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莲宗宝鉴序¶
莲宗宝鉴序¶ 第 302c 页
莲宗宝鉴序¶ 第 302c 页


No. 1973

* 莲宗宝鉴序


禅净二门分袒各帜几同敌国矣。慈觉赜禅
师有营田开库之喻。各随所好皆得如心。此
亦方便和会之谈耳。二物可会若本非二和
会奚为。夫禅有如来禅祖师禅。祖师禅且置。
佛语禅那华言静虑。所谓八禅八定也。念佛
三昧曰一心不乱。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非静
定耶且念佛与唱佛不同。唱者口也。念者忆
也。母忆子子忆母口乎心乎。所念之佛栴檀
耶。阎浮檀金耶。毗首羯磨所作耶。应身耶。报
身耶。法身耶。过去佛耶。现未佛耶。净土在西
方耶。举足下足即道场耶。观经金口所宣。而
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观心即观佛也。观
佛即念佛也。极而言之念本无念佛亦无佛。
能念空所念亦空。如来禅即祖师禅也。故大
势至念佛无生。观世音反闻自性。二菩萨似
莲宗宝鉴序¶ 第 303a 页 T47-0303.png
各一圆通。而同在安养左右弥陀。接引东土
明乎。即净即禅众圣一揆。而后来释子分张
门户。譬之祖宗房屋原只一间。而子孙于中
墙壁夹断。插篱种棘不相往来。其为执迷颠
倒极矣。或难言三圣接引。则净土在西方明
矣。得无与自性惟心之旨相矛盾乎。余曰。弥
陀者。众生之弥陀也。众生者。弥陀之众生也。
极乐者。弥陀之惟心也。惟心者。众生之极乐
也。故识自性惟心之旨。谓西方有弥陀。可谓
东土皆弥陀。亦可谓法报身是佛。可谓丈六
劣应身。与毗首羯磨所作是佛。亦可谓念过
去佛。可谓念现来一切佛亦可。而又何禅净
之分别为耶。莲宗宝鉴一书乃庐山优昙和
尚所集。标真正讹寻香讨根。实净土之指南
也。因属楞严白法师。刻而传之而僭为之
引。

紫柏弟子钱士升书于放下庵之更雨堂


* 庐山东林禅寺莲宗善法祖堂劝修净业(臣)
(普度)谨自编集

莲宗宝鉴一部。发明佛祖念佛三昧。已蒙诸
尊宿善知识题跋印證。来诣大都。礼拜罽宾
国公班的。答师父主盟佛法得奉法旨教。般
若室利长老贤耶那室利阔罗罗司丞。于至
大元年十月十一日至隆福宫今上皇帝潜龙
时分月。海怯薛第一日。亲捧莲宗宝鉴。启奉
令旨教刊板印行者。敬此即于大都明理不
花丞相施到无量寿法王寺内。镂板已遂毕
工所集洪因端为祝延皇帝圣寿万安皇太后
莲宗宝鉴序¶ 第 303b 页 T47-0303.png
皇后齐年太子诸王千秋文武官僚高增禄
位。皇图永固。佛日光辉。凡曰见闻同成佛
道。

皇庆壬子正月圆日优昙(普度)谨识

按经中说。西方世界国名极乐。其土有佛号
阿弥陀。巍巍荡荡超太古皇。不令不申自然
而化。琼池金地不染一尘。树林水鸟皆演苦
空。佛愿力故摄彼群情。一念相应即登金台。
虽下下品亦胎华莲。雁门尊者社结胜流策
勋净业。是以念佛之道唱行于世。迨今千年
谓之莲宗也。去古已远法流成弊。邪道混淆
微旨暧昧。由是优昙和尚乘宿愿力。痛嗟正
宗奋真实心探寻要旨。编次本末剖分伪真。
定为十门名曰宝鉴。赍赴大都。咨扣罽宾班
的。答灌顶国师證。无丛脞契合佛经。乃为
闻奏钦遇皇上金轮皇帝。圣通佛慧道合天
心。至照无私奖称曰善教。刊板印行载上书。
乞复教上可之。颁降圣旨遍行各省。洗佛日
重光于圣世。起祖风载振于虎溪。策精进而
勿荒。发阐提而必信悟。觉花开于心地。显佛
性存于本源。咸知极乐之归。悉禀无为之化。
明教上仁宗正宗论息辟佛之议。于当时优
昙献皇上宝鉴编复白莲之教。于今日虽年
代相远。盖事实相符其名同芳而不萎。其功
并垂而不朽矣。

