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10b 页
卷一 第 110b 页


No. 1965
游心安乐道

释元晓撰

游心安乐,略开七门:初、述教起宗致;二、定彼
土所在;三、明疑惑患难;四、显往生因缘;五、出
往生品数;六、论往生难易;七、作疑复除疑。

言述教起宗致者。然夫众生心性,融通无碍,
泰若虚空,湛犹巨海。若虚空故,其体平等,无
别相而可得,何有净、秽之处?犹巨海故,其性
润滑,能随缘而不逆,岂无动、静之时。尔乃或
因尘风,沦五浊而久转,沈苦浪而长流;或承
善力,截四流而不还,至彼岸而永寂。若斯动、
寂皆是大梦;以觉言之,无此、无彼,秽土、净国
本末一心,生死、涅槃终无二际。然归原大觉,
积功乃致,随流长梦,不可顿开。所以圣人垂
迹有远、有近,所设言教或衰、或兴。至如牟尼
世尊现此娑婆,诫五恶而劝善;弥陀如来居
彼安养,引九辈而导生,斯等权迹不可具陈。


今此所明极乐国者。盖是感愿行之奥深,现
卷一 第 110c 页 T47-0110.png
果德之长远,十八圆净,越三界而超绝;五根
相好,并六天而不嗣。珍香法味遂养身心,谁
有朝饥、夜渴之苦?玉林芳风温凉常适,本无
冬寒夏热之烦。群仙共会,时浴八德莲池,由
是长别偏可厌之时皱;胜侣相从,远游十方
佛土,于兹远送以难慰之忧劳。况复闻法响
音入无相,见佛光明悟无生?悟无生故无所
不生,入无形故无所不形,极净极乐,非心意
之所度;无际无限,岂言说之能尽?如是净土,
十方诸佛之所叹劝,三乘圣众之所游居。


审察如来叹劝意者,为欲摄护中、下根故。娑
婆世界杂恶之处,于缘多退;安养宝刹纯善
之地,唯进无退。故《起信论》云:「复次,众生初学
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
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
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
护信心,谓以专念佛因缘故,随愿得生他方
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
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
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
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
生,正定聚故。」

一切凡夫虽念佛,未至十解,体
是退位。若在秽土,逢四退缘,即使退转;若
生西方,有四缘故,终不退还。言四缘者:一、由
长命无病,故不退;秽土由短命多病,故退。二、
由诸佛、菩萨圆善智识故不退,如经言:「得与
如是诸上善人会一处故」;秽土由多恶知识
故退也。三、由无有女人,六根境界并是进道
缘,故不退,如经曰:「眼见色即发菩提心」等;秽
卷一 第 111a 页 T47-0111.png
土由有女人故退。四、由唯有善心,故不退,经
云:「无毛端计造恶之地」;秽土由有恶心、无记
心,故退也。又彼二经皆说:「其往生者,皆得不
退。」不言但不退人乃得往生也,犹如此间具
三受人,若生彼土,则无苦、舍,唯有乐受也。


而言之,初地以上,悲愿自在无所不生,更何
须劝?十解以去,种姓决定,复无悲退,亦非正
为;十信以前及诸凡夫,发心未固,升降随缘,
厌秽欣净,故佛劝摄。西方长寿,一生修行登
地;娑婆短命,多劫劬劳犹退。故《华严》曰:「如此
娑婆世界一劫,于西方安乐世界为一日一
夜。如是乃至百万阿僧祇世界,最后世界一
劫,于胜莲华世界贤首如来刹为一日一夜。」
教起意致,略述如此。

第二、定彼土所在者。佛土圆融,本无东、西;
扣机多端,方现此、彼。

由是试论,彼界所在一
乘、三乘,分齐不同。若依一乘,极乐净土是属
华藏世界海摄。何以故?以是十佛之土圆融
不可说故,普贤因分所见无分齐故;若依三
乘,西方净土通成四土:一、法性土;二、实报土;
三、受用土;四、变化土。于中法性、实报,一味乐
等,周遍法界,非馀所测;受用、变化,酬愿乘
感,随机所叹,指方可得。故《小无量寿经》曰: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今将之彼界净与不净,略以四对显其阶降。
谓因与果相对故;一向与不一向相对故;纯
与杂相对故;正定与非正定相对故。

所言因
与果相对者。谓金刚已还菩萨所住名果报
土,不名净土,未离苦谛之果患故;唯佛所居
卷一 第 111b 页 T47-0111.png
乃名净土,一切染患无馀灭故。依此义故,《仁
王经》言:「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一切众生暂住报,登金刚原居净土。」

