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149-A¶
1149-A¶ 第 153b 页

* No. 1149-A
注十疑论并序
天台智者大师说(沙门澄彧注 沙门赞宁序)

序曰夫谈大人境界者卒不可贵信盖难信之法也
譬若观君王之尊贵叹曰我必不能亲近欤一旦因
依致之于左右此他力之验也惟智者大师能焉自
登忍力作师子吼吼声普闻可畏难解喻如卿导之
言不体异邦之路奚通是故吴山澄彧上人挥弥天
之笔章句出焉令披文见意不俣终日也领彼迷儿
归于父舍末有道赞人者专修净业诱掖众多令愚
称赞于此门约我往生于彼土序冠论首以先启行。

时大宋太平兴国八年初建鹑味月序No. 1149
净土十疑论

诸佛境界非土非身随顺群机强立依正然括一代
圣教总明四土三身一染净同居土凡圣同居二方
1149-A¶ 第 153c 页 X61-0153.png
便有馀土全断见修烦恼三乘人居三实报无障碍
土分断根本无明烦恼法身菩萨居四常寂光土唯
妙觉法身所居若二土对明则娑婆同居秽土安养
同居净土以彼虽无三恶具有人天也一师明四土
云一法性土法身所居二自受身土自受用报身所
居此二土即前常寂光土三他受用土他受用报身
所居为初地巳上菩萨现一分细相者即前实报土
四变化土变化身所居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现
一分粗相者即前方便有馀染净同居二乘土今安
养即他受用变化二土以地上菩萨见他受用土地
前菩萨二乘凡夫见变化土也彼土功德快乐不可
胜言故称赞净土经云假使经于无量劫以无量舌
一一舌上出无量声赞其功德亦不能尽若能依经
修三种净行十六妙观乃至临终十念成就者决定
往生而惑者不信多起疑谤损自损他故智者大师
略举十疑以微妙义往复研覈决问疑网故云净土
十疑论。

「第一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
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

【五浊者一劫浊劫名时分谓四浊聚在其时劫减
时俣故名为浊故悲华经云八万岁至三万岁皆
未有浊至二万岁时五浊始也二烦恼浊谓有贪
嗔痴慢疑五钝使故名为浊三众生浊谓六道受
生于见慢果报上立此假名故名为浊四见浊有
1149-A¶ 第 154a 页 X61-0154.png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五利使并六十二
见故名为浊五命浊谓连持色心为命命短名浊。】

「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即是
无大慈悲心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久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
当所责二者未得无生忍巳还及初发心凡夫菩萨
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中于恶世
中救苦众生为此菩萨愿云先證无生忍然后度众
生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

【缚谓烦恼能缠缚人凡夫具有故名具缚凡夫。】

「虽有大悲心即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
以故恶世界烦恼境强自无忍力心随境所转声色
所缚自堕三恶道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
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长者
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瞋放逸故广造
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

【地下狱名为地狱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具。】

「受贫贱人身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
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故维摩经云自疾
不能救而焉能救诸疾人又大智度论云譬如二人
各有亲属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接无方
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趣船筏。」

【南人名𥱼北人名筏谓编竹木浮于汉河以运人
物者也。】
1149-A¶ 第 154b 页 X61-0154.png

「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
是未得忍力不能救度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
忍巳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论云譬如婴儿。」

【释名曰人始生曰婴儿胸前曰婴抱之胸前而乳
养之名为婴儿。】

「不得离母若也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鸟子
羽翅未成只得依树传枝不能远去羽翮成就(翮下革反
谓鸟翅〔长〕羽云翮)方能飞空自在无碍凡夫无力唯须专念
阿弥陀佛便得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
不疑见阿弥陀佛證无生法忍巳还来三界乘无生
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论云游戏地
狱。」

【入狱救苦随意自在故曰游戏门。】

「行者生彼国得无生忍巳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
苦众生以此因缘求生净土者愿识其教故十住毗
婆娑论名易行道。」

