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序跋(三十二家)¶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48a 页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65a 页


乐邦文类卷第二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次

* 序跋(三十二家)

念佛三昧诗序 圆悟法师 慧远

观无量寿佛经疏序 智者禅师

阿弥陀经通赞疏序 慈恩法师 窥基

阿弥陀经疏序 孤山法师 智圆

阿弥陀经新疏序 净觉法师 仁岳

观无量寿佛经序 慈觉禅师 宗颐

阿弥陀经劝持序 慈云忏主 遵式

往生西方略传序 同前

往生净土忏愿仪序 同前

往生决疑行愿二门序 同前

净土往生传叙 飞山禅师 戒珠

念佛三昧宝王论序 草堂法师 飞锡

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 圆澄法师 义和

无尽灯后跋 参政范 成大

净业礼忏仪序 大智律师 元照

观经九品图后序 同前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65b 页 T47-0165.png

净土十疑论序 提刑杨 杰

净土十疑论跋 待制陈 瓘

直指净土决疑集序 提刑杨 杰

龙舒净土文序 状元张 孝祥

龙舒净土文跋 大慧禅师 宗杲

净土宝珠集序 侍郎王 古

四十八愿后序 慧觉法师 齐玉

净土警策序 吴兴法师 元颖

净土自信录序 无功叟王 阗

修行净土法门后序 侍郎莫 仲圭

明师胜地论跋 独醒居士林 镐

宝城易记录序 待制陈 瓘

远法师斋忌礼文序 正言沈 浚

称赞净土海众诗序 府判方 楶

西归莲社序 月堂法师 惠询

刊往生行愿略传序 铠庵居士吴克巳

* 文(十三家)

庐山白莲社誓文 晋逸士刘 遗民

东海若 唐礼部柳 子厚

东海若跋 文忠公苏 轼

东海若跋 橘洲禅师 宝昙

吊武侍衔画佛文 唐文公韩 愈衔

结社法集 通慧僧录 赞宁

莲华胜会录文 慈觉禅师 宗𦣱

念佛防退方便文 同前

念佛回向发愿文 同前

念佛忏悔发愿文 慈云忏主 遵式

结莲社普劝文 总管张 [揙-户+(今-一)]

西资社同誓文 證通法师 师友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65c 页 T47-0165.png

往生净土十愿文 桐江法师 择瑛

* 赞(十七首)

金银泥画净土变相赞 唐翰林李 白

绣西方净土帧赞 唐侍郎白 居易

绣阿弥陀佛赞 同前

西方净土赞 孤山法师 智圆

无量寿佛赞 大智律师 元照

画阿弥陀像赞 文忠公苏 轼

李伯时画弥陀赞 寂音禅师 惠洪

安乐国赞三十章 提刑杨 杰

善导弥陀道场赞 同前

白莲咸教主真赞 同前

效禅月作远公咏 太史黄 庭坚

远法师赞 给事程 俱

刘遗民赞 同前

陶靖节赞 同前

谢康乐赞 同前

陆道士赞 同前

临行自饯 楂庵法师 有严

* 念佛三昧诗序庐山法师慧远

序曰。念佛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思专则
志一不挠。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
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
会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闲宇而感物通灵。
御心唯正。动而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积习以
移性。犹或若兹。况夫尸居坐忘。冥怀至极。智
落宇宙。而闇蹈大方者哉。请言其始。菩萨初
登道位。甫窥玄门。体寂无为。而无弗为。及
其神变也。则令修短葺常度巨细互相违。三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66a 页 T47-0166.png
光回景以移照。天地卷而入怀矣。又诸三昧
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穷玄极寂。尊
号如来。神体合变。应不以方。故今入斯定
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
映。而色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
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相湛一清
明。自然察玄音之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
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以兹而
观。一觌之感。乃发久习之深覆。豁昏俗之重
迷。若匹夫众定之所缘。故不得语其优劣。居
可知也。是以奉诚诸贤。咸思一揆之契咸寸
阴之颓景。惧来储之未积。于是洗心法堂。整
衿清向。夜分忘寝。夙霄惟勤。庶夫贞诣之功。
以通三乘之志。临津济物。与九流而同往。仰
援超步。拔茆之兴。俯引约进。秉策其后。以览
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庐山集。又载王乔之念佛三昧诗。见
下第五卷)。

*   观无量寿佛经疏序天台智者大师

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
华池。棘林之比琼树。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
之升沈。行开善恶。睹二方之粗妙。喻形端则
影直。源浊则流昏。故知。欲生极乐国土。必
修十六妙观。愿见弥陀世尊。要行三种净业。
然化因事渐。教藉缘兴。是以阇王杀逆。韦提
哀请。大圣垂慈。乘机演法。曜玉相而流彩。
耸珍台而显瑞。虽广示珍域。而宗归安养。使
末俗有缘遵斯妙观。落日悬鼓。用标送想之
方。大水结水。实表琉璃之地。风吟宝叶。共天
乐而同繁。波动金渠。将契经而合响。观肉髻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66b 页 T47-0166.png
而瞻侍者。念毫相而睹如来。及其瞑目告终。
上珍台而高踊。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随
三辈而横截。越五苦而长骛。可谓微行妙观
至道要术者哉。

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所言佛说观无量
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
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故云佛
说观无量寿佛。经者训法训常。由圣人金口
故。

*   阿弥陀经通赞疏序慈恩法师窥基

详夫理绝众诠。岂三乘之可摄。智圆万德。非
十地以能观。布慈云而荫四生洒法雨而津
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诞迹迦维。厌欲乐于王
宫。获真常于觉树。良以群生业惑魔党增强。
腾苦海以辟三途。溺慈舟而吞万善。是以高
张教网。直指净方。是入圣之玄门。乃超凡之
妙躅。十重净土。约地位以等差。九品莲台。
契根宜之次第。大矣哉。迥抛空有之门。独
颖断常之表。佛者觉道已圆。说者慈心演法。
阿弥陀者。无量寿也。经者常法摄贯也。常则
百王不易。法则千代同规。摄则包括众诠。贯
者通连妙理。故云佛说阿弥陀经也。

*   阿弥陀经疏序孤山法师智圆

夫心性之为体也。明乎静乎一而已矣。无凡
圣焉。无依正焉。无延促焉。无净秽焉。及其
感物随缘而变。则为六凡焉。为三圣焉。有
依焉有正焉。依正既作。则身寿有延促矣。国
土有净秽矣。吾佛大圣人。得明静之一者也。
乃假道于慈。托宿于悲。将欲欧群迷使复其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66c 页 T47-0166.png
本。于是乎。无身而示身。无土而示土。延其寿
净其土俾其忻。促其寿秽其土俾其厌。既忻
且厌。则渐诱之策行矣。是故释迦现有量而
取秽土。非欲其厌耶。弥陀现无量而取净土。
非欲其忻乎。此则折之。彼则摄之。使其复本
而达性耳。故净名曰。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
土者。其是之谓乎。虽宝楼金池为悦目之玩。
而非惑荡之色。而能达唯心无境矣。虽风树
鸟声有入耳之娱。而非惉懘之音。而能念三
宝有归矣。夫如是则复乎明静之体者。如转
掌耳。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大
矣哉。圣人之善权也如此。是故群经森列。而
偏赞净方。其有旨哉。佛说阿弥陀经者。其偏
赞之谓欤。吾爱其辞简而理明其文约而事
备。足可以诱弱丧而系童蒙焉。于是约龙树
之宗。准智者之说。依经辨理。为之义疏。若
极深研几。则吾岂敢。庶乎有助于真风。为益
于后昆尔。

*   阿弥陀经新疏序净觉法师仁岳

或曰。虚空无涯。世界无量。其间有凡有圣。
有净有秽。何为其然乎。曰妄念而然也。真则
不然。诸佛證真。空界殒裂。至论应化身土之
事。亦随众生妄念所感。盖使夫革凡成圣舍
秽趣净。然后纯纯乎。如诸佛之證也。噫众
生之妄也久矣。故我佛能仁氏起无缘慈悲。
出堪忍世界。以若干方便。开诸度门。繇是五
时设教。三乘授道。虽顿渐不同。同归于理。
其有我佛未度。而度在他佛者。则曰补处之
有慈氏。极乐之有弥陀。乃至十方净佛国土。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67a 页 T47-0167.png
示若镜像。导如津梁。随其所应。利有攸往。然
而补处虽近。十方俱远。诸大乘经。莫不称赞
乎极乐为最弥陀为胜。依正既异。寿命且长。
众生信而愿生者多矣。神化之迹粲在群藉。
佛言。将来法灭。唯留无量寿经。住世百年。
天台云。当知。彼佛于此恶世。偏有缘尔。兹经
也。始慈恩法师尝有撰释。复有疏本。亦题基
公之名。相传云。此无名师。假托而行也。校其
文旨。实大同而小别。洎孤山中庸子章句后
出。盛传于时。以病中援毫。词简义略。凡用
敷训。似未尽于方等之诠乎。走不敏探智者
之教。颇历岁纪。常欲以一家法要并净土诸
说覆述斯文。窃避人之多忌。未果所志。年逼
耳顺。退藏故园。伏念玉泉报恩。九旬挥于犀
柄。圭峰思孝七月荐于兰盆。缅挹清芬遂获
操染。卷成析为上下。以新疏目之。别旧章也。
若乃言之无文。吾何敢以前说并驾。或言下
之理粗通大方。亦所不让云。

*   观无量寿佛经序慈觉禅师宗颐

夫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诸佛世界。随心净土。
然则弥陀至圣不隔下凡。极乐虽遥。岂离方
寸。所以念佛而即得见佛。求生而遂能往生。
观无量寿经者。以法界心照实相境。三种净
业。明法行之正因。十六妙观。为寂照之方
便。法身与化身随量。依报与正报齐观。是以
韦提希豁然大悟。授记往生。佛世尊亲敕受
持。广说斯事。经传此土。人罕流通。不有圆
机。谁陈法施。常山比丘琼安等。悯众生之日
用不出尘劳。嗟妙境之无边。愿为乡导。同心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67b 页 T47-0167.png
镂板。庶广受持。非势至之同伦。即远公之旧
社。聊伸序引。普告未闻。

