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杂文(三十三首)¶ 第 148a 页
杂文(三十三首)¶ 第 197b 页
乐邦文类卷第四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次
* 杂文(三十三首)
维摩疏示四种佛国 天台智者大师
观经疏明四土宗致 同前
万善同归集拣示西方 智觉禅师 延寿
弥陀通赞示西方要义 慈恩法师 窥基
寂照集拣西方要义 出直指净土决疑集
西资钞拣示偏赞西方 孤山法师 智圆
请四明法师住世书 文公杨 亿
复杨文公请住世书 四明法师 智礼
答杨文公问 同前
延庆募众念佛疏 同前
往生净土决疑门 慈云忏主 遵式
义学编论席解纷 净觉法师 仁岳
净土修因或对 楂庵法师 有严
净土魔佛或对 同前
唯心净土说 圆辩法师 道琛
唯心净土文 姑苏禅师 守讷
杂文(三十三首)¶ 第 197c 页 T47-0197.png
劝修西方说 解空法师 可观
净土略因 待制晁 说之
净土馀说 草庵法师 道因
净土自信录记 无功叟王 阗
净业专杂二修 京师比丘 善导
辨横竖二出 桐江法师 择映
晨朝十念法 天竺忏主 遵式
念佛方法 同前
校量念佛功德 同前
往生坐禅观法 同前
念佛修心术 山堂法师 彦伦
宝王论拣示往生义 草堂禅师 飞锡
念佛方便文 司谏江 公望
无常院安弥陀佛像 出无尽灯
临终正念诀 京师比丘 善导
命终请僧念佛感应 出宝珠集
入观睡时发愿见佛 出大藏集诸经礼
忏仪
庆忏礼佛会疏 草庵法师 道因
* 维摩经疏示四种佛国
天台智者大师说
佛国差别之相。无量无边。今略为四。一染净
国凡圣共居。二有馀国方便人住。三果报国
纯法身居。四常寂光妙觉所居。前二是应。
即应佛所居。第三亦应亦报。即报佛所居。后
一但是真净。非应非报。法身所居。
一染净国又二。初同居秽者。凡圣同居国也。
凡圣各二。凡居二者。一恶众生即四趣也。二
善众生即人天也。圣居二者。一实圣。即四果
杂文(三十三首)¶ 第 198a 页 T47-0198.png
支佛通教六地别十住圆十信后心。通惑虽
断。报身犹在。二权圣。谓方便实报寂光土中
法身菩萨及妙觉佛。为利有缘。应生同居。皆
是权也。是等与凡共住。故云凡圣同居。四趣
共住。故云秽土。次同居净土者。无量寿国。虽
果报殊胜难可比喻。然亦染净凡圣同居。何
者虽无四趣。而有人天。以生彼土者未必悉
是得道之人故。经云。犯重罪者。临终之时。忏
悔念佛。业障便转。即得往生。若但生圣。凡夫
何得愿生。故知。虽具惑染。亦得居也。圣生权
实。类前可知。但以无四恶趣故名为净。问秽
土十恶所感。四趣依正皆秽可然。但十善果
净士因同。何得依正顿别耶。答二处修因善
名虽同。净土修善精微胜故。故彼凡圣所得
依正。不同秽土。
二明有馀土者。二乘三种菩萨。證方便道之
所居也。何者若修二观。断通惑尽。恒沙别惑
无明未断。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
有变易所居之土。名有馀土。亦名方便。方便
行人之所居。故摄大乘明七种生死。此即第
四方便生死。
三明果报土者。即华藏纯诸法身菩萨所居。
破无明显法性。得真实果报。而无明未尽。润
无漏业。受法性报身。名果报国也。以观实相。
发真无漏所得果报故名为实。修因无定色
心无碍。亦名实报无障碍土。华严明因陀罗
网世界是也。
四常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
理。名之为国。亦名法性土。但真如佛性。非身
断。报身犹在。二权圣。谓方便实报寂光土中
法身菩萨及妙觉佛。为利有缘。应生同居。皆
是权也。是等与凡共住。故云凡圣同居。四趣
共住。故云秽土。次同居净土者。无量寿国。虽
果报殊胜难可比喻。然亦染净凡圣同居。何
者虽无四趣。而有人天。以生彼土者未必悉
是得道之人故。经云。犯重罪者。临终之时。忏
悔念佛。业障便转。即得往生。若但生圣。凡夫
何得愿生。故知。虽具惑染。亦得居也。圣生权
实。类前可知。但以无四恶趣故名为净。问秽
土十恶所感。四趣依正皆秽可然。但十善果
净士因同。何得依正顿别耶。答二处修因善
名虽同。净土修善精微胜故。故彼凡圣所得
依正。不同秽土。
二明有馀土者。二乘三种菩萨。證方便道之
所居也。何者若修二观。断通惑尽。恒沙别惑
无明未断。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
有变易所居之土。名有馀土。亦名方便。方便
行人之所居。故摄大乘明七种生死。此即第
四方便生死。
三明果报土者。即华藏纯诸法身菩萨所居。
破无明显法性。得真实果报。而无明未尽。润
无漏业。受法性报身。名果报国也。以观实相。
发真无漏所得果报故名为实。修因无定色
心无碍。亦名实报无障碍土。华严明因陀罗
网世界是也。
四常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
理。名之为国。亦名法性土。但真如佛性。非身
杂文(三十三首)¶ 第 198b 页 T47-0198.png
非土而说身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名其土
者。一法二义。普贤观毗卢遮那住处。名常寂
光。问华严明十种佛土。此四摄尽否。答何但
摄十。乃至有人言。经明二十七品佛土。无量
寿土。止是第六。现文对四。摄无不尽。问何不
依十及二十七。答一往有文。欲对四教。措意
难见。
* 观经疏明四土宗致
此经以心观净。则佛土净为宗致。四种净土。
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无障碍土。
常寂光土也。各有净秽五浊轻重。同居净秽。
体析巧拙。有馀净秽。次第顿入。实报净秽。分
證究竟。寂光净秽。娑婆杂恶。荆棘瓦砾。不净
充满。同居秽也。安养清净。池流八德。树列七
珍。次于泥洹。皆正定聚。凡圣同居。上品净土
也。方便有馀者。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
便。无明未尽故言有馀。释论云。出三界外有
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
段生就中复有利钝。指上为净。指下为秽
也。实报无障碍者。行真实法。感得胜报。色心
不相妨故言无障碍。纯菩萨居无有二乘。仁
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即是其义。华严无
量香云台。即其土净妙五尘。就中更论次第
顿悟上下净秽等也。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
即解脱。光即般若。是三点不纵横并别。名秘
密藏。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
土。分得究竟上下净秽耳。故以修心妙观。能
感净土为经宗也。
四明妙宗释曰。大乘之法。其要在心。心具
者。一法二义。普贤观毗卢遮那住处。名常寂
光。问华严明十种佛土。此四摄尽否。答何但
摄十。乃至有人言。经明二十七品佛土。无量
寿土。止是第六。现文对四。摄无不尽。问何不
依十及二十七。答一往有文。欲对四教。措意
难见。
* 观经疏明四土宗致
此经以心观净。则佛土净为宗致。四种净土。
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无障碍土。
常寂光土也。各有净秽五浊轻重。同居净秽。
体析巧拙。有馀净秽。次第顿入。实报净秽。分
證究竟。寂光净秽。娑婆杂恶。荆棘瓦砾。不净
充满。同居秽也。安养清净。池流八德。树列七
珍。次于泥洹。皆正定聚。凡圣同居。上品净土
也。方便有馀者。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
便。无明未尽故言有馀。释论云。出三界外有
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
段生就中复有利钝。指上为净。指下为秽
也。实报无障碍者。行真实法。感得胜报。色心
不相妨故言无障碍。纯菩萨居无有二乘。仁
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即是其义。华严无
量香云台。即其土净妙五尘。就中更论次第
顿悟上下净秽等也。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
即解脱。光即般若。是三点不纵横并别。名秘
密藏。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
土。分得究竟上下净秽耳。故以修心妙观。能
感净土为经宗也。
四明妙宗释曰。大乘之法。其要在心。心具
杂文(三十三首)¶ 第 198c 页 T47-0198.png
易知。色具难解。故观自观他。皆修心观。今
观净土。须求于心。心能具故。心能造故。心
垢土垢。心净土净。此犹通示。未是的论。的
在一心。顿修三观。此观观于安养依正。毕
竟清净名心观净。此观能令四佛土净。如
是方为此经宗致。初五浊轻为同居净者。
此净甚通。须知别意。如戒善者。四教凡
位。皆悉能令五浊轻薄。感同居净。而圆观
轻浊。感同居净。依正最净。如此经说。地观
已去一一相状。比于馀经修众善行感安
养土。其相天殊(委解四土如文乃至云)此经本为韦提
希。厌同居秽。求同居净。故谈妙观。观彼依
正。三观若成。粗垢先落。非有馀净。更生何
处。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良由观
妙。能破三惑。不独感于同居净土。随其惑
断浅深之处。自然感得有馀等三。如病须
药。本为身安。求得仙方。修合服之。不但身
安。兼能轻骨。身安可喻生同居净。轻骨可
喻感上三土。只是一药效。乃深胜如一妙
观能净四土。
* 万善同归集拣示西方(六重问答)智觉禅师延
寿
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
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忻厌情
生。何成平等。答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如来
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
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
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极乐
佛土。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著境秖堕所
观净土。须求于心。心能具故。心能造故。心
垢土垢。心净土净。此犹通示。未是的论。的
在一心。顿修三观。此观观于安养依正。毕
竟清净名心观净。此观能令四佛土净。如
是方为此经宗致。初五浊轻为同居净者。
此净甚通。须知别意。如戒善者。四教凡
位。皆悉能令五浊轻薄。感同居净。而圆观
轻浊。感同居净。依正最净。如此经说。地观
已去一一相状。比于馀经修众善行感安
养土。其相天殊(委解四土如文乃至云)此经本为韦提
希。厌同居秽。求同居净。故谈妙观。观彼依
正。三观若成。粗垢先落。非有馀净。更生何
处。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良由观
妙。能破三惑。不独感于同居净土。随其惑
断浅深之处。自然感得有馀等三。如病须
药。本为身安。求得仙方。修合服之。不但身
安。兼能轻骨。身安可喻生同居净。轻骨可
喻感上三土。只是一药效。乃深胜如一妙
观能净四土。
* 万善同归集拣示西方(六重问答)智觉禅师延
寿
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
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忻厌情
生。何成平等。答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如来
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
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
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极乐
佛土。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著境秖堕所
杂文(三十三首)¶ 第 199a 页 T47-0199.png
缘境中。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又平
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
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
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起信论云。众生初
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娑婆。不
常值佛。信心难成。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
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
生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若人专念西方
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往
生论云。游戏地狱门者。生彼国土。得无生忍
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以此因
缘。求生净土。十疑论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
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
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
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不
达此理。横相是非。此是谤法邪见人也。
问一生习恶积累因深。如何临终十念顿遣。
答那先经云。国王问那先沙门言。人在世间。
作恶至百岁。临终时念佛。死后得生佛国。我
不信是语。那先言。如持百枚大石置舡上。
因船故不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不入泥
犁中。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念佛便入
泥犁中。又智论问云。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
能胜终身行力。答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
利。如火如毒。虽少能作大事。是垂死时心。决
定勇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为大心。及
诸根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故
知。善恶无定。因缘体空。迹有升沈。事分优
劣。真金一两。胜百两之叠华。爝火微光。爇万
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
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
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起信论云。众生初
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娑婆。不
常值佛。信心难成。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
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
生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若人专念西方
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往
生论云。游戏地狱门者。生彼国土。得无生忍
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以此因
缘。求生净土。十疑论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
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
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
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不
达此理。横相是非。此是谤法邪见人也。
问一生习恶积累因深。如何临终十念顿遣。
答那先经云。国王问那先沙门言。人在世间。
作恶至百岁。临终时念佛。死后得生佛国。我
不信是语。那先言。如持百枚大石置舡上。
因船故不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不入泥
犁中。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念佛便入
泥犁中。又智论问云。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
能胜终身行力。答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
利。如火如毒。虽少能作大事。是垂死时心。决
定勇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为大心。及
诸根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故
知。善恶无定。因缘体空。迹有升沈。事分优
劣。真金一两。胜百两之叠华。爝火微光。爇万
杂文(三十三首)¶ 第 199b 页 T47-0199.png
仞之𧂐草。
问心外无法佛不去来。何有见佛及来迎之
事。答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
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般舟经
云。如人梦见七宝亲属欢喜。觉已追念。不知
在何处。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
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亡。而不无
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碍。即无去来。不妨
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
亦不去。感应道交。唯心自见。如造罪众生感
地狱相。唯识论云。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
能为逼害事。故皆是罪人恶业心现。并无心
外实铜狗铁蛇等事。世间一切事法。亦复如
是。然备遮那佛土。匪局东西。若正解了。然习
累俱殄。理量双亲。
问庞居士云。事上说佛国。此去十万里。大海
渺无边。动即黑风起。往者虽千万。达者无
一二。忽遇本来人。不在因缘里。如何通会而
證往生。答若提宗考本。尚不说有佛有土。岂
言达之不达乎。所以天真自具。不涉因缘。匪
动丝毫。常冥真体。若约事论。故非一等。九品
往生。上下俱达。或游化国见佛应身。或生报
土睹佛真体。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经劫
而方證小乘。或利根钝根。或定意散意。或
悟迟速根机不同。或华开早晚时限有异。今
古具载。凡圣俱生。行相昭然。明證目验。佛梵
音声。终不诳人。称赞净土经云。十方恒河沙
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大千。證得往生。岂虚
言哉。
问心外无法佛不去来。何有见佛及来迎之
事。答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