延祐甲寅住大仰山。大圆佛鉴禅师
法沙门希陵拜手。

夫心性役乎尘劳烦恼。而不为尘劳烦恼之
所汨汲。如莲生淤泥。而不因淤泥染污其质
莲宗宝鉴序¶ 第 303c 页 T47-0303.png
故。直指之为莲也。心性通乎三乘诸法。而
不为三乘诸法之所凌夺。由宗分支派而不
因支派忘失其本。故念佛之为宗也。心性虚
空含育万有。譬海中四珠出无尽藏。故标之
为宝也。心性明净照了色象。喻一镜当台能
辨妍丑。故名之为鉴也。优昙和尚。浙之丹阳
蒋氏。家世事佛。积善生而敏锐。弱冠则厌俗
缘投簪䉜发。初参龙华宝山慧禅师。一见器
之。诫其历叩诸老之门。琢磨淘汰达心净土
见性弥陀。深惜祖道湮微。述集念佛警要。目
之曰莲宗宝鉴。言言破惑井井有条。天童东
岩圆应日禅师。见而證之曰。善哉善哉。如是
如是。继之京都开法于法王禅寺。道合灌顶
国师捧宝鉴而上奏。金轮兴正宗而下颁玉
旨。忘躯为法异世龟鉴。开导人天续佛慧命。
实僧中宝正本齐末。统众归宗不舍悲愿。融
真混俗示火中莲。振复东林远公祖师。已坠
之风于千古之下。所谓庐山莲宗宝鉴者岂
徒言哉。宿师名德公大人跋赞品题备于卷
末。后之修净业者披阅是集。洞明佛祖旨趣。
弘扬斯道。垂之无穷。其功讵可比量也耶。延
祐改元甲寅孟夏前婺之明智。崇胜禅寺比
丘。大中德合再拜为之叙云。