第二、一
向与不一向相对者。谓八地已上菩萨住处
得名净土,以一向出三界事故,亦具四句一
向义故;七地以还一切住处未名净土,以非
一向出三界故,或乘愿力出三界者,一向四
句不具足故,谓一向乐、一向净、一向无灾、一
向自在。七地以还出现之时,或时生起报
无记心,末那四牛时现行故,非一向净,非
一向世善法功能所生。释曰:「乘善名出
世」,从八地以上,乃至佛地名出世,出世法
为世法对,出世法为出世法对治。以四缘
为相,从出善功德生起此净土故,不以集
谛为因,乃至广说故。

第三、纯与杂相对门者。凡夫、二乘杂居之处,
不得名为清净世界;唯入大地菩萨生处,乃
得名为清净世界。彼非纯清,此纯清故,依此
义故,《瑜伽论》云:「世界无量,有其二种:谓净、不
净。清净世界中,无那落迦、傍生、饿鬼,亦非欲
界、色无色界,纯菩萨众于中止住,是故说名
清净世界。已入第三地菩萨,由愿力故,于彼
受生,无有异生及非异生声闻、独觉,若非异
生菩萨,得生于彼。」解言:「此第三地是欢喜地,
以就七种门地,第三净胜意乐地故,摄十三
位,立七种地。」具如彼论之所说故。

第四、正定与非正定对门者。非正定相三聚
众生苦生之地,是为秽土;唯正定聚所居之
处,名为净土,于中亦有四果声闻,乃至复有
卷一 第 111c 页 T47-0111.png
四疑凡夫,唯无邪定及不定聚耳。

言正定等者。总说众生界略有三聚:如《无量
寿经》曰:「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
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
聚。」如是三种,其相云何?若总说者,一阐提人
为邪定聚;二乘顶位以上,菩萨初发心住以
上,判为正定;若已起入,未至其位,为不定
聚。决定不退,无断善根,如是名为正定聚义。

《瑜伽论》正定二:一、本性正定;二、习成正定。
五种性中,菩萨性人,不依五逆及断善根,是
名本生正定聚也;其二乘性,及不定性,得作
五逆及断善根,断善根时,名邪定聚;即是彼
人,续善根后,未趣入时,为不定聚。已趣入
时,则有三品,本来上根而趣入者,即作正定,
中根至燸,下根至顶,各作正定;馀属不定。若
是不定种性之人,直向大乘而入趣者,修行
信心,径一万劫,信心成就,方为正定。如《起信
论》即明此义,是约习成正定聚说。若其本来
菩萨种性,直向大乘而趣入者,始趣入时,永
得不退,不由业力堕于恶趣。依此而言,入十
信位便得不退,不同前说不定性人,如是等
说,皆就秽土。

若就得生彼净土者,定性二乘
则不往生,从无馀后或可往生;不定性中,三
品之人,皆发心者,皆得生彼,生彼之时即入
正定,由外缘力所住持故。三聚分别,略义如
是。

今此经说无量寿国,就第四门说为净土。
所以然者?为欲不容大、小,兼引凡、圣,并生
胜处,同趣大道故。如下文云:「设我得佛,国中
人民,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又言:
卷一 第 112a 页 T47-0112.png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
取正觉。」乃至广说故。而论说曰:「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者,是说决定种性。二乘未入无
馀,未发大心,非谓不定根性声闻,及趣寂性,
出无馀后。为简此故,言二乘种。由是道理,不
相违也。

又言「女人及根缺」者,谓生彼时,非女、
非根缺耳,非此女等不得往生,如韦提希而
得生故。然《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曰:「阿弥陀佛,
父名月上转轮圣王,母名曰殊胜妙眼」等,乃
至广说者,或曰:「是说化佛所居化土,论所说
者是受用土。」或言:「是法门父母,如《维摩》说。」由
是道理,故不相违。

上来四门所说净土,皆是
如来愿行所成,非生彼者自力所办,不如秽
土外器世界,唯由众生苦果所成,是故通名
清净土也。

第三、明疑惑患难者。于中初明所疑境;次明
对治疑想;后明生彼化胎优、劣。

言明所疑之
境者。如下文曰:「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功德
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
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
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业,愿生彼国。此诸
众生生彼宫殿,五百岁中不闻三宝,故说边
地。」乃至广说。

此言佛智,是总标句;下之四句
各显四智。不思议智者,是成所作智,此智能
作不思议事,谓如不过丈六之身,而无能见
顶者;不增毛孔之量,而遍十方世界;一念称
名,永灭多劫重罪;十念念德,能生界外胜报。
如是等事,非其所测,是故名为不思议智。不
可称智者,是妙观察智,此智观察不可称境,
卷一 第 112b 页 T47-0112.png
谓一切法如幻、如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非
逐言者所能称量,是故名为不可称智。大乘
广智者,是平等性智,此智广度,不同小乘,谓
游无我,故无不我;无不我,故无不等摄,以此
同体智力,普载无边有情,皆全同至无上菩
提,是故名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者,正是如来大圆镜智,始转本识,方归心原,
一切种境,无不圆照,是名为大圆镜智。此一
中智,有五殊胜,如解脱身,二乘同得如是
镜智,此一智中,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
名无等,是一胜也;如前三智,菩萨渐得,大圆
镜智,唯佛顿證,更无馀类,故名无伦,是二胜
也;过于不思议智为最,踰于不可称智为上,
宽于大乘广智为胜,是为第三四五胜也,是
故名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是显四疑所迷
境也。