【易行道义出第五疑中。】

「第二疑 问诸法体空。」

【法有二种一心法二诸法二种皆空心法空者众
生真心虽具恒沙性德而本无烦恼无烦恼故名
曰体空二法空者因果诸法从缘而起缘会而生
缘散而灭生灭从缘缘无自性故名体空然此问
词得理而失事答中自显。】

「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阿弥陀
1149-A¶ 第 154c 页 X61-0154.png
净土岂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
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答曰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总答者汝若言
求西方弥陀净土即此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
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著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又
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住此者则断灭见故
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此念发阿耨菩提心
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菩提心
者不说断灭相。」

【引金刚经證成者彼经善现领解佛意不以此二
相观如来世尊意云不以相观但是遮诠须知一
切如来皆具相好功德表诠之义若不尔者堕断
灭见是知说相而万法森罗实无所得谈性而一
如寂灭不碍随缘言阿耨菩提具应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觉。】

「二别答者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
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
不生不灭者谓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
1149-A¶ 第 155a 页 X61-0155.png
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
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为此中论偈云因
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此偈四句初句所观境下三句能观观初句空观
次句假观末句中观此即一心三观观一谛三境。】

「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
无生。」

【此偈破四性执计而明无生。】

「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
教化诸群生。」

【上二句明真谛无相下二句明俗谛宛然真是俗
谛家之真万差自泯俗是真谛家之俗一生恒殊。】

「又云如有人造立宫室若依于空地随意无碍若依
虚空终不能成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
诸法实相。」

【真俗一际体用共融从本如斯非适今也以不坏
假名故则彼此生灭差别以说诸法实相故则彼
此生灭自亡就不一明不二圣人得其意也于随
缘所而谈不变于成事处而说体空迷徒失其旨
也生灭外而求无生差别外而求平等谓生净土
而异无生不谬哉。】

「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见无生
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

【心净土净此有二种一约性德自性清净心心念
1149-A¶ 第 155b 页 X61-0155.png
念无非法性之身刹刹尘尘尽是寂光土此则不
明修證不立阶梯二约修德离垢清净三种净福
十六妙观假他愿力发自信心舍此秽邦生彼净
域此则思修不滥因果历然虽举二门终归一际。】

「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
不知生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
瞋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
道也。」

「第三疑 问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
等行者普念一切诸佛功德生一切净土今乃偏念
求生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乖云何得生净土。

答曰一切诸佛净土实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
多若不专系心一境三昧难成。」

【三昧正云三摩地此云正定又云等持谓离沈掉
曰等令心住一境性曰持。】

「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专志得生彼国
如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
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佛告普广菩
萨阎浮提众生。」

【阎浮正云瞻部此是树名此洲南畔有瞻部树因
此为名提此云洲。】

「心多浊乱为此别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
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者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多则
心浊散慢以三昧难成故不得往生又求一佛功德
1149-A¶ 第 155c 页 X61-0155.png
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
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故华严
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
亦然。」

【力谓十力一是处非处力二业智力三定力四根
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
力十漏尽力无畏谓四无所畏一一切智无所畏
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
所畏。】

「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
增有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成觉应现一切刹佛身
无有二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达一切月影则
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无二故一佛即一
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故炽然念一佛时即
是念一切佛也。」

【问法身寂光可得平等今此土岳陵坑坎西方宝
树华池云何报应三土亦得平等耶答法身是体
二身是用寂光是体三土是用即体之用故净秽
宛然即用之体故一味平等况净秽在机不在化
主故像法决疑经曰佛将涅槃或见佛如沙门像
或见佛威德相好端严或见佛坐宝华华说心地
法门或见佛身如虚空无有边表又云或见[牛*勾]尸
那城土石树林或见是七宝庄严或见三世诸佛
菩萨所游居处或见是真如实相纯佛之境界。】
1149-A¶ 第 156a 页 X61-0156.png

「第四疑 问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求十方佛
净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西方阿
弥陀佛耶。

答曰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
陀佛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圣教处处说法唯
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此云觉者。】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