* 庐山莲宗宝鉴叙

夫真法界性。生佛平等而无异无同。妙觉明
心染净混融而非一非二。然则尘尘净土。他
方此界皆为极乐之邦。念念弥陀蠢动含灵
尽是法身之佛。盖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心。
随生住异灭之变迁。境有坑坎堆阜之高下。
莲宗宝鉴序¶ 第 304a 页 T47-0304.png
所以净刹秽方苦乐有异。众生诸佛凡圣不
同。是致六趣茫茫匍匐九居之内。四生浩浩
升沈三界之中。从迷入迷由苦入苦。动经尘
劫无解脱期。故我佛开方便门。教以念佛三
昧。指有净土为归向焉。所谓念佛三昧者。梵
语佛陀。此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
名曰佛。如睡梦觉如莲花开。为令有情返照
回光。净念相继久久纯熟。惑尽障除一念不
生。前后际断悟此觉性。内无能念之心。外无
所念之境。能所两忘生佛无二。故曰念佛。梵
语三昧。此云正定。谓思专想寂神智明妙也。
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
华。东晋远公祖师。因听弥天法师讲般若经。
豁然大悟。入于无量甚深三昧。游止庐山与
高僧朝士结缘修行。故云诸教三昧其名甚
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因以白莲名其社
焉。师乃著念佛三昧叙。盖发扬此理也。天台
智者判教。谓观无量寿经为大乘终实之教。
以三观澄心者。盖显念佛之旨也。法照尊者
礼文殊而求指盖指此法也。省常禅师结净
行缘。宰相名卿归向同修者。盖此道也。长芦
赜禅师结莲花胜会。感普贤普慧二菩萨入
会。盖證明此道也。慈照宗主以本愿力。示现
世间发广度心。引权就实随机化导。盖欲令
利根钝根俱悟此道也。集白莲忏开四土图。
以信行愿为资粮。以戒定慧为枢要。盖立此
念佛正宗也。宋高宗御书莲社二字。盖崇此
法门也。钦惟大元普天一统。诸国来朝人心
乐善。庐山东林禅寺东岩圆应日禅师。钦奉
莲宗宝鉴序¶ 第 304b 页 T47-0304.png
圣旨。住持道场修营梵宇。集诸贤传乃追古
而整宗纲。架大法桥名宗远。而开祖道一十
八载。提唱宗乘之外。常以念佛三昧开导人
天。至元壬辰秋赴庆元路育王山广利禅寺。
请而逊席于开先。悦堂訚禅师相继住持。元
贞元年正月述明居士燕觉道破衣和尚。钦
奉圣旨赐。白莲宗善法堂护持教法。元贞二
年正月又钦奉圣旨。赐通慧大师白莲宗。主
仍赐金襕袈裟于大德五年十月。钦奉圣朝。
颁降御香金幡到寺。自晋至今仅乎千载感
斯恩耀遐方异域。若贤若愚皆从化焉。悉以
齐心念佛。仰祝皇帝圣寿万安。天下太平法
轮常转。熙熙然舜日尧风。即此世界为极乐
世界也。普度滥叨释裔无补教门。尝见称莲
宗者。未谙念佛旨趣弃本逐末。著相修行净
业正因。逮将沈没皆是怀宝迷邦背真向伪。
从其事者纷如牛毛。具正见者鲜若麟角。致
令上慢之徒轻忽吾佛之道。悲夫去古时遥
法久成弊。正道湮微邪法增炽。人多错解蹉
入邪途。不思净土一门乃出轮回之捷径。其
直如弦其朗如日。奥旨在于经忏之间。不遇
明师启迪。犹若群盲摸象各说异端。从冥入
冥永缠邪见可痛惜哉。矧今恭遇佛心天子
正法治世。乃君臣庆会之时政。佛法流通之
际。得不以祖师念佛三昧。开示人天用作将
来眼目。俾同悟入佛知见哉。予乃翘心净土。
探赜先宗。编集要言目曰宝鉴。照明真伪。凡
一十篇。其首曰念佛正因。谓入室必由户也。
次曰正教。乃示念佛法门。渐偏顿圆使进修
莲宗宝鉴序¶ 第 304c 页 T47-0304.png
者。随根器而归乎至道也。又其次曰正宗。盖
示念佛三昧正心之理。俾修习者明其宗而
达其本也。又其次曰正派。盖明佛祖暨诸宗
师得道之本末。欲令后学知有其自也。又其
次曰正信正行正愿。俾信正法修正行发正
誓而求生西方也。次曰往生正诀。盖示临终
生净土之路也。次曰正报。盖明修行所得净
土依正之功德庄严也。次曰正论。盖引诸佛
诚言。破群邪异见。欲令改不善而从善也。非
敢有助于宗风。为益于未闻者也。欲其枉者
直之。邪者正之。疑者决之。迷者悟之。尽大地
人于一念中。同得念佛三昧。共證菩提不亦
伟欤。修净业者无吝慈悲。试一展卷见闻随
喜。赞辅流通其如佛祖未出世一句子。请高
著眼。

时大德九年乙巳弥陀示相日。江州庐山东
林禅寺。白莲宗善法堂主。僧优昙普度斋沐
谨题。

* 庐山莲宗宝鉴纲目

念佛宝鉴叙

念佛正因卷第一

念佛正教卷第二

念佛正宗卷第三

念佛正派卷第四

念佛正信卷第五

念佛正行卷第六

念佛正愿卷第七

念佛往生正诀卷第八

念佛正报卷第九
莲宗宝鉴序¶ 第 305a 页 T47-0305.png

念佛正论卷第十

* 目录

第一卷(一十四章)