次、明对治疑惑相者。谓如有一性非质直,邪
聪我慢,薄道心人,不了四智而起四疑:一者、
疑成所作智所作之事。谓同经说「十念念佛
得生彼国」,由不了故,生疑而言:「如佛经说:『善
恶业道,罪福无朽。』重者既碍,理致无差。如何
一生无恶不造,但以十念能灭诸罪,便得生
彼,入正定聚,永离三途,毕竟不退耶?又无始
来起诸烦恼,系属三界,而相缠缚。如何不断
二轮烦恼,直以十念出三界外耶?」为治如是
邪思惟疑,是故说名不思议智,欲显佛智有
大势力,故能以近为远,以远为近;以重为轻,
以轻为重。虽实有是事,而非思量境,所以直
而仰信经说,不得以自浅识思识。若欲生
卷一 第 112c 页 T47-0112.png
信,应以事说,譬如千年积薪,其高百里,豆计
火烧,一日都尽。可言:「千年之积薪,如何一日
尽耶?」又如躄者,自力勤行,要径多日,至一由
旬,若寄他船,亦因风势,一日之间,能到千
里,可言:「躄者云何一日至千里耶?」世间船师
之力,尚作如是绝虑之事;何况如来法王
之力,而不能作不思议事耶?是为对治第一
疑也?

第二疑者,谓疑妙观察智所观之境。经中赞
佛智云:「妙观察智,诸法非有无,远离二边,
不著中道。」由不了故,生疑而言:「如今现见称
量,物重则低,物轻必举。若言轻而不举,重而
不低,如是说者,有言无义。因缘生法,当知
亦尔,若实非无,便随于有;如其非有,则当
于无。若言非无而不得有,非有而不堕无,则
同重而不低,轻而不举,故知是说有言无实。」
如是称量,则堕诸边;或执依他实有,堕增益
边;或执缘生、空无,堕损减边;或计俗有、真空,
双负二边,堕相违论;或计非有、非无,著一中
边,堕愚痴论。如释论云:「非有、非无是愚痴论
故」。为治此等邪称量执,是故安立不可称智,
欲显诸法甚深,离言、绝虑,不可寻思称量、如
言取义。如《瑜伽论》说:「云何甚深难见之法,谓
一切法。何以故?第一甚深难见法者,所谓诸
法自性,绝诸戏论,过言说道。然由言说为依
正故,方乃可取、可观、可觉,是故诸法甚深难
见。」是为对治第二疑也。

第三疑者,谓疑平等性智等济之意。如同经
说:「一切众生,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当得菩
卷一 第 113a 页 T47-0113.png
提。」由不了故,生疑而言:「若言『众生皆有佛性,
悉度一切有情,令得无上菩提』者,是则诸众
生虽多,必有终尽,其最后佛,无利他德,所化
无故,毕不成佛,功德阙故;无他有功,不应
道理;阙功成佛,亦无是处。」作是邪计,诽谤大
乘,不信平等应度之意。为治如是狭小疑执,
是故安立大乘广智,欲明佛智无所运载,运
载一切,皆入无馀,故曰大乘;其所运载,无限
无际,故名广智。所以然者,虚空无边故,众生
无数量;三世无际故,生死无始终。众生既无
始终,诸佛亦无始终。若既诸佛有始成者,其
前无佛果,无圣教;无圣教故,无闻薰习;闻薰
习无而成佛者,则无因有果,但有言无实。由
是道理,诸佛无始。虽实无始,而无一佛本不
作凡,虽皆本作凡,而展转无始,以是准知众
生无终;虽实无终,而无一人后不作佛,虽悉
后作佛,而展转无终。是故应信平等性智无
所不度,而非有限,是以安立大乘广智,是为
对治第三疑也。

第四疑者,谓大圆镜智遍照一切境义。云何
生疑?谓作是言:「虚空无边故,世界亦无边;世
界无边故,众生亦无边;众生无边故,心所差
别根欲性等皆无边际。云何于此能得尽知,
为当渐渐修习而知;为当不修忽然顿照。若
不修习忽然顿照者,一切凡夫皆应等照,等
不修故,无异因故;若便渐修终得尽知者,即
一切境非无边际,无边有尽,不应理故。如是
进退,皆不成立,何得普照,名一切种智?」为治
如是两关疑难,故立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欲
卷一 第 113b 页 T47-0113.png
明如是大圆镜智超过三智,而无等类;二谛
之外,独在无二。两关之表,超然无开,只应
仰信,不可比量,故名最上胜智。