【此经二卷曹魏朝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明弥陀佛
过去名法藏比丘遇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愿者。】

「观经。」

【即观无量寿佛经此经一卷宋朝三藏畺良耶舍
译明世尊为韦提希夫人说三种净业十六行者。】

「往生论。」

【开元录名无量寿优婆提舍此论一卷婆薮槃头
造此云天亲。】

「等数十馀部经论等文慇勤指授劝生西方故是偏
念也又阿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又
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
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世界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又阿弥陀
(小阿弥陀经罗什三藏译)大无量寿经鼓音声王陀罗尼经等。」

【梁朝译失译人名此经令人念鼓音声陀罗尼得
生安养。】
1149-A¶ 第 156b 页 X61-0156.png

「云释迦佛说此经时皆有十方世界各恒沙诸佛舒
其舌相遍覆三千世界。」

【世人以念佛功德少往生净土多生疑谤故诸佛
舒广长舌相以为表證夫妄语舌短举世皆知诸
佛慈悲舒广长舌表兹实语遣彼疑情言三千大
千者四洲上至梵天各一千有铁围山绕名小千
千个小千外有铁围山绕名中千千个中千外有
铁围山绕名大千若算其数乃有百亿故俱舍颂
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
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
一成坏。】

「證诚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
定得生极乐世界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
缘何以得知无量寿经云末世法灭之时特留此经
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故知弥陀与此世界
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馀诸佛一切净土虽有一经
两经略劝往生不如阿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慇勤叮
咛劝往生也。」

【问诸佛化导平等何故弥陀偏接娑婆答诸佛化
导虽等不妨各有因缘故世人至于嗟叹之时亦
称阿弥陀佛有缘之验于斯显矣。】

「第五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不
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往生耶。

答曰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在此世
1149-A¶ 第 156c 页 X61-0156.png
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
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
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
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
信。」

【一信心二进心三念心四定心五慧心六不退心
七戒心八护心九愿心十回向心。】

「十波罗蜜等。」

【一施二戒三忍四进五定六慧七方便八愿九力
十智若说六度六摄后四若开十度第六唯摄无
分别智后四皆后得智摄又后四度助前六度令
得圆满方便助前三度愿助进力助禅智助般若
也梵云波罗蜜此云彼岸到即到彼岸也彼岸有
二一者行十度究竟名到彼岸二者生死为此岸
烦恼为中流涅槃为彼岸谓行此十度得菩提涅
槃二转依果名为彼岸。】

「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初至第六正心住
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种住。」

【十住者一初发心住二持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
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广说如华严璎珞。】

「此约自力此具缚身卒未得生净土他力者若信阿
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
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
1149-A¶ 第 157a 页 X61-0157.png
回向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
生是故十住毗婆娑论云于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
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在于五浊恶世于
无佛时求阿毗跋致(阿毗跋致此云不退转)甚难可得此难无
数尘沙说不可尽略述三五一者好道相善乱菩萨
法。」

【我佛正法小乘即有无常无我寂灭法印大乘则
有一实相印依之行必登圣果外道则不然迷惑
邪见所说之法其相似善而实非善以邪乱正人
不能甄分深成障道。】

「二者无[(厂@((既-旡)-日+口))*页]恶人破他胜德。」

【浊世恶人见修道者不能成人之美反宣破毁之
言汉书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子多诈狡狯名无
[(厂@((既-旡)-日+口))*页]。】

「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人天之果非无漏善暂乐还苦名为颠倒梵行净
行也。】

「四者声闻自利障于大慈悲。」

【慈能与乐二乘虽七品行慈而众生不得其乐诸
佛菩萨兴慈运悲拔苦与乐众生实得其乐故名
大慈。】

「五者唯有自利无他力持。」

【前四种难非凡斥小此难大乘之行唯自无他既
阙外缘故亦难也。】
1149-A¶ 第 157b 页 X61-0157.png

「譬如跛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易
行道者谓信佛语故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佛愿力
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因船力故须臾即
至千里谓他力也譬如劣夫从转轮王行一日一夜
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