念佛正因说 阿弥陀佛因地 弥陀释
迦本愿因地 佛为韦提希圣后说净业
正因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归依三宝
 发菩提心 受持戒法 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 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 观
进行者

第二卷(一十九章)

念佛正教说 佛为父王说念佛 善财
参见德云比丘说念佛门 智首菩萨说
念佛 龙树大士说念佛 念佛功德有
七种胜 修持法门 离相念佛三昧无
住法门 天台念佛三昧三观法门 空
观念佛三昧无念法门 日观念佛三昧
专想法门 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
 摄心念佛三昧调息法门 一相念佛三
昧专念法门 六时念佛功德回向法门
 忏罪念佛功德系念法门 晨昏念佛
功德信愿法门 简径念佛功德十念法
门 慈照宗主圆融四土

第三卷(八章)

念佛正宗说 定明宗体 念佛参禅求
宗旨说 净土非钝根权说 真歇了禅
师净土宗要 寂室大师示净土实见
 大智律师示念佛事理不二 文法师净
行念佛宗要

第四卷(二十二章)
莲宗宝鉴序¶ 第 305b 页 T47-0305.png

念佛正派说 远祖师事实 远祖师历
朝谥号 明教大师题远祖师影堂记
 庐山十八大贤名氏 贯休禅师题十八
贤影堂记 辨明远祖师成道事 璧
谷昙鸾大师 天台智者大师 京师善
导和尚 金台法照大师 睦州少康法
师 省常大师 长芦慈觉禅师 永明
寿禅师 天竺慈云忏主 文潞公传
 潞府宗坦疏主 慈照宗主 无为子杨
提刑 龙舒居士王虚中仪真王侍郎

第五卷(六章)

念佛正信说 断疑生信 劝发信心
 慈云式忏主往生正信偈 智者大师净
土十疑论叙 杨提刑直指净土决疑序

第六卷(一十四章)

念佛正行说 修进工夫 资生助道
 作福助缘 去恶取善 拔济幽趣 放
诸生命 六度万行齐修 维摩大士示
净土八法 较明修行难易 天台示净
土欣厌二行门 净业道场 自行化他
 以事检心

第七卷(七章)

念佛正愿说 劝发大愿 慈照宗主示
念佛人发愿偈并序 求生净土要在发
愿 善导和尚修行发愿仪 白侍郎发
愿求生净土文 凭济川施经发净土愿


第八卷(一十二章)

念佛往生正诀说 父母临终往生净土
莲宗宝鉴序¶ 第 305c 页 T47-0305.png
 临终三疑 临终四关 临终决疑撮
要 僧济临终注想西方 善导和尚临
终往生正念文 化佛来迎 贤首菩萨
临终赞念佛偈 情想多少论报高下
 命终善恶感报优劣 临终十事不剋念
佛勉劝预修

第九卷(五章)

念佛正报说 功德庄严 净土增修圣
果 净土三十益 净土成佛

第十卷(二十五章)

念佛正论说 西方弥陀说 真如本性
说 辨真妄身心 辨明三宝 辨见闻
觉知 破妄说灾福 辨明空见 辨一
合相 辨明双修 辨明三车 辨明三
关 辨明大小二乘 辨明不生不灭
 辨明曹溪路 辨佛法隐藏 辨明超日
月光 辨明髻中珠 辨明无漏果 辨
明赵州茶 辨明教外别传 辨关闭诸
恶趣门开示涅槃正路 辨明四生 破
妄立十号 誓愿流通

名德题跋(十一章)

明州天童长老东岩和尚跋语 庐山白
莲宗主悦堂和尚跋语 西峰及庵和尚
信公长老跋语 大庆寿寺都总统西云
和尚跋语 饶州荐福长老月礀和尚跋
语 姑苏幻住禅庵中峰和尚跋语 荆
岑普贤接待院不会禅师跋语 天峰祐
禅师跋语 翰林承旨张畴斋题跋 庐
山无住道人竺源跋 庐山优昙普度题
莲宗宝鉴序¶ 第 306a 页 T47-0306.png