云何于此起
仰信者?譬如世界无边,不出虚空之外;如是
万境无限,咸入一心之内。佛智离相,归一心
原,智与一心,浑同无二,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故无万境出于智外。由是道理,无境不尽,而
非有限,以无边智照无边境故。如《起信论》云:
「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
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相念,不称法性,
故不能了;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
真实故,则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
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悉
能开示一切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是为
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无所见故,无所不见,如
是对治第四疑也。

若不得意,如言取义,有边、
无边,皆不离过,且依非有边门,假说无边义
耳。若人不决如是四疑,虽生彼国,而在边地;
如其有人,虽未明解,如前列四智之境界略
而能自谦,心眼未开,仰推如来,一向伏信,如
是等人,随其行品,往生彼土,不在边地。生彼
边地者,别是一类,非九品摄。是故不应妄生
疑惑。

后、明生彼化胎优、劣者,如《无量寿经》说: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
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
物,为悉见不?』阿难对曰:『唯然!已见。』『汝宁复
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
阿难对曰:『唯然!已闻。』『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
七宝宫殿,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汝
卷一 第 113c 页 T47-0113.png
复见不?』对曰:『已见。』『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
见不?』对曰:『已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
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
天上,亦皆自然。』尔时慈氏菩萨白言:『世尊!何
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
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
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智、无
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
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
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
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
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
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
坐,须臾之须,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
萨,具足成就。复次,慈氏!他方佛国诸大菩萨
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
闻之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
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
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
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
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
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佛语弥
勒:『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牢狱,种种庄严,张
设床帐,悬诸缯幡。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
王辄内彼宫中,系以金锁,供养饮食、衣服、床
褥、华、香妓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
何,此诸王子宁乐彼处不?』对曰:『不也!但种种
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免出。』佛告弥勒:『此诸众
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宝胎生
卷一 第 114a 页 T47-0114.png
宫殿,无有刑罚,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
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以此为苦,
虽有馀乐,犹不乐彼处。若此众生识其本罪,
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
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馀佛
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
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如
来真言,无合致怪,后悔难追,可不慎哉!

第四、显往生因缘者,凡诸所说往生之因,非
直能感正报庄严,亦得感其依报净土,但求
如来本愿力故,随感受用,非自业因力之所
成辨,是故说名为往生因。此因之相,经、论
不少,若依《观经》说十六观;《往生论》中说五门
行;今依此《无量寿经》说三辈因,上辈之中说
有五句:一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此显返起
正因方便;二者、发菩提心,是明正因;三者、专
念彼佛,是明修观;四者、作诸功德,是明起行,
此观及行即为助业;五者、愿生彼国。此一是
愿,前四是行,行愿和合乃得生故。

中辈之说有四句:一者、虽不能作沙门,当发
无上菩提心故,是明正因;二者、愿生彼国。前
行此愿,和合为因也。

下辈之内,说说二种人,二人之中,各有三
句。初人三者:一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
无上菩提之心,是明正因;二者、乃至十念,专
念彼佛,是为助业;三者、愿生彼国。此愿前行,
和合为因,是明不定种性人也。第二人中有
三句者:一者、闻甚深法,欢喜信乐,此句兼显
发心正因,但为异前人,举深信耳;二者、乃至
卷一 第 114b 页 T47-0114.png
一念念于彼佛,是为助因。前人无深信,故必
须十念;此人有深信,故未必具足十念;三者、
以至诚心愿生彼国。此愿前行,和合为因,此
就菩萨种性人也。

经说如是,今此文略辨
其相,于中有二:先明正因,后明助缘。所言正
因,谓发无上菩提心也,即不愿世间富乐,及
与二乘菩提,菩萨一向志愿三身菩提,名无
上菩提之心。总标虽然,于中有二:一者、随事
发心;二者、顺理发心。

言随事者,烦恼无数,欲
心悉断之;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众生无边愿
悉度之。于此三事决定期愿,初是如来断德
正因,次是如来智德正因,第三心者恩德正
因,三德合为无上菩提,即是三心,总为无上
菩提之因。因、果虽异,广长量齐,等无所遗,无
不苞故。如经言:「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
前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发心。
此心果报虽是菩提,而其华报在于净土。所
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
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
命,除菩提心无能当被,故说此心为彼正因,
是明随事发心相也。

所言顺理发心者,信解
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依此信
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
可断、可修,是故虽愿悉断、修,而不违于无愿
三昧,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有能度、所
度,故能随顺于空、无相。如经云:「如是灭度无
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乃至广说。故如
是发心,不可思议,是明顺理发心相也。