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般舟经
云。如人梦见七宝亲属欢喜。觉已追念。不知
在何处。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
故无来去。又如幻非实。则心佛两亡。而不无
幻相。则不坏心佛。空有无碍。即无去来。不妨
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是以佛实不来。心
亦不去。感应道交。唯心自见。如造罪众生感
地狱相。唯识论云。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
能为逼害事。故皆是罪人恶业心现。并无心
外实铜狗铁蛇等事。世间一切事法。亦复如
是。然备遮那佛土。匪局东西。若正解了。然习
累俱殄。理量双亲。
问庞居士云。事上说佛国。此去十万里。大海
渺无边。动即黑风起。往者虽千万。达者无
一二。忽遇本来人。不在因缘里。如何通会而
證往生。答若提宗考本。尚不说有佛有土。岂
言达之不达乎。所以天真自具。不涉因缘。匪
动丝毫。常冥真体。若约事论。故非一等。九品
往生。上下俱达。或游化国见佛应身。或生报
土睹佛真体。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经劫
而方證小乘。或利根钝根。或定意散意。或
悟迟速根机不同。或华开早晚时限有异。今
古具载。凡圣俱生。行相昭然。明證目验。佛梵
音声。终不诳人。称赞净土经云。十方恒河沙
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大千。證得往生。岂虚
言哉。
杂文(三十三首)¶ 第 199c 页 T47-0199.png
问维摩经云。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
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
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
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
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
省己过。不说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如何
劣行微善。而得往生。答理须具足。此属大根。
八法无瑕。成就上品。如其中下。但具一法。
决志无移。亦得下品。
问观经明十六观门。皆是摄心修定。观佛相
好。谛了圆明。方阶净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
答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该摄不出二心。
一定心如修定习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
名号。众善资熏。回向发愿。得成末品。仍须一
生归命。尽报精修。坐卧之间。常面西向。当行
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恳苦翘诚。无诸
异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
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输。速證无生。广度含识。
绍隆三宝。誓报四恩。如斯志诚。必不虚弃。
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
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
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
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
果则不虚。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故也。如
要临终十念成就。但预辨津梁。合集功德。
回向此时。念念不亏。即无虑矣。夫善恶二轮
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六因所生。
五果所摄。若一念心瞋恚邪淫。即地狱业。悭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0a 页 T47-0200.png
贪不实。即饿鬼业。愚痴闇蔽。即畜生业。我
慢贡高。即脩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
善。即天业。證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
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
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
丘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
上之缘。是以离自心源。更无别体。维摩经云。
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又
经云。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华严经
云。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生。众生心净故。得
见清净刹。大集经云。欲净汝界。但净汝心。故
知。一切归心。万法由我。欲得净果。但行净因。
如水性趣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
* 弥陀通赞示西方要义慈恩法师窥基
问十方佛国快乐皆同。何故遍指西方劝人
生彼。答良为凡夫业重。处处生贪。若不遍指
一方。即不系心专注。所以法华经云。众生处
处著。引之令得出。又西方净土主胜。愿强遍
劝往生。疾成圣果。所以遍指也。
问慈氏天宫快乐不少。胜侣颇多。何须坚劝
往生西方。答若论兜率。即胜人间。乃并西方。
全成微劣。劝生西方。舍劣求胜也。胜劣者。净
土十胜天宫十劣。净土十胜者。一化主所居
胜。二所化命长胜。三国非界系胜。四净方无
欲胜。五女人不居胜。六修行不退胜。七净方
非秽胜。八国土庄严胜。九念佛摄情胜。十十
念往生胜。天宫十劣者。一所居国土劣。二所
化寿促劣。三界系摄属劣。四彼天有欲劣。五
男女杂居劣。六修行有退劣。七秽方非净劣。
慢贡高。即脩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
善。即天业。證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
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
佛业。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
丘陵坑坎秽土禀质。皆是等伦之果。能感增
上之缘。是以离自心源。更无别体。维摩经云。
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又
经云。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华严经
云。譬如心王宝。随心见众生。众生心净故。得
见清净刹。大集经云。欲净汝界。但净汝心。故
知。一切归心。万法由我。欲得净果。但行净因。
如水性趣下火性腾上。势数如是。何足疑焉。
* 弥陀通赞示西方要义慈恩法师窥基
问十方佛国快乐皆同。何故遍指西方劝人
生彼。答良为凡夫业重。处处生贪。若不遍指
一方。即不系心专注。所以法华经云。众生处
处著。引之令得出。又西方净土主胜。愿强遍
劝往生。疾成圣果。所以遍指也。
问慈氏天宫快乐不少。胜侣颇多。何须坚劝
往生西方。答若论兜率。即胜人间。乃并西方。
全成微劣。劝生西方。舍劣求胜也。胜劣者。净
土十胜天宫十劣。净土十胜者。一化主所居
胜。二所化命长胜。三国非界系胜。四净方无
欲胜。五女人不居胜。六修行不退胜。七净方
非秽胜。八国土庄严胜。九念佛摄情胜。十十
念往生胜。天宫十劣者。一所居国土劣。二所
化寿促劣。三界系摄属劣。四彼天有欲劣。五
男女杂居劣。六修行有退劣。七秽方非净劣。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0b 页 T47-0200.png
八国土庄严劣。九善念摄情劣。十修行劳苦
劣。有斯十胜十劣。所以劝生乐国。
问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如何无众
苦耶。答其国众生。莲华化生无生苦。四序不
能迁无死苦。非分段身无病苦。寿命无尽
无死苦。无父母亲疏。无冤憎会苦。所欲如
意。无求不得苦。颜貌端严。无诸根缺陋苦。四
时一等。无寒暑苦。娑婆世界有漏形躯。四蛇
迫身。三龙害命。乖张病恼。报尽死侵。有爱必
离。无怨不会。盖迷至理。横受阴缠。今慈众
人。永无此等。故云无有众苦。岂唯近亡粗苦。
兼亦妙果非遥。
问临终作善便得往生。何假预前修诸胜业。
答人生寿夭难测。或即病困昏迷。或即非时
奄逝。既关生前之善。难逃后世之殃。预作
善缘。恐防斯咎。
问十念弥陀顿生净土。据斯所说果著因微。
何故弥陀经。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
生彼国。答十念得生。接引懈怠众生。却谈多
善因缘。乃被精勤之者。或广或略。理不相违。
问往生之人有中有身否。答群疑论中有二
说。一云极善极恶无中有身。二云不拣善恶。
但有舍报受生。皆有中有。为传识故。唯除现
世变身即无中有。今取有者为正。
* 寂照集拣西方要义(此文不知何师作文。见直指决疑集)
问慈恩制弥勒上生经疏。深赞兜率内院。乃
曰天宫有十易生。净土有七难生。圣师所说
必不误人。未审如何融会。答尔只知慈恩上
生疏劝生天宫。而不见弥陀通赞说净土十
劣。有斯十胜十劣。所以劝生乐国。
问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如何无众
苦耶。答其国众生。莲华化生无生苦。四序不
能迁无死苦。非分段身无病苦。寿命无尽
无死苦。无父母亲疏。无冤憎会苦。所欲如
意。无求不得苦。颜貌端严。无诸根缺陋苦。四
时一等。无寒暑苦。娑婆世界有漏形躯。四蛇
迫身。三龙害命。乖张病恼。报尽死侵。有爱必
离。无怨不会。盖迷至理。横受阴缠。今慈众
人。永无此等。故云无有众苦。岂唯近亡粗苦。
兼亦妙果非遥。
问临终作善便得往生。何假预前修诸胜业。
答人生寿夭难测。或即病困昏迷。或即非时
奄逝。既关生前之善。难逃后世之殃。预作
善缘。恐防斯咎。
问十念弥陀顿生净土。据斯所说果著因微。
何故弥陀经。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
生彼国。答十念得生。接引懈怠众生。却谈多
善因缘。乃被精勤之者。或广或略。理不相违。
问往生之人有中有身否。答群疑论中有二
说。一云极善极恶无中有身。二云不拣善恶。
但有舍报受生。皆有中有。为传识故。唯除现
世变身即无中有。今取有者为正。
* 寂照集拣西方要义(此文不知何师作文。见直指决疑集)
问慈恩制弥勒上生经疏。深赞兜率内院。乃
曰天宫有十易生。净土有七难生。圣师所说
必不误人。未审如何融会。答尔只知慈恩上
生疏劝生天宫。而不见弥陀通赞说净土十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0c 页 T47-0200.png
胜。圣师制作岂有相违。盖演教随机。各示方
便。此与如来所说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劝生
西方。又说弥勒上生经。劝生内院。意趣一同。
众生机缘各异。佛土摄受亦然。譬如有人生
缘在南。具舟欲往吴越。治装问程。知者应酬
所问。岂可却赞陆行之便。称秦蜀之盛哉。
如此则秖增惑乱。不成利益。通方达士。随
愿知归。浅见狐疑。强生胡越。
问天宫寿长足得修行。人中积善亦自超越。
至于脩罗龙鬼三涂恶趣。正好拔苦利生。何
必专务极乐。答欲天耽著妙乐。醉于欲酒。福
尽即堕。如箭射空。色天虽独行无交。而未尽
形累。无色不出轮回。经中判为难地。传大士
所谓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又有一类神
仙。别得生理。寿千万岁。楞严谓之精研七趣。
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经无量劫。不
得真净。脩罗恚瞋。龙趣怖恼。鬼道沈冥。长夜
三涂苦恼难名。远思天上五衰。近睹人间四
相。谁有智者。乐入苦海。若求速免轮回。无
过求生净土。生净土者。自然身光照耀。具六
神通。侣众圣于刹那。越三界而常乐。故佛言
无量寿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
死根本是也。
问见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念佛求生耶。答
通昧他心圣凡安测。除非遍知。授记应难。
真修行人。自当审察。诸仁者汝观自己见性
悟道。得入师位。能如马鸣龙树否。得大三昧。
能如南岳智者否。宗说俱通。能如忠国师寿
禅师否。此等诸师。皆明垂言教。深切劝往。他
便。此与如来所说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劝生
西方。又说弥勒上生经。劝生内院。意趣一同。
众生机缘各异。佛土摄受亦然。譬如有人生
缘在南。具舟欲往吴越。治装问程。知者应酬
所问。岂可却赞陆行之便。称秦蜀之盛哉。
如此则秖增惑乱。不成利益。通方达士。随
愿知归。浅见狐疑。强生胡越。
问天宫寿长足得修行。人中积善亦自超越。
至于脩罗龙鬼三涂恶趣。正好拔苦利生。何
必专务极乐。答欲天耽著妙乐。醉于欲酒。福
尽即堕。如箭射空。色天虽独行无交。而未尽
形累。无色不出轮回。经中判为难地。传大士
所谓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又有一类神
仙。别得生理。寿千万岁。楞严谓之精研七趣。
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经无量劫。不
得真净。脩罗恚瞋。龙趣怖恼。鬼道沈冥。长夜
三涂苦恼难名。远思天上五衰。近睹人间四
相。谁有智者。乐入苦海。若求速免轮回。无
过求生净土。生净土者。自然身光照耀。具六
神通。侣众圣于刹那。越三界而常乐。故佛言
无量寿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
死根本是也。
问见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念佛求生耶。答
通昧他心圣凡安测。除非遍知。授记应难。
真修行人。自当审察。诸仁者汝观自己见性
悟道。得入师位。能如马鸣龙树否。得大三昧。
能如南岳智者否。宗说俱通。能如忠国师寿
禅师否。此等诸师。皆明垂言教。深切劝往。他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1a 页 T47-0201.png
岂误人乎。况佛金口赞叹叮咛。昔贤恭禀佛
诲。定不谬也。又当自度命终得去住自在否。
无始恶业不现前否。舍此报身。定脱轮回否。
三涂险道中。出没自由否。天上人间。十方世
界托生无碍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幸如
之。其或未然。窃勿贡高不修净土。
问六祖坛经云。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西
方。东方愿西。悟人在处一种。志公云。智者
知心是佛。愚人爱往西方。若此道果是真正。
何故二大士排遣。答佛说法有隐显。教有权
实。人根有利钝。宗师有抑扬。譬如受病不
同。处方亦异。今有病暍发黄方大狂乱。有
善医者必以寒药治之。岂可却赞乳石桂附。
有除寒起废之功耶。有遍见人。闻寒药有治
热之功。遂云乳石桂附。永不可用。岂不谬哉。
达磨单传心印。志公方赞大乘。当时人尚未
信。岂可又却教人念佛求生净土。圆机达士。
固自无疑。求法初心。定生犹豫。但得意忘言。
融通了解。自无矛盾他。
* 西资钞拣示偏赞西方孤山法师智圆
夫求生净土。是假他力。弥陀愿摄。释迦劝赞。
诸佛护念。三者备矣。苟有信心。往生甚易。如
度大海既得巨航。仍有良导加以便风。必能
速到彼岸也。若其不肯登舟。迟留恶国者。谁
之过欤。夫十方皆有净土。释迦于诸经中亦
乃遍赞。而末代行人偏好。求生于极乐国。愿
升于知足天者。岂非弥陀与释迦化道相关。
弥勒仍是释迦补处。所以众生愿乐者多矣。
微惑者众矣。迩代浅识。不能加其功行。唯
诲。定不谬也。又当自度命终得去住自在否。
无始恶业不现前否。舍此报身。定脱轮回否。
三涂险道中。出没自由否。天上人间。十方世
界托生无碍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幸如
之。其或未然。窃勿贡高不修净土。
问六祖坛经云。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西
方。东方愿西。悟人在处一种。志公云。智者
知心是佛。愚人爱往西方。若此道果是真正。
何故二大士排遣。答佛说法有隐显。教有权
实。人根有利钝。宗师有抑扬。譬如受病不
同。处方亦异。今有病暍发黄方大狂乱。有
善医者必以寒药治之。岂可却赞乳石桂附。
有除寒起废之功耶。有遍见人。闻寒药有治
热之功。遂云乳石桂附。永不可用。岂不谬哉。
达磨单传心印。志公方赞大乘。当时人尚未
信。岂可又却教人念佛求生净土。圆机达士。
固自无疑。求法初心。定生犹豫。但得意忘言。
融通了解。自无矛盾他。
* 西资钞拣示偏赞西方孤山法师智圆
夫求生净土。是假他力。弥陀愿摄。释迦劝赞。
诸佛护念。三者备矣。苟有信心。往生甚易。如
度大海既得巨航。仍有良导加以便风。必能
速到彼岸也。若其不肯登舟。迟留恶国者。谁
之过欤。夫十方皆有净土。释迦于诸经中亦
乃遍赞。而末代行人偏好。求生于极乐国。愿
升于知足天者。岂非弥陀与释迦化道相关。
弥勒仍是释迦补处。所以众生愿乐者多矣。
微惑者众矣。迩代浅识。不能加其功行。唯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1b 页 T47-0201.png
徒互相排毁。好净土者。或轻于知足。尊内院
者。则毁彼西方。岂知汲引二门同归一道。寄
语后学。宜自思之。或问。智者慈恩皆圣师也。
而各遍赞一方。何故子之不许耶。对曰。圣师
偏赞。意引遍好。令心决定耳。故受益者众焉。
但世变人浇。致偏赞成弊。故吾复得和融之。
或当有息诤受益。而各自随所好求生者。其
或后世。以和融混一为弊者。亦冀命世之贤。
复偏赞而救之。应病与药。贵有益于众生耳。
亦何常之有。然则吾自童年便诵此经。虽遍
想十方。而终期心于净土。乃知于弥陀其有
缘乎。世人或谓法界混同。谁分彼此。唯心一
贯。何用去来。今谓世人有如是解者。所栖必
求好众。所亲必择名师。所服犹悦名衣。所
餐或便美食。苟四者未妨于法界混同。唯心
一贯者。则何妨接乐土之净众。亲弥陀之名
师。服上妙之天衣。餐纯陀之美膳。岂不愈
于此土乎。世又有闻过十万亿佛土。而望途
怯远。说生者多是补处。而耻躬弗逮。岂知十
方空界悉我自心。心净则十万非遥。心垢则
目睫犹远。但期心净。何算程途。岂不思。少
顷睡眠。梦行千里。岂以常时为比较耶。又岂
不闻。首楞严云。十方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
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今若畏程
遥。是畏自心。非畏程也。又若谓我是下凡彼
多补处者。且自心即佛。因果理同。尚有于此
秽恶之邦。以短促之命。而一生超登十地者。
于彼清净土中。寿复无量。既境胜时长。何
患不至补处乎。幸冀智者静而思之。无负佛
者。则毁彼西方。岂知汲引二门同归一道。寄
语后学。宜自思之。或问。智者慈恩皆圣师也。
而各遍赞一方。何故子之不许耶。对曰。圣师
偏赞。意引遍好。令心决定耳。故受益者众焉。
但世变人浇。致偏赞成弊。故吾复得和融之。
或当有息诤受益。而各自随所好求生者。其
或后世。以和融混一为弊者。亦冀命世之贤。
复偏赞而救之。应病与药。贵有益于众生耳。
亦何常之有。然则吾自童年便诵此经。虽遍
想十方。而终期心于净土。乃知于弥陀其有
缘乎。世人或谓法界混同。谁分彼此。唯心一
贯。何用去来。今谓世人有如是解者。所栖必
求好众。所亲必择名师。所服犹悦名衣。所
餐或便美食。苟四者未妨于法界混同。唯心
一贯者。则何妨接乐土之净众。亲弥陀之名