庐山莲宗宝鉴目录终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因卷第一
(十四章)


* 念佛正因说

盖闻。恒河沙数众如来弥陀第一。十方微尘
诸佛刹极乐是归。至理本秖唯心初门必由
因地。故知合抱之木发于毫芒。千里之行始
于初步。欲超生死以净土为归趣之方。将證
涅槃故念佛乃正心之要。深信极乐真解脱
之妙门。谛想弥陀实众生慈父。先明落处
故望果以修因。渐履玄途是从因而至果。故
知集群贤而结社有其旨焉。专念佛以劝人
兴其教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形直无不影
端。声和自然响顺。势至示證圆通之要。世尊
说修净业之因。从闻思修登三摩地。凭信行
愿入法界门。是以一念兴而万灵知。信心生
而诸佛现。才称宝号已投种于莲胎。一发菩
提即标名于金地。有缘斯遇自悟自修。浅信
不持大愚大错。故云一乘极唱终归。获至于
乐邦。万行圆修最胜。独称于宝号。八十亿
劫之重罪廓尔烟消。十万亿刹之遐方倏如
羽化。想念专注即观心而见佛身。心境交参
即因门而成胜果。十方净秽卷舒同在于毫
端。一性包融浩博该罗于法界。是则诸佛与
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冥通。彼此互修事理
无碍。若神珠之顿含众宝。犹帝网之交映千
莲宗宝鉴序¶ 第 306b 页 T47-0306.png
光。我心既然生佛同尔。是知游神亿刹实生
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于刹那际内。二
乘贤辈回心即达于金池。五逆凡夫十念便
登于宝界。嗟乎识昏障重信寡疑多。贬净业
为权乘。嗤诵持为粗行。岂非耽溺火宅自甘
永劫之沈迷。悖悷慈亲深痛一生之虚丧。须
信非凭他力截业惑以无由。不遇此门脱生
死而无路。誓同诸佛敢效前修劝勉。后贤深
崇此道。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事事而回向
弥陀。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念念而皆归净
土。欲取一生事办便于这里留心。一切时中
千车合辙。四威仪内万善同归。齐登极乐妙
门。速成念佛三昧。最初一步要分明。直至西
方无异路。

* 阿弥陀佛因地

鼓音王经云。过去劫中有国名妙喜。王名憍
尸迦。祖父清泰国王。父月上转轮王。母殊胜
妙颜。生三子长曰月明。次曰憍尸迦。三曰帝
众。时有一佛出世。名曰世自在王。憍尸迦心
发道意。弃舍国位投佛出家。号曰法藏比丘。
又大弥陀经云。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
发无上意。一切世间无能及者。时佛说二百
一十亿诸佛刹土应其心愿。法藏稽首礼佛。
广说四十八愿云(本经具载)若不尔者誓不成佛。
是时大地震动。天雨妙华空中。同声赞言决
定成佛。

* 弥陀释迦本愿因地

悲华经云。往昔劫中有转轮王。名无诤念。大
臣宝海为善知识。同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
莲宗宝鉴序¶ 第 306c 页 T47-0306.png
无诤念发愿云。我修大乘取于净土。终不愿
于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界众生
无诸苦恼。我不得如是佛刹。尔乃不成正觉。
今既果满号阿弥陀故现净土。宝海大臣愿
于秽土成熟有情。今已果满号释迦牟尼。于
此浊恶世中成佛菩提。

* 佛为韦提希圣后说净业正因

观无量寿佛经云。尔时韦提希号泣向佛白
言。世尊。惟愿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
不乐阎浮浊恶世也。尔时世尊。放眉间光。遍
照十方无量世界。诸佛国土皆于中现。时韦
提希见已。白佛言。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
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惟愿
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佛告韦提希。阿弥
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我今广
为汝说。亦令未来凡夫修净业者得生西方
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
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
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
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
为净业正因。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

