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龙舒净土文序¶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1a 页

No. 1970

*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
根。然世之所谓修净土者。不可以不信也。净
土乃西方极乐世界。其中种种殊胜庄严。阿
弥陀经载之详矣。阿弥陀乃彼中之佛。未成
佛以前。有四十八愿。愿愿度人。众生愿生
彼国者。一称其名。随念往生。末世之人皆于
命终气绝之后。令他人称念十声。谓之十念。
何益于事。却不知。于平日诸恶莫作。众善奉
行。念念不离西方净土。念念愿见彼佛弥陀。
直至命终。不差不乱。莲台上品决定化生。五
浊恶世更不再入。但阐提之流不信有之被
恶业昏翳。既不能自修。又障他人修。此入地
狱。如箭射。诚可悯也。譬如遐邦绝域之人居
处服食无异禽兽。安知有中国富贵快乐。一
旦或有语之者。咸以为妄。其中乃至一人听
而信之。念慕中国。大厌彼土。愿身殁而生焉。
今生中国之人。岂无若乎此辈。世界中。岂
无遐邦绝域乎。既有南瞻部洲。便有西方净
土。又安知不同在此天地之间哉。舍此生彼。
亦理之常。乌得而不信。诸佛无妄语。佛语不
误人。先贤达士及禅门宗师亦多修净土。惟
龙舒王居士信之笃。修之勤。正念现前临终
明白。净土之归无疑矣。自利利他。又作净土
文十三卷。引三教经书为證。方便利益开导
后人。可谓一念万年岁久板翳不任披阅。吾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1b 页 T47-0251.png
侄元益逊斋自号康庐客。乃先兄道山左丞
之子夙植善本来生我家。行已立。身靡不在
道。饥寒病苦周恤有恒。道释诸经印施饶益
修行净业。惟己自知。纷纷盆盎中。见此古
罍洗。余甚嘉之。宜其咸称为善人君子也。发
心重为刊梓。欲寿其传。愿一切众生悉归净
土。刊至第四卷第九卷十板。铁笔有碍。出舍
利三颗。嵌罅深隐。光彩熣灿。众惊异焉。此皆
阿弥陀佛悲智示现龙舒居士愿力不泯。吾
侄信心坚固所致。谓佛法无灵验西方无净
土可乎。旧板重刊善缘圆满。诸仁者切忌。莫
于纸上板上作背向两般错会。虽然本性弥
陀惟心净土。岂欺我耶。吁仁智之见有不
同。中人以上可语也。于是乎书。

延祐三年岁次丙辰中秋日。同修净土信
士奉训大夫前江淮守处财赋都总府副总
官古寿吕师说。书于浔阳寓舍之信堂。



* 龙舒净土文序


阿弥陀如来以大愿力摄受群品。系念甚简。
證果甚速。或者疑之。余尝为之言。阿弥陀
佛即汝性是。极乐国土即汝心是。众生背觉
合尘。沦于七趣。立我与佛天地悬隔。佛为是
故。慈悲方便开示悟入。现诸无量如幻三昧。
庄严其国。备极华好。复以辩智而为演说。令
诸众生欢喜爱乐。于日用中。能发一念。念彼
如来。欲生其国。即此一念清净坚固。还性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1c 页 T47-0251.png
所有与佛无异。当是念时。不起于坐。阿弥
陀佛极乐国土悉皆现前。如是修习乃至纯
熟。幻身坏时。此性不坏。金莲华台由性种生
往生其中。如归吾庐。诸佛菩萨即我眷属。性
无异故。自相亲爱。友人龙舒王虚中端静。简
洁博通群书。训传六经诸子。数十万言。一
旦指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西方之
归。自是精进。惟佛惟念。年且六十。布衣蔬
茹。重趼千里。以是教人。风雨寒暑弗皇恤。閒
居日课千拜。夜分乃寝。面目奕奕有光。望之
者信其为有道之士也。绍兴辛巳秋。过家君
于宣城。留两月。始见其净土文。凡修习法门
与感验章著具有颠末。将求信道锓木传焉。
诿余序其书。故为之题其端。云虚中名日休。
十月旦状元历阳张孝祥序。