* 阿弥陀经劝持序慈云忏主遵式

此经文句虽约。与大本意同。上圣赴缘。广略
异耳。依正主伴。于是备焉。愿行方轨。有加诸
说辞简义博讽易功多。良在兹矣。初则广赞
依正。引物忻求。次则六方引同训勉生信。三
则举难况易。使闻者知归。第一广赞依正者。
初赞次劝修愿行。佛告长老下。标立所赞。彼
土何故名为极乐下。先赞依果。即珠网丽天。
琼林矗地(一)。池流八德。莲吐四光(二)。天乐韵于
六时。裓华散于亿刹(三)。他禽演于道品。风树
传于法音(四)。舍利弗于意下。广赞正报。先赞
化主。相好八万。举光明以遍收。功德喻沙。言
寿命以统括。成佛十劫。简过未以释疑(已上化主)
舍利弗下。赞眷属。声闻虽众。皆发大心。菩萨
云多。率居补处。生者咸归于定聚。趣途即预
于阿鞞(已上眷属)次众生闻者下。劝修愿行。先愿。
次不可以少善根下修行一日等者。正在用心
之厚薄。不在责时之久近。宜遵一心不乱。其
人临命终下。明得果。我见是利下结劝。次如
我今者下。第二六方引同训勉生信。先引同。
次于汝意下劝信。亦是劝持。如我今者下。第
三举难况易。五浊得道为难。净土修行则易。
并如文请。先熟寻节段。然后诵文。则起尽有
伦。功不虚弃。如或清晨静夜。收视听以端居。
口诵心游。荡神明于幽极。氛累斯涤。净境弗
迷。广舌劝持。岂不然也。

* 往生西方略传序同前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67c 页 T47-0167.png

维西方净土者。琼林宝网珠阁瑶池。超倍刹
于玉毫。耀千光于沙界。诸佛同赞。群贤所宗。
遍告曼殊咸愿生乎其国。天亲弥勒。皆誓往
于彼方。大圣尚然。况常徒者也。至若散因定
业少善多福。截五道而长骛。眷九品以高升。
直到萨云无复退转。故彼佛本愿云。设我得
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
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五逆者。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杀父。杀母也)今既幸无逆罪。不谤
大乘。岂有愿求而不遂也。况复十六观云。下
品下生者。具足诸罪。四重五逆谤方等法地
狱火现。十念称佛。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即生
彼土。斯则又许逆罪之辈十念得生。况无此
罪者乎。推此而言。宜各自信。凡愿生者。无不
遂心。故天台智者临终赞曰。四十八愿。庄严
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
悔。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净行道力实不唐
捐。又本愿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
国。回向欲生。若不果遂者。誓不成佛。又应校
量业行久近者。十念信乐。尚生彼国。况复一
日信乐者。况复一月一年一生而信乐者耶。
又应校量灭罪轻重者。一念灭八十亿劫生
死重罪(重罪者。即前五逆也)一念称佛灭罪既尔。况复十
念所灭罪耶。况复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佛所
灭罪耶。重逆尚灭。况轻罪乎。又应校量念佛
功德比馀善根优劣之相者。经云。若人以四
事极好之物。供养三千大千世界满中阿罗
汉辟支圣人。所得福德。不如有人一合掌。一
称南无佛陀。如彼大千圣福。假使百分千分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68a 页 T47-0168.png
百千亿分。算数譬喻皆所不及。一称佛名者功
德无量。一称佛名功德尚尔。况复十念佛者。
况复一日一月一年一生。念阿弥陀佛者所
得功德耶。复次应知。念佛之人。现世安隐。
众圣守护。离诸灾厄。且近校量今时风俗。竞
祭鬼神。求其福祐。望得安隐。信邪杀命。造
罪结冤。必无福庆而可利人。虚招来生地狱
罪报。易曰。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杀生害
命。祖承祭法。非一朝一夕。岂非积不善耶。殃
咎何疑也。若言杀生非不善者。古今帝王。何
故仁慈化世。胜残去杀。禽鱼遂性。令登寿域。
咸称善耶。然祭祀之法。天竺韦陀支那祀典。
既未逃于世论。真诱俗之权方。周公虽称事
神。不达汇征之道。仲尼焉能事鬼。盖迷六趣
之源。老氏经既混于九流。庄子未移于百氏。
惟释宗所辨。曲尽其理。天趣在上。人居其次。
修罗处中。鬼畜斯下。今以人事鬼。其犹俛首
就足抑君奉民。何逆之甚也。又鬼有邪力。事
之既久。物党方类。死堕其中。世其迷哉。且三
界大师万德慈父。归之者罪灭。尚之者福生。
诸经具说。若能暂归三宝。受持一佛名者。现
世当获十种胜利。一者昼夜常得一切诸天
大力神将。河沙眷属隐形守护。二者常得二
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
守护。三者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
放光明。摄受此人。四者一切恶鬼。若夜叉若
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毒药。悉不能
中。五者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枷
柚。横死枉死。悉皆不受。六者先所作罪皆悉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68b 页 T47-0168.png
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七者夜
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八者
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者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欢喜礼
拜。犹如敬佛。十者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
念欢喜。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持金
莲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
乐。诸有智人。请观念佛。所获现世福利功德。
岂同世人祠祀之法。现无福利未来受苦耶。
又复当信一切大乘经典。皆赞西方庄严净
土劝令往生。若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诸
部诸经。皆示行相。及赞功德。又诸菩萨天亲
龙树。皆各造论称赞净土。又此方诸法师禅
师。各造论著疏。光赞西方。道安法师往生论
六卷。慧远法师造观经疏一卷。天台智者造
十疑论观经疏弥陀经疏。各一卷。道绰禅师
撰安乐集三卷。善导和尚。立五会教劝人念
佛。造观经疏一卷二十四赞六时礼文各一
卷。怀感法师。得念佛三昧造决疑论七卷。慈
悯三藏。撰净土慈悲集三卷。慈恩法师。造弥
陀经疏二卷。镇国沙门澄观。造观经疏一卷。
有谁闻此众圣称杨诱劝往生。而不信乐。除
彼不肖人痴瞑无智者。斯更复引自古及今。
西天东夏道俗士女。往生高人三十三条显
验之事。具示将来诸有贤达。愿共往生云也。

* 往生净土忏愿仪序同前

原其诸佛悯物迷盲。设多方便而引取之。但
唯安养净业。捷直可修。诸大乘经。皆启斯要。
十方诸佛。无不称美者也。若比丘四众及善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68c 页 T47-0168.png
男女诸根缺具者。欲得速破无明诸闇。欲得
永灭五逆十恶犯禁重罪及馀轻过。当修此
法。欲得还复清净大小戒律。现前得念佛三
昧。及能具足一切菩萨诸波罗蜜门者。当学
此法。欲得临终离诸怖畏。身心安快喜悦如
归。光照室宅。异香音乐。阿弥陀佛观音势
至。现在其前。送紫金台。授手接引。五道横
截。九品长骛。谢去热恼。安息清凉。初离尘
劳。便至不退。不历长劫。即得无生者。当学
是法。欲修少法而感妙报。十方诸佛俱时称
赞。现前授记。一念供养无央数佛。即还本国。
与弥陀坐食。观音议论。势至行步。眼耳洞
视彻闻。身量无际。飞空自在。宿命了了。遍见
五道如镜面像。念念證入无尽三昧。如是称
述。不可穷尽。应当修习此之胜法。如所说者。
皆实不虚。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称美此事。以
示不妄。我等云何敢不信佛。今取净土众经
立此行法。若欲广知。寻经补益。

* 往生决疑行愿二门序同前

维安养宝刹。大觉攸赞。三辈高升。夕孕金
华。列宿犹暂于海滴。晨游玉沼。世灯彊喻
于河沙。良以。十方爰来。四生利往。虽腾光而
普示。终稽首而偏求。故其竺国皇州自今观
古。彼则钜贤至圣。咸舒藻以为盟。此则觉德
鸿儒。尽摛毫而作誓。自兹回向绵续。唱和相
寻。诚为道德之通衢常乐之直济者也。但世
多创染割截。未识方隅。忽遇问津。靡暂滥吹。
或攘臂排为小教。或大笑斥作权乘。以其言
既反经。人惑常典。易不云乎。居其室出其言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69a 页 T47-0169.png
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遂辄述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词愧不文。理存或
当。视菽麦而且辨。挹泾渭而永分。剪伊兰
之臭林。植栴檀之香干。信解行愿。原始要
终。不数千言而能备举者。实兹二门矣。

* 净土往生传叙飞山禅师戒珠

给孤园中圣贤之众毕集。是时众无一词之
请。如来遽然而告曰。过是西方十万亿国有
净土焉。其土广博。百宝成焉。又曰。众生思
焉念焉。求而以生者。皆如愿焉。说者曰。十二
分教以罗万有。此乃无问自说之一分也。其
义犹何。犹母之拊婴儿不俟其请。但欲顾其
手足乳而哺之。腹而拥之也。然如来舍兜率
降迦维。其说法者五十年。流慈振毓。随机有
授。其间龙天释梵声闻缘觉大菩萨众。弃头
目捐髓脑。外于国城珍宝。殷勤三请者非一。
如来或辞或默。止止而不说者有之。至是而
乃自说。诚悲五浊异生流浪而不息者长劫。
夫将厌五浊。期生于净土。必在乎专念。念言
之至以系乎想十六观。所以第资焉。经称诸
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其故何哉。明其始也。
举其渐之之谓也。行始于有修。智始于有习。
无上极果。以始于深心。深心者。确乎其不可
拔者也。故一念转三涂之苦。十念阶九品之
华。此虽大乘方等诸经。皆所互陈而互发。
非止一经言而发之也。汉魏已来翘诚西向
篾闻其有人者。实以大法初流。经文之未备
矣。西晋时。刘曜寇荡京雒。僧显避地江东。始
由三事因愿。骤感祥异。然其拳拳之志。以遭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69b 页 T47-0169.png
乱世。遗风胜业代或无闻。东晋之末。远师憩
迹庐阜。其同意法师释道炳竺道生佛陀耶
舍。洎在家英豪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等。一
百二十有三人。缔结方外之游。希风来集。远
以幻集之期不克以常保。梦游之躯不可以
长存。因指无量寿国。结之遐游。焉其已也。又
言。其国清净。无三涂无六趣。众生依向不一生而生者。宝幢为之前导。金莲为之受质。于
是相与而有莲社之称焉。今之以莲社云云。
盖其始也。或时以为净社。义亦详矣。自远而
下。净土之修益振。故宋有昙弘。齐有慧进。
梁有道珍。李唐之间。颖悟通识之士。如道绰
善导者。累复有焉。余以像季之馀。值佛遗法。
缅怀净业。其亦有年。每以前贤事迹散于诸
传。沦于异代。不得类例相从条然以见。繇是
历考梁隋而下。慧皎道宣诸师所撰传记十
有二家。洎大宋通慧大师新传。且得显等七
十五人。其传之作。理或有所暗昧。词或有所
丛脞。因复修正而发明之。外有鸿业慧明等
六十二人。在其生平想像。至于舍生之际。不
尝以瞩胜相。备之不足起深信。乃无以备之。
后之明哲。或患其所不足。摭而备之者。亦余
之阙有补焉。