* 孝养父母

念佛乃诸法之要。孝养为百行之先。孝心即
是佛心。孝行无非佛行。欲得道同诸佛。先须
孝养二亲。故𦣱禅师云。孝之一字众妙之门。
佛语以孝为宗。佛经以孝为戒。言中不昧口
出戒光。直下分明顿开心地。夫孝者有在家
之孝。有出家之孝。在家孝者。父母爱之喜
莲宗宝鉴序¶ 第 307a 页 T47-0307.png
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承顺颜色以尽
养生。出家孝者。割爱辞亲餐微契本。深入无
为之理上酬罔极之恩。趣解脱之要途。报慈
亲之捷径。非但未来获益。亦于现世成功。所
以如来子夜踰城道圆雪岭。卢能白金遗母。
法继黄梅。然而以法断恩应思报德。是以迦
维省父忉利。宁亲至于贫乏无依理合躬亲
给侍。是故毕陵迦起尽心之戒。忍大师有养
母之堂。陈睦州织屦供亲。朗法师荷[檐-(色-巴)+├]游
学。然则出家者以法味为甘旨。不忘返哺之
心。以佛事为勤劳。未遗世谛之礼。非但一世
父母。而多生父母皆报。不惟一身父母。而法
界父母皆度。同登觉岸。岂止周公之配天。普
示迷津。故逾考叔之纯孝。出家之孝其利博
哉。如或因缘未和。父母不听宜尽在家之孝。
劝修出世之因。若能即俗而真。亦有成佛之
路。觊反婴儿之行无亏膝下之严。报双亲顾
复之劳。致一乘圆满之地。遂使在家菩萨行
解无疑。出俗高人因斯可鉴其有局。于事佛
不能尽。于事亲睹兹有感。于中可以克全其
孝。呜呼光阴易往父母难忘。有亲在堂如佛
在世。以此报亲之德。圆成念佛之功。是知父
母喜欢则诸佛喜欢。此心清净则佛土清净。
可谓野色更无山隔断。月光直与水相通。

* 奉事师长

古德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友是知师
者迷途之明导。暗室之慧灯。苦海之舟航。人
天之眼目。恩逾父母德重乾坤。弟子所以事
师不敢慢易也。岂不见舍全身而求半偈。断
莲宗宝鉴序¶ 第 307b 页 T47-0307.png
一臂而扣真乘。以身为座而奉师。腰石负舂
而续祖。卖心肝而学般若。投火聚以證菩提。
方之古人深为庆幸。奉师学道可不勉哉。应
知出世投师须求正见。参方请益莫附邪宗。
要明罪福之因。由审辨正邪之利害。正则成
佛。邪则成魔。打头不遇作家到老翻成骨董。
是以如来知师非而舍去。夫子择善者而从
之。观古圣之如斯。何今人而不尔。况当末运
多有邪师。凡欲修行切莫亲近。但存正念终
值明师。要了大缘慎勿容易。是故弟子事师。
即同事佛也。可谓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
金亦消得。

* 归依三宝

佛为三界大师。法是群生眼目。僧乃六和上
士。并为真净福田。背之则邪。顺之则正。神功
莫并。圣力难思。除苦如药鼓落镞脱难。若
霜剑突围。变苦为乐而刹那。革凡成圣而顷
刻。是以火车相现归依而便获清凉。地获将
临称念而悉皆离苦。普明与诸王免难空定
功焉。帝释却顶生之威般若力也。所以信心
佛子归依三宝。真慈香花供养于佛僧。读诵
流通于法宝。集兹善利回向菩提。普暨众生
同生净土。不见道频伽鹦鹉称念而得生西
方。诸天帝王钦敬而誓求圣道。皆能上成佛
果。下脱苦轮。可谓禅是大沩诗是朴。大唐天
子只三人。