* 龙舒净土文序


净土之说乃超脱轮回捷径。龙舒居士著为
成书广行流布。盖欲勉人以必为要人以必
至。其用心诚非浅浅。凡欲披阅。须详味其言
谛思其义。若大概涉猎过目。殆亦徒然苟为
他事所汨。或觉心意稍懈。姑置少时。然后再
观。则庶无遗意。否则非但意义不相属。而
信心亦无自而起。兹文如其无用。望转施信
士勿徒束之高阁。庶不负龙舒居士之用心。
而予区区锓木之勤殆亦不虚设矣。 吕元益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2a 页 T47-0252.png



* 重刊龙舒净土文序


如来设教之不同也。兼但对带。显密偏圆。三
乘五行。随自随他。种种差别。功高易进。念佛
为先。在凡具惑用三观智显本性佛。法智祖
曰。心境叵得。故染可观净。不碍缘生故。想成
相起。唯色唯心故。当处显见此观佛三昧之
正诀具眼者能之。若夫称唱瞻礼读诵持戒。
皆净业之正因。正观之助行。虽登台之有金
银入品之有上下。趣无生而阶不退则一也。
有宋王龙舒作净土文并附录。总十三卷。嘉
禾僧卺点校釐为十二卷。漏泽僧诵特刊行
之。终日念心。终日念佛。介尔有心。三千具
足。心想彼境。复了此心。念心是佛。全佛是
心。然后般若德显。解脱德彰。法身德圆。法界
圆融。不思议体即此论功不在禹下。 时

成化十七年岁次辛丑佛成道日。鄞江南
溪秋月序。


* 丞相周益公赞


皇皇然而无求。惕惕然而无忧。闵颓风之将
坠。揽众善以同流。导之以仁义之以寂灭。之
以乐其有作。而莫识其无为。故中道奄然。而
示人以真觉。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2b 页 T47-0252.png