* 念佛三昧宝王论序草堂法师飞锡

客有高信。至吾禅居。前礼致问。辞甚清逸。问
吾曰。修心之人成道捷径。法华三昧不轻之
行。念佛三昧般舟之宗。佥为无上深妙禅门
者。愿闻其致。对曰。吾拱默九峰。与世异营。
天书曲临。自紫阁山草堂寺。令典千福法华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69c 页 T47-0169.png
胜场。向三十年矣。希高扣寂。未有若君之所
问者也。子将涉无生之龙津。欲图南以鹏举。
吾不敏也。尝试论之。今则略开二十门。以明
斯旨耳。

* 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序圆澄法师义和

六道凡夫三乘贤圣。其根本悉是灵明清净。
一法界心。性觉宝光。各各圆满。本不名诸佛。
亦不名众生。但此心灵妙自在。不守自性故
随迷悟之缘。作业受苦。名曰众生。修道證
真。遂名诸佛。佛悯众生颠倒妄想。执著而不
證得。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欲令众生。知
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至于
善财證入法界。参诸知识。最初吉祥云比丘。
教以无碍智慧念佛门。又解脱长者。教以唯
心念佛门。又普遍吉净光夜神。教以观德相
念佛门。其后华严诸祖。虑念佛者。莫得其要。
于善知识解脱门中。复设诸门。意使诸佛与
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彼此该收。
尘尘悉包遍法界。相即相入。无碍圆融。傥得
其门。则等诸佛于一朝。不得其门。则徒修因
于旷劫。夫不龟手之药一也。有终身洴澼洸
者。有裂土而封者。盖用有工拙。而利有大小
念佛法门一也。有涉时之久。致力之多。而平
素失其指归。逮乎垂亡。他境强夺鲜能超迈。
此终身不免于洴澼洸之谓也。唯华严观行。
得圆至功于顷刻。见佛境于尘毛。诸佛心内
众生。新新作佛。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證真。至
简至易。虽然诸佛拔苦与乐之心一也。不思
议力一也。唯西方弥陀世尊。接引娑婆众生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0a 页 T47-0170.png
愿力偏重。即本师故。是以流通经中。普贤行
愿独指弥陀。极为至切(义和)晚年退席平江能
仁。遍搜净土传录与诸论赞。未尝有华严圆
融念佛法门。盖巴歌和众。雪曲应稀。无足道
者。呜呼不思议法门。散乎大经与疏记之中。
无闻于世。离此别求。何异北辕而之楚耶。于
是备录法门。著为一编。使见闻者不动步而
归净土。安俟阶梯。非思量而證弥陀。岂存言
念。诸佛则背尘合觉故明。众生则背觉合尘
故昏。欲使冥者皆明。明终无尽。因目其篇曰
无尽灯云尔。乾道元年九月望。临安府慧因
院。华严教观义和序。

* 无尽灯后跋参政范成大

念佛三昧深广微密。世但以音声为佛事。此
书既出。当有知津者。乾道丁亥季夏七日。吴
郡范成大书。

* 净业礼忏仪序大智律师元照

元照自下坛来。便知学律。但禀性庸薄。为行
不肖。后遇天台神悟法师苦口提诲。始知改
迹。遂乃深求祖教。博究佛乘。而于佛祖微
言。薄有所领。窃自思曰。初心晚学。宁无夙
善。但不遇良导。作恶无耻。虚丧一生。受苦长
劫。于是发大誓愿。常生娑婆五浊恶世。通达
佛理。作大导师。提诱群生。令入佛道。复见高
僧传。慧布法师云。方土虽净。非吾所愿。若使
十二劫莲华中受乐。何如三涂极苦处救众
生也。由是坚持所见。历涉岁年。于净土门。略
无归向。见修净业。复生轻谤。后遭重病。色力
痿羸。神识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差。顿觉前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0b 页 T47-0170.png
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志虽洪大。力未堪
任。仍览天台十疑论。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
要须常不离佛。又引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
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
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秖可传枝。自是尽
弃平生所学。专寻净土教门二十馀年。未尝
暂舍。研详理教。披括古今。顿释群疑。愈加深
信。复见善导和尚专杂二修。若专修者。百即
百生。若杂修者。万千一二。心识散乱。观行难
成。一志专持四字名号。几生逃逝。今始知归。
仍以所修。展转化导。尽未来际洪赞何穷。方
便多门。以信得入。如大势至。以念佛心。获悟
圆通。入三摩地。复自思念。已前所造无量罪
业。不信净土谤法毁人。业因既成。苦果必克。
纵百千劫所作不亡。业性虽空。果报不失。内
怀惭耻。晓夕兢惶。于是躬对圣前。吐露肝胆。
五体投地。苦到忏悔。仍发大愿。普摄众生。同
修念佛。尽生净土。欲常修习。须立轨仪。故集
诸文。布成此法。从始至末第列十门。并准圣
言。咸遵古式。事从简要。法在精专。所贵自
备修持。岂敢贻诸先达。后贤披览。知我志焉。

* 观经九品图后序同前

世之学佛者。其始莫不皆曰为生死事大故
也。及乎声利所动世缘所汨。则死生大事置
而弗论。或为人所扣击。则他辞托跋。不能自
决。或云此不须问。或云不必须知。或云符到
奉行莫作计挍。或云随处受生出入自在。或
云且生不高不下之家复男子身。或云把定
精神见善恶相不得随去。或令预候知时。或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0c 页 T47-0170.png
教临终夺阴。或云百骸溃散一物长灵。或云
形散气消归去寂灭。如是种种臆度矫乱。皆
不出凡夫外道断常二见。逮乎四大解分病
苦所迫。识神无主。随业轮回决无疑矣。借令
定日剋时。坐脱立化。世术可致。未足为奇。斯
由不见十六观经。不知九品生相。不信弥陀
愿力。而坚持所见。自甘涂炭。岂不为之悲哉。
姑苏逸上人。久历丛林。不滞偏见。属意观
经盖有年矣。将恐道俗未阅经本。乃命工图
绘九品之相。具引经文。以示其说。随于经后。
各以偈颂为之激励。且使知死生事大者。有
超越之路。而不溺于异见枉受轮转。若乃因
相以举目。因文而动怀。是必有信者解者修
者生者焉。以至疑者谤者。莫不皆为往生因
种。则斯文于世。岂小补哉。青山安忍子。仰之
不已。辄复命笔。随喜赞叹云。

* 天台净土十疑论序提刑杨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
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有量。彼土之寿
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矣。
娑婆随业轮转生死。彼土一往。则永證无生
法忍。若愿度生。则任意自在。不为诸业转矣。
其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如是差别。而众生冥
然不知。可不哀哉。阿弥陀佛。净土摄受之主
也。释迦如来。指导净土之师也。观音势至。助
佛扬化者也。是以如来一代教典。处处丁宁
劝往生也。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乘大愿船。
泛生死海。不著此岸。不留彼岸。不止中流。
唯以济度为佛事。是故阿弥陀经云。若有善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1a 页 T47-0171.png
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
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
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
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又无量寿经云。十方
众生。闻我名号。忆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
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所以祇
洹精舍无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生净土想。
盖弥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圣凡一体。机感相应。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
乐。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弥陀。吾以是观之。智
慧者易生。能断疑故。禅定者易生。不散乱故。
持戒者易生。远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
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进者易生。不退
转故。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念纯一故。诸恶
已作。业报已现者易生。实惭惧故。虽有众善。
若无诚信心无深心。无回向发愿心者。则不
得上上品生矣。噫弥陀甚易持。净土甚易往。
众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众生何。夫造恶业
入苦趣。念弥陀生极乐。二者皆佛言也。世人
忧堕地狱。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晋慧远法
师。博通教乘。出称夙德。尝与耶舍尊者刘遗
民诸英豪等。结白莲社于庐山。盖致精诚于
此尔。其后七百年。梁周隋唐至于 国朝。其
僧俗修奉获感应者非一。咸见于净土传记。
岂诬也哉。然赞辅弥陀教观者。其书山积。唯
天台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最为首冠。援引
圣言。开决群惑。万年闇室。日至而顿释群阴。
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劳自力。非法藏后身。不
能至于是也。杰顷于都下。尝获斯文。读示所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1b 页 T47-0171.png
知。无不生信。自遭酷罚。感悟益深。愿广其
传。因为序引。熙宁九年仲秋述。

* 净土十疑论后序待制陈瓘

人心无常。法亦无定。心法万差。其本在此。信
此则遍信。华严所以说十信。疑此则遍疑智
者所以说十疑。出疑入信。一入永入。不离于
此。得究竟处。净土者究竟处也。此处有说法
之主。名无量寿。此佛说法。未尝间断。疑障其
耳。则聋而不闻。疑障其心。则昧而不觉。不闻
不觉。安住恶习。赞叹不念。随喜粗心。妄指莲
胞以为虚诞。终不自念。此分段身。从何而得。
自何而来。胎狱秽浊。真实安在。信凭业识。
自隔真际。于一幻境。非彼执此。生生不灵。永
绝圣路。以如是故。释迦如来。起大慈悯。于
秽浊中。发大音声。赞彼净土上妙之乐。于生
死中。为大船师。载以法船。令趍彼岸。昼夜度
生。无有休息。然而弥陀之岸本无彼此。释迦
之船实非往来。譬如一灯分照八镜。镜有东
西光影无二。弥陀说法遍光影中。而释迦方
便独指西镜。故已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
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东西。于此法中。若未
究竟。勿滞方隅。勿分彼此。但当正念谛信而
已。此二圣之意。而智者之所以信也。信者万
善之母。疑者众恶之根。能顺其母能锄其根。
则向之所谓障缘众生。聋可复闻。昧可复觉。
未出生死。得出生死。未生净土。得生净土。顺
释迦之诲。往面弥陀。随弥陀之愿。来助释迦。
在此而遍历十方。即西而普入诸镜。自二圣
建立以来。如是之人。如河沙数。云何不信。云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1c 页 T47-0171.png
何而疑。能自信己。又作方便。令诸未信无不
信者。此则智者之所以为悲也。明智大师(中
立)学智者之道。不顺其文。而顺其悲。所以又
印此论。冠以次公之序。而请予申广其说以
助其传。元祐八年七月十一日。左宣义郎前
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厅公事陈瓘序。