随事
发心有可退义,不定性人亦得能发;顺理发
卷一 第 114c 页 T47-0114.png
心即无退转,菩萨性人能乃得发。如是发心
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
不能尽。正因之相,略说如是。

次明助因。助因多种,经、论往往,不须委述,一
一准知。今且明其下辈十念,此经中、下辈十
念,一言之内,含有二义:谓显了义,及隐密
义。

隐密义者,此望第三对纯净土果以说下
辈十念功德,此如《弥勒发问经》言:「尔时弥勒
菩萨白言:『如佛所说阿弥陀佛功德利益,若
能十念相续不断念彼佛者,即得往生。当云
何念?』佛言:『非凡夫念,非不善念,非杂结使
念,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乐国土。有凡十
念,何等为十?一者、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于
一切众生不毁其行,若毁其行,终不往生;二
者、于一切众生深起悲心,除残害意;三者、发
护法心,不惜身命,于一切法不生诽谤;四者、
于忍辱中生决定心;五者、深心清净,不贪利
养;六者、发一切种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
七者、于一切众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谦下
言说;八者、于世谈语不生味著心;九者、近于
觉意,深起种种善根因缘,远离愦扰散乱之
心;十者、正念观佛,除去诸疑。』」

释曰:如是十
念,既非凡夫,当知初 以上菩萨乃能具足
如是十念。于纯净土为下辈因,是为隐密义
之十念。

言显了义十念相者,望第四对净而
说。如《观经》言:「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
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遇善知
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若不能念者,应称无
量寿佛,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卷一 第 115a 页 T47-0115.png
命终之后,即得往生」,乃至广说以何等心名
为至心?云何名为十念相续者?什公说言:
「譬如有人,于旷野中值遇恶贼,挥戈拔剑,直
来断杀。其人勤走,视度一河,尔时但念渡河
方便,既至河岸,为著衣度?为脱衣度?若著衣
纳,恐不得过;若脱衣纳,恐不得暇。但有此
念,更无他意,当念度河,即是一念。此等十
念,不杂馀念,行者亦尔。若念佛名,若念佛
相,无间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为十
念。」此是显了义十念相也。

今此两卷虽说十
念,亦此隐密、显了二义,然于其中显了十念
《观经》意少有不同。彼《观经》中,不除五逆,
唯除诽谤方等之罪;此两卷经,除其五逆,诽
谤正法,如是相违,云何通者?彼经说其虽作
五逆,依大乘教,得忏悔者;此经中说不忏悔
者,由是义故,不相违也。或有说言:「《弥勒所问
经》十念者,非而纯净土说,亦同《观经》
第四对净土而说。所以然者,所说十念,虽言
非凡夫念,而是十信、三贤菩萨之所修习慈
悲心等以为十念。」故《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
说:「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阿
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
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阿弥陀佛,是人命终,
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
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佛告弥勒
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
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
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
大慈,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
卷一 第 115b 页 T47-0115.png
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
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
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
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
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弥
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弥勒!若人于此十种心
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
无有是处。』」

解云:

即此经者,与《弥勒所问》同本
异译。所言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之者
所能发者,凡谓无性一阐提者;愚谓趣寂二
乘种性;诽谤正法,造五逆等,名不善士具烦
恼者。除此馀人成一心,得生彼国,必有是
处。是故应知《弥勒所说》十念非凡夫念等者,
非但地上所修十念。若不尔者,地前菩萨何
无慈悲,岂不往耶?若《观经》中修十六观当生
彼国,广如彼说九品之行,次门当述。

若《往生
论》明五因行。如彼论云:「若善男子、女人,修五
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
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
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云何
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
彼国故。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
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
应故。云何作愿?心常愿,一心专念,毕竟往
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云何观
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
舍那故,一、观佛国功德;二、观佛功德;三、观
卷一 第 115c 页 T47-0115.png
菩萨庄严功德。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
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广
说如彼;往生因缘,略说如是。

第五、出往生品数者。唯《观无量寿经》说往生
彼土不过九品,故彼经言:「『唯愿世尊为我广
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
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
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
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
业处。』

「尔时世尊故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
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
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
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
在天宫,复有国土如颇梨镜,十方国土皆于
中现,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
提希见。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
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
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佛告
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
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
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
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一者、不杀生,修
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
者。如是三事,名为净业。』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
不?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
正因。』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
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
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
卷一 第 116a 页 T47-0116.png
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
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
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
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
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
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
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
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
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
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
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
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
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
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上法忍,
径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
次第授记,还到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
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
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
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
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
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
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
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
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
经宿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
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明照行者身,目
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
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
卷一 第 116b 页 T47-0116.png
日,应时即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
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
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
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
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
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
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
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
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
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
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
乃了了见,闻众乐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
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
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
上辈生相,名第十四观。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八戒斋,修行诸
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
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
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
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
己,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
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
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
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
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
夜,受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
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
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临命终
卷一 第 116c 页 T47-0116.png
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
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见空中有声赞言:「善
男女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法,我来
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
方极乐世界。在宝地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
华即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
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
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
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
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
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
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径七日,遇
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过小一劫,成
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