* 晋轩李居士赞


心焉遗尘迹则混俗。庞居士之修持而无家。
何子季之精进而不肉。禅宗立言莹澈群疑。
崇莲池之梵行。同祖佛之神机。硗然颊颧约
略抚缋。湛然一性唯安养之归。


* 重刊龙舒净土文目录


第一卷

净土起信九篇

第二卷

净土总要七篇

第三卷

普劝修持九篇

第四卷

修持法门十五篇

第五卷

感应事迹三十篇

一东晋远法师

二东晋刘遗民

三东晋阙公则

四晋学士张杭

五宋僧昙鉴

六南齐僧慧进

七后魏僧昙鸾

八隋僧道喻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2c 页 T47-0252.png

九唐僧善导

十唐僧怀玉

十一唐启芳圆果

十二唐僧自觉

十三唐僧少康

十四唐僧惟岸

十五唐尼静真

十六唐房翥

十七唐李知遥

十八唐姚婆

十九唐温静文妻

二十唐张钟馗

二十一唐张善和

二十二后晋僧志通

二十三永明寿禅师

二十四宋僧可久

二十五宋金大公

二十六宋黄打铁

二十七宋吴琼

二十八宋荆王夫人

二十九宋观音县君

三十宋冯氏夫人

第六卷

特为劝喻三十七篇

一劝士人

二劝有官君子

三劝在公门者

四劝医者

五劝僧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3a 页 T47-0253.png

六劝参禅者

七劝富者

八劝贪吝者

九劝孝子

十劝骨肉恩爱者

十一劝妇人

十二劝仆妾

十三劝农者

十四劝养蚕者

十五劝商贾

十六劝工匠

十七劝多屯蹇者

十八劝骨肉怨憎者

十九劝渔者

二十劝网飞禽者

二十一劝为厨子者

二十二劝作福者

二十三劝诵经者

二十四劝贵人

二十五劝大聪明者

二十六劝卖酒者

二十七劝食开店者

二十八劝屠者

二十九劝在风尘者

三十劝罪恶人

三十一劝病苦者

三十二劝疾恶为神者

三十三劝军中人

三十四劝恶口者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3b 页 T47-0253.png

三十五劝童男

三十六劝室女

三十七八八儿口生莲华

第七卷

指迷归要七篇

一青草堂后身为曾鲁公

二戒禅师后身作东坡

三哲老后身多忧苦

四古老后身耽富贵

五西方如见受官

六三菩萨修兜率

七法华尼后身作官妓

十二缘图

三界六道轮回图

第八卷

现世感应十八篇

一见杀生念佛得福

二陈企念佛却鬼

三邹宾王念佛梦觉

四张继祖念佛荐亡

五刘慧仲念佛安寝

六阮嫂念佛眼明

七阎罗王劝蒋婆念佛

八邵安抚念佛脱难

九念佛风疾不作

十梦中念佛脱恐惧

十一念佛屋不压死

十二念佛痁疾遂愈

十三念佛痼疾皆愈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3c 页 T47-0253.png

十四绣佛舍利迸出

十五佛像常有舍利

十六梦佛遂得聪辨

十七念佛治病得愈

十八念佛孙儿免难

第九卷

助修上品十六篇

一习说

二葛守利人说

三施报说

四至人延年说

五食肉说

六戒杀盗淫说

七饮食男女说

八贪拆前程说

九福慧说

十习慈说

十一为君子说

十二为圣为佛说

十三阿罗汉说

十四楞伽经说

十五二天人说

十六小因果说

第十卷

净浊如一十篇

一情说

二即是空说

三六根说

四真性说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4a 页 T47-0254.png

五心乃妄想说

六五蕴皆空说

七废心用形说

八用形骸说

九齐生死说

十我说

周参政跋

刘壮元跋

妙喜杲禅师跋

第十一卷

天台智者大师劝修行人专修净土

真州长芦𦣱禅师劝参禅人兼修净土

杭州永明寿禅师戒无證悟人勿轻净土

丞相郑清之劝修净土

庐陵李氏梦记

旴江聂允迪跋

四明断佛种人跋

第十二卷 附录

狮子峰如如颜丙劝修净业文(身为苦本觉悟早修)

慈照宗主临终三疑

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

慈云忏主晨朝十念法

赞佛偈(并)回向发愿文(共四篇)

超脱轮回捷径

念佛报应因缘

普劝修持

口业劝戒

龙舒增广净土文目录(终)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4b 页 T47-0254.png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一

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予遍览藏经及诸传记。取其意而为净土
文。无一字无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说。
欲人人共晓。故其言直而不文。予龙舒人
也。世传净土文者不一。故以郡号别之。

* 净土起信一

净土之说多见于日用之间。而其馀功乃见
于身后。不知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已。殊不
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何则佛之所以训人
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以训人。何以异哉。唯
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净土为心。则见于日
用之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
适而非善。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
之。神祐之。福禄可增。寿命可永。由是言之。
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
生前乎。其次为业缘所夺而不能专志于此。
苟有志焉者。亦恶缘可以自此而省。善缘可
以自此而增。恶缘省而不已。终必至于绝其
恶。善缘增而不已。终必至于纯乎善。恶既
绝矣。善既纯矣。非为君子而何。非为大贤而
何。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
孰谓无益于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礼义之所
在。不知刑罚之可畏。惟气势之为尚。惟势力
之为趋。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知省己而
自咎。所为虽不能皆合于礼义。亦必近于礼
义矣。虽不能尽超乎刑罚。亦必远于刑罚矣。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4c 页 T47-0254.png
渐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庸人
稍知佛理者。世必目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
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
益于生前乎。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
心。岂不益于生前乎。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
法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于轮回。出
世间法则直脱轮回外。净土既益于生前。又
益于身后者。以其兼出世间法故也。