* 直指净土决疑集序提刑杨杰

大愿圣人从净土来。来实无来。深心凡夫。往
净土去。去实无去。彼不来此。此不往彼。而其
圣凡会遇。两得交际者何也。弥陀光明如大
圆月。遍照十方。水清而静。则月现全体。月非
趣水而遽来。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
水而遽去。在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
舍去来。故华严解脱长者云。知一切佛犹如影
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
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
是知。众生注念。定见弥陀。弥陀来迎。极乐不
远。乃称性实言非权教也。净土无欲。非欲界
也。其国地居。非色界也。生有形相。非无色界
也。一切众生。未悟正觉。处大梦中。六道升沈。
未尝休止。诸天虽乐。报尽相衰。脩罗方瞋。战
争互胜。旁生飞走。啖食相残。鬼神幽阴。饥渴
困逼。地狱长夜。痛楚号呼。得生人趣。固已为
幸。然而生老病死众苦婴缠。唯是净方更无
诸苦。莲苞托质无生苦也。寒暑不迁无老苦
也。身非分段无病苦也。寿命无量无死苦也。
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也。上善人聚会无怨
憎会也。华裓香食珍宝受用。无求不得无穷
困也。观照空寂无蕴苦也。悲济有情。欲生则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2a 页 T47-0172.png
生。不住寂灭非二乘也。智照生死。得不退转
非凡夫也。三界荡然。譬如四裔。丘陵坑坎秽
腐所积。溪壑阻绝孰为津梁。乃有狂人迷路
于此。恶兽魑魅恼害杂居。刀兵水火。或时伤
暴风霜。霹雳淩厉。摧慑罔知城域。可以庇覆
饮食衣服。未或充足。甘受是苦。不求安乐。有
佛释迦。是大导师。指清净土是安乐国。无量
寿佛是净土师。尔诸众生。但发诚心。念彼佛
号。即得往生。若生彼土。则无诸恼。不闻知
者。固可哀怜。亦有善士。发三种不信心。不求
生者。尤可嗟惜。一曰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
足生也。二曰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也三
曰极乐圣域。我辈凡夫。不能生也。夫行海无
尽。普贤愿见弥陀。佛国虽空。维摩常修净土。
十方如来有广舌之赞。十方菩萨有同往之
心。试自忖量。孰与诸圣。谓不足生者。何其自
欺哉。至如龙猛祖师也。楞伽经有预记之文。
天亲教宗也。无量论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赞
首称十胜。智者析理明辨十疑。彼皆上哲精
进往生。谓不必生者。何其自慢哉。火车可灭。
舟石不沈。现华报者。莫甚于张馗。十念而超
胜处。入地狱者。莫速于雄俊。再苏而證妙因。
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谓不能生者。何其自
弃般舟三昧经云。跋陀和菩萨。请问释迦
佛。未来众生。云何得见十方诸佛。佛教念阿
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又大宝积经云。
若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
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
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此皆佛言也。不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2b 页 T47-0172.png
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净土。何土可生。自欺
自慢。自弃己灵。流入转回。是谁之咎。四十
八愿悉为度生。一十六观同归系念。一念既
信。已投种于宝池。众善相资。定化生于金地。
无辄悔堕误认疑城。即时莲开得解脱道。唯
心净土自性弥陀。大光明中决无魔事。直指
净土决疑集者。吾友王古敏仲之所编也。博
采教典该括古今。开释疑情。径超信地。其载
圣贤之旨。在净土诸书。最为详要。盖安养国
之乡导也。若登彼岸。舟固可忘。来者问津。斯
言无忽。元丰七年九月十日序。

次公此序反覆详尽。其论三种不求生。最
为一篇警策。但谓净土非三界。及云身非分
段。有违经论。谨引二文。以正其非。释签云。
若大论中。明安养国非三界者。秖是非此
娑婆三界耳。若就彼土具有三界故。无量
寿经。阿难白佛。彼安养界既无须弥。忉利
诸天依何而住。佛反质云。此土夜摩乃至
色界。依何而住。阿难默领。反质意者。此
夜摩等。既许依空。何妨彼土四王已上依
空而住。具明土相。复有多种共别不同。如
无动界。虽是净土。犹有男女及须弥等。此
同居净土既其不同。同居秽土亦应不等。
释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
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

* 龙舒净土文序状元张孝祥

阿弥陀如来。以大愿力摄受群品。系念甚简。
證果甚速。或者疑之(余)尝为之言。阿弥陀佛
即汝性是。极乐国土即汝心是。众生背觉。合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2c 页 T47-0172.png
尘沦于七趣。立我与佛。天地悬隔。佛为是
故。慈悲方便。开示悟入。现诸无量如幻三昧
庄严其国。备极华好。复以辩智而为演说。令
诸众生欢喜爱乐。于日用中。能发一念。念彼
如来。欲生其国。即此一念清净坚固。还性所
有与佛无异。当是念时。不起于座。阿弥陀佛
极乐国土。悉皆现前。如是修习。乃至纯熟。
幻身坏时。此性不坏。金莲华台。由性种生。往
生其中。如归吾庐。诸佛菩萨。即我眷属。性无
异故。自相亲爱。友人龙舒王虚中端静简洁。
博通群书。训传六经诸子。数十万言。一旦捐
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惟西方之
归。自是精进。惟佛惟念。年且六十。布衣蔬
茹。重研千里。以是教人。风雨寒暑弗遑恤。
閒居日课千拜。夜分乃寝。面目奕奕有光。望
之者。信其为有道之士也。绍兴辛巳秋。过家
君于宣城。留两月始见其净土文。凡修习法
门。与感验章著。具有颠末。将求信道者。锓木
传焉。诿(余)序其书。故为之题其端云。虚中名
日休。十月旦。历阳张(孝祥)序。

* 龙舒净土文跋大慧禅师宗杲

龙舒王虚中日休。博览群书之馀。留心佛乘。
以利人为己任。真火中莲也。佛言。自未得度。
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
来应世。(予)嘉其志。为题其后。若见自性之弥
陀。即了唯心之净土。未能如是。则虚中为此
文功不唐捐矣。庚辰八月二十日。书于刘景
文懒窠云。双径妙喜(宗杲)跋。

* 净土宝珠集序侍郎王古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3a 页 T47-0173.png

众生心净则佛土净。法性无生而无不生。有
佛世尊。今现说法。在极乐国。号阿弥陀。缘
胜劫长。悲深愿大。无边际光明摄受。不思议
净妙庄严。珠网丽空。瑶林矗地。池含八德。
华发四光。韵天乐于六时。散裓华于亿刹。
诸佛共赞。十方来归。弥陀心内众生。新新摄
化。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往生。质托宝莲。不离
当处。神超多刹。岂出自心。如镜含万象而无
有去来。似月印千江而本非升降。被圆顿机。
则皆一生补处。明方便门。则有九品阶差。念
本性之无量光。本来无念。生唯心之安养国。
真实无生。解脱苦轮。十念亦超于宝地。会归
实际。二乘终證于菩提。如大舟载石而遂免
沈沦。若顺风扬帆而终无留难。悟之则甚近
而不远。迷之则益远而无人。嗟夫学寡障多。
疑深观浅。斥为权小。阒若存亡。则以马鸣龙
树为未然。天台智觉为不达。不信当受菩提
记。不肯顿生如来家。笼鸟鼎鱼翻为游戏。隙
驹风烛妄计久长。虚受一报身。枉投诸苦趣。
岂知大雄赞劝金口叮咛。侣圣贤于刹那。具
相好于俄顷。乐受则永抛五浊。悲增则回救
三涂。于此不知。是为可悯。自魏晋大经初出。
则有远显诸贤继修。事列简编。验彰耳目。福
唐释戒珠。采十二家传记。得七十五人。蒐补
阙遗。芟夷繁长。该罗别录。增广新闻。共得一
百九人。隐显毕收。缁素并列。会江河淮济于
一海。融瓶盘钗钏无二金。标为险道之津梁。
永作后来之龟鉴。元丰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 四十八愿后序慧觉法师齐玉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3b 页 T47-0173.png

或曰。净土乃圣人之权方。所以接钝根化凡
器也。苟能一超。直入如来地。何藉于他力乎。
对曰。佛世文殊普贤。灭后马鸣龙树。此土智
者智觉。皆愿生净土。应尽是钝根乎。释迦劝
父王净饭并六万释种。亦愿生净土。应尽是
凡器乎。此等圣贤。应皆不逮今人之利根胜
器乎。况若以此为权。指何为实。权实之判。非
止一途。自非教眼瞭焉。何以甄别。咨尔有识。
当信佛言。招报非轻。切勿容易。昔孙莘老学
士。始以此疑之。因会杨次公主客王敏仲侍
郎。论道契合。遂释其疑。故莘老云。四方言禅
者。唯黄檗慧林为最盛。临济之后有慈明。
慈明传江西黄檗之道。次公实传之。云门之
后唯雪窦。雪窦传怀。怀传本。本公居慧林时。
敏仲早得其法。次公敏仲皆儒者学禅。得师
如此。方且汲汲。以净土为依归。则知。净土非
圣人之权设。真禅侣之栖止也。苟能即心净
土本性弥陀。生则随念往生。去则实无所去。
则亦焉有彼此之异。而横相是非于其间也
哉。观夫莘老之言。则信真善知识。不违佛训。
不欺自心。事理俱圆。实可宗仰。愿诸仁者。当
以死生大事为心。无以人情取舍自碍。赖如
是愿力。念阿弥陀佛。发决定信。诚起娑婆险
恶之程。作净土水云之客。濯足于八种功德
池水。挂锡于七重行树丛林。入清净海众中。
参弥陀善知识。览胜境而得不退转。闻妙法
而易悟无生。七宝楼边四华池畔优游泮涣。
乐莫大焉。庶以此愿为凭。前程定无间阻。苟
或谓之不然。则吾末如之何也矣。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3c 页 T47-0173.png