「『下品上生者,或有
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
人,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
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
诸经名故,除灭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
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
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
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汝称名
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
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
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
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放大光明
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
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
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
卷一 第 117a 页 T47-0117.png
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是愚人,偷僧祇
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
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
大慈为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说彼佛光
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
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
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一
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
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
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
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
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径历多劫,受
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智识种种
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能念
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如是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
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
生死之罪。命终之后,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
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
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
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
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解云:

总分
九品,略有二家:一释,此之九品,并是十信菩
萨,约进、约退,造善、造恶,升、降不同,分成九
品。初三人是十信位,从本不退直趣入者,行
有浅、深,成上三品;中三品人,退大乘心,发小
乘意,退大乘行,修小乘业,行有浅、深,成中品
卷一 第 117b 页 T47-0117.png
三;下三品人,退大乘心,趣生死流,退大乘
行,造生死罪,罪有重、轻,成下品三。二释,言
发大菩提心,修行菩萨行,行有浅、深,成上三
品;发菩提心,修行声闻行,行有浅、深,成中三
品;不发大、小二乘心,不修大、小二乘行,唯趣
生死心,唯造生死罪,造罪重、轻,成下三品。此
即粗分九品也。

若细别论,上品上生者,发
三种心,则《起信论》曰:「信成就发心位,在十信
终心也。」生彼便得无生法忍者,是谓缘观无
生忍,以《本业经》说无生忍在解位故;上品中
生者,位在十信初,此间一劫是彼一日故,经
一小劫得无生忍者,谓證理无生忍,则当初
地也;上品下生者,是十信以前,信归三宝受
菩萨戒以去是也。以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
发无上道心,故七日之中,唯见佛身,而心不
了,三七日后了了见闻者,谓此人未得依业
识门而见如来故,三七日后,方入十解,见佛
唯从心起故。经三小劫住欢喜地者,谓彼小
劫当此僧祇,所以中品径一小劫,下品径
三小劫。同入初地者,以胜解行地诸菩萨者,
根有利、钝,行亦勒、怠故,唯长、短异,而功行等。
下馀品中,准之可知。中三品内,上者,是暖、顶、
忍决择分位也;中品者,前三方便解脱分也;
下品者,五停以前趣善凡夫。此三品人并是
现般,但以生便半劫分为三品耳。下三品者,
总是一切趣恶凡夫,造众恶逆,轻、重不同,遇
缘闻法灭罪,有成三品,更无位别。

若依《无量
寿经》,总说三品。如彼经说:「佛告阿难:『其有众
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聚。所以者何?彼
卷一 第 117c 页 T47-0117.png
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
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
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
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
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
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无量寿佛,修诸功能,愿生彼国。此众生临寿
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
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
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
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心,
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佛语阿难:『其中辈者,十
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
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
立塔像,饮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以此
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
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
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
以如上辈者也。』

「佛语阿难:『其下辈者,十方
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
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
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
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
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得
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当熟之!思
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

举要言之,三乘圣
人,及地前三贤,并二乘七方便发心以去,假
卷一 第 118a 页 T47-0118.png
名菩萨,乃至方便道前,四众男、女,无根、二根,
至于龙、鬼八部,但能发菩提心,专念阿弥陀
佛,厌恶秽刹,欣乐净土。临命终时,正念现
前者,皆得往生也。若勇猛精进,观行分明,临
终最后心不乱者,并得上生;乃至临终最后
十念相续,现在前者得下品。此中菩萨往生
自有三辈;二乘往生自有上、中、下;凡夫往生
自有上、中、下。各有九品,但经中不能委细分
别,大、小凡夫,合论九品,究实即有无量差别
也。

详四十八愿及《观经》旨,凡夫是正生;圣人
是兼生。彼经唯言:「为未来世一切凡夫,为烦
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处。」劝人往生,不论
菩萨。于凡夫中,谤大乘人不得往生,以断善
根故;二乘人中,恶法学人不得往生,不信有
十方净土故;菩萨不愿生者,亦复不生,以悬
愿自在故;若二乘无学,不问恶与不恶,
皆得往生,以三界秽土中,无受生处故。生人
品类,略义如是。