【引十住毗婆娑论者彼论第四卷易行品中明阿
毗跋致行相甚难可得因别开方便说易行道云
佛法有无量门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即苦
水道乘船则乐若人能念十方佛阿弥陀佛等亦
可疾得阿毗跋致前列外道相善等五义是智者
大师撮彼论意略述难行之事。】

「若有漏凡夫不得生净土者亦可有漏凡夫不得见
佛身然念佛三昧并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随分
得见佛身粗相也菩萨见微细相。」

【粗相谓劣应身如释迦丈六软草为座等细相谓
胜应身如释迦巍巍堂堂天衣为坐等。】

「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
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

【烦恼即见修九十八使伏谓暂制不起灭谓永断
其根。】

「得生净土随分得见粗相菩萨见微细相。」

【菩萨双断烦恼所知二障故见细相。】

「此何所疑故华严经一切诸佛刹平等普严净众生
业行异所见各不同即其义也。」
1149-A¶ 第 157c 页 X61-0157.png

「第六疑 问设令具缚凡夫得生彼国邪见三毒等
常起。」

【邪见摄五利使三毒摄五钝使。】

「云何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超过三界耶。

答曰得生彼国有五种因缘故得不退云何为五一
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
照菩提心常增长故得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
音皆说苦空。」

【苦集灭道各有四行苦空但空是苦谛下二行小
乘可尔今此不尔岂可弥陀唯谈小行应明苦不
苦亦苦亦不苦非苦非不苦空不空亦空亦不空
非空非不空圆音普应佛意甚深依义不依文方
契教旨故涅槃云凡夫有苦无谛二乘有苦有谛
菩萨解苦无苦而有真谛又有漏凡夫生彼初见
弥陀粗相闻有作生灭四谛苦空法后得阿毗跋
致见弥陀细相方闻无作四谛圆妙之理经中且
约凡夫初生故云苦空。】

「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纯
1149-A¶ 第 158a 页 X61-0158.png
诸菩萨以为良友。」

【案小阿弥陀经云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又
云众生生者皆是阿毗跋致今纯诸菩萨者彼此
二土声闻不同此则秽而多苦故罗汉厌于苦依
欣于灰断彼则净而唯乐当身便为菩萨如释迦
在世鹿苑罗汉岂同法华会上佛道声闻此中约
后故云纯诸菩萨也。】

「无恶缘境外无外道神鬼魔内无邪三毒等烦恼毕
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国者寿命永劫共佛齐等
故不退也在此恶世日月短促经三阿僧祇劫后不
起烦恼长时修道云何可得无生忍也。」

【智度论第五十云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
达无碍不退是曰无生法忍别圆地住菩萨方得
此忍又一师云无生是境无所执生法者是教證
无生教忍者是印證义地前昔闻未能智證登地
上智能印證名无生忍。】

「此理显然不须疑也。」

「第七疑 问弥勒菩萨。」

【弥勒正云梅怛丽此云慈氏名阿逸多此云无能
胜。】

「一生补处即得成佛持上品十善。」

【十善有三品上品生天中品生人下品生脩罗。】

「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

【智度论第三十四云龙华初会度九十六亿声闻
1149-A¶ 第 158b 页 X61-0158.png
第二会度九十四亿声闻第三会度九十二亿声
闻。】

「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

答求生兜率。」

【正云都史多此云知足亦云喜足谓于五次乐生
喜足心。】

「一日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挍大有优劣且论
二种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
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
之文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伹有念佛众生
摄取不舍又释迦佛说九品教门。」

【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广如观经各有行门。】

「方便引接慇勤发遣生彼净土但众生能念弥陀佛
者机感相应必得生也。」

【机弩牙也书云千钩之弩不为鼷鼠而发机众生
有善机将发而感动圣人圣人运无缘慈而应赴
之。】

「如世间慕人能受慕者机会相投必成其事。」

【慕人者古谓召军家召敢军者举为者应其慕谓
之此则佛力接引如慕主众生深信而遵修如受
慕者。】

「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
声音乐众生闻者皆悉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
1149-A¶ 第 158c 页 X61-0158.png
有女人皆长(上声)诸天爱著五欲之心。」