* 净土警策序吴兴法师元颖

一切诸佛。历劫修行所成国土。安立众生。盖
以众生流转生死。未遇知识。阻闻法要。不获
脱苦也。而众生或宜以苦事迫切者。则圣人
于大悲心行折伏也。众生或宜以乐事诱引
者。则圣人于大悲心行摄受也。摄受则有殊
胜庄严。珍妙楼阁。大丈夫相。安隐之事也。折
伏则有胎卵湿化四生。九有百忧九恼五苦八
苦之相也。然于圣人之心。岂曰差别乎。且释
迦牟尼。亦有清净国土。如西方极乐。阿弥陀
佛必有五浊世界。如娑婆堪忍也。所以一期
化物。有彼有此。有净有秽者。由诸佛结缘异
也。由众生誓愿异也。若达彼岸登果位。无必
固也。世智下凡不曰分别。其可知觉乎。不曰
取舍。其可造措乎。群经广有警策之语。偏赞
西方阿弥陀佛所居净土。今纂集之。庶裨补
遗化激劝土俗。呜呼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而世人或没于苦海。则自甘其分。或迷于富
贵。则自逞其得。而不知生生死死于瞬息间
也久矣。至有谓心净佛土净空身即法身。及
大期忽终。无所安立。当是时也。与夫守志淳
一。著相修行之人。亿劫不殆故。览斯文其有
发未发之心欤。

* 净土自信录序无功叟王阗

古之大圣人。立言垂教。被于百世之下。其志
犹郁而未畅。晦而未明者。盖有之矣。即吾佛
净土法门是也。余遍览诸经。深求其旨。往生
功德。一言以蔽之。曰在凡夫获不退而已矣。
何则此土修行圆教初信。小乘初果人邪见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4a 页 T47-0174.png
及邪三毒。永不起慈。为断惑发悟。创入圣
流。则越生不昧其所證。斯超四趣。不失人天。
至于凡夫地中。虽伏惑发悟。菩萨一经生死
非常之变。则忘其所證所修。是故遇缘或退。
仍堕苦涂者容有之。乃若凡圣同居净土。如
极乐国等。虽具三界。唯有人天。故一切含识
获生者。即长辞四趣。又助缘大备。寿数莫量。
纵至钝根。一生熏修。无不證圣果。宁复有退
失事乎。如来赞劝之本意。不过如此。且圆机
体道。是最上净业。苟加愿导之即预优品。若
夫愚朴辈。但能称佛发愿者。而莫不往生。呜
呼观净土一门。则知圣人无弃物矣。彼守痴
空之徒。效无碍无修。起自障心。绝他学路。乃
高其言曰。净土末事也。何足道哉。可不哀耶。

* 修行净土法门后序侍郎莫仲圭

娑婆苦境也。欲脱众苦。必修西方。西方乐国
也。欲生极乐。必信佛言。譬如有人行于旷野。
暮夜昏黑群贼在后。执持利器竞来逼逐。四
顾旁皇逃避无所。呼天叫地谁来救恤。忽遇
老父。而告之言。此去不远。有长者居。福德威
势。盗贼不侵。楼阁真实。快乐自在。烟雾所
障。汝不能睹。汝但决往。吾不汝诳。其人闻
语。欢喜勇跃。策步高骧。不复回顾。注目一心。
更无他想。俄顷之间。至长者所。群贼苦恼。
杳绝踪迹。种种快乐。无异所闻。弥陀摄受众
生长者居也。安可不往。释迦指导群迷。老父
言也。安可不信。世之人于西方之说。懵不能
知。比比皆是。知矣而不信。信矣而不修。修不
能力者。十亦常八九焉。我今重覆设此譬喻。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4b 页 T47-0174.png
其不知者。可以解会。而不信不修不力者。亦
可加勉矣。夫修西方而决愿往生者。岂有他
哉。善尽其力。如遇老父于避贼之时而已矣。

* 明师胜地论跋独醒居士林镐

予尝读冲虚至德经。而得林类之言。以谓。
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虽知死之与生一
往一返。然求其说而未得者。意其死于是者。
不过舍是报身而已。生于彼者。必竟落在什
么处。此所以求其说而未得也。今观福清禅
师所述明师胜地论。始知世外别有兜率内
院西方净土。为诸人依托之地。非念虑积习。
不能到也。予因三复其说。究其本性空寂之
中。非断灭相。此生报尽。还有他生。若存坚固
愿力。成就善根。且无沈沦恶道之忧。决有超
登胜报之地。乃今而后始知。兜率西方不隔
毫端。常自现前。但坚此心。即能见佛。如妙喜
云。见自性之弥陀。了唯心之净土者。诚可为
此论一言之蔽也。师妙喜之的嗣。于明师得
依托之地。故能以三处正论。饶益众生。参政
大资周公(葵)得而序之。谓师之言。信而有證。
且爱其宗通说通。于实相教相。不相违背。而
老婆心切。有如是谆谆之言也。诸仁者。傥能
因周公之序。以求老师之心。则兜率西方不
劳问途。便请蓦直去也。独醒居士林镐敬跋。

乾道中。婺之兰溪。释子光道号云水。少习
台教。厥后南询。得法于大慧杲公。晚住莆
田福清。作依托明师胜地论三卷行于世。
其大概谓佛法高妙。若增上胜缘。唯明师
胜地为堪依托。盖凡学道者贵见性。见性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4c 页 T47-0174.png
者贵修习。见性未明。必务求师。修习未成。
必务于地。得其师则模范正。得其地则心
迹安。一曰人间中国圣贤所居。二曰兜率
陀天弥勒说法。三曰西方净土弥陀阐化。
是三处皆名胜地。并得依托修行。至中下
两卷。则专明西方法门。劝人修习。文多不
能具载。但书林公一跋。聊为叙其大旨云。

* 宝城易记录序待制陈瓘

安养不在彼。浮云非我有。此涑永公所谓安
乐土也。馀既得罪台州。自壬辰八月。捐书不
复为文。革心改过。专趣此土。路长身老。恨发
心之晚也。比阅晁文元公道院集。论空不空
三昧。因系之以辞。而曰。辞者贯心而易记
耳。其辞则四句偈也。文元公深入佛海。言无
枝叶。至于贯心之辞。则亦未忘。而且欲其易
记焉。公之所谓易记者。岂主于记其辞而已
(余)窃慕焉。凡贯心之辞。欲已而未能已者。
笔之于此。名之曰宝城易记录云。

了斋依延庆明智法师。得台教渊源。晚岁
专意西方。诚为得所。其纪所行之法。拟晁
公贯心易记之辞者。彼曰。吾即今自定日
用之法。先入空三昧。旋灭一切忘念。如
空华谷响。经视听而无留碍也。又入不空
三昧。安住一真法界。如额珠髻宝。常爱戴
而无失坠也。此法交济。更不异时。精密久
长。百法无敌。贯心易记。因系之以辞。曰心
空如太空。豁然无可触。一真法界中。灵照
常安住。

* 远法师齐忌礼文序正言沈璿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5a 页 T47-0175.png

释迦如来出现于世。说种种法接引众生。于
种种门最捷径者。无以易于西方安养之教
也。呜呼无无量寿佛之四十八愿。则西方之
教。无以启其端。无释迦如来之演说诸经。则
无量寿佛之愿。无以传于世。前佛作愿于前。
后佛说经于后。此道章明著较可信无疑。然
而多门之法。或择之而不精。精详之士。或传
之而未习。譬之肘后之方 载闻简牍。有择之
而精。传之而习。以开后悟。此恩此施。顾与制
是方于心载是方于书。其厚薄何如哉。惟兹
修行安养之方。无量寿佛实制之。释迦如来
实笔之。择之传之习之。以贻后人者。东晋远
公其人也。西湖秀士李济。予同年执友。乐清
令尹李公素。见素之子遭家多难。幼失所怙。
两罹鼓盆。孤苦之中坐进此道。曩从證通主
人师友。为西资社。盖有意乎远公之遗法也。
三年于兹。来者益盛。凡预此社。而精进不
懈者。奇祥异睹。妙果殊證。如经所说。往往有
之。则同社相与。称颂自庆。益期进修。李君唯
念凡今若此。虽前佛后佛开大法门。而远公
之德。其何可遂忘。退而考诸传记。作礼文一
通以示同志(予)辄为识其始末。因为之言曰。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得仲尼而后明。至
于沿仲尼之所传。以深入乎数圣人之道。而
为后人之资者。孟轲氏其人也。以西方教法
观之。则远公者犹吾儒之孟子耳。子其何嫌。
虽然李君之是文也。固将尊其所以为远公
者。则遂从而学之。如吾儒之于孟子哉。若夫
且拜且诵。而徒为观美焉。非李之所祈望于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5b 页 T47-0175.png
同社者也。乾道二祀四月望序。

* 称赞净土海众诗序府判方楶

净土与娑婆。凡圣对治之法也。以苦乐言之。
则净土乐而娑婆苦。以清浊言之。则净土清
而娑婆浊。以寿夭死生言之。则净土寿而常
生。娑娑夭而必死。然众生多沈滞于娑婆之
境。而罕有知往生净土之路者。亦以其业报
所蔽之耳。释迦法王。为此土教化之导师弥
陀世尊。为彼方接引之慈父而众圣群贤。又
发明释迦弥陀之大愿。指示众生。使修净业
为超脱轮回之计。若乃娑婆烦恼之缠缚。净
土庄严之境界。如来经旨开喻甚明。诸上善
人阐扬尤著。今李子济。从而为称赞诗。拟诸
咏史。凡若干篇。一披卷帙。则弥陀海众净土
胜境。如在目前。使人心开意悟即愿往生。则
子济开导群迷。其功岂浅浅哉。子济儒家者
流。四世登科有声士类。来处清白。兼通佛理。
凡留心于西方之教。如饥之必食渴之必饮
夏之葛冬之裘。有不能自已者。盖地可动金
可革。而子济信心坚固。截然不挠。则他世化
生。必为九品会中之人矣。楶因敬览。谨随喜
而为之序云。

* 西归莲社叙月堂法师惠询

昔庐山远法师。偕慧持昙顺。结刘遗民雷次
宗周续之一十八人。并同志一百二十有三
人。修净业以西归为盟。号白莲社焉。自此厌
娑婆忻净域者。继踵其修。故晋宋之世至于
隋唐。高僧贤士世世行之。由是临终。有见乘
紫金台者。有银台金莲者。有祥光异瑞者。有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5c 页 T47-0175.png
听空声赞叹者。有闻异香盈室者。至有目系
弥陀行来迎者。徵感非一详于本传。故我皇
朝林下高人都邑贤哲。忻乐精修犹为特盛。
矧兹小庵溪声绕屋。松翠凝门。池净红莲。水
涵皓月。境静地幽。车马之尘不到。则可以
策励进行。为此身孕质青莲之托也。谨遵先
范募一十八人。为念佛三昧西归莲社。须端
方贞亮。始终无易节者。请得预焉。建社主庵
(行因)谨募。住持延庆寺月堂(惠询)劝缘书。