师。服上妙之天衣。餐纯陀之美膳。岂不愈
于此土乎。世又有闻过十万亿佛土。而望途
怯远。说生者多是补处。而耻躬弗逮。岂知十
方空界悉我自心。心净则十万非遥。心垢则
目睫犹远。但期心净。何算程途。岂不思。少
顷睡眠。梦行千里。岂以常时为比较耶。又岂
不闻。首楞严云。十方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
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今若畏程
遥。是畏自心。非畏程也。又若谓我是下凡彼
多补处者。且自心即佛。因果理同。尚有于此
秽恶之邦。以短促之命。而一生超登十地者。
于彼清净土中。寿复无量。既境胜时长。何
患不至补处乎。幸冀智者静而思之。无负佛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1c 页 T47-0201.png
恩。无屈自己。勉之勉之。
* 请四明法师住世书文公杨亿
(亿)启近者。窃审大师。期结社于十僧。约入忏
之三载。然赴火光之正受。决取净土而往生。
身见顿空。愿力弥壮。登莲华之绝品。闻法树
之至音。兹事匪虚。先佛所證。然于俗念切贮
愿心。诚以大师洞三观之指归。为四众之钦
仰。续台岩之慧命。启越绝之度门。十善诱人。
竞存于白业。一音扶教。广演于金言。慈荫
普均。道风允穆。惟极乐之界。盖觉皇之示权。
而大患之躯。非智人之所乐。傥存忻厌。即起
爱憎。既萠取舍之心。乃生能所之见。谅惟通
悟。夙究真常。盖俯就于初机。冀策发于净行。
伏望因承恩诏。弥广福田。增延住寿之期。恢
阐化缘之盛。仍冀忏期之告毕。略迂法步以
相从。庶效纯陀。恭羞末后之供。愿同庆喜。
顿释离尘之心。幸轸瞀蒙。未趋寂灭。切希垂
听。颙俟报音。谨奉咨闻。
* 复杨文公请住世书四明法师知礼
(知礼)谨于讲忏之隙。依本宗教观写书。奉答秘
监大檀越(知礼)伏奉载垂真翰。曲赐重言。俾(知
礼)毕此忏期。更留讲训。仰承尊旨。合改先心。
但以专诚久趣此门。鄙志莫能易辙。况良时
难遇。胜事易差。故欲且副夙心。不果恭遵严
命。其如传法之务利人之功。谅此身所为。其
益盖寡。俟净土却至。其化方隆。所言(知礼)洞
三观之指归者。称之太过也。又云。极乐本由
示权。修道须忘忻厌者。诚哉是言也。而(知礼)
今忻净土。特厌患身。亦有其由。辄伸于后。若
* 请四明法师住世书文公杨亿
(亿)启近者。窃审大师。期结社于十僧。约入忏
之三载。然赴火光之正受。决取净土而往生。
身见顿空。愿力弥壮。登莲华之绝品。闻法树
之至音。兹事匪虚。先佛所證。然于俗念切贮
愿心。诚以大师洞三观之指归。为四众之钦
仰。续台岩之慧命。启越绝之度门。十善诱人。
竞存于白业。一音扶教。广演于金言。慈荫
普均。道风允穆。惟极乐之界。盖觉皇之示权。
而大患之躯。非智人之所乐。傥存忻厌。即起
爱憎。既萠取舍之心。乃生能所之见。谅惟通
悟。夙究真常。盖俯就于初机。冀策发于净行。
伏望因承恩诏。弥广福田。增延住寿之期。恢
阐化缘之盛。仍冀忏期之告毕。略迂法步以
相从。庶效纯陀。恭羞末后之供。愿同庆喜。
顿释离尘之心。幸轸瞀蒙。未趋寂灭。切希垂
听。颙俟报音。谨奉咨闻。
* 复杨文公请住世书四明法师知礼
(知礼)谨于讲忏之隙。依本宗教观写书。奉答秘
监大檀越(知礼)伏奉载垂真翰。曲赐重言。俾(知
礼)毕此忏期。更留讲训。仰承尊旨。合改先心。
但以专诚久趣此门。鄙志莫能易辙。况良时
难遇。胜事易差。故欲且副夙心。不果恭遵严
命。其如传法之务利人之功。谅此身所为。其
益盖寡。俟净土却至。其化方隆。所言(知礼)洞
三观之指归者。称之太过也。又云。极乐本由
示权。修道须忘忻厌者。诚哉是言也。而(知礼)
今忻净土。特厌患身。亦有其由。辄伸于后。若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2a 页 T47-0202.png
其一心三观。虽非洞达。敢不依凭(知礼)仅四十
馀年。寻其筌罤。学其去就。神根既钝證入无
由。而于户牖关房。行用时节。多所游历。亦略
谙知。今者蒙索报音故难杜口。粗陈梗概。希
赐否臧。三观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恢扬
肇自于如来。妙悟近推于智者。全由性发。实
匪修成。故于一心宛有三用。所谓空者一切皆
空。即三观悉彰。破相之用也。假者一切皆假。
即三观悉明。立法之功也。中者一切皆中。即
三观悉是。绝待之体也。是则终日破相。而诸
法皆成。终日立法。而纤尘必尽。终日绝得。
而二谛炽然。故般若谈空。八十法门得显。维
摩立法。三界见爱皆忘。法华一乘世间之相
常住。皆由三观相即。致令诸法无遗。故三即
非三。一即非一。非次第而入。非并别而观。不
可以有无求。不可以中边取。故云不并不别
非纵非横。盖三一圆融。修性冥泯。岂识心之
所测。何言说之能诠。故强示云。不可思议之
妙观也。说即非说无说而说。能知此已。对一
切境。以此观照了之立一切行。以此观导达
之。辨一切事。以此观成就之。设一切教。以
此观敷畅之。修此观者。能所必忘。取舍斯泯。
故真如无念。向则心绝。终日说示。不异无言。
舍此则必同众魔。离此则未超诸外。故龙树
云。除诸法实相。馀皆魔事。迦叶云。未闻大涅
槃前皆是邪见。大矣哉。一心三观之妙宗也。
故(知礼)所求安养而生。所欲燃烬而死。凭此三
观。遣彼百非也。言极乐之界。盖觉皇示权者。
经论既以净土之教。为胜方便。验知。是如来
馀年。寻其筌罤。学其去就。神根既钝證入无
由。而于户牖关房。行用时节。多所游历。亦略
谙知。今者蒙索报音故难杜口。粗陈梗概。希
赐否臧。三观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恢扬
肇自于如来。妙悟近推于智者。全由性发。实
匪修成。故于一心宛有三用。所谓空者一切皆
空。即三观悉彰。破相之用也。假者一切皆假。
即三观悉明。立法之功也。中者一切皆中。即
三观悉是。绝待之体也。是则终日破相。而诸
法皆成。终日立法。而纤尘必尽。终日绝得。
而二谛炽然。故般若谈空。八十法门得显。维
摩立法。三界见爱皆忘。法华一乘世间之相
常住。皆由三观相即。致令诸法无遗。故三即
非三。一即非一。非次第而入。非并别而观。不
可以有无求。不可以中边取。故云不并不别
非纵非横。盖三一圆融。修性冥泯。岂识心之
所测。何言说之能诠。故强示云。不可思议之
妙观也。说即非说无说而说。能知此已。对一
切境。以此观照了之立一切行。以此观导达
之。辨一切事。以此观成就之。设一切教。以
此观敷畅之。修此观者。能所必忘。取舍斯泯。
故真如无念。向则心绝。终日说示。不异无言。
舍此则必同众魔。离此则未超诸外。故龙树
云。除诸法实相。馀皆魔事。迦叶云。未闻大涅
槃前皆是邪见。大矣哉。一心三观之妙宗也。
故(知礼)所求安养而生。所欲燃烬而死。凭此三
观。遣彼百非也。言极乐之界。盖觉皇示权者。
经论既以净土之教。为胜方便。验知。是如来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2b 页 T47-0202.png
善巧权用也。但权名不局。实理亦通。是要甄
分。方知去取。体外之权须破。体内方便须修。
离事之理则粗。即权之实方妙。故小乘无他
佛之说。大教有刹海之谈。盖心性遍周法界
无外理极。故令事广。华大故省池深。刹如帝
珠。出现重重无尽。方显寂光之理。身类天馔。
感报彼彼不同。乃表遮那之性。岂应极乐不
预唯心。故如来藏中涅槃具足。随缘发现。应
量而知。既能彰地狱天宫。岂不造秽邦净国。
本性虽具。由心发明。弥陀以无缘之慈。取极
乐之土。释迦以乐说之辨。示往生之门。斯皆
善巧之权方。摄彼沈沦之品汇。今惧退转者
不退。使不善观者能观。净土权相盖多。今且
略论此二。故起信论云。初学大乘正信。以在
此土不常值佛。惧谓信心缺缘退失。当知如
来有胜方便。令其不退。但当专念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真如法身。必生彼国。住正定故。专
念真如法身者。岂异大乘正信。以依彼佛为
境。故能牵生净方。斯是如来权巧也。又观无
量寿佛经云。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
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其得见。此盖
释迦神力弥陀愿心。若有谛观。必能睹见。斯
亦觉皇异妙方便也。此之权巧方便。既约圆
论即与法华微妙方便。无二无别。故诸天及
人声闻缘觉事度菩萨渐修大士。充满世间。
数等河沙。尽思度量。不能知觉。唯佛与佛。乃
能究尽。圆信圆解。方能造修(知礼)虽是钝根。滥
沾圆教。不离当念。愿达彼方。庶即下凡便阶
不退。复闻大通佛世。结缘之徒。已经尘点劫
分。方知去取。体外之权须破。体内方便须修。
离事之理则粗。即权之实方妙。故小乘无他
佛之说。大教有刹海之谈。盖心性遍周法界
无外理极。故令事广。华大故省池深。刹如帝
珠。出现重重无尽。方显寂光之理。身类天馔。
感报彼彼不同。乃表遮那之性。岂应极乐不
预唯心。故如来藏中涅槃具足。随缘发现。应
量而知。既能彰地狱天宫。岂不造秽邦净国。
本性虽具。由心发明。弥陀以无缘之慈。取极
乐之土。释迦以乐说之辨。示往生之门。斯皆
善巧之权方。摄彼沈沦之品汇。今惧退转者
不退。使不善观者能观。净土权相盖多。今且
略论此二。故起信论云。初学大乘正信。以在
此土不常值佛。惧谓信心缺缘退失。当知如
来有胜方便。令其不退。但当专念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真如法身。必生彼国。住正定故。专
念真如法身者。岂异大乘正信。以依彼佛为
境。故能牵生净方。斯是如来权巧也。又观无
量寿佛经云。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
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其得见。此盖
释迦神力弥陀愿心。若有谛观。必能睹见。斯
亦觉皇异妙方便也。此之权巧方便。既约圆
论即与法华微妙方便。无二无别。故诸天及
人声闻缘觉事度菩萨渐修大士。充满世间。
数等河沙。尽思度量。不能知觉。唯佛与佛。乃
能究尽。圆信圆解。方能造修(知礼)虽是钝根。滥
沾圆教。不离当念。愿达彼方。庶即下凡便阶
不退。复闻大通佛世。结缘之徒。已经尘点劫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2c 页 T47-0202.png
来。尚住声闻之地。皆由退大故涉长时。身
子六心。退落五道。况悠悠学佛者乎。盖由
此土多值退缘故云。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
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若求生安养即
于博地能藉胜缘。才获往生永无退转。闻兹
利益。得不忻求。乃用一心三观为舟航。复以
六时五悔为橹棹。求往唯心之净土。愿见本
性之弥陀。然后运同体之大悲。度法界之含
识。顺佛权巧。求生乐邦。其意略尔。所言傥存
忻厌即起爱憎。既萌取舍之心。乃生能所之
见者。起过之相。诚如所言。立德之缘。今当略
说。盖以忻厌取舍。善能起过成功。故马鸣立
为始觉之基。智者称为净土之渐。维摩以见
爱为侍者。文殊以贪恚为功能。斯皆用之在
人。乘之有法。且众生旷劫住此娑婆。贪于粗
弊色声。著于下劣依正。既无厌离之念。但增
系缚之缘。纵有熏修。鲜有克遂。以此土法
多障致道行难成故。涅槃经云。得人身者如
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是故诸佛慜此
众生。以愿行功取清净土。令起忻慕作受生
因。以苦切言。说垢秽相。令其厌恶成出离心。
若非此心。不成始行。故非厌离。舍此经由。
不起忻求。生彼无分。盖受生之法。以爱为缘。
始自初心终至等觉。变易未尽。忻厌叵忘。况
始行耶。今求净土。不为身受诸乐心染妙尘。
盖欲托彼净缘速增胜道。以彼寿命无尽。依
报自然无有女人及以根缺。虽圣凡共处。而
无恶道之名。虽声闻无边。且离执真之见。弥
陀为良导。观音为胜友。一生补处甚多。十地
子六心。退落五道。况悠悠学佛者乎。盖由
此土多值退缘故云。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
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若求生安养即
于博地能藉胜缘。才获往生永无退转。闻兹
利益。得不忻求。乃用一心三观为舟航。复以
六时五悔为橹棹。求往唯心之净土。愿见本
性之弥陀。然后运同体之大悲。度法界之含
识。顺佛权巧。求生乐邦。其意略尔。所言傥存
忻厌即起爱憎。既萌取舍之心。乃生能所之
见者。起过之相。诚如所言。立德之缘。今当略
说。盖以忻厌取舍。善能起过成功。故马鸣立
为始觉之基。智者称为净土之渐。维摩以见
爱为侍者。文殊以贪恚为功能。斯皆用之在
人。乘之有法。且众生旷劫住此娑婆。贪于粗
弊色声。著于下劣依正。既无厌离之念。但增
系缚之缘。纵有熏修。鲜有克遂。以此土法
多障致道行难成故。涅槃经云。得人身者如
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是故诸佛慜此
众生。以愿行功取清净土。令起忻慕作受生
因。以苦切言。说垢秽相。令其厌恶成出离心。
若非此心。不成始行。故非厌离。舍此经由。
不起忻求。生彼无分。盖受生之法。以爱为缘。
始自初心终至等觉。变易未尽。忻厌叵忘。况
始行耶。今求净土。不为身受诸乐心染妙尘。
盖欲托彼净缘速增胜道。以彼寿命无尽。依
报自然无有女人及以根缺。虽圣凡共处。而
无恶道之名。虽声闻无边。且离执真之见。弥
陀为良导。观音为胜友。一生补处甚多。十地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3a 页 T47-0203.png
圣人无数。风吟宝叶。波动金渠皆出妙音。尽
诠至理。既无违顺。永息贪瞋。凡有见闻。悉资
寂照。皆住正定。功在于斯令之众园尚须求
预彼之宝刹。宁不愿生。但知净土唯心。秽邦
即性。即厌无厌。即忻无忻。是则正助合修。解
行兼运。顺佛正教。非己曲情。况观经说上品
生因。须大乘妙解。加修六度。兼劝众生。故
(知礼)今以三观攻心。五悔助道。仍恐净因未
备。故以毕命自要。庶凭最后之强缘。以作往
生之定业。而又若不烧身臂指。非出家菩萨。
梵网之诫明然。舍身命财。是真法供养。法华
之文焕矣。楞严然香一炷宿债俱酬。轮王剜
身千灯妙果斯克。故知。初心后位上圣下凡。
皆可遵修。并彰至教。但存正解。自免邪修。以
知性火真空。岂有能烧之相。所烧自忘也。
又知佛体圆妙。岂存所供之人。则能供亦寂
矣。两重能所既泯。一切功德斯成。是名苦行
法门。所谓火光正受四土净境。顿现此心。诸
佛道场。咸彰此处。但随所愿必遂往生。故智
者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动念即是往
生净土时。如此舍秽身。则尽垢秽之际。何理
不彰。如此取净土。则极清净之源。何惑不遣。
是以韦提忻清净业报之处。即證无生。萨埵
舍痈疽瘭疾之身。云求常乐。此之取舍与不
取舍。体无二种。用亦同时。得名三种法门。谓
取法门舍法门不取不舍法门。亦是三毒法
门。具一切法。故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
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功德。文殊云。我
是贪欲尸利。我是瞋恚尸利。我是愚痴尸利。
诠至理。既无违顺。永息贪瞋。凡有见闻。悉资
寂照。皆住正定。功在于斯令之众园尚须求
预彼之宝刹。宁不愿生。但知净土唯心。秽邦
即性。即厌无厌。即忻无忻。是则正助合修。解
行兼运。顺佛正教。非己曲情。况观经说上品
生因。须大乘妙解。加修六度。兼劝众生。故
(知礼)今以三观攻心。五悔助道。仍恐净因未
备。故以毕命自要。庶凭最后之强缘。以作往
生之定业。而又若不烧身臂指。非出家菩萨。
梵网之诫明然。舍身命财。是真法供养。法华
之文焕矣。楞严然香一炷宿债俱酬。轮王剜
身千灯妙果斯克。故知。初心后位上圣下凡。
皆可遵修。并彰至教。但存正解。自免邪修。以
知性火真空。岂有能烧之相。所烧自忘也。
又知佛体圆妙。岂存所供之人。则能供亦寂
矣。两重能所既泯。一切功德斯成。是名苦行
法门。所谓火光正受四土净境。顿现此心。诸
佛道场。咸彰此处。但随所愿必遂往生。故智
者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动念即是往
生净土时。如此舍秽身。则尽垢秽之际。何理
不彰。如此取净土。则极清净之源。何惑不遣。
是以韦提忻清净业报之处。即證无生。萨埵
舍痈疽瘭疾之身。云求常乐。此之取舍与不
取舍。体无二种。用亦同时。得名三种法门。谓
取法门舍法门不取不舍法门。亦是三毒法
门。具一切法。故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
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功德。文殊云。我
是贪欲尸利。我是瞋恚尸利。我是愚痴尸利。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3b 页 T47-0203.png
深得此意。即一心三观。导一切行。办一切事
也。以一切法空故。舍秽必尽。一切法假故。
取净无遗。一切法中故。无取无舍。此之三法。
一切如来同證。一切菩萨共修。故(知礼)今舍秽
身。忻求净土。辄敢仰效也。然则修心万行入
道多门。随乐随宜随修随悟。敢将侧管局彼
太虚。但以(知礼)爰自少年便存此志。今已衰
朽。多历事缘。此心常自现前。对境弥加增进。
信由宿愿。敢不恭酬。年来建立道场。众信共
营供具。三载资缘粗备。数僧行愿偶同。此者
遭逢秘监。知乎姓名。察其始末。敢请俯为檀
越。运以力轮。使片善之有成。俾净愿之克遂。
然后庇我宗教。广见流行。令未闻者闻。使未
悟者悟。更冀佐治功成之后。期赜报满之时。
随愿求生极乐世界。冀得同会一处。同叙宿
因。同化含生。同登大觉(知礼)素无文学。元是
野僧。发语粗浮。显理疏脱。盖奉读前书云。精
修忏之规。臻乎本净。次书云。净土匪虚先佛
所證。仰惟秘监深洞苦行。可以穷源。复知净
邦由来即理。盖欲(知礼)广援诚教傍示未闻是
敢辄附本宗。少述愚见。有黩台听。不任悚惶
不宣。
* 答杨文公问同前
承师有言。西方净土。风吟宝叶。波动金渠。此
是何人境界。答曰。即此见闻更无道理。既彰
教义。宁免指陈。夫净土依正。俱宣妙法。闻者
合了。根尘绝迹。物我一如。岂执有人对他境
界此间圆顿行者。以根对尘。起识之时。即了
以法界。对法界起法界。实非心外之境。境外
也。以一切法空故。舍秽必尽。一切法假故。
取净无遗。一切法中故。无取无舍。此之三法。
一切如来同證。一切菩萨共修。故(知礼)今舍秽
身。忻求净土。辄敢仰效也。然则修心万行入
道多门。随乐随宜随修随悟。敢将侧管局彼
太虚。但以(知礼)爰自少年便存此志。今已衰
朽。多历事缘。此心常自现前。对境弥加增进。
信由宿愿。敢不恭酬。年来建立道场。众信共
营供具。三载资缘粗备。数僧行愿偶同。此者
遭逢秘监。知乎姓名。察其始末。敢请俯为檀
越。运以力轮。使片善之有成。俾净愿之克遂。
然后庇我宗教。广见流行。令未闻者闻。使未
悟者悟。更冀佐治功成之后。期赜报满之时。
随愿求生极乐世界。冀得同会一处。同叙宿
因。同化含生。同登大觉(知礼)素无文学。元是
野僧。发语粗浮。显理疏脱。盖奉读前书云。精
修忏之规。臻乎本净。次书云。净土匪虚先佛
所證。仰惟秘监深洞苦行。可以穷源。复知净
邦由来即理。盖欲(知礼)广援诚教傍示未闻是
敢辄附本宗。少述愚见。有黩台听。不任悚惶
不宣。
* 答杨文公问同前
承师有言。西方净土。风吟宝叶。波动金渠。此
是何人境界。答曰。即此见闻更无道理。既彰
教义。宁免指陈。夫净土依正。俱宣妙法。闻者
合了。根尘绝迹。物我一如。岂执有人对他境
界此间圆顿行者。以根对尘。起识之时。即了
以法界。对法界起法界。实非心外之境。境外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3c 页 T47-0203.png
之心。则心自知心。境自见境。境岂见境。心岂
知心。知见既忘。言诠亦绝。故强名云。不思议
境观也。凡位修之尚尔。圣位證之奚言。又若
强论所离之境差别之相者。粗中之粗。凡夫
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斯盖教道分别也。
若今圆论不离而离。初心能离佛之所离。以
一心三观即佛智故。前书云。对一切境。以此
观照了之。斯之谓矣。
* 延庆募众念佛疏同前
原夫一念本融。诸法无碍。遇熏既异。感报成
差。是以顺性而修。则显诸佛净土。随情而作。
则循五趣苦轮。所以处娑婆者。升出尤难。堕
落者众。故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
者。如大地土。直待三乘行备。方免四趣受
生。盖境界粗强烦恼炽盛。自力求脱。实难其
人。若夫生安养者。国土庄严。身心清净。直至
成佛。不堕三途。经云。尚无恶道之名。何况
有实。又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若欲生