【五欲谓色声香味触。】

「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弥陀净土水
鸟树林风声音乐众生闻者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
恼又无女人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净良伴为此故
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至无生之位如此比挍优劣
显然何须致疑也如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
佛不得圣果者如恒沙。」

【智度论第十一云舍卫城有九亿家三亿家见佛
三亿家闻而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舍卫巳尔馀
国可知恒沙者正云殑伽河神之名以为河名阿
耨达池出四大河此河即东面银牛口所出者也
池四方四十里沙多而细佛多近此说法故凡说
时多数皆取为喻。】

「弥勒出世亦尔大有不得圣果者未如弥陀净土但
生彼国巳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为生
死业缚也又闻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一名无著二名
世亲三名师子觉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愿见弥勒
若先亡者得见弥勒誓来相报师子觉前亡一去数
年不来后世亲无常临终之时无著语曰汝见弥勒
即来相报世亲去经三年始来无著问曰何意如许
多时始来世亲报云至彼天中听弥勒菩萨一座说
法旋绕即来相报为彼天日长。」

【人间五十年四天王天一昼一夜人间百年忉利
1149-A¶ 第 159a 页 X61-0159.png
天一昼夜人间二百年夜摩天一昼夜人间四百
年兜率天一昼夜人间八百年化乐天一昼夜人
间一千六百年他化自在天一昼夜。】

「故此处巳经三年又问师子觉今在何处世亲报云
师子觉为受天乐五欲自娱在外眷属从去巳来总
不见弥勒诸小菩萨生彼尚著五欲何况凡夫为此
愿生西方净土定得不退无此障故不求生兜率也。」

「第八疑 问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
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
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释曰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强弱不得知
善恶无记三性种子藏识住持而不失灭非无漏
业不能翻破非但身口七支善恶种子不灭意地
三种更宜谨慎修观行勿令恶念得起故惟无三
昧经佛告阿难人生人间所以不得道者但坐思
想秽念多故一念来一念去一日一夜有八亿四
千万念念不息一善念者得善果报一恶念者得
恶果报如响应声如影随形谁人闻之而不惊觉
有漏善尚不可生况恶念哉。】

「但能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皆是宿世善业若
善业强十念成就若恶业多者善知识尚不可逢何
况十念成就汝以无始以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
轻者今以三种道理校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
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在缘三在决定在心者
1149-A¶ 第 159b 页 X61-0159.png
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心生念佛心者从善知识
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心生一虚一实岂得
相比譬如万年闇室日光暂至闇即顿除岂有久来
之闇不肯灭耶在缘者造罪之时从虚妄痴闇心缘
虚妄境界颠倒生。」

【虚妄境界谓煞盗淫妄等。】

「念佛之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
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深毒碜
(〔初〕锦反毒甚曰碜)伤肌破至骨一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
除岂以深毒而不肯出也在决定者造罪之时以有
间心有后心也。」

【有间有后心约未命终前若临终造恶无间无后
招报亦重故下文云临终起一念决定邪见堕阿
毗地狱。】

「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后心。」

【临终猛利善根更无恶来间隔名无间心临终念
佛即便舍寿时更无馀念在于此后名无后心。】

「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之索千夫
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

【索喻无始恶业十围谓多千夫谓凡夫凡夫不能
制伏童子喻初心行人挥剑十念成就须臾两分
谓屈伸臂项舍此而生彼。】

「又如千年积柴以大豆火焚少时即尽。」

【此第八问答虽明结业业必兼惑惑即烦恼异名
1149-A¶ 第 159c 页 X61-0159.png
柴喻烦恼千年谓无始大喻智慧一豆谓至少若
行人闻善友劝化以知深信至念佛即烦恼顿尽
决定往生故涅槃经云烦恼为饭食令诸弟子表
皆耳嗜。】