* 刊往生行愿略传序铠庵居士吴克己

余尝考前代士夫学出世法。能知如来设教
本意。不为空有所陷者。在晋则有若刘仲思。
在唐则有若柳子厚。在我朝则有若杨次公。
仲思入远公莲社。临终唯请僧。读无量寿法
华二经。子厚作无姓和尚碑。称其止读法华
经。且指极乐土正路为生物所归。次公作天
台无相院碑。亦称智者大士建化天台。以法
华三昧为极致。以安养国土为依归。盖不读
法华。则无以明我心本具妙法。不生安养。则
无以證我心本具妙法。如来谆谆示诲。智者
恳恳洪经。乃知佛祖垂慈初无异辙也。今代
士夫。栖心佛乘。力求出离者。固不为少矣。然
为异见所夺者。尚未免焉。印公法师。劝发信
士。捐金镂木。流布慈云忏主净土行愿法门
及略传。其殆有意救斯弊乎(余)闻之喜而不
寐。遂捃摭三君子言行。为作證明。庶实心
贤达。知有佛法正宗。相与造修。俱脱苦轮云
尔。彼为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虽南阳国
师复生。亦无可柰何者(余)言尚奚施耶。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6a 页 T47-0176.png

* 庐山白莲社誓文东晋逸士刘遗民

朝士谢灵运高人刘遗民等。一百二十三人
为莲社。令遗民著誓辞。其辞曰。维岁在摄提
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
真感幽奥。霜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
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
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惟
斯一会之众。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
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交
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
险趣之难拔。此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
仰思攸济者也。盖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迹
求。必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荷求之无生。则
渺茫何津。今幸以不谋。而佥心西境。叩篇开
信。亮情天发。乃机象通于寝梦。忻欢百于子
来。于是灵图表晖。景侔神造。功由理谐。事
非人运。兹实天启其诚。冥运来萃者矣。可不
剋心剋念。重精叠思。以凝其虑哉。然其景续
参差。功福不一。虽晨祈云同。而夕归攸隔。
即我师友之眷。良可悲矣。是以慨焉。胥命整
矜法堂。等施一心。亭怀幽极。誓兹同人。俱
游绝域。其有警出绝伦首登神界。则无独善
于云峤。忘兼全于幽谷。先进之与后升。勉思
汇征之道。然后妙观大仪。启心贞照。识以悟
新。形由化革。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
飘云衣于八极。泛香风以穷年。体妄安而弥
穆。心超乐以自怡。临三涂而缅谢。傲天宫而
长辞。绍众灵之继轨。指太息以为期。究兹道
也。岂不洪哉。并弃世荣慕西方之训。终时各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6b 页 T47-0176.png
感佛来迎也。

* 东海若礼部柳子厚

东海若陆游。登孟诸之阿。得二瓠焉。刳而振
其犀以嬉。取海水杂粪壤蛲蛔而实之。臭不
可当也。窒以密石。举而投之海。逾时焉而过
之曰。是故弃粪耶。其一彻声而呼曰。我大海
也。东海若呀然笑曰。怪矣今夫大海。其东无
东其西无西。其北无北其南无南。旦则浴日
而出之。夜则滔列星涵太阴。扬阴火珠宝之
光以为明。其尘霾之。杂不处也。必泊之西澨。
故其大也。深也洁也光明也。无我若者。今汝
海之弃滴也。而与粪壤同体。臭朽之与曹。蛲
蛔之与居。其狭咫也。又冥暗若是而同之海。
不亦羞而可怜哉。子欲之乎。吾将为汝抉石
破瓠。荡群秽于大荒之岛。而同子于向之所
陈者可乎。粪水泊然不悦曰。我固同矣。吾又
何求于若。吾之性也。亦若是而已矣。秽者自
秽。不足以害吾洁。狭者自狭。不足以害吾广。
幽者自幽。不足以害吾明。而秽亦海也。狭幽
亦海也。突然而往。于然而来。孰非海者。子
去矣。无乱我。其一闻若之言。号而祈曰。吾毒
是久矣。吾以为是固然不可异也。今子告我
以海之大。又目我以故海之弃粪也。吾愈急
焉。涌吾沫不足以发其窒。旋吾波不足以穴
瓠之腹也。就能之穷岁月耳。愿若幸而哀我
哉。东海若乃抉石破瓠。投之孟诸之陆。荡其
秽于大荒之岛。而水复于海。尽得向之所陈
者焉。而向之一者。终与臭腐处而不变也。今
有为佛者。二人同出于毗卢遮那之海。而泊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6c 页 T47-0176.png
于五浊之粪。而幽于三有之瓠。而窒于无明
之石。杂于十二类之蛲蛔。人有问焉。其一人
曰。我佛也。毗卢遮那五浊三有无明十二类
皆空也。一切无善无恶。无因无果。无修无證。
无佛无众生。皆无焉。吾何求也。问者曰。子
之所言性也。有事焉。夫性与事一而二。二而
一者也。子守一而定。则大患者至矣。其人
曰。子去矣。无乱我。其一人曰。嘻吾毒之久
矣。吾尽吾力。而不足以去无明。穷吾智。而不
足以超三有离五浊。而异夫十二类也。就能
之。其大小劫之多不可知也。若之何。问者乃
为陈西方之事。使修念佛三昧一空有之说。
于是圣人怜之。接而致之极乐之境。而得以
去群恶。集万行居圣者之地。同佛知见矣。向
之一人者。终与十二类同而不变也。夫二人
之相违也。不若二瓠之水哉。今不知去一而
取一。甚矣。

* 东海若后跋(二家)东坡橘洲

轼久欲书柳子厚所作东海若一篇。刻之而
置之净住院无量寿佛堂中。元祐六年二月
九日。与海陵曹辅。开封刘季孙。永嘉侯临。会
堂下。遂书以遗僧从本使刻之。眉山苏轼记。

净土之旨。无善恶无取舍无静乱无男女。一
念真正。决定往生。或者置疑于其间。先佛岂
不能也。柳子厚东海若。是亦子庄子亡羊之
词。吾能自信不疑。何虑净土之不生也。为
普照书此。为来者劝。绍熙五年三月望。橘洲
老衲(宝昙)敬书。

右东海若一篇。诚为乐邦文类之冠。本朝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7a 页 T47-0177.png
东箂(吕祖谦)集。丽泽文粹。亦曾编入。窃恐
吕公。徒爱西方之文。未必履行西方之行
而作西方之归也。呜呼昔人。以净土为诞
妄。柳公故作斯文以讥其失。大哉。达佛旨
者也。近世沮兹道者犹多。岂不愧于柳乎。
愚顷过霅上。于李子济家。得东坡碑刻及
跋文。乃知前辈高明亦有赏音者。今并橘
洲之跋。以刊之。庶发人之深信也。

* 吊武侍御画佛文文公韩愈
侍御武君。当年丧其配。敛其遗服栉珥鞶帨
于箧。月旦十五日。则一出而陈之。抱婴儿
以泣。有为浮屠之法者。造武氏而谕之曰。是
岂有益耶。吾师云。人死则为鬼。鬼且复为人。
随所积善恶受报。环复不穷也。极西方有佛
焉。其土大乐。亲戚姑能相。为图是佛而礼之。
愿其往生。莫不如意。武君抚然辞曰。吾儒者
其可以为是。既又逢月旦十五日。复出其箧
实而陈之。抱婴儿以泣。殆而悔曰。是真何益
也。吾不能了释氏之信不。又安知其不果然。
于是悉出其遗服栉𤧑。合若干种。就浮屠师。
请图前所谓佛者。浮屠师受而图之。韩愈闻
而吊之曰。晢晢兮目存。丁宁兮耳言。忽不见
兮不闻。奔谁穷兮本源。图西佛兮道予勤。以
妄塞悲兮慰新魂。呜呼柰何兮吊以兹文。
韩文公。以平时排佛之心。而作此文。有所
谓以妄塞悲之语宜也。虽然彼徒知妄之
为非。意以斥佛。殊不知妄亦有合于教意。
且夫第一义谛一法不可得。则凡佛之所
以为像。教之所以为言。与夫今净土之所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7b 页 T47-0177.png
以为门。莫非妄也。苟济于道。孰曰非乎。然
则文公之说。未必非阳抑而阴助之耳。则
今类见于此。亦宜也。

* 结社法集文通慧僧录赞宁

晋宋间有庐山慧远法师。化行浔阳。高士逸
人。辐凑于东林。皆愿结香火。时雷次宗宗炳
张诠刘遗民周续之等。共结白莲华社。立弥
陀像。求愿往生安养国。谓之莲社。社之名始
于此也。齐竟陵文宣王。募僧俗行净住法。亦
净住社也。梁僧祐曾撰法社。建功德邑会文。
历代以来。咸就僧寺为法会社也。社之法以
众轻成一重。济事成功。莫近于社。今之供社。
共作福田。修约严明。愈于公法。行人互相彻
励。勤于修行。则社有生养之功大矣。近闻周
郑之地。邑社多结。守庚申会。初集鸣铙钹。
唱佛歌赞。众人念佛行道。一夕不睡。以避三
彭奏上帝。免注罪夺算也。然此实道家之法。
往往有无知释子。入会图谋小利。曾不寻其
根本。误行邪法。深可痛哉。