彼。但当称彼佛号。修彼佛慈。必为彼佛本愿
摄取。舍此报身。定生彼国。具如经说。实非臆
谈。今结万人以为一社。心心系念。日日要期。
每岁仲春。同集一处。同修供养。同听法音。会
彼万心。以为一志。俾成定业。誓取往生。况报
得命光。其犹风烛。一息不至。三途现前。何得
自宽不思来报。当依佛语无顺人情。顿息攀
缘。唯勤念佛。
* 往生净土决疑门慈云忏主遵式
决疑者。疑为信障。世间小善。尚不能成。况菩
提大道乎。古今诸师归心净域者。或制疏解
知心。知见既忘。言诠亦绝。故强名云。不思议
境观也。凡位修之尚尔。圣位證之奚言。又若
强论所离之境差别之相者。粗中之粗。凡夫
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斯盖教道分别也。
若今圆论不离而离。初心能离佛之所离。以
一心三观即佛智故。前书云。对一切境。以此
观照了之。斯之谓矣。
* 延庆募众念佛疏同前
原夫一念本融。诸法无碍。遇熏既异。感报成
差。是以顺性而修。则显诸佛净土。随情而作。
则循五趣苦轮。所以处娑婆者。升出尤难。堕
落者众。故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
者。如大地土。直待三乘行备。方免四趣受
生。盖境界粗强烦恼炽盛。自力求脱。实难其
人。若夫生安养者。国土庄严。身心清净。直至
成佛。不堕三途。经云。尚无恶道之名。何况
有实。又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若欲生
彼。但当称彼佛号。修彼佛慈。必为彼佛本愿
摄取。舍此报身。定生彼国。具如经说。实非臆
谈。今结万人以为一社。心心系念。日日要期。
每岁仲春。同集一处。同修供养。同听法音。会
彼万心。以为一志。俾成定业。誓取往生。况报
得命光。其犹风烛。一息不至。三途现前。何得
自宽不思来报。当依佛语无顺人情。顿息攀
缘。唯勤念佛。
* 往生净土决疑门慈云忏主遵式
决疑者。疑为信障。世间小善。尚不能成。况菩
提大道乎。古今诸师归心净域者。或制疏解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4a 页 T47-0204.png
经。或宗经造论。或随情释难。或伽陀赞扬。虽
殊途同归。而各陈所见。动盈编帙寻究良难。
今统彼百家。以三疑收尽。一疑师二疑法三
疑自。
一疑师者。师有二种。一邪外等师。倒惑化人。
非所承也。二正法之师。复有凡圣因果。凡
及因位容有未了。犹清辩谓今弥勒未是遍
知。俟龙华道后方复问津。即其事也。今显示
西方令回向者。唯果佛圣师。释迦如来。及十
方诸佛。出广长舌。说诚实言。赞劝往生。更何
所惑。
二疑法者。佛法有二。一者小乘不了义法。二
者大乘了义法。大乘中复有了不了义。今谈
净土。唯是大乘了义中了义之法也。且小乘
经部。括尽贝书。曾无一字赞劝往生他方净
土。故天亲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此
即明据也。问小弥陀经等。皆说彼国有声闻
弟子。及鼓音王经云。佛母名殊胜妙颜。亦应
复有女人。答佛母且指初降生时。成正觉已。
国土随净。必无女人。其母或转成男子。如此
方龙女。或复命终。如悉达母。有人注论。引此
经文。而云彼土亦有女人者非也。声闻如观
经疏及十疑论和会。今明大乘。复有三种。一
者三乘通教。此则门虽通大。类神二乘。又
当教菩萨。虽复化他。净佛国土化毕。还同二
乘归于永灭。净土深理。非彼所知。非了义也。
二者大乘别教。此明大乘独菩萨法。虽谈实
理。道后方證。因果不融。净土则理外修成。万
法乃不由心具。虽尘劫修道广游佛刹。指彼
殊途同归。而各陈所见。动盈编帙寻究良难。
今统彼百家。以三疑收尽。一疑师二疑法三
疑自。
一疑师者。师有二种。一邪外等师。倒惑化人。
非所承也。二正法之师。复有凡圣因果。凡
及因位容有未了。犹清辩谓今弥勒未是遍
知。俟龙华道后方复问津。即其事也。今显示
西方令回向者。唯果佛圣师。释迦如来。及十
方诸佛。出广长舌。说诚实言。赞劝往生。更何
所惑。
二疑法者。佛法有二。一者小乘不了义法。二
者大乘了义法。大乘中复有了不了义。今谈
净土。唯是大乘了义中了义之法也。且小乘
经部。括尽贝书。曾无一字赞劝往生他方净
土。故天亲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此
即明据也。问小弥陀经等。皆说彼国有声闻
弟子。及鼓音王经云。佛母名殊胜妙颜。亦应
复有女人。答佛母且指初降生时。成正觉已。
国土随净。必无女人。其母或转成男子。如此
方龙女。或复命终。如悉达母。有人注论。引此
经文。而云彼土亦有女人者非也。声闻如观
经疏及十疑论和会。今明大乘。复有三种。一
者三乘通教。此则门虽通大。类神二乘。又
当教菩萨。虽复化他。净佛国土化毕。还同二
乘归于永灭。净土深理。非彼所知。非了义也。
二者大乘别教。此明大乘独菩萨法。虽谈实
理。道后方證。因果不融。净土则理外修成。万
法乃不由心具。虽尘劫修道广游佛刹。指彼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4b 页 T47-0204.png
净土因果。但是体外方便。斯亦未了。三者佛
乘圆教。此教诠旨。圆融因果顿足。佛法之妙。
过此以往。不知所裁也。经曰。十方谛求。更无
馀乘。唯一佛乘。斯之谓与。是则大乘中大乘。
了义中了义。十方净秽卷怀。同在于刹那。一
念色心罗列。遍收于法界。并天真本具。非缘
起新成。一念既然。一尘亦尔。故能一一尘中
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复互周。
重重无尽无障碍。一时顿现非隐显。一切圆
成无胜劣。若神珠之顿含众宝。犹帝网之交
映千光。我心既然。生佛体等。如此则方了。回
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乎
刹那际内。苟或事理攸隔净秽相妨。安令五
逆凡夫十念便登于宝土。二乘贤辈回心即
达于金池也哉。信此圆谈。则事无不达。昧斯
至理。则触类皆迷。故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
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如心佛
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又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
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
义。十六观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
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又般舟
三昧经云。佛是我心。是我心见佛。是我心作
佛等。谈斯旨者。大乘卷中粲然可举。至若法
华妙部如来亲记往生。华严顿谈普贤躬陈
回向。是知。弥陀因地。观此理而大誓普收释
迦果成称此理。而广舌深赞。十方三世。莫不
咸然。问如上所明妙理圆极。为世人尽须观
行。然始生耶。答此不然也。今但直决疑情。令
乘圆教。此教诠旨。圆融因果顿足。佛法之妙。
过此以往。不知所裁也。经曰。十方谛求。更无
馀乘。唯一佛乘。斯之谓与。是则大乘中大乘。
了义中了义。十方净秽卷怀。同在于刹那。一
念色心罗列。遍收于法界。并天真本具。非缘
起新成。一念既然。一尘亦尔。故能一一尘中
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复互周。
重重无尽无障碍。一时顿现非隐显。一切圆
成无胜劣。若神珠之顿含众宝。犹帝网之交
映千光。我心既然。生佛体等。如此则方了。回
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乎
刹那际内。苟或事理攸隔净秽相妨。安令五
逆凡夫十念便登于宝土。二乘贤辈回心即
达于金池也哉。信此圆谈。则事无不达。昧斯
至理。则触类皆迷。故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
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如心佛
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又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
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
义。十六观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
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又般舟
三昧经云。佛是我心。是我心见佛。是我心作
佛等。谈斯旨者。大乘卷中粲然可举。至若法
华妙部如来亲记往生。华严顿谈普贤躬陈
回向。是知。弥陀因地。观此理而大誓普收释
迦果成称此理。而广舌深赞。十方三世。莫不
咸然。问如上所明妙理圆极。为世人尽须观
行。然始生耶。答此不然也。今但直决疑情。令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4c 页 T47-0204.png
知净土百宝庄严九品因果。并在众生介尔
心中。理性具足。方得今日往生事用。随愿自
然。是则旁罗十方。不离当念。往来法界。正协
唯心免信常流执此非彼。其行愿之相。正在
次门。非此所问。况九品生相各有行类。上辈
三品须解须行。故文云。汝行大乘解第一义。
即其人矣。若今之学者。见贤思齐。企金座而
高升。唯妙观而是托。若其中下之流六品生
因。只是精持禁戒行世仁慈。乃至下下品生。
本是恶逆。十念情诚。便生彼国。但能知有净
土。尽可回心。苟不然者。宁容九品之差降也。
三疑自者。问曰。我是博地凡夫世缘缠盖。云
何此身生诸佛净土。入贤圣海。同正定聚耶。
释曰。若了如上法性虚通。及信弥陀本愿摄
受。但勤功福。宁俟问津。况十念者得生。唯除
五逆及谤正法。又定心十念逆谤亦生。今幸
无此恶。而正愿至求。夫何惑矣。
* 义学编论席解纷净觉法师仁岳
空名居士。谓无已法师曰。窃惟传记所载。始
自晋时庐山远公与诸信士。结香火之社。愿
生西方。乃请社中刘遗民者为誓文。或曰斯
乃教门权渐之方便。若究观根极。其惟息心
达本是正修行。有唐雍州蓝田释法喜。专修
禅业。预知将死。大众忽闻林北有音乐之声。
因以告喜。喜曰。世间果报。久已舍之。如何更
生乐处。乃默而入定。须臾乐声便止。喜亦端
坐而终。又唐京师释昙伦。临终有问。往生何
处。答云。无尽世界。于是寂然而化。今详二师
善逝。正是泥洹绝境。夫何遗身之徒。求生净
心中。理性具足。方得今日往生事用。随愿自
然。是则旁罗十方。不离当念。往来法界。正协
唯心免信常流执此非彼。其行愿之相。正在
次门。非此所问。况九品生相各有行类。上辈
三品须解须行。故文云。汝行大乘解第一义。
即其人矣。若今之学者。见贤思齐。企金座而
高升。唯妙观而是托。若其中下之流六品生
因。只是精持禁戒行世仁慈。乃至下下品生。
本是恶逆。十念情诚。便生彼国。但能知有净
土。尽可回心。苟不然者。宁容九品之差降也。
三疑自者。问曰。我是博地凡夫世缘缠盖。云
何此身生诸佛净土。入贤圣海。同正定聚耶。
释曰。若了如上法性虚通。及信弥陀本愿摄
受。但勤功福。宁俟问津。况十念者得生。唯除
五逆及谤正法。又定心十念逆谤亦生。今幸
无此恶。而正愿至求。夫何惑矣。
* 义学编论席解纷净觉法师仁岳
空名居士。谓无已法师曰。窃惟传记所载。始
自晋时庐山远公与诸信士。结香火之社。愿
生西方。乃请社中刘遗民者为誓文。或曰斯
乃教门权渐之方便。若究观根极。其惟息心
达本是正修行。有唐雍州蓝田释法喜。专修
禅业。预知将死。大众忽闻林北有音乐之声。
因以告喜。喜曰。世间果报。久已舍之。如何更
生乐处。乃默而入定。须臾乐声便止。喜亦端
坐而终。又唐京师释昙伦。临终有问。往生何
处。答云。无尽世界。于是寂然而化。今详二师
善逝。正是泥洹绝境。夫何遗身之徒。求生净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5a 页 T47-0205.png
土。以彼较此。一何粗疏。愿叩两端。用袪未悟。
法师曰。余向者已闻杨公之书。谓极乐为示
权。诫乎忻厌取舍之说。不俟再问。方欲连茹
引而伸之。今蒙致诘。如弦得筈。岂得不发。所
言极乐为权。权必对实也。请试陈之。为以小
乘是权大乘是实耶。为以有法是权无法是
实。即若谓小乘是权者。且声闻经中。曾无
一言劝赞往生十方净土。故迦叶云。但念空
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
就众生。心不喜乐。若谓有法是权者。何但极
乐是权。至于泥洹。皆是权耳。故须菩提云。若
有法胜于涅槃。我说亦复如幻如梦。由是言
之。忻泥洹而厌极乐。亦犹逃峰赴壑。俱不免
于害也。又若谓吾不取极乐亦不著泥洹。旷
然无朕。不可拟议。若尔则灭后无生。何殊外
道断灭之见。复有说云。吾灭度后。十方世界。
皆是我身。何必定生西方极乐。若尔则便同
圣人普现色像。傥未證谓證。大妄语罪。其谁
当之。天台智者云。常人闻生。即作生解闻无
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横
相是非。瞋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故知。法喜
不求于乐处。昙伦示归于无尽。斯乃遗情。离
著之语。必非灭后永寂如空。凡夫则循业受
生。圣人亦随机利见。况法喜灭后。降神于弟
子曰。吾欲露尸山野给施众生等。岂非此身
虽谢彼识犹生乎。而指为泥洹绝境者。将何
以验之。且夫泥洹此翻灭度。统括诸教。其唯
二焉。若声闻泥洹者。灭见思烦恼。度分段生
死。證偏空之理。理既偏矣。空不能有。故身土
法师曰。余向者已闻杨公之书。谓极乐为示
权。诫乎忻厌取舍之说。不俟再问。方欲连茹
引而伸之。今蒙致诘。如弦得筈。岂得不发。所
言极乐为权。权必对实也。请试陈之。为以小
乘是权大乘是实耶。为以有法是权无法是
实。即若谓小乘是权者。且声闻经中。曾无
一言劝赞往生十方净土。故迦叶云。但念空
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
就众生。心不喜乐。若谓有法是权者。何但极
乐是权。至于泥洹。皆是权耳。故须菩提云。若
有法胜于涅槃。我说亦复如幻如梦。由是言
之。忻泥洹而厌极乐。亦犹逃峰赴壑。俱不免
于害也。又若谓吾不取极乐亦不著泥洹。旷
然无朕。不可拟议。若尔则灭后无生。何殊外
道断灭之见。复有说云。吾灭度后。十方世界。
皆是我身。何必定生西方极乐。若尔则便同
圣人普现色像。傥未證谓證。大妄语罪。其谁
当之。天台智者云。常人闻生。即作生解闻无
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横
相是非。瞋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故知。法喜
不求于乐处。昙伦示归于无尽。斯乃遗情。离
著之语。必非灭后永寂如空。凡夫则循业受
生。圣人亦随机利见。况法喜灭后。降神于弟
子曰。吾欲露尸山野给施众生等。岂非此身
虽谢彼识犹生乎。而指为泥洹绝境者。将何
以验之。且夫泥洹此翻灭度。统括诸教。其唯
二焉。若声闻泥洹者。灭见思烦恼。度分段生
死。證偏空之理。理既偏矣。空不能有。故身土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5b 页 T47-0205.png
皆亡。此方便之说也。若诸佛泥洹。灭无明烦
恼。度变易生死。證中道之理。理既中矣。非空
非有。故应化无穷。此了义之谈也。今未审。伦
喜二师是何泥洹。若是偏空。未免粗疏。若是
中道。何名绝境。今之学人。孰不谓即心是佛。
触目皆真。宁劳乎转物同如。亦已乎超毗越
释。及无根其所自核。其所归空空然。冥若
夜游。实贪恚之具存。何忻厌而不起。眷富贵
如骨肉。顾贫贱如疮疣。于吾善者。愿欲升之
太阶。于吾恶者。恨不戮之都市。凡此之类。耻
修净土。谓之忻厌者。不知其可也。僧传习禅
篇中。甚有苦节。谨终之者。或西务安养。或上
忻知足。慧真绝粒。以行忏净度。然身以为灯。
僧显现感于弥陀。智晞明见于兜率。莫谓此
等皆是习俗粗疏之人乎。庐山远公稀代之
僧宝。西域梵众。咸称汉地有大乘道士。每烧
香礼拜。辄东向稽首。岂迷圆顿之教。颛由权
渐之门。刘雷之徒。皆晋世髦杰。何诡诞而
随之乎。而不知渐门多昧于往生。顿教盛称
于净土。佛言。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善解义趣。
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斯为上品往生之业。又
天亲云。二乘种人。不生极乐。华严有劝生之
说。法华有记往之文。十方如来。出长舌相。靡
不称赞往生彼国。弥勒问佛。于此世界。有几
菩萨生彼佛国。佛言。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
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
也。又佛言。末世法灭之后。特留无量寿经。百
年住世。接引众生。以此證之。如何芥视往生
之人。如何蓁塞极乐之路。所损至大。可不谨
恼。度变易生死。證中道之理。理既中矣。非空
非有。故应化无穷。此了义之谈也。今未审。伦
喜二师是何泥洹。若是偏空。未免粗疏。若是
中道。何名绝境。今之学人。孰不谓即心是佛。
触目皆真。宁劳乎转物同如。亦已乎超毗越
释。及无根其所自核。其所归空空然。冥若
夜游。实贪恚之具存。何忻厌而不起。眷富贵
如骨肉。顾贫贱如疮疣。于吾善者。愿欲升之
太阶。于吾恶者。恨不戮之都市。凡此之类。耻
修净土。谓之忻厌者。不知其可也。僧传习禅
篇中。甚有苦节。谨终之者。或西务安养。或上
忻知足。慧真绝粒。以行忏净度。然身以为灯。
僧显现感于弥陀。智晞明见于兜率。莫谓此
等皆是习俗粗疏之人乎。庐山远公稀代之
僧宝。西域梵众。咸称汉地有大乘道士。每烧
香礼拜。辄东向稽首。岂迷圆顿之教。颛由权
渐之门。刘雷之徒。皆晋世髦杰。何诡诞而
随之乎。而不知渐门多昧于往生。顿教盛称
于净土。佛言。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善解义趣。
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斯为上品往生之业。又
天亲云。二乘种人。不生极乐。华严有劝生之
说。法华有记往之文。十方如来。出长舌相。靡
不称赞往生彼国。弥勒问佛。于此世界。有几
菩萨生彼佛国。佛言。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
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
也。又佛言。末世法灭之后。特留无量寿经。百
年住世。接引众生。以此證之。如何芥视往生
之人。如何蓁塞极乐之路。所损至大。可不谨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5c 页 T47-0205.png
乎。
又后序云。复有引传灯大珠和尚云。舍垢取
净。是生死之业。庞居士云。若舍烦恼入菩
提。不知何方有佛地。以此句偈。轻蔑净土者。
固未可也。且不垢不净之言。即心即佛之义。
凡禀释教者。孰不知之。安以真如平等之谈。
便废因缘修證之法。六住大士。尚存分段之
生。四果真人。亦有变易之死。云何殂落永谓
泥洹。须知菩萨未證妙觉已还。常以空心遍
修万行。终日观佛。无佛可观。历劫度生。无生
可度。暂趣于空华净土。权依于幻化弥陀。破
昨梦之尘劳。入乾城之地位。乃至成佛。虽自
行冥寂。而利他宛然。故喻之以明鉴之身。
现之以随类之像。世人弗询大义。唯忻顿悟
直入无生。而不思。永嘉一宿觉云。若实无生
无不生。既豁达而取空。恐莽荡而招祸此类
乎。越中习射。不踰数步之间陇西学游。翻没
洄波之内。如斯知识。未可参寻。
* 净土修因或对楂庵法师有严
或曰。生欲天者十善为因。生色天者禅定为
因。善禅不修。而望生欲色天者。未之有也。
夫生净土者。必须修无生妙观。才可得耳。
若妙观无相应之期。必净土绝可生之理。今
之学者。都懵教旨。谓生天难而净土易。辄以
有相之善。引胫而向。望风发愿。便待足蹈
宝莲身参圣众谬矣。若谓生天难。是犹具四
足而走旷难。若谓净土易。亦犹无两翼而凌
空易。又孰信乎。
对曰。净土非难易。难易在人。难者疑情咫尺
又后序云。复有引传灯大珠和尚云。舍垢取
净。是生死之业。庞居士云。若舍烦恼入菩
提。不知何方有佛地。以此句偈。轻蔑净土者。
固未可也。且不垢不净之言。即心即佛之义。
凡禀释教者。孰不知之。安以真如平等之谈。
便废因缘修證之法。六住大士。尚存分段之
生。四果真人。亦有变易之死。云何殂落永谓
泥洹。须知菩萨未證妙觉已还。常以空心遍
修万行。终日观佛。无佛可观。历劫度生。无生
可度。暂趣于空华净土。权依于幻化弥陀。破
昨梦之尘劳。入乾城之地位。乃至成佛。虽自