「又如有人一生巳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
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
故尚能排(排谓推排亦除去义)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
终猛利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
生净土无有是处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
之重罪为念佛时心猛利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
疑也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作别时意者此定不可
何以得知摄论云唯由发愿故全无有行杂集论云
若有愿生安乐国土即得往生者若人闻无垢佛名
即得阿耨菩提者并是别时之因全无有行若将临
终无间十念猛利善行是别时意者几许误哉愿诸
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异见自坠陷也。」

【时意者梁摄论第六显了意依章中明四种意一
平等意二别时意三别义意四众生乐欲意于中
1149-A¶ 第 160a 页 X61-0160.png
第二别时意云由唯发愿于安乐佛土得往彼受
生是别时意论自释云譬如由一金钱营觅得千
金钱非一日得千由别时得千如来意亦尔此一
金钱为千金钱因发愿为往生因亦尔智者大师
意云摄论偏发愿生安乐国杂集论单闻佛名得
菩提此二论全无有行乃是别时之意古师妄判
十念猛利善行亦为别时意故斥之夫欲生净土
方须行愿具足有行无愿行无所从有愿无行愿
无所获行愿相资无事不遂矣。】

「第九疑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凡夫劣弱云何
可到又往生论云女人及根缺(根缺谓缺坏即盲聋瘖哑等)二乘
种不生既有此圣教当知女人及以根缺者必定不
得往生。

答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西方去此十万亿
刹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
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陀佛
国去此不远又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即得生彼不须
愁远又如人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

【心分真妄而有三种一唯真即自性清净心从本
巳来湛然常住不同木石神解照照二真妄和合
即第八识三唯妄即前七识然即前一是体后二
是用又心意识者集记名心即第八识集种子起
现行故思量名意即第七识执第八识见分以为
内我起四惑故了别名识即前六识分别六尘故
1149-A¶ 第 160b 页 X61-0160.png
令于此中唯取第六识以其遍缘十方三世故而
第六必依第七第七必依第八故总云意识。】

「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异也生净土亦尔动
念即至不须疑也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者但论
生彼国无有女人及无盲聋瘖哑人不道此间女人
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说者愚痴全不识经意且
如韦提夫人是请生净土主及五百侍女授佛记悉
得往生彼国。」

【案小阿弥陀经云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
发愿生彼国土法华经云若如来灭后五百岁中
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
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
宝座之上是知此间女人必得生彼明矣。】

「但此处女人及盲聋瘖哑人心念弥陀佛悉生彼国
巳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二乘之人但回心愿生
净土至彼更无二乘执心。」

【小乘教中我执巳尽不受后有不说更有生处今
云迥向愿生乃是大乘之义小阿弥陀经云彼佛
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往生论言无二乘者彼佛
逗机既现粗细相粗相变化土即有二乘细相他
受用土即纯是菩萨变化土不但有声闻亦有女
人故鼓音声王经云阿弥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
胜妙颜文似相违理实相顺馀义如释论题及第
六疑中。】
1149-A¶ 第 160c 页 X61-0160.png

「为此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非谓此处女人
及根缺人不得生也故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设我
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称我名号厌恶女身舍命
之后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觉况生彼国更受女身耶
根缺者亦尔。」

「第十疑 问今欲决定往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
何为种子得生彼国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断淫
欲得生彼否答曰欲决定往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
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言厌离行者凡
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

【开为六道以修罗摄入鬼趣故合为五道。】

「备受众苦不起厌心不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观
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故涅槃经云是
身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
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㿈疽等。」

【扼缚尔雅云衡扼也谓辕端横压牛领者今体作
辕凡夫为烦恼所缚根本如牛为扼所[牛*勾]。】

「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复如是行者若行若
1149-A¶ 第 161a 页 X61-0161.png
坐若觉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纵使妻房不
能顿断渐渐生厌作七种不净观一者观此淫欲身
从贪烦恼生即是种子不净。」