* 莲华胜会录文慈觉禅师宗赜

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
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
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是以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上无诸佛之可念。下
无净土之可生。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则总摄
诸根。盖有念佛三昧。还原要术。示开往生
一门。所以终日念佛。而不乖于无念。炽然往
生。而不乖于无生。故能凡圣各住自位。而感
应道交。东西不相往来。而神迁净刹。此不可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7c 页 T47-0177.png
得而致诘也。故经云。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
持名号。乃至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夫如来世尊。虽分折摄
二门现居净秽两土。然本圣之意。岂直以娑
婆国土丘陵坑坎五趣杂居。土石诸山秽恶
充满。以是为可厌。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行树
参空。楼耸七珍。华敷四色。以是为可忻。盖以
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何
则娑婆国土。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音势至。徒
仰嘉名。极乐世界。彼二上人亲为胜友。娑婆
国土。诸魔竞作。恼乱行人。极乐世界。大光
明中。决无魔事。娑婆国土。邪声杂乱。女色
妖淫。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正报清
净。实无女人。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
之人。横生疑谤。窃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
俗舍之喧烦。慕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
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何止俗舍之喧烦。
极乐优游。岂直兰若之寂静。知出家为美。而
不愿往生。其惑一也。万里辛勤。远求知识者。
盖以发明大事。决择死生。而弥陀世尊。色心
业胜。愿力洪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
知识。而不欲见佛。其惑二也。丛林广众。皆乐
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附。而极乐世界。一生
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既欲
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此方
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耄。疾病相仍。
昏沈睡眠。常居太半。菩萨犹昏隔阴。声闻
尚昧出胎。则尺璧寸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8a 页 T47-0178.png
退。可谓寒心。西方之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苞
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提。所以便获阿
惟越致。佛阶决定可期。流转娑婆。促景而迷
于净土长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證
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
同体悲。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
或与少善相应。便谓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诋
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空归。宛然流浪。并肩
牛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拟比大权菩
萨。其惑五也。故经曰。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则不信诸佛诚言。不愿往生净土。岂不甚迷
哉。若夫信佛言而生净土。则累系之所不能
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谢人间之八苦。无天上
之五衰。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唯显一乘
之法。决定无三。归依一体三宝。奉事十方如
来。佛光照体。万惑潜消。法味资神。六通具
足。三十七品助道法。应念圆成。三十二应随
类身。遍尘刹土。周旋五趣。普被诸根。不动一
心。遍行三昧。洒定水于三千。引众生于火
宅。自利利他皆悉圆满。然则唯心净土自性
弥陀。盖解脱之要门。乃修行之捷径。是以了
义大乘。无不指归净土。前贤后圣。自他皆愿
往生。凡以欲得度人。先须自度故也。呜呼人
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失人身。万劫深悔。故率
大海众。各念弥陀佛。百声千声乃至万声。回
向同缘。愿生彼国。窃冀莲池胜会金地法明。
绮互相资。必谐斯愿。操舟顺水。更加橹棹之
功。则十万之遥。可不劳而至也。

元祐四年冬(宗赜)夜梦一男子。乌巾白衣。可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8b 页 T47-0178.png
三十计。风貌清美。举措闲雅。揖谓(宗赜)曰。欲
入公弥陀会。告书一名(宗赜)乃取莲华胜会录。
秉笔问曰。公何名。白衣者云。名普慧(宗赜)
已。白衣者云。家兄亦曾上名(宗赜)问曰。令兄
何名。白衣云。家兄名普贤。白衣者遂隐(宗赜)
觉而询诸耆宿。皆云。华严离世间品有二大
菩萨名(宗赜)以为。佛子行佛事。助佛扬化。必
有贤圣幽赞。然预此会者。亦岂小缘。普贤变
名易号。不知谁何。今更以二大菩萨为首云。

* 念佛防退方便文同前

普劝道友曰。念阿弥陀佛。或百声千声乃至
万声。回愿往生西方净土。各于日下。以十字
记之。念佛之时。一心专注。不得异缘。常念娑
婆众苦。五浊煎熬。况乎一失人身。何时可复。
幸诸道友。终始精勤。宝莲华中。决定见佛。

* 念佛回向发愿文同前

愿弟子(某申)普及四恩三有法界众生。从今已
去。安住第一义谛。修行净业。孝养父母。奉
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
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
诵大乘。劝进行者。念佛法僧。解第一义。以
至诚心。称佛名号。观佛依正十六妙境。念
佛本起四十八愿。筹量三辈。深入五门。随
顺三种菩提门。信受十方诸佛教。或以散心
定心。而修散善定善。依经起行。毕命为期。
惟愿阿弥陀佛法力冥加。神通显益。令我等
凝神觉路。暗蹈大方。进止威仪不离见佛。如
执明镜自见面像。及于梦中。得见彼国众妙
乐事。慰悦我心。令生增进。承佛威神。远离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8c 页 T47-0178.png
魔事。所有无量劫来业惑尘劳。皆为梵行。善
根功德。同入性海。积集诸缘。并用回向。临
命终时。无诸障难。七日已前预知时至。身无
痛苦。心不颠倒。身心安乐。如入禅定。遇善
知识教称十念。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
前。放大光明。授手迎接。自见其身。乘金刚
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
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
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住正定聚。永不退还。
究竟至于一生补处。化身自在。周遍十方。无
量国中。成等正觉。极重苦处。游戏设化。念念
之中。令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发菩提心。念念
之中。令不可说不可说众生住普贤行。福慧
资粮悉得圆满。同成无上正等菩提。各各庄
严净土。各各摄化众生。如我世尊。等无有异。
所有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
切无尽时。我愿究竟。常无尽。

* 念佛忏悔发愿文慈云忏主遵式

「 我今称念阿弥陀
 真实功德佛名号
 惟愿慈悲垂摄受
 證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口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见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从我昔所造下。并华严行愿品经文)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9a 页 T47-0179.png

* 结莲社普劝文总管张抡

如是我闻。西方有佛名阿弥陀。一名无量光。
一名无量寿。又有观音势至二菩萨。助佛扬
化。皆以大愿力。济度诸众生。其国以七宝庄
严。清净自然。无诸杂秽故名净土。其人皆莲
华化生。寿命无量。衣食受用。随念而至。更无
诸苦。亦无轮转故。又名极乐世界。以此返观
我等见今所受之身所处之世。较彼国土。净
秽寿量苦乐生死。岂止天地之相远耶。而昧
者不知。或知而不信。自作障碍。颠倒执迷。
不思解脱。舍此生彼。岂不哀哉。故我今者劝
诸有缘。结此莲社。假使难知难辨。犹当勉力
精勤。况佛号甚易持。净土甚易往。八万四千
法门。无如是之捷径。但能辍清晨俛仰之暇。
遂可为永劫不坏之资。是则用力甚微。而收
功乃无有尽。众生亦何苦自弃而不为乎。噫
梦幻非真。寿夭难保。呼吸之顷。即是来生。一
失人身。万劫不复。此时不悟。佛如众生何。愿
深念于无常。勿徒贻于后悔。净乐居士(张抡)
劝缘。

* 西资社同誓文證通法师师友

维隆兴元年岁次癸未四月八日。释(师友)洎阖
会大众。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菩萨海众。
愿运洪慈。俯察微志(某)等惟念。宿福深厚。生
处中华。恭睹大藏七经纯谈净土依正庄严
功德胜妙。返观此处三恶八难。多不善聚。
生老病死寿命短促。自力修行难进易退。先
圣悯我等故。立此念佛法门。易修易往。激劝
求生。古今圣贤。弘此道者。其书山积。湖海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9b 页 T47-0179.png
无不崇此社者。代不乏人。十方众生。往彼
国者多如驶雨。我于是以亮情天发。不约而
同。秉志有归。佥心西境。既念念不忘。终期此
报。决取往生。我等尚虑性习不同。世务萦绊。
口谈极乐。意恋娑婆。理事不明。行愿有阙。
晨祈云同。夕归攸隔。于是谨涓吉日。聚会
投诚。稽首梵容。立兹弘誓。仰愿慈尊舒紫
金手。抚摩我顶。启红莲舌。密授我记。庶我此
生已去。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不值邪师。不失
正念。命终之日。无病无苦。身心悦乐。随从如
来。同归安养。莲华早开。悟无生忍。游历十方
界。奉事诸佛身。济拔苦众生。同成无上道。虚
空有尽。我愿无穷。若见若闻。俱沾利乐(湖州沈大
卿洎诸寄居士夫。一百馀人建此法会。抵今庆元庚申岁。三十馀年不废)。

* 往生净土十愿文桐江法师择瑛

「 愿我永离三恶道
 愿我速断贪瞋痴
 愿我常闻佛法僧
 愿我勤修戒定慧
 愿我恒随诸佛学
 愿我不退菩提心
 愿我速见阿弥陀
 愿我决定生安养
 愿我分身遍尘刹
 愿我广度诸众生」


* 金银泥画净土变相赞翰林李白

我闻。金方之西。日没之所。去中华十万亿刹。
有极乐世界焉。彼国之佛身长六十万亿恒
沙由旬。眉间白毫。向右宛转。如五须弥山。目
光青白。若四大海水。端坐说法。湛然常存。沼
明金沙。岸列珍树。栏楯弥覆。罗网周张。砗磲
琉璃。为楼殿之饰。玻瓈码碯。耀阶砌之荣。
皆诸佛所證。无虚言者。金银泥画西方净土
变相。盖凭翊郡秦夫人。奉为亡夫湖州刺史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79c 页 T47-0179.png
韦公之所建也。夫人蕴冰玉之清。敷圣善之
训。以伉俪义大。希拯拔于幽途。父子恩深。
明重修于景福。誓舍珍物。精求名工。图金
创端。绘银设像。八法功德波动青莲之池。七
宝香华光映黄金之地。清风所拂。如生五音。
百千妙乐。咸疑动作。若已发愿未及发愿。若
已当生未及当生。精念七日。必生其国。功德
罔极。酌而难名。赞曰。

「 向西日没处
 遥瞻大悲颜
 目净碧海水
 身光紫金山
 勤念必往生
 是故称极乐
 珠网珍宝树
 天华散香閤
 图画了在眼
 愿托彼道场
 以此功德海
 冥祐为舟梁
 八十亿劫罪
 如风扫轻霜
 庶观无量寿
 长放玉毫光」


* 绣西方净土㡧赞侍郎白居易

西方阿弥陀佛。与阎浮提有愿。此土众生。与
彼佛有缘。故受一切苦者。先念我名。祈一切
福者。多图我像。至于应诚来感。随愿往生神
速变通。与三世十方诸佛不侔。噫佛无若干。
而愿与缘有若干也。有女弟子弘农郡君。姓
杨氏号莲华性。发弘愿舍净财。绣西方阿弥
陀佛像。及本国土眷属一部。奉为故李氏长
姊杨夫人灭宿殃追冥祐也。夫范金设绘。不
若刺绣纹之精勤也。想形念号。不若睹相好
之亲近也。即造之者。诚不得不著。感不得不
通。受之者罪不得不灭。福不得不集。尔时莲
华性焚香合掌。跪唱赞云。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80a 页 T47-0180.png

