生西
方。诸天帝王钦敬而誓求圣道。皆能上成佛
果。下脱苦轮。可谓禅是大沩诗是朴。大唐天
子只三人。
* 发菩提心
无上佛果名曰菩提。若发此心决定成佛。净
行法门曰。凡修净土须善发心。若为自己厌
莲宗宝鉴序¶ 第 307c 页 T47-030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7.png)
也。若为众生起大悲心。求往彼国希速成就。
道力神通遍历十方。救度一切令共成佛。则
顺菩提心是菩萨行应当发也。今劝净业高
流凡欲利己利他。须是发心立志应于三宝
前。虔奉香花。志心发愿云。南无佛南无法南
无僧。弟子(某)从于今日。发此大心不为自求
人天福报。缘觉声闻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
依最上乘法发菩提心。愿与现生父母及多
生父母。法界众生一切怨亲。同生净土皆得
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三说
此心时时要发日日常然。所以善财一生證
果。龙女八岁成佛。地狱发心顿超十地。沙
弥发意已越二乘。可谓一气回元运恩沾万
物深。
* 受持戒法
既发菩提心应修菩萨行。初受三归。次持五
戒。渐修十种善法圆满三聚律仪。根熟则全
持根生则分受。年有三善。月有六斋。如或五
戒难行且除酒肉二味。十重易犯且持不杀
一门。轻尘积岳坠露添流。一适下崖终归大
海。故涅槃经云。佛在世日以佛为师。佛灭
度后以戒为师。梵网经云。戒如明日月亦如
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所以龙无
犯杀之心。狼有持斋之意。比丘苦节至于系
草。护鹅居士病缘终不饮酒食肉。是知诸善
之本五戒为先。王者履之以治国。君子奉之
以立身。不可造次而离。不可须臾而废。佛称
五德。儒谓五常。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在
莲宗宝鉴序¶ 第 308a 页 T47-030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8.png)
仰观俯察莫能加焉。故法苑珠林云。世俗所
尚仁义礼智信也。贪识所资杀盗淫妄酒也。
道俗虽乖渐教通也。正法内训必始于因。此
则在乎实法。指事直言不假饰辞。托名现意
如斯。而修因不期果而果證。从兹而入道不
羡乐而乐彰。今见持戒不杀不求仁而仁著。
守戒不盗不忻义而义敷。不淫者不祈礼而
礼立。不妄者不慕信而信扬。不饮者不行智
而智明。非但律己防非亦以助国扬化。欲修
成于净行须严护于戒根。可谓万善和融同
佛土。熙熙长乐太平时。
* 慈心不杀
卵胎湿化飞走虫鱼。皆未来诸佛之流。或过
去多生父母。至于颙颙怖死汲汲贫生。避苦
而乐其身此情一等。求安而养其命斯理万
均。何乃声哀哀而牵上。刀砧眼盻盻而驱就
死地。或张罗亘野布网连山。火逐岭以高低。
烟随处而疏密。疾电之鹰争举追风之马竞
前。猿睹箭以魂飞。雁看弓而胆落。解头陷
脑之酸难抵。洞胸彻骨之痛奚禁。况斯等共
禀五行。俱含四象同沾佛性共有神明。何乃
陈此肉山树兹炮烙。充其口腹美彼心肝。殊
不知断其命者。是出佛身之血。食其肉者宁
非父母之身。造杀害之深尤断慈悲之种性。
生前福寿暗里消磨。死后沈沦刀山剑树。还
作鸡猪鱼兔。次第填偿至于宰割烹炮因果
相似。谛观食肉可谓寒心。纵售易于屠门亦
难逃于重罪。菩萨宁当破骨终不食啖众生。
莲宗宝鉴序¶ 第 308b 页 T47-030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8.png)
岂容。尝还彼庖厨有闻声不忍之训养。他
出卖同口杀心食之尤大圣垂慈。所以制戒
永断杀生其德大也。修净土人故堂持守。可
谓不贪香饵味。始是碧潭龙。
* 修十善业
夫大乘玄要。元不离于一心。净业正因必先
修于十善。断身口七重之罪。七行斯成。灭意
识三毒之根。三学自备。弥陀经内求净土者
之所当修。华严经中离垢地者乃能亲證。人
天至于有顶以十善为受生之缘。声闻以至
佛乘由十善为入道之本。弗遵佛制堕三涂
之要门。纵得人身获二种之恶报。不修乃十
不善道。奉持为十戒法门实乃净土镃基。普
劝常修此行。是菩萨之法苑。宜令安住其中
可以至无畏大城。可以登不退转地。功德讵
可思量。佛子所以当学。
* 深信因果
拟步玄途洗心大道。深信世间因果。究明出
世根源。将穷其源必存其要。要而在用者其
于心法乎。心也者弥纶于万行会通于群数。
盖以心无常法乘善恶而迭用以罪福为影响
故因果不相违。是知涉境而动谓之因。动而
生识谓之缘。缘起则有业相。随有业则果报
定矣。是以善行恶行世间之因也。三界六道
九有四生世间之果也。念佛法门出世间之
因也。九品化生净土成佛。出世间之果也。于
上因果心中明了故。不乐著世间之法。于出
世间法心行不违。念念不忘于净土。心心不
莲宗宝鉴序¶ 第 308c 页 T47-030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8.png)