【烦恼润业招果报故知烦恼为果报身之种子。】

「二者父母交会之时赤白和合识托其中即是受生
不净。」

【二渧和合识托其中当最初羯罗蓝时。】

「三者在母胎中生藏下居熟藏上即是住处不净四
者在母胎时唯食母血即是食啖不净五者日月满
足头向产门脓血俱出臭秽狼藉即是初生不净六
者薄皮覆上其内脓血遍一切处即是举体不净七
者乃至死后膀胀烂坏骨肉纵横孤狼食啖即是究
竟不净自身亦尔所爱境界男女等身深生厌离常
观不净若能如此观身不净之者淫欲烦恼渐渐减
小又作十相等观。」

【十想者一无常想二苦想三无我想四食不净想
五世间不可乐想六死想七不净想八断想九离
想十尽想言等者等取九想乃大不净观九想者
一胀想二坏想三血涂漫想四脓烂想五青瘀想
六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

「广如经说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
净耽苞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身此谓厌离
行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
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愿心求往生意者一者
1149-A¶ 第 161b 页 X61-0161.png
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即自思惟
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涂
动经数劫如此轮转无始巳来未曾休息何时能得
救苦众生为此故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證无生法
忍方能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往生论云言发菩提
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
众生心者则是摄取众生生佛国心又愿生净土须
具二行一者必须远离三种障菩提法门二者须得
三种顺菩提法门何者三种障菩提法门一者依智
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凡夫沦没四生轮回六道盖由著我我所不能修
出离行我谓正报我所谓依报。】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三者依方便门常怜悯一切众生欲与其乐远离恭
敬供养自身心故若能远离三种障菩提法则得三
种顺菩提法。」

【此三种顺菩提法如次翻前三种障菩提法然则
初一种是自行后二种是化他。】

「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求诸乐故。」

【上是往生论文下是智者大师释。】

「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生染自心障菩提门是
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众
生苦故(上论下释)菩提安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
一切众生令离生死苦即违菩提门是故安清净心
1149-A¶ 第 161c 页 X61-0161.png
是顺菩提门三者乐(落音)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
菩提故(上论下释)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作心令一切
众生得毕竟常乐即违菩提门此菩提因何而得要
因生净土常不离佛得无生忍巳于生死中救苦众
生悲智圆融。」

【悲智圆融即无住行以有悲故不住涅槃岂同小
乘以有智故不住生死岂同凡夫内心具二不偏
用一名为圆融。】

「定而常有用自在无碍。」

【圆融本心妙明真性寂智无二性相直融凡夫背
觉而跉跰诸圣还源而自在故能不动真际宜运
大慈隐显不常寂用无碍。】

「即是菩提心此是愿生之意二明欣愿求心者希心
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报身若应身等金色光明八
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
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净土七宝
庄严事备如观经十六观等常行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者心中在想口称名号皆名念佛然诸
1149-A¶ 第 162a 页 X61-0162.png
经论具明二行皆可得道一无念二有念初无念
者即是真如三昧直须惺惺寂寂不起攀缘实相
相应能所双泯此亦泯心不同大虚如是安心方
能合道智度论云有念堕魔网无念即得出心动
故非道不动是法印起信论云若得无念则为向
佛智故二有念者即是念佛三昧存想佛之三身
无量功德乃至依报清净庄严专心不乱此想成
时亦得见佛悟道具如观经般舟三昧经十住毗
婆娑论等今时学人唯重无念不知有念修道之
人切自捡点于二门中何行相应勿于圣言谬生
赞毁如人饮水冷燸自知莫学他人空重无念又
不能端身宴坐万境既坏纵能暂息攀缘不免无
记昏住六情扰攘三毒炽然妄说多端欺诳聋俗
简去念佛横搆是非破他善根罪莫太矣往生一
路平旦易行奉劝后人审辨真伪勿虚度一生耳。】

「及施戒等修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愿生
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注十疑论(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