行冥寂。而利他宛然。故喻之以明鉴之身。
现之以随类之像。世人弗询大义。唯忻顿悟
直入无生。而不思。永嘉一宿觉云。若实无生
无不生。既豁达而取空。恐莽荡而招祸此类
乎。越中习射。不踰数步之间陇西学游。翻没
洄波之内。如斯知识。未可参寻。
* 净土修因或对楂庵法师有严
或曰。生欲天者十善为因。生色天者禅定为
因。善禅不修。而望生欲色天者。未之有也。
夫生净土者。必须修无生妙观。才可得耳。
若妙观无相应之期。必净土绝可生之理。今
之学者。都懵教旨。谓生天难而净土易。辄以
有相之善。引胫而向。望风发愿。便待足蹈
宝莲身参圣众谬矣。若谓生天难。是犹具四
足而走旷难。若谓净土易。亦犹无两翼而凌
空易。又孰信乎。
对曰。净土非难易。难易在人。难者疑情咫尺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6a 页 T47-0206.png
万里。易者信心万里咫尺。所云修无生妙观。
得生者诚哉。是言也。此虽正意。乃上根得
生之一门耳。然不可辟一门而塞多门。安乐
集云。生净土者有二种。一有相心。谓著相忻
乐。二无相心。谓理观相应。若今之世中下钝
根愚迷障重。待理观相应方生者或少矣。原
夫佛慈接物。方便多门。有定散之善焉。有佛
法之力焉。有事福而假愿力回向焉。有垂终
剧怖而赖求救焉。如是等类。百千万数。有藉
其一必得往生。是定善者。修心妙观。首楞严
定等是也。散善者。如四十八愿经修十念者。
都摄六根。但声声相续而已。以未兼理定。说
名为散是也。佛力者。如十疑论云。阿弥陀佛
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
念佛三昧等。承佛愿力。即得往生。如劣夫从
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其自力。轮
王之力也。法力者。如佛告莲华明王菩萨。令
诵灌顶神咒。加持沙土。散亡者尸或亡者墓。
彼所亡者。或堕地狱饿鬼畜生中。承是真言。
生极乐国是也。事福假回向者。慈心不杀。具
诸戒善。受持秘咒。读诵大乘。种种福善回向
庄严。成净土因者。如声入角。远亦可闻。得生
极乐是也。垂终求救者。临命终时。火车相现。
称佛力故。猛火化为清凉风。如僧雄俊。临入
火镬。并汾州人屠牛为业。临终见群牛逼触
其身。苦痛切已。及张钟馗杀鸡为业。临终见
神人驱群鸡啄破两目。流血盈床。称佛号时。
俱生净土是也。随愿往生经云。若人以亡者
严身之具。堂舍园林而施三宝。其福最多。可
得生者诚哉。是言也。此虽正意。乃上根得
生之一门耳。然不可辟一门而塞多门。安乐
集云。生净土者有二种。一有相心。谓著相忻
乐。二无相心。谓理观相应。若今之世中下钝
根愚迷障重。待理观相应方生者或少矣。原
夫佛慈接物。方便多门。有定散之善焉。有佛
法之力焉。有事福而假愿力回向焉。有垂终
剧怖而赖求救焉。如是等类。百千万数。有藉
其一必得往生。是定善者。修心妙观。首楞严
定等是也。散善者。如四十八愿经修十念者。
都摄六根。但声声相续而已。以未兼理定。说
名为散是也。佛力者。如十疑论云。阿弥陀佛
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
念佛三昧等。承佛愿力。即得往生。如劣夫从
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其自力。轮
王之力也。法力者。如佛告莲华明王菩萨。令
诵灌顶神咒。加持沙土。散亡者尸或亡者墓。
彼所亡者。或堕地狱饿鬼畜生中。承是真言。
生极乐国是也。事福假回向者。慈心不杀。具
诸戒善。受持秘咒。读诵大乘。种种福善回向
庄严。成净土因者。如声入角。远亦可闻。得生
极乐是也。垂终求救者。临命终时。火车相现。
称佛力故。猛火化为清凉风。如僧雄俊。临入
火镬。并汾州人屠牛为业。临终见群牛逼触
其身。苦痛切已。及张钟馗杀鸡为业。临终见
神人驱群鸡啄破两目。流血盈床。称佛号时。
俱生净土是也。随愿往生经云。若人以亡者
严身之具。堂舍园林而施三宝。其福最多。可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6b 页 T47-0206.png
拔地狱之殃往生净土。又无量寿经云。诸小
行菩萨。及修小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得往生。
又梵网经。令请法师讲菩萨戒。福资亡者。得
见诸佛等。譬如国家搜扬草泽。于文学武学
中。取士者非一科。况复此外更有奏阴。若以
奏阴喻佛力。学科喻行愿。彼则多士分职。此
则万行成圣。佛曰易往。子曰难生。乍可顺教
谈于易往。开人解脱之门。不须执迷说于难
生。塞彼菩提之路。孔子曰。多闻阙疑。谨言
其馀则寡尤。
* 净土魔佛或对同前
或曰。多见世人发愿。愿命终时待佛接引超
生净土。若佛接引岂不是魔。予谓世人发狂
愿耳。
对曰。魔非无也。若谓发愿求生净土承佛
接引必是魔者。则佛误人生魔宫矣。普贤教
人发愿云。愿我临欲命终时。面见彼佛阿弥
陀。龙树菩萨历代圣贤。咸有著述(云云)岂俱令
人发狂愿生魔宫耶。子作此说。断佛种子。非
魔是何。请为子略陈魔相及降魔法。夫魔有
四种。谓烦恼阴死及天魔。若欲降之者。如大
集经云。断集谛是降烦恼魔。知苦谛是降阴
魔。修道谛是降天魔。證灭谛是降死魔。又智
论云。得菩萨道故破烦恼魔。得法性身破阴
魔。得法性又破死魔。常一心。破一切处心不
著。入不动三昧故破天魔。然天魔最为难识。
以能变现为佛菩萨像故。又涅槃经云。佛去
世后。后五百岁中。魔道渐兴。魔作比丘坏乱
佛法。又禅门云。魔鬼入心。破正戒破正见。破
行菩萨。及修小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得往生。
又梵网经。令请法师讲菩萨戒。福资亡者。得
见诸佛等。譬如国家搜扬草泽。于文学武学
中。取士者非一科。况复此外更有奏阴。若以
奏阴喻佛力。学科喻行愿。彼则多士分职。此
则万行成圣。佛曰易往。子曰难生。乍可顺教
谈于易往。开人解脱之门。不须执迷说于难
生。塞彼菩提之路。孔子曰。多闻阙疑。谨言
其馀则寡尤。
* 净土魔佛或对同前
或曰。多见世人发愿。愿命终时待佛接引超
生净土。若佛接引岂不是魔。予谓世人发狂
愿耳。
对曰。魔非无也。若谓发愿求生净土承佛
接引必是魔者。则佛误人生魔宫矣。普贤教
人发愿云。愿我临欲命终时。面见彼佛阿弥
陀。龙树菩萨历代圣贤。咸有著述(云云)岂俱令
人发狂愿生魔宫耶。子作此说。断佛种子。非
魔是何。请为子略陈魔相及降魔法。夫魔有
四种。谓烦恼阴死及天魔。若欲降之者。如大
集经云。断集谛是降烦恼魔。知苦谛是降阴
魔。修道谛是降天魔。證灭谛是降死魔。又智
论云。得菩萨道故破烦恼魔。得法性身破阴
魔。得法性又破死魔。常一心。破一切处心不
著。入不动三昧故破天魔。然天魔最为难识。
以能变现为佛菩萨像故。又涅槃经云。佛去
世后。后五百岁中。魔道渐兴。魔作比丘坏乱
佛法。又禅门云。魔鬼入心。破正戒破正见。破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6c 页 T47-0206.png
威仪破净命。不敬三宝父母师长。或毁坏经
书形像塔寺。作诸罪逆。断灭善根。现平等相。
毁他修善。云非正道。或说无因无果。如是邪
说。坏乱正法。具如九十六种外道经中一一
分别。恶魔之相。又谁识之。又智者禅门中。教
人辨魔有三法。一者了知见闻觉知皆无所
有。不受不著。亦不忧戚。亦不分别。若是魔
者。彼即自灭。二者但反观见闻觉知之心。不
见生处。如是观时。魔便灭谢。三者若作此观
不即去者。但当正念。勿生惧想。正念不动。知
魔界如即佛界如。一如无二如。于魔无所舍。
于佛无所取。佛法现前。魔自退去。辨魔佛之
真伪。乃学教有教眼者识之。若悠悠之徒。或
命终之时。风刀解体。精神荒越。怕怖章惶又
何暇辨魔佛之真伪哉。然火就燥水流湿。邪
不干正。或有一生之中以淳净心坚固谛信。
至诚礼诵悔过发愿。吾知此人若身若心。则
与弥陀气类交接。智论云。如风吹树斜势西
倾。及其倒时。必当西倒。习善得生。亦复如
是。脱更有人。愿力且薄。罪障又重。临终相
现。称佛垂救以佛力故。魔无能为。若人合生
安养净土。而为魔夺。乃是佛之力。不如魔之
力耶。故大品般若云。若人书写般若波罗蜜
经。乃至修行。是佛力故。魔不能为留难。又诸
大乘经中。菩萨天仙金刚力士。各有誓愿。令
修行人魔不得便。故南山云。韦驮将军。最多
洪护。若见魔属惑乱比丘。则悽惶奔赴。应时
剪除。今之生净土人。设为魔蔽。诸佛菩萨并
护法神将。岂不救耶。原夫命终见佛。佛从心
书形像塔寺。作诸罪逆。断灭善根。现平等相。
毁他修善。云非正道。或说无因无果。如是邪
说。坏乱正法。具如九十六种外道经中一一
分别。恶魔之相。又谁识之。又智者禅门中。教
人辨魔有三法。一者了知见闻觉知皆无所
有。不受不著。亦不忧戚。亦不分别。若是魔
者。彼即自灭。二者但反观见闻觉知之心。不
见生处。如是观时。魔便灭谢。三者若作此观
不即去者。但当正念。勿生惧想。正念不动。知
魔界如即佛界如。一如无二如。于魔无所舍。
于佛无所取。佛法现前。魔自退去。辨魔佛之
真伪。乃学教有教眼者识之。若悠悠之徒。或
命终之时。风刀解体。精神荒越。怕怖章惶又
何暇辨魔佛之真伪哉。然火就燥水流湿。邪
不干正。或有一生之中以淳净心坚固谛信。
至诚礼诵悔过发愿。吾知此人若身若心。则
与弥陀气类交接。智论云。如风吹树斜势西
倾。及其倒时。必当西倒。习善得生。亦复如
是。脱更有人。愿力且薄。罪障又重。临终相
现。称佛垂救以佛力故。魔无能为。若人合生
安养净土。而为魔夺。乃是佛之力。不如魔之
力耶。故大品般若云。若人书写般若波罗蜜
经。乃至修行。是佛力故。魔不能为留难。又诸
大乘经中。菩萨天仙金刚力士。各有誓愿。令
修行人魔不得便。故南山云。韦驮将军。最多
洪护。若见魔属惑乱比丘。则悽惶奔赴。应时
剪除。今之生净土人。设为魔蔽。诸佛菩萨并
护法神将。岂不救耶。原夫命终见佛。佛从心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7a 页 T47-0207.png
现。净土广博现亦从心。子迷指归。妄有排毁。
吾恐有拔舌之痛。伊匪堪也。设或有人死生
魔宫者。以修行时多杂魔业。魔业者倚附佛
法。邀名射利。外现清白。内唯腐臭。诈伪欺
罔。吾我自高。截他人千尺之长为半分。扬自
己一句之少为万斛。此人气分。与魔交接。
命终之日。傥不沦三恶道。则生魔宫。向所谓
水流湿亦可例也。若免三恶得生魔宫。斯亦
幸矣。况大自在天本是大权。故净名经云。作
魔王者。皆是住不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故
教化众生。故经中魔王。带万二千天女。惑持
世菩萨。时维摩诘一为说法。是诸魔女。俱證
无尽灯三昧。向谓幸矣。乃此是也。奉愿自后
修行之徒。但自内照修净土心。是淳净心耶。
是魔业心耶。万法唯心。心净佛迎。心垢魔接。
于理易了。奚须致疑。更有一类教眼盲者。贪
慢溢腹。是非填膺。平安之时。四魔之中三不
能识。临终之际。恐生魔宫。口言降天魔。而中
心存坐脱之法。愿于豪贵家。记生为人。又
一何可笑。
* 唯心净土说圆辩法师道琛
或问。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为当往生为即心
是。若往生者。何谓唯心。若即心是。何故经云
过十万亿佛土耶。或答事理有异。约事须当
往生。据理即心而是。今议曰。圆家事理一体
无殊。何得抗分而通此义。当知十界四土。若
净若秽。不离我心。此心全是妄念。以本具
故。具足百界千如依正等法。此但直具而已。
若达全具为遍。遍彼生佛。彼彼生佛互遍亦
吾恐有拔舌之痛。伊匪堪也。设或有人死生
魔宫者。以修行时多杂魔业。魔业者倚附佛
法。邀名射利。外现清白。内唯腐臭。诈伪欺
罔。吾我自高。截他人千尺之长为半分。扬自
己一句之少为万斛。此人气分。与魔交接。
命终之日。傥不沦三恶道。则生魔宫。向所谓
水流湿亦可例也。若免三恶得生魔宫。斯亦
幸矣。况大自在天本是大权。故净名经云。作
魔王者。皆是住不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故
教化众生。故经中魔王。带万二千天女。惑持
世菩萨。时维摩诘一为说法。是诸魔女。俱證
无尽灯三昧。向谓幸矣。乃此是也。奉愿自后
修行之徒。但自内照修净土心。是淳净心耶。
是魔业心耶。万法唯心。心净佛迎。心垢魔接。
于理易了。奚须致疑。更有一类教眼盲者。贪
慢溢腹。是非填膺。平安之时。四魔之中三不
能识。临终之际。恐生魔宫。口言降天魔。而中
心存坐脱之法。愿于豪贵家。记生为人。又
一何可笑。
* 唯心净土说圆辩法师道琛
或问。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为当往生为即心
是。若往生者。何谓唯心。若即心是。何故经云
过十万亿佛土耶。或答事理有异。约事须当
往生。据理即心而是。今议曰。圆家事理一体
无殊。何得抗分而通此义。当知十界四土。若
净若秽。不离我心。此心全是妄念。以本具
故。具足百界千如依正等法。此但直具而已。
若达全具为遍。遍彼生佛。彼彼生佛互遍亦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7b 页 T47-0207.png
尔。趣举一法是法界之大都。互具各具互融
互摄。参而不杂。离亦不分。一多自在。不相留
碍。夫如是者。岂有娑婆释迦乐邦弥陀。而离
我心耶。故辅行曰。又复学者。纵知内心具三
千法(各具义也)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
亦尔(互具义也。一彼彼生一彼彼。佛心佛众生。彼彼皆具也)苟顺凡情生内外
见(今疑。唯心净土远过十万亿刹者。正是生内外见也)应照理体本无四性。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知此者。依俙识心(文)
准此则知。三千本是融妙之法。任运具摄依
正色心净秽国土。既曰三法无差。则唯心本
性。无复致疑。今更以譬喻显之。如彼帝释殿
上。千珠宝网众珠之影。映在一珠。一珠具足
众珠。彼彼千珠。互映亦尔。现前一心。即是千
珠中一。彼弥陀佛土。亦是千珠中一。所有十
界众生趣举一界。皆是千珠中一。既我一珠
能映众珠。我心之内无复众珠。则离我心外
无别净土。何故尔耶。以释迦亦是一珠弥陀亦是一珠。既举一全收。岂心外有法。故曰唯
心净土本性弥陀也。然则唯心之言足矣。又
何谓之过十万亿佛土耶。当知。经旨乃是以
理拣情说之。何者情生则十万迢遥。唯心乃
一念理是。若尔唯心而已。何云净土。须知体
非因果。一念唯心迷悟既殊。因果宛尔。弥陀
果悟我等因迷。忻厌心生。顺佛劝往故云唯
心。又称净土矣。然则既有取舍忻厌。莫成虚
伪耶。曰当知。圆人舍则舍秽究尽。三土九界
皆舍。取则取净穷源。直取上品寂光。故妙宗
曰。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良由寂光
不离三土。十界只是四土耳。若以四眼二智
互摄。参而不杂。离亦不分。一多自在。不相留
碍。夫如是者。岂有娑婆释迦乐邦弥陀。而离
我心耶。故辅行曰。又复学者。纵知内心具三
千法(各具义也)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
亦尔(互具义也。一彼彼生一彼彼。佛心佛众生。彼彼皆具也)苟顺凡情生内外
见(今疑。唯心净土远过十万亿刹者。正是生内外见也)应照理体本无四性。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知此者。依俙识心(文)
准此则知。三千本是融妙之法。任运具摄依
正色心净秽国土。既曰三法无差。则唯心本
性。无复致疑。今更以譬喻显之。如彼帝释殿
上。千珠宝网众珠之影。映在一珠。一珠具足
众珠。彼彼千珠。互映亦尔。现前一心。即是千
珠中一。彼弥陀佛土。亦是千珠中一。所有十
界众生趣举一界。皆是千珠中一。既我一珠
能映众珠。我心之内无复众珠。则离我心外
无别净土。何故尔耶。以释迦亦是一珠弥陀亦是一珠。既举一全收。岂心外有法。故曰唯
心净土本性弥陀也。然则唯心之言足矣。又
何谓之过十万亿佛土耶。当知。经旨乃是以
理拣情说之。何者情生则十万迢遥。唯心乃
一念理是。若尔唯心而已。何云净土。须知体
非因果。一念唯心迷悟既殊。因果宛尔。弥陀
果悟我等因迷。忻厌心生。顺佛劝往故云唯
心。又称净土矣。然则既有取舍忻厌。莫成虚
伪耶。曰当知。圆人舍则舍秽究尽。三土九界
皆舍。取则取净穷源。直取上品寂光。故妙宗
曰。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良由寂光
不离三土。十界只是四土耳。若以四眼二智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7c 页 T47-0207.png
观之。则万像森罗。三土九界须舍。若以佛眼
种智观之。则真空冥寂。非离三土九界别有
寂光。非寂光外别有娑婆。如古德曰。只缘即
心是佛。须假修行者。乃此意也。会得唯心。则
不妨十万之程。以理拣情。其旨深矣。又复须
知。此约顺谓了性为行以说。若论逆则背性
成迷。亦可谈于唯心地狱。以地狱亦是千珠
中一。亦是全具为遍。此地狱外无复馀法。一
切趣地狱。是趣不过。六即三千。俱皆地狱。如
是则铁床非苦。变易非迁。一切皆是性德本
具性恶法门。由是而知。若逆若顺。因果迷悟
事理修性。若了唯心本性。只一三千融妙之
法。十万遐方皆不为碍。何以故。以真具故。
以三千故。以融摄故。故得如斯。以上略提梗
概。若欲深證此理。须除情想。
* 唯心净土文姑苏禅师守讷
禅师姑苏郑氏子。其族显官。少依圆照禅
师。得大彻悟。唱道宣城。缁素钦敬。先自天
衣怀禅师以下。专用净土法递相传授。皆
遂往生。各有明验。具载宝珠集。师有唯心
净土文。今录于此。
佛说极乐净土。普劝娑婆群生。应当发愿生
彼国土。然学顿者。拂之为权说。不通理性者。
泥之于事相。吾尝学唯识。唯遮外境。识表自
心。心外无境。境全是心。心法遍周。净土岂离
乎当念。生佛同体。弥陀全是于自心。总摄有
情。诚无凡圣之异。融通法界。宁有远近之区。
首楞严经。心存佛国。圣境冥现。唯阐提无信
根者。则十万亿佛土。远隔他方之外矣。天衣
种智观之。则真空冥寂。非离三土九界别有
寂光。非寂光外别有娑婆。如古德曰。只缘即
心是佛。须假修行者。乃此意也。会得唯心。则
不妨十万之程。以理拣情。其旨深矣。又复须
知。此约顺谓了性为行以说。若论逆则背性
成迷。亦可谈于唯心地狱。以地狱亦是千珠
中一。亦是全具为遍。此地狱外无复馀法。一
切趣地狱。是趣不过。六即三千。俱皆地狱。如
是则铁床非苦。变易非迁。一切皆是性德本
具性恶法门。由是而知。若逆若顺。因果迷悟
事理修性。若了唯心本性。只一三千融妙之
法。十万遐方皆不为碍。何以故。以真具故。
以三千故。以融摄故。故得如斯。以上略提梗
概。若欲深證此理。须除情想。
* 唯心净土文姑苏禅师守讷
禅师姑苏郑氏子。其族显官。少依圆照禅
师。得大彻悟。唱道宣城。缁素钦敬。先自天
衣怀禅师以下。专用净土法递相传授。皆
遂往生。各有明验。具载宝珠集。师有唯心
净土文。今录于此。
佛说极乐净土。普劝娑婆群生。应当发愿生
彼国土。然学顿者。拂之为权说。不通理性者。
泥之于事相。吾尝学唯识。唯遮外境。识表自
心。心外无境。境全是心。心法遍周。净土岂离
乎当念。生佛同体。弥陀全是于自心。总摄有
情。诚无凡圣之异。融通法界。宁有远近之区。
首楞严经。心存佛国。圣境冥现。唯阐提无信
根者。则十万亿佛土。远隔他方之外矣。天衣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8a 页 T47-0208.png
怀禅师。一生回向净土。问学者曰。若言舍秽
取净厌此忻彼。则取舍之情。乃是众生妄想。
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夫修净土者。当如何
修。复自答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若明
此旨。则唯心净土。昭然无疑。论云。智习唯识
通。如是取净土。愿诸同志。决定求生。政和三
年癸巳。比丘(守讷)叙。
天亲金刚般若论偈曰。智习唯识通。如是
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庄严庄严。论自释
云。智习唯识通者。此明真土。诸佛无有庄
严国土之事。诸佛唯有真实智慧。习识通
达。则是修习无分别智。通达唯识真实之
性故。如是取净土者。即修此智习唯识通。
菩萨之人。乃取得净土之果故。非形第一
体者。此句明净土体。不自生灭为净土形。
乃以真实第一义理故。净土体故。非庄严
庄严者。一形相土。即水鸟树林等事庄严
也。二法性土。即是正智證契真如无漏功
德。无有形相为庄严也。
* 劝修西方说解空法师可观
吾佛释迦出现娑婆。统化大千。应迹中天。八
相成道。垂慈为物。在诸大教。或因而及之。如
华严法华。或专为一缘。如十六观无量寿经
称赞净土经。什译即小本佛说阿弥陀经并鼓
音王经。偏赞西方。劝修念佛。一切大教。正宗
所诠。修行门户。若欲依经所说行之。自非大
根大性。宿世缘熟。必难造诣。速得发悟出离
生死。又恐生死何期。不能善始令终。是故阿
弥陀佛。以本愿力。示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
取净厌此忻彼。则取舍之情。乃是众生妄想。
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夫修净土者。当如何