「 金方刹
 金色身
 资圣力
 福幽魂
 造者谁
 弘农君
 受者谁
 杨夫人」


* 绣阿弥陀佛赞同前

绣西方阿弥陀佛一躯。女弟子京兆杜氏。奉
为妣范阳县太君卢夫人。八月十一日忌辰
所造也。五䌽庄严。一心恭敬。愿追冥福。誓
报慈恩。赞曰。

「 善念一念
 千念相属
 绣始一缕
 万缕相续
 功绩成就
 相好具足
 金身螺髻
 玉毫绀目
 报罔极恩
 荐无量福」


* 西方净土赞孤山法师智圆

曰天理湛寂。讵可以净乎秽乎。延乎促乎。彼
乎此乎。而思量拟议者哉。然而悟之。则为圣
为真。为修德为合觉。为还源为涅槃。迷之则
为凡为妄。为性德为合尘。为随流为生死。大
矣哉。圣人之先觉也。悯其未觉焉。于是乎土
现清净。寿延无量。端拱东向。而慈眼无偏视。
俾我群迷厌秽而忻净。恶此娑婆而取彼安
养矣。既而升宝刹觐法王。目神变耳妙训。则
湛寂之性。不远复矣。达十方太虚。悉我心现。
矧依空之土。复何有哉。噫如是證悟者。孰不
由其厌秽忻净。恶促好延。舍此取彼之心而
致乎。而况达忻厌而无忻厌。了好恶而无好
恶。知取舍而无取舍者耶。是故释迦现秽土
而俾厌。弥陀现净土而俾忻。其有旨哉。吾慈
母马氏。生厌秽境。死忻净刹。寿七十有一而
终。寝疾之际。以所造净土无量寿像。嘱吾以
供养承事焉。十载于兹矣。呜呼母人之德。其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80b 页 T47-0180.png
在免子于溺坠水火而已。而吾母也。始能舍
吾为佛徒。次能资吾以学法。末又约吾以往
生。是能诲我于道也。蓼莪之叹。风树之悲。岁
月其迈。而吾心不衰。遂斋庄馨炉。染毫作净
土赞。庶祐我母陟乎圣阶 觉海澄圆广大
无边无促无延(其一)群蒙失道自劫家宝生死浩
(其二)大觉轸慈净国爰居俾我来思(其三)金台既
升睹佛仪形悟我妙明(其四)像以相睹赞以道取
福我慈母(其五)

* 无量寿佛赞大智律师元照

八万四千之妙相。得非本性之弥陀。十万亿
刹之遐方。的是唯心之净土。净秽虽隔。岂越
自心。生佛乃殊。宁乖己性。心体虚旷。不碍往
来。性本包容。何妨取舍。是以举念。即登于宝
界。还归地产之家乡。弹指仰对于慈容。实会
天真之父子。机生负德。枉受沈沦。今日投诚。
必蒙拯济。三心圆发。一志西驰。尽来际以
依承。历尘刹而称赞。

* 画阿弥陀像赞文忠公苏轼

苏轼之妻王氏。名润之字季章。年四十六。元
祐八年八月一日。卒于京师。临终之夕。遗言
舍所受用。使其子迈迨过为画阿弥陀像。绍
圣元年六月九日像成。奉安于金陵清凉寺。
赞曰。

「 佛子在时百忧绕
 临行一念何由了
 口诵南无阿弥陀
 如日出地万国晓
 何况自舍所受用
 画此圆满天日表
 见闻随喜悉成佛
 不择人天与虫鸟
 但当常作平等观
 本无忧乐与寿夭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80c 页 T47-0180.png
 丈六全身不为大
 方寸千佛夫岂小
 此心平处是西方
 闭眼便到无魔娆」


* 李伯时画弥陀赞寂音禅师惠洪

政和八年五月十五日。宜春黄先之。携李伯
时所画阿弥陀像。来东山为示(余)观伯时画
多矣。大率顾陆之意。画意不画态故。不施五
色。而伯时知之耳。问其所得曰。李仲元仲元
中为袁法官。以遗所厚善者。先之苦求得之
(余)谛视其笔迹。非今辈所能为。其伯时之笔
审矣。稽首为之赞曰。

「 以慈为室
 以忍为衣
 法空为座
 示同体悲
 四十八愿
 为世所归
 如日没时
 乌接翅飞
 大哉甘露
 妙法总持
 令我观门
 洞开坦夷
 谛观自心
 妙绝知思
 是归依处
 真不思议
 律我意马
 使不妄驰
 光明现前
 见白莲池
 不假中阴
 屈伸顷时
 忻然化生
 如八岁儿
 何以至此
 请审思之
 皆我精进
 相力所持
 稽首妙湛
 不动巍巍
 令一切众
 绝痴暗疑
 有同愿者
 但瞻导师
 脱然蝉蜕
 出五浊泥」


* 安乐国赞三十章章四句提刑杨杰

「 净土周沙界
 如何独指西
 但能从一入
 处处是菩提
 有念同无念
 无生即是生
 不劳移一步
 透彻觉王城
 厌烦求净土
 不是不慈悲
 欲得医他病
 先须自疗治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81a 页 T47-0181.png
 弥陀愿力重
 光明照尘沙
 一念若相应
 即生如来家
 天宫多五欲
 乐国绝三涂
 生者不退转
 如来语岂诬
 劣夫从圣王
 一日四世界
 圣力不思议
 譬喻当得解
 莫疑宿业重
 十念功德轻
 万年有闇室
 日照当时明
 虽知诸佛国
 及与众生空
 化人修净土
 摩诘有遗风
 爱恋当猛断
 日炽冰自泮
 未證三昧者
 应作如是观
 五浊污泥水
 不染白莲华
 如何游荡子
 年老未还家
 阿弥陀教观
 浊世有深缘
 末法销除尽
 重留一百年
 勿谓十万亿
 路远自厌倦
 譬如千里境
 顷刻梦中遍
 勿谓历劫罪
 一念不可消
 譬如积年木
 一豆火能烧
 弱羽不离枝
 婴儿不离母
 念念阿弥陀
 决定生净土
 十方诸如来
 一音广长舌
 发愿即得生
 称赞诚实说
 水鸟及风声
 法音无间断
 菩萨皆伴侣
 决定不退转
 黑业必殒坠
 如石投诸水
 愿力犹巨舟
 乘之得安济
 有念非无漏
 无心未是精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81b 页 T47-0181.png
 虚空造宫室
 何日是功成
 安养受诸乐
 娑婆备众苦
 当发无上心
 愿得生净土
 栏楯及罗网
 宝木皆七重
 庄严无与等
 天乐散香风
 池水八功德
 池底纯金沙
 上有宝楼阁
 车轮四色华
 天雨曼陀罗
 盛以宝衣裓
 供养十方佛
 食时还本国
 心净即土净
 大士语岂遥
 刹刹见如来
 那伽常在定
 已證无生忍
 重乘般若船
 游戏生死海
 援溺济无边
 生理不可得
 即是真无生
 自他凡与圣
 一一是强名
 即此娑婆界
 混然凡圣居
 尘尘全体现
 妄动即差殊
 佛言弥陀国
 去此实不远
 普告修行人
 切勿生异见
 佛为法藏时
 四十八誓愿
 愿愿度众生
 摄受无限量
 若有诸众生
 一称我名号
 若不生净方
 我不成佛道
 父常念其子
 子常念其父
 念念若相应
 还家依位住」


* 善导和尚弥陀道场赞同前

「 东峰坛级石嵯峨
 十佛随声信不讹
 后善导依先善导
 今弥陀是古弥陀
 一心正受超三界
 孤月澄辉照万波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81c 页 T47-0181.png
 乘般若舟游净域
 度生还亦到娑婆」


 (道场在严州乌龙山。后善导即少康法师也)

* 白莲咸教主真赞同前

台州东掖山白莲道场传天台教咸法师。元
祐七年七月十一日。召大众出衣盂所有。以
散之云。吾二十三日。当还净土。至日于方丈
门外。坐禅圆寂。前六日以遗书。遣净人严妙
观。赍来京师。与予为别。乃述真赞。以寄山中
诸徒。

「 三观通明念念圆
 祖师炉拂秖心传
 遗书封了加趺坐
 不住白莲生白莲」


* 效禅月作远公咏(并序)太史黄庭坚
远法师居庐山下。持律精苦。过中不受蜜汤。
而作诗换酒。饮陶彭泽。送客无贵贱。不过虎
溪。而与陆道士行。过虎溪百步。大笑而别。故
禅月作诗云。爱陶长官醉兀兀。送陆道士行
迟迟。买酒过溪皆破戒。斯何人斯师如斯。故
效之。
「 邀陶渊明把酒碗
 送陆修静过虎溪
 胸次九流清似镜
 人间万事醉如泥」


* 远法师赞给事程俱

「 法师弘道
 实相是谈
 像浮江浒
 神运伽蓝
 戒珠义海
 耸世观瞻
 肇开净业
 莲杜兴贤」


* 刘遗民赞

「 仲思综博
 二林领袖
 大化现前
 不忘正受」


* 陶靖节赞

「 渊明高蹈
 性与道俱
 世出世士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82a 页 T47-0182.png
 莫得亲疏」


* 谢康乐赞

「 康乐遒上
 豪气不除
 慧业则有
 非寂灭徒」


* 陆道士赞

「 陆公玄虚
 寄傲简寂
 江湖相忘
 一笑莫逆」


* 临行自饯楂庵法师有严

吾闻。西方有无上正遍知。寿命无量阿僧祇。
光明遍照沙界兮无边际。慈悲普覆群生兮
无尽期。闻名称念者。皆不退转。归命发愿者。
众苦皆脱离。黄金为地。或琉璃。昼夜六时天
华飞楼阁幢幡。千万兮遍空界。宝林珠网。音
乐兮微风吹。庄严美妙不思议。土无日月常
光辉。是故系念者。神魂西驰。父母之邦兮。
常思归性无苦域兮。今顺性而舍其。性有乐
邦兮。今顺性而取之。去去过十万亿佛土。不
是远路跂。内凭愿力。外仗佛威。一刹那间。便
到七宝莲华池。

楂庵老生平学佛守戒律。一节如冰霜。事
文翰高谈如圭璧。讲练有馀力。而系念无
暇时。其净业既成。一夕见在金池上。执乐
者数人。似欲举音以迓其来。不数日而终。
先乃成自饯一篇。是知决定为西方游矣。
闻者莫不叹慕其不可及也。呜呼唯心本
性人人皆具焉。何羡鱼多而不结网而有
获耶。子云所谓蜾蠃之祝曰。类我类我。久
则肖之矣。安有不修而能證者哉。此自饯
之意。固足以为来者劝也。门人元祐。持其
序跋(三十二家)¶ 第 182b 页 T47-0182.png
文示予。因跋其尾云。隐庵(左知微)谨题。
乐邦文类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