* 净土起信二

净土之说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见于日用之
间。而未尝离。前篇所言是也。论其迹。则见于
早晨一茶之顷。而不必终日泥十念法门是
也。盖修持法门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虽罪
恶之人。佛亦不弃。回心向善则为善矣。故此
十念法门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为暗室。一
灯照之则为明矣。故杀牛屠马之人。放下屠
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切俗
事。故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商贾
不妨贩卖。在农人不妨耕种。在公门不妨事
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
故曰。其修持工夫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耳。遂
可以为万万劫不坏之资。人何为而不修乎。
今有贩物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则必自喜。
以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
程。亦必自喜。以为及程之多矣。是于外物
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两钱而得一钱之
价。必忧之以为丧本。两日而及一日之程。亦
必忧之以为费日。是于外物小有所失。而知
其忧也。何于吾身之光阴有限。则日没以过。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5a 页 T47-0255.png
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于净土之因缘难遇。
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为喜。是徒见小
得小失而知忧喜。及得失之大者则不能知。
何不思之甚也。况不费时刻。用力甚少。而收
功有不可尽言者。人何为而不修乎。此时不
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 净土起信三

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
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
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
清净。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
弊箧锱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说处
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
胞胎。不知彼有莲苞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
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
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
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
所不见而不信也。况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
自妄语以诳人。世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
避害。佛无求于世。何规利之有。佛视死生。
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
语也。世间中人以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
行止。况佛乎。其言可信。无足疑者。故先贤
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为奸党
者。刻之于石。天雷击之。今以金宝䌽色镌刻
装绘。以为轮藏贮。佛之言供以香花。严以神
龙。使其言之妄。则又甚于奸党之碑。何为
历千百岁。而天雷不击之哉。以其言之诚也。
言之诚而不信。将何俟哉。是故净土之说更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5b 页 T47-0255.png
无可疑者。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尤
不可以不信者也。感应在第五卷。

* 净土起信四

儒者或以释氏之徒无戒行故。轻其教。而因
以不信净土。是不然。岂可以道士不肖而轻
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废
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释氏之教有世
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间法与吾儒同者。不
可以缕数。姑举其大者言之。释氏之所以孳
孳训世人者。无非戒恶劝善。而吾儒何尝不
戒恶劝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杀生偷盗
邪淫为身三业。而孔子言胜残去杀。诗人言。
文王德及鸟兽昆虫。是岂不戒杀哉。盗固不
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
人刺不德而悦美色。是岂不戒邪淫哉。佛以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孔子谓。人而
无信。不知其可。岂不戒妄言也。谓。巧言令
色。鲜矣仁。岂不戒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
有后言。岂不戒两舌也。恶口谓之恶怒之声。
尚未至于秽语。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是未尝不戒恶怒之口也。佛又以贪嗔痴为
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义。是则戒贪矣。谓。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戒嗔矣。谓。困而不
学。民斯为下。是则戒痴也。由此言之。儒释未
尝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间法。释
氏又有出世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故独言
一世而归之于天。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
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
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觉与无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5c 页 T47-0255.png
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
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
不戒哉。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
乌可以不信哉。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有要
者。不可以不勉也。

* 净土起信五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惟心净土。岂复更有净
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
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
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唯心净土矣。论其迹。
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详复言之。岂妄语
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不妄
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物像
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
不可据指良材而遂谓极物像之华丽也。是
所谓唯心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
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又信有净土而泥唯
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
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
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变无
嗔无痴。吾心能无贪无变无嗔无痴乎。彼西
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
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
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
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是所谓
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彼阿弥陀佛福重
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
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
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6a 页 T47-0256.png
乎。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
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然则吾心
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
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
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故修西方而得道则甚
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佛越祖。为
甚难。况修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必
薄净土而不修也。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
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欲往生。我
何人哉不欲往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由此
言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者。大而不要。高而
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
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
无实者。天地相远矣。