修。复自答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若明
此旨。则唯心净土。昭然无疑。论云。智习唯识
通。如是取净土。愿诸同志。决定求生。政和三
年癸巳。比丘(守讷)叙。
天亲金刚般若论偈曰。智习唯识通。如是
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庄严庄严。论自释
云。智习唯识通者。此明真土。诸佛无有庄
严国土之事。诸佛唯有真实智慧。习识通
达。则是修习无分别智。通达唯识真实之
性故。如是取净土者。即修此智习唯识通。
菩萨之人。乃取得净土之果故。非形第一
体者。此句明净土体。不自生灭为净土形。
乃以真实第一义理故。净土体故。非庄严
庄严者。一形相土。即水鸟树林等事庄严
也。二法性土。即是正智證契真如无漏功
德。无有形相为庄严也。
* 劝修西方说解空法师可观
吾佛释迦出现娑婆。统化大千。应迹中天。八
相成道。垂慈为物。在诸大教。或因而及之。如
华严法华。或专为一缘。如十六观无量寿经
称赞净土经。什译即小本佛说阿弥陀经并鼓
音王经。偏赞西方。劝修念佛。一切大教。正宗
所诠。修行门户。若欲依经所说行之。自非大
根大性。宿世缘熟。必难造诣。速得发悟出离
生死。又恐生死何期。不能善始令终。是故阿
弥陀佛。以本愿力。示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8b 页 T47-0208.png
庄严清净莲华。三辈九品。为欲摄受能念佛
人。一心不乱。系念彼佛。时至缘会。恬然命终。
见佛光明。不落魔境。决定高超无际苦轮。此
一段事。若非释迦出现世间。何由得之。固非
小缘。须知偏赞西方。乃急救法。何翅中流失
舟。一壶千金。正如佛说阿弥陀经。不待时
机发起。即便为说。经意在此。东晋庐山虎溪
慧远法师。结白莲社。贤士大夫。并诸尊者一
十八人。同修西方。念佛三昧。临终见佛。即得
往生。虽谢灵运。以心杂止之。不许入社。自
此流通。后世追仰遗风。无间一切。信向甚盛。
世传六祖坛经。韶州人见六祖因问。有修西
方。此法如何。六祖答以自心有西方。即是真
西方。自有西方心。何处觅西方。东方人造罪
作业。求生西方。若西方人造罪作业。求生何
处。但能悟性。何所不可。噫如此鄙俚一笑可
也。窃名祖师。不可行用。或谓。既云悟性。此
亦有理。其理偏尚。无非禅病。相传高丽焚毁
此书。辽东人师。稍有眼目。昔嵩明教赞之。何
其失言。此老戒根坚固。陈令举为作行状。平
生童真。其声如击清磬。身后火浴六事不怀。
可谓僧宝。后世难及。不可求备。亦见此矣。须
知西方念佛三昧。甚易修行。只在日用。一心
不乱。系念彼佛。彼佛愿力。自念佛力。任运相
应。虽有取舍。与不取舍殊无异辙。何以故。念
念离相。了不可得。如盘走珠自在无碍。身心
清净犹如莲华。达唯心了本性在我而已。去
此不远。
* 净土略因待制晁说之
人。一心不乱。系念彼佛。时至缘会。恬然命终。
见佛光明。不落魔境。决定高超无际苦轮。此
一段事。若非释迦出现世间。何由得之。固非
小缘。须知偏赞西方。乃急救法。何翅中流失
舟。一壶千金。正如佛说阿弥陀经。不待时
机发起。即便为说。经意在此。东晋庐山虎溪
慧远法师。结白莲社。贤士大夫。并诸尊者一
十八人。同修西方。念佛三昧。临终见佛。即得
往生。虽谢灵运。以心杂止之。不许入社。自
此流通。后世追仰遗风。无间一切。信向甚盛。
世传六祖坛经。韶州人见六祖因问。有修西
方。此法如何。六祖答以自心有西方。即是真
西方。自有西方心。何处觅西方。东方人造罪
作业。求生西方。若西方人造罪作业。求生何
处。但能悟性。何所不可。噫如此鄙俚一笑可
也。窃名祖师。不可行用。或谓。既云悟性。此
亦有理。其理偏尚。无非禅病。相传高丽焚毁
此书。辽东人师。稍有眼目。昔嵩明教赞之。何
其失言。此老戒根坚固。陈令举为作行状。平
生童真。其声如击清磬。身后火浴六事不怀。
可谓僧宝。后世难及。不可求备。亦见此矣。须
知西方念佛三昧。甚易修行。只在日用。一心
不乱。系念彼佛。彼佛愿力。自念佛力。任运相
应。虽有取舍。与不取舍殊无异辙。何以故。念
念离相。了不可得。如盘走珠自在无碍。身心
清净犹如莲华。达唯心了本性在我而已。去
此不远。
* 净土略因待制晁说之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8c 页 T47-0208.png
临淄赵子和仁裕。移书洧上老法华曰。吾东
州人。近因子之文。始知有西方净土可修。而
自天台教以出也。子宜于此圆妙大教。专明
兹真修一事。益以惠我无情有性者。仆谢之
曰。具缚凡夫。与予同在三灾八难中。何敢
任此。虽然病者未必不识药也。窃闻之。有生
有死。而凡圣殊。有凡有圣。而身土异。有身则
有土。有土则有身。孰秽孰净。可不辨之耶。
我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悯此众生。乃同
一愿力。于无量无边法门之外。建立此一法
门。释迦宾之也。弥陀主之也。释迦生之也。弥
陀家之也。释迦于病药之也。弥陀使之终身
不病也。释迦之土。犹逆旅也。弥陀之土。犹乡
闾也。自西竺以望安乐国。与吾震旦之望安
乐国一也。是故文殊普贤弥勒龙树贤护无
著天亲。皆愿往生。而观音势至在释迦所。亦
在弥陀所。吾土始自慧远白莲社。与谢灵运刘遗民辈倡导之。后继有昙鸾道珍怀感
怀玉道绰善导之愿行。尤著而可考。吾天台
智者大师。承圣贤之后。振法华之音。其教始
大备。而行之益远。法华之前有维摩经。首以
净土起教。法华之后有起信论。终归證于净
土。揆观其目。盖有十种佛土二十七品佛土。
其合之为四土。则复自吾智者始。是四土之
名。散在法华华严维摩仁王普贤行愿及大
智度论。唯吾智者合而次第之。其在维摩之
空室法华之空中宝塔。则常寂光土也。维摩
之众生宝莲华法华之众。皆是菩萨。则实报
庄严土也。维摩法华之声闻菩萨。共为僧等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9a 页 T47-0209.png
则方便有馀土也。维摩之见妙喜国法华之
三变大地。则同居净土也。维摩有香积菩萨。
法华初放大光明。则同居秽土也。佛告宝积
长者子言。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则同
居土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则方便有
馀土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
佛土。则实报庄严土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
起菩萨根而取佛土。则常寂光土也。其文虽
隐。而其义彰。其名虽散。而其理合。苟非吾智
者出之。则如之何。嗟夫远公。于教典未备之
时。根机未熟之际。率群贤而创导之。智者敛
波澜而渊澄。开隐秘而震耀。终成此教以贻
来者。顾岂不来自净土。而欲斯秽土净耶。然
法华于药王品。示安乐世界生莲华中。其在
普贤品。则示兜率天。生弥勒所。吾智者舍普
贤之行。而专意药王之證。其后有慈恩法师。
复舍乎药王。而专意普贤。则又深知四土之
分别者也。唯知四土。则十有六观尽矣。三身
三观四教万法。悉无遗矣。虽然有二患焉。一
曰疑而不信。彼疑不自信。则我内信而何补。
智者犹病诸。十疑论所以作也。唐永州巽上
人。特书是论于龙兴寺壁。其所感深也。二曰
信而狂且愚。不知悟心以入观明因以克果。
但言我能心净。孰非净土。似能为维摩之言。
而身实天魔之民也。岂不重可惜哉。其在今
世洪此教也。盖有人焉。如慈云法师之教
行。四明法师之观智。近者灵芝律师之辩论。
何以尚之。洧上老法华。初从明智法师而
生信。后颇从容于灵芝云(待制道号老法华。亦曰天台教。僧后见尽心于
三变大地。则同居净土也。维摩有香积菩萨。
法华初放大光明。则同居秽土也。佛告宝积
长者子言。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则同
居土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则方便有
馀土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
佛土。则实报庄严土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
起菩萨根而取佛土。则常寂光土也。其文虽
隐。而其义彰。其名虽散。而其理合。苟非吾智
者出之。则如之何。嗟夫远公。于教典未备之
时。根机未熟之际。率群贤而创导之。智者敛
波澜而渊澄。开隐秘而震耀。终成此教以贻
来者。顾岂不来自净土。而欲斯秽土净耶。然
法华于药王品。示安乐世界生莲华中。其在
普贤品。则示兜率天。生弥勒所。吾智者舍普
贤之行。而专意药王之證。其后有慈恩法师。
复舍乎药王。而专意普贤。则又深知四土之
分别者也。唯知四土。则十有六观尽矣。三身
三观四教万法。悉无遗矣。虽然有二患焉。一
曰疑而不信。彼疑不自信。则我内信而何补。
智者犹病诸。十疑论所以作也。唐永州巽上
人。特书是论于龙兴寺壁。其所感深也。二曰
信而狂且愚。不知悟心以入观明因以克果。
但言我能心净。孰非净土。似能为维摩之言。
而身实天魔之民也。岂不重可惜哉。其在今
世洪此教也。盖有人焉。如慈云法师之教
行。四明法师之观智。近者灵芝律师之辩论。
何以尚之。洧上老法华。初从明智法师而
生信。后颇从容于灵芝云(待制道号老法华。亦曰天台教。僧后见尽心于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9b 页 T47-0209.png
吾道矣)。
* 净土馀说草庵法师道因
经有云弥陀是法界身者。有六十万亿那由
他由旬身者。有丈六者。有八尺者。有城广十
千由旬者。有浴池广八万四千里者。有疑城
者。有边地者。有胎宫者。饭有食者。有华叶二
百五十由旬者。有大如车轮者。有父母者。有
魔王者。有不严土如释迦者。然诸经论。往
往更有不同者。岂一时赴机之权耶。曰安可
谓之权乎。且吾释迦王三千大千世界。则此
一四天下果报。尚且有殊。岂诸国皆同乎。应
身同居。其犹若是也。矧三身四土乎。况弥陀
摄受十方念佛众生。高下浅深。抑亦不等。恐
不啻大千界而已。岂止十千由旬之局哉。又
况三身四土乎。由是而知。不同之说为若此
也。然诸经论。不明言之者。既欲使行者专注
一境。所以不必多及之也。矧如向所叙者。即
多及之相乎。然此唯四明深达之。尝解五浊
轻重同居净秽曰。此净甚通。须知别意。如
四教初心及戒善者。皆能五浊轻薄。感同居
净。今圆观轻浊。依正最净。比于馀经修众善
行。其相天殊。他闻此说。以谓四明是何义
欤。夫金翅啖龙于九渊。贯于七金。栖息于铁
围之上。井蛙信之乎。
* 净土自信录记无功叟王阗
余观如来东流之教。若直指本心令人究理
之说。有识者既已信之矣。而庸鄙之徒。亦无
敢议者。及乎示净土论往生。则人莫不怀疑
焉。且众生本心。具四净土。曰凡圣同居。曰方
* 净土馀说草庵法师道因
经有云弥陀是法界身者。有六十万亿那由
他由旬身者。有丈六者。有八尺者。有城广十
千由旬者。有浴池广八万四千里者。有疑城
者。有边地者。有胎宫者。饭有食者。有华叶二
百五十由旬者。有大如车轮者。有父母者。有
魔王者。有不严土如释迦者。然诸经论。往
往更有不同者。岂一时赴机之权耶。曰安可
谓之权乎。且吾释迦王三千大千世界。则此
一四天下果报。尚且有殊。岂诸国皆同乎。应
身同居。其犹若是也。矧三身四土乎。况弥陀
摄受十方念佛众生。高下浅深。抑亦不等。恐
不啻大千界而已。岂止十千由旬之局哉。又
况三身四土乎。由是而知。不同之说为若此
也。然诸经论。不明言之者。既欲使行者专注
一境。所以不必多及之也。矧如向所叙者。即
多及之相乎。然此唯四明深达之。尝解五浊
轻重同居净秽曰。此净甚通。须知别意。如
四教初心及戒善者。皆能五浊轻薄。感同居
净。今圆观轻浊。依正最净。比于馀经修众善
行。其相天殊。他闻此说。以谓四明是何义
欤。夫金翅啖龙于九渊。贯于七金。栖息于铁
围之上。井蛙信之乎。
* 净土自信录记无功叟王阗
余观如来东流之教。若直指本心令人究理
之说。有识者既已信之矣。而庸鄙之徒。亦无
敢议者。及乎示净土论往生。则人莫不怀疑
焉。且众生本心。具四净土。曰凡圣同居。曰方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09c 页 T47-0209.png
便有馀。曰实报无障碍。曰常寂光。如凡圣同
居者。在具缚凡夫。即可依之。其馀三土。至断
惑圣人。始获證入焉。往生一门有二净业。曰
正观默照本心也。曰助行备修万行善也。正
观与助行并进。则达四净土。止有愿等事善
者。近生凡圣同居。而远作上三土之因也。以
此论之。则净土者。正是究理菩萨所登境界。
而兼容悠悠众生回向渐修耳。彼信如来直
指本心令人究理之说。而疑其示净土论往
生者何哉。大抵众生本心。体无一法有形。用
无一相不备。彼不知之。谓直若太虚寥旷无
复依正庄严。又助行以正观为主。正观以助
行为辅。二者相待而立。似反而符。彼不知之。
谓究理忘缘。则何须加愿。加愿往生则有妨
究理。况复净土具有四品。其往生者。上至究
理菩萨。下及渐修众生。则何类不收。何机不
摄。彼不知之。闻圣师高僧往生。则自甘绝分。
见妇人童子念佛。则耻从其事。噫如来之称
赞净土也。其意若曰。净土自他凡圣因果。即
众生之自心耳。往生净土易。自信自心难。
当时十方诸佛。知其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由是舒舌劝信。既而如来又喻之。使信受焉。
则大觉垂慈之旨。于斯可见。而众生终不信。
是可叹也。一日客有访余以净土教者。尝随
其所诘。而论说之矣。暇时编次成书。得十问
答。名曰净土自信录。或见或闻。或依或违。不
动娑婆。即归极乐。此余之志也。四明无功叟
王阗记。
* 净业专杂二修京师比丘善导
居者。在具缚凡夫。即可依之。其馀三土。至断
惑圣人。始获證入焉。往生一门有二净业。曰
正观默照本心也。曰助行备修万行善也。正
观与助行并进。则达四净土。止有愿等事善
者。近生凡圣同居。而远作上三土之因也。以
此论之。则净土者。正是究理菩萨所登境界。
而兼容悠悠众生回向渐修耳。彼信如来直
指本心令人究理之说。而疑其示净土论往
生者何哉。大抵众生本心。体无一法有形。用
无一相不备。彼不知之。谓直若太虚寥旷无
复依正庄严。又助行以正观为主。正观以助
行为辅。二者相待而立。似反而符。彼不知之。
谓究理忘缘。则何须加愿。加愿往生则有妨
究理。况复净土具有四品。其往生者。上至究
理菩萨。下及渐修众生。则何类不收。何机不
摄。彼不知之。闻圣师高僧往生。则自甘绝分。
见妇人童子念佛。则耻从其事。噫如来之称
赞净土也。其意若曰。净土自他凡圣因果。即
众生之自心耳。往生净土易。自信自心难。
当时十方诸佛。知其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由是舒舌劝信。既而如来又喻之。使信受焉。
则大觉垂慈之旨。于斯可见。而众生终不信。
是可叹也。一日客有访余以净土教者。尝随
其所诘。而论说之矣。暇时编次成书。得十问
答。名曰净土自信录。或见或闻。或依或违。不
动娑婆。即归极乐。此余之志也。四明无功叟
王阗记。
* 净业专杂二修京师比丘善导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10a 页 T47-0210.png
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者有何
意耶。答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
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
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
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
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
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
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
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
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相续念报佛恩
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
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见诸方道俗。解行不
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
不至心者。千中无一。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
自思量。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行住坐卧。
必须励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上在
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
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不退生死。岂不
快哉。
* 辨横竖二出桐江法师择瑛
竖出者。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
修六度万行。此涉地位。譬如及第。须自有才
学。又如历任转宫。须有功效。横出者。念佛
求生净土。譬如荫叙。功由祖父他力。不问学
业有无。又如覃恩普转。功由国王。不论历任
浅深。于横出中。有定散二善。故善导和尚立
专杂二修。杂修者。谓散漫修诸善业。回向庄
严也。专修者。身须专礼阿弥陀佛。不杂馀礼。
口须专称阿弥陀佛。不称馀号。不诵馀经咒。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10b 页 T47-0210.png
意须专想阿弥陀佛。不修馀观。若专修者。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杂修者。百中或
得一两人生。千中或得三五人生。今见世人。
有一日礼阿弥陀佛三千拜者。日称阿弥陀
佛十万声者。有昼夜习坐专想阿弥陀佛者。
并有感应。斯可验也。
* 晨朝十念法天竺忏主遵式
修净业者。须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
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气为一念。如是十
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惟长惟
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
停得中。如此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
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
也。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唯将不废。自要
其心。必生彼国。作此念已。发愿回向云。
我弟子(某甲)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
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
经十念顷。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
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今自
忆此生已来。不造逆罪不谤大乘。愿此十念。
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
因增长。若临欲命终。自知时至。身不病苦。心
无贪恋。心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
持金台。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
见佛。即开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
提愿。
* 念佛方法同前
夫大觉世尊。以四种法度诸众生。一者示现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杂修者。百中或
得一两人生。千中或得三五人生。今见世人。
有一日礼阿弥陀佛三千拜者。日称阿弥陀
佛十万声者。有昼夜习坐专想阿弥陀佛者。