* 发菩提心

无上佛果名曰菩提。若发此心决定成佛。净
行法门曰。凡修净土须善发心。若为自己厌
莲宗宝鉴序¶ 第 307c 页 T47-0307.png
五浊忻九品则违菩提心。是声闻行不应发
也。若为众生起大悲心。求往彼国希速成就。
道力神通遍历十方。救度一切令共成佛。则
顺菩提心是菩萨行应当发也。今劝净业高
流凡欲利己利他。须是发心立志应于三宝
前。虔奉香花。志心发愿云。南无佛南无法南
无僧。弟子(某)从于今日。发此大心不为自求
人天福报。缘觉声闻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
依最上乘法发菩提心。愿与现生父母及多
生父母。法界众生一切怨亲。同生净土皆得
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三说
此心时时要发日日常然。所以善财一生證
果。龙女八岁成佛。地狱发心顿超十地。沙
弥发意已越二乘。可谓一气回元运恩沾万
物深。

* 受持戒法

既发菩提心应修菩萨行。初受三归。次持五
戒。渐修十种善法圆满三聚律仪。根熟则全
持根生则分受。年有三善。月有六斋。如或五
戒难行且除酒肉二味。十重易犯且持不杀
一门。轻尘积岳坠露添流。一适下崖终归大
海。故涅槃经云。佛在世日以佛为师。佛灭
度后以戒为师。梵网经云。戒如明日月亦如
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所以龙无
犯杀之心。狼有持斋之意。比丘苦节至于系
草。护鹅居士病缘终不饮酒食肉。是知诸善
之本五戒为先。王者履之以治国。君子奉之
以立身。不可造次而离。不可须臾而废。佛称
五德。儒谓五常。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在
莲宗宝鉴序¶ 第 308a 页 T47-0308.png
人为五藏。在处为五方。广而言之无所不统。
仰观俯察莫能加焉。故法苑珠林云。世俗所
尚仁义礼智信也。贪识所资杀盗淫妄酒也。
道俗虽乖渐教通也。正法内训必始于因。此
则在乎实法。指事直言不假饰辞。托名现意
如斯。而修因不期果而果證。从兹而入道不
羡乐而乐彰。今见持戒不杀不求仁而仁著。
守戒不盗不忻义而义敷。不淫者不祈礼而
礼立。不妄者不慕信而信扬。不饮者不行智
而智明。非但律己防非亦以助国扬化。欲修
成于净行须严护于戒根。可谓万善和融同
佛土。熙熙长乐太平时。

* 慈心不杀

卵胎湿化飞走虫鱼。皆未来诸佛之流。或过
去多生父母。至于颙颙怖死汲汲贫生。避苦
而乐其身此情一等。求安而养其命斯理万
均。何乃声哀哀而牵上。刀砧眼盻盻而驱就
死地。或张罗亘野布网连山。火逐岭以高低。
烟随处而疏密。疾电之鹰争举追风之马竞
前。猿睹箭以魂飞。雁看弓而胆落。解头陷
脑之酸难抵。洞胸彻骨之痛奚禁。况斯等共
禀五行。俱含四象同沾佛性共有神明。何乃
陈此肉山树兹炮烙。充其口腹美彼心肝。殊
不知断其命者。是出佛身之血。食其肉者宁
非父母之身。造杀害之深尤断慈悲之种性。
生前福寿暗里消磨。死后沈沦刀山剑树。还
作鸡猪鱼兔。次第填偿至于宰割烹炮因果
相似。谛观食肉可谓寒心。纵售易于屠门亦
难逃于重罪。菩萨宁当破骨终不食啖众生。
莲宗宝鉴序¶ 第 308b 页 T47-0308.png
是以白兔焚身而仙人不顾也。草尚不拔肉
岂容。尝还彼庖厨有闻声不忍之训养。他
出卖同口杀心食之尤大圣垂慈。所以制戒
永断杀生其德大也。修净土人故堂持守。可
谓不贪香饵味。始是碧潭龙。