* 净土起信六

佛眼见无量劫事故。自古及今无所不见。又
戒人妄语。以不自妄语以诳人。又戒人有我。
必不自有我以夸人。故其言诚。可师法。按楞
严经云。有十种仙。皆寿千万载数尽复入轮
回。为不曾了得真性。故与六道众生同名七
趣。是皆轮回中人也。世人学仙者。万不得
一。纵使得之。亦不免轮回。为著于形神而不
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
非为真实。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似守
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近
自数百年来。得仙唯钟离吕公。而学钟虽吕
公者岂止千万。自予亲知间。数亦不少。终皆
死亡埋于下土。是平生空费心力。终无所益
也。欲求长生。莫如净土。生净土者寿数无量。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6b 页 T47-0256.png
其为长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门而学神仙。
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珷玞。岂
不惑哉。或云。净土乃闭眼后事。有何證验。答
云。净土传备载感应。岂无證验哉。况神仙者
有所得。则甚秘而不传。以谓泄天机而有罪。
佛法门唯恐传之不广。直欲度尽众生而后
已。是其慈悲广大不易测量。非神仙之可比
也。

* 净土起信七

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夫因果乌
可以不信乎。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语。何
不以目前之事观之。人生所以有贫富有贵
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其祸福种种不
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盖以人前生所
为不同故。今生受报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
是以此身谓之报身。报身报我前世所为故
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譬如人有功罪于外。
当受赏罚于官府。官府岂私于人哉。特以有
功当赏有罪当罚而主之耳。岂以赏罚无故
而加于人。世间官府犹不以赏罚无故而加
于人。况天地造化岂以祸福无故而加于人
乎。是知以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而报
之也。以其不能纯乎善故。不得纯受其福报。
乃有富贵而苦夭者。有贫贱而寿乐者。有荣
宠而悴辱者。其为果报各随其所为。如影从
影。如响应声。纤毫不差。故云。种桃得桃。种
李得李。未有种麻而得豆。种黍而得稷者。唯
种时少。收获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6c 页 T47-0256.png
之报甚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
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
此理可信。则净土之说必可信。何则二者皆
佛言。佛诚言于因果。必不妄言于净土故。因
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此可以解其惑
矣。

* 净土起信八

人有见目前善恶未有报者。遂不信因果。而
因以不信净土。殊不知善恶未有报者非无
报也。但迟速耳。佛尝谓阿难云。人有今世为
善死堕地狱者。有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阿
难问。何故。佛言。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今世
之善未熟。前世之恶已熟也。今世为恶死生
天堂者。今世之恶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
处先受报。譬如欠债急处先还。左氏谓。栾武
子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黡虽为恶。而可
以免祸。黡之子盈为善。而黡之恶乃累之。故
盈虽善而及于难。止于世间目前可见者言
之。善恶之报尚有如此者。况隔世乎。书曰。
天道福善祸淫。老子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是三教皆言此理。但有迟速耳。岂可以目前
不见果报。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净土乎。

* 净土起信九

或者疑之云。人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
何便生莲华一朵。予告云。此不难知也。譬如
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容心哉。
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
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是
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7a 页 T47-0257.png
无足疑也。或者又疑之云。念往生真言者。阿
弥陀佛常住其顶卫护其人。若无量世界有
无量众生念此真言。阿弥陀佛岂能一一遍
住其顶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现
一切水中。岂不自然哉。或者修行精进疑之
云。又有临终之时佛与菩萨来迎。且如十方
世界有无量众生精进。乌能皆知其期而往
迎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照无量
境界。岂不自然哉。况佛之威神不止如日
月乎。则遍住其顶。遍知其期。何足疑哉。

* 阿弥陀经脱文

襄阳石刻阿弥陀经乃隋陈仁棱所书。字画
清婉。人多慕玩。自一心不乱而下云。专持名
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
缘。今世传本脱此二十一字。又藏本此经亦
名诸佛摄受经。乃十方佛在养字号。今本脱
四方佛。

* 备说

「 昼必为夜
 必为夜备
 暑必有寒
 必为寒备
 存必有去
 必为去备
 何为夜备
 灯烛床蓐
 何谓寒备
 衾裘炭薪
 何谓去备
 福慧净土」


梵语阿此云无。梵语弥陀此云量。省文称之。
宁称阿弥。不可称弥陀。若称弥陀。则是量。与
无量之意相反。若称阿弥。犹有无量之意存
焉。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之一(终)
龙舒净土文序¶ 第 257b 页 T47-025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