并有感应。斯可验也。
* 晨朝十念法天竺忏主遵式
修净业者。须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
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气为一念。如是十
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惟长惟
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
停得中。如此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
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
也。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唯将不废。自要
其心。必生彼国。作此念已。发愿回向云。
我弟子(某甲)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
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
经十念顷。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
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今自
忆此生已来。不造逆罪不谤大乘。愿此十念。
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
因增长。若临欲命终。自知时至。身不病苦。心
无贪恋。心不倒散。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
持金台。来迎接我。如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
见佛。即开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
提愿。
* 念佛方法同前
夫大觉世尊。以四种法度诸众生。一者示现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10c 页 T47-0210.png
相好。令观察者发菩提心。二者示现说法。令
得闻者开悟入道。三者示现化事。令见闻者
获诸法利。四者名号流布十方。令其闻者执
持系念罪灭。善生而得度脱。今言念佛者。或
专缘三十二相。系心得定。开目闭目。常得见
佛。或但称名号。执持不散。亦于现身。而得见
佛。此间现见多。是称佛名号为上。如怀感法
师。一向称阿弥陀佛名号。而得三昧。现前见
佛。故今普示称佛之法。必须制心不令散乱。
念念相续。系缘名号。口中声声。唤阿弥陀佛。
以心缘历。字字分明。使心口相系。若百声若
千声若万声。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等。但是
称佛名时。无管多少。并须一心一意心口相
续。如此方得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若
不然者。灭罪良难。若恐心散。须高声疾唤。心
则易定。三昧易成。故感法师决疑论中。引大
集日藏经云。小念见小佛。大念见大佛。论释
曰。大念者。大声称佛也。小念者。小声称佛
也。斯则圣教。有何惑哉。奉劝今诸学人。唯须
厉声念佛。三昧易成。小声称佛。遂多驰散。此
乃学者方知。非外人能晓也。此又与天台智
者大师。释观经中罪人。临终十念称佛。灭地
狱火得生净土。其意宛同。如云是心虽少时。
而力猛利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是心名为
大心。不惜身命。名为健人也。彼云大念。此云
大心。彼云厉声。此云猛利不惜身命。彼云小
声多散。此云胜百年愿力。岂非皆令猛利。大
声称佛。虽少而功多。若小声称佛虽多而功
少。故云十念能胜百年。今时多见世人。称佛
得闻者开悟入道。三者示现化事。令见闻者
获诸法利。四者名号流布十方。令其闻者执
持系念罪灭。善生而得度脱。今言念佛者。或
专缘三十二相。系心得定。开目闭目。常得见
佛。或但称名号。执持不散。亦于现身。而得见
佛。此间现见多。是称佛名号为上。如怀感法
师。一向称阿弥陀佛名号。而得三昧。现前见
佛。故今普示称佛之法。必须制心不令散乱。
念念相续。系缘名号。口中声声。唤阿弥陀佛。
以心缘历。字字分明。使心口相系。若百声若
千声若万声。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等。但是
称佛名时。无管多少。并须一心一意心口相
续。如此方得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若
不然者。灭罪良难。若恐心散。须高声疾唤。心
则易定。三昧易成。故感法师决疑论中。引大
集日藏经云。小念见小佛。大念见大佛。论释
曰。大念者。大声称佛也。小念者。小声称佛
也。斯则圣教。有何惑哉。奉劝今诸学人。唯须
厉声念佛。三昧易成。小声称佛。遂多驰散。此
乃学者方知。非外人能晓也。此又与天台智
者大师。释观经中罪人。临终十念称佛。灭地
狱火得生净土。其意宛同。如云是心虽少时。
而力猛利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是心名为
大心。不惜身命。名为健人也。彼云大念。此云
大心。彼云厉声。此云猛利不惜身命。彼云小
声多散。此云胜百年愿力。岂非皆令猛利。大
声称佛。虽少而功多。若小声称佛虽多而功
少。故云十念能胜百年。今时多见世人。称佛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11a 页 T47-0211.png
都不精专。散心缓声。遂致现世成功者少。临
终感应事稀。故今特示此法切劝。凡念佛
时。一心不乱。高声唱佛。声声相续。不久成功
也。
* 挍量念佛功德同前
大般涅槃经云。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养一
切众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十六分
之一。假使锻金为人。车马运载。乃至众宝各
满百数。以用布施。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
假使有人。以大象车。尽载大秦国中种种珍
宝及以璎珞。数各满百。以用布施。犹亦不如
发心向佛举足一步。若以四事。供养三千大
千世界所有众生。犹亦不如发心向佛举足
一步所得功德无量无边(已上经文)普劝在家信心
士女。每日晨朝。著衣净心。瞻礼佛像。如见真
佛无异。莫令一日空过。设使公私忙急。亦须
标心。略入佛堂。烧香顶载。所贵举一步向
佛。若有闲暇。朝暮莫舍。不拘早晚。请观一
念念佛。及举足向佛一步功德。如此殊胜。何
况步步念念。旋绕念佛。所灭罪障。所得功德。
不可思议。
* 往生坐禅观法同前
欲修往生观者。当于一处绳床西向。易观想
故。表正向故。加趺端坐。项脊相对。不昂不
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然所修观门。经论甚
多。初心凡夫。那曾遍习。今从要易想。略示二
种。于二种中。仍逐所宜。未必并用。其有于馀
观想熟者任便。但得不离净土法门。皆应修
习。所言二种。一者扶普观意坐已自想。即时
终感应事稀。故今特示此法切劝。凡念佛
时。一心不乱。高声唱佛。声声相续。不久成功
也。
* 挍量念佛功德同前
大般涅槃经云。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养一
切众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十六分
之一。假使锻金为人。车马运载。乃至众宝各
满百数。以用布施。不如发心向佛举足一步。
假使有人。以大象车。尽载大秦国中种种珍
宝及以璎珞。数各满百。以用布施。犹亦不如
发心向佛举足一步。若以四事。供养三千大
千世界所有众生。犹亦不如发心向佛举足
一步所得功德无量无边(已上经文)普劝在家信心
士女。每日晨朝。著衣净心。瞻礼佛像。如见真
佛无异。莫令一日空过。设使公私忙急。亦须
标心。略入佛堂。烧香顶载。所贵举一步向
佛。若有闲暇。朝暮莫舍。不拘早晚。请观一
念念佛。及举足向佛一步功德。如此殊胜。何
况步步念念。旋绕念佛。所灭罪障。所得功德。
不可思议。
* 往生坐禅观法同前
欲修往生观者。当于一处绳床西向。易观想
故。表正向故。加趺端坐。项脊相对。不昂不
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然所修观门。经论甚
多。初心凡夫。那曾遍习。今从要易想。略示二
种。于二种中。仍逐所宜。未必并用。其有于馀
观想熟者任便。但得不离净土法门。皆应修
习。所言二种。一者扶普观意坐已自想。即时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11b 页 T47-0211.png
所修计功。合生极乐世界。当便起心。生于彼
想。于莲华中。结加趺坐。作莲华合想。作华
开想。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作眼
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坐听
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要
与十二部经合。作此想时。大须坚固。令心不
散。心想明了。如眼所见。经久乃起。二者直想
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华上。专系眉间白
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
八楞。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
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想
时。停心注想。坚固勿移。然复应观想念所见。
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缘。无实性相。所有皆空
一如镜中面像。如水现月影。如梦如幻。虽空
而亦可见(二)皆心性所现。所有者即是自心。
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即痴。无
想即泥洹。心有心无。皆名有想。尽名为痴不
见法性(三)因缘生法即空假中。不一不异。非
纵非横。不可思议。心想寂静。则能成就念佛
三昧。久而乃起。
* 念佛修心术山堂法师彦伦
诸大乘经劝生净土。因通二种。一定二散。定
谓即心观佛。想彼西方依正主伴。唯心本具。
我心空故。如来本空。我心假故。如来宛尔。我
心中故。如来绝待。或想莲华开合我居其中。
合表即空。开表即假。四微体同。即表中道。故
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
中。是故我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种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乃如来
想。于莲华中。结加趺坐。作莲华合想。作华
开想。当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作眼
目开想。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即于佛前坐听
妙法。及闻一切音声。皆说所乐闻法。所闻要
与十二部经合。作此想时。大须坚固。令心不
散。心想明了。如眼所见。经久乃起。二者直想
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华上。专系眉间白
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
八楞。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
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想
时。停心注想。坚固勿移。然复应观想念所见。
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缘。无实性相。所有皆空
一如镜中面像。如水现月影。如梦如幻。虽空
而亦可见(二)皆心性所现。所有者即是自心。
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即痴。无
想即泥洹。心有心无。皆名有想。尽名为痴不
见法性(三)因缘生法即空假中。不一不异。非
纵非横。不可思议。心想寂静。则能成就念佛
三昧。久而乃起。
* 念佛修心术山堂法师彦伦
诸大乘经劝生净土。因通二种。一定二散。定
谓即心观佛。想彼西方依正主伴。唯心本具。
我心空故。如来本空。我心假故。如来宛尔。我
心中故。如来绝待。或想莲华开合我居其中。
合表即空。开表即假。四微体同。即表中道。故
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
中。是故我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种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乃如来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11c 页 T47-0211.png
亲示唯心三昧。圆常观体。了彼净土生佛依
正色心。悉我自心性具功德。即境为观。心外
无佛性外无土。观之不已。證无生忍。二者散
善。用纯实心。信有西方。一心不乱。系念弥陀。
一日七日。声声不绝。念念无间。经云。执持名
号。一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命终。阿弥陀佛
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然事想彼国。但无三观
名散善耳。故三种净业回向愿生。咸登极乐。
吾祖智者云。根有利钝。行有定散。观佛三昧
名定。修馀善业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能灭
除五逆。此经明观故得往生。是知。若定若散。
或钝或利。皆净土因。咸趣无生。永无退转矣。
* 宝王论拣示往生义草堂禅师飞锡
问学佛道者。心散难检。今欲一以贯之。专西
方念一佛。践不退地。袪有漏心。乘扁舟于
黄金之池。礼弥陀于白玉之殿。以通三世。希
沾九品。不亦可乎。对曰。龙树十住婆沙论
云。菩萨道有难行行。如陆地乘舟也。有易行
行。如水路乘舟也。阿弥陀佛本愿之力。若人
闻名。称念自归彼国。如舟得水。又遇便风。一
举千里。不亦易哉。则释迦如来父王眷属六
万释种。皆生极乐土。盖佛与此界众生缘深。
故专注一境不亦良哉。
问世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
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
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一息不还属后世
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
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
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
正色心。悉我自心性具功德。即境为观。心外
无佛性外无土。观之不已。證无生忍。二者散
善。用纯实心。信有西方。一心不乱。系念弥陀。
一日七日。声声不绝。念念无间。经云。执持名
号。一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命终。阿弥陀佛
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然事想彼国。但无三观
名散善耳。故三种净业回向愿生。咸登极乐。
吾祖智者云。根有利钝。行有定散。观佛三昧
名定。修馀善业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能灭
除五逆。此经明观故得往生。是知。若定若散。
或钝或利。皆净土因。咸趣无生。永无退转矣。
* 宝王论拣示往生义草堂禅师飞锡
问学佛道者。心散难检。今欲一以贯之。专西
方念一佛。践不退地。袪有漏心。乘扁舟于
黄金之池。礼弥陀于白玉之殿。以通三世。希
沾九品。不亦可乎。对曰。龙树十住婆沙论
云。菩萨道有难行行。如陆地乘舟也。有易行
行。如水路乘舟也。阿弥陀佛本愿之力。若人
闻名。称念自归彼国。如舟得水。又遇便风。一
举千里。不亦易哉。则释迦如来父王眷属六
万释种。皆生极乐土。盖佛与此界众生缘深。
故专注一境不亦良哉。
问世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
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
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一息不还属后世
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
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
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12a 页 T47-0212.png
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
问一念十念往生净土。何者为正。对曰。但一
念往生。住不退地。此为正也。如佛所说。谤佛
毁经。打僧骂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恶业成。堕
无间狱。犹如箭射。今之念佛。生于净土。亦一
念善业成。即登极乐。犹如屈臂。前一念五阴
灭后一念五阴生。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尚
不须两念。岂要至十念哉。又一念者如经云。
爱酪沙弥生一念爱心。后生酪中作虫。斯皆
一念非十念也。又大无量寿经。明一念念佛
皆得往生。观经十念。良有以也。盖为遘疾尪
羸。力微心劣故。须十称弥陀。以助其念。若心
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犹栽植丝发其茂百围
也。问方等经中修无上深妙禅定。令继想白
毫兼称佛号以祈胜定。既契之后。心佛两忘。
信有之矣。但默念泉澄。即三昧自至。亦何必
声喧里巷。响震山林。然后为道哉。对曰。诚如
所问。声亦无爽。试为明之。何者夫辟散之要。
要存于声。声之不厉心窃。窃然飘飘然。无定。
声之厉也。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
谢百忧。其义一也。近而取之。声光所及。万祸
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其义二也。远而说
之。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
诸掌。皆声致焉。其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
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其义四也。与魔军相
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
其义五也。具斯众义。复何厌哉。未若喧静两
全止观双运。叶夫佛意不亦可乎。定慧若均。
则兼忘心佛。诚如所问矣。故庐山远公念佛
问一念十念往生净土。何者为正。对曰。但一
念往生。住不退地。此为正也。如佛所说。谤佛
毁经。打僧骂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恶业成。堕
无间狱。犹如箭射。今之念佛。生于净土。亦一
念善业成。即登极乐。犹如屈臂。前一念五阴
灭后一念五阴生。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尚
不须两念。岂要至十念哉。又一念者如经云。