* 修十善业

夫大乘玄要。元不离于一心。净业正因必先
修于十善。断身口七重之罪。七行斯成。灭意
识三毒之根。三学自备。弥陀经内求净土者
之所当修。华严经中离垢地者乃能亲證。人
天至于有顶以十善为受生之缘。声闻以至
佛乘由十善为入道之本。弗遵佛制堕三涂
之要门。纵得人身获二种之恶报。不修乃十
不善道。奉持为十戒法门实乃净土镃基。普
劝常修此行。是菩萨之法苑。宜令安住其中
可以至无畏大城。可以登不退转地。功德讵
可思量。佛子所以当学。

* 深信因果

拟步玄途洗心大道。深信世间因果。究明出
世根源。将穷其源必存其要。要而在用者其
于心法乎。心也者弥纶于万行会通于群数。
盖以心无常法乘善恶而迭用以罪福为影响
故因果不相违。是知涉境而动谓之因。动而
生识谓之缘。缘起则有业相。随有业则果报
定矣。是以善行恶行世间之因也。三界六道
九有四生世间之果也。念佛法门出世间之
因也。九品化生净土成佛。出世间之果也。于
上因果心中明了故。不乐著世间之法。于出
世间法心行不违。念念不忘于净土。心心不
莲宗宝鉴序¶ 第 308c 页 T47-0308.png
离于弥陀。何以知其然。如今是因。临终是果。
应知因实果则不虚。夫善恶二轮。苦乐二报。
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摄。
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实即
饿鬼业。愚痴闇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
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證
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
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若心净则
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
受形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上之缘。是以离
自心源更无别体。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
其心。故知一切归心万法由我。欲成净果。但
行净因。又当知阐提邪见定应堕千劫泥犁。
诽谤拨无即此是邪魔眷属观报应之。若是
如影如形信因果之历然可惊可惧。所谓苦
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 读诵大乘

既慕西方当求了义。暗中有宝无灯照终不
自知。古镜埋尘不揩磨岂能光显。调和三业
体究一心恭奉真文。研味圣意深入法源之
底。洞探诸佛之机理路豁通心花发现不见
道。倚松之葛上耸千寻。附托胜因方能广益。
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华。莲出绿波
飞尘不能污其叶。虽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
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浊
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尚犹资善而成至
善。人伦有识得不因心而證佛心。岂不闻智
者诵法华见灵山之未散。圭峰读圆觉。忽心
地以开通达本情。忘普庵契华严之旨应无
莲宗宝鉴序¶ 第 309a 页 T47-0309.png
所住。六祖悟般若之宗。观先德而可遵。岂今
人而不学。可谓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

* 劝进行者

夫学佛初门大悲是菩萨正辙。利他要行劝
进乃净业胜曰。晋社群贤愿祈生于安养。十
方海众忻出离于娑婆。痛嗟生死之难逃。堪
叹无常之期速。可不景行前哲导彼后昆哉。
劝一人二人以至多人。是佛门之法施。念一
佛二佛以至万佛。趣乐土之玄猷。日课千声
佛名。积月至年则有三十六万声佛。积而不
迨亦几于佛地乎。日行小善一事积月至年
则有三百六十善事。积而不迨亦几于君子
乎。为愚为小人而不通忏悔。同禽兽者良由
不学。亦无劝进之人也。经言若人以四天下
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
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此世尊之劝进
也。语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仲
尼之劝进也。勉尔同盟熏陶净行。或正月
五月九月为一集。或半年一年三年为一期。
深植善根普皆回向。常为道侣更互相资。一
人退惰则协力提携一人。舍凡则递相照顾。
虽不能弘教利物。亦可以温故知新。岂不见
施人一钱人称受惠。益人一语彼岂无知。财
施则济一世之贫。食施则济一日之命。法施
则令人出世。其功德讵可比伦。财施如灯止
明一室。法施如日遍照大千。吝法而不劝修
累劫沈于黑狱。推己而行化导现生则是阿
弥。敢冀运慈递相劝发。以斯悲愿结此净缘。
拔滞溺之沈流。出轮回之捷径。齐登乐土图
莲宗宝鉴序¶ 第 309b 页 T47-0309.png
报佛恩。可谓未度者令度矣。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因卷第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