六、往生难易,于中有二:先明二处优、劣;后述
往生难、易。

言优、劣者,夫总赞实德,谁劣?是故
齐是法王,俱称善逝,身充万能,土盈众美。但
以为化众生,或居秽土,则近墟满野;或处
净刹,则奇宝盈封。若论其处,非无优、劣,兜卒
天宫,则搆虚而立;极乐世界,则就地而安,此
则人、天趣别。若据此土法论彼界,则天优人
劣也;若论净、秽者,兜率是秽界,极乐则净刹。
粗分此彼,有其十四异:谓兜率天,界地挟
隘,亦男、女杂居,亦有现行欲染,亦有退转,亦
寿四千岁,仍有中夭,身量亦尔,又三性心
卷一 第 118b 页 T47-0118.png
起,故以恶心或堕地狱,又三受互起,又六尘
境令人放逸,又男生在父膝,女在母膝,又
唯以菩萨为说法主,又或得圣果,或有不得;
若西方土,反此为相,若就此义,西方大优
也。

后论往生难、易。或说西方易生,兜率难
生,且有七种差别:一、极乐是人易生,兜率是
天难生;二、极乐但持五戒得生,兜率具修十
善方往;三、极乐乃至十念往,兜率具施、戒、修
往;四、西方终凭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往,兜率
可凭唯自力往;五、西方有观音菩萨等当来
此土劝进往,兜率无此事;六、西方经、论具赞
劝,兜率但一经赞说;七、古来大德向西方多,
向兜率者少。由此义故,西方易往生,兜率
难上生也。

或说兜率易生,极乐难生,所以
知者?知止天宫同在此内,不大、小所共信
许,既是化在,故定得生。准《上生经》四众
行六度事法,八部闻名喜赞,忏悔恶业,修十
事行,回愿生彼,一切皆得;极乐世界,准《对法
论》别时意趣者,如说若有愿生极乐世界得
往生,意在别时,犹货一钱而得千钱,故彼经
言:「非小善根因缘而得生彼。」《天亲论》云:「女人
及根阙,二乘种不生。」可彼佛毫相,如五须
弥,岂凡夫类,能见此相?如是等义,成證非
一,是故愿西方万一不生。

或说,在前二说,并
不尽理,凡其往生难、易,一任因缘。缘谓诸佛、
菩萨同体大悲;因是四众九辈所起愿行。同
体之悲,虽无局人;众生之业,犹是参差。若是
业因熟者,愿随便生,非以人、天如难往,亦
以净、秽如有碍;若其愿行阙闻者,在前无
卷一 第 118c 页 T47-0118.png
诚,岂由同界而易生?复以化身而辄谒,由
是王舍城内,三亿馀家,同居一城,而不闻如
来之名。那落伽中,九十亿人别住,难家犹
来见金色三相。则知众生起行,良由胜缘之
相属,有失、不失。或有性自属弥陀,或有本来
系慈氏,如逐所属,各得道速;强于无属,多
劳少益。是故长者之婢母,受化于罗云;非想
三天子,悟道于遣身。

然则委心所尊,竞务
其业,往之易,早于弹指。何为徒交难、易之
论。如其发心决定无疑,六事易是辨,九品非
难修,罪业虽多,销过朝阳之却暗界,趣虽幽
阻,通逾王印之开塞。但以剋舟之学徒,守
株之行者,疑乎覆千界之舌相诚言,信乎愚
一心之井虾说。岂非藏遗燕石,疑虑隋珠?
悲复哀哉!

第七、解妨除疑者。

问:「如《摄大乘论》释作别时
意,岂不觉彼耶?」

答:「彼论所明,有别时、有不
别时。若唯空发愿,即是别时;若行、愿兼修非
是别时。若天亲菩萨判十念行作别时意者,
何故造《往生论》劝人往生?又《观经》教兴意者,
缘韦提希生阿阇世王逆子,因厌五浊,愿生
极乐。佛即为说三福业,十六观门,劝无生
往生,乃至十恶、五逆,悉劝往生。既净土请主,
身居五浊,复生逆子,佛说皆生,即知现居五
浊凡夫,悉得往生也(矣)。」

问:「韦提希是大菩萨,
为化众生,现受女身,生于逆子。岂实是凡夫
类耶?」

答:「纵令实是菩萨,现受女身,化众生
者。必须隐其实能,现同凡夫,摄化同类,即现
同凡夫,身居五浊,常知即引五浊凡夫往生
卷一 第 119a 页 T47-0119.png
极乐也。《摄论》曰:『由唯发愿,是别时意。』故知三
福、十六观、七日念佛等,那别时也?」

问:「如《往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不生。』云
何女人等三,亦得往生?」

答:「理实可然,若无种,
定得往生。言正种者:一于此土中,或有男
子,或有女人种,于女人因决定招女根者,此
人纵修净土行,亦不得往生。以净土中无女
人故,此是定业,不可复劝,即是业障也。盲、聋
等缺根,可知亦尔也。若有悔除,不入其类。二
乘者,种二乘因,不信大乘及十方净土,亦不
得生也。彼论所明种者,定业种也。」