爱酪沙弥生一念爱心。后生酪中作虫。斯皆
一念非十念也。又大无量寿经。明一念念佛
皆得往生。观经十念。良有以也。盖为遘疾尪
羸。力微心劣故。须十称弥陀。以助其念。若心
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犹栽植丝发其茂百围
也。问方等经中修无上深妙禅定。令继想白
毫兼称佛号以祈胜定。既契之后。心佛两忘。
信有之矣。但默念泉澄。即三昧自至。亦何必
声喧里巷。响震山林。然后为道哉。对曰。诚如
所问。声亦无爽。试为明之。何者夫辟散之要。
要存于声。声之不厉心窃。窃然飘飘然。无定。
声之厉也。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
谢百忧。其义一也。近而取之。声光所及。万祸
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其义二也。远而说
之。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
诸掌。皆声致焉。其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
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其义四也。与魔军相
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
其义五也。具斯众义。复何厌哉。未若喧静两
全止观双运。叶夫佛意不亦可乎。定慧若均。
则兼忘心佛。诚如所问矣。故庐山远公念佛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12b 页 T47-0212.png
三昧序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察夫玄音之
扣。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
妙。其孰能与于此欤。言明證者。未若华严经
偈。云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
而不闻佛名。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芽。犹春
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
* 念佛方便文司谏江公望
公严州人。智识高明。少年登第。崇宁初直
言极谏。名著当时。酷好宗门。参善知识。蔬
食葛衣。砥节砺行。晚年专修净业。悟入念
佛三昧。有念佛方便文。刻石流布。指导群
生。宣和末知广济军。一日不疾。跏趺而
化。知其为净土之归矣。其文曰。
出出世间之法。欲得成办省力。莫若系心一
缘。秖如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念若出声。不
唯曰久。耗乏脏气。齿舌击磕。心念随动。耳根
承揽。分别识生。闻性内摇。随出不反。是三
成劳。积久或怠。若秖心念不作音声。心机
潜伏。未得慧照。安事反闻。外机不抽。内对不
出。沈浊昏住。易成废忘。有巧方便。无用动
口。不出音声。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
应。随心应量。循业发现。舌意根下。念念之
中。便有阿弥陀佛四字。音声历历可陈。声不
越窍。闻性内融。心应舌机。机抽念根。心窍在
舌。击击窍闻。机机念复。寄窍在耳。从闻入
流。闻皮精元。寂闻闻性。是三融会。念念圆
通。肉团心现本性弥陀。五浊身游唯心净刹。
久久遂成唯心识观。若是利根之人。念念不
生。心心无所。六根杳寂。诸识消落。法法全
扣。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
妙。其孰能与于此欤。言明證者。未若华严经
偈。云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
而不闻佛名。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芽。犹春
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
* 念佛方便文司谏江公望
公严州人。智识高明。少年登第。崇宁初直
言极谏。名著当时。酷好宗门。参善知识。蔬
食葛衣。砥节砺行。晚年专修净业。悟入念
佛三昧。有念佛方便文。刻石流布。指导群
生。宣和末知广济军。一日不疾。跏趺而
化。知其为净土之归矣。其文曰。
出出世间之法。欲得成办省力。莫若系心一
缘。秖如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念若出声。不
唯曰久。耗乏脏气。齿舌击磕。心念随动。耳根
承揽。分别识生。闻性内摇。随出不反。是三
成劳。积久或怠。若秖心念不作音声。心机
潜伏。未得慧照。安事反闻。外机不抽。内对不
出。沈浊昏住。易成废忘。有巧方便。无用动
口。不出音声。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
应。随心应量。循业发现。舌意根下。念念之
中。便有阿弥陀佛四字。音声历历可陈。声不
越窍。闻性内融。心应舌机。机抽念根。心窍在
舌。击击窍闻。机机念复。寄窍在耳。从闻入
流。闻皮精元。寂闻闻性。是三融会。念念圆
通。肉团心现本性弥陀。五浊身游唯心净刹。
久久遂成唯心识观。若是利根之人。念念不
生。心心无所。六根杳寂。诸识消落。法法全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12c 页 T47-0212.png
真。门门绝待。瞥尔遂成真如实观。初机后学。
唯除宾客寒温时。大小便利时。可暂停念。如
或未免荤茹睡卧。未至昏瞑。乃至营办家
事。种种作务。自不用舍。亦自不相妨碍。心口
念念声声。称诵胜号。更有甚邪思恶虑。敢萌
于心。自然纯一无杂。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
继。不过旬月。便成三昧。所谓是心作佛。是
心见佛。是心是佛。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
展之流。善观方便。钓台江公望述。
念佛方法。当如慈云忏主及宝王论所示。
江公著迷。亦可别收一机。盖悉檀遍被。无
不可者。
* 无常院安弥陀佛像出无尽灯
华严贤首品曰。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
将殁者。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
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
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令见佛者一舍
命不恐。二恶道不畏。又要临终劝者。智论二
十八云。临终少时。能胜终身修行之力。以猛
利故。如火如毒。依西域法。祇园西北角。日光
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以凡生
贪染。见本房内衣钵众具。多生恋著。无心厌
背。故制令至别处。堂号无常。去者极多。还反
一二。即事而求。专心念法。其堂置一立像。金
箔涂之。面向西方。其像右手举。左手中系
一五彩幡。脚垂曳地。当安病者。在像之后。左
手执幡脚。作从佛往生之意。瞻病者烧香散
华。鸣磬助称佛名。庄严病者。乃至若有屎尿
吐唾。随有除之。亦无有罪。况佛无爱憎。但有
唯除宾客寒温时。大小便利时。可暂停念。如
或未免荤茹睡卧。未至昏瞑。乃至营办家
事。种种作务。自不用舍。亦自不相妨碍。心口
念念声声。称诵胜号。更有甚邪思恶虑。敢萌
于心。自然纯一无杂。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
继。不过旬月。便成三昧。所谓是心作佛。是
心见佛。是心是佛。上根大器。一念直超。平
展之流。善观方便。钓台江公望述。
念佛方法。当如慈云忏主及宝王论所示。
江公著迷。亦可别收一机。盖悉檀遍被。无
不可者。
* 无常院安弥陀佛像出无尽灯
华严贤首品曰。又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
将殁者。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
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
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令见佛者一舍
命不恐。二恶道不畏。又要临终劝者。智论二
十八云。临终少时。能胜终身修行之力。以猛
利故。如火如毒。依西域法。祇园西北角。日光
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以凡生
贪染。见本房内衣钵众具。多生恋著。无心厌
背。故制令至别处。堂号无常。去者极多。还反
一二。即事而求。专心念法。其堂置一立像。金
箔涂之。面向西方。其像右手举。左手中系
一五彩幡。脚垂曳地。当安病者。在像之后。左
手执幡脚。作从佛往生之意。瞻病者烧香散
华。鸣磬助称佛名。庄严病者。乃至若有屎尿
吐唾。随有除之。亦无有罪。况佛无爱憎。但有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13a 页 T47-0213.png
归投者。无不拔济。更为病者。随机说法。命终
恒在佛所。不得移之。若神游大方。去留无碍
者。置之言外。不尔勉旃斯行。
* 临终正念诀京师比丘善导
知归子致问于净业和尚曰。世之大者。莫越
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世。一念若错。便堕轮
回。小子累蒙开诲。念佛往生之法。其理虽明。
又恐病来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家人惑
动正念。忘失净因。伏望。重示归径之方。俾脱
沈轮之苦。师曰。奇哉斯问之要也。凡人临命
终时。欲得往生净土者。须先准备。不得怕死
贪生。常自思念。我现在之身多有众苦。不净
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即得往生净
土。受无量快乐。见佛闻法。离苦解脱。乃是称
意之事。如脱臭弊之衣。得著珍御之服。放下
身心。莫生贪著。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
常。一念待死。须嘱家人看病人。往来揖问人。
凡来我前。但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杂闲之
事。家缘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咒愿安
乐之词。此皆是虚华不实殃及之语。及至病
重。命将不可之时。家人亲属。不得来前垂
泪哭泣。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
念。但教记取阿弥陀佛。一时高声。为我念佛。
守令气绝。待气尽了。方可哀哭。更或有明解
净土之人。频来策励。其理最佳。若如此者。千
万往生。必无疑虑也。此是端的要急之旨。当
信而行。问求医服药应不用耶。答此但论用
心矣。其药医疗不妨自求然药只能医病。岂
能医命耶。命若尽药岂奈何。问神祇祸福求
恒在佛所。不得移之。若神游大方。去留无碍
者。置之言外。不尔勉旃斯行。
* 临终正念诀京师比丘善导
知归子致问于净业和尚曰。世之大者。莫越
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世。一念若错。便堕轮
回。小子累蒙开诲。念佛往生之法。其理虽明。
又恐病来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家人惑
动正念。忘失净因。伏望。重示归径之方。俾脱
沈轮之苦。师曰。奇哉斯问之要也。凡人临命
终时。欲得往生净土者。须先准备。不得怕死
贪生。常自思念。我现在之身多有众苦。不净
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即得往生净
土。受无量快乐。见佛闻法。离苦解脱。乃是称
意之事。如脱臭弊之衣。得著珍御之服。放下
身心。莫生贪著。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
常。一念待死。须嘱家人看病人。往来揖问人。
凡来我前。但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杂闲之
事。家缘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咒愿安
乐之词。此皆是虚华不实殃及之语。及至病
重。命将不可之时。家人亲属。不得来前垂
泪哭泣。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
念。但教记取阿弥陀佛。一时高声。为我念佛。
守令气绝。待气尽了。方可哀哭。更或有明解
净土之人。频来策励。其理最佳。若如此者。千
万往生。必无疑虑也。此是端的要急之旨。当
信而行。问求医服药应不用耶。答此但论用
心矣。其药医疗不妨自求然药只能医病。岂
能医命耶。命若尽药岂奈何。问神祇祸福求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13b 页 T47-0213.png
祷如何。答人命长短生下已定。何假鬼神延
之耶。世人迷惑。反更求邪。杀害众生。祭祀神
鬼。但增罪业。倍结冤雠。反损寿矣。大命若
尽。小鬼奈何。空自慞惶。必无所济。切宜谨
之。当以此文帖。安堂前吃食之处。及来往要
路之间。令时时见之常记于心。免见临危忘
失。问平生不曾念佛者。还用得否。答此法僧
人俗人不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矣。
余多见世人。于平常时念佛礼拜。发愿往生。
及到病患临终。但只怕死。都不见言此事。直
待形消气绝识投冥界。方始十念。譬如贼去
关门。济何事耶。而况死门事大。须自著便宜。
一念蹉跎。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
* 命终请僧念佛感应 出宝珠集(集传姑苏法云讲主
息阴集)
近时姑苏长老悟公。退居阳山。并绝世缘。日
常念佛。嘉其专志。借问何缘致此笃信。悟忻
然云。顷寓万寿。遇集维那厥疾不瘳。馀资二
次请众念佛。命终后居众寮中。讥其傲慢。入
堂将卧。闻梁上云。集生净土。惊骇伫思。疑无
净业。奚得往生。斯须复云。临终两次众念佛
故。嗟叹良久。自此投诚。余闻悟说已因思。道
氤法师对唐明皇云。佛力法力。三贤十圣。亦
不能测。则知尘世人。难以识情图度。但当仰
信而行。斯可矣。
还丹一粒。点铁成金。真理一言。革凡成圣。
弥陀教观。真点铁成金之妙药也。彼佛自
尘点劫来修行。成身成国。发四十八愿。终
能克果。威德光明不可思议。观经一闻佛
之耶。世人迷惑。反更求邪。杀害众生。祭祀神
鬼。但增罪业。倍结冤雠。反损寿矣。大命若
尽。小鬼奈何。空自慞惶。必无所济。切宜谨
之。当以此文帖。安堂前吃食之处。及来往要
路之间。令时时见之常记于心。免见临危忘
失。问平生不曾念佛者。还用得否。答此法僧
人俗人不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矣。
余多见世人。于平常时念佛礼拜。发愿往生。
及到病患临终。但只怕死。都不见言此事。直
待形消气绝识投冥界。方始十念。譬如贼去
关门。济何事耶。而况死门事大。须自著便宜。
一念蹉跎。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
* 命终请僧念佛感应 出宝珠集(集传姑苏法云讲主
息阴集)
近时姑苏长老悟公。退居阳山。并绝世缘。日
常念佛。嘉其专志。借问何缘致此笃信。悟忻
然云。顷寓万寿。遇集维那厥疾不瘳。馀资二
次请众念佛。命终后居众寮中。讥其傲慢。入
堂将卧。闻梁上云。集生净土。惊骇伫思。疑无
净业。奚得往生。斯须复云。临终两次众念佛
故。嗟叹良久。自此投诚。余闻悟说已因思。道
氤法师对唐明皇云。佛力法力。三贤十圣。亦
不能测。则知尘世人。难以识情图度。但当仰
信而行。斯可矣。
还丹一粒。点铁成金。真理一言。革凡成圣。
弥陀教观。真点铁成金之妙药也。彼佛自
尘点劫来修行。成身成国。发四十八愿。终
能克果。威德光明不可思议。观经一闻佛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13c 页 T47-0213.png
名号。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至于五逆十
恶者。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十念。即得
往生。是知。请众念佛。宜有此显应。奈何世
人。不知念佛是点铁成金之药而求往生。
虽知者亦不能起大深信。因循怠忽。甘心
五浊。流转生死。枉受诸苦。实可怜悯。人
之安健之时。能请众念佛。忏罪解冤。为
往生决定之法。况当疾革之际。恐怖生死
之时。而能勇猛发心。请久修净业人。大作
佛事。以助西往。实为要门。观集维那临终
念佛事。诚为世人之龟鉴云尔。
* 入观睡时发愿见佛(出大藏集诸经礼忏仪)
修净业者。凡入观与睡时。应先起立合掌。一
心向西。十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
竟。次对佛发愿曰。弟子现是生死凡夫。罪障
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善知识。得闻
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哀
悯。垂手接引。弟子不识弥陀世尊身相光明。
愿佛菩萨。示现身相及彼世界庄严等事。说
此语已。一心正念。即便入观及睡。或有于正
发愿时见诸瑞相。或于观中得见。或于睡梦
得见。此愿比来大有现验。不能具述。惟励意
行之者。方信不虚。
* 庆忏礼佛会疏草庵法师道因
右伏以。弥陀依众生心而发现。众生依弥陀
智愿而出缠。应外无机。即众生心中之诸佛。
机外无应。乃诸佛心中之众生。生佛一如。感
应同致。百非皆遣。四运俱推。如是则念念不
生疑。声声皆解脱。欣逢妙事。愿结胜因。裒聚
恶者。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十念。即得
往生。是知。请众念佛。宜有此显应。奈何世
人。不知念佛是点铁成金之药而求往生。
虽知者亦不能起大深信。因循怠忽。甘心
五浊。流转生死。枉受诸苦。实可怜悯。人
之安健之时。能请众念佛。忏罪解冤。为
往生决定之法。况当疾革之际。恐怖生死
之时。而能勇猛发心。请久修净业人。大作
佛事。以助西往。实为要门。观集维那临终
念佛事。诚为世人之龟鉴云尔。
* 入观睡时发愿见佛(出大藏集诸经礼忏仪)
修净业者。凡入观与睡时。应先起立合掌。一
心向西。十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
竟。次对佛发愿曰。弟子现是生死凡夫。罪障
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善知识。得闻
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哀
悯。垂手接引。弟子不识弥陀世尊身相光明。
愿佛菩萨。示现身相及彼世界庄严等事。说
此语已。一心正念。即便入观及睡。或有于正
发愿时见诸瑞相。或于观中得见。或于睡梦
得见。此愿比来大有现验。不能具述。惟励意
行之者。方信不虚。
* 庆忏礼佛会疏草庵法师道因
右伏以。弥陀依众生心而发现。众生依弥陀
智愿而出缠。应外无机。即众生心中之诸佛。
机外无应。乃诸佛心中之众生。生佛一如。感
应同致。百非皆遣。四运俱推。如是则念念不
生疑。声声皆解脱。欣逢妙事。愿结胜因。裒聚
杂文(三十三首)¶ 第 214a 页 T47-0214.png
资粮广邀缁素。大众之道心俱发。十年之胜
集偶圆。内外欣欢。恭伸庆忏。伏惟弥陀慈父
释迦导师。一折一摄。而共熟机缘。无党无偏。
而同成胜业。所冀远近情尽。净秽见忘。不待
弥勒之下生。速證寂光之上品。铁钩钩象。尽
陪莲社之游。蜡印印泥。即预华池之上。投身
殒命。刻骨铭肌。上扣洪慈。仰惟昭鉴谨疏。
乐邦文类卷第四
集偶圆。内外欣欢。恭伸庆忏。伏惟弥陀慈父
释迦导师。一折一摄。而共熟机缘。无党无偏。
而同成胜业。所冀远近情尽。净秽见忘。不待
弥勒之下生。速證寂光之上品。铁钩钩象。尽
陪莲社之游。蜡印印泥。即预华池之上。投身
殒命。刻骨铭肌。上扣洪慈。仰惟昭鉴谨疏。
乐邦文类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