应知因实果则不虚。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
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
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实即
饿鬼业。愚痴闇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
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證
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
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则
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
受形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是以离
自心源更无别体。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
其心。故知一切归心万法由我。欲成净果。但
行净因。又当知阐提邪见定应堕千劫泥犁。
诽谤拨无即此是邪魔眷属观报应之。若是
如影如形信因果之历然可惊可惧。所谓苦
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 读诵大乘
既慕西方当求了义。暗中有宝无灯照终不
自知。古镜埋尘不揩磨岂能光显。调和三业
体究一心恭奉真文。研味圣意深入法源之
底。洞探诸佛之机理路豁通心花发现不见
道。倚松之葛上耸千寻。附托胜因方能广益。
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华。莲出绿波
飞尘不能污其叶。虽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
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浊
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尚犹资善而成至
善。人伦有识得不因心而證佛心。岂不闻智
者诵法华见灵山之未散。圭峰读圆觉。忽心
地以开通达本情。忘普庵契华严之旨应无
莲宗宝鉴序¶ 第 309a 页 T47-030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9.png)
人而不学。可谓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
* 劝进行者
夫学佛初门大悲是菩萨正辙。利他要行劝
进乃净业胜曰。晋社群贤愿祈生于安养。十
方海众忻出离于娑婆。痛嗟生死之难逃。堪
叹无常之期速。可不景行前哲导彼后昆哉。
劝一人二人以至多人。是佛门之法施。念一
佛二佛以至万佛。趣乐土之玄猷。日课千声
佛名。积月至年则有三十六万声佛。积而不
迨亦几于佛地乎。日行小善一事积月至年
则有三百六十善事。积而不迨亦几于君子
乎。为愚为小人而不通忏悔。同禽兽者良由
不学。亦无劝进之人也。经言若人以四天下
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
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此世尊之劝进
也。语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仲
尼之劝进也。勉尔同盟熏陶净行。或正月
五月九月为一集。或半年一年三年为一期。
深植善根普皆回向。常为道侣更互相资。一
人退惰则协力提携一人。舍凡则递相照顾。
虽不能弘教利物。亦可以温故知新。岂不见
施人一钱人称受惠。益人一语彼岂无知。财
施则济一世之贫。食施则济一日之命。法施
则令人出世。其功德讵可比伦。财施如灯止
明一室。法施如日遍照大千。吝法而不劝修
累劫沈于黑狱。推己而行化导现生则是阿
弥。敢冀运慈递相劝发。以斯悲愿结此净缘。
拔滞溺之沈流。出轮回之捷径。齐登乐土图
莲宗宝鉴序¶ 第 309b 页 T47-030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p0054/buddhist/T47-0309.png)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因卷第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