问:「若尔,
何故《观经》曰:『受持五戒,即生至彼。闻说四谛,
悟罪汉果等。』」

答:「此不愚法人,信有十方诸
佛,及净土发愿往生。若悟果竟,佛为说《法华
经》,并回心向大,是《智度论》之所判也。」

问:「众生
恶业甚重,能障于净土,非小善能除,何故《观
经》云:『临终十念即往生得也。』?」

答:「心是业主,
受生之本。临终之心,犹如眼目,能导一切业。
若临终心恶,能引一切恶业;若心善者,能引
一切善业。如龙所行,云即随之,心若西逝,业
亦随之。」

问:「如《弥勒所问经》说十念中云:『非凡
夫念,不杂结使念。』今此众生体是凡夫,结使
不断,云何念佛而得生耶?」

答:「或云:『若如彼经,
唯佛一人得生,馀皆不得,以十地后心菩萨
独有二种无明故。』今解彼经,云凡夫念者,
若不发菩提心,求出三界作佛,而直尔但念
佛求生者,是凡夫念,彼不得生。故皆须发菩
提心也。不杂结使念者,唯须一心相续,观佛
相好,而若口念佛,心缘五欲者,是杂结念也。
卷一 第 119b 页 T47-0119.png
念佛是淳净心,与结使相违也。或有异义见
前同。」

问:「众生罪业,大积如山,何得十念须
灭尔许恶业。假令百千万遍,犹是太少,若不
灭恶业,复何得往生净土乎?」

答:「有三义:一者、
若临终时正念现前者,此心能引无始以来,
及一生所作善业,共相资助,即得往生也;二
者、诸佛名号,总万德成,但能一念念佛名者,
即一念之中总念万德,则灭罪业,恶业碍往,
除罪何系?故下品生中云:『称佛名故,于念念
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三者、无始恶业,从
妄心生;念佛功德,从真心起。真心如日,妄心
如闇。真心暂起,妄念即除;如日始出,众暗悉
除。由此三义,乃至临命终时十念成就者,定
得往生。」

问:「净土胜妙,是法王所居,莲华藏,
非凡夫行处。理须凡行凡地,圣践圣场,宁得
底下凡夫,生斯妙处?」

答:「是凡夫,即不得游于
净土;既是法王,何得践于五浊?虽是法王,为
化众生故,游于五浊;亦虽是凡夫,为供养佛
故,生于净土。又四十八大愿,初先为一切凡
夫,后兼为三乘圣人,故知净土宗意,本为凡
夫,兼为圣人也。又十解以去,不畏生恶道,故
可愿生净土。故知净土奥意,本为凡夫,非
为菩萨也。」

问:「亲遇善缘,预九品生,频见文
义,愤心云披。若有众恶,不识修善,已入三途,
为有方便,救彼亡灵,令除业障,生极乐界以
不?」

答:「愚情难通,圣教有术。故《不空羂索神变
真言经》第二十八卷,〈灌顶真言成就品〉曰:『尔
时十方一切刹土,三世一切如来,毗卢遮那
如来,一时皆伸右无畏手,摩清净莲华明王
卷一 第 119c 页 T47-0119.png
顶,同说不空大灌顶光真言曰:

「『「唵(唯中抬声引呼)(一) 荷
暮伽废(无计反)噜者娜(二) 摩诃亩陀(能乙反)啰么抳
(三) 钵头么二合(二合)入缚攞(四) 跛(二合)啰袜亸野𤙖(五)

「『若有众生,随处得闻此大灌顶光真言,二三
七遍经耳根者,即得除灭一切罪障;若诸众
生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诸罪,犹如微尘,满斯
世界。身坏命终,堕诸恶道,以是真言加持土
沙一百八遍,尸陀林中,散亡者尸骸上,或散
墓上,遇皆散之,彼所亡者,若地狱中、若饿鬼
中、若修罗中、若傍生中,以一切不空如来不
空毗卢遮那如来真言本愿,大灌顶光真言
加持土沙之力,应时即得光明及身,除诸罪
报,舍所苦身,往于西方极乐国土,莲华化生,
乃至菩提,更不堕落。』

「此等经文,往往而在,悔
哉!罪业自造,苦果影追,痛哉!独因独厄,无
人救护。自非同体大悲,弘济秘术,谁能远开
幽键升华台?虽无他作自受之理,而有缘起
难思之力。则知以遇咒沙即有缘,若不被沙,
何论脱期?惟夫大悲无方,长舌无杂,不行、不
信,后悔无反。然则不信用者,徒负厚恩,报
日转远;有顺行者,接魂华莲,孝顺便立。幸逢
真言,令出不难,凡百君子,谁不奉行?散沙墓
上,尚逝界,况乎咒衣著身,聆音诵字(矣)?」
游心安乐道(终)